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区规划

旅游区规划

时间:2022-10-28 03:3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区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区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多规合一 旅游区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

引 言: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已经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居适宜指数发展到了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设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又要显示出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项目。而旅游区规划如何能够达到多种建设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

1.1 “多规合一”的基本含义

“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仍按各自相关专业要求编制完成,以满足提交人大审核或向上级报批的要求。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从旅游区规划的文件中体现的多规合一是规划项目的综合设计,而在旅游区实际规划过程中体现的多规合一,则是旅游区规划本身带来的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综合发展。

1.2 “多规合一”的发展状况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联合发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保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目前开展“多规合一”就是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广州市是广东省率先进行“多规合一”建设的城市,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广州市通过一系列城乡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市民宜居指数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发展,成为“多规合一”的典型。在这一系列规划中,围绕着旅游区发展的多规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

2.1 产业规划与土地规划结合

湛江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漫长的海岸线和岛屿资源成就了湛江市的渔业发展,为湛江市南三岛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应与湛江市土地资源应用规划向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资源规划更加科学。旅游规划区位于南三岛的东部,是湛江湾的外海岸线区。整个规划区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南北向长约8km,东西向陆域纵深在1―1.9km之间,它北起南三岛大辣村,南至南三镇沙头寥村,东临南海,西接南三镇田头圩,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0.49km2 。规划区的建设用地约77.18公顷,约占规划区的7.54%(红色图斑);风景旅游用地166.55公顷,约占规划区的16.27%(深蓝色图斑);一般农地286.59公顷,约占规划区的28%(浅黄色图斑);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防护林)约46.45公顷,占规划区的4.54%(深绿色图斑);自然保留地约98.24公顷,占规划区的9.6%(灰色图斑)。为了使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南三岛土地规划形成了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旅游区用地和自然资源保留用地的立体型规划布局,以旅游区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交通用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自然资源保留地也可以作为旅游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

2.2 建设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

南三岛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可以反映出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规划区内现状排水体制主要为为雨污合流制,无系统性的排水设施,大部分以明沟形式排放,沟渠走向随意性大,排水断面较小。虾场通过管道向海滩排放污水,已对周围环境以及近海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遇到排污量大,潮水顶托,污水不易扩散,引起“黑潮”现象;村民生活垃圾以丢弃至海滩,或小规模堆放,定期焚烧为主。无统一固定收集点,通常散布于路边及水塘边,对规划区的土壤及沙滩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旅游区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一系列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工程建设,包括居民垃圾投放点、排污管道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等,这些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旅游区发展,便于滨海度假村的日常经营,但是,这些建设项目一定会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有效减少由于居民随意丢放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旅游区建设规划中还包含了退虾场为休闲海滨或自然保留区等项目,这是对粗放农业滥用环境资源的控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

2.3 旅游区发展规划与乡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的近期发展规划是构建滨海休闲度假、亲水娱乐、温泉疗养、冬休、渔岛生活、文化体验几大功能板块,树立湛江滨海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成国内知名的海洋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携手湛江市其他旅游景区, 创建国内重点滨海旅游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企业的进驻,将为南三岛的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区开发是农村居民创收的主要途径;而南三岛旅游度假区的长期发展目标则是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宗教朝觐、城乡统筹板块的旅游服务,延伸旅游服务链条,建成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旅游产业的龙头和彰显湛江旅游形象的代表作。这样一个长远的旅游区发展规划目标,将促使湛江市及附近乡村的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旅游区建设当中,其中,以渔业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文化建设,将吸引大批资金的投入,使乡村经济彻底脱离传统的农业经济形势,转而以农业文化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形式。

3.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

通过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区规划实际上实现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目的,即将湛江市南三岛地区的土地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在旅游区规划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表现在实现乡村经济与人居环境发展的高度结合的方面,而旅游区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高度统筹的同时,也是在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发展规划从表面上看来是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主的产业性规划,但实际上,旅游区规划实现了对规划区内各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综合性协调和部署,能够起到全面改善地区建设面貌的作用,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科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廉军伟.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多合一”的策略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年9月:133-136.

第2篇

景观设计;空间布局;创新设计

一项目现状与资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个陵墓群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有墓葬二十二座,现仅存十六座,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边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赞干布祠庙,内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

该片区包含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宗遗址、金城公主墓、烽火台遗址、运水隧道等。

日乌德钦寺雄踞青瓦达孜山腰,其遗址遗迹的断壁残垣具独特的历史风情和观赏价值,更因其具有青瓦达孜宫遗址的可能性,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升级。

3、琼洁雪古村落

琼结雪古村落是吐蕃古都的历史碎片与现实载体、一个未开发的宁静村落。古都格局犹存且独具美感,古都后裔的生活也是生动风景。

4、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主要由平原和坡地组成。藏王墓群和琼结雪古村落均位于琼结河谷的平原地带。青瓦达孜山西南半坡,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山坡上平缓地块较少。

5、植被

受到高原气候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影响,规划区内平原地带缺乏高大的林木植被,而坡地部分则多为的黄土,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藏王陵墓周边的农田,种植有青稞、小麦等农作物;沿河地块的植被主要是杨、柳等林木。

二、定位与战略

1、定位

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历史记忆复原为主导,保护历史遗迹遗址,修复琼结琼洁雪古村落街巷格局与建筑肌理,再现历史原貌,活化历史文化,增进历史的现实感,重建世界对吐蕃古都的历史记忆,让吐蕃古都活起来。在景观营造方面,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吐蕃建筑、园林、广场、道路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吐蕃古典文化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吐蕃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吐蕃古都的历史文化追忆产品、吐蕃古都的居住文化产品、美食文化产品、商业手工业文明产品、衣俗婚俗丧俗节俗和艺术,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满足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

2、景村一体战略

将藏王墓、青瓦达孜山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雪古村落捆绑为一个吐蕃古都。

3、保留与发展战略

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以免导致文化空间破坏,缺少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旅游区休闲、购物、就餐,形成本地人与游客共享的商圈,提升旅游区内商铺经营财气,优先安排原住地及周边居民就业,通过建设幸福古都改善其居住品质、美化生活环境、带动致富,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更好的融入和支持旅游事业,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旅游区开发模式。

三、空间布局

1、有机整合、人性化布局原则

因地制宜地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通过调整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使整个旅游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主题清晰、功能互补的功能分区和旅游线路,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2、以自然手法分割与融合各功能区

分区规划要求体现和再现吐蕃古都的历史聚落,并融于大自然与现有人文史迹中。以自然手法分隔与融合吐蕃古都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尽可能用河流、林卡勾勒边界,区隔休闲区的静与商业区的动;用古村落阡陌交织的古街老巷道路网络系统融合居住区、商业区的繁华便利;用以生态游步道串联观光片区,烘托沧桑历史与优美风光。

四、重点项目设计与创新

1、古村落的“保留”设计

1)创意思路

就如何提炼琼洁雪古村落个性上,它关系到整个吐蕃古都旅游区的个性气质,琼洁雪古村落,它的规模和格局,根据布达拉宫壁画记载,传承了吐蕃古都的轮廓形态,可以通过人工再现手法,重塑古都的历史意境。实地考察中,琼洁雪古村落的错落街巷、过街骑楼和阳台、院落盛开的花卉,令人印象深刻,有种误入欧洲鲜花小镇之感,因此我们将琼洁雪古村落作为吐蕃古都游憩区来打造,让琼洁雪古村落做为吐蕃古都的核心载体,打造成欧洲中古世纪的鲜花小镇一样具有美学气质和休闲气息的地方,吸引游客前来、驻足、寄情于古,这里通过古都意境重塑工程、鲜花工程、重点项目示范工程这三大工程来实现构想,前两个工程顾名思义,通过环境和景观修缮再现一个历史残垣与浪漫色彩交织的土蕃古都,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留住文化空间,保住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

2)规划范围

琼洁雪古村落,占地面积210000平方米。

2、的园林-独特的“林卡”

1)创意思路

林卡”是藏语的音译,泛指树茂草盛、风景优美的地方,吐蕃时代,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王室林卡则更是藏王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该区域是吐蕃王朝宗源地,几代赞普分别在此建立宫殿,建设王室林卡有充分的理由与历史依据。

