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23:0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制造企业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合作�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Internet、Intranet、Web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6总结
打破小单位和行业的局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敏捷化。这不仅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改造,地区信息港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在近年内达到开展异地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网上数据共享和网上培训等的预期目标,必将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制造中的信息需求,阐述了制造业信息化现状,提出了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信息敏捷制造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姜万生等,敏捷制造中面向对象的产品信息建模技术,机械工业自动化,1999,21(2):14~15
RickDove,敏捷企业(上),中国机械工程,1996,7(3):22~27
RickDove,敏捷企业(下),中国机械工程,1996,7(4):23~26
曾国屏,灵捷制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李荣彬等,分散网络化制造�香港制造业再发展的模式,机械工程学报,1998,34(6):102~107
HenryLau,TheNewRoleofIntranet/InternetTechnologyforManufacturing,EngineeringwithComputers(1998)14:150-155
谢友柏,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中国机械工程,1998,9(2):16~18
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中国机械工程,1998,9(2):68~71
A.A.GOKHALE,Enterprise-wideNetworkingforManufacturing,Computerind.Engng1998vol35:259-262
周伟等,企业Intranet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12:12~14
杨雅辉等,Internet上信息服务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1:78~82
刘敏等,CIMS环境下Intranet网络系统方案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9.2:156~159
ResearchOnNetwork-basedAgileManufacturing
YanJunqi,NiYanrong,MaDengzhe
(Mechan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30)
关键词: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先进的制造技术是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核心要素,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将数字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相结合,是现代工业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就我国目前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来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展开研究与探讨,报道如下。
一、我国工业制造企业的现状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许多制造企业为了符合市场需求,生产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多元化生产中,导致企业经营复杂,也导致企业管理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无法通过专业经营和合作来提升经济效益,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二)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变化,许多制造企业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加之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在信息时展中,没有注重开发信息渠道,也没有重视信息的利用价值,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管理方式单一
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企业在成立初期快速的发展会使得经营者忽略了企业管理活动,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对企业的管理能力造成了影响,同时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此外,管理模式的单一,也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管理问题更加明显。
二、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制造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他人,而许多大型企业则注重产品创新和自主技术的研发。因此,制造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前,并不断创新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1]。
(二)优化内部管理
制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对其市场竞争的优劣有直接影响。许多国外制造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同时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大批量生产的优势。因此,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制造企业管理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提高生产效率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人力资源、财务、材料、生产、客户等数据库,在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企业也可以利用局域网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
三、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水平
在目前制造企业中,许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影响,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2]。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领导,导致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中缺乏科学的衔接渠道,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从而消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需要加强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从而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水平和应用效果。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外部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收集外部组员,实现对企业采购、生产的合理调节。因此,管理者要重视转变自身的管理意识,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企业需要增加信息化管理的投入
许多企业由于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也没有重视信息设备的购入,对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入较少,这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要增加信息化管理的投入,增加计算机、打印机、服务器等设备的购入,同时也要重视设备的养护和维修,从而保障设备的使用年限。企业应当确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可以通过检查管理流程是否实现信息化来考量。例如生产、供应、销售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符合流程。尤其要注重电算化与信息化的区分,仅通过用计算机来取代手工作业都只能被成为电算化,而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的基础,实现传统业务流程的改变,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企业利益,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的。信息化管理的任务在于加速工作处理的效率,若不对传统的工作流程、规范和标准进行更新与改变,则无法与信息化管理相适应。
