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作创业

合作创业

时间:2022-09-29 00:3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作创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合作创业

第1篇

本文就学校与企业如何有效合作促成学生快速成长这个问题进行实践性研究。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管理中,以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为主线,围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这个核心问题,将就业指导引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规范;实习管理引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人员;学生评价引用企业标准和考核机制;校企合作引领学校创业实践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校企合作;就业创业;策略研究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基于此理,学校的学生培养,注重的是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提高,在此层面上,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创业的核心上形成了共识,然后在推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层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学校的毕业生成为本地区各重点骨干企业的“抢手货”。这样的成果与本地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关,更与学校十分重视在校企合作前提下注重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自始至终在思考并探索如下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具备了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走进企业走上社会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什么样的路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何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以促进学生成功创业就业?归根结底就是要走校企合作之路,笔者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探索。

1就业指导引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规范

对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政府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清楚当地的就业渠道,懂得基本的面试技巧,学校组织就业指导培训的目的是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企业对新入职的人员一般都要组织为期一周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员工守则、安全生产和岗位工作要求等。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学校和企业的培训目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否将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提前进入校园呢。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探索。

1.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校园里的每条大路都是有企业来冠名,同学们进出校门必经的大路旁装有一排排冠了名企业名称的灯箱,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质量方针和目标追求纷纷上墙,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耳濡目染,一方面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也起到一定作用,笔者更期待学生能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提前认知,甚至对其中的某个企业有一种归属感。

1.2培育优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是选人,笔者认为这支队伍应该来自企业和学校,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选取适合的老师来任教,学校从班主任队伍中选择优秀者,企业从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专员中挑选优秀者,两支队伍合成一个团队,组成项目组,明确分工和任务,撰写讲稿、制作PPT。同时学校将企业文化这门课程纳入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编入一年级。经过一学期的专门学习,让学生了解该行业对员工的总体要求,使学生在规划自己学习生涯时能明确方向,在校期间努力使自己的职业习惯、专业能力等达到企业要求。学校针对毕业生除了每周两节就业指导课外,还利用周日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重点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就业。同时请企业培训专员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员工生涯规划,使即将走上岗位的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跟企业一起成长。

1.3组织有效的实战演练

学生实现就业的途径有很多,但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自荐能力。学生自荐能力只有在实际演练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和真实的招聘活动。模拟招聘会的招聘单位和用工信息是真实的,是当时各大企业的用工需求现状,只是招聘人员是学校老师扮演的。每个学生至少有两次应聘锻炼的机会,被两个单位同时录用并评定等级均为A的同学将获得“最受企业欢迎奖”。为激励学生努力做好自荐材料,笔者还评选出3%的“最佳简历”。真实的招聘会上气氛则更为紧张,因为用人单位的人事部经理都到场,亲自选人,录用名单上的学生便是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合格的学生就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践证明,就业指导引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规范,使学校和企业的培训目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让学生思考走进理想中的企业自己应该如何准备。

2实习管理引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人员

每个学生在职业学校2~4年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均属于通用性的,而一到企业,学生将要学习并需熟练掌握的是某个企业的专用性的技术,同时学生还将面临体能考验和对新环境的适应等。因此,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但学生的工作的场所中企业,仅靠学校老师来管理是不够,因此,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一定是管理好顶岗实习工作的有效路径。

2.1思想认识统一

校企高层思想认识要统一。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实践顶岗实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企业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就是在培育能为自己创造财富的人才。全校师生思想认识要统一。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的第一步。老师要努力促成学生成长;学生要努力使自己具备“现代班组长”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企业内部思想认识要统一。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从班组长到岗位指导员,都应高度重视实习学生的成长,努力促成每位学生在企业的顺利成长。

2.2制度执行有力

学校在“二三四五”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实践中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校企合作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校外辅导员考核标准》等。制度执行有力方可保障成效的显现,校企双方都应各司其职,竭诚为对方服务,为学生服务。

2.3人员配置合理

作为学校应合理配置班主任队伍、专任老师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组建并最优团队。作为企业应推选好岗位指导员,配置好企业基层管理员队伍,遴选出一批技术好能授课的讲师。实践证明,实习管理引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人员不仅为学校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也消除了企业管理和培训上的障碍,使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学生进厂实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企业称心。

3学生评价引用企业标准和考核机制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应该建立彼此双赢的基础之上,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多为企业分忧。考虑如何为企业提供更适合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首先是主动深入调查。笔者定期组织校企合作座谈会和校园招聘会,通过相关活动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最关注的是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学校还通过第三方评估来了解学校近几年毕业生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就业质量一般,说明学校教育还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那么如何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校企合作是笔者解决问题的关键工作,于是笔者将对在校学生的评价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考核机制有机对接起来,以期待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顺利走进企业,也希望企业能招录到适合企业适合岗位的人才。于是学校决定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考核机制引入到在校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具体就是做到“四级分层”。“四级分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作出分层量化评价,学校招生就业处将评定结果作为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在顶岗实习前五周,班主任负责对每位同学在校期间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行表现等进行量化考评,然后分别排序(由高到低),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A、B、C、D四个层次(按班级人数A层占30%,B层占30%,C层占30%,D层占10%)。结果录入《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表》和《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将此作为顶岗实习岗位分配的依据。学校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其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挂起钩来,引导、激励学生将学习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有效结合起来。企业对学生专业要求高、复合能力强的工种,学校推荐A层学生应聘,其他以此类推,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和专业水平能力的岗位,企业以此表作为选择员工的依据。“四级分层”量化评价方式得到企业管理员的充分认可。实践证明,学生评价体系引入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也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一策略有力成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使企业员工招聘更快捷、更有效,现在学校A、B等级的学生都成了优秀企业的“香饽饽”。

4创业教育引入企业实践和创业导师制

第2篇

[关键词] 创业教育;大学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54?02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即通过一系列与创业相关的教学实践,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之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其作为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或作为就业者的就业力[1]。社会和用人单位正越来越重视就业者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执行力、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等个人素质。

校企合作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指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人才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其优势在于丰富的人才资源,且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超前的学术思想,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相对匮乏,在人才培养实践阶段相对薄弱。而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乃至实践方面较之高校更具优势,校企合作将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学生在两种环境(学校环境、企业环境)、两种角色(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的转换中,在两位导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异质知识尤其是非常宝贵的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经由实践来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转换,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宝贵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从优势互补、知识分享的视角出发,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基于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需要,对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加速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为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以促进创业教育,应从高校、企业、学生三个不同的方面同时推进,形成合力,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校企合作中高校的角色与任务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强调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所授知识应跟上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能体现最新的技术应用,因此必须创新培养模式,完善教学体系。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工程训练与实践,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强项,将“课内实验系统综合实验工程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有机衔接,形成系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此构建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能力。

2. 面向产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

高校应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人才需求调研,通过与行业的定期交流、积极参与国内外人才需求高层峰会,保持与毕业生的沟通以及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回访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各类人才需求类型、标准、规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体现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研讨面向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针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两条主线并进,构建面向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3. 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强项,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平台,以直接面向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加强课内实验、系统综合实验、工程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课内实验、系统综合实验、工程实训、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之间的有机衔接以及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无缝对接,建立和完善“课内实验系统综合实验工程实训企业实习”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在实训阶段鼓励企业“先期介入”,在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教师配置等方面与企业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互动,使企业参与度最大化,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氛围,加深学生对时间创新的理解,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角色与任务

