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

时间:2023-02-19 15:3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赏识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赏识教育

第1篇

    人的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的精神生命需要文学,需要历史,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被赏识、被看得起。赏识是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一刻也不能缺少。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一、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

    在众人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许多地方,应试教育的氛围还非常浓厚。正因如此,老师为了提高成绩,作业成戴盆望天,篇子乱飞,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挖苦讽刺。一次某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两道练过多次的小题,让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去做,结果做对了,这个学生十分高兴,但老师却当着全班学生大喊:“得意什么,这么简单的题,傻子都该会了。”结果那个学生的课桌上趴了一节课。像这样的老师在老师队伍中不乏其人,教育有着激发和扼杀学生潜在能力的作用,对于自卑的学生,有一点进步就赏识他,给他成功感,是雪中送炭,就能点燃他学习的兴趣;给他以失败感是雪上加霜。而这位老师做的正是雪上加霜,这说明他们脑子里只有“卷面分数”的概念,没有“心理分数”的概念。“100分”对于尖子生来说司空见惯,对于差生来说那是天上掉下来的惊喜,卷面分100,心理分200,这些候的赏识对他来说就是阳光、空气和水,反之,给他泼冷水,就会让他自卑、失去信心。所以要想让学生取得大成功,必须称赞他的小成功,也就是说要学会赏识教育。

    二、现代教育是赏识教育

    如果你千挑万选买了一套衣服,可同事们却说:“颜色真难看。”你心里是滋味?同样学生们也是如此,他们毕竟还小。在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赏识他们。有的老师哀叹说:“有的学生没有一点优点,我怎么去赏识?”这样说就错了,不是没有,是没发现。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老师们抛弃错误的方法,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重要的是赏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要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一次着名教育家周弘让自己的盲女周婷做了十道数学题,结果只做对了一道。换成别的家长可能巴掌就过去了,可周弘却发自肺腑地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爸爸在你这么小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婷婷听了高兴极了,越来越爱做,升初中考试,数学考了99分,这就是赏识的魅力。

    赏识教育,可以让孩子生活在“你行”的教育世界里,一旦有进步,就给予热情的赞美,孩子会欢欣鼓舞,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亲身体会。在我班上有一位男生,其他老师都说他调皮、不学习,一次我教文言文《桃花源记》,反复朗读后,我问谁能把第一段背一下,沉默之后,他站了起来,虽然背得不太熟,但我还是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同学为他的勇敢鼓掌。没想到这一表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他从背诵到翻译掌握得让所谓的好学生都刮目相看。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先生所说:“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成为天才。”

    总之,赏识教育的实质是承认差异,不怕失败,让学生时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长处,对于差生也尽量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他们就不再自卑,就会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会成为下一步成功的强大动力。赏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吧!今天的赏识,就是明天的成功。

第2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健全人格;自我意识

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人,人的情感、人的价值、人格的健全。而健全的人格特征需要长期的文化浸濡,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为了让学生形成这样的人格特征,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别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期许的目光里、赞美的语言中,找到自信,健康成长。

1 进行赏识教育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构成良好素质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健全人格首先应有自尊心。自尊方能自信、自立、自强。《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勤女士认为:当代儿童有求朋友、求平等、求倾诉、求尊重、求赏识、求保护六大渴求。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和水平,最终反映在人格特征方面。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稳定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父母和教师对自己评价而得来的。常常受到表扬鼓励的孩子更有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它能激励孩子增强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而总是受到批评,总是产生不快的内心体验,他们的情绪就越来越低沉,逐步丧失自尊自信和上进心。赏识教育不是坐着等孩子表现优秀时才给予肯定,而是主动地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赞许并适当放大,鼓励孩子发挥优点、克服缺点或弥补不足。

1.2 现实意义

西方一位哲人说:“当一个孩子在十岁的时候,你让他感知了美,那么他将会一辈子追求美。”每个人都应学会赏识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不管孩子取得的进步是多么微小。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发现,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那个阶段,进步最快。因为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为什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越来越需要赏识时,赏识却离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沉重的学习负担应是重要原因。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升学考试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孩子的头上,学习活动在形成自我评价上起主导作用,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创造潜力和人格特征的正常发展。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害怕自己的学习活动。说明这些儿童不相信自己,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弱点上面,集中于困难和失败。但是,这些儿童对称赞他们的话,对于一切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的做法都非常敏感,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因此赏识教育虽然不是针对那些所谓的“笨学生”、“坏孩子”提出来的,但他们确实需要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认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进行赏识教育的措施

2.1 对孩子应具有真诚的爱,科学的爱是赏识教育的前提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必定能发现其有几个长处。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但如果锥子是放在铁盒子里,而不是布袋子,它能脱颖而出吗?人的成长同样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无论父母,还是教师,对儿童都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在满意时将其捧上天,成天夸个不停;不理想时,一见孩子就厌烦,气不打一处来,应自始至终充满爱。但爱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爱的内容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断丰富、扩展。科学的爱、真诚的爱应该是包藏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绪体验。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当做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对其具有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情感。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属人之常情、天性使然,应少一些随意,多一些理智。真正的爱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2.2 赏识教育要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讲究分寸,把握好度

