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贸竞争力

外贸竞争力

时间:2022-10-04 14:5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贸竞争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贸竞争力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与之不适应的就是我国品牌竞争力的不足。尤其在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今天,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标志,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6.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二)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

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

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四)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第2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外贸竞争力的研究,世界上的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包括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我国(地区)外贸竞争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极为紧迫的课题之一。然而,要研究中国外贸竞争力,就不能不对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指标一般是指一个数量概念,用来反映社会管理活动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指标体系,则是指由单项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综合状况。在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一般是按等级来划分的,上级指标规定和制约下级指标的内容与范围,而下级指标的完成则对上级指标起到一种保证作用。具体来说,建立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体系要考虑统计研究的目的,满足统计研究的实际需要。为了科学地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观察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该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全面反映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外贸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它由产品的外贸竞争力、产业的外贸竞争力和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来体现。产品外贸竞争力,即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产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企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本身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产品外贸竞争力、产业外贸竞争力和企业外贸竞争力三个方面构筑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联系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要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设计指标,并使各种指标在同一体系内,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在外贸竞争力体系中,产品竞争力是核心,企业竞争力是基础和前提,产业竞争力是依托和场所,外贸竞争力是合力和结果。它们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外贸竞争力必须以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其中,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和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企业则是微观经济竞争的主体,所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关键地位;产品是微观竞争的客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特别是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已成为主流,因此差别化产品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当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稀缺性的影响和约束,一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均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国家和产业的竞争力最终是通过企业来创造和体现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相关性和依赖性,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可比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要考虑指标口径、计算方法在地区间、国际间及历史上的相互可比性。本文所设计的外贸竞争力指标既可与历史资料对比,又可用于国家(地区)的横向间对比。

可行性原则

设计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到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可行性,又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基础,不必要的和难以得到数据资料的指标不设置。

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及应用

按照外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各指标从不同程度的角度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判定,具有一定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法模型(如表1所示)对一国(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进行整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判断,评价出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优劣。

K1—Kr代表外贸竞争力的r个因素指标,具体实践中K1代表产品外贸竞争力、K2代表企业外贸竞争力、K3代表产业外贸竞争力;X1—Xm代表外贸竞争力的M个评价等级,具体实践中将外贸竞争力评价的等级设定为5个等级,分别确定为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和很差,如果认为某一指标(如产品外贸竞争力)很强,则可以被赋值为1.0;若认为很差,则可赋值为0;其他的中间值以此类推得出。nij代表对i因素指标的j等级评价的调查结果的数量。

将上表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和等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由德尔菲法及AHP法求得)和评分,由此得出计算公式:

外贸竞争力=K1×X1×n11+K1×X2×n12+……+Kr×Xm×nrm

=∑Ki×Xj×nij(i=1-4,j=1-5)

总之,外贸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等特性。在研究外贸竞争力体系时,不能被庞杂的数字所淹没,而应面对数字、做出理性的思考,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做出定性、定量的有效性分析研究,找出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出提高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可行途径。

参考资料:

1.宋明佳、张庚淼,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人文杂志,2003

2.陈春宝主编,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胡列曲,国家竞争力理论的评价与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

第3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港口物流;竞争力

1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1.1港口物流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根本保障

在对外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的货物往来是通过转移商品的所有权来实现,进口方获得大量的商品和资源,出口方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整个交易在各取所需的前提下,贸易双方实现利益共赢。由于对外贸易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对外贸易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完善和健全的物流体系,作为承载对外贸易的核心运输手段,海运在整个对外贸易的运输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实现我国国际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才能够保障我国对外贸易货物的有效运输,因此港口物流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根本保障。

1.2港口物流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对外贸易成本

成本是进行任何贸易活动所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出口方若能实现出口成本的有效降低则会大大增加本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与进口方的角度来看,较低的成本控制更能够帮助进口方在贸易活动过程中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同。港口物流通过技术的管理和革新能够有效降低贸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效率,对降低整体贸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1.3对外贸易外展推动港口物流技术进步

经年累月的贸易运输会给港口物流提供更高的发展契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流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港口物流无论在运输工艺上还是设备更新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港口物流在管理和技术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技术发展的支撑下,港口物流的运输枢纽作用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2基于对外贸易下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1腹地区域经济

腹地区域经济与港口物流的竞争力具有同步的相互关系,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本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作为为港口提供后方供给的主体,腹地区域是否拥有开放程度的运营模式,是否具备完善的产业结构,是否能够实现集疏运一体化的调动程度,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港口物流的竞争力。

2.2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在港口物流的基础建设中,仓库、闸口、码头、航道、运输设备、装卸器械以及泊位等都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港口物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将港口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集结是提升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3集疏运能力

集疏运能力主要通过物流调配节点上的运输效率进行体现。对外贸易下的港口物流竞争力的核心参考因素即为物流环节,物流环节的集疏运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港口物流的根本能力,也关系到整个港口的生产效益。因此,一个港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直接影射出了其市场竞争力。

3在对外贸易视角下,提升港口物流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3.1优化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港口码头的基础建设。应对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从泊位等级入手,强化港口物流的20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并加强生产用泊位以及港口码头岸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建设带动港口对外贸易能力的提升;其次,加强港口物流的设备改造和执行程序的更新。各个执行有效环节的更新能够帮助港口物流实现工作质量的完善,进而实现现有资源收益的边际效益最大化,而设备的优化能够帮助港口物流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港口物流的竞争力大幅提升。

3.2提升港口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

商品贸易竞争不仅仅局限在产品的质量,当科技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服务水平才是企业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我国的港口物流企业服务水平较之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就必须要加强运输、仓储、加工等服务过程,对港口物流的整体服务体系进行改进和创新,进而展现我国港口物流独特的服务属性,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4篇

一、核心竞争力涵义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一个企业的产品必须具有顾客认可的实用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或者具有稳定的优势,最终还要由顾客来评判。企业必须要以顾客为先,只有顾客认可并长期支持拥护,企业才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形成的。内在表现为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或替代。

二、构建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技术与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现在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中大多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开发能力比较差,致使长期以来外贸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特别是中小型的外贸企业更是以一般纯粹贸易为主。

企业要建立核心竞争力,首要的是产品。外贸企业必须进行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的研发制造。这就要求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具体可以从两个途径实现:第一,如果国内有相应的先进生产技术及研发队伍,外贸企业可以进行收购或者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生产研发,但外贸企业必须具有该技术及产品的唯一使用权与销售权。第二,外贸企业自主建立产品研发部门,用优越的发展条件吸收专业的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人员。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研发资金,保证研发的顺利进行。

