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

时间:2022-09-25 07:25:25

学前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投入;普惠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扮演着不一样的社会角色。与之相适应,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背景下,采取了相应的投入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本文中的学前教育发展是指宏观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发展状况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讨论。

一、新中国初期30年的分散投入与学前教育的初步公育普惠

(一)新中国初期30年学前教育“托幼事业”定位

“托幼事业”概念来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1979年转发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文件。使用“托幼事业”这一概念是对新中国30年学前教育实践的总结,强调的是学前教育机构所承担“双重任务”中,解放妇女、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职能处于优先地位。“托幼事业”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托幼事业”机构类型上主要包括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班)等;二是托幼机构在功能上“对培养祖国的新一代,解放妇女劳动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等方面”都要发挥作用;三是对“托幼事业”投入上强调机关、部队、学校、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村社队等应各尽所能,积极办理学前教育机构,以满足本单位职工群众的托幼需求[1](P114-122)。

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但是,新中国初期的国情决定当时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承担“托幼事业”功能,而不是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功能。关于这一点,比较明显地反映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几个重要文件中。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对幼儿园做出了“双重任务”规定:一是教养幼儿;二是为母亲外出参加生产劳动服务。为了方便父母参加生产劳动,提出“办理寄宿制幼儿园”和“办理季节性幼儿园”,幼儿在园时间“以8-12小时为宜”[1](P49-50)。1956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将学前教育事业称为“保教事业”,为社会服务任务更为明确,强调面对更多的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及社会建设工作的需要,托儿所和幼儿园必须要相应的增加[3]。1979年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特别强调:“办好托幼事业是党和国家关心群众疾苦,调动职工,动员大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妇女彻底解放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1](P76)

(二)以“单位”为主体的分散投入与学前教育的初步公育普惠

由于学前教育被视为“托幼事业”,托儿所和幼儿园便烙上了“单位”和“地方”印迹,学前教育发展成为基层“单位”的责任。于是,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分散式”单位自行投入体制,即分散的、一个个具体的单位,包括机关、部队、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农村社队等投入建设本单位托幼机构,以解除劳动群众后顾之忧。总体上,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投入方式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和事业单位按照所列支的人员编制标准支出学前教育经费;二是企业类单位通过存留有关利润办理托幼机构;三是民政渠道投入办理街区托幼机构;四是农村公社大队使用集体经费兴办托幼机构[2]。这种“分散式”单位投入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独特的学前教育投入现象,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一是它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我国社会治理的城市“单位制”“街居制”社会管理体制[3]和农村社队体系,学前教育被分化成“单位供给”“街区供给”及“社队供给”三种投入体系;二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两条腿走路”机制[1](P120)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托幼事业的发展;三是这种“分散式”投入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后顾之忧,城乡适龄幼儿基本上免费或低费用进入托幼机构,实现了学前教育的初步公育普惠。

二、改革开放以来30年市场化投入与“入园难”“入园贵”的加剧

(一)学前教育投入背景的改变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改革开放方针,我国经济制度由高度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学前教育投入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职能”型单位向专业性事务单位转变。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前,我国城市管理体系中各种形式的单位对于单位中的个人来说,它是一个“全职能”型机构,起到一个“职工之家”的作用。单位不仅是职工一起工作劳动的共同“家园”,它还扮演着保障单位职工生活福利的角色。于是,众多较大单位往往是一个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的集群。比如在部队、高校、工矿企业等一些大型机构,它首先是军队、教育、生产单位,同时,这些单位中还有着为职工服务的多种设施,如医院、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等。这样,任何被纳入到单位的个人就可以享受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社会福利[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在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的社会背景下,“全职能”型单位被不断剥离了社会职能,逐步向专业性单位转化。“托幼机构”作为单位福利逐渐被剥离而转移给社会,至2002年国务院第二批中央企业脱离社会职能试点工作开始时,“单位制”学前教育式微。

其次,作为农村学前教育集体投资主体的人民公社和大队生产队解体。1983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下来。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规定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相应分开。至此,农村社队撤销,社队集体经济作为投入农村托幼机构主体不复存在[5](P91-93)。

再次,“专业主义”的学前教育职能不断强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在“向科学进军”背景下,国家对学前教育中心任务做出了调整,即新中国成立后30余年学前教育为父母生产劳动服务的中心任务,逐步调整为实施科学早期教育。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79年以后的政府主要文件中,将学前教育称为“幼儿教育”事业,“早期教育”取向凸显;二是规范学前教育机构、改革幼儿园课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等成为这一时期的政策要点;三是强化了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事业中的管理地位,国务院在1986年转发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强调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管理责任,标志着学前教育机构的早期教育职能进一步强化。

(二)市场化投入与“入园难”“入园贵”加剧

1979年由教育部、卫生部等五个部门召开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开始重视民办学前教育问题,强调要对城镇民办园加以扶持,适当发展[1](P120)。这表明,在单位提供托幼服务的同时,学前教育社会投入已经纳入到了国家政策视野。随着城市街道、农村社队经济体的瓦解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后市场化为主的学前教育投入体制形成。

市场化为主的学前教育投入体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是学前教育投入主体由“老三方”转变成“新三方”,即原有“单位”“街区”和“社队”学前教育投入的“三驾马车”转变成社会资本投入、家庭投入、财政投入的“新三方”,从投入总量看,社会资本投入、家庭投入逐渐成为主要投入方,远远超出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二是财政投入方式由分散的普遍性质投入演变成特权性质的“倾斜性投入”[6]。改革开放前学前教育“单位供给”“街区供给”“社队供给”的三种投入类型事实上均属于财政性投入,投入范围涉及当时各类型托幼机构,受益面是城乡所有儿童。而改革开放后30年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悄然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投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教育部门所办“公办园”。由于这些公办园招收对象主要限定为本单位职工孩子,从而使这种“倾斜性投入”把“公办园”演变成了特权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

