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学业规划书

大学生学业规划书

时间:2022-09-23 04:3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学业规划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学业规划书

第1篇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摘 要】学业规划在国外较受重视,而在国内却尚不成熟。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出发,通过数据量化处理发现现阶段学业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学业导师角色定位不明确、学业导师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学生能更合理地对自己的学业生涯进行规划,也为本校能更好地开展学业规划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学业规划;理论;实践效果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 “大学生学业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 (12C085)。

作者简介:董秀娜(1981—),女,河南南阳人,硕士,江苏大学财经学院辅导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曹静艳(1992—),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学生。

尹航(1993—),男,陕西西安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学生。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知识和能力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学业发展计划。换言之,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今后实现就业、开辟事业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俨然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校期间不能制定有效的学业规划,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很难适应社会的高强度竞争。而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已将学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列入必修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对学业规划相当重视[1]。为了改变国内这一现状,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业规划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1 调查对象、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是以江苏大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时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50份,经筛选有效问卷为432份。其中大一学生占26%,大二学生占22%,大三学生占26%,大四学生占26%,各年级样本数基本平衡。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将所有样本按照年级分组,使每组样本数量大致相等。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专业、年级与性别。第二部分为假设可能影响被调查者学业规划实施效果的几个因素,如被调查者的家庭经济状况、进大学前是否做过学业规划、一学期翻看学业规划书的次数、一学期约见导师次数、是否按照学业规划书开展学习、坚持依照学业规划书进行规划的时间长度等。第三部分为被调查者对学校学业规划工作的评价,如学业规划工作是否有意义、学业规划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被调查者对自己学业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价等。

2 影响大学生学业规划实施效果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有序的logistic回归法[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班级的学习风气,翻看学业规划书的频率,约见学业导师的频率,是否按照学业规划书开展学习,学业规划持续的时间”是影响学业规划实施效果的显著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2.1 班级的学习风气对学业规划实施效果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学习风气好的班级,学生对学业规划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较高,认为学业规划“非常有益”的比率在75%以上;而学习风气较差的班级,学生对学业规划效果的满意程度很低,认为“非常有益”的比率在15%左右。基本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2.2 学生翻看学业规划书次数、约见导师次数与学业规划满意程度成正比

结合该校的学业规划书填写制度,我们发现,翻看学业规划书次数越多,对学业规划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就越高。约见学业导师的次数越多,对学业规划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2.3 是否按照学业规划书开展学习也是影响学业规划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按照学业规划书开展学习的学生对学业规划效果的满意程度较高,反之较低。如图3所示:在“比较满意”这一选项中,按照学业规划书开展学习的比率高达94.7%。

2.4 按照学业规划书的方案坚持开展学习的时长与学业规划实施效果满意程度成正比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坚持按照学业规划学习的时间越长,则对于学业规划的满意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2.5 毕业班学生对学业规划的满意程度明显下降

大一到大三学生对学业规划满意程度比较高,在这三个年级中认为学业规划“无意义”的学生只占5%-9%,认为“一般”的学生占了14%-27%,大多数选择了“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但毕业班学生却出现一个明显的不同,认为学业规划“无意义”的学生虽然只有9%左右,但认为“一般”的学生人数大幅上涨,高达41%。这说明大三到大四成了明显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中,一些学生对于学业规划效果的满意程度在下降。

3 当前大学生学业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总体来说,学业规划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大三到大四成为一个明显的转折点,部分学生学业规划满意度降低。经过分析,笔者认为:①学生本身所做学业规划的内容存在问题。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会发现其在大学期间所做的规划与面临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从而产生挫败感并认为在校期间所做的学业规划是无益的。②学生自身心态出现问题,太过急于求成。受就业压力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希望很快地达成目标,而在短时间内给自己安排了很多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导致失败,最终对学业规划产生反感情绪,满意程度随之下降。③学业规划不切实际,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由于每个大学生总是某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的一员, 在学业规划过程中还容易受到特定群体的影响, 盲目跟从, 没有为自己量身定做学业规划。在本次研究中,笔者还发现始终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于任何问题,选择都是“一般”或“中等”。既无鲜明的喜恶,也没有明确的意见,随大流,没主见。

(2)学校的学业导师制度仍有待完善。在最后的开放问题中,大部分答案都是“留于形式”、“希望能与导师多多交流”等等。我校以学业规划书--学业导师制度为基础来开展学业规划工作,学业规划书由学生填写,填写后学业导师会给予相应指导。但由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甚至学生做了错误的学业规划,导师没有及时改正,这样学生就不能有效地完成目标,从而导致学业规划无效。与导师交流过少,缺乏正确的学业指导,是导致学生设立错误目标,不满意学业规划制度的根源之一。

(3)学校现阶段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人都会存在惰性,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长期坚持。所以,在自我监督的条件下,校方的监督体制也必不可少。并且,学业规划活动开展至今,除了学生自身的评价,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大部分学生并未得到过周围同伴的评价,同龄人之间的鼓励与鞭策也会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一大动力。

4 提高大学生学业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虽然我校拥有良好的学业规划基础,但学业规划书--学业导师制的优越性却还未完全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相信经过不断地改正与完善,我校的这一制度会越来越完善,同时也给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作用。根据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1 学生方面

(1)设置合理的学业目标,切合实际,不好高骛远,也不过度降低[2]。立足本人实际情况, 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偏好未来职业选择而量力而行做学业规划。有压力才有动力,有了合理的目标,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科学的规划,大学生活会变得更加充实,而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带给自己的满足感又会为实现下一个目标提供信心。

(2)设立有针对性的学业目标,不盲目随大流。在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学业指导老师成熟的视界给予自身有针对性的指导,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为之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多找学业导师交流沟通。学习中有疑问,生活中有困惑,除了向朋友倾诉之外,我们完全可以试着多与导师沟通交流。端正自己的心态,这样有助于长久地坚持自己的目标。

(4)和同学、室友互相监督。同伴之间鼓励与鞭策的效果不容小觑,这样还有助于整个班级学风的提升。

(5)学生要多注重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后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三分钟热度”、中途放弃,注定不会成功。

4.2 导师方面

(1)导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既然学校实行了这一制度,导师就应该积极贯彻,关爱学生。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学业导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为学生规划学业生活时,尽可能给予学生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指导。

(2)除了学习上的相关指导,导师更应该在为人处事方面对学生给予相关指导。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足,可能在生活、交际等各方面遇到困难。导师应该利用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去教导学生,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4.3 学校方面

(1)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开展学业规划教育或对学业规划教育不够重视, 大学生入学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度过缺乏一个明确的引导。部分大学生有学业规划意识但很模糊, 不知道如何去规划,更不懂在这方面如何监督自己,而校方也确实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供学生不断自省。在这些前提下,很多人便会选择半途而废,所以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监督—评价机制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受监督的对象不应仅仅是学生,还应包括导师。我们都需要一个来自外部的提醒功能,学生方面可以来自辅导员,可以来自学业导师,也可以来自于学生会;导师方面可以来自辅导员和学生会,由专门的监督人员去搜集相关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去提醒。

评价机制即一种反馈机制,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同学的关注,相互鼓励与鞭策。这有助于每一个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断改正不足,最后达成目标。评价机制可以以班会的形式展开,一学期两次为宜。

(2)建立科学的学业导师配备机制。在所选择的导师中我们要明确学业导师培养学生的目标,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其特长。例如,学校就业指导的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本专业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专业结构、学习方法、专业书籍等方面的指导,辅导员则可以在学生生活和心理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学业导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拓展专业视野。

(3)举办大学生学业规划设计活动。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大学生学业规划设计的竞赛活动。设置各个单元环节,开展学业规划指导讲座;个人学业规划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校广播台、校园网、公告栏、海报、条幅等途径在校内广泛宣传、活动信息,确保在校大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情况,积极发动本校大学生踊跃参加本次活动,并认真做好活动的有关组织协调工作。

这样下来,才能发挥我们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提升学业规划的满意度。一方面,学业规划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自我完善,并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业规划还能够促进高等院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本校能更好地开展学业规划工作提出建议,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新型大学生,同时供其他高校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温多红,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2]张阳军,秦韶华,田旭光.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路径选择及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3).

