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时间:2022-12-28 17:02:58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1篇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它的发展将决定国家和地区未来的经济地位。本文分析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山东省

一、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山东和其他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比较。山东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但与广东、江苏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广东最多,达到5874个,占全国的21.02%,江苏省4852个,位居第二,相对于这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大省,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数较少,只有2114个,仅占全国总数的7.56%。在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方面,2014年广东和江苏分别为30328.9亿元和26113.9亿元,位于前两位,山东位于以10212.1亿元位于第三位,但是与前两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方面,2014年广东以725.62亿元远高于其他省市,山东176.01亿元,仅为广东支出额的24%。从各省市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看,2014年山东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最少为6883件,广东拥有量为89203件,是山东的12.96倍。

2.山东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比较。2015年山东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总产值达47718.8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07%,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2.69%。山东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保持较好的发展速度,但省内各个地区却由于地理位置、资金、人力资源、工业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上图可以看出,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值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东营、潍坊、淄博五个城市,五个城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5.55%,区域集中度较高。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海尔、海信、绿叶制药等,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

二、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鲁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人才的缺乏、经济基础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商投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缓慢。而山东半岛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与日韩地区联系比较密切,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和投资资金,产业区域内已经形成了软件、生物医药、海洋、非金属材料等特色产业群。

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从数量上看,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较少,并且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企业的外延发展比较落后,这限制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够排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海尔、海信、浪潮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很多企业虽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但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本身没有独立的研究和开发投资,没有自己核心的技术产品,缺乏竞争力,这也导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3.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属高智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更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合作,使得科研成果快速的转化为生产,所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一般也是国内人才、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的地方。山东有国内知名的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及多个研究机构,但是高校及院所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来良好的合作机制,并且山东对于各类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也较弱,这都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1.合理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山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合理布局。首先,各地市要充分认识本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以及地区发展优势,选择合适的高新技术行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扩大高新技术行业的产业链,增强并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其次,根据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同时借助山东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设施,打造“卅”型高新技术产业带;再次,加快建设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组件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强化园区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力争将山东的国家级的高新区建设发展成国内一流水平,以此带动其他高新区的发展。

2.政府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及优惠政策的扶持。首先,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法规体系应该涵盖导向政策、规范政策、激励政策、服务政策等多方面,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到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关键重点高新技术行业的直接资金投入,加快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山东支柱型高新技术产业。

3.搭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科技成功转化率。依托山东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品市场的道路,提高新技术的转化率。首先,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利用省内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优势,将其发展成为高科技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的有效平台和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场所;其次,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关联,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寻求高校科研团队的帮助,加大对学校研发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高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搭建畅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可有效地促进技术、资本的流动,加快技术转化,提高区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蔚然、李新飞、李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区域经济2015年4期.

[2]聂高辉、黄明清基于环境约束的我国中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效率评价商业研究2016年02期.

第2篇

1.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1年,由信息工程学院(现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联合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诞生。打破了西方世界所谓的“中国自己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换机”的预言,标志着“七国八制”长期垄断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格局的终结,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电信网现代化建设受制于人的被动态势,使“巴黎统筹委员会”始于1989年对我国实施的大型程控交换机禁运制裁行动彻底流产,同时也树立起国人用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产品自主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国通信网络的快速现代化和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信息通信基础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评价:“在国有企业纷纷与外资合并或被收买兼并后,04机送来了一股清风。”国外媒体惊呼:HJD04机是中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领域放了一颗原子弹!

2.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重大项目在全国53家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下,历经四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网络体系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成套设备攻研、规模试验开展、组织模式探索等工作,实现了全球第一个电路/分组交换创新模式的宽带网、全球第一个基于突发传输和组播交换的自动交换光网络、全球首创的大规模汇聚路由器和全球第三个基于单波长40Gbps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能够提供高清晰度视频服务在内的宽带流媒体互动业务试验示范网络,推动了我国宽带网络技术及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该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为我国实现“三网融合”的目标提供了一条技术上有效可行的规模化应用途径,使我国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核心技术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3.高性能计算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市场上的高性能计算机几乎全部是进口产品,我国石油物探和气象等核心部门甚至还要在外国人的现场监控下使用进口计算机。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和产业化探索了一条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途径。

1993年研制成功的曙光一号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芯片构成的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开创了我国研制商品化服务器的新型技术道路。

1995年研制成功的曙光1000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大规模并行处理机体系结构的计算机,通过后续的产品化和商品化打破了进口产品对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垄断,彻底结束了我国企业和民用部门购买进口产品还要被关在“玻璃房子”里的屈辱历史。

从1996年到2008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先后研制成功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曙光5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开创了我国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商品化部件和机群体系结构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道路,并通过提供完整的关键技术,向我国服务器骨干企业转移技术和辐射人员,促使了国产品牌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的形成,使国产品牌能够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

4.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历经10多年的努力,我国科研人员完整、独立地掌握了HDTV的主要核心技术,形成了数字电视关键元器件的国产化能力,并与国内广播机构合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营模式。

2007年8月1日,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技术国家标准GB20600-2006开始强制实施,200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高清综合频道正式开播,内置国产国标芯片的各种品牌高清数字电视接收机开始批量供应市场,这一切标志着由我部发起的HDTV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二)能源交通领域

1.高温气冷堆技术

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于1995年动工建造,2000年12月建成并达到首次临界,2003年1月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前后多次进行高温气冷堆固有安全特性的验证实验,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使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目前,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将在山东石岛湾建造20万千瓦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2.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本项目为国家“十五”863项目,依托华能玉环电厂2X1000MW(一期)工程。项目首次提出了我国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技术选型方案;完成了三种不同型式的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设计开发及制造和材料加工性能研究;完成了整套超超临界电站设计和运行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专利技术,形成了我国完整的超超临界电站设计和制造体系,并已经在多个超超临界火电厂的建设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发电装备制造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标志着我国超超临界机组的运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实现我国火电结构调整、提高电力工业总体水平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3.特高压输变电系统开发与示范

特高压具有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节约走廊资源的特点。采用特高压输电,有利于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电网电源协调发展,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性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9年1月6日,举世瞩目的我国晋东南(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通过调试和168小时试运行考核,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并正式投入运行。验证了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环境友好,达到了预期目标,标志着我国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按照边研发、边示范的原则,我国持续深入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与考核。2008年底,20个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城市燃气汽车保有量达40多万辆,年替代燃油300万吨,减少CO2排放200万吨。奥运期间,595辆电动汽车在奥运中心区及周边地区累计运行371万公里,运送乘客441.7万人次,实现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电动汽车示范运行,彰显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理念。2009年2月,启动实施 “十城千辆”工程,专项财政补贴重点支持公共交通领域推广使用电动汽车,计划到2012年,示范车辆达到6万辆以上的规模。

