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1 19:1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积极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便及时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接受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现在又缺乏必要的指导,所以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我本人目前担任两家面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工作。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我一方面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投稿的热情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稿件的质量问题感到忧虑。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的论文被无情地退稿。有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术期刊对稿件太挑剔,有的则认为投稿要靠特殊关系。其实,就我所知,目前外语类学术期刊都有稿件难求的问题。稿件难求并不是说没有人投稿,而是在大批的稿件中优质稿件难寻。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合理使用小标题,而且要使小标题层次清楚。同一层次的小标题要么统一使用名词短语,要么统一使用动词短语,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各级小标题应单独占一行,而且小标题不宜过长。标题的层次标号要规范,一般按照一、二、三、??;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目标,围绕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努力探索班级工作的新特色。
二、本班学生现状分析
我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26人,男女人数失衡。学生来自周边各个村寨,在个性、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班干部5人,没有品德特殊的学生。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品德方面,本班学生热爱学校、班集体,团结上进、思想端正、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热爱劳动。能按照《小学生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由于种种的原因,部分学生身上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淡薄等现象,可以通过集体教育来转化。学习方面,本班学生热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大部分专心听讲,发言积极,作业美观大方。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和特别的关注。家长大多是农民。家长能支持老师的工作,但不重视家庭教育,能希望与教师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班级特点,本班学生爱学习、守纪律。男生活泼、好动,爱表现;女生文静、可爱,不爱张扬。总的来说,班级特点比较稳,但稳中有活。
三、班级工作重点及目标
班级教育工作重点
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进行热爱班级的教育、团结同学的教育,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工作:
1、继续抓好五年级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
2、搞好班级卫生工作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争创卫生,文明示范班。
3、搞好每位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4、搞好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
5、使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主动探索新知。
本班学生奋斗目标
1、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风,增强集体凝聚力。
2、争当学校的“优秀班集体”。
3、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健康。
具体工作:
(1)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力争优异成绩,锻炼能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2)注意育人环境的美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建立各种生动活泼的评比栏。
(3)开展丰富多采的主题班队会,在集体活动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
四、常规管理措施
1、学习方面,为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制定以下措施:
(1)、建立健全评比制度,班里建立全方位量化评比栏,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好就可以随时加分,学生每得到20分,就可以换一月亮。表明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显着的提高。对每个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情况进行评比,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2)、建立本班的“学习小组”,前后位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小组的组长。“学习小组”中的四位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一方法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转化后进生的一条有效途径。四人小组的组长不是终身制,而是竞争上岗,谁的奖章多谁就担任,如果下一次评比你超过了组长,那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2、文明行为方面,为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的日常行为也参与评比,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在到校、课堂上、课间、两操、放学等方面表现好的发奖卡,不好的适当减奖卡,由每组的组长记录。
(2)、定期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教育。
(3)、利用“优秀小组”的评比,要求小组中的每一位组员都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齐心合力才能成为“优秀小组”。
3、卫生方面,通过四年的锻炼,学生能够打扫卫生,但不够认真仔细,为此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对卫生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如何分工,责任到人,增强小组意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卫生委员和每天的环境小卫士分工明确,把教室内外检查整理干净,警告卫生习惯不良的同学,做好记录。有大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
(3)每天由卫生委员检查个人卫生。
(4)综合各方面表现,结合卫生委员的记录,每周评选一次“卫生标兵”。
五、德育工作措施
在德育方面的工作,要处处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搞好班级的育人环境,在班内张贴“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标语。培养班干部同学的责任心,号召他们积极帮助后进的同学。班主任本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不忽视中间学生,让他们同样受到老师的关心,有积极上进的动力,从而也成为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要“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时刻做学生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
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便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地给予教育。
2、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多与这些孩子交流或与家长取得联系,实施有计划的教育。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是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最大福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所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七年多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如鱼得水,及时把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和自身业务学习之中,并结合自己所任的学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校际之间的联系,拉近了中小学教师与名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农村中小学与名校之间的差距,达到优势资源共享,为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搭建起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持平台,使农村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移植性,它既给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中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远程教育资源对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教研和业务学习来说无疑是一块丰富的资源。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让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贵州省的大面积实施,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匪浅,用一个词来总结——值得。
一、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