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利用自身条件协同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1. 企业应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参与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主动的,义不容辞的承担这一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让企业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升竞争实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提供场地与资金支持

企业可以建立创业基地,让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取得创业实践经验。可以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指导、商业经营、项目扶植以及创业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3. 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为使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的学习紧密融为一体,探索实施校企共同参与、紧密结合的“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应安排有实践经验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有深入了解的企业导师参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所谓“校企双导师制”即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共同承担同一课程、同一教学环节的授课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校企人员共同制定教育方案,针对创业教育修订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准备上相互切磋、在教学组织上相互配合、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在教学方法上各展其能地实施实践教学。

(三)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中,应调动大学生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1. 树立创业意识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自觉转变就业观念,在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及竞赛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明确自主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必备的能力,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重要任务,把自主创业看做自己服务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2. 培养创业知识及技能

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其作用的发挥是以整合各种创业知识为前提的。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如自我激励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良好的艺术修养、应变力、环境适应、艰苦奋斗的精神、人际关系、抗挫力的创业精神等方面的社会综合技能。

3. 培养创业心理品质

创业的本质是面临极不确定及模糊的背景预想并制定的发展战略。因此,创业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态度、性格及意志品质。创业心理品质决定了学生对创业的取舍、价值观以及遭遇挫折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文思.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

[收稿日期] 2013-11-01;[修回日期] 2014-01-09

第3篇

关键词:社会创业动机;农民合作社行为;江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提出了社会创业一词,它主要是指创业者或组织借助商业模式来化解社会问题,有利于同时实现组织发展和增加社会福利的目标。与商业维度同样具有“创业”维度,只不过社会创业重在“社会”维度,它不以私人创业利润最大化为核心,而是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它高度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其机会寻找过程中都充满了创造社会价值的种种尝试,其机会利用体现在尽可能促进社会改变的最大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指的是“基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农产品的经营生产者或农业经营生产服务的利用者与提供者,是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社也要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原则,鉴于成员经济实力、文化素养、农业科技能力等的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互优势,聚焦服务成员,为全体成员谋求共同利益,进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和普惠属性。

一、社会创业动机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契合

(一)双重目标属性契合。农民合作社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地区,本质上属于农村贫困群体之间的联合。农民合作社本身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对内追求公平与普惠,对外应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其双重属性与社会创业活动的“创业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效契合。农民合作社的事业本身即为典型的社会创业活动,其社会创业活动的主要目标如下所示:经济目标要聚焦组织盈利,社会目标要聚焦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成员增产增收。(二)组织管理特性契合。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手段采取“一人一票”,而不是根据股份多少进行权力分配。它也吻合社会企业提倡的社会性特征,表明农民合作社事业具有典型的社会创业特征。团结力、凝聚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能够“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合作社为实现自身基本目标,在社员组成、股权所有结构、二次返利等场域体现出显著计划性的本质规定,以促进普惠和互助特征。与此同时,它又要兼顾市场价值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获取,以促进自身基本目标的达成和内部治理合理性的提升。(三)双方发展模式契合。周应恒等(2015)认为,合作社企业家是特色鲜明的中国提法,他们利用商业模式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社会创业理论同样强调利用而非抵触市场力量,以市场化方式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或化解社会问题。因此,合作社发展属于显而易见的社会创业行为,应该将合作社当作本土化特色鲜明的社会企业。当前农业合作社亟待稳步发展,以社会创业理论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非常广泛。

二、社会创业动机导向的江浙地区农民合作社行为分析

(一)盈余分配不公影响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合作社年底时应把收支结算部分的纯盈余划归到“盈余分配”科目,并开展盈余分配。合作社运作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自身盈余,应切实体现“合理、公平”的普惠性分配特征。《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交易量返还比例不能少于可分配盈余的六成。然而事实上不少合作社去掉盈余分配核算与返还,存在盈余不够合规、比重相对较低的问题,与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不相符合。宋言东,张雪峰,蒋秀莲对江苏省85家农民合作社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达到盈余分配返还标准的仅有25家,58.1%的合作社仅依据核心成员的股金进行盈余分配。不少合作社制定的盈余分配流程和标准不够规范化、科学化。因为合作社中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分别以自身资本与劳动合作为主,不少合作社在盈余分配流程中,通过降低生产资料售价或提升产品价格向普通社员实施“一次返利”,年末时只向核心社员分配合作社盈余。盈余分配方式的不合理性、不规范性拉大了成员之间的收益差距,无法充分体现合作社创业活动的社会属性与互助属性。(二)组织能力不强波及合作。《合作社法》明确规定企业可以入社。不少企业凭借20%的股权与若干农户组建合作社,并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江苏、浙江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场域中,主要采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领办合作社、农户结合企业组建合作社等形式。不少合作社处于创立初期、利润低、规模小、生产经营设备不足,缺乏应有的组织性与规范性,组织管理能力存在缺失。如此一来在双方业务合作场域,当地不少合作企业凭借着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充足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组织管理能力不强的农业合作社形成绝对或较强的控制权。它既违背了双方民主管理、平等协商的原则,又会对合作社的正当权益造成不同程度的侵害。我国江浙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会尽可能压缩自身生产经营成本,尽量依赖合作社进行生产经营。但部分企业却未能针对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未能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引进、商标注册、信息搜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认定认证等领域。这些都与农民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形成冲突和矛盾。由此以来,它会影响合作社组织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合作社强化盈利意识、市场竞争理念,进而影响双方业务合作和长远发展。(三)风险应对不力殃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和经济属性决定了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二重性。其作为农村范围内的社会创业主体,要同时兼顾自身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如今政府部门尚未帮助合作社建立完善有效应对风险扶持救助体系,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市场监管效能下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方式和信贷审查对合作社旺盛的风险融资需求持排斥态度,农业保险运作机制难以有效帮助合作社分散风险。不能充分发挥抵御市场风险的功能,无法有效体现其社会属性。浙江台州地区若干县市果蔬合作社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规模比较小,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做好相应的农业保险,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农产品市场风险、资金挤兑风险、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风险的能力明显偏弱。不少合作社融资困难、农业补贴比较薄弱、保险缺失、人才缺乏;再加上服务层次不高、规范化程度比较低,带动能力偏弱乃至于有名无实,以至于频频出现空壳化问题,无法真正发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作用。

