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

时间:2022-02-07 22:22:43

美学教育

第1篇

一、构建美的教育,实施以美育人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美育仍是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与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把美育实施途径局限于艺术课程这一狭窄范围有关。针对这一现象,丽湖学校率先出台了《美育工作管理规章制度》《美育、体育教学规章制度》和《美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方案,旨在把美育和体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加强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将美育渗透进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基础,丰富美育内涵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丽湖学校以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突破口,把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用美的教育塑造美的灵魂,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1.通过“两个机制”与“家校合作”全面推进文明礼仪教育

首先,丽湖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真正达到育人目的。其次,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管理作用,在教育管理中形成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局面,使教师成为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岗位责任制、值周责任制,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得到锻炼,进一步树立“自主管理”的意识。最后,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丽湖学校利用“网上家长学校”“校园网”等形式与家长联系、合作,从而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统一又互补。

2.通过“校本课程”共同奏响文明礼仪教育的欢歌

学校围绕“行为讲文明,待人有礼貌,做事守规矩”这十五字,将美育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将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开发为“校本课程”,并培训教师、编写教材,将文明礼仪教育课程纳入课表。教师以良好的道德素养影响学生,学生认真掌握个人礼仪和社交礼仪,做优雅、大方、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学校通过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台,举办“文明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美德好少年”绘画比赛,开展文明礼仪之星等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社会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校还聘请对文明礼仪颇有研究的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文明礼仪操。每天的课间操时段,千人同做文明礼仪操成为丽湖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3.通过“一站”“两报”和“一台”的引领与文明礼仪同行

红领巾广播站、《丽苑报》《丽人书苑》和丽湖学校电视台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辅助阵地,在固定时间开辟专栏报道各种体现文明、渗透美德的先进事迹,并及时播报有关文明礼仪教育的班队活动,以舆论的力量促进学生发展,净化学生心灵。这既让先进班级更有动力,又使有待提高的班级找到奋斗目标,还令文明礼仪在校内蔚然成风。

二、以艺术教育为核心,拓宽美育的实施途径

丽湖学校重视艺术教师的精神成长,力求增强艺术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为了加强艺术教育,丽湖学校将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作为艺术教育的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为了达到“以美育美”的教育目的,学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教师充分感悟艺术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藉此,学校从三方面探索美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优先解决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的师资问题。以往,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无论是在教师、教学方面,还是在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科歧视。因此,丽湖学校大力发展艺术教育,重视艺术专业的教师。于是,艺术专业的教师在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中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较好地解决了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的师资问题。其次,规范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的教学行为,摒弃以往教学中自由、散漫和应付的陋习,明确上课环节,规范教师言行,以“理论+技能”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充分调动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011年6月,丽湖学校成为“鲁东大学艺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开创了招远市义务教育学段与高校联合的教育先河,既为丽湖学校提供高效、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又为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还为丽湖学子提供艺术成长的摇篮。

2.落实课程计划,以教研促进发展

丽湖学校具体落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丽湖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和体育课程的课时,并将艺术课程、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确保每个艺术学科的教学有教室、有场地、有教材、有教师和有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丽湖学校大力主张:坚决不得挤占艺术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时间,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其次,为了全面提升艺术学科教师、体育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丽湖学校成立了“艺体中心教研组”,打破分学段的教育模式,将九年义务教育的艺术课程和体育课程进行“一体化”规划,以提高艺术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丽湖学校制定了艺术学科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既使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获得同等地位,又对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与评价。

3.开展特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丽湖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丽湖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组织了声乐、器乐、绘画、剪纸、手工制作、书法、围棋和山东快书等兴趣小组,并大力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切实做到艺术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序列化和规范化,大力推进学校的美育工作,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锻炼,充分展现学校“尊重差异,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的教育理念。

三、将“做人”教育与美育相结合,获得良好的美育效果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校强化美育实践,将“做人”教育与美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此,丽湖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1.以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树立学生的美育意识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阅读经典、欣赏美文

首先,营造读书的校园文化氛围。丽湖学校的校园内有读书标语、文化长廊和电子阅览室,教室里设立图书角,并倡导和读书相关的班级文化。其次,每天有固定的晨读和午读时间。早晨,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书目;中午,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欣赏各种美文。最后,每个学生都摘录优美词句、撰写读书笔记和抒写读后感,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充实班级图书角,增长学识、陶冶情操

为了充实班级图书角,学生主动、自愿从家里带书,定期更新图书角。下课后,每个学生都可借阅图书角的书籍。既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又使学生在阅读中增长学识、陶冶情操,还令学生在图书更新中,互通有无、增进友谊。

