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01:0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一、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
全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98个行政村,总面积1310.4平方公里。近年来,全市的乡镇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特别是开始在乡镇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监管委托执法,有效解决了乡镇安全监管工作权责不明等问题,切实消除了安全监管的空档和盲区,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全区乡镇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安全形势的稳定好转。
(一)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仍有少数乡镇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抓经济,重政绩,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导致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人、财、物投入不足,工作陷入事后被动;一些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发生是一种偶然性,管理松懈,对隐患疏于排查,整治不力。
(二)监管队伍不专不稳。目前,全区各乡镇虽然都设立了安办,但安办人员大多来自其他单位,且兼职较多,不能专职于安监工作,使安全生产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安办工作人员趋于老龄化,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科技发展,使得开展工作时力不从心;加之安监人员待遇低、责任大,导致安监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影响了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监管经费投入不足。乡镇普遍存在负债多、经费不足等问题,自身财力仅能保运转,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安全监管工作,致使乡镇安办经费不足,设施设备缺乏,一些隐患也因资金缺乏不能彻底整治而长期存在,部分安监人员因没有相应的岗位补贴而人心思动,工作缺乏积极性。
(四)联合监管力度不够。目前,相关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特别是乡镇安全监管齐抓共管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部门与乡镇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没有形成监管合力,致使乡镇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一些老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治,较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五)企业责任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欠缺。乡镇普遍存在企业责任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了解不够,认识不足。许多企业责任人疏忽于法律法规知识方面的自我完善,长期采取被动的工作方式,总是依赖主管部门去发现问题,自己不主动采取措施去改变企业的安全管理。
二、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基层人力资源,健全安全监管网络。乡镇安办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保持乡镇安全监管队伍稳定。同时,要加强对安办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监管业务培训,提高安监员的业务水平。市政府将乡镇安办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尽可能为乡镇安办配备必备的安全监管装备;各乡镇也要加大投入,根据财力设置岗位补贴,村组的安全管理经费由各乡镇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给予适当补助。
(二)整合行业执法资源,全面推进委托执法。严格依法委托,坚持权力和责任统一、委托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在将危化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消防、客货运输船舶、农业机械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执法权委托给乡镇人民政府行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委托执法范围,探索将水陆客运、水利、规划和建设等行业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权采取委托、协管或其他方式依法下放到乡镇,由乡镇安办组织实施,真正实现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三)整合部门监管资源,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乡镇要整合综治、、司法、法庭、派出所等资源组建乡镇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建立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门沟通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安委会,传达文件、反馈信息、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制定对策、部署工作;同时加强与市安监、公安、交通、水务农机、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的联系,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突出安全生产问题,积极取得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开展好联合整治。乡镇安办要积极督促和协调行业管理部门在乡镇的下伸机构搞好道路交通、河道航运、消防、农机、农村电网等安全管理。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奔小康,吉木乃县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乡(镇)村建设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将政府投入的资金用得好管得实,切实体现国家政策落地生根、惠及民生,必须不断规范乡(镇)村财务管理,提高监管力度,这不仅是加强乡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镇)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吉木乃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乡村两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健全制度,强化措施,乡(镇)村财务管理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但是,一些乡(镇)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财务混乱依然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有的地方会计账目不清、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有的地方监管缺失等文秘站:。对此,笔者通过近年来对乡(镇)村财务审计发现的常见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乡镇专项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民政资金等多种项目类型,其中不乏直接进村入户的各类补助、救助资金。个别乡镇将各类专项资金混乱使用,不单独核算,存在人员变动后“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专项资金以干部借款的形式实施项目建设;专项项目不进行招投标或办理政府采购手续;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慢和资金报账不及时,造成资金长时间滞留财政或乡(镇)专户;为缓解本单位基本支出压力,而虚报项目,从中套取上级专项资金;乡镇下拨村级的专款跟踪管理不到位,特别是村级专项建设项目无工程预决算,不进行招、投标,专项资金管理混乱,资金效益未能体现。
(二)虚报冒领套取国家惠农补贴资金。村集体草场以牧民个人名义套取国家草原生态奖补资金;个别乡(镇)、村在农牧民申领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牲畜品种改良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时审核把关不严,未全面核实到户,“一卡通”数据录入审核不及时,造成农牧民“钻空子”虚报冒领补贴资金,甚至有的乡(镇)、村干部与农牧民串通一气套取国家惠农补贴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项目施工手续不规范。乡(镇)、村普遍存在项目实施未进行招投标或办理政府采购手续的问题,部分项目因无资金来源,临时发生的基础设施维修、美丽乡村建设围墙粉刷、道路硬化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未办理手续先进行施工,资金支付时因预决算手续不全,无法支付项目资金;自筹资金项目建设随意性大,造成项目欠账较多,成为挤占、挪用其他专项资金的理由;个别专项资金项目先施工后补办招投标手续的问题;部分项目上报未结合实际做可行性研究,造成资金到位后项目无法实施或变更项目建设内容。
(四)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乡(镇)、村普遍存在往来款项挂账数额过大、时间过长的问题,主要领导不重视往来资金清理,甚至有的挂账时间经历了几任领导,有些债权债务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单位人员已无人知晓。有些往来款项,原本就记载不清,日积月累,不少已成为呆死账,无头账,严重影响乡(镇)、村资产、负债的真实性。
(五)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财会专业人员少,素质不高,部分财务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财务专业知识缺乏;还有一些乡镇分管财务领导也不懂财务,导致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给财务管理带来难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和财政政策的要求。