三、社会创业动机导向下优化农民合作社行为的策略选择

(一)产权分配制度优化。1.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合作社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的先进经验、运作模式,进而在消化、创新的基础上调动社员投资合作社积极性。与此同时,循序渐进改进盈余分配制度和措施,年终盈余返还时向社员发放有价证券或部分现金等。针对合作社产权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进,在鼓励社员入股的同时积极挖掘普通社员的劳动产品、土地、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使其折合到合作社股份中,削减收益差距过大的现象。通过有序创新合作社产权分配制度,形成合理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产权制度。逐步降低股份差异化的程度,尽可能避免核心社员主导乃至操纵管理经营活动的问题,强化各位成员的参与热情。2.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合作社收益分配监督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社员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审计部门要细化合作社利益分配规范和细节,如合作社审计机制、监事会审计、监督合作社财务的状况;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积极配合和密切关注审计工作,发挥内审工作的服务和监督职能;工商部门要严审合作社的资产损益表、负债表与盈余返还表等,坚决打击违规、不合法的盈余分配行为。政府部门应该创新、优化合作社收益分配监督措施、机制与工具,将不定期检查与定期审查结合起来。它有利于保障弱势社员从利益分配中获得必要的收益,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组织管理水平提升。首先,当地企业应该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存在缺失的客观情况,协助其制定与完善生产加工管理制度,使其形成与本区域农业发展相吻合的组织文化,使其为合作社大部分成员认同、接受和践行,能够生成目标感上下统一、互动性强的合作社价值体系。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对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能够促进成员的效率意识、管理意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的提升。其次是实施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成员的需要、职责结合起来。根据生产经营完成情况的好坏进行针对性奖励或惩罚措施,以规范合作社成员的合作行为,使其为合作社管理组织水平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相关部门应该引导农民合作社制定、完善合作社重大事务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相关制度,让社员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信赖的合作社领导者,主动了解和参与合作社重大事务及其决策,特别是盈余分配、资金使用、业务发展,强化对合作社管理经营者的信任与理解程度,使他们保持对合作社的较强凝聚力。当然,合作社也能够对各位成员设定相应的退出障碍,通过负向激励机制推动他们留在合作社中,以不断扩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有力地为全体成员谋求更多共同利益。(三)增强风险抵抗能力。1.完善风险应对与保障体系。组建自然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保障体系,尽可能防范各种自然风险,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以高素质人才队伍规避决策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通过统一化管理、规范化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等强化产品标准化水平,降低价格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2.政府要强化合作社风险管理的监管、引导职能。要指导监督其合规合法经营,为发展潜力大、经营态势好的合作社联系相关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供相应的贷款贴息,降低其违约风险。并且要实施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设置风险补偿基金,组建农业担保企业等,使金融机构帮助合作社减少发展中的诸多风险。最后,政府部门要强化市场监管、健全政策,让使农业保险切实分散合作社面临的各种风险。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保险与农业保险政策存在和实施的必要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应该拓展农业保险险种的范围,让农业保险能够覆盖全部的畜禽养殖、农作物品种。3.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面向合作社的扶持性信贷服务与产品。农村金融机构要改进贷款担保形式,探索扩增合作社与农户用于贷款抵押担保的权利范围与财产范畴,完善抵押品替代制度,如信贷保险、商业信用等。

四、案例分析

农村能人是才能突出的农村自然人、贩销大户、村干部、企业主、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的杰出经营管理者等。他们发起并主导发展的合作社又被称作“能人带动型合作社”,以经济利益为重要导向,市场能力比较突出。它以自身优势和社员互助为基础推动着当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它以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家庭经营层面的制度性缺陷。台州海华果蔬合作社董事长梁某就是这样一位合作社企业家,与他人合作组建台州海华果蔬合作社时普通社员更注重生活稳定,在面临经营失利、收益不确定或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他们的出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规避风险的偏好。但在多年努力拼搏中逐步形成较强经商能力的梁某并未因此而放弃,为带领广大社员脱贫致富,他自告奋勇为合作社出资二百万元,并以个人名义贷款一百多万元建成了现有的厂房。合作社刚开始运营时亏损数十万,合作社农产品腐烂比例达到了四成,农产品运输到销售地时客户出现了坐地降价的问题。梁某以一人之力担负着这些损失与成本。但其立志带领社员脱贫致富的成就动机和实现自身商业价值的愿望积极影响着合作社的社会创业导向,梁某选择了继续带动广大社员继续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该合作社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通过构建和发挥自身的社会网络优势与持续提升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努力,强化规范化经营与标准化生产,实现自身与外部市场的有效对接,畅通了内外部系统交换能量的渠道。它积极践行政府部门关于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政策,规范自身财务管理、盈余分配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等。在逐步经营管理过程中增强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农产品市场风险、资金挤兑风险、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措施。它变革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从客观上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普惠性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家合作社逐步实现了扭亏为盈,积极优化合作社的产权分配制度,有利于满足普通成员的经济利益诉求,增加合作社福利水平,从而实现它的社会功能。完成了社会价值和商业盈利的双重目标,社员福利与整体运行持续稳定下来。它渐进性地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统一,彰显了合作社社会创业双重价值目标的有机融合。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属性和互助属性与社会创业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契合。当前江浙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诸多行为仍然不尽如人意。亟须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引导这些合作社坚持合作社的创立宗旨与指导原则,以社会创业动机导向来优化农民合作社的业务服务行为和经营管理举措,整合农民和社会的更多资源,实现劳动力就业转化和农民增产增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场域持续发挥合作社的更大作用,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充分助力乡村地区消除极端贫困和乡村凋敝。

参考文献

[1]宋言东,蒋秀莲,张雪峰.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的建构——基于江苏省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17,(10):121-124.

[2]陈汉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8(23):84-85.

[3]薛杨,张玉利.社会创业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及关键问题建议[J].天津大学学报,2019(5):45-49.

[4]伏红勇.公司领办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9(04):201-202.

[5]张书军,张芳.社会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J].珞珈管理评论,2017:16.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就业创业;策略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65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基于此理,学校的学生培养,注重的是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提高,在此层面上,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创业的核心上形成了共识,然后在推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层面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学校的毕业生成为本地区各重点骨干企业的“抢手货”。这样的成果与本地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关,更与学校十分重视在校企合作前提下注重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自始至终在思考并探索如下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具备了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走进企业走上社会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什么样的路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何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以促进学生成功创业就业?归根结底就是要走校企合作之路,笔者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探索。

1 就业指导引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规范

对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政府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清楚当地的就业渠道,懂得基本的面试技巧,学校组织就业指导培训的目的是使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企业对新入职的人员一般都要组织为期一周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员工守则、安全生产和岗位工作要求等。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学校和企业的培训目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否将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提前进入校园呢。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探索。

1.1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校园里的每条大路都是有企业来冠名,同学们进出校门必经的大路旁装有一排排冠了名企业名称的灯箱,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质量方针和目标追求纷纷上墙,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耳濡目染,一方面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也起到一定作用,笔者更期待学生能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提前认知,甚至对其中的某个企业有一种归属感。

1.2 培育优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是选人,笔者认为这支队伍应该来自企业和学校,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选取适合的老师来任教,学校从班主任队伍中选择优秀者,企业从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专员中挑选优秀者,两支队伍合成一个团队,组成项目组,明确分工和任务,撰写讲稿、制作PPT。同时学校将企业文化这门课程纳入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将课程编入一年级。经过一学期的专门学习,让学生了解该行业对员工的总体要求,使学生在规划自己学习生涯时能明确方向,在校期间努力使自己的职业习惯、专业能力等达到企业要求。学校针对毕业生除了每周两节就业指导课外,还利用周日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重点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就业。同时请企业培训专员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员工生涯规划,使即将走上岗位的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跟企业一起成长。

1.3 组织有效的实战演练

学生实现就业的途径有很多,但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自荐能力。学生自荐能力只有在实际演练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和真实的招聘活动。模拟招聘会的招聘单位和用工信息是真实的,是当时各大企业的用工需求现状,只是招聘人员是学校老师扮演的。每个学生至少有两次应聘锻炼的机会,被两个单位同时录用并评定等级均为A的同学将获得“最受企业欢迎奖”。为激励学生努力做好自荐材料,笔者还评选出3%的“最佳简历”。真实的招聘会上气氛则更为紧张,因为用人单位的人事部经理都到场,亲自选人,录用名单上的学生便是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合格的学生就能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就业。

实践证明,就业指导引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规范,使学校和企业的培训目的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让学生思考走进理想中的企业自己应该如何准备。

