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

时间:2022-09-28 00:1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科学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科学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科学技术 环境 资源 生态观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促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革。高速发展的科技为人类追求高度舒适的物质生活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也无限延伸了人类改造自然和向自然索取的能力。

生态,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的状态,她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随着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到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模式使得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循环的自在规律,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频发。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但生态危机并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反,正是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科技正是其原动力。人类跨越工业文明向更高的生态文明迈进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创建社会和谐,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生态文明包含着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②。因此,构建生态文明,是科技进步的伦理要求;发展“绿色”科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一、科学技术是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支撑。

人类永远无法将科技排除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之外,人类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对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以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一种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工具和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必然会服务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诸多方面。

1.农业方面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生态化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迈进了一个生态发展的新层面,为农业的生态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人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扩展生物固氮的能力,实现粮食的增产;也可以创造农作物新品种。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改善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成功地建立了一大批农业生态工程——稻田生态工程、桑基生态工程。前者是在稻田中加入红萍和鱼,红萍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富集水中难以利用的钾,充分吸收阳光二氧化碳以制造大量的有机物质,以此调节稻田中氮和钾等各种物质循环和积累,将稻田人工生物圈调控成为一个为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态系统,在水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每亩还可增收鱼250公斤;后者是将低洼地深挖为塘,将泥覆于塘四周为基,基上植桑,塘中养鱼,残叶入池喂鱼,塘泥上基为肥料,经济效益远高于单纯的植桑或养鱼。农业生态工程的建立,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化肥用料,净化了环境,使资源、环境、效率、效益都得以兼顾。

2.工业方面

就工业生产而言,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与产品生产行业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包括环保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无公害技术的推广、环境工程建设等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改革生产工艺,改进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对废气进行治理,有效地控制工业废品的新陈代谢。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是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所努力的方向。例如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洁净煤技术”③,增强煤焦油、苯的开发利用,这里的范例是国家重点扶持企业上海宝钢集团的宝钢化工。而煤焦油在19世纪之前仅仅是煤炭燃烧之后的副产品,苯则是19世纪初煤气作为照明用气时合成出来、一直被公认为有毒无用的废弃物质。

3.资源保护方面

当今时代,植树造林、预防土地沙漠化、保护森林和水土等资源早已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人类用飞机播种建立植被,用卫星遥感监视森林火情,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用生态学的方法指导树种搭配、林业建设。我国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采用这些科技手段大量进行人工植树,建成了防风、固沙、农田牧场防护和水土保持森林带相结合的“三北”万里防护林带巨型工程,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治沙站利用现代生态学作指导,找到一条成功地利用机械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战胜沙漠化的途径,建立出“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无灌溉固沙植被防护体系,为我国干旱沙区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4.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

我国常规能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外,目前我国利用的能源仍然是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不少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高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上。仅电力能源开发就有美国实施的光电池项目开发计划,将太阳光转化为电力的阻挡层;日本的利用海浪发电;意大利、冰岛、新西兰等国家使用的地热发电;还有早些的荷兰使用风力发电;俄罗斯也试图用风力气球从对流层通过电缆引电力至地面而获得电力……以及备受争议的核电站,都是对于生态能源开发的努力探索。我国更是对于无污染能源核物理学的开发运用于核电站和开拓受控热核聚变作了很大的努力,争取无污染、干净清洁的能源。

总之,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生态农业,保证粮食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开发清洁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够减少污染排放、探索和开发新资源,缓解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

科学技术本身是客观的,它自身并不具备价值的判定,科学技术的价值来源于人类如何去运用它。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为了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优先发展的科技都是为经济产量输出的迅速扩张服务的,有时甚至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速度,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提出,赋予科学技术自然和生态的价值判断和理念,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的灵魂。如果人类只是将科学技术过多地用于追求舒适、便捷生活的本能,而忽视生态的价值,那么科技这把双刃剑最终会深深地刺向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用生态价值评价科学技术,用“绿色科技”推动生态化生产,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

1.政策导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自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中国已经认识到必须对现行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节约与高效率利用的手段,在生态化的体制改革政策的指导下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创新。

