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母亲诗歌

母亲诗歌

时间:2023-02-13 00:13:06

母亲诗歌

第1篇

母亲节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字串7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版权所有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版权所有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第2篇

感恩母亲的诗歌朗诵稿范文1如果春风给过我的温柔

我无以回报

如果阳光给过我的暖意

我无法回馈

那么母亲

您给我的一切

我该如何去报答您呢

是那最弥足珍贵的生命

同时是包围了此生的浓浓爱意

以及夕阳下您等待的背影

在我坎坷和风光背后

是您多少关注的目光

我所得到的一切

无不是您给予的

我走出的每一步

无不是您的付出

此生亲爱的母亲

我愿我用自己的爱回报您的爱

我愿我用自己的努力报答您的付出

明天

当一个黎明到来

当我迈出自己新的一步

我知道

纵使我没有回头

您的目光和慈爱

将伴随我生命的

每一天每一秒

母爱

儿时

母爱

是一只温柔的手掌

打在身上

关怀在心上

成长中

母爱

是一只粗糙的手掌

抚在脸上

疼痛在心上

现在啊

母爱

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掌

遮在天上

牵挂在心上

感恩母亲的诗歌朗诵稿范文2潺潺流水晶莹透亮

岸边绿树映在水中

我同初夏一同降临

母亲在自己的光荣中半含着羞涩

仁爱的目光像草叶上的露珠一般轻柔

我有着水仙般的明眸

玫瑰花似的脸颊

罂粟花样的小嘴

还有长大后如同夜色一样黑的长发

母亲

是你虔诚的祈祷

奖赏给我成为美的化身

你将生命与我连在一起

抽打在孩子身上的风也撕裂着母亲的心

我们都是漂浮在世界的流水之中的

我们的生命将要被分开

我一口气饮下你带给我的爱

在不舍的目光中只身踏入新的人生

你用一颗慈爱的心

播种着幸福的希翼

却用回忆的镰刀

收割着思念的灵魂

树叶窸窣,小溪淙淙

在这属于你的节日

我决定归来献唱这首小诗

动听的旋律漂浮穿越天空

天使们都倚身出来静静聆听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你一定听出了我爱你的心意

感恩母亲的诗歌朗诵稿范文3母亲是本厚重的书,足够一生去品读!

手把针线仔细牵,

春衫犹恐漏风寒。

辛勤恨不生双翼,

剪尽青灯望眼怜。

人们常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

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攒了多少次回眸

才换得与您的这份母女深情

母亲啊您以博大的爱,给了我生命

四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

我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着您

您质朴丰厚的内涵

值得我一生去领悟和欣赏

母亲啊,是您的爱伴随着我成长

您那沧桑的背影,经历了多少夕暮烟雨

您那布满皱纹的脸庞,镌刻近一个世纪的沧桑

您那深邃的目光,读遍了人间的雨雪风霜

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曾编织过多少的希望

那满头的青丝呀,岁月已将她染成了白霜

风吹来了苍老的岁月,那是在诉说流去的时光

您那坚强的步履,曾经翻过了多少坎坷的山梁

梦,溢出的那快版图,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品读母亲,那弯曲的脊梁上

背负过多少痛苦和忧伤

品读母亲,悠悠的岁月

承载着你一生的梦想

第3篇

[关键词]非马 华裔美国诗人 母亲形象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I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104-03

非马 (William Marr),本名马为义,祖籍广东省潮阳县(现汕头市潮阳区),生于台中市,二战开始前随家人迁回广东的家乡。一九四八年随父亲再度来到台湾,却因为一九四九年退守台湾后,而被迫与当时仍留在广东的母亲和部分家人分隔海峡两岸。一九六九年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核能工程博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核能发电安全的研究与发展工作。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艺术家。他的诗作完美结合了科学系的理性思维和诗人的感性,文字形式干净利落、轻盈隽美,视角尖锐透彻,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具有极为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台湾、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广受读者喜爱,他创作的双语诗在美国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高度赞誉。芝加哥诗人俱乐部董事长、同时也是伊利诺伊州诗人协会会员的格兰娜・豪勒威(Glenna Holloway)这样评论非马: “他的诗歌既继承了中国诗歌优美、有层次感的传统,也吸收了美国诗歌的随性和风味,形成了他独一无二的幽默感、洞察力和柔情风格,他完美地驾驭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元素。”[1]

由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原因,多年来与母亲无法相聚的经历使非马以亲身经历、人文关怀入诗,创作了一系列 “母亲”形象的诗歌。这些感人肺腑的诗歌都是对诗人内心的直接剖析和诠释,毫无保留地张扬着思绪的涌动。诗句质朴、坦率的表象下,燃烧着诗人对母爱热切的渴望和思念,对生命新鲜的冲动和激情。

一、非马诗歌中母亲的现实原型

一九四九年之后,非马曾多年与留在大陆的母亲和弟弟未通音信。直到七十年代初期,非马的母亲才千方百计地和在台湾的父亲取得联系。一九八零年,非马才得以回到广东老家探望他的亲人。所以,在此之前,非马的诗歌里极少直接描写母亲的现实原型,而是多以借物寄情、从侧面由对其他事物的想象抒发对母亲的思念。

《阔别三十年后与家人重聚的茶会》(Drinking Tea at a Family Reunion After Thirty Long Years of Separation)[2]这首诗则记录了非马与久别重逢的家人团聚的感人场景,诗人难得地从正面刻画了母亲的音容笑貌:“一口饮尽将会多么难受/如果一点一滴品尝/这杯盛了三十年的苦涩/你笑着对我说/好茶/应当啜饮/品味”诗中“苦涩”和“好茶”这两个比照性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口饮尽”一杯浓茶固然口舌苦涩,但是这种苦涩又怎么能比得上与家人生离数十载的苦。而一家人团圆的喜悦,又彻底冲散了压在诗人心头的苦。“好茶”不仅仅意味着茶叶的香醇,也暗示着非马和母亲对一家人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而且一家团圆的甜美时光是那么短暂,是该慢慢地“啜饮”,细细地“品味”。这首短诗的语言依然简洁、质朴,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厚意突显出了亲人之间永不消逝的血缘羁绊,母亲安静、祥和、幸福的神态跃然纸上。

