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

计算机专业课程

时间:2023-02-10 21:1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课程

第1篇

职业教育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而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学生走入社会就有适应和挑战社会的能力。职业学校应该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处于改革和发展的热潮。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决定着职业学校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思想。近几年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并将其积累下来,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还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完成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往中职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真正地学会一样技能,中等职业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学生,将学生打造为具有可教育性、可培训性的人才,不仅要在学习技术上要求学生,还要在人品道德方面更好地完善学生,为今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工作。作为信息社会的标志,计算机是一项难度系数较大的科学,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承担的学习难度自然比他人要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内容相对于其他专业都比较难。目前而言,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建设都较为传统地沿袭了学科课程的模式,偏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教育。计算机是一门具有高操作性的学科,是社会各领域都涉及到的技能,虽然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实践才是学生更应该掌握的技能。此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传统教学毫无兴趣,教师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自然而然呈下降趋势,学习效率也赶不上其它专业的学生。所以,现在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来修正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结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教学。

二、新时期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开设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是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良好的课程设计是取得高效率教学的前提。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

(一)建立提高学生技能的教学观。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建立提高学生技能的教学观是教师首先需要意识到的任务,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习中,决定了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学习。计算机专业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发展自身潜能的能力,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特征、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开展课程内容,尤其要考虑到中职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开设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技能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后,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动手性操作,适宜减少理论课的量度。以理论课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动手操作的内容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技能。学生拥有了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对理论知识更感兴趣,才能更快地提升学习效率,也方便教师能够更为快捷地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信息时代要求师生之间和谐共处,师生角色的定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强行传达下来的知识。现如今的信息社会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完全不同,教师大部分时间扮演的知识组织者这样的角色,或者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的观察者,偶尔充当一下指导者。教学固然重要,学习同样不落后,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而在学习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据调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教学的状态,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没有时间和空间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询问相关问题,只有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教师才能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和发展。

(三)创新学习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各大专业中来说可以成为实用性极强的一门技术,熟悉并掌握计算机技能关键在于学生加强动手实践的力度。中等职业学校中有许多学习刻苦的学生,但是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率地提升自我,找不到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所以教师有义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好的学习方法。首先,任何好的学习方法都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创建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其次,在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地配合学生完成团队合作项目,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最后,学生需要合理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协助自己的学习,让网络成为自己的知识海洋,而不是绊脚石。

三、小结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只有合理掌控“教”与“学”这两种理念,才能灵活创新职业教育的改革。学校开设恰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创新“教”的方法,学生完善“学”的方法,这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

参考文献:

[1]曾历.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信息化的研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7).

第2篇

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前两年半注重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宽面向。后一年半主要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可选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方向性,突出学科方向特色,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然后基于此重点探讨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以期为推动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培养符合时展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途径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容乐观的状况:(1)实验教学定位不甚明晰。本质上,实验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是将理论知识化为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有力途径,而非理论教学的辅助或补充。然而现实是,很多中职对实验教学的定位,恰恰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或补充而进行的,从而使得课程设置极不合理,难以与就业真正接轨。(2)实验教学配置普遍滞后。由于受资源和经费等的制约,中职在实验教学配置方面普遍存在滞后现象:一是教材问题,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极快,因此实验教材更需要内容紧追技术前沿、实用性强且层次培养的教材,但事实上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二是实验设备,很多中职的实验设备都很单一、陈旧,无法及时予以更新与维护;三是绝大多数中职没有与用人企业建立顺畅的互动交流机制,严重缺乏实践、实训与实习平台。(3)实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方面,中职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明显,理解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缺乏,因此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也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方法比较陈旧、单一,通常都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演示,学生跟着模仿操作,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本就不多,基本操作都很难说真正掌握,更何谈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索精神与创作能力的培养。(4)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大多仍停留在笔试考核阶段,即使加入上机考核,考核内容与方式也相当单一,难以考查学生的真实计算机技术水平,最终评价则停留在分数上。这种存在严重缺陷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影响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极大障碍。(5)教学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中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大多在教学理念与专业素质方面存在不足,很多教师将实验教学也视为一般的技能知识讲授课,学生仅了解到计算机相关技术的皮毛知识而难以将其化为应用能力,更难以谈及创作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途径

