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

时间:2022-05-30 11:0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不良事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不良事件

第1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7-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医院的命脉和根本。加强护理风险和患者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科2012年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防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2年1-12月发生在我科的11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4岁-76岁,平均73岁。11名患者均意识清楚,2名患者有肢体偏瘫。

1.2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跌倒8例,烫伤1例,导管脱落1例,坠床1例。

2 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对比分析,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2.1 护患比例失调,护理人员忙于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不能及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需要。

2.2 护士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和沟通不良。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安全意识不强,对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非安全因素未及时干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生在1-3年资护士9例,3-9年资护士2例,她们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缺少临床经验,对患者评估不全面,未及时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对病人的入院宣教及康复训练指导不具体,不全面,不反复强调。

2.3 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差,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的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巡视不及时,交班流于形式。

2.4 监管不到位,护士长忙于日常事物工作,没有把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环节质量检查不仔细,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缺少事前控制,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个别病床无护栏,大部分病房无座便器。病区内加床太多,病人太拥挤,行走不方便;加之病人下床活动时,过道上无扶手,也未提供拐杖。

3 防范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尤其对新业务、新技术,人人参与,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护理常规及观察要点。对低年资护士应重点培训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护理风险案例分析。

3.2 进行护理的规范化整顿,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沟通技巧的培训,配制更多的护士、定期考核。

3.3 加强护理安全监控机制,科室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对科室护理安全进行检查。

3.4 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安全教育,由责任护士负责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发生的诱因、危害及防范措施。告知书一式二份,护士、患者或家属签名,一份交患者,一份入病历。

3.5 对危重、年龄≥70岁、有跌倒史及躁动等病人,入院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床旁挂警示标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且重点交接班。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对高危病人安全措施执行情况。

3.6 将病房内没有护栏的病床安装护栏,规范病人开水瓶放置的位置,为每个病房提供座便器;告知病人下床活动时,不要穿拖鞋,一定要有人陪同。

3.7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加强重点人员、重点时间段的环节质量控制,确保安全,提供护理质量。

4 结 论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科的护理安全管理初见成效,护理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处于良好、有序的运行中。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妇科;护理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50-01

护理不良事件意指因临床护理行为造成患者病情进展、住院时间延长、死亡或出现不可修复的身体机能损伤等可能引发护理纠纷事故的事件。对其控制情况已经成为了衡量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现阶段患者选择就诊医院最为直接的考量因素之一[1]。故而,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采取何种措施以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护理服务质量为其亟待解决的课题。针对此,我院于2012年于妇科护理临床开始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此间我院妇科护士共计25人,均为女性。年龄19至45岁,平均年龄(28.6±2.5)岁;学历:中专4人,大专10人,本科11例;职称: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5人,护士14人;能级:N1级6人,N2级8人,N3级6人,N4级5人。于2012年3月开始实行优质护理服务。

1.2护理方法:

①常规护理程序施行:每日定时为患者测量体温,询问病情和患者感受,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处理,遵从医嘱行药物静滴。②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根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技术要求进行护理人员工作调整,深入了解每位护理人员的优势和不足,以保证岗位分配合理,临床护理工作均可高质量完成。在患者入院、住院及出院这一过程中,各个环节皆安排专职护理人员陪护,以便随时了解患者需求,为其提供人性化服务。如:帮助行动不便者洗发,为每间病房准备晾衣架等。③提高护士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树立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护理人员不足进行培训,给予指导,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的专业技术能力。日常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耐心倾听,适时给予心理抚慰,细致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④建立患者消费透明化制度,完善妇科临床护理工作守则。制作患者用药和检查项目明细表,粘贴于患者床头,以便患者及其家属明确检查情况和用药情况。针对护理人员摆药和加药等行为均以妇科临床护理工作守则为依据,由2人进行核对之后方可给药。护理人员给药前,至少应用两种以上身份核实方法进行身份识别,最大限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⑤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以事实案例讲解规避方法,细化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诸多事项,由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法制观念。⑥落实护理责任制,改善护理服务。成立护理小组,由主任护师和主管护师担任组长。以组长的“监察”和护理人员的“自控”建立质控网络,明确护理不良事件的责任者,强化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的风险观念和责任意识。⑦实行实效测评制度,为优秀员工提供外出考察学习机会。对妇科护理临床工作人员的护理成果予以测评,总结经验,并为优秀员工提供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充实队伍力量。

1.3观察指标:

查阅并整理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妇科住院患者资料,比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服务满意度[2]。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降至0.6%,两时期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于生病就医中,人们不仅需求解除病痛,对于优质护理及个性化护理同样有极大诉求[3]。众多医疗机构于长期运营过程中也逐步意识到优质护理服务的优势性和积极意义,并以期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护理安全,降低护理安全隐患,由此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为患者营造安全放心的医护环境。

近些年来,医疗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相关医疗法规也逐步得以完善,医疗护理安全俨然已经成为现阶段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保证病患安全,也是医疗护理服务的最终追求。但是,实质上当前护理临床仍频发不良事件,不仅易引起医疗纠纷,且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针对此,曾有研究表明[4],强化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服务意识,提升其工作能力,建立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管理体制有助于改善护理现状,提升护理现状。

本次研究过程中,于妇科护理临床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含提高护士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树立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及建立患者消费透明化制度,完善妇科临床护理工作守则等措施。结果表明,优质服务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趋势明显,护理总满意率提升显著,与优质服务实施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叶贞丽.优质护理对接受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7):141-142.

[2] 刘娅,孙花,肖兴志等.妇科围化疗期的不良反应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1):88.

[3] 王姣丽,杨光喜,李祖英等.认知和心理干预对妇科门诊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和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129-130.