可能是深受诸如杜威“儿童中心说”等教育理论的影响,现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很重视对孩子的肯定,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给予表扬鼓励。表扬经常化,双方都很欣然接受,所以西方的儿童往往显得大方自信。但在中国的一些家长、教师看来,被表扬可能是一种潜在危胁,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加剧孩子的不安。因此,表扬必须注意分寸,讲究方式方法:第一,不要虚假的表扬。表扬和鼓励要求发自内心,要让儿童感到他们是值得表扬的。第二,不要笼统表扬。那种不着边际的空泛表扬并不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喜悦和激动效应,只会产生疑惑。第三,不要事事表扬。要让孩子逐步体验做事本身的愉快,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希冀得到别人的赏识。第四、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动作出正当的评价。

2.3 赏识教育强调正面化,但是必须与批评相结合

许多教师和家长在赏识教育上存在误区:认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因而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结果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我们强调正面强化,给孩子更多的激励、赏识,并不意味对孩子没有批评,没有处分。恰恰相反,对孩子的批评和处分不仅存在,而且是必要的。但是批评与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全部目的都在于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使孩子健康成长。批评与处分是一门艺术,我们倡导“多鼓励,少批评”;“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特别严禁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在批评中要体现爱心,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有进步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心理治疗专家詹姆斯・温德尔指出:“依赖表扬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满足”,但过分的批评更有害;“父母们只晓得指出孩子的不足,但忘了有些缺点会变为实现理想的预兆。”赏罚都是可行的教育手段,但都要恰如其分,运用得当,应始终保持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儿童的教育训练要前后一致,常抓不懈,不断教育,督促和鼓励,不能前后矛盾,出尔反尔或自我否定。

总之,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孩子,能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欣赏,是幸福的事情;而作为教师和家长,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赏识教育打开学生的心灵,看到孩子们的不断进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卢勤.写给年轻妈妈[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2]周弘.让赏识回到孩子身边[J].中外书摘,1998(2).

[3]孙云晓.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J].教育研究,1998(10).

[4]张佩珍、刘业雄.爱的心路:儿童心理概说[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5]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10).

第3篇

多年的教学使我深深感触到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情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爱是开启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钥匙,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领悟到教师的一份责任和爱心。爱应是具体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予以端正,纪律松弛,予以引导,身体不适,予以关怀……爱学生绝不是对学生的放纵,赏识教育恰恰是爱的教育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指出学生缺点的同时,多鼓励其优秀的一面,这将十分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不是只有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所有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一)对现实中表扬现象的分类

哲学认为,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如果超越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表扬要有一个“度”。

第一 偏激表扬

如“你真聪明”类的表扬话,可使学生产生自满心理。它必须和相应的智力因素联系起来。

第二 低层次表扬

如“你真棒”这是很单一的,也是低层次。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两种,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事相联系的学习动机,二是远大的理想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协调起来,才会更有效果。

第三 频繁表扬

这种表扬方式会导致学生自认为很优秀,很成功。这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没有一点经受挫折与困难的思想准备。

二)理想中的表扬原则

第一 表扬具有目的性,即要对症下药。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因平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逆反心理。做为体育教师我们则应善于在体育教学中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他们好动,往往,思想放得快,动作协调,体育项目中的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较好。那么在体育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优势,更能集中激发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培养集体主义品质。我们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聪明才智而一展风采的机会。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与他们表扬,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做示范、作裁判、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帮助,借收体育器材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到对文化学科的学习上去。

第二 表扬的同时要进行受挫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把赏识理念贯穿在我们的每节课中,但并不意味无原则地表扬。在表扬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受挫教育,尤其90后的学生。因此,我认为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我在授课中常常安排难度适当的内容,辅导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增强勇气和信心。通过组织竞赛,经受成功和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锻炼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个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第三 表扬的方式应丰富多彩。

提高表扬效率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要创造出符合自己特色和具有个人特色及灵活多变的表扬方法和手段。那么学生一定会在浓浓的“天生我才”中得到无穷的力量。从而健康的成长。

当然,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常常迷失方向,过多地谴责学生,批评学生。但心中的清泉常常又点醒我,使我清醒。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桃和斯诺特先生在《人这样成长》中所写到:

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

他学会了自信。

一个孩子在充满肯定的环境下成长,

他学会了立定志向。

一个孩子在充满友善的环境的中成长,

他学会了热爱人生。

一个孩子在充满公正城市的环境下成长,

第4篇

作为教师,我们同天下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有一样的心情,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但是,在培育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或表现不好,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是以挑剔的眼光去批评他们、寻找他们的不足呢,还是以赏识的眼光去欣赏他们、鼓励他们,看到他们的闪光之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曾经一味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一旦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或某一方面表现不佳,教师和家长就会严厉地批评甚至惩罚学生,而不是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也许,一开始我们这种方法还能产生一点效果,但时间一长,我们发现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种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就拿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年龄不大,缺乏足够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思想和身体等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他们的自尊心已经越来越强。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上同父母已开始有一定的距离,更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如果我们一味地采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去教育,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我们希望学生细心一点,就往往会批评他们太粗心、太马虎。久而久之,一方面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逆反心理会增强;另一方面会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会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做,老师都不会表扬自己,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坏孩子,自己天生就不如别人、比别人笨……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双差生谈心,他这样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也希望自己好,可老师有时候只知道批评,而不是关心、鼓励我,你们的批评可能第一次会有用,第二次、第三次,慢慢的就没用了,只会让我们学会怎样敷衍老师,逃避批评。老师和我就像猫和老鼠一样。”

认真分析这种现象以后,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管的太死、太多,没有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没有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没有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也就更谈不上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去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引导、教育学生呢?其实,我觉得只要想一下小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的过程,就会发现天底下最优秀的老师是我们的父母。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家长总是耐心、一遍又一遍地跟孩子说,即使孩子听不懂,父母仍不厌其烦地教。虽然孩子刚开口时口齿不清,但家长们仍然欣喜于孩子已开始学说话,既不会觉得孩子讲话难听,也不会拿他与别人比,更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以后讲话还是口齿不清。而总是坚信:这是才开始,以后一定能清清楚楚地说话。如果孩子说话比别人晚,也会满怀信心地说:当年乾隆皇帝不也四岁多才会说话吗?

我们做教师的在培养学生成才或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能不能也贯穿“赏识学生――承认差距――鼓励学生――不怕失败――不甘失败――成功”的教育思想呢?其实,培养学生成才与教小孩子说话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同样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距,因人而异,逐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前进,就一定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健康发展。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信任,看到学生的长处,欣赏他们,以他们为自豪;学会尊重,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倾听学生心里话。并向他们请教;学会理解,和学生做朋友,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学会激励,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使他们的闪光点不断扩大;学会宽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应进行反思,学生有错误时,要耐心对待;学会提醒,对学生的缺点要对事不对人,不能一看到缺点就将整个人都否定了,而应在不伤其自尊心的情况下,鼓励他(她)自己改正。

确实,学生希望我们老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仅是教书的机器;我们应该常给学生一些鼓励,但不要超过其能力;我们不要只看考试成绩。更应看其所做的努力;我们应尽可能严格,但必须保证公正。一句话,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相长,如师如友,保持一种健康、文明的师生关系。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赏识教育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第5篇

一、赏识教育的适时原则

赏识教育的适时原则,是指运用赏识教育时要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及时赏识。记得有一次,八年级学生小李在自习课大吵大闹,谩骂政治课代表,直到班长出来劝阻才罢休。事后,我向全班学生做问卷调查:“你本学期做了哪些好事或错事?”“你认为哪位同学可以担任班干部?”结果我发现小李对第一个问题回答是:“我昨天谩骂政治课代表,破坏纪律。”对第二个问题回答是:“我提名政治课代表担任班干部。”当天晚上我就请他到我办公室,他带着挨批的心理低下了头,我笑着对他说:“小李,我发现你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他疑惑地望望我,然后把头一扭,准备接受我对他的挖苦。“昨天政治课代表和你吵架,今天你提名他当班干部,说明你胸怀宽广,度量大,这就是你的亮点啊!”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因为他工作负责,乐意为同学服务,所以我提名他当班干部。”他用诚实的语气作了回答。“啊,你真棒,举人唯贤。”我接着又问:“像你胸怀这么宽广的人怎么会谩骂政治课代表呢?”他低下了头说:“那是我不对。”我点点头说:“这又是你一个大优点,能正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早上,小李主动向政治课代表赔礼道歉。实践证明,当教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适时给予赏识,就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赏识教育的适地原则

赏识教育的适地原则,是指赏识教育要依据学生心理接纳程度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有人说,赏识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我们并不否认。我们强调的是,赏识教育应该考虑学生可接受性,选择更恰当的地点进行,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一次我上七年级的政治课,我发现一个女生低头偷看一本课外书。我一边讲课,一边朝她位置走去。这时,同桌同学用胳膊肘碰了她一下,她发现我注意她,便慌忙将课外书塞进抽屉里。我继续讲课。下课后,我请她到办公室,可她到了办公室走廊徘徊了片刻,便局促不安地站在走廊旁。我走出办公室,笑着对她说:“怎么不到我办公室呢?”她满脸通红地说:“你办公室有很多老师,我怕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此时,我便改变了主意,把教育的地点改在离办公室较远的走廊处。“你刚才上课时看的是什么书?”我拍拍她肩膀说。“《斗罗大陆》”,她随口回答。“看课外书的学生是好学的学生。我和你一样,上中学时也喜欢看课外书,老师表扬我好学。我发现你也喜欢看课外书,所以我表扬你。”“老师,你也在上课时看课外书吗?”“是的,当时我也在上课时看过课外书。不过,老师批评我,说在上课时看课外书会影响听课。后来,我向老师保证不在上课时看课外书,只在课余时间看课外书。”“老师,那我以后也保证不在上课时看课外书啦,我一定向老师学习,只在课余时间看课外书。”我们发现了学生的错误,更应从错误中寻找学生的优点。“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是说,教师要因势利导,长善救失,通过赏识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进步,使之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赏识教育的适度原则