三是催生出新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和层次。市场化为主的学前教育投入所催生的学前教育类型包括国有企业转制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学前班。同时在市场投入和政府管理双重机制下,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学前教育机构。首先是公办性质的政府机关、各级教育部门办理的幼儿园及事业单位附设幼儿园,这类幼儿园是各级财政“倾斜性投入”对象,有着良好的师资和悠久办园经验,在评级中绝大多数被评定为示范性优质幼儿园,但在招收对象、收取费用上却“内外有别”,缺乏社会公正。其次是一些开办时间早、资本雄厚、区位优势明显的民办园,这类幼儿园逐步发展为品牌性民办园,其办园条件、保教质量较好,在不断发展中往往形成连锁园,有的发展成“贵族”园,收费走向高端;再一类是简易民办幼儿园,其办园条件一般,师资力量薄弱,保教质量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偶尔还有虐童事件的报道,收费能为一般群众所接受;另外,在城乡均有一定数量的“黑园”存在,它们条件简陋、办园没有长远规划,多属于托管性质,这类幼儿园的出现为一些处境不利的家庭提供了便利,但安全隐患大。农村则大多通过小学办理学前班对幼儿实施学前一年的教育,但小学化问题严重。

市场化为主学前教育投入体制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入园难”“入园贵”。在城市,由于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短缺,一些家长不得不选择高价民办园;而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很多适龄儿童难以享受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表现出来,至新世纪之初已非常突出,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等报刊及一些网站纷纷报道了“公办园少、民办园贵、黑户园乱”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不足的问题[7]。其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以1997年、2001年、2005年及2009年为例,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资相对教育总投资的占比分别为1.35%、1.30%、1.24%、1.4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较于小学同期占比25%-30%来看,差距竟然达到了近20倍。财政投入过低致使公办园长期没有发展,而民办园的运转依靠收取幼儿园保教费、赞助费等,大大加重了幼儿家庭的负担。另外,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的总体短缺使得幼儿园教育教学设施、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投入不足,保教质量备受诟病。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

三、近10年财政投入加大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认定与投资格局的根本变化

面对学前教育市场化带来的愈演愈烈“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国务院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属性进行了“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和“重大民生工程”的界定,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要求“落实政府责任”。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学前教育的投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是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明显加大。首先是财政投入总量快速增加,2015年各级政府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达到1132.87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6.81倍;2009年至2015年学前教育财政累计投入4503亿元,年均增幅38.43%,明显高于其他各级教育年均增幅;其次是政府财政投入在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大幅提高,2015年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366亿元,其中49%来自财政投入;再次是财政投入有效带动社会资本,从而使学前教育投入总量扩大。2009年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44.79亿元,2018年为3672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15倍。

二是财政投入体现出全面性。其一是中央投入带动地方投入。2011年至2013年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等,并有效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1600亿元[8]。其二是地方财政通过保证机构用地、减免税费、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对民办幼儿园进行投入,有效地引导了其提供普惠性服务。其三是政府财政主导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2011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后,各省市区均相应制定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据统计,2012年至2018年全国共计资助在园幼儿3850.49人,资助金额总计428.8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资助幼儿人数占资助总人数的94%,各级政府资助金额占资助总金额的96%①。从以上数据可见,政府财政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三类幼儿”进行了大力资助,力图使弱势儿童能够享受学前教育,从底线上保障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二)财政力量推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入园难”“入园贵”的学前教育病态局面得到了有力地扭转。“政府主导”“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是2010年以来国家治理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因应之策。2010年以来,经过以各级财政投入为基础连续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了有力地扭转,学前教育发展生态不断向好。2010年至2018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数量持续大幅增长。2018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比2010年增加了11.63万所,增长77.33%;在园幼儿4656.42万人,比2010增加了1679.75万人,增长56.43%;2018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7%,学前教育迈入后普及时代[9]。

其次,学前教育步入普惠均衡优质的健康发展轨道。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是对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的思考,是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逐步形成的一个概念[1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幼有所育”“办好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目标;建设“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内容;普惠、均衡、优质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指标。可以说,2010年以来,随着“政府主导”和“各级财政投入的加大”,学前教育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努力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期盼。

第一,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在于大力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11]。2018年我国公办园10.09万所,比2010年增加了5.28万所,增长109.77%,在园幼儿2639.7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061.98万人,增长67.31%。2018年公办园占幼儿园比例达到37.84%,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为43.31%。同时,全国各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加快,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体攀升。如从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看,河北省2016年普惠性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比例为58.04%,辽宁省达到65%②,其他省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亦大幅提升。第二,补短板力度加强,学前教育发展走向均衡。一方面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2011年至2016年通过连续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全国农村幼儿园为71588所,到2017年达到90182所,8年间增幅26%,另外,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教师的专业化状况均得到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是全国学前教育区域差异缩小。发达地区以北京、浙江为例,2017年幼儿三年毛入园率分别为95%和97.6%,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安徽、甘肃、内蒙古的幼儿三年毛入园率分别为86.45%、89.06%、90%、94.12%,差距已不明显;再从2018年专科以上教师人数比例看,北京、浙江分别为93.9%和95.7%,河南、安徽、甘肃、内蒙古则分别为74.9%、88.0%、89.6%、90.7%,其差距也在不断缩小①。第三,办园条件改善,保教质量提升明显。从全国幼儿园师幼比看,2010年为1∶16.1,2018年则上升为1∶9.7,教师队伍力量扩大;另外,幼儿园的教学用房、图书、户外活动场地、及教师的专业化情况等办园条件也大为改善。办园条件改善使近年来保教质量提升明显,幼儿园的声誉、家长及各级管理机构满意度提高,教师工作效能感增强。

四、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前教育的投入与国家经济体制及对学前教育功能的认识是密切相关的。新中国初期30年,基于国家的计划经济及“全职能”型单位体制,以基层单位为基础的“分散性”投入成为当时学前教育的基本投入方式。在这种投入方式下,一是国家把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权和财力下放到作为政府“代理人”的单位,这样,各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实际上成为学前教育的投资主体;二是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单位”包揽了学前教育的权责,民间资本较少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空间,生活在“单位”体制下的家庭是这种投入方式下的福利享受者。由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是由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单位所构成,以单位为基础的“分散性”投入实现了那个时代条件所允许的学前教育公育普惠。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农村社队的解体以及“全职能”型单位逐步向专业性单位转化,学前教育的市场化投入走入前台,成为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的责任与投入限于“骨干和示范”③。在这种投入体制下,“入园难”“入园贵”愈演愈烈:一是学前教育发展出现滑坡,城乡之间、区域间学前教育差距拉大;二是家庭的学前教育负担加重,“上幼儿园比读大学还贵”成为普遍现象;三是大部分民办园和农村园办园条件差,师资队伍专业化欠缺,幼儿园保教质量低,教师待遇亟待改善。