(二)控制产品质量,建立自主品牌

在现今市场背景下,企业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的竞争,还必须涵盖品牌的竞争。当前的市场竞争已经过渡到品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国内营销咨询专家刘永炬在2008年环球资源(NASDAQ:GSOL)论坛中指出:“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品牌故事。企业的核心,品牌是关键,要不然我们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只能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国廉价劳动力市场,只有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才能让我们走出只做OEM的怪圈,创造来自中国的国际品牌。”外贸企业有没有构建自己的品牌战略,有没有自己的品牌培育,品牌形象与市场定位如何,将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外贸企业要建立品牌战略的意识。第一步,打造品牌。根据市场的需求,企业的自身实力,正确对企业进行定位。从企业原有的品牌中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或重新培育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牌。企业需要广泛地使用该品牌,加上各种媒体的宣传,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的大赛来打造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第二步,巩固及扩展品牌。利用已建立的品牌声誉,吸引国内同行进行合作,共同打造品牌产品。企业产品投入生产,必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做到时时检验。一个品牌,产品质量是核心,只有产品质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信心,才能对品牌声誉巩固,提高市场占有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建立人才培育体系,发展人才梯队

外贸企业的品牌建立与巩固需要开发、设计、研制的人才,也需要营销、管理的人才,其他环节更需要人才。

外贸企业要减少人才流失的情况,必须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育体系,包括人才的培养、使用、选拔等。为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及晋升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案,使企业的员工都有发展的前景。员工对企业有较强的归属感,更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及发展。

(四)完善企业服务链,建立供应链管理

我国外贸企业大部分出口流程是接单、组织货源、交货出口。商品在此过程中经过简单的包装加工,甚至仍保持出厂的样子,几乎或很少经过其他的增值环节,外贸企业在这样的状态下充其量只是一个采购商。还有一部分外贸企业充当客户和供货商之间的中间商,过于简单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外贸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只能得到较少的利润,这使得外贸企业的发展变得相当困难。在现今国际贸易的形式下,各个企业都在思考全球供应链管理,外贸企业要具有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的建立尤为重要。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

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优势,参与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若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的,可以提供创新的产品,主要以短周期、多样化产品为主。其服务对象为国外中小型批发和零售商提供货源、满足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对非核心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如果主要从事进口或分销业务的外贸企业,以市场推广、批发销售和物流服务为主,为产品提供一站式的配套服务,包括市场推广和物流服务等。这样的企业服务对象为本地和本区域经销网络所覆盖的各类批发、零售商、专卖店等。此类外贸企业需要拥有强大的分销网络及销售能力。

供应链管理除了在传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增加新的服务以外,更需要利用自身能力对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合作伙伴进行整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外贸企业能提供的功能不仅仅是基本功能,不仅包括传统的寻找供应商、采购、质量控制、货运等,还包括研发、投资、整合、信息提供、综合服务和战略合作等现代服务。外贸企业应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考虑,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增值服务,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 TO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与之不适应的就是我国品牌竞争力的不足。尤其在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今天,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标志,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6.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二)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

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

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四)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第6篇

关键词:外贸流通企业 竞争力 知识产权 品牌建设

一、外贸流通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外贸流通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许多生产型企业也开始从事外贸流通业务,所以对于外贸流通企业来说,如何稳定产销关系和海外销售渠道成为当前最紧迫的课题。目前,我国外贸流通企业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竞争压力大

近年来,国家调整了外贸政策,逐步放开了外贸经营权,很多生产企业取得了出口自,不仅自营出口,而且开始从事出口业务,这使得外贸流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二)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

执行力低下。很多外贸流通企业管理规范不到位,同时缺乏有效的辅助管理工具,企业执行力不够,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过程管理和控制不够。现代外贸流通企业按照导向型不同可分为规模导向型和利润导向型,不论哪种类型的企业,在追求利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业务活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其结果是风险越来越大;时间效率和工作链效率有待提高。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时间效率和工作链效率尤为重要,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时效意味着国际贸易机会、管理水平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最终直接体现在创汇和创利上;工作链效率意味着如何通过多种渠道将国外客户和国内供应商连接起来,实现内外部任务接口最高效运作。

(三)专业优势强,发展潜力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外贸流通企业相较于生产企业直接进行业务具有明显优势。外贸流通企业对国际市场熟悉程度更高,且通过多年的经验和人脉积累,具有广泛的外贸客户网络,这使得外贸流通企业自身及帮助国内生产型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成本相对较低,专业优势较强。据统计,目前全球贸易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业务由外贸公司承担,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外贸公司进行商品流通非常普遍,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外贸流通企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外贸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笔者认为外贸企业的竞争力核心主要在于人才资源、营销网络以及商业信誉三方面。

(一)人才资源方面

外贸流通企业有着很大的人才流动性,人才资源问题是外贸企业的最大共性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树立人才战略观念,同时,把机制、待遇、企业文化等落到实处,给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性。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信任感和荣誉感,在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同时,逐渐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做好充足准备。

(二)营销网络方面

根据外贸流通行业特点,外贸企业之间应搭建动态战略联盟,即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突破企业间有形界限,结合不同企业技术优势,组成一个有限的、超越空间约束的互惠互利、协同作战的联合组织。如此,可获得以下优势:第一,快速反映市场变化、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来开发新技术产品;第二,能够有效的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第三,增强企业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第四,获取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绝对的竞争优势。

(三)商业信誉方面

相对于生产型的外贸企业而言,外贸流通企业的商业诚信显得更为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企业的信誉,消费者的认同感等,对外贸流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外贸流通企业必须积极努力维护自己的信誉,否则,就会面临着市场经济下的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提高外贸流通企业竞争力的思路

针对目前我国外贸流通企业发展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尊重商务知识产权,尊重创造性劳动价值

流通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具备良好执行能力的一线工作人员。因此培养高素质、有创造力、有热情的员工,同时构建IT支持系统,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断创新,是外贸流通企业维护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二)改善经营区域分散、经营方式陈旧的现状

加强对市场主营商品的培养力度,逐渐是市场经济中形成市场优势。一方面,企业的产品经营应该逐渐转向项目经营,逐渐渗入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全过程,引导市场消费。另一方面,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多层次、多角度化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改组、联合并逐步形成可与国际外贸流通企业相抗衡的规模型企业