赏识教育的适度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赏识要中肯、准确,需褒扬的事情既不夸大,又不缩小。第一,赏识切忌虚假。赏识要求发自内心,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值得老师赏识的。否则,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二,赏识不要笼统。老师应该赏识学生突显出来的优点或长处,让学生受到激励,防止空乏的表扬,使学生摸不着边际而产生疑惑心理。第三,赏识不能滥用。要正确认识赏识教育的适度性,不要事事赏识、处处赏识,滥用赏识教育会导致学生一味希冀得到老师的赞扬,对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不利。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通过适度的赏识,激励学生对自己的行动做出恰当的评价。当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给予制止,并请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正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颗糖果递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当王友不解地接过糖果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疑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我调查过了,你砸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陶先生说完又掏出第三颗糖果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虽然有错误,我也不能砸同学,你批评我吧!”陶先生满意地笑了,并掏出第四颗糖果说:“你已认错,很有勇气,再奖你一颗糖果,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从王友身上找到了四个方面的优点:第一,听老师的话,按时到校长办公室等候;第二,尊重老师,叫住手就住手;第三,有正义感,不让男生欺负女生;第四,有悟性,有勇气,知错就改。虽然王友打人有错,但陶行知先生能在王友身上发现以上四个闪光点,并给予适度的赏识,即赏识的事实适度、情态适度、手势适度、物质(四颗糖果)奖励适度、用语适度,所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作者:罗谷花 单位:广东省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第6篇

【关键词】赏识教育 赞美和鼓励 鼓励和赞扬

把赏识提升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源自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

周弘说,所谓“赏识教育”,无非就是要看得起自己的孩子,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激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教育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

我的学生魏艳的成长历程,让我非常认同这位“赏识教育之父”周弘的教育方法。

记得那是在二十四年前的春天,我带学校腰鼓队准备“六一”表演。魏艳是我教的四年级的女学生,她怯生生地来找我说“姜老师我也想参加腰鼓队。”当时我怕伤害她,没有简单地拒绝说“人满了,不行。”而是婉转的说:“哎呀,真对不起,你来晚了,现在腰鼓的学生满了。”看到她失落的样子,我马上说:“我知道你特别想参加,对吗?”她认真的点点头,我又说:“那你现在要参加,我就得刷掉一个孩子,那么刷掉的孩子会怎样?”她说“会难过,会哭。”我就说“那样你愿意吗?”她摇着头说:“老师,我懂了,我不参加了”。我亲切的拍着她肩膀说:“对啊,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干什么都行,你又勇敢又善良,将来你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这样吧,今年你晚了,但如果以后你想参加什么只要提前告诉老师,老师一定给你机会。”多年后,她回忆说当时能得到老师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让她感到无限温暖,给她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被我的赏识点燃了希望之火。从那以后,她就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善良、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的孩子。她就是在这句话的鼓励下成长着的。记得她初中毕业考上模特时,她没有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妈,而是第一个告诉我,知道吗?那份感情让我特别兴奋,我又赞扬说,“我早就知道!你是你班最棒的!”快把你的好朋友都找来,到我家,我请客,为我最骄傲的学生送行。晚上我正领孩子们玩,老公突然回来,一看那场面,生气地用手势把我叫出去说“你行啊,领一帮初中孩子在家闹腾?”吓得我赶紧陪笑脸小声说千万不要吓着我学生啊,给我留点面子,过后解释。”这些我都不记得了,但是学生魏艳记得。她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每次回忆起来都是特别地感动。眼睛里闪着幸福的泪花。后来她就是在我的“我早就知道!你是你班最棒的!”鼓励下克服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一个农村孩子,没有上过大学,甚至高中,没有靠任何人,在北京靠自己,打出一片天地,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拥有两个大店面和40多员工的一个优秀的老板。她的成功并不是她有多少钱,而是她的自信,善良和勇敢。她说这是我给她的最宝贵的财富。

魏艳的成长证明了赏识教育的重要,赏识教育,能让学生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我教的很多学生都特别喜欢我,很多还想认我做妈妈,因为他们喜欢和我在一起,我爱他们,从不打击他们,我懂得赏识我的学生。

赏识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暗示,是人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途径,可以说赏识教育是培养、诱导一个学生走向理想之路的金钥匙。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赏识他的学生。赏识让你的教育事半功倍。