《罗湖车站――返乡组曲之八》[3]则以诗人在罗湖车站偶遇的老太太和老先生的形象为蓝本,侧面勾勒出诗人父母亲的外貌及体态。“我知道/那不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她老人家在澄海城/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像极了我的母亲/我知道/那不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他老人家在台北市/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但这拄着拐杖的老先生/像极了我的父亲/他们在月台上相遇/彼此看了一眼/果然并不相识/离别了三十多年/我的母亲手挽包袱/在月台上遇到/拄着拐杖的我的父亲/彼此看了一眼/可怜竟相见不相识”。虽然诗中所写的“老太太”和“老先生”并不是非马的父母本人,但是诗人通过“手挽包袱”、“拄着拐杖”两个动作精确地捕捉了人物的瞬时动态,同时又将影像巧妙地投射到了诗人父母的形象上。这种“移花接木”的独特写作手法使“母亲”的形象瞬间丰满起来,读者能轻易地从这两个简单的动作中联想出这样一幅场景:他的母亲也已是一位老太太,在与他“含泪道别”时一定和儿子难舍难分。虽然她已经年迈,但仍然坚持“手挽包袱”来送别。“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包袱里也许装着为儿子一针一线缝好的衣裳,也许装满了家乡的特产,也许放的是亲手纳好的鞋垫,诗人并没有明确记叙妈妈挽着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这刻意的留白反而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令人体会到无私、忘我、深沉的伟大母爱。“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彼此看了一眼/可怜竟相见不相识”是非马对父母亲假如相见时场景的假想,三十年漫长的光阴足以让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白发苍苍的迟暮老人,父母亲的外貌变化如此之大,他们如果能够相见,能否认得出对方?他们是否还有机会见面?对残酷现实的拷问背后隐藏着非马对父母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诗人不知道何时才能再与家人团聚,每一次与父母的相聚都是那么弥足珍贵。

二、非马诗歌中母亲多重的形象

以“月亮”、“祖国”为代表的诗歌意象也是非马诗歌里的一个特色。诗人在《中秋月》中这样写道:“知道/所有/回不了家的/暗淡的眼睛/将彻夜不眠地凝望着她/她把自己/打扮得/又圆/又亮” [4]在中国文化里,人们追求宁静和谐的月亮式的文化精神,寻找母亲是“月亮精神”的一个重要主题。[5]正如古诗里所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满月等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事物意象,往往最能勾动背井离乡的游子们的思乡情愁,念母之意。非马在象征着“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与母亲天各一方,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孝道,心中交织着想回家又回不了家的无尽苦闷,满怀的愁苦无处宣泄,他只能用“暗淡的眼睛”“彻夜不眠地凝望着”中秋的满月,仿佛看到了远在家乡的母亲。

诗人用“打扮得/又圆/又亮”的月亮暗喻母亲,借由拟人化的中秋月意象刻画出一个思念远方游子而又坚忍的母亲形象。虽然身边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但是诗歌中的母亲如同年年缺而复圆的明月一样,执着地守候着,从未放弃过与子女相聚的期盼。她的慈爱、包容、坚贞,不仅令读者想起诗人自己的母亲形象,更令人联想起天下所有同样伟大的母亲。这首诗不仅是献给母亲个人的赞诗,也讴歌了群体意义上的母亲,深情道出了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

尽管非马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的根仍深扎在中国,他的诗不仅流露出对母亲的一往情深的眷恋,还抒写了对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渴望。他在《醉汉》里这样写道:“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正努力/向您/走 /来。”[6]在各国文化中,只有中国把“country”译为“国家”即放大了的家,也只有中国把母亲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把“motherland”译为“祖国”。浓烈的故乡观念和国土观点成为中国人深层的情感意识,无怪乎有人说中国的爱国主义是白云故乡似的女儿思念母亲的情怀。[7]结合前文中提到的非马的特殊人生经历,《醉汉》这首诗里的“母亲”形象被非马赋予了双重的文化意义, 不仅是指多年来未曾谋面的母亲,也是指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祖国大陆。

回顾历史,一九四九年迁往台湾后,基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理由,台湾与大陆两岸断绝了交通往来。一九八七年台湾方面宣布解严后才开放台湾人民到大陆观光及探亲。非马饱尝过骨肉分离、音信断绝之苦,诗歌中“短短的直巷”和“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台湾和大陆仅隔一条窄窄的海峡,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诗人在这条曲折的“寻母”之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万分艰难,一晃就走过了三十年人生。尽管不知道何时才能圆回家的梦,尽管前路困难重重,诗人仍然执着地发出“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的呐喊,这声呐喊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承载了无数海峡两岸人民对亲人们的思念和泪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撼。

三、母爱在非马诗歌中的延伸

非马曾经说过:“诗的现实是诗人用敏锐的眼悲悯的心,对宇宙人生历史社会的事事物物,经过深刻的观照与反省,所凝聚成的令人心颤的东西。” [8]正如他所说,非马的诗魂激荡着对亲人、祖国、民族的深厚情感,同时以宽悯的胸怀关注着整个世界。他热爱和平,厌恶战争,认为战争是造成世界上无数悲剧的罪恶之源。在《越战纪念碑》中,非马塑造了一个因为战争而痛失爱子的老妪的凄惨形象:“ 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轻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她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9]这首诗中的老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暗示着她的身边再也没有别的亲人,而她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哭喊和咒骂,也许她的眼泪早已经流干,而她“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摸索爱子的伤口,让人能真切感受到这位母亲的绝望和无助,这些无声的细节是对残酷战争最有力的控诉。《越战纪念碑》中的老妪仅仅是所有同她一样不幸的母亲的一个缩影,世界各地都有在炮火中饱受摧残的母亲和孩子们,只有人类停止无休止的纷争和战火,天下的母亲才能笑逐颜开,安享天伦之乐。短短十二行诗,让读者以受害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的罪恶,老妪的悲剧发人深省。

非马诗歌中的母亲形象凝聚了诗人对世间真、善、美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执着的追求,集中展现了诗人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精神。他将对个体母亲的“小爱”融入了他对祖国、世界的“大爱”中。母爱是永恒的,是牢不可破的,通过非马在诗歌中对母亲形象的描述,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 参 考 文 献 ]

[1] Glenna Holloway. The Voice of the Poet[N]. Chicago:Chicago Tribune TempoDuPage,1996-02-25.

[2] William Marr.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M]. New York: American House Book Publishers, 2010:174.

[3] 非马.罗湖车站[A].见:日光围巾:非马新诗自选集第四卷(2000-2012)[M].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263.

[4] 非马.中秋月[A].见:日光围巾:非马新诗自选集第四卷(2000-2012)[M].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208.

[5] 傅道彬.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620.

[6] 非马.醉汉[A].见:蚱蜢世界:非马新诗自选集第三卷(1990-1999)[M].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254.

[7] 樊和平.中国伦理的精神[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18.

第4篇

一体。

书本因为她的专注而张大无数只忘情的、黑

色的眼睛一一一

多么美丽而沉静!那些年头

我以品尝这样的情景健康生长。她轻轻的诵

读在空气中荡起浪花

热爱浪花

嗅怀乡的大海!

-

如此弯腰的姿势,使阳光碰弯在地上;

如此雪白的头发,使每个冬天都变得纯洁而

美好。

-

苍老的母亲!长过我一生的阅读!静传地坐

在初春料峭的寒意上

浪花层层装缀我的岁月

在走向大海的学生时代,我一首壮美的诗篇

已等待着你的诵读!