一方面,积极兼并或收购相应企业或资源,同时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扩大企业发展渠道和资源,避免流通企业营销机构等环节所造成的财力和精力分散,实现外贸流通企业软、硬实力兼备,实行跨国经营,进而达到管理有序、大而不散,活而不乱。

(四)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构建企业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品牌建设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品牌战略已成为众多知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构建企业品牌,就要求企业不断丰富产品的包容性,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外贸流通企业需要经历从无名到具备基本市场知名度的知觉占有率阶段,从市场初步了解到获得最终认可的认知占有率阶段,从首次购买到重复购买的市场占有率阶段。外贸流通企业要实现这三阶段任务,需要依赖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传播和投入。

(五)利用外汇期货产品进行套期保值,规避汇率变动风险

近年来中美、中欧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中长期看人民币仍有进一步升值趋势。在此背景下,外贸企业利用外汇期货套期保值可以规避金融风险,实现稳定赢利。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贸流通企业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大,但同时也伴随着无限的市场机遇。因此,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扩大企业规模,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外贸流通企业定会有新的突破,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沛,孙兰玉.天津外贸流通业的振兴与发展[J].天津经济,2006

[2]黄静哲.主动承接外包、打造专业外贸服务平台――流通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国际市场,2012

[3]裴长洪,彭磊,郑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经验与理论分析――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种总结[J].中国社会科学,2011

第7篇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特别是一大批著名的跨国企业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在我国进行投资,且规模逐年增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注重长期性,积极开展对华技术转让,并且因其规范的经营运作、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在投资所在地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优化升级,极大的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跨国公司;外贸;投资;竞争力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

根据国家商务部最新资料统计,《财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多家投资我国内地,投资项目达2000多个。作为近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的江苏省,迄今为止,世界500强企业逾三分之一已落户在这里,有656个项目的总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其中137个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目前,落户江苏的世界500强企业,大多选择在投资环境更为完善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等国家级、省级开个发区内安家。目前,这些开发区正式成为进军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集合的重要基地。据分析,世界500强企业在江苏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化工、造纸、机械等制造业领域。从投资国别来看,日本、美国遥遥领先,其次为法国、英国、德国、芬兰、韩国、瑞士和香港地区。在投资方面,今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独资经营。

二、跨国公司在华竞争优势

(一)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和政策优惠上的优势

当一个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时,区位优势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选定中国作为投资地点,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最接近销售市场而节省的运输费用,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本国的环境污染。

其次,我国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缺少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十分棘手。因此,当跨国公司选择在华投资时,当地政府会给其在一定程度上的税收和政策优惠,以搞活当地资金,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因此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经营在很大方面节省了原材料成本和税收支出。

(二)跨国公司在技术和资源配置上的明显优势

多数跨国公司在向我国投资设厂时,转移的都是中下游产业链,而将其核心技术与研发部门仍留在本国,我国承接的只是加工生产的部分。而与我国同类型企业相比,他们在技术和经验上的优势,最直接和突出的结果就是产品价格低,而这也是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他们的产品凭借质优价廉很快占据我国市场,这无疑给我国生产水平较低的同类型企业造成了威胁。

跨国公司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调配,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提升流动性资源的使用和产出效率,而且对于市场的变动能够及时作出反应,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率先占领市场。

(三)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方面的优势

跨国公司的经营立足于全球市场,并通过对全球市场的实时关注,有效的信息收集以及市场分析,其可以及时对全球市场的动向作出反馈,找出最能够发挥自身市场优势的机会,并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以更有效的方式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率先占领世界市场。

与实施跨国本土化的企业不同,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跨国公司更强调的是统一协调全球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因此对于这类跨国企业而言,统一的形象非常重要。对于追求差别化经营的跨国的公司而言,对企业形象的统一,对企业文化独特性的培育,都是其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地方,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中国外贸竞争力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受益于对外贸易而发展。当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由于我国加入WTO充分利用世贸规则,积极推动了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外贸水平仍然较低,原因如下:

(一)资本量不足,并且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

因为我国外贸公司起步晚,发展慢,因此他们与跨国企业相比,不仅在规模上存在差距,更重要的是资本规模。我国进出口公司,因为缺少资金的支持,导致无法有多余的精力投身于技术创造和革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与外贸商品比,技术含量低,且不具备价格优势。正如当前苹果公司的产品几乎占领全世界市场,并且人气极高,严重打击了我国本土的手机制造企业。

(二)出口国外的商品结构不合理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出口商品情况,明显品种单一,且档次不高。他们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玩具,纺织等轻工业品,鞋类制造等产业。这些位于产业链低端部分,耗费资源,耽误时间,但是我们从中获利却极低。这是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发展,不适用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积极影响

(一)加快了中国的企业重组,提升市场占有率

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战略,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也促进了中国产业的重组,使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与品牌的竞争。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严重缺乏做大做强的经验,业务量零散,以各子公司或技术企业来计量,市场处于分割状态。通过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经过对其业务整合,将各子公司的业务整合在同一框架下,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二)加快了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纷纷在华投资设厂,并建立高新技术的研发中心,这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研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极大帮助。一方面,它能够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国内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国内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改革,提高技术水平,带动国内市场的良性竞争。此外,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开拼新的研发领域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缩短我国技术水平与世界的差距。

(三)促进中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在华设立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支出远高于国内同类企业,是他们掌握最先进和实用的管理与经营方法。其次,跨国公司对华战略的调整使得大量外国人才回流,投身于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建设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

五、中国外贸的前景展望

第8篇

关键字:对外贸易结构;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198-01

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初级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持续上升;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是我国的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产业内贸易不断深化,是我国未来几年努力发展的贸易模式;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继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国内贸易体的分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正进行着历史性的改变。

一、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1.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将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发展中国家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地,使得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位置将会提升。另外,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由于价格上和质量上的优势很容易打入这些市场,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并且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的不错的选择。

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国家优惠政策及各种优势条件,率先发展,实现了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历史包袱沉重,自然条件差,不仅改革开放滞后,而且人们对市场经济不熟悉,观念上不适应。从总体上看,虽然中、西部也有着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从对外贸易总量上还是发展的趋势上,东部始终引领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因素

