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5:3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肿瘤影像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盆腔肿瘤;供血动脉;CTA;MRA;DSA
近年来,介入放射学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盆腔肿瘤种类繁多,对于妇产科急性出血、妇科肿瘤、膀胱肿瘤、直肠及乙状结肠肿瘤等盆腔疾病,介入治疗较传统治疗方法有着微创、安全等独特的优势。为了提高盆腔疾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介入放射学医师必须对盆腔血管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往对于髂内-子宫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学者研究较多,而对于盆腔疾病其他供血动脉及潜在侧枝供血研究较少。本文搜集7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且行影像学血管造影检查的盆腔肿瘤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肿瘤供血动脉显示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行CTA、MRA、DSA检查的盆腔肿瘤患者55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61.5岁。原发性卵巢肿瘤12例,外生性子宫肌瘤11例,直肠癌9例,乙状结肠癌7例,盆腔转移性肿瘤7例,膀胱癌9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
1.2.1CTA 使用GE Lightspeed VCT XT 64排螺旋CT 扫描仪,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增强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380MA,重建层厚0.625mm,间隔0.625mm。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mgI/ml)80~100ml,注射速度3.5~4.0ml/s,延迟扫描时间为23~28s。图像后处理:将拆薄后的图像数据传至ADW4.4 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血管生长技术(add vessel,AV)显示肿瘤供血动脉。
1.2.2MRA 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1.5T MR扫描仪,扫描,采用对比剂马根维显30ml,注射速度2.5~3ml/s,延迟扫描时间10~15s。图像后处理:将原始图像数据传至ADW4.3 工作站,采用MPR及3D-TOF技术进行神经血管的重建并进行比较分析。将原始图像进行叠加,然后选择不同层厚、间距和方位多方位重建。将1mm层厚的原始图像重建成1~2mm层厚和2mm层距的矢状、冠状和任意斜位的图像。参数的选择主要根据神经和血管的粗细、走行、以及相互关系而定。
1.2.3DSA 使用西门子 AXIOM Artis dBA Detector System,患者取仰卧位,右侧股动脉穿刺引入造影导管,使用5F猪尾导管、5F cobra导管及3F progreat 微导管,分别行腹腔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卵巢()动脉造影,得到肿瘤供血动脉数字减影图像。
1.3判断标准 动脉增粗,分支伸入瘤体内呈网格状或放射状分布者,称为肿瘤供血动脉[1]。
2结果
2.1原发卵巢肿瘤 共12例。影像学提示提示肿瘤供血动脉为:患侧卵巢动脉、子宫动脉卵巢支共同供血5例,患侧由卵巢动脉单独供血5例,患侧由子宫动脉卵巢支单独供血2侧。卵巢动脉供血发生率为83.3%(10/12),子宫动脉卵巢支供血发生率为58.33%(7/12)。
2.2外生性子宫肌瘤 外生性子宫肌瘤11例16个肿块,影像学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提示:肿瘤均存在双侧子宫动脉子宫支供血,发生率为100%(11/11),3例有患侧卵巢动脉参与供血,发生率27.3%(3/11),表现为子宫动脉子宫支与卵巢动脉分支于瘤体内交通、吻合,构成紊乱的血管团。
2.3直肠、乙状结肠癌 共16例,影像学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提示:乙状结肠癌7例,均为乙状结肠动脉供血;直肠癌9例,其中4例为直肠上动脉供血,4例为直肠上、下动脉供血,1例为直肠上、下动脉以及腹主动脉根部发出的骶正中动脉供血。
2.4盆腔转移性肿瘤 共7例,影像学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提示,3例为子宫动脉卵巢支供血,2例为子宫动脉子宫支及卵巢支共同供血,2例为卵巢动脉供血。
2.5膀胱癌 共9例,影像学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提示病变均为膀胱动脉供血。
3讨论
盆腔肿瘤种类繁多,起源器官包括子宫、卵巢或前列腺、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等。一般情况下,肿瘤由其起源器官的动脉供血,影像学上表现为动脉主干增粗,分支伸入瘤体内呈网格状或放射状分布。多支供血动脉时,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网格状连接。肿瘤侵犯周围器官时,亦表现为受侵器官动脉增粗,分支伸入肿瘤内供血受侵犯区域[1]。采用CTA、MRA、DSA等影像学手段进行血管重建显影,能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能观察供血动脉的走行、分别及连接等解剖细节,为介入灌注化疗及栓塞提供依据和指导。
子宫动脉从髂内动脉前干发出,于宫颈部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粗大,即子宫动脉子宫支,沿子宫侧缘上行途中发出细小分支供血宫壁,行至宫角处再分出较大的宫底支和子宫动脉卵巢支,宫底支供血子宫,卵巢支供血子宫阔韧带及部分卵巢[2]。文献报道巨大外生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显影率100%,由子宫动脉子宫支供血发生率为98.5%,本研究11例16个子宫肌瘤中均显示有子宫动脉子宫支供血,与文献报道相似。
卵巢动脉(男性为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在腹膜后沿腰大肌前面呈特征性螺旋状向外下走行,正位投影与腰大肌重叠。进入盆腔后正位投影位于骶髂关节内侧,跨过输尿管与髂总动脉下段,通过骨盆漏斗韧带下降,之后向内横行,与卵巢前缘平行,经卵巢系膜发出许多小支进入卵巢门及卵巢实质(常呈逆时针螺旋扭转进入卵巢门)[3]。卵巢动脉可参与妇科多种盆腔疾病的供血。有学者认为在下列情况下出现率较高: ①一侧或两侧子宫动脉缺如、发育不良; ②既往有盆腔或妇产科手术史, 特别是做髂内或子宫动脉结扎术后; ③子宫动脉栓塞术后;④位于子宫底部的子宫肌瘤;⑤来源于盆腔结构的任何肿瘤, 尤其是盆腔肿瘤巨大, 浸润范围广泛者[4]。
膀胱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骼内动脉前支的膀胱上下动脉。膀胱上动脉供应上侧壁,下动脉供应底部、前列腺及上1/3尿道。次要的为痔中、闭孔、及内动脉等。在女性,除膀胱动脉以外,尚有阴道及子宫动脉供应膀胱。
盆腔肠源性肿瘤主要为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其供血动脉主要来自于相应的肠系膜动脉分支[5]。乙状结肠供血动脉为肠系膜下动脉的乙状结肠支,直肠供血动脉有来自于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来自于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肿瘤局限乙状结肠时,供血动脉为肠系膜下动脉的乙状结肠支;局限于直肠时,供血动脉为直肠上、下动脉和骶正中动脉,或为其中某一支;局限于交界区的肿瘤,常表现为乙状结肠支和直肠上动脉共同供血[6]。
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巨大转变,介入技术在治疗盆腔肿瘤性疾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微创、短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在保全盆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挽救患者的生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A、MRA、DSA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筛查盆腔病变的供血动脉,为指导介入灌注化疗栓塞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可评价介入治疗后供血动脉对肿瘤供血情况,以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应和,靳仓正,谭婉嫦,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腔异位卵巢肿瘤起源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4):365-368.
