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高专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

时间:2023-02-13 19:2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职高专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高专教育

第1篇

伴随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普遍的提高,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上有了更多的改变,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当代的热题,人们对高等教育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高等教育的高职高专教育自扩招以来,办学规模逐年不断扩大,在校人数也是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和如何解决扩招后学生各类管理工作问题,已成为我们高职教育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一、学生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也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正式录取,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对于学生本身的自信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说有了很多隐患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是来自各个学校的预科生和三校生。不同的专业,由于招生对象的不同,有的专业限招收理科生,有的专业只招收文科生,有的专业则是文理兼收,这就造成了在同一专业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可能既有普通高中理科毕业生,又有普通高中文科毕业生,还有中职毕业生,由于部分学校的专业不同还插入了预科生和三校生。同时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欠缺、学习没有良好的习惯、容易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学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些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年轻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师

一个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无论是专任教师还是辅导员、教学管理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必须要对自己现有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其次在完成学校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扬长避短,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的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再次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并且不断探索和逐步建立适合于自己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最后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在时间上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节,在思维方法及处理相互关系上经常注意总结、调整和完善,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高职高专教学系统中的学生类型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他们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进入大学前的所属地区(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性格、喜好、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针对此现象,高职高专教师应对所授教材做重点、系统的讲述与分析,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由于节省时间、便于教师控制、有利于知识传授的连贯性和主动性而被广泛采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启发的成分易被忽略,很容易演变成注入式。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系统性、逻辑性,没有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任务、高职学生的特点及专业要求;忽视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很少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讨论教学法”。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学校/学院是从过去的职工大学、中等教育学校、夜校由于扩招的需要组建而成,虽然学校/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大了,但是对于教师自身学历的提升采取一种忽视的态度,后勤服务更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在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自考学历、中专毕业学历来教高职学生的情况。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建立将由纯粹的管理好学生的吃、穿、住、行这些简单问题的班级辅导员逐渐向以担任专业课的教师管理学生。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学生更希望有具有丰富专业的任课老师担任辅导员,其所任班级在学风建设、班风建设效果上看效果更加比较好。但由于大部分专业课的教师担任大量的教学实践任务和教学科研任务,他们没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管理学生中去,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更趋向培养大量专任教师来加入学生的教学和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教学和管理效果。

高职高专教学方法必须要改革,改革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注重形成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同时考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因素,并且加强改革成效的科学评价。广大高职高专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形成主体性教育思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高职高专的教与学必须摆脱传统单一的“教”与“学”,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流动信息量巨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率每年的下降,致使很多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一种迷茫,升学的困惑和就业的困扰,就致使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未来美好的生活逐渐淡化和消逝,因此,高职高专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此为根据,设计好准备提问的问题。其次,应遵循过程性原则。即教师应将提问指向思维过程和方法,并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不断改进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为展现思维过程,可以将引导思路采用举相关案例或题目类型的形式,切不可在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之前就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具体方法:一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老师讲解,讲解中应展现思维过程,使学生能在与老师的比较中领悟如何改进自己的思考方法。二是组成学习小组,配对学习,相互切磋,使学生不仅能在讨论和争论中迸发灵感的火花,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价值感,有利于学生的利他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机会交流学习方法,共同进步。再次,应注意正确的反馈。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简单地给予错和对的评价,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维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缺陷,然后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应在问一句“你为什么这样做”、“你为什么这么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和多元化的思考,同时对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其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持续改善教育方法”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恰当的选用适当教学方法,就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质量。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需要,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刻苦学习,努力练就基本技能知识,以更高姿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现状 发展对策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已走过20多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有了极大发展。一方面使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顺利地过渡到大众阶段;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中所需的各类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职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技能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分析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是实现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0多所。我国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生总数占高等教育人数的大半。高职高专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1.目前在办学形式上,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高等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二是政府或社会在原成人教育院校的基础上开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三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适应了地区经济的需要。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办学理念上,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直接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技术支持。办学的第一理念应是服务的理念,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高职院校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为国家提供大批技术型人才。

3.师资条件。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分布日趋协调,办学条件也逐渐完善。高职院校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可见,高职教育办学的基本条件已具备,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实践性教学欠缺。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明显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印记。专业课程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对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数严重不足。

2.投资不足,教学硬件条件整体较差。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普遍紧张,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教材建设滞后。尤其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缺乏符合相应要求的训练与实习条件,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3.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评价较低。我国现在高技能型人才较匮乏,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存在偏差,认识不到位,社会上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4.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高职教育不能充分突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的工作环境,不能与市场很好的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

三、高职教育的发展及见解

1.构建合理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应确立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能力培养为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保高职教育教学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高职院校应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各高职院校要结合所在地实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设一支理论基础轧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率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指标。但就业率只是一个指标,更根本的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形成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会增强,就业率才会提高。