1.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决定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加工贸易仍是我国的重要贸易方式,其中“三来”贸易的比重尤为大。在此种贸易方式下,由于国外企业控制了其核心技术,我国只是利用劳动力优势将产品进行简单的组装,所以我国出口规模虽然扩大但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支撑,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随着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逐步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已逐渐成为各国争相采用的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保护手段,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保护方式。近年来,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产品频繁遭遇国外技术壁垒,出口纷纷受阻,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竞争力。

(二)贸易因素

汇率制度影响

中国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5.8%,相当于出口企业增加了同比例的出口成本。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打击 尤其巨大。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一些缺乏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这大大影响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的出口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从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利益考虑,应将外贸发展战略从比较优势为导向转向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实施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住我国正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良好调整,形成充分的竞争的国内市场,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只要中国国内的经济扎扎实实地上去了,就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提升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重要支持,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竞争力就会凸现出来。

2.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从战略性调整的角度考虑,积极培养新的主导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振兴,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地并不体现在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而是对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转换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在认识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局限性的同时,还需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有一个统筹规划,保持其稳步发展,有步骤地淘汰传统产业定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逐步实现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二)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经入市,各行业的开放程度都提高,我们需要重视有关法律的建设和完善。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我国已经比较完善,相应的立法大都完成,但关键是执法力度不够,中国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执法力度。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远大,某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可能会出现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经营行为日见增多,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反垄断方面的法律也相应完善。

2.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根据发展形势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公布我国产业发展目录,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要注意与国家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比如货币政策、环保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等。坚持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促进出口结构优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技术型转变,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强对加工贸易的深度监管,使其参与国际化生产链中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环节,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⑤①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80-02

1 外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面对国际和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外贸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尽快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赢得国际竞争优先地位,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利于树立企业外部形象

社会责任是借助企业信用、企业形象的建立来调节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增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好感和信赖,进而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虽然意味着企业费用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但从宏观方面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外部形象的改善会有利于其获得长期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

1.2 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少人才流失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个人主动性与创造性,员工的认同将为企业增加更多的潜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个企业得不到员工的认同,优秀的专业人才将流失,生产效率将会降低;相反,良好的企业员工关系,将使工作变成一种乐趣、成为员工追求自身发展的兴致所在。而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比而言则更具社会知名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就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

1.3 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考察中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企业的成功源自其体制优势与成本优势两个方面。

在外贸企业发展的初期,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因而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在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的今天,外贸企业的经济成本外部化行为将直接危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外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1.4 社会责任的承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劳动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可以进一步缓解劳资关系,改善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促进企业和环境的良性发展,使社会稳定和谐。

2 外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效应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跨国公司的国际供应链逐渐向中国延伸,纷纷在中国建立起采购中心、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把中国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基地。这样,跨国公司纷纷要求其在中国的供应商通过S A8000认证,获得国际认证,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大型跨国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因此,外贸企业要想在供应链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就要加强自身社会责任建设,积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外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2.1 外部效应

2.1.1 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诚信社会构建

外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的诚信努力。企业诚信不仅仅表现在不制假、售假,不以次充好、欺瞒顾客,还表现在与原料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种协作过程中。因此,信用也是一种储蓄与投资,它的积累需要企业牺牲一定的短期利润,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创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力量。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诚信的建立,可以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交易成本,为企业带来价值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同时促进了诚信社会的构建。

2.1.2 抑制环境污染,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目前,外贸企业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高能耗、重污染、高强度劳动的基础之上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而环境的承载能力又是非常有限的,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及社会效益的改善则是短视行为,因此,敦促外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则有助有抑制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

2.1.3 平等参与国际竞争

发达国家将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是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目的在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成本,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重。因此,外贸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就必须达到SA 8000的认证要求,必须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这是外贸企业合法生存和经营的重要依据。只要企业承担了必需的社会责任,就能够优化企业与跨国贸易伙伴的关系,创造稳定持久的国际营销关系网络,使企业获得产品促销方面的优势。

2.2 内部效应

2.2.1 改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虽会在短期内有增加经营成本的影响,但随着企业资讯的传播,消费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可并保有较高的美誉度,无疑有利于企业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潜在的利益,从而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2.2.2 吸引人才留驻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人才竞争的实力。如果外贸企业能够合理分配企业利润,尊重员工的休息权、保障员工的合法收益、知识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对员工保持诚信,无疑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发展完美结合,企业就可以吸引更多人才留驻。

2.2.3 促进企业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竞争的市场上,以牺牲产品质量安全、劳工利益或是社区利益为代价,仅仅依靠廉价获取的产品竞争力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成长和持续发展。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将促使企业转向对产品、设计、流程、管理和制度等环节进行创新,促进其盈利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证明,企业的持续发展最终仍然要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得以实现。企业通过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的消耗,改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积极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拓宽创新领域,改善经营环境,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节省生产成本,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2.2.4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为企业原本的功利性价值观注入了非功利性价值的内容,企业从重利轻义的单一价值观向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升华。在企业面对新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氛围下,形成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共识,是企业激励机制得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对企业管理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更是提高企业开拓能力的动力源泉。

2.2.5 有利于推动优秀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从价值属性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二者在发展趋势、基本依

据、基本目的、基本内容、基本走向上是一致的,而且,二者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既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又推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的新内容,重新塑造和创新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推进了企业文化的相关建设。

3 提升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3.1 重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强烈互动,企业不仅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组织,也是区域社会的基本组织,更是一个可以直接贡献或破坏自己生存发展环境的重要角色。因此,外贸企业应该树立以下观念:努力保护环境,保持良好和安全的工作条件,遵守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尊重人权等,这是我国企业基于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培植国际竞争优势所做的无形投资,它可以避免企业进入市场的许多冲突,节省交易成本。除了严格按照S A8000标准规范自身行为外,企业还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的做法,采用财务、环境、社会责任三者结合的业绩考量模式,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公布企业运作的综合效果,使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的全面认可。

3.2 创新劳动组织制度,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劳动力要素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对激发企业活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应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制度,变劳动者“经济人”假设为“社会人”,将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确定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永恒基调,通过营造健康的经营环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将企业的经营环境从传统的“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改变为受企业利益相关者影响的多元循环,建立“以人为本、以义取利”的经营思路。

3.3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完善实施的外部环境

推进主体缺失是我国实施S A 8000标准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制度,在有效的企业制度难以形成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S A 8000标准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谐社会”的倡导中也包含了对各个社会经济个体应该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因此,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将政府确立为推进S A 8000标准的主体,既可以完善企业实施的外部环境,也可以保证实施的效果符合社会组织的期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企业心核竞争力:核心能力