2010年以来,党和政府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进行了有力回应。政府主导发展学前教育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在学前教育投入上,通过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了各级财政投入,使学前教育在近10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在普及普惠均衡安全优质等方面取得了新中国70年来最大的成就,学前教育发展迈入新时代。

综合新中国70年学前教育的投入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留给我们的启示有:

一是对学前教育应作好科学全面的定位。从世界范围看,社会性学前教育机构诞生于大工业生产的背景之下,因而,其天然就具有为家庭服务、通过早期教育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幼儿在一个年龄相仿的集体中形成良好人格和积极的社会行为等多种功能。从社会学角度看,过分强调某部分的职能而忽视其他方面,则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间主要强调的是学前教育为家庭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育普惠,但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长期没有提升,保教质量徘徊不前。而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强调了学前教育的“专业主义”,但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其结果一方面虽然学前教育的规范化、科学性得到了加强,但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区域差异不断拉大,学前教育不公平现象凸显,“入园难”“入园贵”加剧。

第2篇

一、融入创新元素,实现授课形式的多样化

虽然与一对一授课模式相比这种授课形式的人数仍然有很大差别,但是与普通的大课相比学生数量较少,可以被划分为小班教学,教师通常可以准确掌握各个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及时指出并帮助其改正错误。然而对于钢琴教学而言,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师生互动,学生向教师积极演奏作业,能够使教师受到激发,扩张课程内容,当同时有多个学生存在时,教师迫于教学进度要求,无法认真分析每个作品,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数码钢琴集体授课,通常有二十几至三十几个学生。这种形式融入了电子产品与先进的科技,电子钢琴虽然在触感与音色方面与真实钢琴教育稍有不同,但许多附加的乐器音色使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而且教师在具有多种高科技产品的数码教室中授课,教师可利用控制台与电脑开展全体、编组或单个学生的演奏活动,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可与教师通过联机的麦克风及耳机进行单独对话,针对性更强;利用联机方式学生能丰富练习形式,进行重奏、合奏等;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教学与示范演奏时也更直观。这些都是数码钢琴课堂的优势,由于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许多不足,各学校可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加以完善,实现授课形式的多样化。

二、注重资源整合,改革教材与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教材,大多是使用布格缪勒、拜厄、车尔尼等通用性教材,因为该类教材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所以无法使教学要求得到满足。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技能教育中,教师应注重资源整合,探索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应重视基本功训练,储备技能。许多从事该类教育的钢琴教育为了“良好”把握有效的专业技能课时,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认为技术差不多就行,执着于向学生传授新乐曲。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与学习更多乐曲相比,扎实的基本功其实重要得多,基本功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后续钢琴教育的学习,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其次要主、复调音乐兼顾,使学生平衡、协调发展。一方面调动学生对音乐主调的感觉,感受伴奏和旋律的从主关系,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复调意识,促进学生大脑左右的平衡、协调与听觉的立体结构。而且复调对位作品可训练学生双手的协调性,培养节奏感,是期实际运用键盘的牢固基础。最后应将曲目拓宽,探索新教材。钢琴库中的作品数不胜数,涉及流行、爵士、古典等不同的类型,但是教师应重视与学前教育的特点相结合,打造独特的课堂。例如可以教授《小星星》、《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雪绒花》等幼儿钢琴曲或儿童练习曲,在教材中融入即兴伴奏练习、首调换调练习、简谱弹奏练习等,有利于学生今后顺利开展工作。

三、重视实际运用键盘技能

学生实际运用钢琴技能的水平无法随着基本技能的提高而增长是目前专业钢琴技能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其具体表现是部分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钢琴基本技能,但是实际运用键盘的能力却不佳。这是因为钢琴技能课程中缺乏视奏训练,学生不具备快速协调脑、眼、手的配合的能力。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并没有能力基础,不熟悉键盘位置与乐谱等,假如没有专门锻炼及培养其视奏能力,无法促进学生自由运用键盘乐器。另外,课程中没有训练学生即兴弹奏、伴奏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实际运用钢琴。与钢琴演奏相比,即兴伴奏、即兴弹奏属于运用键盘的实践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基础训练课程有许多不同之处。钢琴基本技能是即兴伴奏和即兴弹奏的技术支撑,除了与一定的调性调式知识、和声知识相结合,还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思维,使将以往学习的音乐素材包装为成熟的音乐,分配给给定的旋律或场景。即兴伴奏、即兴演奏的专业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键盘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对旋律风格与和声语言熟练掌握,并应用于钢琴弹奏中。学前教育工作中经常需要演奏钢琴,带领幼儿演唱,因此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运用键盘自弹自唱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弹奏,还必须演唱,最终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制定合理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传统的钢琴教育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后演奏钢琴曲目,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成果的依据,虽然该考核方式与学习钢琴技能的特点相符合,但是缺乏与学前教育特点的结合,考核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基本演奏技能,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钢琴教育基础,所以在评定演奏技能时应重视基本功的准确性、成熟度,演奏规范程度等多个方面,而不仅是演奏曲目的难度,为学生留出发展钢琴技能的空间。其次是即兴伴奏和即兴弹奏能力,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考查。例如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可随机说出一个场景,“好多小动物在森林中奔跑”、“鱼儿在水中游”、“小雨淅沥沥的下”等,并要求学生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是一种综合考查,涉及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基本音乐素养、键盘运用等多个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后的弹唱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了解其是否正在消化了学到的钢琴技能。这些合理的考核标准可以呈现出学生实际掌握钢琴技能的程度,也能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可有针对性的优化教学,学生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足之处。

五、结语

总而言之,组成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音乐教育,而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钢琴技能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各项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科目进行整合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开设钢琴技能教育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有关人员应以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为依据,并与该阶段的音乐教育特点相结合,使钢琴技能教育的实施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和时间能力,为其今后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技能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赵欣欣单位: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教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各方面健康发展等。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理论课程,此后的许多课程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该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使其真正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一直是高校学前教育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幼教人才。“学以致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到了幼儿园用不上。问题出在哪里?

一、先明确:目标是什么?