第3篇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处理;防范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无论是医院还是社会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避免护理差错、杜绝不良事件是体现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价结果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就把减少和杜绝不良事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那么在人员紧张、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如何避免护理不良事件,以及如何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认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工作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工作不细心、不仔细。如交接班不认真,用完的氧气瓶忘记挂空牌,给下一班使用时造成很多麻烦,增加了工作负担。

②凭印象行事,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

③工作时精力不集中,边工作边聊天,结果造成一些失误。

④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我调节心理平衡能力,易造成工作中的小错误。

⑤工作能力差,业务水平低,只知道单纯执行医嘱,对一些常用药的作用及用法没有掌握,盲目执行,从而出现差错,巡视病房时有问题发现不了。

⑥其他原因:如设施不全,条件不具备等。

分析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接下来谈一下如何防范与处理。也就是说当事件发生以后,我们首先应当及时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把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而不是先去追究谁的责任,因为有很多时候不是人为因素,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各项设施、仪器设备等条件的原因也不少见,因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要及时如实上报,以便管理者了解事情的缘由,做到心中有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①工作中加强思想职业道德教育,让护理人员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意义,热爱本职工作,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有院兴我荣的主人翁思想,爱岗敬业,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认真执行床头交接:交接班的时候,要认真交清接清,采取的治疗措施、注意事项都跟下一班交接清楚。

③完善本班工作:本班的各项工作全部完成,决不能推托,否则就会出现意外和纠纷。

④不忘书面交接:床头交接固然重要,但书面报告也必不可少,重点病人详细记录,特别危重病人、要记录清楚,不仅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留给下一班人员的重要信息。

⑤加强巡视病房:认真执行并查对医嘱,避免执行不正确以及漏执行的情况,巡视病房,对病人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及病情危重的病人出现异常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⑥平时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不能认为用药只是医生的事,我们护士只管执行好医嘱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护士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医嘱的监督者,发现有疑问或不正确的医嘱有义务也有责任指出,所以只有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相应的熟悉药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⑦和谐的护患关系很重要,也是各项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只有建立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相互间才能有效交流、沟通和理解,从而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⑧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护理人员大都是女同志,在单位要认真工作,而护理工作既繁忙又琐碎,在家还要担负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所以各方面压力较大,有时难免情绪急躁,影响到工作,令病人不满意,所以护理人员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乐观心态,才能有利于工作的进行,才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⑨建立不良事件讨论登记制度:

一旦发生了不良事件,应在积极补救处理完后,及时组织科内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警示大家,认真仔细工作,制定预防措施,预防类似事情发生。

总之,护理不良事件须引起每个护理人员的重视,从自身出发,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第4篇

关键词: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讨论;改进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未预计到、不在计划中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制定并落实护理不良事件改进措施,可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规避护理风险,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将对我院2012年01月~2013年06月上报的100例不良事件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讨论改进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2年01月~2013年06月于我院发生的100起护理不良事件,参照医管局相关标准对护理不良分级:0级70例;Ⅰ级16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对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类型进行统计,总结发生原因,讨论改进措施。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较多,包括实现带教不规范、处理及执行医嘱错误、护士自身因素以及管理者原因,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统计,详见表1。

表1.1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n(%)

药物剂型

查对错误

执行医嘱错误

护理记录错误

坠床

临床带教

交接班

标本错误

例数

25

7

3

1

16

3

1

构成比

25.00%

7.00%

3.00%

1.00%

16.00%

3.00%

1.00%

表1.2 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n(%)

药物剂型

消毒隔离

给药错误

操作失误

护患沟通

管道滑脱

跌倒

处理医嘱错误

例数

1

15

3

2

11

3

9

构成比

1.00%

15.00%

3.00%

2.00%

11.00%

3.00%

9.00%

2.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①护士因素:个别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未认真执行反问式查对、三查八对,工作较粗心,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导致打错针、挂错液体、发错药(少发、漏发、多发)等问题不断涌现;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操作流程不熟练,应急能力差,不能正确、及时处理紧急情况,这很容易引起护理缺陷;此外,护理人员不能按要求履行告知义务,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或宣教程度不够,也会引起不良事件,如意外拔管。②管理者因素:ICU、急诊等重症科室的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工作时间长,过度疲劳可使得精力不集中,容易引起护理差错,此外,管理方法不正确,执行力度欠强,奖励制度落实情况差,管理者不能及时发现护理人员的情绪问题,很容易发生护理纠纷;③带教实习不规范:近年来,医院实习生增多,带教医师做不到一对一带教,个别老师实习带教不规范,导致实习生技术操作不熟练,查对不严格,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2.3不良事件应对措施探讨

①加强培训,对实习生和新进人员进行为期1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环境介绍、护理文书书写要求、医疗安全教育、操作规范、法律法规、消毒隔离、护患沟通等[1][2],让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清安全的重要性,从根本上防范差错事故,此外,为医院其它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试,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②严格进行实习带教:入科后,由带教老师进行入科宣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无菌进行各项护理操作;③充分发挥小组作用: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应用信息化手段及时监测、干预,应用护理技术指导小组进行专项检查、指导,每周由护士长查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强督导检查。

2.4应对措施实施效果统计 2013年07月~2014年06月于我院实施应对措施,实施后,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月平均发生次数明显减少。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床位增加,医院新招的护理人员也不断增多,护理风险也随之增加,有必要采取措施,规避护理风险。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事件,主要包括导管滑脱、烫伤、误吸、用药错误、压疮、坠床、跌倒等。护理受外界干扰多,工作繁琐,重复性强,很容易发生不良事件,有研究数据显示[3],在全部医疗不良事件中,护理不良事件占40%,本研究显示,带教不规范、处理及执行医嘱错误、护士自身因素以及管理者因素均是引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实施改进措施后,我院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明显减少,近似于相关报道[4][5]。

本研究中,由于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占首位,可见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此外,实习带教不规范引起的实习学生出现差错占第二位,故做好实习带教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为临床常见现象,有必要加强岗前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做好人员安全教育工作,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时间段的管理,此外,还应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整体上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只用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杜绝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陆升红,梁业梅.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持续质量改进[J]. 中国医疗前沿,2013,09(04):111-112.

