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观察日记三则

观察日记三则

时间:2022-10-29 21:1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观察日记三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观察日记三则

第1篇

今天,我闲着没事干,观察了一下我家种的木瓜树,因为已经种了好几个月了,所以这棵木瓜树已经到我的鼻子了,树叶也已经变得又大又绿了,像一把奇形怪状的扇子,而且还可以扇风呢!它的茎还是那么柔弱,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它吹断似的。茎上有一条条长短不一的“皱纹”,上面还长着几个花骨朵,绿绿的,小小的,就像一粒黄豆。再往下看,一朵花已经开了,花瓣是白色的,长长的,顶端尖尖的。一阵风吹来,这朵小花开始扭动着它那又细又长的腰,真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在微风中跳舞,是那么可爱。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木瓜树悄悄地对我说:“怎么样,我美吧!以后你们还可以摘我身上的瓜吃呢!所以你们现在一定要好好照顾我,这样才能长出瓜!”哎!这个淘气的小木瓜。

(2)

今天,刮了一阵大风,木瓜树被吹得直不起腰来,身上的叶子死死地拽着那根细长的茎,那茎上的小花也枯萎了,耷拉着脑袋,换上了一件灰黄的衣服,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瞧!茎上又新长了2粒花骨朵,长长的,尖尖的。再往下看,两根很长的东西“破茎而出”,那是什么?我带着这个疑问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还是不知道。我问了一下妈妈,妈妈也好奇地摇了摇头,算了,不管它们了,但又出现了一个好消息,刚刚相反,——又黄了一片叶子,哎!可怜的木瓜树,如果你仔细看那几片叶子,会发现他们也有长“青春痘”的情况,不过是黄色的,而且十分均匀,就像用尺量着画的,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不过除了那些刚长出来的叶子那样而已。可能这也是它们的其中一个特点吧!

(3)

今天,下了一场及时雨,让我家的木瓜树喝得肚滚腰圆,它舒展着柔软的枝条。嗨!我惊奇地发现昨天那两根不知名的小东西,其中一根已经在顶端长出一片叶子了,真是不可思议,就一夜的工夫啊!哎!令人惊奇的木瓜树!还要告诉你们一件事,昨天那几个小花骨朵,已经开始慢慢展开了,小小的白花拌着点点的雨滴,散发出一点点清香。这时我突然发现,这棵木瓜树的茎苍老了许多,茎上长出一个个圆圈,还新生了许多“皱纹”,就像一张老人的脸,但它的枝条、叶子、花骨朵又是那么充满活力与生机,真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小东西。我现在一定要更好地照顾它,让它变得人见人爱!

我爱我家的木瓜树!

第2篇

今天,我闲着没事干,观察了一下我家种的木瓜树,因为已经种了好几个月了,所以这棵木瓜树已经到我的鼻子了,树叶也已经变得又大又绿了,像一把奇形怪状的扇子,而且还可以扇风呢!它的茎还是那么柔弱,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它吹断似的。茎上有一条条长短不一的“皱纹”,上面还长着几个花骨朵,绿绿的,小小的,就像一粒黄豆。再往下看,一朵花已经开了,花瓣是白色的,长长的,顶端尖尖的。一阵风吹来,这朵小花开始扭动着它那又细又长的腰,真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在微风中跳舞,是那么可爱。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木瓜树悄悄地对我说:“怎么样,我美吧!以后你们还可以摘我身上的瓜吃呢!所以你们现在一定要好好照顾我,这样才能长出瓜!”哎!这个淘气的小木瓜。

(2)

今天,刮了一阵大风,木瓜树被吹得直不起腰来,身上的叶子死死地拽着那根细长的茎,那茎上的小花也枯萎了,耷拉着脑袋,换上了一件灰黄的衣服,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瞧!茎上又新长了2粒花骨朵,长长的,尖尖的。再往下看,两根很长的东西“破茎而出”,那是什么?我带着这个疑问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还是不知道。我问了一下妈妈,妈妈也好奇地摇了摇头,算了,不管它们了,但又出现了一个好消息,刚刚相反,——又黄了一片叶子,哎!可怜的木瓜树,如果你仔细看那几片叶子,会发现他们也有长“青春痘”的情况,不过是黄色的,而且十分均匀,就像用尺量着画的,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不过除了那些刚长出来的叶子那样而已。可能这也是它们的其中一个特点吧!

(3)

今天,下了一场及时雨,让我家的木瓜树喝得肚滚腰圆,它舒展着柔软的枝条。嗨!我惊奇地发现昨天那两根不知名的小东西,其中一根已经在顶端长出一片叶子了,真是不可思议,就一夜的工夫啊!哎!令人惊奇的木瓜树!还要告诉你们一件事,昨天那几个小花骨朵,已经开始慢慢展开了,小小的白花拌着点点的雨滴,散发出一点点清香。这时我突然发现,这棵木瓜树的茎苍老了许多,茎上长出一个个圆圈,还新生了许多“皱纹”,就像一张老人的脸,但它的枝条、叶子、花骨朵又是那么充满活力与生机,真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小东西。我现在一定要更好地照顾它,让它变得人见人爱!

我爱我家的木瓜树!

第3篇

这天,天刚亮,我就挑了一小把饱满的绿豆。我先拿了一只一次性杯子,将杯子装一点水,接着,用餐巾纸帮绿豆铺了一张“小床”,然后,小心翼翼地撒入那一小把绿豆,最后,我又把绿豆移到了窗台上,睛天时,它们可以晒晒太阳。看到小绿豆舒适地躺在餐巾纸上,我开心极了。

我想:现在绿豆们一定在睡梦中,还可能在楠楠地说梦话。望着杯中的绿豆,心中无比激动,真希望它们马上就能发芽呀!

