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风险控制

银行风险控制

时间:2022-02-18 01:3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风险控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风险控制

第1篇

近期政策的松动则让资本大鳄们看到了共享盛宴的机会。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鼓励民营银行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并有助于规范民间金融秩序,合理引导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但专家表示,民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将会面临许多风险。国务院参事、经济学家汤敏表示,纵观国内外民营银行发展的历程,不仅可见民营银行倒闭破产潮,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危机与动荡。

为避免重蹈覆辙,我国应在发展民营银行时把安全性放在首位。在进行制度创新时,也应首先积极防范风险,尽量消除隐患,为民营银行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重点防范关联贷款

银行业在实质上是控制风险的行业,因而其对人才、管理、技术、资本的要求都极高。许多人只看到了银行的丰厚盈利,看不到其历史上多次剥离不良资产的政策性保护,也看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风险。

“民营银行不可能像国有银行一样,享有政府兜底的隐形担保。”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向《经济》记者表示,在民营银行组建初期,由于起步晚、资金实力有限、信用等级低、业务结构单一等缺陷除了要面对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外,还要面对许多特殊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居民信任风险、行业竞争风险、资本金短缺风险、存款负债不足风险、关联企业贷款风险、内部人控制风险。其中,民营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股东关联贷款,那些失败的民营银行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股东一开始就企图用银行来‘圈钱’。”滕泰称,民营企业办银行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希望为企业搭建一个资金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而这些民企往往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扩张欲望强,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经营出现问题,无法归还贷款,民营银行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而对于民营银行产生风险的原因,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称,这是多方面导致的结果。“究其主要风险的成因,首先是信用环境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其次是受限于分业经营制度安排。”

在他看来,西方国家的银行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西方国家的银行业是集金融、证券、保险、信托于一身的混业经营,资金运用渠道宽泛,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灵活运用,灵活调度。而我国银行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除小部分资金可用于购买国债外,大量吸收的储蓄存款只能通过发放贷款来获取利润,这种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营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样摆脱不了我国分业经营的总体框架,贷款的对象又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更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并且,在管理上民营银行仍然面临工作效率低下、内控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管理制度疏漏等的困扰,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出现在所难免。最后,民营银行在“先天”也有不足。民营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具有起步晚、资金实力有限、信用等级低、业务结构单一、缺乏国家信誉支持等缺陷,影响了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水平,导致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

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民营银行防范风险,首先要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信用环境。在经济学家辜胜阻看来,民营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民营经济的崛起息息相关,并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居民个人的金融需求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民营银行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防范民营银行风险的首要前提。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为建立良好信用环境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信用评级、信用信息披露三大制度,为综合治理信用缺失,建立良好信用环境构筑技术平台。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教育,让每个公民都懂得,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信用已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信用乃是每个人应当具有的生存理念之一,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和讲信用的良好风气,为建立良好信用环境提供社会伦理基础。

他表示,其次要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要建立民营银行股东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完善民营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建立民营银行市场退出制度。有效及时地披露民营银行公开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和内部信息,不符合规范的银行要淘汰。

再者,要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内部环境。应先确立民营银行的法人主体地位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

辜胜阻建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客观上要求民营银行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反映市场经济需求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制度,明确投资者对民营银行财产的权力和各自的义务责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挥融资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功能耦合效应。

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创新。一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民营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创造各种条件,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民营银行的激励制度才能迅速走上正确的轨道。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和送“干股”等手段,吸引优秀的银行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加盟民营银行。

第2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风险; 控制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村镇银行现阶段发展情况,我国村镇银行尚且处于试点试验阶段。同为农业大国的印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健全本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力度、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财政补贴、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等。虽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实践去验证,但我国已经迈出了社会主义新经济金融改革的一大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村镇银行生存营运模式。

(一)发展进程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基层、最弱小、承担任务最具体的最小的法人机构。2006年12月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放宽了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准入与设立的要求,标志着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铺开。2007年3月我国首批三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吉林两省设立,同年12月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设立。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其中开业635家,筹建91家,共有24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

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在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明显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此外,政府在支付结算系统中没有为村镇银行制定统一的制度,使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因此它们面临一个困境:只能印制存折而不能发放银行卡,很多业务不方便办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国家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对“三农”问题关注的同时,虽然承诺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实质上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村镇银行本身吸收存款的能力比一般商业银行要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与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二)业务模式

同商业银行一样,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只是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小企业。村镇银行组建以来至2011年底,已累计向37.7万户农户发放贷款889亿元,累计向6.9万户小企业发放贷款1 570亿元。已开业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中,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近年来对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使村镇银行的贷款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该业务的形式,目前贷款的方式依然是抵押和联保方式。另外村镇银行的业务还有负债业务和担保业务。担保业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使农村资金需求者多了一条风险较小的融资渠道,从而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负债业务是开展贷款与担保两项业务的基础。目前村镇银行存在商业信誉较低、缺少国家政策扶持等问题,导致资金的注入不够。

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相比国有银行,村镇银行规模小、业务单一、资金少,面向的客户主要包括农村村民和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形式受限于贷款对象的信用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多是以担保贷款的形式开展业务的。担保贷款程序简单,节约成本,同时放贷金额有限,比较适合村镇银行对应的客户,但是村镇银行将担保贷款作为其主要业务,导致营运能力较差。再加上其资金底子薄,缺乏政策扶持,所以该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经营,进而减小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推进步伐。

(三)经营创新

为了克服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银行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大胆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比如大冶国开村镇银行率先在贷款种类上进行创新,推出了个人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回乡创业贷款等新品种贷款。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在系统和软件上进行创新,推出了具有智能化的加息转存系统“多得利”,使得该银行的一部分客户能够享受到利息调整时系统自动转存的服务,使同期的利息收益最大化。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于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该行手机银行iphone、Android客户端,相信将大大提高各类业务办理的效率。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的合理创新有助于促进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帮助银行分散营运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同商业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然而村镇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相比商业银行而言很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所以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中大多是农户和小企业,相关地区没有信用环境体系,很容易由于借款人违约而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国内整体金融环境中知名度不高,相比商业银行整体上信誉度较低,导致自身吸收资金的能力不强。因此,信用风险将是未来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处于试点实验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没有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这是其营运风险的主要来源。比如村镇银行的抵押贷款制度,农村虽然拥有比较充裕的土地使用权,但是拿该项权利去抵押贷款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一方面,现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无法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估,无法准确预计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放款的额度;另一方面,农村村民和小企业老板普遍认知水平有限,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所谓的“私人银行”,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国有银行”投资。所以进行村镇银行的创新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评价制度。