2 实习管理引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人员

每个学生在职业学校2~4年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均属于通用性的,而一到企业,学生将要学习并需熟练掌握的是某个企业的专用性的技术,同时学生还将面临体能考验和对新环境的适应等。因此,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但学生的工作的场所中企业,仅靠学校老师来管理是不够,因此,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一定是管理好顶岗实习工作的有效路径。

2.1 思想认识统一

校企高层思想认识要统一。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实践顶岗实习模式有利于学生成长;企业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就是在培育能为自己创造财富的人才。全校师生思想认识要统一。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的第一步。老师要努力促成学生成长;学生要努力使自己具备“现代班组长”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企业内部思想认识要统一。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从班组长到岗位指导员,都应高度重视实习学生的成长,努力促成每位学生在企业的顺利成长。

2.2 制度执行有力

学校在“二三四五”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实践中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校企合作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校外辅导员考核标准》等。制度执行有力方可保障成效的显现,校企双方都应各司其职,竭诚为对方服务,为学生服务。

2.3 人员配置合理

作为学校应合理配置班主任队伍、专任老师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组建并最优团队。作为企业应推选好岗位指导员,配置好企业基层管理员队伍,遴选出一批技术好能授课的讲师。

实践证明,实习管理引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人员不仅为学校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也消除了企业管理和培训上的障碍,使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学生进厂实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企业称心。

3 学生评价引用企业标准和考核机制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应该建立彼此双赢的基础之上,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多为企业分忧。考虑如何为企业提供更适合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

首先是主动深入调查。笔者定期组织校企合作座谈会和校园招聘会,通过相关活动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最关注的是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素养。学校还通过第三方评估来了解学校近几年毕业生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就业质量一般,说明学校教育还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那么如何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校企合作是笔者解决问题的关键工作,于是笔者将对在校学生的评价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考核机制有机对接起来,以期待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顺利走进企业,也希望企业能招录到适合企业适合岗位的人才。于是学校决定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考核机制引入到在校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具体就是做到“四级分层”。

“四级分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作出分层量化评价,学校招生就业处将评定结果作为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在顶岗实习前五周,班主任负责对每位同学在校期间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行表现等进行量化考评,然后分别排序(由高到低),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A、B、C、D四个层次(按班级人数A层占30%,B层占30%,C层占30%,D层占10%)。结果录入《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表》和《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将此作为顶岗实习岗位分配的依据。学校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其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挂起钩来,引导、激励学生将学习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有效结合起来。企业对学生专业要求高、复合能力强的工种,学校推荐A层学生应聘,其他以此类推,使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和专业水平能力的岗位,企业以此表作为选择员工的依据。“四级分层”量化评价方式得到企业管理员的充分认可。

实践证明,学生评价体系引入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也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一策略有力成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使企业员工招聘更快捷、更有效,现在学校A、B等级的学生都成了优秀企业的“香饽饽”。

4 创业教育引入企业实践和创业导师制

毕业生在未来的岗位上能成功创业是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如何有效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呢?笔者认为校企紧密合作是必经之路。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笔者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创业教育最终要回到应用层面,即创业实践。学校内的创业实体项目是把校园内的师生作为主要客户,一到周末、寒暑假学生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于是学校创建一大批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有了校外创业实践的基地,学生上学时在学校实践,放学时放假时到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实践,真正做到校内外创业实践的时间空间上的对接。

第5篇

创业教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技之长,而且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创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开拓就业之路的高层次技能,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应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跳出固有的樊篱,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对创业宏观过程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敢于创业的精神品质。应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迁,从“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我们说,一切创业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应重视开展专业领域的市场调查,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可控,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推动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应改革原有的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形成“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增强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信心,确保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1.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确保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出台创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创新学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有机相结合,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确保充足的经费

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经费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经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还应不断加大对“创业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的力度,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

2.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校企共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在校内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对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学校可从校内创业教育师资和校外客座教授中遴选优秀师资,为其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风险投资引入和公司注册等服务。

(2)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应与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科技服务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活动等相结合。教学可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依据“两阶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3.注重素质提升,构建互动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以创业社团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促进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举办创业专项培训

应成立高校创业社团,对欲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高级创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多元格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举办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创业模拟沙盘、创业示范中心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应针对创业学生处于不同知识诉求阶段的特征,分层分类为他们提供GYB、SYB、IYB等创业教育专项培训。

(2)创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将网店作为学生创业的载体。高校可以开通创业联盟博客、创业信息短信平台等渠道,利用时尚元素传递创业精神,形成立体式、覆盖广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适应社会发展,构建个性化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应以自主创业为打分点,该考评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学考核要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和校园模拟经营等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取得某些成果,如申请专利、项目立项和竞赛获奖等,对于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2)建立考评体系

第6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和企业巨大需求,针对家庭服务特点,大力发展高职家政就业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家政管理专业近两年在高职家政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打开了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的新局面。

1 校企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

学校选择那些实力强、声誉好且合作五年以上的家政优秀企业,与之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签署订单培养协议。

1.1 校企共同研制、组织实施培养方案 学校依据企业的用工名额拟定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后,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1.2 校企共同招生招工 学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招生队伍,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缓解了企业用工难和学生生源紧缺问题。

1.3 共同制定教学文件 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分层次、校岗交替,根据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编制课程标准,确定校企双方师资队伍构成及聘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标准以及相应实施方案。共同完成各种制度建设。

1.4 共建实习管理平台 完善传统的家政技能实训室、共建满足在线家政电子商务实战教学需要的现代化实训室、校办家政企业,共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学生实习心理疏导”、“学生创业咨询”工作室,适时发现和调整实习中的问题。严格执行校企双方“师资培训”制度,提高双方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总之,这种方式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克服了学校培养人才针对性不强的局面,激发了企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2 “前校后企、校岗直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1 含义 校内的家政实训基地和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前校”,承担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精选百强企业和校办企业石家庄尼特家政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作为工学结合教育的“后企”,完成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轮岗训练。

采取2+1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的岗位实习反复交替进行,螺旋式递进,完成学生就业创业基本技能准备。最后一年,在家政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或自主创业,完成就业创业技能的演练。

2.2 教学体系 学徒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要求的高度统一。通过理论与实习的反复交替式训练,创造了接触社会、调整自己的机会,学生逐步由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见表1)。

表1  家政管理专业学徒式教学体系

2.3 以学生为本的“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了“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为第一学期-第四学期第1学段的所有课程,培养全体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部分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课程为第四学期第1学段模块课程理论部分到第六学期的全部课程,分家政企业运营管理、家政服务信息化平台维护与管理、管家三个方向,可在协议允许范围内自选一个模块学习,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4 逐层递进的实践体系 创业企业观摩、家庭服务、家政企业日常管理、模块课程顶岗实习以及顶岗毕业实习的五段式的创业实践体系,由基础(初级)、中级、高级到就业创业层层递进。在本企业内聘任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优秀员工为师傅,学生为徒弟即企业的准员工,在师傅的密切指导下完成实习。

实习和毕业答辩实施多元化评价,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用户、行业专家、学习小组或者学习者本人共同进行。

3 融合式教育

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表现如下。①贯穿于每个学期。创业教育的融入课程、创业知识、创业企业观摩、创业理论与实践等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第一学期的思政课程上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家政专业导论及KAB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中,加入学习企业创业优秀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家政创业教育讲座等内容,让学生们带着创业的心开始他们的大学学习;在第二至六学期完成创业课程、三项学徒项目和一项就业创业模块课程,最后学生完全以一种社会职业人的姿态去面对工作。②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均设有一项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某一创业机会的识别甚至是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学习项目。使就业创业以专业为依托,专业与岗位对接。③融入第二课堂。举办了家政创业计划大赛,以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引起一家明星家政企业的扶持;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平台或网店运营管理的无偿服务;成立线上线下“午餐快递”创业小组;依托校办企业,学生运营的创业项目成立早教部和老年陪护部。