5.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面向2008北京奥运、2010上海世博、2010广州亚运、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以及远洋船舶及货物运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交通需求,组织实施了“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综合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远洋船舶及货物运输在线监控系统”等6项课题的研究,建成了面向重大交通活动和行业应用的智能交通技术服务平台,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环境,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行车速度,提升为百姓出行和政府管理的服务水平,同时为办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提供技术支撑。

6.中低速磁浮

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自1999年开始与中国人民国防科技大学合作,组织联合国内铁路、航空、汽车等相关领域最具优势的工程化研究、设计、生产和建设单位进行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工程化研发。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中低速磁浮列车长沙试验线和中试基地,研制了试验车和工程化样车,并成功进行了运行试验和双车连挂试验,在长沙试验线上实现安全运行逾一万公里。目前已经建设了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浮列车工程化试验示范线,研制实用型磁浮列车,实现时速100公里以上的成功试验运行,完成中低速磁浮交通从中试向工程化应用的过渡。

国家科技部已将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工程化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建设部已经启动了中低速磁浮交通国家标准制订工作,相关工作已委托北控磁浮公司及其工程化体系承担。

7.液化天然气(LNG)船

大型薄膜型LNG船,是液化天然气产业链中在供需方两地液化气储罐之间承担远洋运输液化天然气的特种船舶。特殊的液货输送系统、主推进系统和液货围护系统,构成了LNG船的三大特点,是目前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民用运输船舶,被誉为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随着我国首艘LNG船的成功交付,该型船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向尖端产品领域进军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LNG船的设计技术、建造技术、关键设备国产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国造船工业产业结构实现了重大升级,造船水平和综合实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对于保障和推动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8.苏通大桥

苏通大桥距长江入海口约108km,是连接苏州、南通两市,形成沈阳至海口沿海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枢纽工程,是世界上第一座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也是我国建桥史上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特大型桥梁工程。

9.汽车开发先进技术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863计划重点项目“汽车开发先进技术”,在节能减排汽车发动机和变速器研发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正向研发技术,缩短了节能减排汽车开发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出了1.5升轿车缸内直喷汽油机,空燃比可达40:1,压缩比可达12:1,分别比传统发动机提高1倍和1/3以上,燃油消耗率降低15,动力性提高10%,废气再循环率30%以上,起动工况碳氢化合物排放量降低50%,初步形成了轿车缸内直喷汽油机的产业化能力。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出6档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通过2个离合器实现了机械变速器“摘档和挂档”2个动作换档过程的合二为一,既减少了换档过程的动力损失,又提高了换档平顺性,同时还拓展了机械变速器的发展空间,研制出的产品样机的加速性和燃油经济性分别提高5%,初步形成了产业化能力。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顶置凸轮轴、能承受220bar爆发压力的重型车用柴油机,功率达240kW以上、排放满足国Ⅳ标准,形成了国产重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催化后处理、燃烧系统、电控、震动噪声控制等设计和制造技术体系,标志着国产重型柴油机向高效、低排全面升级。

(三)先进制造领域

1.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从“八五”期间开始,科技部在国务院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实施全国CAD应用工程、CAD/CIMS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联合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以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为主体开展软件产品及系统开发,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以制造企业为主体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截至今天,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已经成为科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紧密联系,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面大旗。

2.新一代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及系统

新一代工业控制网络是实现控制系统数字化和网络化升级和换代的引领技术,是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先进制造领域先后组织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浙江大学等单位攻克了以太网和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面临的高可靠性、实时性、高安全性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以工业以太网技术EPA和工业无线技术WIA-PA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工业控制网络体系,并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投票通过成为国际标准,实现了在工业自动化技术标准上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工业通信技术领先的国家之一。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是制造装备和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和大脑。新一代工业通信技术,带动了国产控制系统、仪表高技术产业的升级,在青藏铁路、冶金轧制装备、化工、制药等行业都得到了应用。

3.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

本项目创新提出了高效自动化与节能环保相结合的新一代起重机设计理念和双小车、双箱、双向防摇、双定位技术、节能环保型动力系统总体技术方案。通过六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该项目总体技术经济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进世界起重机科技进步有重大作用,对我国相关行业配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有促进作用。

4.全断面掘进机

全断面掘进机是集机械、电气、液压和自动控制于一体的实现掘进、岩渣装运、洞壁支护等一次开挖成洞最先进的高科技施工设备,是大型隧道施工工程的首选设备。全断面掘进机主要包括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和泥土盾构机,具有快速、优质、安全、有利于环境保护、降低劳动强度及改善工作环境等特点,已广泛用于引水、水电、铁路、公路、煤矿、城市地铁和管网以及军事设施等方面的地下工程施工。为支持企业尽快开发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科技部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支持企业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目前盾构机已经大踏步进入市场,使中国大型隧道施工工程使用上中国自己成套生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施工装备成为可能。

5.高速导带喷墨印花系统

纺织品数码喷射印花系统为我国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印染带来了突破。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加工和出口国,传统的印染工艺长期占据我国的纺织行业,能耗高、污染严重、产能严重过剩,难以满足国民对于绿色、环保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纺织品数码喷射印花系统相比传统印花工艺,耗电量下降了50%,耗水量下降了30%,染料使用量下降了30%,水处理成本下降了30%,总体工艺污染度下降90%,可比条件下,其投资收益是传统印花工艺的3.5倍。在速度和印染效果上,该系统可以实现140平米/小时的最高喷印速度,1080dpi的最高喷印精度。该系统还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之一。

(四)材料领域

1.激光全色显示技术

在863计划支持下,我国已实现激光显示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拥有从激光光源、照明模组、图像引擎到激光显示整机设计、集成等关键技术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65英寸激光电视、6平方米激光投影机和国际首台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激光投影机已经在北京奥运会服役,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已进入商业影院试用。目前我国拥有100余项国内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发明专利,占全球激光显示相关知识产权总数的10%以上。

当前,以激光显示为代表的新一代显示技术正在推动国际显示产业的变革,核心材料与器件的工业化生产和配套产业的完善以及争夺先期市场成为当前的发展重点,而我国在激光显示技术产业化部署条件已经具备,这为我国显示产业的重新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我国有机会在以激光显示为代表的新一轮显示产业竞争中取得先机。

2.半导体照明技术

照明节能是实现国家节能的有效途径。半导体照明(LED)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寿命长、易维护等显著特点,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将成为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场照明光源的革命,世界发达国家正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通过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实施,我国初步形成了较好的研发基础和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功率型芯片实现国产化,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率型Si衬底LED白光芯片;功率型白光LED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LED大尺寸背光源、路灯、筒灯、汽车灯等数百个新产品陆续开发成功,实现了批量生产;规模化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和重大应用进展顺利,LED首次大规模成功应用于奥运会;公共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产业联盟通过组织标准协调推进、重大示范工程、应对337调查、国际交流等工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半导体照明工程”重大项目的实施。