第2篇

摘要:等待机遇还是创造机遇,等待命运还是支配命运,这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大学是一生中知识储备、性格成熟、人生成长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时期。所以如何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学业规划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桥梁,能否把握住短暂而丰富的大学时光,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方向。然而,目前存在着不少学生学习怠慢、人生目标不清、学期动力不足等现象。而且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注重有计划地在大学中发展自己的潜力。因此,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环境等因素为自己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二、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涵义

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近年来才提出来的全新理念,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细化和具体化。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影响自我开发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辩证分析,从而能确定未来的职业及事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目标,并对实现目标做出科学的预测与安排的过程。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等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选择发展道路,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指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需要拟定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

三、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必要性

(1)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在当展迅速并日益变迁的社会,竞争占有绝对的优势,求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愈来愈多,所以想要在当今社会顺利的发展,必须善于完善自我规划的能力,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

(2)符合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俗话说“唇亡齿寒”。对学校而言,学生就业率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业规划,也成为了各个院校的一个重点。学业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择业、就业能力,而且有助学生和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

(3)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学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激发他们的愿望。学生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接下来应该达到什么的目标,很迷茫。而学业规划正是一个约束和激励机制,有一个个阶段的目标组成,那样就会看到自己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从而激励同学们的上进心。

四、大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作为学业规划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条不紊地做好学业规划。

1.大学生实施学业规划的步骤

(1)学业目标的选定。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定一份适合自己,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学习计划,把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社会要求干什么结合起来,并制定自己的学业目标。

(2)学业目标分解。学业总目标制定以后,要能从小到大分解,并确定每个目标的实现时间。把年学习目标分解为每月计划每天计划,逐步的实行逐步的实现。

(3)学业规划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评估与修改,及时纠正前期规划中不合理的地方,如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性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做到定期评估,分析原因与障碍,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4)激励与惩罚。制定措施,完成预期目标后对自己进行适当奖励,未完成预期目标就自省,以确定学业规划更好地实施。

2.具体规划如下:

大一,适应新环境,正确评估自己,打基础。入学后,学生要尽快的熟悉新的环境,结交朋友,认识老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打好宽泛而坚实的知识基础。

大二,努力拼搏,认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实践技能,锻炼社会交往等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精神,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

大三,多参加与实习实践,培养就业能力。首先是选择,可选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针对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并缩短知识与能力的差距。另外,要注意培养职业适应的能力,通过实习和兼职,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等渠道,从宏观上多方面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作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的岗位职责与规范,为以后融入职业环境做准备。

大四,进一步确认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比较现实可行。在做好毕业论文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职业信息,可以多方面向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教师和其他专家请教;通过参加求职招聘培训,了解求职应聘技巧,相关的法律及当年的就业政策:做好求职应聘书,积极参加各种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做好面试及签约的准备。

五、大学生学业规划意义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合理的利用大学时间,以一种积极而饱满的状态进入大学,避免出现由于大学时间充裕而无所事事直致荒废学业的后果,学生只有根据学校的教育模式,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定并执行适合自身的学业规划,才能够集中精力抓住学习的时间,从而尽快的适应大学的一切。

第二,有助于充分发掘自我,为职业的确定与现实奠定基础。一份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业规划制定的过程,就是个体充分认识自己,发掘自身的个性特征、发挥现有的与潜在的能力的过程,是个体对自身的优势与弱势综合考量的过程,只有指定了有效的学业规划,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个体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才能为专业的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与事先做好最基本的准备。

结束语

大学阶段也是人生目标确立的关键时期,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一生有意义、有价值。学业规划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并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毕业规划还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新型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旭 张海亮:浅谈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J].科技信息.2008.

[2]孙林元 李阳:当代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文教资料.2009.3

[3]李思瑶,前敌大学四年生活规划[J].价值工程.2010(33)

[4]李建: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成就大学生活[J].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第3篇

1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就业指导模式尚不健全

高校一般利用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兼职工作人员来弥补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主要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或辅导员来填充就业指导队伍。然而,大部分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样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大打折扣[1]。此外,就业管理部门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强调就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多,考虑如何根据就业信息反馈改进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少。

2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是指高校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直至学生毕业,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结合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分阶段安排一定的就业指导课时,逐步进行学业规划、就业指导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减少学生在学业与职业发展上的盲目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没有科学地安排时间,学习缺乏计划性,没有目标或目标过于理想化,致使在毕业季既焦躁又无奈。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到大学毕业这四年中,如果只是在大四年级开展就业指导,是完全不能满足现今就业指导工作需求的[2]。这就要求高校就业工作应是全程化、系统化的。换言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首先,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使就业指导时间关口前移,可以实现就业指导与就业引导相结合,提高就业指导的主动性;其次,科学的学业规划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把“要我学”的外部压力转化为“我要学”的内部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积极性;第三,在实践的层面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第四,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就业指导教育的效果,也便于发现并及时解决学业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中的问题。

3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的建议

1)在大一时注重学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大一上学期,高校要帮助新生认识和理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精神与文化理念、大学的功能与制度、大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差异。在实践上,指导新生学会自我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志向、兴趣、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按照考研、参加工作、出国学习等不同发展目标,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不同发展方向对学业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要求,了解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在大一下学期,要进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就业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就业能力等问题;借助先进的测评系统,参照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测评,正确认识和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正视和改进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明确努力的方向,为规划今后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奠定基础[3]。2)在大二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培育职业能力。在大二上学期,高校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的专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专业,谋划未来的职业方向。在实践上逐一指导学生制定、修改和完善学业规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督促实施。大二下学期,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正与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技能,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获得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业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3)在大三时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应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知识,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与指导分三个层次开展:①创业基本知识的普及。在大三上学期,高校可以按学科专业分类,以专题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和杰出校友担任授课教师,对全体学生集中进行创业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创业咨询和培训。②模拟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模拟创业竞赛活动,配合做好“挑战杯”为主的创业大赛。③选拔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和运用校内外创业园和孵化基地,选择有特色的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与体验。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聘请企业管理者、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带创业团队的项目管理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与创业导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在大四时进行就业技能教育与入职教育。在大四上学期初,高校除了要以专题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还要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一对一专人就业辅导。大四时,学生的就业方向已基本确定,就业指导的重点要放在申请工作及成功就业上。导师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讲解就业形势,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到企业就业、到西部与基层就业;要指导学生使用就业信息网完成生源信息注册、就业信息查询、投递简历、网上签约等;要通过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增加面试成功率;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与不同用人单位的接触中了解社会需求,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实现顺利就业;要针对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对已经在招聘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要帮助其判断单位是否适合其今后的发展,帮助学生适应领导、同事,并对职业发展困境进行调适。就业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和职场发展能力,让就业指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4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关于青年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问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可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扎实推进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王清艳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26-03

在当今就业的严峻形势下,国内各高校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学业和就业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开展了职业生涯规相关的实践与研究。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就业和学业的有效契合,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应对就业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尤为重要。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对大学生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起源于20K纪60年代,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并获得了一定发展,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制定出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黄金阶段。一方面,在校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充沛的个人体力,而且职业观念、职业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可塑性强,因而更加具备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条件;另一方面,大学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学习基本职业技能和本领的良好条件,大学生可以为自己成功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因此,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会使大学生度过一个完美充实的大学时代,而且会影响其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确立目标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乃至学生本人,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一切为了上大学而努力,学生自己更是长期在强大压力之下进行学习。因此,进人大学实现升学目标后,很多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显得有些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有步骤、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就会使大学生明白在每个阶段、每个年级应该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努力,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能够保障大学生生活丰富充实,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自我定位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采取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的家长和学生甚至将“上大学”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而很少能将“上大学”视为一个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的积累和准备阶段。因此,学生在进人大学阶段后,开始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充分思考“我是谁”、

“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想成为谁”等问题,可以促使其对大学生活和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导其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或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

3.有助于大学生发掘潜能、提升竞争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在现实的求学阶段,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四处投递,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不能“慧眼识英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会是事半功倍,也更加经济、更加科学。