4.加大地方政府、省政府、国家对高职高专的支持力度。高职教育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在财政上的投入,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

5.扩大招生规模,实行区域之间的高职院校联合办学。通过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实行高职院校办学,可以达到区域间的资源调配和综合开发利用,减少了经费的开支和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刘严.高职发展教育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9.(315)

[2]孔光宇.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思索.[J].科技信息,2007.第12期

第3篇

装饰专业在专业课设计上颇费工夫,力求做到培养出的人才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厚的艺术底蕴。我们设置的专业课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阶段:学生刚入学时,对装饰专业知识了解甚少,需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入手,使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对装饰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有深层次的理解,更能进一步体会自己以后将要从事的领域。

同时开展的课程还有计算机基础和一些办公软件的应用。计算机作为当前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逐步进入各行各业,甚至进入家庭。作为绘图的一个辅助手段,它的日常维护及简单的日常应用,学生应该熟练掌握。除了计算机知识外,还应当在此时融入素描写生及水彩水粉等。素描是一切绘画艺术形式的基础,通过简单的黑白色调就能勾勒出世间万物,而且变化无穷、惟妙惟肖。任何一所专业的美术学院,它的入门考试都是以素描为考核对象的。素描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进行色彩的培养。水彩、水粉都是极好的方式,虽然它们的原理不同,着色方法和技巧也不一样,但最终培养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提高及色彩的体验,为以后在电脑上进行色彩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随着对装饰专业的基础课程有初步认识,学生可以接触一些更深入、更切实可行的实例。例如:photoshop图像处理、平面设计的一些软件等。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此时平面设计更娴熟,色彩更和谐。

第三阶段:此时学生已经进入高年级阶段,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有所提升,针对此时特征,开展三维立体设计的制作、效果图后期渲染等学科建设,针对装饰构造进行剖析,让学生通过现场的实际操作,真切感受到室内外装饰的乐趣,体验到真实的工作场景。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专业培养,学生毕业后大多掌握一技之长,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明确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可以从事绘图员、平面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家装设计师及效果图专业绘制员等工作。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建筑装饰行业随之兴旺起来,彰显了巨大的潜力。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走向成熟。从检测标准看,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到行业规则等都有明确的标准,未来建筑装饰专业将大有可为。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个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同时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切实考虑到以前期设计为先导,满足客户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人群设计的需求,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专业。因此,高职高专中的装饰专业除了应具备上述各项外,还应具备最重要的一点:有丰富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让学生一毕业就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做到无痕过渡。因此,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以下几种能力培养:

(一)动手能力:装饰专业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但在目前各大院校内,大多还停留在以老师教课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模式。学校的硬件设备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没有实际操作场地和空间,也没有适当的企业提供场地让学生实际体验。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课堂上,教师模拟装修的业主,针对现有户型,提出各种装修要求,让学生模拟设计师进行创作和解答。在不能去设计单位实习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个性创作能力:建筑装饰专业是一个强调个性创作的专业,平淡无奇的设计在未来装饰领域是没有前景的。面对个性不同、身份不同的业主群,只有拥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装饰理念和思想,才有可能打动业主,脱颖而出。因此,平时课程设计中,我们会以半命题或自由命题的形式,给学生充足的创作空间,使其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只有在创作中充分表现自我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遵循;原则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占到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总和的半壁江山,学校总数占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发展势头迅猛。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高职高专教育内部来看,总体发展是不平衡的。部分学校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多数学校仍存在着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1.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多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有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级实用人才、高等技能性人才等多种说法,在民间也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说法,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和民间的观念中远未达成一致,从名称到内涵仍是一个比较模糊和众说纷纭的概念。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往往是定位就高不就低。所以,尽管政府一直在艰难地推动改革,但收效甚微。高职高专教育始终无法从本科压缩型中彻底摆脱出来,而依然部分沿袭过去的学科模式,改革不彻底,特色不鲜明,是导致高职高专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教学基本建设比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多头管理,政策、措施不配套,高职高专教学基本建设长期滞后,使得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等推进缓慢。这些重要因素也制约了高职特色的形成。

3.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较多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改革的目标实施总是力图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整合。之所以出现这种改革不彻底的模式,总体上讲,还是顾虑过多,老的一套仍抱着不放,新的要求又需要体现。然而,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嫁接,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外部来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劳动部的职业大典规定了1800多个职业,而职业资格证书只发了100多个。劳动准入制度实行较晚,使得依托职业准人的高职高专教育就业通道不畅,就业没有很好的制度保障。