一、国际竞争力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WTO框架下,贸易广度日益扩大,竞争程度进一步加深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迫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本国产业或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否从竞争中获胜。

经济的全球化能够重新分配世界财富。由于各种原因,世界国民财富分配不公,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最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竞争力宏观上看就是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国家竞争力必须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迈克尔・波特(potter,1991)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比较应当从行业(产业)的角度来考察才有意义。他说:“研究竞争的基本分析单位是行业。一个行业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它是直接展开互相竞争的竞争者的群体。”波特所讲的国际竞争力就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来的生产率。也就是说,市场销售和生产效率是检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标准,其指标主要是该产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或盈利率。任何国家都只能是一些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总是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国家。因此,试图直接在国家层次上以计量方式回答国际竞争力问题是一个难以确切比较的命题。因此,国家竞争力必须以产业竞争力为基础。

产业竞争力必须以企业竞争力为基础。行业(产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产业竞争力分析离不开企业竞争力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通过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来衡量和检验;所以,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一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企业的竞争力或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才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可更详细地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干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3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一组机能和技术的集合体,它具有差异性、不可模仿性、不可交易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伸性等特点。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地位的根源在于注重培育、积累、管理和发展核心能力。

二、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则主要有:

企业是否具有价格质量比优势的产品。企业产品的价格质量比决定着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产品质量越好,价格越低。则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则竞争力越弱。

企业是否具有高效的经营管理能力。管理者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将决定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企业是否具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谐进步的企业内部文化能够凝聚所有企业员工的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是企业竞争力认识、识别、测评、制定竞争力战略和不断提高竞争力的技术平台。没有这个平台,竞争力问题将是零散的,没有体系的。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建立的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权威性。

IMD和WEF关于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是针对一国企业的整体实力。IMD的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生产效率、劳动成本、公司效率、管理效率和公司文化5个要素组成,共有36个评价指标。在这一指标体系中,生产效率与劳动成本反映出企业生产产品的能力,公司业绩表明公司的经营绩效,这3个子要素是企业管理竞争基本能力的反映。其中在生产绩效评价要素中,分别用购买力评价与汇率法计算出生产效率各个方面的指标数值。综合劳动生产率用以评价每一个就业者一年所创造的GDP,雇员劳动生产率用来反映每一个雇员每小时创造的GDP。在劳动成本方面,报酬水平主要用来反映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全部报酬,服务业部门的年薪是通过银行信贷员、部门经理、初等学校的教师和秘书这4种服务性职业的年均工资总收入来刻画的。管理者的报酬也是按照高级主管、工程师、制造部经理、人事主管4种职业分别列出。

公司绩效方面,公司规模通过当年一国企业的销售额名列《财富》杂志500强企业的数目来描述:公司信誉主要用公众的信任度来评价:公司董事会是用来评价董事会是否能保证公司的合理经营。管理效率子要素表明管理者从事经营活动的效率,称职水平是用来评价从事国内与国际业务的管理者的能力水平是否相同:雇员培训用来评价企业对雇员培训的重视程度。另外,高级管理者的可获得性这一指标用来评价称职的高级经理人员从市场上获得的难易程度:股东价值是评价企业的经理人员是否能够有效地为股东创造价值。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风貌,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企业全体人员进行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公司文化子要素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管理过程主要用来评价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在一国受到重视的程度:顾客定位既是对企业产品的定位,也是对企业市场的定位,在这一领域的不断创新将使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营销文化反映出企业营销的思想策略:企业家精神与社会责任是企业家能力的综合反映,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不断创新正是建立在企业家精神的支撑之上。

1999年我国企业竞争力在世界46

个主要国家中排名36位。2000年是第37位。从各个要素来看,1999年生产效率是第46位,劳动成本第3位,公司绩效第35位。管理效率第34位,公司文化第27位。2000年生产效率第38位。劳动成本第11位。公司绩效第39位,管理效率第33位,公司文化第32位。可以看出有些子要素竞争力上升,但更多的子要素竞争力反而下降,导致整体竞争力下降,而且整体排名落后。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急需提高。

三、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目前我国经济规模小而分散,布局重复,技术装备落后,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生产模式,以致发展到现在出现约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荒、原料荒、民工荒;而且很多企业产品缺乏个性,难以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无法胜任市场竞争的要求。

面对跨国公司的市场入侵。政府通过对某些企业给予扶持,来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实力。但是政府的扶持建立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牺牲了我国消费者的福利。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而企业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当代国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竞争。企业核心能力的获取与培育有以下几种方式:

在企业内部,需要企业具有无穷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获得。

从企业外部,企业可以通过兼并或并购直接获取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虽然短期内可以获得,但往往需要巨大的并购投资。

在企业之间建立学习型战略联盟,建立此种战略联盟可以扩大、加强或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优秀跨国公司的经验,应从以下3个方面来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

培育先进的企业理念。由于我们市场化历程太短,因此企业整体上缺乏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而理念对于企业成长至关重要。比如,我国企业为什么效益不好?原因之一是我们的企业只重视有形的物质要素投入,而忽视无形要素的投入,导致高投入、低产出。而西方企业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重视无形要素的投入,今天发达国家100美元的产值中,有70―80%是科技和文化创造的,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30%左右。这是值得深思的,重视无形要素的投入是当务之急。

培育企业新机制。我国企业机制落后,阻碍创新的产生。完善先进的企业机制有利于发挥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熊彼特指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有统计表明,人类在20世纪共有167种创新产品,分割20世纪50%的市场份额,但我国创造的一项也没有,就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制约了人们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创新精神的成长。我国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国优秀企业相比,又显得后劲不足。都是机制缺陷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学习外国企业机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新机制。

培育新时代的企业家。在企业的所有失误中,企业家战略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战略与决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高级阶段,西方跨国公司十分重视。在国外。企业家地位高于政府官员地位。而我国正相反。由于忽视对企业家的培育,在我国何时能形成完善的企业家市场仍遥遥无期。我国一些大企业频频出现重大损失、经营不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家战略与决策的能力不足。因此培育企业家市场、提高企业家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此外,在非完全竞争的现实经济中,在规模经济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国家竞争力,必须扩大企业规模,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的自身积累是不够的,对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姻、中小联合,求得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拥有了核心能力其国际竞争力就会提升,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蔡等,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2)

2、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金碚等,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迈克儿・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

