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传统文化

时间:2022-12-31 18:1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间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间传统文化

第1篇

(一)创设情境,明确研究课题

1.教师播放滨州惠民火把李庙会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庙会是什么时间举行?庙会上大家看到了什么?(4-6个同学回答)

2.教师再出示一件惠民县河南张村制作的泥塑不倒翁,请同学思考它是一件什么作品?

3.学生思索作答:民间艺人做的泥人。

4.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导入课题:我们在庙会上看到的泥娃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给当地人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它与滨州剪纸、清河镇木板年画、阳信面塑、博兴柳编都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那我们从今天起就一起来研究民间美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欣赏辨别,思考探讨,理解中国民间美术

1.教师出示一组既有民间美术又有其他美术形态的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属于民间美术的作品。

2.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并提出问题,你认为生活中还有那些作品属于民间美术?(同学之间可以交流)。

3.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并总结什么是中国民间美术:从历史上看,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从现代来看,民间美术则是相对专业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

(三)师生探究,认识区分中国民间美术的几种类型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教师提问:我们滨州市哪里的年画最出名?

(清河镇木板年画)

剪纸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用于装饰、烘托节日气氛的一种民间艺术,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笺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教师提问:同学们实践过吗?

刺绣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常以剪纸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教师提问:我国四大名绣指什么?(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培养和传承民风民俗的教具。

民间玩具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活动玩具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见过那些民间玩具呢?(学生思索回答)

(四)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各种新材料的出现,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那还有那一些民间美术形式呢?(学生举例回答)

伴随欢快的音乐用大量的图片展示中国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教师以简练精辟的语言加以诠释。

京剧脸谱、皮影、蜡染、蓝印花布、中国结、民间瓷器、布玩偶等

(五)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1.教师展示一些民间美术关于其独特艺术语言作品的图片,请同学们对这些作品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形象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思考,回答:祝福,图吉利,有自己的寓意。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并且请一些同学来分析这些作品的含义。比如:剪纸作品当中的“老鼠娶亲”,就是因为老鼠在中国民间有多子的吉祥含义;通常喜花周围都有喜鹊、梅花、石榴等,喜鹊和梅花的组合就是“喜上眉稍”的意思,石榴代表“多子”的祝福等。

4.学生体会,教师引导:民间美术在题材的表现和图形中蕴涵的寓意等方面有许多的共通性,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民间美术正受着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让我们来拯救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我们的民间美术吧!

活动反思:

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概念并不清楚,教师通过一节课的教学,通过多媒体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解决一些疑问,初步了解这一体系的基本知识,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第2篇

民族声乐艺术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是在声乐教育课堂上所涉及的歌唱,还包含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情感、民族智慧等,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人类发展智慧与创造力的融合。高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场所,应该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设置的专业,要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相互结合,让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我。校园的学生年纪大多数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由于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于西方社会的文化更加好奇,这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传承危机。在这个环节,高校应该把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关,向学生教授民间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习到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尤其是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更应该注意,民族音乐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将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融入声乐教育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文化。

二、确立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确立主体地位

仅凭师生了解程度的加深不能够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还需要把民间音乐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地位确立起来。由于民间音乐是小众性的音乐,不想现代流行音乐被大众所知。所以要想将民间音乐融合进入高校声乐教育,就应该确立民间音乐的主体地位。民间音乐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获得的,需要到民间进行收集和归纳汇总,加上后期的编排才能成为民间音乐体系。

(二)邀请民间音乐艺人讲课

民间音乐的地位确立还能够通过邀请音乐艺人来校讲课,民间音乐艺人的授课方式与教师不同,由于民间音乐是他们擅长的领域,在讲授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到民间音乐的内在精髓。通过民间音乐艺人的专业讲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白,声乐课程可以将民间传统文化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我国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所以通过邀请民间音乐艺人来高校讲课这样的形式能加强民间音乐在高校中的地位。

三、改革课程体系,突出民族特点

(一)重视课堂体系改革

民族音乐的形成跟社会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高校声乐教育的目的是传播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强调民族音乐能够建立起独特的音乐体系,建立多元的音乐课程,为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建立基础。由于目前高校的声乐教育中充斥着西方教育的元素,因此民间音乐资源的比例非常少,这就使得高校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受到阻碍。因此改革课程体系刻不容缓。

(二)体现民族特色

所以,在高校的声乐教育中,就必须强调学校与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民族音乐在声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民族音乐,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将民族音乐资源融入高校声乐教育事业中,并逐步成为主体音乐。可以通过不断改进声乐教材、设置民族音乐课程等方式来实现;另外还需要增加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了解。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深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教师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声乐教育中也是如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地进入学习中。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艺术。提高学生对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能够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通过在教学课堂上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奏的神情、动作和表情感受乐器演奏时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接招与同学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解决,不能解决的交给老师,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反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也是如此。

(二)及时评价与反馈

学生掌握了音乐知识或者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给学生鼓励和建议,这样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方向是否正确,能够激发自身学习的动力。可以在欣赏民族乐曲时,针对每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都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将问题完全说透,给学生遗留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去探索。