二、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按需办学。高职高专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要从市场需求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适销对路的职业人才,不与市场接轨,离开社会需要,自身就无从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不应依赖政府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很高的地位、很多的投入,而应从市场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舞台。只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发展空间则是无限的。因此,高职高专教育一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要从学科型转变为就业导向型,通过与社会结合、通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校良性发展。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机遇,研究社会需求,认识社会需求,分析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按照需求对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重新整合,要敢于做伤筋动骨的改革,敢于舍弃一些传统模式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灵活反应,不断根据社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专业内涵,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使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

2.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人才结构和高等教育本身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毕业生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怎样定位?笔者认为,应该是进一步降低重心,以实用为本。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并大量涌入就业市场,在市场对高层次人才总需求增幅极为有限的制约下,势必造成他们供应下移的趋势,从而对高职毕业生形成挤压效应。将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重心顺势下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向量大面广的基层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等正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在。

3.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为主线来设计实践实训活动和理论知识学习。根据前面两个原

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结果不是若干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试或考核通过,关键是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为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要做大的调整。对此,德国的项目教学法有成功的经验。它以一个实践项目为载体,以能力技能获得为主线,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力训练融汇其中,在项目中边实践边学理论,用到什么学什么,针对性极强,突出了理论的应用性,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之,着力于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这应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原则。

4.合作办学。一是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和若干企业签订一纸合作协议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合作互助、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能否建立这种机制关键是企业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积极性来自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到底能为企业做什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否融入到企业活动中必然成为题中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联合体,学校专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双向兼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大家都实质性参与,科技助企,产学研实践助校,学校和企业活动彻底共通,资源和效益共享。有些学校通过自办企业或将企业引入学校,企业与专业互动共赢,找到了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为地方经济多方位服务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办学的结合点,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道路愈来愈宽广。二是与国外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国外高职院校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他们的经验,将加快我们的办学进程。

5.注重素质教育。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是实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要在特色上狠下工夫,但教育的共性要求也必须兼顾,特别要注重素质教育。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特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既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也处在尽快形成鲜明特色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综合、务实,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主动面向市场需求并率先形成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方可在竞争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对上机聊天和玩游戏很感兴趣,而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却不大在乎。不少教师对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式传统,缺乏激励意识和手段,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磁性”被抹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所谓非智力因素,广义上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组成的。西方学者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别叫做智商与情商。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情商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去唤起学生稳定的认知动机。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启发教育,启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真正将“学好信息技术”内化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同时也要利用一些外部手段(如基础知识测验、操作竞赛、作业设计等)使学生在适当的压力下增强学习动机。

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授人以渔”。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强化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后,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动机也激发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强化作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目前,高职高专的学生中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个体意识比较强,协作意识却比较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我们可以实行分组教学。首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然后好中差搭配分成各个小组。学生上机操作时,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辅助教师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这样,由好带差,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另外,我们也要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团结协作,同时社会对自主性、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疑、巧妙提问来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创造时间和空间,并通过精心设计上机任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然,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之中的。

三、磨练学习意志,培养社会责任感

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目的而自觉地组织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大多生理成熟早,心理发展却较晚。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有意设置教学“坡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对智力水平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学中应加大难度,使他们在学习中磨练意志,提高耐挫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觉地奋发向上,促进学习向“精度”、“深度”和“质疑”方向发展。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步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克服知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细心稳定的心理素质。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病毒的肆虐,黑客的猖獗,机密信息的丢失,计算机犯罪的增多等等。信息的高度共享也导致了信息的过度泛滥与污染。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同时,为了有效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预防犯罪,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的带来的巨大危害。

四、融洽师生关系,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递给学生可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使学生融情于学习之中。同样,学生良好的情感又会反馈给教师,教师受到感染又作用于教,从而进入师生融合的崇高境界。在这种情感融洽的环境中,任何疲惫和厌倦的心理都不存在,学生将视学习为一种乐趣,而教师又把教当作是一种享受。

第6篇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为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制度。它在国内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为这一教育事业提供了改革的新契机。在教学中树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本文意在了解科学发展观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为高职高专教学提供一些好的意见。

关键词:以人为本;实践;就业

1.科学发展观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1.1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在2003年的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当下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改革的好机遇,在这股思想浪潮的冲击下涌现出了更多的积极的影响和新的改革思维。“以人为本”的思想让高校开始反思对于现代学生的教学问题,如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教学体系的不完整的现象在现代高职高专学院中比比皆是,学生面对本科压缩下的专科教材理解不透彻,知识过于复杂或基础,没有本科学生知识学习中的循序渐进,学院也只是将文化课程作为任务走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大大降低了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使得高校中逃课、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的新的方向,遵从这一思想的引导加强对教学体系的改进和对内容的及时更新,许多高校开始提出以“服务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从以前的重视体制和教学内容中转化为重视学生这个个体,从他们的思维模式中去安排与之相适应教学任务,更加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接受能力。

