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防护措施

职业防护措施

时间:2022-09-06 12:1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防护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防护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57-01

消毒供应室担负全院的消毒用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保管、发放。它既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也是发生医院交叉感染等职业危害较多的科室之一。随着灭菌方法的改进和化学消毒剂的广泛使用,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随之增多,其中包括生物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个人防护,可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职业损伤。为保护医院供应室人员自身的职业健康,必需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素:(1)高温、潮湿:压力蒸汽灭菌器在运作中散发大量的热气,温度高,湿度大,散热慢,尤其在夏季,经常是汗流浃背,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高温下作业易出现疲惫、引起中暑、感冒。在灭菌操作过程中和灭菌后取物品时,会被蒸汽管道和灭菌器烫伤皮肤,特别是国产压力蒸汽灭菌器,其散热远超过进口设备。(2)噪音:供应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超声清洗机、排风扇、烘干机、洗衣机、预真空灭菌器等,预真空灭菌器在抽真空时的噪音强度在90-98dB,而我国对工作区噪音标准极限值55-60Db.长期生活在85dB以上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耳聋者可达50以上,超过115dB的噪音就会造成永久性耳聋。长期受到噪声刺激了引起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疲劳、烦躁等症状,对女性可造成生理机能紊乱,危害她们的身心健康。(3)紫外线的损伤:过量紫外线引起光化学反应,对人体的皮肤、眼睛造成损害,大量紫外线的照射可造成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表现为暴露部分出现单个和多个平顶型角化层增厚,医学上分析,这是一种癌前病变。此外,三氯消毒机产生的臭氧是眼和肺危险的刺激剂,高浓度的臭氧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感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1)目前供应室使用最多的化学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挥发性,吸入人体可引起支气管炎,损伤呼吸道黏膜,造成胸闷气喘等不良反应,还可引起眼胀痛、过敏、结膜炎。人体长时间接触对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2)EO气体的危害,EO气体灭菌后有一个缓慢的排出过程,室内空气中EO超过标准,可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将对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1)锐利器械的损伤是医院供应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约占供应室职业性危害的50%,在清点回收物品时极有可能被针头、刀片等锐利物品刺伤的危害。(2)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存在供应室回收的大量污物上,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乙型肝炎的危害性为2-40%,感染丙型肝炎的为3-10%,感染艾滋病的为0.2-0.5%,当健康者吸收了7-10ml含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能造成乙肝传播。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1)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工作,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合理的安排人员换轮转,减少工作人员的体力透支,尤其在夏季,备用防暑降温药物,防止夏季中暑。灭菌见要做到空气流通,合理安排消毒物品,集中、分类灭菌,取放消毒物品时穿长袖衣服戴棉布手套,注意防止烫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刷物品时戴防护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2)建造供应室的工作间时要采取隔音装备,机器设备安装消音设备,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和调试,减少噪音的产生。进出工作间时,及时将操作间的门关闭,阻断噪声的传递。在不可避免的噪声环境下工作时,可加戴专用耳塞。(3)使用紫外线和三氯消毒机时,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避免人员暴露,而被其照射受伤,尤其是避免双眼直视紫外线,引起角膜受损,如出现受损症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2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1)盛放化学消毒液的器皿需加盖,取放物品时应及时将容器盖盖严,减少气体挥发,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配制化学消毒液时,对工作人员要求带好口罩、帽子等防护面具,掌握配制方法、配制浓度和注意事项,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溅入眼内或皮肤上,立即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减少化学消毒液对皮肤粘膜的损伤。(2)安装EO消毒柜应选择好合适位置,有利于EO消毒柜的尾气的排放。使用EO消毒时,要求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定期进行维修保养。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1)处理锐利器械时,用钳子夹取污染的物品。督促科室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初步消毒处理,供应室应备有意外伤害的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要熟知操作过程。如在工作中不小心被锐利器械刺伤,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在伤口处挤出血液,用碘伏或酒精擦拭受伤部位,包扎伤口,如遇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特殊感染时,要及时上报医院,才去补救措施。(2)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必要的先进设备,如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加强防护意识,注意自我保护,降低因职业暴露而感染。

参考文献

[1] 胡英, 练冬兰,刘玉宇等.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2010.(6):459

第2篇

【关键词】 血站;职业暴露;采血人员;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指因职业关系而在危险因素中暴露, 进而可能会对生命和健康产生危害一种情况[1]。血站采血人员、体检护士、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处理医疗废物等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和面对许多不明原因的病原体, 每天做着采集制备血液与储存血液等相关工作, 因特殊的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以及接触人群较复杂, 职业损伤位居首位[2]。基于此, 本文对血站采血人员职业暴露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究, 进而对血站采血人员应对职业暴露问题的防护措施进行具体探讨。

1 血站职业暴露具体表现

1. 1 接触血液 采血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血液打交道, 操作不当的静脉穿刺极易造成采血者暴露部位被血液溅到;血标本采集后不慎溅出或翻倒、样管渗漏等;采血结束, 献血者不规范按压针眼, 血液易外流;热合血袋辫子渗漏血液。

1. 2 针头刺伤 在采血护士完成采血之后, 针冒回套针头时或拔针后放置位置不当易被误刺;在人员较为拥挤、血站采血人员工作时间长情况下易被针头刺伤;被他人不慎刺伤等都极易引起针头刺伤或扎身等职业暴露问题。

1. 3 化学因素 采血人员每天接触的化学消毒剂很多, 这类化学消毒剂的腐蚀性和刺激性较强烈, 而且长期直接接触戊二醛或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 如果不加防护容易引起头痛、气促、接触性皮炎及手部棕褐素沉着等问题。

1. 4 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皮肤擦伤、环境因素及医疗废弃物(如采血废袋、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及针头注射器等)对采血人员的影响。例如在剪辫管标本时, 被剪刀割伤。还包括一些采血人员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等也会引起一定的职业暴露问题。