[2]刘小春,史清秀,冯小梅,等.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网络化管理对提升护理质量的效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1(18):2762-2763.

[3]王晓云,林兴凤,邢介玲,等. 护理安全日历在病区和护理部动态监控护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2,08(10):910-912.

第5篇

【关键词】 输液室; 护理; 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077-02

门诊输液室工作繁忙、紧张、琐碎,节奏快,患者流动量大,环境嘈杂,操作重复性强,因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机会多。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1]。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还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认真分析每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一次重要措施[2]。本研究分析2012年1-12月某三级妇幼保健医院输液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2年度某三级妇幼保健医院输液室呈报的护理不良事件29起,共涉及18名护士。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输液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不良事件分类情况,详见表1。工作年限在5年内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共19起,占65.52%;6~10年护士5起,占17.24%;11~20年护士4起,占13.79%;20年以上护士仅1起,占3.45%。

3 讨论

3.1 输液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3.1.1 护理人员本身的因素 44.83%是因为违反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所致,其中以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最为常见。其中用药错误占第1位(17.24%),主要是儿童输液药物的规格、剂量有误。如氨溴索30 mg(100 ml)一瓶,儿童仅用15 mg(50 ml),而配药护士没有抽出一半药液;13.79%是配好的药物未在瓶签上注明姓名、药物或是记录笔误,(如头孢西丁写头孢他定,50 ml写100 ml等),这类事件往往经他人发现,未造成不良后果。其他还有同名同姓的患者输错了药物,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未做过敏试验就直接输入等。

护理人员思想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简化工作流程,对核心制度及操作规程的执行力不够,这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着急、烦躁、过分自信的心理状态,惯性思维以及片段性思考问题的思维状态均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3]。还有年轻护士的临床知识不足或技术能力不够,也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3.1.2 护理管理因素 (1)护理工作流程不合理。(2)护士长督查力度不够。(3)人力资源配置。护理人员不足可导致临床护理工作忙乱的状态,减少护士工作中思考的时间,从而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护理排班不够弹性化。急诊输液室的特点就是无规律性,可能会突然出现输液高峰期,致护理人员不足出现排队现象,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5)教育与培训。当事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分布以低年资护士为主,这说明护士的工作年限短,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临床工作能力、判断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4]。(6)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能不过硬。特别对于个别肥胖、脱水的患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

3.1.3 护患沟通不到位 护理人员没有重视护患沟通,如安全管理类事件中拔针时误伤小儿(6.89%),是由于拔针前未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没有指导家长协助固定小儿的头部,小儿挣扎过剧,导致拔针时误划伤小儿头皮皮肤,给患儿带来伤害。

3.1.4 患者因素 患者的期望值太高、依从性差。

3.1.5 其他因素 主要包括冬春季输液高峰期患者等候输液时间过久及器械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还有发生偷盗事件等。

3.2 对策

3.2.1 加强人性化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护理管理者不仅要靠规章制度进行外部约束、控制、监督,重点是解决问题、预防问题、表彰工作成绩、激发爱岗敬业精神和增加团队凝聚力[5]。开展人文关怀,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里,会使这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会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不准确,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每位护士的特长以及性格特点,合理安排,使每位护士都能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并使其在工作中体现到价值,感受到快乐[6]。

3.2.2 规范输液流程,采用电子叫号系统,设立专职接诊护士,使输液有序,避免出现同名同姓输错药物情况发生。

3.2.3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足够数量的护理人员是患者安全的最好保障,管理者不能因为节约成本就缩减护士编制,应有科学的管理思路,按要求配置护士。护士长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安排人力,以保证紧急情况下的人员调配。同时还可以通过分层次管理使用护士,以保证充分发挥出每位护士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用。

3.2.4 加强护理不良事件高风险护士的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5月8日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中报告,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中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受到损害[7]。可见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但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使护理风险事件减少或避免。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实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年轻护士的职业素养,加强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护理质量。对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伦理道德、法律以及护理风险意识培训,加强行为规范和自我监督,使他们对低年资护理人员起到质量把关的技术指导作用[8]。

3.2.5 开展技术练兵,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冬季门诊输液时,由于室外温度降低,寒冷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充盈度明显降低,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见,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不便,使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增加患者的痛苦[9]。那么这就要护理人员更要练好基本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尤其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2.6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护患沟通,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门诊患者多,流动性大,年龄参差不齐,病种多,病情多变,对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及不安全因素,患者就诊从挂号开始,经过候诊,就诊,收费,检验,取药等环节,最后身心俱疲,易把不满情绪发泄在输液室护士身上,引起护患纠纷[10]。因此,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及语言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要和感受,及时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让患者满意。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11],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急诊输液室这样一个复杂、高压的环境里,护理人员缺乏护理风险意识,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因素[12]。通过对护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年轻护理人员的培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同时规范工作流程,重视护患沟通,合理的人员配置、改革排班模式,按需弹性排班,都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任促杰.美国的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25.

[2]梁梅菊,张兰兰.327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70-71.

[3]韩金红,韩金香,马新翠.影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因素的质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2):96-98.

[4]苏娜.56起妇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83-85.

[5]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6]朱凤溪.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85-87.

[7]王芳,叶志泓,葛学娣.护理安全管理研究及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3-1054.

[8]来鸣,泮淑慧,杨明丽,等.临床缺陷分析与危机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122-123.

[9]孙桂玲,姜波,李玲.冬季门诊输液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76-77.

[10]李希,丁丽华.门急诊输液室的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20-121.