1.2对未来方向的引导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高职高专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很好的向导。国务院在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技术的重视也意味着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但就现在的发展情况而定,高职高专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学了,以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就离不开企业的合作。很多高校开始积极的联系社会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工作,以社会需求的要点来安排相应的课程学习,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可以到企业里实习观摩企业的管理、生产和运作方式,也可以提前对企业的产品进行了解和认识,为毕业后就业做充足的准备工作。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实现统筹兼顾,将高职高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2.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改革

2.1增加实践课程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我们在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中颇为重要的一点。以人为本的学习模式,即更好的关注学生的适应情况和理解能力,以引导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为目的,提高其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学习态度,一切都为了学生能够成才,努力为学生创建全面发展的好条件。而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既能让其熟练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学习,还能更好的熟悉相关行业的实际操作情况,技艺的纯熟也是为在就业中争取更多的机会而做出的准备。实践操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使其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对其今后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做基础。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开发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并分层次对实验操作进行划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刚进校的学生注重基础性的实验操作,加深其对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又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实践操作课程,以社会需求技能的实验操作为重点培养,使其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来参与到社会就业工作中去。

2.2加强就业指导

“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求职过程中不骄不躁,信心满满,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培养高职高专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所需求的技术人才。在实践学习中逐渐纯熟的技术操作和知识学习的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似乎对于某些高校来说就也已经足够,但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那么学生也很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过度焦躁和担心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在我国高校所开展的职业规划课中存在这样几点问题:一为学校不够重视该课程的开设,有些院校仅仅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播就业指导思想,在范围和力度上都是不够的。二是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师资队伍不固定,专业不对口,没有系统的为学生定制就业成长计划,影响教学的任务,三是缺乏新意,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内容陈旧,学生缺乏上课的积极性,认为其可有可无。而就业指导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从一刚进校开始就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尽快的找到学习目标和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学生才有前进的动力,才不会对未来的职业人生充满迷茫和不确定。

3.结语

不管是高职高专教育还是本科教育都需要面对就业问题,都必须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职高专教育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思想靠拢,不断的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体系,使学生在成长中学习,在学校和社会中统筹兼顾,成功的从一个“学生”身份过度到“职业人”的身份中去。(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专业英语已经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针对计算机英语的特点、教学现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面。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算法和软件,其中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将很可能不能适应今后日常工作的需求。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它不同于普通公共英语。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尤为重要,它不仅要求教师熟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1]

2 课程特点

尽管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公共英语很相似,但无论是表达方式、文体结构、语气上二者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2.1 专业词汇

2.1.1 新词不断涌现: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软件一般在一年半就要更新一次,硬件平均每三个月就要提升一个档次,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就决定了在计算机领域中会不断出现新名词、新术语。这也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脚步,关注最新的计算机信息。[2]

2.1.2 合成词、派生词、转义词较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大量专业术语词汇都是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要取其原意,又要具有专业领域特定的含义。这就决定了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要通过词汇的转化、合成、派生等构词方法衍生出许多的词汇,以表达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

2.1.3 缩略词较多:缩略词汇出现频繁,这是计算机专业英语与其它专业英语的主要区别。对计算机专业来说,在程序语句、程序注释、软件文档、因特网信息、文件描述中都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汇作为标识、名称等。

2.2 语法:从语法上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句子较长,也比较复杂,从句较多;从语态上来说,大部分句子都是使用的被动语态,这样使整篇文章跟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3 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发展较晚[3],大部分学生觉得这只是英语学习的一部分,只需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可以了,而他们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程序设计、系统开发等课程。尤其是原本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因为英语基础的限制,越来越丧失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究竟能不能看懂常见英文版软件,能不能理解软件使用过程中的英文提示,能不能明白专业说明书等文献资料,学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4]。

3.2 课时设置不合理: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英语和普通英语相比,课时太少,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了解、记忆、掌握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英文术语,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教学难度也较难把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这门课程作为考查课,那么在学生中就会产生一种误区,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并不是专业核心课程,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从而对学习这门课程降低兴趣,也会影响教学结果。

3.3 教学手段单一:现在高职英语的教学手段大多还是黑板加粉笔,授课地点在教室,很少安排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给学生讲解词汇、解释课文,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和机械地做笔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3.4 教材的选择不合理: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很多,大多数都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组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知识、软件知识、网络通讯以及其它一些计算机相关知识。但是大部分计算机英语教材都落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譬如,在讲操作系统时,有些教材还是大篇幅的讲解DOS和Windows 98,这显然和目前的大趋势相违背,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4 改进的方法