五、结语

第3篇

在炸鸡、汉堡、可乐香辣鲜香的化学成分的刺激下,很多人丧失了对于纯粹平淡食物的基本满足感,转而喜欢洋快餐所营造的激素味觉,国民的体格在近十五年也转而有了欧美人的粗壮和虚胖。正如物质食粮的转变,精神食粮如家装、服饰、文化、艺术等都潜移默化地沾染上了洋气。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谈民间艺术无异于以卵击石,仿佛民间艺术的残留只是过年时商业街的“民间美术展示”的做秀场。

很多有识之士看到了民间美术的荒漠化,并竭力保护民间艺术。究其原因,面对全球化的霸权,各民族的文化全都身陷危难,全球化的本质是消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而各民族自身的精神传承依靠的正是自己独有的文化。在世界一统和本民族特性的夹缝中,民间美术艰难存活,如果我们因为资金的匮乏和人员的缺失导致几十上百年后窗户上仅有防光膜没有剪纸,防盗门上只有机器印刷的“福”字没有年画和春联,端午节只知道吃各式馅料的粽子没有挂过五色缕……那么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魂魄究竟存在与否?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是推广这一大类美术类型的阵地。我觉得应该达到的标准应该是:了解、接受、收集。

首先是了解,民间美术起源于民间,很多形式是根据民间需要应运而生的。比如讲到《剪纸》一课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何要在窗户上贴上窗花?这个问题和地域、人文、风俗都有莫大联系,在这里我一般会打出一张我国西北部的图片,问学生对于这张图片色彩的直观感受,那是单调的土黄。正是那单调的土黄创生剪纸的骨髓性发源:人们需要看见明亮的、鲜艳的色彩,而剪纸刺目的大红色配合纸窗的白色正是对眼睛的强烈刺激。正是对于环境、文化的了解,学生才理解为何剪纸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并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再从造型、题材谈开,学生感受到这就是剪纸的精髓。正因为了解,才能够认可。再比如《端午节》一课,我以汪曾祺所写《端午的鸭蛋》导入,里面提到一个风俗:系百索子,就是一种五色丝线,系在手腕脚腕上,是保佑小孩平安的一种风俗。有学生不能理解,觉得这是封建迷信。在这里我列举了在婴儿百日赠送银质小手镯的习惯,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小时候就佩戴过。我说,这并不是一种封建迷信,和送银镯一样,是家长对孩子平安成长的一种期盼。这样将心比心的介绍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认同感。所以我认为在民间美术的教学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了解,了解这一现象或风俗产生的背景、缘由,否则,以21世纪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两千多年的文化艺术,他们只能表面违心叫好,内心却把此等同于愚昧落后。

其次,推崇和介绍民间美术的标准是接受,这是比了解更高层次的标准。民间美术的生命与活力能否延续下去,光靠了解是不够的,需要学生由里及外地接受。我认为接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身实践。在《端午节》一单元中,我安排的动手作业是制作彩粽。彩粽是端午节传统的配饰,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所流传。所需材料很简单:卡纸、彩色毛线。在介绍彩粽时,学生对于这种传统的配饰有了一定了解,但只停留在表象的看看上,自己动手是截然不同的。用纸条折出粽子一般的六面体已经很神奇,再用看似平常的毛线经过缠绕,竟然就变成了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彩粽。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多做一些用绳线串联送给家长和朋友。这本身又达到了传递民间文化的高度,可见动手在民间美术的学习中是不可替代的。再如《纸版画》一课,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版画的奥妙:可以多次反复印刷,这一古老的形式有着手绘绘画无可比拟的重复性优势。在自己动手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杨柳青的年画为何出众:想在版上处理处细密的线条和生动的人物表情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学生通过了解产生兴趣,通过制作顿生喜爱,这就完成了从了解到接受的跨越。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能使学生了解并接受应该说已经达到了目的,如果学生想对民间美术有更多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就需要课外的第三个阶段:收集。一卷蓝色印花布,一个虎头小枕头,一座泥塑泥人,一张织锦挂毯……都是对民间美术的认可和喜爱。图片和讲解永远只是纸上谈兵的辅助品,只有看到真实的艺术品,触摸到它的材质,欣赏到它的制作,才会对这些民间灵气产生真正的认识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传承。

没有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独特性和长远性所言的,所幸的是,我们看到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受到国人及世界的关注。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火炬的祥云图案设计、会徽的篆刻创意还是张艺谋的中国风十足的开幕式,都使“民族的、世界的”这一概念深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连周杰伦都大打中国牌,唱着《青花瓷》走向世界的今天,民间美术是我们不能摒弃的中国式文化圣地。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传统文化; 传承; 有效途径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其文化内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天独厚的根基。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本土 ,突出发展“本土文化”,发挥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作用,塑造新农民的作用,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一、 传承和革新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凝聚了古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时代沿袭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的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后人的文化创造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态势的文化,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真实地反映了生产生活实际、民族特征、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并以潜移默化的独特方式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为文化创新提供着基因和动力,不断地传承着文化传统,延续着中华文明。

第三,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要在深层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赋予其经济意义,使其融入经济发展大潮,创造市场价值。

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

就目前就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来看,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明显着力不足。

首先,从社会认知和社会观念上看,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偏差。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是一场临时性的“运动”,没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官方和民众更多注重的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地方发展带来经济效益而非其自身的传承和革新。实际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 或者说是主要途径。事实上,很多村广播、图书室建起来后, 却因为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而最终闲置,而导致资源浪费。