大约过了五个小时,我想:现在豆子们应该已经发芽了吧!可是,我一看,绿豆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心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是再等等吧,看明天有什么结果。

10月2日 星期日 小雨

这天早上,浇水时,我惊喜地发现,绿豆发芽了!约有四毫米长,发芽了的绿豆犹如一个个逗号,真可爱!水洒下来,它们就大口大口地吸收着,如同一个个贪吃的胖娃娃。昨天的绿衣服显然已经不合身了,瞧!它们都露出了白嫩的肚皮呢!我小心地拿起一颗绿豆捧在手中,芽儿软软的,滑滑的。

到了下午一点钟,嫩芽长的已经到了约七毫米长了。我兴奋极了,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说我的绿豆已经长出嫩芽了,妈妈纠正我说:“这不是嫩芽,是根。”我一听,原来这是它的根啊。

明天,绿豆们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10月3日 星期一 阴

清晨,我醒来,急忙跑去看绿豆,给它们浇水。我惊奇地发现,原来那小小绿豆现在扩大了一倍,可能吸足了水份,把身体胀开了。绿豆的根已经长得很长了。最长的根竟有1厘米长了。而且,我还看见绿豆脱下了衣服,剩下一个洁白光滑的身体,那是绿豆的皮,可能因为天气太热了,所以才脱下来的吧!瞧,它们一个个懒洋洋地趴在它们柔软的“小床”上呢。

第4篇

日记,就是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

记日记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国著名作家冰心这样说过:“心中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话怎么说,字就怎么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思想感情发泄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

虽然每天写下一些文字并不难,但是要坚持天天写,一天也不间断,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就需要有恒心,有毅力。

有不少小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都曾经记过日记,往往开头一段时间兴趣较浓,但过上一段时间(通常在两三个月)便坚持不下去了,先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后来干脆不记了。这是缺少恒心和毅力的缘故。其实,恒心和毅力是可以培养的,培养恒心和毅力的最好方法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每天晚上在睡觉前一定要在日记本上写上几笔,不写几笔便不睡觉。开始时可能会有“坚持”的感觉,记到后来,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变为每天的“需要”了。

记日记与写作文最大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必须绝对真实,一定要是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和确实这样想的,才用文字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二是长短篇幅不限,结构方面也不要求“一定要像篇文章的样子”,有话则长些,无话可短些。

日记的一般格式是,先在第一行写上日期、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然后另起一行记事情的经过或自己的感受等。日期要写全年、月、日,如2011年9月27日,不能光写“9月27日”而把2011年漏掉。不然过上几年翻阅时连自己也弄不清楚是哪一年写的了。天气情况则不一定记得特别具体,只要分别“晴天、阴天或雨天”就行了。有的日记记的内容比较集中,也可在第一行下面像作文一样加个标题。篇幅较短的日记不必分段,但内容较多,不但记事并且还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想的日记一定要分段,通常记所感所想时应另起一段。记日记尽管没有像写作文那样要求严格,但语句表达的意思要准确,要流畅,包括标点符号,也不能马虎了事。

日记,就其内容看,可分为生活日记和观察日记两种类型。生活日记就是把自己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并适当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生活日记可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可以记一件事或一次活动,也可以记一个人,还可以记动物、物品等。观察日记则是记录自己有意观察到的事物或社会现象。记观察日记,不但要记下观察到的情况,而且还应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找出其中一些规律来。比如说《蚂蚁活动与天气变化》这类观察日记,通过对蚂蚁生活规律的观察,与天气变化现象进行有目的的联系分析,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蚂蚁可以预报天气。

要记好日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放开写,把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绝对真实地记录下来。而不要进行过多的修饰。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有些内容写进作文中去可能不太适合,但记在日记当中就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说,在同学有困难时究竟帮不帮他,自己的头脑中曾经犹豫过,那就应当把这个思想过程如实地记下来,而不要怕“有损自己的形象”而不记,或者不顾事实地拔高自己,大唱“高调”。

二是要有中心,有新意,不要写成“流水账”。尽管日记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如上面所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可以记下来,但是,具体记时要注意有重点和有新意。不能事无巨细,主次不分地把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思想状况杂乱无章地记下来,因为这样记很容易记成“流水账”的。比如说一天之中发生了三件事,其中两件事是经常发生的,对自己的思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触动,而另一件事是很少发生的,在自己的头脑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就应只记后一件事,前两件事就不必写,或简略地写进日记里去。

三是记事要与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结合起来。光记事而不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日记是很容易成为“流水账”的,这样记日记,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想水平作用就不会太大。比如说,你今天和同学们参加了植树活动,如果在记日记时只是详细地记录了种树的整个过程,而对自己当时的心情和种好后的感受只字不提的话,那么这篇日记的质量还是比较低的:而如果用细腻的笔墨具体地描绘出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既有叙述,又有抒情和议论,那么,这篇日记就有一定的“深度”了。

第5篇

【关键词】 美术速写;日记;意义;主题;方法;表达

一、速写日记的意义

速写是美术教学中最为普遍的基础课内容之一,但也是极易被边缘化的重要专业课程。这是因为学生对速写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基本的技术能力层面,尤其是本科一年级尚有很大的考前培训的惯性,没有从一个应有的专业高度上来认识、理解速写。速写由于形制精悍,不拘于材料工具,不囿于环境场合,最宜进行记录表达,也是最为简便的专业表达方式。由于时间的局限使得速写无法做过多做修饰推敲,无法像长期作业一样苛求所谓的完美深刻,但这恰恰促成了速写的即兴与感性的特点,使它成为绘画中最具天然性质的一种专业形式。速写在造型基础训练中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学生仅仅将其理解为训练造型,培养手、眼、脑配合能力的课程。这种认识是很狭隘的。速写不受材料工具及环境场合的约束,篇幅简练快捷,恰似日记,不拘形式体例,有事则记、有感即发。

速写的感性即兴与自然不拘,更似文体中的日记,所谓日记就是每天或经常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或对事物的观察思考、体验感悟等所做的文字记录。不拘形式体例,有事则记,有感即发,率性而为,灵活多样。因此可以把速写作为对日常所见、所思的一种绘画记录,通过速写日记实现技术训练逐渐向专业表达的转化,这是使速写得以升华的有效方式,也是引导学生从从自律到自觉最终达到艺术自由的重要途径。