(二)操作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对业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村镇银行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同时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银行内部电子化、银行外部网络化程度也不高,使其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但村镇银行人为因素较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操作风险,所以该风险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

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操作要求难度不大,人为因素很突出,所以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形成员工招聘、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体系,而是沿用商业银行的经验。村镇银行的人员控制制度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实际环境挂钩,员工培训松散,使其难以在熟悉业务的同时加深对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理解。在信息控制方面,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地村镇银行自成一体,没有同其他地区形成类似连锁企业或分公司的体系。同时银行内部管理层财务信息系统不发达,业务人员业务流程信息不透明等也让村镇银行对外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

(三)市场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参与较少,受国际汇率、国际收支、国际供需影响不大,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上。村镇银行由于其地域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存款与贷款环境。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进行投资,于是将现金存入银行是他们首要的选择。反过来看,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这样一来村镇银行的资金注入与流出都比较稳定,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需要有成熟的信用环境作为基础,才能达到控制好其市场风险的目的。

(四)集群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在于服务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该类银行存在明显的地域倾斜,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集群现象很明显。一旦出现地域性经济波动,整个地区内的村镇银行都将受到影响。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三省村镇银行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地区的65%以上,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村镇银行的数量甚至占到整个地区总数的56%左右。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联系相对不够紧密,但是同一地区的该类银行却如同唇亡齿寒般相互依存。因此,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对当地企业的扶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由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也可以称为行业风险。近几年“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造成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可用作耕地的面积并不算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的生产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农产品的损坏和歉收会导致农业经营收益减少,进而使村镇银行营运成本增加、利益减少。自然风险同样是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按照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的排序,可以将以上5种风险归集到下面的风险坐标图中(见图1)。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对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的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在宏观上要求建立管理框架,制定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监管体制,还要在微观上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人员、资金、信息实施全面管理等。如何防范风险,保障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村镇银行的建立本身就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革新,象征着农村经济日益复杂化、货币化和市场化。村镇银行建立的目的在于扶持农业,支持“三农”,它与农村的金融是密不可分的。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加速发展,农民也更加富裕了。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反过来也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科技的发展还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自然风险,所以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

2.加大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逐步构建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要提高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必须重视宣传问题。要让社会群众了解到村镇银行的建立目的和特点,更要让农村村民理解村镇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让农民认识到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业增收、增加农民福利,农民才会将现金放心地放入银行。

村镇银行评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控制降低其信用风险。现阶段主要靠担保贷款的形式发放贷款,可以先从担保体系入手,完善担保制度,再进一步丰富村镇银行贷款的抵押形式,辅之以多种适应当地农村居民的创新金融产品,达到分散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3.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经营管理系统。由于地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对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统一监管的难度较大。在制定对应监管体制之前应该深入到当地村镇银行,做好调研工作,充分掌握该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信息,再制定符合国家总体大方针的、针对当地银行的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各地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随着地域的差别而不尽相同,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有利于控制集群风险。同时监管力度的提升也规范了村镇银行的经营流程,规范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达到了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村镇银行提升自身生存能力。政府不仅可以直接给予营业税税收的减免,还可以加大对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服务环境。当然,村镇银行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扶持,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准,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形成自己的品牌战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 吴玉雨,唐意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与防范[J].求索,2009(9).

[2] 吴少新,许传华,张国亮,等.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060-02

随着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相继上市,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都建立起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其管理体制与风险应对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公司治理架构在职责划分上远未清晰到位,银行业种种顽疾也并未随其上市而烟消云散。在金融业全面开放之际,深入考量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控制与管理现状,于改进、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稳定金融体系乃至保证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伴随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面临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就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中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财等贷款风险。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低下,不良资产比率处于较高水平。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商业银行信用的有力保证。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其资本金质量,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雪上加霜,进而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虽然仍实行分业经营,但商业银行通过等方式实现了同保险业的交叉,发行货币基金实现了对证券业的渗透。天津滨海区更是在2006年被确定为中国金融改革试点地区,政策上允许其在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预示着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将拓展至金融的多个领域。作为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风险。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立法的滞后,导致其参与企业主体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加之商业银行缺乏来自外部的有效监管和内部规范经营的控制机制,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三)利率风险

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变动平稳且易于预测,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遵循市场规律运行,利率的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利率风险也随之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资产、负债的市值因利率变动而变动,并波及清偿能力,进而引发流动性问题。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如何应对利率调整的政策风险及此后的利率波动风险,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四)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大多缘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中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产生了大量的操作风险案件,商业银行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金融资产产权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使得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进而引发诸多经营风险,特别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框架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多,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风险管理方面,普遍加强了资产负债管理。各行均设有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建立了资产负债控制和监测制度。定期考核资产负债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适时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贷款风险管理体制。内部控制机制方面,初步建立了银行内部监督制度。各行都普遍设有监察部门,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监察,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总行对资金的统一高度与管理制度,加强了总行对系统内资金清算、汇差资金、拆借资金和备付金的控制外部监管,政府监管部门相继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2年9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导》(2004年12月)、《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年3月)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

(二)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国外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对银行风险的主观认识不充分,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由此导致过分看重规模,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不科学,从外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严重问题,到内部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突出弊端,因而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再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较落后。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难以实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同时,各行也都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比较落后;最后,各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任重道远,就目前现状而言,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动作良好的控制机制,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根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按照最低资本、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结合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定,充分坚持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建立商业银行科学、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它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考虑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要求,科学的治理结构中应包含一个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查委员会和风险经理在内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为体现风险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功能要求,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更强调业务运作的相互制约,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双重控制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按风险管理类别分别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并由该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关联会议,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讨论。

(三)健全完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考虑建立包括贷款权限(部门、个人)、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在内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银行内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是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避免和减少损失的关键制度安排。商业银行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其下属分支机构业务部门的对口检查,检查的形式主要有要求报送并审查有关业务资料、财务报表、专门问题报告、召集分支机构行长或业务部门经理座谈会等;二是总行审计稽核部门对其下属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核或专项审计;三是银行日常自查及外聘审计、会计师进行检查,分支机构内部同样设立专门的稽核部门,负责检查每月发生的各项业务单据,检查情况直接向主要领导汇报,行长优先考虑解决稽核部门发现的问题。

当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相关分析仅是其中一隅,要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安全性和持续性,应在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风险管理与分析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Standard&Chartered,Dictionary of Banking and Finanee,Asiamoney Books Hongkong,1998.