[11]赵利娣.护理缺陷134例的分析和对策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7A):71-72.

第6篇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原因;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其管理是护理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现实工作中,发生护理差错与缺陷是难以杜绝的,护理管理者的工作应立足于尽量减少差错与缺陷的发生,防患于未然[2]。笔者对2009年1-12月我院上报的42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以达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护理意识,保证病人安全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对象为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42例。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床位l288张,护理单元32个,护士总数848名。

1.2方法

对42例护理不良事件类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者的工作年限、发生时间段等进行列表统计分析。类型认定标准按浙江省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判断,包括给药错误、针刺伤、护理投诉、压疮、烫伤、跌倒、坠床、药物外渗、管道滑脱等内容[3]。

2结果(表1一表3)

表142例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情况

类型 护理不良事件次数 构成比(%)

给药错误

针刺伤

护理投诉

跌倒

管道滑脱

烫伤

坠床

药物外渗

标本收集错误

其他

合计 15

4

3

6

4

2

2

1

3

2

42 35.7

9.5

7.1

14.2

9.5

4.7

4.7

2.3

7.1

4.7

100

3原因分析

3.1三查七对制度执行不力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42例中有15例为给药差错,占35.7%。分析原因:主要是给药核对流程没有执行好,环节核对出现偏差。护士为患者输液或发药时,呼叫患者的床号和名字,有一部分老年患者没有听清便应答,护士安全意识薄弱,没有核对仔细便给患者输液、发药。有的护士责任性不强,上班注意力不集中,三查七对不严,忘记核对床号、姓名,操作后也忘记再次核对。

3.2低年资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表3显示,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护士最多(42.8%)。原因分析:医院近几年发展快,每年新进护士多,5年内的护士所占比重大。低年资护士业务技能掌握不熟练[4],安全意识不够,制度执行力差,没有形成职业思维定势,缺乏临床经验,不会运用评判性思维,心理紧张度高,急躁易出错。

3.3环境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

表2显示环境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有一定影响,其中白班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59.5%,因各项护理操作经手人员多,交接、干扰大,出错率高于中夜班。而中午更是高危时段、投诉所占比例大。中午正值换液体高峰,工作量大,巡视观察不到位,护士疲惫感重,容易出错。中夜班环境相对安静,工作量小,护士注意力集中,出错较少。

4对策

4.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护理流程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通过每月考核,平时监控,督促护士掌握并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教育护士,提高服务意识,优化护理流程,不断完善各项护理流程,利于护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4.2规范化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持护理工作环境布局合理、固定、规范。物品、药品、抢救物品及无菌物品必须分类放置,标签清楚,并随时保持原位。便于实习护士及新工作人员尽快熟悉环境。改善医院硬环境,我院新内科大楼采用防滑地砖,病室走廊加扶手,病室有单独卫生问,因硬环境导致的跌倒、坠件明显减少。

4.3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护士长需要应用管理手段,合理分工,合理排班,高低年资护士合理搭配,尤其是节假日。必要时增加中夜班护理人员,根据病人情况、病区特点弹性排班,确保各班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发生。

4.4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估与沟通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年轻护士的培训,可采用结构化的培训方法即根据护士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设计培训内容,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督察与引导。通过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意识,端正护理人员对患者评估、患者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患者评估与沟通技巧,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因评估不足或沟通不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

5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是护理质量的客观反映数据之一。护理人员自身对护理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素,而护理人员缺乏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的间接因素。要改善这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行政管理者应从组织系统上改善人员配置并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同时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1]。

参考文献:

[1]杨莘、王祥邵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10,2,45(2):130-132。

[2]杨菊英11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0-21。

第7篇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3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11-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发生的4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48例护理不良事件均属于医院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中护理不良事件要求上报范畴。

1.2方法根据北京地区医院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中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和管理分类类别(口服用药错误、静脉用药错误、压疮、管路滑脱、跌倒和坠床)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资料均输入管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48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有管路滑脱,主要以胃管脱出为主,其次为尿管脱出,深静脉导管脱出;跌倒不良事件中发生在洗漱间,病人未遵守住院规章制度私自离院而发生跌倒,病人去水房打水时跌倒,病人进行功能检查时跌倒,病人自取尿壶时不慎跌倒;静脉用药错误因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发生,护士交接班不清导致,护士告知病人不到位发生,带教不严而造成;坠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未及时给病人采取加床档等安全措施造成的,发生均是由于陪护人员看护不当所致;口服用药错误中护士查对不严造成,由于护士告知病人不到位而导致病人连同药物外包装服下的事例;,压疮事件均发生在年龄偏高的老年卧床病人,其中在入院时已有皮肤压红。其他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机器故障、留置针折断、热水袋烫伤、血标本采集错误、药液外渗、紫外线照射伤及病人眼结膜、血压计汞外漏等,均为个例事件。

3原因分析及对策

3.1查对制度落实不严格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证每例病人的安全是2013年病人安全目标中的又一明确规定。但在临床工作中查对制度执行不严的事件却屡屡发生。具体表现在加药时不检查药品的质量及有效期而导致给病人应用过期药物;用药时查对不到位,到病人床前不核对床号及姓名就应用药物而造成的错误用药;更为突出的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事例是1名护士将病人胸腔引流管误当成静脉留置针将液体输入了胸腔。这些事件的发生均给病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也给医院的护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尤其是查对制度落实到位。首先,护理部要求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对病人识别的准确性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病人识别的方法。为此,规范了住院病人腕带佩戴制度,以利于护士在进行操作过程中作为识别病人身份的一种有效措施。其次护理部在全院科室范围内要求使用各种管路标识,以利临床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明确核对。护理部加强制度执行度的检查和督察。