(三)健全配套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仅在于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在于实际应用,尽量将企业各种资源数字化。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统一产品在不同部门的命名不一致,从而引发了问题。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企业活动进行信息化改变,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在信息化管理推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战略目标、人才资源配置、实施过程是其能否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前提。在企业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减少建设成本,从而推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于是相匹配的管理模式,从而制约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四、结束语
制造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来思考,保持步调统一、逐步实现的方针政策,才能够获得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者:蒋正华 单位: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CAD技术 信息安全系统 维修服务 虚拟现实的工程设计制造技术
论文摘要:适合中国机械企业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逐步成熟,企业和行业的信息网络系统已呈加速发展之势,信息化工作已受到全行业的广泛重视。文章从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对中国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信息化发展所处阶段以及信息化的安全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信息化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展望。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最早应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行业之一。CAD技术已在行业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一大批机械产品因实现了机电一体化而显著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已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但是,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如火如荼,慎重和理智仍是企业应用信息化发展的大前提。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1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的,因此其价值链是通过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研发、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客户服务的全过程来实现。企业信息化,是支持企业业务价值实现、满足企业业务需求、开放、标准化、具有可扩展性的体系,它涉及业务功能、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网络和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组织等。
中国机床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宗舜认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应用深度上看不够理想。虽然CAD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ERP,但CAE的应用较薄弱,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上尤为薄弱;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深化阶段,CIMS示范企业也没有实现全面集成的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具体表现在:
①机械制造业的投资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投资增长高峰期。机械制造业的投资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投资增长高峰期,始终以非常平稳的态势稳步增长。而这种状况与中国信息化由机械制造企业始开先河的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对比,造成这种信息化投资应用落差的主要原因,与机械行业复杂的行业特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制造企业多属于传统产业,对IT技术较为陌生,因此早期的信息化工程基本上是被技术主导的。企业信息化选型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CIMS和ERP应用示范工程的失败。信息化规划和选型应当以业务需求为导向,要选择最能满足业务需求的产品。有些产品尽管技术水平领先、功能完备,但如果它不能很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就不能作为首选的对象。
②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的阶段。截至2008年,大约有26.2%的机械企业没有应用任何信息化产品。这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内末端的小型企业,其业务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的需求而产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需求较小。此外,大约有12.7%的机械企业仍处在单机应用阶段。这类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与没有任何应用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动性不够。截止到2008年初,有13.2%的机械企业进入系统和业务整合阶段。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还处于比较低端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还主要是以部门级应用为主。信息系统的处理还比较表象,与业务的结合程度较低。
③机械制造行业的信息安全系统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超过80%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信息安全系统,甚至单机版产品的应用非常普遍。随着企业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安全的需求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查杀毒软件的基础上,信息系统的完善将会促进信息安全软件的增长。应用软件的增长速度超过20.1%。信息化投资逐步转向系统投资,硬件的完善带动软件的应用,而软件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中间件的增长为16.9%。由于中间件是一个后台软件,企业对中间件的直接需求不会很明显,但随着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足、信息孤岛等问题的暴露,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迫切需要对信息及资源进行整合,中间件市场在一定范围内会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服务的增长来自于系统应用的快速提升。与其他制造企业有所不同的是,机械制造企业的维修服务比率仍然比专业服务高出10%左右。机械制造行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硬件产品主导对维修服务的需求将比较突出。
2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分析
辅助领导决策