一系列由政府制定的规划和措施,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等,从宏观层面上指导和微观层面上促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一些具体的指标计划,如《“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GDP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等,对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节能减排提出指标性要求,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应用。

许多高校设立了环境与资源学院,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与教学,取得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国家和政府设立了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来研究并解决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也使得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观念导向:生态文明观促使科技走向生态化

科学技术的主要精神就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也包括尊重自然界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界的法则,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协调发展。而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被人类忽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式确立起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念,促使国家和政府建立起一套以生态化的生产力为基础、立足于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的生态制度,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都放在首位,实现科技绿化、生态化。科学技术在当今已是一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现代科技,是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生态科技。

在这种生态科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在开发和产品研制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力求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人们会在环境困难的艰难形势下,重视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将经济、生态、和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持久效益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消除工业文明产品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负效应的弊端。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社会—自然”和谐系统的健全发展,向着有利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恩格斯说:“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和胜利都会受到自然的报复④”,笔者认为,人类采取的每一个活动实际上都是自然对于人类智慧的考验,我们不应该在每一次灾难后才重视恩格斯说的这句话,我们需要在行动前就有所思量,把自然、生态纳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人类的行动或许就会谦逊许多,科技、生态和人性也必将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现代科技日益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发展“绿色”科技,才能够成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家的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只有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才能够提高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间接地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才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缓和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好的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走一条人与自然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杨京平.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姚强.洁净煤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谭仁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文化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2011-2012).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注释:

①同志所作十七大报告

②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生态文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③姚强.洁净煤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南涝北旱;气象武器;HAAKP;环境;水资源

水利建设、河道疏浚是上千年来萦绕在中国各级政府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之一,大河文化的产生也就在与大自然争斗的过程中沉淀下来。随着城乡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枯竭日益摆在世人面前,以往的鱼米之乡被迫种上了滚滚的麦田,昔日在一眼喷泉边玩水、用扁担取水变成了现在向下打几十米的深井满足工农业用水、居民饮水需求,干旱的北方水利防灾建设已不再象以往那么迫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河道大多满目疮痍、损毁严重――大自然以水危害北方的历史将不复存在。已完成的南水北调工程不失为卓有成效的大手笔。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气候温和、多灾多难的南方,水患已成为危害江南地区民计民生的重要灾害。1998年的那场世纪大洪水让中国的南方水利吃紧;08年初南方各地出现的几十年不遇大面积暴雪冰冻异常天气,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沉重的思考。

然而,凭我们个人和某一职能部门的智慧和力量已难以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施展身手,群策群力、多方协调的政府机制才能在多年形成的南涝北旱中建立起合理的中国水利事业。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应在自己已有的科技范围内,实施气象方案从而使我国南涝北旱的反常气候变得风调雨顺,天灾人祸渐渐远离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基于以上,我认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应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合理安排全年的降水趋势,运用已有成熟的现代科技,大胆地实施跨区域空中调水方案,人为地控制地表水的多寡,使我国水利水务南重北轻的现实压力得以平衡,走一条计划降雨的道路。方案如下:

1 人工增雨作业。这只是改变局部小气候屡试不爽的短期行为。一场中、小雨不能解决农民的期盼,地下水的流失也不能指望人工增雨得到缓解,当然也不能错失良机。

2 抓住可能带来灾害天气的气流、气团、气旋,通过极端手段改变有害气流的走向,使原本降落在南方的雨水北移。这时,我们动用的将是国家机器所能使用的战略资源。A使用第三代核武器之一的冲击波弹。因为要使用其强大的冲击效应,因此在台风或其他灾害性的气流光临陆地之前将其发射出去使其爆炸,改变其前进的方向并按照预定的路线登陆,将携带巨量水分的气团带到想要它去的地区:8使用第三代核武器之一的纯聚变的“干净弹”。与上述使用方法雷同,只要控制好与灾害气流的方向,洁净的降水随心所欲。

3 制造类似英国部署的一系列电极设备,通过调节屏蔽层的密度改善我国南涝北旱的气候环境。

4 不能将雅鲁藏布江、怒江、元江等有战略价值的大江大河排除在南水北调的水系之外。如果我们自己头顶的气候受控于人而我们一时无法改变,那我们就从自己能改变的水资源开始,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第3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90-02

