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17:0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2189家(包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59家;产值2988.67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9.5%(按现价计算,下同);主营业务收入288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加值798.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出货值126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实现利税2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0年的772.74亿元,增至*2年的1063.19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4年,突破*0亿元大关,*6年达2988.67亿元,*6年比*0年增长3.87倍,年均增长25.3%。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6年*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946.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0年的14.3%,迅速上升到*6年的24.8%,6年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6年已达28.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速度的加快,大大提高了*省产业技术的层次。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省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从*0年的32.92亿美元,增加到*6年的162.63亿美元,6年间增长4.9倍,年均增长30.3%。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占外贸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年的25.5%,提高到*6年的39.4%,6年间提高13.9个百分点,年均增幅高出外贸总出口8.9个百分点。*6年,外贸出口增量64.2亿美元中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到39.1%。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有力地提高了*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初具规模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到*6年底,*省已有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级和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有244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从业人员10.5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增长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7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加值25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出口创汇54.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约三分之一
*6年,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870.5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29.1%,增加值占30.8%,实现利税占34.6%,出口额占38.0%。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二)政府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税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超过九成
到*6年底,经省和厦门市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980家,其产值达27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92.7%;增加值72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91.1%;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货值为119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省高新技术出货值的比重为93.9%。
(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新进展。*6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达12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43.2%;出货值占24.9%;实现利税占52.2%。
(四)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约七成
*6年,*省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69.0%;增加值占74.0%;实现利税占66.5%;出口占93.4%。
(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征突出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集群明显。*6年,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行业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1.6%,其产值为12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28.1%,其产值为83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六)厦门、福州的区域优势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市和福州市,龙岩市增长速度最快。*6年,厦门市和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405.37亿元和842.5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7.0%和28.2%,两者合计所占的比重达75.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的是龙岩市,达50.4%。
(七)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加
*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投入科技活动人员5.03万人,比上年增长25.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事R&D活动人员2.91万人,比上年增长15.7%,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强度,与上年比持平。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和R&D活动经费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投入强度与上年基本持平。*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9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与上年持平。
三、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情况
高新技术产品是指产品的主导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或其集合,并且运用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生产的,融当代先进的知识、技术、智力及其雄厚R&D资金的投入于一体、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品种不断增多,从*0年的287种到*5年的360种,再到*6年的423种。涉及《目录》中11个技术领域的9个。技术领域的涉及面81.8%,产品的涉及面从*0年的13.9%,提高到*6年的20.5%。
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总量,由*0年的590.12亿元,增加到*6年的2058.02亿元,年均增长23.2%。
1、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居主体地位不变。经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年为1761.9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85.6%,*0—*6年年均增长21.4%,稳居主体地位。
2、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国家级园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0年的149.72亿元,增加到*6年的704.40亿元,年均增长29.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从*0年的25.4%上升到*6年的34.2%。
3、省级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呈下降态势。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0年的22.10亿元增加到*6年的49.10亿元,年均增长14.2%。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从*0年的3.7%下降到*6年的2.4%,呈逐年下降态势。
4、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0年全省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282.19亿元,*6年1131.59亿元,年均增长26.0%。占属于《目录》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0年为64.8%,*5年为70.6%,*6年为63.7%,居主体地位。所占比重居第二位的是新材料,*6年为16.7%,比*0年减少3.7个百分点。
5、八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三资企业”制造的。*6年,全省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340.61亿元,与*0年比年均增长22.3%,但其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从*0年的17.3%,下降到*6年的16.6%,呈下降的态势。“三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已达83.5%,呈逐年上升态势。
6、厦门市和福州市的区位优势明显。*6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1037.8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0.4%,比*0年提高1.6个百分点,*0—*6年年均增长23.8%;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60.0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2.7%,比*0年下降4.7个百分点,6年间年均增长20.4%;所占比重居第三位的是泉州市。
四、若干对策建议
(一)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集成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
从大科技的发展规划入手,整合各类与科技相关的项目计划,实施条块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资金,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自主创新。
(二)优化企业内外环境,促进自主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一要形成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二要加速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一批精干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集成省内精干科研力量,加强对台和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知识创新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技术创新,培育科技源泉。三要运用税收调节、政府采购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一要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二要加大引进优秀留学人员和海外科技人才的力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简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办理手续,拓宽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渠道,引进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三要深化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改革,实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逐步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尊重知识价值、鼓励人才成长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四要努力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关键词:创新驱动 高新技术产业 人才队伍
一、蓬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围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目标,打造了一批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如以康爱特维迅化工等企业为主体的精细化工领域;以小鸭洗涤机械、万寿机械和蓬泰股份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领域;以京蓬药业、诺康药业和北大高科等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制药领域,以及以超硬复合材料等企业为主体新材料领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涌现出了康爱特维迅化工、万寿机械、北方奔驰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处领先水平的骨干企业。
(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支撑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创新企业培育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有山东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业洗涤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特种漆包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烟台市汽车整体桥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烟台市热敏色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家烟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成果。
(三)创新型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
为加速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提出2020年创新城市发展目标,在全市营造创新发展技术支撑的氛围。以各类园区为载体,加快专业孵化器建设,建有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等,逐步提升和完善创业服务支撑作用,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发挥功效。
二、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数量少。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因素之一。如,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只有万寿机械1家;在新材料领域,只有超硬符合材料1家。从全市整体上看,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较少,全市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仅有29家;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仅有5家,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7.2%。
(二)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科技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在科技投入上分配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一些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化思想,满足于引进技术后短期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愿意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投入精力和财力,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上的投入相对不足。
(三)企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我市高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高层次、专家型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活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20%,目前企业人才状况基本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企业普通职工和管理人员多,科技人员少;科技人员中普通科技人员多,高级科技人才少。
三、实现创新驱动,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整合。
要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以各类园区为载体,加快专业孵化器建设,逐步提升和完善创业服务支撑功能,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新突破。同时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绿色通道“,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立足自身优势,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寻找优势、突出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要盘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要在项目立项、信贷扶持、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龙头。二是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我市在高附加值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拥有一些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下一步要加速形成产业化,在提高产业的规模上下功夫。三是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推广一批对传统产业整体进步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成套技术装备,实现生产过程的技术集成。
(三)完善机制,在政策制度上营造创新氛围。