(一)乡镇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在乡(镇)、村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乡镇领导干部存在错误的政绩观,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乡镇发展与资金紧缺的矛盾突出时,无论是补贴、补助资金,还是专项建设资金,也不管合不合规,都用于解燃眉之急,这是乡镇财务屡屡违规的主要原因。另外在财务管理方面,乡镇领导变动频繁,个人交接意识不强,新任领导存在“新官不理旧账”意识。
(二)财会法制观念淡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松弛。一些乡(镇)村干部和财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对财会法规、财经纪律了解甚少,“无知者无畏”,不按财会法规、财经纪律办事,不按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三)乡镇支出管理监督不力。乡镇项目建设前瞻性不强,没有认真研究项目建设需要,临时性实施项目较多过大。可用资金不足,就随意挤占挪用专款。乡镇纪检部门、财政所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相关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未实行常态化。
(四)内控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乡(镇)、村财务管理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普遍薄弱,在“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管”的管理模式下,财务人员只是按票据做账,而不去核实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的乡镇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混乱,有些岗位之间缺少相互制约机制,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如会计和出纳工作由一人负责,票据和印章由一人保管;个别领导为了自已的“方便”而又不愿听从会计人员过多“谏言”,未能实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大额支出虽然实现“联审联签”制度,但存在事后补签的问题;资金使用随意性大,部分财务收支事前无人审核,事后无人复核,于是就出现了支票头无背书、差旅费报销不填写差旅费审批单、原始凭证无领导签字、收入进账无收款收据、原始凭证粘贴较乱、账务处理不及时以及村级财务跟踪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一)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力度。一是乡镇领导应增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意识,成立以本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为主的财经领导小组,设置5000元及以上物质采购和专项资金使用由本乡(镇)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实行集体负责制,正确处理好专项资金的使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二是适当增加乡(镇)村经
费预算。乡镇挪用专项资金的原因有时是因为经费不足,县财政将根据财力情况每年适当增加公用经费,保证乡(镇)村正常运转;三是规范专项资金核算,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真正做到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行为的发生;四是县直项目主管部门应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形成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科学模式,确保乡镇管理、使用好财政专项资金;五是县审计局加大对乡镇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集中开展乡(镇)政府、村财政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工程决算等审计,乡(镇)政府每两年审计全覆盖、村每三年审计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不断增强乡(镇)、村领导干部的资金风险意识和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责任意识。(二)强化惠农资金信息公开,加大违规违纪行为查处力度。事前,强化涉农信息公开,要让有关政策、文件、规定宣传到农牧民,全面提高群众知晓率。扩大社会和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有效规范主管部门权利动作,降低其工作的随意性,防止和减少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严把农牧民申领补贴基础数据审核关,到户到现场逐一核实,避免虚报冒领、套取补助资金;事中,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纪检部门要深入乡镇村队明查暗访、跟踪督查、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和举报箱等监督措施,进一步提高监督实效;事后,将“一卡通”和现金发放的各项补助资金,年终集中公示。以村为单位,将全村领过惠农补贴的所有农牧民集中梳理汇总补贴项目名称、受益户姓名、数量、金额等信息集中公开公示,在深化现行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常规公开形式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形式。在乡镇、村级推广点题公开的形式,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直接公开群众点题关心的问题。 抓住农牧民反映的问题线索,深查实挖,有效预防和查处惠农政策实施中的冒领、挪用、套取等违规违纪行为。
(三)规范招投标或政府采购手续。一是有资金来源的项目工程、货物、服务采购时必须提前办理招投标或政府采购手续后实施;二是针对乡(镇)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围墙粉刷、道路维修、安全饮水等年初无资金来源的“小项目”,年初,以乡镇为单位做出全年工程预算,经财政投资评审确定统一市场指导价格,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中标企业或农牧民施工队。根据项目施工进度和资金到位情况,由乡(镇)、村加强检查验收,核实工程量及价款,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后支付工程款。解决了小项目累计成大额资金手续不全、真实性无法确认、工程量无法评审等问题的发生。
(四)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乡(镇)、村必须建立往来款项定期核对和清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催收应收款项,严禁举债建设项目,对呆死坏账进行清理调整,减少挂账,严防利用往来款项调节财政收支。建立债权、债务坏账的责任追究制度,促使乡镇领导干部改变“新官不理旧账”的行为,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基本情况:**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
弱。**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
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
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工作,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
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2000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11年,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3、市场拓展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逐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在完善驻地商业街、**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业网点的基础上,开展放心食品、药品、农资进村活动,深化邮政服务“三农”,在各村加快建设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改造规范化“农家店”。提高**农民公寓楼小区、**农民公寓楼小区、**煤矿西山生活区各项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的辐射能力,使市场服务网络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区。在309国道、美食街西侧分别规划建设一处大型集贸市场,为周边镇、村服务。适时在济莱路和244线交叉路口,规划建设一处农副产品周转批发市场,带动各村农副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生态家园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抓手,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工程,计划以**、**、**三村为主,每村每年改建50户;进一步加快生态小区建设,每年新建包括沼气池的生态养殖小区3处,争取5年内所有养殖小区都配套建有沼气池;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完善工作长效机制,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以南部沙湾村、月宫村、长青村、兴旺村为主,继续实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
程,在今年完成1005亩可视山头绿化工程的基础上,明、后两年再分别绿化荒山1000亩,3年内在“四旁”植树10万株,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乡镇机关正常的公务接待和机关干部能够吃上“放心饭”,县委、县政府下发《__县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严格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的补充意见》,明确规定乡镇接待一律在食堂就餐。截止目前,我县辖区39个乡镇政府根据干部的意愿和机关实际,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资金为干部职工建起了干净卫生、设施齐全的“廉政食堂”,解决了公务接待和机关干部用餐的问题。
(一)接待标准。各乡镇廉政食堂接待标准根据县委、县政府指导数,结合各自实际,制度出了干部就餐4-8元/餐、公务接待餐15-35元/餐(含酒水)的标准。根据乡镇经济情况,部分乡镇干部就餐实行全免费,部分乡镇干部就餐采用干部自付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少数乡镇干部就餐全部由干部自行解决,村(社区)干部到乡镇办事需在食堂就餐,参考干部就餐标准。