[2]杨毓.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5).

[3]李鸿渐.证券监管与投资者保护[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4]张纪康.金融风险:辨识与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第4篇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未来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影响。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二者分别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和市场汇率的不确定性变动,而对商业银行业务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利率的不确定性会让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为商业银行带来损失。汇率风险则多是因为商业银行提供或进行自营外汇交易活动时,使商业银行从事的银行账户中的外币业务活动蒙受损失。

(二)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现需求和借款人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流动性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商业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流动性极度不足、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筹资困难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一方面通过更多的贷款和投资来赚取最大的利润;另一方面又造成负债的不稳定性,需要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应付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适当地把握和控制好流动性比例,以避免产生冲击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三)操作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是否有能力在获利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这种能力由银行提供金融产品的能力及银行控制运作成本和运作风险的能力组成。狭义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环节中的失误,如经验不足或违规操作而带来的损失风险。与其他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因为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同,因此银行不能一味抄袭对方的操作风险控制手段,必须结合自身产生的操作风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四)法律风险

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法律风险是重要的风险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众多,办理业务种类繁多,加上上市银行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和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规定也纷繁复杂。这些特殊性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问题比一般的企业和公司都更加复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表现

目前,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早己经进入数量化、模型化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而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受银监会和证监会等部门规章制度的约束,使得各银行的风险控制至少在一般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由于缺乏经验、缺少重视程度以及有效执行等原因,风险控制的强弱没有达到同样的水平,而且风险的识别、分析、预测、防范和化解普遍还停留在粗放和初级的水平上。主要表现在资产运用、资本家管理、赢利模式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突出表现为资产质量不高、资本充足率低,赢利能力差、潜在流动性风险大、信贷违约率逐年增长、风险管理和控制工具及技术匮乏、信息系统建设薄弱等。

(二)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商业银行开始上市,尤其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上市,无论是风险管理意识还是风险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不断完善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积极实践了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但仍然存在以下顽疾:1、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首先管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模糊。商业银行对控制信用风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对于其他一些核心风险包括市场风险重视程度还不够。其次,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仍普遍依据操作风险的计量结果来提供资本准备意识,不仅有很大的误差,还会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其三,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人才队伍。因此,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态度,是银行业监管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势所趋。2、风险管理与控制体制上的缺陷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理念习惯于以企业规模对信贷管理进行控制,层层分解指标的方式控制风险的暴露。现行风险管理体制及控制评价标准则偏重于短期的绩效考核,不够重视员工的价值积累,不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和扎实发展。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涵盖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全过程,涉及到必要的数据和技术手段。因此需要我们加大对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认知,研究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这是完全必要和紧迫的。3、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信息披露不完善准确、及时、充分地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对于商业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它是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监管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银行账目中披露资产负债表的内部储备总额,增加现金流量表和市场风险的分类项目,公开真实盈利,以利于外界了解银行运作情况,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也应该成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趋势。

三、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是改善大型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强化产权约束的重要途径。五大国有银行已全部上市,其他上市的股份制银行整体经营状况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已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年共实现净利润约8,750亿元,每家银行平均每天净赚1.5亿元,这相当于我国1,806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一半,而且这一数字还超越了125个国家2011年的GDP水平。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体制、机制上的重组和变革上市后,确保股东利益的安全就成为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银行经营管理和赢利的稳健性、抗风险能力强弱等,成为股票市场价值的重要基础。同时,商业银行上市后会面临着更广泛的外部监督,要求银行保持更高的信息透明度。这些都要求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政策、制度、程序、方法要更加科学、有效。

(二)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更好建立,需要改革组织结构,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这一机制建设的关键是要能够立足于本国的制度环境,追求效率的不断增进,使商业银行在外部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成为自发行动的行为主体。

(三)推行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标准化,突出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监管中的核心地位,这是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提出的更高要求。风险评级系统提供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等指标,清晰地界定一个产品、一个客户或一项业务的成本或收益在什么情况下是可接受的,在哪些情况下又是不能接受的,有助于分析不同的客户在监管当局允许浮动的范围内给出不同的报价,提高竞争优势,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运行机制。任何一个现代化银行,都应具备内部评级体系,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建立以经济资本预算约束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体制

第5篇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严重打击,而供应链融资业务一直蓬勃发展,以良好的业绩获得了银行业的普遍认可,也为中小企业降低借贷资金成本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国内学者通常认为供应链是指商品最初的生产制造到最终被消费者使用,涵盖物资调配、信息共享和资金流转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基于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上游企业、核心企业和下游企业。而供应链融资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考察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是否具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发生的交易是否真实来确认供应链运行是否稳定、各企业现金周转能力和融资状况,利用核心企业较强的经济实力以恰当的方式对各个企业(主要是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他们的长远健康发展。下面分别介绍供应链融资的特点和模式。