3.2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临床各项护理操作都有相应的流程和规定,护士在工作中如不能很好地执行操作规程,势必会出现不良事件。本次调查中的护理不良事件中因未执行操作规程而发生的有下列几种情况:护士在治疗台上摆放的液体未按医嘱顺序执行而造成的两组抗生素连续输注,导致病人误解为错误用药而引发的护患意见分歧;输液袋中未配药而事先在药袋外注明病人床号、姓名、药物及剂量,造成的未加药就给病人输注的事例;发药时未发药到口,造成病人将带有外包装的口服药一同服下,导致病人经历两次胃镜下取异物的痛苦。其次,护士在交接班过程中因粗心大意,抱着以为有人查对过了或者还会有人再查一遍的心理从事工作,体现在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这些事例的发生,都无疑说明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此点,护理部要求质量控制护士长及临床科室护士长,要动态修订各项护理操作规程,使之真正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执行力度;病区护士长要加强对护士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护理行为。

3.3病人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管理是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护理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进行缺陷控制,通过缺陷控制使医疗护理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差错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护理工作的工作性质紧张繁忙,加之频繁的倒班,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风险大,突发事件常见。护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护士在工作中有疲惫不堪的感觉,出现工作注意力难于集中,易扰,最终使护士不能做出正确判断而产生不良事件。护士长在管理工作中要关心、支持护士,减轻护士工作的心理压力,提高护士适应能力,要了解护士,除通过沟通让护士宣泄自己的压力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减压方法,减少此类原因引发的护理不良事件。临床带教工作不严谨,带教老师由于不能严格要求护生,未尽到责任,对不良事件认识不足,把护生当成减轻工作的帮手,让护生独立执行医嘱、执行护理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护生由于渴望尽快掌握专业技术,往往较主动实践,尤其是性格外向、大胆、主动性强的,他们常过于自信,此时带教老师过于放手,由于他们临床实践过少,错误判断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第8篇

1.1一般资料

医院2012年全院奖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34例进行统计分类。

1.2方法

通过护理管理系统网络直报,对各科室自查发生不良事件奖励上报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发生不良事件直接责任人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事件发生班次进行研究分析。

2结论

2.1护理缺陷类分析护理缺陷类发生率最高64.7%,其中医嘱执行错误和给药错误分别是26.5%和17.6%。医嘱执行错误主要是责任心不强看错、遗漏、未交接班或交接班不清;给药错误主要是省略/简化了查对环节,用药前向病人告知不清、简单以及病人文化程度低理解不到位;液体外渗是巡视不及时,给病人讲解输液注意事项及并发症不到位;漏输液体是没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及护士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护理缺陷的个人因素主要是护士的查对制度、医嘱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未严格落实。个别护士对一些新的治疗方案不清楚,凭经验/印象盲目的执行,特别是新护士/实习期护士的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护士之间协作欠缺,护士与医生沟通不及时。其管理因素是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治疗任务繁重情况下,护士的配备不合理,同时对核心制度、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欠缺。

2.2护理安全类分析

护理安全类事件占35.3%。导管脱落与安全措施不完善,护士的安全意识淡薄,以及对病人和家属安全教育欠缺有关,暴露出安全隐患。

2.3护士工作年限分析

护士工作小于3年占55.9%,说明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低年资护士尤其是新毕业护士因独立工作能力较差,对环境、工作程序不熟悉,加之专业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是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护士人力不足,病人的生活护理由家属代替,低年资护士缺乏对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教育。另外,由于工作强度大,年轻护士难免情绪波动,容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示我们,对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当务之急。

2.4护士职称分析

护士占比例最高是61.8%。说明低职称护士也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与临床治疗、护理、带教等工作量大,护士的专业水平、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欠缺,以及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意识有关。提示我们对护师以下人员加强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5科室分布分析

心内科不良事件高发原因主要为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和过度治疗占用时间,病人常年因加床维持50~70人,护士为12人,危重病人常在4~8人(基层医院科室收治病种混乱,混杂脑出血病人),在绝对人数不足的情况下,观察病情、健康教育指导、评估及康复训练等功能都难以实现,同时只要住院病人皆有输液,大量的输液过度治疗处置让护理人员不足的境况雪上加霜。

3改进措施及建议

3.1给药和操作错误

医院针对用药错误采取措施从2013年7月上线了移动护士工作站和移动门诊输液系统。使用PDA(移动手持计算机设备)基于患者标识系统的条码射频识别技术,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输液等治疗时,用PDA对正确的病人、正确的药品、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用法进行全程跟踪,保障了患者安全、保证了医嘱执行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减少了药物误用情况的发生,避免了护理差错,经过1年使用论证分析,发现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3.2输液(及时性、准确性、部位外渗)

改进措施1)及时查看输液管路及输液部位情况。2)临时医嘱及时处理。3)当日用药、次日用药明确标示。4)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认真落实查对制度。

4发生不良事件处理

4.1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或发现护理不良事件,要及时上报科室护士长和主任,进行积极处理,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4.2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讨论分析,查找原因,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跟踪督查。

4.3发生严重护理不良事件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

4.4发生严重护理不良事件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物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以备鉴定。

4.5严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护理质量委员会对所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核实,组织发生科室的相关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查找原因,确定性质及责任人,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并上报分管副院长、院长。

第9篇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原因;预防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无论是医院还是社会都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避免护理差错、杜绝不良事件发生是体现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那么在护理工作强度大、琐碎繁杂的情况下,护理不良事件难免发生。现将我院2012年1~6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我院2012年1~6月共计上报护理不良事件31例,其中给药差错7例、查对失误6例、坠床5例、压疮3例、操作不当2例、输液反应2例、自产1例、烧伤1例、烫伤1例、管路滑脱1例、跌倒1例、腕带识别错误1例。不良事件发生时间为夜班、中午班共计19例(61.2%),白班共计12例(38.8%)。从护理人员职称来分,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共计18例(58%)、护师发生不良事件的共计9例(29%)、主管护师发生不良事件的共计4例(13%)。