4.1 确定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漠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本人认为应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将来就业后的职场实际应用。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和习惯的表达方式;②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科技文献的特点,整体的风格,并能够通过阅读英文科技文献资料获取新的知识;③能进行汉英科技翻译和简单的协作。

4.2 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积累的习惯,如上课时多使用英文书写所授内容,可通过编程语言的实验环境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英语与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使其认识到本课程在就业时所占的重要位置,这样就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3 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目前,各高校都已配备了相当数量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一大趋势。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课件素材和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图文并茂的进行讲授,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提升学习兴趣,另外还可利用机房进行现场讲授,如讲解程序设计语言,可让学生亲自体验英文版的编译软件,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词汇,培养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

4.4 专业词库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他们所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所具备的一定的编程能力,由于市面上专业词库还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词库的设计,一方面补充复习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自己的专业素养。

4.5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计算机英语课程是扩展和延伸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作为计算机英语的任课教师,一方面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掌握计算机英语专业特点,找准培养方案,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熟练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完善自身计算机专业知识,注意课堂的信息量和专业知识多样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

4.6 教材的选择: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网络的广泛使用和深入,在今天还比较流行的知识或者技术可能到了明天就会被遗忘。这给我们选择教材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将教材的更换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同步。此外,还要注意多摄取书本外的知识,为学生多提供即时、新鲜的教学素材。

5 结束语

在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卜艳萍,周伟.计算机专业英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钟青芬.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动态的分析[J].时代教育,2008.9:156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材建设;问题;措施

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高职高专教材作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教育部也把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作为检验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与力度。近年来,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高职高专精品教材。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当前高职教材的建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材的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其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原成人高校和中专教材,其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

2.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而且不少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名义,其内容其实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更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

3.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主要是供教师授课使用的。而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

4.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

高职教材建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职高专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短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品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特别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高职高专院校连年的扩招导致各种所需资源的短缺,与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师资从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比例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经济也催生了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扩张的主渠道还是来源于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及其调入的普通高校的教师。因此,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化下的课堂到课堂灌输式”的传授模式。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自然十分短缺,能够反映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别是贴近社会生产实践的教材就更少。

第二,高职高专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鼓励。因为要正式出版一本质量高的新编高职高专教材,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编好一本教材,往往需要编写人员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经过多次的编辑修改。这样,一些教师辛辛苦苦编写出来的教材,还往往只作为学校自编教材来使用,要想正式出版,还要经过繁杂的程序,承担能否被社会所认定等一系列的风险,因此,即使是比较优秀的院内自编教材被出版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这样,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质量比较高的高职高专教材往往就不容易出得来。

第三,教材出版发行中的利益驱动导致了高职高专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连年扩招,急需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教材。在这一形势下,许多出版社争相加入到“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的组织建设中。不可否认,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各方面的配合下,确实出版了一批能够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但这些教材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由于一些出版社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重新编写一套全新的高职高专教材,大部分都是将原来的本科、专科或者中专教材进行整理或者改头换面,因此,一部分打着高职高专名号的教材要么理论性过强、内容过于深奥;要么内容庞杂重复;或者成为剪辑拼凑的低水平之作。高职高专教材出版、发行中的这种短期行为,完全和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也损害了一些出版、发行单位的名声,影响了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工作。

第四,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虽然教育部早就提出了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规划与目标,但是要具体到某一专业、某一课程的教材建设则需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目前,随着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在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方面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院校也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改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是,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和出版社的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这样常常导致许多出版社拿着高职高专教材的出版计划,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教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甚至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自编教材,但由于缺乏教材编写与教材出版联系的平台,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在宏观上缺乏引导与推动,也就不可能出现一大批能够反映高职高专特色的精品教材。

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教材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为了改变当前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缺乏的局面,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论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生功效与实践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搞好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做好规划是基础,加强领导是保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领导,尽快制定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培养规格,组织编写、出版队伍,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协调工作,搭建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整合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各方面信息,从而从宏观上定期提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出版的计划,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教材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并有效地促进各院校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步入良性循环,推动大批能够反映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色的教材涌现,从而使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出版的渠道畅通无阻。

第三,教材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开展工作。基础课程教材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跟上科技发展和生产工作实际的需求。

第四,必须加强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

第五,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是教材建设的基础,教材编写工作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相结合,同时,教材建设要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第9篇

职业倦怠是职业领域中的一种消极表现,通常发生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内,它以个体的情感淡化、不注重个性化发挥以及忽略个人成就感等为典型特征。职业倦怠一旦发生,就会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恶劣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工作热情与效率。教师的职业倦怠将会给社会、学校、学生及个人带来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找到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探究其解决途径。