(一)供应链融资特点

与传统的借贷融资相比,供应链融资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于真实发生的交易授信。供应链融资是针对供应链发生融资行为,要求企业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以及不断提升盈利能力。确认贸易发生的真实性,能够保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正确的地方,避免挪用风险。2.参与主体多种多样。与传统的商业银行通过一对一考察单个企业的现金周转能力与偿债能力开展信贷业务不同。进行供应链融资时,参与主体不仅有申请融资的中小微企业,还有同处一条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和核心企业,甚至还涉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每个参与主体共担分险共享收益,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降低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还提升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类融资。应收账款类融资类似于传统的应收账款贴现业务,不同的是前者的债务人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就是针对上游企业对核心企业拥有的债权而设计。2.预付账款类融资。预付账款类融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优势地位,要求下游企业在购买其生产的产品是预付现金,从而给下游企业造成较大的融资压力。该模式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确保第三方物流企业、下游企业和商业银行对支付预付款购买的产品实现三方共管,并且利用核心企业的信誉和相关资料保证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交易的真实性和产品价值的公允性。3.存货类融资。存货类融资模式不论上游下游企业都可以使用,上述的预付账款类融资就涉及到下游企业的存货(购买生产需要的原料等)类融资。上游企业进行存货类融资时也需要引入有资质第三方物流企业,将需要向核心企业出售的存货实现三方共管,商业银行在考察上游企业与核心企业关于这批货物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上游企业提供信用,实现融资。

二、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开展供应链融资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1.扩大业务范围,优化业务结构。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使大量中小微企业通过贸易往来利用核心企业的信誉获得融资,也使商业银行扩展了业务范围优化了信贷结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首先,针对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将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纳入授信范围,不仅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利息收入,而且由于这些企业规模较小现金需求多数属于短期,因此融资次数也比较高,能够产生不菲手续费收入。其次,针对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授信对象是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这项业务的顺利开展要求商业银行和核心企业具有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通过与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商业合作能够实现利益共享,降低大客户的维护成本,实现更高效益。2.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不需要识别申请授信的上下游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只需要确保申请授信企业与核心企业存在真实的贸易往来,这无疑降低了难度,同样也降低了授信风险。而且,上下游企业利用供应链融资使用的是核心企业的信誉,在融资企业无力承担偿债义务时,商业银行可以获得核心企业的信用保障,从而分散了信贷风险。3.把握整条供应链,维护客户关系。通过开展工作供应链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可以联合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一个合作共享的融资业务平台,通过向上下游企业融资绑定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从而建立基于整条供应链贸易关系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

1.应收账款类融资违约风险。基于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很难确保信贷资金没有被挪用。因此,商业银行同核心企业是合作关系就成为降低应收账款类融资业务信贷风险的关键,如果核心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商业银行对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很难掌控。2.预付账款类融资违约风险。在预付账款类融资业务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按照银行的要求评估抵押物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对卖家负责仓库调节。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不当,将使银行承担更大的潜在风险。另外,由于物流公司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任何一方业务出错,就会导致银行面临融资企业的违约风险。3.存货类融资违约风险。如果货物已经被出售,而融资企业又将货物提供给银行作为质押物以取得融资,这种情况下,银行将无法对抗取得货物所有权的善意第三方。因此,银行应该避免有争议的、无法行使物权的货物成为质押物。

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

(一)事前控制:谨慎选择供应链相关企业

1.核心企业准入标准。要针对核心企业建立科学的准入标准,确保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有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与其上下游企业有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整个链条对核心企业有较高的依存度。着重考察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是否存在利益共享、密切协作关系,是否对上下游企业具有约束能力;是否针对整条供应链构建利益共同体。2.第三方物流企业准入标准。银行在考察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否具有资质时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资本金是否充足,是否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其次,商业信誉是否良好,是否发生过货物监管纠纷或其他性质的业务风险。最后,能否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工作,以确保在协议期间内,银行才能真正享有货物的所有权。3.上下游企业准入标准。对上下游企业应重点考察与核心企业是否存在真实的业务关系,可以从核心企业主要产品是否为上下游企业的相关产品、上下游企业是否与核心企业的具有良好的贸易纪录等方面入手。

(二)事中控制:将风险控制嵌入业务流程

1.应收账款类融资。严查应收账款真实性,可以通过审查客户是否按规定提交了相关单据,如销货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发运凭证(或者提货单)、货物运输凭证(或者运输发票)、货物签收单、应收账款对账单和应收账款转让通知等收据,以确保核心企业承认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2.预付账款和存货类融资。加强监督和定期盘点抵押品,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提高仓库管理和仓库管理水平的信息,交付风险控制方案,加强监管能力,以消除漏洞和违规所带来的风险。3.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密切注意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授信融资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誉,如果核心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骗取银行信贷,就会使商业银行失去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石。

(三)事后控制:风险预警与风险分散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成因 现状 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是银行的资产和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作为一类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负债经营为特点的综合型特殊企业.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面临着更广泛、更突出的风险。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正在逐步增加。而较为完备的银行风险防范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许多导致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突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断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因此,银行风险控制正逐步上升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并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势在必行。

一、商业银行风险形成原因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银行经营既受到微观企业、家庭活动的影响.又受到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的制约,还受到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呈现典型的垄断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据了国内市场的90%左右,风险高度集中和容易爆发。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迅速,经营的潜在风险逐步加大。一是不良贷款数量呈上升趋势;二是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问题逐步暴露;三是在一些行的不良贷款比重多达70%左右,经营困难,严重资不抵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支付危机。银行业风险的形成除了转轨成本、信用废驰、企业逃债、政府行为等因素外,主要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弹性。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与法律、法律与政策之间存在着界限不够明确、标准不够统一、程序不够规范的问题.使法律制度存在弹性,导致商业银行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过程中,依法维权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但是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愿或不能偿还银行贷款,使银行承担较大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2.人民银行监管缺乏刚性。多年来.人民银行在监管上偏重于机构的审批,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等问题上缺乏刚性.监管手段也多为检查、通报、批评、处罚等行政手段。致使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动,在缺乏外部约束和内控机制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资产已经或将要成为呆账、坏账而丧失收益甚至本金。

3.商业银行之间协作不够。面对外资银行的大举涌入,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一方面带来了银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单一的恶性竞争.也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

4.汇率及利率风险加大。随着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金融通的不断市场化和中央银行对利率调控手段的运用。利率变化的频率和幅度会进一步加快和扩大,从而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将增大。

5.金融犯罪案件屡发不断,影响极大。犯罪种类和手段日益多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也不断扩大.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面临诸多难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所致。有的是由外部客观因素造成的;有的是内生可控的,有的是外生不可控的。因此。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内部风险管理,综合考虑外部监控因素来设计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