[2]谭婉嫦,谢振英,谭树生.MSCTA盆腔肿瘤供血动脉成像及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10(5):64-66
[3]刘竞艳,万业达.卵巢动脉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36(1):29-33
[4]刘凤永,王茂强,段峰,等.卵巢动脉参与盆腔肿瘤供血的介入治疗[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7,28(5):336-338
手术效果手术全切除肿瘤。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图1④)。
病理学结果肉眼肿物呈灰白、红结节状,切面灰白、实性,质地硬脆,有灶状出血。显微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及不同比例的胶原纤维组成,肿瘤细胞富于细胞区与疏松区交替排列,富于细胞区,瘤细胞多呈肥胖型组成,核大,染色质呈点彩状均匀分布或边集核膜,核仁可见,细胞异性不明显,无核分裂(图2a);疏松区域细胞呈卵圆形,星形或多角形,分布于水肿样胶质中(图2b)。肿瘤组织中血管丰富,可见扩张的血管,构成外皮瘤样、血管纤维瘤样和血窦样结构(图2c)。免疫组化(图2d):CD34(+)、抗角细胞单克隆抗体AEI/AE3(-)、上皮膜抗原(-)、S-100(-)、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5%(+)、雌激素受体(-)。考虑左中颅窝底孤立性纤维瘤(中间型)。
临床特点颅内SFTs多以后颅窝多见,无性别差异,多见于成年人。临床症状依据病程和发生的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生在大脑半球者常发生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发生在桥小脑角区者早期常为听力下降,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行走不稳等症状。
影像学特征因颅内SFTs组织学形态多样,生物行为难以预测,其临床影像学表现也呈多样化而缺乏特异性。术前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肿瘤大小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却难以定性诊断。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孤立性肿块,可见浅小分叶,其实性部分密度一般较均匀,呈较致密软组织密度,囊变坏死区可为低密度。CT增强扫描实质一般呈轻到中度强化,实质部分净增CT值40~85HU,囊变坏死区不强化。MRI表现为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为低或中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且典型的脑膜尾征并不呈现。Weon等认为MRIT2WI像的“黑白相间征”及显著不均匀强化的特点有助于SFTs的诊断。
病理学特征原先认为颅内SFTs起源于间皮细胞,但近年来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发现,SFTs的瘤细胞并不具有间皮的特征,如不表达间皮细胞的标记,电镜下也不见微绒毛结构,提示SFTs是一种间叶性肿瘤。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其来源于硬膜的CD34阳性的成纤维细胞或树突细胞。肉眼见肿瘤通常呈结节状或分叶状,与周围界限清楚,质地稍硬,切面呈鱼肉状,颜色灰白或灰红色。显微镜下其组织学特点和身体其他部位的SFTs相似: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分布疏密相间,无特殊组织结蛋白;在细胞稀疏的区域“胶原物质沉积”增加,在细胞密集区肿瘤间质有较丰富的裂隙状或鹿角状血管,形成所谓“血管外皮瘤”样的组织学构象;瘤细胞一般无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罕见。免疫表型特征:SFTs通常表达CD34(80%~90%),CD99(70%),Bcl-2(30%),上皮膜抗原(30%),肌动蛋白(20%),但不表达结蛋白、抗角细胞蛋白抗体和S-100。目前认为绝大多数SFTs都表达CD34、CD99、Bcl-2,其中CD34是公认的比较特异和准确的免疫标记物。研究显示,CD34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形态学良性的区域CD34表达率较高;而在明显间变的区域,CD34的阳性表达率往往下降或缺失。Bcl-2是一个细胞凋亡抑制蛋白。研究发现Bcl-2在原始间充质细胞中表达,并且是SFTs比较特异的标记物。Bcl-2与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分布特点相似,即良性区域低表达,间变区域高表达。部分病例可检测到激素受体,阳性表达者提示肿瘤有复发可能。
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本组病例及相关文献复习,认为以下的表现有助于颅内SFTs的诊断:①肿瘤部位常较浅;②肿瘤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或为高信号,伴囊变;T2WI上为低或中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且典型的脑膜尾征并不呈现;③瘤周水肿明显。此病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颅内SFTs需与下列肿瘤鉴别:①纤维型脑膜瘤。由于纤维型脑膜瘤往往包膜完整,瘤体内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及钙化的出现使其自由水含量减少,间质成分增多,因此造成其T2WI信号较低,这种表现是纤维型脑膜瘤常见的表现。病理学上梭型瘤细胞束中可见小岛状脑膜瘤细胞和沙粒体,瘤细胞间嗜伊红染胶原纤维不如SFTs丰富。瘤细胞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呈阳性,CD34阴性或呈灶性阳性。②血管外皮细胞瘤。MRIT1WI多为低到等信号,瘤内可见血管流空影,T2WI呈高信号。由于瘤内囊变坏死及钙化常不均匀,T1WI及T2WI为混杂信号,肿瘤边界清楚,周围水肿轻,增强后明显强化。瘤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梭形,其间少见或灶性可见嗜伊红染胶原纤维。瘤组织内血管更为丰富,血管腔大小不一呈分枝状或鹿角状。瘤细胞呈波形蛋白阳性,CD34呈灶性或小片状弱阳性。③神经鞘瘤。主要是位于桥小脑区的听神经鞘瘤,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可见患侧内听道的扩大。MRIT1WI呈低、稍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或以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囊性部环形或分格状强化,肿瘤包膜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瘤侧Ⅶ、Ⅷ神经束增粗,与肿块相连。梭型瘤细胞核常排列成栅栏状或形成verocay小体,瘤细胞间无嗜伊红染胶原纤维,可见增厚玻璃样变血管。瘤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Leu-7和髓鞘碱性蛋白也可呈阳性。除此以外,还需与少见的脑膜肉瘤、脑膜肌纤维母细胞瘤和脑膜纤维瘤相鉴别,根据镜下形态学改变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帮助区别。
治疗及预后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必要时辅以放疗、化疗。手术方式依据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边界情况而定,推荐使用根治性切除以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如果部分病例发现时已经广泛浸润,无法根治,迫于选择姑息性手术切除,此时需采取辅放、化疗,以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率,改善长期生活质量。迄今研究多认为SFTs的形态学并不能完全提示预后,一些形态学看似良性者常复发或发生转移;而形态学看似恶性者,其生物学可表现良性,因而需综合评估肿瘤的预后。肿瘤广泛浸润、或有卫星灶者,易发生播散和转移,均提示预后不良,因此有必要长期随访。
作者:狄广福江晓春刘银华戴易徐善水陈建民纪政伟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分析CT检查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像学鉴别效果。方法所有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实施头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两组的出血量极值、平均出血量、出血灶血流灌注量(BF)、血容量(BV)和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B组其出血量最小值、最大值及均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其出血灶血流灌注量、血容量及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肿瘤卒中与高血压脑出血应用CT影像学检查可实现显著高效的鉴别诊断,用以指导临床。
【关键词】
脑肿瘤卒中;高血压脑出血;CT平扫;CT灌注成像
在临床上,颅内原发或继发性肿瘤在自身增殖过程中可尝试进行肿瘤血供的建立,但因肿瘤血供的建立并无基因调控指导,因此在此过程中肿瘤瘤体及肿瘤血管结构可反复发生坍塌、坏死,进而引发出血,或是肿瘤本身对周围脑组织血管造成物理性破坏而导致出血,以上是脑肿瘤卒中的大体致病机制。高血压脑出血其成因是由于颅内血管血压过高、兼以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最终造成血管破裂出血,此类患者由于大量的血液弥漫入脑实质内,可对脑组织造成显著压迫,故能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而本病的根本诱因多为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研究指出,脑肿瘤卒中其出血量常小于高血压脑出血,但并不绝对。无论是脑肿瘤卒中还是脑出血,只要其出血量越过颅内代偿容积的临界值,就可引发显著的颅内压升高及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可诱发脑疝,导致患者死亡[1]。当前,医学影像学科技已日趋成熟,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作用日趋显现,其无创、快捷、出血灶定位精准等特点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认同,有助于医师用于指导临床,评估病情、制订诊疗方案。而在此基础上,CT灌注成像更是在既有的病灶形态学基础上丰富了病灶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为此,我院近年来展开了CT检查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脑出血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专项研究,成果显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患者群均为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确诊并收治、且实施了头颅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的患者,合计148例。其中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74例。所有患者均按照以下纳入标准收入:①脑出血发生12h内入院;②生存期不小于40d;③头痛、呕吐症状显著,有程度不一的肢体活动障碍及二便失禁;④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受试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脑肿瘤卒中患者编入A组,男38例、女36例,患者的年龄在37~73岁,平均年龄(52.58±10.22)岁。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编入B组,男35例、女39例,患者的年龄在35~77岁,平均年龄(53.16±12.3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比照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头颅CT平扫:
全部病例入院后紧急实施头颅CT平扫,应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HD750型CT机,其扫描层厚设定为10mm,扫描间距设定为10mm,扫描时间设定为1~2s。
1.2.2CT灌注成像:
全部病例在头颅CT平扫基础上实施CT灌注成像扫描。首先为其在肘部建立静脉通道,而后配置碘对比剂,选用碘海醇60mL,生理盐水30mL,灌入高压注射器内,而后将高压注射器连接在静脉通道上。准备完成后,同时启动高压注射器注射及头颅快速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mL/s。CT成像曝光时间1s,合计实施为期40s的连续扫描,即扫描40层。扫描工作完成后,将影像数据传入工作站内实施后期处理。观察两组的出血量极值、平均出血量、出血灶血流灌注量、血容量和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并进行组间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出血量比较:
B组其出血量最小值、最大值及均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CT灌注成像指标比较:
B组其出血灶血流灌注量、血容量及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均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上高血压病诱发的最严重可预期病理后果即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此类患者长期的原发性高血压直接加剧其脑底小动脉发生纤维性硬化,使小动脉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甚至诱发局灶性出血、缺血及组织凋亡,使血管壁的密闭度大大降低,并发生局限性的扩张,最终导致微小动脉瘤的生成。一旦患者因情志过激、过劳、温度变化等因素诱发血压迅速攀升,即可导致发生病变而生成的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肿瘤系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原发性脑肿瘤可起源于颅内任意组织,而继发性脑肿瘤可因其他部位原发癌灶转移而生成。本病的确切致病机制目前医学界尚无法彻底阐明,目前公认的几大可能性为:①癌基因和遗传学因素:人体内癌基因发生激活并进一步亢奋性表达,可诱发肿瘤形成而如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网状细胞瘤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等临床公认其家族发病倾向明确。②物理因素:放射线可诱发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直接造成肿瘤生成。③化学因素:主要的致癌物为蒽类化合物,如甲基胆蒽可促进胶质瘤发病,苯丙芘可促进垂体瘤的发病等。而甲基亚硝胺、乙基亚硝胺其致癌风险更强,尤其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生成。④病毒因素:部分病毒进入细胞后,其在细胞内的异常DNA转录、复制活动可改变细胞基因特性,导致正常细胞增殖失控,诱发肿瘤。在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而随着肿瘤人群比例的不断提升,相应地脑瘤及脑肿瘤卒中患者群也在显著增多[2]。因此,高血压脑出血与脑肿瘤卒中的临床鉴别工作成为了医学影像学领域亟需探索的全新课题。普遍的影像学研究指出,脑肿瘤卒中由于肿瘤其瘤体特定时间内坏死面积、坏死规模有限、遭到破坏的血供血管数量有限、肿瘤产生的颅内压有限,故一般脑肿瘤卒中出血量不会如高血压脑出血一样[3],进而患者引发的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可相对更轻,相比之下,瘤体本身对脑组织的破坏和挤压引发的脑疝才是更主要的致死因素。而事实上,临床上近年来也不乏单纯因脑肿瘤卒中出血量大而致死的病例报道[4]。因而,笔者认为绝不能忽视脑肿瘤卒中所引发的颅内出血所产生的隐患,故临床上必须首先对患者进行完善的诊断,以迅速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为患者争取更良好的预后。在临床上,脑肿瘤有很高的风险对周围正常脑组织血管造成破坏,引发大量出血,并迅速形成颅内血肿,进行单纯CT平扫时,由于血肿掩盖了大部分瘤体,故有一定风险误诊。本次研究中,两组脑出血量虽然有显著差异,但是更多时候并无法获得直观而明确的诊断特异性。为此,本次研究在平扫基础上实施了CT灌注成像,该方案的实验预期机制为:单纯性脑出血实施CT灌注成像后,病灶区因为弥漫出血构成的主体,因而其灌注指标极其显著;而脑肿瘤卒中由于瘤体本身是组织实体,瘤体内部血管数量有限,因而其灌注指标有限。基于这一设想,最终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群其灌注成像指标显著高于脑肿瘤卒中患者群,且数据指标具有极显著特异性,能够准确地将二者鉴别开来。
4结语
综上可知,CT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显著的影像学鉴别作用,尤其是实施了CT灌注成像后,二者指标产生了极显著特异性,可更好地指导临床。
作者:刘大勇 单位: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CT科
参考文献
[1]孙树杰.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10,7(3):1274.
[2]陆永明,陈振湖.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11,10(3):209.
关键词:肾肿瘤;病理分类;影像学检查
随着当前诊断技术的不断提升,肾脏疾病的诊断率明显上升。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根据病变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肿瘤大小、位置、性质进行分析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诊断手段[1]。影像学检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效果,还为医师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本文就肾肿瘤病理分类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研究,观察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02年1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肾肿瘤患者300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12例,女性患者88例,男女比例约为2.4:1。患者年龄3~83岁,平均年龄(54±1.7)岁。选取患者中左侧肾癌155例,右侧肾癌145例,患者左右肾癌比例达到1.07:1。选取患者中血尿185例、疼痛221例、肿块174例、三种症状均包含58例、无症状患者27例。选取患者中出现发热25例、消瘦38例、乏力41例、高血压21例、贫血22例。
1.2 影像学检查
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对295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对300例患者进行CT检查,19例患者进行肾盂造影检查。
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呈现强回声58例,呈中等偏强回声80例,呈低回声154例,患者检查均显示肾脏内占位性病变。B超检查患者中肿瘤突向肾外272例、肿瘤肾实质肾外形无改变21例。B超检查的准确率达到89.5%,误诊为肾错构瘤27例、误诊为肾肾脏肿瘤4例。
对300例患者进行CT检查,其中出现肿瘤低密度影90例、高密度影31例、高低密度混杂影47例、等密度影128例。对肿瘤患者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平扫CT值为13.1~65.2Hu,注入造影剂对患者肿瘤强化表现进行分析。CT检查的准确率达到95.5%,其中误诊为肾盂癌9例、误诊为神经母细胞瘤3例、误诊为肾错构瘤2例、误诊为肾梗死2例。
对19例患者进行肾盂造影检查,肿瘤处肾盂受压或肾轮廓有改变患者8例,准确率达到42.1%。
1.3 手术结果
根据患者症状对239例患者进行手术,其中肾癌根治手术217例、姑息性肿瘤切除术22例。其余58例患者因晚期癌实施化疗或放弃治疗,3例患者心肌梗死死亡。
1.4 病理分型
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患者病理分型包括:透明细胞癌178例、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混合癌60例、状肾细胞癌15例、肾盂癌14例、神经母细胞瘤6例、肾肉瘤6例、肾母细胞瘤5例、未分化癌5例、颗粒细胞癌4例、梭形细胞癌3例、错构瘤3例、肾梗死1例。
2 讨论
肾肿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泌尿系统肿瘤急症,主要包括源自肾实质的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以及发生于肾盂肾盏的移行细胞状肿瘤。肾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一般多发于50~70岁人群,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2]。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病理分类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效果,从本质上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在对肾肿瘤进行影响学检查的过程中,初步完成诊断后CT扫描可以对空间及密度进行高分辨率观察诊断,对患者肿瘤的大小、范围、性质、组织密度等进行分析,实现对患者肿瘤的进一步诊断[3]。CT扫描通过对病变内的钙化、脂肪及水分进行特异性检查,有效降低了对患者的误诊率。在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低密度影、高低密度混杂影、等密度影,根据密度分区可以对患者肿瘤的液化坏死现象进行准确分析。CT检查可以有效提高对肿瘤病例分类的分类效果,加大发现脂肪组织肾脏包块及错构瘤的机率。除此之外,B超检查、肾盂造影也可以对肾肿瘤患者临床病理进行有效分析。但是B超和肾盂造影的误诊率相对CT检查较高。
在本次影像学检查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特征对患者分别进行影像学检查。其中B超检查准确率达到89.5%,误诊为肾错构瘤27例、误诊为肾肾脏肿瘤4例;肾盂造影检查的准确率达到42.1%;CT检查的准确率达到95.5%,误诊为肾盂癌9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肾错构瘤2例、肾梗死2例。