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领导者起着十分关键的因素,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不仅仅需要来自领导者的重视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企业领导者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力、实施能力以及持续改进能力。在“十五”期间,北汽福田、柳工、天拖等企业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巩固基础通讯网络,构建ERP、SCM等系统平台,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与业务运营效率。通过过去几年信息化应用实践,企业领导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作为海量数据高效存储、信息快捷通信的单纯技术应用,更是作为提高集团管控水平、优化产业链供应、增强内在竞争实力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大大增强了领导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我国加入WTO后,日本小松、卡特比勒等国际机械制造巨头纷纷登陆中国,使原本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企业领导面对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压力,必须将现代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才能为企业创造新的管理优势。企业信息化应用核心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和提升企业日常经营水平,还在于通过信息化辅助领导决策和及时应对市场变化。随着各大企业领导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企业领导必将以大手笔、大力度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进行资源投入,全面建立起包括企业应用、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信息安全等在内的完整企业信息化体系,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遵循统一规划、业务驱动、重点建设的原则,按照业务领域的划分构建关键应用系统,全面支持研发、物流、生产、营销、售后、质量、人事、财务、办公等业务流程,引领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推动业务流程的创新、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并大幅度提高客户满意度,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率。
管理向集团管控发展
当前,中国机械市场呈现出热销的局面,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工程机械产品(如液压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汽车起重机和压路机等产品)销售几乎全线走高,年增长率超过了20%,成为国内机械制造系统中增长最快的行业。许多机械制造企业正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要。卡特彼勒、美国迪尔、日本小松等国际知名机械企业抢滩登陆国内市场,国内众多其他生产企业也纷纷涉足,这些都加剧了国内机械市场的竞争。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应对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这也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近年来各大企业努力推进企业管理改革,目的是以集团管控的管理模式驱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与市场环境竞争加剧,需要高效、务实的集团级业务管理系统作为支撑。近年来在各大企业内部,先后以各专业厂或事业部(SBU)为单位,构建了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应用范围涵盖了人力资源、采购、财务、生产等业务。可以说业务部门与管理职能科室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增强。但在强调集团管控、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下,目前的业务单元级信息化发展状况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集团级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重点。通过集团级系统应用,增强集团在财务资金、战略采购、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控力度,并实现在集团层面上科学、合理的调配企业内外部资源(资金、物料、人力、信息等),更好地协调各SBU间的业务关系,更好地促进各SBU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异构平台阻碍信息共享
厦工、柳工等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发展,以事业部、分子公司为应用主体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现已初具规模,这些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正在业务开展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信息化建设中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各类信息系统在技术实现、应用环境、数据库平台等方面的异构性,信息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数据沟通与功能联动。因此,随着机械制造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加,信息孤岛现象变得越发严重,使企业很难发挥信息系统整体效能。
随着企业内部市场化进程加快,各业务单元间的信息沟通、业务交流越发频繁,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安全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旗舰的集团母公司,需要通过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各单元的业务运营状况;需要对大量异构的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整合,提高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信息共享水平以及业务处理效率,从而增强系统对企业业务与管理的服务、支持能力。因此,构筑跨系统、跨平台、跨网络、跨业务的信息集成应用平台,成为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促进IT管理改革
在“十五”期间,国内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先后在集团层面建立了独立的IT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必要的技术规范、运维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了机构内岗位职责。经过几年的努力,IT管理业务范围逐步覆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目前,各事业部以及下属公司的IT组织仍不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仍缺乏保障,使集团推行的IT管理制度、规范与信息化发展战略无法立即响应、快速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引入先进IT管理理念与规范标准,对现有IT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高IT服务能力与管控力度。
战略成本会计是战略与成本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管理者为了确保企业可以有效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督促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借助这种分析资料而形成企业战略,并创造竞争优势的活动[1]。那么战略成本会计应该如何在制造企业中应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这也成为了广大学者和制造企业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制造业是指利用可以制造的资源,如资金、技术、信息、劳力和物料、能源等,按照市场的需求,通过科学的制造流程,把可制造资源转化成可供人们使用的大型机器、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的指标,制造业水平高的国家一般会被划入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低的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因此,鉴于制造业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进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传统的成本会计就显示出了自身的缺陷,这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成本会计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制造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就意味着机器人和电脑将在制造业生产系统的部分的或者全部的取代人脑,这样就造成了劳力在制造业中的使用将逐步的减少,也就是说人工成本在总成本的比重将直线下降,有数据显示当前人工成本已经从原来的40%—50%下降到了现在的5%[2]。同时信息化的应用还导致了其他工业费用的多样化,面对繁杂的工业费用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力是很难计算出准确的产品成本的。
二是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系统在新环境中的反作用化。在传统成本会计中有一个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的系统[3],在这个评价系统下,制造企业为了获利,可能会采购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者进行大数量的采购以利用价格差异来获利。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追求高品质的今天,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低而损害企业的信誉或者大量的库存积压而导致企业损失。
传统成本会计以上两个方面的缺陷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而战略成本会计具有适应市场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等方面的特点,这就为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提出了必要性。