半导体照明的节能效果已经显现,景观照明(替代霓虹灯)节能70%;交通信号灯(替代白炽灯)节能80%;LED次干道路灯(替代高压钠灯)节能50%以上。科技部在2009年启动“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在全国21个城市进行试点示范。我国每年照明电力消耗已超过4000亿度(占电力消耗的12%,能源消耗的5.9%)。专家预测,2015年后半导体照明进入普通照明应用,每年节电量将超过1000亿度,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近1亿吨。

(五)国家高新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案例――张江高科技园区

建设“两个中心”战略,不仅是上海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随着中国经济地位提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秩序重建的意志体现。南汇并入浦东,将为建设“两个中心”注入新动力。这些都为张江高科技园区新一轮发展从体制机制上打下基础。

第3篇

(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持续增长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460亿元,同比增长25.2%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3%,比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按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六个领域分:电子信息205亿元,增长8.3%;生物工程97亿元,增长25.6%;新材料169亿元,增长27.1%;先进制造246亿元,增长18.7%;交通装备450亿元,增长24.7%;新能源与节能完成220亿元,增长44%;其他领域73亿元,增长61%。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发展迅速,重汽集团、浪潮集团、**松下等骨干企业经济效益较去年同期明显提高,仅重汽集团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的三分之一。二是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高,重汽集团、浪潮集团、**松下等过亿元企业经济效益显著。三是非公有企业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如力诺集团、法因数控、九阳小家电等企业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发展的生力军。

(二)高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70.68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工业增加值133.87亿元,同比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22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利税30.56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6亿元,同比增长63.5%;外贸出口3.32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同比增长83%。**年,高新区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支柱产业发挥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平稳健康,新增企业后劲加强,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机电、IT类项目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领域,有效投入势头较好,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大工业项目投入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其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中车、将军集团、浪潮产业园、同欣电子、轻骑标致、青岛啤酒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或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社会各级、各方面的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建立。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筛选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条件实现产业化的高科技项目,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截至到**年底,全市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省级73、市级27),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64家(国家级11、省级37、市级116),实现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共有15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我市企业研发机构的加快建设,大大提升了企业科研水平和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能力。以专利、名牌、标准为重要标志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新的提升,截止到**年底,全市专利申请量11584件、授权量457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3455件,我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截止到**年底,**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件,**省著名商标153件,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17个,**名牌116个,初步形成了名牌带动,群体跟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政策体系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先后补充修订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等政策和有关考核办法,全市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彰显,继2007年5600多万元重奖自主创新之后,**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技进步表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上,对自主创新的奖励达到6553万元,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全市特别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热情。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较,**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总量规模排在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之后,列第五位,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二是从产业结构产值构成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仅重汽一家企业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近三分之一,其他重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没有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国际国内客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去年以来受煤炭、石油液化气、化工原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电价上涨的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出现了较大亏损。四是在政策和环境等方面,例如建设用地、规划审批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投融资体系建设步伐仍然滞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省城创新资源特别是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尚未充分发挥,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年将面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有挑战又是机遇。从世界经济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向纵深发展,高技术产业正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国内形势看,党的**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宏观政策环境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当前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出台的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中,明确把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举措之一,明显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技术和节能减排项目,高技术产业正逐渐成为投资的重点。我省也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划和政策,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高技术产业基地。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借助内需的增长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市场需求。为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国家及省对高技术产业在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将进一步拓宽高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年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强化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年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继续增长2个百分点,达到39.3%以上。

(二)重点任务

1.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中央加大投资力度拉动内需要求,一是加快在建和续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力争重汽基地、吉利汽车、青年汽车、齐鲁机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二是加快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LED照明等拉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基地,结合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产业规模快速膨胀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重点扶持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

2.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浪潮、中创等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为依托,拉动配套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软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微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等产业链优势。生物制药产业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与现代中药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扶持齐鲁制药公司、**福瑞达生物制药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化。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及光伏电池等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加快力诺集团300M光伏电池生产线建设。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主要发展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光电子材料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市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装备业的步伐,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按照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的方针,支持我市大型装备制造工业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市的先进制造业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根据中央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一是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以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创新文化为重点的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我市企业的创新活力。二是努力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创新基金项目落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展风险投资等科技融资方式,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环境。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其提业共性技术和咨询、培训、评估、孵化、转让等紧需。三是大力促进企业的对外技术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实现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重点突破。

4.加快科技园区发展。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是国家规划整体布局中的战略项目,对于集聚国际IT研发创新资源、带动我国IT产业升级、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引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吸引一批IT领域的关键技术、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及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中介机构等,打造世界级软件、计算机服务器及配件、网络通讯、数字化装备四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IT产业创新资源在我国的重要承载地,努力将CIIIC建设成为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领航区,成为一流IT产业的聚集区,成为实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区,成为推进科技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同时,加快县(市)区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园区创业和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形成多园争艳的格局。

(三)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党的**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按照市委市政府针对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部署,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及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其次是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政府部门要彻底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效能,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体,要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来,通过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增强我市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继续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文件制定、组织机构落实、考核方案完善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作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及技术开发中心,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品牌,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要继续加强我市与国家重点高校的全面合作关系,推进政府、产、学、研、金、介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对具备龙头带动作用、具有高新技术产品优势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中小骨干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支持现有民营企业吸引高新产品技术、国内外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在税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给予优惠待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我市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第4篇

关键词:竞争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一、经济发展概况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民财富是唯一代表是金银,重农主义者认为农产品是社会的第一财富,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阶段,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物质生产部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部门。直到进入20世纪,世界各国仍把国民生产总值看成是第一财富。20世纪末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1969年世界上最富和最贫20%的人口收入之比为11:1,1989年上升到17:1,衡量世界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也有0.44上升到0.55。造成国际收入分配不公平,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或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事实证明,其政策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三架马车”投资和净出口占GDP增长的比重分别为50%和30%。我国常年对外贸易的顺差是基于廉价的人力资本,而非产品所包含的技术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后,我国进出口差额在缩小,人力资本的廉价优势在降低,国际竞争力在下降。

二、 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其特点就是掌握着知识的人力资本对于该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只充分运用政府动员资源和控制资源投向的能力,向政府指定的项目投入足够多的资源,事实证明,这不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道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好坏快慢的症结,在于是否建立了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去激励人力资源的创造,然后提高产品的技术竞争力,提高竞争优势。

