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19:3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模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行政权力占主导的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行政权力方面的管理,是高等院校要达到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根据某种特殊的制度并且采用某种特殊的方法,从而达到管理和行政的职能,在次基础上领导学校的师生和,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充分的使用,并且完成学校的任务达到预定的目标[1]。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和科研活动是具有非常好的帮的,也是保证高等院校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学校解决行政方面的事务和学术上面事物上要经过管理层的行政决定,并且使用行政的权力,从而达到对学校有效管理目的。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突出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决策的进程中,如果具有行政调控原因,进程会得到相对较好的控制,并且还会使得决策的有效率的进行。缺点是1)使得专业人士的积极性不能全面的突显,在行政管理的进程中会因为行政人员在解决学术事物方面具有专业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偏离学术的目标。2)行政权力主导的模式中,有很大的可能会激发工作者的对抗情绪,从而对教学工作的惊醒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二、学术权力占主导的管理模式
学术权力主导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学术方面人才主要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做出有效的评价、职务上的晋升、对专业人才的聘请、确立科学的评价制度等等专业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依据学术界公开认同的规则和多年来形成的评价制度,并且尊重学术研究的规律,再次基础利用学术权力在学术事物中开展的学术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管理主要人物是具有学术权威的学士和团队。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在研究性的学校中较为常见。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1)对学术的权威和实效性的突出有很大的帮助。2)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学术的专业性能够具有比较好的保证。缺点是:1)由于管理经验的不够,有时候会在使用学术权力的过程中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会因为教授的权力过于集中,对高等院校学术自由、民主和创新的发展具有不好的作用。
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互相渗透的管理模式
因为行政主导的管理和学术主导的管理都具有很多缺点,所以,就有很多专家提出了把这两种管理模式进行互相渗透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学术团队具有学术方面的权力而且在学术团队中,还允许有行政人员参与,行政团队有行政决策方面的权力,而且也允许相关的学术人员参与行政团队的决策,这种相互渗透的管理模式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相配合使用的实现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种管理模式和目前在很多高校实行的“校党委的领导,行政部门的负责,教师人员教学”的模式是一样的[2]。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于前面两种管理模式的缺点太多而提出的,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目前高校之中的权力斗争,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能够相互监督,互相督促,让每个人都能做好本职的工作。但是这样的管理模式,管理层的人员精力大部分时间都是放在如何进行权力的分配上,很少集中精力做好自身的工作。甚至还会出现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情况。
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互相平衡的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院校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内分工也逐渐的细密,学术团队和行政团队组建、人员的分配和划分都具有比较好的规划。也正因如此,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平衡的管理管理模式也随之出现,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术部门做好学术部门相关事物,行政部门做好行政部门相关的事物,两者互不干预,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逐一的展开。这种管理模式起初的时候,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这种管理模式时间的增长,问题也就会逐渐的体现出来。随着时间的增长,会使得高校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界限管理模糊,相互交织,从而造成责任不清楚,互相越位不利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3]。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当前高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做了具体的研究,并且对这四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做了简单的介绍,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互相渗透的模式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不管是哪种管理模式,主要还是要看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如果没人个人都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勇敢的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对高校的有效管理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作者:聂玉翠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中心,对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图书馆是一个社会公益机构,没有企业所面临着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有限的经费也不能获得最佳的使用效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得到规范和发展,这些管理方面的瓶颈构成了图书馆进一步发挥信息服务功能的障碍。而作为在产业界广受好评的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的优化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集成系统的效率。近年来,信息管理学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基于文献管理的图书馆的职能和管理手段发生了转变,图书馆管理日趋向于工程化,主要表现为采用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的工程技术;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工程化[1]。同时,在当前图书馆中,不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存在着馆舍空间不足、图书馆员工作分配不合理、图书等文献使用效率不高、用户服务响应不及时等问题。马昀在论文[2]中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僵化、服务形式单一、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图书馆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现代产业管理的先进手段成为现代图书馆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本文即在分析和研究工业工程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基于工业工程理念的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的相关策略,以解决当前图书馆管理中的问题。运用精益管理模式的理念,可以分析出图书馆中的价值增值过程和价值非增值过程。其中提升用户的信息服务水平的过程被称为价值增值过程;而其它一切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都视之为浪费。正是基于当前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着的大量非价值增值和过程,采用在工业界广泛使用并效果显著的工业工程理念与技术,对提高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工业工程理念与精益管理模式
2.1工业工程(IE)理念
现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这些管理手段和方法集中体现在其所分立的工业工程学科。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并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明、预测、评价其所获得的结果。它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能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最优化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国际上与MBA教育齐名的十大教育支柱之一[3]。IE最早产生于美国,由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所创立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工业工程的起源。上世纪50年代,日本引进并发展了IE,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精益生产模式,成为IE发展的新阶段,受到各国产业界的重视。我国最早将工业工程引入到生产实践中来,要数华罗庚于上世纪60年代领导开展的优先法、统筹法等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工业、交通运输、建设、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4]。现代工业工程不仅应用于工业领域,还扩展到一切组织和机构,包括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应用的目标就在于对组织或机构整体系统的优化。现代工业工程主要突出以下思想[5]: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观点。
2.2精益管理模式
精益管理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广泛采用。WomackJP,JonesDT在著作[6]中系统地提出精益管理模式思想,此后精益管理模式成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下,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管理价值流,通过运用精益管理模式工具,适时适量生产,减少浪费,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流程,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7]。简而言之,精益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永无止境地消除浪费并为顾客创造价值。精益生产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运用IE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法,追求对企业中各种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追求整体系统优化、推行零库存制度、消灭一切消费以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以此来创造出最大的生产效率和效益。JIT(及时生产)模式、“5S”活动、作业标准化、作业均衡化、ECRS技术、5W1H技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都是精益生产模式的典型应用,在各类型企业和组织的应用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中的主要应用。精益思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时刻围绕管理价值核心,不断消除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每个员工积极参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用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和管理模式,也越来越被服务行业所广泛应用,特别是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精益思想有利于开展高效管理,实现在消耗最少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接近客户需求的目标,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叶丽花[8]把精益管理模式引入到医院感染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周艳霞,蒋俊青,曹美嫦等通过使用精益管理模式理论改进手术室工作流程,提高了手术室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医师、护士以及患者的满意度;DavidSimons和DavidTaylor[9]通过对英国某牛肉供销精益改善,使交付时间缩短了20%;杨青,陈雪,闫植林[10]将精益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民航地面服务过程,并构建了精益的民航地面服务体系框架。
3图书馆引入工业工程理念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分析
鉴于目前图书馆管理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引入工业工程中的精益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以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构建图书馆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体系,将用户服务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以工业工程的若干技法作为支撑,实现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精益管理模式,可以用精益管理模式的精益屋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图1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的精益屋图
3.1在图书馆中积极开展“5S”活动
“5S”来源于英文中整理(Sort)、整顿(Straight-en)、清扫(Sweep)、清洁(Sanitize)、素养(Self-cul-tivation)五个单词的开头字母S,故以“5S”来代指这五项活动。5S是精益的基础,主要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兰琼,卢达溶[11]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在图书馆中开展“5S”管理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在图书馆中开展“5S”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在图书馆中开展“整理”活动主要有,加强对书刊、报纸等文献资源的整理,减少由于馆藏无序给图书馆读者带来的找不到书的因扰。同时,要将核心馆藏与非核心馆藏区别开,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图书馆中开展“整顿”活动是在“整理”活动的基础上,对整理后的书刊合理布局,不需要的物品坚决清除,对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定位摆放,一旦发现错位,则及时更正,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错架的情况。实施“三定”,即定物品的摆放区域;定合理的物品数量;制定合理的标识。通过目视管理、定位管理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环境优化,为工作人员和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清扫”活动,则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工作台、书架、图书文献、检索机、桌椅等所有图书馆的空间定期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书籍摆放整齐、桌椅书架无积尘等。“清洁”则要求巩固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保持并维持其成果,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环境。“素养”是指培养和养成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素养”是整个5S活动的中心,它要求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其它四项活动(4S)持续进行下去的保证,同时也在4S活动中升华。对图书馆馆员“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养成教育、集体活动的方式培养;但主要是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日常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得人的素质与图书馆管理活动同步发展,使得“5S”活动在“巩固———提高———再巩固———再提高”的循环中,实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2用“5W1H”技术来提升图书馆的计划管理的水平
