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实践研究

社会实践研究

时间:2022-09-15 09:2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实践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实践研究

第1篇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国家非常重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如1992年,、制定了《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其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认识,使制定出来的政策有效地得到实施,使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深入地进行。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理,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这些文件都是国家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社会实践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的重要方法,通过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单位培养锻炼人才的重要手段,它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为研究生能力的展示提供了平台,也是高校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首先,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央很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作用。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核心的工程,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合作,社会实践就是合作的桥梁,它可以让研究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民情,正确认识现在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爱国爱党的热情。其次,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实践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一切的认识来自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人的创新也离不开实践。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研究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所在。

当前研究生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缺乏现实社会的检验,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知识,而且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创新设想成为现实。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给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机会和空间,可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理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激发学习激情,促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研究生更多地接触到社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为研究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他们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也可以不断地被激发。再次,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目前研究生大多是由本科生直接考上来的,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也只关注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锻炼和对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实际生活是复杂的,其每一个环节都有很高的要求,否则轻的是个人在实践中会寸步难行,重的会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科级等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自己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治学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首先,学校层面。当前,很多高校虽然把社会实践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没有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实习单位层面。很多实习单位很少主动为研究生的实习提供机会,认为研究生实习一段时间就要离开,不给实习研究生安排实质性的工作,或者是提供的实习岗位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去甚远,将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再次,研究生个人层面。很多研究生对个人的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实践与个人职业生涯的内在联系。研究生本人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决定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复次,导师层面。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影响着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一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学习就应该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不赞成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欠缺。由于宣传不深入,部分研究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部分高校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缺乏广度和深度,资金投入少,很难组织较多研究生参与其中。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后,学校和实践单位对实践效果的考核没有完整的考核体系,对社会实践开展效果缺乏监督。由于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研究生社会实践就成为了流于形式的活动。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研究生社会实践需要有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研究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重要途径。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明显不足,缺乏整体性。与在校研究生人数相比,实践基地数量不足,与研究生层次相比,实践基地缺乏梯度,软硬件方面有待加强。

(四)研究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缺乏协调性。当前一些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未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和随机性。很多学生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来进行,如暑期调研、暑期“三下乡”等活动。这些对研究生学业影响较小,但时间短,内容有限,社会实践的难以深入,其效果也非常有限。

(五)投入资金有待提高。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近年来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要将研究生社会实践组织好、落实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要求学校加大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和经费。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一些高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

三、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实践单位沟通协调,为研究生在实践中参与、在参与中贡献构建宽广平台。其次,争取导师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实践需要导师的理解和支持,让导师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积累经验,也可以培养研究生治学的态度,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把社会实践当做走向社会的锻炼机会。

(二)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学校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如与实践单位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选派专业研究方向和实践单位需求相符的研究生去实习,让学生既能发挥专业优势,又能为接收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二是对研究生实践过程进行管理,对整个实践活动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制定实践组织流程,对研究生进行跟踪沟通,协助实践单位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岗位或项目。三是对研究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制定考核标准,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结合起来,促使实践活动真正持续健康发展,使研究生社会实践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时进行总结,保存好有价值的材料。

(三)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应与接收单位协调沟通,及时处理实践活动中的矛盾,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实践单位人员的交流配合,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建立培养单位和接收单位产学研相结合的格局。

第2篇

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

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

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也接近尾声了。能够在公司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努力实实在在的做事,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不管多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

虽然说一个月的时间很短,但对我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在这过程当中不仅培养了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韧劲。相信此次的社会实践会对自己今后踏入工作岗位带来很大的帮助。在这期间所积累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将会是我一生的财富。很高兴,自己最终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富有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

研究生社会实践报告(二)

今年暑假,经过多方接洽,我终于得到来上海惠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实习的机会。虽然我实习的是销售部门,跟我平时所学专长无多大关系,但还是很兴奋,毕竟能够在公司里感受一下上班族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第一天出门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我可要认真一点,真真正正学一点对我有用的东西。

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

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研究生社会实践报告(三)

20**年7月20日,经过多方接洽,我终于得到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实习的机会。虽然我实习的是销售部门,跟我平时所学专长无多大关系,但还是很兴奋,毕竟能够在公司里感受一下上班族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第一天出门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我可要认真一点,真真正正学一点对我有用的东西。

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

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

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回到办公室,一坐下来便开始发呆,一会经理从身边走过,我抬头看了一下他,他只是像我点头微笑,之后便径直回自己的办公室了。我忽然想起来,我还没去汇报呢。于是便敲门进去。未等我先开口,经理却先说话了:呵呵,我都知道了,怎么样,这就是真正的考验,虽然这次你没有成功,但相信一定长了经验,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不能害怕失败,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历,将来便都能够应付自如了。另外告诉你,今天这位陈先生是老客户,其实他的订单早就签好了的,今天只是让你去锻炼一下而已啦。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心头的石头也终于能够放下来了。正如经理所言,失败并不可怕,多锻炼多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真的很感谢公司安排给我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也接近尾声了。能够在公司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努力实实在在的做事,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不管多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