2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2. 1 提高采血人员自身防护意识 在职业暴露中, 采血护士属于高危人群, 而最危险的则是长期直接与血液接触的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的关键是提高血站采血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3]。对采血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及职业暴露安全措施方面的定期培训, 特别是对新上岗人员, 一方面让其熟悉血源性感染及其预防知识, 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 另一方面让其认识到采血工作面临着被细菌、病毒感染的威胁, 促使其警觉性提高。

2. 2 采血操作流程要规范 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血管进针不要直对, 必须在针头斜面全部扎入皮肤之后再进入血管;结束采血后, 应及时拔针, 动作要快, 避免针头带出血滴;采血后血袋应稳妥放置, 采血的针进行热合之前要戴上护针帽;带血的针头需及时放入指定的针头收集盒内, 统一回收和集中销毁;热合机调试到正常工作状态, 调置最佳时限状态, 试用符合要求;离心机工作状态应调到正常, 不能时是过快转速, 以免试管破损。

2. 3 进行严格消毒 消毒严格既能对采血人员进行有效安全防护, 又符合安全采血供血的要求。凡与皮肤及黏膜接触的器械和用品消毒必须达到要求, 要及时对血液和献血者、采血物品玷污、操作台面溅出的血液处理清除, 并用消毒剂消毒。消毒液应现配现用, 不同区域的抹布不能混合使用。

2. 4 重视自身防护工作 普遍性防护原则是自身防护工作首要原则, 对全体献血者的血液, 包括被血液污染的物品视为潜在传染性的物品, 应在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后再接触这些物品。对于防护装备的标准均应与国家有关要求相符,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

2. 5 化学因素防护 戊二醛消毒液在使用时, 应在带盖的容器内放置戊二醛存, 且保证良好的通风。接触戊二醛之前应戴乳胶手套, 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三氧消毒机使用时必须在封闭空间内进行, 室内保持无人, 消毒后30 min以上才能进入。

2. 6 提供必要的防护工具 血站应提供防护服、乳胶手套、防护眼镜等基本防护用具, 切断采血人员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 使易感人群得到有效保护, 工作人员工作时应正确穿戴防护用具。

3 小结

血站必须对采血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问题高度重视, 提高采血护士人员的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 制定的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方法要科学有效, 切实可行。同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以预防为主, 操作流程要规范, 构建一个有序安全的采血环境, 使广大采血人员的基本身心健康得到保证,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进而减轻职业暴露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孙俊芳, 时宝红.血站采供血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4):5917-5918.

第3篇

【摘要】本文从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目前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最后得出,作为感染科,职业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量减少危害,就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77-01

Infection department nurse occup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experienceYANG JingJilin City Hospital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32300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raise infection department nurse occupation protection importance sets out,discussed the present occupation harm factors,on this foundation,put forward to improve infection clinic nurse the occup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Finally,as infection,occupation harm is objective existence,we want to minimize the harm,must make all sorts of advantageous system,adopt more activ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occupation hazards can be reduced to a minimum.

【Key words】Infection;Nurses;Occupation hazards;Protective measures近年来,各种传染性疾病不断的发展,比如前些年影响很大的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等,这些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给我们医院传染科的护士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危害性。医院的防止传染科就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这就要求感染科护士在进行工作中一定要做好职业防护工作。在出现SARS的那年,就有很多护士在进行护理中,不行被感染SARS,有的甚至非常严重,丢掉了性命。因此,加强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1]。因此,本文从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目前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最后得出,作为感染科,职业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量减少危害,就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1.目前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生物性危害因素,物理学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生理心理危害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等。

1.1生物性危害因素。研究表明,每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500-1500个菌粒/分钟,感染科集中了各种类型的传染病和感染病患者,人员多,这些病人不断地向环境散发着各种病菌。而感染科的护士是需要和这些患者进行接触的,在这样一个不良环境下,护士被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大。

1.2物理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放射线、紫外线等危害因素,锐器损伤的危害因素。比如,对于呼吸道传染病人来说,为了护理这些病人,感染科护士要在床边进行护理,在进行消毒时,采用紫外线消毒,这样感染科护士就增加了被传染的机率。另外,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对护士的影响也很大。而锐器损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针刺伤等等,这样就会导致直接的感染,对护士影响非常大,研究表明,大多数护士传染都是由于锐气锐器所致[2]。

1.3化学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主要体现在很多的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感染科的护士要进行各种消毒工作,自然就会经常接触化学消毒剂,这样就会对其造成危害。

1.4生理心理危害因素。生理心理危害因素主要是职业压力因素和身心危害因素。职业压力是指的很多护士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担心,随着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护士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越是担心越是容易出错。另外,护士的地位并不高,薪酬、社会地位等等都较低,这就让很多护士存在情绪问题,有的甚至改行。这都是影响护士的职业压力因素。而身心危害则是指的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这严重影响了感染科的护士心理,导致过高的心理压力。

1.5人为因素。所谓人为因素就是很多护士的意识淡薄,职业水平不够,导致很多的误操作,致使自己受到感染的危害。2.加强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的资料,总结出如下加强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提高防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严格消毒隔离工作,做好各种危害的防护,做好护士压力的排解工作等等。

2.1提高防护意识。要想尽量减少感染,就必须从自身出发,树立安全理念,提高防范意识。从进入感染科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对护士做好培训,做好他们的安全培训,约束他们的行为,提高他们的意识。只有这样,护士才能真正的了解自身的环境,更加重视安全健康,才能养成较强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地减少受感染的机率。

2.2营造良好的环境。感染科的环境非常关键,收治各种类型的传染病人,病毒的传播很多,所以必须营造绿色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感染科的人员一定要做好自身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作,加强通风和消毒。另外,还必须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避免出现各种交叉感染的现象。

2.3做好消毒隔离。要想将感染降低到最小化,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这就要求我们感染科的护理人员,必须将消毒隔离工作落实的实处,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这不但是为了整个科室的环境,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3]。由此可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4做好各种危害的防护。主要包括做好射线性危害的防护,化学性危害的防护,职业暴露的防护。只有按照规定要求做好这些危害的防护,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受传染的程度。

2.5做好护士压力的排解工作。感染科的护士压力很大,必须要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以此来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作为感染科,职业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想尽量减少危害,就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参考文献

[1]毛永玲.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8(20).