研究结果证实,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对患者病理分类及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取合适诊断方法,确保从本质上加强诊断的准确性。B超检查和CT检查具有各自的影像学特点,医护人员要对上述特点进行准确运用,从根本上加强影像学检查的运用效果,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欣,胡晓丽,刘俊刚.小儿肾肿瘤病理与影像学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1,26(7):124-125
[2] 马建辉,关有彦,郑闪等.肾细胞癌病理分类的新进展肿瘤学杂志[J].2008.7(5):93-94
[3] 邹万忠.新认识的肾脏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20084(2):82-83
一 骨肉瘤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WHO将骨肉瘤分类为:普通型骨肉瘤、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小细胞型骨肉瘤、继发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等【1】。这些骨肉瘤的X线特征与病理特征列表如下:
二 软骨肉瘤
软骨肉瘤WHO分型有:原发性、继发性软骨肉瘤,骨膜型软骨肉瘤,去分化型软骨肉瘤,间叶性软骨肉瘤,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等,其分类的X线特征与病理特征列表如下:
三 骨的其他恶性肿瘤
有成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这一组病变特征见下表:
四、小结
骨恶性肿瘤中以骨肉瘤最多见,原发性骨肉瘤的临床特点是低龄化,20岁以前多见,好发于长骨,X线特征性改变是病灶中出现瘤骨,这是X线用来确诊骨肉瘤并与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的主要依据【2】,此外出现骨膜反应如Ca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线也是其X线特征之一【5-6】,肿瘤中出现骨样基质并有异型的肿瘤细胞围绕是骨肉瘤病理组织学特点,依据细胞数量、骨样基质的多少,组织构像并结合X线特征进一步分类。
软骨肉瘤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发病年龄则多在中年以后,X线特征:多位于骨髓腔内的膨胀性、破坏性肿块,肿瘤边缘出现模糊的透亮区,内夹杂一些点状或环状的钙化斑点,,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除出现差异性大的肿瘤细胞外,还或多或少地出现软骨基质。
骨的其他恶性肿瘤的X线表现没有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病理构象与软组织同类肿瘤相似。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骨恶性肿瘤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组化鉴别方法,除Ewing瘤/PNET有神经内分泌阳性特征外,其他各类均没有特异性的阳性标志【1】。所以X线特征和病理组织形态特征对骨肿瘤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是骨外科、影像科、病理科三者结合,其后续治疗也涉及多个学科,因此强调多学科协作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的共识【4】,传统的X线检查由于简便、快捷仍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完成骨恶性肿瘤的初诊,而CT、MRI可对肿瘤的侵犯范围、发现跳跃病灶或转移灶提供更完善的诊断资料【5-7】。而病理诊断则是骨恶性肿瘤不可缺的最后诊断。骨科医师对骨恶性肿瘤的治疗必须遵循以上的诊断依据才能完成,因而本资料所整理的骨恶性肿瘤的重要X线、病理特征并做对照,对骨恶性肿瘤的诊治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D.M, Fletcher,K.Krishnan Unni,Fredrik Mertens(程虹,金木兰等译)软组织与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3-342.
2.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外科病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92-938.
3. ADAM GREENSPAN著 ,(程晓光,赵涛等译)骨关节影像学―临床实践方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91―742
4. 牛晓辉.经典型骨肉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解读【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7(10):934-945.
5. 袁晓霞,赵卫东.X线CT、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波普成像在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7):660-661
1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4
2 平罗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 753400
【摘 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神经肿瘤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需求思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 例病理确诊的神经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并采用X 线、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方法检查,将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影像学检查在神经肿瘤临床中的诊断效果。结果:80 例患者均得到病理检查确诊,经过影像学检查显示71 例得到确诊,确诊率为88.75%,略低于病理检查(确诊率为100%)(P<0.05)。结论:神经肿瘤患者诊断过程中采用影像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确诊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影像学检查;神经肿瘤;应用效果;需求思考
神经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变化、听力模糊、疼痛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神经肿瘤更多的以病理诊断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确诊,但是诊断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对设备等要求较高,影像患者后续治疗。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在神经肿瘤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1]。为了探讨影像学检查在神经肿瘤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需求思考。对2013 年4 月至2014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0例病理确诊的神经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 例病理确诊的神经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男53 例,女27 例,患者年龄为(20 ~ 72)岁,平均年龄为(52.8±0.3)岁,患者从发病到治疗时间为(8h ~ 7)天,平均时间为(5.1±0.6)天,入选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并采用X 线、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方法检查,方法如下:采用飞利浦Digital Diagnost X 线DR 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常规条件下拍摄正侧位、斜位平片; 并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CT 机对患者进行CT 检查,对患者进行横断面扫描,层厚、层间距根据肿瘤的大小等选择3-5mm,并对周围组织进行扫描对照;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 磁共振仪进行磁共振检查,根据患者肿瘤情况设置相关参数,具体如下: 快速自旋回波T1W1/FSE TRshortest、TE18ms,T2W1/FSETR shortest、TE 100ms,STIR/long TE,TR2500ms、TE60ms[2]。
1.3 统计学方法
患者诊断过程中搜集的数据利用spss16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采用(均数± 方差)表示,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80 例患者均得到病理检查确诊,经过影像学检查显示71 例得到确诊,确诊率为88.75%,略低于病理检查(确诊率为100%)(P<0.05),见表1。
3 讨论
神经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发病率出现年轻化。目前,临床上对于神经肿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诊断时创伤较大,且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在神经肿瘤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80 例患者均得到病理检查确诊,经过影像学检查显示71 例得到确诊,确诊率为88.75%,略低于病理检查(确诊率为100%)(P<0.05),这个结果和有关学者研究[3] 成果相仿。CT 的问世和应用是划时代的进步,它的使用使得神经外科在定位诊断方面有了飞跃。MRI 的应用也使得神经肿瘤的诊断,尤其是定位诊断达到了极致的程度。有了肿瘤和神经功能区域的精确定位,使得神经外科医生在肿瘤手术时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神经功能前提下最大范围切除肿瘤。但是,虽然影像学技术有了革命性的的发展,并且对神经肿瘤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神经肿瘤患者诊断过程中采用影像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确诊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平. 神经肿瘤临床对影像诊断的需求思考[J].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1,9(4):219-220.