(3)创建文化长廊,展示自我、树立自信

丽湖学校校园内的书法、绘画作品展示区、传统节日区和礼仪之星展示台等均凝聚着学生的心血,他们在自我设计、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展现艺术造诣,提高审美能力,发展特长,增强自信。

(4)打造学习平台,提高素养、增强能力

丽湖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网络平台,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丽湖学校为学生建立电子图书馆、书香校园网等学习平台,积极开创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审美能力。

(5)重视写字教学,提升修养、健全人格

丽湖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写字教育领导小组,将“一笔一划学写字,一言一行学做人”作为写字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既提高学生的修养,又健全学生的人格,还使美育理念充分渗透在每个学生的发展中。

2.以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美育素质

(1)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丽湖学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二是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使学生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树立竞争意识。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灵之美

丽湖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阳光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以美辅德的教育目的。例如“环保小卫士”小分队到社区、街道宣传绿色环保知识,捡拾“白色垃圾”,为保护环境奉献一份爱心。又如“寻找最美的心灵”小分队去刘盛兰(“感动烟台”2004年度获奖人物)老人家慰问,帮老人收拾房间、打扫庭院,还聘请刘盛兰老人为“丽湖学校校外辅导员”。还有“学雷锋见行动”小分队在少先队大队长的倡议下学习雷锋的事迹、阅读有关雷锋的书籍和争做雷锋的接班人……

(3)通过艺术夏令营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

2011年和2012年8月,丽湖学校成功组织了两次艺术夏令营活动(鲁东大学主办),既使学生体验了艺术学院的高雅艺术,又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更让学生学会自立和感恩。

3.以家校携手的教育合力打造和美、融洽和共赢的教育

为了打造和美、融洽和共赢的教育,丽湖学校倡导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的理念。具体包括四点。其一,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并定期召开会议,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携手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德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其二,创设多个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并安排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艺术培训。良好的师资队伍、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不计名利的无偿辅导,既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又在社会中产生良好反响。其三,倡导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进行家长、师生读书征文活动,以使大家共同分享读书心得。其四,充分利用《快乐成长》评价手册,在教师、家长的监督指导下,在学生的互相关心下,及时、认真地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使家校互动落到实处,使美育洒遍校园每个角落。

第2篇

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着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第3篇

[关键词] 价值;小学数学;要求;美育

一、深入认识美育的价值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引导人们平衡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满,同时达到促进其他教育的良好效果,如有助于德育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和外部言行,有助于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和发展创新人才等。古今中外有关美学价值的理念大概如此。虽然美育的价值深入人心,但是美育的实施却并没有真正到位。

学校是人类文化摇篮,肩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是美育的重要基地,然而美育在教育中的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审美趣味低下等问题,原因多为学校美育实践中存在领导体制缺失、课程建设落后、师资匮乏等。这首先反映出人们对于学校美育观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能够认识到美育的价值,但是往往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和误区,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美育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正式提出“大美育”这一术语,他认为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可以说美育是无时、无处不在。所谓“大美育”,是指着眼于教育整体的美育化,这种大美育观将美育视为整个教育的一种境界,把美育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使教育达到一种自由创造的境界。

“大美育观”是在美育概念经历了“艺术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等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美育观念,具有新的特征。以前一提到美育,就以为是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事情,“大美育观”主张把美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美育普及的效果。树立“大美育观”,以新的理念指导美育实践,必将推动学校美育的创新和发展。

二、将美育与小学数学结合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还很基础,在打好基础的过程中将美育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都用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及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地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

但是作为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展示它的简单过程和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掌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结合点,明确每个数学知识应渗透那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时,应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展开主动探索活动,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更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数学修养,掌握数学方法论、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知识,不断更新观念,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也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完成数学美育教育。

相信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小学数学美育教育的提出会使其教学有所改善,是教学质量从根本我所改变。

三、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 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2) 21世纪最大的产业有两个: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21世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四、学校教育应加强美育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对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学校师范教育,对美育更有着特殊的要求,因为它是“教师的摇篮”。

(一)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基础教育者的素质。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等功利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给广大未成年受教育者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其中有体制缺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基层教育者自身素质低下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美育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他们将大多从事中、低等教育或其他教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更多的收中、低等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二)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很多学校教育者有着这样的感慨:如今的学生不好教了,因为他们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气,突出表现在审美趣味低下和审美功利化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这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很好的美育有很大关系。基础教育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人的一生发展中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强,极易习久成性,如果教育不当,则会荒废一生。