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他的成功是从画蛋开始的。而他画的第一个鸡蛋虽然说什么也不像,但他拿给他的老师看时,他的老师不是一味地否认,而是像拿到了一件稀世之宝大加赞赏,称赞他画的不错,有画画的天赋,将来定会成大器,尔后又指出了画的不足,让他认真观察鸡蛋的特点,就这样,由于达芬奇第一次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由于他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世界上的著名绘画大师。试想,如果老师看到了达芬奇的第一幅画时,不是赞赏,而是横加指责,那么会有后来的绘画大师吗?其实很多的天才,都是被人们扼杀在摇篮里了。

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每个学生都肯定有他的优点,哪怕是一个思想差,学习差的双差生,他在某一方面都有可能会有闪光点的。作为老师,要处处留心学生,做一个眼光独到的伯乐,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的星星之火变成燎原的烈火。

第7篇

什么是赏识教育呢?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而赏识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树立自信心!一般情况下,老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往往忘了鼓励,取而代之的是大声地指责,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看你画得那么脏,画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玩,你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安静一点啊","那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不动脑筋"……诸如此类的训斥指责,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出懦弱或攻击行为。因此对学龄前孩子实施赏识教育犹为重要,因为在幼儿期,孩子自我意识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而产生的,可以说孩子的自信是教师和成人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进步时,如果及时给予肯定和强化,会让孩子觉得"我行!"他的自信心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赏识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通过对赏识教育的进一步了解,我认为在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孩子心理活动有规律可寻,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有的孩子在美术方面有突出的天赋,有的孩子在语言方面有惊人的表现,一些家长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别人的孩子会弹钢琴,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别人的孩子绘画获奖了,逼着自己的孩子也去参加绘画比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赏识教育,扬长避短,使每个孩子多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人尽其才,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二、要因人施教,恰到好处

不但要赏识孩子,还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骄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内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对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赏识教育除了在适当的时候给于孩子适当的表扬外,还要在孩子发生错误行为时进行科学的批评,及时地予以纠正,使孩子明白什么是错,什么行为能得到人们的赞同和尊重,什么行为将会受到批评,使孩子们更加自尊自信。现在有的家长甚至老师对孩子偶尔的一点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对其进行打骂,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还往往导致了孩子逆反心理,使孩子不但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却增加了对父母或老师的逆反心理。因此,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应正确认识科学的批评,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但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颠倒,还是应以赏识为主,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孩子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孩子画画得很脏,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那么难看,太脏了,再画一张。"而应该婉转地启发孩子说:"如果这幅画颜色再涂漂亮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再者当孩子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竖起高高的大拇指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三、要贯穿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中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老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喜爱每一个孩子,并注重随机教育,发现其"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欣赏孩子,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避免横向来看待孩子。最胆小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最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一个调皮好动经常打架的孩子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但偶然某一时刻,他在帮老师摆放小椅子,老师就应马上抓住这个时机当着大家的面表扬鼓励他,他一定会表现得更加棒,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予以及时鼓励,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一定会有所改善。

四、要做到家园同步

家庭教育必须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但现在一些父母辈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时,充满着急功近利的因素,动不动就对子女进行责怪,表达不满的情绪,而祖父母辈对孙子女则是过分宠溺,使孩子忘乎所以,放任自由,从而让孩子在一种矛盾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悉心地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赏识教育则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幼儿园可通过举办家长会、设立家园栏、个别交流、家访等形式,帮助父母掌握孩子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相信家园同步开展赏识教育,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希望,无论孩子是怎样的,我们都要抱着"赏识"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相信这种"赏识"教育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延续下去的话,世界的一切,孩子的一切都将会被我们改变。所以,请时常翘起你的大拇指,让孩子在赏识中快乐成长吧!

第8篇

[关键词]尊重 赏识教育 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迅猛突飞,教育的竞争空前激烈,然而面对这样的竞争激流,父母往往显得措手不及,却又不得不管好孩子,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在今天讲究人人平等的社会中,不打不成材”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显得苍白无力,有时往往适得其反。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就迫切要求我们去探索、研究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适合现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尊重与赏识。

一、尊重与赏识教育的含义

尊重,就是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强加干涉,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的选择给予适当的帮助,要以孩子之间形成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

赏识,是指意识到了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赏识教育以鼓励表扬为手段,它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与赏识是相互贯通的,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实施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在赏识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尊重与赏识教育的作用

通过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而我们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但是通过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尊重与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老师、家长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对孩子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而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三、尊重与赏识教育把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尊重、赏识不是没有理由的乱表扬,而是根据正确的标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才能尊重、赏识得当,才能使被尊重、赏识的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尊重、赏识的选择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做到合情合理。错误的尊重、赏识只会导致孩子的盲目自大,这就背离了尊重、赏识教育的初衷。

2.差异性原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就像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样,赏识也要因人而赏。不同的特点决定赏识点的不同,要认真观察每个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细微变化,给于不同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与别人的差距。

3.适度性原则。尊重、赏识孩子就要客观的分析和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及心理状态,掌握好尊重、赏识的“度”。若尊重、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责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4.及时性原则。尊重、赏识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当孩子做出选择时,要及时给予理解、支持;当发现孩子某一方面的优点或一点进步时,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错过尊重、赏识的最佳时机,再进行赏识其效果将大大减弱。