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第7篇

    随着信用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各类信用卡犯罪也层出不穷,其中信用卡的套现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类型。种种信用卡套现案例充分暴露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漏洞,本文基于上述事件阐述信用卡套现所反映出来的银行风险管理漏洞以及防范措施。

    一、何为信用卡套现

    “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不是通过正常合法手续(ATM或柜台)提取现金,而通过其他手段将卡中信用额度内的资金以现金的方式套取,同时又不支付银行提现费用的行为。对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信用卡套现行为,央行上海总部2010年7月26日表示,信用卡套现是违法行为[2]。

    因为信用卡用户有最高56天的免息还款期,持卡人一旦套现,在这段免息期内既能使用银行贷款又不用支付利息。所以说信用卡套现使得持卡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规避了银行高额的取现费用,相当于获得一笔无息贷款,极具诱惑力。所以,各类套现、代办信用卡的街头小广告随处可见,网上也可以搜到各类层出不穷的信用卡套现方法。

    由于银行无法对持卡人的现金用途及行踪进行跟踪鉴别,无法判断资金的流向,一旦持卡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对银行造成重大的危害。套现行为的发生变相的增加了全社会的信贷投放,加大了银行监管难度,同时也增大了银行的风险管理。持卡人的这种套现行为不仅对自己的个人信用造成了风险,还催生了非法利益链条。

    二、信用卡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漏洞

    (一)收单机构对商户的审查漏洞

    此次利用预授权规则的信用卡套现案件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近两年的大肆扩张有很大关系。尽管第三方支付企业一直试图寻找保理、小微金融等新的盈利增长点,现实是,各种新业务的盈利模式不明,还是得靠收单、做大规模、在银行与商户之间吃点差来赚钱。收单业务,赚取的是刷卡手续费。刷卡手续费取决于刷卡手续费率和刷卡总金额。手续费率是央行规定的,费率的高低由商户的类型决定。所以无论线上收单、线下收单,收单业务主要是靠扩大规模赚取收单手续费。而急于扩大规模必然在对商户的审查上实行宽松的审查程序和准入标准,为预授权套现风险埋下了隐患。

    一位第三方支付人士称,支付牌照已经发了这么多,线上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很惨烈。收单市场之前主要由银联和商业银行“统治”,收单业务牌照放开后,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拓展重点迁移至了收单市场。从2011年5月下发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央行已经下发了约二百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获收单资格的有45家,其中经营范围为“全国”的有28家[3]。

    此次在工行涉及的预授权可疑交易中,近90%发生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单商户。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盲目抢占收单市场过程中,未按规定进行严格的商户资质审查以及采取有效的商户管理和控制措施业务。“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太急于抢占商户,有时业务员对商户缺少充分的资质认定,没有建立长效跟踪监管机制”,一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品牌经理表示,“此外,套用低费率的MCC(商户类别码)给高费率行业的商户使用,也是抢占市场的方式。”业务拓展过快背景下,收单机构管理职责的缺失,给了不法机构和不法商户可乘之机,利用银联预授权交易规则,合谋恶意套取银行资金,谋求不法收益,给银行造成了巨额资金风险。据了解,有的不法商户在此次套现事件中收取20%至30%的好处费。这样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那么类似的套现事件将屡禁不止[4]。

    (二)银联规则的漏洞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中国银联在2004年颁布的运作规章,为方便持卡人在酒店、租车等行业消费结算,考虑到小费、房间内消费及汇率等情况,允许信用卡在授权金额的115%内完成预授权确认。信用卡发卡行作为银联规定的执行方,按要求不得拒绝115%规则内的预授权交易。

    这一规则的初衷是为持卡人提供便利,但这一规则被一些不法商户和不法机构利用,对发卡行造成了巨大损失和风险敞口。

    在银联和发卡行注意到该类套现风险之后,发卡行紧急关闭了信用卡“超限”功能。发卡行及时采取措施,取消了信用卡“预授权额度超限15%”的政策,即预授权类交易只能严格按照卡内剩余额度执行,以此来临时堵住银联规则的漏洞,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三)发卡行对信用卡持卡人的审查漏洞

    发卡银行为了抢夺信用卡客户资源、抢占市场,在发行信用卡上降低了信用卡申领条件,审查申请人信息也不够严谨仔细。这种片面的追求发卡量的行为增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部分人获取的授信额度超出自身支付能力,部分人持有多张银行的信用卡以卡养卡,还有些申请人为了套取银行资金,使用欺诈手段申请信用卡,和一些不法商户勾结以极低的成本套取银行贷款,给发卡行带来了极大的资金风险。一旦申请人还不上欠款,就会给发卡行造成损失。

    三、防范信用卡套现的应对措施

    (一)对商户进行全过程管理

    规范拓展商户。收单机构在拓展商户过程中,要明确特约商户不得协助持卡人套现,强化其违约责任,以约束特约商户的行为;要认真审核特约商户资质,建立严格的实名审核和现场调查制度,如核实商户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身份,了解商户的营业场所、经营范围、财务状况、资信等;要遵守市场规则,不能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随意降低POS机安装的门槛。可以对特约商户进行级别评估,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商户要进行差别审查,尤其是批发、咨询、中介、公益类等抵扣率、零扣率商户类别的审查要特别仔细谨慎,因为抵扣率、零扣率商户是套现的重灾区。要防止拓展不合规、高风险商户,同时规范发展,避免同行业的恶性竞争,避免为不合规和高风险商户提供可乘之机。

    严惩套现商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单机构对特约商户要加强定期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控;第二,收单机构应定期检查商户的实际经营与商户类别代码是否相符;第三,对商户的交易量突增、频繁出现大额或整数交易等可疑异常现象,收单机构应及时进行监控和调查,可暂停其银行卡交易;第四,对确有从事套现业务的商户,收单机构应立即终止其银行卡交易,并及时处理,如向公安部门报案、将有关情况报告人民银行、将商户的相关信息报送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向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报送等;第五,对有过可疑交易等有不良记录的高风险商户要提高现场检查频率。