三、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这种可行性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当前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比较的完善。经过多次的与世界接轨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企业改革,当前我国企业已经明晰了产权,建立了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4],这为战略成本会计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是当前制造企业已经开始战略管理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中的热点话题,也是推动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已经看到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开展战略管理实践,这也为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三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且在制造企业中应用。战略成本会计要想在制造企业中顺利的实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企业信息化,因为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战略成本会计的质量和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随着信息化和产业化的推进,我国制造业也在大力的推进信息化,当前制造业的信息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也为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四、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具体举措
鉴于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我国制造业和战略成本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重要性。战略成本会计是当前成本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制造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种趋势,并且看到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看到这一趋势,并且支持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广泛的应用。
二是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离不开信息化,因此我国制造业应该积极的推动信息化。第一,要配齐信息化硬件。要通过购买电脑,设置局域网,建立企业信息网站等方式配齐企业信息化硬件。第二,要积极的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企业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要采取各种措施培育信息化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第三,要积极探索企业信息化和战略成本会计相结合的途径。通过结合途径的探讨,实现战略成本会计与制造业的完美结合。
三是建立专门的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机构。建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主体才能更好的推进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为此,为了在制造业中实施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中就要明确一个管理部门,明确管理主体。
四是建立适应战略成本会计实施的组织体系。实施战略成本会计工作需要企业的全员参与,离开了全体员工的参与,企业战略成本会计就是不完善的,就会出现问题。因此为了适应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制造业应该按照战略成本会计的要求对于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再造,使其可以适应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
五是根据制造业管理流程建立战略成本会计实施系统。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其管理流程分为: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和产品销售服务等环节,为此我们就应该按照战略成本会计的思想,把战略成本会计贯彻到制造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制造业战略成本会计管理全程化。
关键词:RFID技术 企业信息化 生产物流 信息集成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088-01
1 引言
驾驭信息技术的精益化生产已成为制造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融合发展,目前,采用先进的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传感技术等物联网技术与ERP、SCM、MES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工厂数字化、透明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扁平化”已成为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热点问题。
为实现信息化集成,首先需要准确、实时、有效的获取和传输底层信息,能实现与上层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这也是实现生产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核心环节。随着如RFID等传感技术的发展,在数据采集及传输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生产物流信息化的集成需求分析,探索RFID技术在生产制造信息化全过程中的应用。
2 RFID技术概述
随着自动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要求越来越短、对库存要求越来越少,而原有的纯条码技术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和应用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厂生产的需要,目前RFI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及物联网的组建则可以实现与工厂现有网络系统的信息整合,同时可以优化内部物流供应以及工序流程,不仅使生产产品能得到有效追溯,而且也提高工厂内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RFID技术的成功应用,是当今工厂企业现代化、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3 RFID技术在生产物流信息化集成应用需求及方案构想
本文以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为例,假设某制造企业工厂区域内有若干加工中心及仓储中心,生产的产品为离散型的机械产品加工,产品通过加工中心经过若干工序和工艺流程加工完成。生产加工用的原料、半成品、成品、辅件、刀具夹具等物料均存储在自动化立体仓储中心。物料运输采用物料放置在周转箱上通过运输小车进行流转。为实现底层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以供上层信息化系统应用的目的,我们根据生产企业信息化集成要求,分析主要有以下需求:
(1)对原材料、半成品等物料物理位置移动的掌控。(2)对加工品的整理、分装、码垛等实现可追溯。(3)对加工过程中,各个加工中心的物料进行核实与提醒。(4)对加工完工产品的信息采集与追溯。(5)需要对仓储单元内物料信息及物料物流流转情况进行追溯与管理。
综合上述需求,我们拟引入RFID射频识别系统,RFID是一种高级别自动化识别技术,主要由控制器、天线、电子标签三部分组成,每个标签内包含唯一的产品电子码。该电子码的编写格式可以依据产品类型、特性、订单号、生产日期及产地、产品有效期、目的地等信息,通过PC机或人机显示终端进行手工编制或自动生成,同时,随着产品在工厂内的流动,其信息可以得到及时更新。可以考虑将电子标签安装在承装物料的塑料料筐或托盘上,由布置在物流输送路径上的天线/控制器读取,读取到的电子信息上传到上层的管理软件,管理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产品的识别、传递和查询,进而依托物联网这个数据互联互通平台,达到对产品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目的。
4 RFID在生产物流环节应用分析
4.1 生产过程环节的应用方案
在车间生产过程中,RFID主要用于识别当前工序、工件;记录工件流转路径及生成产品的生产过程电子轨迹;读取产品的加工参数信息,记录产品加工的过程信息并写入电子标签内存储。我们假设该企业为生产某机械零配件,需要经过数控中心、加工中心、磨床等多道生产工序,需要有多个工位。则在每个工位都安装RFID读写器,使每道工序的加工人员信息、加工时间等信息都能够实时采集到,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
4.2 物料运输小车泊车方案
考虑到该企业以生产机械零配件为主,运输过程均采用物料运输小车进行,因此我们需要实时监控小车运行轨迹和获取坐标物理位置等信息,在物料输送小车的运行线路上,布置RFID电子标签,每个电子标签内存储电子标签所安装位置的坐标数据,物料输送小车车底布置有RFID读写装置,当小车经过此电子坐标时,读写装置读取到电子标签内的坐标数据,从而确定了小车的位置,小车车载控制器根据小车当前所处位置,发出不同的策略供小车驾驶人员执行。
4.3 生产入库环节的应用方案