=

无题

一条青春的河突然间哗地流走

妈妈!我在一片蓝天旁边停下来,我的自行

车斜靠在阳光上

水下的蓝天深广的水:无边的云朵

遍地流浪的云朵这时

我生活中的花朵猛然盛开

-

这是遍地凌乱的美!我痛饮浪花,在自行车

上踏浪远去车轮滚滚

我远了,远了――彻底地消失!

-

剩下我的身体在一大片无尽涌动的蓝色旁边

剩下我的诗篇记载着生命,盛开着命中的花

朵――

剩下我青山绿水,生活、劳动

-

剩下我以母亲的献诗而活着

活着,忧郁、歌唱、满怀希望

-

等着自己归来!

=

雷雨

这是无数个春天晨曦中的一个,一阵阵轰鸣

的雷声

妈妈!洗菜的竹篮如此空灵,在红红的晨光

中仿佛雷雨不将到来!

-

而雷雨因为我们美好的家园与轻唱

提前来到我们内心。妈妈,巨大的微笑滚在天空

久已期待的快慰!在城市广场中心

我翻山越岭倾听你轻轻飞回家的声音

-

但妈妈,你的翅膀只长在我的身上!我飞翔

中的血液钟情于祖国的江河

应和着你的血液的涛声!

仿佛凝聚了无数个世纪的乡村生活的火焰

-

永恒地燃烧。妈妈,水稻的日子。

血液深处的光芒使太阳明亮,我至为明亮的

劳动!

在我轻轻降落在院子里的时刻,雷雨!

开始在天空滚动,把大地、劳动、飞翔、光

芒,溶在一起——啊透明的风暴、爆炸

第5篇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3、《母别子》

唐代: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译文:

母别子,子别母,白天的阳光似乎都因为悲伤而失去了光彩,哭声中无限凄苦。一家人住在关西长安,丈夫身居大将军的高位,去年立了战功,又被加封了爵土。还得到了赏赐的金钱二百万,于是便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妇。

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这本来也不足为悲,我就要收拾行装,无奈地离开。但悲伤的是,留在丈夫家的,还有两个亲生的小孩。一个才刚刚会扶着床沿走路,一个才刚刚能够坐起来。

坐着的孩子啼哭,会走路的孩子牵着我的衣服。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此时此刻,我的心有诉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还不如林中的乌鹊,母鸟不离开小雏,雄鸟总在它们身旁呵护。

第6篇

作者:徐东风

--

我不能忘记母亲

只是在我襁褓的时候

野蔷薇的芬芳---

仿佛是我尿布上回响的

摇篮曲,于是

我开始咿呀学语

--

我怎能忘记你啊,母亲

那康乃馨的绚丽

在春天的晨光里浮动

好似你向我吹来的

爱的芬芳,成熟我

多姿多彩的幼稚

--

我不能忘记母亲

那粉红的莲荷

在夏日的骄阳里玉立

好像是母亲高洁的身躯

告诫我要不染于淤泥

--

我不能忘记你啊,母亲

碧蓝高远的天空

皎洁的月光布满天际

映照金灿灿的黄菊

好像是母亲慈祥的目光

坚强我不屈不挠的意志

--

母亲啊,我怎能忘记你

窗棂上凝挂的雪花

点燃我夜读的油灯

仿佛是你期望的眼睛

告诫我,人啊

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

--

终于,母亲的身影

随五月蒲公英纷飞的晨曦

离我而去,我用无奈的哭泣

挽留母亲,母亲告诉我

儿啊,我已带你走过四季

第7篇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第8篇

刘福君是有智慧有定力的诗人。在我印象中,他外形高大孔武,内心却颇为纤敏。其实当时他不是不了解如上的“捷径”,但从未跟风仿效。在这个古老燕山草民后代的心中,诗歌源于诚朴的心灵和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而对诗歌的衡估标准,是既古老却又弥新的综合标准,“诗者,吟咏情性也”,故内容和形式不容分开——让火焰的“形体”和“热能”同时到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他不断精进,已形成自己特殊的诗歌话语方式,即通过细节来真切显现心灵的纹理,诗歌语境要能在轻逸和透明中发散丰厚的生命意味。我看到,诗人沉潜于对心灵和艺术的双重信义承诺,踏实而勤谨地写作,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作品,走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

新近出版的《母亲》,是刘福君从自己大量诗作中按题材类别精选的一部诗集,这部诗集更为显豁地呈现了诗人的创作个性。歌颂母亲,眷念母爱,本是诗人们常常触及的题材,但正因这个题材和情感的共识性,才使诗人真正面对着艺术创造力的难题。如何在共识中写出个人化的会心?如何在庞大的“公分母”中最终不被“约分”?如何在普泛而浓密的抒情云层中,划出个人话语的闪电?这对诗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严重的考验。读过这部诗集,我认为刘福君不但在“说什么”上颇具“别材”,而且在“怎么说”上也深富“别趣”。诗人经受住了情思与技艺的双重考验,他不仅对得起“母亲”这个严肃而深挚的题材,更对得起“诗本身”的艺术尊严。

这部诗集既是由一首首诗的珍珠串连而成,同时更可视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我们知道,以整部诗集,集中去处理对母亲的情感,难免会形成自我蹈袭,但可喜的是,刘福君的诗却不给人以重复之感。我想,其中的奥秘之一是,诗人精当地把握了抒情与叙述的关系。特别是诗中独特的叙述成分,是无法模仿的,使得刘福君的文本表达了公共经验中个人的特殊性,而非个人特殊性之外的公共经验。我们见过不少诗人写的有关母亲的抒情诗,它们的情感无疑是真实的,但它们很难打动我们,因为它们太肤廓不切,使诗之为诗的劲道在公共化的情感表达中被“蒸发”掉了。诗之为诗,应将真情固置于具体的、个别的细节,使之获得更集中、更强烈的“目击感”并直指人心。这样的诗应是可以触摸的晶体,而不是不见形迹的情感气流。刘福君的诗饱含真情,但并没有陷入无谓的滥情和易感,他采取的是叙述——细节化的抒情方式,使这些择取于日常生活的本真细节,在瞬间突入了我们的眼眸和灵魂。

