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18:1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影响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科研逐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项目评价体系中,环境影响评价占有很大的比重,环境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因此而体现出来,而在项目建设方案的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研究,以及如何分析识别影响项目建设环境因素等都是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将对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予以简单的阐述。
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述
一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就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二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2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改革,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往往考虑直接的、眼前的经济效益,而没有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有时甚至为获取局部的暂时的效益,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而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对立,而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就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认识的提高和深化,有助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发展中,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由于缺乏社会的、经济的、特别是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其盲目性很大,往往造成畸形发展,出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而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掌握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才能符合客观规律并切实可行;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是为建设项目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对策、实行科学管理的依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获得应将建设项目的污染和破坏限制在什么范围和程度才能符合环境标准要求的信息和资料,据此,提出既符合环境效益又符合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对策,并在项目设计中体现,这就使建设项目的环保措施和设施建立在较科学可靠的基础上,同时也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
3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就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一一介绍。
一方面是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我国对环境制定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用先调查再监测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所监测区域的环境进行质量分析并作出定量判断,并根据环境质量评价说明环境的质量跟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一方面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结束以后就要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建设项目实施以后,对此项目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并做出调节,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减少项目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做出检查,同时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所给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对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进行完善,来达到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
4如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4.1要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防止产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加强综合服务、协调,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实行联合把关,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法律法规、选址布局不合理、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及严重破坏生态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还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分级审批的规定,严禁越权审批、降低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审批,从源头上强化环保审批管理。
4.2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环保部门要切实履行环境监督管理职能,加大违法查处力度,对未批先建或擅自投产的建设项目,要责令其立即停止建设或生产,限期补办环保手续;而对拒不停建或停产的,要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并追究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4.3要广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自觉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行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公众和部分领导对这项制度还缺乏了解,究其原因,同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把每年“六五”期间的短期突击宣传和平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的广泛持久宣传结合起来,把平时利用新闻媒介的广泛持久宣传和抓住典型违法事例进行新闻曝光的重点突出宣传结合起来。
4.4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的规定
由各级政府牵头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必要时制定相应的法规,改变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环保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4.5要加大环评项目的审查和审批力度,确保新上项目符合产业政策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加快循环经济的构建是支撑和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发展的当务之需。
4.6要加强环评队伍建设
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写质量。
4.7要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总量控制”的轨道
运用功能区划的成果,抓住环境容量这个核心。通过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污染量和保持项目所在区域功能不变,目标不减的条件下项目的最大允许排污量,提出相应的污染物消减量,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污染治理措施,分析其经济技术可行性,这不仅克服了环绕影响评价与区域环保目标相脱节的状况,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优化项目选址。
4.8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程序
对于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环评制度的建设项目敢于顶住压力,顶住人情面子,真抓实管,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决不心慈手软,树立环评制度的法律权威。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在当前社会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作用以及内容等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并提出了如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研究
引言
目前,人类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由于工业排污,工业发展所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变棘手。这都需要环境监测部门在此方面严格把关。不仅是提出合理有效治理方案,也为后续工程提出准确、真实的环境影响评价。帮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恶化范围,或是采取相应绿色措施,提高环境质量。
1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1.1环境监测国内近几年豆腐渣工程事件频频发生,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工程前环境质量检测不准确,使得工程建好后稳定性差、漏洞多。为居民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也降低了我国工程监察部的公信度。国务院工程厅在2015年8月提出海陆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方案,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检测手段,对空气、土壤、水质、液固废进行长期监测与精确分析,确定环境污染程度及可能演化趋势作出科学鉴定与预测。为我国环境保护工程与工程建设、监测工程提供可靠参照数据与标准[1]。1.2环境影响评价相对于环境监测复杂庞大的科学系统,环境影响评价则是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具体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工程可行性,以及建好后会带来哪些环境影响,并提出改良建议。过去工程建造中,只依据工程利益需要考虑周边环境资源利用,而现在环境评价除了考虑对自然环境影响外,还需考虑周边城市乡村建设,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人文遗迹保护等。从多个角度对项目建设进行评价,确保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2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2.1总述(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影响的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前期需要环境数据来分析工程可行性,预测环境影响;在项目发展同时,也要时时进行环境监测,从另一个角度检查项目实施合法性,确保其每一步建设都为以后工程长期发展服务;在工程完成后,环境监测部门会采集工程环境影响数据,与之前预测数据进行比较,找出数据差异影响原因,帮助工程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质量[2]。