四、尊重与赏识的艺术

1.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当我们的孩子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高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孩子很压抑。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孩子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行动上要有艺术性。对孩子的尊重与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孩子感受,更具有激励作用。在教学期间,有一名孩子作文写得非常棒,为了充分发挥她在这方面的特长,我经常与她讨论她的习作,指出特别棒的语句,问她是怎样想的。我还布置额外的习作给她,因为是她感兴趣的,且我与她一起讨论该如何写,她非常的乐意接受,习作写了来,我都感觉自己是写不出这样的语句的。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让她真正感受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存在和这种能力被老师欣赏的自豪,才会有意想不到效果。

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孩子与家长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你家长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比如,当孩子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家长的评判。这时家长你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家长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孩子尽快走出困境。

五、尊重与赏识教育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尊重、赏识教育实施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我们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孩子的能力,甚至对孩子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我们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尊重、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在教育中,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实施赏识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度。同样尊重、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迁就和放松要求。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达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用信任的尊重传递出来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任何说教、批评更有效果,更持久,更能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赏识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家长是教育的行为主体,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懂得尊重和赏识孩子。然而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应该是尊重、赏识的氛围。

综上所述,尊重、赏识教育追求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赏识你的孩子,让孩子在“我能行”的尊重心态中觉醒。“尊重”的活力在于能够满足孩子生命中最需要的“赏识”,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感,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走向取得成功。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让我们用尊重和赏识点燃孩子自信之灯,唤醒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

[2]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1982.

[3]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89.

第9篇

1.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生在学校中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因为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要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以达到促进自身成长的目的。一堂好的政治课,我们时常见到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并运用赏识教育中的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与好的评价,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赏识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都是发自于内心,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而这样的师生活动也能起到一定的互动效果,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师生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拉近,课堂气氛也愈发的融洽和谐,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学生感到自己受到老师的尊重与赏识,在他们的心理上获得了满足,从而促进了自身的身心发展。

2.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现象,即一些学生的思考能力欠佳,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却非常强,有的学生则相反,还有一些学生在教学中总是能发表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老师也感到十分的敬佩。如果这些学生的优点不能被挖掘,将会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赏识教育推崇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与表扬,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充分的理解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以积极的心态来赏识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将他们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赏识教育的运用

1.用公平的态度去赏识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学生却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与欣赏学生中的每一处发光点。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位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也希望能在公平的教学中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位学生,以一颗公平的心对待他们,了解所有学生的难处,并及时的给予帮助,让他们有所提高,在教学中甚至能够大胆的挑出教师的错误并说出正确的看法,让学生在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2.在教学中倾听学生的看法

教学中学生的反面意见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一些教师在听见学生的反面意见时立马风云变色,强烈的指责学生挑战了教师的威严,或是为了维护教师的面子而对学生的意见不屑一顾。这样一来,学生因为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打击,从而与教师产生了隔阂,在心理上开始厌恶学习,排斥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的现象,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开展,教学质量过低,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令人担忧。在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在教学中能够做到认真的倾听学生发表的看法,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与鼓励,即赏识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提出观点。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甚至在教学中以朋友的身份进行讨论,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因此赏识教育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耐心的、细心的倾听学生表达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快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误会,达到相互之间真诚沟通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扮演一个忠实的听众,学生就会更加容易的感受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重要性,学习思维也就会更加的敏捷与强烈。在倾听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只听了半句而伤害学生,不能在他们进行诉说时感到烦躁与不满,更不能随意的打断学生的思维,急于的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3.让学生培养自赏能力

事实上,赏识教育不仅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赏识,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赏识,自我认可与鼓励,而来自于自己的鼓励将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存在的价值,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将自己在英语上的潜力无限的发挥出来。赏识教育同时也需要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捕捉闪光点,并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认识自我,然后在教学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的追求成功。

第10篇

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就是一种认可。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他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赏识,赏识是人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途径,可以说赏识教育是培养、诱导一个学生走向理想之路的金钥匙。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赏识他的学生。

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他的成功是从画蛋开始的。而他画的第一个鸡蛋虽然说什么也不像,但他拿给他的老师看时,他的老师不是一味地否认,而是像拿到了一件稀世之宝大加赞赏,称赞他画的不错,有画画的天赋,将来定会成大器,尔后又指出了画的不足,让他认真观察鸡蛋的特点。就这样,由于达芬奇第一次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由于他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世界上的著名绘画大师。试想,如果老师看到了达芬奇的第一幅画时,不是赞赏,而是横加指责,那么会有后来的绘画大师吗?其实很多的天才,都是被人们扼杀在摇篮里了。

当了多年的班主任,遇到的学生也形形。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赏识教育。我觉得:有爱才有真正的赏识和认可。下面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中采用赏识教育的两个比较典型的个案:

1、寻找学生闪光点,树立学习信心

平时细心观察他们,寻找他们的优点、缺点,为转化他们寻找突破口。利用搞集体活动的契机,找到闪光点,以此入手,为学生重树自信,使他们不“破罐破摔”,尽量减少一些生硬、苍白而无力的说教。