——比如,写老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抓住了她每天只看子女所在之处的天气预报,倒车镜中久立的身影来呈现;写母亲的大度和宽怀,则以对挑剔婆母的忍让和对恶人崔喜的祭奠来表达;写贫寒的母亲心怀憧憬,为后代能读书而点滴攒钱以致无数个冬天穿不上棉袄;写母亲的善待生命,不仅以人、还以其对小青虫、花喜鹊、小猫、小鸟的亲昵呵护为观照视点;写母亲的仁慈,是通过对乞丐刘肝儿和弱势者王保庆的悉心帮助的细节展现;写母亲对家国的挂怀,是经由她对电视转播中的姚明、吴仪的赞叹和惦念折射出来;而写儿子对母亲的爱,则通过为母亲洗脚、设置特殊的手机铃声、准备“永远的家”体现……如此等等(其中每件事为一首诗,此处诗题从略),诗人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融抒情于叙述又何其深挚绵邈。这些“本事”意义上的细节是寻常的,但诗人却带领我们洞开了寻常中的奇崛之隅,并让这些具体、鲜润的叙述细节,浸渍了诗歌的情感,并深深捺入了读者的心灵。诗人没有以笼统的抒情去藻饰母亲,他如其所是地呈现它们,反而在叙述中成功地运载了丰盈的情感。诗人精敏地把握了叙情与叙述的关系,他勘探、提炼、剔抉着一个个叙述性的细节,使它发光,使它鸣响,使它结晶,最终是“爽籁发而清风生”,让诗与真在瞬间互赠了生活和艺术的魅力。

与诗人恰当地处理好抒情与叙述的关系相应,刘福君还精敏地把握了诗歌中的轻与重,小与大,具象与抽象的关系。好的诗歌无疑应有质实的精神重量,但从诗的本体依据上看,诗歌毕竟是轻逸的生命灵韵或性情之光的飞翔。在许多时候,如何以轻御重,以小寓大,以具象含抽象,就成为对诗人诗艺和真诚的双重考验。艾兹拉·庞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技艺考验真诚。如果一件事没有用技艺去叙述,它的价值就比较差。”这里,真诚不仅指情感发生学,更主要是指诗歌完成以后的审美成色——如果没有诗的技艺,很可能你情感的真诚就要打很大折扣。我们眼见着不少的诗人,由于缺乏技艺的自觉,而把真实的情感活活写“假”了。刘福君的诗歌写作,体现了“小就是大,少就是多”的诗艺原则,在此,诗歌之大,不是指题材体积、语境幅度的庞大,而是敏悟力的强大,发散力的广大。

限于篇幅,且以《母亲的上午》为例:

上午十点/大地一片安静/阳光把露珠提升到天空//母亲走出老屋/看看远方/远方山脉起伏/她/不推也不敲/而是慢慢地拿开柴门/左手拎着荆条篮/右手一根一根地摘着/篱笆上的豆角/一条青虫爬在豆角的尖上/她小心地捏起来/弯着老腰把它轻轻放在地上/看它/欢快地爬向大地的深处//知了在树上歌唱/阳光在母亲身边一根根生长/天地间生命拥挤/可在母亲眼里/没有什么不是生命/看风中弯折的草/母亲说/那是给大地磕头呢

在这首诗里,小与大,轻与重,具象与抽象,几组对应关系都奇妙地发生着彼此的激活、接引和转化。诗中吟述了母亲的上午,庸常得不能再庸常,她去篱笆上摘豆角,发现一只小青虫。她小心捏起它,弯腰把它轻轻放在地上,看着它欢快地爬向大地深处。这个小小的日常情境,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令人心灵震动的力量。一条青虫是“小”的,但折射出母亲的良善之心却是大的;一件日常本事是“轻”的,但母亲对生命的呵护却是重的。诗人的母亲只是个不识字的农妇,她不懂得什么高言大智,但她发乎淳朴心灵的良善,却于波澜不惊中直接抵达了尘世中“众生平等”的极致。诗人这里提炼出的小与轻,均以其超量的敏悟,令人深切地叹息,并久久徜徉低回。这首诗还同时呈现了具象和抽象,或曰“具象中的抽象”品质。诗人最后写道,“天地间生命拥挤/可在母亲眼里/没有什么不是生命/看风中弯折的草/母亲说/那是给大地磕头呢”。面对这样的结尾,我想到了杜甫所说的“篇终接混茫”。诗人经由一个具体的小叙述,最终达致抽象的生命哲思,这里有对生命的赞叹、眷念、感恩、担待、悲悯、护持……如此等等。“青青细草,尽是法身”,这法身不是别的,而是一颗诚朴、善良的人心,是原生态深藏之下的良知的力量。在《母亲的格言》《高速路边的母亲》《母亲善良的欺骗》《母亲的发现》《母亲的目光》《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菊花豹对咱家有恩》《其实,母亲也是诗人》《听母亲唱歌》等诗中,均不乏小与大、轻与重、具象与抽象的化若无痕的融合,在真切具体中却富含了别样的遥襟甫畅之感。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母亲》是一部从内容到技艺都颇有魅力的诗集。读过它,我们仿佛缓缓进入了具体的燕山深处一个草民妈妈的生命史、心灵史,她细碎的日常生活本身和一幕幕的情感履历。在诗人款款的吟述中(且吟且述,载吟载述),母亲慈爱、劬劳、沧桑的一生被回放,母亲的性情、为人处世风格也都得以真切地呈现。这篇文章,我只选择谈了诗人对抒情与叙述,大与小,轻与重,具象与抽象几组辩证关系的精彩把握。限于篇幅,诗集中其它辩证关系,如技巧与诚朴、庄与谐、自由与限制在诗人笔下的恰当平衡,且留于读者自行品藻。我以为,诗集《母亲》是中国诗坛亲情诗的重要收获,当诗人问道:“母亲是不是大地/母亲的气息啊/是不是地气/我们是不是种子?”我相信,读过它的人都不难从灵魂深处挖掘出庄重的答复。

专家评语

阎 肃:《母亲》这部诗集诗好、序好、照片好,乃最佳、甚佳、更更佳。

贺捷生:母爱是超越一切感情的伟大之爱。

王立平:福君的诗让我这个久已不读新诗的人重新燃起了对诗的激情。

高洪波:刘福君的《母亲》,一腔心血,浓浓爱意,他向母亲献诗之际,让我们感受到朴素和真诚的力量,这力量直抵人的内心,而且绵延不断。

雷抒雁:刘福君的诗都以真切的细节和故事表达出来,让我们面对他的母亲,如同站在自己母亲面前,眼里潮湿着,直想喊一声:娘!