二、大学生学业生活和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我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有问卷全部采用不记名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350份,回收率为96.43%;有效问卷为1338份,有效回收率为95.57%。调查问卷充分考虑了年级、性别、专业等基本情况。在被调查者中,一年级学生占32.88%,二年级学生占24.96%,三年级学生占25.03%,四年级学生占17.12%;男生占58.67%,女生占41.33%;他们来自工、理、经、管、文、法等多个学科门类,其中理工类占67.86%,人文社会科学类占32.14%。此外,为更详细地了解学生对专业、职业及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现状,还对个别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1.对学业生活的认知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开始扩招,大学里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并无高低好坏之分。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找到合理的契合点,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只有一个大致的学业生活规划,占57.70%,有非常清晰规划的大学生仅占17.64%,而没想过或者完全没有考虑过学校生活规划的学生更占到了近四分之一;另外,令人意外的是,三四年级学生对学校生活规划的认知还不如一二年级学生清晰明确。

24.67%的被调查者将思想提升作为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准,而将考试成绩优异与否和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多少作为衡量成功标准的学生总和只达到23.39%。与此同时,各年级中三成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最重要收获是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和交流,2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学里收获了知识和技术。这表明,大学生对学业生活认识程度不高。

2.对职业规划的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体按照自身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筹划一生的发展方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被调查者中,38.64%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有过粗略的规划,但并没有做长期规划;19.36%的大学生没有仔细规划过或从没有想过;只有14.72%的大学生有过非常清晰的目标,做过远期(人生奋斗方向)、中期(人生职业规划)、短期(3~5年的阶段性目标)的详细规划。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认识不够,树立职业生涯目标时就会选择困难。

调查还发现,67.7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短期规划将以工作或事业为重,也有23.47%的学生将以继续接受教育作为短期规划中心/重心,在短期规划中将以婚姻、娱乐为中心厘心的学生人数较少,分别占7.17%和3.36%。这说明,大学生的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情况基本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实践

经验,对职业环境了解不多,职业价值观尚未定型,现有的短期职业规划仍然存在问题与不足。

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就业与学业的有效契合

1.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明确的职业目标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指南作用。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便是在心目中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一旦在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理想的目标,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

2.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所谓自我分析,就是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分析时,尽量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做到客观、冷静,不以点带面,这样,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

所谓职业分析,就是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可能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也可能是经济一般或贫困落后的地区。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是其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但它并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功能。在设计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4.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第5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自我规划 作用 实施

1.当代大学生现状

根据最近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为2979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而到2020年,国家要实现在学总人数3550万人和毛入学率40%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未来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即将跨入普及化阶段,与之相伴的则将是大学进入门槛的降低化、在校大学生竞争的激烈化及就业形式的高压化。现阶段从各种调查及新闻报道中,我们能切身感觉到这种迅猛发展势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人数为611万,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5%,但是其中非211工程院校的就业率仅59%,职校和专科院校则低至43%,其中约有150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已经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渐渐地走下神台。

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加,但是某些大学生群体中到处充斥着迷茫与自我价值丢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大学生感慨大学里的空闲时间太多,为了消磨这些时间,只能一遍又一遍逛社交网站,或者沉迷于开心农场、劲舞团及魔兽争霸这样的网络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美好的四年大学生涯消磨殆尽,毕业时却发现社会如此残酷,而自己却一无是处,对人生一片迷茫。

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面对这种社会转变,使其重新认识自己,从而在大学学习期间按照社会需求和自己的爱好来塑造自己,最终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疑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阶段社会背景下,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教育体制进行必要改革外,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教育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自我规划及其作用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1]。其实每个学生都是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体,一个人的生活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三者力量能否平衡。在“本我”层面上,学生们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得轻松甚至惬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本我”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而不得不按照“自我”层面来生活。当“自我”和“本我”发生冲突时,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是“本我”占据主位,这就造成很多学生逃避现实。自我规划其实就是在“本我”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自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超我”,明晰“我应该干什么”。

更具体一点来说,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是在全面了解自己性格、兴趣及能力等素质的基础上,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制订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及拟定实现该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2][3]。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过程,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持续的方法去探索和发展他们的人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通过自我规划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新生入学时的个人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及专业前景都有一种迷茫的心态。这是因为他们在高中时的唯一目标就是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而一旦实现这个目标之后,如果没有新的目标来补充,其大学生活就失去意义,从而变得乏味、无聊。而通过自我规划教育,学生能够迅速意识到人生的奋斗之路才刚刚开始,自己的未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产生危机意识,主动探寻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

其次,通过自我规划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督促学生学习,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自我规划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通过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及著名企业家的演讲,树立起很强的学习主动性。此时若因地制宜,给他们制订一些短期的、容易实现的目标,如:本学期进入全班前几名,拿到奖学金,加入学生会,每学期读完多少本自己喜欢的专业书籍,辅修第二专业等,就会对学生学习起到有效督促作用。这些短期目标实现后又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这些目标不能如期完成,也能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专业兴趣。

最后,通过自我规划教育,学生可以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势,从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很多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除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初步了解外,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基本上一无所知。例如:很多新生在做自我介绍时,往往是结结巴巴并颤抖着说自己非常善于交流;谈到特长和爱好时,很多同学都说自己喜欢玩,喜欢看书;而且很多同学都不假思索地将自己划分为外向性格,其实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认识的不足。自我规划教育过程中的各项测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例如,军训过后通过组织“悄悄送你一句话”活动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利用MBTI性格测试,则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究竟属于哪种性格,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则可以寻找适合他们从事的职业。这些自我测评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非常强的暗示作用,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3.自我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的自我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4][5]。其中,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升华,学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更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意义[6]。因此,对于大学生自我规划而言,应当以学业规划为主,职业规划为辅,努力做到两者兼顾。但是现实中,由于学生对自身的不了解及学校指导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在自我规划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自我规划的意图上,教师与学生均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大学生将自我规划的意图归结为职业选择,而很多老师在自我规划实施过程中则过于强调学业规划,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仅简单归结为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

其次,学生在自我规划时存在着随大流及走极端倾向。部分学生在接触规划教育后,开始反思自己及未来,但是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经历的局限性,思考并不深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为高收入的成功人士或者某某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另外,在进行自我规划时,如果理想与现实存在冲突,很多学生往往想当然地以理想为导向,走向规划的极端。例如,很多学生自我规划时都会面对专业不对口问题,而一旦转专业无法实现,就会产生强烈的专业抵触情绪,更有甚者会主动退学。

最后,高校对学生的自我规划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虽然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到了大学生规划的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有效的监督体制。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两头进行工作,开学进行思想教育,毕业进行就业指导,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自己决定。虽然说自我规划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学生的个人规划能力毕竟有限,还不能够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其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学生进行自我规划教育。

因此,为了增强学生自我规划的实施效果,学校和学生在自我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自我规划教育中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来全面、准确地分析自己,并且根据现实情况及未来发展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在自我规划教育过程中,必须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五个问题――自己在哪里?正在干什么?想去哪里?想干什么?改变现状有什么困难?――如果把规划比作一条远征的路线图,那么这五个问题则分别对应了路的开头、终点及中间的路途,只有将这五个问题全部考虑清楚了,才能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规划。另外,在总体规划完成后,还应当指导学生将目标进行逐级分解,使之变成在校期间可以具体操作的目标,并为之设置完成时间点,使其规划落实到大学生活的每一天,从而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规划的机动性,如果一次性完成四年的全部目标规划,则不仅工作量过大,而且不切合实际。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确定总体目标,然后制定各学期目标,最后着重将本学期目标进行细化,待学期结束后与班主任或者指导老师一起进行回顾、评测,然后根据总目标机动制订下学期目标。

第二,自我规划教育应结合大学学习规律,有其侧重点。虽然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但是大学的教学设置决定了学生自我规划的共性,在进行自我规划时,学生和指导老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使得自我规划在不同时期有其各自的侧重点。