第3篇

开展社会实践,对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校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走出去、看一看、玩一玩的层面,没有课程建构,缺少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育人功能。这与我校办学层次、品牌建设,以及“公民素养、精英气质”的育人目标都是不相吻合的。经历40年风雨历程,当前我校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是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改革思路

我校第三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确立了《常州市北郊高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将我校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分为创新课程、人文课程、健康课程三大类,自2013年进行顶层设计以来,我们在实施层面还缺乏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因此,本次我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变革也是进行综合课程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变革以学工学农为主要导向。一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走进农村,学习农业,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走进工厂,体验科技,感受现代工业文明发展。

三、基地选择

为了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实践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我们派出校长室、学生发展处人员多方了解,最终选定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宜兴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三家作为近期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其它基地将陆续进行考察选定。“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设置有主题教育、实践课程、军事训练、生活体验、体能拓展、种植养殖等六大区域。建有大型风雨操场、多功能会场及由防震减灾、消防教育、模拟法庭等15个主题教育场馆。基地自主开发了“主题教育、劳动实践、科技活动、素质拓展”等四大系列共100多个课程活动项目。“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开设了“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村建设”、“体验农民生活”三大课程体系。在“学习农业科技”课程系列中,让学生全面接触农业科技知识,内容涵盖大田作物、果木蔬菜、花卉苗木、家禽家畜等;在“了解农村建设”课程系列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土地流转、乡风民俗等农村问题;在“体验农民生活”课程系列中,让学生走进农家,与农民同劳动、同生活,亲身体验农民的现实生活,并开展农户社会调查等活动。“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善卷洞风景区附近,开设的室内外实践活动课程有三十多项,协作共建的活动营地八个,集洞、茶、竹、陶、果、农、爱国主义教育等于一体。基地开设主题性课程:一是以“洞”为主题;二是以“竹”为主题;三是以“茶”为主题;四是以“陶”为主题;五是以“社会考察”为主题;六是以“素质拓展”为主题;七是以“心理体验”为主题;八是以“文化游学”为主题。

四、课程计划

高一上学期在宜兴基地我们开设《美在深秋》课程;高一下学期在行知基地我们开设《播种希望》课程;高二上学期在行知基地我们开设《金色收获》课程;高二下学期在张家港基地我们开设《逐梦春天》课程;高三上学期在张家港基地我们开设《激扬青春》课程。

五、课程内容

经与相关基地协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初步开设课程如下,具体内容可根据年级、季节等做相应调整。南京行知基地开设的课程有:田间劳作、素质拓展、陶艺制作、农家生活、采茶制茶、果蔬采摘、野炊活动、艺莲赏荷。张家港基地开设的课程有:果蔬采摘、户外烧烤、素质拓展、菜肴烹饪、生命救护、自制豆浆、奶牛基地、油菜花海。宜兴基地开设的课程有:采茶制茶、陶艺制作、茶艺培训、登山野炊、法制国防、素质拓展、趣味活动、生命救护六、课程管理我校社会实践课程在校长室领导下,由学生发展处统筹安排,各级部具体实施。

七、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

参加社会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和学习态度;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相关成果的呈现等。

(二)评价方法

将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计划、小组实践报告和个人总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活动成果和相关单位评价等材料录入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由指导教师、班主任等人员和部门根据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进行评价。

(三)评价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指导教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认定——级部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最终认定。

(四)奖励与重修

第4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就业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用“两旺两难”来描述,“两旺”是指毕业生的供应量旺盛和毕业生的需求量旺盛。“两难”是指用人单位招聘理想的毕业生难和毕业生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难。即形成了“大学生毕业找不到自己满意的的工作,企业也招聘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才”的“就业鸿沟”。要跨越这条“就业鸿沟”,既要分析我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要分析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原因。首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企业究竟需要什么养的人才?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他们招聘的主要依据是看重大学生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综合素质,而将其在校的专业和学习成绩作为辅助,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社团活动经验、社会实践经验及企业实习经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观察是否符合本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此外,企业还关注大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自身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低。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实践活动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就业能力,从而实现了大学生就业。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有停止倒退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是对自身不断完善、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作为当代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灵活性、规范性的新时期特点。国内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王小云等(2005)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中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卫“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活动,公益劳动,课外科技和创业活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会服务等等。通过对现有的文献的梳理总结,本文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区分为校园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兼职活动四类。

(二)就业能力的内涵

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定论。本文总结了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Fugate(2008)从就业过程所体现的素质来理解,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职业准备期间和实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大学生首次获得就业、持续就业、从校园到企业实现角色转换和培养新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依靠其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经验、责任心、态度等等,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就业能力为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了可能性,是大学生实现就业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与大学生快速实现就业息息相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满足组织的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并且能持续积蓄力量,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且受到个体社会实践经历、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素质体现。此外,就业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的。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越来也明显,也促使国内外不少学者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联系起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一种好的方式,可以增加工作机会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就业能力和促进就业一种有效的方式。王莉等(2012)借助SEM结构方程和方法探讨了大学生社团经验中能力态度、组织适应、人际领导、技能学习四个方面与就业力的相关性,通过有效的参加社团活动,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领导能力和就业能力,又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的渠道。Felicityetal(2013)研究发现护士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有报酬的兼职(实习),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具有的角色认知和实践技能,对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实践水平和自信心有显著的作用。而学习到的临床经验,加速了使学生转变为真正的护理工作者的角色,提升护士人员的就业适应能力。所以说,大学生参加实习能够学到新的技能,运用和掌握这些新的技能,从而为将来自身就业增加筹码。此外,有些实习生被要求做不同的工作任务是为了学到新的不同技能,让他们知道如何同时执行多个任务,进而能从学生角色转换到工作人角色,从而提高了自身能够处理轻重缓急工作的应变能力和就业能力。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同时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有着不可基于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王兰兰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在个体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大学生外部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深入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前熟悉目前的就业环境,而且有利于他们将来正式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创造多样化的情境,并能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心得和体会,而这些心得和体会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直接影响。