“5W1H”技术是国外管理学家对计划工作内容的概括,即:Whatshoulditbedone(做什么)?Whyshoulditbedone(为什么做)?Whenshoulditbedone(何时做)?Whereshoulditbedone(何地做)?Whodoesit(谁去做)?Howtodoit(怎么做)?通过对计划工作的不断追问,将计划做得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步步落到实处。图书馆管理中,可以将“5W1H”技术用在图书馆的各项计划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常用的计划工作包括:馆舍修建计划、文献采访计划、文献编目计划、人员招聘计划、数据库定购计划、活动组织计划等。这些计划工作是图书馆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计划安排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采用“5W1H”技术,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使得计划的制定精益求精。以对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定购工作为例,运用“5W1H”技术具体分析如下:做什么(What)———向数据库提供商购买下一年度的机构包年使用权限;为什么做(Why)———为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科研工作者、学生与教师、普通读者等)提供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以支持其科研和学术的需要;何时做(When)———依照各数据库服务商合约到期前3个月;何地做(Where)———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谁去做(Who)———图书馆馆长、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图书馆数据库相关工作人员;怎么做(How)———通过向图书馆数据库用户的调研和反馈,在根据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数据库服务商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内容和价格,使得数据库定购经费预算得到最大的用户满意度。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定购工作的“5W1H”的提问,可以明确该项工作计划的各项细节,使得工作计划合理和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可以对计划工作从总到分嵌套使用“5W1H”技术,为图书馆的计划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以达到提升图书馆计划管理的水平。
3.3用“JIT”思想,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从制造业中移植而来的“JIT”思想,即“适时生产”(Justintime)也称准时化生产,它要求根据客户的需求,在需要的时候才生产,并保证质量要求,以此降低库存成本。从JIT思想的概念来看,按需生产和及时生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保证质量和零库存则是其精益思想的体现。图书馆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也面临着如何减少成本,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减少用户在图书馆查询和检索文献的时间;减少还书上架的时间周期;降低库存馆藏图书数量;减少预约借书的等候时间等。在图书馆中运用“JIT”思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增加文献检索机器,合理配置在图书馆各个区域,并准备笔和纸,以方便读者在最近的检索机上查询相应的索书号,并记录下来。*建立一个还书及时上架的流程,安排专门的人员将用户所还的图书,不经过等待,直接检查、加磁后放入到所在的书架,从而取消待上架馆藏书库,做到“及时生产”,最大化图书的利用效率。*取消还书后的库存时间,书籍还后,经质量检查后,立即摆放在相应区域的小车上,由专人负责上架,流水线方式的作业以保证书籍的及时循环使用。*用户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向图书馆提出的预约借书、文献查询的申请后,由专任图书馆员通过馆内查找、馆际互借、网络文献传递、购买定购等方式,在预约期内完成文献的准备,使得预约用户到期后可以拿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
3.4运用“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出让人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人因工程学(HumanFactorsEngineering)是一门运用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改善工作系统(包括人、工作、工具、设备、工作场所、工作责任和周围环境等),使得人员能在最安全和舒适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工作效率的科学。在图书馆中有大量的涉及到人机环境的问题,例如: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台的设计、文献检索台的设计、书架的设计与摆放;图书阅览台椅的选择、各功能区域照明设计;藏书库的设计、图书馆环境装饰等。由于国情和地区的差异,不同地方的图书馆由于其服务对象的体格和偏好的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善图书馆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以适应最大多数人群的需要。以图书馆中照明设计为例,设计的原则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人工照明设备为读者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图书借阅环境。由于图书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不同,对照明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借阅书库的照明设计的目标是使读者感到舒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的疲劳感,保护视力。从节能和视力的舒适度来看,选择吸顶式的照明度在150~200lx垂直照明的荧光灯,并辅以适当的局部照明,使得光线均匀漫射,以读者可以轻松地阅读书籍中的小字体为宜。图书馆中其它各区域的照明也以舒适和满足工作要求为原则进行设计,表1给出了图书馆各功能区域照明设计的细节。
3.5标准化作业与持续改善
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是贯穿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始终的基础。标准化与持续改善看似是互相矛盾的,但却是实质相同的两个方面。标准化使得改善得以完全、彻底地贯彻,而不断的改善则是建立在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持续改善的对象,而没有持续改善,标准化作业成为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僵化的工作方式。标准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图书馆工作的无效工作和浪费,合理规划和确定图书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在对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过程中,可以采用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重新规划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使得各岗位工作负荷均衡,减少等待与浪费。“持续改善”是IE不同于其它工程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IE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最终需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持续改善。
4结语
【摘要】随着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酒店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成为困扰酒店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新的视角指出,酒店业应转变成本观念,以提升成本功能价值为导向、本量利分析为手段进行成本决策,努力提高成本意识,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关键词】现代酒店;成本管理;成本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中,酒店业应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转变酒店业成本管理观念,以提升成本功能价值为主导的新思路
所谓成本功能价值是指成本支出所获得的功能或效益与其成本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成本功能价值越大,成本支出越合理也越有必要。这是价值工程分析在成本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酒店业成本管理是以抓好企业是否勤俭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支出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的成本管理要点可简单归纳为减少支出以降低成本。这是对成本理解的狭隘观念。当前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损害顾客合法利益。有一些酒店尤其是规模小、档次较低的酒店选择了舍本逐末的做法。它们随意取消服务项目甚至减少客房用品的标准性配量,采购原材料时以次充好或者在食品加工中减少配料定额等。这些短期行为最终会使酒店企业丧失信誉丢掉市场。二是降低客房用品质量。为了迅速降低成本,有些酒店尤其是流动资金不足的酒店往往喜欢在客房用品、餐具上“打主意”。采购时,不是借助科学的市场调查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而是试图用低价采购低档用品,以降低成本,如某些信笺、服务指南等低值易耗品早已过时,却不及时更新,影响了酒店的形象。三是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致使设施设备运行失常造成客户不满,甚至提前报废,最终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四是刻意压缩正常的营业费用。大型酒店的营业费用一般有25项之多,除了工资、折旧、大修理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大额项目外,还包括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劳动保护等多种费用。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上述费用的支出都是维持酒店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因而不能随意削减,不少酒店经营者由于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偏偏采取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因此,现代酒店业应树立成本功能价值观念——从产出看投入、从效益看成本的新思路,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为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酒店成本管理应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成本效益观念来看待成本管理及其费用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即努力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确定成本是否合理时,需要对其提供的功能或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即功能或效益与成本的比值最大化。只要企业的高成本投入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是可取的。价值工程分析原理说明,“合理的成本支出”与“单纯减少支出”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合理的成本支出”不只是简单地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功能/成本比值最大化理念指导酒店成本费用管理,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创造出高质量、高功能的产品与服务。例如,某一家酒店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果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比如,提供更好的会议设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尽管为实现这一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设计及装修改造成本,但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大大提高酒店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酒店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功能价值理念的。又比如,一项节能措施的推广,虽然要增加一定的投入资金如更换节能灯泡,购买余热回收处理设备,但这能使酒店的能源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具有社会效益,那么,这种投入与支出就是值得的。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酒店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或品牌都需要增加相应开支,但能提高酒店运营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再比如,酒店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可以使企业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等等,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这种成本是“花钱是为了使企业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是为了更多地赚钱”,这就是成本功能价值理念的体现。
二、拓宽成本管理途经,以本量利分析为手段的新思路
所谓本量利分析是对企业成本、销售数量、营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可以用它来分析酒店业的一些问题,例如,在任意给定的客房出租率下,酒店预期利润会是多少?在下一个年度客房销售额必须增加多少时才能弥补固定费用或其它增加的必要费用,且能达到预期利润?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时才能实现预定的利润?如果客房价格变动、变动成本上升或固定成本增加的话,将会对利润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本量利分析为酒店业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即理论上,酒店的营业利润(经济效益)是其成本的函数,酒店在预测效益时,应从成本角度出发,考虑怎样保证必要的成本支出且能使成本最合理化,达到最佳点,也就是上面谈到的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去满足期望达到的效益。下面以如何定房价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一家酒店有300间客房,年固定成本为3000万元,期望年目标营业利润(所得税前)为800万元,假设每间售出客房的变动成本是50元/间/天。假设经过市场综合调研后出租率大约在70%左右,即一年按售出8万间客房计算,那么这家酒店该如何定房价呢?