1 原因分析

1.1 管理方面因素 从上述数据看出护士发生率较高,新护士工作经验少、知识面窄、不扎实,对病情动态掌握不全,对危重患者病情评估不足,对抢救仪器设备性能不熟练,不能对患者实施预见性的观察与护理。

1.2 排班模式不合理 从不良事件发生时间看,中午班、夜班发生率高。传统的排版模式班次多,交接次数多,护士工作连续性差,容易交接不清或上下不连贯,而出现护理或治疗遗漏,再是中午或夜班护理人员少,处于忙乱、紧张或疲惫状态,使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差错。

1.3 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①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查对制度只是留于形式,没有认真执行好三查八对制度,导致给药错误,如有的药物剂量给错、有的药物给错患者、有的转抄错误等。②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没有认真执行床头交接班导致对所管辖患者的病情、用药、护理掌握不清或没有按时巡视病房、协助翻身等导致患者出现压疮。

1.4 缺乏慎独精神,操作不规范 护士操作程序简单化、消毒不严格,年轻护士经验少,又不虚心请教,出现异常没能及时发现而致胃管下错、出现输液反应、皮肤损伤、管路滑脱等。

1.5 告知、宣教、沟通不到位 有的护士对新入院患者宣教时机不对,告知不全面,不详细。如医院环境、设施的介绍使用,各种管道的注意事项,管路的护理,床的使用等告知不详细,或者刚入院或术后在患者顾不上听取告知时而致跌倒、坠床、管路滑脱等。

1.6 产科原因 ①产科工作琐碎,患者周转率高,工作量大致各操作不细致或不连贯,顾此失彼。②产程因人而异,对产程估计不足,如产次、胎儿大小、经验不足,对分娩产兆告知不到位等。③排班或流程不合理,尤其晚上产房及待产室忙时,以致病房待产妇观察不上。④夜间值班精力受限,观察产程不细心或急产时所致措手不及而出现自产。

2 预防措施

2.1 转变观念 鼓励无责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消除瞒报隐报心理,教育护理人员积极上报不良事件是为了改进医院管理及护理流程,确保全院护理安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少并不一定代表护理工作做得好(隐报、瞒报潜在隐患更大),却可反映出护士长对患者护理安全重视和掌握程度。各科积极上报不良事件,对存在的问题护理部及时组织全院护士长讨论、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达到全院“资源共享”的目的。

2.2 加强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护理部及科室制订了在职护士培训计划,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应急预案培训并考核,熟悉各科的应急预案是对护士应变能力的培养,科室设立高职称、资历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带教,切实做好传帮带作用。

2.3 核心制度的落实 ①查对制度的落实:随时提问、严格管理、层层把关使之落实到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操作、宣教采用“呼唤应答式”,加强责任心,强化护士的查对意识。②严格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当班护士将患者的病情、用药、治疗效果、护理安全、皮肤、管路等情况详细交给下一班,做到“无缝隙交接”。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有异常及时通知大夫。护理部制定了压疮、跌倒、坠床的报告程序集上报表并全员培训,确保护理安全。

2.4 规范操作让护理更安全 护理操作规范是约束护理群体在护理活动中的行为而确立的准则和工作习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因而可以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虽然有些操作繁琐,但属于正规程序,按程序去做就不会出现错误,所以各科要加强操作的指导和训练,定期抽查,使各项操作正规化。

2.5 履行告知义务 告知要实事求是、告知要及时、告知要适当、告知要全面、及时记录、尊重患者隐私、要求医护一致。

2.6 改变护理排班模式 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排班模式弹性排班,减少了交接班次数,加强了夜班及中午班的力量,包床到人,责任到人,实现了对患者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

2.7 产科整改措施 ①改变排班模式:患者多,工作繁忙时实行弹性排班,适当增添班次,使患者班班能照顾,时时能监管,推行整体护理模式,把握有利时机做好宣教工作,加强查对制度的落实。②提高助产士素质:严格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操作规范、服务周到,对每一位产妇要耐心、细心,避免态度生硬,提倡人文关怀,保证母婴安全。③加强沟通,培养团队观念:加强护患沟通,护士长与护士间的沟通,护士与医生之间的沟通,适时为大家减压,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增加科室的凝聚力。

2.8 强化法律意识,确保护理安全 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理部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流程、应急预案的培训,并进行督导考核,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将患者发生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及结果完全记录下来,增强了证据意识,实施自我保护。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使每个护士从根本上认识到护理文件书写是医疗事故与纠纷的有力证据,也是保护自我的根本措施。

第10篇

护理不良事件是由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失误,不在计划中发生,如差错、导管滑脱、跌倒、坠床、压疮、输血输液反应等均属护理不良事件,通过对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发生的241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改进措施,有效避免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常见原因

1.1 管理制度及各种工作流程不健全、不完善

1.2 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①各种护理操作前后未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或仅核对床号,给药前未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导致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引起不良后果。②处理医嘱,转抄服药卡、注射卡后未再次认真核对,引起医嘱漏执行,影响病人治疗。③一些化验单检查项目名称相近,留取标本后护士未认真核对,导致送检错误。(2)分级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表现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及时,造成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未及时采取相关措施。(3)交接班制度落实不到位,交接班内容不全面,不仔细,造成口服药漏发、护理操作漏执行等。(4)健康教育制度落实不到位,表现在内容不充实,形式单一,不易被患者接受。

1.3 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对潜在风险预见差

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专科知识缺乏,面对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应对。②对一些药物的药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掌握不牢固,易发生给药差错。③未掌握特殊血标本采集方法。