四、优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调整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目标,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设置过程中,对于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就业能力没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降低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水平,制定略高于大学生的现有水平且是他有能力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形成考评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织社会实践中建立考评标准和奖励制度,将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量化,从而体现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高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引导,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不仅应提供多样化、丰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应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通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避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

五、小结与展望

第5篇

1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

笔者选取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个例,以该校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与经济、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9个文科专业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配额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样本男女比例为3∶4,共发放7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00份,结合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结果如下。首先,社会实践平台选择与农业院校特点关联性不大。只有不到10%的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去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其余都去了政府、事业单位、国企或其他私企。且相比较而言,认为以后应该到农村或其他农业平台进行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低于认为不应该去的比例,分别是40%和43%。这与农业院校文科专业主要为农村和农场提供人才的办学宗旨相悖,既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需要,又不能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地发挥。其次,社会实践岗位适合度与就业方向不相匹配。73.5%的学生认为,面对就业的压力,社会实践的内容选择在与专业相关的大前提下,应与就业相匹配。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实习期间开展的工作环节与未来就业的应用方向匹配很不一致,岗位适合度低,这会导致学生在寻找工作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无的放矢。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做社会实践工作的时候会遇到进入角色太慢,无法真正融入角色,实践项目与自己实际的工作需求不相关等问题,项目往往是走过场,单纯为了学分等。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与自己的未来理想职业没关系。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即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个性化需求与大众供给不匹配。再次,社会实践考核和评价制度化水平不高。82.1%的学生认为只要社会实践有了社会实践单位的签名盖章,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和坏之分,无合格和优秀的区别。最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与规划很必要。在被调查对象中,100%的大学生都对社会实践充满期待与热情,认为社会实践是大学学习的必修课程,但是有69%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结果,尤其是对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此类情况反映比较明显;因此,在社会实践之前就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介绍与指导甚至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影响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因素分析

2.1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缺乏与农业院校特色优势链接

切实来说,农业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是高校扩招形势下综合发展的产物,与学校中的农科专业比较而言,发展的内动力和外环境都是不足的,且在专业结构和内容安排上与农业院校本身的特色结合得也不紧密,表现在实习实践环节:一方面,形式单一,目标不明确[2],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支教、参观访问等形式,且缺乏有效的系统组织,没有深度;另一方面,内容泛泛,既没有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也未能与农学等相关专业紧密结合,不能为农业和农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也使文科专业在与其他综合类院校文科专业竞争时缺乏竞争力。

2.2社会实践平台选择与建设不到位

到哪里去实践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文科专业实践的主要问题,因为实践地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实践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从调查数据看,想到国企和事业单位实践的人数占大多数,而到农村基层的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的便利使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单位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足够重视,只把接收社会实践学生作为一种应付性的负担。除此之外,学校尽管也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短缺,要么基地少,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要么基地分散,不利于统筹安排。

2.3社会实践考核与评价未形成有效机制

在有些农业院校,要么根本就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未有明确的实践计划和时间安排,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了;要么就没有制订专门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大多数的成绩,仅参照实践考核表登记情况的简单方式来进行,导致很多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实践,只是托人找个单位盖章了事,实践报告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还有的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好坏根本没有定论,更谈不上与各种评奖和荐优挂钩了,其激励效果可想而知。

2.4社会实践指导培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比较而言,农业院校更关注农学等基础专业的实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仅关注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对文科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培训[3]。总的来说,指导的力度不够,指导教师的人数不足,没有出台相关的指导政策,没有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给予鼓励,例如,没有将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计入工作量,作为教师职务评聘、晋升、评优等的依据之一等,只是更多时候借助于学生自身的力量开展实践,组织制度化严重缺失。

3构建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

3.1结合特色优势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想有效激励本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服务“三农”,就必须培养农村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但要能将本专业的知识学懂学透会应用,并且还要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甚至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在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一定是专长和特色,发展的也比较好,其社会资源和实践体系也相对更完善。因此,无论是从农业院校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农业特色角度讲,还是从农类专业社会资源的角度讲,都可以将文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本校农类学科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共享。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经常会在暑期组织服务垦区的“三下乡”支农服务团,针对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田间调查、水土质量、园林规划等多项内容展开指导、研究甚至直接动手操作的工作,为农民增产增收,效果甚好。这样的实践活动,文科专业大学生就可以参与进去,协助开展例如与农户的沟通、走访调查农场整体农业情况、宣传学校精神与北大荒精神、统计田间资料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实践活动内容,增长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农业知识,而且提升了对专业、对学校、对垦区的归属感,增强了文科大学生投身到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决心。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校内的有效资源,例如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的科研所和园艺所,参与到育种、种植等实践中去,做做调查、统计之类的工作,使学生不必走出校门就能了解到很多农业的知识,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尽了一份力。