安全生产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和运行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最大限度遏制并减少伤亡事故,是当前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特种设备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锅炉每年消耗掉全国煤产量的70%,是工业生产的“心脏”;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其附属设备的投资额在石油化工项目中,约占项目设备投资总额的40%~50%;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为现代生产资料的主要搬运设备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港口、建筑、制造业等各个领域,其拥有量和配置已经成为上述产业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特种设备的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特种设备的数量及其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其安全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管理水平。

迁安市特种设备主要分布在工业比较发达的镇乡、对市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产业。其中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四种特种设备超过100台的镇乡有9个,总计3000多台;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三种特种设备约2000台。

“十五”以来,迁安市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手段,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实现了连续多年零事故的目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从“十五”初期基本情况的台数不清、涉及企业数量不清发展到初步实现了微机建档、动态化管理;安全监察范围从简单的锅炉、压力容器拓展到现在的大型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游乐设施等各种特种设备;监管方式从以执法为中心发展到以为使用单位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为重点的全过程安全监管;逐步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重大隐患报送制度、事故预警制度、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建立了责任较为明晰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但是,迁安的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面临着安全管理水平偏低、手段落后、科学技术装备不足、社会环境不理想、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差距。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政支持不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基础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

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特种设备安全

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符合迁安实际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控制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1.构建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和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责任、安全监察部门依法监管责任的三方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安全监管主体意识,建立覆盖全市的政府部门、镇乡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在适当时机申请建立迁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高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能力和检验效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区基层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对特种设备安全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

2.构建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为主导,企业特种设备管理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镇乡政府为辅导,覆盖全面、反应实时、运行规范、监控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3.构建特种设备信息网络体系。构建重点监控对象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基本情况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重特大事故档案数据库。建立涵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质监和安监等部门、镇乡政府、企业的业务网络系统。

4.构建特种设备危险源监控及安全评价体系。建立市、镇乡两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和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定性准确、分析量化、评定科学、监控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

5.构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编制和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共享、预案齐全的特种设备应急预防系统。结合实际,依托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组织网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市、镇乡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

6.构建特种设备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国内外特种设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整合特种设备管理科技资源,适当时机建立具有一定水准的特种设备管理技术支撑机构或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机构,逐步构建起满足特种设备管理需求的技术分析、检测、咨询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7.构建特种设备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各种教育机构,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相配套的全方位特种设备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8.构建特种设备安全服务体系。建立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运作、优质高效、诚信规范的特种设备安全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业提供特种设备安全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培训、认证等服务,不断提高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9.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诚信体系。制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诚信管理制度和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建立诚信评估体系和诚信数据库,形成企业特种设备管理诚信信息采集、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为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动态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促进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自律。

三、采取的保障措施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国家财产的安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是实现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使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等单位建立特种设备管理、研究基金,改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运行状况。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拓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资金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特种设备管理投入机制。

3.实施特种设备科学管理战略。大力实施特种设备科学管理战略。加强科学技术与特种设备管理运行的紧密结合,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基础研究项目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有关科研计划。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相关专业,着力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特种设备管理专业人才。

4.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抓基层、抓基础为切入点,大力加强特种设备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完善市政府、主管部门、镇乡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机构,保障各级特种设备监管机构、人员、装备、设施、资金投入等到位。

5.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严格执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6.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渠道,不断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特种设备管理、科技、教育、培训、人才的交流。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通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了透彻的认识,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阎同喜.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论[J].机械管理开发,2004,(5).