其次. 在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下,导致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多, 保护、创新少。受强势商业文化的冲击挤压, 各地政府对待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评判与取舍的标尺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选择性的、功利性的开发, 使得起源并发展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自我调试和自正的空间正逐步收缩。另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涌起、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信息的快速更替,社会成员在大量接触外来文化后,开始认同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大多钟情于现代艺术,追求时尚,对传统艺术和技艺不再有昔日的热情。

第三民间传统文化后继乏人。民间传统文化通常只存在于某一独特地域和人群当中,尤其是一些民间传统技艺,基本上都掌握在少数才艺精湛的艺人巧匠之手, 大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但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农村青年一代大多外出务工,受都市文明影响,对传统技艺兴趣不高,加之学习传统技艺难度高、耗时长、收入低,需要下苦功夫,令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如根雕、刺绣、剪纸、竹纸等传统工艺大多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学会。这就使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令人堪忧。

三、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一)建立有效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方式与原则

首先,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实行分级保护制度,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如在对农村传统文化普查和整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力量对农村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分类、制订和落实保护方案。建立市和区、县(市)农村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搜集、记录、分类、建档,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特别要对传承人生活状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

其次,保持民间传统文化产生、生长的原始生态环境。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跟生物的多样性一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的基础就是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方式。营造适于农村传统文化生态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农村传统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保证。

再次,要保护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在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骨干作用,并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形成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

(二)构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机制和体系

抢救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构建起有效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和体系。

首先,设立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施行农村传优秀统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文化生态环境是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长和传承的土壤。设立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保护古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当地居民及其民族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其次,建立健全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机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有赖于健全的工作机制及领导机制。健全的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有利于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有利于开展、组织学术、展览(演)及公益性活动,交流、推介、宣传保护工作成果和经验等。

再次,注重开展各种民间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范围广,关涉到人类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史学、民俗学、民族学、地理学及艺术学、博物馆学等多个学科,要充分吸纳专家的研究成果,积极利用各种手段对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系统的宣传、展示、普及。

(三)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积极筹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将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有注意力的民间艺术休闲体验和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商演、展演、展览活动,增添景区的人文色彩,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性方式保护。比如年画、剪纸、根雕等很多手工艺制作项目,都可以作为艺人生产、生活方式延续传承。甚至可以通过资源重组,以产业运作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播。很多民间手工艺制作项目的繁荣,是与文化生态的生成紧密关联的。比如传统民族节日仪式的发展,会大大增加民间艺术品(如年画、剪纸)的需求。

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革新,才能切实推动农村建设的发展只有将民间传统文化借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机,通过有效的传承与创新途径,完成自身的现代性重塑, 才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软动力。(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本文系“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名称:秦皇岛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025A086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环境创设中去,有助于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使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我们融合了各地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巧妙利用活动室内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分阶段分层次悬挂,赋予它们浓郁的民族气息。如门厅和走廊分别以不同民间艺术为特色进行装饰。蓝印花布与师幼的草编作品组合带来了浓浓的田园气息,自制的各类灯、彩绘葫芦作品,展示着民间特色工艺,主题式剪纸与各类纸伞的绝妙结合使孩子们流连忘返。我们还利用走廊的墙面和楼梯角落展示师幼和家长的手工作品,如:彩陶、草编、中国结等,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

二、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主题活动中

主题活动是围绕某一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它能激发幼儿深层的求知欲,对开展民族教育有着独特的价值。我们将全园性大主题和班级小主题相结合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在全园大主题引领下,遵循层次性原则,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相同主题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分目标。此外,我们还充分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园教育主题内容的特点将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在其中,使幼儿潜移默化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快乐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中,设计了绘画活动《龙舟》、手工活动《制作龙舟》、语言活动《有趣的粽子》、亲子活动《包粽子》、健康活动《赛龙舟》等,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既增加了孩子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又加深了孩子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在游戏活动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分成民间体育游戏、民间益智游戏、民间美工游戏、民间童谣游戏,并在各区角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如在益智区投放了“挑绷绷”“找东南西北”“跳游戏棒”等材料,在探索区投放了“打弹子”“拉纽扣”“捻捻转”等材料,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学习;在美工区增加了泥塑、剪纸、编织等材料,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充分展现了民间艺术的质朴美;在表演区幼儿穿上民族服装,搬弄着民间小乐器、小道具,载歌载舞,体验着中华民间艺术的美,增强了幼儿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活动区,幼儿可以“踩高跷”“滚铁圈”“跳绳子”“跳房子”“跳皮筋”,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四、在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园的各个生活环节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触摸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活化、人本化。如:晨间律动时加入传统文化“打莲湘”;教学活动过渡环节时,玩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体育场》等;午饭后,播放琅琅上口的民间童谣《小黄狗》《排排坐》《颠倒歌》,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让幼儿欣赏;午睡起床后,播放婉转流利的民间音乐供幼儿倾听欣赏;户外自由活动时,幼儿玩《贴烧饼》《丢手帕》《小小飞行员》等游戏;离园前玩《拉大锯》《点炮仗》等游戏,使传统文化浸润幼儿心灵。

五、利用家庭、社区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引导家长重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我们向家长展示幼儿园里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和亲子活动,如鼓励家长为幼儿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幼儿收集有关图片、音像资料,制作工艺品;鼓励家长在家多给幼儿讲故事、念童谣,玩折飞机、吹泡泡等游戏;常带幼儿观看民间艺人的魔术、杂技、捏面人等绝活表演,到博物馆、展览馆、公园等各类场所,和幼儿进行钻山洞、放风筝、登山比赛等活动。让幼儿多渠道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其精华。