作为一门“理论课”,《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必然会包含大量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但是,通过“知识”教学,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掌握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基本方法,产生对儿童发展相关问题的兴趣,形成知道了儿童的“特点”、就会思考相应的“措施”的思维习惯,并能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分析、解决学前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二、如何让学生“乐学”

《学前心理学》里包含大量的系统知识,且往往课时有限(大多高校都是每周2-3个课时)。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通过传统的讲授法,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直接将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确解决了传授大量知识的问题,但由于学生为了“听懂”和“记全”而疲惫不堪,既难以真正体会这些知识对于将来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也难以真正由知识学习内化为需要、升华为理念,更难以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即使是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比如“问题导入”,由学生或教师搜集儿童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由师生总结,最后由教师呈现结论,这种方法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思考上,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呈现既没有花太多时间、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再比如可以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教师通过小视频、资料、课件等方式,让学生先在课外自学理论知识并发现问题,再将问题带到课堂内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深入学习,课后还可以通过qq群等途径进一步讨论和延伸。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乐学”、“愿学”并“勤学”。

三、如何让学生“致用”

《学前心理学》要求学生最终能够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帮助儿童。然而,我们看到大多数学生谈论起幼儿、到幼儿园面对幼儿时,仍是采取原有的“常识”来应对,《学前心理学》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学生专业化的作用。目前大多《学前心理学》教学都是在高校的课堂内完成的。学生们听着老师说的各种儿童特点,偶尔穿插几个“小明”、“小红”的案例,这种隔靴搔痒的方式难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所学习的“特点”也难以和实际中面对的幼儿发生联系。既然《学前心理学》是以学前儿童为主体,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脱离学前儿童。事实上,上个世纪北师大教育系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就已经采取了学习的同时让每个学生到幼儿园中持续一年追踪研究一个儿童的方法1,这种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到的各种特点、规律立体化,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及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然而这种方法到今天仍没有得到广泛运用。除了让学生追踪观察,教师平时还应注意搜集真实的案例,让“小明”、“小红”不再干瘪、平面化,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能够真正体会儿童的成长特点,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的见习、实习都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指导,只要是按时上下班、上几次课、形式化地完成几个教案和观察记录,就能完成见习、实习任务。但是,如果能够将见习、实习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比如,在《学前心理学》中学习了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在紧接着的见习中结合所学特点观察幼儿的绘画、结构性作品、讲故事,这样便能及时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了。

四、评价:目标达到了吗?

目前《学前心理学》大多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参照平时作业、考勤等表现,且平时作业多以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为主;而期末考试则是以知识考核为主的闭卷考试,尽管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但主观题也往往是按照“标准答案”来批改的。这种以“唯一答案”为指导、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势必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看不到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更看不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幼儿某个时期的观察和记录、和幼儿的某次聊天、平时阅读搜集各种资料的积极性、见习结束时是否能够提出儿童发展中的问题、问题思考过程中与他人探讨的态度等等,更加侧重考察学生能力的发展、态度的形成。总之,《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课”,但所有的“理论”都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价值。《学前心理学》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踏上专业道路的第一块基石。我们应该、也完全能够将这门“理论课”变成有趣、易懂、实用的“实践课”。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

现在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正如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的那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现在的农村人也有了这一意识,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免有些“急功近利”,出现偏差。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就想着孩子一口吃个胖子,于是出现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其实教育部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保教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应用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体魄,激发探究幼儿学习欲望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但事实是,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幼儿园重视生源看中社会评价,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认字,会说单词,会算算数这才是幼教,才能是叫做上学,才是学到本领。

2.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普遍低下

在农村,学前教育虽得到了发展,但有待完善。在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给不少人投机找到了机会,于是一些不合格,不规范的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简陋的屋舍(民房,农家院),水平低下的师资(很多都是初中毕业生,甚至仅仅是认识字),这些幼儿园的教师学历水平不高甚至学历不合格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和系统的幼儿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所以在教学上就不能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按照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授课。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也就不能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再者,教师收入水平低,待遇不好,每月几百元的工资收入,再加上很多权益得不到保障,使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工作积极性不高,所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幼教队伍水平的提高以及发展壮大。

3.家长不配合

就笔者所在区域,就明显存在以下两方面情况:

其一,幼儿家长常年外出务工,留下幼儿由爷爷奶奶照顾,即使个别在家的父母,由于孩子特别多,分身乏术,所以幼儿园更应该叫做他们的托儿所。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每个监护人都带特别多的小孩,还有农活儿,他们的精力却是有限,所以家长们就认为,把孩子往园内一送交给老师,家长们就可以忙自己的事去了,一天对孩子不闻不问。很难达到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合作教育的目的。

其二,大部分在家带孩子的家长不识字,所以园里和家长的一些沟通就不能达成共识。所以园内的一些新举措,对幼儿的一些好的建议就得不到家长的响应。

4.大班化教学

不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由于房源的紧张,师源的匮乏,就造成了农村幼儿园班级容纳学生过多这一现状。这一现象给我们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能兼顾每位幼儿的身心。幼儿也就很难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二、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办园准入条件,加强幼儿园管理

笔者认为,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之列,让幼儿园管理更系统、更规范。这样一来,幼儿园管理就会注重教学研究,就会提高教育质量,这样也就可以保障幼儿园教师在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落实好教师待遇,解决幼儿教师的福利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办园准入条件,严把质量关。

2.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文化水平,强化幼教专业素质的培养。在初入职时,严格实行准入制度,招收一些正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园任教,为农村幼儿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定时不定时地加强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3.做好宣传

各级各地政府应做幼儿校方的强大后盾,做好宣传工作,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学前教育环境,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为农村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充分引导和利用各种传媒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校方定时和家长沟通,多开家长会,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幼儿教育的社会良好氛围。

4.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建设数量充足,设施达标的幼儿园,要彻底改变“黑屋子,小格子”的局面。各地要加快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把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教学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努力配合好保教保育设施,玩具和幼儿读物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农村学前教育创设教育环境,各地要充实学前教育教研力量。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教研网络,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切实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动态监管。同时,加大农村幼儿教师的补充力度,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使得一些高水平的幼儿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5.加强业务指导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儿童的教育教学;教学设计