依托深厚的吐蕃王室文化与天然树林景观,建设一座典型的吐蕃王室园林,为规划区的林卡赋予吐蕃王室园林的色彩,成为吐蕃王室休闲生活的体验地。

2)规划范围

琼结河东南昌嘎村苹果园,规划面积44000平方米,该区块毗邻琼结河,水资源丰富,且有大面积的苹果林林,环境优良,昌嘎村还是琼结乡村旅游示范点,有生态观光园一座,种植草莓有机蔬菜。

3)林卡的设计

主要为赞蒙湖,林卡王宫建筑,特色帐篷及园林绿化组成。

3.1赞蒙湖

建设要点

a) 林卡内开凿出一个线性人工湖,丰富林卡景观,同时也是为休闲业态营造环境。

b) 该湖泊命名为“赞蒙湖”,与赞普林卡的名称对应。

c) 杜撰文成公主经常在湖边游憩故事,建文成公主与宫女湖边游憩的雕塑。

d) 采用修旧如旧方式建设一座古亭或摆放休闲茶座,作为游客休憩的场所。

e) 区内酒店、餐厅等可沿水系分布,增进住宿就餐环境的优美感。

3.2林卡王宫建筑与帐篷

建设吐蕃王宫主题酒店,并取名为“林卡王宫”,集餐饮、住宿、文化表演于一体。在本林卡区规划林卡王宫酒店,一则土蕃王宫的居住文化体验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青瓦达孜山青瓦达孜宫遗址已不存在,且青瓦达孜山遗址片区以保护为主和地势高给排水难度问题,不适合开发建设住宿项目,二则规避了过多酒店住宿放置于古村落,占用居民居住用地。而利用林卡空地,让游客在树林环绕的优美环境中体验土蕃王族休闲生活,对游客居民开发商三者都是更好的选择。

3.3建设要点

a) 依托赞蒙湖水景,依水而建。

b) 固定建筑与移动帐篷相结合,灵活应对客流变化,同时丰富游客体验。

c) 酒店的固定建筑主体部分采用石木结构的藏式碉楼形建筑,融合吐蕃宫殿建筑特点。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尽可能的呈现林卡景观,增强室内外的通透感,增强采光。

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4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5绿化设计主要以现有的果木植被为基础,广泛种植杨树、藏青杨和汉柳,而人工湖周边则主要以种植柳树为主。

4)史迹的保护与设计

4.1规划思路:乌德钦寺遗址现仅存寺庙墙体轮廓,地上藏传佛教仍清晰可见;琼结宗遗址仅存地基;青瓦达孜宫的城墙和石砌碉堡现在该遗址区仍有残存。

深挖本区作为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宫殿青瓦达孜宫遗址所在地的历史价值,以“保护先行合理规划”理念对遗址进行保护,增进废墟历史传承,提升观光价值。

4.2主要内容:日乌德钦寺遗址修缮工程

对该片区以保护为主,旨在通过自然修缮手法,如日乌德钦寺遗址的墙体固化、边坡绿化、野生花卉种植、道路铺装做旧与改善等绿色保护措施,增进断壁残垣的观赏性。为保护和防止游客踩踏新开挖出的遗址地基,在不对遗址因施工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地下遗址遗迹上空覆盖玻璃保护屏障,游客仅通过玻璃屏观光地下部分。

① 墙壁固化

采用专业古建施工单位,用藏区特有原生态建材对日乌德钦寺遗址墙体进行加固。

② 路面原生态铺装

对遗址地面过多的碎石、乱石、晃动垒石进行清理,以大小规整的卵石加嵌草铺装出一条游步道,引导游客沿游步道参观遗址,其余地面则覆盖草皮,通过自然修缮法进行绿化,起到土壤加固作用。

③ 边坡绿化与野生花卉种植

选择适应本区海拔和气候条件的四季常青草种和低矮野生花卉对遗址周边大面积的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以鲜艳的植物色彩烘托遗址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感,提升吐蕃史迹的观光价值。

④ 烽火台修复

雄踞山上的青瓦达孜宫及其烽火台,因其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而使吐蕃王国在数次战争中胜利,烽火台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照史料文字、图片记载以及青瓦达孜山遗存的城墙堡垒,原址恢复该烽火台一座及其相连城墙,并将该烽火台开发为休闲观景台,也是旅游区独特的风景。

⑤ 运水隧道修复

该隧道不仅是吐蕃时期往山上青瓦达孜宫送水的运水隧道,还是吐蕃王宫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作为吐蕃王宫山上与山下的唯一内部通道,具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恢复该运水隧道与山下泉水;在修复隧道的技术层面,应防止隧道爆破带来的坍塌问题、隧道内壁的加固问题等等;山下泉水可用打磨做旧卵石或石板自然围合,石板上可用藏文篆刻泉水可治愈眼病等美丽传说,水边树立吐蕃运水工具等景观小品。

5)特色集市与广场的设计

① 吐蕃古都的八角街

项目选址:五世达赖故居前干部居民楼所在地、县政府接待中心以南松赞干布路两岸沿街建筑。

建设要点:村落式购物街区,建筑肌理自然融于琼洁雪古村街巷,吐蕃时期商业手工业文明体验地。模拟琼洁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街巷肌理来设计本购物街区,既有临街商铺,也有隐于闹市中的院落式商铺;购物街与古村的街巷相通。

② 羊皮卷广场

项目选址:位于琼洁雪古村落入口前北侧,松赞干布路以西,对角线地块为本规划入口服务区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建设要点:选择本土风干羊皮纸为景观素材,以丙烯或油画颜料在羊皮纸上绘画,画卷上加涂透明漆,保证画面不易剥落;主体景观考虑尺寸较大,可采用PU人造革替代;并在各羊皮画卷前后装裱透明亚克力,外框为木材做画框,以亚克力画框的形式规避日晒雨淋造成的损毁和修缮。

广场特色迎宾演出:琼结白面藏戏、吐蕃宫廷乐舞、古鼓舞、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羌姆”神舞等。

五、结束语

民俗风景旅游区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景观形态,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世界的瑰宝,对于现在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吐蕃古都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探索民俗景观的一个鲜明的案例,民俗景观设计还需要设计行业者不断的完善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 艺术百家. 2006(05).

第3篇

论文摘 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1.1. 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

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

《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

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保护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2.2.引导和控制旅游开发建设

旅游区总体规划缺乏对具体开发建设项目控制,使得旅游区具体的开发建设往往脱离了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初衷。旅游区控规应具体的旅游开发建设提出具体指导实施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引导和控制旅游区开发建设。

2.3.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协调旅游相关利益者的是旅游区控规实施的重要保障。旅游相关利益者包括当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当地居民等。旅游区控规应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特别是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为旅游区控规实施提供保障。

3.宝山石头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1.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概况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距丽江市区132km,交通极不发达。整个旅游区以宝山石头城为核心景点,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一体,旅游价值极高的综合旅游区。

宝山石头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建于金沙江边一块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三面均是悬崖绝壁,一面紧临金沙江,整个石头城只有南门和东门可供出入。宝山石头城是纳西族发展的重要节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宝山石头城旅游区用地分类主要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四方面进行思考,以河流、山谷、山脊线、陡坎等自然特征为地块分隔线对旅游区的全部土地进行划分。共分为四大类、九中类用地,详见图1:

3.1.1.旅游资源保护用地

宝山石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为切实保护石头城及控制其旅游开发建设,划定石头城为核心保护区,其中又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①一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内城及其城墙外延50m范围内环境协调用地。

②二级保护用地:包括石头城外城及其外延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根据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旅游设施建设用地除了现状村落外,还包括新建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

①旅游村落用地:包括现状村落用地和现状村落周围的非耕地、坡度在25%以下,与现状村落呈自然生长的合理规模用地。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旅游开发需求而修建的旅游开发建设用地。

③道路广场用地:为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停车场、广场、码头等用地。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是游客开展旅游活动的场所,包括一些供游客参观体验的旅游景点及游线周围的用地。

