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

时间:2022-12-16 23:2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

第1篇

教学大纲:

1、数与计算。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量与计量,钟面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4、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情感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72-01

情感作为人的内心态度的体现,存在于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情感是人的内心感受,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摒弃不利因素,以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学习规律以及情感需求,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灵活变换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对数学抱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的信心,逐渐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恐惧感消除。

一、引入情感教学,营造师生互动氛围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属于一个启蒙阶段,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期待,拥有天生的爱好模仿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对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拥有满腔热情的教师形象,以自身的热情感染每位学生,促使学生效仿教师去慢慢接触并热爱数学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导入自身情感,积极表达自身的数学情感,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用生动有趣、激情四射的言语表达出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对数学的执着热爱,才能有效点燃学生心中数学学习的情感,营造一个师生活动的美好氛围,多用鼓励、赞赏、肯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慢慢地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渐领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认识人民币,购物》,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取材,让他们讲讲自己认识哪些人民币或者自己与人民币发生的小故事,然后导入情感体验教学,教师自身讲一个与人民币的小故事,然后问:数学存在生活中的哪里?离开了数学,我们会遇到怎样的麻烦?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数学情感

首先,丰富教学手段,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形象、高效率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声音、图片、影视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渐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效率。比如,笔者在教授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加减法》一课时,事先用PPT制作了一段教学课件,采用儿童喜欢的小动物如小刺猬采苹果、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感受到加减法的运用。其次,采取新颖直观的道具。小学阶段的儿童,对真实存在的玩意儿充满好奇心,教师必须利用这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性的插图教学法,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新颖别致、趣味十足的道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上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的《认识钟表》一课时布置学生自制钟表盘,标注自己喜欢的时间,在课堂上展开积极的互动,让认识时间的概念深深映入学生的脑海,方便记忆和理解。最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的课程,对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数学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培养数学情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三、深入分析课本,整合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情感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美妙的艺术,教师必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因素,让数学知识在人文情感因素的穿插下变得生趣盎然,同时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深入分析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重要过程。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往往以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热情以及普及数学基本常识为主,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立足教材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笔者在教授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方向与路线》时,引导学生辨认方向以及认识路线,并考察从A地赶往B地要怎么走,有哪几条线路。

综上所述,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师去精心经营的,教师必须将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规律以及成长规律牢牢掌握,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关爱每一位学生,呵护他们数学学习的情感。此外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黄潘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22(8):51-52.

第3篇

一、引言

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学科,故而思维需要数学,而数学也同样离不开数学。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清楚地认识这点,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对于学生本身有益,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亦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以下就是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的一些分析与提出的一些建议。

二、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要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其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对此进行实践与创造。当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创设情境,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情境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一年级的学生可能还不适应小学的学习。针对这点,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创设“送苹果”的情境:“假设一部分学生有一个苹果,一部分学生有两个苹果,以此类推到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五个苹果,如何让有一个苹果的学生有五个,有两个苹果的学生有四个,以此类推到有五个苹果的学生有一个”然后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1~5的加减法的学习中来继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具体的数学例子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需要以教材为切入点。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这些数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但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提高,同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例子。例如,同样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的内容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但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对多边形进行观察,并将这些多边形的特点、性质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去想象之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面积的计算。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多边形中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归类出来,以此进行相关的计算。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同时让学生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以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很广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与图片进行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几分钟的多媒体技术课题导入,让学生对所看到的视频或者图片进行思考与探讨,从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对此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从而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的轮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正式上课后,马上向学生播放圆柱与圆锥的视频,短短几分钟后,让学生对视频中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这一导入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的兴致。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动手写出圆柱和圆锥的特点与性质,从而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建立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构架。并且,学生在独立思考的一系列活动中,发展了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结语

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故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所应重视的。当然,以上笔者所进行的一些分析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要真正地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实践与探讨。而通过笔者的这些分析与建议,希望能够为其他的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第4篇

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这种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的那样,时间一长,很多学生的精力就会跟不上,注意力自然就不会集中。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加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习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注意的集中程度。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注意力;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

我认为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那老师再优秀也是事倍功半。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要有兴趣,有注意力才能学好数学。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照片等功能为一体,图、文、声、像并茂,用以表达大量的信息,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这一媒介,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的话,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注意力呢?