二、速写日记的主题

1、速写日记的内容

速写日记的难点在于较之速写造型训练有更强的主观性,按照主观性的大小,将速写日记的练习分为纪实类速写、表现类速写和探索类速写三个内容,以便于速写观念的转化和速写方式的过渡。这三个内容也可以说是从相对的被动描绘到主动表达的不同阶段,当然这三者的关系不是完全割裂的,有时相互之间有部分功能的交错,但是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姑且按照主观性的大小,对速写进行分阶段、有目标的训练。(1)纪实类:这一类速写以写实手法为主,是在具有一定的写形状物能力后,客观地、如实地记录生活中的事物的形貌神韵。(2)表现类:重在观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不注重对形象客观形态的如实摹写,为了强化观念或感彩而对形象做出较大的主观改造。(3)探索类:这种速写常常是针对创作进行的形式语言或构图形态的探索研究,是创作作品的预演。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些未必就是现场写生,而是凭借长期实践中对审美的理解感知,依靠默写或想象完成。有些作品也会直接演化为创作。

2、速写日记的主题

为了增强学习的系统性、研究性,使速写日记学有所用,以便于与创作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人的具体专业特点及学习阶段,对速写日记进行相应的主题设定,并以这个主题为持续关注点来进行。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在速写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个人或社会生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主题选择有很多种方式,以下提供几种设定方式的参考。例如按照题材内容可分为:

(1)人物肖像:可以设定某一群体,如记录当代大学生活、民工生存状态等等。(2)静物道具:如生活用品、工业机器等。(3)风景建筑:城中村改造、历史遗迹等。(4)场景组合:校园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主题设定可以一种或多种,也可除以上方式外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自己另行设定。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各人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类型的速写日记来进行,如纪实类的人物肖像或表现类的人物肖像,如纪实类的风景建筑或表现类的风景建筑等等。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点的速写内容做简要的文字表述,或者是自己的心情记录。

三、速写日记的方法与表达

速写既然是绘画的一种形式,那么也就一定要以绘画的普遍规律与方法作为重要的参照,不要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提升速写质量内涵,并增强速写与创作之间的联系。因此从以下几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来进行,把握速写日记的方法。

1、观察与体验

我们通常把观察与视觉联系在一起,但是观察不一定仅仅用视觉一味的去看,因为视觉接收的信息是有限的,而绘画也不只是用视觉来体现视觉的,用“所见”能体现出“所不见”,用有限的“画中”体现出不尽的“画外”才是绘画的精妙之处。

2、兴趣与意味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真观察体验,对物象有全面了解,从自己最感兴趣处入手,寻找切入点,说自己想说的话,画自己想画的画,兴趣是使绘画状态保持饱满、充满活力与生机的酵母。

3、概括与提炼

以兴趣点为依据,对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概括,去粗取精,精益求精,提炼出最能表达审美意趣的形象信息,使之浓缩、凝华。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简化的过程,“没有简化,艺术不可能存在,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取出来。”――克莱夫・贝尔。

4、夸张与强化

要想给观者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就需要强化客观物象传达给自己的感受。夸张就是突出强调物象特征,以加强和扩大对于这些特征的认识,以便充分的揭示物象的本质。夸张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趣味点,形象的变形或扭曲以强化或突出这种意趣为目的。马蒂斯的作品正是为了强化形式美的意趣,而对物象进行夸张,为了追求高纯度的形式美而牺牲形体,为了画面构成需要而不由自主地改变结构。

5、默写与想象

第6篇

作文教学改革千姿百态,在写作训练中,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以数量促质量,有些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总认为写要比不写强,这固然好,但也给学生造成了无形的负面影响。一是学生处在被动位置,为完成任务,则胡编乱凑;二是长此以往,学生产生极大反感与厌恶,日记似流水账,很少体现新鲜与创新,这样学生头疼,教师失望。学生日记扉页常写到“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挨打受气”。这固然是对自己的鼓励督促,而有时也难免受老师之气。如果将师生关系对调,教师记日记,也恐有难处。因此,教师也不妨“受点气”,写“下水日记”,与学生同勉,言传固然重要,身教更能潜移默化。

日记具有持久性、内容丰富性、及时性、知识性等方面的特点,而教师“下水日记”更要有针对性。如果身体力行,也非易事。这就使我明白,不要过分给学生加压和拔高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减量与增效,不必苛求日日记,而应出自真情记,教师指导记和写“下水日记”。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 新颖性

教师写“下水日记”,可谓“红杏出墙”,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好奇心理,他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写的,写得怎样,在听和自读过程中能够专心并借鉴,在心里也能形成一种自我督促、不甘落后的精神。

二、指导性

学生对于每天的生活似乎司空见惯,写起来总觉得无事可写,没有新鲜感可言,而教师就不一样,可以站在高处对所发生的事进行筛选,把看似平常的事或易忽略的事,充实其意义和价值,从适合学生的角度入笔,或者抓住典型几件事记录,帮助学生发现闪光点,一可以提供给学生,可供参考;二可以通过对某件事的写作示范,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发现并记叙这些事,而且从中学到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等。

三、培养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教师与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通过教师的观察、写作、言学生之心声,使学生恍然明白,我怎么没有这么观察和发现呢?即使观察了又为什么写不好,原来也就这么简单。有这样一个故事:福楼拜与莫泊桑在街上散步,迎面来了一辆牛车,福楼拜让莫泊桑以牛车为对象,写出七篇内容不相同的散文。福楼拜见莫泊桑很为难,就启发他说:“拉车的牛早晨和晚上神态不一样,赶牛车的人喝醉了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不一样,牛饿肚子上山和饱肚走平路有明显不同……”故此,教师写“下水日记”正是给学生一个启发引导作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能力,增加浓厚兴趣,并拓展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日记每篇总是这样开头:“我今天吃了饭,玩了一会儿,就开始写作业……”其他乱凑几句,就没下文了,对于这样的日记,必须抓住“点”启发到“面”,进行发散思维。这种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适用性很强,如果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无疑会受益匪浅。

四、 师生相得益彰

通过教师写“下水日记”既可以提高自身的基本功,也可以总结经验,搞好教学,更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的“下水日记”,源于一天的教学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捕捉到可写之处,反映学生的喜、怒、哀、乐,以及真、善、美,为学生喜闻乐道。一方面自己写,另一方面将部分事情提供给学生写(事情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在班中提出)。师生共同下笔,第二天或一周后相互交流品味,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另外,教师的威信不言而喻地得到提高。如果师生确认无内容可写,轻松一下也是件乐事。

日记只有成为学生自己最亲的伙伴,当离不开它的时候,这才是日记真正的内涵和价值,而不是被迫的。谋求数量不是唯一的出路,谋求质量才是生存之本。让所有的教师拿起笔来,给学生正确的导航,共享那份快乐!