(2)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监测应用成果。除了上述提到,环境影响评价参考监测数据,来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外,还同时对监测数据准确性进行检验。如果监测数据不合理或不全面,就会被直观反映到工程建设上。不同工程也会对一些数据有特殊检测要求如提升检测波频次,设置多位点监测,这反过来都拓展了环境监测深度与广度,也更新了监测数据,提高了环境监测部门的应用率[3]。总之,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条件,环境影响评价是成果运用,二者在具体项目中相辅相成,互相配合。2.2具体运用以我国一些大型石油化工工业建设为例,由于原油、天然气属于能源问题,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在资源开采中会用到当地环境监测数据;其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业污染,对于当地土质、水质及周边居民生活都会产生影响,这都需要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可靠数据,帮助环境影响评价做出正确预测与决定。油气从地底开采、运输加工会用到大量化工仪器设备,这些设备是主要污染排放源。接下来,将从被污染物角度说明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4]。2.2.1土壤环境石油在开采中,不仅会使地表土地剥离,破坏植被覆盖,还会造成化学污染。开采时,原油在地底会产生迁移活动,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其不能为植物提供适当养分,而造成周边土地沙漠化严重。而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对土地有机碳含量、碳氮比、汞、砷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土壤含水率、容重、pH值,从而改善原油开采过程如利用注水法开采,减少化工污染。由于土壤污染会对周边农业产生影响,故要求监测部门在重金属监测时温度精度误差不超过±0.4℃[5]。2.2.2水环境据调查,每滴石油都会产生0.25m2的油膜,这些油膜阻碍了水与大气间物质交换,减少了溶解氧含量,影响水体自我洁净机制,并且会对水中微生物产生影响,造成大范围水体污染。监测部门需要扩大监测点设置监测网,对沿程管线进行监测检测地下水中硫化物、溶解氧量、铵离子含量、及一些重金属。而环境影响评价则计算水体挥发酚含量,管道泄露情况等,增添设施,减少污染。如在井口周围设置挡油机械,以及数字化井控装置;或是对落地油,采油污水进行严格过滤处理,回收油品加工成低级石油产品,利用注水井将污水回注,重复利用可回收资源,节能环保,减少污染。2.2.3大气环境由于原油在加工过程会进行脱硫工艺、加氢工艺,这些都产生大量工业废气、工业粉尘,这些气体中硫化物、碳化物不仅会造成温室效应,还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可直接依据监测部门的空气颗粒含量、氮氧化物含量等改善化工工艺。如利用催化脱硫发进行脱硫加工,将硫离子回收再利用,或是利用生物降解办法,促进降低气体颗粒含量,优化处理有机废气[6]。当然在监测部门对于大型化工类工程要进行持续监测,不断为评价部门提供监测数据,帮助其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在提高工业产量同时加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3环境监测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建议
只有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但我国环境监测在数据采集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我国虽然提出了监测方案,但并没有具体统一的监测法律,如及规定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水质检查,又规定了水力部门进行水质检查,这样不但造成了数据重复,还造成劳力浪费。国家应以《环境保护法》作为参照基准,从气象、海洋、土地等不同分类统一设立监察机构,并配合相应管理制度,为相关部门设置管理权限,避免工作重复,方便统一管理。并且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使一些偏远地区也能够提供当地环境数据,尽快完善我国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库,并缩减更新年份,确保信息数据精准有效。方便环境影响评价部门能通过综合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减少工程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其可持续发展性质。
4总结
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项目建立、工程实施都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环境影响,就是一条重要影响指标,工程建设不仅要带动经济发展,还应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好先锋。通过在工程前期、工程中期、竣工以后进行环境监测,分析环境数据,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才能改善施工不足,优化工程设计,加大可回收资源再利用范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工程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冠杰.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陈斌,陈传忠,赵岑,高锋亮,刘丽,白煜.关于环境监测社会化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5,01:1~5.
[3]高旭永.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关系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9:107.
[4]李金宁,赵国萍.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0:88.
[5]马丽巍.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J].环境与生活,2014,20:99.
关键词:环境风险 风险评价 应用
1、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类危险化学品燃烧、爆炸、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从历史性事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项目建设以前,进行突发性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及其概率分析、事故发生后果危害的预测,以及采取何种对策以便减少危害影响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环境风险评价是对事故出现的概率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及评价,它不同于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它主要分析环境评价中不确定性的问题,即探讨环境潜在危险及防范措施。因此,将环境风险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其意义在于通过风险识别找出事故隐患,通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确定出事故产生的后果及发生的概率,为环境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在事故发生时,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急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2、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中考虑的影响是指由系统引起的,其影响后果是相对确定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易度量,而对影响的条件性、不确定性或概率性方面一般是不考虑的。可以这样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很高发生概率且明显地需要采取缓解措施的“风险”。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风险评价不是为了增加另外一个评价体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环境风险评价需要从工程分析开始,找出可能产生事故的风险隐患,同时也要对项目周围原有的风险隐患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包装运输、原料燃料的使用量以及产品贮存等。风险源确定后,按选用模式对其进行风险度评价,确定项目本身的风险级别,并进一步预测一旦发生事故时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包括危害扩散范围、危害人数、持续时间等。预测模式在风险评价导则中已给出。另外,在污染防治措施中要增加事故危害防范与应急措施。防范措施一般从安全管理、事故预防措施等方面考虑制定,应急措施则需要考虑事故发生时通讯、技术、急救、抢修、监测、后勤供应等方面。
3、实例分析
3.1氯气理化性质和毒理性质。
氯气为黄绿色,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2.49。因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一旦发生泄漏,排入环境后一般都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沉于空气的底层,顺风沿地面扩散,从而加剧对地面人群、动植物或其他物品的危害。氯气能刺激眼、鼻、喉和呼吸道,并可通过皮肤粘膜使人中毒。当空气中氯气浓度为3~9mg/m3时有明显气味,刺激眼、鼻;18mg/m3时刺激咽喉;90mg/m3时引起剧烈咳嗽;120~180mg/m3时接触30~60min可引起呼吸系统严重损害;浓度为300mg/m3以上可造成致命性损害。结合以上特性并参考有关文献,可以划分出氯气所对应的使人群受到不同程度危害的分级(分区)阈值。
3.2事故排放源强确定。
假设液氯贮罐在环境条件改变下,贮罐阀门破裂,氯气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泄漏,采用气体流动标准方程计算:
QG=YCdAP(1)
计算之前首先要确定气流是处于临界状态(声速或超临界),还是次临界状态。按照下列方法就可以区别。假定气体具有理想气体和绝热可逆膨胀特性,若:
(2)
临界流量就形成,反之,次临界流量就形成。对于临界流量,流出系数Y=1.0;对于次临界流量:
Y=(3)
由于外界压力Pa=1atm=101325Pa,将有关参数代入(2)式后,得:P=8245
3.3风险预测模式。
C(X,Y,O)=(4)
3.险预测结果。
事故泄漏废气排放评价是依据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毒理特性,按急性毒性试验剂量浓度,划分出危害等级并以此作为事故风险登记和事故风险预测评价的计量标准。按选定模式及扩散条件,当出现最大泄漏状态时,对氯气浓度模拟计算,泄漏持续时间取30min。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85-01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家的主要目标,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关键问题,就是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对战略选择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分析各种战略选择的环境影响,从而使环境问题在政策、计划、规划和项目的各个决策层次上都得到充分的考虑。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采用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评价过程和框架体系。由于在规划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许多变量,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能提出过细的要求,现就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实践归纳出如下基本程序:①确定发展目标和环境目标;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③环境问题的识别与筛选;④预测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与环境目标做比较分析提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⑤向环境权威部门咨询及公众参与;⑥提出评价结论;⑦政府部门根据评价结果,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决策;⑧建立持续性的环境监测机制,连续监测,跟踪评价,提出改进措施。这可以说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但对各个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由于规划处于高于建设项目的宏观层次,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所能提供的信息也比较宏观,因此与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应多样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满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使用、借鉴的技术方法大体可归纳如下。