第4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教师,其中有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仍然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而不是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

专家强调,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好像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他如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于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程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专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天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入感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学科教学引入了整合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终身加强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提高从教素质,关注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我们始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第5篇

[论文摘要]从历史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和人居环境科学角度,分析了旧城区改造的必然性。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侍统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三类,即完全原样保护的区域、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商业区的建议,并主张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侍统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分别对这三类地区的具体改造方案做了初步探讨。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危房改造;思考

古都风貌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始终是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总的情况是老房子拆的越来越多,文物专家和学者的意见也越来越强烈,例如从1990年到1998年底北京市已经拆除所谓“成片危旧房”420万平方米(II12)…,而呼吁保护旧城区的文章数量也伴随着每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工程与日俱增。对于旧城区的居民来说,由于多数居住条件较差,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对危旧房改造的态度一般是积极的。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的创造和破坏,这破坏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前人刨造成果的破坏,特别是改朝换代时对前朝都城的破坏。以北京为例:元大都是废弃了金中都之后另选址重建的,而且建筑材料是拆除南京(今开封)的金旧宫殿,运其石木北上;明代北京虽然地址基本与元大都差不多,但将元代皇宫完全毁掉另建,考查其他地方也差不多。正因为如此,留存至今的文物古迹已不多,我们应该加倍珍惜。但上述史实也说明了对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社会动荡时期。设想如果历朝都非常注意保护前朝旧物,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所有的破坏行为都出于政治需要,明代建都北京时,将元代宫城尽行拆毁,而且要在原有宫殿旧址上堆一座镇山。这虽然是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其实也是政治需要。翻阅中国历史,凡改朝换代时,对前朝宫殿或拆毁或焚烧或废弃另建,只有清代沿用明朝宫殿,但也按照满族生活习惯改造了许多。

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一般地说会在经历了郊区化阶段之后,又出现高收人人群进人内城,他们替换原有的低收人群体,将旧城区改造为独户家庭或共同居住的区域.有人称这一现象为绅士化过程。绅士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尚未出现类似特征的现象,是否为普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居住于城市中心区的居民应当是高收人群体。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中心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最终还会成为投资的热点,从而使这里的地价升值,因此在这里居住的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破旧的平房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北京地区的民居以四台院为主,传统街区的砖木结构房屋多数有上百年历史,无论是市政公共设施或院落内部结构都不可能考虑现代化生活环境的需求。如果过分强调对原有格局和结构的保留,则会因为供电、供热、通信、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而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这个样子,其前景是可悲的。伊理尔·沙里宁说:“城市能否免于毁灭取决于一个特别但却基本的问题是否可能被解决:提供舒适的设施和健康的环境来供人们工作和生活。”可见对原有住房进行适当的改造是必要的,事实上任何居住其中的人也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改善生活,尤其是富裕阶层,这样的情况在过去也是极平常的事情,例如山西乔家大院,为了摩托车的出人将大门地面改成坡道;为改善居室环境,在平房内铺设木地板取代砖地面;甚至十分讲究的廊檐木雕都出现了火车的图案,以显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北京的大户人家的四合院过去也曾经出现过将前窗外推,或在檐柱一线建落地玻璃窗以改善居室环境的做法。所有这些都是较富裕人家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想像一户高收人家庭,为了保存自己住房的传统风格而宁可不去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因为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更新,追求美好舒适的生活是人之常情。

从人居环境科学考虑。今天的居民家庭组成已非当年的情况,四合院格局形成时的居民家庭多数为三代或四代共同居住,院内房间很多,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原则分配,一个院子十几口或几十口人是常见的。多数为一院一户,并非今天的“大杂院”。由于每个四合院都自成体系,所以都是独门独院,各家关起门来过日子,互不相扰,正所谓“闭门而生之具以足”。而今天的家庭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即使与老人同住也不过四五口而已。也没有大量雇用仆人的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最小的一进院都嫌大,诺大一个院落仅住几口人,首先是缺乏安全感;其次朝向不好的东厢和倒座也不便居住,这更使得院落空旷,也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再从交通方面分析,旧城区的街道宽度已经显然不适应今天的需求。多年来旧城区胡同的宽度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例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比较规整的胡同,建筑之间的距离为6米(m)左右,道路宽度只有2~3米(m)。这样的道路已经很不适应今天的交通,所以许多地区都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维护交通秩序,例如设置单行线或按时段限制某种车辆通行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原有的街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改造是必然趋势。

其实北京民居的基本形式四台院也是逐渐形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变化。例如根据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复原的民居,虽然已经是封闭的四合院形式,但与明清时期的四台院还是有区别的。