一是要完善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改变政府考核机制,就没有耐心来培育创新企业,没有动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企业将没有耐心来研究或者说开发一些新产品。要完善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将经济增长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结合起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二是要完善政府科技管理机制。十报告提到要加快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激励科研人员,而这个考核对于不同的体系应该有不同的指标。比如说对大学教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长期以来,科研奖励依据是以研究成果为标准,但科学发明、发现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而现有的激励机制,实际上也是违背了科学规律,因而要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建立不同层次的科研激励机制。
【关键词】宁波市 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宁波市紧紧围绕“推进实施‘两创’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中心目标,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宁波市科技信息网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和出货值分别达到3305亿元、3210亿元和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22.4%和26.7%。而来自宁波市统计局的《200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出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12.7%、11.8%和9.3%。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明显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显示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劲势头。
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份额不断提高,成为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出货值、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7.3%、37.2%、37.9%和60.2%,创历史新高。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成本上升和需求锐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也严重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78.6亿元,同比下降24.8%。但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税288亿元,同比下降仅为4.0%,产业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产业。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领域分布较为单一。尽管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共有477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资格认定,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从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宁波市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聚集明显。2008年这三个领域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25.7亿元、888.6亿元和658.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7.1%、26.9%和19.9%,总比重达到83.9%;这三个领域的销售、利税和创汇额也分别占了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利税和创汇总额的83.2%、84.1%和81.2%。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所占份额很少。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涉及的十一大领域来看,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分布仍较为单一。
2、科技研发投入偏少。据调查统计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占总销售收入的4.5%,而R&D经费支出更只占销售收入的1.7%,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明显偏低。而且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7.6%,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更只占总从业人员的0.8%。
3、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费、人员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和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在当前经济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受生产成本全面上升和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双重挤压,一些创新能力不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明显缺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4、企业融资存在困难。调查统计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88.4%的资金均来自企业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占8.3%,政府部门仅占3%。而且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使银行信贷多偏向于大型企业,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融资难始终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世界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有利于宁波市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战略机遇。
而在国际竞争方面,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措施不断强化,发展中国家从技术模仿中的获利不断被压缩。跨国资本强化保护机制抑制了技术外溢,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外领先企业仍将主导全球高新技术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暂时还很难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科技依附。另外,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非关税壁垒,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等,以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国家优惠政策等手段与我国展开承接高新技术制造业转移的竞争,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压力加剧,从而使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国内形势。在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创新主导型的转变,迫切需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突破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升级转型,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必然加大对电子信息、通信、软件、医药、新材料等产品的需求,这就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强化,必须依靠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予以解决,这些都将给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重大政策调整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的颁布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明确,进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008年8月施行的《反垄断法》为大量科技型企业打开了创新和成长的空间,对制裁依靠垄断来抑制中小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在高新技术领域,对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运用其市场支配能力阻止可能危及其市场地位的创新活动起到了积极的防御作用。而2008年4月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通过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和新税制优化产业结构的引导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综合创新能力,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也将由此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强化科技计划导向,大力扶持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联合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制造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各级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其次,构筑多层次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增强服务功能。最后,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发挥地方优势,推进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契机,立足于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在已形成明显产业特色并具备发展基础的技术、人才聚集区,以市场为导向集中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在宁波市范围内建成若干个配套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新兴产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以此扩大宁波市高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战略产业,加快形成宁波市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优势。
3、加快创新团队建设,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 。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发展环境,出台针对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的各类创新型技术人才,重点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另外,加强与留学人员的沟通,建立留学生人才信息库,有的放矢地吸引人才回归,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宁波创业。
4、拓展融资渠道,增加研发投入。发挥政府在融资体制中的作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并通过参股和提高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发挥银行的金融服务作用,制定金融政策,创新金融工具,完善担保体系,提高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平台,形成政府资金引导、创业投资推助、金融资本支持的融资机制。鼓励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国内和境外风险投资机构来宁波开展合作,形成创业资本来源多元化态势。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发展风险投资。同时,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的意识和强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元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局面。
5、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深化国际合作,融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增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鼓励“引进来”,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兼顾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与政策体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还要积极推动“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海外创业投资,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跨国经营,培育国际化产业配套体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宏强: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文先明: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体系与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宋晓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区科技局2009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农村经济以及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重点,从实际出发,全面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进一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推进我区建设世界一流名区做出新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对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请上级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同时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评审的组织推荐工作,逐步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做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重点抓好以科普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农村科普方法和手段,推进农村科普工作。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落实,抓好科普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纲要〉〉落实的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纲要〉〉的贯彻实施中来,努力在社会形成一种重学习、提素质、促和谐的氛围。
三、重点工作
按照围绕中心,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2009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基地重点项目建设。
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省重点项目并争取到150亩用地指标。下一步将协助项目单位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办理后续用地相关手续;2、完善报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办理规划部门的相关手续,3、做好进场施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必要的项目配套设施建设;5、继续争取剩余的土地指标。6、全力争取该项目在2009年3?4月份正式开工建设。
(二)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技特派员活动为载体,组织实施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好“科技特派员”活动,抓好现有科技特派员的年度考核和日常管理,以此为抓手,抓好农村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普及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二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的引进推广示范。引进推广农、林、菜、观赏植物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三是引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同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加强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对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请上级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
2、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评审的组织推荐工作,逐步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落实上级科技政策,组织申报年度科技进步奖和*年度获得专利权的专利权人申报省、市专利局的专利申请补助资金,同时研究制定我区专利申请补助政策,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水平。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1、抓好“林地食用菌栽培”示范项目推广。依托集发农业专业技术协会重点搞好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与廊坊农林科学院的技术合作,推进食用菌菌棒生产企业的建设,引进菌棒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考虑引进食用菌烘干深加工设备,解决好食用菌生产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系列服务,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继续推进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支持和帮助基地引进花卉苗木新品种,为我区绿化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强科协科普工作,促进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
1、积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的落实。调整区《纲要》落实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结合上级科协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研究制订2009年度落实《纲要》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抓好落实。
2、搞好“科技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集中科普宣传活动,采取组织上街集中宣传,举办科普讲座,利用科普橱窗和科普画廊等手段,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
3、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赶科普大集,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措施,把最新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引导广大农民走依靠科技致富之路。
4、加强科普组织和人员队伍建设。探索在农村和社区进行“一站一栏一员”建设。
5、抓好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努力培育一批科普示范镇街、示范社区、示范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四、保障措施