(1)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定位实验教学。“以学生为本”,就是深入研究、理解学生,重视、尊重学生,以提升、发展学生的自身价值为理念,并针对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且差异明显的特征,采取分层分组、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的实效;“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基于对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考察,并结合区域发展与自身条件,指导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并基于此合理定位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与方案。(2)优化实验教学的教材、实验室等软硬件配置。第一,要打破一刀切的教材编写模式,致力于组织建立、编写层次性的、与时俱进的,契合中职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实验教材体系,如基础性、综合性、探索开发性等不同层次的实验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积极、适当地引进已经相对完善的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精品教材,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第二,要尽量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及时更新、维护实验设备,优化实验教学的环境;若暂时确实难以加大投资,则可基于当前条件,寻找一些中职校际间的合作或通过互联网寻找一些适当的精品音视频教案或虚拟实验平台等,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升技能水平创造条件。第三,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联合社会、企业等相关力量,借助外部条件与资金,构建学校自己的实践教学平台,或联合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实训或实习基地等,实现互利共赢,进而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办成为新时代贡献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3)改革课堂模式,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开展教学。一是要改变“示范—模仿操作”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如翻转课堂、小组讨论、项目式教学、课程设计等,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如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网络维护等;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形式以及生动有趣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要基于当前的市场需要和校内外各种资源,制定实训目标与方案,通过模拟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技术应用的认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精神等。(4)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价体系。要大力改革原有的考核机制,在理论考试之外,以实验教学的过程为导向,增设课堂表现、课外作业、项目考核、课程设计、参赛作品、进步程度、职业资格考试以及综合素质等各个项目与环节,通过考评、自评、互评、点评、答辩等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实验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评价及反馈体系,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公正,更能发挥出其激励功能。(5)打造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首先要组织好教师队伍定期的培训工作与同行间的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促使其转变传统中主抓理论教学,而实验教学辅之的观念,推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其次在教师队伍中引入专业技能突出的青年实验教学骨干,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合理搭配,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支优质高效的实验教师队伍;最后学校要鼓励实验教师的研究创新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科研基金与环境,进而为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三、结语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应呼应时展的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就业相接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具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第4篇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文化基础课程难而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公共文化基础课较多,由于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弱,所以课堂上学生兴趣不浓。在选择教材上和课程的安排上,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选购适应他们的教材,教学形式也应更加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适当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增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课时。

2.计算机专业课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

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课有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都还在上同一科目,用同一教材,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专业课程的开设应紧盯整个社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不能脱离市场需求,搞闭门造车。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课程,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更要与时俱进,否则将与社会脱节,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二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1.减少文化基础课的比例,增加与市场经济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减少与计算机联系不紧密的文化课程,增加与就业有关的课程,例如就业指导、三生教育、礼仪课程等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处事。

2.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不断更新专业课

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应该明确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性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开设的课程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例如企业需要局域网组建和维护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就要开设有关局域网的课程。如果不灵活多变,就无法应对社会的竞争,只有加强我们学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与大专生、本科生的竞争中拼得一席之地。

3.引入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课程模式,与市场紧密相连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课程模式,否则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例如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引入企业,与企业合作,创办“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在这个办学模式下,课堂与企业有机联系在一起,上课即工作,工作也是在学习,将课程完全在工作中体现出来,做到课程与实训的完美结合,完全避免了与市场的脱节。我们计算机专业同样可以将企业引进来,开展校企合作。

三中职学校不仅要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而且还要有正确的教学方式方法

1.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中职生学习现状分析。中职生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自我约束能力差,所以在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德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生一般对专业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专业技能学习方面又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总以为什么问题都很简单,但在检查成果时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中职生来说至关重要。第二,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现状。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都比较快,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及时更新设备,造成设备老化严重,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参与其中,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2.针对现状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以适应现代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要求

第一,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爱护,用心与学生沟通交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多和学生用心交流。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就是都经历了中考,都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教训。重视他们的个性发展,不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多鼓励他们,多给予他们信心。加强学生的德育,使他们慢慢恢复信心,恢复斗志,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中职学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指明学生的就业方向。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应该明确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基础性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在理解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其真正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创造一切可以优化的条件为学生服务。中职学校普遍资金比较紧张,校舍陈旧,硬件设施老化严重,所以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争取足够的资金来更新设备,多配备几个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如果暂时不能解决,也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第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并选择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造成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逐渐失去学习的劲头。在现代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重构;计算机专业