第4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防护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33-01

1 消毒供应中心内的危险因素

1.1消毒供应中心弥散气体的危害 常用含氯消毒剂释放出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1]。

1.2消毒供应中心仪器物品的危害

1.2.1 粉尘吸入 护士制作各种辅料、棉球、纱布可产生粉尘,空气中粉尘微粒浓度高,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可损伤呼吸中枢系统。

1.2.2 噪声 长时间暴露于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可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工作易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等。

1.2.3高温、潮湿环境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温度范围121―134℃,高温环境工作出汗多,易导致中暑,从高压蒸汽灭菌器、烘干机中取送物品时操作不慎易被烫伤,由于初洗去污区地面潮湿,空气湿度大,易引起关节炎。

1.2.4紫外线 紫外线对眼睛、皮肤都有损害,它所产生的臭氧浓度〉0.3%会导致人体中毒。

1.2.5锐器损伤 回收清洗包装医疗器械时,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如各种穿刺针、剪刀等很容易被刺伤,锐器刺伤可传播30余种血源性传染病,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2],有发生HIV、HBV、HCV的危险。

1.2.6微生物气溶胶 世界上约有500多种致病菌,经气溶胶传播的至少有100多种,占全部传播途径的首位[3]。超声清洗、用毛刷手工清洗及压力水枪喷溅会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对健康造成危害。

2 管理措施

2.1提高护士的个人意识 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

2.2 树立“关口前移”的预防理念 使护士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在清点回收、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戴帽子、口罩、双层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穿隔离衣、防水围裙,穿防水鞋。

3 技术性措施 改进消毒物品,用无毒代替有毒,用低毒代替高毒。配备噪音小、性能好的设备,采用隔离操作,减少人体接触。

4 预防措施 加强防护品的检查维护和保养,发现不符合要求及时更换。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实行定期体检并建立体检档案,定期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以便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 针对性安全防护措施

5.1 化学因素损害的防护 凡接触化学消毒剂应佩戴防护用具,浸泡消毒加盖以减少挥发。5.2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紫外线消毒后注意通风。对产生噪音的设备安装隔音材料或为员工配备防护耳塞,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和排气扇,减少噪音污染。高温工作区域安装降温设备,取放物品应戴手套,穿长袖衣服以防烫伤。在制作敷料、纱布、棉球等物品时,应戴口罩,减少动作幅度。

5.3 加强生物因素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流动水冲洗后,用0.5%碘伏消毒,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确认污染HBV阳性,误伤者又没有免疫力,应在误伤后24小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则应同时接种第一针,接受过乙肝疫苗则应确认其抗体水平,不足的则应补充注射。确认污染HIV阳性,应立即应用一些如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以降低感染率,根据不同传染病最长的潜伏期,确定对伤者追踪观察时间。配备收集锐利器械的耐刺容器盒,规范操作行为,把防止锐器伤害的各项操作要求纳入操作规程。超声清洗时加盖,手工清洗时在液面下刷洗,避免压力水枪冲洗时喷溅,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参考文献

[1] 赖美玉,李晓玲,陈碧英,等.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 全科护理,2009,7(8B)2134.

第5篇

【摘要】: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造成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的因素,结果针对造成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结论要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各种职业危害,保障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环境中一个特殊部门,是医院消毒、灭菌医疗器具的重要科室,既是承担各种器具的清洗、包装、消毒、灭菌以及发放的场所,也是回收各种被污染的带致病菌的医疗器材的集中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介入性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污染的几率也在加大,相应地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潜在危害也在增加。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做好职业防护。

1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环境影响:高温、寒冷、潮湿的工作环境脉动真空灭菌器运行时所散发出的热量,在夏季可使灭菌室的温度达到40℃以上,极易发生中暑。清洗是供应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冷水。寒冷、潮湿易使人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工作人员常常会感到发热、烦躁、口渴、疲倦乏力等不适,对健康造成危害。

1.1.2 噪音影响: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多种噪音污染源,灭菌器真空泵、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烘干机、排气扇等工作时发出程度不同的噪音。随着人体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间的延长,易引起听力下降、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损害。引起血压升高、脉博加快、失眠、情绪激动、降低工作效率。

1.1.3 粉尘影响:制作各种敷料、纱球以及手术敷料的折叠包装,其棉絮纤维、粉尘极易被吸入呼吸道,由于累积作用反复刺激,引发咳嗽、哮喘甚至形成尘肺。

1.1.4 紫外线影响: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紫外线在通过空气时,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因其具有强大的氧化作用,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因工作需要难免时常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黏膜可引起炎性反应,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2 化学性因素

临床使用后的污染物品经常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和含酶洗涤剂,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致癌。

1.3 生物性因素

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临床诊疗、护理所用过的一切诊疗用品几乎都携带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接触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处理这些物品时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必然高于其他人员。如防护不当可通过眼结膜、口腔粘膜感染疾病。工作人员在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经常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利器械,稍有不慎就有被刺伤的危险,污染的锐器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针刺伤可以传播经血液传染的疾病。