2.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虽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范围、对象、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两者在程序、基本思路上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借鉴传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并对传统的技术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足加以改进,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如传统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的环境影响清单、环境影响矩阵等方法都可以直接应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2 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
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区域环境评价方法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技术方法。其中,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技术已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技术工具。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形式表达出政府的政策、规划、计划及环境背景,并对它们进行查询检索,其空间分析功能及其模型(环境预测模型或决策分析模型)技术的结合可以在不同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评价因素的确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3 新发展的技术方法
新发展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如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政策评估方法等都是针对规划实施后所带来的大空间范围、大时间尺度、多种行为交叉和累积的环境影响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以适应环保工作新形势,推动各项事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3.国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认识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应具备的特点,但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中仍存在如下问题,成为制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1 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仅局限于建设项目层次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中,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仅局限于建设项目层次。传统建设项目的评价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能完全适用,决策过程通常由政策-规划-计划-项目四个层次组成,一般按照自上而下执行,如果处于上层的决策本身潜在较大的环境影响,那么依靠最底层的项目层次的环境评价,则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和预防环境影响的产生。
3.2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滞后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远远滞后,不能满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要求。目前,我国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往往脱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仅提出原则性要求,就方法论方法,缺乏关于各种技术方法如何应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无法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形成指导。
3.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实用性研究薄弱
尽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已经公布,其中推荐了一些技术方法,但这些技术方法如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中具体操作研究较浅,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消除环境政策实施的软效力存在缺陷。
3.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适用性和有效性缺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范围广,要求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较多,报告书的内容、预测模式、评价的深度等各不相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十分多样,目前国内缺乏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间的比较和研究,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有效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3.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要求对国家的政策、计划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目的是把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使环境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一起,在规划形成的早期阶段得到重视。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前沿领域。
现有的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对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应用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也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方法,在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方面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给我国全面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这也是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面的一个新课题新考验。因此,在我国广泛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在项目建设中做到科学决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然而从国内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可以看出现有技术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远远缺乏;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蓬勃发展,由于相应的规划不到位,造成项目的盲目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在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规划环评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应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以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为根本目的,鼓励国家或者企业在做出规划或者是决策的时候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具体的概念是指对国家实施项目、区域的开发计划以及正在议定中的企业建设项目具体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并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政治社会安定有非常重要作用。
2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2.1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运用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成分和组分去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并且探索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为了强化环境管理而应用技术手段监测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的一个过程。2015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方案要求环保部要建立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并负责日常运行随时掌握全国各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行时期是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从职能方面来看,在我国负责实施环境监测行为的是环保局下辖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站作为环境监测行为的实施单位是环境执法过程之中具有法定举证资格的单位,也是法定环境技术鉴定和仲裁机构。
2.2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的内容根据阶段不同分为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和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监测两部分内容,这当中前一个阶段的环境监测尤为重要。调查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寻找适合的环境因子和监测对象,而后根据被检测项目的经济条件、评价等级和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去选取科学的监测方法对适用检测范围制定优选的监测方案。竣工验收过程中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在工况稳定的前提下做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敏感点的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其中所监测的污染因子必须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确定的污染因子。