目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人才的广泛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框框和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而课程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应该将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更新慢,不能及时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从而教学内容跟不上软件的发展,知识陈旧,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2)课程孤立,内容体系有待重新建立。课程设置站在课程的角度而不是专业的角度,因课设课,一方面导致课程设置松散,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凑,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认知度低,不能触类旁通;另一方面,课程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

(3)课程学习周期长,学生遗忘快。学生通过好几个学期的学习,才能够清晰专业体系,基本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学习周期长,时间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快速理解课程体系,熟能生巧更是无从谈起。

(4)应用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加大了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很多时候都不能真正落实,真正留给学生来动手实践、亲自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

(5)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目标。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规划的习惯。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快速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及其对应的课程体系,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增加学习动力;课程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成果展示等教学形式,刺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阶段性学习成就感。②形成一套“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课程体系。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1)校企合作,构建实用性课程体系。通过走进计算机行业和企业,多方面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和计算机人才对应的专业能力,然后将工作流程课程化,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设计。以技能为核心,突显“实用”。课程注重训练学生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完成什么实际任务,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掌握够用的、实用的理论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以学情和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点,课程模块化、阶梯化。将课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就是一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3)项目必备专业知识学习分布在多门课程中,每门课程每个章节都以案例为主线,案例大都来自于对阶段性项目的分解,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学习情境,将教学情境作为载体,将知识融于情境,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形象,对知识的应用更得心应手。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践

根据前文所述的课程重构目标和思路将学生校内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课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学月制或学期制来完成。

第一阶段课程属于专业基础学习。本阶段全面系统的提取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最基础、最实用的知识,带领学生学习计算机原理,理解计算机的全部运行过程,并具备基本技能。最后安排4周的集中项目实训,来强化所有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对专业体系有了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自学提高和后期的深入学习。本阶段每门课程都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和完成任务,确保每个人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第二阶段课程属于专业能力提升阶段。本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Excel的应用、数据库和网页制作最后通过一个4周集中实训完成各种综合项目。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实用性。

第三阶段课程属于专业强化学习和拓展阶段。本阶段主要学习、巩固、强化前两阶段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一些新技术。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计算机专业技术更新快,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紧紧的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并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合理规划课程建设与改革,制定出符合学情的实用性课程体系,为培养出符合软件及其相关行业规格的应用型人才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勇,王忠群.面向应用的计算机软件方向课程群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98-100.

第6篇

1应用微课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结合信息化手段,细致地开展备课工作,包括:参考计算机课程教材,上网搜罗相关资料,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业状况部署课程安排;思考何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效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以保证师生双方在上课期间能够无缝对接和沟通。例如,教师在完成备课工作后,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在形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目标与要求,鼓励学生提前落实学习任务以更快掌握知识。若时间允许,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可搜集课程相关资源与素材,录制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并将其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制定公共盘、内部网站等实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接用自身的智能手机提前预习和学习课程内容,明确自身的不理解之处,以便在课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获得问题的解答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1]。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深受学生青睐。因为这种课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的发展,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前准备、课中质量提升、课后反思深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因而,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6(46):147

[2]沈春根.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7(5):84-85.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 职高计算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30-01

计算机专业是我校最早的专业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来因面向对口招生考试(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所以一直是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的热门专业,并且在多年的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2011年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我校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新的情况,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如何在升学和今后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改革传统的以“职高高考为导向”,重文化课,重专业理论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学科本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以“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指导思想,即中职计算机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具有操作层面、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质;同时适应新形势下的对口招生考试。本文结合计算机教学的过程和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作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1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现状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校每年有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200人左右,每年的对口招生升学率都在80%左右。

我校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是:一、二、三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都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课;《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C语言》三门专业基础课。所面临的现状就是学生一至三年级所学专业基础课程不变,直接面向高考,凡是规定是高考科目的则开课,不是高考科目的则不开课。而今年开始实行的对口招生考试制度由原来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450分)+专业基础课综合(150分)+专业课综合(150分)”调整为“文化综合素质测试(250分)+专业基础知识测试(300分)+专业技能水平测评(200分)”。当前的教学现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2 课程设置与改革应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凸现专业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应该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以下是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将平时教学与职业技能大赛结合。对口招生改革制度中明确总分为200分的专业技能水平测试主要依据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测试成绩、各级技能大赛成绩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进行计分。