当产品生产完工并经过检验整理装箱后,装箱上RFID标签将记录生产完工产品的生产履历信息。入库时,可以首先由上层ERP系统或者MES系统提示生产入库信息至仓储管理系统,然后由物料运输小车运送到仓储单元,在仓储单元入口处设置RFID读写设备,读取物料信息,上传到仓储单元执行机构(如自动化立体仓库),操作人员按入库指令将成品箱放入货架,同时根据识读的货架上的电子标签信息自动核对货位信息。若信息不对就会发出报警声。正确入库后还需确认入库信息,并上传至服务器,完成仓储单元产品的入库功能。
4.4 RFID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管控方面的应用方案
产品生产质量对生产制造企业尤为重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既可以RFID用于各生产检验环节中,也可以应用到具体工序加工环节的控制中。
5 结语
为提高制造业信息化水平,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在企业原材料供货、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精益制造等方面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可视化、准时化以及业务协同和产品信息可追溯。可以预期,将RFID等物联网技术与ERP、MES、SCM等信息系统无缝集成,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构建面向供应链的RFID架构体系,实现供应链上的产品信息共享将成为现代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将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业工程;信息化;集成应用
当代社会,企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企业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给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助推剂。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需求等业务流程数字化,控制和集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即时共享,使企业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到战略层的全面渗透,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挖掘隐含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信息化。
(2)生产自动化。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设施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消除盲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数据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等数据进行处理,挖掘隐藏其中的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即时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化管理。
(4)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化不只是简单地摒弃人工环境下的流程观念,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战略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模式的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信息化。
2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信息化建设瓶颈多。部分制造企业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和理念上喜欢追赶潮流,采用高性能的设备,而不注重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经营模式相结合,对实实在在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缺乏实施指导。(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少。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认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只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缺乏对信息化后续的建设工作。(3)ERP应用增长速度快。多数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引入ERP软件。但是由于缺乏应用ERP软件的相关经验,以及在信息化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缩短ERP软件的实施周期,导致实施过程出现瓶颈。
2.2工业工程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能力,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其中包括人的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化和组织流程的信息化。此外,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一切的流程,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构建、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也应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客观地分析企业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策略。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对企业的物料、人员、设备、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进行改进及优化,其所具有的设计、评价、改进、创新等功能恰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1)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MRPⅡ和ERP作为IE范畴的经典信息管理系统,通过IE的理论方法解决了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能力优化等问题,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和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制造类企业中,ERP对采购、制造等一系列体系进行整合,促进了生产线上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增强了企业生产的协调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2)IE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理想的软件运行环境(如人员的知识水平、设备的可靠性等),保证了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3)业务流程重组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BPR强调利用先进的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改善企业质量和服务。(4)在现有工业工程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
我国工业工程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国内企业管理技术基础薄弱,尚需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业工程水平和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下,企业要快速提高竞争力,需要工业工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是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应从长远考虑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首先,企业应该在传统工业工程思想的基础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其核心思想,避免直接套用其理念,实现工业工程的“本土化”,制定符合我国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体系。其次,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性能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了工业工程的思想而孤立存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明确信息化建设方针,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实施。
4结束语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将工业工程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二者的集成应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晓艳,朱玉杰.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分析[J].森林工程,2007,23(2):91-93.
[2]宋飞舟.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工程是关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9(3):26-28.