1.4 机械性损伤的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各种一次性无菌物品及各种敷料以及各种消毒灭菌物品的下收下送工作,工作量较大,有时因姿势不当或物体过重,易引起腰扭伤或椎间盘的损伤。器械组和清洗组的工作人员每天要长时间站立工作,其胃下垂、慢性腰腿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尤其是腰部损伤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必须增强供应室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自觉地执行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工作人员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在任何时间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及正确的操作规范。如使用脉动真空灭菌器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防止意外,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戴手套防止烫伤,在各工作间要安装空气消毒设备和通风降温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正确积极应用防护用品,如帽子、手套、口罩等。同时科室机器应定人管理、定期维护和保养,必要时要更新设备,工作时不要大声喧哗等,操作时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应熟悉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使用浓度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配制消毒剂时要戴帽子、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至皮肤粘膜。如出现意外,应用清水反复清洗,盛装消毒剂的容器要加盖,加强室内通风,避免挥发性消毒剂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引起身体急慢性损害。

2.4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及清点物品时应按要求着装、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物品分类放置于防渗漏耐刺的容器中运输,清洗物品时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如清洗包装时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接种免疫球蛋白,建立档案,并定期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各科室人员对用后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特殊污染物品有标识。各种器械尽量用清洗机清洗,减少手工清洗带来的危害。

2.5 加强自我防护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特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与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用物接触,消毒供应中心回收的各种医疗用物,几乎都带有细菌,如不做好接触防护,就会感染爱滋病、乙型肝炎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各种消毒因子,如紫外线、臭氧、化学消毒剂等大多对人体有害。如不做好自我防护,可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呼吸吸入挥发性气体、纤维、粉尘以及操作中溅到眼部、面部等途径,使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受到损害;长期接触低浓度含氯消毒剂可致皮肤粗糙。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如不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掌握避免或减少各种损害因子的侵袭的对策,就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 李素芬.消毒供应室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7

[2] 叶秋萍.文必丰.朱巧红等.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8

第6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现对2007年12月~2011年8月上报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查阅《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分析2007年12月~2011年8月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相关资料。内容涉及职业暴露对象工龄、职业、暴露地点、暴露方式及暴露时间等。

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职业暴露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3例职业暴露人员中,医生16例、护士14例、实习生9例(90.7%)。工龄<5年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别(67.44%)。

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及方式:调查中,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频率较高的地点最主要集中在病房及手术室,两者86.04%;暴露方式以锐器损伤为主35例(81.40%),明显高于其他的暴露方式。

讨 论

医护工作者是特殊职业群体,在从事医疗活动时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频率高,且易被污染的锐器损伤,职业风险大。

职业暴露高危人群:本次调查发现,职业暴露者中,医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护士和实习生,实习生以护士实习生为主。暴露的发生与职业及操作等有关,常发生于手术缝合、拔针、清理废物等临床操作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实习生这一类人群,由于刚进入医院,缺乏相应的职业防护意识,更易受到职业暴露的威胁[1]。此外,工龄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之一,工龄低于5年(包括实习生)67.4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究其原因,可能为工龄短的医护人员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等。

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及暴露方式:由于医务人员所从事的医疗操作、工种差异,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也不同。本次调查中,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病房和手术室86.04%,主要因为临床医疗操作大多在病房和手术室,而且诊疗工作具有侵入性操作多、工作量大等特点,极易造成意外伤害。检验科虽然只有2例,但仍是一个高危部门。另外,发生职业暴露的方式以锐器损伤为主,与医务工作者大多在一线岗位工作,接触锐器机会多有关。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①建立和完善监督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职业暴露事件是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的前提。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启动事故报告系统,医院感染管理科介入并指导暴露后处理,力争将职业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2]。②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及工勤人员等职业安全的教育。针对不同人员专业的特点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和考核,通过各种形式增强自身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知识水平。③严格规范医疗操作程序: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在各项诊疗操作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建立并严格执行临床常用医疗护理操作程序,通过纠正不良操作习惯以减少职业暴露发生[3~6]。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应该将预防锐器伤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2 邹雪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5):660-662.

3 周红梅.护理人员的职业性锐器伤及其防护[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8):943-945.

4 陈小燕,徐春丽,陈倩,等.156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90-1396.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危害;防护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但其在执行医疗护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1]。为进一步研究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特查阅近年来国内对于护士自身防护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1 职业危害

1.1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高频电刀使用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物在空气中的弥散。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氧都是手术时常用的挥发化学消毒剂,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等,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还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氨氟醚是一种潜在的致突,致癌物质,其化学性质稳定,对呼吸道无刺激作用。在高浓度,低PaSO2时可产生惊厥,深麻醉时抑制呼吸及循环,对肝肾只表现可疑损害。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的消毒液越来越多。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与麻醉方法,麻醉机的防漏质量,麻醉持续时间及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手术器械,仪器使用,消毒剂浓度有效时间和使用方法有关。无论何种污染物,在同一时间内与污染源,排放量,污染程度均成正比,污染物在手术间内每一个角落的污染环境的综合时间由相同。

1.2 生物感染 由于手术是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如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还可传播疾病,易感乙(HB)丙肝(HC)病毒。

1.3 电离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较多,据有关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1.4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在繁重而平凡的工作中,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在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2]。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

2 防护措施

2.1 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应首先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消毒剂浓度要现配准确,现用现配,手术后对器械,污水,房间进行处理,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如设有专用浸泡污敷料水池等设施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2.2 术前了解病史,检查肝功,避免生物污染 对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套如有破损,应立即重新更换消毒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如有损伤,应立即用3%碘酒,75%乙醇消毒,并立即注射乙肝疫苗。术前巡回护士配制0.2%过氧乙酸1000 ml,盛于专用容器中,置于手术间,以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在给患者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台布,以减少因工作人员进出造成的交叉感染[3]。

2.3 尽量避免电离辐射 X线照射,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2.4 防止身体疲劳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必须加强锻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对发挥最佳运转水平起到重要最用。

2.5 社会心里因素的预防 建立有效的压力管理和应对策略,以预防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医院管理部门亦应关心护士的健康,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提供护士计划免疫。社会各界及医疗管理部门要重视护理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放松精神的文化生活[4]。

3 研究方向和展望

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护士自我防护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匮乏,研究方法以经验和体会为主。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普遍比较弱,提高护士的防护水平是一个应多方努力、共同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张师前.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4,9(8):8.