①旅游景点用地:包括古岩画、元革囊渡江遗址、旅游参观体验用地。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包括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周围50m的区域,同时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特征,灵活调整旅游活动开展用地的边界。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包括千亩峡谷梯田和梯田周围50m的环境协调用地。

3.3.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以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平台,针对各类用地各自的特点,确定各类用地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3.1.1.石头城保护用地

石头城保护区是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现状,以保护为第一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旅游建设进行有效地控制。

①一级保护用地。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保护和原址、原貌的修缮为主,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禁止一切旅游商业活动。旅游开发建设主要确定特征性旅游景点;对区域内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进行组织控制;同时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转贴于

②二级保护用地。保护村落现有的格局和特色,保证一半以上居民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挖掘和确定旅游景点,对区域进行游线组织,完善区域内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

石头城保护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修缮改造措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3.1.2.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是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以旅游接待服务为首要目标,对旅游开发建设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要延续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旅游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①旅游村落用地。在维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不影响旅游区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对建筑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根据未来旅游规模的预测,在村落外围选定适宜规模的用地进行村落自然生长。

②旅游新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旅游接待和旅游配套设施用地,主要为金沙江旁的游艇俱乐部。对旅游新建区的规划控制主要是防止被大量商业化、程式化甚至庸俗化,其形态和风格与旅游区特色相吻合。

③道路广场用地。根据未来旅游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停车场及广场用地。

旅游设施建设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接待规模、用地面积、用地性质、旅游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型体量和建筑色彩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主题形象和改造新建原则等。

3.1.3.旅游活动开展用地

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开发进行合理引导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控制。

①旅游景点用地。根据旅游景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对旅游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游客的游览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控制。

②旅游观光体验用地。对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合理引导,规定游览道路,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规模和要求。

③梯田观光体验用地。完善梯田灌溉系统,清除梯田间的杂草,合理引导当地居民的梯田种植物种,注重梯田种植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季节变化。修建专门的生态游览道路和相关服务设施,严控控制梯田保护的旅游环境容量和游览区域。

旅游活动开展用地刚性控制指标包括旅游容量、用地面积、用地性质、保护级别、保护边界、游览道路、旅游服务设施和可游览边界等;弹性控制指标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和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服务设施类型等。

4.结语

目前,与城市控规研究发展相对较成熟相比,旅游区控规的研究刚刚起步,急需展开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本文以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控规、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编制方法,对旅游区控规的用地进行划分,根据各类用地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

本文是在宝山石头城旅游区控规实际项目编制的基础上对旅游区控规的编制进行研究,由于旅游区地形地势相对复杂,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各类用地和控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各类用地的控制指标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岳邦瑞.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J]. 规划师.2005(5).

[2]余存勇.山地旅游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5

[3] 张娜,尹怀庭. 自然风旅游区控制性规划初探[J].人文地理. 2006(3).

[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5]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6(4).

第4篇

一、从旅游规划设计1.0到旅游规划设计3.0

游规划设计1.0时代,从1985年到1998年,属于资源导向的规划设计阶段,此阶段的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是基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而来,基本属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大部分的旅游规划设计工作由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完成。

旅游规划设计2.0时代,从1999年到2008年,属于市场导向的规划设计阶段,此阶段的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是基于对客源市场的需求分析而来,大多属于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此阶段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呈现外资咨询机构与国内科研学术机构、民营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民营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始崛起。

旅游规划设计3.0时代,这是老猫推测的即将进入的一个全新的旅游规划设计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主体将由设计师为主转向设计师与游客共同参与,游客从单纯的旅游产品体验进入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解决单纯由设计师设计旅游产品造成的“众口难调”问题。自此,将开创一个个性为王、动态更新的旅游规划设计时代。

二、旅游规划设计3.0的概念

旅游规划设计1.0、旅游规划设计2.0、旅游规划设计3.0都是老猫根据中国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特点制造出来的概念词语。它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定义,有的只是不同代级之间各自的特色。

在老猫看来,旅游规划设计1.0是启蒙文化,开创了聚众时代,旅游规划从无人关注到炙手可热。旅游规划设计2.0是大众文化,开创了群雄逐鹿时代,越来越多的单位和机构参与进来,旅游规划设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而旅游规划设计3.0是个性文化,将开创一个全新的个性时代。无论你是专家还是草根,无论你是设计师还是游客,在旅游规划设计3.0的时代,都将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旅游规划产品能够根据你的兴趣、爱好、需求、性格、知识等组合单元,构建出一个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平台,烙上鲜明的个性特征。

旅游规划设计2.0解决的是一个话语权重新洗牌的过程,它就像法国大革命,民众的需求受到关注,不同的机构都参与到旅游规划设计中来。旅游产品的丰富使得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产品设计的话语权从设计师转向游客。游客不再被动地去接受旅游产品,而是设计师迎合游客的需要去设计旅游产品。

新的旅游规划设计3.0时代,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话语权,而是要成为旅游产品设计的一员。设计师提供一个产品设计的平台,游客参与进旅游产品设计中。在3.0时代,一个旅游区就如同一个网络游戏平台,每一位游客都是一个游戏参与者。在特定的区域内,游客可根据自身的喜好与知识特点,自由设计旅游产品。

三、旅游规划设计3.0的特征

旅游规划设计的特征体现为以下三点:

1、个性为王:

旅游区提供良好的个性化设计平台,成为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在一个景区的雕塑区,每一位游客都可以自由地去设计自己的雕塑产品,然后打上自己的标签供其他游客鉴赏。游客可以改进其他游客的创意产品,也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更新,如同网络游戏练级一般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吸引力。用户所需要的表现手法、色彩、主题等元素均可以由用户自由设置。

2、参与体验:

具有良好的人性化游客参与体验平台,游客自主设计的产品能够更好的体现用户需求。游客不仅是体验者,还是设计者和改进者。

3、模块定制:

具有良好的模块定制功能,旅游区可以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区供游客去在一定的主题下自由发挥,将各种设计元素自由整合,游客甚至能够通过网络终端平台来定制自己的作品。

旅游规划设计3.0的平台将是以微单元(即个体游客需要)构成,用户完全自主创建自己需要的参与体验模块,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能够将这些参与体验元素进行完美整合,最终聚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平台,将是更精准、更智能、更个性的,平台上所有的参与体验元素完全由游客自己控制及整合,旅游区平台只提供技术支撑和完善服务。

四、旅游规划设计3.0将重新改变旅游区营销

1、精准营销

旅游规划设计3.0是个性的时代,也使得游客更加精准,旅游区宛如一个网络游戏平台,吸引对这个游戏主题感兴趣的特定游客,旅游区对游客的定位更加精准。比如当一个旅游区提供了雕塑产品设计平台,对雕塑感兴趣的游客就会自然关注,针对如此一批用户进行营销,那样更能体现旅游区与游客的对接。

2、全员营销

旅游规划设计3.0会变成一种全员营销的模式,参与者与旅游区共同获利。设计展示平台的提供,使得专家和草根都可以参与进去,使得旅游产品设计更加平民化,游客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创造能力。旅游区可以利用游客创造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游客可以从自己设计产品为旅游区增加的旅游收益中分红。谁能更好地利用创造能力和营销资源,谁就是赢家,谁更懂得合作与速度,谁就是胜利者。

3、口碑营销

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无论是喝茶闲聊,还是举杯论酒之时,都或多或少谈论着自己喜欢的体验产品。而良好的游客体验,便是游客行为的偏好,旅游规划设计有着良好的游客体验与游客参与习惯,它将是未来游客谈论最多的要点,实现口碑营销。

五、旅游规划设计3.0带来的革命性改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规划设计3.0特征的旅游区出现,它既是体验场所又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极大满足了游客的表现欲,将获得大量游客的青睐,与此同时,它也将慢慢培养一批新生游客的参与习惯,使旅游区产品真正实现动态滚动更新,提高游客对旅游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将取代单纯由设计师设计旅游产品的大集会类型旅游区,而改由游客自己选择旅游产品的设计方式,真正实现游客导向的旅游产品设计,而旅游规划设计3.0的个性化将是游客最喜爱的方式。

第5篇

1唐山湾国际旅游岛项目概况

1.1地理区位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岛屿面积32.25krn2。

1.2现有资源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3存在问题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1.4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2规划理念与定位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2.1规划理念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4)和谐的理念。改善原有渔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经济利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规划构思与设计