一、造成高职高专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分析

1.高职高专教师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目前,高职高专教师不仅要担任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兼任很多其他角色。比如,班主任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还要监管班内学生的学习、思想及生活工作。再比如,科研工作者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顾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及论文撰写等科研工作。此外,这些教师还要随时接受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准备很多相关检查材料。

2.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门槛较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能力有限,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情况给高职高专教师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考验。首先,教师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其次,高职高专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实训课程学习,辅导帮助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再次,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迟到、玩手机等,都需要高职高专教师耐心处理解决。

3.高职高?=淌μ嵘?自身素质的压力。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高职高专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双师型”已成为衡量高职高专教师的基本标准,因此,高职高专教师既要搞好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培训学习,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明。此外,教师的职称评聘也需要很多条件,比如必须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学经历,继续教育学分必须合格,教师学位必须满足评聘要求,论文撰写、年终考核必须优秀等,这都给高职高专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4.国家及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寄予的希望过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期望值也比较大。但是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仍然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招生、资金、学生就业等。首先,国家及学校希望高职高专教师能够专心教学,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型人才;其次,社会及学生家长希望学校能解决就业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大了高职高专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使高职高专教师对工作产生倦怠感。

二、解决高职高专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职高专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福利待遇。高职高专教师需要国家及社会给予帮助与支持,提高其社会地位,改善工资待遇。在硬件方面,高职高专院校领导要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公环境,为教师及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软件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学习与研讨的机会;在课题申报等科研教学活动方面,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与资金上的支持,以确保高职高专教师能够顺利完成各项科研教学活动。

2.高职高专教师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应明确教师分工,安排专门的年级辅导员,让辅导员负责班级管理工作,以改变高职高专教师一人身兼数职的教学现状,使他们能够专心地投入教学工作。

3.高职高专教师要学会调整心态,自我激励。高职高专教师的工作非常繁重,教师必须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比如,教师可以在工作之余适当放松心情;利用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下班回家后多与亲人、朋友谈心交流等。此外,高职高专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以帮助自己调整心态,成功转移工作中的压力和职业倦怠感。

综上所述,由于高职高专教师工作繁重,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没有成就感刺激的前提下,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鉴于此,社会各界、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人都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积极分析高职高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原因,并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学生内涵 培养现状 对策思考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国家在“十一五”规划别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来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看法也逐渐改变,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入高职院校学习以期望通过和市场结合较为紧密的技能性教育增加其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但是,据一项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职业道德、技能知识、对行业的敏感度、职业工作规范等素质是高职高专学生最亟待提高的职业素质。[1]那么,在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中,那些承担着提高中国人力资源素质的高职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内涵?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高专教育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方面?文章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何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之内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这表明,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新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那么,这些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人才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具体表现有: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性的定向教育,是从职业岗位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能力的教育。这里的职业能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校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职业应知应会的知识能力,都是与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然使用或即将使用的。二是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具备的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纪律和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心理能力和岗位角色意识,能具备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的工作特征。

2.以操作性为目的的实用特征。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它以培养能胜任生产、服务行业基层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具体目标,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注重技能的熟练性及方法技巧性的运用,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所进行的设备改造、设计修改、技术革新、方法改进等都能符合工作需要并能有显著效果。

3.以创新性为核心的复合素质。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规格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对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传授的知识根本无法应对未来职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使得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覆盖面较大的基础性知识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通过再学习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能够捕捉使用信息并将其进行创新和应用,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一系列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内涵培养之现状

1.大同小异的“类本科”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职高专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职高专专门人才。但是因为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成,对于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没有前车可鉴,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在升级后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仅仅在沿用本科教育的模式上将学习的周期和内容缩短而已。在课程的设置中,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中只看重知识量的多少,而忽视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少课程只讲理论,不结合社会实践,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依然延续中学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3]这使得高职院本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技能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并且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本身的素质较之本科又有一定差距,这样教育的后果可想而知。

2.以“规训”为主的管理模式。

受中国传统思想及招生政策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生源水平相对于传统本科院校学生较差,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由于本身学习热情不高,很多学生并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一些学生通过寻求感情寄托和暴力刺激来弥补心灵空虚,导致各类打架斗殴及迷恋网游等现象频繁发生,也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一些较为严格的管理方式。在一些高职院,很多地方采用了中学时全封闭的管理模式,学生要统一上早晚自习、穿校服、出操,同时学校对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考勤。基于学生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思想,一些高职院将那些教学中“难以控制”的环节都做了调整,一些院校将校外实践课程压缩到最少,以期望学生可以在封闭的课堂空间内得到控制,而一些本应是自己动手操练或自我探索的课程也基于安全因素成为演示课程或自习课,在这样一个个看似“精确”便于“控制”的管理环节设置中,使得本身探索能力并不高的高职高专生无疑成为“应试教育”的被规训者。