一个时期的民居形式,必然与当时的家庭人口组成、生活习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分不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的结构也会逐步调整。所以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看,不应该过分强调百分之百的原样保存,更何况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从北京城市总体风貌的大环境来看,也在逐渐地变化,著名的“燕京八景”就是例证。最初的“燕京八景”是金代形成的,但明代以后所提到的“燕京八景”却并非完全是金代的风景,并更名为“北京八景”。如《日下旧闻考》引《胡广北京八景图诗序》:“昔之八景偏于一隅,犹且见于歌咏……。纵观神京(北京)郁葱佳丽,山川草木,衣被云汉昭回之光.昔与今又岂可同观哉?……遂命日北京八景。”今天的太液池、琼岛和蓟门甚至于不在原来的位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为北京的城市建设还应当以发展为本。但绝不是反对保护古都风貌,任何带有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的标志性建筑和痕迹都应努力保护,否则将失去北京的特色。如何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北京的古都风貌?我们的建议是将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分为三类,即完全原样保护的区域、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商业区。以下分别论述具体的实施方案。

完全原样保护区是指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尚未被破坏,而且周边环境基本完好的区域。这样的地区已经不多,其中的建筑应当完全原样保护,要整旧如旧,让历史凝冻在这里。按照古建筑标准整修过的四合院等建筑,不必用于居住,也不用于办公,可作为各类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人们走进这样的博物馆就好像看见了过去的北京,这是极好的历史教科书,极好的乡土教材,当然也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王府和民宅都应保护,因为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居住环境。南锣鼓巷和西四北条至八条这两片区域内保存最好的四合院可按此方法。此外,故宫附近地区的较好古建筑也可以这样处理,以利于成片保护。完全原样保护的建筑不可能太多,因为需要很大的财力,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后续的维修保养费用也不可低估,砖木结构的房屋每隔几年就必须维修。因此最好由市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

所谓高档住宅区是指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非商业地段,并且不是文物古迹的民居。在这些区可以将原有住房改造为高档商品房。如前所,这里的居民当属于富裕阶层,因此老房子必然做比较大的改革,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环境的要求。但在改建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不能改变旧的胡同格局: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古都总体风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不要改变其基本形式,以保护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考虑到交通问题,将胡同适当加宽是可以的但不必太宽,因为高档住宅区的人口密度不会太大,而且过宽的胡同会使古城风貌丢失第二,建筑高度也要控制,以维持保护区及城市总体面貌平缓开阔的形象,这样做会因降低容积率而提高成本,但这是必须的。其实早在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就颁布过建筑高度控制的规定,关键是认真遵照执行。该地区的房屋可以是平房,也可以是二层或三层的楼房。如果建成高档四台院,也应以小型为主,这是从家庭人口组成的实际考虑的。为了维持胡同的基本模样,院子临街的房屋一定是平房,靠里边可建二三层的楼房,以站在胡同内看不到为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维护总体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以提高开发商的积极性。

旅游商业区应有多种形式,因此可分别设计在胡同中旅游,最好要体验胡同风情,因此除了看传统建筑和风景外,还要了解居民生活。目前的什刹海胡同游就是这样安排的,也很受游客欢迎。但需要注意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旅游区居民的意愿,凡有接待任务的家庭必须是自愿,或愿意宣传北京而主动向游客介绍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或好客或希望借此有一些收入。因此作一次民意调查,摸清当地居民的想法是必要的。不同类型的居民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较富裕者除非特别好客是不一定欢迎游客光顾私宅的。其次,由于当地居民向旅游者展示的是当代北京人的真实生活,而不是过去的样子。所以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应当给以足够重视,比如能源供应、卫生条件和通信等设施要改造,院内私搭乱建的临时建筑要拆除,以改善总体形象。这里的民居应大体上维持原样,但应经常维修保养。