3.1规划结构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3.2功能分析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3)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范围北部,以居住、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3.3绿地系统设计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3.4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ISl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4结语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4.1生态保护与修复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4.2滨海岸线和旅游功能互补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主要承担海洋生态旅游、海上运动、沙滩运动以及温泉度假的职能。滨海岸线旅游区主要承担商务会展、海滨度假、渔民风情、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整个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职能。

第6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政府主导;全域旅游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62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出现的矛盾越来越多,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2015年8月25日,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发表公告,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一共262家。自此,全国各地开始吹响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号角,也吹开了中国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1 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市、县或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来建设,通过区域内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以市、县、区等地方行政区为范围,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可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建设期限内根据国家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指标体系要求进行建设,建设期满后,国家从区域旅游业增加值在当地GDP中的比重、旅游业从业人数在当地居民中的比重、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在年收入中的比重、旅游税收占当地税收的比重、旅游接待人次、区域特色旅游产品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

要实现全域旅游区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内各行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效应和拉动作用,政府的主导、协调作用必不可少。

2 政府主导的内涵

政府主导是指政府根据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在把市场作为主配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和“导向”作用。

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如韩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开发旅游、区域联合促销,建立多样的旅游合作体系,拓宽惠民旅游政策等,通过政府主导制定各种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从宏观上调控旅游业的发展。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加速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全域旅游发展中,各地政府要对全域旅游给予引导、支持,对全域旅游的建设和开发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对全域旅游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建立有效的区域旅游管理机制,使之持续、健康发展。

3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的三大主导作用

3.1 政府的决策主导作用

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决策主导必不可少。从国家层面上来看,确定哪些地区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示范区应达到哪些建设标准、如何评价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否达到国家示范标准、国家对全域旅游有哪些政策支持等需要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做出相关决策。从地方层面来看,当地会支持哪些地区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成功后给予示范区哪些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如何解决等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决策。从局部层面来看,各全域旅游区需要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公职人员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及成员,负责对全域旅游区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当遇到问题时及时作出处理决策。

3.2 政府的调控主导作用

在充分发挥市场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前提下,应运用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导作用,辅助市场完成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的调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需要对与旅游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进行调控,协调他们之间的职能和权力,加强沟通和配合,共同为旅游者营造一个愉悦的旅游环境,避免出现类似于青岛天价大虾事件的发生。二是政府需要对全域旅游区中的各行业发展进行调控,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和矛盾,促进全域旅游区内旅游与工、农、商、林、文化、体育等行业之间的协调融合发展。三是政府需要对全域旅游区的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出现资源闲置和资源重复的现象。四是政府需要对全域旅游区内各经营商进行调控,引导他们形成各自的经营特色,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3.3 政府的营销主导作用

一个地方要想成为外地游客知晓的旅游胜地,营销是关键。全域旅游区的政府营销部门应该整合区内旅游资源,深入开展全域对外宣传促销活动。一是可以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地方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体的重点宣传内容,在电视台开辟专门的访谈节目跟踪报道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效,在政府网站上开辟专门的全域旅游发展专栏介绍全域旅游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信息。二是由政府出面制作全域旅游区的整体宣传片,并投放到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上做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三是政府主导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合,双方在各自的区域内互推对方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互游的发展。四是政府主导开展对外促销,策划一系列促销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4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4.1 制定全域旅游区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全域旅游区协调发展

传统的景区模式下,景区各自为政、圈地经营,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全域旅游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政府要科学制定地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科学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制定合理有效的营销战略,建立有效的旅游管理机制,以保证全域旅游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是要做好全域旅游区区域空间规划。区域既要有主旅游区,又要有延伸旅游空间,各旅游空间要在符合整体区域主品牌的基础上突出打造自己的特色。各旅游空间在特色上形成互补,在空间上能串联成线,增加游客在区域内的停留时间。如广西桂林的阳朔县打造全域旅游区已初见成效,从封闭的景区观光向开放的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了“村村有景致,处处是风景”的全域旅游格局。

二是要做好全域旅游区配套服务设施的专项功能规划。区域进出道路交通、车站、码头、游客集散中心、酒店宾馆等接待设施、医疗设施、物流设施、旅游厕所、旅游购物区、景区出入口等配套服务设施要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保障游客顺利、愉快旅游。景区通讯、安保、卫生、水电、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要完善、齐全,方便游客使用。

4.2 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规范全域旅游的发展

目前全域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政策也基本是空白。但是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发展。

一是政府要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全域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智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批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的来源部分是需要国家的财政投入。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各地全域旅游区的建设。

二是政府要制定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全域旅游区的发展单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在区域项目建设上必须进行招商引资。要想吸引大财团、大企业来投资,政府首先要有相对宽松的招商政策,要有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企业投资;其次,政府要策划出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旅游项目来吸引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建设。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全域旅游区政府要推动制定全域旅游区的旅游行政综合执法制度,成立由旅游、工商、质监、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组成的旅游综合执法大队,避免游客办事时周旋于多个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地提高办事效率,保障游客的权益。目前,我国已有三亚、张家界、秦皇岛等二十几个地市相继成立了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或旅游综合执法指挥中心,开展区域旅游综合执法。

4.3 确定全域旅游区的主体品牌,统筹开发区内特色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区要有自己的主体品牌标识,让游客能直观地了解区域整体特色。但如果一个全域旅游区只有主体旅游品牌,缺乏配套旅游产品的话,很难留住游客,很难实现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全域旅游区应组建专门的专家队伍,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悉心研究,充分挖掘区内特色旅游资源,探索旅游与农业、文化、工业等的深度融合,探索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统筹开发设计区内特色旅游线路。如湖南湘潭韶山市在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来,大力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在确定红色旅游为区内主体旅游品牌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以毛家食品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以韶之红航天农业科技园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以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代表的文化体验旅游,提出了“新韶山、新体验”的全地域、全领域、全境域旅游发展模式。

4.4 发挥政府的协调能力,促进区内各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涉及到景点、交通、酒店、餐饮、购物等产品和服务,牵涉的经营、服务企业众多,这些企业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补充、互为依赖的关系。全域旅游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景区模式,将整体区域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就会出现占用当地居民土地、部分商店需要拆迁、各企业间经营矛盾等问题,极易导致居民与政府、经营者与政府、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行政权力和协调能力,由政府出面协调居民与政府间的矛盾,协调区内各行业、企业的矛盾和利益。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区内各产业融合发展。

4.5 加强对内宣传,引导区内居民更新观念

传统的景区模式下,景区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景区外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等方面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存在当地居民拉客、宰客的现象,给游客留下不良的旅游印象,进而影响当地的旅游效益。全域旅游倡导的是:整个区域处处是景点,区域内居民是旅游服务者,是区域旅游形象的缔造者,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受益者。

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区域内居民的宣传引导,帮助他们更新观念,让居民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旅游区的形象,自己的言行将影响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越多,区域经济越发展,自己的收益越多。引导居民逐步树立全域旅游区发展和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树立诚信经营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优质服务的服务意识。

4.6 开展对外宣传促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全域旅游区要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强化整体旅游形象。全域旅游区应成立专门的宣传促销部门,进行对外宣传促销,扩大全域旅游区的知名度,打造区域旅游的品牌形象。

宣传部门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广告的形式来宣传区内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可以拍摄旅游短片,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型媒体来推广旅游产品;也可以通过举办旅游博览会、旅游节等活动来吸引游客,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达到扩大知名度的宣传效果;还可以策划一些促销活动来扩大销售,如特殊日期门票优惠、特殊人群免门票等专项促销措施。

4.7 重视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提升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