根据本量利方程式:
TR=Q(p-v)-F有:
p=V+(TR+F)/Q
其中:TP——(目标)营业利润额(所得税前);Q——销售量;F——固定成本;P——单位销售价格;v——单位变动成本。
代入方程式后计算出这家酒店房价应定525元才能实现营业利润目标。由此看出,客房价格是受酒店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目标营业利润及销售数量的影响。方程式中的四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的。
在上例中,首先确定了成本,即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预期目标营业利润,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客房的销售价格。因此酒店在制定客房销售价格、出租率以及餐饮定价政策时,不应该单纯考虑市场因素、竞争对手因素和自身外在条件因素,而应首先从成本角度综合考虑,以确保达到最佳收益状态,由此反映出本量利分析中体现出来的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在分析酒店成本时,一定要深入了解酒店成本的特性,只有熟知其特性,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它、控制它。通常酒店的成本有固定成本,其中又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成本。所谓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与提供商品和服务能力有关的,对经营能力有约束力的成本。对于饭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与提供客房能力有关的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照明费、取暖费、财产税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约束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取决于企业经营能力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它是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基础。酌量性固定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上需要确定的成本,是受管理者短期决策影响的成本,如广告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受管理决策的影响;二是与约束性固定成本相比其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对于酒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不能采用降低总额的措施,只能着眼于合理利用客房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相对降低其单位分摊成本;而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可在不影响酒店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这部分支出。
另外,还有阶梯成本如客房或餐饮主管的工资就是典型的阶梯成本。如一个客房主管能监督的客房服务员人数假设最多不超过15人,则酒店就必须增加另一个主管来监督增加的更多的服务员。还有混合成本,如一家酒店委托管理公司管理会发生基本管理费和奖励管理费以及特许经营费,而奖励管理费及特许经营费在收取方式上往往采用阶梯或特定方式,有固定的部分,也有达到一定效益则提高比率的部分等。
对酒店的这些成本要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其特点。只有深入分析了解其特性,才能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发现,成本控制是多方面的,如价格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成本,意味着需要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这就要求企业要将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与相关部门沟通,帮助他们分析怎样合理控制成本使成本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如不断地改变菜系,利用酒店业的“菜单工程”管理方式使菜品价格的提高尽量无弹性,而客人也非常愿意付出等等,让他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想办法、挖掘潜力。
三、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以提高成本意识为理念的新思路
酒店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现成本管理中的“三全性”,即全员、全面、全过程,从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酒店成本管理应从以往单纯的经营成本内容,扩展到酒店广义的成本项目内容,要涵盖酒店全部成本费用,使酒店成本管理内容更具全面性。对酒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使酒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节约、节省、单纯降低,而且要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管理方式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感觉、满意程度。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会涉及到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销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对在建酒店,在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工程分析。一座建造很豪华的酒店未必是一家适合酒店经营或经营很出色的酒店,因为它的设计功能未必是最适合酒店经营所需求的。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结合到酒店业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等。优秀人才的储备、骨干力量的培养、员工的培训等,应作为酒店企业考核总经理业绩的重要方面。
三是管理决策成本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如酒店改造需要做可行性研究,需要发生设计费、考察费等,如果单纯考虑成本,选择的专业机构不熟悉酒店行业,那么做出的方案可能就不是最佳方案,实际上造成了浪费,发生了不必要的损失。反之,酒店选择了一家专业机构,虽然可行性研究费用及设计费看起来高一些,但改造后的效益会给酒店带来预期甚至于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笔钱就花得值。
四是酒店应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酒店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五是在酒店内部形成员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企业的成本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驱动。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人为的主观动因也应是驱动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在酒店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员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因素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或单纯奖励的传统机制,实现自主管理,这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管理模式;公共服务取向模式
1.管理模式与公共服务取向模式
既然我们要谈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管理模式。所谓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这个角度界定的,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和其他的企业所不同的地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也就是企业在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上最基本的不同特征。而作为管理模式之一的公共管理模式,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即公共管理规章制度和公共管理文化。公共管理规章制度作为规范管理者行为的一种手段是外在性的,是要求硬性执行的具有被动性,而公共管理文化则是内在性的,是公共管理者在组织中接受熏陶,自身从内心接受整个组织文化影响的结果,具有主动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提倡建立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时,不仅要从制度上建立,更应该从组织文化上建立,这样才能将组织的规章制度内化成管理者的思想,真正被其接受且更好地加以实践。它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它赋予新型的公共部门——它们既与以往旧的公共组织决裂,又保留了明确的认同感和目标使命——以合法性。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的顾客)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作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和公共责任制等。
2.和谐社会的构建:向公共服务取向模式转变的动力
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失衡和社会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和失衡。这些不和谐现象都使得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是由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越位或缺位引起的。因此,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进行转变公共管理模式,建立公共服务取向模式也就成为必然要求。
2.1政府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和谐。市场经济是以企业和社会为竞争主体的法制化经济组织形式,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的运作、搞好服务、维护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政府仍对市场经济的实际运作直接干预太多,而对于一些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严重不足,造成政府不该做的反而做了,但也没做好;该做的却没做或者没做到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使得市场经济不能健康有序运作,二者严重不和谐。
2.2国家公共支出政策结构不和谐。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一直处于经济建设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建设职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直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而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比重很小。如1990-2001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平均增长速度为29.2%,12年间增长了7.3倍。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为6472.56亿元,占当年GDP的6.7%,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34.24%;而社会文教费用为5213.23亿元,占当年GDP的5.4%,占政府财政支出综额的27.58%。同时城乡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和二元公共财政制度,使得公共支出政策结构不仅在投资建设和社会服务上存在着失衡,而且在社会服务本身结构上也存在着严重失衡。
3.公共服务取向模式的构建
一种管理模式的建立不应该是对原有模式的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不仅是外在制度改造,更应该是内在思想文化的改造。世界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提出:“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因此我国在建立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时更应树立公共服务思想,建设应该坚持的理念取向,营造公共服务文化氛围。