5、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第11篇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农业生产已进入全球性配置阶段。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逐步削弱,农产品贸易面临巨大挑战。

一、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

图1反映了2002~2009年间浙江省农、林、牧、渔的总产值以及各个子行业的产值变化状情况。从总体上看,2009年底浙江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了1873.4亿元,相对于2002年的1040.5亿元净增长了80%还要多。从各个子行业方面来看,农业一直是这些子行业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子行业,并且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渔业产值虽然超过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但是从发展变化趋势来看,渔业产值的增长并不明显;畜牧业的产值在子行业中占据了第三的位置,且从发展趋势上看,处于一种上升状态,很有可能超过渔业产值成为第二大子行业;林业是这几个子行业中总产值最低的一个,但是林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林业三定”之后,林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二、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状况

表1反映了2002年-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8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61.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3.4%,其中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1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在农产品贸易顺差方面,2002年-2009年期间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2.92亿美元,39.81亿美元,42.89亿美元,54.41亿美元,65.17亿美元,67.34亿美元,75.20亿美元。但是从表中们还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省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明显比2008年要少的多,出口总额比2008年减少了24.55%,贸易顺差额也比2008年减少了11.80%,这主要是受到2009年金融危机、粮食安全等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加迅速,但是增长速度却在减缓,这表明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出口增长率以却有一种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浙江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之期,一直把农产品的出口当做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越来越弱;另一方是由于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容易受到整个外贸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浙江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一国以更高的生产率水平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的能力,进而向国际市场提供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并持续获得赢利的能力。因此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是相比较而言的,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两项指标对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一)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减去其进口额所得的差额(即顺差额)与该国该产业出口额加其进口额之和的比值,该指标主要从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上分析该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j产品的出口额,表示j产品的进口额。从公式中们可以看出TC指数取值范围为[-1,l],如若TC值大于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力水平越强;反之,如果TC值小于0则说明该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且TC值越接近-1竞争劣势越明显。

表2反应的是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2浙江省2003-2009年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2003-2009浙江省农产品总额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都在0.45-0.55之间波动,均值为0.51,由此可见,浙江省农产品这整体上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的贸竞争力指数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浙江省农产品总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相对稳定。

2.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达到0.62,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浙江省的畜禽产品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地位比整体的农产品竞争优势地位还要明显。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波动在0.52-0.70之间,相对稳定。

3.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是最低的,均值为-0.78,这表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粮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一直在0值以下,并没有得到改善。

4.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86,是所有这些类农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值最高的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贸易竞争力值一直保持在0.8以上,表现出既稳定又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5.烟酒饮料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0.62,这表明浙江省的烟酒饮料类产品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变化趋势上来看,烟酒饮料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呈现出一种下滑的趋势,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了0.28,这表明浙江省烟酒饮料的国际竞争优势虽然存在,但是正在逐步削弱。

6.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达到了0.53,高于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同样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其发展趋势上看,木制品的贸易竞争力值表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增长到了0.62,这说明木制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水平在持续上升。

7.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均值达到0.84,仅次于花果蔬菜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值,表现出相当强的贸易竞争力。从发展趋势上看,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值一直较高,呈现出相对稳定且很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

8.其他农副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低于江省农产品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水平,这说明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并不明显。从发展趋势上看,其贸易竞争力水平有所起伏,但整体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明显。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 Advantage,RCA)是由巴拉萨提出的,它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某商品出口额占某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与世界该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之间的比值。一般认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更好的反应一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是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地区总量波动与全国总量波动的影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S地区i产品的出口额,表示S地区同期全部产品出口总额,为i产品的全国出口总额,为全国同期所有产品出口总额。RCA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1.25≤RCA

表3反应的是2003-2009年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根据表3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可以总结出浙江省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若干特点:

1.从农产品总额上看,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上,其均值为1.57,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浙江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稳定、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在持续加强。

2.畜禽产品的RCA值都在2.2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其均值为2.40,高于整体的农产品RCA值,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变化趋势上看,畜禽类产品的RCA值也呈现出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浙江省的畜禽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3.粮油产品的RCA值除了在2006年以外,其余大部分年份都处在1以下,均值为0.74,表现出弱竞争力。并且从变化趋势上看,其RCA值整体上也趋于一种下滑状态,到2009年已经下滑到0.39,这说明浙江省的粮油产品的竞争劣势越来越明显,且再持续恶化。

4.花果蔬菜类的RCA值基本都处在1以上,只有在2005年的时候其值在1以下,其均值为1.22,这说明浙江省的花果蔬菜类产品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从发展趋势上看,花果蔬菜类产品的RCA值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且自2005年以后,其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

5.饮料烟酒类的RCA值都处在1以下的水平,其均值为0.66,处于一种竞争劣势地位;从变化趋势上看,至2003年其值就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到2009年其值已经下滑到0.43,这表明浙江省的饮料烟酒类产品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处于一种劣势地位,而且这种劣势越来越明显。

6.木制品的RCA值基本都在0.7-1之间,均值为0.79,没有太大的波动,这表明浙江省木制品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贸易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还会持续下去。

7.水产品的RCA值至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大于1的水平,均值为1.86,这表明浙江省的水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且从变化趋势上看,水产品的RCA值波动较大,虽然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也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自然因素等的影响。

8.其它农副产品的RCA值呈现出一种波动的状态,但其波动范围保持在1.7和2.29间,均值为1.96,这表明浙江省其他类农副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且这种竞争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是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因素、自然灾害等),波动稍大。

(三)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农产品质量价格因素

农产品的质量、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浙江省许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价格,而且浙江省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有效的行业标准,严重影响到了浙江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给浙江省的农民和农产品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出口企业因素

浙江省的农产品外贸企业较多,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同业竞争在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是过渡竞争同样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外贸企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

(1)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供给主体较多,过于分散;

(2)农产品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供给过剩;

(3)农业退出成本较高。

此外,浙江省农产品大多是以贴牌的方式销售到国际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的品牌、信誉,还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政府因素

尽管浙江省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政府的职能转变远远没有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市场规范管理与市场信息服务不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技研究、推广与培训还远远不够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体制因素也制约了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开展,例如: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够、运费过高等因素。

四、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价格。浙江省虽然早已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在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的价格上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价格竞争力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流的管理经验,可以更快的与国际接轨,采取国际上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突破国外的种种贸易壁垒,还可以综合利用技术优势,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和深度的加工发展,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出口品牌建设,发展有浙江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是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知名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提升农产品档次和形象。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浙江省农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式管理经营的体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统筹安排,采取一系列得措施,具体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职能、制定完善的农业政策、以功能性贸易政策为主导,构建新型政府服务平台等。

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总值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而且贸易额也基本呈上升势态(2009年除外)。从整体上看,虽然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浙江省农产品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值基本都在1以上(2004年除外),贸易竞争力值都在0以上,这都充分表明浙江省的农产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而土地、技术、资金密集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参考文献

[1]Buckley et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1998.