总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美育的任务就是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这与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学校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互动;双赢

美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外美术教育相比,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更为长久,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方面,学校美术教育都超过了校外美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接受美术基础教育的大多是在校的青少年,这一群体接受校外普及教育对自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校外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有重要的作用,部分青少年选择在校外美术培训班接受美术教育,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消除紧张心理。许多知名艺术家小时候都参加过少年宫美术小组活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许多学生在校外美术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校外美术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学习美术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国内也出现出了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文章主要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按照教育的时间、场所将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划分为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对两者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

1.从时间的角度分析

学校教育一般为全日制,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参照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的规定,初中生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春夏季与秋冬季的作息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春夏季定为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秋冬季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校外美术教育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教育活动,一般在双休日及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具体的时间表根据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情况制订。

2.从教学地点的角度分析

学校美术教育一般发生在学校美术课堂上。校外美术教育一般发生在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活动教室。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3.从概念的角度分析

课本中所定义的学校美术教育是指,在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体系背景下,聘请持有美术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的正式的美术学科教育。而校外美术教育是指,青少年在学校以外的地理区域或者服务机构,通过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组织一定的科学技术活动、公益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美术知识宣传,在校外的一些固定机构接受美术知识教育。

二、学校美术教育和校外美术教育的区别

1.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的差异

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乐于接受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是自己喜欢的,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学模式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组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授课制等。学校美术教育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为班级授课制,而校外美术教育往往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2.教学内容的差异

学校美术教育内容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首先要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审查,然后才可以出版。校外美术教育的内容不受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限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兴趣性,具有资源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共性化与个性化的互补等优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美术相关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系统难以通过课程标准的改变,随时随地地调整教学内容,但是校外美术教育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对目前的美术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校外美术教育似乎更能全面体现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结语

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同为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接受素质教育的平台,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学科个性,审美教育,自由创造

语文教育的美学借鉴应该是精神上的吸收,强调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审美精神应成为语文教育的灵魂,这是对功利主义语文教育观美学超越的理性要求。语文教育对美学精神内核的借鉴和吸收,首先应当是这种自由与超越精神的借鉴和吸收。

一、重建语文教育自由创造的学科个性

20世纪以来,中国面临复杂多元的文化,除传统文化之外,西方文化在19世纪开始传入,到20世纪形成高潮;同时更为重要的主流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针,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种文化在“文革”之前其各自地位、作用较明朗,用通俗而形象的说法即是:“屁股坐在革命现实之上(革命文化),一只手伸向古代(传统文化),一只手伸向外国(西方文化)”。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独立自足的文化大系统,历史悠久,相当稳定。而革命文化却肇自异域,发展快,变化大,与政治情势息息相关。三种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亦即新形势之下它们势必会进行新的整合与重铸;它们之间在主次、轻重,弃取、存用、分量、比重等方面,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如果语文教育依然缺少内在的体系,缺乏自己内在的学科支撑,这种起伏不定,摇来摆去的特征会依旧延续下去。只有主动创造新质,使语文学科有自己的学科支撑,这种支撑无法被抽空,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有可能以一个学科的姿态面向未来。问题是语文教育是否具备摆脱依附的能力与可能?它站在什么立场上去进行自己的学科努力,创造自己的学科支撑?美学立场可能是语文教育最好的选择。在人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时,对象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主体也不被对象的具体效用所束缚和限制,就主体内部来说,也摆脱了欲望冲动与纯理智需要的片面性,从而主体与客体、主体自身和各种关系都处于自由和谐的状态,所以“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黑格尔《美学》P337)。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美学》P147)。借助美学立场把语文教育从各种依附中解放出来,语文教育与政治观念的疏离显明了语文教育的维度与政治观念的歧见。语文教育应从美学立场抛开现成的理性框架,抛开固有的常识范式,重新洞悉自身。这时,美学立场将使语文教育避开预设,穿透习以为常所造成的无形遮蔽,从种种文化秩序的空隙和裂缝之间瞥见以往的盲点,进而释放出遭受压抑的个性意识。