读刘福君的诗,又一次让我想起我的母亲,这便是他写作的成功。

张同吾:读刘福君的《母亲》,让我深深地受到感动,让我的灵魂同他一起在母爱中交融。

刘 章:刘福君写母亲的诗有根,他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一颗孝子之心去发现,有细节、有形象、情真、意浓,一首诗是一颗孝心的火花,使人亲切感动,甚至让人落泪,让人深思。

大 解:刘福君写母亲的诗,他动用的是人们共同的资源,通过诗歌,把一个人的母亲置换为许多人的母亲,并通过母亲这个具体的人,展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背景和精神背景。

郭秋良:《母亲》是传统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和现代先进文化融为一锅的“燕翅席”。

何 理:古今中外,写母亲的诗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但整部诗集的诗都写母亲,收入的诗这么多,恐怕还是前所未有的事儿。

刘 川:福君的诗集《母亲》,成功之处当然还在他的简单,叙事的简单、口语的成熟运用,使诗接近百姓大众,不做作、不卖弄、不搞小聪明、不玄天黑地、不装酷卖乖,透明的情感自由流畅地抵达每一个读者,如同抵膝对话,娓娓而述,声声入耳,亲切温暖。

张玉太:刘福君写母亲,不拔高、不矫饰,不借助华辞丽句,不追求时新手法,只是像在说家常,一往情深,娓娓道来。

叶玉琳:他是在取得了一个合格的儿子的资格之后才取得了诗人资格的,转身又将他的诗行增添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看到,由于有了这些诗,母亲变得更形象、伟大,生活也正在变得深邃。

薛 梅:读他的诗不需要费力去字斟句酌,他简洁平白地勾勒出了母亲一个个生活的轮廊,一入眼即入心,因为那份素朴的灵动和情意的底色扑面而来,洇染了你全部的想像和热爱。

刘兰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诗歌被冷落时,刘福君的诗集《母亲》问世了。这是一部好书,给诗坛送来了一股春风,使诗坛为之一振,一种清新的气息,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周 舟:自己手扶母亲的棺材泪未下,读《母亲》诗集我落下了泪。

李树伟:“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当遇到刘福君《母亲》诗集里那些感人至深的母爱,我控制不住自己,流下的是感动的热泪。

刘福堂:《母亲》用朴实的感情、朴实的诗句,论释了母亲朴实的人生。其中的许多小故事,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读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第9篇

关键词:海子诗歌女性意象尘世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以梦为马”,驰过80年代中国诗歌的疆场,全速冲击诗歌的极限,最后在对“大诗”追寻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力。时值海子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各种纪念海子活动的举办,从侧面印证了他诗歌的价值和持续的巨大影响力。

关于海子的诗歌意象,研究者们大都把目光聚焦在一些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比如黑夜,太阳,死亡,以及远方等,然后结合他的生命历程宏观的把握其精神内核,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但是关于海子书写自己现实生活的诗歌,则很少有人涉足研究,在这些反应尘世悲喜的诗篇中,以女性意象的塑造和描画最具特色。

根据谭五昌先生的统计,在海子诗歌里女性意象出现频率很高,女性象征的“她”出现52次,“母亲”出现36次,“少女”出现35次等等,不一而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异性在他生命里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女性带给他的悲喜体验,让他逐步实现诗歌理想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身体。

本文试从海子诗歌中三类女性意象的刻画上来分析其死亡悲剧的产生缘由。

一、故乡安静的母亲

在海子诗歌里,母亲的形象是贯穿始终的精神源头。母亲给了他生命,也给了他温暖的归宿感。他从不吝啬对母亲的赞美:“水很美/水啊/无人和你说话的时刻很美/你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很美”(《给母亲》),不管居住环境如何恶劣,母亲都意味着爱、包容和平和,是诗人心灵的强力镇定剂。

“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这首《村庄》,意象简明朴素,但是透过诗句我们可以读到对母亲十几年的含辛茹苦的感激,在母亲背后,是安静的村庄。母亲是伟大的,多年后美丽的妹妹也会成为母亲,人类的繁衍周而复始的进行着,母爱永恒延续。

母亲是真实的亲人,也是象征的载体,在海子的诗歌里,母亲更多时候和故乡,麦地以及大地联系在一起。他贫穷的母亲,即“村庄”是经过诗人提升升华之后的形而上的“母亲”,是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家园。“村庄/五谷丰登的村庄/我安顿下来”“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海子在生命观念上有一种无法消解的矛盾。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物质的村庄母亲,一方面又极度向往着那个永恒的精神世界。村庄安静祥和,母亲慈爱美丽.可是诗人恐惧的发现在故乡“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他已经不可避免的认识到故乡离自己越来越远,自己回不去了甚至会永远失去她,这种寻觅中的迷惘无助造成了海子永恒的悲伤。

不管对故乡的疏离感感如何强烈,母亲仍然是精神的寄托,诗人在迷茫和绝望的时候,只有母亲能给自己心灵以慰藉:“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思念前生》),然而1989年寒假他回乡探亲,家乡的现实状况“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芜之感”,这个乡村的歌者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精神天梯的突然踏空,让他失去了大地母亲的依靠,诗人选择了向天空飞升,在太阳的强光下化为灰烬,让精神得到永生。

二、美丽而绝望的四姐妹

据统计海子现存250多首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多达80余首。海子甚至这么认为,“其实,抒情的一切,无非是为了那唯一的人,心中的人”(《日记》),他觉得抒情和情诗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系,都是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爱。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光芒四射的四姐妹/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四姐妹》),在海子“以梦为马”式的“青春远行”中,他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发生在“四姐妹”身上。她们曾带给诗人无尽的快乐:“两片抖动的小红帆/含在我的唇间/菩萨知道/....../知道你就在我身上呼吸,呼吸”,诗人初获爱情时,那忐忑不安的甜蜜瞬间,让诗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不幸的是,这些感情都以痛苦的分手告终。诗人是极度情感和情绪化的,短暂的爱情曾经照亮了他和他的诗歌,然而爱情的失败反过来给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于他说在《夜色》中把爱情当作是受难的一种。“我轻轻地走过去关上窗户/我扶着自己/像清风扶着空空的杯子”(《失恋之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平静的白描里有着诗人心碎的暗涌,全诗仿佛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黑幕。这个失恋的黑夜里,缺乏生命鲜亮的色彩。姐姐/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日记》)这里的姐姐有可能是诗人永恒的情人,也有可能寄托的是诗人的理想追求,这是一种对诗歌痴狂的内在的吸引力。因为“姐姐”的存在,原来“荒凉寂寞的戈壁”变得美丽无比,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可见海子此时内心的孤独达到了一种极致,一种唯美的境界,他独自享受着孤独和寂寞的唯美,对海子而言,每一次受难后都更绝望更美丽,每一次都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诗人所谓的幸福其实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经历一次一次的失恋创伤,爱情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受难。当爱情失败之后,他感到绝望,这是现实生活的绝望,更是对他苦苦追求的精神王国、诗歌理想的绝望。

三、想象中的理想女性

海子诗歌里的女性意象很庞杂,除了母亲和四姐妹这些生活中的具象外,也包含了很多如“少女”“仙女”“处女”等不实指的元素性概念。这些代指的“女”存在于诗人脑海里,是他对完美女性理念的无意识的再现。这些美丽幻想的产生,与诗人青春的年龄、敏感多情的性格和现实生活中爱情的不如意等多种因素有关。