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为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课改前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一)远程教育资源以其强大的信息量使中小学教师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促使中小学教师产生教学危机感和紧迫感——至少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是这样认为的。因此,教师们都能自觉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各种知识,如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艺术欣赏等等,使自己与时俱进,快速适应教育教学改革。
(二)远程教育资源以其丰富的教学案例视频信息,特别是许多资源体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中小学教师就地取材,使用现代远程教学设备,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打造自己的教学个性,塑造自己的教学亮点。
(三)远程教育资源对教材分析及课标的解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们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时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适应新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远程教育资源改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由于有了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不再是教师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什么,但是课堂教学质量不能丢,如何来充实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是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首要任务,为此,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们爱上了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资源,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授课,尽量将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由于有了教案示例,中小学教师们的备课观念发生了改变。
远程教育资源有其丰富的内容,及时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只要教师把它复制过来,认真研读,稍作修改就可以利用了,说实话有部分远程教育资源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这样,中小学教师在写教案和课件制作上就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解决更多的教学实际问题。由于新课程的实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明显加重,教师每一课时都要自己去写详细教案、制作优质课件是不现实的。因此,大家都一致认为,只要正确地利用、借鉴,甚至复制远程教育资源提供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效果同样是成功的。
(三)由于有了探究活动指导,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支配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新课程下学生探究活动的教学指导就越来越轻松了,大多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由于有了扩展资料的提供,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知识在得到了大量延伸,学生学到知识也越来越扎实,学习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了。
三、远程教育资源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资源,弥补了农村中小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缺乏的不足,延伸了课堂教学,拓宽了学习内容,改变了学生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创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从狭小的教室走向宇宙空间。远程教育资源给教师们教育信息犹如涓涓清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素材,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素质。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省去很多板书时间。课堂上需要板书的文字结构、例句、知识要点、图例等内容,多媒体课件早已设计好,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详解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学生练习,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各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同时又有因特网的连接,只要教师想讲哪一课,就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库中便可查到你想要的教学课件,再进行修改便可以使用,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远程教育资源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到外地学习的机会太少,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教师们及时地在自己的学校接受到了大量的教育优质资源,直接从远程教育资源库中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原汁原味地观看教育专家的培训讲座,听取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阅览各地教师的优秀教案、经验文章、优质论文等,通过这个平台,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学,自然地更新了自己的观念,树立了新思想,改变了落后的教育方法,七年多来,远程教育资源对中小学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了不少。
(一)中小学教师通过“时讯直通车”、“教师发展”等栏目,能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学科教学技能。通过借鉴、利用、综合、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又能提高中小学教师们的备课、撰写教案和设计课件的质量。
(二)远程教育资源使班主任知道了班主任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说教,还要有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面对学生个体差异,要学会倾听,学会与学生交往,学会做好心理疏导等等;远程教育资源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知道了不少德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明白班主任工作也是一个专业,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才能使班主任的工作更具目标性。
关键词:教师研究;特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22-02
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实践。鉴于中小学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教学实践条件,中小学教师研究无疑成了研究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定义及其意义
中小学教师研究一般是指“由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的探究活动,是教师关于自身教学生活意义的持续不断的体验感悟与建构过程” [1]。教师研究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的需要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小学教师研究有助于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因研究产生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往往自觉而持久,在这种需要的激发下教师会主动地更新观念、丰富知识、积极行动、深入反思。这一方面有利于研究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强化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第二,中小学教师研究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智慧。教师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实践智慧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在中小学教师研究中,教师以自己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以自身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积极主动探索以追求问题的解决。这一研究过程本身就伴随着教师实践智慧的丰富,教师研究的结果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第三,中小学教师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行动能力。没有探究和思考的教师行动,往往是低效的、重复的,教师每天忙于烦琐的事务,却不知为何这样行动,甚至很多时候也不知怎样行动,没有创造的欣喜和快乐,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经过思考和研究的教师行动,有着更坚实的理性支撑,带着思考去践行自己的思想,教师会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行动的结果也更利于学生的发展。以研究的态度开展教育活动,会使教师的行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