一、用多媒体丰富的信息突出视觉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课件在图像呈现过程中可以通过着色、闪烁、音乐伴奏等手段唤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而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多样、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赋予的鲜活素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9加几》时,我以学生熟悉的课间活动为切入点,告诉学生:“孩子们,为了让你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看,课间活动又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课间活动的主题图)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运动场上的这些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学生会说运动场上有的学生在跳绳、踢毽子,有的学生在踢足球。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算一算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用多媒体及时反馈信息,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调动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的主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能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求知欲,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开展教学。信息反馈及时是计算机各性能的体现。在上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9加几》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复习数的分成,当学生正确回答出结果时,画面上会呈现一只竖起大拇指的手并且还伴有鼓励性的语言及声音,如,你真棒!等。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当学生在出现问题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给予提示、帮助,使其重新获取成功。这样有利于增强刺激强度,促进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学习的注意稳定性。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要在这方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付出很多辛勤劳动。

第5篇

一、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随着数学知识的普及,以新课程理念编写的数学教材明显增强了生活化趣味,在内容编排上出现了诸多与孩子们的生活情景相关联的习题,例如,出租车费、购买付款、电脑上网和市场销售等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适时地融入生活案例,有助于学生们从生活中挖掘和吸收数学基本原理和知识要点,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健全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使之深切地领会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同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能用数学原理准确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此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极大地帮助学生发现和感知自我,凸显个人价值,重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1.将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充分提高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数学教学的初衷不但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与方法,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引导,不断地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维看待生活问题的意识。例如,学习青岛版小学数学有关“折扣”的内容时,教师可出示孩子们最喜爱的卡通模型――哆啦A梦,并告知学生们去超市购买这款玩具模型时,遇到优惠活动,此款原价30元,按打八折出售,最后问学生:现价是多少?学生们便将注意力吸引到打折模型上,并与课堂所学的百分比乘法相联系,便知“打八折”后的价格就是原价乘以80%。可见,将具体的数学知识点与每位学生所经历过的生活相衔接,有助于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从中领悟数学应用的价值和技巧,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洞察日常生活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依然延续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根据自身备课和事先安排的教学流程传授知识,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如若纯粹为掌握知识而开展教学,缺乏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那么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为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积极摒弃老套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同时,使学生拥有一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慧眼,为学生插上思维飞跃的翅膀。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在于教师的点拨和指导。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平日多关注周边的一切事物,并能开动脑筋,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认识事物;其次,要发挥联想,学会用数学知识原理解释事物。例如,学习青岛版小学数学“厘米、米的认识”时,为克服抽象的长度单位给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孩子们提问: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哪些以“厘米”和“米”为单位计量?学生们结合新学到的内容,运用发散思维,联想到衣服长短用“厘米”计量,教学楼的高度用“米”计量,推而广之,街道公路用“千米”计量,手指甲的长度则用“毫米”计量。孩子们通过站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不断地加深印象,就会更快地掌握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在教学中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现象

数学是一种符号语言,有着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数学具备存储信息的功能,而广大小学生恰逢童年时期,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但智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依照孩子们年龄特点、兴趣类型和认知水平,在不妨碍知识学习科学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巧妙地借助童趣化、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之能在情趣化的语言沟通中学好重要知识。例如,学习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问学生最喜欢哪个数?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数?有的学生说最喜欢数字“3”,因为自己家庭由3位成员组成;有的学生说最喜欢“6”,因为自己在6班;还有的学生喜欢数字“7”,因为自己的座位在教室的第7排。类似这种语言问答,有助于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孩子们将数字与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结合在一起,极大地降低了新内容的学习难度,使课堂教学更加简便高效,促进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4.开展有趣多样的数学活动,体验生活化教学