3.2结合基地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是稳定地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可以磨练大学生坚毅、创新和有责任感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文科专业也应该从这一点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农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满足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可以尝试与实践基地建立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模式,在基地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有意识地培养有意留下工作的大学生,给其更多的指导与任务安排,让大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将实习实践与就业相结合,既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热情,又可大大缩短用人单位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时间[4]。针对基地建设中出现的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应该积极建设高质量的基地,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一个长期化、规范化、项目化、经常化、层次化、有效化的目标,共同参与学生实践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强化学生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授课形式及内容,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与红星农场展开合作,建立了教学研究和就业培训基地,通过长期系统的合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还可以利用学校内其他各学院建立的基地,展开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与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合作成立了一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规模和水平都比较高,在农学院展开对接实践的过程中,文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进去,扩展基地的实践范围,深化基地的实践内容。此外,还可以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成就业的合作基地,把社会实践和学生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实践的环节,基地单位可以认真甄别、选拔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并通过实践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其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为岗位需要提前后备人才。

3.3结合主题研究

实践的主题选择是实践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实效,必须针对社会亟需和存在的问题,从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按需设项。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就由学校与实践单位协商制订详细的实践方案,将服务的满足尽量具体化,以实现学校与实践单位的共赢。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践活动一定是最好的需要的满足,通过与广大农民面对面地接触与交流,既可以帮助农民树立和改变某些态度和看法,又可以通过提供直接的服务解决他们的一些难题。例如,利用学习和钻研过的法律知识,针对农民的土地纠纷等问题可以开展普法教育和政策宣传,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维护他们的权益。因此,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的环节上,应该根据“三农”的需要,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深入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动手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科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就是主题实践成功的很好典范。文科大学生的另一个主题选择是可以将社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既能让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获得来自基层的最真实的数据,又能为大学生实践提供很好的选择[5]。例如,笔者主持过一个“关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布局优化问题”的省级科研项目,就曾借助于本专业文科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开展调研等活动,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同时,学生们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有的学生后来甚至通过毕业论文的方式来继续深化研究。

3.4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

考核是衡量效果的标准与尺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才能让学校把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整体情况以改进社会实践的诸环节,才能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促进社会实践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要将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学校来讲,要把社会实践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作为一门必修课,设定好学时和学分,并通过课程安排的方式在实践前给予详细指导和说明。同时,应出台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将社会实践效果作为评议各项优秀评选的重要条件,与奖学金、先进个人、推荐免试研究生、推荐就业、推荐入党等挂钩,并应特别针对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年一次的个人和集体先进评比活动,对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从社会方面来讲,实践单位要如实记录学生在实习单位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资料、学生的具体表现,并综合给予评价;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本人要对社会实践内容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记录,要求详细写明社会实践的地点,包括城市、城镇、乡村等,提供对方联系方式、实践过程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并能有效针对实践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再者,学校还要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一经查实作假,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带动大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还能通过实践活动全面地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当中,活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受社会实践活动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水平大打折扣。大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覆盖面不足。在全面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获得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和志愿服务,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和其他方面的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这虽然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由于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面对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分散性决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全面覆盖所有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展开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效。2.活动缺乏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有的大学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进行全面思考,导致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为社会效益和轰动效应服务,严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的社会实践活动表面化形式较为严重,没有彻底地让学生参与操作和实践过程,不仅不利于全面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同时还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任何意义,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当中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3.贯彻性相对较差。大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面对同样的社会实践问题时,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思考,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部分大学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调查,笼统地对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不能彻底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同时还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大学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总结、实施、、策划的过程当中没有充分考虑社会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大部分活动设计缺乏连贯性。部分大学在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过度重视评优环节,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经验总结和经验交流时间,这对大学生思想认知和思想的升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1.全面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水平。高校要不断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激烈的教育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发展优势,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大学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实践观,要求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理性对待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另外,大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有效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够达到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目的。2.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对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大学教师就必须对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有目的性地安排相应活动。在大学生参与到会实践过程中,大学教师在有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累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前提之下,有效提升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除此之外,大学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有针对、分层次地从大学生的社会实际问题和实际生活入手,全面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3.在教育活动当中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教师在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相关教育,结合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大学教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展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魅力。另外,大学教师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络和各种可利用的途径,全面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宣传,利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思考思想政治问题。要求大学生切身参与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操作的过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达.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15

[2]孔希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效性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