还记得在这学期我校开展的运动会中,我班参加跳长绳比赛的情形。薛瑞欣同学是我班的参赛队员之一,由于她刚跑了800米,体力不支,脸色惨白,正由两个同学扶着在休息呢。跳绳比赛马上开始了,怎么办?临时找谁代替?看到满操场上人头攒动,裁判老师也已经各就各位,准备开始清点各班参赛队员的人数。真是让人着急!嘿,有主意了!我看到正闲着在一旁看热闹的王行鑫了。王行鑫是谁?她是我班的一个女生,个头矮小,平时话很少,因为成绩很差,很是自卑。我一边让学生把绳甩起来,一边说“来,王行鑫,你来试一下”。完全来不及犹豫、来不及多想,她胀红着脸,戚戚的,跟在其他几个队员的后面试跳了两轮,我一看她协调性还可以,就说:“好,就是你代替薛瑞欣跳。”我又说:“其实你跳得挺好的,为什么当初没有报名呢?不要怕,就象刚才这样跳,挺好的。”就这样,在这“危急”的关头,她救了场,我班获得了年级跳绳第一名的好成绩。运动会结束,在对运动员进行表彰奖励时,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了她为班上作出的贡献。她在周记里这样写道:“老师信任我,让我去跳绳,而且获得了第一名,这是我从没有过的荣誉,我真是太兴奋了!”她的周记字不多,不超过四行,字也不怎么漂亮。在后面的周记里,她多次写道:这周我很有收获,我又会做几道题了。我给她的批语是:“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希望你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不管她以后怎样,跳绳这件事,在她心里温暖过,她脸上的笑容灿烂过。足矣!

2、和问题学生谈心,重塑健康的心理

采用赏识教育与问题谈心,可以从其闪光点入手,以此作为谈话激励的中心,引导其重拾自尊、自信,从而端正其学习态度。我班有个学生,叫樊伟,住校生。他在班上年龄、个头都算大点的,若班上有需要出力气的事,如搬桶装水等,他总是很积极、很主动。在初一时,在寝室多次因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据生活老师说当初他气得不得了,在寝室大声吼,并且握紧拳头,全身发抖、脸色发青。一次周记,他写了满满两大篇,他写道:“我不相信任何人,包括我父母,有时我连自己也不相信……”我意识到情况很严重,就先向他父母说明了情况,希望家长配合,共同关爱这孩子。一天中午 ,我把他找来,先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听他倾诉。了解到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动不动轻则是吵,重则就是打。长期下来形成这个孩子也是很急的性子。当有同学不听招呼,他就急,就想动手,就想爆发。我对他说:“非常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说明你还是很想有所改变。你能主动协同老师、班干部管理班级,说明你心中有我们这个班级体,有集体荣誉感,这很好。个别同学不听招呼,可以让老师来处理呀。现在这个社会拳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用被知识武装了的头脑来解决问题。”我还告诉他:“改变不了天气,可以改变心情;控制不了别人,可以控制自己;要想改变世界,那就先改变自己!”还告诉他一些方法,比如:“找一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地吼一吼,喧泄一下,还可以多参加体育运动,磨炼下自己。”后来又和他家长联系,让他们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 ,不要因工作上的不如意迁怒于孩子。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教育体制改革被提上了日程.新课程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从小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学会接纳自己。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无论是社会、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改变观念,把表扬带给每一位学生。我们知道,赏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但并不是无原则地赞美,赞美要讲原则,要有方法。我们只要辨证地看待赏识教育,科学地运用赏识教育,用自己的爱心和信心去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那么,每一个学生定会走向成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赏识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班主任老师如果学会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班集体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

第11篇

在小学教育阶段,新课改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责任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引导学生会赏识。在人群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物,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他们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永远处于无声的世界,这些人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虽然在生活上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有权利享受教育。我国也逐渐地开始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教学。美术作为艺术学科范畴,一方面能够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强化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学会赏识,并通过赏识不断的全面发展自我。新课改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人物是让学生从小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尤其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他们不同常人,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他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对这些人群的教育。美术作为艺术学科范畴,适当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让这些人感受到美的事物,学会欣赏美,进而懂得赏识,以赏识激励自我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聋哑学生的赏识教育。

一、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聋哑学生不同于正常的小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性,往往缺乏自信,不善于交流。美术作为美的事物,很容易震撼人的内心,同时,事物的多元角度展示,使得美术成为开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是一把钥匙。在小学美术中,每个单元都有欣赏课,即: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开启学生欣赏美的心灵。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美术欣赏课,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敢于表达自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理解美的内涵,从而为赏识教育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人物美术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畅所欲言的表达,力争“我口说我想”。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点不同,从而自我表达的也不相同,诸如:有的学生感觉这个人物作品的核心内容在于图画人物微笑的永恒;有的学生则感觉这幅画在于人物的神秘性;还有的学生认为蒙娜丽莎是作者对某种理想世界的一种期望等等,在审美理解上各有各的看法,这样表达出来,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交流,进而拓宽自我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属于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够刺激学生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强化学生的欣赏能力等等。