[2]Williaxn parative Advantage in Agrieulture.Agricultural Eeonomies.August 2004.

[3]Yuichiro Uchida,Paul Cook.Centre on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University of Machester.University of Machester Party,Brazil 18-20 November,2006.

[4]丁珏,朱颖.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9,1.

[5]蒲文彬.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15).

[6]翁克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

[7]吴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实证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7,1.

[8]应远闻.浙江优势农产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4).

[9]郑莹.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投入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08(5).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中小企业

1.引言

相较于传统的贸易模式,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已成为全球统一的虚拟化的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的出现,虚拟市场的形成,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了市场的良性竞争,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对于企业本身来说,不论是在营销过程,采购过程,抑或是交易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应用都显著降低了贸易成本;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各类单证、票据都格式化、标准化、电子化,传递时间缩短,交易环节减少,准确率提升,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电子商务的应用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助于企业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1]。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其各自的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市场经济的“剂”。中国的中小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对外贸易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电子商务在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国际营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各环节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营收规模达131.0亿元,增长35.1%,B2B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达3.4万亿,同比增长35.7%[2]。中小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及企业电子商务渗透率的提高客观上拉动了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小企业有其自己固有的特点,要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必须针对其特点,努力补足其劣势,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对外贸易成果。因此剖析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优劣势和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以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今后的对外贸易过程中能扬长避短,直面挑战。

2.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优势

电子商务所具有的全球性使其成为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理想工具。所有互联网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用户开展交易活动,其便捷性和全球性使其迅速成为中小企业开展交易活动首选的沟通工具。1997年到2011年这14年间,电子商务在国内的中小企业群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用户规模。中小企业纷纷利用网络进行网上贸易、开拓市场,截止到2012年6月,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650万[3]。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交易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新的世界。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贸易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商务往来与贸易交易频繁,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2.1 贸易成本优势

电子商务的运用可以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显著降低了成本。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更大的市场内选择供应商和采购渠道,挑选更合适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采购交易过程,缩短了交易程序。企业可以通过实时的信息的交换和在线的采购活动,自主在网上进行采购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商务差旅的开支,还能减少大量的中间环节,直接获取自身所需,不仅提高了采购效率,还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采购途径。

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还可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营销成本。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快捷性的特点,相较于之前传统的贸易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更加快速地应对客户和市场的变化,这样,企业就能及时获悉客户的需求,供需信息的及时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以销定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企业还能根据市场的情况及时调整库存量,合理规划,优化库存结构,避免经营风险,从而降低库存成本。

通过运用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信息来进行自身的宣传,相较于之前的模式,此举可以在减少昂贵的广告宣传费用的同时更具针对性地面对目标客户。更重要的是,客户维系的成本也显著减少。通过在线的聊天工具与客户进行联络,节省了原本昂贵的联络费用,可以说,电子商务的运用可以更好地降低营销成本。

电子商务的运用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减少对实物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节省开支,降低成本。电子商务的运用可以虚拟化企业运作的运作流程,不需要去修建店铺装饰店面,无需承担店面的租金费用,商品的库存压力相对来说也较小,企业可以凭借已建立的系统来完成从设计、成产、销售、售后等一些列活动。因此如果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来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那么其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显然要小很多,如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与传统的实物书店相比,几乎找不到豪华的办公楼、宽敞的营业大厅,甚至除了少量的畅销书有部分库存外,其他绝大多数的图书品种都是在接到顾客的订单后再向各出版社订购的,几乎不占库存,但是亚马逊网上书店提供近300万种多种语言版本的图书,并且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用户达1000多万,1999年的营业额达15亿美元[4]。

2.2 交易效率优势

电子商务的一大特点就是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更为方便快捷,交易双方不再会由于时间的不协调而给交易带来不便,通过利用各种标准化、电子化的票据、单证、信用证,实现在网上的瞬间传递,这不仅克服了时间的障碍,更节省了资料的传输时间。同时,与传统的贸易模式相比,电子商务下的贸易流程更为简化,企业能够更快处理各项交易信息,大大提高运作效率,且电子化的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犯错的可能性,减少由纸质单证带来的各种错误,使交易更具精准性,为客户带去更多的便利。

交易效率的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增加,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订单和交易机会,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弥补自己先天的贸易量小的缺陷,更好地运用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更快发展。

2.3 市场营销优势

互联网作为一种很好的营销和信息传播渠道,它有着很多的特点和优势,例如多方互动、多种媒体结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等,其为各种交易活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途径。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提高,网络营销预算比例也不断提高[5]。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产品介绍、技术信息、售后服务等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声誉,提升产品的形象,提高公司的知名度。电子商务的到来使交易场所发生了改变,开放、互动的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市场的地域狭隘性,市场能够延伸扩展到所有互联网覆盖的区域,中小企业也因此可以摆脱传统市场的限制,不再担忧由于人才和资金方面的缺陷而不能开拓新市场。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的潜在客户进行直接的接触从而寻找新的商机,新的目标客户群,新的合作伙伴。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信息实现了共享,信息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在商场上准确快速地流动,这使得中小企业摆脱了在传统商务模式下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劣势,中小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全行业的最新动态,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将市场的新需求反映到战略决策层,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中小企业的贸易营销理念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从同质化、大规模的营销转变为异质化、集中营销。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世界范围内生产标准化部件和产品,以标准质量的产品占据市场份额,赚取巨额利润。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从单向的市场营销转变为互动的市场营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通过网络获取产品及企业的信息,并以邮件的方式向企业反馈信息,企业也可以及时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第一时间对产品进行改进并推出新产品。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生产、价格变动、销售到服务融为一体,使营销和企业其他部门之间能保持长久的合作,从而充分、有效地发挥营销的功能。[6]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发现了网络营销的优势,借助于互联网拓宽市场,建立形象。