新贸易保护主义近来已被很多人关注。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年初以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2月1日,欧盟理事会公布对华紧固件征收反倾销税一案的终裁结果,向中国紧固件出口企业征收77%~85%的高额反倾销税;印度政府宣布6个月内禁止进口中国玩具,而且这一禁令有可能长期化。由此,国际金融危机在各国自救收效甚微之后,开始走向寻求独立自保的局面。而“中国制造”首当其冲。
制造业是一国实体经济的根基。装备制造业则是根基中的根基,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提升国防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和坚强保证。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以装备制造业作为突破口,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实现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根本途径就要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措施。装备制造业应成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总体上看,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但应用深度不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等。
装备制造业要实现“两化融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定位。“两化融合”,信息化是工具,工业化是目的。
第二,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是“两化融合”的突破口。应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有力且必需的工具。
第三,制订适合国情、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的制造业应用软件框架体系。以数据库为系统集成核心,应用信息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质量控制与制造自动化的集成制造系统。
第四,制定制造企业全面信息化基础技术标准化体系,服务于符合国情的、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的制造业应用软件框架体系。在这些软件系统的应用中,能从初级应用发展到中级应用、高级应用,使信息技术从简单应用发展到集成应用,并逐步推广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技术之间的逐步融合,真正起到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作用。
第五,在以上框架体系与基础技术标准指导下开发一批适合我国国情、融合先进制造技术、优化与集成的CAD、CAM、CAE、CAPP、PDM、ERP等应用软件。
关键词:服装;企业;管理;PLM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6502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在纺织制造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作为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PDM与其他的单元软件(如CAD, CAPP, CAM等)一样自成体系,缺乏与其他应用系统间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即所谓的“信息孤岛”。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产品配置引导、接口BOM、产品数据容器等技术手段,引入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不仅解决了PDM系统内部“信息孤岛”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间“信息孤岛”。
PLM是一种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战略。它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把人、过程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遍历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协作研发、管理、分发和使用产品定义信息。Aberdeen认为PLM是覆盖了从产品诞生到消亡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使产品数据、技术文档、工作流程、工程更改、项目管理等能够有效的进行交换、集成和共享,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信息、过程集成和协同应用。在纺机制造业中,产品开发过程的效率,对公司营业额甚至企业利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论文重点研究了实施PLM核心技术及其在纺机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应用。PLM技术可实现数据多BOM间的数据映射机制,产品数据在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一致性、完整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制造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为企业实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也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本论文分别讨论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入手,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提出了针对服装企业信息化进程各方面所工作重心。
2 企业建模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21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的方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来指导而临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从不同方而来改善其竞争力、敏捷性。其中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企业重组、集成化的产品与过程、过程建模与工作流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动态联盟等。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研究的基础,它们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而出发来考察和研究,如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供应链系统等。
服装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就处理功能通常包括销售、计划、工艺(技术)、采购、库房、授权管理等模块每一模块均包含基本信息的录入、存储和基于此的信息处理基本信息录入和存储是针对各种业务的操作,强调操作的方便和数据的准确可靠,信息处理是对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最终以显示和打印报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具体地说,接单部门从客户那里接到订单后,进行新款处理和订单处理,公司时将该订单信息传送到计划部门和工艺部门计划部门做生产计划如生产能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工艺部门对该订单中包含的新款进行详细的工艺描述,并做出具体的工艺要求和工艺流程及具体的操作规范生产部门根据计划部门的生产计划和工艺部门的操作要求进行生产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和库存信息对物料进行采购此外,为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应对用户进行权限控制。
服装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采用传统的面向过程或不规范的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周期长,软件的可维护性和重用性低,系统的可扩展能力不足,且在开发过程中,将数据与功能函数分离,在功能的划分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人为地割裂了流水线中独立的过程单元,引起软件开发人员与服装专业人员之间交流困难。通过统一建模语言UML则可以快速的构建一种自适应、可扩展的服装管理系统模型,并为今后扩展其它功能子系统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3 信息集成技术
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涉及面广,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第一,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个制造业企业中往往同时使用多个厂商的产品,还有些企业自主开发的软件;第二,目前还没有一个厂商的解决方案能够涵盖企业所有的流程:第三,出于商业目的,厂商往往不愿意完全公开自身产品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的结构;第四,企业在兼并、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因此,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孤岛,许多系统之间不能集成,造成大量的信息需要重复录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效力的发挥