二、加强审美教育培养自由创造的人

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要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情文并茂的经典作品,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当代青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他们既易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准确理解。有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这可以说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清除这些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语文教育在教给人谋生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更应该造就人自由创造的天性。因为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与历史文化发生联系;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语文教育更应多关注“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和“怎样努力过一种完善的生活”。围绕当下考试进行的语文教学,教师力图对教材进行理性的“客观”分析,把文章理解成若干碎片,名之曰“知识点”,同时又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进行猜迷似的“标准化考试”的模拟训练,从而忽视学生创造的本质力量的培养。语文教育存在着的这种使人工具化和奴隶化的倾向和培养目标有关。语文教育应该通过对人自身的深刻关注,使其有助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和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美的精神表现为对自由创造境界的追求,表现为对审美观照时的那种超越当前功利性的“非功利性”,也表现为立美创造时在对象的形式上所烙上的自由的特征,更表现为一种对美的事物所内涵的自由本质的关注和珍爱。语文教育在以应用作为目标的时候,加强审美教育,使语文教育更富弹性和张力,直接指向人的自由创造本质。这样,学习的功利目的便得到升华,认知对象转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主体单一的认知功能转换为全部身心特征参与的审美观照,在审美观照中,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得以凸显出来。也许,可能的世界只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它离我们的语文教育实际,离我们的社会现实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这并不是我们不去思考的理由。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成为真、善、美之所在,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为美所充溢的过程,让身在其中的个体因美的充盈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注释:

①陈建翔“学习审美论”《教育研究》1994.

②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教育研究》1997.

第6篇

摘要:美术课是传播美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育;能力

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其中美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命短促,美德长存”。美术课便成为传播美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点明了美术课要“以审美为核心,育人为本,开拓思想、启迪灵魂、创造精神”。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学生,对未来的人才这种美育优势不容忽视。现在社会舆论、许多媒体、行业的行规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没有了尺度和原则,给人荒谬、欺骗之感 。更有胜者只讲个性、不言社会公德,只顾肓人摸象。让人觉得社会进步了,人类发展了,而“文明”却倒退现象。这就是缺少美育教育和审美标准的一种社会现象。

失去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这种只有艺术学科才具有了优势、不可替代的优势显得薄弱无力。让学生失去了审美底线,失去了人最重要的精神内涵“美德”。传播美育标准便成了美术课美术教师的责任。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受教育者非常重要。

二、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培养有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专业素质的个性化人才。美术不是单一的传授技术的学科。是以传播思想,继承、发展人类精神文明为己任的社会学科。培养学生继承美、发现美、创造美、传承美的能力。不能什么都学,有些风格可以欣赏而不可学,不能成为历史的重复。尔我们的中学美术现在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盲目教授艺术风格和技法,以此充当升学率,给美术教育蒙上一层阴影。只教技能,只讲知识,局限于作品的艺术分析忽视其德育因素。忽视了审美教育的本身优势作为德育的手段,具有形象生动易为学生接受的特点,体现了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特殊功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失去了美作品的本来面目:美术得反映社会生活尔并高于生活,给人教益,给人精神享受。

三、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如教《温暖的阳光》一课,首先通过幻灯片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的作品——《日出印象》、《干草垛》,通过教师形象的描述及色彩冷暖的启发,让学生感受阳光下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以及阳光的生命力,激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让他们怀着这种迫切的心情走入自然,观察太阳及阳光下的景色,把观察到的物体加上个性色彩,反映到画面上去。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阳光下的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太阳的色彩由玫瑰红—深红—桔红—黄—白而逐渐变化,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诸项能力。

创建新课程下生动的美术课堂通过美术生活化教学,发展学生的视觉敏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以眼睛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学生眼中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自己的感受,比较主观。教师不能把自己眼中观察到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教师应该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体验,读懂孩子的创造,与他们产生共鸣。

四、重视实践活动

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可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接触社会,初步探索有关“美术”的知识,进而深化为获得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

积极开发生活中各种创意性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中视觉美及心灵美的关注力与辨别能力。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内驱力,它应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

比如课堂上有学生对重复学习构图时所表现出的不理解,我就以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去教育他。再比如有学生为课本上的学生作品挑了很多刺儿,我就引导他如何欣赏,如何评判他人的作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第7篇

摘 要 健美操是近年来在中学开展比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健美操具有健身功能,同时具有美育功能。本文试图从健美操的形体美、动作美、编排美、表现美为出发点探讨了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并探讨在中学健美操教学中实现美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中学生 美学教育 体育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之人物而已”,“一个完全的人物是身体能力与精神能力的协调发展”。身体的能力是体育的所追求的目标。精神能力包含了真善美,归位于教育领域时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且“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然在现行的“德、智、体、美”的教育观下,体育与美育并列而被人误认为它们是独立和分开的。须知体育本身也充满了美,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含有时代的美学特征,如今我们在强调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时却忽略了体育的美育功能。健美操是近年中学开展较广泛的运动项目,以其自身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本文试图探讨健美操的美学特征,并据此探讨在健美操教学中实现美育的基本途径。