1、增强信心,振奋精神,不断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区科技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一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起科技事业大有作为的信心,增强想事、干事、干成事的决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我局工作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湖南
当前,来势汹涌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退,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明显,“后危机时代”已悄然来临。从国际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政策动向中不难发现,新一轮以新兴战略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正在孕育,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苏州、武汉等地在金融危机以后都出台了加快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科技部全国创新城市评价结果显示,深圳、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创新指数在全国处于前列,而湖南的长株潭地区仍处在中等偏低的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竞争格局、发展态势的研判,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将直接影响“后危机时代”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湖南经济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竞争地位。
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企稳回升,规模不断壮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但由于一系列政策刺激,该产业企稳回升较快,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09年,全年共完成增加值4500.90亿元,增长31.1%,占全省GDP的10.9%,比2005年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283.99亿元,实现利税471.66亿元,分别增长29.5%和30.6%[1]。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4个企业管理论文,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6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71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5家。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长丰与广汽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广汽菲亚特轿车落户湖南,比亚迪汽车落户长沙,陕汽重工长沙基地、北汽株洲基地建成投产,北汽福田、吉利汽车快速发展,长株潭有望成为全国又一个重要汽车产业基地;湖南有色控股与中国五矿集团战略重组,有望进入世界500强。
2、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湖南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近年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按当前的增速估计,到2015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将达到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超过20%[2]。与国家敲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相比,湖南省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其中,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先导产业。特别是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处于前列,已形成了以广电、出版、动漫三大优势板块为龙头,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工艺美术为第二梯次,电视购物、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集群为补充的多层次产业体系。
3、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产业群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地位;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博云新材、金瑞科技、杉杉科技等,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锰、氢氧化镍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钴酸锂电池材料产销量居世界第三;电子与信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湘邮科技、长城信息、三辰卡通等,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软件企业,原创动漫制作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生物与医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双鹤药业、九芝堂等一批医药重点企业,具有全国重要的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已建成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等十多家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
4、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布局呈现聚集态势。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即长株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地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截止2009年,长株潭地区拥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43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47.0%,实现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的56.9%、57.4%、59.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6.7和13.2个百分点[3]论文格式范文。在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的带动下,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5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企业管理论文,2009年五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占“3+5”城市群的比重为36.9%,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
5、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逐渐增强。金融危机以来,湖南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新材料、冶金、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机械装备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推动湖南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省新增2个国家级、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4个国家级、6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运转;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居全国第3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件,位居中部第1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6万件和8309件,增长13.8%和35.5%;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大功率机车、高压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等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4]。
二、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依然不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从总量上看,2009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500.90亿元,全省的总量比深圳、苏州等一些城市的增加值还低,如深圳、苏州、上海、广州等城市在2008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就分别达到:8710.95亿元、6510.8亿元、6041.98亿元、3981.3亿元[5]。从比重上看,2009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9%,而同期山东省、广东省的比重均超过20%。近年来,湖南一些欠发达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度缓慢,制约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如大湘西地区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6.66亿元,比重仅为全省的4.5%,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是跨三次产业的企业集合,产业内既包括工业和建筑企业,也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高科技农业和创新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小增长慢。2009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403.76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7.8%。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分别仅为1.0%和1.2%。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装备制造行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4%,接近一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的比重为33.2%,达到1/3,重加工、高能耗特点明显[5]。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资源与环境等行业的规模小,发展缓慢,2009年,两大行业完成的产值分别为26.43亿元、58.7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仅为0.6%、1.3%,增速分别为19.5%和13.5%企业管理论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9.6个百分点。
3、开发园区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构建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发展滞后。一是区内企业的聚集度比较脆弱。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办之初甚至到现在仍然是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格等优势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企业入区的主要动因是享受政府给予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开发区本身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因而缺乏可靠的根植性。二是湖南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仍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必须具备的科技环境、金融环境、物流环境和人文自然环境等,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困难重重。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普遍缺乏集群成长的公共关系网络。因而,湖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在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长沙、株洲、湘潭三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
4、融资难,尚未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状况,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风险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高新技术产业资本融通渠道狭窄,多数企业的发展依靠银行贷款,容易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一些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而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很少。湖南省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体系,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影响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5、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整合效率不高。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主体大部分是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习惯于模仿,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不少龙头企业也没有担负起带头技术创新、引领转变发展模式的重任,从而导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效益不高、发展速度偏慢。同时,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不够,在很大层面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另外,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不够,产、学、研相互脱节,一方面,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脱节,其科技研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氛围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轻小。即重视对大型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相对缺少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理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指导,信用担保体系以及综合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二是重过去轻未来。即偏重于对业已发展起来的前景比较明朗、风险比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缺少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目前存在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三是政策资源不够聚焦,政策效果减弱。现有政策中,无论是大企业、成熟企业,还是小企业、新兴企业都予以扶持;无论是成熟产业领域,还是新兴产业领域,政策都顾及。但政策资源有限,政府服务能力亦有限,最后导致“普惠式”政策变成了“撒胡椒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打折扣企业管理论文,政策效果不尽理想。
三、加快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政策氛围上的偏差,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湖南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阶段,湖南应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落实各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投入、土地规划、投资融资、人才使用等方面全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并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争取重点支持10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行业龙头论文格式范文。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强化政府采购对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面临自身结构调整问题。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态势下,湖南应结合省政府敲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利用湖南省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以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省内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投资环境相对较好,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较高等有利因素,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类资源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利用人们生活水平以及节能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的趋势,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试点示范,促进新兴产业应用市场的拓展。
3、以服务平台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产业化生态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引导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基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由“大而全”转为“少而精”,加速产业集聚。具体而言,要整合8座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长株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为主导,岳阳以石化工业为主导,衡阳以综合制造业为主导,常德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益阳以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娄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导。构建娄底、衡阳原材料工业与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长株潭不再新建、扩建火电厂,在周边地区发展火电、水电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为长株潭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将烟草、食品工业引导至常德、湘潭,农产品物流和商贸产业调整至湘潭、衡阳、常德,将湘钢的扩建调整与岳阳、娄底的钢铁产业调整相结合,将株洲的石化工业部分调整至岳阳[5]。