1.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获得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研究和系统建构,而教师研究的目的则在于应用研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2]。二者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工作性质和研究目的不同而已。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目的旨在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研究中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生成实践智慧,创新专业实践,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如何去理解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如何将这些新理念落实于教育行动中,就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真正树立新观念,成为一个主动的变革者,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能力,并且也真正获得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成果不仅仅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还应该有教案、课例和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等。教师应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改进工作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发展。虽没有论文,但也算是拥有了研究的成果,只不过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更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践问题这一特性的重要表现。
2. 中小学教师研究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研究
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实践,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地点是具体的实践场景,教师研究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专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因为生活空间、文化背景等原因并不擅长,只有教师自身投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问题,寻找研究方向,搜集研究材料,查找问题原因,修正解决方案,才能找到恰切的解决办法。教师研究的问题是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研究的场所也就是教师所处的实践场景,研究不是增加给教师的额外工作量,而是教师工作的常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研究的效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成果,正是教师研究的根本特性。
3. 中小学教师研究关注自我研究,重视自我反思
中小学教师研究和专业研究都把研究者自身作为研究工具,但二者所不同的是,中小学教师研究还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专业研究却不然。中小学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分析自己的教育理念,考察自己的教育行为,关注自己在研究中的变化和成长,通过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探寻问题的原因,找寻问题解决的对策,并进行实践行为的跟进,从而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同时,在教师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教师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反思,无论是问题的找寻、方法的选择、研究的实施和结论的形成,教师都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因此说,中小学教师研究更注重研究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在研究中成长,在反思中发展。
4. 中小学教师研究是一种研究、教学、培训为一体的研究
教师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行为,它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学习、培训等日常实践活动融为一体[3]。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碰到的疑惑常常需要通过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把研究的结论应用于实践,从而不断修正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往往来自教学,教师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师研究又常常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和研究越来越融合,没有研究的教学和没有教学的研究都是不科学的、盲目的。因此说,教研相长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根本价值取 向[4]。同时,开展教师研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又是必不可少的,研究的选题、方法、结果表达常常是通过接受培训来获得的。另一方面,研究所得的新认识、新方法又常常成为培训交流的内容,这样一来,使得培训更有效,避免了流于形式。
三、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实施策略
1. 重视发掘自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始于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是教师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5]。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师实践,如果教师的研究脱离了教师的实践,其研究也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其实,在教师的日常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为教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来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遇到的疑点和困惑、积累的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的新思考等等都是教师研究很好的课题来源。为此,中小学教师要以积极探究的态度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继而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发现问题所在,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确定、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明确的研究主题。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往往由于每天身处其中,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变得熟视无睹,导致没有问题成了今天教师研究的最大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要转换视角,用质疑、批判的态度审视、探究自己熟悉的教育教学生活,从而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研究成果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实践问题的解决程度。
2. 注意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师研究具有自身的诸多特性,不必过分纠结研究的形式,也不必用一种标准去考察和衡量教师的研究,但教师研究也需要坚持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思维,遵循合理的研究过程,这些基本的研究规范还是要有的。故此,中小学教师要了解学习经典的研究方法并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教师研究的地点就是教师实践的场景,教师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常常采用观察、访谈、调查、实验、行动研究等方法。因此,学习这些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了解这些方法的使用范围,掌握基本的研究成果表达方式,都是开展教师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中小学教师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符合自己个性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3. 养成阅读和反思的习惯
阅读是教师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保证。阅读可以为教师研究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教师研究需要思维的激发、思想的营养,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多种知识的参与,这些都需要中小学教师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开展教师研究的重要基础[6]。另外,中小学教师还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它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及后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进行反思,需要注意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掌握全面的知识,形成合理的归因模式,学会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中小学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才能从日常司空见惯的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方向,才能从直觉上升到实践智慧,才能获得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4. 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
由于中小学教师一般有独立、封闭的工作习惯,因此,在开展教师研究中时常会出现孤立无援的状态,直接影响研究的进程和成效。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来改变这一现状。教师研究共同体就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而自愿参加的、在权利共享和责任共担的基础上进行分享、合作,以解决教师实践问题为基础,旨在提升教师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团体。通过主题沙龙、专题研讨、交流合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共同体也不排除外来专家的专业引领,通过专家的引领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师研究中的盲目、被动及同水平研究的重复等问题,通过讲座、交流、合作等方式,互通有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柳夕浪. 教师研究的失范与规范[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
[2]麻晓春. 承认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特性[J]. 上海教育科研,2010 (12).