在以商业经营和旅游参观为目的的区域,建一些仿古建筑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这里主要是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和提供优质购物环境,有些购物场所还起着展示的作用。所以用钢筋混凝土做主要结构亦无不可,只要建筑风格大体上遵循传统式样即可。这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建造文物陈列馆,因为展示的并不是建筑本身,不能统称为“假古董。事实上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琉璃厂文化街我们认为基本是成功的,因为既然是用于商业目的,就没有必要恢复成一二百年前的样子。又如现在什刹海的汇通祠,比原来高出了大约两层楼房,下面完全是钢筋混凝土构造,四周仅以土石堆积并植树美化,效果也很不错,既恢复了原有风貌又可增加使用面积且与地铁互不相扰颐和园近年建成的文昌院,主要用于文物展览。从外表看是古典建筑,连地面铺设的方砖都很像旧物。其实是完全的现代作品,廊柱甚至斗拱都用现代建筑材料,地下室是很好的文物保存仓库。院内地面草坪中增加的照明设备与古代风格的建筑也很协调。

1950年代初,粱思成教授曾提出过保护北京城墙的设想,但没有被采纳。如今城墙的绝大部分已不存在,城内也兴建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新建筑,要想将北京城整体作为古迹保护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断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也就是说新建筑的风格不要离传统风格太远,才能在总体上协调。

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几所教会学校。这是很好的中西结台的作品,外观看上去与周围的传统建筑风格一致,而内部在当时却是现代化的。正如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落成典礼上,小洛克菲勒致词时所说:“在绘制医学院诸建筑及医院时,于室内必须要遵循西方设计和安排以便满足现代科学医学执业之要求。然而在这同时,我们也尽其可能在不增加花费之下,审慎地寻求室内机能性与中国建筑外貌之美丽线条及装饰,特别是其高度、屋顶和装饰相结台。

第6篇

代号

专业

名称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

代号

第7篇

新课程教学目标更多地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因素,对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强调了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和态度的稳定性,等等。在这里情感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而且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指乐观的学习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而且强调个人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又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心灵连续体。因此,新课程教学目标不再强调科学本身的逻辑关系。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十分灵活,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体系,注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力学放在电学后面,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安排探究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电路的连接、设计非常感兴趣,学习这些电学内容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以内。因此我认为新教材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是一种创新,也是新课程目标的一种体现。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载体,并不是全部。课堂教学为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补充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内容;可以对一些章节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排序;也可以开发一些校本教材;还可以对一些旧习题翻新赋于科学探究的新意,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基本功的训练永远不可少

物理教师首先必须搞清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这次课改改的是什么,是不是对以前物理课程及其教育方式的否定等一系列问题。物理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系统性强,有些知识相对抽象且不易理解。正因为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基本功的训练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学生的基础打得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否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有效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能否开创新领域,探索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是在各门基础科学之上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基础若不牢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所以我国扎实的“双基”教育本身就是优秀的传统和经验,摒弃它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三、经典物理学不能放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快地了解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人认为现在的教材过于陈旧,教材应该更多地介绍那些现代科学技术,但是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如空间技术)都离不开经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是学习现代物理学以至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这是因为尽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作为物理知识核心部门仍是稳定和巩固的,因此物理课的“现代化”不能以脱离经典物理为代价。

四、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从新课改来看,对使教师和学生从灌输和被灌输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等有利于学生将来乃至有利于整个民族的能力,国家提出了迫切的期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实用,周期越来越短。为适应这种新形势,中学物理教师要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提倡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物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善于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手脑并用。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形势,在信息社会中查找资料,及时吸收和处理某些信息,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用物理和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五、应避免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总是提倡让学生“动起来”,忽视了还要“静下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在教师的教,学生的任务是专心听讲,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从而理解教材,积累知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于是,中小学课堂一扫以往的枯燥沉闷,学生完全“动”了起来。然而,“动起来”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不少课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让学生“动起来”不能成为一种表面形式、教学的“花架子”。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质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情感兴奋起来,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新课改,还要让学生“静下来”,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实效性,而不应该只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第8篇

动物实验的伦理原则是3R原则,动物实验指在实验室内,为了获得有关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或解决具体问题而使用动物进行的科学研究。动物实验必须由经过培训的、具备研究学位或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进行或在其指导下进行。