各学校在教学安排上都是将基础课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课则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另外,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呈现紧―松―紧―松的格局。根据这些特点,在进行自我规划时应注重以下安排:在大一学年,自我规划应以学业规划为主。通过规划,学生了解大学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从而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大二学年,学生应充分利用宽松的学习间隙,加大对所喜欢专业的业余时间投入,积极考取各种证件;从大三开始,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增大知识面,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等进入毕业环节后,学生的自我规划也进入收官阶段,个人目标已完全清晰,此时教师对学生的规划指导需因人而异。对考研的学生从个体未来发展上继续指导,让他们以考研为跳板完成人生的第二次选择;对就业的学生则要从社会人才需求上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职业技能和承受压力的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第三,学校应积极引导,加强学生对自我规划的监督和评估。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自我规划实施过程中,非常渴望在以下方面得到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形势的了解;对大学生活进行科学规划的方法;对自身未来职业选择的建议;对自身能力的评估。

这些问题充分反映出学生希望了解自我,了解现实,从而制订合理的自我规划的愿望。因此,学校应当主动迎合学生的这种期待,通过安排优秀毕业生、班主任、辅导员及就业指导老师为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互动式讲座,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现实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为其规划做好充分铺垫。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设立专业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规划进行检查,及时督促学生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4.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量“90后”大学生的到来,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自主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教育,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压力,而且通过自我规划,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明白自己为何而来,去向何处,真正做到赢在起点。

参考文献:

[1]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5.

[2]朱诗威,冯飞芸.对新生生涯规划书内容的分析和思索[J].文教资料,2010,(4):206-207.

[3]王娟,朱念琼.大学生生涯规划及其对护理教育的意义[J].护理学杂志,2006,21(10):75-78.

[4]卢美贞,李俊杰,董华青等.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创新精英人才[J].文教资料,2008,(15):197-198.

第6篇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的“三无”状态。很多在校大学生由于缺乏规划,面对纷繁的校园生活,觉得无所适从,没有集中的学业兴趣和明确的职业方向感,导致学业收效甚微,就业优势不足,也有学生认为,时代变化太快,规划也没用,“船到桥头自然直”,干脆不去规划,往往又导致了学业、专业和职业需求的脱节,走向职场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事先缺少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楚认识,导致他们在选择工作时存在盲目心理,缺乏严肃性。还有的工作后频频跳槽,给自己和用人单位都带来损失。那么,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愿、行为处于什么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又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本文期望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今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及就业能力研究方向和重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早,最早起源于1908年帕森斯教授创办的波士顿职业指导所,目前已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活动及职业选择活动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初的实践来源,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和美国着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学说。帕森斯在其所着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后来被人们公认为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帕森斯的理论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最后选择一种与个人特长相匹配的职业;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着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从心理学价值观理论出发,经过大量的职业咨询指导的实例积累而提出的。这一理论首先将职业归属为六种典型的“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当属于某一类型的人选择相应类型的职业时,即达到了匹配。霍兰德人格与职业类型匹配模型是沿用至今且一直被公认为有效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的范围涉及到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管理模型、家庭职业的平衡、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等方面,这将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学者访问间接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着作。1979年《外国教育丛书》主编了《中学职业教育》开始了我国职业生涯的研究。2010年南京大学学者施雨认为,生涯规划具有四个特性:一是终生性;二是独特性;三是发展性;四是综合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及就业方式的变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逐渐显现,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研究,以曾平生(2011)为代表,认为高校就业指导缺乏相应理论支撑、就业中心师资队伍不强、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柔性不足等是主要问题;以刘淑艳(2012)为代表,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模糊、规划不科学、高校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不尽完善是主要问题;张东妹、吕京宝(2013)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规划基本缺失,就业和专业选择都比较盲目;对职业规划的需求以及实际采取的行动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但主动采取行动的学生严重不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的研究,以宋荣绪(2010)为代表,提出了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陈德明(2012)提出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职业规划要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等观点;王大磊(2011)提出了要建立全方位的就业辅导体系、坚持生涯辅导的全程性以及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观点。王小玲(2015)等提出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自身特点、专业情况、学业目标、就业心理准备等问题,在就业指导实施过程,区分不同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诊所,在诊所中解决问题。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个性化是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关键;而增加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精神素养培养,则是广大学生的心声。

(三)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意向研究。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方面研究,金泽勤、李祚山(2012)介绍了西方职业价值观的理论演变,心理测量工具的开况以及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雷腾(2011)通过综合多年我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评价与择业标准的调查,得出经济收入、自我发展、社会地位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标准,同时现在社会市场经济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在他们身上也有体现的结论。在具体的择业意向上,相关研究得到结论比较接近。分别在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李军,2013)和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张京华、212)开展了择业意向调查研究,对大学生择业的行业、薪水、地域偏好进行了总结。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研究围绕机构和队伍建设、咨询内容和咨询对象等方面展开。方鹏(2010)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喜忧参半,机构、经费、网站基本得到落实,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咨询方面的开展情况较好,主要问题是重视程度不够、从业者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队伍建设不尽合理、与毕业生的沟通个别咨询不足等。方翰青(2012)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集中在职业规划咨询、职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决策能力培养和创业素质培养六方面。张爱芹、刘淑玲(2011)研究发现职业咨询的来访者大部分为毕业生;来访者按年级层次咨询的重点有较大不同;毕业生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和挫折感等就业心理问题;该研究同时指出不管学生自身还是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对新生的职业规划都未给出足够重视。董眠、向丽、祝文慧(2013)把视角延伸到高中生,研究认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不了解社会职业,对职业期望缺乏理性,虽然均认为培养某项职业能力很重要,但没有机会或者动力进行学习;学生倾向根据兴趣选择职业,家长则把收入高低放在首位。

(五)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分析。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王星星(2014)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业规划,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能真正按照计划要求自己,并最终坚持下来的却不多。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者有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而影响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Perryman(1972)等研究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着差异,且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付新元(2015)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影响日益加深。刘怀(2009)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同时,班兰美(2013)、黎志健(2013)、张玉(2013)研究还发现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因素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有重要影响。陈新宇(2014)研究指出大学生家庭户籍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情况、父母职业、社会实习兼职经验也和学业生涯规划辅导也都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原因。王国联(2014)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王伟提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大指导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大因素。林杏台(2011)指出职业生涯包括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职务及角色。他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从小做起,并且应该涉及到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家长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都分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了高校、国家的关注,并且教育明确规定,大学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那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用显着吗?单良、赵成名(2013)研究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并整合资源、提高就业能力。肖燕玲(2013)研究发现,在校期间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比未做规划的同学更有成就,无论是求学还是求职成功率都更高。但是,有些专家学者也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不显着。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乏必要的定量研究。马琼(2012)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观与就业行为、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求职目标是否清晰与就业满意度呈正相关。李峰亮(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工作找寻的前期准备有助于毕业生找到学用更加匹配的工作,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工作经验对于择业有着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中发现,大学生的学用结合越高,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四、评述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规划;自我满意度;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6-02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院人文系在2008级新生入学后不久,就设计了一份《新生大学三年规划调查问卷》,面向所有的新生做了一次调查。问卷涉及学生未来三年学习、生活、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努力想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大学三年做到“心中有规划,行动有计划”,在毕业之时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

在2008级学生第一学年即将结束之时,又设计出一份《一年级学生学习规划自我满意度调查》问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成绩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引发学院各级学生工作者的思考,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及学院学生工作的进一步顺利开展做好理论上的指导。

本次调查面向人文系一年级学生共发放300张问卷,收回300张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抽取了30名学生在7天后进行了反复测试,测试信度达到98.2%,信度和效度均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一年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认同感高,但就业知识匮乏 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当代大学生是相对比较理性的群体,71.6%的学生非常满意自己现在就读的专业;93.2%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比较了解或有点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在某个专业领域从事学习,最终得到一份职业,是上大学和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78.9%的学生对自己有较好的定位和分析。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上大学最重要的理由或目的,在于大学毕业后能有较好的工作或职业,亦即期盼在大学期间能接受与工作职业有关的专门教育。但是学生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学校,希望学校多为学生提供招聘、就业信息,希望学校多开设传授就业相关知识的讲座,希望学校多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岗位,但是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较高的专业认同感与较少的就业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得一年级的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习热情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社团参与度高,但能力提升得慢 在本次调查中,对自己当前现状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只占3.5%,有49.0%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持“基本满意”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有47.5%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自己的现状持“不满意”态度。