第6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等美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05-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灿烂文明的结晶,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中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孕育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应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高等学校贯彻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是人民群众在群体生活中的艺术创造,而且它并非仅仅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创造,而是反映了民间文化和民族文明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播民族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民间艺术建立在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是美术创作者对于自己内心心灵和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也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民间有很多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都是民间美术作品,例如年画、对联、刺绣、剪纸、香包、面塑、石雕纸牌、风筝等等多种多样、数不胜数,种类十分丰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却进入到了低谷期,很多的民间美术艺术面临着无人传承并逐渐消亡的态势,例如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等,有很多本地区的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对他们的认识与发展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外来的美术理论和美术作品也为人所瞩目,中国的民间美术面临着新的威胁,并且显得十分无力。这其中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民族文化自身的原因,随着新的文明和社会观念的大量涌入,民间美术的创作者由于自身的心理原因对于民间美术的创作兴趣大减,创作的作品也日渐减少,这也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无力与妥协。鉴于目前这种形式,国家开始着手对很多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长远来看,比抢救更重要的是传承,民间美术不仅需要保护而且也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够保证民间艺术有更长远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宣传民间文化,培养未来的美术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高等美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民间美术中也有很多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的大力保护。对于民间美术不仅要保护,而且要使更多的人接受并传承它。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教育教学的地方,要在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学校承载着发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要使命,但从当下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来看,教学方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没有使民间艺术占有足够的教材内容与教学空间,更多的是一些美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就算在教学中论及民间美术的内容也语焉不详,不能够充分地对某一地区的民间美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所以,从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中的民间美术所占比例来看,民间美术的学习和传承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对于地方的历史文化,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民间美术的具体特点延伸到美术课程中来,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积极从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化。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美术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只是单纯就美术理论和美术文化进行讲解,不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民间美术也是这些地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都有其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形式,这些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间美术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的美术艺术,也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弘扬和继承民间美术是文化发展的必要之举,它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三、做好高等教育与民间美术的对接

1、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

高等美术教育中应该设置专门的民间美术这一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使民间美术的教学有根有据。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进而继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使民间美术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设置专门的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是保证民间美术得到更好的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在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方针和课程标准方面抓紧建设,并设计出合理的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美术人才。民间美术的教育要立足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想提高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水平,必须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鼓励高校教师根据专业的要求发表专著和学术论文,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美术教师要适应高校艺术教学的改革,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民间艺术中的题材选择、色彩搭配、图形绘制以及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内

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民间传统美术带给他们的审美感觉和心理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消化理解能力,真正从更高层面上加深对于民间美术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和美术创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质。

3、加强对民间美术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艺术创造都起源于民间,民间蕴藏着大量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例如建筑艺术、手工产品艺术等都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这些民间美术中的审美元素都值得纳入到高校民间美术的课程中来,在美术课程中渗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吸引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在课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明晰自己在保护民间艺术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例如在高校美术专业的图案课程上可以启发学生们对传统的剪纸等艺术的图案进行研究和设计,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水平,同时也能够继承和发展当地的民间艺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民间美术这门课程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等学校要专门设置相关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并积极开发相关民间美术资源,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秦国防.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09.(13).

第7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39—01

民间艺术记录了历史的文明,是综合了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特别是艺术学的重要载体,不仅蕴涵了民俗内涵、科技内涵等,同时又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它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对它的发掘、记录、研究学习和开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同时,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经济、文化的建设步伐都具有促进作用。

20世纪后期以来,发展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法国文化部长称美国文化渗透为“文化帝国主义”。在90年代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则。澳洲地区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反对外来文化的侵略。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发表连续讲话,大谈文明忧患论。新加坡开展了“华语运动”以维护东方文化。与我们邻近的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更是时有耳闻,他们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为国宝,称为“文化财”。台湾地区的传统民间艺人有的被法国高薪聘请,令台湾人砸舌,台湾的传统艺术研究所以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一切都说明了对传统艺术和地方文化的重视。