一、美学教育的概念

美学教育亦称审美教育,是指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二、体育与美育

美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育的美与音乐美与美术美是同质的却又是不同构的。体育的美直指人的身体。体育是一种体质教育,美育是一种美感教育。美感是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美感的特点之一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体育美有两个特征,一是形象性,二是愉悦性。从美学意义说,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都是对体育美的创造和欣赏,都有利于学生学会审美。体育的美学包含形体美、动作美、音乐美等形式的美,在具体的运动项目中会有不同的体现。

三、健美操的美学特征

(一)形体美

形体美是指人的自然形体经后天创造而获得的融外表美与内在美的一种升华的综合美,其中外表美侧重于形式,主要是指由生理解剖特点所造就的身体之美。内在美则是核心,它是借助形体将人的思想、气质、情操、风度等深层次与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美。

健美操所要求的形体美是人体外形匀称健美,姿势体态端正的美。虽然人的形体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然而经常性的健美操练习则会对形体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长期的健美操锻炼可以改善身体机能,增加胸背肌肉的体积,消除腰腹部沉积的多余脂肪。形体美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姿态的美,正确的基本姿态是高质量完成成套健美操的基础,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形态的美感。健美操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有效地训练身体各有关部位的正确姿态,使人在静态时的体态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自然美,显示出端庄、大方、沉稳、含蓄等优美气质;在动态时则符合正确人体运动规律的审美特点,显示出舒展、协调、健美、灵活等风格特征。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身体形态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在健美操运动的过程中,无论动作怎样复杂多变,整个身体要求始终控制在标准健康位置,这就是健美操身体姿态的控制性特征,即便在长时间的复杂多变的步伐组合过程中或动作后,整个身体的标准姿态不被破坏。健美操对身体形态的控制的要求对学生健康形态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此时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健康的形体美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形体才是美,并教会他们通过健美操的学习达到这一样种形态美,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动作美

动作美是体育美的核心。因为每个具体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无论是直接发源于劳动、游戏还是健身,一旦被公众接受,它就会凝结成为社会的文化形式和社会的审美对象。

健美操以身体各部位的绕环、屈伸、摆动、跳跃、转体等为基本动作,这些基本动作使身体不再是单调的僵硬的,而是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出来刚劲挺拔、朝气蓬勃、干净利落,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动作组合,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审美情趣。

编排美是健美操动作美的一个延伸,它将健美操的美由个人之美带入了集体之美。健美操编排主要包括动作造型、动作连接和队形变化。造型是指单人、双人或多人利用身体姿势协调展示出的一种瞬间停顿的姿态,它分为静态造型、动态造型以及静动相结合的造型,那些上下造型的起伏美、左右造型的对称美和前后重叠的一致美,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造型无不给人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它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让人留恋,给人细细地品味。连接动作的巧妙性、流畅性和多样性是评价连接动作价值的标准,那些出其不意的连接动作,会给人以流畅圆滑、耳目一新的美感。

(三)音乐节奏美

从时空角度意义上说,音乐体现的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把空间变成旋律、把时间变成节奏,节拍则有序的结合两者。而健美操是身体动作与音乐完全结合的,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结合的一项体育运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健美操运动中音乐形式与身体动作的结合的完美程度是健美操美的最高境界。如大跳、大踢腿动作,就须用刚健有力、节奏感强的音乐;舞蹈、波浪动作则需用连绵不断富有情意的音乐如此等等。健美操的动作节奏张弛有度、刚柔交替,音乐节奏热烈奔放、铿锵有力。正是由于这种富于韵律节奏的特征,健美操才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健美操练习者在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演绎出各种不断变化起伏、变幻莫测的动作,男子刚健、豪放、充满力度,女子则刚柔相济、优美舒展。这样,使健美操动作更富有生命力,使无声的形体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动作本身的内涵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同时也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艺术的享受。

四、中学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教育实现途径

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通过体育实践,诱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通过身体体会得到和掌握知识和技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是一种活动,因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情感-思想’、‘感性-理性’、‘生理-心理’、‘社会-历史’等方面相互交织、渗透的复杂过程。”所以,提高学生的健美操审美能力,并学会审美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体育课堂

体育课堂是中学生习得健美操动技术动作和体验健美操之美的最重要场所,做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形态的保持以及动作的标准性做出重点要求,使学生感受健美操中所含有的形体美与动作美。