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要适度,要做到少而精。要以能适应对口招生考试的教学内容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对口招生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

应该设置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也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发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材是落实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有效途径。这是将课程设置与改革落到实处的最直接手段,也是最有效的。

当然,课程设置与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可能只言片语就能说清楚,设计过程更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考证。我只是认为以上几点应该作为重点考虑的方面。

3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设置和改革的关键

第8篇

专业认证是教育部为加快教育改革,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而推进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之一,课程体系改革决定了专业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是认证准备阶段一项重要工作。该文以认证标准为指导,探讨了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

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别于评估,是通过社会第三方力量对各专业办学状况进行的评价,通过衡量一个办学单位相应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状况[1]。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国内高校广泛关注的问题[1-4]。计算机类专业是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学生如何培养?如今,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指南。目前,全国通过了专业认证的高校并不多。据了解,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教育部将全面推行教育专业认证。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将抓住这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会,全面对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改革。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与标准

由第三方组织和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在专业认证提出的人才培养的12项具体要求,为企业和社会选用人才提供了参考;与国际化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可以促进各专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互认。计算机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包括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对专业的支持条件、学生的发展情况,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质量评价情况等7个方面,包括19个内涵[1],在通用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12项能力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上提出了补充,以体现不同专业本身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把计算机专业分成应用型、工程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选择其中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认证即可。

2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5][6]。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和主要服务于重庆本区域经济的培养特色,制定出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工程素养,基本专业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分析、解决本领域问题能力;主要面向IT领域的设计开发、集成维护和管理方面,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能成长为IT及相关领域高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质量好坏,专业认证标准中对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以及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做了统一要求;同时强调教育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应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按照本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以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等规范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的设置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周密安排。

3.1课程设置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6]。按照这个宗旨,我们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构建了符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类、文理基础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及专业类四类课程。具体课程见表1。第一类为通识教育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及其法律法规;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职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具备专业英语阅读、翻译涉外商务公文、商务英语会话的基本能力;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类文理基础类课程。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的基础知识;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知识。第三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知识。第四类专业类课程。该类课程涉及计算机的主要领域,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领域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了解本学科与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3.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除了要求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求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6]。为此,我们构建了一套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践环节的适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覆盖了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包括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企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积极参与赛课计划、计算机作品大赛、ACM大赛等各种竞赛。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按照表2所示的五层次进行设置。第1层次为课程实验。这部分主要是课程代实验及少量集中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程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第2层次为课程设计(实训)。这个环节一般采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开发或实训,锻炼学生们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尽可能将几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课题的安排。第3层次为项目综合实训。该实训环节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时间十周左右,通过聘请IT企业的讲师到学校,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讲师一起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实训内容,具体由企业老师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以团队形式完成接近实际应用的较大型项目。学生在该环节中可以得到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第4层次为企业实训。该实训环节在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进入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企业导师作为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开发指导,同时每位同学指定校内指导老师一名,便于学校随时掌握学生实训情况。学生在该环节通过在企业的实训中了解IT企业文化,掌握实际项目经验,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和走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第5层次为毕业设计(论文)。该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程度取决于这个环节的训练。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中,要求教师提前一学期做准备,成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与学生开题答辩管理机构,加大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型题目比例和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比例。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竞赛,以进一步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用专业认证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才能切合实际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中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成效还决定于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只有各环节认真落实,才能起到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宗礼.计算机专业的认证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7-11.

[2]计算机教育特约记者.全面推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访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陈道蓄教授[J].计算机教育,2008(13):7-9.

[3]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

[4]孙涵,陈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4):50-54.

[5]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8.