1.4 护士责任心不强

主要表现在不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及流程,凭借印象盲目操作而造成遗漏护理操作项目、发错口服药、粘错化验单、配错药等。

1.5 护士的消极怠倦心理

表现在对工作缺乏主动热情,与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1.6 支持保障系统不到位

如卫生间扶手、防滑垫基础设施欠缺,小心跌倒等警示标识不明显,未能及时检修病房老化设施等。

1.7 实习护士带教管理不严格

一些简单护理操作如更换液体、发放口服药等过分依赖实习护士,而实习护士刚刚进入临床,对工作流程不熟悉,也未养成良好查对习惯。

2.对策

2.1 不断修订护理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非完全由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制度和流程的缺陷也是引起差错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工作要不断改进细化不够科学、合理的制度流程,完善警示标识等。

2.2 发挥各级质量控制组织的作用,注重各环节质量控制

①及时补充、修改、完善护理质量检查标准,采用定期与不定期、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及时查找原因,持续质量改进。②坚持每月护士长例会和每日护士长夜查岗制度,将年计划、月重点、周安排及时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并在以往护士长常规夜查岗基础上制定 "一日三查房三重点",做到重点突出,督促有力,及时协调解决突发事件,确保了护理安全。③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重点时间段、重点环节的监管,根据各个科室的情况,如在治疗集中的时间段加派人手,或实行弹性化排班,保证患者得到全程的、连续的、优质的护理。

2.3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护理安全。

2.4 加强护士培训教育

①采取检查、提问、讲课、考核及召开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等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和法律知识培训,做到知法、懂法,警钟长鸣。②邀请药剂科、控感科、化验室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年轻护士应对能力。③日常工作中加强标本留取方法的提问及学习,制作科室抽血项目一览表,规范采血检验项目、采血量、试管对照表等,便于护士参考。

2.5 积极有效应对压力

①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护士思想动态,加强对护士的关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②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③与工会等部门协调,丰富护士业余生活。

2.6 加强医护沟通、护护沟通、护患沟通

①不能盲目工作,对有疑问的医嘱,一定要向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②及时了解患者需求及心理状态,采取单个、集体等多种形式对患者及其陪护进行健康教育,同时注意沟通技巧,使他们思想上重视,行为上配合各项护理操作。③鼓励低年资护士多与骨干护士沟通,学会自我评价,反馈工作完成情况避免漏项现象发生。

2.7 完善支持保障系统

①与设备科、总务科、宣传科等部门协调,定期对病区内物品及建筑物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统一卫生间防滑设施和标识。②临床服务部、消毒供应中心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尽量减少一些非护理性的超负荷劳动,真正把”护士还给病人”。

2.8 严格实习护士带教管理

学生入科时专人讲解本科室常用药物及专科护理技术相关注意事项及要点,提醒学生相关关键点,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切实做到放手不放眼。

2.9 按计划补充了护理人力

培养模式采取“年轻护士全科化”培养为导向,按计划进行科室轮转,掌握多学科知识,使年轻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容应对紧急状态下跨科室人力资源的调配。

参考文献:

[1] 梁梅菊,张兰兰. 327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70-71.

[2] 玲.临床护理不良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8):112-113

第11篇

关键词:危重患者;检查转运;不良事件;对策

危重患者在病房内可以行B超、X线检查,但为进一步诊治,需要院内行CT、MRI或介入治疗。虽然途中时间短暂,但由于病情危重及治疗环境的变化,增加检查的风险,影响呼吸、循环的稳定,导致低血压、低氧血症、心跳呼吸骤停[1]。本文总结分析危重患者院内检查的不良事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0月ICU院内检查危重患者205例,男129例,女76例,年龄1~89岁。入ICU后根据APACHEⅡ标准进行动态评分[2]。其中呼吸机辅助通气20例,气管插管49例,气管切开51例,面罩供氧38例,鼻导管供氧147例,胃及鼻空肠管197例,头、颈、胸、腹腔引流管157例,中心静脉置管45例,有创动脉置管5例,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安装者4例,2个通路以上输液67例,发生不良事件34例。

1.2方法 对34例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其中,气管导管移位5例,供氧不当例15例,呼吸困难或窒息2例,电池故障2例,氧气耗尽2例,留置针滑脱4例,配合不协调4例。

2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患者院内检查常有低年资护士和机动医师陪同,由于临床经验不足,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欠缺,病情发生变化未能及时发现,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有:①气管导管移: 搬运前气管导管未妥善固定,搬运过程中配合不协调,使气管导管牵拉移位,导致导管过深或脱出。②供氧不当:由于患者使用氧气枕供氧,氧气枕的氧流量难以调节,供氧多少不准确;颅脑损伤、脑出血患者躁动不安,易使鼻导管、面罩脱落,供氧中断。③准备不充分:转运前呼吸机、输液泵电池的电量未认真检查,导致电池故障。④引流管、留置针滑脱:由于搬运不当、患者躁动、固定欠妥当,导致引流管、留置针脱落。⑤配合不协调:和相关科室未做好充分沟通,接收时准备不充分,增加患者等待时间。

3护理对策

3.1选择合适的医护人员陪检 危重患者院内检查时,由特检护士和主治医师共同陪同。特检护士是在ICU从事重症护理5年,经科内专科理论、18项技术操作及院内急救技能比赛表现突出的优秀护士,医院颁发证书。主治医师经过院级急救技能培训,掌握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危重患者急救技术。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确保患者检查安全。

3.2详细病情评估 检查前由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特检护士、管床护士共同评估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氧饱和度、意识、血气分析及应用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模式、参数、有无自主呼吸触发24 h的动态变化,必要时请相关专业科室会诊综合权衡。

3.3重视与清醒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 向清醒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详细讲解检查的目的,途中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并让其在患者授权委托书和外出检查知情同意书上签全名,以尊重其知情同意权,减少法律纠纷。