3.1强调绩效管理评估、全面政府责任机制。绩效评估指由其他主体用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对政府行为结果是否与其目标任务相配套进行评估。实践证明,绩效评估能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全面政府责任机制是指政府的责任并不是单一的。政府不能只关注市场,而忽略法律、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等,应当建立一套各因素相互关联的政府行为问责机制。
3.2坚持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公众服务为导向。新一届政府也不断强调“民本”的重要性,将“三农问题”提到政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上来。公众服务导向的内涵就是政府提供什么、如何提供要事先听取公众的意见,将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如何应当以社会公众的评价为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民为本”的优秀文化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改革的启示之一就是如何以公众为对象,引人竞争机制,以企业的精神重塑政府,提高政府的能力与效率,使公众获取更多高质量的服务。例如,美国副总统戈尔在1993年国家绩效评价的报告中宣称:政府要服务的是我们的顾客。加拿大要求所有的政府机构书面报告各机关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是支援咨询式的管理方法,并结合服务导向的组织目标。在英国,撒切尔政府时期曾轮廓性地提出公众是顾客,政府为顾客服务的原则,90年代的梅杰政府则进一步提出“顾客中心论”的观点,要求抛弃墨守成规的观念,不断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并号称要与顾客一起来改变官僚系统的文化。在葡萄牙,“公民第一”已经成为促进和指导公共行政改革的口号。打破传统管理理论的思维模式,不是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民众的立场,要求公共行政的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这是公共行政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性的特征。
1.1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均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修补固定使用的修补材料大小及形状等综合考虑患者的疝分型及个体情况确定。
1.2管理模式
①患者评估。对腹股沟疝患者是否符合行“24h入出院”标准进行评估,确定手术方式,如果符合则签署入院通知书,确定入院时间。②术前准备。患者入院的预约时间定为前1例患者办理出院的时间即当日的9:00,责任护士在患者到达病房后应热情接待,对患者的相关信息仔细查证,确认正确后为其安排床位,对医院情况、病房环境、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及24h入出院的具体流程向患者详细介绍;指导患者完成包括术前检查、皮肤准备、治疗及护理等项目在内的术前准备工作,完成时间一般为9:00~12:00。此外,为了使患者更好地了解整个治疗过程,手术医生应将手术方式、围术期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告知并签署手术同意书,责任护士应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以消除或缓解其焦虑等不良情绪,该项工作的时间段拟定为12:00~13:00。安排入院当日下午手术(如果患者的入院时间为下午则将手术时间相应更改为次日上午),在接到手术通知后将患者送到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对患者的信息、手术部位等情况的准确性进行再次确认,该项工作的时间段拟定为13:00~17:00。一般术前准备时间为4~6h。术前30min预防性应用头孢二代抗生素或不应用,术前肌肉注射,手术采用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了增强牢固性及降低感染的几率,术中应用滑线对补片进行固定,术毕切口处皮肤使用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3,4]。③术后护理及出院宣教。手术完成后患者回病房留院观察1夜以便进一步实施治疗措施及护理措施。责任护士对术中情况详细了解,查看伤口情况,对患者的各种治疗均遵照医嘱及时执行。对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的各种问题应积极听取并做相应解答,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术后护理措施及针对患者情况的个性化心理疏导[5],于次日9:00前办理出院。出院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内容包括如何正确服药(时间、服药剂量)、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伤口的自我观察、如果出现问题如何应对等,并告知患者具体的复诊时间及本病区的随访电话,出院后如果出现问题患者不能自己处理可通过该号码咨询。为了使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应向其免费发放包括上述内容的健康宣教资料,以达到促进疾病尽快康复的目的。④特殊情况处理。患者如果术后出现不适症状则推迟出院时间,并给予相应措施对症处理,患者的复况可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了解。
1.3满意度调查方法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传统模式下及新模式下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满意、不满意,设定是、否两个答案,患者自行选择,问卷不记名,填写完毕回收。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模式患者住院时间、费用的比较
新模式下患者的等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天数与传统模式比较均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种模式下患者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种模式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新模式组并发症33例,并发症发生率10.12%,传统模式组并发症46例,发生率为16.25%,新模式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
2.3两种模式患者满意度比较新模式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5)。见表2。
3讨论
1、加强税务机关的监察工作,严肃纪律,必须让各级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保证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法定都得到贯彻执行。
2、设立税收机关监察队伍,不定时的对税收机关进行监察和督促。
3、公开税务机关工作重点,及时的向社会公布最新信息,让一般纳税人员了解、熟悉税务原则、工作重点并加之监督。
4、设置纳税人举报、投诉信息栏,认真了解纳税人的要求和建议。只有保护好纳税人的利益,才能对纳税人实施更好的管理。
5、工作要本着实事求是,强调调查,研究,做到在法律上面人人平等。
6、对于工作人员要设立奖惩制度,增强工作岗位轮换。
7、应该做好税收保密工作,严于律己,坚持工作原则。
8、熟悉对于增值税对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条例,在对一般纳税人的事物处理的工作上,应该熟练的操作、正确的指导、快捷的办理。及时的调查,了解纳税人的要求。
二、突出纳税人管理工作重点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等,管理好重点税源。
不少的纳税人基于最求自身的利益,通过转移等方式逃脱税收,这些问题应该纳入管理工作的重点。突出管理重点以及管理条例,使纳税人感受到逃脱税收的严重性。
1、大力的宣传
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不断的宣传纳税人管理条例,以及对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制度,让纳税人明确纳税管理工作者在时时刻刻的对一般纳税人进行监督,使其改正或者放弃逃税等思想。
2、不定时对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进行教育
隔一段时间,对一般纳税企业进行调研、考察。明确指出纳税机关对于税收的重视程度,是以抓好一般纳税人企业税收为目的而存在的,更是以管理好企业税收,保护国家税收法而存在的。
三、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对于纳税人的资格认定
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在申请一般纳税人的时候,往往在尚未正常的经营时,利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让不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税务机关就需要通过注销小规模企业,新办的进行税务登记,用新企业的身份才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认定资格也需要重复的劳动,容易造成管理人员职责不清。为了加强纳税人管理,税务机关可谓是层层把关,从基层的税收管理人员到主管局长,采用多级审核条例,配合对企业经营的实地考察。
2、对于纳税人资格的正式认定
对于占时认定资格的纳税人在累计满12个月后办理正式过程中,对于申报要求、审核要求中需要税务人员进行正确的指导,进行正确的申报,并辅助税务人员进行审核。税务人员在对其中事物的处理上应该更加仔细,对于审核情况有差异的一般纳税人要及时作出处理,勒令其改正。
3、辅导期
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对收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行“先比对,后抵扣”,“先比对,后抵扣”是指辅导期一般纳税人企业取得的增值税进项发票认证后,先通过防伪税控系统将认证信息上传至国家税务总局进行比对,总局比对结束后将比对结果下发各省市,各主管国税局将比对无误的信息通知辅导期一般纳税人企业进行抵扣(在认证的次月收到比对结果并抵扣)。
对于辅导期管理制度也存在着思想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客观实际的把握不足等原因。一是管理机关人员没有从分的认识到新企业纳税人实行辅导期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融入防伪系统就安全了,弱化了认定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工作;二是在纳税条例政策宣传上,纳税人一般都实行“先对比,后抵扣“的规定,在管理工作者没明确表明规定的含义时,容易存在当月认证对比后,下一个月才扣除的误区。这也是需要管理工作者需要重视的环节。
4、钻税收漏洞,以保留一般纳税人资格
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和纳税人的转换过程中,对于已经用防伪税收控制系统,但是没达到年税收销售的一般纳税人,如果会计在计算是,没有不安规定保管等情况出现,就不会取消其资格。(很多人一般纳税人在年销售收入都不达标)
5、在申报征收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隐瞒真正的销售收入,不开票,不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开售单据。用想关联的企业转移税务,进而偷逃税款。
这些问题还有很多,但是都凸显出在管理一般纳税人的方式、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四、一般纳税人的管理模式需要改进
1、对于企业会计培训管理
企业会计在税收上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对于会计人员的日常辅导和管理中需要注意1一是税务机关领导要经常辅导会计整理账务、建立制度,为企业排忧解难;二是税务机关及时了解企业会计人员的变更,对于变更人员,责令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并加强对新人员税收条例的认识;三是严格验证会计上岗工作证,不定时监察其对增值税防伪控税系统的使用;四是对于不合格的会计。应该勒令限期改正,必须正确的计算出企业应纳税收。及时的发现在工作中的异常情况并加之即时纠正。
2、进一步加强一般纳税人对于增值税认识管理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是我国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税部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一般纳税人在我国税收管理条例中比较特殊,管住一般纳税人,就基本管好了增值税。,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对纳税人强调增值税的重要性,认证分析税务机关的管理形式,把纳税人的管理摆放在突出的文职上,从思想、内外部、手段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纳税人的认定、年审、申报、监督、监察到纳税人的取消环节。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综合治理,保证税务基础不被侵蚀,税务合理合法。在纳税人中,树立牢固的治税细想,依法管理,严格禁止逾越管理权限,作出违反政策规定的事来。