3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3.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数据,所以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需要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的环境状况调查,只有全面的、系统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环境数据,进而才能全面对所得环境数据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拟建项目地准确的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趋势。当地的环境容量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需要重点调查分析的对象,综合考虑当地的条件与特点,合理预测环境的变化趋势并且寻找污染源,结合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做出更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
3.2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监督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需要环境监测所提供的科学数据作为基础保障,但是同时环境监测工作所得到的数据也能够对环境影响评价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环境监测的数据可以非常直观并且真实的反应拟建项目地的环境质量状况,而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所得到数据去分析判定。同时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动态的将拟建项目地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时的呈现出来,这非常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及时的去发现并调整自己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自身的一种监督。
3.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检测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包含项目环境、环境影响预估、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以及最终报告书等等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以环境监测的科学数据为依据的,而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出来之后还会对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用分析所得结果去判断项目环境评价的可行性。环境监测是贯穿环境影响评价整个体系环节的,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所以环境监测就可以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起到好的监测作用。
3.4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也面临着由于仪器使用率偏低、监测点位不全以及工作内部动力不够等原因所造成的监测质量不够的问题,在环境监测的实际作业中,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对整个监测工作带来干扰和限制。对于监测工作来说所使用的仪器都有标准的配置,可是很多环境监测单位却只是按照基本配置要求购买了仪器,但是在作业中使用率却很少,造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够。还有很多时候会出现监测点不全而造成的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这些大多是由于自然原因所造成的,这也会令监测数据出现不够准确的情况。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会导致监测工作的经费和时间都出现问题,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一些必要的监测步骤被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压缩甚至省略掉,为了节省时间不按照环保规范操作处理污染物,这都会造成环境监测质量不高,无法提供科学的环境质量数据。此外,生态环境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个内容,可是该项监测目前多数只是走形式,因为技术方法和数据表现形式上面的缺陷,这项工作显得毫无实用价值,这也会造成整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目前来看,大力推广并且使用新的技术,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明确其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手段。
4结束语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战略环评;完善建议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行为与日俱增。因此,人们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尤其要在活动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有100多个国家建设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而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程序也在发展中不断地得以提高和完善。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1、引入和确立阶段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我国环境工作全面起步。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
2、规范和建设阶段
1979年9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后,相继颁布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部门行政规章,不断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范。
2003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再一次用法律确认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进一步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础。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弊端分析
1、单向的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我国的环评多数只针对评价对象本身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的评价,而忽略了周围环境对评价对象本身的影响。比如,对与公民利益相关的住宅等项目进行单项评价,有可能造成对居住者环境权益保护不力的后果。
我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不完整
目前我国对战略环评的研究理论多、实践少,导致对于战略环评指标和方法体系的构建,尚未形成统一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忽视公众参与缺乏制度的作用
作为环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影响社会监督的有效形成。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资源分散、人口众多,仅靠政府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是不客观、不现实的。而且涉及到可能影响到公众或社会团体利益的环评如不及时与公众协调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所以,好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是靠大家一起去保护、维护和治理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环评的公众参与的力度。
监管手段存在漏洞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环评执行、执法监督力度薄弱。具体表现是审批过程简单、环评质量低劣、甚至不进行环评活动。而且即使遵循了环评程序与规定,还存在在建设运行过程中置环评提出的预防和处理要求于不顾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现实中环评部门只重视对行政机构负责,缺乏行业自律使得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由此大打折扣。不仅如此,行政管理的松懈、执法监督力度的薄弱导致真正意义上的环评形同虚设。
三、对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健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强化战略环评的内涵与任务
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理念纳入战略环评的目标和任务之中。将环保的理念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战略环评使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等因素一样,在不同层次的决策中得到充分考虑和重视,并逐步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评的范围
我国《环评法》的环评对象具有局限性,因为法律规定并非所有规划都要进行环评。在我国,只有综合规划及相应的专项规划两类才能进行环评的规划。因此,应考虑到地域差异和特点完善战略环评制度。如,“规定对不设区的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因此可以通过战略环评,化解影响地域差异和城市发展的重大环境制约因素。
(二)其他建议
1、加强与国际接轨
由于在国内外环评作用的日益凸显,国外先进的环评制度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我们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参加有关环评的国际研讨会,从中吸取经验与知识。当然,环保组织的力量也不容忽视,著名的国际环保组织包括地球政策研究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在推动和开展国际环保运动和国际环保合作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为了提高政府的环评执法监督效率首先应该做到,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利、高效运转的环评执法监督体系;建立环评领导责任制;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最终打造攻坚克难的环评执法监督能力以确保环评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作用
我们应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使社会监督更专业化、透明化。首先,应对公众普及环评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增加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充分的公开环评信息,有利于环评机构和审批机关等受到公众的监督与督促以保证环境结果的真实与公正。再次,确立公众环境受损补偿请求权制度。虽然环评具有事先预防作用,但由于现实因素、违法因素、不可抗力等方面的影响,当公民环境权益被侵害的事实出现时,“应赋予受害人尽可能宽泛的请求权,使受害人能够顺利的向施害人主张赔偿.构筑一种完善的事后补救机制。”其公众参与作用的[3]实用性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梅凤乔.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摸底;回顾性评价;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法律法规责任不明确