“她走来/断断续续地走来/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她有些忧郁/....../一枝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另一枝送给了谁/却从没人问起”(《女孩子》)这首小诗的字里行间自有一份清丽脱俗,发自内心的忧郁使女人更美,而因爱而忧郁的少女,必是世上最为美丽的形象。这个不沾人间烟火的女孩子,偶然路过海子的诗歌,越过蓝色的篱笆远去。诗歌如一副无声的静物画,呈现一种视觉上的透明性,些微惆怅的失落更凸显了美的不可方物。

还有的诗歌里,这些女人并不这么具体,而是通过诗人的行动来烘托其清丽:“北方门前/一个小女人/在摇铃/我愿意/愿意像一座宝塔/在夜里悄悄建成/晨光中她突然发现我/她眺起眼睛/她看得我浑身美丽”(《北方门前》),诗中无一句赞美,我们却能感受这个摇铃的女人身上散发的蛊魅气息,其实,正是“浑身美丽”的北方女人让诗人在臆想中不能自拨。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爱上了自己诗歌中的女人。

这些诗歌基本上都写于84~85年间,集中体现了海子对女人气质的追求。爱情开始时,这些女孩子带来的是缺失的美好,爱情之后,就成了残破现实的一面镜子,“你既然不能做我的妻子/你一定要成为我的王冠……秋天的屋顶又苦又香/空中弥漫着一顶王冠/被劈开的月桂和扁桃的苦香”(《十四行:王冠》)美丽的女孩子最后演绎成一出悲剧,让诗人敏感脆弱的心灵遭受重创后一心完成理想的事业,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结语

海子诗歌中形容词出现最多的是“美丽”一词,而女性是美丽的最佳载体,可见诗人心目中女性的地位多么神圣。从现实角度来说,女性是海子一切诗歌理想的起源和终结,事实上,如果我们联系海子诗歌中的其他原型意象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并行研究。“母亲”对应“故乡”,“四姐妹”中,前期的对应“春天”,后期的对应“黑夜”“死亡”,而幻想中的“女孩子”,则是预示一种“远方”的追寻。故乡的变化让诗人失去了大地的依靠,爱情的甜蜜曾给了他短暂的幸福感,但是接踵而至的毁灭让诗人独处黑夜,陷入死亡的迷狂,女孩子们是美丽的,但是可望而不可即,“这些不能触摸的/远方的幸福/远方的幸福/是多么痛苦”(《远方》)多么痛苦悲伤的海子,最后选择了告别爱情的受难,告别故乡,乘着天梯(铁轨)寄身于永恒的太阳之火。

海子走了二十年,那些现实的伤害,爱情的幻灭,梦想的瓦解,都微若浮尘,灿如夏花,随着时间慢慢淡去,他活在那个梦想飞扬的青年时代里,再也不会老。

而他爱着的女性,会永远在他的诗歌里美丽。

——见于《文学教育》2009年第8期上“硕士论坛”专栏转参考文献

1.西川.《海子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2.崔卫平.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156-157

3.谭五昌.海子短诗中的重要意象浅析.新诗代网站

第10篇

关键词:《诗经・邶风・凯风》 主题 文本内容 母子之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93-02

作者简介:卢明思(1989―),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凯风》共四章十六句,如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是诗经中少有的直接描写亲情的诗歌。而在这亲情之中,《凯风》着重体现的是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主题是一首诗歌的灵魂所在,那么《凯风》的主题是什么呢?内容是一首诗的精髓,通过分析《凯风》一诗的内容我们又会得到什么呢?笔者将从这两方面来阐述《诗经・邶风・凯风》中的母子之情。

一、从《凯风》的主题看其表现的母子之情

从古至今,学者对《凯风》所表达的主题争论不已。

《毛诗序》中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尤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1]毛诗将《凯风》主旨定位成“美孝子”,同时认为是“卫之淫风”,认为是七子之母不能安于室。这一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多数经学研究者所认可,但现今这一说法似乎还有待考证。《凯风》的主题是“美孝子”,这毋庸置疑,但从全诗看,无论是其所用诸如凯风、寒泉、黄鸟等一系列物象,还是诗句本身,都不能看出七子之母有不安于室之心。而前人的所谓“不安于室”的思想应是为着重强调其“美孝子”的思想,通过贬化其母来达到虽然母不安于室但子仍对其尽孝,如此使美孝子的主旨得到了体现。

此后郑笺再解释《诗序》说作《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成其志’者,或言孝子自责之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郑笺更明确地提出了其母不能安于室的原因是“欲去嫁”,但我们从诗歌本身的角度去看,其中本无“淫风流行”的话语,那么《笺》中所言不安于室的原因是“欲去嫁”就显得更不符合诗歌的主旨意图了。

第二种是以魏源《诗古微》为代表“事继母之诗”的观点。此说法更显牵强,继母之说在诗歌中未有提及,魏源是在整理了三家诗今文经的基础上认为是七子事继母,所以母不能安于室,亦不能对七子之孝母心有所感动。在魏源的同一时代,王先谦在其《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道:“《齐说》曰:‘《凯风》无母,何侍何怙?幼孤弱子,为人所苦。’”[2]王先谦同意魏源的观点,但我们从原诗的解读中并不能找到“其母是继母”的证据。

虽然以上两种说法中提及的观点我们并不赞同,但是赞美七子对母亲的孝的感情,这一点从《凯风》原诗的角度去分析是毫无疑问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凯风》的评价也进一步证实了《凯风》的主旨思想。他否定了《诗序》《诗集传》等所谓“美孝子,淫风流行”的说法,指出:“夫七子自责,而母心遂安,子固称孝,母亦不得谓为不贤也。且子自责之心,原欲婉词几谏,未尝显彰亲过,今乃以为淫风流行,母难自守,是欲掩亲之过者,乃适以彰亲之恶也。又岂孝子所乐闻哉?况诗中本无淫词,言亦无淫意,读之者方且悱恻沁心,叹为纯孝感人,更何必诬人母过,致伤子心?”[3]方玉润的这段话就说明他认为这首诗既是美孝子,也是表贤母。

高亨在《诗经今注》中给《凯风》作注的时候也认为,是一个妇人生了七个儿子,因为家庭贫困想要改嫁,她的儿子们唱这首歌以自责。[4]

因此现今致力于《诗经》研究的学者们更能接受的观点是,此诗表达了儿女对于母亲辛苦养育的感恩以及儿女不能安慰母亲的愧疚。

在笔者看来,《凯风》一诗是在美孝子的同时赞美母亲的伟大,进而表明了母子之间的亲情。

二、从《凯风》的文本内容看其表现的母子之情

《凯风》全诗共四章。

第一章以“凯风自南”起兴。凯风,又叫做夏风、南风,比较温暖,长养万物。《毛传》中说:“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5]《郑笺》中表示:“凯风喻宽仁之母,棘犹七子。”[5]凯风生养万物,就像是母亲养育七子,因此凯风这一意象在诗中象征着母亲。棘心,是小枣树的芯,是生命发展的起源和开端,在诗中喻指七子。用棘木难长养,凯风吹拂,来比七子较难抚养,慈母抚养使之成长,其中的劬劳不言而喻。《诗集传》说:“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幼劳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其自责之端也。”[6]