3、对于一般纳税人的跟踪监督
对于占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要在其运营后的三到六个月内再进行跟踪,对于监察中发现虚假信息,没有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其会计审核混乱的企业,应该严格处理,重新考察,重新审核其负担率。对于提供给企业的限量发票,也要不定期检查。
4、年检工作
对于一般纳税人,在审批认定12个月后就应该作为年检对象:
a)对于不合格的纳税人的处理
在会计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够向税收机关提供准确资料的企业,应该及时停止年检,在一至二月内勒令其整改,可以派相关税务人员辅助或者是督促其整改,不能任之放之。
b)管理好专用发票
1.1操作、监控维护管理模式
操作、监控与维护集成模式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适用于各种规模很大的集控站。它是在某个区域内变电站运用无人值守管理模式前提下,把集控人员分成现场操作、平时维护与集中监控,集控人员负责管理和监控变电站的运行,且通过传达命令控制断路器,进而保护变电站正常运行。与此同时,还要监视变电站各种设备运行情况,排除电网设备操作及处理事故及故障。
1.2区域监控管理模式
区域化监管模式把调度室和监控中心设计在一起,让监控人员兼职负责设备调度工作或调度员兼管监控工作。区域化监管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全面确保变电站设备调度与运行状态的高度统一。也可以把该种管理模式看成是操作和监控分设模式的延伸。
2集控模式变电站的管理要点
2.1监控系统里的各种现场信号
变电站监控系统发现现场有异常时,会出现不能自动复位或气室压力异常等现象,以引起操作人员重视,特别是GIS压力信号较低情况下,除开关气室信号需要特别提醒意外,其他信号都是公用信号,所以,监控室监控人员一定要仔细分析信号状态,正确判断产生异常信号的原因,从而利用有效方法进行解决。
2.2遥控操作重点
变电站集控中心需要监控各种不同变电站运行状况,在初期监控系统还没有达成统一时,遥控操作不同变电站需要凭借相关监控系统,为了降低误操作发生的概率,需要运用五防模拟法进行操控,进而达到时刻操作遥控变电站的目的。
2.3巡视重点
巡视GIS设备过程中要重点巡视避雷器的泄露电流、开关的储能压力、设备的实时温度及声音异常情况。需要注意敞开设备更容易出现故障及一些个别设备的运行状态不能进行远传操作。
3操作、监控分设管理模式存有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变电站的调试和接入
调试新电站时,可以运用遥控调试法及遥信调试法。对35kV以下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运用万用表测量遥控压板上的脉冲进行遥控点号的核对,对110kV以上变电站测控装置,利用查看信号灯方式核对遥控点号。110kV和110kV以上测控装置和保护装置通常是分开的,可以运用当地监控机和测控装置的遥信短接法核对遥信点号。3.2监控系统的信号分类要分类规范监控数据,使监控人员清晰地了解系统运行情况,进而在事故发生时提出解决办法。具体可以将信号分为异常信号、告知信号及事故信号三类,异常信号在系统设备有异常情况时出现,以提醒监控人员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告知信息主要是便于监控人员大概了解系统目前所处的运行状态。事故信号是在跳闸事故出现时,监控系统用其通知监控人员立即处理。
3.3重视运行技能培训工作
由于岗位分散等原因,一些地区变电站的业务能力很低,电站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的技能培训,电站实行集控管理后有关设备及变电数量不断增多,管理变电站时出现各种问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操作人员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活动的制度,不断提升操作人员技能水平,进而巧妙处理各种紧急问题,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变电站还要根据自身条件,指派操作人员其他集控变电站部门参观学习,吸取其他变电站的管理运行经验。
3.4加强专业化管理
因为很多变电站的工作人员都很少,所以,变电站应该聘请专业的公司来处理变电站内部各项繁杂事务,提升操作人员及值班人员的工作集中度。安排操作人员负责操作设备、巡视设备及处理设备事故。除此之外的卫生保洁工作、照明、变电站门卫、绿化及车辆管理方面工作安排专业公司负责。进而该类工作更容易实现统一管理,也能够让操作人员在非生产性工作里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主要工作。当一个人长时间负责两项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差错,而如果有差错,一定会引发事故,所以,操作人员和调度要严格分开。一定要构建生产指挥中心,实现统一生产指挥、区域控制与分级管理,使调度和操作工作相互独立,各类操作由集控中心来完成、有故障出现时,由指挥中心进行协调处理。
3.5建立无人值班设备专责制度
很多变电站在实行无人值班以后,经常出现管理中遗漏一些设备,不了解变电站实际运行等,所以,变电站的运行岗位要设立一个设备专责制度,把巡视设备验收质量、检查质量及维护设备工作进行有效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有人跟踪缺陷设备、有人负责定级设备,保证无人值班的变电站都有人管理。管理变电站过程中,明确划分操作队伍和集控中心的职责,防止工作过程中出现责任纠纷现象。制定值班制度时,要按照操作队伍和集控中心实际位置,合理安排多数人员值白班,进而较好地完成白天较繁忙的工作,转变以往传统倒班模式,提升人员值班效率。
4集控变电站的重要意义及优势
4.1无人值守变电站初见规模
变电站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了以往监控中心监控人员工作量。现阶段,我国很多变电站都已实行无人值守,无人值守的变电站已形成一定规模,运用这一规模效应可以解决电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要解决的各类问题。
4.2集控站可降低管理成本
变电站作为电网建设当中最重要的节点,在以往传统的电网管理中,变电站的管理会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为降低变电站管理运行成本,又要保证变电站运营时的安全可靠,所以就要改变变电站的管理模式。根据现代电网运行技术,完全可以把变电站改建成无需人员值守的智能变电站,以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从而达到减员增效的目标。经过改变变电站运营模式,大大降低变电站管理成本。
4.3集控站的先进性
变电站的集控运行模式可以不间断地监控电网实时运行状态。特别是当电网产生紧急情况时,集控模式能够保证电网实现安全控制策略。一般情况下,集控模式能够促进预控电网的运行,可以及时调节电网状态,使电网一直处在最佳状态,进而确保变电站的经济运行与安全运行。按照集控变电站模式运行变电站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变电站运行和其管理的成本,从而确保电网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5结束语
1.1工业装备制造业产品分类
工业装备指的是为国民经济所包含的各个生产部门用于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所提供的技术装备,按照产品和重要程度和功能划分,工业装备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重大、领先的基础设备机械,即用于制造工业装备的装备,如高精度数控机床,以柔性制造为特征的单元和系统,以及工业机器人等。二是工业发展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的机械或基础物件,如高级的微电子器件、专用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高效可靠的轴承、密封、模具等。三是用于相关国民经济部门科技研发、军事及社会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如矿山地下开采设备,大型水电、风电、核电成套设备等。
1.2工业装备制造业产品特点
1.2.1高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
工业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随着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等在工业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将逐步迈入高技术产业范畴。
1.2.2涉及门类多,范围广,产业间互动水平高
工业装备制造业产品不仅涉及基本的机械制造,还涉及材料、配件、控制系统等配套行业。工业装备产品是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制造、发展的枢纽性产品,是保持各行各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1.2.3制造技术及市场呈现全球化融合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工业装备制造业国际间技术合作愈加频繁,两国甚至多国联合开发的情况越来越多,行业内生产以及销售网络的国际合作日趋加强,呈现出全球化融合的趋势。
2工业装备制造业销售管理模式的特点
2.1专业化
工业装备因其高技术含量和专用性,要求产品销售人员除掌握基本的产品知识外,还要对目标行业的生产技术以及核心指标进行全方位了解,销售人员一般以销售工程师的形式参与到销售活动之中。
2.2项目化
工业装备制造业产品销售所面对的市场属于企业间市场,大多数厂家通过自身营销人员以直销的方式进行。由于此类产品销售过程中具有涉及金额大、协调部门多、销售周期长等特点,制造厂商往往采取项目型销售方式,并通过提供高水平技术咨询服务的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
2.3流程化
由于各个工业装备客户的需求不同,工业装备制造多呈现出定制化特征。为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营销人员往往要在公司研发、工艺、制造、质保、服务等部门间按照定制流程进行多次协调,使整个销售过程呈现流程化特征。
3工业装备制造业销售管理模式分析
根据工业装备产品的特点以及销售特点,以下将从渠道管理、价格管理、产品管理、促销管理4个方面对工业装备制造业销售管理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3.1销售渠道模式
管理工业装备销售渠道包含渠道层级和渠道幅度两个维度[1]。渠道层级是指从生产者到最终客户间的层级,有直接销售和多级销售等;渠道幅度则用于描述同一渠道层级中渠道商的数量,数量越多意味着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商进行销售。由于工业装备销售呈现专业化、项目化和流程化的特点,生产商大多采取直接销售方式,即不经过渠道商,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客户。这种渠道模式的优点主要有:①生产商直接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全部利润归生产商;②生产商与客户直接沟通,减少客户采购的中间商环节,并节约相关成本;③生厂商营销人员直接掌握终端客户,有利于厂商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3.2销售定价模式
管理价格是影响交易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销售管理中较难确定的因素。由于工业装备单价高、采购方较为理性,如何合理定价是工业装备制造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工业装备生产商对定价进行管理的目的是扩大销售,增加收益。这要求生产商既要考虑综合生产成本,又要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在工业装备制造业中,销售定价管理呈现以下特征:①工业装备属于生产必需品,属刚性需求,销量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可适当采取较高于其他行业的定价方案;②高差异化产品或技术领先产品采取较高定价方案,主流技术产品采取市场平均价格定价方案[2];③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生产商采取较高定价方案,保持品牌地位;新进入者采取跟随定价方案,不断进行市场渗透。
3.3产品定位模式
管理产品定位的核心是差异化,即通过对产品差异化特征的挖掘,使其差异化特征在潜在客户心目中占据有利位置。工业装备的客户具有专业化采购与群体决策等行为特点,只有通过合理定位,拉开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异,才是实现既拿下订单又保持合理利润的关键。工业装备定位要从自身产品特性、售后服务、客户关注点等方面进行细分研究,同时关注竞争伙伴对其产品的定位和宣传方案,并据此梳理出自身产品的最具差异化的卖点,并在必要时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3]。
3.4产品促销模式
管理工业装备因其产品的专业性、专用性特征,导致工业装备的采购决策较为理性,一些对于快消品有较好效果的销售促进方式对工业装备并无明显效果。针对工业装备对可靠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高要求特征,采取以下方式往往可取得较好效果。①工业性试用:常用于当生产商研发新品或进入新行业时,出现由于缺少实用案例,导致客户为了避免风险拒绝使用的情况;②融资租赁:常在客户对产品无力一次性购买时使用,这种方式有利于降低客户资金压力和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③技术交流会:主要针对采购方的技术决策者和使用者进行,用于展示产品技术特性和打消客户疑虑。