实验动物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已形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科学门类。这门科学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许多领域研究课题成果的确立和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科学,它的提高和发展,又会把许多领域课题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因此,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可概括为下面三句话: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学生;现代科学技术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新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是新世纪时期的突出特点。其中将多媒体技术及电教设备、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并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观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引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时我对整合数学现代化技术教学做了一些尝试,深深感到了这一举措对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的提高:

一、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儿童,兴趣是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

本学期,我带一年级数学。我发现,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活泼好动,善于观察的特点。如果你把一幅图画放在他们眼前,不用老师说,他们首先会认真观察。此时你先不要说话,让他们自己观察、自主探究,往往,你会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观察结果。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他们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再引导他们说说图上有什么。同学们会说出这样的观察结果:如“1位老师”, “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随着知识点的增多,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自主探究能力越来越强。

二、在课堂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由静变动,便于理解学习

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采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说,“加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苹果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两个苹果合在一起的全过程。经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而且是学生爱吃的东西,这样学生就听得很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现代科学技术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教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课时矛盾迎刃而解。在新课程标准下,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小学生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很多知识,有效地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特点,全面发展、快乐学习。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虽然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效果显著,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我。学会用新的技术教学,同时把握好新教材,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一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4]张炳意.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11): 2

[5]闰寒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的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6]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见:张炳意.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11):11

第10篇

1当前电力企业保卫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当前电力企业保卫安全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而言,普遍存在着电力保卫工作认知程度较差,电力保卫工作内部管理缺陷等方面问题。

1.1电力保卫工作认知程度较差

当前很多电力企业存在着保卫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认知程度较差等问题。其根本性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中存在不足,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将电力系统与电力设施的建设工作相互隔离,没有认识到电力保卫工作对整体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

上述问题的存在,会影响电力保卫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现代电力企业安全保护工作中,需要全面认识到保护工作的价值,注重宣传与教育力度,自上而下的开展教育与学习活动,转变相关人员的管理理念,构建全员重视的安全保护工作氛围。

1.2电力保卫工作内部管理缺陷

电力企业保卫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保卫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规范,权责不清晰等问题。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技术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等问题影响下,制约着电力保卫工作的深入、持续性开展。

针对于这一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管理制度,明确电力保卫工作的权力以及权责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维护国家安全与人民的正常生活,改善当前电力保护工作内部管理缺陷的问题。

2基于当前新特点的电力企业保卫安全思路

基于当前新特点的电力企业保卫安全工作,可以通过强化电力保卫人员的网络建设,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保护效果以及健全保卫安全防控的工作制度等方式深入开展。

2.1强化电力保卫人员的网络建设

电力企业保卫工作中,需要注重人的价值。电力企业可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完善的人员保卫安全管理体系。针对于当前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对电力企业运营所带来的威胁及新特点,可以基于电力企业具体发展情况科学引导,发挥电力企业保卫安全工作开展的价值。

首先,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采用不定时、不确定地点以及随机性的管理方式,对电力企业中实际的保卫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明确当前电力企业中设施运行的实际情况。

其次,电力保卫人员需要保持“居安思危”的理念,对企业中的实际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对企业的常态性、规律性检查。比如电力企业可以基于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班组,实施针对性的保卫安全管理,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一旦发现问题,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整个安全管理网络人员的责任,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义务,在发现问题后则需要严格处罚相关工作人员,增强每一位电力企业员工保卫安全的重视程度。

2.2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保护效果

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类科学技术开始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电力企业可以构建安全防控网络,引入各类现代科技设备,发挥科技的灵敏度、高效性特点,将人防、技防与物防相结合,实现安全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保卫安全工作中的融入,能够有效节约人力资源,补充人员不足所产生的监控“死角”问题,进一步预防犯罪、避免治安事故的发生。

电力行业具有特殊的特点,电力企业的监控设备系统要与公安机关的子系统实现连接,一旦出现问题则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还可以与公安和消防等部门主动联系,对于一些容易受到犯罪威胁的场所和设备,比如户外高压输电设备、仓库等,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内部安全防范措施的设计,安装警报装置等,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保护的价值,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安全防护效果。