在中学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接触健美操运动之初,在学生学习健美操基本技术动作之初,首先要教授学生按照健操美操技术动作的标准追求动作的合理与准确。教学时在讲解每个一个基本动作要领时也要将其所表达的美学含义传达给学生。美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学健美操课教师通过示范使学生明晰标准动作的细枝末节的要求,不能流于粗枝大叶。同时在学生学习动作过程中要对其技术动作的标准做出美的要求。而体育课堂正是通过健美操的运动技术的教学将这些技术动作中所含有的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技术动作之美,并按这种美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动作。

(二)课外活动

体育课堂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教师要根据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这样对于一些喜欢健美操并学有专长的学生来说,仅靠课堂练习对她们来说是不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课外活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它是体育课的一个延伸点,教师可以将有学生组成团体进行健美操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学生在身体形态、动作标准、对于音乐的感受性方面都有所提高。将健美操的美育功能发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观赏高水平比赛与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或者表演

观赏高水平的健美操比赛是学生感受健美操之美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在观看后做一些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健美操之美的主题讨论,使学生对健美操的美有更为深刻的领会。

除了观看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健美操的表演和竞赛活动,让尽量多的学生到竞赛中,体味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涉及的既复杂又多变的感受,在享受运动美感的同时品尝健美操独具风格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比赛中加强交流、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练健美操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健美操

第8篇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美术教学中,努力挖掘德育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会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利用我国著名画家的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生活、反映工农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在有关美术欣赏课中,可供选择、介绍的艺术家主要有:任伯年、高奇峰、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华君武、廖冰兄、丁聪、古元、王式廓、董希文、罗中立、周思聪、关山月、傅抱石、叶浅予等。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渗透德育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召开故事会,搞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注意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力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

二、利用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可供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历史名作主要有: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徐悲鸿的《群马》、《田横五百士》、《新生命活跃起来》、《逆风》、《风雨鸡呜》,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在反革命后台》,王式廓的《血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蒋家王朝的覆灭》,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许荣初的《白求恩在中国》,古元的《人桥》、《人民的刘志丹》,刘开渠的《胜利渡长江》,滑田友的《》及大型泥塑《农奴愤》、《收租院》等。外国历史名作主要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起义者被枪杀》,德拉克拉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伏蒂埃的《巴黎公社社员墙纪念碑》,波弗约干松的《共产党员受审》,夏达尔的《圆石块---无产者的武器》,珂勒惠支的《纺织工人的暴动》、《农民战争》,里维拉的《墨西哥的历史》,西盖罗斯的《新**》等。

为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除了向学生讲述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幻灯、录像和演讲会等活动来实现。

三、利用文物史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史迹,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介绍或参观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文物史迹主要包括:万里长城、敦煌壁画、云岗、龙门石窟、永乐宫壁画、兵马俑、十三陵、故宫博物馆及园林艺术等。介绍文物史迹应该以史迹中的艺术成就和在世界上的声誉与地位为中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辅以挂图、幻灯、录相、图书资料等手段,概要地介绍产生的年代与世界名家对我国传统艺术的高度评价等。四、运用中国美术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美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它的每一发展历程都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光辉。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青睐,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评价。

结合美术课教学介绍我国美术发展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动机,树立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理想。结合美术史介绍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掠夺祖国艺术瑰宝,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美育 教学环境 教师 审美能力

一、现状

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差,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如NBA篮球比赛中各个篮球明星技术动作之华丽;社会上流行的街舞之通俗“靓丽”。但他们却不能理解和欣赏什么是真正的运动美。所以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二、体育教学环境对美育的影响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场地,器材等构成室外教学环境的重要方面。首先我们要营造一个整洁、优雅的场地环境。优美的教学环境具有稳定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学习意识的功能。上课所需的体育器材,在摆放上力求美观、规矩。体育项目所需的各种标志线要清晰、准确,图形规范,优美,使学生有一种美的感受,而且产生兴奋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学生的练习欲望。这种美的感受和积极学习的意识功能,无疑使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条件。