第9篇

关键词:ASP技术;网络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应用

1概述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理念不断受到冲击,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成果,借助网络方式设计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件下载,构建一个实时交互的虚拟教学平台,以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观看教学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ASP技术进行了概述,并构建了一种基于ASP技术的网络教学系统,希望能够为高校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有帮助作用。

2ASP技术相关内容

2.1概念

ASP,全称为“ActiveServerPages”,也被称为“动态服务器网页”,通常被简称为“ASP”。ASP其作为当前十分流行的动态网页技术,其之所以受到人们高度重视以及广泛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产生的所有执行结果格式都是标准的HTML。另外,这些程序的执行发生在网络服务端,因此其对于浏览器的要求较低,一般的浏览器就可以准确获取ASP执行结果[1]。

2.2技术优势

ASP其优势包括以下几点:(1)ASP对开发工具要求较低,所有的开发工具都可以发展ASP;(2)ASP的语言相容性很高,其与任何ActiveXScript语言都能够相容;(3)安全性高,在查看网页原始代码的时候,只能看到HTML语言文件,无法看到原始的ASP程序;(4)ASP借助ODBC驱动程序可以轻松连接、操控数据库,而且,文本格式以及Excel格式文件也可以被ASP当成数据库;(5)以对象为基础,学习容易,可以通过ActiveX控件扩充其功能内容。

2.3工作原理

ASP的发展代表着Web技术的进步,ASP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服务器脚本环境运行,对WebServer后台数据库内容进行呈现,也可以进行创建以及编辑修改,最后以网页形式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中呈现给用户。在完整的响应过程里,ASP本质属于动态网页,但是在客户端呈现给客户时,其基于WebServer获取的数据信息会以某个时刻的静态网页方式进行呈现,这样用户在浏览以及查询数据信息时会更加便捷。在客户端层面,其无需考虑浏览器是否能够接受Web页,因为WebServer已经完成所有工作,客户端浏览器只需要向WebServer发送HTTP请求,在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后,WebServer会调用ASP进行回应,并执行ASP文件中的命令,包括到后台数据库对其数据信息进行读取、查询、编辑、修改、更新等,最后再把处理结果用HTML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3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开发技术

3.1静态网页制作

网络课程开发的大环境就是网页制作技术,在制作网页时通常采用Dreamweaver以及Frongpage两个软件,其中Dreamweaver是制作网页的主流软件,其作为具备网页制作、网站管理多功能的网页编辑器,对网页设计师来说是一套可视化网页开发软件,通过Dreamweaver可以制作出不受平台以及浏览器限制的动感网页[2]。另外,在制作网页时,还要借助Flash动画设计软件以及Fireworks图像处理软件。通过Flash动画制作可以设计出充满动感的网页,而通过Fireworks可以自由化导入图像Dreamweaver、Flash以及Fireworks3种软件也被称作网页制作三剑客。

3.2动态网页制作

ASP以及ADO是微软公司制作动态网页的动态网络和数据库技术,通过ASP以及ADO技术生成具有强大功能的Web应用程序,通过该应用程序用户在一般的浏览器的基础上就可以实现查询以及存取网络数据库的数据。ASP以及ADO使得网页的灵活性、便利性更高,在Internet中进行数据信息的检索和传递也变得更加简单[3]。

3.3数据库

网络课程中会出现市场存取信息的情况,包括访问文献等,这个时候就需要数据库技术,设计者采用较多的一般是SQL以及MicrosoftAccess数据库。前者的功能在于建立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联系,按照ANSI规定,AQL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SQL可以执行很多操作,包括数据库更新,提取数据信息等。当前,Oracle、MicrosoftSQLServer,Sybase,Access等主流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都使用SQL语言。MicrosoftAccess程序较为复杂,但是其属于一种具备强大功能的数据库软件,其作为关系式数据库,里面包含了一系列表、行、列,每一行属于一个记录,每一列属于一个字段,每个字段都会有一个字段名,字段名在同一个表里不能相同。

3.4图片处理

在制作网络课程中,一定会用到图片处理技术,常用的图片处理技术主要是Photoshop,其具备图像扫描、图片编辑、图片制作、图像合成以及图像输入输出等多种功能。Photoshop被公认为当前最好的通用平面美术设计软件,其具备功能多样化、使用便利化、功能稳定化等特点,因此Photoshop是平面工具第一选择。