4、优化风险投资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管理论文,湖南省应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壮大风险投资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适当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规模,建立财政风险投资补偿资金,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要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促进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或者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要扩大风险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鼓励组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或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来湘建立分支机构。
5、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要加强技术创新的源头建设。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鼓励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各方面优势,鼓励产、学、研各方在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共同开发关联平台技术、联合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二要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增加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原始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支撑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三要建立企业家创新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组织考察学习国内外企业自主创新经验,邀请国内外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专家来湘指导,帮助湖南企业家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洞察力和战略创新与组织创新融合的实现力。四要优化创业环境,汇聚各类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才是关键,湖南要坚定树立“人才立业”的观念,坚决贯彻“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筑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参考文献
[1][2][3]湖南省统计局.2009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湖南统计信息网
[4].201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M].湖南省门户网站
[5]张世平等.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J]. 咨询与决策报告,2010(45),湖南统计信息网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人才特征 人才需求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相关性研究
2008年,在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外需下降导致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停产半停产、就业需求下降等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总产值达到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2.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在危机中更是表现出产业的技术、市场及人才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有效投入,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核心要素。
1.高新技术人才内涵界定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概念在不同层次上与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全时人员等统计指标存在密切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我们将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全时人员统称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基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笔者将高新技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定义为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科技活动人员中R&D全时人员以及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界定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与人才需求相关性模型分析
假设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因素对其增长的影响也是敏感的。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如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线性关系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人才增长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增长态势,除个别年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随着产业产值的增长急速上升,从整体上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本身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和旺盛的需求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7年》
利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及其人才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模型,设GDP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TD为固定资产投资,TP为高新技术产业工程技术人才,HTP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 SHTP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工程师。
LNGDP=4.7581+0.6444*LNTD+0.8213*LNTP+0.4556*LNHTP +0.8351*LNSHTP
T: 5.9005 4.5044 3.748 3.595 7.342
R2=0.99981 DW=2.33
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TD、TP、HTP、SHTP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可以通过检验,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统计意义。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TD、专业技术人才TP、高层次人才HTP、以及和学家和工程师SHTP与增加值GDP之间的回归参数分别为0.6444、0.8213、0.4556、0.8351,四个解释变量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数都有正相关性。模型清晰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产值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从影响程度上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受科学家和工程师增长的影响最高,专业技术人才影响次之,二者对产业产值的影响均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包括全部科技活动人员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可见,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人才发挥了很强的人力资本支撑作用。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人才问题现状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及人才规模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产业总量规模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和带动效应。与之相对应,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也不断攀升,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1999年为71.85万人,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部人才达到109.26万人,升至历年来最高水平,这表明高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条件。这就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就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近年来经过了一个平稳――微幅上升――急速下降――缓慢回升的过程,直到2005、2006年两年维持在15%左右,不但比1999年的18.7%有所下降,而且低于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要求比例一般在30%以上的指标,可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依旧缺乏,人才储备不足。
就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人才规模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分布按产业产值结构在行业间进行了不同的配置,其分布依次是:信息产业人才配置比例最高,医药制造业次之,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较低,人才在各行业分布不合理,造成各行业人才专业不配套,人才比重相差悬殊。按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增长与人才规模扩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人才增长可以分成三种类型:(1)产业基础规模大,人才成长速度快,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产业产值与人才增长呈同向积极增长状态,人才数量增长越快,产业规模扩大的趋势越明显;产业增加值增长越多,行业吸纳人才的能力就越强;(2)产业基础规模中等,人才成长速度快,如:医药制造业,以及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人才的规模效应在这两大行业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人才总量的因素对此类行业影响较大,产业增长中对人才总量的需求随着产业升级和制造装备的改进而不断扩大;(3)产业基础规模中等,人才增长成长速度中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自1999年以来人才总量的逐年递减,呈消极增长趋势,但产业产值和产业增加值却一直保持缓慢增长,可以看出人才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制约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人才总量的增减对该行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人才质量可能是影响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关键因素。
2.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竞争力现状
高新技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包括科技活动人员、R&D全时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构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幅,与上述模型中高新技术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一致;但从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占高新技术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第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增长速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并不相称,技能型的人才如高新技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明显短缺,高级技术工人比例明显偏低。第二、高层次人才短缺,远远低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而且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精、尖的人才总量要求甚远。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结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中高层次人才极为缺乏。
1999年~2006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国大中型企业科学家与工程师比重一直维持在27.6%左右,2006年该比重迅速攀升到34.9%,反映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素质高于我国工业企业一般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和高层次研发主体质量不断上升,科研实力日益增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从事R&D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2.6%的比重与国际上对高新技术产业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以上的基本指标尚有差距,人才竞争力构成存在结构性失调;同时高层次研发人才如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波动明显,除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自身原因,不排除国际间人才竞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层次知识主体向国外流失,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
各行业高层次人才及研发人才的比重与行业竞争力比重形成了高层次人才投入高效型、匹配型和低效型三种不同类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占全部人才比重分列高新技术产业全行业第二、三位,但技术创新能力高居全行业前列,高层次人才能效很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及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人才效能基本与其行业竞争力相匹配,高层次人才比重与其科技产出能力基本一致,人才效率发挥属于正常水平,高层次人才潜力有待挖掘;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占本行业人才比重最大,人才素质总体较高,与其拥有发明专利数产出位列末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不相称,属于高层次人才总量多但效率低的人才投入低效型行业,虽然尖端技术上有突破但行业规模和竞争力方面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上不协调。
上述状况说明我国尚未形成与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相配套的创新人才队伍,如我国的微电子与计算机缺乏芯片设计与系统集成人员,软件缺乏研究设计人员、分析人员;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能自主研制开发的新药品很少,相当一部分采用技术引进、知识产权购买、中外合资生产途径,这主要在于能自主研发的人才稀少,同时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精制造又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掌握市场需求;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人才总量占从业人员中比重较多,但尖端创新人才不足,一般科技人员和传统人才在向尖端人才的转变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和自身知识水平储备不足而显得动力不足,因而造成人才浪费和人才投入效能低,人才规模与科研产出不成比例,并且由于人才准入机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及技术专业壁垒障碍,使高层次人才流动不畅通。同一行业中各层次人才配备也不合理,一般型人才和专业性及复合型人才在各行业中不能因为技术成熟度的高低和生产工艺的要求而进行适当的人才合理配置,造成部分行业中科学研究人才相对过剩、浪费严重,而技术转化、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人才分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人才对产业的主导性不强。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主要特征及趋势
从以上对我国高新技术及其各行业发展及人才现状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构成往往是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基础上与相关现代技术的综合,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尖端性体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技术发展的趋势;以技术时效性和高投入性为代表的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行业;对于技术垄断性和复合性要求高的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是我国高新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各种新型加工装备等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断涌现使我国高新技术向整体性、综合性技术方向发展,人才需求呈现以下特征:
1.从全部人才需求角度看,由于我国部分高技术产业虽然在统计上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但部分行业(如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从事的是一些劳动密集性的加工组装工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且因为行业人才需求配置的不同而对这些人才在各行业需求表现不同,因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独有性、创新性、复合性、多样性及匹配性人才在不同层次上的需求都很强烈。拥有一支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结构合理,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相对应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专业技术人才并按行业合理配置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
2.从专业技术人才角度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设备的精密度和复杂性逐步提高(如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使得技术问题中的理论应用相对复杂,产品装备和工艺流程的技术综合程度加深,使高新技术呈现多技术、多技能的特征并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着的有机系统,因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专业技术人才呈现以下三个特征:(1)要具备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和相应知识、能力结构,拥有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2)必须掌握多种技能。专业技术人才不但要求知识水平高,还要求有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创造能力和更强的岗位应变能力;(3)现场监督管理、质量改善的能力,使专业技术人才技能的高低直接反映在产品质量上;(4)生产者必须具有全局性观点,对专业技术人才独有性和专业性要求很高。