在日本文化部省规定,小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一次;法国、韩国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对文化遗产也相当重视。但是,在中国,高等院校开设民间艺术选修课的较少,全国目前只有中央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系、鲁迅美术学院等个别院校坚持开设民间美术教育,北京大学等个别院校坚持开办民间文学课,进行民间艺术教育。连一些师范院校、民族学院和美术院校都没有民间文化、艺术课了。从设计艺术教育的角度而言,将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民间艺术、传统造物艺术作为选题深入研习的现象在设计学院校并不普遍,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倡导,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当再也没有学校培养民间文化教育者的时候,我们的民间艺术如何能够继续发展? 这一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丢得太多了。现在,中国的城市孩子与纽约的同龄孩子都在同一天看NBA,都穿adidas鞋,都吃麦当劳,都听美国歌星的歌,流氓兔、蜡笔小新迷住了中国的孩子们,齐天大圣孙悟空几乎成为中国动画制作的绝响……现在,外来文化正吞食我们民族的根。文化不能搞“单极世界”,如此发展下去,全世界将被一种主流文化所统一,所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将被边缘化,社会的原创性和活力将明显倒退,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将换成另一种文明了。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国艺术的“国际化状态”的问题,艺术应当国际交流,但不应是艺术的国际化,更不应该是全球化。经济可以一体化,也可以全球化,但文化恰恰是要民族化,恰恰需要个性化、需要风格。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个性和风格是艺术的生命,如果把这些都消解了,实际上就是消解了艺术本身。我们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艺术的全盘西化,再就是追求表面,缺乏自我。无论是什么艺术派别、什么形式,艺术家的生存最终都要向一种高度去发展,如果我们都西化,去模仿别人,那么我们怎么去找中国自己的高度呢?中国艺术要有一个定位,一个精神的定位。再者,当今我国年轻一代的文化产业工作者不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不熟悉经典的文化艺术符号语言,如何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合理嫁接及超越?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重视。因此,夏挽群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工作,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入手,在教材中不仅要加入历史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因此,应该从培养本地的文化认识上进行文化的传承。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这些!” 而对于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革新的最好手段之一。据介绍,目前在全国各级学校的课内外教育中,很难看到传统民间文化的身影,有关专家不无忧虑地说道:“下一代教育和兴趣的缺失,将可能断送传统民间文化的未来!”

当然,在学院中成立民艺研究所,开设民间美术课,其宗旨是什么?还应该体现出一种素质教育的命题。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既要让学生们通过我们的教育学习到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加深对文化厚土的感情。因为民间艺术是一种物质的形态,它的教育不空洞,在学生动手的实践过程中,在美育中,就可以体会到我们传统文化许多精微之处,尤其处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显得更为迫切。马克思说过在所有的文化中,民间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因而,在美术教育中加强民间美术的素质教育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民间美术内容不仅丰富,而且通俗易懂,很容易为人理解,更容易被学生感知、认识、掌握。最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具备的“母体”的价值。

传统民间美术到了今天,除去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和价值吗?其实在传统民间艺术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渐渐转化为历史文化时,它已经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在文化上质的变化,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悄悄转为一种历史的纪念、标志、符号、记忆,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盛水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尊贵,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还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现在不是已经有人开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画、古代女工的绣片等装在考究的镜框里,用来装饰豪华的酒店吗?据说,对这种古老艺术品感兴趣的多为外宾,他们把这些艺术品当做东方古老文明一些美丽的细节。但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么看这些昨天的民间美术?也许这些东西离开我们的生活还不久,我们还不能“历史”地看待它们。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也会渐渐将它们珍视起来。这就是说,传统民间美术到了明天,不再是能不能被应用,而是要转化为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经典。我们用一种新时代的角度与观念来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让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另一种形态——遗产的形态重新回到我们生活的今天。保护、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就是在固守我们民族的根脉,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的DNA。

参考文献:

[1] 郑旭.中国美术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 高星.中国乡土手工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慧.民间年画[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第8篇

陈鹤琴在对中国古代先哲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时就特别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行重于学”等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很值得研究。后者则可以直接对这些文化的实体展开研究。此外,还有一类是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如民间艺人的技艺等,陈老认为这类传统文化遗产更为宝贵,后人可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承。总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需要我们全面而广泛地加以学习与研究。为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陈老主张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研究。为此,陈老曾多次呼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解读和传承。例如,1962年陈老在江苏省政协会议上提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成立儿童教育研究室,以研究儿童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加强、改进儿童教育工作[1]406;1978年陈老在中国人民第五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设立全国儿童玩具研究促进会的建议[2]659。在对传统文化遗产展开研究的同时,陈老主张以辩证的态度来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认为对传统文化遗产应进行合理的继承、改造和创新。陈老的“活教育”理论就是在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革新创造出更具有活力的教育理论。在对待中国古代经书典籍问题上,陈老辩证地指出,“《三字经》、《百家姓》当然不是幼年儿童所能理解的”[2]636,“如果是为研究古代文学,那么这么多经书,大学专科里才有读的必要”[3]140,而如果读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人格,那么经书是需要重新改造的,他特别反对“把经书熟读在肚里,将来自然就会应用”的“反刍式的教育”[3]140。同样,在对待私塾教育问题上,陈老认为:“私塾教育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1]535反观当前有学者鼓吹所谓的“儿童诵经运动”,则愈彰显出陈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这种科学而辩证态度之先进性,对指导当今幼儿教育工作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当年,陈老就是以这种开放兼容的思想,科学地处理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关系。陈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外国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陈老认为,中国的儿童不仅要汲取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了解、吸收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儿歌“小星星”本是法国的一首民歌,为了让中国儿童了解法国的文化,陈老译配了歌词后将之编进幼儿园教材,至今“小星星亮晶晶,满天都是小眼睛……”这首儿歌在中国代代传唱[4]1。当年,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的教材中,加入了不少外国文化的元素,许多世界经典的文化,如“荷兰的小英雄”、儿童舞蹈“土风舞”等也列入幼儿园教材。此外,陈老还曾亲自编写小学英文教材,其中1939年编写的英文教材《少年英文诗歌》一书,共选录43首世界各国经典的童谣、诗歌。