关键词:X线;CT;骨肿瘤患者诊断
骨肿瘤患者在肿瘤患者中占有的比率较小,但随着近年来肿瘤发病情况越来越多,在肿瘤治疗临床工作者中引起了关注[1]。影像学检查对骨肿瘤患者病情的诊断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影像学见检查,并结合患者在早期的确诊结果,可以直观显示患者肿瘤病变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及时的为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情况有一个良好的改善作用。本文研究中对骨肿瘤患者使用X线检查方式和CT检测方法作出报告,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8月~2014年8月中选取50例骨肿瘤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研究组25例患者中女性为15例,男性为10例,年龄为18.25~64.56岁,平均年龄(40.25±5.42)岁,患者平均体重为(56.82±9.56)kg。25例患者中初中学历及以下5例,高中学历10例,大专及以上学历10例。患者骨肿瘤的发生部位为股骨的5例,脊柱的5例,肱骨的10例,胫骨的5例;观察组25例患者中女10例,男15例,年龄19.36~62.36岁,平均年龄(39.56±4.52)岁,患者平均体重(55.32±7.23)kg。25例患者中初中学历及以下9例,高中学历8例,大专及以上学历8例。患者骨肿瘤的发生部位为股骨的为7例,脊柱的为7例,肱骨的为7例,胫骨的为4例;患者实验前均对实验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自愿参与,可以随时退出,符合伦理学原则。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普通资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中25例骨肿瘤患者进行X线检查;研究组的25例骨肿瘤患者则进行CT扫描检查。对四肢病变患者进行双侧同时扫描,以便对照,进行观察。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骨肿瘤患者进行不同的检查方法后的检查结果,并评价两组方法在骨肿瘤临床检测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讨论。
1.3.检测效果判定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方式的影像学检测下诊断结果的比较。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3.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当P
2结果
使用X线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的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为:良性骨肿瘤患者为7例,其中包括3例软骨肿瘤患者和4例骨巨细胞肿瘤患者;恶性骨肿瘤患者为8例,其中包括4例软骨肿瘤患者和4例骨巨细胞肿瘤患者;使用CT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的研究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为:良性骨肿瘤患者为8例,其中包括4例软骨肿瘤患者和4例骨巨细胞肿瘤患者;恶性骨肿瘤患者为7例,其中包括4例软骨肿瘤患者和3例骨巨细胞肿瘤患者。研究组患者在经过CT扫描检查后,诊断正确率为92.56%;观察组患者在经过X线检查后,诊断正确率为88.56%。研究组患者的检查诊断正确率略高于观察组。诊断结果正确率方面并无太大差异。P>0.05,数据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在使用X线进行检查的患者中,影像学显示主要为患者骨质的破坏程度,25例患者中有5例表现为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区,10例患者显示清晰病灶边界,5例患者具有现实骨膜反应。恶性骨肿瘤主要表现为患者的骨质出现斑片状或呈现虫筛孔状,患者骨肿瘤处通常不平整,边缘不整齐,在患者的软组织和骨内可见肿瘤软骨。
在使用CT进行检查的患者,可直观的显示患者骨质发生破坏、增生、硬化和边缘钙化的情况。13例患者能显示骨膜反应,患者大部分的肿瘤能在CT检查中显示软骨组织块影。恶性肿瘤在CT中直观的表现主要为:骨边缘未有高密度的硬化,骨皮质的破坏形状为孔状,骨膜反应痛骨皮质反应,并同时伴有大块的缺损和碎片样。
3讨论
在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根据骨肿瘤组织来源的复杂性质,可将骨肿瘤分为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由于骨肿瘤类型的不同,治疗骨肿瘤的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X线医学影像的检测操作不仅简单[2],而且经济,影像图反映的信息量较为直观和丰富,是骨肿瘤患者首选的诊断方法。X线平片影像图能直观、具体反映患者骨肿瘤发生的位置、患者体内发生病变的范围大小,以及病变在患者体内的生长方式,也可以显示出患者病变肿瘤与局部周围组织间关系等,X线同时还能对患者体内骨肿瘤破坏的程度和肿瘤骨破坏类型进行反映,在临床医师对患者发生的肿瘤区别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可判断患者肿瘤有无复发或转移等。X线平片医学影像技术是一种将人体立体结构压缩为平面图形的技术,显示出来的人体组织结构会发生相应的重叠影像。
CT扫描密度分辨率较高,能充分显示病变的解剖位置但患者进行CT扫描时,其空间分辨率与载线平片检查相比,明显不足,CT扫描所显示出的患者体内细小骨膜反应清晰度低于X线检查。
综上所述,骨肿瘤患者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影像学的表现在鉴别诊断患者良性或恶性肿瘤时,因其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困难。正因如此,在实际操作临床中[3],应对患者病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解,并根据表现、检查结果和影像方面的特点相结合,选择最佳最适合的诊断治疗方式,这样不仅能降低误诊和漏诊的情况,还能提高骨肿瘤患者临床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印建国.浅谈以X线和CT在对46例骨肿瘤患者检查诊断中应用的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6(6):100.
关键词: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
恶性肿瘤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放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有45%可以被治愈,其中经手术治愈约为22%,18%经放疗治愈,化学药物治疗治愈约为5%[1]。放射肿瘤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其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包括肿瘤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学生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的核心,在医学终身教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2-3]。目前,很多院校没有开展肿瘤学这门专科,在临床实习期间没有接触放射肿瘤学这门学科,由于专业的复杂性和住院医师对放射治疗专业认识不足,因此,短期很难掌握,对于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规培生)显得尤为重要。作者结合近年来本院的临床带教经验,提出自己的体会和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本院放射肿瘤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模式
1.1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应用到放射肿瘤教学中NCCN指南是由美国21家世界顶级癌症中心肿瘤专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共识而制定的临床肿瘤诊治指南。NCCN指南教学系统、全面、针对性地解答了各种肿瘤从初治直至预后及随访整个诊治过程,对于引导肿瘤学的住院医师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作者在研究生带教中引入NCCN指南,具体为: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带教教师排课表每周1次,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行最新指南解读,方式为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和翻译,进行双语教学和互动教学,既系统学习了常见肿瘤的分期、综合治疗原则、靶区的定义及剂量、同期化疗方案等临床实际问题,培养了住院医师对肿瘤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的充分认识,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本科室住院医师在外文文献翻译及解读能力上明显高于其他医院同专业毕业生。1.2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应用到临床带教中PBL教学,又称问题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强调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强调团队合作与引导,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4],该模式适合于有一定自我学习能力的学生教育。具体教学方法:首先从新入院的患者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初治病例,由至少3名住院医师组成小组自行询问病史及查体。教师引导性提出问题,如初步诊断、鉴别诊断、下一步治疗计划、该病的最新治疗动态、靶区如何设计、计划放疗总量及分割剂量?住院医师可以分工带着问题自行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文献、专著及教材、NCCN指南,结合临床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可先尝试勾画靶区。每周举行2次病例讨论会,每组出1名代表将病例和该病种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症状到诊断分期及治疗方案制作成PPT向各级带教教师及其他组住院医师汇报,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提问讨论。最后带教教师解答疑难问题,修改靶区,并做出概括性总结。本科在临床带教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后发现既可以增强研究生对放射肿瘤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勾画靶区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2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2.1注重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C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教学查房中,培养临床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先让临床实习生对典型疾病、实例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由带教教师对疾病进行充分分析,提出相关专业问题。CBL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责任,并通过事先准备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患者女性,46岁,未绝经,右侧乳腺癌保乳术后2周,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1.0cm×1.5cm,前哨淋巴结阴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该患者诊断明确,是体现肿瘤综合治疗的典型病例,查房时由规培生讨论下一步具体治疗方案,患者已行手术切除,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哪些?是否需要放疗或化疗或内分泌治疗或分子靶向治疗?规培生讨论后意见为需要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指征不明确,HER2(++)需要进一步做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是否为阳性来判断,内分泌治疗效果欠佳,再由教师进一步总结和引导。需要放疗时,放疗前定位注意事项是什么?靶区勾画范围为哪些?是否需要勾画锁骨上淋巴结?腺体勾画临床靶区(CTV)的上下内外界是什么?计划靶区(PTV)怎样外放?