3.从高层次人才包括R&D人员及科学家和工程师来看,高层次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新产品的产生,要靠研发人员去进行研究开发,他们是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的主要参与者,是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创新性人才。因而在人才层次结构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智力、创新型、复合性、多功能的高层次人才包括R&D全时人员及科学家和工程师需求迫切,同时需要不同行业科学家组合攻关。
4.从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看,各行业有其自己特殊的技术特征和发展模式,它们的总体缺陷都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因而对于人才需求虽有量的差异同时存在着对人才需求质的共性:即对于从事高层次科技活动的人才的渴望。由于各行业的科技水平都处于成长期,各行业对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需求都有上升的趋势。
四、结束语
国际金融危机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推向新一轮改革的起点,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和合理配置现有产业人才以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层次不合理等问题,既需要有关各方积极实践,也需要加大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执行的力度。只有根据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特征并符合产业发展规模及趋势的要求增强对人才的有效供给,才能保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既能得到量的保证又能达到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海钧: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78~105
[2]吴金明:高科技经济[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1~42
[3]余凯成 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7~10
[4]鲁志国: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6:219~305
[5]国家统计局劳动统计指标解释
[6]张 晶 杨 起: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卷1999(5)
[7]炎 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的基本特征[J].华东科技,2000(7)
关键词:黔南州;高新技术;发展路径
一、引言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会贵阳市。全州辖都匀、福泉二市和瓮安、贵定、龙里、惠水、长顺、罗甸、平塘、独山、荔波、三都十县。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黔南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比较早,但由于自身历史原因和发展环境的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缓慢。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逐步重视,黔南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迎来了良好历史机遇,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尤其自国发二号文件、党的十精神及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有关文件的出台以来,黔南州抢抓机遇,大力实施驱动创新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大突破。
二、黔南州发展高新技术优势分析
(一)交通区位优势。黔南州面向南部沿海、背靠西南内陆腹地,地处贵州中南部,东与本省黔东南州相连,南与广西自治区河池市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会贵阳,是西南地区入海最近通道的必经之地。以黔桂、湘黔铁路和320、321国道线为主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贵新(贵阳-新寨)高等级公路、株六(湖南抹州-贵州六盘水)铁路复线已建成通车,黔桂铁路也已完成了改造。随着贵广(贵阳―广州)高速公路、贵百(贵阳―广西百色)高速公路、马武(马场坪―重庆武隆)高速公路、贵广(贵阳―广州)快速铁路、贵长(贵阳―长沙)快速铁路等交通路线的陆续开通,黔南州交通区位优势已日愈凸显,为加快发展州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促进市场融合和要素聚集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二)自然资源优势。黔南州拥有丰富森林、水能、矿产等自然资源。已探明的有磷、煤、硅、锑、锌、铁、水晶石、猫眼石、大理石、辉绿岩等20余种;同时,州内江河交错,水系发达。有中小河流200多余,河流分属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红水河水系和柳江水系为主,这些水能资源都极具开发价值。如此丰富的资源禀赋为黔南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资源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例如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磷化工、煤化工及冶金工业等重点资源型高新技术产业,延伸磷煤化工产业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科研环境优势。近年来,黔南州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环境逐步改善,创新能力已有较大幅提升,基本具备了良好的科研基础,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随着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和规模扩大,黔南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机遇凸显,近年来,黔南州已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有效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为黔南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学习和模范创新的机会和条件;同时,黔南州现有黔南师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校,为黔南州建立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合作机制,提供了优越条件。这些有利条件,都为黔南州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四)产业发展优势。黔南州以机械、医药、煤炭、电子、电力、造纸、皮革、麻纺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科技创新潜力大、产业实力较强。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中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为黔南州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在全州各县市中,惠水县长田、龙里县谷脚等工业园区较为发达。此外,州内还盛产桐油、生漆等土特产品;烤烟、茶叶等在国内市场均占有一定份额,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巨大;企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推广日益成为各地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有力地助推黔南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向前发展。
三、黔南州发展高新技术劣势分析
(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尽管黔南州过去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效果仍不理想。例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较低、科研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都普遍存在。外资企业对母公司技术依赖较强,难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民营企业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科技创新阶段。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有待完善。黔南州现有产业集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布局和产业层次都不太合理。各传统行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各块状经济以低端产业集群形态为主,产业链比较短,附加值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一些新兴产业仍在起步阶段,产业链和协作体系也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还不够科学,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加快发展,规划先行,推进黔南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的规划是关键。
(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尚需加强。黔南州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模仿跟踪多,原始创新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科技资源整合集成不够;科技领军人物缺乏,科技人才团队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黔南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
(四)研发资金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纵向看,黔南州的科技资金投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横向看,黔南州科技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导致新产品开发缓慢,技术设施落后,科技人才流失严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呈负增长,可持续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布局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推进周边地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和物流等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改革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土地开发模式,探索建立州级机构针对重点园区直接提供专门服务的机制,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电力、燃气、供水等保障;重点聚集区与中心城区、园区间的交通体系,形成产业要素集聚和流动的有力支撑。
(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入驻黔南州的奖励措施。对每引进1家企业入驻黔南州的单位,引进的企业在三年内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和2万元;对入驻黔南州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自建或租赁(租赁期限5年以上)厂房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和5万元。
(三)加快建设高科技企业孵化园区。积极依托惠水、龙里等县生态环境(山水集聚、惠风和畅,交通畅达、气候优势已经成为人口迁移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紧邻花溪大学城的区位优势(具有高技术人才快速通道),以现代电子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为发展方向,建设集聚高新技术人才的研发基地,重点打造一批集企业孵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品提升、人才培养、信息传递为一体的科技园区,推动黔南州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区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国内各地区之间竞争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能加快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大省,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000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000年高新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307.98亿元,工业总产值244.5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出口创汇6210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河南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但由于河南地处内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限制,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上还不强大,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二、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技术人才匮乏。高技术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成为世界各国的争夺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正在通过移民、留学、国外工作等方式,或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究院等形式,实施人才本土化策略吸引高技术人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也凭借其优越的待遇,吸引了大量人才,河南省地处内陆,经济发展落后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人才外流现象较全国先进地区更为严重。高新技术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发展的活力。
2、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不易产生集聚效应吸引资金与技术。目前,河南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不高,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和购置设备来满足技术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研制开发的关键生产技术项目不多,技术创新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政府协调效率较低。政府是宏观产业政策的制订者,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改善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却存在宏观管理重叠,力量分散等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策研究、计划综合及其产业发展的各种规划、计划缺乏衔接:各部门各层次间不协调、研究与生产脱节现象严重:科技资金分散,难以发挥最大的效能。
4、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河南省对科技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不足;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特有的高风险性,银行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条刊:和资金规模上也有严格限制,从银行融资比较困难: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大多处于起步或成K阶段,自筹资金能力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
5、企业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企业的治理结构已不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需要。比如一些由科研院所和校办产业通过改制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原单位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运行并不规模范,而一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制度更是形同虚设。
6、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开发主体,创新意识和动力不强。河南省共有大、中型企业1000多家,但占总数35%左右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或科研机构,企业的开发机构不健全。此外,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小,2004年河南省企业科研人员只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左右,而在发达国家或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比例约在10%-20%之间。这些都制约着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三、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
1、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善于技术创新、敢于技术创新的科技人才。河南省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快实施河南的高新技术人才战略,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形成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尽力培育具有超前意识、创业精神、善于开拓,既懂技术和科技产业化规律,又懂经济和市场、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复合型高素质创业人才。要充分重视人才引进和留用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方位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在技术来源上,实行自主开发和引进并重的方针,营造创新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加快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建立起企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应该加快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步伐,使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鼓励和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和具备完成创新过程能力的优势;逐步推行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如实行技术作价八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一些体现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产生技术、管理、机制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收益主体,建立起企业自我激励和市场淘汰的自我发展机制。
3、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深化经济体制改制,打破现存的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切障碍,拆除部门拥有的“围墙”,地方控制的“围墙”,人才流动的“围墙”,另一方面,选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破点,重点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信息技术,生物丁程及新材料工业等,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基础上,注重二次创新能力的提高。