1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含义的解析

现代学前教育的概念是指对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解,包括对儿童自身能力、儿童认知概念等的理解。首先,了解幼儿教育中儿童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之所以称之为儿童,是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与成年人具有同样重要的社会地位,但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儿童本身是独特的,在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一个不成熟和不完整的人。因此,这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幼儿教育时看到儿童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不完整。第二,为了充分释放儿童的本性,儿童的本性源于父母并出生。但是,家庭成员和从小生活环境固有的遗传因素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性质实际上没有界定,在儿童随后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儿童成长其实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所以我们必须让儿童自由发展。但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能完全释放,根本不限制他们的行为,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不能采取完全宽松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在必要时完全宽松地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最后,孩子的本质是他们还不完全成熟,不无知,在孩子的认知上也不无能。他们在身体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这种潜力不能完全实现。所以幼儿教育和教学不用担心,要耐心地引导孩子,不能让孩子接受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东西,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教学,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让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2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其实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主要就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实施设计。首先,它是教育目标的设定。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学内容偏向于小学课程。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将不利于儿童的未来发展,也不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这种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阶段和顺序。它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也不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此,它要求教师在设定教育教学目标时,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满足儿童的生活需求。其次,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把儿童的直接体验作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允许儿童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应该允许儿童学习困难的学习内容。这不符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历。例如,一些幼儿园让孩子们每天学习许多难读难写的教学内容。儿童不仅在学习和理解上有困难,而且会导致儿童使用他们所学和他们所学的东西。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用真实的材料感受学到的知识,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设计出符合现阶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儿童能够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最后,就是教育教学课堂内容的实施设计。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不能强迫儿童去学习知识,要有耐心的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完成学习内容。在教育教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儿童正处在这一阶段喜欢玩游戏,游戏最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游戏让儿童学习知识,在游戏过程当中,儿童可以感受到没有限制、自由自在,从玩的过程当中就掌握了学习内容,这让儿童以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所以,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找对方法,引起儿童学习的欲望。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可以让儿童快乐的学习知识,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相对轻松。总之,要想很好的把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学前教育教学设计当中,就要正确的认识教育教学理念,然后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结束语

总之,现在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非常重要,未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习惯。目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对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正确理解和理解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逐步让儿童养成从小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们不能鼓励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应用

实践教学法是和课堂教学相对立的一种教学法,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着很大帮助。在学前教育领域,钢琴教育对幼儿美育教育有着不可替代重要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教育学科。最近几年,很多幼儿园都开设了钢琴课,在教师招聘过程中都对应聘者钢琴弹奏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走出校园,钢琴实践能力就成为其获得工作的敲门砖,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并不是简单弹奏几首曲子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演奏曲目的能力,将学前教育知识和钢琴演奏完美结合起来。

一、课堂实践

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全面传授给学生,并检查学生的练习效果,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刚刚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都不具备任何乐理知识和钢琴演奏基础常识,刚开始学生学生会感到学习难度十分大,学习积极性不太高,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专业教师采取措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更多表演实践的就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保证学生全面参与进来,切实调动起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检验自我学习目标,同时也能给教师一个教学反馈,帮助教师发展教学实践中那些方面存在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让所有学生全面参与进来,分析自己在具体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同时,还要做好典型示范工作,选择完成率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让其他学生借鉴学习。采用竞争式的表演实践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的机会,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对表演情境不断创新,增强钢琴表演丰富性和实践性。

二、专业钢琴技能考评

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过程中,钢琴技能考评是实践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钢琴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判断,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提供相应修改依据,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表演存在的不足。进行专业钢琴技能考核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树立一个教学目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钢琴技能考核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考核的成绩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练习动力,对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有着很大帮助。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演奏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会促进学生建立演奏的自信心,而如果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诊断,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例如练习量不足,技术不成熟,考核过程中过度紧张等等。这些不合理的因素通过专业考核都能够反馈给学生,保证学生对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做出科学的修正。最终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社会上的艺术水平测试,则学生可以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做出调整,同时明确今后要学习目标,通过考核不断了解自己专业水平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通过考试评价了解自己在读普、弹奏手法、音乐表现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否需要作出改正。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考核,为学生将来毕业后更好的走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通过各种文艺演出提高钢琴能力

保证学生参与到各种文艺演出中,不仅是检验学生潜能,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途径。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文艺演出,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解决问题的形式,此外,通过积极参与到各种文艺汇演,锻炼学生弹奏能力,保证学生在艺术探索和大胆实践中能力不断锻炼和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小型音乐加强学生的实践。举办小型音乐会对钢琴弹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场音乐会中能够集中表现出一个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演奏心理、演奏能力和掌控整个场面的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举办小型音乐会过程中,主要以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为主要目标,结合学生自身实力和艺术表现能力,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表达的钢琴音乐作品,甚至可以选择一些儿歌作品让学生去演奏,通过学生在课下不断练习和准备,从而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经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锻炼。

参考文献

[1]郭洪,林常俊,林晓东.本科生主动式实践教学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5,(02).

[2]李春贤,牛要辉,冀雅清,等.“三步走”实践教学法的探索与构建[J].黑河学刊,2010,(05).

[3]杜玲.浅谈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法[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4]马子龙.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法探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6,(03).

第7篇

学前教育学前体育

1学前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

学前体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起点。体育教育和身体活动应该从出生前的胎儿开始,即通过妊娠期的妇科保健等措施,促使母体健康状况和情绪的变化,间接地传给胎儿,驱使胎儿发生相应的变化。科学地胎教和体育活动会使小生命在出生前就能得到良好的体育活动影响,为婴儿出生后的体格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婴儿身体的增长、身心的发展,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往往不满足一般静态的学习活动,体育活动正好迎合了幼儿这种发展的需要。如果再加上科学地引导和教育,幼儿必定对身体锻炼有着初步的认识,激发起体育的兴趣,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为培养终身身体锻炼的态度和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因此,学前体育在终身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人们对学前体育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今后随着人们对学前体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会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对丰富和扩大终身体育的内涵与外延,对开发和建立终身体育的概念及其科学体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学前体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学前体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学前体育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体育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有识之士的远略之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由于受传统思想对体育偏见的影响,学前体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比应有的地位相差很大,大部分地区的幼儿园,体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何况有的村庄甚至连幼儿园还没有建立,何谈开展幼儿体育活动,这现象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3学前体育在现代体育中的地位

学前体育与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代体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水平和全民的素质。婴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在婴幼儿中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学前体育的发展水平,实际上也是扩大我国体育人口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这对优化婴幼儿素质结构和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水平,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致力于增强婴幼儿体质、发展个性、培养初步的集体活动能力,以及在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培养体育文化教养的同时,对部分具有运动潜力和运动才能的幼儿进行启蒙训练,打好基础和不断提高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种竞技运动人才。这从一些体育开展比较好的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表明,不仅能提高幼儿的体质水平,促进智力的早期开发,而且向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大批的具有天赋和潜力的体育苗子。假如全国的幼儿园都较好地开展了幼儿体育,:或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体育幼儿园,这能开展早期选材和育材,使幼儿园成为早期选材的基地,还愁我国竞技体育的后继无人吗?