3.以“经济回报”为目的的功利性学习。

受传统思想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那些经济基础较差家庭的无奈之选。由于无法承受高额的赞助费或学费(民办本科),或者无条件请老师补课,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只能将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他们改变命运的最后途径。为了尽快收回教育成本,很多学生只注重所学行业的回报率而忽视其内在的人文素质要求,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以增加未来竞争的砝码,很多学生几乎将所有精力都花在课本知识的识记上,并将入党评优作为其日后更好就业的手段,一些学生过分迷信于各类适任证书而忽视其真正要求实践的内在意义。这无形中也使得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无法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纷繁变化的市场经济中,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三、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内涵培养之对策思考

1.以“能力为本”的办学观念变革。

按照教育分层理论的要求,每一种教育都有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发展的空间,按照这种要求,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定位自然是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但遗憾的是,在实际办学中,很多高职院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办学定位不准,甚至发生越位发展的现象。正如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所言,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目标上存在着向上“学术漂移”的现象,不安于自身的办学使命,专注于升格和转型,办学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忽视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4]这也正是每年毕业的大量高职生无法成为市场急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高级蓝领,就是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才会有生机与活力”。[5]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寿命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应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从“唯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转变,最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及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高职教育要从简单的传播专业知识为主向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

2.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主的培养模式变革。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的原则,高职高专院校应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当然,由于职高院校的学生本身素质及学习基础并不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学校的办学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及时进行培养模式的变革才能使培养的学生真正符合市场需求,为国家发展提供切实的人才保障。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1)推动产学结合,促进校企业合作。高职高专教育具有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的特殊属性,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用人单位与高职高专院校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市场需求。校企合作办学目前有“学工交替”、“订单式”、“2+1”、全方位合作、“双定生”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借鉴,高职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模式。(2)科学设置课程。高职高专院校在编制教学计划与设置课程时,要从片面追求理论的系统性转向对理论知识的实用性的关注上,让学生更多地知道“是什么”而非“为什么”。为适应学生“泛知、应会”的要求,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自主选课创造条件。同时,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时,要强化实践技能操作,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与实训课程的比例,尤其是针对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应用类理论知识,可以将理论知识放在实践环节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增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汇贯通。(3)良性互动的师生交流学习。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假定为一群“无知者”被“填塞”进那些既定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而新型的高职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并具有创造性。这要求教师要进行指导和帮助,由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因此,这对教师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不断关注行业的知识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实际学习中,需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想法及解决之道。在这样一种师生“对话”的良流中,必然可以达到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使得高职高专教育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央视国际新闻30分.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调查[D].,2005.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N].教育部网,2000,1.

[3]王培军.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培养探析.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20.

[4]潘懋元.从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看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

第11篇

积极地探寻提升策略,为进一步地开展教改提供参考。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高专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怎样进行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难题。

一、 高职高专教改的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在教改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育方式呈单一性。高职高专院校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大多是“填鸭式”和“满堂灌”形式。这种形式并不是无一不好,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一方面学生经历了高考,进入大学校门后,由于没有了强大的外力作用,对待学习也就不怎么主动和积极了。但是,进入大学校园后的检测评定方式仍以考试为主,被迫学生们为了考试而学习,使得学习的积极性渐失。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基础好坏不等,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和配合的效果也不一样,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 高职高专教改不佳的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原因分析,具体如下:

教育目标不明确。高职高专院校意识到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学生的成绩评定,还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理想信念追求等。但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上,目标不是很明确,需进一步地完善和细化。

教师的观念落后。教师作为教改的直接实施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做学生们的领路人和行为榜样。在教改过程中,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教改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达到的效果并不好;有些教师觉得还是以前的教学模式好,又省力又见效快,这样的落后观念,使得教师不能很好的发挥“主导性作用”,从而不能很好的推广和实施教改。

注重理论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师生注重课堂的理论灌输,而忽视了课外的实践动手能力;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实际的实践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课堂沉闷缺少激情,不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提升高职高专教改状况的策略探析

如何来提升高职高专教改状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对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要发挥“主导性作用”,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掌握学习方法,增强课堂自我管理的责任感,而且能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个新技术、新科技及新工艺发展的全新时代已经到来。高职高专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素质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掌握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完善课程体系,增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优化教育方式,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首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因此,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能力培养的基地,教师的教育方式非常关键,现在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的人格,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其次,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考试及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体系不能整体地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重结果也重过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建立优良的教育制度环境。