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就明确指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 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落后国家缺乏有效率的激励机制是经济发展缓慢并长期在贫困中徘徊的重要原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途径是制度创新, 它通过把个人的努力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提高社会生产率, 促进经济增长。其中,荷兰和英国较之西欧国家表现得更为优异,如陈振汉所说,“乃是由于这里的人享有其他国家所享受不到的民主自由权利,工商业者要比西班牙、法国和欧洲其他地方更能抗拒当地政治、宗教或城市行会势力的压迫、垄断和横征暴敛,因而身家财产比较有保障,也能比较自由地经营企业,使这里的私人收益率较高,与社会收益率比较接近”。

因此我们要想发展我国的高科技技术产业,就首先应当热心于落实各项制度激励的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

三、政府要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准备合适的制度环境

在我国现今形势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就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大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虽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产业聚集的效果,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但事实上,显然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一项政策支撑应该要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或者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近年来西方一些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提出的“非正规制约”便是指行动准则、行为规范和习俗。他在文章中曾指出:“然而,勾划与确认社会所设计的正式法规比起勾划与确认人类形成其互动结构的非正式方法容易得多。虽然非正规制约大部分不能被确认,而且也非常难检证其是否显著,但是它们是重要的。”

美国学者A.萨克森尼安的《地区优势:128公路地区与硅谷》便是对造成美国这两个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差异的非正规制约因素作了深刻的比较分析。特别指出硅谷特有的创新文化是使硅谷超越128号公路地区的重要因素。发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A.萨克森尼安认为:“人们,包括硅谷人,往往都没有意识到硅谷那种合作与竞争的不寻常组合连同其它要素共同构成的制度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成就。”两个地区的企业组织模式的不同导致了128公路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向硅谷。128公路地区的大公司具有分散的自给自足的组织结构,使他们偏重于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进,而对市场信息的重要性不够灵敏。硅谷的企业家们摒弃传统的企业模式,它们力图把企业建成不存在社会差别的共同体,公司实行灵活的工作制,让职员拥有一定的公司股票。以上种种机制使得人力资源从128公路地区流向了硅谷。而且在这里,任何等级制度在这里毫无意义。

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注重建立使人力资源发挥其创造力的经济体制,公司组织形式和社会文化环境。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当是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准备合适的制度环境。建立好游戏规则,确立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政府的策略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政府在支持其发展的基础上要讲求一定的策略。从各国历史经验看,在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加快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市场体制的形成,同时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保证潜在比较优势的发挥。但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不同时期需采用不同的策略。在有后发优势的情况下,后进国家具有相对充分的信息,在此情况下,政府要发挥调动资源的力量,集中发展。然而当处于创造者身份的时候,对未来信息不充分,此时对于未来的不可测,政府就显得反应迟钝,此时就应该发挥小企业的灵活性与对市场形势,未来局势的灵敏嗅觉。

五、总结

一、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创新很重要,资源投入,人力资本的培养对于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但是需要政府制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人力资源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二、政府的性质和结构决定其在市场运行中的不具有公司对于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制定了游戏规则之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在高新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策略。(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繁华. 中国企业技术成长机制及竞争力研究[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05-01.

[2]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06-01.

[3]诺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M]. 华夏出版社, 2009-06-01.

第5篇

【关键词】宁波市 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宁波市紧紧围绕“推进实施‘两创’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中心目标,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宁波市科技信息网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交货值分别达到3305亿元、3210亿元和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22.4%和26.7%。而来自宁波市统计局的《200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12.7%、11.8%和9.3%。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明显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显示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劲势头。

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份额不断提高,成为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出口交货值、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7.3%、37.2%、37.9%和60.2%,创历史新高。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成本上升和需求锐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也严重下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78.6亿元,同比下降24.8%。但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税288亿元,同比下降仅为4.0%,产业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产业。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领域分布较为单一。尽管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共有477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资格认定,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从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宁波市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聚集明显。2008年这三个领域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25.7亿元、888.6亿元和658.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7.1%、26.9%和19.9%,总比重达到83.9%;这三个领域的销售、利税和创汇额也分别占了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利税和创汇总额的83.2%、84.1%和81.2%。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所占份额很少。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涉及的十一大领域来看,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分布仍较为单一。

2、科技研发投入偏少。据调查统计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占总销售收入的4.5%,而R&D经费支出更只占销售收入的1.7%,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明显偏低。而且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7.6%,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更只占总从业人员的0.8%。

3、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经费、人员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和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在当前经济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受生产成本全面上升和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双重挤压,一些创新能力不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明显缺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4、企业融资存在困难。调查统计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88.4%的资金均来自企业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占8.3%,政府部门仅占3%。而且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使银行信贷多偏向于大型企业,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融资难始终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世界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有利于宁波市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战略机遇。

而在国际竞争方面,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措施不断强化,发展中国家从技术模仿中的获利不断被压缩。跨国资本强化保护机制抑制了技术外溢,在未来一段时期,国外领先企业仍将主导全球高新技术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暂时还很难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科技依附。另外,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非关税壁垒,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等,以低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国家优惠政策等手段与我国展开承接高新技术制造业转移的竞争,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压力加剧,从而使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国内形势。在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创新主导型的转变,迫切需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突破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升级转型,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必然加大对电子信息、通信、软件、医药、新材料等产品的需求,这就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强化,必须依靠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予以解决,这些都将给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重大政策调整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的颁布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明确,进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008年8月施行的《反垄断法》为大量科技型企业打开了创新和成长的空间,对制裁依靠垄断来抑制中小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在高新技术领域,对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运用其市场支配能力阻止可能危及其市场地位的创新活动起到了积极的防御作用。而2008年4月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通过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和新税制优化产业结构的引导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综合创新能力,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也将由此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强化科技计划导向,大力扶持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联合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制造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各级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其次,构筑多层次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增强服务功能。最后,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发挥地方优势,推进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契机,立足于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在已形成明显产业特色并具备发展基础的技术、人才聚集区,以市场为导向集中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在宁波市范围内建成若干个配套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新兴产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以此扩大宁波市高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战略产业,加快形成宁波市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优势。

3、加快创新团队建设,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 。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发展环境,出台针对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的各类创新型技术人才,重点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另外,加强与留学人员的沟通,建立留学生人才信息库,有的放矢地吸引人才回归,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宁波创业。

4、拓展融资渠道,增加研发投入。发挥政府在融资体制中的作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并通过参股和提高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发挥银行的金融服务作用,制定金融政策,创新金融工具,完善担保体系,提高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以企业信用为基础、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平台,形成政府资金引导、创业投资推助、金融资本支持的融资机制。鼓励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国内和境外风险投资机构来宁波开展合作,形成创业资本来源多元化态势。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发展风险投资。同时,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的意识和强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元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局面。