4基于ASP的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设计应用

4.1系统架构

采用传统的三层结构B/S模式建立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层是用户浏览器,其作为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浏览器把HTML代码转化成网页,网页的交互功能允许用户输入信息并提交给后台,之后提出处理请求[4]。第二层是Web服务器,其作为用户后台,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响应,通过ASO生成HTML代码,其中嵌入处理结果并提交给用户浏览器。Web服务器主要功能为存储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及应用程序,并通过功能模块以及应用程序处理用户请求,完成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通过查询、修改、更新等操作,把处理结果呈现给用户。第三层是数据服务器,其主要功能为协调不同Web服务器提交的SQL请求,实现数据库的管理。

4.2教学系统结构体系的构建

该网络教学系统的建立主要为了服务教学,因此,在结构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不仅需要其呈现教材教学资源,还要扩展教学资源;不仅需要其辅助课堂教学还需要其在课外主导学生学习;另外,还需要其改变学生学习模式,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防止过分依赖教师以及课堂学习;此外,还需要改网络系统具备管理功能,实现人员、课程资源等管理。基于ASP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结构主要包括3大模块: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管理.

4.3系统主要功能

(1)系统登录功能设计:在进行系统登录时,一共有学生、教师、管理员3种角色,每个角色对应不同的模块,因此其权限各不相同。(2)针对管理员角色的系统功能设计:在系统中,管理员具备最高权限,对于所有的系统用户其都可以进行管理,除此以外,其还具备管理作业、资源课件上传管理、公告等权限。(3)针对教师角色的系统功能设计:在系统中,教师应该具备管理课程、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作业以及管理学生讨论模块的相应权限。(4)针对学生角色的功能设计:在系统中,学生应该具备查看公告、学习课程资源、提交作业、提出问题、上传/下载资源、讨论区交流、在线考试、查看考试结果等权限。

4.4数据库以及相关处理流程

在B/S架构网络教学系统中,数据层属于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5]。为了确保数据库设计效果,需要把数据库的关系和性能进行规范化。在该网络教学系统中,教师、课程以及学生狗都是与用户应用逻辑关联的实体。当前,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功能模块已划分明确,为了确保用户能够最快捷达到用户请求,我们设计一套流程图来进行说明:首先,用户进行登录,系统对用户进行判断,如果错误,可以进入注册界面或者选择退出系统;如果正确,则根据数据库的用户角色和权限使用户进入相应界面,由此完成整个程序的执行。

第10篇

关键字:相关分析;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2-03

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技能。一般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一系列课程组成,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等课程。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从上面课程中选取1到2门课程作为学生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角度说,这些计算机课程应该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大学基础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简单的日常问题,加之大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致使部分高校教学主管部门错误地认为计算机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的“非常重视”逐步发展到目前的“不重要”状态,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的大幅减少,或者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改为选修课,或者是由于教学成本的控制,本科教学计划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各类通识选修课或专业课程教学上。

对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说,基础课教学同专业课教学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基础课之所以成为基础课,是因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肯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目前部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景气的状况,本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1级开设的2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和5门专业课程的考试成绩为基础,通过典型相关分析,从整体上揭示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

典型相关分析是分析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重要的统计方法,1936年由Hotelling首次提出[2],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宏观经济研究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有着广泛应用[3-4]。

一、相关分析理论基础

(一)典型相关分析的计算

各门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如下:

从相关系数矩阵Cxx可以看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908,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是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关数制、码制、字符编码、计算机基本原理等知识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为该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两门课程成绩的相关系数较大。

从相关系数矩阵Cxy可知,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与各门专业课成绩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说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专业课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C语言程序设计和Delphi程序设计同为程序设计类课程,两门课程成绩相关系数达到0.8505,说明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对学习Delphi程序设计的促进作用明显。同样,C语言程序设计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6、0.5100、0.5047等,说明C语言程序设计对这些课程的教学也有促进作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更多注重对学生新型思维方式的训练,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8],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

从相关系数上看,大学计算机基础成绩和专业课成绩之间的关系不如C语言程序设计明显。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成绩与Delphi程序设计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834,这可能是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对专业的促进作用是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间接起作用的。

F1表达式中,x2(C语言程序设计)的系数绝对值较大,x1(大学计算机基础)次之,说明,x2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的影响较大。