为真正建立学生主导的生活化趣味课堂,教师可策划和安排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学习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组织部分学生课堂表演“做买卖”,准备若干文具,分别挑选一位学生充当卖家,若干位学生扮演消费者,让买方提前拿着个人的存钱罐,学生们经“讨价还价”后购买到令自己满意的学习用品。这样一来,不但能锻炼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使小学生认识社会的同时,更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帮助其更熟练地进行人民币加减计算或单位换算。

第6篇

过去,我国小学数学主要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学规律,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现了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过去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他们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讨论一些热点话题,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2.创设问题情境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比如,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练习:情景1:小明家里有3口人,今天来了2位客人,那么,今天小明家里共有多少人?即:3+2=?情境2:张华家共养了9只鸡,吃了2只,那么,张华家里现在还有几只鸡?即:9-2=?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准确把握启发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还要准确把握教学中的启发点,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启发点的准确把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节)这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首次接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对它比较陌生,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与前面学习的“四边形”的概念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第二,把握启发点的时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困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这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启发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在“百分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这节内容中,小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如果遇到分数,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先把分数转化为小数,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于是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三、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3-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之一,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那么,小学数学课该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设计精彩的导言,激发兴趣

在新的一节课刚开始时,学生可能出现分心现象,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导言来揭示课题,争取在两三分钟之内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以生动的开头吸引学生。

1、用生活中的实物设计导入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首先出示一串红绿相间的手链,一颗红色珠子,这样重复出现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规律。接着让学生看老师穿的衣服上的道道,也是一道粉色一道白色,学生发现规律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事物很多,从而导出课题“找规律”。

2、运用谜语、故事导入课题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我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与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就自然高涨。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时,用猴子妈妈分桃子的故事引入。猴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猴哥哥,一个是猴弟弟。妈妈从集市上买了6个桃子,想分给两个孩子,于是,妈妈给猴哥哥1个,给猴弟弟5个,猴哥哥说:“妈妈,这分得不公平!弟弟的比我的多!”这时,猴妈妈笑着从猴弟弟的5个桃子里拿出了1个放在了猴哥哥这边。可猴哥哥还是大声说:“妈妈,还是不公平,弟弟的还是比我的多!”于是,猴妈妈又从猴弟弟的4个桃子里拿走了1个放在了猴哥哥这边。这时候哥哥高兴地说:“妈妈,这次就公平了!”

二、恰当引入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教师要从数学的基本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寓学于乐,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游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和积极的学习方式进入课堂,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亲身体验活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游戏可采取找朋友、摘智慧果、猜谜语、走迷宫、送信、数青蛙的腿等形式。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在练习中我设计了“送信游戏”,首先出示几个“信箱”,把学生当邮递员,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送信,送完后检查每个信箱中的信是否送对了,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商是1的算式),并想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三、动手操作,激起学生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动手操作活动即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教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创设操作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操作时,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教学方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直接演示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找规律”时,我设计了“看一看、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先让学生看黑板上的彩旗、彩花、灯笼来找规律,再抽学生到前面来排队,说出排队的规律。这样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进行操作,体会规律,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图形变化规律,而且激发了学生喜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同时整个过程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07-01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多少的基础上的。分类、排序和比多少是学生学习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而且分类与统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分类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低年级的分类教学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体现其趣味性、数学目的性、为今后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和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学生熟悉而又现实的学习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准备大量的学具,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分”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愉快。如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整理”的例题1中以学生喜欢而熟悉的场景中出现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气球,要求学生对这些气球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就能按形状或颜色给出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师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学生就会兴趣倍增,而且很有成就感,而这种兴趣和成就感,就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的动力。

二、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要体现其数学性

数学不仅具有特殊的形式,更具有特殊的抽象内容。在数学的抽象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对象的量性特征。如在教学自然数的认识中,出现一面红旗、一位老师、一颗算珠等抽象出自然数“1”的概念,二朵花、二位同学、二颗算珠等抽象出自然数“2”的概念……,适当地“归类”构成了数学抽象的直接基础。