(二)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经营,乡镇都建立了针对食堂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一是规范用餐、接待程序。乡镇政府安排专人接待,来人来客需就餐,由党政办登记,及时安排就餐标准。二是规范食堂材料采购。建立物资采购和使用台账,采购人员不付钱,付钱人员不采购,有效防止漏洞。三是完善运行制度。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均制定定点用餐、定额支出、对口接待、严格审批、备案监管等制度。
(三)主要成效。一是压缩了乡镇公务消费支出,提高了乡镇财政的使用效率。廉政食堂大幅降低了乡镇招待经费支出,节省出了大量的资金,可以用来解决民生问题,公共财政的效率得以提高。今年来,接待支出同期减少36.7%。二是改善了机关作风,形成了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廉政食堂的建立改变了铺张浪费的招待习惯,有利于推崇节俭之风。三是在廉政食堂用餐,节省了机关工作人员大量的用餐时间,工作中不再“面若桃花”,酒气熏天,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好本职工作,改善了干部形象,有利于树立勤政为民的干部形象。
(一)资金问题。一是上级对廉政食堂没有政策支持,全部靠乡镇自己向上级争取“五小”设施项目建设,因项目资金有限,乡镇政府要配套资金,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乡镇级财政收入基本上没有,政府无钱可出。二是食堂运行成本高,费的乡镇缺口更大,尤其是干部就餐全免,每年乡镇都有部分欠账。
(二)管理问题。乡镇食堂在管理上规模越大,漏洞就越大,规模越小,漏洞就越小。审计部门查找一些资金去向时,少数单位领导往往朝食堂一指,为自己开脱。乡镇因工作在农村第一线,工作时间不固定,吃饭时间也就没有规律,食堂工作人员统计吃饭人数的时候政府干部都在,饭做好以后,部分干部因工作下村去了,造成的浪费较大。有时候看政府人不多时,饭菜做的较少,吃饭的时候干部刚好下村回乡,导致饭菜不够吃,干部意见较大。
(三)政策问题。造成乡镇食堂现在这种状况,体现了乡镇在办食堂上存在各自为政的做法。到目前为止,针对如何办好乡镇食堂,上级主管部门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措施,没有从政策层面给予乡镇办食堂的一些规范。干部就餐全免的乡镇导致接待费用过高,超过了年初核定的公务接待费指标,工作较为被动。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抓好"廉政食堂”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干部中大力开展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营造一个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良好社会氛围。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考核、检查、验收等活动。各种会议、调研能不在乡镇安排就餐的就尽量不在乡镇安排。
(二)建章立制,强化监督。一是规范接待。严格掌握接待标准,可按定点接待、定接待标准、定陪同人员的要求试行。二是明确要求。制定乡镇干部用餐制度,规定乡镇干部下村无特殊情况一律回乡镇机关食堂就餐。为鼓励乡镇干部回食堂就餐,有条件的乡镇可采取适当补贴一点的方法,激励干部回食堂就餐的积极性。三是严格公开。继续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对接待费用做到逐笔、逐项公开,并公开经手人,接受群众监督,使陪同人员自觉按标准接待。
(三)增加投入,改善环境。乡镇要在节省招待费用的基础上投入适量资金对食堂用餐环境进行改造,添置必要的设施,如空调、沙发等必要设施,营造一个舒适、卫生的食堂用餐环境,既消除主人的寒酸感,又能消除客人的委屈感。
(四)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乡镇应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炊事员的工资和待遇,将其等同于乡镇干部看待,鼓励其工作积极性。同时,炊事员应当勤于钻研,努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和农家特色的菜品的研发;另外,乡镇还可根据接待量的大小给炊事员一定补助,使其能在单调枯燥的岗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干部就餐和"廉政灶”接待尽好职,服好务。
在乡镇基层工作一年来,我亲身经历了乡镇机构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事件,在工作、生活中也就相关问题与许多领导和同事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从而对当前乡镇的基本状况、乡镇干部的思想状况有了大体的了解,进而对乡镇干部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如何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做出了初步思考。
一、当前乡镇的基本状况
乡镇政权作为我国政权运作体系的“瓶颈”,一直以来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建立民主自治、安定和谐的农村社会;形成高效运转、依法行政的政府权威机构;培育各类民间社会经济组织,向农村社会自主提供部分公共物品,并部分行使政府职能”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几年来的接连开展,对于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乡镇政权“权小、责大、能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财政步履维艰。
在分税包干的体制下,乡镇财政状况具有很高的分化程度,穷者很穷,富者很富,但是总的来看,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很紧张,财政收入的结构性差异很大。从财政开支来看,乡镇财政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奋斗的财政,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很弱。
从全国大范围来看,乡镇财政已经结束了辉煌的历史,开始步入“吃饭型财政”、“要饭型财政”的尴尬时代。特别是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难以填补资金缺口,乡镇负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状况使得乡镇的日常运转异常艰难,更难以抽出资金开展各项公共公益事业建设活动,难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较大作为;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乡镇难以在短期内走出困境。在此背景下,乡镇干部的奖金、津贴和种种福利待遇也就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从而增添了乡镇干部思想的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于专心地开展工作。
2.“权限”内外交困。
伴随财政状况恶化的是乡镇权限的萎缩,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必然的趋势;再加上与乡镇机构改革随行乡镇职能的转变,也要求乡镇彻底改变传统的包办一切、管辖一切的状况,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社会服务上来。所以,从客观要求上讲,乡镇的“权限”应当逐步萎缩。尽管现在农业税不收了,乡镇的工作压力减轻了许多,但稳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生产引导、基础建设、上传下达等事实上的日常事务依然繁重。这就产生了第一对权限矛盾:客观要求“削权”与事实工作不收权的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表面权限与事实权限的矛盾。从表面上看,乡镇仍然管理着当地社会的几乎一切事务,乡镇干部在地方上依然享有较高的地位;但事实上,乡镇正面临着巨大的权限危机,现在根本无法用行政命令手段解决好日常问题,其权威性和优越性正在逐步丧失。由于事实管理效能的弱化,乡镇干部在农民面前没了底气,失去了号召力,从而常常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苦恼中,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职能出现“真空”。
税费改革以后,乡镇管理农村社会的手段和任务发生了较大变化。乡镇在计划生育、处理农村矛盾、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事实上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越来越弱。在职能部门逐步健全、法制法规渐趋完善、乡镇财力日益困难的情况下,社会民众对乡镇职能转变的愿望也越来越热切。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原有的许多镇直单位和部门纷纷“自立门户”,脱离乡镇的领导,步入社会化、市场化管理的轨道,进一步弱化了乡镇的管理职能;另一方面,作为乡镇机构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强化社会服务的职能,却由于缺乏服务意识、缺少服务能力等主客观原因迟迟难以有效发挥出来。面对乡镇出现的这种职能“真空”,乡镇干部们或心存苦闷惶然不知所措,或袖手旁观静观其变,或借此机会大肆放纵,难以把思想和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上来。
二、乡镇干部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及后果
广大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在艰苦的环境下,为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近些年来,一些乡镇干部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在思想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导致意志上的消沉和行为上的消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有效调动,正常工作无心抓,遇到矛盾不愿调,工作质量严重下滑,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党群、干群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
(一)主要思想问题
应当说,大部分乡镇干部是比较敬业的,为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为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付出了许多心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乡镇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思想情绪低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对改革工作不满。
一是认为改革过于频繁。乡镇机构改革近几年几乎年年都在搞,频繁的改革不仅有损农村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也使乡镇干部长期生活在一种岌岌可危的环境下,思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改革减人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乡镇干部的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改革的次数多了,改得过于频繁了,不仅这些作用会失效,也会让一些乡镇干部产生“迟早要下岗”的想法,从而对工作失去信心,丧失动力。