第7篇

1.概况

旅游与土地密不可分,土地资源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是经保护、改造、开发并升华了土地资源的精华。 旅游用地包括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气候,及人文景观中的城垣、宫殿、寺庙、园林、陵寝、石塔等具有一定地域分布的风景实体,它们是旅游三要素中的重要部分即旅游主体,是旅游业最主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用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吸引物。在广义上说,旅游资源是通过资源整合能够为旅游业服务的土地,包括为旅游业服务的各种建筑用地。总的来说,旅游这项产业就是对各种资源在发掘基础上的整合,土地资源是最为基础的,土地资源直接可以用于开发旅游,打造成为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如世界上各种名川大山、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景观等;又可以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体,如博物馆、酒店、主题公园等。可以这样说,任何旅游产业业态的形成都离不开土地的支撑,土地在整个旅游产业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旅游区数量和用地规模急剧扩张,而且新增加的旅游区大多位于城郊和乡村。由于起步阶段旅游开发定位不准,景观和产品创新不足,出现旅游区和人造景观建设比规模、占地面积大、土地污染、土地粗放利用和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不少旅游景区的规模受土地资源的制约,旅游用地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由于旅游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不明确,土地价格评估体系尚未形成的原因,旅游区土地的出让或租赁价格较低,导致许多景区投资短缺、土地闲置和利用率低。

在旅游用地中,还有不少的人为景观设计在这种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为的破坏,如破坏性的开挖山体、超负荷开发水系、占用耕地建设旅游设施、在生态保护区修建不协调的旅游景观等。又或者是没有制定合适的旅游规划或规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造成旅游区建设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使景点建设城市化,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这些对土地的不合理规划与利用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再者,由于制度、法律、政策和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各种缺陷,旅游区常出现多头管理、执法不严、土地产权不明确、管理混乱等问题,加剧了旅游用地规划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2.旅游用地中的土地分类问题

旅游用地是土地利用中的一种新的利用方式,一般提到的旅游业用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确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的全部土地,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面对用地需求越来越强烈的旅游业,全国土地分类中旅游用地的分类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且由于分类的不明确也导致了旅游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冲突。

在旅游规划中,最具体的是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详细规定了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有几大分类与旅游相关:

住宿餐饮用地: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宾馆、酒店、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餐厅、酒吧等;

文化娱乐用地:用于各类文化、体育、娱乐及公共广场等的用地;

公园与绿地: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

显然,上述几项分类难以涵盖整个旅游业用地的现状,旅游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功能重叠,旅游用地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旅游景区内的其他用地应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

在我国用地分类标准中旅游用地也没有作为一个大类出现。只是在“商服用地”中把“住宿餐饮用地”单独列出来,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中把“文体娱乐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宗教用地”和“公园与绿地”等作为二级用地单列出来。

我国关于旅游用地分类一般采用两个标准,一是《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其中风景区用地的分类包含了旅游业发展的几乎所有类型,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了标准。但是风景区用地分类体系与土地分类体系不统一,在土地分类体系中旅游用地的类别应属于建设用地,并对相关旅游用地进行了拆分,但在风景区用地分类中并没有根据用地性质进行拆分,所以造成了两者的脱节,而本来这两种体系应该是相互衔接的关系。其次,风景区用地分类的依据与土地分类的依据不一致,前者是根据土地使用的主导性质,后者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并且,“风景区用地分类”并不能涵盖整个旅游业,分类的类型和层次较少,略显粗糙。二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其中虽然实现了与土地分类的无缝对接,但它是按照城市建设的标准来划分的,与旅游区的建设相差很大。

3.结语

综合这些考虑,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土地的主导用途,在充分考虑旅游用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分类标准,提出新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以便在今后的土地规划中更好地建设旅游用地。

第8篇

大建制镇;旅游开发;基础设施;投资

酒埠江旅游区经过近十年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已挤身于国内知名景区行列。

一是确立了旅游开发大战略定位。攸县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开发建设列为攸县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役之一,表明了攸县决策层对县情的高度前瞻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准把握。

二是景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开发了地质博物馆、酒仙湖、白龙洞、仙境乐园、宝宁寺、仙人桥、天蓬岩、九叠泉瀑布、桃花谷等系列景点;完成了连接景区的网酒公路、S315线拓宽硬化改造以及在建岳汝高速和待建旅游环线等交通配套项目,极大改善了景区的交通条件。

三是树立了旅游品牌形象。攸县申报取得了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湖南省森林公园、湖南省风景名胜区的挂牌。

四是景点投资规模扩大。除上述景点外,攸县政府还立项资建攸女仙境、寒婆坳观光带,并启动宝宁寺后续景点项目的开发。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奠定景区开发坚实的基础。

酒埠江旅游区奇山胜水、深洞怪石、幽雅古刹、珍稀植被,风景殊胜,享有“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美誉。酒埠江景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当得起一个“奇”字而无纤毫愧色。令人难堪的是,拥有精美绝伦景观的酒埠江旅游区却遭遇尴尬:一是旅游升温战“温而不热”。攸县县委、县政府殚精竭虑开发旅游,投资数亿开发景点与基础设施建设,却始终未见到旅游热潮出现;二是旅游景区建设“开而难发”。攸县众多优惠政策始终难以促成旅游招商投资气候,攸县政府始终未摆脱唱旅游建设投资“独足戏”的角色。

1.酒埠江深度开发面临的困境

旅游开发要升温,就必须找准病,对症下药。

缺重镇依托。酒埠江旅游区主景区所在地酒埠江镇系老工业基地,受产能政策调整和国企改制影响,该镇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历程,境内存活企业半死不活,难以为继。受之影响,该镇市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市政功能日益褪化,无法承载大旅游功能服务。加上镇区布局不合理,呈南北区分割状,人口分散。整体上讲,该镇的市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尚待复苏,缺乏投资活力,与其所承载的大旅游之重极不匹配。

人口是软肋。酒埠江镇总人口297310人,其中农业人口241542人,镇区常住人口5000余人,且镇区人口疏散在六、七个平方公里土地上。这样的人口总量与人口密度如何支撑大旅游功能产业的生存?原酒钢宾馆与富安酒店经营一年多倒闭,印证了人口软肋制约的残酷性。可以说,在人口、经济、市场条件均缺失的酒埠江投资旅游产业风险极高,其风险足以让投资者却步。

功能性配套设施缺位。整个酒埠江景区无星级与规模酒店,担当景区接待任务的只能依赖农家乐及私家旅馆。出于接待功能极端弱化原因,酒埠江旅游区始终无法破解“当日游”、“洗澡游”的魔咒,绝大部分游客无法享受“多日游”、“全景游”的快乐,绝大部分景点无法同步发挥效益,不能说不是酒埠江景区之“痛”。

投资热难显现。由于酒埠江镇缺失人口、经济与市场条件,攸县县委、县政府所着力的旅游招商步履艰难,已招项目投资商也顾虑风险迟迟不敢动土。

上述因素的存在,始终影响着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因此必须调整旅游开发思路,实施旅游区大建制镇战略。

2.旅游要发展,大建制镇势在必行

深度开发酒埠江,大建制镇建设是前提条件。

大建制镇建设是深度开发的必然选择。据了解,国内闻名的旅游区均以重镇建设为依托,走出“以镇(区)活景(点),景镇同步开发”建设的旅游开发之路。如:南岳以衡山县为依托,张家界以张家界市为依托,庐山以九江市为依托。酒埠江是旅游区的主景区与门户区所在地,学习知名旅游区成功经验,走知名旅游区成功之路,把酒埠江镇建成整个旅游区的依托重镇,建成景区游客吃住玩乐园,将酒埠江镇打造成与网岭工业重镇并驾齐驱的攸县中东部经济“双子楼”,是旅游深度开发的必然选择。

大建制镇建设是深度开发的必然要求。其一是有利于“一镇二区”的整合。酒埠江镇区为“一镇两区”的自然布局,北为东塘商圈,是以镇政府为中心的商区;南为酒江商圈,以电站为主体的商圈,中间被钢厂、水泥厂、瓷厂破落企业区隔,各商圈自成体系,人为分割,大建制镇将极利于两区整合。其二是有利于“一镇两景”一体化。酒埠江镇区两大主景,一是东塘商圈寒婆坳景观,以地质公园、寒婆坳观光带为主体的景点;二是酒江商圈的大坝景观,以酒仙湖、全国大型土夯坝堤、泄洪道、人工湖、船闸为主体的景点。两景均为景区主景观,加速其一体化建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旅游开发效果。