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家,陈老认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应从幼儿园开始抓起,为此,他为幼儿教师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陈老认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应坚持创新性,要有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主张用革新升华的方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陈老在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上。陈老十分赞赏孔子的“做人教育”思想,当年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3]352,就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核心价值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是对古代有关“做人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为“做人教育”赋上时代的烙印,使“做人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陈老认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改编与创新,将传统文化遗产有机地填充到幼儿园的教材中,“经书的文字古奥,叙事说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儿童不易明白,只好选择其适合儿童心理之记述,改编作故事或戏剧的体裁,教他们阅读,教他们表演,他们自然就能明白了解,兴趣浓厚”,“将经书变成明白浅显饶有兴趣的现代儿童读物,那读经一课在学校里面才可以有利无弊。”[3]140为了让儿童以寓学于乐的形式来学习、接受中华传统文化,1938年,陈老与陈选善主编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该书以浅显的文字、儿童的口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国古老的历史编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此外,陈老认为不少民间歌谣、儿歌很适合幼儿学习,为此,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教材编写时加入了很多民间的元素,如民间儿歌“放纸鹞”,民间游戏“猎人、老虎、枪”等。陈老认为,我国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可以通过改良制作而成为很好的幼儿园教具、玩具的。例如,麻将是我国的国粹,是很具吸引力的赌博工具,当年陈老独具慧眼,将麻将变成幼儿识字的活字块教具,具体做法是:先从儿童用书中选出了200多个字,在每块麻将上刻上字,每个字各刻2块,并选用儿童喜欢的颜色,“比如‘鸡’、‘鸭’二个字,‘鸟’部用红的颜色,‘奚’、‘甲’部都用绿的颜色”[5]109。活字块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凑对子,一种是拼句子,都很受幼儿喜欢。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启发下,陈老又创制了“过桥洞”、“放电影”、“益智盘”、“傀儡戏”、“皮影戏”等幼儿喜欢的教具、玩具。其中“傀儡戏”、“皮影戏”就是采用民间艺人制作傀儡和皮影戏的方法,将适合幼儿的剧本或故事制作成傀儡戏或者皮影戏,由幼儿教师或幼儿进行表演操作。同样,在乐器的选择上,陈老大量地选用我国民间乐器,如鼓、钹、钟、箫、磬、木鱼、琵琶、笙、箫、古琴等取代昂贵的钢琴、西洋乐器,这在财力匮乏的年代确实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陈老十分珍视被旧社会有权势者所瞧不起的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当年为了让幼师生学习傀儡戏、皮影戏、木偶戏的操作技能,陈老曾多次把木偶戏班请到学校里来。当年,陈老邀请民间艺人到鼓楼幼稚园现场表演木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让幼儿教师学习掌握了木偶的具体操作手法;不仅如此,陈老甚至把玩猴戏和玩西洋镜、拉洋片的卖艺人也请进学校给幼师生演出。当年,为了研制幼儿园教具,陈老曾拜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为师,如向民间捏面人学习用面粉替代橡皮泥做美工材料的方法;研究街头小贩卖糖人的转盘并改制为“得赏盘”、“识字盘”[6],并分别作为幼儿学数学和学语言的教具……实验证明,这些民间技艺改制的教具玩具很受幼儿的喜欢,同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木偶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老认为木偶戏相当于立体故事,有会活动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幼儿园可以利用木偶进行教育。当年,国难当头,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救国热情,陈老与虞哲光合作组建了儿童木偶表演队,利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到社会上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当年,由他们组建的儿童木偶队演出的木偶剧有《原始人》、《卧薪尝胆》、《文天祥》、《木兰从军》等,他们曾利用“三八”妇女节和国际儿童节到兰心剧院对外演出,新型的儿童木偶剧的诞生,受到了人们热烈欢迎;在鼓楼幼稚园,陈老还利用民间乐器,如小鼓、小锣、小木鱼、小磬、小铙钹,组成儿童小乐队,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而老师则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神圣的使命。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理应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第一站。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7]幼儿教师应在践行“新纲要”精神的活动中,自觉地将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视为己任。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者,一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如购买图书、补充学习材料、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举办知识竞赛等,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二是要善于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教材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地思考,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三是应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不少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过多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孩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针对目前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模糊的状况,幼儿教师必须大力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如采取发放宣传单、园内开辟专栏介绍、组织专题讨论、网上留言互动、家长经验介绍和推广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的传统文化素养,共同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可谓博大而精深,但纵观当前幼教界,特别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对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理解上却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被窄化。不少幼儿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片面地理解为蒙学教育、历史教育,甚至将“读经”理解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唯一形式。不少幼儿教师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让幼儿诵经,似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就只有这些经书了。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含神话故事、歌谣、民间游戏、猜灯迷、汉语言文字、印染、国画、刺绣、剪纸、泥人、皮影、腰鼓、地方戏曲、茶文化、酒文化、十二生肖、京剧脸谱等多种形态[8]。幼儿教师应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并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及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二是功能被弱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对幼儿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情感的体验,其实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知识只是外壳而已,其深层次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核。因此,幼儿教师除了需要向幼儿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更要重视幼儿民族情感的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爱国的情感。三是形式被简单化,突出表现在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过于简单地照本宣科,缺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改造与革新;简单地模仿、套用其他幼儿园已有的做法,忽视因地制宜地开展富有本园本地区特色的教育活动[9]。当年,陈老就告诫过幼师生,在对待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要有辩证的态度,传统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创造性地学习,汲取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改造甚至剔除其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遗产在新的时期更具生命力,永远发扬光大,传承不息。(本文作者:严碧芳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第9篇