如果做完FISH检测后,HER2(+)则不需要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HER2(+++)则需要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那么化疗方案如何选择?分子靶向药物如何用?这样由一个问题变成多个问题,学到更多知识,印象更深刻。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增多,思路会开阔,处理问题更自信,也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能力。CBL教学最重要的收获是参与者之间相互学习。这种教学查房模式满足了肿瘤学多学科诊治模式的需要。2.2积极参与肿瘤多学科会诊。肿瘤综合治疗的定义为“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病理、病期与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期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5]。放射肿瘤学作为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其毕竟不是唯一手段,所以在教学之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各个学科的地位,在决定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时,必须请相关科室会诊,包括肿瘤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通过充分的讨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也是综合治疗模式中要求的“有计划性与合理性”。本院自2005年开展肿瘤多学科会诊制度以来,目前每月都有腹部肿瘤、胸部肿瘤及头颈部肿瘤等多学科联合会诊。1例初治的肿瘤患者,究竟是先手术还是先放、化疗,还是先介入治疗,各学科专家经过综合性讨论,制定详细治疗方案;每种治疗措施结束后,评价疗效,再由相关专家聚集讨论,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个体化为治疗原则。本教研室遵义医科大学肿瘤内科教研室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会,引导学生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协作的意识,真正做到肿瘤的综合治疗。2.3培养影像诊断能力。肿瘤的放射治疗是以大体解剖、病理和放射影像学资料为基础的。现代放射治疗将定位CT、移动激光定位系统和三维TPS系统工作站三者通过网络连接,形成包括影像诊断、图像传送、肿瘤定位和治疗计划为一体的高精度肿瘤定位计划系统[6],这要求放疗科医生掌握影像诊断水平,掌握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及淋巴引流规律,因此,带教中影像诊断方面的培训尤为重要。在影像诊断的临床带教中,首先要了解各种影像学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和图像特点,特别是肿瘤科常用到的CT、磁共振成像(MRI)、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检查。阅片是全面掌握影像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多收集一些典型的影像学资料让学生反复阅片,并将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并要求放射肿瘤学规培生轮转影像科室3个月,参加每周影像科疑难病例的读片会。本科采用多媒体读片,每周的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中,让规培生根据患者情况自行阅片,然后请上级医生结合具体病例对肿瘤影像学表现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重视循证医学教育
如今,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7]。循证医学公认的定义: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最佳治疗措施[8]。循证医学强调最佳证据与专业技能经验的结合,这要求教师注重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循证医学指导的放射肿瘤学教育模式下,必须注重学生对肿瘤基础知识的掌握,灵活应用临床工作中,在带教中,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指南等进行资料检索,查阅文献,了解最新的肿瘤学知识及肿瘤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对患者的病因、疾病转归、治疗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一种“查阅文献-提供依据-综合评价-积极处理”的循证医学思维习惯。
4培养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10-0046-01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卵巢囊腺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我院近年来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结果 10例中,7例为浆液性,3例为粘液性囊腺癌。两种病理类型囊腺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1例为巨大单房囊性,与卵巢囊肿、囊腺瘤鉴别困难。结论 常规CT扫描结合影像表现、临床病史可作出本病的诊断。
关键词 卵巢囊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卵巢恶性肿瘤在女姓生殖系统中为常见的肿瘤,其中发生在生发上皮性肿瘤最多见,约占60~70%,好发年龄为40~60岁,肿物大,约有半数可大于15cm,肿瘤呈单房或多房,囊实性。囊壁厚薄不一,内有状赘生物或肿块。影像学表现特点多样,极少数病例鉴别困难。笔者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病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的正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近年来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卵巢囊腺癌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年龄35~62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扫描。
2 结果
10例中,7例为浆液性囊腺癌,2例为粘液性囊腺癌。本组10例,肿瘤最大径为27cm,最小径为16cm,影像表现为多房及壁结节者8例,多房无壁结节者1例,单房无壁结节似卵巢囊肿者1例。浆液性及粘液性囊腺癌两者CT表现无特殊性,需活检确定其病理类型,但根据发病年龄较大,多房性分隔及囊壁软组织结节者,CT可提出囊腺癌的诊断。对单发巨大囊性病变,而无壁结节,壁薄而规则者,CT诊断囊腺癌困难,需临床病理明确。
3 讨论
卵巢囊腺癌为卵巢癌中的一种病理类型,多数来源于其生发上皮,囊腺癌往往体积较大,大部分区域为囊性,囊内CT值为10~20Hu左右,囊壁一般较规则,囊壁或囊内出现软组织密度结节;有助于囊腺癌的诊断。约94%卵巢癌见到厚壁的状突起于囊腔内的实性肿块影。本组中,8例见囊壁软组织结节突向囊腔,占80%。盆腔内其它影像表现,如见盆腔积液、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盆腔脂肪层消失不清等,更有助于囊腺癌的诊断。本组中,1例见到盆腔内积液,2例见子宫受侵犯, 1例见脂肪层消失,其余6例因肿块巨大盆腔内结构显示不清,Buy等指出有25%的恶性肿瘤本身无影像学的恶性特征,但有21%因子宫及胶膜受累而提示恶性。Ghossaln等总结卵巢生发上皮性恶性肿瘤:显示肿瘤壁厚规则占14%,分隔厚度不均匀者占14%,有囊内结节者占38%。本组10例中,2例无恶性肿瘤的特征,占20%。3例盆腔受侵犯,占30%。有壁结节者8例,占80%。所有病例肿物直径较大,最大径可达27cm,最小径达16cm。通过总结分析,认为下列征象有助于卵巢囊腺癌的诊断:①发病年龄较大。②肿物直径较大,一般大于15cm以上。肿物越大,恶性可能性越大。③囊壁有分隔且见壁结节突向囊内,根据以上征象,CT多能提出囊腺癌的诊断,但确诊还应依据病理学检查。本病应与卵巢囊肿与囊腺瘤等良性肿瘤进行鉴别,如果在月经初潮前或绝经后发现卵巢肿块,则恶性可能性明显增大,需进行全面检查和分析。卵巢囊肿一般发病年龄较小,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囊壁薄而光滑,无分隔及壁结节,盆腔内结构清晰无侵犯表现,囊腺瘤亦多见于青春育龄妇女,肿瘤呈单房或多房。分隔大小不一,亦可见囊壁状突起,但囊壁较薄,有时与囊腺癌鉴别困难,需结合临床及病理学确诊。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观代全身CT诊断学下册.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098-1099.
1.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影像科,山东青岛 266011;2.青岛市商业职工医院内一科,山东青岛 266011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胰腺肿物穿刺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17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肿物的患者行B超引导下胰腺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后送检病理检查,部分患者再次穿刺。结果17例患者中,14例取得阳性病理结果(阳性率82.35%),其中胰腺癌8例,淋巴瘤3例,慢性胰腺炎2例,恶性间质瘤1例。结论B超引导下胰腺肿物经皮穿刺活检术是一种重要、微创的影像及病理学诊断技术。只要术前评估准备充分、方法得当,该操作的安全性较好,应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B超;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037-02
Report of 17 Cases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 on Pancreas Mass under B Ultrasound Guidance
KUANG Dongdong1 HAN Lingmin2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Qingdao Commercial Worker’s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266011, China;
2.The First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Qingdao Commercial Worker’s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266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and security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 of pancreatic mass under B ultrasound guidance. Methods 17 patients who were found pancreas mass by imaging tests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 under B ultrasound guidance. And the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tissue were carried out. Some patients were punctured for a second time. Results Among the total 17 patients, 14 patients achieved posi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positive rate 82.35%), including 8 cases of pancreatic cancer, 3 cases of lymphoma, 2 cases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1 case of malignant stromal tumor. Conclusion It’s an important, minimal invasive imaging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technique of percutaneous puncture biopsy on pancreas mass under B ultrasound guidance. And it should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because of its good security, however, adequat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reparation is necessary.