体育课室外教学的开放性,提示我们应注意对各种不良干扰因素的排除,以求使优美的环境达到最大化。运动场地尽量避开嘈杂的市场、公路以及使人产生烦乱情绪的场所。遇到场地上还有其他班级上课时,注意与之保持相应的距离,同时应避免对视觉的干扰,最好使学生背对场地中的其他班级。这些环境美的因素是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三、多种方式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除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和接受能力外,还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使体育课朝着有趣、轻松、娱乐身心的方面发展,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使体育与美育结合的更好。体育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内容的特点,配上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乐曲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感到体育是美的体现。现行的体育教材中,健美操、韵律操都是在体育的锻炼中渗透美育的极好方式,也都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行。体育教材中集体舞、双人舞中蕴含的美更显直接和典型。舞蹈中随着队形的变换、艺术的造型、身体的旋转,踏着节拍的起伏,学生置身于舞蹈中,不仅身心获得愉悦,同时也得到了美的艺术熏陶。电化教材也可以在体育课的美育中大显身手。随着高科技的进步,电化教学也被引入到体育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不能要求体育教师个个精通,所有的示范都完美无缺。我们可以利用图像、幻灯、录像等手段,把最完美的动作展现给同学们,指导同学们去学习、感受、模仿。对那些转瞬即逝的优美动作,更可通过录像闪烁的慢放,仔细欣赏。

四、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形体训练

体育所蕴含的美育功能,还表现在对形体的塑造上。形体美是体育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匀称的体形、优雅的举止,都是人们所羡慕和向往的,而某些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其自然形体不能体现这一体形美,体育锻炼是使其趋于完美的重要的手段。

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向学生灌溉体形美、体态美的概念和意识。从站、坐、行等方面提出要求来进行练习。利用上课的整队和队列等练习方式对学生加以训练,使学生形成对美的体态、姿势的正确认识,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

根据体育课的项目、内容、特点和学生所处的身体不同成长发育时期,辅导学生进行锻炼,讲清道理,教会方法,使学生对形体美形成主观要求,产生动力。因为体育课的课时有限,而塑造形体的体育锻炼是有其规律性和周期性的,需要经常坚持。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课上时间,并持之以恒,形体的改善才能见到效果。鼓励学生朝着自己合理形体美的期望值刻苦锻炼。正如体育老师所说:“女同学要塑造成身体匀称、线条优美、姿态优雅,具有青春美的女性。男同学要塑造成体魄雄伟、刚毅有力、形态完美、仪态动人的男性。;通过体育的锻炼做到四美:形态美、姿态美、皮肤美和动作美。体育对这四美的养成,具有独特功能。

五、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审美能力

美育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体育课涉及的内容繁多,对美的评价不同,鉴别标准也不一样。优美的动作可使人赞叹不已,健美的身躯令人折服。跑的快、跳得高、做的巧都可表现为一种美。教师及时地指出、评价某一项目或某一同学的正确姿势都是对同学审美的启发和引导。当同学对某一体育项目的内容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时,他会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或模仿审美对象,无形中锻炼了身体,又强化了审美意识。

六、体育对学生内在美的美育作用

人的内在美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附着在人的言谈、举止当中。体育不仅对形体这些外在美的塑造有着独特的功能,对人的性格、行为、毅力等内在素质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乃至拓展成性格美、行为美也都有着重要作用。性格美、行为美,无一例外地可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并得到训练和强化。坚强果敢的意志品质、乐观豁达的性格、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彼此协作的精神,不畏强手的斗志,克服困难的勇气,也都可在五彩缤纷的体育项目中得到体现和培养。比如,体育中的障碍跑、耐久跑等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不屈不饶的坚定性格都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又如,集体项目需要同学之间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美德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各项教学比赛中,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胜不骄,败不馁,都是良好品格行为的表现。体育教师不仅教书,又在育人。这些美的内在因素,都可在体育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七、结论

体育美的教育,要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不断深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实施。真正做到把美育贯穿于体育中,使两者完美结合。把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体育运动借助美感的力量,能确立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树立审美的理想,懂得爱美,维护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趣体验,实现着健与美的结合,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就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慕梧.体育美育[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第10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18-02

教育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注定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当前的教育形式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推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具有创新意识、高度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教育家关注的焦点。智育从传统教学开始就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有着深厚的根基,其被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德育已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界也正在倡导“德育领先”;体育锻炼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人的意志,在全民健身的宗旨下,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因为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与生活实践接触最紧密的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然而,美育却被忽略了,没有得到与其社会价值相应的重视!