[3] 罗洪.医学的环境污染与防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6,19(10):450-451.

第8篇

【关键词】介入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25-02

介入放射学渗透于各学科中,推动着各学科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的内、外科治疗模式,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兴学科。介入放射学服务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给参与其中的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危害,作为一名介入室的专科护士,必须明确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提高防范意识,合理正规的操作,把从事介入事业所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1 危害因素

1.1 X射线危害:X射线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对人体组织器官、腺体与血细胞损伤较大的放射物质,具有积蓄性、大量长期接触可引起白细胞总数下降、红细胞、血小板等异常、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亚群降低[1]。会使人产生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系统损害,甚至致癌。而介入治疗与传统过程中X射线检查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几乎暴露在X射线剂量较大的辐射场中,操作时间较长,使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射剂量比传统X射线工作者高数倍到数十倍[2]。护士在术中需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随时配合术者的手术进展,特别是当病人出现不良反应时,护士在病人的头侧观察或护理,离射线源最近,给护士造成辐射危害。

1.2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损害:由于介入操作暴光时间长,射线引起空气的电离,产生多种有害产物,如氮氧化物、臭氧、自由基等,并致空气中正负离子平衡失调,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都有一定不良影响。有报道:自由基产生的过氧化物与衰老、畸变等有关[3]。在肿瘤介入手术治疗中,都需化疗药物进行肿瘤区域的动脉灌注和栓塞。多数抗肿瘤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时,对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也较为严重。据报道,抗肿瘤药配制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的微粒的气溶性或气雾气,长期低浓度吸入有明显的致畸变作用[4]。同时介入器械、材料消毒灭菌所用的环氧乙烷,是一种强烷化剂,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被消毒灭菌物品残留的环氧乙烷通过呼吸器官吸入体内,能刺激呼吸道引发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肺水肿,同时刺激眼角膜,易引起眼炎。甚至还具有突变和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浓度环氧乙烷,还能损害人的识别能力[5]。除此之外,在全麻醉手术时,气体麻醉剂和麻醉废气,通过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衔接处漏出,污染空气,吸入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听力和记忆力产生影响,孕妇可引起自发性流产[6]。

1.3 潜在感染的可能:一般认为与手术室相比,介入治疗室血液传播性疾病对医护人员的威胁相对较少,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不然,据调查,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病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占98%。反复接受生物制品治疗的其他肿瘤病人,丙肝阴性率也相对较高。介入治疗室的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接触这些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随时有被刀片划破、针尖刺伤等损伤,尤其针刺伤,它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7]。所以感染的机会相对而言增多,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据报道,注射0.4ul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其感染率高达50%[8]。

1.4 身心疲劳: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是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科技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开展,给介入室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介入室经常在应急情况下完成急诊介入诊疗工作,介入室护士需无条件地全身心投入,同时还要适应不同介入手术及介入医师的习惯和爱好,由于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工作过于繁重,工作时间不定,休息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介入护士产生一定的精神压力,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的症状,同时易患有胃下垂、胆囊炎、下肢静脉等疾病。

1.5 防护制度不健全:由于教育滞后,防护制度不健全,加之多年来对护理人员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自我防护问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2 防护措施

2.1 X射线的防护:X射线损伤的防护措施可以从时间、距离和屏蔽等三方面进行防护,而屏蔽防护是介入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措施。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介入放射治疗影像质量标准,穿好铅衣、围好铅脖、戴上铅帽,不要图一时的轻松和方便而损伤身体,利用现有的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护士在操作间走动时,两手尽量置于铅衣背后,出机房用退步走法,室内活动尽量远离射线源,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术中所需用品应在术前准备周全,放置到位,以减少走动,缩短在机房内停留的时间。术中的护理配合工作,尽量在非暴光时间内进行。同时,最好定期脱离放射环境,尽量减少射线的照射和积蓄,使身体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2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防护:介入室工作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室内安装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新鲜。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布局合理,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堆放,不但能有效地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感染,而且术后可以使非手术人员免受X射线的照射,还可以防止易挥发的化疗药物被工作人员吸入造成不良反应[9]。接触化疗药物时,应戴口罩和橡胶手套,有条件的要戴防护眼罩,减少直接接触。配药时,将稀释液沿瓶壁缓慢注入,预防粉末溢出,不能将有药液的注射器中的气泡直接排到空气中,而应通过无菌海绵状垫或纱布排除,以减少气溶胶形成。用过的药瓶不能随便丢弃,应集中在专用的医用废物处理箱内,以便统一保护和处理。配制药液时,最好一种药液安全注入患者血管内后再配制另一种药物,化疗药物污染桌面时,要先用棉签将药液吸去,再用酒精擦洗。介入器械、材料消毒灭菌所用的环氧乙烷毒性损害是可以避免的。经检测,环氧乙烷在产品上的残留量随放置时间延长而下降,14天下降99%,30天下降99.9%[10]。根据报道,介入室护士在领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物品时,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一般情况下一次性物品放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半个月后使用。全麻手术时,检查好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衔接处是否接紧,避免漏气。

2.3 潜在感染的防范:预防为主,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操作流程,规范利器的放置、传递及用后回收程序。将利器放在弯盘中一起传递,用后及时撤除。抽取药物后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应运用单手法。术前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情况,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患者要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触分泌物及污物时,要戴手套进行。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集中灭活处理,被污染的桌面、手术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洁干布擦干,工作后彻底洗手。

2.4 调整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正确认识介入室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休息时尽量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多食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如牛奶、鸡蛋、海带、菌菇类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以提高工作效率。

2.5 完善防护管理体系:介入治疗室护士服务于多个科室,健康状况应受到应有的重视。要建立健全防护机制,制定一整套防护方案,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定期组织有关职业损伤防护的培训,提高护士自我防护能力,定期体检,平衡心态,恢复体力。