第8篇

经过十三年的探索,关于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从学生主体性、手段网络化、资源丰富性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在构建学前教育专科专业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们尝试打破这个思维框架,以期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习地点为主线,构建“三室一厅”教学模式。“三室”指的是作业室、聊天室和教室,“一厅”指的是演播厅。

1.作业室:实现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无可否认,很多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学生的求学动机是为了获得学历证书,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每门课程的考试,而根据开放教育的相关管理规定,要想参加终结性考试,首先又得完成每门课程的作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课程作业就是学生最看重的第一要务。虽然这样的学习目的未免过于功利,但也无可指责。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学者,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可以通过“迂回政策”,在满足学生直接目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我们给学前教育专科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学习地点就是专业作业室。顾名思义,这个专业作业室就是供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地方。作业室不分年级,面向学前教育专业所有学生开放。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在作业室里配备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参考书目、多种媒体资源及可上网电脑等,并提供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技术服务部门等相关人员的联系信息,也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用得到的资源都要在作业室中提供,以备学生自主学习之需。其次,考虑到开放教育学生多为在职学习者,专业作业室的开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每个开放时间段都安排一至两位专业教师值班,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帮助。在专业作业室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能力选择学期所学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阶段学习内容,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和同学、教师探讨,既实现思维碰撞,又弥补个别学习的孤独感;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而不用等到教师催交的时候匆忙应付;专业作业室不规定严格的作息制度,学生可自由安排在作业室学习的时间长短……专业作业室的设置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时间、内容、方法,让学生在“被迫”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提供必要的条件。

2.聊天室: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在作业室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主动或被动地碰到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虽然作业室里的值班教师可以当场提供相应指导,但对于共性的问题,或者是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就有必要以问题为线,串起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现行的电大在线网络平台可以很好地提供一些静态的教学资源,但对于以问题讨论为主的动态生成性内容则较难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会遇到在作业室中生成的课程学习问题之外,更多的还有他们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更好地内化理论知识,因此,重视学生讨论环境的创设就特别重要。但开放教育学生作为在职成人,要想实现完全面对面的交流是不大现实的,可以考虑利用一些相关的网络平台。呱呱视频社区平台就是这样一个比较适用的平台,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视频聊天网站,数万人同时在线,同一聊天室成员可以通过麦克风或者视频进行全方位的即时交流。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以周或者月为单位,定期组织聊天室交流活动。为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每次聚焦一个主题,教师要提早准备并公布讨论主题,并事先指定两到三位学生就主题作发言准备,然后再组织其他学生针对这些主题发言进行实时讨论。理不辩不明,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既开拓了思维,又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主题发言的学生要事先查资料,作准备;参与讨论的学生也要不断根据讨论进度去思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线上学习体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帮助。在呱呱视频社区的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完全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自己去主持,并尽量给每位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人数过于庞大,可考虑进行分组。教师要有计划地将聊天室里的讨论主题和过程生成静态文本,上传到电大在线上,以满足部分无法在线实时交流学生的学习需要。

3.教室:丰富实践经验,构建知识框架书上得来终觉浅。不管是作业室里的课程作业,还是聊天室中围绕主题的讨论,都和实际隔着一定的距离,但经过这两种途径的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经有所激发,也有欲望把自己在完成作业和聊天室讨论过程中学到的一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因此,我们要创设的第三个学习地点就是教室。这里的教室有两层含义,一是幼儿园教室,二是开放教育课堂。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来自幼儿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便利条件,组织学生互相参观同学的工作单位,了解同行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可以组织学生互相听课、评课,进行专业教学研讨。在作业室、聊天室和幼儿园教室里的学习、讨论虽然对完成学生的求学目的以及实际教学工作会有很多启发,但这些都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而一旦学科之间缺少了必要的结构框架,要想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比较困难,于是,在之前这么多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开放教育课堂进行系统专业知识学习。教师的系统讲授不一定非得分学科、分章节,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都有获取教师资格证的需要,教师的系统讲授可以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进行,这样一来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来也可以借助大纲要求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理论框架,可谓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讲课直接指向教师资格证考试,面授课到课率自然有保障,学生肯定会非常主动。

4.演播厅:运用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在经过作业室、聊天室和教室的学习之后,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再组织学生进行类似演播厅的实地讨论,就相当于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检验。每次演播厅讨论可安排两到三位学生做嘉宾,教师作主持人,其他学生作为现场观众。作为嘉宾的学生视其表现可以以此代替实践环节的学分,因此,毕业之前可多组织几次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演播厅里的讨论主题可根据学科知识确定,也可根据学生提供的问题确定,更可以根据社会热点话题确定。比如:由“虐童”事件探讨幼儿教师素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观看电影《小人国》有感等,只要是和专业相关且是学生关注的,都可以拿来作深层讨论。

5.“三室一厅”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架作业室、聊天室、教室和演播厅“三室一厅”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先有作业室里的作业过程,才会产生聊天室里的话题,在有一定的理论沉淀和滋生出足够的学习热情之后,才有教室里的认真求学,也只有在有相对较完整的专业素养之后,演播厅里的讨论才能有足够的专业性。在这里,教学完全打破了年级、班级或者课程的限制,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专业教师要负责作好学生的学习记录。比如,只有在专业作业室里的学习记录累计达到一定次数之后才能进入聊天室学习,以此类推,并规定参加每个地点学习的最低次数,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相对增强了可控性。

二、“三室一厅”教学模式实施的保证

“三室一厅”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以往“面授辅导+网上学习”的教学模式,属于全新的尝试,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各方面的配合。

1.建设专业教师团队“三室一厅”教学模式重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更是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考验。电大开放教育囿于一些现实原因,尤其是基层电大师资力量本来就有所欠缺,“三室一厅”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学校至少应配备一位专职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答疑解惑,另外,还应通过创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等形式,和当地有关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来确保专业教师能够在实践第一线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二来也可以借助这些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

2.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学生多为幼儿园一线教师,也有部分是幼儿园园长,他们的工作单位以及自身的专业素质,对开放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来说都是很好的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比如,幼儿园教室的供给,演播厅嘉宾、主持人人选的确定等,尤其在聊天室中对实践问题的讨论等,都完全可以借助于学生的力量。这样,既能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9篇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学前(2)班的《拼音》、《数学》、《宝宝识字》的教学。我力求上好每堂课,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注意强化难点强调重点,教学中严格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下面将主要的学科做简单的教学计划:

一、拼音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拼音的教学重点

学会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学习声母与复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二)、措施与方法

1.汉语拼音教学,从实际出发,采用直观教学,如:图片、卡片。

2.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扎扎实实地把拼音基础打牢。

3.重视读写训练,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读写拼音字母的能力。

4. 注教学评价,要善于鼓励学生,多表扬。

5.结合幼儿的特点,启发诱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关注家庭作业,拼音作业布置要适量,也要多布置一些口头拼读作业,教育教学方面,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早备好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纲要》,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事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每天及时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主,以抓好拼读为重点,掌握一定的拼读方法,正确使用“情境图”、“语境歌”。充分运用表音表形图。合理渗透教材的人文性。让孩子通过(1)编小故事;(2)采用歌谣;(3)编顺口溜、编儿歌的方式帮组记。课堂中努力营造一个个生动活泼、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引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以各种方式吸引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同时完成身体上、智力上、品德行为与情感上、美感上等方面的教育,我注重“快乐教学”“寓教于乐”让幼儿始终保持在快乐求知欲望高的氛围中学习。

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要求

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关联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关系,并能准确的进行10以内的连加练减、加减混合等运算。

(二)、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1、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的进行20以内加减运算。

3、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算式。

三、写字教学计划

1、写字方面,熟练掌握基本的汉字笔画名称及书写,加强认识汉字的深度,要求能在田字格中按照笔顺规则正确地书写,并能给生字组词、口头说话。课堂中,规范的板书,详细的讲解,教给幼儿正确的书写方法,严格要求幼儿在四线格或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熟练掌握每一个生字的每一笔画所在田字格的位置。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要求学生重视用眼卫生,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写字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习。

3、体会汉字的优美。引导幼儿看范字、描红,感知感悟。再将写字的作业相互传阅、交流、挑选优美的作业粘贴于评比栏,让幼儿有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

第10篇

关键词:新形势;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育人环境;评价机制

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是湘西地区的一所品牌职业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建设学校等殊荣。是经省教育厅批注的湘西地区唯一的有资质培养幼师人才的学校。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近三十年,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课程体系完整,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堪称湘西地区幼儿教师的摇篮,为湘西幼教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新形势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特别是教师资格证从业考试门槛的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调查了解和个人的体会,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在压力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扬成绩、兴利除弊,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习机制,改善育人环境,改革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缩小幼师毕业生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距,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幼教人才。那么,如何抓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合理,考核评价体系更科学,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现赘述如下,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招生“大户”,学生几乎占了每年所招收新生的一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是好事,又是难事,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积极扬长避短,抓好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先行,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得先对自己所在专业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多年,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显现出某些不足: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后劲,完善有余,合理不足,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代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培养复合型幼师专业人才提供了课程保障。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湖南省卓越学校,学生学习机制的建设也是卓越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现代幼教需要,必须使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其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能否满足今后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注意吸收和借鉴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外,还应尽力为每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具有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育人环境。在专业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各班或者各小组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竞赛和专业技能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等等活动。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乐意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技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可以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考评。在上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做出整体的概括性总结,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集中比较、排队、审核,为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被授予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一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现代幼教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毕业的综合考评实施灵活的管理体制,逐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对毕业生实行了“四证换一证”制度,即学生必须先获得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然后才能获得毕业证。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该专业的一员青年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积极搞好所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来,当好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排头兵,当好省卓越校的攻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

[2]刘涛.试论提高中职学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

[3]王艳.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文理导航旬刊,2015(2).

第11篇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公办与民办的差距等方面,在地区差距方面主要表现在中、东、西部发展得不均衡。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差别很大。城乡差距方面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在办学条件、收费情况等各方面都存在差距。公办学前教育方面,我国公办幼儿园在办学上是国家在人员工资上给予财政拨款,在园舍建设、装备配备上每年也会投入一定资金,但在收费标准上却还停滞不前,比如省级示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还停留在很多年前的水准,导致公办幼儿园价廉,而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却只为少数人享有,呈现出教育不公平的局面。虽然近年各种规模的私立幼儿园发展得也较快,但在收费标准、办园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却没有规范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去制约。相反在欧洲国家的教育体制及法制建设在这一方面相对很完善,教育较为公平,政府投入到公办学校的硬件配备以及师资分配都比较均衡。因此家长很自然地就近选择学校,从而避免了盲目择校、扎堆入学、乱收费等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的现象,私立幼儿园的收费也很规范。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与措施,以保障学前教育的规范和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

二、注重培养幼儿主体性、创造力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起点,是激发兴趣、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期。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类摆脱愚昧枷锁,摆脱心理束缚,走向自由的阶梯。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克服恐惧、征服自然,但这种学习应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灌输。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应给予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和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按照天性自然和快乐地成长为有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一)幼儿主体性的培养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人理解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会有所不同,为了让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我们提倡尊重个性,让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进行恰当引导,对于幼儿的顽劣与破坏的本能应加以制止,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幼儿主体性方面,首先应充分尊重幼儿个体,不因为幼儿年龄小而强迫或被动让幼儿做事,应通过健康快乐的方式积极地引导幼儿成长。比如,英国幼儿园就重视用游戏的教育方式,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让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这一教育方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英国幼儿教师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这一教育方式,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应广泛吸取英国的先进经验,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恰当的支持与引导,使幼儿能在积极主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充分发挥幼儿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引导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在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幼儿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地完成某件事情。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和探索精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园布置成不同活动区域,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活动区域,让幼儿能动地完成某件事情。比如让幼儿自己取、放物品和玩具,以及在活动结束后收拾场所等。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孩子对环境的信任感,这时教师会将玩具等物品分类摆放,有条有理,幼儿不会因为找不到东西而感觉茫然或不安。为了让孩子感受到重视,教师将孩子做的各种剪纸、图画、功课等,贴在幼儿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以上的这些教育方式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探索以及创造的能力。而我们国家对孩子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比较欠缺,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美国的幼教培养模式,让孩子从小能够独立生活,并时刻有主人翁的感觉,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开设多样化学前教育课程