学生入校就对大学、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他们想在大学里习得社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及一定的领导能力;他们希望大学能够多传授给他们一些技能,多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可是入学近一年后,学生发现自己很多期待都落空了。虽然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学生在大学里获得了加入学校社团和学生会的机会,但是在被问及“你认为你在哪些方面的能力较一年前有了提高”的问题时,在学生期待提高的多种能力中,只有“独立生活能力”这一项为83.4%的学生所选择,其他方面的能力依然没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一年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奋斗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被问及“你所学专业与你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相符吗”的问题时,49.1%的学生回答“看情况”;大学时间比较富余,为了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调查显示76.6%的学生已经做过、正在做或有打算做兼职,但是在被问到“打算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只有41.3%的学生选择从事与未来就业方向相似或接近的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因家庭富裕并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而产生的优越感,他们普遍表示:只要能顺利毕业,将来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在某一个层面反映出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使得很多一年级学生步入高校后奋斗目标开始变得模糊,他们因顺利进入高校而自满起来,认为从此不再需要努力学习了,失去了长远而清晰的奋斗目标。这种心态反映出很多新生并没有形成从一年级开始就为其职业进行规划的思维模式。另外,也有一些学生虽然对未来有所打算,比如进一步提升学历、出国、择业等,但认识也仅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将目标进一步细分到各个阶段。学生中的大部分人依然认为只要三年级时付出努力,积极地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就能找到工作。当毕业迫在眉睫之际,才会切身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才会为就业付出努力。殊不知,毕业时的风采展示是大学三年积累能量的集中释放,并不是仅仅依靠大学某一阶段的努力就能实现的。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度依赖家庭人脉 学生在考证和选择第二专业的时候,普遍存在赶热潮、追时尚、盲目选择的现象。在本次调查中,当学生被问及“你了解你的就业方向需要哪些能力(证书)吗?”79.4%的学生选择有所了解,并在努力获得。看似比较可喜,其实并不尽然,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存在跟风的现象,他们取得的证书大多雷同、含金量较低,很少有学生切实地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参加学习、考证。

不可否认,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是很多学生毕业前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在毕业前能主动去招聘会现场的人很少,本次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到现在只有8.5%的学生参加过招聘会。因此,当压力摆在面前的时候,有些学生会绞尽脑汁开发家里的人脉关系,于是,便产生了“关系就业”。在这里,姑且不讨论“关系就业”会如何影响公平原则的体现,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这种就业理念会如何影响学生择业的心理和价值观。假如新生从一开始就十分看重家里的人脉关系,甚至对这种关系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就会使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最终忽略自己内在能力的培养。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找关系是求职的敲门砖”,会跟风地与别人攀比关系的“广度”与“硬度”,而不去关注自己在竞争时到底具备了哪些求职能力,曾获得过哪些证书,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等等。

增强学生学业规划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一年级学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源于其学业、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应该引起学校各级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促进大学学业的高效完成 很多高校虽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笔者认为,开设的这些课程所关注的往往是毕业生求职简历的书写、面试技巧的传授及就业信息的公布,而对新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尽早开设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让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每个年级订立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可以在任意阶段对学生开展自查和检查工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促进其高效完成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最终获得满意的工作。

以社团为依托,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多种能力 学生社团是学生的小社会,在学生还没有能力真正涉足社会时,在学生社团的平等环境中,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调查表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对提高交往能力有明显帮助。而且在新生入学时,学生对各类社团也充满向往,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团,促使大学生交往群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学生在不同的交往群体中,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并接受教育和自我管理,形成学生既是被教育管理者,又是教育管理者的互动循环交往模式,这对他们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与各种各样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既有活动伙伴,又有社会群众和指导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如何与同学分工合作,与教师、群众配合学习,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检验、提升大学生这些修养、品性的重要场所。

总之,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正确更为重要,更为艰巨。所以,及早帮助一年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确立职业定位和目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很多学生都在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殊不知,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把走弯路的时间用来走更远的路,这才是通向成功该走的路。特别是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及时纠正其模糊认识,引导他们注重培养竞争意识、谋生本领及自主办事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广东培正学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课题组.民办高校大一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3):96-100.

[2]葛敏,陈春玲,崔梅.通识教育背景下“大一”学生现状与辅导员工作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9,(3):37-38.

[3]王虹.职业生涯教育重在早培养规划意识[J].时代教育,2009,(1):6-8.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朋辈教育管理大学新生学业辅导

学业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任务,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内涵式发展,是高校的根基所在[1](11-13)。面对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模式从被动向主动转换,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学习环境变化,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学业适应性挑战。同时,新生入学可能会有一些适应不良的情况,产生焦虑、厌倦、自责等情绪[2](84-86)。意味着我们更应该关注新生的学业辅导工作,帮助顺利度过适应期,为今后学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学业辅导内涵

朋辈辅导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学,所谓“朋辈”(Peer),实际上是“朋友和同辈”的简称,是指年龄相近、职位相当、生活境遇相似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可以是相互熟悉的,也可以是相互陌生的[3]。进入同一所高校学习的学生,有着相似的成长时代背景及求学经历,进入大学后拥有相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相同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磨合适应中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念及人生目标追求,对彼此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能够通过新生群体间的价值认同增强学业辅导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氛围,帮助大学新生走好大学期间学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朋辈教育学业辅导机制,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

2.大学新生学业辅导需求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在入学适应期对于学业辅导的需求,优化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对安徽某高校265名在校大一新生的学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一新生在专业学习中积极性高,但专业概念却较为模糊。85.71%的学生选择对专业学习有热情,并想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一结果符合初入校园的学生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但仅有21.58%表示了解自己选择的专业,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明确并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具体翔实的规划。同时自主学习意识强,但缺乏有效的方法。87.34%的學生选择想要自主学习专业相关知识,阅读本专业相关书籍,同时有62.34%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满意,不是十分有效。遇到学习问题时,45.24%的学生选择自己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视频课、做练习题等自助方式解决,仅有18.34%的学生选择与同学开展互助学习,78.25%的同学认为朋辈互助方式是所有方式中最为有效和快捷的。说明大一年级学生对于学业辅导有一定需求,但是选择朋辈互助的方式解决学习困难的较少,仍然需要探索构建科学完善的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大学新生学业辅导机制。

3.加强新生朋辈教育学业辅导工作制度化建设

3.1完善朋辈学业辅导的运行体系。

学校或学院应当建立专门的朋辈学业辅导中心专门机构,招募高年级学生团队承担中心日常运行任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进行指导,形成由辅导中心统筹、以班级为基础的学业辅导工作体系;制订并完善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实施方案;年初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年末进行工作总结。围绕朋辈学业辅导规范管理、学业预警、朋辈学业辅导咨询工作流程、朋辈学业辅导内容课程化建设、朋辈学业辅导队伍建设、监督与考核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2完善朋辈学业辅导队伍建设。

任何机制的完善运行都离不开优秀队伍的保障。朋辈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学业辅导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由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指导教师队伍,负责对朋辈学业辅导工作进行整体框架设计,对每个学期的参与者设置合理的考核目标,为担任辅导者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导,例如讲授技巧、心理疏导技巧、学科专业知识等。另一方面选拔学生党员、十佳大学生、研究生科技标兵、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生辅导者,共同组建大学生朋辈学业辅导的朋辈队伍,让朋辈学业辅导队伍焕发出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教师群体和优秀学生群体优势互补作用,以学生为本,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3.3建立朋辈学业辅导效果反馈评估制度。

评价体系应包括纵向和横向评估,既有参与学业辅导前后的分类评价,又有参与和未参与学业辅导的比较评价。建设学生学业状况的动态监测平台,包括课程成绩、奖学金、助学金、校内与社会实践经历、科研项目经历、公益活动经历等。将参与朋辈学业辅导的记录和反馈意见及建议,课程不通过率、学业预警率,毕业率,早操、晚自习学风状况等数据作为评估参考指标,全面分析学生参与朋辈辅导的受益情况,广泛收集意见和反馈,使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得到持续性发展。