使用F1和G1绘制1阶典型成分图,如图1所示。从图可以看出,F1和G1之间存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可见,第1典型成分很好地解释了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证实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成绩之间是相关的。此外,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6、12、36、45号学生占据着图形的上部,从学生原始成绩看,这几个学生各门课程的成绩都比较高;而31、41号等学生也占据图形的下部,这些学生中的计算机基础课成绩整体不高,专业课成绩也很低,存在课程补考现象。

从表3可知,典型成分F1可以解释68%的组内变异,并解释52%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变异。典型成分G1解释组内和组间的变异能力分别为45%和35%。第二典型成分解释组内的变异的能力分别是32%和14%,但是解释组间变异能力取值非常小。因此,使用第一典型成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2类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三、结果

使用典型相关关系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和电子信息专业部分专业课成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课程成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对专业课程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所在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间接对所在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于本科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削减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的现状,建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与时俱进,主动迎接挑战:改革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使之适应新时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进行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关系研究,教学过程中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使之服务于专业课教学,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2]Samuel K,Norman L.,BREAKTHROUGHS IN STATISTICS [M].Springer Press,1992:321-377.

[3]Hardoon,D.,S.Szedmak,J.Shawe-Taylor.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An overview with applicat ion to learning methods[J].Neural computation, 2004,(12).

[4]Marzban,C.,S.Sandgathe,J.D.Doyle.Model tuning with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J].Monthly Weather Review,2014,(5).

[5]Sakar,C.O.,O.Kursun,F.Gurgen.Ensembl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J].Applied intelligence, 2014,(2).

[6]傅德印,王俊.判别分析统计检验体系的探讨[J].统计 与信息论坛,2008,(5).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结构;改革

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任务较重,且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则需要根据现代教学要求,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结构,并有效的组织教学内容。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在课程结构优化方面做的还不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改革需坚持的原则

在对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在改革中,需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需要,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改革创新活动。在教学当中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实现理论授课和技能训练的同步进行。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要将理论授课的课时和技能训练的课时平均分配,注重实践效果。

要坚持实用性原则。课程结构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够具备更多技能,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过程当中,要坚持实用性原则。老师要合理确定基础课程的内容,并要准确把握好计算机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并从职业能力的需要出发,按照岗位需要确定知识讲解范围。对于课程内容,则需要突出计算机专业在实践当中的直接效用性,对于过于偏重理论化而实用性较差的知识可以缩减教学时间,对于过时的东西则一带而过。要通过课程结构的改革,更好的体现出教学的实用性。

要力求通过课程结构的改革,让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节能,使其可以熟练掌握各项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允档幕础。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对策

在计算及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法,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必须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学起。为此,学校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基础素质水平。要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可以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等,通过各课程的合理设置,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不能够过于广泛,够用即可,这就要求在设置的时候,要按需设置,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开展特色教学。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有一定难度,课程设计时要坚持由简单向复杂过度的原则。

第二,加强专业课程训练,优化学科课程结构。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加强专业训练,逐步的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生的计算综合水平。如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打破书本知识的界限,将几门相关的课程和相关专业教学互动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科学统一规划和合理分配,这样能够使得课程更加精炼,同时也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认识更为深入,便于今后更好的应用。

学校可以设计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结构,并设立试点学习班,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如果存在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力求将专业项目课程结构做好做优。

第三,选修课程的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到的课程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设置课程,这样也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学校则需要合理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领域去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其计算机学习能力和水平。合理的设置选修课,鼓励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选修课程不仅仅局限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范围内,还可以设置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也能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环节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疲劳状态,使其能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各门功课的学习当中。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这就需要更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要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当中课程结构的改革进行了分析,指出改革中要坚持的原则和改革对策,希望学校能够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锦.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结构初探.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2007.

[2]王为为.浅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改革[J].硅谷,2012(24):189-190.

[3]邱波.关于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48-49.