二是认为改革不公平。特别是乡镇的中层及以下干部,他们对于领导干部改非的公平问题有些看法。精简乡镇班子,形成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体制,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受大多数乡镇干部欢迎的。但是,那些改非后的干部,不仅自然获得副科级干事或助理的头衔,而且虽然依然作为定额编制之数却进了“保险箱”,不再参与机关干部的竞岗竞职。也就是说,乡镇机构改革对于乡镇领导干部而言,是不存在下岗问题的,而作为乡镇干部主体力量的中层及以下干部却不得不面对这种危险。
三是认为改革方式不合理。在改革中,虽然也引入了自愿报名、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等程序,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但对于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仍然不能有效显示。我比较熟悉的一个在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在竞职中由于民主测评成绩不佳而名落孙山,但事实上该同事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品行也不错,其直接领导也很赏识,只是由于未能得到广泛认可而弃置一边,很是可惜。这种不完善的改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许多乡镇干部,使他们不去考虑如何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而是将目光集中在拉帮结派、建立庸俗的人际关系上,注重表面文章。
最近一次的乡镇机构改革也已过去半年时间了,但改革的影响还在,乡镇干部对改革的种种担忧还没有完全退却,改革甚至已经成为一道藏在乡镇干部心头不容碰触的永久伤疤。
2.对工资福利待遇不满。
乡镇财政的窘迫,也直接影响了乡镇干部收入水平。在大多数乡镇,除了由县财政统发的四项基本工资之外,乡镇干部作为国家公务员依法应当享有的奖金、津贴、补贴只能存在于帐面上,根本无法兑现;乡镇中层及以下干部甚至连开展工作必需的通讯费、交通费等职务消费也得不到分文的补偿;而那些应该享受的福利政策,如房改优惠政策及职工住房公积金等更是遥不可及。而且,作为现在已经基本有了保障的统发工资,其水平标准也相当低,除去个人及家庭每月的生活开销已所剩无几,在小孩上学、赡养老人、生病住院或是人情往来等需要花钱的时候往往令乡镇干部作难。这种状况一方面使不少乡镇干部在对工作的疑惑中艰难度日,一方面也不得不对自己的收入来源作其他途径的考虑,必然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承受艰苦的工作环境、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乡镇干部还得忍受工资方面的现实不平等所带来的思想折磨。在前几次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有些干部钻了改革政策的空子,通过各种不正当渠道谋得了“因病退养”、“离岗退养”资格。如此全身而“退”,虽然平稳地实现了乡镇干部数量的减少,但是这部分人的工资却分文不少,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减人、减支”的改革目标。那些仍然操劳在农村工作一线的乡镇干部,再一次亲身感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内心如何能平?另外,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存在的较大的“城乡差别”,也让许多乡镇干部心理不平衡,并逐步滋生对当前工作的厌倦情绪。
3.对工作无所谓。
有些乡镇干部以乡镇条件差、乡镇工作就那么回事等为由,自我感觉良好,放松了学习、提高和锻炼,工作松劲,热情降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工作表现出了一种无所谓甚至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
一是政治责任感不强。一些乡镇干部只是满足于做一些堆在手头的具体事务,对乡镇的发展目标不明,措施不力,办法少,没有“活一方经济、保一方稳定、富一方百姓”的政治抱负;有的乡镇干部对待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认为只要保证在工作中不出现大的差错,不给各级领导添麻烦就行了;还有的乡镇干部,尤其是一些乡镇领导干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去主动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不安心基层工作,大兴“走读风”,甚至一门心思打自己的“小算盘”,走“上层路线”,想方设法请调进城。
二是工作作风不实。在日常工作中,办事拖拉、效率不高已成为许多乡镇干部的通病,上级安排下达的各项任务也常受此影响而难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主要是有些乡镇干部在长期的乡镇工作中,感到升迁无望,对政治前途失去了信心,只想平静地“熬”到退休;或是屈服于当前工作的种种诟病,感念个人力量太小不足以改变整体格局。由此,其工作动力自然也随之减退,分内工作成了“凭良心办事”、“凭兴趣办事”,遇到矛盾就回避,有了责任就推诿,大颂“推”字经,长念“拖”字诀,脱离群众,形式主义、严重,工作自然也无法做细、做扎实。
在驻村工作上,虽然现在大多数乡镇都对干部的驻村工作作了安排,但仍有许多乡镇干部工作浮于表面,真正主动进村入户搞调查研究,主动了解、反映并解决群众困难的并不多。有些乡镇干部甚至从“体谅老百姓”的角度考虑,将入户调查等同于“鬼子进村”而有意减少次数直至完全将此项工作抛于脑后。遇到一些重大任务,或是上级领导对各村工作有具体要求时,他们也只是通过与村干部的电话联系或下村走马观花地遛一圈,了解些基本情况以备突击检查。
三是开拓创新意识不浓。有的乡镇领导干部难从本乡镇的实际出发,只会不切实际地照搬他人经验,遵听上级要求;有的乡镇干部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作没招数、无突破,片面强调保安求稳,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乡镇干部发展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思想上无开拓意识,工作上无创新精神,工作计划总是年年老一套,年终工作总结又全都是熟面孔,工作毫无新意,业绩难见起色;还有一部分乡镇干部认为自己在乡镇干的时间长,动不动就摆“老资格”,因循守旧,对工作缺少实干精神,一心指望组织的“考虑”和“照顾”。
4.对人民群众不亲。
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在农村,工作对象是农民,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将群众认定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才能真正沉下去,带着感情下到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好务。但是,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一些乡镇干部态度却极不端正,对下访谈心为群众办实事认识不足:
一是怕苦怕累思想。有些乡镇干部嫌农村条件差,环境苦,不能和农村群众打成一片,即便是下乡也是当作任务来完成且怨声载道,一晃就走,很难沉下来倾听农民呼声,为群众办实事。
二是怕麻烦心理。乡镇干部虽大多出自农村,但仍有许多人认为我国有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农民阶层长期存在自私自利的小农经济意识,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而既怕为群众办事不成反受连累,使自己在群众面前丢失颜面,也怕办成事后群众一哄而上,得寸进尺。
三是自私自利观念。有些乡镇干部放松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管不住小节,受不住简朴,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完全成了市场经济的“俘虏”,处处讲关系、讲情义、讲实惠。个别干部甚至把下基层到农村下访谈心也当作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个人实惠的手段,身体下乡了心却没有下去,不能向群众学习,不能真心为民办事,所有工作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做做样子,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见表面行动而实效不大。
(二)产生的后果
1.组织纪律涣散。
农村工作需要乡镇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太多的不满、不平和抱怨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而在这些思想问题的左右下,许多乡镇干部不是想着如何更好地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而是时时刻刻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考虑自己的利益。因而,工作不用心了,纪律不遵守了,上班不准时了,最终是勤了自家地、荒了公家田,以致于上班不见人影,迟到早退更是成了家常便饭。缺乏组织纪律作保障,不仅使乡镇干部产生办事拖拉懒散的负面形象,也必然严重影响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2.矛盾积压难解。
现在农村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很多,“闯”过去海阔天空,退一步难上加难。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乡镇干部背上过重的思想包袱,只会平添烦恼,使原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一些乡镇干部存在的避难就易、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思想倾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处世态度和不敢坚持原则、不敢正视并接触矛盾的“老好人”意识,会使这些矛盾和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长期积压,进一步增加解决的难度,使农村的工作局面难于在近期内有较大的突破。
3.工作难如人意。
在“拮据”的乡镇财政、不断深入的乡镇机构改革和微薄的工资福利面前,部分乡镇干部人心浮动,对工作缺乏活力、缺乏创新是一种必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谋求较好的个人生活,乡镇干部消极应付手头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费劲心思,积极“红杏”出墙,钟情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在一些“看破红尘”的老资格的“训导”下,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世俗环境的熏陶下,纵然是基层干部有“脊梁”,也难以在讥笑和谩骂中长久坚持下去。在如此的工作环境下,又如何能有效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又如何能让工作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呢?