目前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对法律责任的规定缺少明确说明。例如:环评法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二十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虽然规定不准指定评价机构,但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没有对违反此条规定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规定,这会导致审批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项目单位不得不向审批单位指定的机构咨询;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第三十五条规定了违法审批所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但环评法中没有对由哪一级部门对违法审批进行行政处分做出规定。
(二)部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
例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对判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规范不全面。用于判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规范,应该全面、易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易于推广实施。在分类管理名录中,有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判别没有明确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落后地区很多新建、改建道路建设规模很小,甚至根据实际需要只进行很短距离的新建、扩建,项目建设规模很小不涉及搬迁,周围无环境敏感点,但是根据分类名录规定这些项目也需要编制报告书,然而根据工程实际,编制报告表即可对环境影响进行说明。
(三)技术导则存在的问题
1、 环境要素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要素技术导则有一定的规范,但环境要素技术导则没有制定和颁布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然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项目建设包括很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何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等。环境要素技术导则也没有对地下水开采、矿山开发等可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项目做出明确规定,导致固体废物和地质环境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规范。
2、专题环评方面
专题环评没有包括公众参与和清洁生产分析。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不统一,需要制定和颁布环评公众参与方面的技术导则,通过统一的标准指导和规范环影评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深度。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缺少清洁生产分析规范,环评技术人员对清洁生产没有统一的分析方法,很难保证规范且有目标。
3、行业环评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在行业环评方面技术导则中缺少一些重点污染项目的环评,例如造纸、炼钢等行业没有制定和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这些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评价准备阶段的摸底工作
美国在总结了多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验之后,提出了“摸底”这一技术概念。所谓摸底,实际上就是在正式开展评价之前,要求进行一个初步研究,以便判断建设项目施加给周围环境的最重要影响或最严重地区的方位和程度,据此确定评价工作的重点、范围和对决策过程有制约作用的关健因素。摸底工作做得越好,评价就会越快速、省钱和有效,而我国评价准备阶段的摸底工作迄今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虽然有关文件对此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但一般都是双方一经接触就立即签订评价合同,紧接着就时实际工作进行开展。因此,难免顾此失彼,甚至舍本逐末,既浪费了时间,又增加了费用。当然,摸底的工作量有时也相当大,在签仃合同之前进行这一部分工作,必须有相应的文件或法律来保护评价单位的正当权益。
(二)对回顾性评价予以充分考虑
作为一项管理措施,在建设项目完成之后一年左右对其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监测和检查,不仅可以判断项目的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环境标准,进而改进工程的环保措施和管理手段,而且,通过把监列结果同预测结果相比较,还可改善将来评价类似项目时的水平和质蚤。不言而喻,回顾性评价的意义是很大的。但是,即使在发达国家,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这一重要环节也往往被普遥忽视,原因是任何拟议项目或计划的经费预算中都未包括这一内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及其投资预算具有更强烈的指令性和计划性。因此,在制定评价取费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回顾性评价的工作童,要把这部分费用列入投资棍算中。环保部门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管理程序,使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善始善终。
(三)提高环评影响评价文件质量
首先,继续深化环评机构改革。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深入持久地推进环评业务与环保系统所属的科研院所脱离,逐步解决环科院变成“环评院”、监测站变成“环评站”的问题。环评业务必须由真正独立的环评中介服务机构、独立的市场主体来承担。要严格禁止环保部门在环评机构参股分利,更不允许环保部门以各种明示、暗示方式,推荐、介绍、指定环评机构,索取、收受各种名目的“回报”。
其次,切实加强环评机构管理。严格淘汰机制,对弄虚作假、环评质量低劣的,要坚决予以淘汰,对分析指标不完整、评价方法不科学、措施建议不可行、环评结论不明确的,要依法降低环评机构的资质等级。
第三,加强对环保审批人员的监管。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相关的审批工作制度,加强监管,强化监督,对环保审批机构工作人员,,,违法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环境保护部要做好与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信息互通,形成合力,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追究违法违规部门和人员的行政、刑事责任。
(四)强化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
一要落实公众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不仅明确了公众参与环评的权利,而且规定了参与环评的具体范围、程序、方式和期限,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有利于调动各相关利益方参与的积极性。
二要切实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中,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管理和监督作用,要主持制定公众参与的相关实施细则,通过有效措施,来真正提高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及时了解公众参与工作情况,并及时针对公众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和解决。
三要完善公众参与方式和内容。建设单位在选择征求意见的对象时,应当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等因素,合理选择相关个人和组织;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评机构应公开环评报告书简本,便于公众了解信息。在环评开始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公告项目名称及概要等信息;在环评进行阶段,建设单位应当公告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以及主要预防措施等内容;在环评审批阶段,环保部门应当公告已受理的环评文件简要信息与审批结果;为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应当在报审的环评报告书中附上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四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形成全民参与、全防全控的环保监督格局。
结语
综上,经济需要发展,因为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知识水平层次的上升而上升,但是环境不能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云伟.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绿色科技,2012.2.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现状分析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P28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15-01
1、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建设项目、区域规划、开发建设活动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优选方案,指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是在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本意是为环境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避免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对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极为必要。
2、环境影响评价中出现的问题
2.1 环境影响评价普遍存在滞后现象。环境影响评价是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研究。而在现实中很大一部分建设项目,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是先评后建,而是边建边评,有的甚至是先建后评,个别的根本就不评。
2.2 环评队伍素质不高,环评质量差。环评单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环评人员专业素质差,不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特别是一些乙级评价单位,问题就更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降低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意义。
2.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长期拖延,收费偏高。一些环评单位自持唯我持证的老大思想,认为与建设单位签了合同就是煮熟的鸭子,不及时开展环评工作,迫使有的建设项目投资到位、土建开始,环境影响报告书还未编制,使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降低,环评的目的更是打了折扣。在收费上却是狮子大开口,严重影响了建设单位进行环评的积极性。
2.4 公众参与不足。基层环境影响评价对公众参与的强调不充分,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基本上是采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来进行的。调查表内容过于简单;而且在有限的时间、精力等条件下,往往调查范围窄,调查对象少,代表性差;再则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公众对拟建项目的内容、污染状况、污染损害不了解,很难发表有价值的意见。这样,造成个别项目即使环评阶段有公众参与,实施生产后仍然会造成对项目周围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污染事故和环境纠纷不断,公众的环境权益得不到维护。