3 总结

护理人员维护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作为从事介入工作的专科护士,应高度重视职业防护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本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既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防护的。要消除恐惧和盲目性,以预防为主,严格安全操作。不但要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做好医生的得力助手,在防范措施方面更要互相督促,共同将这一特殊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在为病人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自身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赵伯明、何晓斌、徐双迎等,骨科X射线辐射防护的探讨,中国辐射卫生,2008,17(3):293-294

[2] 侯金鹏、邓大平、朱建国,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水平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1997.6:216-217

[3] 明艳、明浩、胡保青,导管室护士职业性损害相关对策分析,文鲁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4] 蒋学军、陆宇、朱伟玲等,介入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护对策,2006(7):685-687

[5] 陆丽敏,从环氧乙烷的毒性看其卫生标准修订的进展,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6):376

[6] 李华萍,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5,2(5):10

[7] 杨小蓉、廖兰、张燕,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4,19(3):516-517

[8] 陈飞霞,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因素与防护,使用护理杂志,1998,9:480

第9篇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超声波辐射

虽然理论上用于人体检查的B超是安全的,目前尚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超声波对人体的危害,但因B超室人员长期接触的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当声波在生物体内传播时,通过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生物机能和结构发生变化,对人体组织产生不良影响。二十多年前科学家开始认真研究声波对人体的影响,结果证实超声波对内脏器官的有害作用。

1.1.2 电脑辐射

电脑对人体也产生不良刺激。主要危害有:(1)视力损害。(2)健忘症。(3)肩颈综合症。(4)鼠标手。(5)疲劳综合症。

1.1.3 空调机对人体的危害

B超室内空调机除了人们熟知的可引起烦闷、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状之外,最大的危害是细菌和病毒可进入空调系统的冷却水中,再经送风系统向室内空气播散,大大增加了室内工作人员感染疾病的风险。

1.1.4 紫外线的危害

紫外线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对人的眼睛及皮肤具有刺激性,会引起紫外线眼炎、皮炎,甚至皮肤癌等。

1.1.5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B超室内的仪器,如B超机、电脑、空调机、稳压器、打印机等发出的噪音,加上有时病人发出的声、喊叫声等,对人体的危害不容低估。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可引起头晕、头痛、听力下降等,影响工作效率,严重的可引起体内器官的功能紊乱。

1.2 生物因素

每天B超室医生要检查大量带有病菌的病人,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进入密闭的空间,排出的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经空气传播给工作人员。艾滋病、乙肝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床单和探头,工作人员操作不慎被感染的可能性极大。据某医院院感科抽查检测结果表明,B超室每立方米空气中含各种病菌大大超出其他病房,甚至超过ICU病室。

1.3 化学因素酒

B超室经常使用肥皂水、酒精、来苏等,这些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等可造成损害。有的接触后立即造成损害,如戊二醛可引起剥脱性皮炎,有的长期接触后引起慢性中毒,损害身心健康[1]。

1.4 工作因素

B超室每天排队等候检查的病人很多,工作量很大,医生马不停蹄地操作检查,既要耐心细致保持检查的准确率,又要应对因长时间等待而不耐烦的病人,完成工作量,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的患者检查时不合作,甚至会辱骂医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引起自身机能失调。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 超声波的防护

尽量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声波输出功率在安全范围的超声诊断仪。工作间隙不要坐在B超机前。检查时尽量集中注意力,力求在最短的时候内完成检查。

2.1.2 超声工作站的防护

保持正确坐姿,与显示屏保持适当距。定时做眼健保操,活动身体等。经常喝绿茶能消除电脑辐射。操作结束后清洗脸部,除去吸附在脸上的电磁辐射颗粒。

2.1.3 空调的防护

空调的过滤网中含大量的细菌、病毒及尘埃,应每周清洗并消毒。对机器内部定期请技术人员拆开,对冷凝器、蒸发器、风扇叶、电机等部件等进行全面清扫。

2.1.4 紫外线的防护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能进入室内,按时关灯,照射结束后开窗通风换气。

2.1.5 噪音的防护

B超室的地面、天花板、墙壁应采用隔音材料,对噪音大的仪器采用吸音、音屏蔽、隔振等措施,必要时工作人员可带耳塞、耳罩等。

2.2 生物危害的防护

2.2.1 手的消毒

工作人员每检查一个病人后应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必要时带手套和袖套。

2.2.2 空气的消毒

保证室内每日空气新鲜,工作间隙尽量开窗通风,下班后用紫外线灯照射2h,定期做空气培养。

2.2.3 探头的消毒

探头用软布擦拭,后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使用时探头外部套上塑料袋,阴超探头应套上,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

2.2.4 室内物品的消毒

床单应每天更换,但为艾滋病、梅毒等病人进行检查时应立即更换床单,有关物品严格清毒。对病人的分泌物、泄物等及时消毒处理。对地面采用湿式清扫、含氯消毒液拖地。门口放置浸有2000mg/L的有效氯的脚垫,备有拖鞋让病人更换。

2.2.3 化学危害的防护

工作人员接触消毒剂时应带手套、口罩、帽子,严格按工作规程操作,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眼睛,对挥发性强、带有刺激性的消毒液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液和外溢。

2.2.4 工作因素危害的防护

B超室工作量大,应加强工作人员配备,合理安排班次,不要让他们超负荷工作,减轻职业紧张和心里压力。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体质锻炼,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营养,提高抗病力。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总之,B超室工作人员应提高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尽量杜绝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精神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除了有与综合医院普通护士相同的职业危险因素如消毒剂伤害、针刺伤和生物因素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威胁外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些有奇思怪想念头的特殊群体,工作风险性大,精神高度紧张,因此加强精神科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20名护理人员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职业侵害进行调查,对职业危害.侵害次数进行统计