大建制镇建设是增强旅游投资活力的有力措施。旅游开发建设投资大,靠政府单一投入杯水车薪,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建设。实施大建制镇战略能够开创出无限商机,增强旅游景区的投资活力,能有效推动引资招商,此举能扭转只有政府投资旅游的被动局面。

大建制镇建设是推动旅游开发升级的有效手段。一是能有效实现人口扩张。酒埠江镇区人口少、经济基础薄弱是旅游投资的“死穴”,破解之道就是通过大建制镇建设,快速推动人口扩张。二是能有效推动城镇扩容。大建制镇战略的实施,能够消除阻碍一镇二区发展的自然障碍,实现一镇两区的自然链接组合。三是能有效推动旅游开发升级。大建制镇建设能够促进旅游投资开发向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转化;能够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旅游开发升级。

3.大建制镇的构想及对策

A.大建制镇设立的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酒埠江地处攸县中部,距县城45km,北接黄丰桥南村煤区,东连峦山漕泊,西毗邻工业重镇网岭,是北上南下西进的交通枢纽地;酒埠江镇有大坝与寒婆坳地质公园两大主景,是旅游观光的主游区;酒埠江又是景区的总大门,地理位置格外重要,在景区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功能作用,其优势不可替代。

用地优势突出。酒埠江钢厂、水泥厂、瓷厂均属耗能与环保污染企业,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象,企业转型成必然之势。规划引导企业用地可为大建制镇建设提供约1.33km2的用地支持。

环境优势独特。酒埠江莅临景区,自然景观丰富,气候宜人;境内民俗纯朴,古风犹存;景区莽莽森林,飞禽走兽,千年古刹,神奇溶洞神奇百出,是人类居住休闲的风水宝地,把酒埠江建成黄兰煤区与网岭工业园区后花园,是不二选择。

B.大建制镇的构想

下转第022页

上接第005页

建立副县级旅游行政区。将峦山、湖南坳、酒埠江镇划归旅游区,建成总人口过十万,近期常住人口过万,中期人口三万,远期过五万的攸县东部中心城镇。

建成宜居重镇。充分利用景区独特的水主体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合理布局,优选规划,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将酒埠江旅游区建成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休闲宜居重镇。

建人文景观重镇。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累积景区文化底蕴,厚积文化竞争优势,是旅游开发和大建制镇建设的永恒主题。酒埠江旅游区的文脉是水文化,与“攸水”、“攸女”、“大禹治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大建制镇建设要兼顾旅游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从规划做起,高标准建设,把建制镇本身做成景观、宜居、文化、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体。

C.建立大建制镇的对策

将“经营城市”理念引入大建制镇建设。大建制镇的建设说到底就是旅游区城市化建设的过程,因此,建设中引入管理城市的理念和经验,力求高效优质造城快速增人,走快速科学发展之路。

大规划引导大建制镇建设。科学规划是大建制镇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要以大规划总揽大建设,要以规划管理投资,要以规划引导旅游招商。大建制镇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要求,也要融合景区的旅游特色与旅游文化,还要考虑到景区长远发展,力求规划稳妥、全面、科学,避免规划失误。

盘活企业用地,以地募资推动大建制镇建设。旅游区内的企业均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能耗污染企业,如何引导企业转型,用活用足国家产业政策,如何盘活企业用地,通过土地置换与土地流转募集社会资金,对大建制镇建设意义非常重大。

设立旅游特区,用优惠政策引资加速大建制镇建设。继续落实攸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设立旅游建设项目特惠窗口,为深度开发旅游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行政支持。

第9篇

生态旅游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迅速在我国落地生根,得到了政府、企业及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也日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但过于快速的发展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认真去思考和理解生态旅游,甚至好多地方对生态旅游存在误区和认识偏差,这种误区不同程度地给一些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损害,同时大量涌来的游客对生态旅游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超出了环境容量,这种压力主要是环境破坏和能源消耗上。而进入21世纪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低碳”这一词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而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旅游发展形式,它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旅游观念、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旅游的提出为生态旅游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以低碳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旅游区发展,探讨生态旅游区低碳发展途径,为解决目前北京生态旅游区面临的困境,以及北京生态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一、生态旅游区界定

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理解未被统一,但生态旅游的自然性、环保性、科普性、可持续性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根据生态旅游概念及作用,把生态旅游区界定为:以生态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来吸引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目的是让人们回归自然,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多样的地形地貌条件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载体,北京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北京生态旅游区主要集中在山区,由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构成,涵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及水利风景区等。

二、北京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北京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它具有庞大的旅游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生态旅游区,使得旅游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北京又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能源严重依赖外部。突破能源和资源的束缚,转变抵消的能源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迫在眉睫。低碳理念的产生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如上问题提供新的途径,也为生态旅游区实现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旅游业碳排放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人数的增加而逐年上升,也对自然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海平升也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低碳旅游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2012年,北京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全年旅游总人数达2.31亿人次,入境过夜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644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7%,旅游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起重要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逐步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两年,我国出台了两个重要的政策,一个是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另一个是“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旅游”,这预示着我们迎来了生态旅游大发展的时代。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4类区域。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以及房山和昌平的山区部分(后加入)。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是构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

生态涵养发展区内分布着北京地区近80%的动植物资源和覆盖率高达65%的森林植被,拥有丰富且种类繁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风景区、湿地公园等绝大多数都分布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同时作为旅游区,通过低碳旅游区建设,让人们了解什么是低碳,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从而构建和谐、可持续区域。因此,生态旅游区落实低碳理念、发展低碳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解决目前生态旅游困境的有效途径

近20年,北京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已具备一定规模。就拿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例,1985年北京市首个自然保护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批建以来,至今共有20处国家级、市级、区县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建成,总面积达1142.258km2,占国土总面积的7%。但由于人们对生态旅游认识不够充分,受利益的驱动进行盲目模仿或过度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指导,管理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旅游区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能源消耗大、固体废弃物增多、破坏环境,不同程度地给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必然影响吸引力,旅游区运行不乐观。另外,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吸引游客,引进大量项目,大多项目是高耗能的,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效果,也对景区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低碳旅游是在旅游过程中每个环节(即吃住行游购乐)都要求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能够有效防止或降低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娱乐设施等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对资源和能源造成浪费,还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实现旅游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依托生态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低碳环保教育,从而强化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功能,丰富其内涵,对低碳理念的传播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是解决当前生态旅游困境的重要途径。

(四)为生态旅游区发展提供可量化依据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量化的旅游,它可以计算出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购买绿色电力或植树进行“碳补偿”。如一次1200km的航空旅行,会产生166.8kg的二氧化碳,如果要进行碳补偿,则需要种植2棵树木。因此,随着碳排放定量分析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够为生态旅游区构建和评价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促使旅游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更好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降低生态旅游区能源消耗,为生态旅游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北京生态旅游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北京地区的生态旅游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中末开始开展的,八达岭长城、十三陵等风景名胜区开发较早(1982年)。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市建立了近80家各类生态旅游区,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科研考察、教学实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主要场所。其中自然保护区20个(包括森林类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365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森林公园共21处,总面积约757km2;地质遗迹保护区8处,其中国家地质公园3处、市级地质公园2处、地质遗迹保护区3处,总面积713.27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3%;风景名胜区共26处,其中国家级2处、市级8处、区县级16处,总面积为2224.2km2。从分布来看,这些生态旅游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与西部山区相比,北部山区各类生态旅游区数量相对多而分散。

北京是开展生态旅游较早的地区之一,开发力度较大,由于开发时间较早,缺乏规划的科学指导,生态旅游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到位,包括旅游界、部分区县和部门、部分景区及企业仍存在对生态旅游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承受能力受到威胁,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污染严重;(3)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旅游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上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还导致各部门权责不明;(4)资金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导致保护站点建设数量少质量差、保护专用设备缺乏、保护手段落后;(5)环保教育设施薄弱,达不到游客需求;(6)旅游基础设施的生态兼容性较差等。