尽管各国学前教育都有较大发展,但是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仍难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呈现出办园形式多样化、灵活化的趋势。各国都在积极运用适当的策略,兴办各种各样的学前教育机构。在英国,主要有幼儿学校、幼儿班、日托中心、游戏小组、幼儿保育学校等;在澳大利亚,主要有学前教育中心、儿童保育中心、家庭日托、游戏小组等;在美国,主要有日托中心、保育学校和幼儿园;在北欧五国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综合幼儿园、保育中心、日托中心、学前学校等;在南非,主要有保育中心、游戏小组、小学预备学校、母亲日托等。从以上各国的学前机构可以看出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存在满足了各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的教育需求,从而也推动了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管机构和幼儿园,其他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不多。因而很有必要发展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来满足社会各种层次的需要。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国外一些国家学前教育课程的形式比较多样化,比如芬兰为儿童开设了“学前教育核心课程”,瑞典开设了“学前学校国家课程”,挪威规定了学前教育七个综合性学习领域。在我国幼儿园学习的课程形式并没有太多学习课程。因此我国在学前教育阶段很有必要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比如可以开设一些将幼儿的学校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开设一些培养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课程等。

【参考文献】

【1】张繁,王雨露.国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J/OL】.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

【2】吕建玲.试论幼儿教育中的主要任务与方法【J/OL】.改革与开放,2011(20)

【3】刘琳.西方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启示【J/OL】.改革与开放,2010(3)

【4】胡春光.德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策略【J/OL】.学前教育研究,2009(8)

【5】袁衍套.国外的学前教育活动方式【J/OL】.师范教育,1985(08)

第12篇

本文作者:王廷琼 单位: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我院学前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精心准备,将其所学艺术技能悉数应用到幼儿文学课程中来。如在儿歌这一文学样式中,让学生结合音乐的节奏节拍,为儿歌划分节奏;在童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将纯文本的故事,通过图画、戏剧等方式来表现;在图画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制图画书。职业口语技能训练。幼儿教师职业口语是实施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科学实验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习得言语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教师的语言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模板,幼儿教师的职业口语水平直接影响幼儿言语发展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培养与训练尤为重要。

通过幼儿文学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口语技能,主要是由文学样式的表达这一单元来完成。如幼儿诗歌、儿歌诵读,童话、儿童故事的讲述、赏析,首先通过网络媒介,让学生搜集、模仿诵读与讲述技巧,其次录制音频资料,让其他同学、老师听并提出建议,最后通过一次集体的“儿歌与故事诵读会”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学实践模拟。幼儿文学课程的学习本是为学前语言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儿歌、故事,还是图画书,都需要学生在学会讲读诵之后,将其通过教学完整地展现出来。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特别增设了教学实践模拟这一单元。通过理论讲述、实践探索、实际操作等环节,力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理论讲述主要从文学样式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传递、教学评价指导等方面入手,详细具体地讲述某一文学样式的教学要求。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在小组内的试讲,一是通过网络、光盘等媒介,学习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实际操作时,每一文学样式完成之后,给学生两次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2]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五种,分别为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Inquiry)、指导型探究(GuidedInquiry)、自由探究(FreeInquiry)和学习环(TheLearningCycle),有结构的探究是指,研究时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指导型探究是指,探究活动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自由探究是指,在探究活动时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当然也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3]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明显的独立意识,能进行独立或协作的探究活动。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有结构的探究、指导型探究、自由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在幼儿文学样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列出研究问题或小组、个人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同时与幼儿园开展合作,将大学教学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研究问题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紧相连,使得学生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如在儿歌教学中,笔者首先列举了几方面问题供学生探究:(1)儿歌节拍;(2)教材中的儿歌;(3)儿歌搜集整理;(4)名家作品赏析;(5)幼儿园儿歌教学;(6)儿歌出版。其次,让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上几方面进行研究或自拟研究问题,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再次,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写成研究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19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是能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4]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单纯的情节,新奇的想象,风趣幽默的语言,纯真的童趣,皆能唤起学生的快乐因子,为此笔者尝试发掘这些快乐因子,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快乐文学的魅力。“回到童年的快乐”。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它意味着我们已逝的童心、童真、童趣依然在记忆中令人怦然心动。幼儿文学承载了儿童的天真与快乐,与我们的童年紧紧相连,或许刹那间的一首童谣或故事,能让我们回到往昔。因此,在幼儿文学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回到童年”,把自己当做幼儿,“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5]。尤其表现在幼儿文学作品“讲演诵”中。

讲,是讲述,包括童话、寓言、图画书、幼儿故事等文学样式讲述,要求学生站在幼儿的视角,讲得熟练,有吸引力,跌宕传神,富有童趣,面部表情端庄大方,手势和姿态自然;演,是角色扮演与表演,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戏剧等文学样式的表演,要求学生融入角色,演得逼真,在细细品味作品的过程中,演出儿童童心、童真;诵,是朗诵,在幼儿文学中主要是儿歌与幼儿诗歌的朗诵,要求学生发音准确,掌握朗诵技巧,注意言语的节奏、语调、语速等,力求符合幼儿的欣赏能力。“创作的快乐”。“学龄前儿童的文学创作,是文学创作领域中最困难的领域之一”。要求创作者以一颗饱满的“童心”,书写儿童的生活,表达儿童般的“童趣”。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进行文学创作,其文学功底和生活积累无法和大师相提并论,但同样可以创造有个性的文学。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将创作分为两类,分别为文字图画创作和舞台创作。

文字图画的创作主要有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创作与改编,图画书的制作,纯文字与图画故事的相互转化,名家作品的赏析等;舞台创作主要是学生将文字性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戏剧、故事进行表演,如为儿歌设计教学动作,寓言、童话、幼儿故事、图画故事表演等。在创作方式上,文字图画创作要求学生以小文章、图书等形式呈现,舞台创作通常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自行划分角色,在规定时间内(通常是10分钟左右)进行课堂表演。“团队协作”的快乐。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在智力、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实施全面、自主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间关系融洽,发挥“团队”的魅力。#p#分页标题#e#

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如开展了图画故事表演、文学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内部各成员共同选择课题,出谋划策,先在小组内部进行演示,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每个小组民主推选出小组长,要求组长将合作的细节进行详细记录,并在每一次活动完成之后,上缴书面材料;合作完成后,每个小组成员要将自己的感受以书面材料或口头材料的形式汇报;学生平时成绩记录中,小组合作的成绩占有一定份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掌握文学理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帮互助,学会了如何与小组成员融洽相处,小组内部成员间各种技能也得到了提高,从而形成了生生间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