[3]郑金洲. 教师研究的性质[J]. 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4]张爱军. 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一批研究型的中小学教师成长起来,教育科研的地位不断提高,教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中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着“教育科研是锦上添花”“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太深奥,不知从何下手”“教育科研的程式太琐碎,要耗费大量时间”等错误认识。与高校或专门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以改进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问题来自课堂,研究场地在课堂,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是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通过反思、学习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和揭示规律的一项实践和认识活动。它能够帮助教师以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时应该具备问题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方法意识和成果意识。
一、问题意识
中小学教育研究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问题,如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及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微观教学领域方面的教育问题。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要从教育目标提出的根本问题、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教学实践的弊端问题、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等角度选择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的问题,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开端,在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研究,以反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过程,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主要目标导向。
二、发展意识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以“学习———研究———实践”的模式开展,在研究中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研究方法,以研究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改进教学,从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教育研究过程中需要学习学科理论知识、教材相关知识、课程教学知识等必备知识,能提高整体知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技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创新意识
创新是衡量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重要标准。教育科研的选题最好是在借鉴的基础上选取本学科中前人未曾涉足的研究领域,填补学术空白;或前人虽已研究,但尚未完善或有错误的领域。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选择那些居于学科前沿、填补学术空白、补充前人学说、突破实践禁区等方面的具有创新性意义的选题。我们要抱着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教育科研,在选题、文献检索、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研究、分析研究资料等过程中,要尽量突出我们自己在教育科研中所创造的新观点、新措施,以凸显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方法意识
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为解决微观、具体问题服务的,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并解决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因而,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坚持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思考方法,学习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教育叙事法、课例研究法,辅之以教育实验、教育调查、教育心理测量、评价学习方法,并努力将新的技术手段引进教育研究。
五、成果意识
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成果可显现为先进经验总结、研究报告、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反思、教育叙事等,也可以显现为教师的专著、软件、课件、教案、学生作品等,其特点是有新知识产生、新规律揭示,表现为创新性和实践的成效性,更加注重的是对教学微观问题的具体解决和规律应用,往往是局部的、微观的问题解决,更加具有个别意义,要重视研究成果在一个学科、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推广应用。
一、加强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
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存在密切关系,而教学质量是通过教学取得的,其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和认知水平。在进行小学教学时,所有环节间都存在一定联系,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存在相互制约和相处促进作用,同时都直接或是间接影响着小学教学质量。对此,如果想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就一定要对教学时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要求。而以往的小学教育过程中,主要以考试分数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完成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管理。依据有关调查资料可以知道,通过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考核,缺少合理性与科学性,而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才更为合理。对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小学教师教学质量检查以及管理,同时对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以及批改作业等有关方面实现严格管理,同时要确保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二、加强小学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管理意识
从教学质量方面而言,大部分人认为其是校长和教导主任及教研组长等的责任,和其他人员并不存在关系。此种想法是错误的,其造成小学教育教学与实际教学发生了偏差。依据我国现代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规范而言,小学教师不但是传授基础知识的主要桥梁,并且还是关键的管理人员。首先,小学教师在平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承担小学生的管理与教学装置的管理等多方面,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管理。其次,小学教师在进行讲课与测试以及批改作业时,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自身不但是知识传授人,还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管理人员。其是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科学、有效管理的主要保障。最后,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质量的管理比较注重的为质量检查,即经过考试实现管理,从而忽视了教学所有过程中的管理。因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难以通常检查来实现的,主要是在过程中教出来的。对此,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且加强管理,即对教师备课和辅导以及作业布置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三、加强教学管理的凝聚力
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唯有经过全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不管是我国或是国外,大量的成功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经验表明,若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要融合校内外所有力量,包含校内的全部成员和家长以及社会,需要都加入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从而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性。现阶段,在小学共同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加大了小学教育教学的难度。比如小学生家长并未积极参与,许多小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承担小学生全方面的教育责任,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可是当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时期,人民社会责任与意识不强烈,许多困难需要共同努力去解决。而为了可以充分发挥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作用,就应该在所有方面团结一致,加强凝聚力,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做出贡献,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定要高度重视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将其视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而且其不但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管理体系,还要确保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在有效的管理下,可以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作者:李元国
(1)校长是学校教师的领头雁,是学校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发展的总指挥,作为学校校长,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严谨的治校方略。因此,乡镇农村小学校长必须树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新的素质观、新的质量观,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把握好人生价值观,使乡镇农村小学的校长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自身工作责仼感,更有爱心敬业的精神,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
(2)要定期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乡镇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学习、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培训。乡镇农村小学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的非学历教育和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这两部分。然而,非学历教育这部分,在乡镇农村小学校中都是由学校自己组织进行,由于乡镇农村小学大家的水平都是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没有“名师”的引导,所以农村小学继续教育学部分都是走表面,走过场,没有多大的效果。如果由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乡镇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培训,相信乡镇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学历的提高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针对乡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特点,积极开展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思想、业务一起抓的原则。结合实际,改进本地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业务突出的教师队伍。