四、发展途径与建议

(一)减少旅游交通排放是关键

旅游六要素中,“行”即旅游交通,是碳排放量最多的环节。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会因交通工具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如飞机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汽车和火车。北京的生态旅游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离城区较远,随着北京私家车数量的猛增,自驾游逐步成为时尚,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减少旅游交通碳排放是关键,应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完善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提升远郊旅游公交的综合服务水平,让游客享受到方便而舒适的旅游体验;鼓励人们多采用火车、公交车等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在生态旅游区内禁止私家车行驶,一律使用环保交通具出行,如环保车、自行车等,从而减少景区内的碳排放。

(二)加强住宿和饮食方面的节能减排力度

由于离市区较远,观光游览的游客通常很难当天返回,在生态旅游区内的停留时间普遍为2-3天,由此产生的住宿和餐饮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可忽视。通常,游客在出游期间,尤其是住星级宾馆,水、电、气等使用量明显高于平日,这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和能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应加强生态旅游区内的饭店的管理,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它们实行节能减排目标,推出优惠政策或补贴政策鼓励已有的饭店或新建的饭店向“绿色旅游饭店”标准或节能环保型饭店转变,加大生态旅游区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支持采用绿色经营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水平。

(三)通过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来实现跨越发展

低碳旅游景区的构建除了理念创新,还需要技术创新,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成果应用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实现低碳化,是实现低碳景区的关键手段。低碳经济发展中,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需要更高的技术,新能源的应用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在旅游方面,需要低碳技术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运用减碳技术,对饭店、旅游景区的高能耗、高排放领域设备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在星级酒店研制使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或零碳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大力采用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旅游建筑需要运用低碳技术营建“绿色建筑”、“低碳建筑”。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可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制定,加快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和能力建设;通过建立低碳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国内外智力资源向北京汇聚,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实现低碳旅游景区跨越式发展。

(四)发挥生态旅游区的科普功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科普教育,人们到生态旅游区除了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文化、释放心情等之外,还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科学教育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因此,生态旅游区构建中强化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应以提高人们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为目的,以科普馆或博物馆或科普展厅建设为载体,传播和宣传低碳相关知识和生态科学知识。指示牌、标识牌、旅游线路和旅游道路、环保厕所和环保垃圾桶、旅游商品等的设计都要体现低碳环保内涵。

(五)启动低碳认证制度,并建立评价体系

在旅游景区、酒店的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进行生态评估,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这是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旅游景区实施低碳旅游认证有助于真正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防止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滥用,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目前国际上旅游认证项目分为大众旅游、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而低碳旅游认证体系的建立尚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借鉴绿色环球21标准体系、ISO14001认证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制定适宜我国低碳旅游业发展的认证体系。根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对低碳旅游企业、服务和产品,尤其关注个体或特定地点的旅游经营与运作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确保当地居民获益进行审核,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低碳旅游的合理化管理及运行。

(六)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建立低碳机制

第10篇

1.整体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

洛阳地区的旅游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利用不够协调,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在对洛阳旅游景点的宣传与促销上,对洛阳地区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宣传不够生动、突出。例如对龙门石窟、白马寺和龙潭大峡谷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2.某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质量下降

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环境。在洛阳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相关旅游设施与景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例如龙门夜景的开发,首先对于古迹就是一种破坏,其次和龙门整体的文化氛围也不协调。

3.旅游景点缺乏规划

洛阳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但是旅游项目开发缺乏创新性,旅游景点处都是楼堂庙宇,游乐园之类,粗制滥造仿古景点,致使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

4.旅游市场不规范

每年的牡丹花会,作为洛阳旅游的旺季,很多的宾馆饭店都是看客流量要价,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这些严重影响了洛阳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二、新形势下洛阳发展旅游服务业的对策

针对上面旅游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洛阳的旅游服务贸易,使洛阳的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统筹规划

调动洛阳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从数量上看,洛阳市拥有世界遗产3项6处,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其他景点共69处,其中全国5A级景区五处;从结构上看,洛阳发展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又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还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性。这些都反映了洛阳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拥有的巨大竞争潜力,应该很好地挖掘和整合这些优势。对于人文旅游资源,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发具有洛阳特色的旅游产品,不同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尽管千差万别,但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改善旅游地的人文环境、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产品升级换代。

2.加强对旅游环境的保护

第一,对洛阳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要从保护资源的角度出发,在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在景区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对景观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减免对策,将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对严重对景区产生破坏的开发行为要停止。第二,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周边旅游环境规划。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作为旅游主管部门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他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规划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争取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3.加强洛阳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多方筹集资金,吸引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把旅游交通与一般通区别开,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制定洛阳地区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对洛阳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盲目性。

4.改变城市定位

充实文化内涵。近年来,洛阳对外宣传有五张名片:千年、牡丹花城、河洛之根、丝路起点、山水洛阳。在“双申遗”成功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洛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城市形象。应该以“华夏之源,圣城洛阳”为城市主名片,“千年、牡丹花城、休闲胜地、丝路起点”为副名片。面向全国和海外市场,主推“华夏圣城”这张主名片,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5.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

第11篇

从旅游学的角度,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合理组织规划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产品的销售,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旅游线路。旅游线路设计成功与否,制约着旅游产品能否畅销,旅游产品销售的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成败,也是衡量旅游规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指标之一。所以,旅游线路设计方法探索在旅游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方法

(一)旅游线路设计思路

区域旅游业发展目标:目标贯穿旅游线路设计的始终,是旅游线路形成的核心。需明确旅游线路的主要组成成分,即设计客体、设计对象。在进行线路选取之前,明确区域旅游线路所体现的主旨是什么?在现有的旅游资源中符合这个主旨的旅游资源又有哪些?以及如何选取?

产品组合:根据所选景点之间的引力关系确定具体的产品组合,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选取的旅游线路产品组合应该注意的问题:①所选取的设计客体(即旅游景区,又称旅游资源)的自身特性与核心概念符合,并且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关系,即总体上一致,个体上差异;②所选择的设计客体中应该“冷热”兼有,既有热门的旅游资源,又有正在发展或者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从而以“热”带“冷”,使“冷”变“热”,实现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③依据资源特性,“冷”、“热”旅游资源应该适当穿插,并保证设计出的旅游线路整个过程起伏且富有变化、节奏感强,从而提高旅游线路的吸引力。

路线选取:从游客及土地利用的角度设计线路,强调通过旅游项目、服务产业的布局,实现目标。本文拟利用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选取线路,使线路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旅游线路设计

1、产品组合。在满足旅游业发展目标的旅游资源中,应用引力模型对符合旅游线路设计目标的旅游资源进行相互之间的引力测算,以确定旅游产品的组合。具体的测算步骤如下:

首先,对各旅游资源分级,对不同等级吸引力赋值。旅游资源吸引力既体现了资源的自然特性,又体现了资源的经济特性,自然性与经济性同等重要,权重相等,为50%。因此,旅游资源总分值的计算为:旅游资源总分值=自然性赋分×0.5+经济性赋分×0.5。

其次,确定各旅游资源间的物理距离,根据引力模型公式确定各旅游资源间的引力。引力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I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对应的相互作用强度;ar表示第r个指标对应的值,r=1,2,…;i,j表示第i,j个研究对象,i,j=1,2,…;d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的物理距离;ar中,r=1,a为旅游资源总分值,即吸引力分值。

第三,计算出的吸引力场强不是产品组合的决定因素,要与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共同决定该产品组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旅游产品组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场强的两个旅游资源间,不一定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高;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高的,不一定场强强,必须两个条件都符合,才能算最佳组合。

2、路线选取。在定量选取旅游产品组合以后,旅游线路需要根据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所在社区或周边社区的关系、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确定旅游线路的具体路线。

一般旅游路线分为两种:一种是围绕中心社区的发散型旅游线路,这种线路以一日游为特点;另一种是旅游资源以环状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线路,这种线路的特点是,线路不重复,游客可以通过几天的旅游走遍旅游区域内主要的景区而回到出发点离开旅游区域,或者与其他旅游区域联合,在结束该区域游览时,从该区域最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区。本文主要考察区内的闭合环线游,但区域间的联合游览线路思路与闭合线路游览思路是相同的。