第7篇

关键词:作文指导;写作素材;写作兴趣

语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人们交流要有语言的支持,联络要有书面文字的沟通。文件、文书、书信、文学等,没有能够离开语文的,就是理工类的也要用文字去阐述相关定理和定律。所以,语文是人们学习和工作须臾不可离开的知识。做好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强化语文工具性的重要形式,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放低要求,重在培养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由小学升上来,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有意注意的时间是需要人为延长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依靠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一切学习活动都应该从兴趣培养出发,让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效率就很容易保证,反之,则学习效率不好保证。学生对作文有一种恐惧,认为自己写不好作文,教师如果不善于鼓励,那么,学生很难建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激发学生信心的关键是降低作文的要求,不给学生设置更高的作文要求,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作文基础确定指导内容,不让学生感到写作文是那样的可怕,只要能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将事件记叙得清楚、明白就好。不给学生规定字数,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致写,只要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就应该得到肯定。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修改,每次自己读自己的作文,都会发现一些不恰当之处,修改后就可使作文变得完善和完美。

二、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

日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措施。很多知名作家谈起他们的成功经验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观察日记。随时将自己看到的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经过这样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实,很多学生是不愿意写日记的,但是作为教师要设法让他们善于写、乐于写。为此,我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今日见闻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讲给大家听,然后将这部分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几次之后,学生就养成习惯了,后来,我就告诉学生这就是日记。学生没有为教师提出的要求而表现出无奈,而是顺理成章地开始写日记了。写日记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越是时间长久效果越显著。因此,要训练学生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三、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学生写作文时会感到没什么可写,没什么事情可感动,这与学生缺乏观察能力有关,也和学生阅历少有关。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资源。途径有一条,那就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作提供源泉。如,我们可以开展各类竞赛、交流,创办班刊、校刊,开展“寻找家乡的文化”“探访身边的名人”“亲近大自然”“观察可爱的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让学生开阔眼界,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第8篇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日记、随笔是体现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最佳方式,学生可通过写日记、随笔展示自己的个性特色,抒发自己的情感。

日记、随笔作文化即把日记、随笔当作作文,它是学生练笔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学生的课外时间有限,要求其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就要在注重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笔,多写日记,多写片段,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对写日记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具有兴趣和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克服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提供和创造写作机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因而,我把学生日记看成是师生促膝谈心的芳草地,精心批阅,加以指导。在批阅日记的过程中,我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分担忧愁,热情地抚慰幼小的心灵,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学生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写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有的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向老师提出要求,有的把同学间的矛盾告诉老师,还有的把家庭中的烦恼向老师诉说。久而久之,学生似乎领悟到了写日记的益处,越写越有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的笔头熟了,掌握的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能运用到作文中去,提高了写作水平,增强了写作兴趣。

二、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写作、自主写作的习惯,必须为学生拓展写作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除减少命题作文,让学生自主拟题外,还要提倡多写观察笔记、生活练笔、读书笔记,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因此,我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他们懂得观察事物的方法,懂得如何积累素材。同时,我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有景可绘。提倡写“想象日记”,让学生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教学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后,让学生观察乡村的夜并描写乡村的夜景。学生李佳彤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暮色里的村庄亮起了灯火,月亮爬上了树梢,一会儿又躲了起来,不知什么时候飘起了细细的雨丝,小雨拂过脸庞,柔柔的、凉凉的。大人们打着伞,三五成群,谈谈家常,讲讲农活;小孩们则肆无忌惮地在小雨中嬉戏、玩耍。等人们进入了梦乡,沸腾了一天的乡村终于静下来了,一切都变得那么和谐、安宁。

乡村确实迷人,雅而且不俗,实而不华,孕育着无穷的美。迷人的乡村和那朴素的人民哟,愿你永远拥有那份纯净的美丽……

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写什么,还能自由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拓展了写作空间。

三、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第9篇

一、让日记成为学生“生活的剪贴板”

初中生,多梦的年龄,在他们的世界里,喜怒哀乐,悲欣愁苦,亦是百味俱全。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用眼捕捉、用耳聆听、用心感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鱼虫鸟兽,风雨云霞,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大到宇宙天际,小到落叶尘埃都可以写。然后让他们每天都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把白天感受最深的一处景、一个人或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记录下来,也可以是自己的烦恼、忧伤抑或喜悦。日记中要尽可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人见其一,我见其二;人见其二,我见其三。在日记中尽可能用上平时积累的优美语句或古典诗词,并且用波浪线做上记号,表明自己会灵活运用积累的语言了。旁征博引、大量活用促使学生的积累得到了运用,而运用又刷新了学生的积累,促使学生的语言系统不断升级。

每一次,我都会认真欣赏学生的观察日记,并作上恰当的点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徜徉在学生情感的天空里,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在每一天的语文课上都会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朗读、点评优秀的日记,激发学生继续写日记的热情。慢慢的,我发现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增,不少学生的日记越写越长,有的同学甚至能别出心裁地改写唐诗、宋词,比如,辛弃疾、李清照的词。

有同学酷爱足球,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多次写到足球,其中《印象・南非》更是她自己的独特感悟。摘录如下:

何曾几时,好望角的秋叶又落下。在那个遥远的国度,如火的六月,从一场看似癫狂的开幕式开始。/啊,南非的盛夏,只属于它!我的心中埋下足球的种子,生根发芽。只是好奇想一睹世界第一运动的风采。/之后才发现,我又站在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的人生从此将离不开它。/一场角逐,十一个人的游戏,似微风抚过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我明白了,一直以来心灵的缺口,该用它弥补。/我的心始终激情四溢,是心动,甚至是痴狂。/一场盛宴,南非――那个艾滋病肆虐的小国/华丽蜕变为彩虹之城。世界/在为南非疯狂!/阿根廷的历程犹如“泰坦尼克号”,出行与沉没都是世界的焦点,而它的失败,使《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音乐又一次响起。/而我,终于第一次为阿根廷哭泣,也为足球!C罗的黯淡出局,卡卡的仰天长叹,梅西的垂头丧气,卡西的神勇无比,伊瓜因的帽子戏法,托雷斯的低迷忧伤,斯内德的晶莹泪花……/细数南非的碎影,静听《非洲时刻》,一遍一遍,新的感悟!

另外几位感情细腻的女同学甚至开始写起剧本来,而且还是连续剧形式的,其中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尤为传神。当然,作为老师,我也读得出日记中的主人公,就是她们自己的缩影,她们把心里话都含蓄地渗透在里面。每次想将她们的优秀片段与其他同学分享时,我都会先征求一下她们的意见。在这样的一个艺术的殿堂里,他们享受着尊重,享受着自由,享受着成功,享受着快乐。观察日记已经成为了学生“诗意的栖居地”。

二、让日记成为学生阅读欣赏的园地

德国诗人雪莱说过:“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有一个能思维的头脑。”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两个月之后,我让学生同桌互批观察日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同桌的观察日记本上作上自己的点评,可以是对语言的品析,也可以是对题材的评价,也可以是感情上的解读。同桌互批后,并且要负责推荐优秀的日记,写上推荐的理由。老师利用语文课或是作文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被推荐者大声朗读自己的日记佳作,推荐者则做恰当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对课外美文的欣赏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另外阅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三、让日记成为学生完美蜕变的舞台

每个双休日,我都让学生以手抄小报的形式整理自己一周的日记佳作,再评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张贴到班级的展示栏里。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让他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学生热情高涨。每个月进行班级日记佳作汇编,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学期结束评选出班级的写作之星,并颁发奖状和奖品。这样,点燃了学生创作的火花,开启了他们感情的大门,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创作之水源源不断。

第10篇

曾纪泽早在出使以前,特别是他在京城候补期间,就与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官员、医生、军人等有所接触,并结交了一些外国朋友,如英国翻译官梅辉立、英国医生德约翰、美国传教土丁韪良等,通过他们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如通过交往,他已认识到中西方在“饮食、衣饰、政事、言语、文学、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出使前夕为江凤藻的《文法举隅》作序时便主张应“考求各国言语文字”,并“不得以其异而诿之,不得以其难而畏之” (《曾纪泽日记》,下同),充分体现出一种对待西方文化博大宽容的开放态度。1878―1886年出使西方为其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探求西国“政事、言语、文学、风俗之不同”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在公事之余对西方社会做了较全面的考察,这些考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现择其要论述如下:

第一,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察。在出使期间,使事之余,曾纪泽考察了各国的议院制度,并在日记中予以详细记载。如他在光绪五年二月初三日的日记中记其参观法国议院道:“自法国改为民主之邦,国之事权,皆归于上下议院。两院首领,邦人亦称之曰伯理玺天德,而总伯理玺天德但主画诺而已。”虽寥寥数语,却表明他已认识到议院制度的实际运行原则。此外,在英国期间,他“赴议政院,坐听视事”,对议院开会情形作了记载,并对议政院上下两院作了比较,虽未明确表明自己对这种政治制度的态度,但他这种有意识地对西国“政事之不同”的探究,却反映出他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他的西方观。

第二,对西方社会文化教育等事业的考察。在使西期间,曾纪泽考察了英、法、俄三国的各类文化教育及科研等团体、设施。如在他的日记中详细地记有他参观西方国家中小学、小学公会、教会学校、医学院、图书馆、植物园、名画展,观看显微镜和双筒望远镜,登格林威治天文台观天文望远镜,到伦敦大书院舆地会听学术报告,观看莎士比亚的歌剧《哈姆雷特》……等等活动。这些参观与考察活动都反映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有意识探究,不仅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头脑,加深了他对西方社会文化的认识,而且为其内容丰富、积极开放的西方文化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对西方社会风俗人情的探求。曾纪泽初到欧洲便感到有两件事难以习惯:一是房屋太窄,二是物价太贵。于是,他便有意识地探求西方国家民俗人情之不同,认为“英、法人皆好自誉其国,而讥议他国之俗,……此两国之所同也”。“英人善营运以取财,法人喜奢靡而耗财。善取财则物虽苦窳而价值不贬,喜耗财则泰侈成俗而百货腾踊,此两国之所异也”。此外,对西方各国婚姻礼俗的记载,对法国夺标赛珍会活动的参观,均反映了他对西方社会民情风俗的有意识了解。

第四,对英、法、俄三国实业发展的关注。在出使期间,曾纪泽专心考察了各国各类兵工厂、机器公司。在他的日记中详细记有他访问参观伦敦的印刷厂、画报局、官办银行、乌里冶炮局、阿模士庄军工厂,伯明翰的橡皮局、铸铁局、银器局,设菲尔德的炼钢厂,德国克虏伯炮局……等等活动。这其中,他考察最多的还是船厂与炮局。通过这些参观访问活动,他对西方国家的现代武器、新式装备有了一定的了解。当他参观英国的乌里冶炮局看到百吨大炮时感到很惊讶,他在日记中仅用二百余字便将大炮的结构、特征、性能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读来如见其物,足见其观察之细微,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军事工业的极度关注。

总之,曾纪泽通过对西方社会的亲身观察,对西方社会的各方面情况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在开阔其眼界、增长其见识的同时,也为他的西方社会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更为近代国人了解西方、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视野。