4.基层形象丑化。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大众传媒的强势介入,乡镇干部在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得以全面“暴露”。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形式,它对于促进乡镇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很切实地体会到,来自乡镇政权反馈出来的信息还是负面居多;特别是一些乡镇干部工作中的难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被过度渲染,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许多乡镇干部的形象显示出了粗俗、暴躁、浅薄的特点,乡镇政权“多余论”也一度沉渣泛起。这种状况的出现,虽然与利益驱动下的新闻炒作及个人成见有相当关系,但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基层政权和乡镇干部形象被丑化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自身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合时宜、不合身份特征的思想和行为。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对于乡镇干部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智慧和务实的态度来解决,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采取“打压”态势,也不宜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寻求一时矛盾的解决,而应当通过实施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办法和措施,着眼长远,注重预防,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逐步实现对乡镇干部的制度化、人性化、科学化管理,努力将乡镇干部的各种思想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1.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问题重在预防。解决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尽快促成他们工作作风的转变,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给他们勤打“预防针”。目前,保持党员先进性在乡镇这一层级的活动刚刚开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为重点,切实抓好对乡镇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坚持不懈地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乡镇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特别是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涉及农民利益、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对于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乡镇工作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党员干部现代必备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改造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党性,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帮助乡镇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乡镇干部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形势,更好地为农民群众带好头、服好务,就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针对一些乡镇干部忽视学习改造、纪律松弛、作风漂浮的状况,并结合乡镇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习资料,要求乡镇干部按时保质保量进行学习;同时,辅以相应的督促检查考核机制,保障此项工作的进行。另外,也要将乡镇干部学习的近期安排和长远计划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起将学习当工作,将学习当责任,将学习当成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学习理念。
三是要不断端正并深化乡镇干部的思想认识。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包括对党的认识,对群众的认识,对自身工作和责任的认识。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各种思想问题的土壤。为此,除了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学习,不断增强乡镇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外,还应通过大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与自我教育活动等形式,努力发现并深层挖掘各种思想问题的根源,以达到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
教育学习、正确引导固然重要,虽然能使有责任心的干部能安心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绝不是万能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其与现实密切联系的特点。最根本的还是制度,制度是带有全局性的东西,是约束乡镇干部行为、避免各种思想问题进一步升级的强有力武器。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党政干部的主要监督机构,虽然能够在治理腐败、追查一些违纪案件方面有所作为,但对于干部们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一些尚未造成明显严重后果的思想问题,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但这并不等于在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上不要监督、不要管理,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这正反映了我们的监督管理还存在漏洞,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对于监督还需特别注重提高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广大乡镇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真正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自律、从严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从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线,在“四个多样化”的条件下,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抗得起风浪、站得住脚跟、经得住考验。
对于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处理各种现存的不良状况,更需要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消解各种消极思想的苗头。一方面要通过《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落实,通过一系列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和办法,不断强化和完善干部考察、考核、测评、评议制度,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监督管理。积极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离任审计制、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领导干部谈话诫勉制、末位淘汰制等制度。另一方面对少数工作不力、班子战斗力差、凝聚力差、群众意见大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要下决心进行组织调整,不能让群众不满意的领导干部得过且过。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反映到具体的工作中,就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也就有必要从抓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入手,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遵守和贯彻执行,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
3.保护和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乡镇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困难较多,在乡镇干部存在的思想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是由政治体制僵化、城乡差别过大、利益分配不公等因素导致的,而这些确实都是不容否认的社会现实。所以,对于乡镇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又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总结经验,解决难题,努力消除乡镇干部的不满情绪,切实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针对乡镇干部思想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尽量提高乡镇干部工资待遇。乡镇干部的工资待遇总体来看是比较低的,就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内地乡镇大多维持在800元以下的水平,月工资不足600元的也不在少数。此等收入相对于“纯正”的农民可能不是很少,但绝对无法和那些从事工商业乃至外出务工的民众相比,从而也使乡镇干部逐步沦落为“低收入人群”;再加上他们相对于一般民众有更多的社会应酬,微薄的工资收入根本经不起花,乡镇经济的拮据状况又难以对此作出弥补,这就使他们原本就不平衡的心态变得更加复杂。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待遇,虽然不是要“高薪养廉”,但至少能稳定人心,增加他们说话办事的“底气”。
二是继续深化乡镇配套改革。乡镇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减人减事减支,但从目前情况看,人有了很大减少,事有了部分减少,支却分文未少,这就造成“拿钱的不干事,干事的少拿钱”的不公平状况。为此,在乡镇改革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彰显在职人员与下岗人员的区别外,还需在内退、病退等政策性退岗的具体执行上严格把关,该执行什么政策就执行什么政策,对个别干部的不合理要求决不姑息迁就,决不可使大多数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个别人的投机取巧行为受到挫伤。