4.加强新生朋辈学业辅导工作专业化建设

4.1丰富朋辈学业辅导内涵,充分挖掘相关资源。

在接触有学业问题学生时,应当全面分析造成学业问题的原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健康状况、家庭亲子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对现有育人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合,将朋辈学业辅导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发展性辅导相结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发展性学业辅导能够为学生提供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业辅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善个人发展目标[4](22-26)。立足于每个院系下设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辅导中心,对每个学生细致深入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业辅导,为学生解决长期以来困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同时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及时调适学业压力下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韧性。

4.2依托学术型社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术型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参与到其组织开展的学术型实践活动中对新生来说是提高专业素养的渠道之一。学术型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术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学术型社团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术交流相融合,促进课内知识在课外的深化运用,丰富学生课堂外的学习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新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和拓宽国际化视野。

4.3通过科研训练计划,巩固提升学习成效。

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学生朋辈学业辅导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完善学生高低年级交叉科研训练制度,使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互相影响带动,拓展专业领域,提髙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朋辈学业辅导有效开展和长效运行。

4.4打造朋辈学业辅导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业辅导中心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展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指导和支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根据不同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及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业辅导方法,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业需求。学业辅导中心开展学业辅导形式多样,包括工作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互助小组、学业指导平台、团体辅导及个体辅导等,辅导方式的创新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养成,大大增强学业辅导效果。除了专业指导教师外,品学兼优、热心公益的朋辈学生辅导团队成员也是学业辅导工作的主体力量,他们往往与辅导对象有着相近的年龄和情感体验基础,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具有特别的优势,可以承担一对一辅导、答疑等工作。

5.加强新生朋辈学业辅导精准化建设

5.1实施全覆盖的“开学第一课”计划。

新生朋辈学业辅导是大学生学业辅导体系的第一站,能够帮助新生顺利从高中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模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生朋辈学业辅导要从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新生“开学第一课”计划的辅导内容可包括髙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学术型社团宣讲活动、学长导航制度推行、学习互助小组建立、学术前沿讲座、专题讲座、专业导论等。

5.2面向学业困难学生实施预警及个性化朋辈学业辅导。

学业困难学生是开展朋辈学业辅导工作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学业辅导以个性化指导为原则,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的等级施行预警机制和一对一辅导。通过学业困难学生的筛查,建立学业辅导档案,确定学生学业困难的具体原因和程度等级,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业辅导计划,根据学业困难学生不同时间节点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学业辅导计划。每个学业困难的学生可能存在多个导致学业困难的问题,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往往自律意识较差,时间管理能力弱,对于大学生活和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等,因此需要全方位、连续性的个别学业辅导,学生朋辈辅导者在学业情况跟踪和督促上有很好的优势。

5.3依托网络平台,打造精品朋辈学业辅导项目。

通过实际走访调研,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期待,并以此设计辅导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设计、实践、反思,推出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及富有特色的项目。结合大学生慕课平台、超星学习通等网络课程平台,推动朋辈教育管理下的学业辅导课程化建设,让更多的同学受益。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面向学生群体及时开设朋辈辅导微博、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朋辈学业辅导栏目,提供预约服务,把朋辈学业辅导的理念、内容和活动融入新媒体技术之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增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

5.4实施全程跟踪,实现全过程管理。

建立辅导对象个人成长记录,因材施教,一人一策。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实现普通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系列定制辅导,同时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对朋辈学业辅导中心团队学生群体每个阶段的辅导内容提供指导,为后期辅导效果评估与改进提供建议。在学生群体中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开展主题报告会、主题访谈的形式带动朋辈学业辅导工作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主動加入这一群体中。

第9篇

常欣扬(1990―),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生,经济学

摘要:大学近年来的“考证热”现象高烧不退。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将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而调查分析出大学生在考证中所投入的费用,考证对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以及深造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考证热”现象产生的社会影响,作者希望为大学生科学管理规划自身发展,给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考证热;大学生;社会影响;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1.考证热现象的基本状况

1.1考证的人数

考证热现状在高校里较为普遍,一份来自培训机构的抽样调查显示,参加考证培训的,专科生占50%,本科生占40%,研究生占10%。考证热的普遍性可用大学生考证人数占高校全部人数的比例来衡量。

1.2考证的类型

针对未来的方向,例如就业和出国,大学生会选取几类主要的证书。可将大学生主要考取的证书根据性质分为三类:通用型证书、能力型证书和职业型证书,以此来衡量大学生考取的证书类型。

1.3考证热的原因

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决策和信号理论是大学生选择考证的主要原因。大学生选择考证,是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而投资依据是将来的收益是否可以弥补当期的成本。同时,拥有资格证书可以传递给出自身在某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人力资本投资可用考证是否能够增强自身竞争力来解释,信号理论可用大学生考证是否仅是为了获取资格证书来解释。

1.4考证的投入

一般来说,大学生考证会涉及报名费、培训费用以及购买书籍的费用等。从投资与收益角度考虑,考证投入可理解为一项投资成本,可用大学生考证所投入的总费用来衡量。

2.考证对大学生的影响

考证热对大学生的当期行为和未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考证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对学业的影响

一般来说,考证热对学业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考取资格证书,会重新计划分配他们现有的资源。为了考取资格证书,他们可能会缩短在本专业上的学习时间。具体到投资与收益问题,考证对学业的影响可理解为一项投资成本,可用大学生平均每天花费在证书考取上的时间来衡量。

2.2对就业的影响

考证通常对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在寻找工作岗位的时候,拥有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证明的资格证书的大学生可能更具有竞争优势。这样会给用人单位方提供一个较好的信号,使拥有证书的大学生更有获取较好工作的可能。具体到投资与收益问题,考证对就业的影响可理解为一项投资收益,可用资格证书对未来就业的帮助程度来衡量。

2.3对未来深造的影响

对要读研或者出国的大学生,考证热有积极的作用。拥有资格证书证明,可以提升个人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给对方提供必要的能力证明。具体到投资与收益问题,考证对深造的影响可理解为一项投资收益,可用资格证书对未来深造的帮助程度来衡量。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首先选择出四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北京城市学院。其次,进行四所学校的专业选择与划分,分为文理两大类。依照各个学校不同专业的不同权重,分别向四所学校的各个专业发放问卷。本次调查数据的样本分别涵盖了不同类型的高校,且涵盖了每所高校里的大多数不同类型的专业。

本次问卷所涵盖的信息包括:所考取的资格证书类型、专业类别、参加培训机构情况、考证的原因、考证对学业的影响程度、考证对就业的帮助程度、考证对未来深造的帮助程度、参加考证所花的费用、考证平均每天所花的时间。

本次问卷调查的情况如下:共向北京大学投放200份问卷,收回150份,参加证书考取的问卷111份;共向北京师范大学投放200份问卷,收回167份,参加证书考取的问卷127份;共向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投放150份问卷,收回94份,参加证书考取的问卷25份;共向北京城市学院投放150份,收回96份,参加证书考取的问卷77份。可用于数据分析的样本共507份,其中考证样本共340份,样本量较大,数据分析结果具有无偏性和一致性。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具体操作是将有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根据表格数据内容制成图表,用以文字分析。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考证现象的基本状况。第二部分为考证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二、考证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考证现象的基本状况

1.样本主体基本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参加过资格证书的考取。下表为样本主体的具体情况:

2.考取证书类型

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1%参加了英语类的考证,20%参与了经济金融类考证,参与小语种、教师资格证与公务员考试的样本分别占据8%、6%和5%。

这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对大学生技能的高要求程度。由于我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英语的熟练掌握成为了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对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小语种的需求也日渐增多。经济金融类、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类的热门也反映了全社会对这几类职业的热捧。

3.大学生的考证动机

根据样本数据分析,有48%的大学生选择考证是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对自己将来有帮助。这说明了绝大部分人是出于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考虑。31%的大学生选择考证是为了获取资格证书。这说明一部分比例的人是出于信号传递的考虑。仅有10%的是纯粹出于兴趣。这说明大学生考证的功利性较强。另外,有9%的大学生选择考证是随大流;有2%的则是受培训机构的宣传引导。这说明考证热存在有盲目性。