曾纪泽使西期间对西方社会的亲身观察,使他对西方社会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他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实践自己的“就吾之所已通者,扩而充之,以通吾之所未通”的豪言壮语,从而逐渐丰富了他的西方社会观的内容。总的来说,他的西方社会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西方社会政治制度观。曾纪泽立足于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察及对西方国家“政教有绪,富强有本”的探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他在一定程度上已认识到议会制度的作用,对国民的权利与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这些认识在当时均属先见卓识。正是这些认识,使他不仅有别于当时一般的封建官僚,也有别于一般的洋务派大员。

第二,西方社会文化观。这种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与反思后所表现出的对西方文化的积极认同与倡导上。曾纪泽在使西期间非常细心地观察、比较新生事物,尤其是在他参观英国的小学公会以后,他发现中西方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他认为中国的小学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古文字的别称,另一种则是指“童蒙基址”。而西方小学,则“由细而知巨,由表以验里,由无用以求有用,由同种以察异种”,并“与光学、电学之属,争齐而并重”,“设公会邀人观览”,有“集思广益之意”。也就是说,这里他已看出了西方教育讲求实学,注重与实验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他经过反思进一步认识到中西方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别,于是他提出了中西学各有所长,应互相学习、互为补充的主张。他主张在华设立学塾,聘用外国人教授西学,同时在英、法、德等国设立中国学塾,“择中华绩学之士,以教洋人子弟之向华学者”,如此,才可以做到“声气相孚”,也才可以“抉幽洞微,暗获助益”。主张中西方文化应互相交流融合的思想由此可见。

第三,对西方国家军事强大原因的认识。曾纪泽很清楚中国与西方各国在军事力量上的差距,于是在探求中西“政事、言语、文学、风俗之不同”的同时,他也积极探求西方国家军事强大的原因。他曾在伦敦老城裁缝会举行的宴会上直言他自己“颇好留心西学,志欲使中国商民仿效欧洲富国强兵之术、格物致知之学”,表露了他锐意革新的志向。因此,在他的日记中经常有他参观西方各国兵船、兵工厂及新式武器的记录。经过细心考察、研究,尤其是在参观英国乌里冶炮局后,他终于悟出了西方国家军事强大是“合通国人士之智力”的结果。

当然,曾纪泽的西方社会观远不止于上述内容,如他对当时西方各国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政党作用的认识与思考,对西方社会风俗人情的记录与认识,均可纳入到其西方社会观的范畴,在当时也均具有一定的远见性。

曾纪泽是近代中国一位杰出的外交人才,他在出使西方期间,通过对西方社会的观察,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西方社会观,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他在日记中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记录与介绍,对近代国人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起过一定的作用,并对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产生也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其次,他对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比较与反思,有利于国人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他对西方文化的积极认同与倡导,主张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是对那种“守其所已知,拒其所未闻”的保守态度的否定,表明了自己开放的文化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再次,他对西方社会风土人情的记录,在使国人认识到中西风俗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最后,他对西方国家军事工业发展的关注与思考,为中国军事的发展指明了出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11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识字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积极识字、主动识字,深刻感悟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性,并积极探究自主识字的方法。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七》的导入,我巧妙地创设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戴上各种鸟的头饰,伴随动听的音乐,绘声绘色地表演,我们唱着欢乐的歌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我们来到“动物园”、来到“丛林”、来到“天空”中,仔细观察漂亮的孔雀、锦鸡,认识会唱歌的黄鹂、百灵,还有翱翔在天空的雄鹰、大雁……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各种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孔雀”“锦”“鹰”“翱翔”“丛’‘鹂”“灵”等生字。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识字的快乐。

二、独立识字,从字典、生活中来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低年级字词教学的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查字典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查字典识字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字典的释义是概括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从字典中与从生活中的识字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在工具书里认识字词,在生活中理解字词”,才能把学生引向识字的理解境界。例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词语理解的不太透彻。有一学生说:老师,课文中“骄傲”的意思我不太明白,词典中的意思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这和课文内容不太相符。于是,我就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老奶奶”和“我”的表情、动作,再用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奶奶”的情感变化。(1)当老奶奶知道玻璃窗被打碎了,她没去追问,她在想什么呢?(2)当老奶奶天天收到“我”送的报纸时,她又会想些什么呢?(3)当老奶奶收到我积攒的7美元和一封道歉信时,她又想些什么呢?(4)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在慈爱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钱,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诚信。这样的词语教学将训练和情感熏陶相融合,情趣盎然,词语因此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意蕴。

三、写话练习,巩固字词运用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我们知道字、词、句、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训练他们写话的能力。当然,学生不会写的字可以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例如:在教完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记两则》后,我就让学生学写日记,刚开始比较随意,有什么写什么,一句话也行,一段话也行。到二年级下册我就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每周写一则日记。这一则日记中必须有这一周学过的汉字,比如,学习了《找春天》,就让学生用“羞”“遮”“掩”“躲”“探”“嫩”“符”“触”“鹊”等汉字写一则描写春天的日记。学习了《雷雨》和《最大的书》后,就让学生用“压”“乱”“垂”“虹”“岩”“痕”“宝”等汉字写一则雷雨后的观察日记。学生通过这样的写话练习,深化了对所学汉字的认识。

四、展示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1.开设“识字栏”

让学生把每天新识的字,在学习园地的“识字栏”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可以是图文结合的方式,也可以是音形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识字的成果。每天利用课前一分钟让学生读一读“识字栏”中的生字,每周进行一次评比,看谁识字最多,评出“本周识字大王”,以此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生字。

2.开展“识字”专题活动

利用语文活动课开展“动物王国”“植物基地”“蔬菜乐园”“水果园地”等识字专题,让学生在每个专题中写出相对应的物体名称,看谁写得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识字成果,并从中找出识字规律。

3.争当背诗、识字“小能手”

每周让学生背一两首古诗,并把题目写在卡片上,这首诗里的生字也写在卡片上,在每周五的早会课上全班交流,看谁背的古诗最多,积累的生字最多,谁就是背诗、识字“小能手”。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从不同的渠道去识字。