三是切实解决乡镇干部的实际困难。我们不能因为乡镇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差,就放松对乡镇干部的管理,以换取心理上的平衡,而应通过正面引导,以人性化的管理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针对乡镇干部的一些实际困难,主管部门要想其所想,帮其所需,解其所难,消其所忧,从关心爱护中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农村工作第一线的乡镇干部存在的夫妻分居、子女就学、偏辟乡镇工作时间长等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考虑,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帮助解决。同时,对乡镇干部应该享受的房改政策,以及在财政“口粮”补助,在交通、通讯,在办公、住房条件等方面应给予政策倾斜。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一时不能或无力解决的,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无论怎么样,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他们就会振奋精神,集中精力干好工作。
4.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的交流。
“交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要加强与乡镇干部的思想沟通,另一方面是要实行乡镇干部与县直机关干部之间的交流使用。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人生价值观、目标、喜好、情绪、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要在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聚合乡镇干部的才能和潜力,组织和领导就必须加强与他们的思想交流,就本地区的远景规划、价值观和工作的任务目标与他们进行深层沟通。有效的沟通才能找出正确的问题,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乡镇领导和乡镇一般干部之间、上级组织和领导与乡镇干部之间交心谈心较少,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一般干部的种种想法、意见和建议,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长期累积下来,必然产生种种思想问题。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乡镇干部对党委的意图、对政府的工作了解不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也不高。
再就是干部之间的交流使用。干部交流是《干部任用条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干部开阔眼界、丰富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很有好处,有利于避免在用人问题上的“近亲繁殖”,有利于建设一个团结协调的领导班子,也有利于消除化解干部的各种不平衡心态。目前,在制度层面上关注的大多是各级领导干部之间的交流,而对于一般干部关注较少。这种状况应当改变,因为毕竟中层及以下干部是各级政权组织的主体,他们的愿望和合理要求应当得到尊重和满足。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艰苦的乡镇,许多干部常常是一呆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纵然不出什么乱子,也很难长久保持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所以,当前干部交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与部委办局之间的干部交流。当然,对要交流的干部要慎重考虑,既要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又要根据本人的工作情况来确定,切实建立乡镇干部合理流动的机制。
5.制定出台一系列向乡镇倾斜的政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干部的思想问题,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出一系列向乡镇倾斜的政策,彻底改变乡镇的经济财政状况,使乡镇的“日子”变得好过。
首先,从“人”的方面向乡镇倾斜。要坚决克服“论资排队”、“媳妇熬成婆”的现象;要彻底打破各种干部选拔、交流的界线,切实加大局与局、乡镇与乡镇、乡镇与部委办局间干部的交流;选拔干部要“眼睛向下”,从基层领导干部中选拔优秀分子;凡不经过艰苦环境、复杂工作锻炼的干部,不能提拔;对于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领导,该“补课”的要下决心让其去挂职锻炼。在工资、编制等不变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期限地采取见习、培训、工作组、挂职等形式进行乡镇与部委办局间互相选派一般干部的培养、锻炼和交流。
其次,从“财”的方面向乡镇倾斜。一是财政支出方面向乡镇乡倾斜。从目前看,多数乡镇的多数收入都是用来“养人”,其结果是人“养”不好,建设发展不起来。这个问题是一个很难回避的现实矛盾,而且“养人”和建设两头都是软不得的问题。县级财政在预算中,应充分考虑乡镇干部的“口粮”费和办公费,从制度上优先确保乡镇财政经费支出。二是在税收分配上向乡镇倾斜。在大多数乡镇还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税又在逐步取消的情况下,乡镇的税源、税种、税额都少得屈指可数。因此,在一些税收政策上,应采取积极扶持的办法,给乡镇留成合适的比例。同时,还要采取积极宽松的鼓励政策,让乡镇去开辟税源或扩大增收,如农业特产税、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城市建设附加税等,以既得利益来调动乡镇干部加强税收征管的积极性,增强发展后劲,加快经济建设。三是积极为理顺乡镇债权债务关系出谋划策。目前,乡镇债务的数额较大,成因也很复杂,在债务化解工作中必须赋予乡镇较大的集体资产处理权,政法部门也应当主动为乡镇提供各种法律服务。
一、*镇安置帮教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镇安置帮教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安置帮教工作,*镇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安置帮教工作站。各社区、居委会以及*牧场都成立了帮教小组。截止今年上半年,*镇共有安置帮教对象*人,*人接受帮教,*人脱管,*人重新犯罪。已解除帮教的刑释解教人员和现帮教对象共有*人生活困难。
二、*镇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总起来看,随着*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安置帮教工作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安置帮教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衔接工作有脱节,主要表现在司法所和派出所之间相互协调不够,在安置帮教工作上不能很好地统一协调起来。各居委会与当地派出所衔接不好,居委会的帮教工作很被动,不能及时主动地掌握新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安置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基本上自谋职业。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还有待落实。
(三)在帮教方面,尽管各社区、居委会的帮教小组成员已经尽了很大努力,但对其帮教对象做到“三包”“五清楚”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四)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档案资料不足、档案管理不规范。对刑释解教人员中流动人口的管理还存在死角,刑释解教人员脱管*人中,有*人去向不明,其中*人是流动人口。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相关工作人员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历史上,我们的行政机关重管理轻服务,对刑释解教人员重点针对其重新犯罪后的处罚力度,而在工作上往往忽视对其思想生活上的帮教,预防和减少其重新犯罪的动因。
第二,*镇的基层司法所刚刚建立,许多工作还需进一步开展提高。过去司法助理员都是兼职人员,对司法工作存在着业务上不是很熟悉,其本身工作又很繁忙,往往对安置帮教工作做得不是很细,历史上欠帐较多。
第三,*镇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现阶段就业压力很大,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就更加困难。由于经费有限,司法所办公条件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镇安置帮教工作的几点建议
安置帮教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版权所有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统一协调好安置帮教工作。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安置帮教工作,才能统一协调好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各社区居委会的相关工作。与民政部门协调好,落实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
(二)认真抓好基层司法所建设。司法所是安置帮教工作的具体实施机关,把司法所建设抓好,才能通过司法所具体实施好安置帮教工作。
一、人员配备
**镇财政所现有工作人员*名,其中所长一名,会计一名,出纳一名,村财管理员一名,所有人员均已按文件要求时限到岗,目前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二、办公场所及办公用品配备
**镇财政所现有办公场所*间共计约**平方米。其中办公室兼档案室两间**平米,宿舍*间*平米,村财专用档案室*间**平米。办公电脑*部,针式打印机*台,一体机*台,办公桌椅*套,档案柜*组。
三、档案资料及财务账务移交
按照县财政局统一安排,**镇政府及村级账务财务资料已于2021年1月21日在县财政局和**镇人民政府的现场监督下完成交接,资料齐全,程序规范。
四、规章制度建立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结合本镇实际,**镇财政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办法、财政所工作职能、岗位设置及各岗位工作职责、财政所考勤制度、工作守则、业务审批流程与规范等,并严格按照各项制度的规定落实日常管理。
五、日常业务开展
村财方面,严格按照规定审核、审批村级报账资料与程序,各类审批合格报账资料均已支付完成;按时发放村级现任干部及卸任干部工资,截止目前,干部工资已发放至2021年3月。
镇财方面,日常业务正常开展,各类支出严格按照财政所财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及时为干部办理工资发放、公积金、医保、统筹等代扣代缴工作,及时合规审批支付各类工程项目款及日常开支等,目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稳步推进。
六、存在问题