5、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深化国际合作,融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增强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继续鼓励“引进来”,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兼顾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与政策体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还要积极推动“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海外创业投资,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跨国经营,培育国际化产业配套体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在重点产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宏强: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文先明: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体系与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宋晓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再是传统产业,而是更趋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机,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它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表示着将来的产业开发的动向,产业竞争力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与科研水平。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了我国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思想,确立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支持发展。1988年8月,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创办便成为火炬计划的重要发展内容。各地因为火炬计划都纷纷结合当地条件和特点,用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地带的方式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从1991到2012年9月,11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国务院批准并建立。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比较晚,虽然在火炬计划实施后,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我们还是能很明显看出我们相比发达国家在各方面的不足。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往往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国家的支持如国家投入与政策环境这些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改善。

3 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如今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国内外学者通过案例分析、理论分析或实证分析已经有了很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都关于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传统产业发展的影响、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影响等这些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本文的研究问题,还缺少有相关理论成果。高新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最主要方面,高新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基础,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的核心是对高新技术的分析,我们通过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可以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本章从将从三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一般分析,试图比较全面地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以及清晰了解不同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发展的。

3.1 经济水平因素分析

通过对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历史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政府往往通过大量资金投入来支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例如,法国政府为了资助媒体方面、生物技术和电讯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了7亿法郎的“国家启动资金”。因此,高新技术实物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样,国内也有一样的观点,他们认为资金短缺是高新技术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显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园区一年的资金缺口高达1200亿元或者更多,约50%以上的企业可能面临资金不足,这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我国尚且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故我国目前对科技的投人资金明显不足,完全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

3.2 人力资本因素分析

如果说资本实力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充分条件,那么技术水平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技术取代了土地设备、员工数量等一系列衡量标准,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技术而展开的。但技术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持,因此人力资本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高新技术企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而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只是方法,因为只有拥有了优秀的人才创造出领先的技术,才能拥有市场份额,拥有竞争力,才能不断创造利润。

3.3 税收政策因素分析

高新技术要发展,除了以上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外,必须要有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制度,采用正确的政策,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政策体制中,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税收政策好,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反之,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目前关于企业发展环境的讨论中,焦点问题便是税收政策问题。税收政策已经成为各地方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中心,各地区争相出台更为优惠便宜的税收政策,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或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寻找大量的文献并对此研究,从人力资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税收政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内容。最终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竞争力则需加强资金投入。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又有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这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因此更要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大力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我们也需要改善国内的科研学术环境来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内外很多例子都已经说明了产业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显得相当重要。在税收政策上可以通过适当减税的优惠政策来减少企业的成本。在投资政策上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总而言之,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同斌.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2(6)

[2]李京文.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J].经济经纬,2000(4).

[3]李拓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2.

[4]廖珍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两种途径[J].科研管理,1995(9).

[5]刘东.浅谈高技术产业发展[J].理论学习月刊,1994(10).

[6]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8]张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财经大学,2011(9)

第7篇

关键词:昌邑市;高新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6-0009-02

1 概述

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1991年,原国家科委规定科技管理部门将电子信息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11项技术确定为高新科技。2008年国家重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界定,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和认定程序,使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就为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确定了重要地位。

2 昌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对带动产业发展的显著作用,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结构性矛盾的制约仍然突出,传统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弱化的情况下,只有把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必然要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的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带动转变。

近年来,昌邑市委市政府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高新技术企业数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加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3年12月份,全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86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6.1%;实现产值216.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2.38%,比去年提高1.9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化工、电子、医药、汽车配件4大领域。

正确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准确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这是全面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大环境、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不例外,分析各地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新兴的高新工业区和资源集聚区。这些地区依靠充足的科技、人才和信息支持,更容易打造高新技术发展的平台,往往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先机。昌邑市高新技术企业受资源影响,超过半数是集中在北部沿海开发区的新兴化工企业,人才和技术力量贮备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实现超常规跨越式

发展。

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昌邑市为例

3.1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低,品种比较单一,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

昌邑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化工企业49家,医药5家,电子产品3家,汽车配件企业25家,其余企业4家,除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外,分布较分散,多数只限于一、两种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生产,产品竞争力差,赢利能力不强,不能发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产出,高附加值优势。其次,企业的外向性较差,缺少新的科技输入和创新环境支持,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技竞争力不强、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发展缺乏后劲,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全市330家规模企业,201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1.3%,而8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增长速度仅为12.5%,略高于传统产业,仅有3家达到中型以上企业规模。就目前来看,小企业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只能依靠技术引进,引进的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就需要进行消化吸收,就需要人才和智力支持,就要进行资金投入,这样往往造成周期过长,而小企业恰恰又是研发机构不健全,缺少成熟的科技研发人才,资金投入不足,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欠缺,往往不能承担研发的主体任务。从大环境看,技术市场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筹资渠道单一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3.3 科技人才不足,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从工业科技年报来看,我市的科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平均每企业仅2~3人,主要是从事设备维护、工艺指导的技术人员,缺少真正从事开发研制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产业在这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全市40多个科技研发中心,本年有研发项目的仅有不到10家,取得技术成果仅有十几项,不能满足企业创新要求。从大环境看,引进成熟尖端人才及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的渠道没有畅通,没有形成人才的成长使用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一方面高新技术发展缺少领军人物,另一方面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人们的观念长期形成重生产轻研发、重管理轻的局面;企业与高端的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之间缺少桥梁和纽带,难以抓住人才和科技发展的先机,成熟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也大大降低,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4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昌邑市为例

从目前看,要想扭转昌邑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比重偏低的局面,一要继续发掘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潜力和生产能力,提高研发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二要促进准高新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有率,使之能够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标准;三要大力培植规模以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争取尽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统计

范围。

第一,必须从我市实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竞争能力为目标;加速培养和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进一步拓宽科技活动经费筹措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高技术领域内形成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紧密连接。

第二,积极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是最能体现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与其他先地区相比,我市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底子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积极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在立足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和吸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扶持那些能够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以鼓励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高新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企业,加大企业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成果转化的速度,经济增长也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的相统一,这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拓宽领域。

第三,必须将企业的主体地位与政府的谐调作用想结合,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由政府牵头,协调解决。抓住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积极融入“三区”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推进、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实施等重要机遇,努力争取国家、省和潍坊市科研经费扶持,构建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特色、有规模的沿海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框架,带动全市高技术产业的协调

第8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各个国家在产业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其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东莞是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在市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研究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该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东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概述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群,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东莞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制造业。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东莞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高新技术产业而言,2015年整体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为4920.90亿元、4828.91亿元、2076.73亿元和246.07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8.18%、18.07%、6.24%和18.44%,对经济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72.02%,处于支柱地位。2010年至2015年年均增长15.89%;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业、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也分别年均增长20.29%、48.50%、17.51%、7.72%和11.71%。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结构越来越优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各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率不断提升。东莞没有遵循我国一般的地级市下辖几个县、区的规律,市下面直接面对的是32个镇街属于一种体制创新,建立扁平化的地级市政府,提高工作效率。2015年镇街、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前十名分别是松山湖生态园、麻涌镇、长安镇、塘厦镇、洪梅镇、虎门镇、东城街镇、凤岗镇、常平镇、大岭山镇,其中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17,172,101千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在各个镇、街、园,促进了产业链的不断优化。(四)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莞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OBM原始品牌制造商转变,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突飞猛进。从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来源看,自主开发的产值已占64.78%,合作开发的占3.60%;而来源国外、港澳台、省外、省内开发的分别占13.89%、3.93%、4.51%和6.02%,自主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已占东莞市主流。