因为只有通过将所有单个事物归成一类,并集中于它们的共同点,我们才能形成“1”的概念;通过将所有成双的事物归成一类并集中于它们的共同点,才能形成“2”的概念……类似地,只有只有通过将所有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归成一类,所有外形是四边形的物体归成一类,我们才能真正形成三角形、四边形的概念。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的一个具体体现是能对事物或现象的数学方面与非数学方面作出清楚地区分,并能将两者分别加以考察。所以数学中的分类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

三、分类也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开始

所以在一年级的分类教学中逐步渗透统计的思想,进行一些简单而又形式多样的数据整理、描述,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做好充分准备。如在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整理”单元里,先后出现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而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不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或统计量,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经验的多样化,有助于儿童建立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所蕴涵的信息”。如通过排序的方法找出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练习中出现的根据分类的结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些都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有着很大帮助。所有说分类与统计密不可分,是学生学习统计的基础。

四、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

学习分类不只为今后学习统计打下基础,更要为生活解决问题。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整理”例题2中所出现的4个家庭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学生根据已有的表象可以将他们按大人孩子分,或按男女来分组。但问到还可以怎样分时,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看找出分类的标准。如有无帽子、有无背包等,但这些都无实际意义。作为老师就没有必要去肯定各种可能的分类方法,而且应该提示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组做游戏,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他们进行分组。也就是对学生所给出的各种分类方法作出必要的”优化”,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当然,这样的要求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但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渐进地提出合理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当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知识经济的来临对于教育领域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认知,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的讲授水平,也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教育进程中,教师要确保在综合实践课程和专业理论框架之间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互动,在深化教育改革理念的同时,提升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认知

1.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要想深度分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价值,就要统筹分析教学实际内涵和教学特征,确保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之间能建构有效且统一的运行框架体系。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分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相对于理论知识讲解而建立的教学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价值,需要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认知和重视。在综合实践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对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建立有效的认知,强调的是各个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叉,更加强化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以及应用性,要求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从全局角度深度分析学习模型和学习内容。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活动设置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教学目标,积极落实合作交流和自主研讨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教学模式的统一框架。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管控教学流程,确保教学结构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特征。第一,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性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内化,并且能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理解。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性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是重要的数学学习素养,在面对一些突发性状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性探索理念,在实践中积累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和活动经结合在一起,借助有效的教学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也要将数学学科和其他关联学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确保整体教学结构符合实际教学需求,切实维护实际教学效果。第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特征,实践能力离不开综合活动,教师要将实践教学目标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借助总结和创新形式的教学结构,才能有效优化教学互动的实际价值。

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第一,教师能借助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确保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参数之间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教师在课程内容中添加综合和实践课程模块,能有效地辅助学生建立应用意识的主动性,并且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二,由于数学是源自生活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自主探究模式和小组合作模式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货币单位课程后,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认知货币单位,并能学会“付钱和找钱”,学生只有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提升兴趣的基础上学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确保设计流程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模型,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安排的过程中,教师要贴合班级学生的基本学情,确保整体学习框架和学习结构的有效性,借助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教师要能利用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且积极运用不同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有效的知识体验。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的过程中,提升问题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确保学生能在内化的基础上顺利应用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实践活动的教学结构进行深度分析,保证其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以及教学合作模式都能得到有效落实。教师也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境,提升学生体验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特定的教学目标中,指引学生体会设计思路以及问题解决方案,进一步实现教学应用和教学反思的统筹管控,从而辅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活动体验。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课型也需要教师给予有效关注。第一,动手操作型。主要是借助制作和测量等动手操作流程,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要在建立这种课程结构时,做好准备,并且借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第二,场景观察型。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和数学知识进行深度观察和领悟,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集中的梳理,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并且将信息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内化数学知识。第三,调查访问型。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高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建立过程中,教师要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并且能将数学知识和调查内容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第四,课程探索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探究模型,借助小组学习框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习内容汇总后集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在实践中总结教学内容和学习经验,实现自主探究,最终完成课程研究。