第7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 电子商务专业 创业教育 措施

一、前言

时代在进步,我国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代教育如今更加重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等,此种情况则导致了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校企合作方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良好,为我国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若能够成功将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中,一定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局面。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创业教育认知不足

电子商务专业在当代社会各个领域中均能够发挥不小的功效,因此近年来该专业吸引了大批学生,该专业也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然而并未完全解决我国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开展创业教育实质上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此方面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异。功利性教育已经影响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健康发展,并且由于此种认知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活动缺乏新意,往往将校园内举办的创业大赛作为主要载体,此种方式难以使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得到真正的提升,对于其今后创业更是难以起到作用。[1]

(二)缺少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虽然创业教育近年来受到了一定重视,但许多院校依然没有将该方面教学体系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纵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其在创业教育方面并没有能够起到针对性的教材;第二,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外聘该方面的优秀人士或校内优秀教师开展讲座,此种方式难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的意义;第三,如今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社会各界对人才的新要求,即全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不断在开展新的创业教育课程,然而其并没有成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主旋律之一。

(三)教师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之于学生具有怎样的意义自不必讲,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充分提升教师各方面能力,使其能够更加了解创业教育内涵,并掌握此方面的教学方式。不难发现,我国大多数教师均是毕业后就投身于教育事业,很少有教师本身具有创业经历的,因此教师往往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然而却缺少能够指导实践的能力,尤其电子商务专业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专业性。因此大多数教师在创业教育领域均难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些教师对创业教育不置可否,本身存在排斥的态度也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课程体系

在完善课程体系前,高职校领导应充分重视起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育方面的内容,为了避免出现盲目的现象,应首先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当代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要求为何,并以此为依据来完善教材,除了教育界提供的相应教材外,教师也应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来丰富教材。除教材外也应对整体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总课时,使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将理论寓于实践中。[2]

(二)重视创业实训

创业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实力,也能够有效挖掘学生在此方面的潜力。鉴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学校除了在内部建立起实践基地外,也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企业共同为学生打造创业平台。企业可以将部分项目交由学生负责,但应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此举也是为了避免由于学生操作不当而为企业带来损失。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校园建设,在此种情势下,高职院校应合理利用资金,如利用大部分资金来创造大学生创业街,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创业成功的美妙,也能够感受到创业过程中的不易,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积累到足够的经验,为其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三)提升教师能力

前文中提到过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所能采取的措施较多,具有一定实用性、可行性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对教育理念存在认知偏差的教师开展思想工作,转变其思想;第二,在校企合作机制下,为教师争取能够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使教师能够对此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将自身在此过程中的新收获融入教学中;第三,在学校为教师争取机会的同时,教师也应自觉利用网络等工具不断丰富自身能力。[3]

(四)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使校企合作取得完美成果,应重视对其的管理,在建立管理机制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共同受益机制,企业与学校应意识到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的局面,如此可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而企业也能够通过此种方式增加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好感度;第二,建立约束保障机制,为了能够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其中,应签署合理契约,如对各自的责任以及义务进行进一步明确等;第三,建立奖励机制,此方面可以由当地政府负责,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及企业进行适当表彰。

(五)重视学生考核

对于学生的考核问题学校以及企业均应重视起来,并改变传统的考核机制。相关教师应随学生共同入驻企业,以便于对学生进行实时观察、考核以及指导,企业也应以较为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设定考核项目,并制定各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如创意、整体规划、实践结果等多个方面。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明了自身优缺点,也便于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创业教育中收获真正的成长。[4]

四、结语

如今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质量如何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创业教育兴起之后,为了能够使学生此方面意识和能力均能得到提升,我国教育界也采取了不少措施,然而收效并不明显。校企合作如今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可谓是双赢的关系。但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时,应进行全面考量,尽量为学生选择最适合其发展的企业。

(作者单位为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唐小鹏.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商贸,2014,20(01):213-214.

[2] 彭学军.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1,02(11):218-219.

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的视角;高校创业教育

一、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以1997年清华大学开展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作为开端,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仅有十余年时间。目前主要以实务层面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为主,并未很好地上升到理念层面,参与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观念问题,即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不够全面,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有偏差。创业教育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创办和经营某家企业,更应该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乃至个性的培养和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开创性的自主创业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观念仍显得表面化和枝节化,一方面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鼓励大学生通过毕业后通过创业增大就业的岗位,这种导向造成了创业者创业目的更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将创业教育局限于操作层面,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和经营企业,不仅一定程度上与已有的专业教育脱节,而且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局限,也限制了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范围。

2.制度问题,即创业教育的课程尚不系统,制度不够完善。在美国,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如百森商学院目前开设了30余门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相对简单和不完善。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彼此孤立,缺乏内在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创业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实施缺乏有效途径和载体。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目前尚未专门设置负责创业教育的机构,创业教育都挂靠在不同部门,如学生处、团委、产业处与有关学院等,使得实施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和组织保障。从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一方面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还未纳入正规的专业课程序列,而仅仅是定位于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课余活动”痕迹,与学科和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同时,尽管高校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指导或创业教育等实践活动,但由于环境、资金、技术和制度等因素的不配套,很难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上发挥实际功效。

3.师资问题,即创业教育师资严重匮乏。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保障不足。目前的创业教育师资还远未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已有的教师大部分没经历过创业实践或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多以理论传授为主,在实践性和操作性方面有待提高;同时,高校的创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不足,真实性和针对性较为欠缺,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另外,从政策环境来看,高校尚缺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整体氛围,在社会心理、经济环境方面的保障也不够成熟。

二、在校企合作中发挥职工先进性对创业教育的价值

校企合作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指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人才的教学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校企合作定义为,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将课堂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带回学校,以促进学校的教学。

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党员职工的先进性进行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赢模式”,其在创业教育中的具体价值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从高校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寻求外部资源促进发展。美国学者斯劳特和莱斯利在《学术资本主义》中指出,高等学校已经变得更加具有企业性,大学逐步与商业企业、政府部门进行有偿的合作,一些与市场密切结合的、应用的、目标导向等的研究愈发普遍,市场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一定程度上,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的角度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助于解决企业的“二次创业”问题。相对于高校而言,企业更富有敏感性、活力和开放性,在校企合作体系中,不仅可以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资金、内容和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的接触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发等全套业务,了解创业所需的相关信息,并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为其创业实践预先铺路。另外,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远远跟不上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寻求企业力量的帮助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是现阶段地方高校发展的可能途径。

此外,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领域,需要我们通过树立创业典型的方式宣扬创业教育成果,积极营造创业教育氛围。首先,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学生党员是全国高校学生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在创业教育中重点培养一些学生党员典型,通过典型带动其他同学,可以更好地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其次,发挥教职工党员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工党员自身在学术、人脉等方面的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多方面合作,从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三、发挥职工先进性,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既要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一般目标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对创新型人才和其生产经营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以强化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为基本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开创性个性;另一方面则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定位在帮助学生通过“求职”在企业内部实现开创性工作和通过创办小企业成为个体经营者。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对于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创业教育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和积极处事观,引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知识的创造作用,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变化的环境。学生党员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学生,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更强,因此,在学生党员中率先开始创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推动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本文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应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三个层次。体对于校企合作创业教育而言,应根据其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活动课程中结合并渗透各种不同的创业教育内容,结合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发挥教职工的先进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职工党员相比其他非党员教师而言,他们的思想觉悟更好,责任心更强,服务意识更好。因此,他们更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担任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此外,教工党员中很多是科研专家,在工作中也跟很多的企业有联系和合作,他们对企业更加了解,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经验融入到创业课程中,将使创业教育课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高校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保障、政策保障等,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可以考虑利用校企合作引入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专业的教师培养基地,同时选派高学历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促进教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另外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资深员工担任部分课程的讲授工作,以丰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构成;创业基地建设方面,高校可考虑联合企业力量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加强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不仅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发现和培养人才。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策略