    加强商户管理。具体包括:第一,收单机构应加强对POS机的监管,杜绝将酒店等订购类行业使用的预授权POS机放在其他行业,严格监管POS机MCC套码问题;第二,严格对商户资质进行审核,定期回访商户。第三,收单机构加强对所发展商户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收银员进行培训,有效规范支付、退货等各环节的操作,特别要密切关注出现的套现漏洞行业,及时指导相关商户进行规范操作,堵塞漏洞。

    (二)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与银联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

    可以通过发卡银行、收单机构、银联三方建立统一的取现、套现可疑交易监控体系,对疑似套现、银行卡盗用等交易进行识别、监控、分析、打击。建立和完善以个人征信系统为主体的信用卡信息共享机制,设定个人总的信用额度,方便诸多发卡行查询验证,避免同一客户反复办卡、过度授信。建立套现商户和套现客户的黑名单,对有套现记录的持卡人禁止再发卡,将套现商户列入屏蔽栏以杜绝其发展业务,从源头上遏制不良套现行为的产生。

    完善监控机制。中国银联要针对信用卡“套现”行为新的特点,不断完善银行卡风险监控技术和手段。同时,要发挥组[提供的服务,欢迎光临LUNWEN.1kejian.com]织、协调、快速反应的作用,建立与人民银行银监和公安等部门的联合打击信用卡套现行为的机制,并建立组织协调不到位、未快速反应造成损失的惩罚机制。

    及时公布信息。中国银联要及时将不良持卡人和商户等信用卡重要负面信息纳入“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对恶性的信用卡套现事件。应通过有效方式通报各发卡银行和收单机构。同时,协助相关部门将信息共享系统数据导入征信系统。并且不断完善风险信息共享系统,银联、银行、各支付公司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对彼此开放数据,实时更新异常交易等信息。

    优化业务规则。对于预授权超限“漏洞”,预授权是信用卡的基本功能,银联卡预授权业务规则是与国际卡组织相关业务处理规则相一致的。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系统化重申和优化现有业务规则体系也是有其必要性的。

    (三)发卡机构严格审批和发放信用卡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良好的治理结构对于化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

一、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根据其来源,大致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类。

商业银行外部风险即风险因素来源于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一般包括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国家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间资金借贷活动时发生的、与国家主权行为相关的、超出债权人所控制范围的一种信贷风险。汇率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其国际经营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会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引起价值上升或下跌,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则是因利率变动而使商业银行受到损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即风险因素来源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一般包括决策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和操作风险。决策风险所造成的资产损失一般是由于银行内部决策失误,如决策人员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相关金融工具操作经验、防范风险意识不强、个人主义或决策机制不健全等。操作风险一般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人员违规经营,如越权贷款或交易,做假账等。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2002年5月到12月期间工商银行河北省定兴支行原行长穆亚维串通他人骗取银行资金等都属此类。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随时提现和必要贷款要求的危机来源即是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总体上低于8%的国际最了币际准;而1993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人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虚盈实亏。2002年1月1日财政部对商业银行实行了新的财务制度,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是为了达到考核指标而人为调整利润等行为仍然存在。

二、商业银行良好的治理结构与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针对其面临的上述风险,应该在风险发生之前或发生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确保收益。对于外部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银行可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利率敞口管理、金融创新工具等进行化解和规避。但是对于内部风险如决策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等,技术处理则不能够予以很好的解决,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而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

法人治理就是要提供一种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以协调商业银行各大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各机构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实现商业银行的共同经济利益。具体来说,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良好的治理结构将为委员会和管理层追求目标提供适当的激励,以便符合商业银行和股东的利益,并对有效的银行监管有利,从而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使用资源。其次,良好的治理结构为化解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可较好的化解决策风险;合理的股本结构有利于减少财务风险;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减少操作风险。良好的治理结构对于防范和规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也具有较好的作用。第三,良好的治理结构对于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某些商业银行实行的客户经理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商业银行向扁平化管理过渡中,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部门的设置等都与良好的治理结构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各种银行有不同的公司化治理结构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以私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一种是经理主导的治理模式,一种是法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在股权结构上、持股的稳定性上、权力结构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在构建良好的银行治理结构方面,有一定的共性。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概括银行治理的文件—《加强银行机构法人治理》,阐述了良好的银行法人治理机制所必备的8条基本要素。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负责的董事会。董事会在履行职责时要注意:要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要建立股东行使权力的合理畅通渠道;保证董事会行使权力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可通过直属的各种专门委员会如风险控制委员会、激励委员会、资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对商业银行实行监控。

2.规范经营层行为。商业银行要根据经营活动需要,建立健全以内部规章制度、经营风险控制系统、信贷审批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机制。

3.建立各种监督机制,如外部监事制度等。

通过以上治理架构的规划和设置,从法律意义上建立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静态框架,可以为商业银行科学有效运作建立良好的基础。但仅此还不够,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的核心在于保证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和经营业绩的提高。权力制衡只是手段,有效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还需要若千个超出静态架构的具体动态机制,如果仅把商业银行法人治理作为“新三会”的治理结构来实践,有可能出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的“空洞化”结果。因此,商业银行还须建立各种有效的机制,予以配合,主要包括:

1.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就是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定位,即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其意义在于为商业银行投资者树立市场信心和便于对商业银行上下进行目标管理。

2.在董事会职能与职权执行上,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避免因个人操纵造成对整个商业银行决策的失衡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损害,还要注意避免因银行股东过于分散造成的“内部人”控制。

3.建立合理、有序的业务管理制度。为了保证运行的有效性,商业银行应完善岗位责任制,规范岗位管理措施,恰当分离部门及岗位职责。

第9篇

摘要农村商业银行引领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中,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现状,提出了内部风险控制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现状

(1)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健全。首先,缺乏一支高素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风险监管方面的人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精通于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其次,风险监管系统的建设相对滞后,多数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银行也没有适合本身的风险量化和评估模型,缺乏足够的数据收集和积累,难以做到风险控制的高效率和精确度的要求。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大同小异,没有自身的特色。内部风险控制的着重点放在信贷风险的管理,没有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策略和操作规范,也缺乏系统全面的风险控制平台,这样的农村商业银行很难抵御金融市场的各种风险。