4、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建立企业科技进步动力机制的制度基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积极推进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存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使企业能够集中科研主体和科研力量,研究、开发和经营重大科研项日,实现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创新,把技术创新落到实处。
5、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创新。河南省的科技要发展,科研力量要壮大,不仅要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强化科技机构建设,要有企业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而且要聚合有限的科研力量,实现组织创新,使其产生倍增效应。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第二位,这是一个十分振奋的信息。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存在的问题。
2008年我国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同比增长14%,高于国家GDP的增长率9%,在2009年金融危机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同比增长为7.7%,低于国家GDP的增长率8.7%,可以看出受金融危机出口降低影响较大。这说明一方面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我们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高新技术的外贸出口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形成绝对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海啸后面临发展新环境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会根据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提出对高新技术产业新的更高的要求。
创新特征驱动愈显重要
创新特征的驱动能力在高新产业愈显重要。创新实际上就是应对环境变化而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创新特征驱动的来源主要体现三方面内容:
环境变化加快。使得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新应用不断出现,催生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信息技术强劲增长使得世界更加变平。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软件、数字电视、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的跃升,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更加透明,产品的模仿力也在加强,这就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不断创新,生产“金蛋”。
来自于竞争对手。我们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得知我们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2009年为7.7%,2008年则为14%。这说明国际环境中竞争对手的替代产品较多,我们的研发力投入不够,要想提高抵御替代产品风险的能力,也需要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创新。
客户需求变化的驱动。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出满足客户需求变化的自主创新的产品“金蛋”,由于环境变化加快,使得客户需求也加快了变化的速度;而研发的动力来自于捕捉这种客户需求的变化,因此,及时获得客户需求并把这种需求整理、分析、论证、排序,提炼出实际市场需要的产品,与研发对接,才能使创新保持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落地。
由此可见,我们要及时建立起市场管理流程,提升创新的管理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走出去、走向国际化是另一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的出口额年均按照40%左右的速度增长,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等产品的产量已跃升为全球第一。这就促使高新技术产业面对国际市场的问题,面对国际市场也就是要面对国际化的问题。如何国际化,如何成为国际化的成功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华为、海尔、中兴等都是较早迈出国门的企业,并在国际化上取得比较大的成功。纵观这些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化成功途径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人员国际化;要注意相关市场开发的流程建设,这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另一关键要素;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进入方式。
由生产转向研发、参与国际标准开发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由生产制造向研究开发拓展,参与国际重大技术标准的开发,是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重要特征。这也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的重要起点。
例如国际化比较成功的华为公司,先后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0多个研究所,积极参与国际4G标准的研讨。万向集团则由原来的OEM生产转向收购竞争对手的研究所和技术标准转变等等。
高技术产品要在竞争中学会竞争
根据以上现状及特征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研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会逐渐提高,(目前仅占2%左右,大大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会充分体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国际合作、国际分工会细化,进入定位阶段。
我国的高新产业在国际合作中价值链的位置会上移,承接的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提升。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前面分析,如果我们在研发投入上不能随着国家GDP增长而得到快速提升,那么必将面临面临其他国家投入的增加与竞争,下移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平的世界,高新技术的竞争就是国家的竞争。
参与国际重大技术标准开发将明显增加并实施。
我们知道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超一流的企业卖标准。我们目前在一些关键领域已经取得突破,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但国际化规模应用还未实现。这就使我们要进一步考虑:
其一、我们的标准应用如何国际化,如何才能走向国际化的成功之路。
其二、国家可以考虑激励扶持战略。对有能力在海外市场生产和销售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为标准的企业,如何给予激励扶持政策。
其三、国有大企业和有能力的民营企业要更多地担负起民族振兴的责任感,积极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国际化和产业国际规模化。这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创造国家品牌。
高技术产品的品牌会在国际化中落地生根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品牌也会不断提升。海尔曾经以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品牌形象。目前海尔品牌国际化战略――质量国际化、科技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也在积极推进中。思科曾经诉华为知识产权侵权一案,虽然最后获得和解,但知识产权保护也给我们提醒,也像华为任正非曾表示的在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学会了竞争,我们更多的是把对手作为老师。民族品牌的提升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壮大提高。目前华为2009年销售额超过300亿,来自国外收入超过了70%。华为已成长为仅次于爱立信的世界第二代通信供货商。未来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品牌会在国际化中落地生根。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国际遏制势力也会利用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保护措施,来阻止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注意留有保护自己的证据,在竞争中学会竞争。
高新园区特色化运营,以此推动高新技术国际化
我们知道高新技术的发展初期,特别是一些开发国际标准的研发企业,前期投入较大,目前仅靠国家在各地投入的高新开发区这样的孵化器模式实现滚动发展,给予一些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是不够的。
金融多样化
要想未来占领针对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必须金融多样化。
首先,创业风险投资已逐渐成为高新园区发展的主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领域,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允许证券公司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其次,针对高新技术的资本市场会更加开放。未来20年要想高新技术进一步增强,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加快中小高技术企业上市进程也是必不可少的。扶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际化是未来高新区的发展方向
建立标准服务平台,推动先进技术标准的广泛应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能力,是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方向。高新园区未来要积极与国际先进技术合作,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及时淘汰落后标准。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
多元化的文化融合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金融创新;财税政策;高新技术产业
一、前言
金融创新是指国家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目标,利用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技术,让金融体系中的基本要素重新组合,从而推出新的服务、市场、工具和新的制度,创造一个新的高效运作的资金营运体系的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创新和发展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金融创新的成果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帮助我国的大中小企业直接或者间接解决了融资问题,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的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金融创新与财税政策的结合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金融创新和财税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经济理论十分重要,本文着重从金融创新与财税政策的角度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外部金融机构广泛介入中国金融市场,将直接带来创新业务,竞争的加剧也将迫使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同时,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金融的金融局面将呈现宽松状态,同时,国际上的外部环境也会促进国内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发展期。
目前,外资金融企业已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已渗透到各个行业。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的规模会迅速扩人。因此,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成为中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财税政策的作用原理
1.财税政策作用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加
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纵轴代表成本或收益。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存在溢出效应,所以高新技术投资的社会边际收益曲线(MSR)高于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其中,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0)与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0)交与点H0确定了较低的投资水平(I0)。政府可以实施财政政策,比如通过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等手段进行财政的转移支付,这样的财政政策可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边际收益从而促进投资的增加,图(1)所示,政府的财政政策使得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MPR0上移至MPR1,这时企业边际收益曲线(MPR1)与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0)交与点H1确定了较高的投资水平(I1),在图形上表现为由投资水平I0沿着横轴向右移到I1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加后,通过投资乘数的扩大效应,最终能够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增加值远远大于投资增加的数额。
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通过减免税和降低税率的方法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下降,从而导致投资增加。如图(1)所示,税收的优惠政策会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向下移动,由原来的MC0移动到MC1处,此时边际成本曲线MC1与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MPR1相交于E2点,从而确定了更高的投资水平。除此之外,企业成本的降低还会导致其产品利润的提高,从而会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供给量,进而会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投资额度。
2.财税政策作用下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增长
财政政策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的增长和上文略有所同,其中政府购买可以起到直接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的作用,而财政补贴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产品消费增长。本部分重点介绍税收优惠政策如何刺激高新技术产品消费增长[6]。如图(2)所示,假设消费者可以选择高新技术产品或其他产品,未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之前,无差异曲线U′和预算线I′确定消费者均衡点为P1,这时消费者消费高新技术产品和其他产品的量分别为X1和Y1。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之后,减免税或降低税率同样会使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因为高新技术产品属于正常品的范围之内,所以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会使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在图形上表现为,财税政策的作用使得消费者均衡点由P1移动至P2,相应的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量由X1增加到X2单位。
以上是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财税政策可以通过刺激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和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财税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分析。
四、结论
本文从金融创新和财税政策激励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较为迅速,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注入资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均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处于成长阶段,而此时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正好迎合了高新技术产业大量需求资金的缺口,与此同时,国家政府通过财税政策的调节与激励间接刺激了该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双重的刺激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局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解释,旨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海玲,孙兴莲,邵笑冰,等.试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80-83.
中国已经成功地加入了WTO.在WTO这个自由开放的经济竞技场上,由于各国科技发展水平不一,经济势力悬殊,因此公平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管是国民待遇、关税减让,还是反倾销、反补贴等,无非只是创造一个机会平等的竞争环境而已,而一国经济能否从中得益,最终还是取决在熟谙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自身竞争实力的增强。因此,在不与WTO规则体系发生积极冲突的条件下,各国政府无不充分利用各种宏观调控工具促进本国经济产业,尤其是代表未来综合竞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如果中国对加入WTO后的严峻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善于发挥法律所包含的政策工具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和扶持作用,那么,当国门洞开之时,必定也是中国民族产业在外国资本的强力挤压之下陷入困境的起始之日。因此,我们主张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倾斜。WTO体制下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法对策主要有:
1.WTO体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对策[8]
(1)明确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权的主体,保证税收优惠措施的合法性
(2)改革税收管理体制,规范区域性税收优惠措施
(3)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提高税收优惠的效率
2.WTO体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税法对策