1.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虽然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市场和大学生自身的迫切需求,但创业教育的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的目的并非让所有学生都进行个人自主创业,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可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主动就业+岗位创业+个人创业”的多层次目标体系,其中“主动就业”指全体学生都能受到开创性品质和技能的培养,能够成为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择业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普遍要求;“岗位创业”是指部分学生能够在其受高等教育期间进入特定的创业项目或创业团队,受到针对性的创业实践训练,以使其在毕业后能在特定岗位上帮助企业进行“二次创业”;而“个人创业”则针对具有创业需求和潜力的少数学生,使其能够在高等学校的创业实践平台上进行个人创业实践,开始个人创业的起步阶段。

2.侧重素质培养,构建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创业教育必须能够与高校已有的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进而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实现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可以采用“通识+专业+课外”的学分制课程体系。首先,面向全体低年级学生开设《创业学》、《大学生创业导论》、《创业法律基础》、《创业个案研究》等公共必修或选修课,注重全体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其次,面向特定专业学生开设创业财务、创业管理、市场影响、KAB(Know About Business)等专业课程,使每位学生能掌握在其所学专业领域的创业知识;最后,结合各专业的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通过社团、科研活动、创业小组(工作室)、假期活动等方式体验创业、参与创业。

3.依托资源优势,构建互动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体系。根据高校的资源方面的优势,可以通过互动式的“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创业教育的过程体系,一方面,结合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上讲台,加入高校的“创业导师”团队,不仅有助于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有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高企业在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力度和深度;另一方面,通过学术专家和高年级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不仅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同时通过相关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服务地方企业,实现校企双赢。

参 考 文 献

[1]刘旭,叶巧先.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5(1)

[2]黄文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9篇

关键词:官产学研;创业;教育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对创业教育的看法,本次调研针对大学生的看法做了问卷调查,对企业、学校老师、研究机构的了解主要采取走访、采访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从调查的性别分布可以看出,我们的调查虽然采取随机的调查方式,但最后的有效数据接近男女比例1:1。这能够充分体现男女生在对待创业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从调查结果来看,男生更支持创业。在有效数据中3/4的男生支持创业,而只有1/3的女生支持创业,可以看到当今女生把自主创业这件事仍然看作是风险比较高的活动,大多数并不支持。

2.在对大学生创业计划的问卷调查中,有84.25%的人表示考虑过自主创业但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样的结果表现出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了一定的创业教育,但在真正面对创业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更实际、具体的创业体验与模拟实验,例如企业经营决策沙盘,这是一种比较有体验感的训练模式,学校往往一次投入,就可以使学生得到长期的反复训练,终身受益。学生可以利用它为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多次创立、决策、投资、采购,对创业必经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增加自身经验,减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对创业方向的选择方面,更多的人倾向于科技方面,选择零售、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数几乎持平,但只有少数人选择餐饮方面。这反映出当下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商机和自身能力具有一定合理评估的能力。当前社会新新产业百花齐放,但仍有许多的方向有待发展,把握机遇找准方向,就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日后的竞争力。但是同时,这也体现出当代的大学生心态略显浮躁,有时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很高可以应对更加困难的挑战,为了展现能力而放弃餐饮方向。其实餐饮创业的关键不在于跟风,而在于创新,为顾客提供耳目一新的服务才是未来餐饮行业创业发展方向。

4.面对有创业意向,是否仍然需要其他帮助的提问,由数据统计结果看来大多数同学对各方面的帮助都有一定的需求。这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对创业各方面因素的不确定,对创业知识的欠缺,侧面反映了当前的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开展,但仍存在不够成熟深入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关于创业前期准备的教学和渲染,使同学们在校期间就能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要继续建设学校的创业培训基地,完善相关创业课程,使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能立刻衔接更加细节的指导。

5.对于打消创业念头的原因的分析,从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家长反对、缺乏社会关系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大学生们对创业基本还是持比较保守的态度。自古中华传统思想中似乎存在一种安于现状的倾向,更多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固然是好,但是需要更多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作为支撑。同时,政府目前已经出台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项目,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资金不足。这暴露出当前我们的创业教育宣传不到位的问题,要想使政策真正地惠及需要它的人们,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许多思想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家人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家人的配合与大众观念的转念也至关重要。

报告与总结

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扩招引起的大学准入门槛降低,以及大学生们在校专业知识学习与就业岗位的不匹配,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而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逐渐被社会认识并且重视。通过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当下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业相关基础知识,需要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

虽然在当下,创业这个名词已经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线当中,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也在问卷中表示曾经或多或少地考虑过创业,但是在其后对于一些更具体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其实对于创业的了解并不多甚至只是听说,缺乏相关基础知识。

据此反观当今高校的创业教育,自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中国的创业教育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校显示出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不能够有总体的把握。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匮乏。根据本小组实践过程中对于各大高校的走访,在于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天津各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大多是《就业指导课》、《创业管理》、《创业学概论》等,而且都是根据各学校自身条件,选择性的开展少数课程,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任课教师集中在少数经济管理专业负责基础课程的教师,更多学校是安排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兼任此工作,具体由各系辅导员负责指导。这样的课程和教师安排必然导致课程质量无法保证,很难真正起到引导和激发大学生们创业热情的作用,更不用说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素质,这些因素都限制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所以要加强平时各个学校间的交流,多多学习优势校的成功教学方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大学生创业意识尚未完全建立,思想仍然相对保守。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家长反对、缺乏社会关系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前期的调查问卷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表示曾考虑过创业,但真正认为创业切实可行的同学却是少之又少。同时家长的反对很大一部分情况下也会直接阻止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因此我们认为,当今大学生对创业基本还是持比较保守的态度。自古中华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的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在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之前,大多数人不愿意作出有风险的尝试。

综上,我们对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作出如下关键总结:

发挥政府作用,做创业教育坚强后盾。

产业联动配合,为创业教育打开大门。

机构深究其因,督创业教育行之有效。

高校统筹平台,促创业教育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2]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_王婉萍

[3]论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_任拓

[4]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_于慧勇

[5]KBA.中国创业教育网http://kab,/contenty2009-12/14/content_2981395.htni,2009(12)

第10篇

一师十一团 二师二十七团

四师六十三团 六师新湖农场

七师一三一团 八师一五团

九师一七团 十师一八八团

十二师五一农场 十三师柳树泉农场

二、先进合作组织

一师幸福农场众顺枣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师十三团丰采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师二十二团甘泉农产品专业种植合作社

二师二十四团亿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三师五团绿糖心冬枣种植专业合作

四师六十四团霍城县可克达拉养殖专业合作社

四师七十七团昭苏县康苏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师八十九团塔斯尔海世纪星种植专业合作社

六师军户农场健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六师新湖农场众新农机专业合作社

七师一二五团亿康源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七师一二八团前锦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八师石河子总场天益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