(2)风险防控意识有待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有限,专业技能也不达标,肯定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另外,银行高层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内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也会对银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分布存在不合理之处,平均每个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比城市商业银行要少得多,人力资源的匮乏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

(3)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目前,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执行的不够严格,没有按照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标准对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管理层和监督层分工不合理;工作人员职责混乱;整体效率低下;决策质量不高等,这无疑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给银行的经营带来恶劣的影响。

(4)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有限。与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较,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质量和数量明显较之差距较大,而且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比例比城市高,无疑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很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受到区域经营的限制,加之贷款的集中率高,投入与产出不协调,使得其在处理内部经营风险和自身资产之间关系时受到影响,增加了金融风险。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措施

(1)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将影响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风险管理,从整体到局部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列举出风险事项及前因后果,并归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其次,设立战略性的风险控制长期和短期的目标,结合现状针对风险监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考虑农村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规模的基础上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要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有法可依,工作人员有组织、有纪律,务必让工作人员和操作流程遵守相关的制度规定,将内部风险降到最低。

(2)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控制管理,还需要员工加强自身的管理。首先,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将内部风险防控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降低银行内部风险带来的损失。另外,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相结合,有利于防范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工作人员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水平,严于律己,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与银行风险控制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银行务必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其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高素质银行骨干一定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把握好银行的整体业务,及时进行查漏补缺。要想预防银行的内部风险,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然后加强内部监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办理银行信贷业务的时候,重点审点人士,对贷款企业和个人进行详细评估,以降低信贷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要对原有的根据工龄和职位决定薪酬高低的方式进行改革,将员工专业技能、工作效率、质量与奖罚挂钩,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风险控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一是将银行的各种信贷业务信息准确无误地存储在计算机里面,同时将员工的资料与记录进行保存,提高工作的准确度。二要做到信息的绝对保密和安全,保证银行所有的数据信息不被泄露。三是在信息化系统中增加实时控制和信息反馈的功能,以提供给银行高层人员,便于他们随时了解银行的状况,制定出适合银行实际情况的内部风险控制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三、结语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是国家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的风险防范措施仍然不够完善,很多内部风险控制问题需要解决。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务必要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将内部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尽可能地降低内部风险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第10篇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日趋灵活多样,各类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与相互竞争已成为现实,加之外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通过各种形式成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这样,金融市场上国内外金融机构竞争更加激烈。按照股份制要求组建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尤其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明显。

一、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现状及问题

1.风险监管的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监管的内控机制有待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时间相对较短,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表现:首先没有健全的职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风险监管的人才质量与数量严重匮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其次是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据调查大多数农商行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有些还没有建立监管信息系统,加上对数据收集不够重视,导致数据积累不全面,很难系统化,很难满足风险控制的精准高效的需要。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缺乏一个统一全面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操作规则,风险控制的政策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模糊。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将风险控制目标简单量化,仅通过一些指标比如利用与资产质量、与流动性相关的经营管理指标或监管指标来作为风险控制目标,对当前极易出现问题的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没有制定风险控制目标,因此与银监会有关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有明显差距。

2.风险监管的组织架构运行不力。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组织架构在构建过程中应该从风险对象信息的汇总、收集、分析等角度构建由管理领导系统、职能操控系统、功能协作系统等功能在内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系统化的监管组织架构。目前现状是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自上而下的全局风险监管理念还未形成,在农商行内部尚未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去完善,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监管模型;据调查许多农商行根本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3.风险监管的意识不强,风险监管的方法较为落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绝大多数是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参差不齐,文化素养不高,还因历史背景造成相当部分员工风险意识淡薄,而且对银行的风险认识仅停留在传统核心业务中信用风险,对其他风险例如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操作风险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全面防范风险意识观念尚未完全建立。

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方法着重定性分析,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很难做到全面科学准确性。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或无能力对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技术相关风险进行排查,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有效识别目标客户授信风险方法措施,授信过于随意,甚至出现授信过度;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还停留用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及监管指标的方法或主观经验判断的方法,对于金融创新,金融环境等新变化引起的新风险信用风险几乎没有较为系统性的计量,绝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忽视运用内部评级法对风险进行精确计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对策

1.制定明确的风险监管目标战略,强化风险监管的基础建设。农村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风险监管目标战略,首先设立具有战略性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远期目标;其次设定具有阶段性、全面性和可实操性的近中期目标。近期建设目标应首先结合现状关注所面临风险核心问题以及风险监管过程中薄弱环节的改进与完善,弥补不足;远期目标应充分考虑农商行的业务性质、发展规模和金融项目繁简程度,在确保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可靠,同时又要考虑节约成本。

加强风险监管的基础建设,首先通过强化培训,通过激励措施提高风险控制专业人员积极性,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素质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其次为有效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建立实操性强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再者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奖罚措施,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改善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使农村商业银行真正在可监控的风险之下的实现收益最大化。

2.建立健全高效风险监管组织,形成风险监管的长效机制。首要建立健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理念,确立全员监管的风险意识,在农商行上上下下打造高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其次风险人才建设是关键,加强风险监管的人才培养,培育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再次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以模型为依托让风险管理走向规范化,程序化;最后树立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以目标导向调整农商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风险预警和金融风险防范需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全面的内控机制,着力构建由管理领导系统、职能操控系统、功能协作系统等功能在内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系统化的监管组织架构,明确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建立科学的风险监管模型,形成风险监管长效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3.进一步强化全员风险监管理念,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农村商业银行要将风险管理意识深入到每个职工乃至整个银行体系内部,要让每一个员工牢记效益和风险并存,使员工清晰地认识到风险控制和效益创造同等重要。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层要在经营理念中将风险管理理念放在首要位置,以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依托,让员工在注重收益的长期性同时确保良性风险监管理念的实施。