2.5 监管能力建设不足。目前,国家基层环保部门均实行双重领导,即行政上隶属当地地方政府管辖,在业务上接受上级环保部门领导。由于人、财、物都属于地方,基层环评执法就难免受制于地方,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局限于地区发展水平,在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选择上,就会出现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
另外,国家、省、市环保行政机构对基层环保局的任务布置得多,宏观指导少,对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效能和严格执法的监督指导不够,使基层环保局负责的中小型项目的环评执法压力大、难度高上级环保机构对下级的执法监督不力使中小型建设项目的环评执法常常得不到有效保证。
3、环境影响评价解决对策与措施
3.1广泛开展环评法宣传教育。实践证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在认识,掌握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基础,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的科学调整提供可能和机遇,国内外的实践都充分说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一重要手段,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布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不影响破坏环境的目的。
3.2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应严格环评单位的资格审查,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单位一律不予审批,严格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和发放。对已获得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要制定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对限期不整改,确又不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持证单位,坚决吊销资格证书,对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加强环评管理除应不断加强环境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强化其执法观念,还要协同相关部门一起来参与环境管理,相互配合,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环境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改善还有助于环境影响报告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环评工作的指导性和有效性。
3.3规范和完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急待解决的一个原则问题,首先要改进审批程序和审批方式,尽快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环保部门应组建专门的有一定任期的“环评审批”委员会,并建立相应的专家认定制度,由其负责技术性事项的查核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论证,并由其向环保部门和主管领导提出最终审查意见,以供审批决策,其次是国家应抓紧制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用和特定行业项目的审批准则,三是要完善审批程序,避免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审批走过场。一般来说,审批过程可分为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审批部门在审批之前,要组成初审小组负责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和有关数据、资料审查、核实,这是保证审查结论客观、真实的重要程序。
3.4 公众参与要落到实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有效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使环评中的预测和分析更加完善,环评意见更为合理。基层环保机构要加强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确定合适的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明确的公众参与环评的程序和方法;规定公众参与的形式。
3.5 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
要加强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力度,完善环保部门自身职能,提高对不法行为的监察力度,首先要加强环境监察机构建设。很多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是由于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执法手段落后造成的。促进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水平是中国所有环境制度有效实施、促进环境管理的保障。
4、结束语
总之,加强基层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改进和完善基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葛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1,14(4):61~64.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初探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环评工作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期间国家要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8%—10%,环评作为强化污染减排和防治的“控制闸”必将会有更好的前景和更重的责任。通过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提高环评主体及客体素质,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共同努力协作,建立长效、科学的环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用,达到环评的目的。
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的“利剑”。近年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贯彻落实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区域削减、以老带新等原则,有效的控制了新改建项目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国家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确保了环境质量没有恶化,局部地区并有所改善。
2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
一般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包括以下四个:一、由环评单位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综合预测,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二、公布报告,广泛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三、根据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四、主管部门最后审批。从承接和完成一个项目或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至最后报告的审批、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了解和熟悉所承接项目的基本要求、环评文件的编制、环评文件的审核、环评文件的技术评估、环评文件报批、档案管理、环评培训等。
了解承接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开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包括对项目现场的踏勘及周边敏感性分析(需特殊保护的区域、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社会关注区)、项目的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相符性分析。对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同时收集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文件: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及图纸、城镇总体规划及图纸、水域功能区划、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市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常规监测数据、已获得批复的相关环评报告等。根据项目审批的“6+2”原则:①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②符合环保规划、城市规划等;③达标排放;④总量控制满足要求;⑤改善或不改变当地的环境功能;⑥符合清洁生产;⑦公众参与;⑧涉及到化工等行业的增加风险评价和结论,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做出结论。
环评文件编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核心部分,从大体上编制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查阅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确定评价的类型;根据现场踏勘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调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工作方案。第二阶段: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对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工程分析,分析工程的产污环节及污染物排放量;根据项目性质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确定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处理工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经处理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结合环境现状及当地的气象特征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预测软件对污染物排入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同时应涉及污染物事故排放的影响,制定事故排放的防止措施。第三阶段: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论证其技术经济可行性;根据前述内容,综合评价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得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评价文件审核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保证,其包括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根据审核工程师及专家的相关意见对环评报告文件进行完善和修改。环评文件技术评估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及评估中心对环评文件的审核评估,根据审核结果对环评报告进行进一步改进。环评文件报批,将环境影响评价文本及相关文件呈予环保政府部门进行报批并获得批复。档案管理包括对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材料、环评技术材料、环评培训材料、环评基础材料:地区发展规划,水域功能区划,行业发展规划,相关地图等、公司制度文件等的归档管理。