鉴于财务工作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从入门到精通需要较长时间,且财政所所有干部均为新任干部,业务不精,工作上放不开手脚,导致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缓慢,部分支出兑付不及时,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七、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学习,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是加强本职业务学习,积极主动的向老同志请教学习,向工作开展较好的其他财政所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推动财政所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镇是*旗的旗委、政府所在地,也是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随着*镇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城镇的交通、通讯不断发展,人口规模日趋增大,这些都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近两年来,*镇在开展“打两抢、反盗窃”专项斗争工作中,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治安防范体系,以“三线联防”体系建设为核心,各综治成员单位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治安防范新格局。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检验,该体系已初步显现出其在治安防范中的特有优势。一、治安防范体系的现状
*镇位于*市西北部,距*市所在地*区西北*公里,距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市*公里。*国道横贯东西从镇区经过,交通便利。全镇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总户数*户,总人口数*人。*镇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并逐步完善符合小城镇特点的安全防范体系。在专群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从加强安全防范队伍建设入手,构筑了以11名公安干警为主力,10名专职治安巡防员,90名保安员,320名义务联防员,67名治安信息员,221名治保调解组织成员为辅助力量的安全防范组织网络。通过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协作,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局面,在治安管理、创安活动等涉及安全防范的领域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为适应日益动态化的社会治安环境,*镇在总结以往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构筑打防控一体化治安防控网络体系,全力保障了全镇的社会治安稳定。
(一)创建新型的治安防控体系
1、实行一区一警、流动警务相结合,部署社区警务新战略。
*镇以社区为基础,成立社区警务工作室,实现一区一警。社区下设有治保会,调委会,实现警民联动,共同联防值勤。通过改革警务机制,实现警务下移,派出所民警下沉社区,使民警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社区民警主要职责是办理案件,调处纠纷,治安防范。治保会主要是开展帮教和防范宣传。调委会主要是调处一般民间纠纷。流动警务车主要是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
2、加强治安联防队伍,构建“三线”联防体系。
为强化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镇根据实际情况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治安联防网络。建立一批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治安联防队伍。由低保人员,环卫工作人员(主要是4050人员),老年协会会员,出租车司机快速扑火队队员组成的义务治安联防队300余人充实到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当中,负责本辖区的安全防范工作,形成了“三线”(一线:派出所治安员和旗快速扑火队员;二线:老年协会会员和环卫工人;三线:低保对象)相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利用出租车流动性强、接触面广的特点,积极参与治安联防工作。
3、实行多警联动,打防结合,建立治安防范新机制。
为增强整体作战能力,*镇综治委积极协调刑警、交警、国保、治安、消防等警种,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非法组织,维护交通安全,避免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培育长效的打防控工作机制
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镇始终遵循安全防范这条主线,把各单位、各部门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责任目标,加强指导和监督,从而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镇认真贯彻自治区综治委关于“健全四个机制”的总体要求,在工作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上狠下功夫,把安全创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两口一屋”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管理,预护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重点人口管理等日常基础性工作通过建立目标的形式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实行日常监控与的终考评相结合,责任查究与一票否决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制度约束与法制规范相结合,逐步建立完善治安防范长效工作机制。
1、在创安活动中,*镇积极开展“党员八个带头作用”和“六进社区”(治安、法律、文体、科技、卫生、道德)活动。20xx年,三个社区达到旗级“安全社区”,三个综治成员单位达到旗级“安全单位”。
2、三防联控措施到位。“人防”:每年对综治成员单位值班更夫进行岗位培训,并且不定期进行抽查。“物防”:对重点单位和部门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每个派出所配有治安巡逻车2辆,进行全天候巡逻)。“技防”:完善金融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
针对目前禹州市开展农村居住环境改造提升工作。近期,禹州市规划局组织了对禹州辖区内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禹州市村庄的基本情况
(一)我市村庄现状
禹州市全市域面积1461平方公里,辖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颍川办、夏都办、韩城办、钧台办),18个镇(神垕镇、方山镇、顺店镇、无梁镇、鸿畅镇、梁北镇、古城镇、火龙镇、文殊镇、鸠山镇、褚河镇、郭连镇、范坡镇、朱阁镇、浅井镇、张得镇、花石镇、方岗镇),4个乡(苌庄乡、小吕乡、磨街乡、山货乡)。共657个行政村,2056个自然村,5100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1.4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130万,常住人口113万人,流动人口约17万人,城镇化率42.8%。
禹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禹州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00余处,**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禹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657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67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52个:16个已完成评审,25个完成规划待评审,11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
禹州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
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鸠山镇李村就包含14个自然村;②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张得镇、小吕乡、范坡镇,以及西部山区;③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建设的比较好的有磨街乡的大涧村、孙庄村、玉泉村,方山镇的庄沟村,鸿畅镇的李金寨村等。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张得镇、小吕乡、花石镇;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
近年来,禹州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禹州”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文殊镇陈南社区、神垕镇凤阳山社区、褚河镇小刘社区、磨街乡玉泉社区等12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290个,美丽乡村117个,美丽乡村群10个,创建省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村29个。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
(三)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
(四)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
(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1、督促苌庄镇、鸿畅镇、方岗镇、朱阁镇、郭连镇、顺店镇等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 2、鸿畅镇、花石镇和浅井镇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2019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3、对财政局审定的18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18个传统村落包括神垕镇东大村、鸿畅镇冀村、山底吴村、无梁镇王家村、龙门村、高垌村、张得镇张西村、方山镇方山村、鸠山镇天垌村、魏井村、朱阁镇大庙村、磨街乡黄沟村、关庙村、青山岭村、苌庄镇莱沟村、五坪村、古城镇狮子口村、浅井镇麻地川村)4、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5、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禹州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三)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四)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煤炭产业为乡支柱产业,全乡共有14家矿山企业,年煤炭产量达到25万吨,提供税收740万元,因此,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尤为重要。今年以来,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安全生产,取得较好成效,煤炭生产有序有效,月共生产原煤17.5万吨,提供税收800万元。
一、上半年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责任主体落实到位。一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乡安委会与各企业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引导企业建立诚信体系,强化企业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地位。二是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每月召开安全生产办公例会,安全生产信息员定期和不定期到各矿山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共现场指出和督促整改到位各类安全隐患25起。