因为降低关税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所以加入WTO就意味着降低关税,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关税减让谈判的起点是1992年的关税水平,当年的平均水平为43.2%。1994年以来中国3次大幅度降低关税,第一次是1994年,关税平均水平从43.2%降到35.9%;第二次是1996年,从35.9%降到23%;第三次是1999年,从23%降到17%.[9]预计到2004年关税的平均水平将降到9-10%之间。尽管如此,由于WTO规则体系中本身就设计了许多特别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因此在关税法领域,利用税率的调整以及公平交易税的开征,在发展经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仍然是大有作为的。
(1)免除部分进口设备和材料的进口关税。中国虽然已经规定为技术改造而引进的先进技术所必须附随的仪器设备,其价值在引进技术50%以下的免征关税,和为技术改造、生产制造新设备、新工艺所必须引进的关键仪器设备减半征收进口关税,但这种优惠面窄,且有数量和比例的限制,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进口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求。因此有必要扩大优惠面和优惠程度,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和开发进口仪器、仪表等试验和检测设备,试剂、材料和其他技术资料等免征关税。这种免征只要不是专门针对内资单位和个人,而是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符合条件从事高新技术项目或产品研究和开发的单位或个人,就不违反国民待遇原则;只要对免征关税的进口设备或材料不设置国别限制,就不会构成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至于关税的免除更不会与WTO关税减让义务发生冲突。因此,这种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而设置的优惠不会引起世界贸易组织的异议,完全可以由中国政府自行决定采纳。
(2)开征反倾销关税和反补贴关税,维护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机制。根据WTO《反倾销协议》,国外进口产品低价倾销并造成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损害的,进口方可以采取包括反倾销税在内的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的幅度为全部的倾销差价或低于此等差额;根据《WTO反补贴协议》,受补贴的国外进口产品如果造成进口方国内产业损害,进口方可以采取包括反补贴税在内的反补贴措施,征收反补贴税的幅度为全部补贴额度或低于补贴额度。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都是在进口环节由海关征收的关税,属保护关税中加重关税的类型。[10]由于我国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起步慢,资金投人不足,技术力量有限,与发达国家的同类型产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本来就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外国企业向中国出口产品时还采取倾销或补贴等不正当手段,将会导致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遭遇灭顶之灾。因此,立法机关在《反倾销与反补贴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并运用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抵制外国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已经刻不容缓。[11]
(3)在特殊情况下采取关税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亦称免责条款或例外条款,它是国际法上“情势变迁原则”在国际贸易关系中的具体运用。[12]根据《关贸总协定》及WTO《保障措施协定》的内容,如果因意外情况或承担总协定义务而造成有关产品的进口量大为增加,并因此而造成国内工业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进口国在防止或纠正这种损害所必需的程度和时间内,可以对上述产品全部或部分地暂停实施其所承担的义务,提高关税,或者撤销、修改关税减让。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只能在发生贸易不公平行为时才能采纳相比,保障措施可以在公平贸易的条件下采用,但是必须符合WTO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如果因为进口激增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那么保障措施中的关税措施无疑是消除这种不利后果的有力手段。因此,我国应根据WTO《保障措施协定》的有关内容,尽快制定《保障措施法》,详细规定我国采取保障措施的条件、方法和程序。[13]同时我国还可充分利用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制度,[14]为我国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整和发展赢得更多的时间。
(4)充分利用WTO规则中关于例外和减免义务的规定,运用关税手段有效保护中国高新技术产业。WTO众多协议、规则中均有例外条款,这些条款由于没有明确的界定,且规定比较原则,为成员留下了一定的回旋余地。当争取到这种条款的待遇时,即可不必承担其对WTO所负的义务,或可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而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提高关税,免除关税减让义务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例外条款包括:①为保障国际收支平衡而实施进口限制。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12条及第18条的规定,WTO允许其成员,特别是发展中成员在国际收支恶化的情况下,[15]为保障对外金融地位,确保足够的外汇储备水平,中止有关减让关税的承诺,限制进口数量或其价值;②新兴工业条款。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18条a节和c节的规定,WTO允许发展中成员为促进建立某一特定工业,而背离其所承诺的市场开放义务,实施保护关税和数量限制的措施;③一般例外条款。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20条规定,基于维护公共道德、保障人民和动植物生命和健康、实施与关贸总协定无抵触的国内法令、保护艺术、历史和文物、保护可枯竭资源等等,成员可以采取关税总协定所许可的限制贸易的措施;④安全例外条款。1994年关贸总规定第21条规定,基于国家安全利益、军事国防、外交关系的考虑,成员可被免除部分义务;⑤申请免除所承担的义务。《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9条第3款规定,在例外情况下,成员可以申请免除应承担的义务,包括关税减让等;⑥就关税减让重新谈判。1994年关贸总规定第28条规定,在提供补偿的前提下,成员可要求重新谈判,提高关税水平。这些免除关税减让义务、提高关税水平的例外条款都可以加以利用,这对我国在竞争力不是很强的时期保护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WTO体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值税法对策
(1)扩大征税范围。增值税的优点便是因不中断的环环相扣的抵扣链而使得在税率既定的情况下,各环节的产品、劳务的增值税负担是一致的,从而保持其税收的中性。如果抵扣链出现断口,致使部分产品或劳务所含税款不能抵扣,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不能彻底抵扣,就会出现产品或劳务以含税的形式继续往下一个环节流转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造成不能依法抵扣税的企业的超额税收负担,使其无法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也会在后面的环节造成税上征税的不合理现象,使增值税的中性优点遭到破坏。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而征税范围过窄,导致外购无形资产和外购劳务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是其中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法的征税范围只限于除房地产之外的有形商品的生生、委托加工和进出口环节,以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而营业税法的征税范围则包括除加工、修理、修配之外的所有劳务提供,销售房地产以及转让无形资产。然而,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还包括其他所有的企业,都必然发生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同时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情况,而与营业税相关的支出虽然一定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但由于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在计征增值税时不允许抵扣。这种情况在一般的企业中尚可能不会发生特别严重的加重税负的结果,但对于外购无形资产和外购技术劳务及其他劳务占有相当比重的高新技术企业却会造成其增值税负担明显重于普通产业的不利后果。因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会经常发生购买专利或非专利技术的行为;而为了开发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使消费者接纳新技术产品也必然投入相当大的智力、人力、财力,如聘请专业咨询设计人员、广告、展览、巡回公关与形象宣传、售后服务支出等,这使得高技术产品的价值构成与传统产业有了很大的区别,凝集在产品价值中的物化劳动日益减少,而智力投资和市场开发费用日益增加。但现行增值税法却不允许这些投资和费用所含税金予以抵扣,因而外购无形资产、外购技术劳务和外购的其他劳务(如广告、租赁、交通支出)会出现在已征营业税的基础上重复征收增值税的现象,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超额税收负担不可避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增值税的征收和抵扣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创造合理的税收法律环境,在近期内,有必要通过修改立法将外购专利权或非专利技术,以及与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开发相关的费用类似于目前交通运输费用的处理办法一样,给予一个按实际发生金额法定的扣除率,但这些项目仍然征收营业税,或者将这些项目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使其有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参与税款抵扣过程。当然,这个问题最终的解决结果必然是在增值税完全取代营业税的情况下使所有的商品与劳务及技术的交易行为统一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只是尚需时日。
(2)转变增值税类型。目前我国所采纳的生产型增值税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技术设备折旧速度快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十分不利的,它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值税税负普遍重于一般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加以改革。至于改革的方案,有的学者主张采用收入型增值税,[16]有的学者主张采用消费型增值税,[17]且各自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我们认为,收入型增值税虽然从理论上说是一种最理想的模式,因为它对外购资本品允许抵扣当期折旧所含税款,这能够保证在按折旧年限均分税款的前提下,各个纳税年度对外购资本品所含税款的彻底抵扣,同时也不会带来消费型增值税提前抵扣、无偿“借用”国家税款的情况,但是固定资产的折旧额所含税款无法用发票进行抵扣,它可能人为地造成发票抵扣链条的中断。而如果要确切地计算、掌握折旧的数额也并非不可能,但是手续太复杂,征收费用过高,可能会增加增值税的管理难度,必然要求引入账簿抵扣法,以弥补折旧额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缺陷。相比而言,消费型增值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这也是国外增值税法的一般做法。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意味着对本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已纳税金可以在本期凭发票全部抵扣,尽管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不会全部转化到当期的产品或服务中去。这种增值税与所得税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总的税额不会减少,它们都会导致减轻当期纳税负担的结果。这种增值税有利于鼓励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刺激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彻底消除了增值税重复征税所带来的弊端。从社会整体和长远看有利于抑制消费、增加储蓄、鼓励投资,为国家开辟新的税源,同时也有利于简便、统一、规范地凭发票抵扣税款,降低征收管理的难度。不过在短期内,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消费型增值税会使国家财政收人急剧减少,在当前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一步到位地实施会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因此,我们赞同,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实行有限的消费型增值税,使可以在当期全部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仅限于设备,而不包括房屋和建筑物,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生产型增值税的最大问题,使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彻底消除重复征税,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无息的税收贷款支持,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我国目前的实际困难,使国家财政不至于因此而陷入危机。待条件成熟之后,再将其范围从设备扩展到所有的固定资产、实现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18]
(3)对特殊行业采用特殊征收方法。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业,其有机构成低,产品增值额高,即使将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在减轻税负方面也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因此,可以考虑采取增加优惠税率档次或采用简便合理征收方式及管理制度的办法,以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实际税负。如将符合国家产业指导要求的高新技术产品降低税率,对计算机等有机构成低的产品采取按简易方式征收,但又给予一般纳税人的资格,允许其开具专用发票。我国著名的计算机软件生产商深圳金蝶软件公司为了避税长期以来一直主动放弃一般纳税人资格,选择按简易征收办法6%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但由于无法开具专用发票,因此又不得不尽量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客户,以避免增值税发票扣税机制的约束。[19]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9]192号文规定,北京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的软件开发生产企业,可就其软件产品的销售额,比照简易征收办法按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但该文未说明其能否按一般纳税人来实现税收管理,能否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我们认为,由于许多软件开发企业本身就是一般纳税人,其采用简易征收方法只是比照小规模纳税人的做法,并不是将其归入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企业原先享有的一般纳税人的待遇应该继续享有。只不过,这种做法受益面太窄,不能解决所有的软件开发企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将“中关村”模式推广到所有的纯计算机软件生产商,以促进其发展。
(4)确认境外发票的法律地位。随着中国增值税法的改革,将来不管是将外购无形资产和劳务在营业税法体系下采用凭发票实行法定扣除,还是将其纳入增值税法体系进行发票抵扣法,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外开展活动期间所取得的发票如何确认其法律地位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与这些发票相联系的交易由于不需要报关进口,因此不可能取得海关完税凭证。我们认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应尽快制定境外发票管理办法,一方面要借鉴利用海关对境外发票的认证管理经验,建立境外发票认证机构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必须明确规定境外发票在履行相关手续后的法律地位,以适应流转税法改革的需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降低出口退税率,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是指当货物出口时,退还该货物在流通环节已纳流转税款的制度,目前实行出口退税的税种有增值税和消费税两种。由于货物出口时进口国一般都开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如果出口国同时开征这些税种,就会导致双重征税,货物出口后在进口国就不得不以高出进口国同类商品的价格出售,这自然导致货物的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为了保证货物以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出口环节零税率是最理想的选择,这样可以保证附着在商品上的所有增值税款足额退还。但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对出口商品规定出口退税率的办法,如果出口退税率等于征收率,则意味着全部退还出口商品在所有流转环节的已纳增值税款,实行彻底退税,与零税率无异;如果出口退税率低于货物实际税率,则只能导致退税不彻底,商品出口时仍然是以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增值税(包括消费税)出口退税制度是一项各国普遍采纳的制度,不会导致贸易对手的反倾销或反补贴诉讼。中国虽然近几年提高了出口退税率,特别是对机电产品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20]但仍未能实现国际上通行的出口商品零税率的做法,其原因在于出口退税环节骗税现象严重、金额巨大,实行完全的零税率会使财政不堪重负。正因为如此,出口退税的手续亦十分复杂,对于急需资金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和压力。所以,为了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其出口,实行零税率,并且改革出口退税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退税期间,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4.WTO体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得税法对策