八师一四八团西营镇湖心驿养羊专业合作社

九师一六六团瑞景果蔬专业合作社

十师一八七团北屯市三桥农业专业合作社

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绿野鑫峰养殖专业合作社

十三师红星四场五连哈密旺农养猪专业合作社

十三师黄田农场一连赵氏美凤畜禽养殖合作社

十四师二二四团墨玉县枣杞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兵团职工自主创业最佳效益示范项目

一师七团鼎盛如意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种植示范项目

一师十三团红福天枣业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建设示范项目

二师二十五团巨祥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

三师四十五团宝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水上乐园项目

四师六十二团信谷家禽业产业化示范项目

四师六十三团鑫惠众塑业有限公司滴灌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四师七团伊犁金粮源粮油有限责任公司面粉专用粉加工生产项目

五师九团特色养殖基地项目

六师一二团五家渠梧桐华胜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禽场建设项目

六师一一团昌红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互联网+”畜牧产业项目

七师一二六团育肥猪养殖基地项目

七师一三七团迎松牧业养殖区建设项目

八师一四三团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

八师一四四团翔宇专业合作社项目

九师一六五团福山旅游公司服务创业园项目

十师一八四团佳驭修理厂项目

十师一八八团水产连“渔家乐”职工自主创业示范项目

十二师二二二团国明农业机械设备制造项目

十三师柳树泉农场设施农业旅游观光项目

十四师二二四团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项目

四、十佳品牌

大漠绿岛 一师三团大漠绿岛专业合作社

绿宝 二师二十二团亚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五团绿糖心冬枣 三师五团图木舒克市绿糖心合作社

香极地 四师六十九团伊犁香极地香料有限责任公司

霍热红 五师八十一团新疆北疆禽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天山健客 六师奇台农场硕之辰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社

炬雪 七师一二七团启明食品加工厂

冰山雪鱼 十师一八六团通达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

凝霞 十二师二二二团新疆凝霞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

熊猫果缘 十三师果然良品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五、百佳示范户

黎淑珍 罗开莲 魏 峰 桑 昊 张永彪 雷杨清 刘华林 刘承康 李昌德 时 杰 任文明 潘 丽 刘能勤 张 群 孙军超 杨聚科 刘 伟 许效芳 李永勤

吾斯曼・买海买提 姑丽帕哈・艾山 穆萨江・马木提 徐新华

阿的姑・热合曼 吾斯满江・阿巴克 艾山江・依米提 艾买提・依明

向卫明 代 刚 彭迎喜 张再江 何建平 王 芳 徐 娟 李 强 吕宴宾 黄金平 林 亮 魏 齐 张华方 李超凡 张道乾 冉群兰 代晓静 陈佰亿 刘 越 张 丽 李如新 谷铁锁 高永亮 李晓峰 蒋永明 马开新 王永平 石金业 周德高 陈 星 蒋明伟 卢怀军 高 飞 高 梅 孙 钢 袁宪生 李东方 陈宏伟 孙跃疆 余 霞 张延新 林荣中 冯奉春 刘作根张 赢 吴建设 屈正忠 王 军 谷军礼 王 军 魏树平 丁佰军 彭建新 王胜军 吴长江 王亚运 韩仲伟 张德雄 王代虎 李兴君 万 旭 潘国明 王 东 蒲永青 石新勇 王周瑜 王建峰 吴佩金 杨国利 郑先明

第1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商务英语;创新创业教育

1引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求职难”问题日见报端。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全国高等院校担负起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深化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技能,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便利条件和实践平台,以此响应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

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困境

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让人们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狭隘解读并不罕见。“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种层次的目标价值取向———以培养企业主为目标的低层次功利性创业教育、以提升创业者意识和素质的高层次非功利性创业教育。”显然后者才是创业教育的实质体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应该清楚当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真正影响因素,应该弄清楚创业教育的本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于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甚至休学创业,而是培育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一种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把大学生所学知识升华为创业素质,是对创业知识、技能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技能要注重他们的持续教育,而非急功近利的短期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也凸显出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创业课程大多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上,尚缺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整体氛围。虽然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彼此孤立,并且与学科和专业教育关系不紧密,因此很多学生只是将其视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未引起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在创业实践教育方面,我国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局限性较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满足学生的创业实践需求。相较于理工科专业,文科类专业如何体现其应用性和职业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横跨商务和英语两个范畴,具有明显的文科类特征,很难像工科专业那样做到“工学结合”。根据本校及其他一些高校商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商务英语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欠缺,创业意愿淡薄,绝大部分选择到公司或其他单位就业,大都在外贸企业做国际贸易业务员跑单,在涉外酒店、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员和翻译工作;而利用专业优势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极低。实际上在国际贸易日趋小额化和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服务日趋成熟的大环境下,商务英语本科毕业生具有专业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相应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扶持东风,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寻求到商机,创办翻译工作室、利用网络平台开跨境电商网店等是可能实现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缺失说明了目前商务英语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融入商务英语的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以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为基础,加强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成为能够自主创业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如何结合本专业特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的一大当务之急。

3校企合作“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为难题的解决找到突破口。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让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并不断深化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根据国际贸易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和创业目标,为毕业后的自主创业做好充分准备。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无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工作室”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创设的“作坊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最初用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现在已广泛借鉴到各个专业。这一模式依托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分析企业与学校的具体情况,共建学做一体的实训创业工作室,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把工作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用企业化标准培养学生,采取企业化的方式管理,实现教学模式企业化。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室”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企业非常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合作“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会贴近企业需求和岗位实际要求,让学生接触并掌握到公司经营管理、客户资源、经营渠道等全套的外贸业务,强化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学生在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创业工作的实际认知,积累宝贵的创业经验,增强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从而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校企合作“工作室”的项目运作主要是以团队形式来完成,强调团队协作,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于教师而言,合作企业提供了第一手的创业实践资料,教师有机会直接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在工作室的项目运作过程中,与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创业实践教学技能,优化创业实践教育师资力量,促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与服务的深入。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符合企业人才开发培养的目标。合作企业能够从接受项目训练的在校大学生中吸纳优秀的创业型人才为企业服务。这部分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上岗工作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不但降低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和培训周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的竞争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知识人才储备。工作室的项目成果也能为企业所用以获取经济效益。而企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无形中对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进行了宣传,不失为压缩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战略需求。“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折射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企业树立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和口碑。