3.4仪器设备、急救药品、物品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准备相关的仪器设备。如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及呼吸机、除颤仪、脉氧仪、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负压吸引装置、口(鼻)咽通气道、氧气瓶储备至少30 min额外量的氧气,微量输液泵、注射泵。急救药品有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托品、可拉明、洛贝林、抗心律失常药及镇静药。呼吸机、输液泵电池的电量充足。转运前再次检查仪器、药品、物品是否完好齐全,处备用状态。

3.5患者准备 最好整床搬动,以减少管道滑脱。有人工气道的患者观察气道是否通畅,检查前进行彻底有效吸痰。查看气管导管的松紧度是否适宜及各引流管连接是否完好,必有时加强固定。躁动患者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后效果。使用约束带适当约束及床档保护,确保患者安全。耳漏患者头偏向患侧,避免引起颅内感染。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骨折、颈髓损伤者要妥善固定并置于舒适卧位。清空尿袋,尿量记录在特护记录单上。

3.6做好与相关科室的协调配合 检查前做好相关科室的沟通。包括患者诊断、疾病严重程度、检查部位、需要准备的仪器设备、药品、物品、检查时间、到达时间、联系应急电梯人员做好准备,启用"绿色通道"。减少等待时间。

3.7途中观察 检查途中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面色、末梢循环的变化。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注意气道压力及潮气量,观察有无痰堵及呼吸功能的情况。意识障碍患者观察瞳孔变化。避免各引流管扭曲、挤压,防止非计划性拔管,将观察内容做好记录。

3.8检查后交接班 患者安返病房后特检护士与管床护士共同将患者安置舒适卧位,各管道及引流管妥善固定放置,详细交待检查途中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并在特护记录单中记录回病房时间,特检护士和管床护士签名。特检护士做好仪器设备、急救药品、物品用后消毒、补充、整理并使其处完好备用状态。

4讨论

危重患者院内检查不可避免,如何减少检查时不良事件的发生,已引起医护人员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要定期进行急救理论知识及急救培训,确保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跟进。在护理人员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让低年资护士(做辅助护士)和特检护士一起陪检,设身处地的进行临床带教,增加实践机会,积累急救经验,使其迅速成长为1名合格的ICU护士,减少危重患者院内检查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法;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49-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与护理相关的损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健康方面相应的对医院的医疗安全、护理安全的期望值攀升,而医院的医疗安全及护理安全又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就医主观感受息息相关,任何的一个错误都可能会使患者生病痛的加深、主观感受受损、甚至生命的流失。而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讨论的问题,根据美国的研究发现,4%的住院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的伤害,而据英国统计,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1】尽管近几年各级医疗机构为了能够及时准确捕获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纷纷建立了非惩罚制度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但是大多数医疗机构护理不良事件信息处理系统的管理工作依然停留在上报及初级分析阶段,对于护理不良事件的数据分析评价及反馈等环节,缺乏有效科学的监管,所上报的数据资料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科学的利用,因此,患者的安全问题也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因此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和执行改进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现,尤为的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2014年全年各病区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2013年78例,2014年共66例,涉及19个科室。护理不良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中国医师协会分类)。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者是非疾病自然进程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丧失。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件,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3】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3年与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两年度年护理不良事件类别及护理不良事件等级分类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2014年我院共上报66例护理不良事件,比2013年78例减少12例,同比下降15.38%,其中:基础护理事件为20例(占30.30%),比去年减少4例;导管操作事件为20例(占30.30%),比去年增加2例,因我院神经ICU是新成立的科室,低年资护理人员较多,相对的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不强,核心制度执行不严,导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增加;医护安全事件为14例(占21.21%),比去年减少5例;治疗错误事件为9例(占13.63%),比去年减少2例;方法/技术错误事件1例(占1.51%),比去年减少1例;输血事件为1例(占1.51%)比去年增加1例;其他事件(药物丢失)为1例(占1.51%),与去年持平。详见表1,表2。

2.2 不良事件等级分类汇总:Ⅰ级0件,比去年减少2件;Ⅱ级13件(占19.69%),比去年增加5件;Ⅲ级53件(占80.30%),比去年减少3件;Ⅳ级0件,比去年减少12件,详见表3。

讨论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 method,RCA)是一种回顾性的缺陷分析工具,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采用RCA的方法分析护理质量能够了解造成缺陷的过程及原因,找出系统和流程中的风险和缺点并加以改善,通过从错误中反思、学习及分享经验,可以做到改善流程、事前防范[4]。我院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高度重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成立“根本原因分析小组”:根据“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法”内容制定护理模板,要求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按照模板制作根因分析表,将事件详述,找出事件近端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制作成PPT,科室所有人员参与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措施落实。从2014年开始,病区发生不良事件进行的分析讨论会在通知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后均有成员参加。

2014年组织每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在征求临床人员对填报项目有困难情况下,由护理质量控制人员帮助临床人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及汇总,每季度选出典型案例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展示,科护士长、护士长全部参加,邀请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踊跃参加,会上大家共同寻找事件真正原因,分享经验,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针对短期内出现较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不良事件运用短信平台,提醒全院护理人员注意。具体如针刺伤事件,配合医院组织的职业防护课程,要求全体护理人员参加;要求病区定期组织培训职业防护知识,定期对护理安全事件进行全院培训。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下到病区,同病区护理人员现场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帮助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整改措施,定期追踪措施落实情况。始终贯彻主动上报无惩罚制度,2014年无1例瞒报及晚报情况。通过护理人员的重视及一系列不良事件案例的培训,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患者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

4 结论

通过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运用,对2014年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近端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措施落实,有效的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瑞红,马亚洁,王叶.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某二级综合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实践[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3):54-57

[2]谢美莲,. 护理不良事件信息处理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J].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9):63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