[Key words] B ultrasound; Puncture; Biopsy; Diagnosis
[作者简介] 匡东东 (1974.1-),女,山东青岛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影像学诊断治疗。
[通讯作者] 韩灵敏(1980.2-),男,山东青岛人, 硕士, 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肿瘤内科综合治疗。
目前随着影像学设备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对肿瘤病理学诊断要求的日益严格,为了使怀疑罹患肿瘤的患者能更准确、更安全且创伤更小的确诊,各种影像学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肿瘤的诊断过程中,部分操作已成为肿瘤诊治的规范要求。为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胰腺肿物穿刺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该研究分析了该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胰腺肿物占位且行B超引导下经皮肿物穿刺活检的病例17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均为该院肿瘤科住院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23~66岁。均于门诊影像学发现胰腺占位,疑为胰腺癌收入院,其中胰头部肿物7例,胰体尾部肿物3例,胰腺伴腹腔内其他部位多发肿物7例,见图1。
1.2 术前准备
完善血常规及血凝常规检查,确认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等指标基本正常,无穿刺活检禁忌证。向患者做好术前解释工作,练习屏气方法(在深呼气末屏气片刻)。术前禁食,必要时静脉营养,有咳嗽者术前1 h给服可待因30 mg。用品准备:18内槽式自动组织活检针、无菌穿刺包、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标本固定液等。
1.3 仪器与方法
所用仪器为日立HITACHI B超,型号 BUB-405B,见图2。根据患者肿物部位及个人情况采用仰卧位等不同。先行胰腺肿物部位对应体表处B超扫查胰腺病变部位 B超影像确定穿刺部位进针点。标记后嘱患者固定姿势, 穿刺点周围部位常规消毒、铺洞巾,利多卡因局麻后保留局麻针再次B超扫描。根据B超影像确定进针部位、方向及角度是否适合,酌情调整麻醉范围及麻醉针位置直至B超示位置恰当。根据肿物具体情况测量边缘及中心距皮肤距离并记录,备穿刺针进针深度参考。拔除局麻针按确定位置、角度、深度数据穿刺活检针插入B超凹槽在B超实时引导下,达到预定位置后 确定针已进入肿物内(位置合适),嘱患者屏气,迅速扣动板机,一旦“枪响”,立即退针。拉动针芯,取出组织浸入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瓶中送检。
2 结果
17例患者常规穿刺3~4针,穿刺后常规禁食24 h,肌注止血药物,静脉滴注生长抑素、奥美拉唑。11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6例患者阵发轻度腹痛,未经特殊处理或临时吗啡镇痛、山莨菪碱解痉后缓解,未发生腹膜炎、胰液外漏等严重并发症,亦未发生远期并发症。1例患者穿刺物均为液性,未穿刺出固体组织,且患者腹痛明显,送检液体细胞学涂片后未继续穿刺。其余16例患者均穿刺出符合病理学检查的组织条,组织长度5~10 mm,取材成功率94%。病理诊断结果:14例取得阳性穿刺结果,胰腺癌8例,淋巴瘤3例,见图3,慢性胰腺炎2例,恶性间质瘤1例。其中2例因首次穿刺后病理未见有意义组织再次穿刺取得阳性结果。全部穿刺患者中未获阳性结果的3例患者及家属拒绝再次穿刺,故未获得病理诊断,后转院或回当地继续诊疗。
3 讨论
随着肿瘤学的进展,肿瘤的治疗逐步规范化、细致化、个体化。这就要求在肿瘤治疗前必须明确其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受体情况和基因表达情况[1],以上因素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获得这一切信息的前提是取得确切的病理诊断。此外从医疗安全方面的要求,为避免误诊误治,也应该在治疗前尽量获得肿瘤组织的确切的病理学诊断。因此可以说获得肿瘤病理诊断是肿瘤诊疗的核心。穿刺活检是获得病理诊断的常见途径,然而并非所有肿瘤都易于通过穿刺获得病理组织。肿瘤的具体定位、生长部位、原发灶来源、周围解剖学特点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病理组织的穿刺获取,部分因素使得肿瘤穿刺具有较大风险,这也是临床许多患者未第一时间获得病理学诊断的常见原因。国内目前许多文献报道了通过影像学支持下穿刺确诊肿瘤的经验,蒲春华等[2]通过B超引导进行腹腔脏器穿刺活检,最终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一致率达90.9%。朱鹰等[3]也通过B超引导进行了108例肺肿瘤穿刺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病理学符合者率89.8%,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而作为传统认为穿刺风险较大的胰腺肿瘤穿刺活检,因其出血、炎症、胰漏形成等危险[4],开展的则相对偏少。目前胰腺肿瘤尤其是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仍以食欲减退、上腹痛、消瘦等临床症状结合影像学见胰腺占位为诊断标准[5]。但许多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并不典型,在此情况下给诊断带来较大困难。该院室目前通过B超定位与临床肿瘤内科配合,在胰腺占位疑诊胰腺癌的患者中开展了B超引导下胰腺肿瘤穿刺术。通过术前评估准备,术中反复定位和规范操作,最终穿刺结果阳性率比较令人满意。此外在操作的安全性方面,严格的术前检查和对患者的操作配合方面进行指导训练,术中操作的谨慎和高度责任心,术后密切的观察和一系列后续治疗措施,使得所穿刺病人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果为了慎重起见,穿刺后数小时至数天内还可以再次CT或B超扫描检查。
通过B超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不仅确诊了部分胰腺癌患者,而且明确了数例其他类型恶性肿瘤的诊断,避免了患者仅通过影像学诊为胰腺癌的误诊情况的发生。此外还排除了数例恶性肿瘤诊断,减少了误诊发生率,为确诊患者指导了下一步的治疗。故针对胰腺肿瘤的诊断,在不断完善操作细节的前提下,可在临床逐步推广此操作。
参考文献
[1]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25.
[2] 蒲春华,刘健,陈.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诊断腹腔肿瘤27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2):176.
[3] 朱鹰,李秀英,朱晓琳.超声引导下肺肿瘤穿刺活检[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7):544.
[4] 袁凤宝.胰腺癌穿刺液的细胞学检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12):1369.
门诊时间:每周星期一至五上午出诊。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第二年就被用于对人体进行检查,形成了放射诊断学,以后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数十种检查手段的庞大体系,可用于诊断也用于治疗,这一学科被称作医学影像学。那么各种影像检查方法有哪些优缺点呢?