第二章诗人说“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从内在品质上突出了母亲的形象,然而我们却没有母亲那样高尚的品德。从第一章中的“吹彼棘心”到第二章中的“吹彼棘薪”,说明正是有母亲的高尚品行才有了七子的成长。然而所吹之棘仅为薪,并非美材,就好像是在告诉我们母亲养育我们七子长大成人,可见其圣善之德,然而我七子无令善之人,不能安慰母亲的心。第二章所表达的是母亲对七子的爱。

第三章“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以寒泉之水可以灌溉田苗来比喻母亲养育子女。[6]寒泉在浚之下,有寒泉的围绕,浚城才会有幸福的生活,这就像是在说因为有了母亲的辛苦养育,才有了子女的成长,进而肯定了母爱的伟大。这一章的另一层意思是在表达母亲未得到七子的报答因而像是寒泉,也一语双关地表达了七子的愧疚之情。

第四章“今有子七人,皆莫能慰母之心,使有去嫁之志。言母之欲嫁,由颜色不悦、辞令不顺故也。”[5]尽管母亲有七子,但却都不能安慰母亲的心,以至母亲想要改嫁。黄鸟悦耳的叫声尚能愉悦人心,而我七子却不能孝敬母亲,七子自责之情得到了体现,更与第一章中“母氏劬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七子自责之情深。也许母亲并未对子女抱有多大的期望,但儿女们总是因自身的不优秀而愧疚于母亲,此章直接表明诗歌主题,体现了子女们对母亲给予的爱的回馈以及子女们对母亲的爱,母子之情得到升华。

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我们仅从《凯风》的文本内容中就可以看出,全诗四章,无一章不是在表达母子之情。

三、结语

对《凯风》的理解,一个时代的人有属于它自己时代的特殊的解读,无论这种解读里包含的是其时代特有的局限性,还是其个人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历史的车轮不停向前,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而对于《凯风》,无论是从其主题还是文本内容上看,都是颂母之歌,其作为亲情诗的代表,也为后人描写亲情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傅剑平.《诗・邶风・凯风》新探[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高亨.诗经今注[M].第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第11篇

在这本书里,冰心还对童年的乐趣加以了具体描写,从她简朴而通俗的诗句当中,深深体会出了冰心的童年充满了梦想,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一有这么一种爱,它宛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它,被称为母爱。

“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母亲。我合上书,闭上眼,久久思索,开久了的白炽灯发出“兹兹”的响声。许是受到了冰心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对母爱浓浓的颂扬之情。我不禁斟酌起我心中的母亲。一个永远束着马尾辫,精干而又劳苦的女人。这就是我对母亲评价。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似乎从未休息过,这也同她那忙碌的工作有关。每当我一觉醒来时,他已不见人影,又直到我睡意朦胧时,母亲才又姗姗而来。但即便如此,到了节假日,母亲又会不知从哪儿要来了一些零碎的活在做了。我们常劝她,歇一歇,享享清福吧,母亲也只会笑着答道:“我忙活了一辈子,突然闲下来了,反到会不适应,这样就好,这样就好。”

忽然,鼻尖嗅到一股酱料煸炒的诱人香味,思绪就这样散开了。

小时候,我是个相当乖巧的孩子,一个夸张到几乎不说话的沉默寡言的孩子。但时光却把这样的一个孩子,敲成了一块满是棱角的岩石,变成了一个喜欢从一次次争吵中寻到满足感,而后又暗自哭泣的,一个内心满目疮痍的矛盾的孩子。犹记得一次,当我再次躲在门帘后默默哭泣时,母亲找到了我,她没有同我讲什么,只用她的眼睛注视着我,静静地……该怎样形容那眼神呢?慈祥,亦或者无奈?那时的我只知道,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以至于当时的我,并不明白。但从那以后,我比之前更注意和懂得控制我的负面情绪,因为母亲对我的凝视,让我稍微懂了些:在我乱发脾气,伤害自己的同时,也会伤害到别人,而那伤害,即使愈合,也会留下伤疤。

“哧啦——”耳畔响起了母亲滑油的声音,像一阵清脆的铃声,把沉浸在记忆中的我唤醒。我轻轻的走到厨房门口,注视着母亲炒菜时的专注模样。烟气萦绕在母亲微白的发丝边,翻炒时,我注意到母亲的手苍白且纤细,隐隐能看到有血管浮动,柔弱,好似手中的锅铲随时会摔落。母亲看见了我,向我挥了挥手,招呼我吃饭,我应了一声……

直到读完了《繁星春水》我才明白,当初,母亲对我的眼神中,充满了爱。

我们之所以在平时感受不到这种爱,不是因为这种爱不够浓,而是它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空气一样,虽然摸不到,但它的的确确在这里。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二从作者这些平时随便记下的“零零星星”的感想和回忆中,我看到了她对家庭生活小范围的爱以及对社会生活这大范围的恨,也许这是时代带给她的影响,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曾经触动过当代青年的短小诗篇,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些什么。

“童年啊!是梦中的夏,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最美好的,因而也最短暂,梦是虚幻的,而真实却赖以它而得以体现,一个人长大了就不可能再回到童年,而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却又不得不使他想起纯真的童年,思绪游离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只有在梦境中再次拥有那一份已逝去的童真,这不正是我们此刻的悲哀?

那么究竟能不能把这种美的崇仰升华呢?一百一千个人会有一百一千种回答,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有了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这世界了!这是歌咏自然的诗篇,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童彩,没有人为夸张与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溢于言表了。

若再深入些,我发现这些小诗往往将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文学的两种韵味调融在一起,有时还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诗篇表现出来的瞬间的情感,无不含蓄蕴藉,如作者一样清莹隽永,字里行间流淌着温婉的情韵、淡淡的哀愁,纯洁的思想,它们和冰心一起,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繁星,一条温暖绵长而又鲜活力气的春水,永远萦绕在你我的心头。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三在《繁星?春水》中,诗人调动大量的笔墨,极力地渲染和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冰心还珍爱一切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的事物。如“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由此可见,这类赞美新生事物的篇章,正是表现了诗人对真、善、美地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繁星?春水》里歌咏自然的诗篇,在庙会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晚霞边的孤帆,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不施浓墨重彩,没有人为的夸饰与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诗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小精炼的诗行之中了。

冰心人为,如果人们都能够以诚相见,以爱相濡,社会的丑恶就会消泯,人生就会变得美好。这就是神秘的“爱的哲学“。

合上书本,一阵清风吹过,带着一丝淡淡的幽香。书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依稀浮现在眼前,随风飘散……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四《繁星春水》是一本非常朴实的诗集,并没有普通诗歌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着冰心细腻的心思和情感。情感仿佛与文字糅合在了一起,仿佛本该就是如此。每一句都浑然天成,朦胧的诗意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的心中,仿佛能感受到冰心写下每一个字时的心情。