3.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劣势

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使用电子商务开展各项业务往来,并从中获益,但企业本身和环境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阻碍着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

3.1 自身观念问题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电子商务的应用并未普及开来。由北京互联网发展中心(BIDC)进行的中国出口企业电子商务趋势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已有4.5%的出口企业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有31.2%的企业初步开始,有28.7%的企业准备开始,有12%的企业已有考虑,23.6%的企业还没有考虑。[7]虽然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了解到其给中小企业到来的贸易机会,但真正深入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却只是一小部分。

而即使是那些在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他们对电子商务的运用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企业使用电子商务仅仅是将其当作用来交换信息的平台、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买家卖家,而真正将电子商务融入整个交易过程的企业只占了一小半部分。即使在营销层面,也仅仅是产品信息和联系方式,很少有有自己独立的域名网址,真正开展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巨大的潜力和优势都未被激发。

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仍然相信并执着于传统的渠道进行交易。中小企业自身的观念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因素。他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仍只停留在表面,同时由于缺乏电子商务相关的人才,企业只能选择利用网络平台,例如阿里巴巴,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更没有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的想法。

其次由于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电子商务的运用就必须与企业的各项资源、核心竞争力、管理和运营机制进行有机结合来做好长期规划,这样就需要企业将其业务流程重新规范,来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要企业在一夜之间完全放弃从前的模式,会使企业考虑到这样实施的风险,加之原本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就持怀疑态度,其难免对电子商务心存芥蒂。同时,电子商务的实施还涉及到资金问题,要将这整个交易过程电子化需要各种软件的支持,资金投入巨大,中小企业的实力有限,想要实现交易全过程的电子化有很大的困难,而这原本就属于中小企业的敏感问题之一,管理者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不了解就不愿意在前期投入资金。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人很多时候以人情为主,而很多中小企业又是依赖于人际关系不断发展业务的,因而其主观上对传统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比较熟悉,当电子商务的出现形成面对电脑屏幕进行商业谈判、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时,中小企业难免会出现抵触和怀疑的态度。

3.2 设施及人才问题

虽然我国的信息网络架构基本上已经建设完成,但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明显不足,再加之本身基础薄弱,这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只有像上海、北京这几座大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方面发展较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从全国来看,仍然有许多建设的“盲点”,基础建设方面明显落后,而这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错失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8]

同时,由于在我国,电信机制垄断,电信资费较高昂,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资金实力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高昂的信息通讯费用直接限制了他们选择发展电子商务,由此导致他们更愿意将更多的成本投入到更为熟悉的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去,无法在电子商务这个大背景下提高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对其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才问题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一大原因。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很多又是很典型的家族企业的制度,这就导致员工的招聘管理是基于各种人际关系之上的。落后的管理方式造成企业的管理者很少将目光投入长远的目标和战略中去,反而只关心当前的利益,因此他们只会重视对直接利益产生影响的销售人员的培养。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还能节省人力财力的成本,而结果可能会获得比传统销售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和更良性的循环。

3.3 环境及法规问题

电子商务与金融体系、物流体系、信息产业、出口、等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他一些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着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对外贸易的脚步。

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正常发挥优势的保证。高效的物流体系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大优势。但我国的物流配送体系还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物流配送体系也极不完善,缺乏专业化国际物流配送系统,现代交通运输设施、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设施、货物包装和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都很落后,从而导致其与电子商务所要求的迅速、安全、可靠的性能相差较大。

此外,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也不够。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就需要进行支付与结算业务,这就要求有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相帮助。作为电子商务的一大软肋,支付问题在中国显现地更加明显。在现阶段,我国金融服务的电子化程度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是迫在眉睫。[9]由于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偿债能力弱,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放贷给中小企业,而法律上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问题保护也较少,法律法规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才能保证中小企业有实力,有胆量去尝试新的营运模式。

从大环境来说,电子商务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参与者,像是不同地区的海关、银行等部门,若是政策法规不完善就容易导致问题的发生。我国虽出台了一些相关法规,但总的来说,仍然还不够健全,不仅在跨国、跨部门的相互协调上仍然有着许多的问题,在电子商务的安全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隐患。像是中小企业这样特殊的群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就更需要依靠于完善的法律法规。法规等政策的完善将促进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有序健康的发展。[10]

4.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

4.1 转变观念,不断创新

中小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市场中尽早抢占一席之地的必要性,尽快融入数字化的全球竞争中。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中小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成本,将这些成本运用到技术创新的研发、管理模式的完善中去,从而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达到大企业无法实现的模式和水平,真正从根本上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4.2 重视人才,完善管理

中小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到人才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人才的管理,引进贸易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的同时,可以对原有的员工进行新知识的培训,让其更好地了解新技能,在岗位上发挥出更出色的作用。在管理方面,企业要将电子商务与自身战略和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特点,规范整个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将电子商务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极其难得的机遇,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对于中小企业有较强的适用性。

4.3 加强营销,树立品牌

中小企业的市场已不再局限于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定期更新网站,进行多样化地网络营销,直接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交易,从网络提供的信息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无界限的特点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品牌效应。

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品牌,企业就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站进行宣传,建立自己的域名,通过网络将产品的所有信息向广阔的外界市场传播。中小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开展国际贸易,网络品牌的建设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它能够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目光,而且口碑良好的品牌会拥有忠实的消费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产品范围不广,产品目录不多,企业可以通过分析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客户群以及网络用户的关联锁定网络目标客户群的范围,企业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保持与目标客户群的关系,同时要适当定位网络品牌的价值,不仅能够让消费者通过接触网络明白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利益,还有助于用户进一步深入了解品牌和品牌提供的服务。

同时,中小企业还要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及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好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帮助中小企业把握市场机会,不仅有助于现有产品的贸易,而且还能够根据客户特定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有助于企业建立自己的客户管理网。个性化的定制、完善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增强其竞争力。

5.结语

中小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对市场机制反应最灵敏、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电子商务的运用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更大的收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小企业的身影,通过网络,他们走向世界,走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与创新力。

参考文献:

[1]张建辉.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界,2009,2:70-71.

[2]http:///2012/0201/143440.shtml.

[3]2012(上)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

[4]符静波.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J].电子商务,2009,6:37-38.

[5]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06.

[6]吴雪飞.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8:99-100.

[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uploadfiles/pdf/2008/1/17/104156.pdf.

[8]熊晓轶,辛秀.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5:109-110.

[9]徐可塑.电子商务为外贸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的相关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