4结语
一、含义
这种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种新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应是一种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含义有以下四点。
1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了多种经济组织形式,这有利于人才的吸纳、流动,但与旧的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碰撞,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人事制应运而生,人事管理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因此,作为人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档案工作,也必然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从管理机构来说,不像计划经济时代仅有各单位内部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只收集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建立了具有较强社会性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如各省市人才市场建立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不是管理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机构,而是面向社会,其管理对象包括该社区范围内所有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其服务对象更具有社会性,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人事档案服务。
2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复杂性
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事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的收集、处理和提供利用往往由各单位内部人事机构行使,该机构人事档案来源单一,仅限于本机构人员,内容也较简单;而社会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其来源要广泛得多,可以来自该社区范围内各类人员,又由于每类人员身份不同,集中起来显得人员复杂,其档案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
3利用者对人事档案需求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无论是外资、合资、国有企业招聘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选拔合格或优秀人才,还是考核、任免、招聘国家公务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社会就业,都不会忽略人事档案的利用。利用者类型、利用用途的多样性,导致对人事档案内容、载体、传递方式等方面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事档案不可能局限于单位组织部门使用的狭窄范围,不仅组织上需要,而且许多个人也需要,那些与个人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人事档案,经常会被组织和个人查阅利用,但它们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需求。
4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开放性
市场经济的建立,减弱了人事档案政治化、神秘化的程度,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可以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还可以将不属于个人隐私内容的人事档案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单一的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
二、特点
1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模式,是对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处于并存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模式,与计划经济时代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传统模式中,人事档案是由各单位内部组织人事机构分别管理,比较封闭和内向,在过去人事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这种模式不应成为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唯一的模式,而应更新、改革旧的模式,建立新的模式,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模式,是对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补充。
这两种管理模式处于并存发展阶段,各有利弊。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对人事档案的保密、保护,方便本机构使用具有优势,但过于封闭,利用面不广,实行规范化、网络化管理难度较大;新的管理模式服务面广,便于社会各种机构和人员利用,易采用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方式,但存在易泄密、丢失等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克服各自弊病,使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更加充实与完善。
2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目前主要适用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由于流动人员是辞职、辞退、脱离原单位和没有工作单位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其档案与一般人事档案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特点,因而在管理模式与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
流动人员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与原单位没什么联系,他们的人事档案由县级以上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这种机构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市场性的特点,适用于社会化、开放式档案管理模式。但有的人才市场还不规范,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3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预示着更大范围内人事档案管理的一种方向和发展趋势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流动的数量与质量会逐步增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将成为可能。
今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幅度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机构庞杂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将得到整治,精简机构、合署办公、联合办学的大口径管理方式将被采用,每个小单位自行管理人事档案的模式将被取代。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会使政府对人事管理逐渐淡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可能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
企事业职工、科研人员及教师等类人事档案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其业绩、专长、爱好等经历经验的记载,值得保密的内容不多;同时,这些人员“干部本位”思想逐渐淡化并趋于消失,政治身份级别看得并不重要,特别是企业破产、兼并出现之后,企业干部任用上出现招聘厂长、经理,企业干部自己可自由择业,教师和科研人员可转岗下岗,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科研人员变动日益频繁,构成逐渐复杂,不可能也不必要严格按照干部、职工等级由组织人事部门分开管理,完全可以实行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
三、意义
1.是实现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以中海油为例,科技档案是中海油的重要信息资产,是企业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依据和凭证。这些珍贵的科技档案资源,能够直接产生和转化为科技、经济价值,间接生成文化与社会价值,体现出中海油企业的文化积淀,是其历史文化血脉的延续。
2.实现企业科技资源的信息服务,使企业资源不断增值。科技档案记录着中海油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研究,而现代知识经济与技术商品化的演变趋势,不但增强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更让具有成果直接转化能力的科技档案的珍贵价值得到了完整体现,例如企业的专利权、著作权、品牌价值、信息价值等等,企业靠技术创造的经济利益是无穷的,而这些资产的保存、保密、管理、共享、应用,无疑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3.持续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科技档案对中海油企业科技创新有奠基作用。企业通过原始科技档案能够挖掘确立探索和研究的起点及方向,提高创新效率。而且,为科技人员创新灵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条件,为其科技创新提供科学判断和决策依据,为知识转化提供借鉴。更重要的是,科技档案对科技人员的创新有持续激励作用,因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技人员用奋勇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攻克难关、披荆斩棘,获取最终的胜利。
4.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中海油企业,其科技档案能节约企业劳动,因其本身能被反复多次提供利用而本身却无损耗,也就是提高科技档案的复用率,这是其他物质形态的财富无可比拟的。所谓复用科技档案,就是在新设计中直接采用或套用设计现有的图纸、资料,提高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再实践、再生产,能够节省人力、物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二、以中海油企业为例,剖析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原因简析
1.传统实体档案是目前科技档案保存的主要方式。目前,这种档案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人工整理、查阅、调卷工作量巨大,耗时费力,效率较低,无法快速满足用户需求;频繁调阅、复印原始资料以及由于灰尘、温湿度等负面影响,会对纸质档案造成自然损害;自然原因的污损、掉页等,会造成其严重磨损和丢失;由于实体档案逐年递增,占用大量库房空间,难以对其实行集中统一的权限管理;无法满足多用户同时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2.随着中海油企业的做强做大,企业国际国内市场开拓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随着海外市场比如乌干达项目、伊拉克项目等市场的开辟及拓展,企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具有延展性,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带给企业的巨大的经营压力与经营指标,降本增效的巨大压力必然会造成在科技档案管理与保护方面投入资金有一定程度的短缺。
3.企业存在机构职责不清、权责不分明、信息传递不流畅的现象,造成企业科技档案资料管理的不规范。
4.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欠缺整合,需要建立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规范与制度体系。