社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资金投入,保证学校的配套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优化。而现实情况是各省把仅有的财力投入到了一两所大学,国家集中主要资金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各省将主要资金用于创办211工程的学校,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扶植高职高专的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发展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98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是整个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新颖的教材是培养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是体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基本教学工具,能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门也把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工作的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开始转变教材管理工作的模式,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材管理条例来编写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的应用型教材。但是,这些转变并没有改变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现状,只有彻底的转变教材管理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的解决当前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工作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不善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由教务处主管,但是相关教材的管理人员较少,没有形成规范的教材管理机构,不利于教材的整体管理,不能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也给教材的改革和编写带来很大影响,严重阻碍了教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2 教材内容缺乏特色

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借用本科院校的教材,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本科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是根据本科培养目标编写,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社会实践性。但高职高专院校是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使用本科的教材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影响,难以达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自编出版的教材也存在较多的内容转抄、质量不高、印刷质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

1.3 教材缺乏实践性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严重缺乏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材。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教育手段,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高职高专学校的教材缺少实践性,不能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

1.4 各门课程的教材缺少内在联系

高职高专院校在教材规划方面没有进行模块化指导,一般都是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选择自己的课程教材,然后上报学院领导批准。由于教师之间没有较多的交流,加之每个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的深度存在差异,造成课程难易程度不同,课程的内容存在很大差异。

1.5 教材不符合专业要求

目前,学院将编写教材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依据,使得很多低职教师积极的编写教材,而职称水平高的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却不高,造成了教材总体质量的下降。教材是面向全体师生的,需要各个阶层的教师共同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为学院的教材管理工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2 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管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院通过积极转变教材管理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一些高职院校成立了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给委员会配备相关的教材管理人员,组织教材管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编写符合自己院校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用书;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各个专业的课程之间要相互贯通,专业课由自己的院校制定,而基本公共课程教材在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教学大纲的规定来选择。

3 转变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工作的发展模式的对策

3.1 完善教材管理机构,做好规划工作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作为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应把转变教材管理的发展模式作为今后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来处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有特殊的性质,因此教材的类型也必须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和新颖性。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材管理机构,由本院的教学专家和有专业经验的资深教师来组成一个教材管理委员会,负责院校教材的编写和管理工作。

3.2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的教材

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是去进行科研,也不是仅仅会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要求他们既可以从事专业工作,又能解决专业生产过程中设备和工艺流程出现的技术问题,也就是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院开设的基本理论课程要以高职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其教材使用的深度与广度应满足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而不能只着重院校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第二,专业课的教材内容主要是满足学生对专业技术和管理的要求,因此,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适当的传播理论知识。

高职教育专业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当前高职高专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或普通学校的教师,他们编写和管理教材的能力不足。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来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也不能得到顺利落实。

鉴于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一套规范的教材编写程序,提高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职院校可根据以下程序进行编写:第一,邀请一些教材编写专家来学院指导教材编写工作,共同讨论教学培养目标和教材结构;第二,根据主编教师提出教材的编写大纲,由高职教育专家做最后的审定;第三,教师要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搜集实践资料;第四,教师开始编写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与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第五,教师编写完成后要再次邀请教材编写专家委员会做最后的审稿。从上面的编写程序可以看出,教材编写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材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教材的实用率。通过学院与企业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

3.3 向信用度高的出版社购置教材

教材是根据国家的高职教育大纲来编写的,学院长期向有权威的出版社定制教材,出版社也会逐渐的了解学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就会根据学院对教学内容的更改为学院提供更加符合本院教学特点的应用型教材,这样会减少教材内容的重复率,给教师和学生减轻负担。

3.4 提高教师的教材管理能力

教材编写教师的编写能力直接关系到教材的质量,因此,学院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教师的教材管理团队。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管理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材管理训练,不懂得教材管理规律,只是一味的按照领导的要求去管理教材。因此,学院应加强对教材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其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爱惜学院教材的意识,提高其教材编写、管理能力。

3.5 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教材管理工作的应用

计算机是现在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高职院校应将其应用到教材管理中。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材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让所有工作人员详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例如,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把所有教材都存储到学院的数据库中,下载整理教材时只输入代码就可快速的找到该资料,不但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还能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效率。

3.6 加强各高职高专院校之间教材管理的交流

各个高职院校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教材管理工作的完善。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教材管理模式,有正确的管理模式,也有错误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本院的教材管理经验,不断发现新的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本院的教材管理模式,在成长中不断向其他学院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 结 语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一直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完善教材管理机构、做好规划工作、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的教材、提高教师的教材管理能力、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教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各高职高专院校之间教材管理的交流等措施来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才能保障学院的教材管理模式的不断规范化,才能不断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教材真正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书剑.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发展模式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36).

[2]胡格.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3]刘爱琴.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