2 结果

暴力致伤36例占总人数 30.0%, 暴力袭击未致伤8例占6.67%,精神伤害(谩骂、讥笑、恐吓)29例,占22.5%,遭家属精神伤害26例占20.8%,躯体致伤8例,占6.67%,女护士遭受男患者搂抱、言语性骚扰2例,占1.67 % 针刺伤11例,占 9.17 %本次调查中90.33%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侵害,如:抓伤、踢伤、拳击伤、烫伤、针刺伤。

3 原因分析

3.1 受精神症状支配18例 精神病患者在受幻觉、妄想支配,疑自己和亲人被害,采取先发制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3.2 研究证明强制住院、坚决拒绝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特别是治疗态度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原因实际上与精神病性症状一致,是由于精神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错误的认知[1],由于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不承认有病,不愿住院,不愿接受被管理、被限制,情绪处于易激惹的状态,他们故意找茬发泄不满,而出现攻击性举动。

3.3 治疗不合作 由于精神病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拒绝服药和输液治疗,因此在注射治疗时往往不配合,有时需要强迫或采取保护性约束,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抓伤、咬伤、踢伤,静脉注射肢体不停抖动,有可能被扎伤。

3.4 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工作方式、方法 在护理治疗过程中护士言语过激,缺乏有效沟通,容易引起患者的敌对情绪,动作粗暴、训斥,易激惹患者情绪爆发。

3.5 家属不配合不理解 家属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期望疾病能很快好转,如治疗不理想或不尽满意,又不好埋怨医师,就把气撒在护士身上或家属探视时看到自己的亲人被约束,感觉亲人被惩罚失去人身自由,担心加重患者病情。

4 防护措施

4.1 严密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要全面掌握病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重点观护,不离视线,对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患者要加强心理疏导,尊重、关心、同情患者,耐心劝解,设法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发生冲突,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4.2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 严格交接班制度,严禁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强化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接触患者时要注意技巧,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男病区女护士巡视病房时,最好有男护士陪同,对约束患者或冲动患者做治疗时要有2人以上,谨防被抓伤、咬伤、踢伤、扎伤。

4.3 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要加强学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认真总结经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察觉患者潜在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及时汇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把暴力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4.4 加强沟通,改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整体水平,避免将负性情绪带入工作中,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健康教育,落实好医患双签字,对于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家属,消除家属的后顾之忧,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积极采纳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与患者、家属一起同疾病抗争。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21-02

消毒供应中心是为临床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部门,是医院感染与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全部医疗废物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和发放。随着医学发展和医疗技术不断的提高及新技术、新业务和侵入性操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职业危害较为复杂多样,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及安全,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安全管理,因此护士的工作它不容忽视。现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进行综述,并在提高消毒供应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加强防范,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噪音: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需要的设备越来越多,主要来源有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排放、超声波清洗机、烘干机、大功率换气扇等,工作人员长期在这些设备下工作,噪音会导致人体应激反应,长期在高噪声环境工作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还会引起疲劳、精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头痛、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畸胎,并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负性情绪。特别是高压灭菌锅在消毒完后释放大量的热气及湿气,这些都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尤其是炎热的夏季影响更大。

1.1.2 高温、烫伤、爆炸:

压力增强灭菌器工作时,夏季可使室温达40 ℃,高温环境工作出汗过多,易导致中暑。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器械烘干卸载器械物品时易发生烫伤。压力容器操作不当,存在安全事故隐患[1]。

1.1.3 粉尘:

敷料布包的器械包装时粉尘飞扬,吸入导致系统功能损害,引起咳嗽、哮喘[2]。

1.1.4 辐射:

紫外线的消毒设备,由于保护不完全或者操作不当,它的辐射对工作人员的眼睛及皮肤也会带来很大伤害,长期大量接触紫外线还可导致皮肤癌和诱发白内障。清洗机、医用封口机、干热灭菌器、电脑等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电磁辐射,长期受到超强度的电磁辐射会造成头痛、失眠、白细胞下降、不良生育、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致癌、致畸。

1.2 化学因素

1.2.1 消毒剂:

护士在清洗、消毒过程中普遍使用含氯消毒剂,常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回收器具、清洗池、清洗用具、特殊感染器械及地面、台面的消毒,此类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长期接触对人体皮肤,呼吸道具有很大损害[3]。在空气中挥发刺激性气体,直接伤害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

1.2.2 环氧乙烷:

常用于不耐高温、湿热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等诊疗器械及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灭菌。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环氧乙烷,会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致支气管感染;高浓度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累计效应。皮肤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环氧乙烷遇明火有燃烧的危险,高热可引起爆炸。

1.3 生物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是接受各科室再生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包装、消毒、发放的部门。护士在处理这些器械的过程中,容易被刺伤,可导致工作人员发生血液污染,可发生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等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在有些临床科室对用过的器械没进行初步的清洗消毒过程,这样对回收的工作人员更容易造成伤害。

1.3.1 皮肤粘膜污染及锐器伤:

消毒供应室护士在诊疗器械回收、分类、清洗过程中,易被污染的器械物品、清洗用水污染皮肤及眼、口、鼻粘膜,更严重的易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致伤,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消毒供应室护士锐器伤大多为针刺伤,与手术室护士锐器伤主要原因一致,针刺伤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本身造成的危害,且在于它传播的疾病,导致感染隐患的发生。

1.3.2 微生物气溶胶:

在清洗的过程中,用毛刷手工清洗机压力水枪喷溅会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对健康造成危害[4]。

1.4 手卫生:

工作人员频繁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不及时进行手消毒或洗手,手卫生知识不到位也是造成病原菌的重要因素。如果洗手不规范,易造成院内感染的机率更大。

1.5 社会因素:

虽然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内占有最为及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工作量大、工作繁琐、责任心强、被感染机会大,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被列入后勤人员,这些都对工作人员造成跟大的心理影响。很多工作人员会因此而感到抱怨,悲观,很容易导致心态失衡,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因素防护