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运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以下四个设计原则。其一,要落实巩固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将不同学习内容进行综合调整,确保教W内容的设计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提升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融合程度。只有真正达到知识巩固的目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实际价值,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价值。其二,要落实可行性原则。要想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价值,不能“天马行空”地设想,要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建构有效的教学流程,确保寓教于乐,学生能在知识提升的同时得到能力有效升级。因此,综合实践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主题活动要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能解决实际问题。其三,要落实系统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数学知识网络,并且提升网络知识节点的调取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第四,要落实开放性原则,教师要保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贴合实际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知识和方法,能对简单教学活动进行集中的处理,提升教学互动经验的累积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性要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字和货币之后,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小商店》,教师可以进行综合教学模式的升级。

1. 教学结构分析

在分析教学结构中,要对教学背景、教学内容以及学情进行综合分析。第一,教学背景。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人民币的认知、物体形状和时间的认知等,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知识。第二,教学内容。在《小小商店》教学框架内,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有效的教学互动,能在实践中对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构,积极落实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落实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化效果,将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获得更加有效的学习体验。第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性格特征就是好动、活泼,相较于枯燥的课本知识,会更加喜欢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在课程流程设置方面优化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利用互动交流和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力。

2. 教学过程分析

教师首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要求学生对购物小票进行数据读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购物小票进行绘制,并对其中的数字和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建立有效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由不同学生扮演商店中不同的角色,学生在体会购物情境的同时,能建构完整的购物体验,将数学知识融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知识的内化能力和使用能力。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汇报,教师再给予有效的专业指导,进一步夯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0篇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缜密性——基于数学原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这几个单元为例,这几个知识点是要教会学生树立“数数”“比较”“归类”这几个数学概念和认知,尽管是非常基础的概念认知,但教师在语言上应当落到实处。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数一数火柴盒里有多少根火柴,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确切到数量,5根、7根、9根等,而不是“大概”有5根,5根左右。同样的,在比较物体大小、轻重时,如果没有测得具体的数据,可以借助参照物。比如,要比较物体A和物体B,可以借助第三个物体C来辅助比较,先比较A和C,再比较B和C,然后借助C来比较A和B,无论怎样,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确切到A比B更大、更重、更多……而不是凭空目测,感觉后说出类似于差不多一样大、一样重、一样多……实际上,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背后都有严谨的数学原理,因此,科学缜密的课堂教学语言对数学来讲至关重要。

二、教学语言的形象具体性——基于形象思维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为例,这个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与“角”有关的相关概念,比如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角的大小等,这些理论知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更多地借助具体的实物来令语言实物化。比如,拿一个时钟,通过拨动时钟上的分针和时针来讲解角,在这个角里面,分针和时针就分别是角的两条边,我把分针和时针分别拨动,构成的角也发生变化,这是角的大小变化。当教师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时,原本抽象的知识,也因此而变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这也符合了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

三、教学语言的鼓励启发性——基于引导思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混合计算》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用情境案例法开展教学。比如,创设一个新学期父母带子女去文具店选购文具的情境,学生需要买笔记本、铅笔、橡皮擦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算,买这几样东西需要多少钱?待学生算出来,再引导学生,大家能不能把这几样东西的计算式,合并写成一条。待学生写成一条后,再引导学生,大家思考下,在一条综合了几种运算方式的算式里,先后的计算顺序是什么。通过这种基于引导思考的教学语言,学生得以自主思考,大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四、教学语言的心理暗示性——基于意会默契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计算》为例,这一堂课的内容是教会学生用计算器来处理相对位数较多的数据运算。当课堂上引入了计算器后,很多学生都会因为好奇、兴奋而表现得兴趣十足。但与此同时,也会因为摆弄计算器而分神,甚至把用计算器来计算当成“玩游戏”一样。比如,学生全然不顾教师的讲解或作业要求,而是自顾自地摆弄计算器,或是与周围的同学就计算器的使用进行交流等,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暗示学生。比如,先用眼神示意学生,教师“有话要对你说”,然后“微笑着摇摇头”暗示学生说“现在不能玩”“不能这样做”等,这种基于意会默契的心理暗示比教师直接用口头语言来表示责罚、提醒、规劝等更加有效,因为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避免给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从学科的角度上看,数学本身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丝不苟的。与此同时,从受众的角度上看,小学阶段的学生仍以感性思维为主,思维的条理性整体上比较差。教师在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时,必须平衡好这一关系。基于此,教师应当从数学原理、形象思维、引导思考、意会默契这几个方面入手,重视自身课堂语言的科学缜密性、形象具体性、鼓励启发性、心理暗示性,在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性的过程中,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杨锦花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数学思维能力还相对滞后,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在数学基础、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所以教师传统的灌输性、统一化教学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龄特征,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数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坚持“学为中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需要数学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数学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更好地充当教学组织者、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个人创造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第2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关于人民币识别、人民币使用、人民币找零等知识内容,教师要多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出发,实现人民币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引导学生多对自己身边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反思能力,这样显然比教师一味依赖教材开展单向灌输性的教学更有效率。这种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活跃课堂氛围,营造快乐的教学情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环节,数学教师要营造出快乐化的教学情境,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心理,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第10册“图形与变换”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引入七巧板游戏,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做一些裁剪游戏,在快乐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有效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样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对高效课堂构建形成有效的促进。