二、给予个性化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聋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大,这样一来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打造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构思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等等,尽可能地保证全体学生的个体逐步发展。我们知道,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欣赏、学会欣赏,而欣赏自我、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支持这一些实现的核心内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平台,采取放养式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如:在学习《蜻蜓飞飞飞》教学内容时,笔者放飞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抛开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大胆的想象如何制作蜻蜓,不拘于形式,给予每位学生发展的平台,就学生个体开启他们的思维,进学生个体的一切技能去实践美术作品。如:有的学生用折纸、树叶、剪纸、线、布条、橡皮泥等等制作各个样式的蜻蜓。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美术,增强自信,笔者还举办了相对应的画展,展示学生的每幅美术作品,创设展示学生技能的平台,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推进赏识。

三、打造多元化的平台,深化学生的赏识能力

小学美术内容多种多样,诸如:简笔画、国画、素描、山水画等等。学生在学习美术上的取向也有所不同。对于聋哑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色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笔者在教学中依托装饰色彩内容鼓励学生多方面的尝试美术实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为主,打造多元化的平台,从多角度,权威方位的引导学生深入赏识,强化学生的赏识能力,深化美术赏识教育的质量。如:在涂鸦教学内容时,笔者改变传统的让学生单一的模仿图画颜色去涂、去绘画,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装饰颜色。引导学生多看、多比、多想、多实践。即:在涂鸦的过程中,多看看自己的作品,诸如:正面看看,远处看看,再和其他的小学生的作品对比看看,寻找自我的美术涂鸦灵感,更好的装饰美术作品内容;多想想怎样才能够创新,怎样才能够更彰显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多尝试集中色彩、线条的搭配等等。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出现,强化学生多元化的尝试美术学习,并从中感悟艺术美、发现艺术美、创造艺术美,从根源强化自我的赏识并实践赏识。总的来说,聋哑学生是特殊的,是有缺陷的,他们大都缺乏自信,缺乏交流。而美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更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作为教师应灵活的运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让学生学会赏识,并以此激励自我持续发展。

作者:欧阳男 单位:江西安远县特殊学校

第12篇

近几年来,不少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由于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甚至偏激和不冷静,导致师生矛盾的产生。于是不少教师由此发出感慨:“唉,现在的孩子呀……真没办法!”现在,这种老思想、老做法是得彻底转变一下了。山东省安丘市兴华学校近几年来倡导的赏识悦纳教育,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轻松,师生关系更和谐;学生在教师的赏识教育中将变得更加自信。赏识学生,悦纳自己,将使课堂更精彩!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因为被赏识,生活变得积极而精彩,学生尤其如此。

作为未成年人,其心理、生理尚未成熟,待人做事幼稚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做错事(只要不是大的错误过失)也是可以原谅的。但人不是靠犯错误才成长起来的,要想真正成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刻苦认真,努力学习,这是主观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教师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对于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赏识教育尤其重要。赏识,是对学生的肯定;褒奖,可以激发学生的动力。

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倡赏识教育,保护学生自尊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因为尚未成年,所以需要家长和教师更多的关心、关注。而一味的打击挖苦甚至讽刺,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性格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管遇到性格怎样特殊的学生,都要认真对待,耐心对待,即使学生恶语相向,也要耐心疏导,让其心服口服。笔者始终相信,只要教师用爱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一般都会尊重、信服教师,甚至感激教师。笔者作为一名老教师,经常接到一些以前教过的学生的电话。他们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有了孩子,越来越感觉到,教师原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谆谆教诲,尤其是对自己的肯定和赏识,对自己影响太大了。也有不少学生后悔自己当初的幼稚,不听话,不然的话自己会更有出息。

记得几年前笔者教过一个学生叫刘蕾,是从乡镇学校转过来的,基础不是很好,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反复做其思想工作,在笔者和教师们的不断赏识鼓励下,她的学习劲头越来越大,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初三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丘一中。据了解,该生在高中学习成绩仍然比较稳定,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二、营造赏识氛围,宽容对待学生

作为教师,要为学习后进生在班集体中营造赏识的氛围。同学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教师在内心深处要对他们真正了解和尊重。教师要善于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生活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使这部分学生感受到关爱,这样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适度为后进生提供一个理解的学习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创造轻松和谐的时空,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进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记得2006级毕业的一个叫龚玺的学生,刚入初三时学习情况不是很好,考学有点困难。笔者几次找其谈话做他的思想工作,鼓舞士气;又到他家里做家长的工作,多关心孩子学习。由于得到教师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加上这个学生自己也争气,上课非常刻苦、认真,课后利用一切时间去补课。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的时间,这个学生的成绩从班里四十多名,一跃成为十几名,中考时统招考入了青云学府,现在已经读大三了。

三、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帮助学生形成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