第12篇

关键词:C语言;基础语言;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C语言是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于教学的计算机高级语言,一直以来被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也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C语言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数据分析和管理、图像图形处理、操作程序和系统、软件程序设计等等。C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语言,具有优点多、应用广、通用性强、可植性强、效率高等特点,这决定了它广阔的应用领域和持久的生命力。

1 C语言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应用特点

C语言是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种基础语言。1972年由美国贝尔科研所推出,1978年之后开始相继在其他计算机上进行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的进步,C语言已经成为一门成熟、专业的计算机科学学科。在当下计算机软件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之下,C语言程序设计已成为现代化编程的主流。C语言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科研领域,与它自身优点和特性密不可分。

(1)C语言可以在DOS、Windows、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下进行程序编写,不限制操作平台,具备强大的功能。(2)C语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能够在计算机科技产业中广泛运用、快速投产、并且逐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3)C语言是程序设计、软件开发最根本的前提和基础。(4)C语言在计算机领域中发展空间广阔。(5)C语言具备强大的描述功能和语言结构,是操作系统教学和数据结构教学的课程基础,满足当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2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不断进步的共同作用之下,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应用最为普遍的科技成果,给社会带来了最本质的改观和深远影响。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设立,为计算机科技行业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积极推进了全民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的普及和运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大约有上千家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同其他学科的专业设置情况相比较,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类型和专业规模都首屈一指。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时展的科技型人才。在课程教学中,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从业教师以现有课程体系为基础,注重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实践练习、前沿操作技术的引入、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完善。在多方努力之下,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探索中蓬勃发展、稳步前行。

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和经济形势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专业和技术要求,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操作水准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素质及能力的重要标杆。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素养的同时,也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所面临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能否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就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而言,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传统的“填鸭式”方法在理论教学中依旧存在、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设置失衡、书面考试仍旧作为常规考核办法,这些不利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发展的弊病较为普遍、常见。在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制之中硬件系统教学薄弱、软件系统方面缺乏实践练习、相关实验受到条件严重限制、课程体系落伍、数据及网络理论得不到良好消化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解决。相关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针对上述问题相继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力争使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尽力缩短课程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距离。

3 C语言在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C语言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C语言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同时为更多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C语言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具体分析和数据库相关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运用C语言进行设计和编程。决定C语言在计算机科技领域广泛运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它操作和应用上的可取性。C语言在计算机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 C语言强大的功能优势和良好的使用性能

C语言丰富完备的数据结构设计,能够较为灵活的对数据流进行控制,同时还具备通用性、可植入性、目标效率较高等优良性能,C语言的上述特性适应计算机程序设计要求。C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同时具备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性能,可以实现灵活操作运用。C语言允许编程人员进行分块编译,方便编程者管理项目,大大提高编程效率。

3.2 C语言广阔的市场前景

C语言既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必须学习的基础语言,又是专业的计算机科技领域里常用的高级语言。它广泛的应用领域使其具备较强的应用性。C语言在计算机中的运用可以直接投产到计算机科技产业当中并产生十分可观的效益。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社会现状,使得C语言开发人才成为大型国企、外企竞相争夺的对象。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证明了,C语言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设置满足现有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

3.3 C语言在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作用及地位

C语言作为功能强大、性能优良的综合编程语言,使用便捷灵活且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除了具备前文中提及的诸多优点之外,它还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操作。适合各种不同类型软件设计、开发以及系统编写。C语言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尽早学习C语言有利于为日后学习“数据结构课程”“C++”“Java”打下良好基础。

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中最常用的基础语言。学习C语言可以使计算机专业的每一个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程序设计的相关问题。C语言中的许多内容机制将程序设计得以融入到高级语言当中,而且C语言可使计算机专业初学者更容易掌握程序设计的思维和方法。

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中,C语言承担着开发环境、编写程序、将计算机图形的相关理论与计算机绘图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作用。C语言自身具备强大的图形功能,并且不限制显示器和驱动的类型,操作十分便捷。在C语言编译软件中大量的图形库函数使得C语言的绘图功能十分强大。

4 总结

C语言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科目,作为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它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无可厚非的。同时C语言作为现今社会经济形势下最流行的计算机基础语言,它在今后计算机科技领域和产业中的发展也是不可限量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要点和重要使命。综上所述,C语言无论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语言,还是保证学生具备社会所需专业技能的一种就业手段,它都有足够的优势长期存在于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朱迅.“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探讨[J].软件导刊,2010(8).

[2]王琪,周彩根.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3]蔡晓丽,陈舜青,丁志云.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

[3]曹凤莲,李英明.浅谈C语言学习[J].网络与信息,2007,6.

[4]高伟,张国印,黄宏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