[3]包翠秋.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

[4]陈慧文.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5]李飞.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健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第7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职业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量优质实用性人才。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两者共同作用下才能满足岗位需求。积极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不仅仅在于验证在校学习成果,更是对职业素质的一种完善,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个人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品质,与职业院校内部教育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二、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是中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职、高专、中职、中专等类型,从概念上说,“职业院校”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两者在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于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岗位接洽距离较短,因此必须强调人才的“实践性”。相应地,高职院校学生也属于一群“特殊群体”,在中国单轨制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大多经历过高考失利,在自尊心、自信心层面遭受过挫败,与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相比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同时,加上客观上学习能力较差、求知欲不旺盛等原因,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创新改变职业院校学生的“颓势”就显得至关重要,事实证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了解到成才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由此重新展开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院校每年所提供的大量人才并不能真正满足职业实践需求,企业的“二次培养”已经成为惯例,客观上弱化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1]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弱势,在以职业为人才培养导向的前提下,如何确保职业对自身的认可,是全体职业院校师生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达,其一是客观市场需求,即就业能力要求,职业院校学生踏入社会的周期比普通教育学生要短,如果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在谋求职业岗位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常识性偏差,入职之后也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需要重新展开学习、锻炼、协调,这就导致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其二是自身发展需求,即职业可持续性发展,当前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岗位内容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人才在自身所处的职业位置上必须不断提高,其中实践能力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三、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瓶颈

第一,对职业教育理解不全面。当前中国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特色的体系,过度的借鉴普通教育开展模式,以“职业”为基础展开专业能力培养,客观上忽视了其他领域的素质提升。结合人才市场供给方向来说,用人单位并不需要职业人才拥有过高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人才“来之能战”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学生对社会事务的一般性了解。[2]第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重要性。尽管职业院校在教学活动中涉及大量实操性内容,但学校环境毕竟和真实生产环境不同,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在真实应用中是否有效还是一个未知数。同时,学校环境中提供的实践设备、教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生产,其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了解其原理,而并非真正地产生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容易导致学生进入职场之后陌生、无助的情绪产生,不利于职业规划的发展。第三,缺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敏感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职业岗位层面的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很大。职业院校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容易在人才需求层面陷入误区。

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策略

第一,构建职业院校社会实践能力开发体系。职业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应该从教育顶层展开相关社会实践能力开发体系,通过提出相关规划、政策等方式,促进职业院校与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密切合作,根据实际需求展开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职业院校在遵循相关教育规范原则的前提下,主动涉足市场人力资源运营层面,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结合行业、职业、岗位等特征,进一步优化考核制度和就业资格内容。第二,完善职业院校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方案。从社会层面入手重新对职业学校进行定位,明确职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和切入点。其中,“侧重点”应该落脚到专业教育层面,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要体现出操作技能、创新意识等,但这并不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全部,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寻求人才社会层面的“切入点”,以参与岗位实习为主要模式展开社会实践能力提升。

五、结束语

总体而言,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一项必要工作,应该纳入职业院校常规体系之中,要以学校为平台,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彦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06):33-35.

第8篇

20**年7月20日,经过多方接洽,我终于得到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实习的机会。虽然我实习的是销售部门,跟我平时所学专长无多大关系,但还是很兴奋,毕竟能够在公司里感受一下上班族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第一天出门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我可要认真一点,真真正正学一点对我有用的东西。

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

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

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回到办公室,一坐下来便开始发呆,一会经理从身边走过,我抬头看了一下他,他只是像我点头微笑,之后便径直回自己的办公室了。我忽然想起来,我还没去汇报呢。于是便敲门进去。未等我先开口,经理却先说话了:呵呵,我都知道了,怎么样,这就是真正的考验,虽然这次你没有成功,但相信一定长了经验,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不能害怕失败,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历,将来便都能够应付自如了。另外告诉你,今天这位陈先生是老客户,其实他的订单早就签好了的,今天只是让你去锻炼一下而已啦。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心头的石头也终于能够放下来了。正如经理所言,失败并不可怕,多锻炼多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真的很感谢公司安排给我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也接近尾声了。能够在公司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努力实实在在的做事,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不管多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

第9篇

社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表现出多样化的同时也凸显出了很多问题。赵伟等调查指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无主人翁和责任意识”;〔1〕雷世富指出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参与各方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张俊琴等指出当前研究生的“任务式和团队式”社会实践多,“自发性和个体式”实践少,实践认识存有偏差、忽视过程,“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而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当以疾病、生命实践对象等为研究范围,这一领域依然有许多缺失人文理性的行为存在。杨国荣认为“实践要以求善为指向,扬弃功利主义的正值与负值”。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所表现的负态与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有关。冯向东认为,教育中“功利主义的肆意扩张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扭曲了教育实践”。因此,要设计科学的实践路径和机制来为研究生社会实践赋予人文理性价值和精神。

二、医学研究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的人文需求

“项目化社会实践”是一种依托项目来培育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嵌入道德伦理、科研精神和服务公众等人文理性的社会实践模式。在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中推行这一模式,是当下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缺失人文理性的现实需要和弥补。

(一)医德缺失下的实践需求

当下医患关系并不和谐,这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德教育缺失或失效有关。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德医风建设的呼声下,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和实践需要找出医学教育的最佳路径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医学研究生教育来说,其医疗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在“生物———心理———社会”的教育模式转换下,医学研究生的医德和人文素养不可或缺。因此,除了课堂教育的改进和改革,还需要辅以具有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模式来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因此,从实践角度“项目化社会实践”功能之一就是要建构出新的医德内涵和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以理性的视野预前重构医患伦理关系和医德医风。