可以说,信息孤岛己成为制约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致命问题。如果企业不能真正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成功。因此,制造业企业十分关注如何消除已有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信息集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以下方面:
(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集成,如ERP与CRM和SCM及电子商务平台的集成。
(2)不同品牌的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如不同CAD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
(3)企业内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如PDM与ERP的集成,PDM与CAD,PDM与CAPP的集成、CAD与CAPP的集成、CAD与CAM系统的集成等,ERP与MES的集成、ERP与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ERP与OA的集成等。
(4)信息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的集成,如ERP系统中财务与物流模块、财务和生产管理模块的集成、生产与质量模块的集成,尤其是不同厂商提供的相关模块之间的集成。
(5)信息化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集成,如ERP与条码系统、ERP与立体自动仓库的集成,MES系统或ERP系统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
目前,己经出现的信息集成方法包括基于中间数据文件的集成、基于XML技术、基于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企业信息门户的集成、基于EAI的集成等不同的方案。集成的深度包括数据的集成、信息的集成和工作流的集成等。
4 基于PLM的服装标准化技术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手工模式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帮助标准化工作的开展,PLM可弥补传统管理工作的缺陷。PLM利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实现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为企业提供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技术服务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协同工作环境。
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2005年初《纺织品服装协议》取消了配额限制,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国内产业不要造成损害,不断运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WTO/TBT),因此,尤其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产品合格评定中的标准、检测成为加快融入国际供应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服装号型尺寸、色牢度、燃烧性能以及护理标签等均有应的国际标准,如ASTM D521999用于服装号型分类的人体尺寸术语,ASTM D624098、ASTM D5219、ISO 85591989、1S0 36351981,我国也有自己的标准如GB/T 16160服装尺寸标识定义和人体测量程序标准。但是,经过比较后不难发现,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标准(更多的是产品标准)由于一直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建立的体系,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体系,这种内外单项测试标准的差异,会使企业在生产同一产品出口或内销时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在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浪费严重、交货期延误等事情的发生。
WTO的成员国制定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标准趋同是全球标准化发展的趋势。而且制定标准应当做到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并且所制定的标准应当有利于促进对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满足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采用PLM进行服装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生产各环节的标准,这不仅体现在服装材料、服装号型、服装设备及其它相关工艺参数上,而且体现在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时,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具体表现在概念的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产品和工具的标准化;企业业务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
5 结语
绝大部分服装制造企业都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由客户订单驱动(Manufacture To Order)多品种小批量设计和生产,包括从服装设计到材料采购、零部件裁切、缝制包装和销售全过程。依托PML技术,建立以BOM为中心的产品数据管理、建立工作流程管理,在产品数据库中将全部产品数据进行有序的存放,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存储功能,使得设计、工艺、分析、实验计划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和存储全局的产品信息,开展相应的工作。
我们探讨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在服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和相关技术基础,为服装信息化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郝宵鹏. 实施PLM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在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Michael Burkett. ERP Will Never Meet All the PLM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ve Manufacturers[J].AMR Research,February 11,2003.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曾一度是河北省政企谈论的焦点,但由于资金等问题,一度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更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成了地方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思考的问题。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段润保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定要找到最佳切合点,才能真正做好。
以衡水市安平县的丝网制造为例,该县大大小小的丝网制造企业上万家,年销售收入上千万的就有上百家,上亿元的也有多家,但是否这1万多家企业都需要做一个信息化平台呢?答案是否定的。
但并不是说他们就不需要信息化,他们也同样需要。段润保认为从销售信息服务平台来切入,这就可以为当地的丝网制造带来很大帮助。让那些中小企业只负责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由专门的服务平台来完成。
从这个例子中,当地政府发现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就是让企业搞信息化要有甜头可尝。段润保说:“怎么样找到一种有效的服务或商业模式,让他们尝到甜头,哪怕让他们投入1元钱做这件事,只挣回来1.1元也行。”
由于河北靠近北京,众多北京的信息化服务商也曾经希望到河北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搭建服务平台,但多数没有很好地从企业的利益出发,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提供灵活多样、物有所值的信息化服务,所以最后的效果都不怎么理想。