4.欣赏教室的美化环境,提高识字量

第12篇

薛福成,字叔耘,江苏无锡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生。1865年(同治四年),薛福成上书获得赏识,被延入幕府,成为“曾门四弟子”之一。1875年(光绪元年),薛福成上《应诏陈言疏》,提出“治平六册”与“海防密议十条”,震动朝野。同年应直隶总督李鸿章之邀入幕,入参机要,兼理文案。1879年(光绪五年)撰《筹洋刍议》,对清廷的内政与外交政策,多方谋划。1884年(光绪十年)授浙江宁绍台道,在任期间,由于措置有方,谋略得当,多次击退法军入侵,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对外少有的军事胜利。1888年(光绪十四年)擢湖南按察史,未及上任,翌年受命为出使英、法、义、比四国钦差大臣。《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和《出使日记续刻》作于中日前,此时国内维新运动仍在酝酿,西化大潮尚未掀起,作者对中西文化仍能展开从容不迫的观察和探索。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大清国的使臣和经世主义者,薛福成在强敌环伺的形式下为中国寻找出路,通过对西方近距离的观察,也对西方社会、经济、文化方面也有一个更直观具体的印象,其主要表现在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认同,主要在科技、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在精神情仰方面,则从传统文化出发,力揭西方文明之短。

一、西方的启发与思想的深化

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廷派陈兰彬为留学生监督,携幼童赴美薛福成撰《赠陈主事序》一文,其中说:先生所携皆童子,童子志识未定,去中国礼仪之乡,远适海外饕利朋腥膻之地,岁月渐渍,将与俱化。归而挟其所有以夸耀中国,则弊博而用鲜。为之傅者,其必有逆睹其弊而善为防闲者邪。然则先生此行,务毕究洋人之所长,更善察洋人之所短可也。清廷后来将幼童悉数撤回,起于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天于幼童“放荡佚”、“效尤美人”,难于管理而应予招回的吁请,时任驻美公使的陈兰彬则是支持他的。由容阉的《西学东渐记》一书,世人皆以陈兰彬为保守,却很少有人知道,薛福成当时对西方的看法,还不及陈兰彬开通。但是,到欧洲不久,薛福成很快纠正了自己的认识:昔郭筠仙侍郎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至为清议之士所说诋排,余亦稍讶其言之过当。以询之陈荔秋中丞、黎纯斋观察,皆谓其说不诬。此次来游欧洲,由巴黎至伦敦,始信侍郎之说,当于议院、学堂、监狱、医院、街道微之。薛福成出国前对西方有负面看法,并不意味着他对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对西方的科技和工商业,他从一开始就是接受的。在这些方面,薛福成出国前后的思想变化,并非转折,而是深化,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

1.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在传统的士大夫心目中,科技是西洋人的学问,出身正途的人学习科技,“以夷为师”,是可耻的事,万不可行。如何克服这一思想障碍呢?薛福成出国前就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逻辑。他说,科技是宇宙间的公理,“乃造化日辟之灵机,非西人所得而私也”,因此西人可以钻研,中国人也可以讲求。出国后,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薛福成写道:夫西人之商政、兵法、造船、制器及农、渔、牧、矿诸务,实无不精;而皆导其源于汽学、光学、电学、化学,以得御水御火御电之法。中国缀学之士,聪明才力岂逊西人?特无如少年精力,多靡于时文试帖小楷之中,非若西洋亿兆人之奋其智慧,各以攻其专家之学,遂能直造精微。斯固毋庸自讳,亦何必自画也?生理学方面,薛福成最感兴趣的是心与脑的功能问题。中国传统上认为,心主灵明,思虑记忆皆在于心;近代科学则认为,心是向周身提供血液和营养的器官,思虑记忆皆在于脑。对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薛福成一开始时也很困惑,难于取舍,后来通过问读西方医书,更多了解了人体解剖学之后,基本上接受了科学的观点。电学方面,薛福成通过学习,了解了电的发现、电磁原理、放电现象、正电和负电之别。化学方面,薛福成知道了金属非金属(“四气十金”)的区别,大气的基本构成,主要的金属元素,化学的基本原理。光学方面,薛福成了解了光的生成、光的反射、光谱,懂得了三棱镜的原理和“眼脑衣”(视网膜)的作用。以上例子,足以说明薛福成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在记载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薛福成往往会追溯中国传统的说法,有时会对某些学说提出修正(如《尚书》的“五行说”),有时又会为某些学说翻案(如邹衍的“大九州说”)。总起来说,薛福成对西方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是独立的、认真的,其敏于领会、善于联系、举一反三之能,是值得肯定的。

2.对西方工商业的认识1875年(光绪元年),薛福成上“海防密议十条”,提出了“商情宜恤”的观点,认为西方“以兵船之力卫商船,即以商船之税养兵船”的方法,值得中国仿效,若广泛推行,必能“夺洋人之所恃,收中国之利权”。这是薛福成最早提出的“商战”思想。薛氏认为,国家重视商业,正是西方富强的根源所在。“昔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如果商业不旺,国家必然渐渐贫弱,“所以地球各国,居今日而竞事通商,亦势有不得已也”。1890年2月(光绪十六年正月)薛福成出使途中经过香港、新加坡,看到英国人五六十年间,将荒岛辟为巨埠,在日记中写道: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猜,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木抑末”之旧说以难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商业不受重视,商人没有地位,既受到“祟本抑末”经济思想的压制,也受到“义利之辨”的伦理思想的贬抑。薛福成在鼓吹“商政”时,大胆破除“不言利”(《孟子》)的成说,用“六经注我”的方法,重新解释儒家经典,把私利与公利区别开来,将发展商业提到“利国利民之术”的高度。