(二)生命意识淡薄下的主体需求

医学教育和研究的终极目标始终围绕着生命的延续和存在,但是当下生命意识的淡薄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及实践严重缺失。王一方指出,二十世纪的医学将“征服疾病和敬畏生命对立起来,忘掉了生命的敬畏”〔6〕。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使得医患失语。功利主义和利己思想不断消解着传统医德精神,医学科技和工具不断遮蔽了“生命”的人文关切。因此,在观念层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需要在浓厚的“生命”意识下重构“疾病”和“生命”的关系。

(三)医生污名化下的话语需求

在“自媒体”时代,随着医患矛盾关系的时常紧张,“医生”和“护士”不断地被妖魔化。与此同时,“白衣天使”和“白衣大褂”等传统的“隐喻”词汇也不断地被污名化。医生的“救死扶伤”形象和“大医精诚”精神被整个社会集体怀疑和不信任,由此传统的隐喻词汇的形象夸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看病难、看病贵”、“缝”、“八毛门”、“医闹”等话语。这些话语的背后除了医德沦丧和医风不良的现实写照外,更是医学人文精神崩塌和严重缺失的表现。因此,在话语层“项目化社会实践”还需要重构医患话语表达的修辞和词汇。总之,“项目化社会实践”要把工具理念和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研究生进行主动实践的同时充分尊重和调动实践主体的自主性,不仅要培育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要提升其生命意识、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等。

三、医学研究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的现代性人文赋值

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把训练研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精神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但更重视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因此,在项目的执行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效赋入具有现代性精神内核的人文理性。

(一)赋入传统医德的精神内核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医德和精神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和规范是在长久的医疗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它已经超出了职业素养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层的道德哲学思想。尽管“大医精诚”的观念仍历久弥新,但在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大背景下,传统医德及其理论体系的消解,成为了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医乃仁术”的医德内核,形成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医德伦理体系。传统医德“人贵物贱”的仁德理念和“重义轻利”的职业精神使得整个医疗体系充满浓厚的人文精神。现代医术和工具以及“重利轻义”的观念彻底消解了传统医德伦理,因此,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需要面对并构建新的医德伦理。在路径选择上,以“疾病”和“生命”作为选题和实践的核心议题,积极嵌入传统医德的“仁心”和“好生之心”,在继承传统医德精神的基础上赋予现代性的价值内涵。现代医学的“生命哲学”如何践行为具有传统医德精神的实践行为和模式,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关乎疾病、敬畏生命和关爱生命”的现代人文精神,是医学社会实践正在探讨和总结的课题。疾病信息、医疗技术和医德情感在现代医学转型下需要赋入传统医德的精神内核,形成现代的医德伦理和观念。

(二)建构出现代人文的创新人格和精神

研究生创新能力核心要素要求具有发散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具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具有科学演绎和科学阐释的能力等。就能力构成看,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智力层面的,需要经过学科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化的训练才能达成。另外,创新能力的最终形成离不开非智力因素。医学研究生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除了担负着重构和践行现代医德伦理的功能外,还要承担起培育和训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的任务。赵伟和张俊琴等关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调查和阐发,启示我们对社会实践进行理性反思。医学研究生在面对“疾病”和“生命”时如何保持具有现代科学所需的创新人格和精神,也是我们推行的项目化社会实践着力思考和建构的人文价值要素之一。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和死的范畴,“征服疾病”和“延续生命”需要医学技术和医疗工具,更需要人的正能量的心态。医学研究生保持积极正态的学术动机,是创新人格形成的重要内容。向善性的学术动机是当前研究生需要培育和具备的,也是项目化社会实践要积极构建的。以谋取利益和金钱的学术心态来对待生命,必然会导致整个医学伦理和道德秩序的崩塌。项目化社会实践还要着力培养研究生对生命的好奇心、对问题的质疑力和洞察力等。在项目实施过程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好奇,以积极、幽默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和钻研,都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要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如果丧失对课题项目的兴趣、参与和交流,整个实践也就失去了人文性和科学价值。培育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是项目化社会实践建构人文理性的重要议题。项目的选题、论证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协作。在具体和系统的分工协作中,实践主体才能感受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才能认识到整体和个体的力量。同时,现代科学的竞争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建构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等,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践,也是一个长久过程,需要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和精神。

(三)赋入公众意识和公平精神

第10篇

关键词:侦查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74-02

公安学作为一级学科,对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具备系统扎实的公安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技能,具备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专业学术修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下属的侦查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依靠校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侦查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公安专业学科,只有具备较强的公安岗位技能,才能为科研和应用工作打下基础,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在校内教学之外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质量。

一、社会实践教学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公安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前提,决定着整个教学体系的方向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培养学生某项或某几项具体的技能,而应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也就是实践基础知识、科研创新能力、政治素质三个方面的整合。侦查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目标,除了基本的侦查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其在实践教学中更具实质性的意义。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应更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知道”该怎么做,更要“思考”该怎么做,在思考过程中培养应用创新能力。同时,优秀的思想政治品质也必不可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公安工作真实环境和具体任务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识,逐步在思想上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实践效果。考虑到侦查专业研究生的本科来源包括公安专业和非公安专业,因此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公安见习和毕业实习两种。