我们常常谈论人文精神的“真、善、美”和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会出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一个正确的数学公理、定理,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数学的真;数学理论即使离现实多远,也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伟大的希尔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建立这些理论时体现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数学的美。遗憾的是,这些观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举国上下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美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得到充分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这就是数学美学,这种功能将长久以来人们对数学的追求转化为对完善的追求,对和谐数学的追求。

一、数学美的表现

美,是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的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鲜明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数学作为精神产品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数学美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

1、简洁美

在数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朴素、简单是数学外的在形式,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是其至美。欧拉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比如:

圆的周长公式:C=2πR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正弦定理:ΔABC的外接圆半径R,则 等,这就是数学的公式之美。这种简洁美,用几个定理是不足以说清的,数学历史中每一次进步都使已有的定理更简洁。

2、和谐美

欧拉公式: ,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和谐的美,在数学中多得不可胜数,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维纳斯的美被所有人所公认,她的身材比也恰恰是黄金分割比;著名的菲波那契数列{an?},定义如下:

a1?=1,a2=1,

当n≥3时,an=an-1+an-2

将“黄金分割”、“神圣比例”的美称给数学都受之无愧。

3、对称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空间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是中心对称圆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圆也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梯形的面积公式:S=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其中a是上底边长,b是下底边长,其中a?1是首项,an是第n项,这两个等式中,a与a1是对称的,b与an是对称的。h与n是对称的,这是数学的对称之美。此外,数学还有自身的奇异突变美、创新美、统一美等。数学的发展深受美育思想的影响,使得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二、数学美的功能:

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美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培养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启发探求真理的思路;

3、检验真理;

4、寓美于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美启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美的教育途径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做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美育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数学美的教育途径需要先展示数学隐含的美、进一步挖掘数学美、再创造数学美、最后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

数学美育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将会愈发重要,数学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实施数学美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忠林.数学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教案精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 丁尔.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育功能;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39-0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美育教育更为重要.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体育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必要条件

美育并不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但由于其本身在的特征,体育教学具有美育条件和效能。

1.体育手段的具体形式是身体练习。人体在进行身体练习时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节奏等基本要素与人体发展所要求的均衡、对称、比倒等,正是美术、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体育同艺术有着某种天然的内在联系,事实上,不少运动项目的本身就是艺术同运动的有机结合。譬如,艺术体操、健美和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其审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2、体育教学中整治合理的场地布局,队形呈方、圆、曲、直的变化形式,教师优美、协调的示范动作等,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从中感受体育运动美,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3、学生通过适宜的生理负荷练习,能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在某些艺术性较强的练习(如武术、体操、舞蹈等)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享受。

二、体育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

体育具有美育功能,却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1、用不同的手段塑造不同的艺术形式。体育中虽然不少项目具有较强艺术性,但运动员并不塑造具体的艺术形象,它给人的美感是较为抽象的,犹如一场体操比赛和一场电影给人的美感是不同的。

2、高度发展的人体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自然美。体育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手段去塑造更加美的人体,去设计矫健的动作,使人体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更增添一种动感的、力量的、健康之美。因此,体育中的美是艺术美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3、人们可以从观看体育比赛和表演中欣赏到美,也可以从自身练习中捕捉到美。因此,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作为审美主体,又可成为审美对象。

三、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形式,体育的美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得以实现。通过体育教学有意识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培养他们的端庄仪表、文明举止,这对学校美育有极大帮助。

1、设计一堂体育课时,要适当从美学角度加以考虑。如场地是否整洁;器材是否布置有序;队形是否调度合理、均衡;教师仪表是否大方、雅观;示范是否动作优美、准确到位;语言讲解是否清晰、简练等。一堂设计精心的体育课其队形的调动、练习方式或简单明块或妙趣横生,富有一种形式美,使教学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2、要求学生仪表端庄,姿态正确,举止文明,注意培养他们的良好身体姿态和体型,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少学生含胸驼背,毫无生气,这与平时不注意身体姿态有很大关系。

第12篇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1. 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他们主要以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2. 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以致于校园中出现了“港台发型”、“时装模特”现象。这些学生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迫切的、必要的。为了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来指导学生,把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我们时代美的最高准则,加强美育,寓德育于美育之中。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开创一个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从社会因素来看,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中学生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家庭是中学生美育的直接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中学生的品行教育工作。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向中学生灌输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使中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遵纪守法,尊敬他人的优良品质;要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引导中学生逐步认识到内在美与外美的统一。

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学校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在遵纪守则中发现美、体验美。

不久前,南京市女子中专以“还我清纯、还我本色”为口号,率先在南京市各学校中推出“穿校服,留短发,不化妆,不戴首饰”的行为规范教育,抵制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在精神上树立更高的要求。这一行动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受到了家长的拥护。南京市女子中专的这一举措对于学校的德育和美育工作都具有典型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业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辛勤授业,更应苦心育人。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美的仪表,语言和行为来体现人民教师美的风范,对于有悖于教书育人科学要求的丑的和“美”的现象,应自觉抵制。再次,应当继续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育工作者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成才教育的实际出发,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德育与美育相得益彰,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大的阶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我们必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使之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