段润保认为,在中小企业生存本来就艰难,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做信息化应该从被服务的企业的利益出发,更加深入细致地满足企业各自的多样化需求,用信息化手段真正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现实问题,才能实现双赢的结果,否则就会出现“服务商自己觉得信息化建设得挺好,但中小企业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因此,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发现,以县域经济、产业集群这样的点为“抓手”。比如以安平丝网这样的成功案例为模板来推广,倒还是可能给河北更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做出点影响和效果。段润保表示,政府的发展思路和角色也需要转变,那种简单直接地给中小企业财政补助去做信息化项目的方法,从长期来看也是治标不治本——这不仅不能带来实际效果,反而浪费了应该用到刀刃上的补助资金。
这样的案例并不是没有。河北省原来想扶持某家企业做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小企业租用该服务平台的费用第一年全部由政府承担,第二年政府和该企业各出一半,第三年全部由租用服务的中小企业自己承担。段润保说:“头两年效果很好,轰轰烈烈,但到了第三年租用企业用户数就接近减半,后面更是每况愈下。”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因为如果政府一味追求信息化建设效果,而不注重企业实际情况,就可能在政府压力之下逼迫没有动力做信息化的企业应付政府做些表面工作。这不仅不能带来实效,还会让企业陷入两难。因此,段润保认为,政府还应该做好一件基础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企业认识信息化,让他们对这个新鲜事物感兴趣。
在这个基础上,为他们做信息化的政府机构或第三方机构就得从中小企业的实际利益出发,改变传统的项目式推进方法,以一种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的价格,提供企业真正需要的、灵活多样的信息化服务,让中小企业体验到一种“费用投得起,效益看得见”的信息化,而不是让他们觉得“信息化只是一种艺术”。
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级高工,系统分析员、企业信息化专家。
他曾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负责十多家企业MIS、ERP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开发实施和咨询.现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副主任、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集成制造分会副理事长。
制造业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部分,既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又占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许多人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动力不足,在近两三年才刚刚起步。其实,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其间出现过起伏,主要是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如企业经济效益滑坡、行业市场不景气等。其应用水平一直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从国有企业发展到民营企业、从大城市发展到乡镇、从若干细分行业发展到几乎整条产业链。最近两三年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信息化更快发展起来,企业应该认清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有的观点将中小企业需求简单化,认为通过上网工程等电信服务即可满足要求。其实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用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信息上网、财务管理、OA等单项应用,它们的需求逐步走向深入,甚至不仅仅是ERP,还包括产品辅助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和控制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领域具有很鲜明的行业性。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深入,就要始终把握自身行业特点,明确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建立管理应用,用低成本达到用户一般性要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信息化普及形式。但对于制造企业,应用中必然涉及工艺设计、生产过程管理,通用性的公共服务平台难以胜任,需要一些专业化公司提供解决方案。因此,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应该具备多种形式: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平台提供一些通用化的、共性的服务; 行业化的、差异性的服务则必须依靠专业化公司,将网络平台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提供软件产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结合成一体,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
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立,通过客观、科学的测度方法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提高电力企业竞争能力及推动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各指标进行了界定和评价,最后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量化评价中得以有效运用,可较好的为企业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对目标对象进行分解,形成一个个小问题,而每个问题为一个元素,之后依据不同层次将这些元素分成若干个组。同一层次的元素为一个准则,针对下一层元素具备一定的支配作用,且能够受到上一层元素的支配,由此促使一个指标体系的形成。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依据评价问题的具体情况,在遵循可比性原则、弱相关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确定。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具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对其进行明确需要分别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数。确定、分配权重的实施,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而言,需要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才能促使整个评价过程的有效实施,而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致性检验的通过比较困难,经过多次调整才能促使一致性检验的实现。为了对此问题进行处理,通过传递矩阵性质的应用,进行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和创新,在最大程度上促使一致性要求的满足,并对相对权重进行求解。
5.排序权重:依据拟优化一致矩阵W*,对特征方程进行求解得出特征值,应用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处理特征向量w后记录为W,代表指标的权重值。
(三)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二、实例分析
(一)电力企业概况
某电力企业担负市区供电任务,其供电覆盖面积达22097平方公里。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共46座,主变容330多万千伏安,输电线路可达1029公里,年售电量为50亿千瓦时。该企业17个科室,10个基层单位,共拥有2600职工。该电力建设集团下属4个参股企业、10个子公司、1个核心企业。目前,公司拥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共73座,总容量6228MVA,突破100亿千瓦时。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价
通过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对各指标向量进行确定,促使各指标隶属度的有效计算,其指标隶属度间表2。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系统工程。有效建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客观的测度及评价方法,对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水平进行对比,掌握其中存在的差异和特点,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及绩效得到客观的评价,并进一步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研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充分发挥其评价优势,从而更为有效的促使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春胜,刘宏志,等.基于熵权密切值法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估[J].陕西电力,2012(1).
[2]王慧英.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M].天津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