5.企业科技档案集群化、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然而,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力量、专业素质结构、投入经费与这一需求不相适应。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档案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欠缺,缺乏信息开发应用能力和敏锐的信息意识,极大制约了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三、还以中海油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企业科技档案需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
1.企业需清晰梳理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与工作界面,建立流程化管理模式。流程化管理核心是以流程为导向建立组织模式,注重连贯性,建立全流程管理模式,通过合作管理保证目标高效达成。中海油企业需清晰梳理各级单位的科技档案工作界面,划分工作领域,明确工作接口,建立纵向横向的联合合作模式,明确决策层、管理层、参与者的对应责任和权限,实现效率“共赢”。流程化管理有很多优势,首先是统筹性,建立集中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便于内部交流和外部共享;通过优化流程,减少管理节点,而在每一环节,相关人员都能对资料的流转、执行进行跟踪和监控,确保环节完整性和质量后,再进入下一节点;通过细化每个节点中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减少管理者在不相关环节中责任和精力的牵扯,实现标准明确、职责清晰,责任和风险层层分解。而且,整个流程能够实现溯源性及痕迹式管理,当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便于追溯,然后进行提醒和监督,对后期绩效与责任管理提供很大便利,从而能够实现企业的精确管理、精准执行的现代化管理理念。
2.企业需明确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建立源头管理模式。一是需要积极配合公司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梳理科技档案的归档范围,分阶段收集齐全需要归档的科技项目资料,确保各级单位归档科技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系统、准确。二是为了便于进行科技档案文件级管理,各级单位在科研项目开题之初即要档案管理人员前置,实施前端控制,使科研人员明确对于科研项目不同阶段形成的不同资料应作为单件资料分开保存、装订、存档,不宜作为合订本在一起存档。三是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对于科研项目中的商务合同应单独作为合同类档案存档,不宜放在科研项目资料中合并存档。四是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持续加强与公司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对科研项目资料形成情况予以详细了解,按照阶段性或是科研项目结题后的时间,提醒与督促科技档案资料及时归档。
3.企业需增强市场意识,与市场经济接轨,规划科技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根据信息市场需求优化服务手段,充分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1)以中海油现有的资源建设项目为契机,专业资料电子化项目、勘探资源建设项目运行流转过程为借鉴,积极推进科技档案资源信息化的高速发展。(2)在科技档案实体管理较为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数字资源基础建设,集群科技档案数字资源,整合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根据需求进行特殊功能的信息采集和数据深度加工,注重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逐步向科技档案数字档案馆的方向发展。(3)积极开展科技档案数字化信息应用研究,提升科技档案开发应用的管理手段与技术水平,促进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转变为非实体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服务。集成数字档案安全管理技术,在技术运用成熟后逐步推广与拓展;同时深入探讨,加强研究,对科技档案信息化成果数据进行专业管理、维护、保密、统计等;调查了解、分析研究用户新需求,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注重信息“反馈”,深层次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增进服务模式科学化。(4)积极开展科技档案数字资源标准体系建设,以中海油现有科技档案管理标准为基础,结合实际积极编写修订各项科技档案技术标准,不断拓宽标准编写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建立数字科技档案资源所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5)是加强部门横向联合,建立集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科技档案管理网络体系。拓展现有的科技档案管理网络平台,集成现有的图书及其他情报信息资源;加强对馆藏科技档案信息的收集,建立科技档案、图书、情报联合目录数据库,拓宽用户获得科技信息资源的范围(知识、信息、情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建立以科技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应用体系。
当前,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航天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民品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管理人才相对缺乏,造成民品发展中的“瓶颈”效应,严重阻碍了民品发展。
二是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和观念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的领导干部市场观念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民品不重视,没有系统的规划,不做长远打算;缺乏必备的经营管理知识,盲目参与经济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在民品开发中,缺乏科学预测和决策,普遍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少,重复建设多,造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分散,难以形成集约性战略,形不成具有竞争力的民品规模经济。
四是管理体制制约了民品的发展。没有健全的竞争激励机制,领导干部职责不明,奖惩不严,职工积极性不高。
二、改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实践证明,不同的管理水平会产生出不同的生产力。例如,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某电子机械厂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一个半导体配电盘装配车间,此车间与美国国内的一个车间的人数相同,装配线采用的技术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人按日本的方式进行管理,结果单位时间生产量比美国国内的车间提高15%。这个例子说明,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作用。当今管理和科技被看作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注重管理是当今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化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航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地改善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活力。
1.解决管理人才短缺问题
航天企业应该重视管理人才,一方面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招纳各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对原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航天企业要自始至终把培养管理人才,留任管理人才,引进管理人才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把具有真才实学的管理人才充实到各级民品岗位,建立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实行领导责任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政策,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人事制度,切实解决好民品发展中的管理“瓶颈”的制约问题。
2.实行柔性管理
日益成为企业管理新特色和主流的企业柔性管理,代表着新技术革命时代企业管理和发展趋势,受到国内外许多企业的青睐。现在,航天民品管理总体上说还是属于刚性管理,航天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柔性管理,以增强企业的活力、适应力和竞争力。
第一,以对人的管理为核心。注重感情投资,塑造企业文化,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
第二,强调组织的柔性化。由集权向分权过渡,金字塔型向大森林型过渡,组织机构的弹性权变设置等。
第三,实行“例外”原则。即高级管理人员实行权力下放,把处理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授予下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重要事项(如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的人事任免)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样既有利于发挥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能使上层领导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
第四,体现战略决策柔性化。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等。
第五,组织生产的柔性化。在制造业中采用柔性生产线来灵活生产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
第六,注重营销的柔性化。利用各种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刺激购买,促进销售。
第七,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如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使管理具有更灵敏、快速的特点。
第八,追求全方位优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系统的产品开发,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等。
3.大力开展科学预测的研究工作
社会发展使研究对象错综复杂,随机多变,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作出科学预测可以避免或降低决策的失误。国内外的一些资料表明,有无经营规划,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一般的讲,每年预测费用约占企业科研费用的1%~10%,通过预测开发新产品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预测投资的50倍左右。在我国,科学预测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但已显示其活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必将得到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1)明确民品任务和目标,确定预测期限。
(2)收集所发展民品的资料、数据,预估有可能出现的偶然事件。
(3)选择适当的预测途径和方法。如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德尔菲法”;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依靠专家背靠背地发表意见,各抒己见,管理小组对专家们的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和信息反馈,经过几轮循环,使分散的意见逐步收敛集中,最后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该法的不足之处是时间较长,费用较高。而“头脑风暴法”是请一定数量的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作出判断。通过专家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
(4)建立预测模型。