4.考证费用投入

受访大学中,大学生考证费用平均为2166元,其中超过1/3的受访者平均花费在1000―2000元之间,考证花费在1000元以下者占28.37%,花费2000―3000者占到25%,而考证费用超过5000元者也占到11.54%。这一方面显示了考证成本的高昂,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考证市场存在着巨大商机。大学生考证尽管花费不菲,但仍然热度不减,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升学与就业的压力。

(二)考证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在研究“考证热”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时,可对调查结果做以下具体分析:

1.学业层面上的分析

根据样本数据,可将考证热在学业层面的影响程度分为了四个层次,并统计出了每一个层次的人数比例。第一层次为“考证没有负面影响且对学业有帮助”,有16%的大学生选择了这项。他们认为所考取的证书与自身所学专业较契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上的漏洞。第二个层次为“考证对学业没有影响”,有31%的大学生选择了这项。这说明考证并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对自身学业不造成影响。第三个层次为“考证有一定负面影响”,有50%的大学生选择了这项。他们认为在考证期间无暇专心顾及本专业学习,造成本专业学习情况的下降,但是由于考证培训时间较短,还是可以在考证结束后,迅速赶上进度。仅有3%的大学生认为考证影响很大,他们认为考证和学业是无法兼顾的。

在考证热当中,学习时间是最为直接的受冲击对象。作者调查了大学生平均每天花费在考证上的学习时间,将之分为了四段,并统计出了每段考证学习时间的人数比例:每天花费3h―4h的受访大学生比例最高,为49.28%,达到了近乎受访大学生的一半。据分析,每天将1―2h小时的学习时间用于考证准备,对大学生自身的专业课学习影响甚微。这一部分的人数比例达到了15.94%。每天花2―3h的考证时间,对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会造成较小的负面影响,这一部分的人数比例达到了32.37%。而每天将3―4h的时间用于考证准备的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有2.41%的大学生选择了考证时间为4h以上,这已经给自身专业课学习造成了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

2.就业层面上的分析

有53%的大学生认为考证对就业有一定帮助,30%的认为帮助很大。仅有17%的认为无帮助,然而这一部分的大学生可能是因为所考取的证书并非直接针对于就业,而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证明,持证找工作时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3.深造(读研或出国)层面上的分析

根据证书分类,有一类证书为能力型证书。这类证书的获取在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竞争力,并非某种特定职位的必备证书。大学生考取此类证书主要是为了将来的深造,例如出国。英语类证书和第二外语证书就属于此类证书。有71%的大学生认为考证对深造无帮助。仅有6%的人数比例认为考证对未来深造有一定帮助,还有23%认为帮助很大,也就是说有29%的的人持肯定态度。

大学生普遍认为考证主要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证书的信号作用较强。但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语言类证书的考取并非是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是作为一种信号来传递给招聘者能够胜任某职位的证明。这就再度反映了当今就业市场就业难的现状。

三、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考证热”对大学生存在诸多影响。大学生考证花费不菲,且占用大量专业课学习时间和精力,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就业。证书在就业市场上有一种信号作用,能够赋予持有证书的大学生一种竞争优势。然而,证书在对大学生深造方面的作用不大。研究表明,当期的考证投入与未来的就业收益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未来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可在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的基础上,专业于证书的考取,已取得在未来就业上的收益。对于未来以深造为导向的大学生,应对考证持有理性态度。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北京;100875)

参考文献

[1] 康中伟.大学生“考证热”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

[2] 葳蔓.大学生考证热面面观[J].职业技术―特别关注,2007,总第81期.

[3] 胡碧琴.从人力资本投资看大学生“考证热”的合理性与盲目性[J].时代人物,2008-09.[4]张赛斌.大学校园“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第10篇

关键字: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1.7

随着大学生的逐年扩招,以及社会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准备以及就业压力应对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两大重点工作。大多媒体报道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人才过剩”,事实是大多用人单位并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招聘的大学生不具备相应岗位需具备的能力,导致存在“用人荒”。当前大学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社会实践经历,他们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职业世界,不能将自身与职业世界进行匹配。我们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基础上,分析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内涵,重点探讨其相关变量,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谋取更好的职业发展。

一、概念内涵

自Super(1953)提出职业成熟度概念以来,综合以往对职业成熟度概念及结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研究者倾向性有所不同,如Super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对待职业的态度和有多大能力实现预期目标,是衡量职业成孰水平的重要因素[1]。”即他认为职业成熟度是存在阶段性发展特点。C rites(1978)认为职业成熟度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个体职业行为的关系,是指做出具有现实性和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致的明确的职业选择,即关键在于具有明确、理性、且正确的职业目标与规划。C rites之后指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不仅仅是个体在不同时间选择职业领域的稳定性,与工作环境的匹配性,更包含职业决策能力以及职业决策态度[2]。Wingate(1903)则认为,个体的职业能力除了来自于后天训练,还受遗传的影响,只有对个体进行早期的职业选择进行指导,以使个体在了解自我及职业状况情况下进行职业规划而做出明智选择。

综上,我们认为,虽然不同研究者对于职业成熟度概念内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它是动态阶段性变化的,且是职业决策的一种准备状态。

二、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

在梳理文献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大量研究者对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即进行总体以及差异性特点分析 。目前,对职业成熟度的发展特点主要从性别、

年级、城乡差异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者从个体人格特征、成长环境、家庭经济地位、父母教育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因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对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在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主要集中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否有兼职经历、参与社团活动情况、学业成绩等均存在正相关。

1、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效能感

目前在对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的职业成熟度越高,其职业决策能力则越强3]。究其原因,在于具有较高职业成熟度水平的个体,有更高的求职意向,求职态度更积极主动,求职行为也更加频繁,他们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更多的听取该领域成功认识的经验。而职业决策效能感得分越高的个体,在面对职业决策时更加独立、自信、主动、灵活,他们的自我评价也更高,因此更可能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4]。研究表明,职业决策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学生的职业决策效能感越高,职业成熟度也越高[5]。

2、职业成熟度与兼职经历

研究表明,大学生有无兼职经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差异显著,即有兼职经验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更高,而兼职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造成的差异并不存在显著差异[6]。究其原因在于,有工作经验的个体在专业知识、人际交往经验、工作技巧等方面均更易为职场做好准备,他们更为了解职业选择过程,职业选择能力更强,因此,其职业成熟度发展水平更高。

3、职业成熟度与学业成绩

我们知道,对于专业与学业兴趣一致的个体,其学业自我效能感更高,而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其学业成绩更好。学业成绩好的大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更加积极,在学校实习实训安排中也更为主动,他们可以及时的借助于书籍、讲座等信息,将专业与就业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契合。

三、教育对策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的分析与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1、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展职业规划方面的团体辅导

目前,大多高校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但学生大多仅仅为了修学分,人到心不到,或者甚至旷课,很难发挥该课程的作用。我们不仅仅需要用传统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职业有所思考,更需开展相关团体辅导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怎么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与自主性,从而提高职业决策效能感。

2.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以及提供兼职机会

在工作中,大量用人单位在要学校推荐学生时,普遍要求品学兼优且担任学生干部或者有相关实习经验。究其原因,在于担任学生干部(有兼职经验)的学生,其沟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均普遍优于普通同学,此外,他们更懂得工作流程,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中也更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 凤四海.大学生社会支持、职业成熟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2,5(4):53-57

2. 宋家龙,尚龙洋.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67-970

3. 王玉花.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困难[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5):767-769

4. 韦耀阳,蔡太生.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143-145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学专业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生源质量也逐步提高。但新生入学后发生学业困难的比例也在逐年上涨,即大一新生中出现课程不及格、学习情绪倦怠等各种问题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多

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学业困难直接导致学生学业水平难以符合专业培养要求,以致今后无法胜任相应岗位工作。而且,大一就出现学业困难,势必将影响学生今后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学校而言,学业困难学生的出现直接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重视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调查