民间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悠久。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剪纸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既传承人民的原始思维方式,又记录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它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今天的艺术设计中民间剪纸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中提取有用的元素,以现代创造方法和技巧进行再创造,这样不但保留住本土艺术的韵味,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效果。

当今文化受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很多外来元素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失去了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平面设计中这类作品是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学习外,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必要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正是传统文化。其优秀的成分只要花更多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和广泛的。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丧失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中国传统文化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运用有意味的元素,重视对其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中国特色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入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图1)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图2)“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现代酒包装的风格。(图3)可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透过传统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我们对民间剪纸造型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是从民间剪纸造型再现式图形表现发展到对民间剪纸造型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是现代平面设计所必不可少的。

三、平面构成中剪纸的表现方式

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把繁杂的图形高度概括,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表达,即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则进行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从而达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传统的民间剪纸,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折射,曾有过光辉的昨天与漫长的历程,民间剪纸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相当的稳定性、可变性、适应性。随着历史的变革,民间风俗的随移,各个朝代都要表现一些新剪纸纹样,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有许多艺术形式(如剪纸、年画、刺绣等)都是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传达的,与平面构成有相类似的艺术效果。平面构成虽然是在平面二维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但由于所构成要素和构成形式的特殊性,在视觉效果中并不是二维效果,而是立体效果,这是平面构成表现方式的本质所在。

剪纸在中国民间艺术中风格多样,且极具地方特色。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剪纸就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剪纸艺术,不管艺术风格如何,其传达方式最显著的特点都是平面结构,也就是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的方式,构成形形的艺术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剪纸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展、流变,其传达方式已经非常丰富,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平面构成的要素。

中国的民间剪纸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正由于它的独立文化内涵有异于其他的现代设计。民族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审美观。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国设计家艺术信念的支点,也是中国设计艺术走向世界的起点。我们对它的研究和借鉴,不是对历史的复归,而是发自对现代文明生生不息的追求。剪纸艺术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传达手段,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中国民间剪纸造型在原型基础上产生了质的变化,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美学上赋予它新的生命。独特的视觉形象,传递着设计者知识层面、文化修养、思维理念和审美意识。放眼全球,把我国特有的剪纸艺术推向全世界,使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更加璀璨、夺目。

第10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重构与融合

随着我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朴素以及自由等特点都被利用到设计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造型以及色彩等元素,实现了现代包装的多元化发展,对包装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型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形态各样的造型也与本文由收集整理包装设计有所融合,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造型艺术给了人们良好的视觉享受,例如,传统的民间立体造型,在陶器以及瓷器等容器设计中的应用,都体现了容器饱满以及厚重的造型风格。朴素中却不失大气,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造型风格,民间造型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实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艺术中的回归,促进了包装产品良好视觉形态的展现。例如,在酒鬼酒的酒瓶造型设计中,利用了拴麻绳以及土陶瓶设计,带给人一种粗犷和豪迈的感觉,不拘一格的同时却一点也不觉得粗俗。同时,酒瓶造型中的麻袋造型设计,正是对我国传统湘西文化的借鉴和利用。这些别具匠心的造型设计,都很好的利用了传统文化元素,让人们在现代都市社会中,也能找到一丝传统和民间的温暖,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祥和气息,从而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群的精神需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劳动人民是最富有智慧的群体之一,他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借助自己的智慧,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元素,开发出了很多天然材料,例如竹、木、草、藤以及茎叶等,还掌握了各种容器类物品的制作工艺,例如筐、盆、壶等。利用这些材料和工艺,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包装和容器方面的艺术形式,在注重材质的同时,也对物品的审美和功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了劳动人民生活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粽子,就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将糯米主食用具有清香气息的芦叶包裹起来,形成三角形的样式,然后用彩线捆绑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个小巧玲珑、样式美观的粽子。粽子的包装就很明显的凸显出了传统文化中自然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粽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直到现代社会,仍然深受群众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的味道,还应为它独特的外形,以及包装材料在粽子蒸煮过程中发挥出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自然材料给包装艺术带来的活力和生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包装容器例如竹盒、竹筐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体现现代气息的塑料、铝铁以及复合材料等逐渐利用的多了起来。但是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现代包装设计时,同样借助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包装理念。例如在进行一些节日礼品的包装过程中,尽量利用一些自然材料进行包装,或者将现代包装材料的外形打造成比较古朴和传统的形式,让人们在进行物品选购的时候,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从精神上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慰藉。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利用了传统民间包装材料纯朴、自然、人情以及乡土味的特点,实现了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了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

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包装设计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理念。因此,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又重新被包装设计者重视起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消费理念的变化,消费者往往会对那些绿色产品、绿色包装等产品更具有兴趣,自然包装材料也会带给消费者很亲近很自然的感觉,这些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元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利用各种民间传统色彩元素进行包装设计,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国传统的中国红色彩,体现的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红火热闹的整体氛围,人们对红色也会产生积极的吉祥和喜庆的象征心理。因此,将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红色彩融合于包装设计中,可以让受众人群产生很好的共鸣。例如,在喜盈门酒的包装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红彩设计,就是为了营造一个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不仅是喜宴酒,在很多现代食品包装中,都喜欢运用红色等暖色系包装设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些都体现了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色彩元素。