环评培训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提升的根本所在,对环评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登记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目前环评相关的教育培训有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培训、环评工程师培训及继续教育、注册环保工程师培训等。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掌握环评相关技术,提高环评从业人员素质,熟悉最新环评动态。
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质量提升途径
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可以看出,一个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及审核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指导环评工作的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即环评从业人员(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和资料收集,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客体即项目建设方。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的质量则主要从以下这两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导向,完善环评相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前提。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主要是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的是具体的项目,应通过立法拓宽环评的适用范围,由对具体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拓展到对宏观活动进行评价,从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评价到对抽象行为进行评价,扩大评价范围,对政策、立法、生态等活动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引进替代方案机制,替代方案是指可以替代建议行动并实现其预期目的的方案,目前,我们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大多只提出建议方案,没有替代方案,缺少选择性,流于形式,完善替代方案有利于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让公众参与到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当前公众参与只浮于对少部分相关公众的调查,缺乏全面的征求相关公众的意见,应该扩大公众调查范围,公开环境信息,对公众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让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影响评价中,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增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完善环评监督机关、环评审批制度,健全环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在环评机构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环评机构,加强环评法的宣传,将其纳入普法计划,使之人人皆知。
提高评价主体的素质,环评从业人员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体,提高主体的素质是提升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对于主体素质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认真做好环评前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切时了解国家及地方的环评动态,规章制度和标准;加强环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环评管理体制;对承接的项目环评人员应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项目概况,地方相关规划等,收集环评所需信息材料;在进行环评报告编写时,严格制定环评工作计划,确定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使环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及时与建设单位沟通;环评工作要坚持“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集思广益,重视公众参与,在编制过程中不掺入个人的感情和臆断;按环评相关规范及导则编写环评报告,做到评价内容全面、环评范围界定准确、环评标准选用得当,全面讨论环评中存在的问题;环评的建议和意见要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建议方案,提出可供选择选择方案或备选方案;提高评价结论的权威性,评价结论客观、公正、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之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开展评价工作前,就需要对评价内容与评价对象进行科学的了解与分析,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1.1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曾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自此之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为了成功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选择出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将社会、环境与经济引入到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才能够将各种生产工作纳入到环境承载能力中。
1.2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需要建立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在评价某一区域与时间的环境影响时,需要提前做好完善的评价规划工作,将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同时,还要考虑到,如果这一地区开展特殊开发项目,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需要分析某个区域环境承载量及其影响,还要控制好评价顺序与设计顺序,在实施环境评价工作时,需要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案进行确定,提升评价工作的针对性。此外,还要实现经济、环境、能源之间的经济性,对其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在开展环境评价时需要根据区域规划方案来分析开发工作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区域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根据此来分析涉及方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构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时,需要收集好各类原始资料,从中寻找出正确、敏感、易测量的资料,将其作为指标建立的依据,这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全面性与针对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需要全面,涵盖到环境领域、社会领域、资源领域与经济领域中,还需要根据评价等级与评价对象的差异分析出其中最能够反应问题、最为真实的指标。
第二,科学性原则。在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时,需要分清楚指标的概念与范围,准确的反映出相关的内容,在开展设计工作时需要根据相关的条件,确定好测量方式,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计算工作。
第三,多样化原则。在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将定量问题与定性问题结合起来,对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等级与不同要求的环境规划工作进行相应的评价。
第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规划范围是很大的,在情况许可时,应该使用国家规定值进行评价,对于量化困难以及内容复杂的标准需要使用定性描述法进行评价。
第五,层次性原则。
社会环境的内容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征,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制定需要有针对性的特征,还需要具有鲜明的等级,可以实现多个等级的有序反应。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内容需要注意资料与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优先选择专业性高的评价资料。
第七,静态与动态指标结合的原则。静态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出环境发展状态,利用动态指标就可以有效预测出环境发展趋势,环境发展趋势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后才能够表现出来,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地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评价目标,更是一个评价过程,因此,指标体系需要具有动态性特征。
2.2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分类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分类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根据物理属性进行分类,人类生存环境是能够分为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的,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是能够根据这三个子系统进行划分的。
如果根据评价指标内涵进行分类,可以将指标分为压力指标、状态指标与响应指标的,压力指标能够反映是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对于环境的影响,内容包括资源消耗速率、栖息地损失率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状态指标能够表现出描述环境的状态,内容包括物种丰度、污染物浓度、水资源更新能力等等;响应指标能够深刻的反映出规划方案响应情况,具体的内容有栖息地保护面积比例、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污染率削减率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幅度等。
根据指标涉及内容进行分类,规划环境影响涉及的系统有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以及规划子系统,其中一个系统发生变化,那么其他系统的内容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根据定量化程度进行分类,评价指标是不确定的,在开展评价工作时,需要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具体的分析方法与定量指标分析法、定性指标分析法与半定量指标分析法。
2.3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