二、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东莞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据黄埔海关统计,2015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676.7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99.6亿美元,占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59.62%。东莞经济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加工贸易业务,但东莞的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附加值很低,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发达国家控制了产品的高研发投入和高知识密度的关键部件,把非关键部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的资源、劳动力进行加工和组装。东莞的加工贸易大部分进行的是非关键部件的组装、附件的生产,因此,东莞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

(二)东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足且服务范围有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存在主体,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加强体系内各机构间的联系。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约占该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20%。从东莞科技局统计数据看,2015年,东莞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为985家,而目前东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60家,少于发达国家的比例。服务范围为专利事务所、知识产权交易、科技中介等。目前由于东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能力较弱,软硬件环境条件都有待改善和提高。

(三)东莞高新技术人才不足且流动性强。在东莞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但技术创新人才呈现不足。对此可以引源高校毕业生。据了解,东莞市仅有4所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此外,由于东莞是二线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不大。由于东莞高校少,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主要来自于外省,这部分群体不稳定,很容易流向一线城市或回到原籍,高新技术人才流动性极强。

三、促进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推进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的力度。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抓手,东莞要改变自身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现状,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塑造自身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通过品牌企业培植,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可依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力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培植,强化各类创新平台和孵化器载体建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掌控高新技术产业关键部件的生产。

(二)加快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体系,要求机构数量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配套,专业服务面广,服务功能强。第一,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分层管理。明确不同级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不同,发挥的功能不同;第二,通过规范的程序认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制定相应的评选条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才能开展服务功能。现时东莞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施备案制管理,评定示范型骨干科技服务机构;第三,采取联合发展的模式,由评定的示范型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作主体,联合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攻关技术难题,向广大科技企业专业化服务,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功能。

(三)加快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和优化。东莞通过内培外引途径,大力拓宽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渠道,吸纳更多高技术人才来东莞创新创业。第一,重点培养高新技术领军人才,实现带头人的作用;第二,培养大批专业人才队伍,包括加强本地企业家“创二代”、草根创业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培育,提高高新技术人才的密度;第三,吸引海外人员来莞创业,开展自主创新成果转换的活动。完善高新技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破除束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体制障碍。落实高新技术人才职称评定、薪酬发放、股权、分红、安居落户等激励机制,为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冰冰.浅谈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及界定方法[J].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3,4:150

[2]徐远华,孙早.产业政策激励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65~72

第9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税收税收优惠政策

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将是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被各国政府广泛运用。实践证明,它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1税收优惠政策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的成本和收益

税收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技术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的,而税收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讲是政府放弃了一部分根据法律规定应该征收的税收收入,而将其让渡给企业。显然,如果税收能合理降低企业技术进步的成本或增加其收益,必然会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其技术进步的规模和速度。

1.2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活动的风险

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活动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技术进步活动的风险一方面要依靠企业自身通过技术手段和财务手段来降低和化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降低和化解,税收优惠政策是其中之一。

1.3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与生产实践、产品的技术和工艺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被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所采用。税收优惠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税收政策允许对企业技术含量高的中试产品、新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投资进行税收抵免,则必然会加速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缩短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周期。

2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缺陷

多年来,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措施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税收优惠措施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重直接轻间接优惠

税收直接优惠方式包括税率式优惠与税额式优惠,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最终经营结果的减免税,是一种事后的利益让渡,对引导企业事前进行技术进步和科研开发的作用较弱。而税收间接优惠方式(税基式优惠)则侧重于税前优惠,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税基的减免。如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对技术开发基金允许税前列支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投资抵免、延期纳税等措施来调抵税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有助于事前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主体的资金来源,充分体现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图,达到国家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而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局限于税率的降低和税额的减免,而在R﹠D费用的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免、延期纳税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优惠。这不断造成了政府收入绝对额的减少,而且也不利于从根本上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2重所得税轻流转税优惠

我国现行税制尽管是双主体模式,但流转税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来源,而所得税收入所占比重较低。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上却以所得税为主,显然与税制不符,也与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中间环节多,一项成熟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一般要经过实验室、中试和产业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风险大、收益小或几乎没有收益。而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却没有渗透到这两个阶段,仅仅停留在产业化阶段。从而使得税收优惠政策作用的力度大打折扣。另外,目前所得税优惠主要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的企业和已经享受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行优惠,而对技术落后、急需对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研开发的活动缺少鼓励措施,导致企业只关心科研成果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另一方面容易出现优惠滥用的现象。

2.3重区域性轻行业性税收优惠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某些国家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内,区域优惠明显而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或行业)优惠较少。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起到先导性、示范性、积聚性和辐射性的作用,可以在短期内吸引资金流向对高新技术产业优惠的地区,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区域性优惠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第一,对设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不论其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都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不能实现税收的引导、激励作用,体现不出税收优惠力度;第二,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性不强,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政策只规定了减税政策的起始时间,而没有规定减税政策的有效期限,更没有规定相关的限制条件,如此“无期限”的税收优惠待遇不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建立,也不利于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第三,不同时期批准成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有所不同,造成政策性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单纯的特区、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不仅不适应国家产业政策,有悖于税收公平的原则,还大大弱化了税收手段在促进全国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

2.4重企业所得税轻个人所得税优惠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普通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一半),个人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的个人所得(如股息、利息和个人分得的利润)却没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措施,并且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形成了双重课税。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率一般较高,个人投资者所获得的利润也相对较高,因而其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较高,承担的税负也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若能够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个人投资所得的税收优惠,则可以刺激民间投资者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弥补政府投资财力的不足,改进产业缺乏资金的状况,促进其快速发展。

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其“造血”机能的增强,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以上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因而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3.1逐步实现由直接优惠为主向间接优惠为主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为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我们应逐步由直接优惠为主向间接优惠为主转变,走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以间接优惠为主的道路。借鉴国际相关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政策。借鉴国际经验,我国目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的先进设备或专供研究开发用的设备、建筑可以实行加速折旧,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来核定加速折旧的程度。这样可以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增加企业用于更新设备和技术进步的可支配资金,并且缩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这实际上是一种税收信贷,相当于政府提供给企业的无息贷款。从而可以提高企业投资高新技术的积极性,达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