(4)开拓乡镇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新路子,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目前,乡镇农村小学教师通过前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学历层次提高学习,95%以上的教师取得了合格的学历。不少教师认为自己是合格教师了,满足了。所以,大部分乡镇农村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学习认识不足,不把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当作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途径来对待,而是当作是一种负担,不感兴趣,只求安逸,不求上进。针对这种不良现象,建议要把继续教育学习的成绩纳入乡镇农村小学教师每年的绩效工资考核范围内,进行奖勤罚懒,这样有效抑制乡镇农村小学教师当中满足于取得合格学历后,而荒于学习,不求有进步的不良的风气。
(5)尽快建立城市小学对乡镇农村小学“传、帮、带”的指导机制,缩小农村小学教师与城市小学教师水平的差距。毫无疑问,城市小学教师学习进修条件好,教师整体素质好,知识观念更新快。自从区域调整,我们划入南宁市青秀区管辖后,城区教育局开展了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活动,效果显著。民主路小学、滨湖路小学、星湖小学等城市小学的教师经常带课到农村小学上课、研讨,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带给农村学校,“支教、帮扶”的学校与学校结成了姐妹学校。因此,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校与校之间的“手拉手”活动和“传、帮、带”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乡镇农村小学教师知识和能力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作用。
作者:李青学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中心学校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坚持统一培训的前提下,提倡教师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内容,引导他们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应该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和监督,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新格局。
作者:李子荣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2]陈平.引导新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3]耿文侠.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教育探索,2002,(9).
重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素质的保证。下面就小学教师研究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有关的探索和研究。
一、 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是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关键
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小学教育也是民族的奠基工程。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它对包括小学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水平。
(一)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构成
第一层次:一般教研能力;二层次:较深的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第三层次: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能力是逐步发展并培养起来的。只有具备一般的教研能力,才能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最后达到专题研究的高度。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可根据教师职级而定,如对小学二、三级教师主要应增强教研意识,培养一般的教研能力;对小学一级教师,应着重提高总结推广经验和成果的能力;对小学高级教师,应培养和提高他们写题研究能力。各层级的教师,应根据各层次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师训部门也可分层次、分目标地进行培训,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具体实践中,个层级教师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一个层次、两个层次或全部层次,作为提高自己研究的发展目标,教研部门和师训中心也应从实际出发,提出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培训方案。
(二)建立课题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然而,现状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还比较欠缺。,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科研常规管理制度。来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使课题研究氛围浓厚起来,以此来规范和激励课题研究行为。
2.课题研究纳入年度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考核直接写入《教师年度考核方案》,对主研和参研人员给予相应的加分。并通过专设的教学研究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途径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机构和教师自身都应进一步树立教研意识,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从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来说,要让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打好基础。教育研究能力是动脑和动手两种能力的结合,表现为:在动脑的前提下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脑和动手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一)师范学校应开设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教育学科的各门课程是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必设的基础课程。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应在开好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设现代教育理论。重点选讲中外著名教育思想、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小学教学动态以及现代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使小学教师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国内外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懂得并发现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教育研究中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验证明四个阶段的构成程序;熟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如:选题――查阅文献――初步调查――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撰写报告(论文)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方法。
(二)在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教育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在教学中,应多运用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活动教学等方法,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员直接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不应古板的让学员简单地回答书本知识,而应着重突出知识运用、问题分析、专题研究、综合创新等特点,采取评课、班队工作方案设计、教研方案拟定以及撰写报告、论文等方式,让小学教师在考试过程中训练其研究能力,还可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让教师根据所学理论听课评课、上研究课、开展教育调查、参加某些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研究的实际操作,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
(三)培养教师自身的教研意识,激发研究兴趣,提高研究能力。
实践表明:成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它的被满足和不断激发,具有永恒的动力作用。学校应着力引导小学教师确立自己的成就目标、发展目标,让他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接近自己的发展目标。应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成功经验。让广大教师明白:如何成为小学领域中教育方面的名师或专家,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潜心于教育学科的研究和探索。还可经常组织教研活动,让教师参观教改实验典型,参加开放性教研活动,开展优秀课竞赛和教学论文竞赛等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高研究兴趣。
(四)教师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师还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即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实质性的成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师还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即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实质性的成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专家讲座也是培养教育研究的有效方式。
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听学者、专家讲座,介绍教改动态,以开阔教师自己的视野,扩展知识面。当然,最主要的是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开展自学活动。自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只有边教边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办法不多,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有待于优化。希望多安排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不高,认为课题研究太高深莫测,不是他们所能够完成的。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学习思潮。这一倡导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让学习者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的理论,已经成为西方主流性学习流派。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要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被动灌输的培训方式,切实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与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利用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地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要对教师和周围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反应,并把它们纳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系统,以便更好地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系,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建构活动,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所要认识事物的结构,并把它们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既然知识只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解释,是对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将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经验的渠道更加广泛,而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将会使学生获得范围更加广泛的知识,受到多方面的启迪与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WWw.lw881.com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活动既然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活动中不断地扩充知识、发展智力,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