三、贴近生活实际,减少学生思维障碍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成为了单纯的智力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适当减少小学数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更加突出数学课程的工具性特征,教学内容要充分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多引入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增强知识应用意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小学数学的理论教学时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第3册“认识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上学、放学时间,上课、下课时间,起床、睡觉时间等常用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价值,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思维障碍,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更加优质和高效。

四、实施科学评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师必须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让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真正落到实处。鉴于此,教师要深入调查和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需求,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如在对学困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少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多鼓励,少批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重拾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路人”,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做一个快乐、风趣的教师,多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营造出民主化、和谐化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更好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评价与管理活动中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评价和反馈,增强数学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尊重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把握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出数学知识教学的应用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确保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淑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造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2).

[2]温静.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小学电教(下),2012,(03).

第12篇

一、巧设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处在生命阶段的开始,对事物总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牢牢地抓住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如在《找规律》这节课的开始,教师将一张5个福娃的图片横着摆放了3张,竖着摆放了4张,从而在多媒体上呈现了60个福娃。学生任意说出数字,教师就根据学生给出的数字说出对应的福娃。学生在提问了几次以后,就会想:“为什么老师能说得又快又准呢?”“老师是用什么办法做到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找规律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二、安排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在每一个新章节的教学中,学生本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所讲的新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所具有的冲突开展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渴求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在导入之前提问学生:八枝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枝?十块橡皮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那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又是多少呢?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从而引出分数。

三、设置竞赛,寓游戏于学习中

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竞赛。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是竞赛常用的两种形式。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进行合理地组织。如,在学生掌握了乘法、除法口诀后,可以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小组竞赛。小组竞赛不容易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另外,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将口算题、笔算题、应用题等编成小试卷或随堂小练习,采用个人竞赛的方式,在课上或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可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个人竞赛有助于学生分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发现自身与学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操作实物,加深学生的感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出示实物,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感知实物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得到数学知识,探求到数学规律。在进行圆的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动手实践、积极思考,自主地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既掌握了公式,又加深了他们对公式的理解。在《图形的变换》这一章节中,同样可以完美地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五、运用故事、童话,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小学数学知识自然巧妙、系统完整地融合到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审美情趣及学习规律的故事和童话中去,让学生在教师为他们营造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的学习环境中,带着兴趣自主地学习数学,从而把孩子带入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在小学数学一年级《分类》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草原上的故事:草原上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又要开始了,一大早,喜羊羊和美羊羊就跑到懒羊羊的家里找他去看运动会,结果,一进房间发现懒羊羊的家实在是太脏了。这时,教师出示道具:袜子、毛巾、牙具、外套、作业本、铅笔、转笔刀、碗、筷子和四个贴有“衣柜”“卫生间”“书桌”“厨房”的盒子。教师提问:你们谁能帮懒羊羊分分类,把这些东西放好吗?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为他们所乐道的情境中,学生走出了枯燥无味的数学沙漠,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王国给他们带来的无穷欢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了童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