(2)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基金。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基金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发基金用于防范企业在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的风险,可以按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在征收所得税前一并扣除。针对社会风险基金的建立和运作不如人意的现状,我国可以用税收优惠的办法鼓励企业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基金。采取这种措施,政府实际上为企业分担了一部分风险,也降低了企业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投资和经营的风险,从而可以激发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实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抵免政策。税收抵免政策,即允许企业将R&D投入以一定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额中作为费用扣除。我国政府主导型的R&D活动格局,导致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实用性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为了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国家应当允许企业税前列支一定比例的R&D费用,并对R&D投资给予一定的税收抵免。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开发、运用和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也可以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3.2逐步实现以所得税优惠为主向所得税与流转税优惠并重转变

(1)改革增值税。我国目前的“生产型”增值税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弊端。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拥有价值较高的设备和无形资产,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而购入的原材料等产品成本所占比重相对较底。由于购进的固定资产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因而加重了企业的实际税负,妨碍了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于目前我国现实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增值税的转型:一是为了充分体现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和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确认是高新技术的产品,其生产和销售可以考虑按照低税率(13%)纳税,适当降低其实际税负;二是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设备价值量大、更新速度快、占用资金多的问题,可以考虑高新技术企业或与技术开发有关的机器设备实行“税改投”的政策,即将应征未征的增值税作为国家的资本金投入。这种税收优惠措施针对性强,更能刺激企业在购置科研设备方面投入资金,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硬件水平。

(2)完善企业所得税。一是为了鼓励起步阶段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建议高新技术企业的免税年度从企业的盈利年度开始计算,适当延长企业所得税减免的期限,减税时间可延长到10~15年;二是改革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比较彻底的做法是像软件行业一样对工资费用税前据实扣除,过渡期的办法是提高其计税工资标准;三是鼓励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转制,科研机构转为企业后可以给予一定年度的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

(3)改革营业税。为了体现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转让专利技术或非专利科技成果、特许使用权等所获得的收入应比照对科研单位实行的优惠,即免征营业税,以此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如果对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让免征营业税存在一定的执行困难,建议对高新技术企业对外转让专利技术和非专利科技成果、特许使用权等所获得的收入减半征收营业税。

3.3注重产业优惠并逐步实现区域性优惠与产业性优惠相结合

高新技术是没有国界的,更没有区域和企业的界限。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不应该有区域和企业的分界。通过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然后对进入开发区的企业给予各种税收政策优惠,主要在吸引外资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本国企业来说,这种做法则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考虑区域性优惠与产业性优惠相结合,更多地注重产业优惠。

(1)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目标。税收优惠应改变目前只局限于对单位(如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和对科研成果的范围限制,应该转向对具体研究开发项目的优惠,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不论是否处于高科技园区,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通过对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普遍优惠,而非对个别企事业单位的优惠,体现我国的产业政策目标。

(2)在东部地区,高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应逐步取消税收直接优惠方式,采用税收间接优惠方式,体现产业优惠的倾向,区内主要发展各项配套措施和服务,发展成熟的高科技园区。在西部地区,配合西部开发“点面结合”的发展战略,借鉴东部发展经验和教训,可以在开发初期,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实行一定的税收直接优惠,随着开发进程的推进,逐步减少区域优惠,清理和调整东西部税收优惠差异,走产业优惠的道路。

3.4增加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个人税收优惠

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几乎没有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就使得“以知识为本”、“以人才为本”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实际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1)对个人的技术转让、技术专利使用费等收入减免个人所得税。

(2)对科技人员实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取得特殊成绩或贡献所获得的各类奖金及特殊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3)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员工持股,有必要利用税收政策推动我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发展与普及,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包括红利和转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Gareth,H.S.PublicEconomic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第10篇

关键词: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人才培育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4-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284

营口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与北京、天津等同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哈大经济带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背靠东北腹地。是“辽宁五点一线”及“沈阳综合改革实验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区。近年来,营口紧抓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党的十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多项科技创新鼓励政策的出台,科技企业趁势而上,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力度,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口高新区、营口国家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区、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涉及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2013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50.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324.8亿元,同比增长29%。全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2家,市级高科技企业101家。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1.2 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取得突破

2013年,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7个,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20个,省级科技计划37个,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8131万元,支持额度创历史新高,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863”计划项目“特种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制与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电化学海水淡化(5万吨/日)成套技术设备及城市饮用水示范工程”、国际合作项目“连铸结晶器喂钢带技术”等一批重点关键技术得到攻关。全年专利申请101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3件,同比增长39.5%;授权专利641件,增长16.8%。

1.3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9亿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74万人,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0.57万人。重点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已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大石桥市政府与中科院青海盐湖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辽宁丰华实业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肥固体物理研究所签署共建镁质材料研发中心,辽宁卓异科技有限公司与辽宁省先进无机泡沫材料重点实验室签署联合组建营口研发中心。辽宁卓异科技集团、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盼盼集团三家单位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了营口历史上零的突破。营口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营口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营口汽保产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已初具规模,通过共享科学数据,提供专业技术、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了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拥有自主创新的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对传统产业的扩散和辐射作用不强、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全地区14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情况调查中,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不足7%,缺少自主创新技术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已成为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2 高层次人才缺乏

近年来,我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之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制约,人才交流和引进的渠道相对偏窄,对于掌握先进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弱。此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人才流失严重。

2.3 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市在增强科技意识和改善政策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市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2013年占比为1.53%。面向特色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创业中心、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科技金融服务还处在启动阶段,对外引资、引智、引商的吸引力不强。

3 推动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

继续做大做强镁质材料、装备制造、电气设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紧紧抓住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综合改革实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区位优势,吸纳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活动,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专利技术。

3.2 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培育

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吸引和启用更多的一流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切实落实技术、知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政策,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贡献有机结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进行双向交流与互动,弥补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新兴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3 加快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科技中介服务作为资源与市场的纽带、买方与卖方的桥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中介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政府与科技、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之间,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发挥着纽带、桥梁、传递者的作用,不仅推动了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目前,我市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远不能支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快培育和建立包括科技金融、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势在必行。

3.4 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式。每年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增加地方财政中用于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无偿、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构建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于高新技术项目,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针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科技企业多的特点,应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财政补偿机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

支持。

参考文献

[1] 营口市统计局.营口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2] 张贵.驱动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第11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R&D投入

近年来,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了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进程,对本省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以长春、吉林、通化三市为增长点的产业区域,集中了七成以上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长春拥有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在长春、吉林、通化地区分别成立了光电子信息产业园、软件园、生物药园、玉米深加工产业园等产业集群,聚集效应明显。吉林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光电子信息、光电医疗设备、电力电子器件以及汽车电子等领域。随着碳纤维、动力电池、光伏电池、特种高分子材料等项目的建设,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同样呈现出集聚式状态,吉林省先后规划建设了吉林碳纤维产业基地、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以及长春特种材料产业园,从而促进了吉林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制造业独领,形成了长春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制药科技产业园、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的区域发展中心以及“长春—吉林—延边”、“长春—通化—白山”两条产业发展线,龙头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具区域特色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深加工这方面。众所周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有天然的优势。吉林省主要以大豆、玉米、特产药材(如人参、鹿茸)、猪牛及家禽等为原材料,通过现代生物科技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来获取附加值丰厚的农副产品。如今,农产品加工产业已然成为与汽车、化工产业并行的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本省GDP的增长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这与高新技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壮大了整个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