(1)统一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我国目前实行内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及相关税收优惠待遇自然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比内资企业为甚。这种情况虽然并不与WTO规则体系下的国民待遇原则发生积极冲突,但是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却给内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公平的后果,使其无法在相同的起点上与外资企业展开竞争。因此,应当顺应WTO所代表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为内外资高新技术产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2)破除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的地理位置限制。虽然同属高新技术产业,却仅仅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享受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待遇,这在我国是实际存在的。是否位于经济特区、是否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会影响企业的受惠程度,甚至于同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由于级别不同而使得企业的待遇不一。这种做法固然是考虑到了地区发展需要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方面的一些便利,但是不利于区外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项目或产品。为了得到这些优惠,不少企业不得不劳民伤财迁移到特定的区域内,或者在该区域内登记注册之后却虚晃一枪,继续在区外从事生产经营,只是在账上将所有的业绩都归入区内企业。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也未必所有的项目或产品都是实实在在的高新技术。因此应当摒弃这种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歧视政策。今后,不管是哪一个区域的企业,只要其在某个项目或产品上符合了高新技术的标准,即可针对该项目或产品提供优惠。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有利于调动所有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即使是中小企业,在整体技术实力和资金规模上比不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大型企业,只要其在某个点上有所突破,也可得到国家的税收支持。与此同时,这种做法还可终止目前国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非高新技术项目或产品提供优惠的制度资源浪费,节约国家税收财政支出,为更有力地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增大财力供给。另外,税收优惠从地区、企业,转向项目、产品、环节,要求企业有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也更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依法监督和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
(3)加大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政策倾斜力度。首先,要扩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扣除适用的范围,不论企业是否盈利,在初始年度内均可据实税前列支,在后续年度,只要其投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均可按150%的比例扣除,超额部分作为鼓励企业科研开发投入的特别奖励;其次,要对所有用于研究开发的固定资产,如仪器、仪表、机器设备等实行加速折旧,折旧的年限由国家根据设备的价值及市场更新换代的速度分别加以规定。对于电脑等一年左右即可能被淘汰的固定资产,如果确为高新技术项目所需要,还可考虑放宽折旧年限的规定,或者允许其作为低值易耗品处理,以促进企业的设备更新。最后,在税前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允许企,特别是目前生产规模不大但有科技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风险准备金,以弥补其科研开发失败造成的损失。为了保证该基金确实用于科技开发,应同时规定准备金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方面,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税款并处以滞纳金。
(4)建立风险投资税收倾斜制度。首先,在对风险投资公司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还应对其长期实行较低的所得税率,以鼓励其从事科技开发和科研成果推广等高风险行业的投资;其次,对法人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利润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居民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收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最后,对企业投资高新技术获得利润再用于高新技术投资的,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均退还其用于投资部分已纳的企业所得税。
(5)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稳定的税收支持。其一,在我国现阶段财力不足,教育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民间办学,无疑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企业、个人或社会团体投资兴办的各种学校和培训机构,可对其营业收入和应税所得予以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其二,为了鼓励社会捐资办学,对社会各界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准许不受最高捐赠限额限制,均据实于税前列支;其三,为鼓励企业加强教育培训,可以考虑提高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提取比例;其四,为鼓励个人投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应进一步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对科研成果奖励不分级别和性质,一律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转让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权使用费的收入,以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都应考虑合适的减免税措施,其营业税可以免征,而个人所得税则不妨效法稿酬所得的做法,增大其扣除部分的基数;其五,为了鼓励个人增加教育投资,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应该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将其教育方面的开支作为费用据实扣除;其六,对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应给予税基扣除的优惠;对从事科研开发的海外留学人员在华取得的工薪收入,可视同境外收入,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适用附加费用扣除的规定。
5.WTO体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征管法对策
(1)降低纳税成本,推行报税电子化。早在200年前,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即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税收的最小征收费用原则,[21]随着税法和税收征管实践的发展,降低税收成本,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逐渐成为检验税收征管水平高低的重要原则,也成为了税收征管法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由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税收征管电子化已成为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务行政效率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如走在前列的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在电子征管方面都表现出以统一的税码相连接、以法律的形式相规范,以计算机及其网络贯穿征管全过程,纳税人、雇主、银行、税务多方制约、信息共享的特点。其中电子报税和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纳税人提供服务是降低纳税成本、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税法支持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状;瓶颈;对策
加快发展以高技术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动积极把握机遇、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创新基础、优化人才队伍、加快高新园区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产业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2014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47.47亿元,同比增长20.7%。自1996年执行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制度以来,产业规模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扩张。2009~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等反映产业规模的主要指标实现300%以上的增长。
高新园区发展实现新跨越。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全省各高新区及其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3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07.5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45.3%。
高新技术企业实力和数量实现新发展。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达到4.67亿元,1673个企业产值过亿元,203个企业产值过10亿元,14个企业产值过100亿元。
(二)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呈现高端化规模化趋势
优势产业呈现集聚、集群、高端发展态势。全省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电动汽车、风电装备、节能与环保设备、工程机械、高性能金属材料、特(超)高压输变电装备、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迅速向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发展。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稳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四大高新领域实现增加值1301.49亿元,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3年的24.0%上升为25.3%。
(三)产业集聚化发展,核心区域辐射作用增强
2013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86.2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90%。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下,环长株潭城市群、“一点一线”等地区的相关配套中小企业逐步兴起。2013年,环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48.67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6.5%。
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湘南地区(衡阳、郴州、永州),紧紧抓好区域优势和政策机遇,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为目标引领,受益于长株潭的辐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四)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2013年,全省研发费支出总额327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3%。突破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一批重大成果引起全球瞩目,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3年,全省共建有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285家,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3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00余家,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培育)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4家。
(五)产业环境更加优化,持续发展更有保障
财税支持更加有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设立总规模达2.5亿元的湖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合力专项资金”。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省层面相继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长株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实施办法》以及支持文化创意、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科技服务业等专项意见,出台多项措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军民融合加快发展,依托国防科大组建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建立了省政府与国防科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创新了省院省校合作方式,建立了中央驻湘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二、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为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0%,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益加大。但与《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仍然集中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两大领域,2014年,这两大领域的增加值占总比50.6%,超过五成。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新技术服务业比重之和,增加值占总比不到10%。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依然落后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新园区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湖南省高新园区的集聚能力和产业规模亟待提升。2014年,长沙、株洲、湘潭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业增加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47.28%。这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四)研发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高技术出口较低。据国际通行标准,当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时,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达到2%~3%时,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2013,湖南省企业R&D投入强度为1.15%,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4552.8万元,平均为4.23万元/个。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33%,落后于全国2.09%的平均水平。
三、加快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产业投入、产业服务、人才队伍、产业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快我省高新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引导投入。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3亿元,专门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新型投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合理利用表内、表外两种信贷资源和间接、直接两种融资手段以及境内、境外两个融资市场,完善高新产业领域三级创投体系。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投资发展。重点探索投贷结合等金融创新模式,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参股创业投资基金或联合投资、天使投资等新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
(二)创新高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一是搭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
二是完善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建立并及时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产业动态、技术动态、成果转化与交易、投融资等信息网络。集聚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产业促进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
三是完善相关基础性工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性、核心配套产品项目的引进,带动配套体系的完善。协调区域内教育、融资、中介、物流等服务产业和生活设施协调服务,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
(三)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
一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层次专门人才。强化“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
二是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协作研发中心,加强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探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业专业人才库和专家库。
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落实好高层次人才调入、档案、户口、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鼓励高层次技术人才从科研机构向企业流动,加大对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在科研立项、收入分配上的倾斜力度。
(四)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体系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省市联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推进建立市州相应工作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建议加大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组织建设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在相关领域的行业自律、联合攻关、信息共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对各市州高新产业的绩效考核。适时将各高新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对当地政府、部门、基地的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数据报送制度和发展状况监测机制,形成科学和较为完善的产业运行监测体系,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形势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镧.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15(05).
[2]唐之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新型工业化――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支持解析[J].新湘评论,2007(04).
[3]侯茂章,朱玉林.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与升级研究[J].软科学,2012(04).
[4]赵燕艳,王学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5).
[5]刘立平,蔡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