(一)公安见习

针对本科非公安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补充公安见习,公安见习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见习可以由学生利用假期,自行联系到公安机关进行,时间上不少于两个月,主要是了解公安实践状况,特别是对侦查工作的感性认识,初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二)毕业实习

研究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之后方可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毕业实习既是对研究生前期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为毕业论文和相关科研做准备。实习前,培养单位应当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明确实习的主要项目,如侦查专业的实习至少应当包括侦查管理工作和侦查办案工作。实习中,培养单位要派专业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生实习点进行专业理论指导。毕业实习最好由学校统一组织,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契机,让学生深入专业对口的科、所、队,并委以一定的职务,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案件的讨论、决策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案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学生的理论优势,为实习单位出谋划策解决当地治安问题,与实习单位协同创新,自然,具备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也能得到实习单位的喜爱,形成良性互动。

正如实践教学目标中提到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学生进行忠诚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预先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面人生百态,在此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帮助,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各类问题,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

三、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合作一直是个难点,公安院校希望选择一些治安问题相对较多、执法规范和具备实践条件、专业对口的业务部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锻炼,而由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业务部门的绩效指标影响并不大,相反其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所以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不高,结果导致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实践教学内容与院校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吻合的现象。只有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院校和业务单位的需要,互助互促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才能够实现长期的有效合作交流。

而如何实现共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纳入绩效考核。基层业务单位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上级单位绩效目标考核的制约,如果能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纳入考核加分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业务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制度倾斜。比如实践教学基地的业务部门优先挑选毕业生;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获得院校毕业推荐的优先权等,以此提升业务部门以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第三,统筹安排。不少业务部门出于警力补充的目的,而愿意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如果院校一味强调实践的专业对口,势必挫伤业务部门接受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双方在实践过程中应统筹安排,业务单位尽量安排学生到对口实习部门进行实践,学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业务部门的机动力量,也要服从业务单位自身的工作需要从事相应的工作。

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业务部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效果,因此院校在选择实践教学基地之初,就应当全面考虑此问题,从而保障基地建设的长期有效运转。

四、社会实践教学教官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基地的硬件设施,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官队伍。公安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更应当注重教官队伍的长期培养。这不仅有利于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促进业务部门整体战斗力的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公安院校与业务部门应当对教官队伍的构建进行深入交流,形成专门的培养机制,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官队伍奠定基础。

公安院校的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公安实践部门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到基地实习的过程,也是难得的调研机会,对教师的教学、科研都将起到促进作用。二是制度上的规范明确。教师深入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调研,参与基地的公安实践,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作为制度加以建设,丰富教师的公安工作经验,达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目的。三是在模式上,建立公安业务部门骨干与公安专业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实行动态跟踪研究,实现教学、科研、办案一体化,为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业务部门的教官队伍建设则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出台政策。实践教学基地应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基地教官的职责、地位和待遇,对教官在精神、物质和政治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调动民警担任教官的积极性。①二是建立选拔和用人机制。由公安院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定选拔标准,把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的业务骨干选,建立“教官库”,公安院校将来聘用或雇用的教官都应来自于“教官库”。

五、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一)实践教学组织的规范化

组织领导是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公安院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中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现阶段公安院校对实践教学的任务、内容规定较为笼统。院校在组织实践教学时,首先各教学单位要根据自身专业特色,按照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并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按照指导书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实践教学。各教学单位应分解出本专业业务岗位的能力点,明确实践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例如江苏警官学院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以“七个一”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全方位地体验公安工作。这种细化的实践教学计划能够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由于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人数多,地域分布广,再加上远距离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依赖于业务单位,院校培养单位进行监督,这种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将更多的力量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比如培养单位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业务单位领导、同行等,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化交流平台,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得实践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官三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及时,业务单位和院校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实践的动态,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专门化

长期形成的以理论课学习成绩为主的考评体系,导致院校和学生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制度得不到严格执行,很少有学生拿不到社会实践的学分,更不会有学生因社会实践而毕不了业,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出台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和等级评定方法,克服重宏观和结果的管理方法,加大微观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工作力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注释:

①刘振华.加强公安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2).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必要性 现状问题建议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家长的呵护、老师的照顾中,与他人的交往、与社会的接触是有限的,从而使一些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不深刻、理解不全面,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附从性,容易与现实脱节。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逐步摆脱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文化宣传、医疗服务、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领,以一种理智的、成熟的视角感受社会的进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精神。

2.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一代,他们的总体素质比较好。但由于改革开放特殊的社会环境、自身的原因等因素,他们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有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差,不会合理地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他人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很大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物质匮乏的影子,怎么会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呢?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一些小问题就不知所措,更有甚者采取比较消极的措施,逃课、轻生时有发生。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感受,从直接经验中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

3.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是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学生甚至教师的共同参与、合作才能完成。它强调“团队精神”,讲求团结协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今天的实践活动,也许明天就是其生活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克服学校生活的单调性。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展示才华,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摆正个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广大青年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注重虚心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不仅受到了教育,还增加了锻炼,增长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拓展了自身素质,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社会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已经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领域、规模、水平。当前,暑期社会实践大多是由高校的团委组织进行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报名参加。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规模比较小,大多高校不够重视,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难以保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也难以使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一项有组织、有要求、有考核、有奖励的实践教学活动。