翻开书,看到那一排排诗句,仔细的品味每一句话语中的诗意,我读到了许多的感悟。时而婉转细腻,时而又激情高昂的诗句,无处不在透露着冰心的别有用心。她在歌颂世上的爱,她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为了孩子的不顾一切,歌颂小孩子纯洁无暇又天真无邪的心灵。

一句句朴实的诗句中,透露着深刻的意义,就像是美玉包裹在石中一般。冰心用不带任何修饰的亲切语句,娓娓道来对生活中的热爱,对世界上美好的爱的歌颂。那一句句诗,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将每一处污_都清洗干净,用朴实的爱意来让每个人变得纯洁无暇,心湖透澈。读到冰心的诗歌的人,想必都会安静下来,看她用文字演绎的纯真哲理吧?心中宁静下来,慢慢的感悟着这世界中的美好,感受着美好的童心母爱吧?

还有一首叫《诗的女神》的诗。在最后一段中间冰心老人发自肺腑地说道:“量我怎配迎接你,诗的女神呵还求你这般的,经过无数深思的人的窗外。”冰心将诗拟为女神,展现了她对诗歌的尊重,她认为诗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冰心老人自嘘自己不配迎接她,充分写出了冰心老人的虚心,和暗示自己还须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达到巅峰。这一点,我并没有能做到。

我读到了冰心的爱母之情。那一句句诗,不含任何的虚假伪造,出自内心的感受,让我在今天都能够感受到她对母亲的爱。冰心童年对母亲的爱恋,都化作一首首诗歌。母爱在她心中是那么的圣洁,那么的无私,保护着冰心,让她可以勇敢的面对世间的磨砺。如同荷叶和莲花一般,荷叶保护着脆弱莲花,让莲花开得炫美夺目时,荷叶却慢慢的变得脆弱苍老了。母爱是那么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不能所及的。那守护在孩子身畔慢慢老去的母亲,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吗?我想冰心一定是在问着句话吧?

合上着本书的那一刻,我又收获了许多。最珍贵的,莫过于那圣洁的母爱罢了。常常守护在我身旁的母亲,也有着那伟大无私的母爱,不是吗?读了《繁星·春水》,看到世界上美丽伟大的母爱,也是一场美丽的书中_吧?

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五《繁星·春水》这本书是中国的一位著名作家冰心写的,冰心写的诗的内容主要以爱的哲学为核心,通过文字来赞美母亲,童心,自然,探索人生。

当我看完时,有一首小诗是关于母亲的诗!

母亲呵!我的头发 ,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这首小诗虽然自有不足于30个字,但是这首小诗会让我感受到母爱是如此伟大坚强!当我们一次次遇到很大的的挫折和痛苦的时候,除了能跑到妈妈面前哭鼻子,我们还能为自己做出事么呢?

妈妈把我们心心苦苦生下来的时候,就很不容易了,妈妈能把我们生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荣幸,还给我们带到了那么美好舒适的境界,让我们享受母爱带给我们的呵护与照顾。从此妈妈就已经成为了我一生当中的第一位情切老师,当那位亲切的老师把我们一点一点的抚养成人时;妈妈一直是我身边鼓励和激励我们一的人,当我们小的时候不会走路时,妈妈却一点一点的教我们:当我们摔跤的时候流了血,妈妈会认真地给我们包扎伤口,甚至会动手打你,最痛的一个人是你的母亲,因为她生你养你二十多年打你一次也是不忍心的,如果妈妈打你几下会获得,就算打你,对于你的母亲老说也是值得的,突然我想到了一首小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这首是《游子吟》赞美母爱的一首诗。

因为母亲为我们所付出的时在是太多了,当我们想回报一下自己的母亲也是做子女一生也没有办法去报答她们。

第12篇

在诸多古典诗词中,隐约总有着一个温暖的身影,它或存于“欲作家书意万重”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之美,或寄于“遥知兄弟登高处”里,充溢着深深的手足浓情,或记在“江南江北送君归”里,流淌着重重的离情别绪。这些深挚的情感形诸文字,最早始于何时呢?对,就是《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是中国古代各种抒情诗的开端。去年夏天绿杨荫浓之时,我有幸与它有过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当我轻轻翻开那古朴清香的泛黄书页时,顿觉温暖弥漫,不觉心痴神迷。

父母子女之间浓烈深挚的亲情在《诗经》中随处可见。如《邶风・凯风》就写出了对母亲深厚的爱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以娇嫩的树心比喻幼子,以温暖的南风比喻母爱;把孩子比作土地,母亲则比作滋润土地的寒泉,这都展现了母亲的大爱和辛劳。最后一节的“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黄鸟尚且能够以温柔的啭鸣取悦人们,七个儿子却无法安慰母亲的心。这种交错之美,贴切地表达出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父母作为子女的直接养育者,其恩德是子女终生难以报答的。儿女长大成人,母亲付出了多少辛劳,耗费了多少心血!而自己未能报答母爱以慰母心,内心有很深的自责!

一母同胞,情同手足;同宗共祖,血缘情深。《诗经》中涉及兄弟之情的篇目不少,如《唐风・m杜》《王风・葛》,都是写流浪异乡无兄弟相助的孤单和哀伤。《邶风・燕燕》写卫国君主作为兄长涕泣送别远嫁的妹妹。《小雅・常棣》更是专写兄弟亲情的名篇。“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以棠棣花盛开之明艳来赞美族人兄弟之亲近美好。棠棣花常两三朵并开,花与萼相映衬,暗喻兄弟之间相亲相爱。在纷杂的红尘中,除了兄长,还有谁人对自己如此关心?兄弟之间充溢着的手足之情将我们紧紧相连,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从古至今,对友情的歌颂从未间断。在《小雅・伐木》一章中就讴歌了友情的清香。伐木丁丁,引起了可爱的鸟儿嘤嘤鸣啼,山林幽谷中到处鸣声喈喈,友情之美油然而生。朋友间的情谊也是如此,淡雅、和睦、与世无争。友情,作为自然界中弥足珍贵的情感之一,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传诵。管仲与鲍叔牙分金无争,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季札挂剑悼亡友,程婴与公孙杵臼舍生忘死保护赵氏孤儿,庄子与惠子激辩于濠梁之上,这些友情佳话伴着轻巧空灵的伐木声汇成汩汩清泉,荡涤着我们的心灵。歌颂友情的诗篇是诗歌园地里永不零落的花朵,是诗歌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暖。它伴着氤氲的油墨香气,穿越纷杂世事来到我们身边,散发着几缕似曾相识的味道,让我们欣赏天空最纯净的模样。凝结在其中的深厚、美好、淳朴无华的情感,构成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指导老师 方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