透视: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通过透视看是否是肠穿孔或是肠梗阻;定位取异物;骨折手法复位等等,都离不开透视。透视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出结论,而且费用低。当然,X线透视也有缺点,透视时X线的辐射量较大,尤其对于儿童及孕妇,所以应当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透视检查。
超声:B超是我们最熟悉的另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它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安全无辐射,可以动态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目前在腹部、盆腔,已成了首选方法。用于体检、妊娠过程观察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还有彩超,除观察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外,还可以观察病变内部的血管生长、血流供应情况,对于定性诊断帮助很大。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上,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如先天性心脏病,彩超是常规和必备检查。当然,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限度,它的分辨率不高,对病变的识别上不如CT、MRI等其它检查。
X线拍片: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之一。外伤时怀疑骨折,可拍X线片,确定有无骨折及部位,并作为骨折治疗后,观察有无骨痂形成,前后对比,看对位对线以及生长情况。X线平片几乎可以用来观察全身的骨骼系统情况,另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发展过程的观察有较突出的优势。现在医院里的CR、DR是数字化X线拍片的名称。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在颅脑具有独特价值,如对出血、梗塞、颅内肿瘤、脓肿、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后复查,为病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已成为颅脑病变的首选方法。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上,作为X线片的补充,可以明确肺内有无实质性病灶,纵隔有无淋巴结或是肿瘤转移灶。在腹部、盆腔疾病方面,作为B超检查后的一种进一步检查手段,可以观察肝、胆、胰、脾、肾、妇科、盆腔、男性前列腺等的肿瘤、炎症及外伤情况。螺旋CT检查速度快,尤其多排螺旋CT扫描,克服了以往检查的,如用于心脏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血管造影效果接近,已成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另一方面,一次扫描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可做三维重建,从而以一种立体的方式显示病变,观察细节,更易为临床医师或病人所理解和接受。
磁共振成像(MRI):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明显优于CT,不论是颅脑还是脊柱都能提供近乎解剖图谱的清晰图像。在临床上,它可以在病人无任何创伤的情况下,无需病人特殊的配合,清晰地显示血管,诊断血管病变及其它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在腹部,其优势是水成像,包括胰胆管成像、尿路成像,可不使用造影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图像,现在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胰胆管造影像检查。然而,带有心脏起搏器的人,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用此项检查。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新兴的检查并可治疗的方法,它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进行诊断或治疗。对于肿瘤,栓塞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肿瘤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减少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满意的选择,可以进行肿瘤栓塞、化疗,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对于血管性病变,如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胃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肿瘤出血、动脉瘤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已成为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介入治疗术已成为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立的第三种治疗方法,其禁忌症是相对的,如凝血功能障碍,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良、甲亢及造影剂过敏等。
SPECT:核医学成像属于“功能显像”。如:SPECT的全身显像,指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进行全身采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获取全身性分布图像。全身骨显像,全身血池显像,全身淋巴显像,全身软组织显像,全身肿瘤标识物显像等,进行“全身普查”,对寻找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十分有价值。
【关键词】 矢状窦;脑膜瘤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 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脑膜瘤特点为血运丰富, 矢状窦旁脑膜瘤由于肿瘤基底部往往附着在上矢状窦, 而且与矢状窦附近皮质回流静脉关系密切, 在手术过程中顺利全切肿瘤往往有一定难度。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并成功经手术顺利切除2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 现对其进行回顾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男性8例, 女性12例。年龄38~68岁, 平均年龄51岁, 临床表现:头痛14例, 占70%, 对侧肢体运动障碍6例, 占30%, 对侧肢体感觉障碍8例, 占40%, 癫痫8例, 占40%, 无临床症状头部外伤后CT检查发现占位病灶2例, 占10%。
1. 2 影像学资料 该组20例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与MRI检查, 影像学检查特点如下:头颅CT显示肿瘤表现为高密度和稍高密度影13例, 表现为等密度影3例, 低密度影3例, 混杂密度影1例。病变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界清楚, 增强扫描示肿瘤均强化明显, 有颅骨破坏征象4例。头颅MRI提示肿瘤呈等或稍长T1信号、长T2或稍长T2信号, 边界一般较清楚, 明显强化, 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区, MRV检查12例, 其中:双侧矢状窦旁脑膜瘤2例, 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 矢状窦闭塞, 其余10例6例提示矢状窦通畅, 4例闭塞。肿瘤位于一侧窦旁生长者18例, 双侧生长者2例。肿瘤直径3~7 cm。
1. 3 手术方法 根据CT和MRI检查确定手术切口, 皮肤切口均过中线, 尽量充分暴露肿瘤侵犯矢状窦前后端, 以利肿瘤切除及受累矢状窦处理。在切除肿瘤时, 先尽可能首先暴露肿瘤附着矢状窦壁之处, 因为其往往是瘤蒂所在, 阻断瘤蒂血供即可控制肿瘤切除过程中大出血。若肿瘤体积过大, 分离其与矢状窦壁的附着部位困难, 为避免强行分离肿瘤基底而过分牵拉脑组织, 可先部分切除肿瘤, 预留足够操作空间再处理肿瘤基底。肿瘤切除后根据矢状窦受累情况采取矢状窦切除、矢状窦侧壁切除和矢状窦壁修补或重建等处理。对SimpsonⅢ级切除2例术后行放疗。
2 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切除肿瘤, 切除按Simpson分级:Ⅰ级7例, Ⅱ级11例, Ⅲ级2例, Ⅳ级0例, Ⅴ级0例。术后并发暂时性肌力下降7例, 随访半年均恢复正常, 永久性肌力下降1例, 头痛症状缓解8例, 癫痫症状消失6例, 2例需继续服药控制, 无新发癫痫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 复发1例, 全组无死亡。
3 讨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 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2]。脑膜瘤特点为血运丰富, 矢状窦旁脑膜瘤由于肿瘤基底部附着在上矢状窦, 而且与矢状窦附近皮质回流静脉关系密切, 术中如何尽可能全切肿瘤, 降低复发风险并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作者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3. 1 详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 随着CT和MRI广泛应用于临床,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定位诊断已不再困难, 而影像学检查所提示的瘤周水肿程度、血供类型、皮质浸润和MRIT2W1信号强度等能帮助术者术前预判肿瘤分离难易程度[2]。而MRA、MRV及DSA检查可帮助术者充分了解肿瘤血供来源, 矢状窦被侵犯程度及是否闭塞等[3, 4], 使手术者做到术中有的放矢, 降低手术风险, 改善预后。
3. 2 出血控制 作为血供最丰富的颅内肿瘤之一, 如术前对术中可能发生的出血估计不足及术中处理措施不当极有可能造成大出血, 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5]。因此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血供丰富程度、对预估术中可能失血较多病例, 可在术前DSA检查时栓塞主要供血动脉, 术中采取控制性低血压等措施, 减少出血。术中尽量避免处理矢状窦、肿瘤供血动脉时发生大出血。
3. 3 肿瘤的切除及正常脑组织的保护 术中尽可能首先暴露肿瘤附着矢状窦壁之处, 因为其往往是瘤蒂所在, 充分显露瘤蒂, 阻断其供血即可控制肿瘤切除过程中的大出血。若肿瘤体积过大, 有广基附着于矢状窦和大脑镰, 分离困难时, 为避免强行分离肿瘤基底而过分牵拉脑组织, 可先部分切除肿瘤, 预留足够操作空间在处理肿瘤基底。
3. 4 矢状窦的处理 如何处理被肿瘤侵犯矢状窦关系到能否做到SimpsonⅠ级切除, 作者的经验是:对矢状窦前1/3脑膜瘤, 若肿瘤与窦壁粘连严重, 分离困难, 可采取结扎并切除该段上矢状窦的分式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 特别是对术前脑血管造影等相关影像学显示矢状窦闭塞或部分闭塞的病例, 不会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于肿瘤位于中后2/3段者, 不可为求全切肿瘤而在术中盲目切除结扎矢状窦。对术前检查提示矢状窦未完全闭塞而术中发现肿瘤与矢状窦粘连紧密或侵犯至矢状窦腔内者我们的处理是在显微镜下尽量切除肿瘤, 残余部分肿瘤可待术后再行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595-597.
[2] 李智伟,马春晓,宋来君,等.术前影像预测脑膜瘤手术分离度的前瞻性研究.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36(6):746-749.
[3] 戚喜勋,关丽明,佟志勇,等.非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的价值.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9,10(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