2011年,吉林省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858.14亿元,占该年本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84.1%,同比增长44.3%。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产值65.48亿元,同比增长34.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73.70亿元,同比增长12.09%。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57.79%。航空航天制造业实现产值4.41亿元,同比增长21.49%。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实现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20.03%。①由此可见,2011年吉林省在六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前景广阔。

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是由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与一省(国)的GDP的比值得出的,用以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情况。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自2007年的314.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20.6亿元,4年间增长了700多亿元,贡献率2007年至2011年分别为5.9%、6.6%、7.4%、8.4%。9.7%,一直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可见,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本省GDP的增长。②

R&D投入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体现,产业R&D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用R&D/GDP作为R&D投入强度指标。发达国家R&D投入支出一般占到GDP的2%以上。吉林省R&D经费投入呈增长趋势,2007年到2012年的R&D经费分别为50.9亿、63.3亿、81.4亿、75.8亿、93、5亿、109.8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62%;R&D强度2009年超过1%,达到1.12%,其他年份一直在1%上下波动。相比较而言,全国的R&D强度一直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 2012年达到1.98%,有望突破2%。③从中可以发现,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与东北三省的比较中,1997年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为66.6亿元, 2011年达到1020.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辽宁省1997年总产值为223.1亿元, 2011年其产值达到了1884.5亿元,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6.5%;黑龙江省1997年的总产值为103.3亿元, 2011年总产值达到395.3亿元,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0.1%。从中可以得出:虽然黑龙江省开始总产值的基数比吉林省的要大,但由于吉林省一直保持着较高平均增长速度,而黑龙江省发展不稳定,以至于到2011年,两省之间的产值差额为625.3亿元;而辽宁省的总产值的基数比吉黑两省的总和还要多,虽平均增速要比吉林省的低,但终究一直占据整体的过半数。吉林省总产值占东北三省的比例从2006年开始依次约为19%、20%、23%、25%、26%直到2011年的31%。④由此看出吉林省在东北三省中所占比例近六年来不断在扩大。

总之,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动力充足,拥有医药、汽车等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未来的发展势头不容低估。因此,吉林省要把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让本省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做大做强。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12)

②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年-2012年);《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年-2012年)

③数据来源:历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④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年-2012年)

参考文献:

[1]陈维涛.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2,(6).

第12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83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商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商品技术含量、品牌、质量安全性和成本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只有把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 河南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情况

1.1 创新人员投入

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R&D科工/R&D科工为2.3%,居全国第14位, 居中部六省第2位。湖北省以3.32%,位居全国第10位,江西省以1.79%位居全国第17位,湖南省以1.09%位居全国第19位,安徽省以1.02%位居全国第20位,山西省以0.56%位居全国第23位。

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为11011人,中部的其他省份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分别为13131、5159、2026、4344、9065。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除低于湖北省外,均高于中部其他省份。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55.2%,位居中部六省第5位,其中尤以山西省的最高达到了73.6%。

由此可见,河南省已经加大了创新人才的投入力度,就全国而言,创新人才的投入数量居于中上等,就中部六省而言,创新人才的数量只低于湖北省,居第2位。

1.2 创新经费投入

以上数据显示,河南省2007年R&D经费支出比2000年增加了90.1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5.92%,说明我省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河南发展的重要性,所以R&D经费总额每年都有所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也不小;但是从R&D/GDP的比重来看,这个比重虽然也在逐年增加,总体来看,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还是很小的,现在还没有达到1%,说明我省的对科技的投入力量还是不够,可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量依然很少,资金的缺乏会严重影响我省的科技创新成果。

1.3 创新活动能力

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共有77家,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为42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为1.98%,位居全国第11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1位。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达50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为64.9%,位居全国第16位,在中部六省中居第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创新产出能力

2006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8.87%,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湖南位居第一,其他依次为江西、湖北、安徽和山西。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8.97%,居中部六省第5位,比率最高的是安徽,比重达到31.72%,其他依次是湖南、湖北、江西和山西,分别为22.59%、21.16%、19.14%、18.03%。但河南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在中部六省中居第2位,这说明河南省在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方面与其他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创新产出能力。

2 河南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总结河南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可比指标,该指标也可用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33%,居中部六省第4位。可见,我省的经费投入强度很小。由于低水平的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我省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无法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只能将技术创新活动维持在对一些中低端技术的研发上,说明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河南发展的重要瓶颈,直接影响着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减少和外流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人力资源方面,2000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09万人,到了2007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9.21万人。从每年的增长人数看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在十五期间事实上是减少的,从绝对数字看这19.21万人对近1亿的人口大省来说实在太少了,还不到万分之二十,这个比例实在太低。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外流现象也很严重。一方面是由于我省的研究经费不足,而且经费中支付给研究人员的更是少得可怜,导致了人才的外流;另一方面是由于我省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不能给人才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优厚的工资待遇和优美的工作环境,人才政策的不到位,用人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导致了人才的外流。

(3)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河南65%左右的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来源于企业,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省有70%的科研人员分布在企业,80%的科研经费是由企业投入的,高新技术产品也绝大多数是企业研发出来的。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不断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自主创新投入多、耗时长和风险大,在短时间内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往往被轻易得到,导致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4)自主创新实际产出水平偏低。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8.97%,居中部六省第5位。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项目数达706项,位居全国第16位,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达358项,位居全国第17位,中部六省第3位,湖北省660项居全国第12位,中部六省之首。

3 增强河南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3.1 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体系

河南要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河南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要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进一步集成资源,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产业化,帮助和推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充分抓住“创业板”上市的机会,多渠道融资。

3.2 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配套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是稳定科技队伍、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鼓励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奖项,对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技术创新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机制,支持企业探索更加灵活的薪酬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股权和期权等激励政策,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技术折股等措施,使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3.3 建立健全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健全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外部保障。我省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吸引人才、引进资金、税收等方面政策措施相对滞后,如风险投资和风险担保等方面没有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有利于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保护知识产权。

3.4 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

首先要大力提升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保持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优势;其次是逐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和项目,实现在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第三是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总之,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加强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工作,推动原始性创新,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优势领域加强集成创新。以激发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为重点,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崔金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索,2006,(2).

[2]马有才,王颖,岳良运.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7,(07).

[3]王午.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5,(11).

[4]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