建立农商行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借助考核指标比如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率、贷款利息收回率、资本效益率、资金效益率、综合费用率等,通过指标体系的动态变化对风险变化的可能因素进行追踪,以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恶化,预警信号,及时制定抑制风险的可行方案。其次开发各种风险评测模型,对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预警和预测,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建立反应灵敏、渠道畅通分层次的预警信息系统保障风险预警机制贯彻实施。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地位,银行商业性质也使得其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受者之一。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取得一定效果,有较强风险控制能力,但是在风险监管上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加强风险监管能力,对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更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第11篇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身是二十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近年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股份制改造,城市商业银行各项制度逐步得到完善,但其本质上仍缺乏规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经营管理和内控机制还不成熟。这种制度性的缺失就使城市商业银行的员工行为风险不断现实化,导致此类银行员工的金融犯罪频繁发生。

员工越轨行为(EmployeeDeviance)指员工在各种情况下对组织成员、组织生存及其规则有着明显危害的主观行为(Kaplan,1975),既包括小到从雇主、顾客手中获取私利的撒谎、请病假、早退、揩油等轻微行为,大到偷避税、破坏、偷窃、欺诈等严重行为。

银行内部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越轨行为而导致的内部风险。通过分析近年国内外发生的银行大要案,内部风险管理不到位是主要的原因。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风险管理意识淡漠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的问题。由于总行管理半径过长以及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力过大,无法对这些高管人员掌握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控。现实中,由于银行高管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发的风险,其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人员。

(二)尚无系统的内部风险管理框架

不同类型的风险由城市商业银行不同的部门负责,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协调部门。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风险整体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使得有些风险处在管理“盲区”,无人过问。

(三)内部风险管理主体关注力度不够

柜面业务办理的主体是银行柜员,柜面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也必须依赖直接面对和处理风险的柜员们。因此,柜员对控制风险的态度、能力、经验、手段和条件就直接关系到最终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并未得到全面认识和充分重视,基层风险控制中存在以下一些现象:一是由于产品规章和管理制度繁多,柜员流动过快,柜员对内控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二是关心不足、奖少罚多等现象导致柜员工作积极性无法充分被激励;三是存在业务繁重、身心疲劳、工作超时、负荷超量等现象,这些因素构成柜员的实际工作环境不佳,也是导致员工操作失误、控制疏忽和管理失效的重要成因。

二、完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思路

在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立上,可以参考政府行政部门现阶段最流行的“垂直管理”方式,以垂直管理取代层级管理。实现垂直管理,便于上级行风险管理部门对下级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同级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窗口负责人的直接管理和考核,有利于总行风险战略和政策的传导,有利于下级行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窗口管理人员在所辖区域和领域内全面监控执行总行风险管理政策,有利于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综合归纳各区域、各领域的风险暴露,及时进行合规风险整合和对冲,从而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积极风险配置。

在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中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规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并为制定和评审内部控制目标提供指导。设定相应的内部控制目标,制定相关的考核目标。商业银行应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并保持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应符合内部控制政策,并体现对持续改进的要求。在建立和评审内部控制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技术、财务、经营和风险相关方等因素,尤其应考虑监管部门的内部控制指标要求。

第12篇

关键词: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引言:

自我国商业银行诞生以来,就伴随着较高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并不注重风险管理,不良贷款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四左右,不良贷款余额高达六千九百亿。虽然从统计数据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近几年里正在逐渐下降,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仍令人堪忧。信贷风险十分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损失,更对金融系统造成了冲击,影响了金融市场秩序。目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比较薄弱,仍沿袭着老思路、老方式,控制有效性较差。我国商业银行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加强信贷风险控制,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基本情况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主要业务集中在经营存款和信贷业务。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推动了社会经济流动,担负着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职能,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我国金融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信贷风险一种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截止二零一三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四千九百二十九亿元,同比上升六百四十七亿元。信贷风险影响因素较多,具有一定突发性和复杂性,但其深层次原因则在于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借贷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骗取贷款,故意隐瞒事实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伪造会计信息,制造虚利润[1]。信贷风险总体上可划分为:非市场性风险和市场性风险两大类。非市场性风险指的是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所引起。市场性风险由借款人所引起。信贷风险主要特征是:隐蔽性、扩散性、客观性。只有做好信贷风险控制,才能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降到最低,减少不良贷款,提高利润,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势在必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信贷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处处存在风险,若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必然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十分不理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过多年改进和完善,但信贷风险控制能力仍十分低下[2]。从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的数据来看,二零一一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处于下降状态,但损失类不良贷款却在持续增加。二零一一年,我国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数额达到六百五十八点六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四点三。二零一二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二百零一亿元。目前大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缺乏风险评估体系,且风险控制程序规范,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信贷风险控制职能。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信贷资产安全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生死存亡,做好信贷风险控制至关重要。想要降低信贷风险,保障银行利润。商业银行应针对当前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加强信贷风险控制,提高控制水平,把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思路

信贷风险是银行需要承受的主要风险,对于银行而言做好信贷风险控制非常重要。信贷风险控制是遏制不良贷款,提高利润,保障贷款资产安全的主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做好信贷风险控制。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思路:

(一)建立科学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和标准。由于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导致银行信贷风险预计不准,造成利益无法回收。加强信贷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必须根据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对客户信贷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建立信贷评估模型,通过评估结果确定客户最大承贷能力,判断信贷规模以及回报率与风险比例,从而把信贷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评估体系建立时应全面考虑,把市场环境、道德风险、非市场风险都考虑在内,保障评估体系科学性,进而使信贷风险控制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建立规范信贷风险控制程序

想要保障信贷风险控制有效性,提高控制水平,必须规范信贷风险控制程序,若信贷风险控制程序存在问题,便很难发挥出信贷风险控制职能。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贷审批机制和信贷风险控制程序,从而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度、防范能力。放款前必须要等到风险评估报告和客户信用评估报告结果,严格按照要求办理业务[3]。业务办理时要强化过程监督和审批,建立审批档案,做到有据可依有证可查。

(三)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只能通过有效控制手段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想要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必须要做好事前预警,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提高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敏感度,增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预警能力,进行动态信贷风险管理,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参与到信贷风险控制中,将信贷风险控制意识渗透到员工主观能动层面,使业务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信贷风险判读能力、睿智的市场分析能力、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实现对信贷风险进行事前预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发生可能。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