3.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薛福成一向关心政治制度问题。出使以后,西方政治引起他的深刻兴趣,日记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录。如光绪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的日记,就是对英国议会制度的较为详细的记述,涉及议院的建立、上议院与下议院的不同构成、职能、议事规则等,其中说:西洋各邦立国规模,以议院为最良。然如美国则民权过重,法国则叫嚣之气过重;其斟酌适中者,惟英、德两国之制颇称尽善。薛福成认为,英国议院的最大优点,是两党轮流执政,互相制约,因此政策制定比较公平稳妥。这里虽未直接说西方议院比清廷优越,但倾向已寓其中。薛福成对民主制和君主制都不满意,他本人的倾向的是一种君民共主制。光绪十八年四月初一日的日记提到:中国唐虞以前,皆民主也。观于舜之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曰都君。是则匹夫有德者,民皆可戴之为君,则为诸侯矣;诸侯之尤有德者,则诸侯咸尊之为天子:此皆今之民主规模也。殆秦始皇以力征经营而得天下,由是君权益重。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矣。夫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所以三代之隆,幾及三千年之久,为旷古所未有也。薛福成最后的选择,是“君民共主”,其实就是近代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他将中国尧舜以前,看作是西方的“民主”,将夏、商、周三代,看作是西方的“君民共主”,这样的看法,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托古改制”的意思。

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1.对基督教的批评薛福成对西方文化最不能接受的,是基督教。在薛福成看来,基督教有很多问题,第一条是不可信。他在日记中写到:西人之恪守耶稣教者,其居心立品,克己爱人,颇与儒教无甚歧异。然观教会今所刊新旧约等书,其假托附会,故神其说,虽中国之小说,若《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书,尚不至如此浅也。其言之不确,虽三尺童子皆知之。余偶遇西国积学之士,与谈耶稣教旨,似皆已觉之而不肯明言;亦竞有育一二百年后,西国格致之学日精,必多鄙弃教会诸书者。及论孔子之教,则皆同声推服,并无异言。虽西人亦雅善酬应,然余察其辞色,似出于中心之诚然。盖圣人之道,不偏不易,深入人心。以耶稣之说比儒教,不仅如水晶之比玉,虽洋人未尝不知。第二条,基督教只敬上帝,不信众神,不顾祖宗。薛福成身兼英、法、义(意)、比四国公使,在意大利时,看到罗马帝国神庙或任其荒废,或改为天主教堂,大发感慨:耶稣之徒,又尊耶稣为天主,谓人惟当敬天与天主而已。由是则一切诸神可废也,由是则祖宗之祭记可辍也,由是则父母之坟墓可弃也,知有耶稣而已矣。第三条,薄待死者。薛福成在意大利时,见到人们将“帝王将相之有功德、素为西人所称颂者”之骸骨取出,置之博物院中,“以供生人之赏玩”,将墓中器具取出,“备学者之考证”,很不赞成。认为西方博物馆的做法,伤于人道。他说:盖耶稣之学,墨子爱无差等之学也。墨子知养生而不知送死,其论丧葬,以薄为道;耶稣之教,又加甚焉。第四条,轻视子孙。薛福成在国外时看到,一些家资巨万的富人,往往终生不娶,临终前将钱财捐给教堂,或分赠友朋了事。而中国文化传统中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的他,自然也很难接受这样的观念。

2.对西方伦理的批评除了,薛福成认为西方人在伦理方面也有问题。在《赠陈主事序》中,薛福成曾比较中西文化,认为西方“炮械之精,轮船之捷”,“大非中国所能敌”,而“中国所长,则在秉礼守义,三纲五常,犁然罔欺,西国之不逮亦远焉。”这一观点,在出国之后,并无根本的改变。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的日记对此有集中的表述:西洋各国经理学堂、医院、监狱、街道,无不法良意美,绰有三代以前遗风。所设上下议院,亦合古之刑赏与众共之之意。而数十年前,则此等事尤多,颇如孔子末作《春秋》以前列邦情势。此其君臣一伦,稍违圣人之道者也。子女年满二十一岁,即谓有自主之权,婚嫁不请命于父毋。子既娶妇,与父母别居异财,甚者不相闻问。虽较之中国父子贼恩、妇姑勃榖者,转觉稍愈。然以骨肉至亲,不啻推远之若途人。国家定律,庶民不得相殴。子殴父者,坐狱三月;父殴子者,亦坐狱三月。盖本乎墨氏爱无等差之义,所以舛戾若此。此其父子一伦,稍违圣人之道者也。西俗贵女贱男。男子在道,遇见妇女则让之先行。宴会诸礼,皆女先于男。夫有外遇,其妻可鸣官究治,正与古者扶阳抑阴之义相反。女子末嫁,每多男友,甚或生于不以为嫌。所以女子颇多终身不嫁者,恶其受夫之拘束也。此其夫妇一伦,稍违圣人之道者也。夫各国当勃兴之际,一切政教均有可观;独三纲之训,究逊于中国。即洋人亦或推中国为教化最先之邦,似未尝不省悟及此;然一时未能遂改者,盖因习俗相沿之故。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不信然欤。”传统伦理排斥个人主义,固然容易忽视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价值,但其所强调的群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在道德层面,又是崇高的、美好的,是维系一个社会的重要因素。忠孝节义行之不当是迂腐,行之得当则是美德,不能全盘否定。薛福成对传统道德的美好之处深有体会,不理解也瞧不起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固然是他的局限,但把西方近代的个人主义当作最高标准,抹杀传统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同样是不可取的。

3.其他方面的批评在宗教、伦理之外,薛福成还在生活和其他一些方面指出西方不如中国之处。如说西人以父母之名名其子孙,以君主之名名其狗马,虽有爱敬之心,“然而近于野矣”。说“西人以新闻纸揩器拭粪,不知惜字”;又说西洋园林花草莳以人力,缺乏天然可爱等等。余论一百多年以前,像薛福成这样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走出国门,对异域的文化进行观察与评论,正是中国士大夫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侧面,也是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前奏。总的来说,薛福成对于西方文化的观察,表现在他本人对西方科技、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认同,而在精神信仰方面,则从传统文化出发,力揭西方之短。在薛福成的出使日记当中,有着一种强烈的文化乐观主义,这样的文化乐观主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用夏变夷说;(2)西学中源说;(3)地理人种说。薛福成比较中西文化的短长,其目的,正在于树立一种面对西方文化的自信。

作者:谢丹 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