2、宣教培训深入开展。一是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活动期间在街道、企业工厂、矿区悬挂宣传横幅40余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1000余份,组织放映安全题材电影10余场次。二是加强矿山企业负责人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开展矿山企业负责人培训12场次,各矿山企业开展职工安全生产培训22场次,培训职工1100人次,提高了矿山企业负责人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
3、专项治理扎实开展。深入开展瓦斯专项治理。制定了瓦斯专项治理方案,5月15日在阳坡煤矿召开了全乡对专项治理现场工作会,会上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通过前一阶段工作,目前我乡14家煤矿实现了通讯、监控系统的改造升级,3家煤矿实现了地面空压机供风,3家煤矿进一步完善了地面井下防尘系统。
4、地质灾害防治有效。一是在全乡28个地质灾害点确定了监测人,签订了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目标责任状。二是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填写发放到位,共登记发放两卡483份。三是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检测,实行24小时监测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尽管前三个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对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责任感不强。二是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够,各矿山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在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方面资金投入不够。三是井下作业不规范,“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加大管理力度。调整和充实乡安委会组成人员,下设矿山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等六个工作专班,明确安全责任,充实安全管理力量。二是明确责任体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三是建立工作台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建立健全重大隐患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机制,达到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效果。四是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和协调配合能力建设,积极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参与隐患排查治理,提高防范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2、强化宣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一是打造强势宣传。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以会代训等方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安全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法律六进”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舆论环境。二是开展主题活动。进一步巩固“安全生产月”和瓦斯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把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与“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活动主题,及时宣传推广各行业、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增强企业职工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安全培训。重点加强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加大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确保特种作业人员及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3、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构建和谐社会。一是严把复产复工初检关口。坚持“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和“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对煤矿井下“一通三防”,机电、采掘、运输等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对安全费用的提取,使用是否建立专户,地面卫生、环境卫生“两堂一舍”是否达标以及场所制度执行情况是否严格进行评议,凡检查不达标的一律不予复产复工。二是强化煤矿安全监督检查。大力开展“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的企业之间相互学习活动,组织各煤矿进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自查与互查,通过比学赶超,提升煤矿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监管人员采取经常性的交叉检查和突击检查等方式,加大监查力度,对违法违规生产、带病生产的矿井严厉查处并督促其整改,确保安全监督检查取得实效。三是深入开展瓦斯专项治理。继续把全乡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作为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严格按“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的瓦斯治理12字方针,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实行专人负责,对3家高瓦斯矿井和3家低沼高管矿井实施重点监管。督促煤矿企业认真做好“四大系统”的安装、维护、升级改造等工作。乡安办根据企业规模和实际情况,对瓦斯矿井实行定级分类建档和挂牌督办,加大对高瓦斯矿井的检查力度,对企业瓦斯监控检测及瓦斯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重点检查,确保从源头上防范瓦斯事故的发生。
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部门的基层组织。乡镇财政的职能和国家财政的职能具有一致性,都是国家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的重要工具,具有分配的职能。同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进行监督检查,所以,它又有监督的职能。但目前乡镇财政管理与监督,还存在一些弊端,就此谈点个人意见。
一、存在问题
买税卖税现象,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由于对乡镇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定缴定补”的财政管理体制,加之国税、地税征收机关为了节约税收成本等因素,取消原一乡一镇一税务所的征收模式,该设国税、地税征收分局,往往一个征收分局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工作,给买税卖税创造了条件,把甲乡镇税收划转给乙乡镇等;同时,各乡镇财政收入任务完成好坏,直接影响到乡镇领导的成绩。因此,各乡镇都主动与国税、地税征收机关协调“关系”,以资助办公费等名义进行变相买税卖税,有的乡镇以税收返还的形式给予个人奖励作为吸引“外来税源”的优惠政策,以挖取本乡镇辖区为其他乡镇或县级税渊,达到增加本乡镇财政收入任务的目的。变相买税卖税不仅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还增加了乡镇的财力负担,有的乡镇连发工资都十分困难;同时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践踏了国家税法的严肃性;也为产生腐败创造了条件。
目前有的乡镇财政管理较为混乱。一是未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会计帐户,会计科目混用;二是财政所帐务处理不及时,帐帐、帐证、帐表、帐实不符时有发生;三是以领代报、白条列支现象严重;会计业务核算不正确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乡镇财政人员素质不高,爱岗敬业责任心不强;一是有的乡镇财政人员未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二是财政人员自身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三是乡镇中心工作、突击性工作多等因素。
实施乡镇财政监督管理职能难。目前有的乡镇“七所八站”收支未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财务人员不是专职人员,对帐务处理不规范、甚至采用“包包帐”造成帐目不清,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人们对财政监督管理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对财政监督管理不理解不支持,认为进行监督检查是和自己过不去对着干。有的领导也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只要完成收入任务,管好财政所自身的帐就行了,监督检查是多此一举,财政人员存在畏难情绪,怕因进行监督检查而得罪人。审计、区级财政监督检查机构人员少、涉及面广等因素,对乡镇的日常监督检查也很难到位。
二、对策建议
对变相“买税卖税“现象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税、地税现有的征收格局,实行一乡一镇一征收所;国税、地税收入任务不分解到乡镇,直接考核国税、地税征收部门;改变对乡镇的考核形式,以乡镇培植源协税护税工作作为考核内容。
对乡镇财政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增强财政人员的责任心,培养敬业奉献的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对财政人员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并作为晋级增资的依据;把乡镇财政列入财政审工作计划,对其实施监督检查,做到一监督、二检查、三帮助、四提高,最终促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强对乡镇监督检查的宣传力度;为免去被查单位的不理解、不支持,以便发挥好乡镇财政的监督职能,县财政局应以文件形式作为工作任务安排每年乡镇必查部门、专项检查项目,同时也是促使乡镇财政所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的一种途径,并要求将监督检查情况上报县财政局监督机构,列入年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有条件的财政所应设置专兼职财政监督检查人员,对内对外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对乡镇的财务收支统一纳入财政所管理,实行零户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