2.3健全保卫安全防控的工作制度

电力保卫工作中,需要构建全面、严格且健全的保卫安全工作制度,才能够保证各项保卫安全工作的持续性开展。针对于电力保卫工作,需要明确其工作目标、工作方式以及实施对策等等,通?^明确的规范文件,约束每一位相关参与人员的工作责任,约束工作人员行为,达到保卫安全防控的目的。

首先,需要明确指挥调度制度。由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指导调度会议等,探究当前电力企业内部保卫安全工作的开展现状,近期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等,基于当前电力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探究,提出相关防范对策。

其次,需要构建安全巡查制度。企业的安全保卫部门需要定期实施内部巡查与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

2.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加快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增添先进的仪器设备,尽可能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适应和达到社会工作岗位的需要。

3.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步骤,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最基本的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

(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中药药理实验基本规范操作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4)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4.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实验周期较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

参考文献:

[1]侯家玉,方泰惠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键词:改革发展,档案工作,转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已迈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为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各行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档案事业也不例外,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档案工作进行观念大转变、工作大转轨、事业大转型。由过去的传统型、封闭型向现代型、开放型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档案工作呈现出了鲜明的文化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特征。显示出了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局面。档案工作要适应和跟上新形势的发展,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工作:

1、档案工作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长期以来,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封闭保守、管理落后、服务意识跟不上、利用率低。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闭门办公,档案(室)馆随处可见“顾客止步、谢绝参观、不得入内”等警示,把个档案部门列入“军事禁区、密秘部门”行列。档案工作处于封闭的环境里,工作人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弄故纸堆”,除了负责接待利用者的同志接待少数几个拿着盖有几个红印章证明的利用者外,其他人员很少甚至没有与外界接触和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给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造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工作只停留在接收档案、整理保管档案、坐等上门提供档案利用上。思维方式非常封闭保守、单一单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档案部门已经走出了这种传统的封闭形式。一是把档案工作由系统内部移向系统外部,由馆内走向馆外,采取多渠道、多方向、全方位的开展档案工作。二是档案价值取向有了突破性的转变,由原来关起门办公,档案资料自我欣赏转向社会、转向市场,档案资料来源更加广泛,服务更加全面。三是加大了档案工作力度,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多途径、多渠道发展档案事业,取得了明显效果。

2、档案工作必须由业务性专业性向社会性方向转变。档案工作确实是一项专业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管理者不仅有熟练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等等。这一切给档案管理者在心理上、思想上产生了错觉,误认为档案工作就是单纯的业务工作,专业工作,只要管理好本级档案,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档案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它是党委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除了要抓好本级档案馆藏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外,还要抓好社会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依法对辖区内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要做好档案工作,让档案工作走向社会,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运用社会性的工作方法来做好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

3、加强现代化档案馆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作为档案灵魂的档案网络信息,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档案部门必须加快档案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数字化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的内容有,档案储存

数字化和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数字化两个方面。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做好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建立建全网络化服务体系,提高档案工

作管理水平,做到更加快捷、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4、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报务社会。随着产业

结构调整,企业产权变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给档案部门服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作为以服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档案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档案部门要在“服务”两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围绕“服务”开展各项工作。一是服务观念要创新。论文大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的运用,档案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档案工作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抓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而是要把档案工作提高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度来认识。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做到快捷、有效地服务。要利用档案服务工作,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服务内容要创新。档案工作在服务内容上,也要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不断调整服务内容,做到广、快、全、准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服务内容有多种形式,在新时期,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属于现代化管理服务内容,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快、能及时播出、滚动播出,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利用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如通讯卫星、邮电信息网络等,将档案信息出去,让利用者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利用档案资料。

5、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的培养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现代化管理科技知识、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关键。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的收集整理、提供利用、信息开发等方面都担任着重要角色,档案工作者不仅是档案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更应该是档案信息资源与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任何一种档案信息服务方式都与操作者的水平息息相关。论文大全。档案工作创新,实质上也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在专业人才方面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论文大全。要对档案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培训,培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放在应用上,要根据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法,以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为重点,以提高全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专业研讨、知识竞赛、外出考察等。同时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边用边学,以用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