2.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

首先,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社会对暑期社会实践还未认同,这直接制约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挫伤了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其次,从高校整体来看,很多高校对暑期社会实践也不够重视,它们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作为课外活动来实施。正因为社会和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所以才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作用的片面认识。

3.形式和内容单一

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有一定创新,但从整个大范围来看,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系统专业集中、优势互补、智力资源充足的特点,并没有出现具有社会广泛赞誉的“品牌项目”和“精品项目”。社会调查和科技文化服务,如“三下乡”社会实践,参观革命老区,访谈、调查社会现象等,缺乏纵向发展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收获有限。社会实践的内容都是形势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支教扫盲、生产劳动等,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与大学生的专业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

4.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

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很多高校都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的状况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很多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临时性很大,没有形成“田野式”的社会调查。一部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的。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不利于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训技能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建议

1.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

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体系。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把它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对于已经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评定学分的一个内容。如果只有教学实习学分而无社会实践学分就会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果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中就能使学生转变为主动性的社会实践。这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就能充分得到发挥。

2.加强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力度

巩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争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广泛动员整个社会力量来促进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要端正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切实把这一活动重视起来,加大对它们的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认识,以促进其更健康地发展。对于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改革,我们必须坚持走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科学化、活动社会化的改革路线,建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适合其能力培养和自主发展的全新舞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整个高校的社会实践模式的运作更有生命力。

3.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一是鼓励学生自主设置社会实践项目。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把握社会热点与大学生兴趣点的共同之处,发挥众人之长,对社会实践的项目进行全校公开评估,在对师生进行评估以后,对其中有创新点的“精品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创新点不够,思路老套,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不大,实际操作有困难的项目予以取消。通过这个民主的筛选机制,确保一批有创造力和高参与度的项目能脱颖而出,从起初就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实施的有效性。二是打破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实践模式,组建优势互补的实践团队。大学生在评选出来的社会实践项目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这样团队能吸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参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实践内容的创新和实践效果的提高。三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在企业中锻炼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含量,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磨炼创业意志,完善创业途径,将受教育与作贡献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从而保持实践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4.加强暑假社会实践的基地化建设

第12篇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技能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创业基础。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成为体育舞蹈毕业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在国家大政策和社会需求的利好形势下,体育舞蹈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却不足五分之一,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改行从事其它行业,更值得深思的是许多体育舞蹈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几乎都是非体育舞蹈专业出生,而许多体育舞蹈毕业生想自主创业可能力不够,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体育舞蹈人才培养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体育院系体育舞蹈专修课程课外社会实践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从学生自主创业的视域下优化课外社会实践内容,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着实际的运用价值。

2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的现状

2.1学生对课外社会实践的认识调查

对体育舞蹈专修班在校学生课外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5.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重要,2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重要,50.7%的学生认为一般,14%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选择“很重要”和“重要”的人数比例仅有35.3%,两者总和都没有选择“一般”的比例多,这说明学生对体育舞蹈课外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缺乏。

2.2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的路径及活动内容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发现自身的问题,同时从实践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并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比较、对照,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运用。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可分为校内实践形式和校外实践形式,校内实践形式主要表现在学校代课,占到了74.7%,其它依次为参加院系团委组织活动62%,参加舞蹈协会或表演社团活动60%,毕业汇报演出53.3%和其它38%;校外社会实践“比赛”、“俱乐部带课”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93.3%和81.3%,“商业演出”占比65.3%,“社会兼职”占比68%,“其他”占比41.3%。

2.3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调查

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原因的调查中,“挣钱”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排在了前两位,分别占88.7%和69.3%;其次是“检验自身的专业学习情况”和“积累社会经验”分别占57.3%和54.7%,“打发时间”占61.3%。

2.4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困难的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困难依次是:实践活动和上课时间冲突82.7%、自己没有经验、单位不愿接纳68.7%、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太少61.3%、担心影响学习50.7%、报酬不理想45.3%和其它38.7%。

3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3.1大学生对课外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原因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挣钱”的人数占比很大,说明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与认识不是很明确。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选择“很重要”和“重要”的人数比例才达到35.3%,这说明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评价相对较低,学生对课外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3.2课外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通过大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形式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总体上还不够理想,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专业特色不明显,内容陈旧,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新时代要求的创新意识、竞争观念、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培养内容;现有的实践内容设置不够科学,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需要,总体上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时展上还远不适应[2]。这些结果不理想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作用不大。

3.3专项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低

学生认为他们掌握专项知识的关键性指标是对专项知识的识记,只要学生在专项知识考核中能够对专项知识完成文本形式的再认或者机械重复,就认定学生已经完成对专项知识的掌握。实际上,掌握专项知识的标志远不在于自身能否对其文字内容进行记忆和保持[3],而是在于自身能否在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有效运用和提取。

4加强体育舞蹈课程课外社会实践的对策

4.1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

加强对课外社会实践的宣传,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对学校而言,课外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对大学生而言,课外社会实践具有锻炼个人能力的功能;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4]。所以,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4.2丰富内容,创新模式

我们应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与时俱进,重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强化资源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上,应往发挥科技文化智力优势、结合专业的高层次发展。

4.3提高学生专项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