2,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学生的原有经验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者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对象,而且还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在进学校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在进学校前所获得的这些知识是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校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而是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使其纳入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结构体系中去。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仅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同时还包括着学习者如何获取文化知识的过程。所以,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探究新知识,促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的知识一般可以分成结构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学生的学习是积累性的,学生不是凭空进行知识建构的,而是在原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的。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者极力主张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切实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的联系,尽量体现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在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参与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和顾问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事物较为可靠的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建构主义者还强调,知识在学生没有学习以前或者没有了解它的意义以前,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参与知识建构的环境和方式也不一样,因而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差异很大。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都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都有值得赞赏的一面,但也有一些不足或缺陷。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单方面传授知识技能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活动与交往,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学会交往与合作。
建构主义者还主张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充分相信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要放下架子,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提出积极问题的思路或建议,但这种建议要尽可能地不断减少,并应尽早过渡到学生独立地探究学习。因此,建构主义者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往与互动,主张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习。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极力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具体实际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要为学生的学习提出一些线索或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但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并不是要代替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帮助不能过多,并要逐步地减少,最终过渡到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
4.学生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但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发展变化的人和具体的人,仅仅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把学生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建构主义者反复强调学校课程与教学不能过于考虑社会的需求,要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把学生作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中心,给学生课程与教学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引导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1。要根据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和中小
学教师的实际确定继续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师范院校本科生课程内容的翻版和修补,偏重于让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材教法方面的知识技能,但很少考虑到我国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和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结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师的具体需求,使得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兴趣,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因此,我国教师教育机构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要加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改革的步伐。要按照信息技术时代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中小学教师的具体需求来确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删除传统陈旧落后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与他们生活实际的联系,切实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多样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调动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
2.要大力改革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引导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与交往中主动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注意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过于偏重让中小学教师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技能,忽视了中小学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要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要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传统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要真正地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就要把他们从被动地听课中解放出来,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活动与交往中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反思学习,使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情感、技能、习惯。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对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
如何认识小教本科专业的特点和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是建设其课程体系的前提。在培养目标上,本科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与过去培养中师的师范院校和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现以凯里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索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对教师的培养要求。
1.1知识结构方面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即“综合型”、“全面型”的小学教师。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加强本专业学科的学习外,还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科学、艺术素养,形成复杂综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对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时,要着重加强对小学教师“综合型”、“全面型”的培养力度。
1.1.1知道“教什么”
作为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传授什么知识。为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要对“学科知识”的基础知识、背景、知识学习的方法、知识的新动态有系统地掌握;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再现;最后,随着“学科知识”出现综合发展的趋势,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也应当跨学科化。
1.1.2知道“如何教”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等一般原理和对“具体教育情境”有一定认识。教师只有掌握这些,才会在面临某个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才知道“如何教”。
1.2专业技能方面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功能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有了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2.1与儿童交往的能力