4校企合作“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依据商务英语本科的就业特点,以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完成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之余,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各类平台。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契合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4.1理论教育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应该要考虑到商务英语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合。JeanPi-erreBertrand提出,“创业课程应与相关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实现完整的创业知识课程体系与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也提出“结合专业,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应纳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框架内。学生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之后,可以邀请来自校企合作“工作室”的行业兼职老师经由商务策划、企业家讲坛等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传授实战经验并解惑答疑,更好地唤起学生的创业兴趣。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专设创业课程有清晰的专业倾向,将专业知识直接与创新创业相联系。在我校,这些创业类课程由外文系依据学科特点自主安排,比如:专门为2014级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的学生开设了“网上创业项目策划”课程,占16学时,属于专业核心能力选修课。此类创业教育选修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为已经产生创业热情,有创业意向或者想进一步了解创业拓展知识的学生。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指导老师可以就学生的创业项目策划提出详尽的指导建议,使创业教育有明确的针对性,让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能得到实质性的帮助与提高。4.2实践教育环节学生具备必需的创业理论知识及创业素养之后,可以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实践训练。高等学校免费提供实践场地,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按照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发展方向组建专项工作室,比如国际贸易工作室、跨境电商工作室等。这类专业工作室投资小、风险低、易操作,是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基本形式和载体。商务英语专业的校企合作“工作室”强调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通过校园活动、创业设计大赛、企业项目运营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在工作室的项目实作中对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形成一个直观感受。校企合作“工作室”由专业骨干教师、合作企业专家和学生组成,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外贸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创新创业素养的实训平台。首先,由合作公司和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录用,优先选择那些有创业愿望和意向、吃苦耐劳的学生加入工作室,一般为大二、大三学生,形成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传统,从而保证工作室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工作室按照外贸公司的运作模式,采取导师统筹规划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开展技能大赛、创业实践、进出口业务项目等各项工作内容。4.2.1以赛促训根据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业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是近几年全国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常见方式。清华大学率先于1998年举行的“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的序幕。此后,这一赛事成长为“挑战杯”全国型大赛。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的数量和次数逐年增加,如: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主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由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科学院举办的中国科学院青年创业大赛等等。各省市、各高校的创业竞赛也纷纷涌现,为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多种展示渠道。这种以“创业方案”为载体的创业大赛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大学生在参赛备战的模拟练习过程中要收集、查阅各种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设计创业计划书,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动手、动脑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积累的实战经验,加深对创业的直观认知,丰富其创业知识,提升学生创业的自信心;以团队的形式参赛能综合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有利于进一步打造学生团队的创业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参赛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创业计划方案进行认真细致的、一对一的点评指导,保证使这些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得到全方位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以赛促训的效果。譬如:2015年11月1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我校的三名学生与合作企业组成的哈瑞贸易团队在大赛中荣获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充分证明了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果。除了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学生团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加强自身的职业综合素养。学生们在这些大赛中表现出色,各类竞赛捷报频传。例如,2015年的“益达杯”第三届全国国际贸易会计职业能力竞赛,参赛的三名学生获出口会计核算单项技能团体一等奖,综合技能团体二等奖及个人技能三等奖。4.2.2顶岗实训工作室的学生在参与具体项目之前,必须要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训。学生一般利用暑假,完成两个阶段的培训任务。第一阶段是前期的体验式课程,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自己去体会一些有利于后续工作的道理。第二阶段是工作内容培训,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公司指定不同的员工带队安排及指导所有实训工作。在行业导师的带领下,小组学生先后到公司的关务部、运输部、客服部、销售部等各个部门学习,熟悉公司里一些具体岗位所负责的工作事宜,了解公司系统的工作流程,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是如何配合的。实训期间学生像公司的正式员工一样准时上下班,真实地感受公司员工的上班状态,体验到一个外贸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通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训,学生会对公司各个部门的构建情况、运行机制有一个框架性的全面了解,为他们以后的创业概念具体化做好铺垫。4.2.3项目实作暑期顶岗实训之后,学生返校回去校企合作“工作室”完成合作公司提供的实践业务,一边学习一边为公司开拓外贸市场和寻找新客户。在此期间,合作公司指派一些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员工到“工作室”指导和监督学生开展外贸业务和实训项目,为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创业人才模式提供有力支持。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工作室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每5至6人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推选一名项目主管,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工作的协调。团队内成员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进行岗位分工,并予以各自的工作任务,最终合作完成业务订单。“工作室”校企双方的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综合表现评定其成绩,采用奖惩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良性的竞争意识。校企合作“工作室”的真实项目促使学生知识转化和能力提升,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有利于养成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素质并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敬业意识。随着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创业技能的提高,有强烈创业意向并做好一定创业准备的学生可以过渡到挑战性更高的创业实战。经由上述的实训步骤,校企合作“工作室”实现从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到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这样一个逐级递进的能力培养过程。

5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这对优化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培育其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专业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际应用与发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工作室”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打造了一个创业素质培养的真实环境,让他们在工作室里学到项目开发、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等相关创业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兼具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创业能力的商务英语实用型人才。诚然,这一模式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商务英语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建设与完善尚需进一步的努力,才能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作者:石海霞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67.

[2]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79-84.

[3]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8,(1):132-135.

第12篇

[关键词]产学合作;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根据《意见》精神,本文通过对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着力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体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达到校企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方共赢,对于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近几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不同地区的地方高校在产学合作背景下积极探索,相继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把握不同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我们搜集了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料。通过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地方高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开展政、校、企联合推送人才机制。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开展中,各个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方式及运行机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目前在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创业模式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在选择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和实现利益最终分配方面具有核心地位。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情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求,寻求科技创新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和长足发展。高校等科研机构在这种协同创新创业模式中处于参与的角色,主要针对地方企业自身发展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利润增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订单式培养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2.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和培养专业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在这种模式中,高校凭借自身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所以高校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在这种模式中处于实现科技成果的实验载体地位,主要负责协助高校将研发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投入到相应的生产中[1]。

3.高校和企业共建的协同创新创业模式

在该模式中,企业和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作分工,利用优势互补,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充分融合。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使得双方的地位十分平等,既适应高校的专业发展又能及时满足地方企业需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联合培养更多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三、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普遍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但在产学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还较弱,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企业追求最大利益

目前,地方高校与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合作的项目较多,涉及的专业较广,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表面,实际合作的层次不深,合作的水平有限。企业更多追求的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主要站在自身发展的角度,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强,没有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对贯彻和延续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理解深度不够,以致出现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存在脱节的现象。

2.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不强

由于企业没有深入了解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不能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稳定的专业课程,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用人需求,按照企业和产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简化能力培养。没有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变革,不能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与企业需求做好衔接。只要供求市场发生变化,合作企业产生变更,那么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也要随着变更,从而导致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不强,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

3.学校的基础理论教学和企业的专业实习实践课程联系不够紧密

基础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是支撑高校教学体系的两块基石。基础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必须相辅相成,互相依附,才能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目前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主要由高校负责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企业负责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的讲授、辅导和具体操作。由于理论知识教学和实习实践课程是独立完成的,导致两者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衔接不完善,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专业实习实践中去,脱节现象严重。

4.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没有出台规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的管理机制,而现有的管理机制不系统也不清晰,同时在校大学生普遍理论教学时间较长,而实习实践学时有限,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相结合,这将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

5.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匮乏

高校教师擅长理论教学,但缺少实践生产的能力和经验。而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受生产活动限制,很少有时间参加教学活动,并且有些技术人员不具备高校授课的基本素质,不能有效地跟学生进行沟通,导致授课效果不佳。目前亟需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企业生产经验的教师,带动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并能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产学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在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出台规范的、系统性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将产业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并积极推广应用。(2)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各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加大创新创业类开放课程的门数,充分挖掘其中的创新资源,紧密结合当前专业实际,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完善现有专业的知识体系,优化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3)探索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完善创新创业技能为主要原则,坚持启发式、探究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2],通过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课程,将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2.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1)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教育资源伴随着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着、扩展着、丰富着自身精神的和物质的内涵,成为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育资源,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不断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性和时效性,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2)打造竞赛实践平台。大力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企业提供相关经费,负责搭建技术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成校企双赢的局面。

3.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1)打造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团队。由校企双方派出业务骨干,围绕专业建设需求,组织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双方人员互聘、交叉任职;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既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以教师的创新创业研究和创新创业专业教学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保障。(2)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完善且设施齐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树立创新创业目标,增强实践操作能力,锻炼创新创业的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遴选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本保障。(3)制定一套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高校与企业协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