(5)根据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6)分析预测结果,进行评价,最后确定。
4.经验决策须上升到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面临的市场和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航天企业如何统观全局,在千头万绪中找出关键所在,加快民品的发展,仅靠几个“聪明人”的“拍脑袋”恐难作出正确周密的决策,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决策可以弥补经验决策的不足,使可能产生的决策失误降低到最低限度。
航天企业要实现科学决策应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一是严格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程序一般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寻求决策技术和方法;拟定可行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方案;进行信息反馈,追踪调查。
二是依靠专家运用科学的决策技术。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袭着科层制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层级制管理。大学校长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长之下分设若干名副校长,每位副校长又分管若干个处室部门及院系,院系成为最终负责执行的基层单位。学校通过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确保学校的政令畅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机构臃肿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构起来,每所高校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余个管理机构,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时还会出现因人设岗、因人设事的情况,造成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方能解决,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导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层层节制,权利逐渐集中,呈金字塔状分布,学校行政最高层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学术资源都在各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的掌控之下,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行政资源挤占学术资源成为一种常态,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资源的分配,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易滋生权力崇拜。
(三)管理方式陈旧制约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就是凭借行政负责人的行政权威以及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职责来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强化工作秩序,保证各项政令畅通和落实,但是,在理性的规章制度之下,组织内所有成员必须服从、服务于组织内部职级权威、规章制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被长官意志所代替,容易导致内部成员的思想惰性;处在组织内的人往往思想观念陈旧,办事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作为高校组织系统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意义在于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最快捷的工作效率、最实际的工作效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提供便利,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最终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知识更新、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但科层制管理模式抑制了基层的活力及创造性的发挥,降低组织效率和管理质量,影响到高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为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思路
(一)采用扁平化管理以实现权力中心适当下移与分散
扁平化是相对科层组织而言,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管理人员,以便组织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延伸至最远的底层,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高校应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职能部门,实现权力中心的适当下移与分散。
一是扩大院系的自,把一定的资源分配权、机构设置权以及一定的人事权等适度下放,从而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自主需求发展的动力;二是适当分散权力,注意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在就学校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由封闭式决策转向开放式决策,让各利益群体参与学校决策,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
(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且增强服务意识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是在组织中为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证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完成,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切实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而并非是为了截取行政权力。至于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具备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够把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适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机关的精神、形象、作风等行为规范,以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共同遵守,同时可以对外树立高校良好的形象。
其次,要倡导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学习是人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行政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政管理机关要为教职工学习、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和便利,在组织内部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把业务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变成行政管理人员的潜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贯彻“教授治校”的理念以完善高校行政决策机制
清华大学知名校长梅贻琦提出“教授治校”的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尊重专家在学校管理,尤其是在学术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高校的治理结构中,可以考虑适度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适度分离。高校应成立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校治理委员会,一般学术建设方面的事务应交由学校治理委员会处理、决定,如教师职称评聘、项目评审、学科建设等,学校行政领导不予干预;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亦应广泛听取学校治理委员会的意见,并经由学校治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行政主管领导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制定上,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两者互不干涉,又互为补充,实现良性互动。
(四)推进依法治校以创造和谐的高校行政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时代必然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后勤等诸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用法制手段处理、化解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促进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在于推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的原则,把优秀人才吸收、引进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之中,并按照科学管理、大胆使用、积极培养的原则,通过岗位轮岗、脱产培训、社会实践、校际交流等方式,提高在职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要引入竞争机制,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三,加强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监督。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最终指向和归宿是保证高校培育人、发展人和完善人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为保证行政权力服务于这一目标,促使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遏制作风,就应当重视校内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等传统部门的建设和工作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的快捷与透明,深系基层群众,通过如实反映行政权力运行走向,及时纠正行政权力产生的不良后果。
(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把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改变单纯通过文件形式的政务处理方式为现代网络技术处理方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应用,以网络充当信息载体和传递管道,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开展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一方面实现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打破时空、地域局限,及时收发、处理、和传递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以实现高效、有权威的学校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建设一个跨部门、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可以避免数据收集的重复,减轻工作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有序、有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灿焕.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3(20)
2.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毅敏.关于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32)
5.,张继革.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