2.1.1 噪音的防护:

机器设备带故障运行,其产生的噪音往往增大,如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真空泵密封不严,其噪音成倍增加。因此,定期维护检修各种设备,可有效降低噪音。

2.1.2 高温、烫伤、爆炸的防护:

安装大功率换气扇降低室温;压力蒸汽灭菌接受30分钟后,干热灭菌结束温度降至40℃以下在卸载灭菌物品,卸载器械物品时戴隔热手套、袖套,防止烫伤;压力蒸汽灭菌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灭菌结束压力为“0”方可打开柜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1.3 粉尘的防护:

敷料器械包装时戴口罩,防止粉尘吸入。尽量使用一次性灭菌成品敷料及非棉布包装材料,减少粉尘污染。

2.1.4 辐射的防护:

紫外线灭菌过程中注意自我保护,避免进入开紫外线灯的工作区域,定开关紫外线灯消毒时间安排在下班工作人员离开前,紫外线光源不可直接照射到人,灭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穿防护服和戴眼罩,照射后通风30分钟后,方可进入。

2.2 化学因素防护

2.2.1 消毒剂的防护:

熟练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浓度及使用方法,增强空气流通,在配置使用各种消毒剂过程中,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具,配置好制剂后保证容器密封,如不小心喷溅,立即在自来水下冲洗,给予治疗。

2.2.2 环氧乙烷的防护:

环氧乙烷灭菌要有单独的灭菌间,合理安排灭菌时间,经常开门窗通风,定期检查环氧乙烷管道的密封性。并对灭菌后的物品进行参量测定,符合标准后方可继续操作使用。

2.3 生物因素防护

2.3.1 皮肤粘膜污染及锐器伤的防护:

工作人员在回收和清洗工程中一定要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在处理各类器械时,要格外小心,不可过急。对于这些器械,首先要进行分类,在进行清洗。一旦在处理过程中被刺伤,要及时进行初步处理,上报上级领导,进行抽血化验检查,必要时免疫球蛋白。

2.3.2 微生物气溶胶:

在清洗过程中,尽量将各类器械、器具在有效溶液下进行清洗,避免气溶胶的产生。

2.4 手卫生知识防护:

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的宣教,做到操作前、中、后认真洗手。

2.5 心理学保健:

在科室内定期组织心理学方面的讲解,经常与大家沟通交流,并组织各种活动,调节心理承受能力,并经常进行职业损伤和防护培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与此同时,领导应主动慰问工作人员,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重视,解决好各科室之间的矛盾,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满足感,更好更完美的的完成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工作。

综上所述,完善基础设施,配备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安全的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供应室护士要正确掌握自我保护措施,加强自我防护,从而达到将职业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供应室人员职业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斌全,赵晓云.国内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发展[J].护理学报,2006,13(10):25.

[2] 陈献.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进展.医学院学报,2011.11.

第12篇

生物因素:供应室回收的各种医疗器械、穿刺、治疗包等,都不同程度的沾有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微生物,是常见又严重的威胁因素,各科室器械使用后初步冲洗只能祛除部分血及其他分泌物,还有相当多的病原微生物仍附着在器械上,有的科室对用过的器械根本就不进行初步清洗,这不仅是造成院内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健康的因素之一。在接触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而且会成为传播媒介。

化学因素:消毒供应中心的去污区,经常要配制各类清洗消毒剂,灭菌区有环氧乙烷等,都属于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其消毒效果可靠,但对人体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都会造成损害。①含氯消毒剂:难闻的气味、浓度高、对黏膜产生的刺激性、具有腐蚀性,还具有漂白作用。②环氧乙烷:强烈刺激眼及呼吸道,可导致白血病和癌症,孕期能引起流产,属于易燃易爆化学剂。

物理因素:①噪音:消毒供应中心主要的灭菌设备是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据有关劳动部门检测,其中抽真空时,噪声强度90~98分贝,超过我国对工业噪音标准限值55~60分贝,长期工作在噪音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症状。②热力:高压蒸汽灭菌器在工作时散出大量的热量,在夏季使室内局部的温度明显增高,消毒人员常有大量出汗、口渴、头晕、乏力等症状。灭菌完后,灭菌器内温度常常>100℃,在拿取无菌物品时,常常有被灭菌栏筐烫伤及划破皮肤的危险。

环境因素: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任务重、人员少、大部分工作需站立操作,容易引起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下收下送无菌车和收污车增加了劳动强度,发放一次性物品时,搬运重物角度不对可引起肌肉关节损伤。

防护措施

生物因素的防护:督促各科室工作人员对用过的器械进行认真的初步冲洗,减少血液黏液等有机物及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回收室内所有回收物品应视为污染物品,接触回收清洗物品时应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穿好隔离防护衣,必要时还需戴面罩或防护眼镜,在离开去污区前除去。采用7步洗手法认真彻底的洗手。做到脱手套和离开污染区前一定要洗手,进入清洁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要认真洗手,手卫生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最易行的有效预防与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和最重要的措施[1]。

化学因素防护:为防止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应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透气或安装空气净化器。各种化学消毒剂配制时要戴好口罩等防护用具。要正确掌握共性能、作用范围、不良反应及消毒灭菌浓度和时间。要正确掌握共性能、作用范围和不良反应。若皮肤眼睛不慎接触,立即用洗眼装置及大量的清水冲洗。环氧乙烷应设有独立存在的排风系统,并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上岗进行管理使用,以防气体泄漏引起严重中毒事故。

物理因素的防护:①噪音的防护: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对没有活动部位滴上剂,做好能安装消毒设施,将噪声控制在允许的标准。②热力的防护:取无菌物品时应待其冷却后再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局部引起烫伤。

环境因素防护:主要是改站立操作为坐位操作。鼓励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制。

讨 论

综上所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的护士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污染物品、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声等,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必须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必须重视工作的危险性及缺乏防护意识的危险性,并做好职业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