二、大同部分旅游资源的旅游线路设计

(一)大同旅游业发展目标。大同旅游线路设计的目标是:利用大同已有的特色“王牌”产品,丰富游览内容,深化开发层次,带动一批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专项系列旅游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完善大同旅游产品结构,创造全新市场形象。同时,搞好重点景区和景点的配套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积极推动不同行政区划的横向联合,做到开发一处,带动一片,突出可操作性。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力求规划一项,实施一项,合理规划中长期项目,使资源开发形成梯度结构。创意设计参与性旅游产品及地方特色产品,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烈、生命力长久,易于形成广泛市场的产品。

根据大同地区旅游资源结构、旅游活动方式、旅游市场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近期内,大同应以文化产品和工业旅游为主,充实观赏内容,创立观光―度假,观光―专项等复合型产品,丰富大同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使大同旅游产品层次得到快速提升。然后,通过广度开发,有选择地重点开发自然风光游、生态旅游、科考修学、娱乐休闲等专项旅游。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和逐渐成熟,大同将成为多层次、复合型北方旅游胜地。

(二)大同部分旅游资源场强计算。大同符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目标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包括:云冈旅游区、中心旅游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采凉山自然风景区、方山景区、雁北湖景区、水神堂景区、觉山寺、慈云寺。根据引力模型要求,只选取各等级旅游资源吸引力作为指标,即r=1,a为吸引力指标对应的各等级旅游资源吸引力值,i,j=1,2,…10;d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的物理距离。

(1)对各等级资源吸引力进行赋值。

(2)确定各等级资源间的物理距离。

(3)计算得出各等级旅游资源之间的场强。(表1)

(三)大同旅游产品组合及路线设计。由表1可知,随着两资源间距离增大,受资源级别的影响云冈旅游区对除恒山旅游区以外的旅游资源影响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同理恒山旅游区也是这种变化趋势。同时,目标要求以文化产品和工业旅游为主,有选择地重点开发自然风光游、生态旅游、科考修学、娱乐休闲等专项旅游。因此,利用云冈旅游区与恒山旅游区作为带头产品形成两个主要产品组合,以符合目标要求,具体组合为:一是云冈旅游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中心旅游区、采凉山自然风景区、方山景区、慈云寺;二是恒山风景名胜区、中心旅游区、觉山寺、水神堂景区、雁北湖景区。其中,由于中心旅游区是大同旅游区最主要的交通出入口,因此两个组合都选取这个旅游区为旅游线路的一个部分。

建立两条旅游路线,它们分别是在以云冈石窟为核心的旅游路线及以恒山悬空寺为核心的旅游路。

第一个组合旅游线路可设计为:中心旅游区(一日游程)云冈旅游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一日游程)方山景区(半日游程)采凉山自然风景区(一日游程)慈云寺(一日或二日游程)中心旅游区。(四日或五日半游程)

旅游路线的特点:风情、美食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线路,这个线路是发散式和闭环式相结合的路线。路线既体现了目标所要求的已有的特色“王牌”产品带动一批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专项系列旅游产品,又体现了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体现了大同地方自然历史文化特色。丰富游客旅游经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增加游客在当地的逗留时间,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第二个组合旅游线路可设计为:中心旅游区(一日游程)雁北湖景区(一日或二日游程)水神堂景区(一日游程)觉山寺(一日游程)恒山风景名胜区(一日或二日游程)。(五至七日游程)

旅游路线的特点:风情、美食旅游避暑、度假旅游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宗教、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线路,这个线路是完全的闭环式路线。路线体现了第一条路线的优点之外,由于各景点之间存在的空间地域距离相对较大,旅游线路沿线有许多现成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如雁北湖景区到水神堂景区路线经过阳高县的六棱山风景区、云林寺等,可以发展旅游线路周边经济,丰富旅游内容,在不给游客带来旅游疲惫感的条件下,保护一些虽不算有名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以及自然环境,从而达到著名景区持续有度发展,新兴旅游产品蓬勃发展的效果。

三、结论和展望

第12篇

关键词:态势分析理论;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

一、湘西州基本情况概述

(一)人文地理概况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1]。全州属中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着,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 [2]。

湘西州辖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共1市7县 [3]。2011年末全州总人口287.5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26.33万人,占总人口的78.7%,其中,土家族125.28万人,苗族98.78万人。

(二)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湘西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收益不断,并逐渐发展成湘西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11年底,全州已拥有星级酒店60家,床位数8103张,旅行社25家,旅游车辆351量,旅游船365艘,游客达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28%。

二、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态势

态势分析理论是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并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优势与劣势兼具

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具有资源、区位特有优势。在旅游资源方面,湘西州拥有在全省乃至全国稀缺性的旅游资源,如凤凰古城、南方长城、芙蓉镇、老司城和龙山里耶战国古城遗址以及沈从文故居等,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区位优势方面,首先,湘西州是西北通往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必经之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其次,湘西州受长株潭、成渝、武汉三大国家战略发展经济区辐射和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区影响,也备受港澳台、日韩市场青睐,客源市场有保障。再次,湘西州紧接著名风景旅游胜地张家界,北接长江三峡风景区,西邻梵净山风景区,东与岳麓山风景区、衡山旅游区遥相呼应,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最后,在交通方面,湘西州形成了南有铜仁凤凰机场,北有张家界荷花机场,南北纵贯有焦柳铁路,东西横穿有黔张常铁路,还有贯穿全州各市县的209和319国道以及张家界-芙蓉镇-吉首-凤凰高级公路的便捷交通网络,使湘西州融入了长沙4小时经济圈。然而,湘西州整体上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管理滞后,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旅游资源雷同现象比较普遍,品牌效应相对较弱等因素制约了湘西州民族旅游的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并决定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计划以及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些将为旅游业发展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舆论引导等方面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湘西州作为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地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以及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州旅游发展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湘西州旅游发展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存在与周边同质产品的竞争,如张家界市以自然生态游为主,怀化市与湘西州则基本上都是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旅游的主要特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与张家界、怀化旅游区同质产品竞争矛盾的协调直接关系到湘西州旅游业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旅游发展给湘西州带来了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凤凰古城的沱江上放河灯,虽然寄托的是美好的愿望,却破坏了沱江美景,使美丽的沱江到处是漂浮物,满目狼藉。更有一些人在旅游区内违规狩猎、采集、露营、野炊,把一个美丽的地方搞得乌烟瘴气,既损害了景区景点的风貌,又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还造成了景区内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对策

(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宏观指导方针和战略推进的依据。科学的旅游规划能有效地确保旅游开发建设的高品质,高端化,遏制开发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因此,湘西州旅游发展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做好老司城遗址、芙蓉镇、乾州古城等各专项规划建设,抓好景区景点、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和策划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吉首武陵山区旅游中心城市、3个景点圈和凤凰古城、老司城、里耶古城3块金字招牌,形成湘西旅游经济圈,逐步把湘西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湘西州旅游发展应从从区域旅游发展总体部署出发,对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线路等方面进行整合,着力规划发展好以凤凰古城、吉首德夯为重点,以永顺猛洞河、王村为中心,辐射古丈栖凤湖、坐龙峡,龙山里耶秦简、保靖四方城的土家族文化旅游片区,形成两个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但又互为补充、彼此依存的湘西两大主体民族文化旅游板块;同时,依托吉张公路和吉首至凤凰公路这条交通大动脉,充分利用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大兴机场和怀化芷江机场这三个客源空港,着力培植“神秘湘西”旅游品牌。

在内注意旅游线路整合,精心培育南方长城-王村古镇-老司城-红色塔卧-里耶秦简历史文化游,猛洞河-小溪-栖凤湖-坐龙峡自然生态游,凤凰-德夯-古丈-王村民族文化风情游。改革旅游经营运作模式,实行景点通票游或多景点捆绑售票。

(三)加强合作,实现旅游区域联动发展

目前,湘西州要与张家界和怀化实行区域联动战略,加快调整三州市旅游的分工与协作,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使湘西州乃至大湘西旅游市场全方位开放,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流,促进共同发展之目的。

(四)注重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首先要加强湘西州旅游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个从旅游开发到旅游区经营再到旅游区废弃物处理、环境污染治理全方位系统化的旅游区管理体系;

其次,要加强社区公众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同社区公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让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激发其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并自觉地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再次,要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宣传教育,增强其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慧琳.湘西州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J].群文天地,2011,(1):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