本研究对我校2011-2014年入学的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新生进行调查,以在大一第一学期出现课程挂科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7份,收回65份,其中有两人在此期间退学,有效回收率为97%。从表1中可看出,我校新生入学后发生学业困难的比例在逐年上涨,即大一新生中出现课程不及格、学习情绪倦怠等各种问题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多

2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一新生入学后因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源动力、专业思想不稳定而出现学业问题的占多数,其他如基础差异、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等原因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因家庭突发变故、个人突发疾病等其他原因也导致在大一第一学期出现了成绩不及格的现象。

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习目标不明确。进入大学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高考之后的放松和懒散状态中,不能及时调整状态并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因此相当一部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出现成绩不及格〔2〕入学后,每一位同学都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和遐想,刚刚经历了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相对于5年之后才会面临的就业压力或升学压力,一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的源动力和压迫感,主要精力未放在学业上,导致成绩越来越差。〔3〕专业思想不稳固。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而且抽象复杂,但在现代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对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其专业思想必然会受到影响。〔4〕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在大学期间,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对于一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5〕家庭原因。步入大学后,学生开始了相对比较独立的学习和生活,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就会暴露无遗,从而影响到学业。〔6〕教学、考核方式。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再加上教师死板、老套的授课和考核方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7〕其他原因。学生在入学后,因家庭变故、突发疾病等原因而导致的学业问题。

3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几项原因,笔者认为中医院校可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大一新生目前日益严峻的学业困难局面。

3.1加强专业教育、大一期间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在大学生入校之初,就要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实例使每一位同学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医学专业的精髓和无限生机,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医的职业成就感。同时,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此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

3.2加强学业咨询,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做好学业规划

充分发挥各学院教研室教学指导的作用,积极帮助学业困难学生进行课程咨询和学业规划,尽可能使学业规划科学、合理、可操作。

3.3改善授课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替代终结性评价,引进翻转课堂,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4开展社会实践、进入临床进行实地考察。

在入学之初就带领新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诊室和病房,通过真实案例,使学生建立职业成就感。

3.5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一新生尽快融入到大学校园环境中去,达到身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3.6强化各类咨询,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职业发展咨询、就业指导等。

3.7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第12篇

关键词:高本学生;技本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专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43-03

课外文化生活是指大学生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围绕大学生所学专业、校园生活、社会团体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旨在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涯,并将所学积极运用于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日益丰富繁杂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大学生渐渐迷失自我,沉溺于诸如网络游戏、泡吧等无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导致自身专业学习落后。因此,研究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影响

(一)课外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休闲方式;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充实自己,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获得自信,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因此,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

总体而言,课外文化生活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积极的影响。但经研究发现,如不能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的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并针对其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活动 大学生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生活会占用学习时间。部分学生会成员反映,参加学生会会占用部分课余学习时间,不能良好地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从而导致专业学习成绩下降,使其对专业学习失去动力。部分学生会成员由于过于热衷参加社团活动,忽视了专业学习,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经过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我校24.78%的高本学生和22%的技本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选择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活动,两个群体存在较小的差异,但都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谈恋爱 参加聚会及消遣类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谈恋爱,正值青春妙龄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憧憬,随着人们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大学生挤过了“独木桥”后,学习压力缓解了,课余闲暇时间多了,面对的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短暂的新鲜与好奇过后,漫长的思乡情绪就会萦绕心头,加之现今我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集体生活经验少,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旦学习目的不明确,难免会出现空虚、无聊,当看到周围的同学在花前月下出双入对时,爱情就会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吸引这些空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对大学生会产生如下消极影响:(1)在校期间谈恋爱,大学生过早地进入两人世界,精力过于分散,不利于上进心的培养,会严重影响双方的学业。(2)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往往矛盾多、挫折多,很难把握好。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不均衡性,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而一旦失恋,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后果不堪设想。就业也是一直困扰恋爱中的大学生的敏感问题,使得很多大学生情侣在毕业前夕不得不面临分手,对彼此的情感和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3)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向性很强,往往与原来的伙伴疏远,甚至脱离集体,造成同学间的隔阂而影响团结,对集体的责任感也被男女私情所代替,既不利于个人角色的塑造和成长,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显示,我校23.34%的高本学生和20%的技本学生在课余会选择谈恋爱,两个群体的差异较小,但都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兼职类课外文化生活 (1)参加兼职类课外文化生活会占用学习时间。大学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自由,学校安排需要参加的活动很多,如果兼职,则精力不够,大部分人不能协调好学习与打工的时间安排,造成旷课等情况,进而影响学业。(2)兼职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差,合法权益屡遭侵犯。有的用人单位仅仅把兼职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且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兼职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桥梁,如果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连最基本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的话,何谈实践?何谈锻炼?(3)存在安全隐患。介绍兼职的中介机构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监督,有的“黑中介”甚至仅仅收取中介费,根本不介绍工作,或介绍过时的、根本不存在的信息。调查研究显示,我校12.39%的高本学生和24%的技本学生选择了兼职,两个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一是因为学习兴趣不同,高本学生较技本学生对专业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更愿意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而兼职会占用其课外专业学习时间,所以高本学生选择兼职的比例较低;二是因为技本学生更希望获得工作经验,大部分技本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会选择直接工作,而在大学期间的兼职经验会给他们在找工作时提供帮助,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做兼职。

对策研究

(一)学校方面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应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程度,现今的大学生职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普遍淡薄,迫切需要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学习,使大学生明白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制定出有序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外文化生活,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 学校应坚持把满足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需要放在首位,满足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引导其正确处理好课外文化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实现专业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最大化。可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各学院应结合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更为丰富的学科竞赛,如外语专业可开展翻译比赛、外语辩论赛;汽车专业可开展汽车模型比赛;电子专业可开展机器人设计大赛;数学专业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等。各学院应在丰富学科竞赛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完善竞赛制度和奖励措施,使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参加活动,拓展自我。同时,学校应加强社团建设,从社团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社团多组织一些活动,在“业余、自愿、多样、收益”的原则下开展活动,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合理、全面、丰富,既要包括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包括各类文体性、社会性的活动,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活动,让学生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学习必要的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举办名人讲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多开展名人讲座,介绍他们的成功事迹,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拓宽视野,确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各学院应邀请各领域的名人开设讲座,名人效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对未来自身发展的信心。事实表明,我校于2012年6月邀请“六小龄童”章金莱来校演讲,刮起了一阵“西游”风,不少学生争相传阅《西游记》等名著,此类名人讲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功不可没。

(二)学生方面

明确人生目标 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制定规划,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所谓专业学习目标规划,指根据对所学的专业在未来就业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及根据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设计,有计划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科学的学习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及发展道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获得最优学习效果。制定专业学习规划时应注意:要有学业规划的意识;要了解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合理、正确定位,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规划;要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要制定执行方案,并坚持按计划执行。

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选择参加有价值的活动,充实课余时间。完整的生活造就完整的人,课余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安排课外文化生活时应注意:课余活动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适合本人特点;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遵守充实而适度的原则,不应与学习主业相冲突。如读一本好书,进行晨练,出去远足等,都可以使课余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要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服从于事业,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一个人只有事业取得成功,爱情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芬芳。所以,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学习。没有学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迟早会枯萎。只有与学业相结合,爱情才会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大学生在恋爱中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子女、朋友和伴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属于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主要依靠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正因为如此,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此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朝夕相处的是同学、室友,同龄人的相似性使他们彼此影响,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如果发现某种举动是别人喜欢的,那么这种举动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如果另一些举动是别人不喜欢的,就会减少这类行动的出现,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时间久了,渐渐地熟悉了同伴后,他们的某些活动及行为便会受到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同辈群体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寻找一起学习的同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慎选兼职 如果大学生家境较好,可以负担得起学费及生活费,在选择兼职时,就应该尽量挑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兼职工作,避免在兼职工作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如果大学生想通过做兼职补贴家用,也要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挑选安全的工作环境,增强维权意识。

(三)家庭方面

很多大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因为脱离了父母及家庭的约束,就会变得懒惰,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家长应该在子女迷茫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子女确定目标,制定中、长期规划。同时,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子女关心,了解子女的动态,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珂.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张达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王希恺.大学生课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疗,2008(21).

作者简介:

高丽梅(1973—),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