在构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应用相关的概念模型,关于该种概念模型,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驱使力-状态-响应模型,简称为DSR模型。DSR模型框架最早是由加拿大政府部门提出,后经过一系列的改善得到了发展,该种模型使用原因-效应-响应逻辑思维来构建指标,将该种模型应用在环境影响指标体系的建设中能够分析出问题的发生原因。其中驱使力指标可以反映出负面效应效应方法与活动方法,状态指标可以分析出可持续发展中子系统的具体状态,相应指标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DSR模型也能够表现出环境退化与环境压力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与环境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社会指标与经济指标中,DSR模型是无法分析出相关的因果关系的,其中的状态指标与驱使力指标之间联系不大,这也是DSR模型的缺陷。
在使用DSR模型时,评价内容需要具有侧重点,这样即可很好的避免DSR模型的使用缺陷,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需要着重对驱使力指标与状态指标进行分析,前者能够表现出桂花效果与资源之间的作用,后者能够分析出资源与环境的变化情况,在该种指标体系之中,需要根据环境评价内容与数量来综合分析相关的指标。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的发展之下,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开展科学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依据,在选择评价指标时,需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得出最精确的结果。
(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石油化工 环境影响评价 未来发展 评价概念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84-02
1 石油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石油化工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基于在拟定规划石油化工产业的实施项目对于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的预测以及评价等,提出预防措施或者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石化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定与实行,可以合理有效的对石化行业的发展与环境承载的压力做出科学健康的指导,从宏观的意义层面来说,石化产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石化行业对环境的所引发的影响以及对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从根本上减缓石化行业环境压力的增长态势,以及规划实施中的环境风险,使石化行业既可以实现资源集中利用上的合理配置,同时又可以优化环境配置方面的规划评价,另一方面,从微观的意义层面来说,可以使石化个体企业的发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2 石油化工产业环境影响评价的误区
(1)认识上的错误。现在国内很多的小型的能源化工产业甚至很多大型国有化工企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认识只是单纯的停留在减产减排的基础层面上,认为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环境风险,却忽略了对于所在地的绿化防护措施、人口居住条件、以及对于紧急事件预防措施的考虑,形成了具有隐患的环境风险。
(2)态度的问题。很多企业认为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一阵子的事情,简单的以为就是走走形式,摆摆过场,因此,只是做做表面的文章,对于以后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绿化缓冲带的建设,以及变更选址等问题上从来不考虑,一切从利出发,不顾环境发展的需求,视国家的法律如儿戏。
3 石油化工产业环境影响评价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
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环境评价,应该依据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来看待,随着近几年国内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的不断深入讨论与研究,对石油化工的工艺提升与设计改革作出优化,石油化工产业的项目建设应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的政策变更,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重新作出报批。随着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国家对于各大能源产业部门的环境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对于原先基础上的环境影响评价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在原先的基础上对产业的项目建设进行变更,依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以及国家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规划,技术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满足国家规定的污染物达标排放,生产总量上的控制,清洁生产与环境风险的防控要求,严格的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证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轨迹。
(1)排放标准的变更。石化行业对于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排放标准的制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排放标准的问题,就应该原先排放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实施的排放标准作出一定的变更,以达到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合理排放标准,并在原先排放标准的基础之上,对于变更后的环境影响评价,作出合理的分析,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石化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新建的石油化工企业自建厂成立日起,开始实行,其中着重对于颗粒物以及SO2和氢氧化物(NO2、N2O)的工艺炉加热作了说明,说明在石油化工行业的排放来说,主要是这3种污染物影响环境评价的标准审定,所以,对于变更石油化工行业的排放物标准来说,应该从这几种污染物入手去解决。
(2)石油化工企业的建厂变更问题。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选厂建厂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合理性,企业应该明确建厂的环境布局,避免敏感的环境问题,如:对于有重要河流枢纽、水源保护区流经的地方以及人聚集的高密度是否应该建厂,以及全周年的季风走向,以及是否会影响到居民区等等因素,如果要选择建厂,按照国家规定的法规以及保证原生态性的基础上怎样做出详尽的规划布局与解决措施,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好环境风险的评估工作,分析其环境风险的范围与影响程度,在原先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环境风险的评估措施,防患于未然,提前提出解决因环境风险带来问题方案以做预防(应急预案的方案制定应该有预见性,应该综合企业的效益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考虑)。
(3)石油化工工艺的技术变更。对于技艺的变更,应该按照国家法规规定的标准,重新对技术工艺制定新的工程编制,主要从主装置的改革上为主。主装置(主要是产生化学反应的装置)的改进。对于有重要化学反应的或者有连带反应易产生负化学反应式的装置设备进行改良或产率的缩减,当然,应该从产品的主次重新分配产率,运用国外治理的先进经验,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量和排放的浓度)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结合之前装置未改进前的数值做一个合理的对比,查明生产设施与排污装置工艺改进后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制定出一个符合国家法规规定的排放标准,具体的计划实行,应该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设备工艺的工艺改进措施的可行性和使用可靠性入手,通过制定出的工艺设备改进计划措施,对是否影响到企业效益减产的后果做出合理的预算,从而使企业的投资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避免因过于注重排放问题所带来的企业效益减产。
4 石油化工产业变更以后的环境影响
(1)避开了因环境敏感带来的环境问题。企业厂址的选择避开了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高密度人口集聚地以后,有效的规避了因排放的污染对居民与水源的严重危害,降低了环境风险评估,通过核定企业新厂的环境选址,界定划分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地区,主要包括像居民区、医院、学校等等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地带等等,有效的避开了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
(2)项目变更以后对于大气的污染减轻。对于企业排放项目变更以后的搬迁居民、排放烟囱布局以及污水排放做了实时的调整,环境评价装置调整以后,极大程度改善了高密度人口集聚区的大气环境影响。
(3)对于生态环境带来的利好影响。项目选址变更以后的土地规划,应该按照排放标准与企业效益规模来合理划分,对占地的性质占地数量制定详尽的表格记录详情,避免因变更建厂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结合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对于厂址周边的环境进行改造,建立居民区与企业厂址的生态绿化缓冲带,以及推进有利于民众的生态计划的实行,生态绿化计划应制定一个详尽的费用项目报表,将其纳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费用支出。
5 能源产业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不断实施,传统的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也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新型能源的出现,如:太阳能、风能等等,对于环境风险的评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这些新型能源发展,也为环境问题的开支上剩下了一大笔费用,但是对于传统能源产业来说,这笔费用是省不下来的,也是不可以省下来的,在未来,随着新能源的不断普及,石油化工产业的未来应该朝以预防为主,生产为辅的方向发展,充分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加大传统产业的缓慢转型,由注重产能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为本位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深入改革石油化工等能源产业的技术与设备,提升设备对于排污的合理性,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法规,使其具有法律效应,让能源产业的发展能既保证了环境的前提下,还保证了效益,最终达到“鱼与熊掌兼得”。
参考文献
[1] 史方,唐智和,于景琦.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变更环境影响管理[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4):31-34,58.
[2] 梁林佐,董晓东.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浅论[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4):50-52,58.
[3] 阚玉梅,孙卓良.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