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很广泛。随着我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朴素以及自由等特点都被利用到设计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材料、造型以及色彩等元素,实现了现代包装的多元化发展,对包装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包装设计同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包装设计的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 传承 创新 发展

民族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具有积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遗存,并在民族交融中发展,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诸多特点。这种原始的,最初的文化载体确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根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也不相同。 其中少数民族舞蹈主要有:藏族,蒙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回族苗族,壮族,侗族,羌族等。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胶州秧歌等。尽管中国民族众多,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但整体上都具有载歌载舞,技艺结合,自娱的共同特点。

一、民族民间舞的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应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民间的自然传承,二是教育传承,三是创作传承。在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上,有些人强调“原汁原味”,认为只有“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 什么是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地理环境等元素,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对待原生态舞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基础蹈,我们不能认为它是原汁原味的就是最好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基础,只有将原生态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观赏性。民间舞的发展是要经过原生态――教学――舞蹈创作的过程,民间舞教学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把训练性表演性强的部分提炼进行整理研究形成规范的教材进行教学。民间舞的舞蹈创作是以它为素材经过再创作向舞台艺术升华。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观赏性强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加工提高。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艺术家们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进行探索与二度创作的结果。如贾作光老师的蒙族《鄂尔多斯》,《盅碗舞》,杨桂珍老师的傣族舞蹈《水》,杨丽萍的《雀之灵》,马跃老师的《奔腾》,张继刚老师的《黄土黄》等。这些作品都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一些原生态舞蹈没有被很好的传承下来。这些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者的警觉,同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主要措施有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同时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机构和设施。尽管如此,有些地区没有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少数民族舞蹈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是当务之急。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金浩认为的那样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对其生存的环境予以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自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鼓励和支持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创新工作,为民族舞蹈保护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首先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收集、开发整理那些为广大群众所不知的民族舞蹈,进行系统的整理,使民族舞蹈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对民族舞蹈进一步进行创新,使民族舞蹈再上新台阶。

对民族舞蹈仅靠保护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民族舞蹈进行创新,使得民族舞蹈恢复活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质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二、民族民间舞的创新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间舞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酥油飘香》,《老伴》《扇骨》《孔雀飞来》等等。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作为编导在构思、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在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从优秀的民间舞作品看,有以下特点:一是作品主题的选择与民间舞某风格的完美统一,二是创作者的自觉意识的觉醒加上创作者的才华和智慧。但是有些民间舞作品在创作上却大相径庭,,民间舞动态加上芭蕾舞托举,或者在一个民间舞里出现几个民族的风格动势,让人看完以后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看了一个什么作品,这是创作者本人对民间舞理解的错位,即丢弃了民间舞的传统风格。 民族民间舞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他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无论怎样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键时期,在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上,我们既要坚定立场,又要开放精神,从传承到创新,都必须从民族性这个“本质”出发,把握尺度,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体现生命意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编.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课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4]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 报,2006,(4).

[5]纪兰慰、邱久荣.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J],中 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6] 袁荣辉.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之浅见[J],,民族艺术研究,1995.

[7]刘青戈:《中国当代创作舞蹈类型分析》,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第12篇

《黄河之声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音乐的品位源于对内涵的理解,品味美妙音乐就像品味美酒,只有了解其精华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韵味。如果无法理解音乐的内涵,就无法欣赏到音乐中的美,所唱出的曲调也会毫无美感。因此要充分的理解民族传统声乐中所表达的情调,透析其内在的精华和内涵,这样才能感受和品味民族声乐文化的美感;高校声乐教育者要重视各地方人文风情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创作的情感、内涵,增强其声乐涵养,更深层次的认识音乐中所流露的情感,这不仅关系到高校声乐学生的未来,也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

二、搜寻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是否拥有丰富的声乐教育艺术资源是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宽渠道努力获取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对高校声乐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常可以借助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传统民间声乐文化资源: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艺术特点,寻访地方音乐家和民间艺人,这些人对声乐的理解较为透彻,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其次,去资料馆或者图书馆查阅中国不同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文本资料和音像资料,将那些已经失传或者难以找寻的音乐传统发扬光大。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均有特殊的音乐文化,如果可以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将会极大的拓宽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资源;学生学习各民族的声乐,可以增强其音乐欣赏层次和水平,丰富高校艺术表演形式。

三、在课堂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

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传统文化概念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学生在民间传统音乐中受到熏陶,同时还能边观察边实践;教师还应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实时修改,带领学生定期寻访老辈的传统民间艺人及音乐家,鼓励学生和他们交流,在传统的自然环境中感受民间传统声乐的文化魅力。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民族地区均拥有特殊的音乐风格及声乐文化,选择其中优秀代表作,并将其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来,不仅能丰富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容,还能将其传承下来。所以,应该将各民族、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和声乐作品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潜心研究他的文化特征及优缺点,真正实现高校声乐教育的多元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特色声乐教育与民间传统声乐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成长、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两者的结合将会带来双赢的局面。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民间传统声乐文化的遗产资源,把地域性的民间传统声乐资源引入到声乐课堂中,才能逐步冲破“学院派”声乐教学模式的限制,真正构建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声乐课程体系。因此,高校的声乐教育者要把民间的传统音乐重视起来,并在其中加入创新元素,使高校的声乐教育制度真正得到革新,真正的实现资源融合,达到高校多元化发展声乐教育的目的。

作者:吴迪单位: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