对儿童的充分了解是我们实施良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须掌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对本班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有着全面正确地分析;通过与儿童的交往,发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确立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
1.22创设环境能力
环境是教育孩子的“第二任老师”,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获得成长。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宽松、愉快、自由、有序、和谐的。让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23教育组织创新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一日活动组织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这给习惯于过去教育教学传统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了教师充分创新的机会。教师需要,解放思想,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小教课程、教材、办学形式、环境条件和全面发展教育基础上的特色教育,不断丰富扩展小学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途径。
1.24教育科研、评价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的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展开批判性反思,学会理性思考。将获得的认识及相关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能力;同时小学教师要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儿童的发展展开评估和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形成教育评价能力。
1.25多媒体教育技术综合能力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把有限的教育空间扩大化,使历史时空的距离回到现实,扩大教育信息容量,使整个地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作为一名现代小学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操作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拓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3专业情意方面
专业情意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所具有的稳定态度和体验。即在专业理想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在专业情操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对培养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自豪感;在专业自我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在职后能找到一种自我归属感,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1.3.1生命安全教育第一的意识
个体的身体素质是其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和保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学校必须把保护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把不断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身心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
1.3.2以人为本的意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学校教育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使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教师作为儿童教育和发展的主要责任者,有责任和义务建立起一种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1.3.3终身学习意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把各课程的目标、内容、要求、组织和实施及教育评价等,都把为幼儿创造一个提供终身学习和发展环境放在了重要位置,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重视对终身学习素质的培养。
1.3.4创新发展意识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现代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积极创造、主动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注意对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护,注意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为儿童创造力的成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理念下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校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如何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己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审视、思考;如何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己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以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因此,在给小教本科专业定位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区别于中职师范和专科教育。小教本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严格按照本科学历人才的培养标准来培养教师。
(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具有教育师范性。小教本科专业仍然属于国家教师教育体系这个范畴,尽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在发展,但它的师范性仍存在,没有变化。它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还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为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小教本科专业培养的是能主动适应当前与未来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备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动机与能力的小学教师。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与具有中职、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比较起来,小教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相比以前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小教本科专业的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求更高、更全面,把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升到了对知识掌握的综合全面能力型。
3小教本科专业课程的构建
靳玉乐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分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1]。黄甫全认为:“课程研制是将预期教育结果结构化、序列化和现实化的过程”[2]。因此,小教本科专业的课程构建不仅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体现新的课程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当然也应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要求。
3.1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3.1.1公共必修课程
这部分课程所开设的科目和要求与其他本科专业一样,没有区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20%左右。主要包括英语、毛概思政、体育、计算机等课程。它们帮助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以及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能力。
3.1.2专业必修课程
这部分课程最能体现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目标是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掌握一定的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40-50%左右。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相关理论、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学科教学论、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3.1.3选修课程
包括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部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成长变得更为扎实,同时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20-25%左右。
3.1.4实践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15-20%左右。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学技能训练、毕业论文撰写等内容。
3.1.5活动课程
这部分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呈平行关系,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更加充分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5%左右。主要包括社会科技类、文体艺术类等内容。
3.2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3.2.1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结构清晰,分类明确。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自的功能不同。必修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需要,选修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二者之间,从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计是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3.2.2重视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在对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中,愈来愈重视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教师的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形成就离不开实践课程的建设。目前,如英国、法国、德国这些教师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扩大教育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学时占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总学时的20%到50%不等[3]。因此,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课教育时,更应注重对实践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3.2.3重视课程分类设计。
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坚持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主线,课程设计既考虑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有的“共性”,以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在设计课程时,按照学科不同,分为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黄甫全.阶梯型课程引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