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

时间:2022-06-01 18:3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欣赏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欣赏课

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课 动起来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开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是一直以来,音乐欣赏课是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最难上的一种课型,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低学段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语言上的表达都有着一定的难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用语言来解释音乐,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很被动,很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那么如何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状态,我认为丰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去感知音乐体验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在课堂中如何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要靠教师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要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先要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1.1 教师要以自己在音乐审美中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1.2 引导学生自主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教师自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做。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多种感观多方位参与到乐曲的感知与体验中来,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2.让学生“动”起来去体验音乐

《审美体验论》中写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强调“感受音乐不能单靠别人传授,而必须通过个体自身去体验。”然而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学生才能够亲身实践的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1 画起来。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该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在欣赏音乐中将线条以及有趣的图像展示出来,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视听动结合会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如:欣赏《江南好》,引导学生在欣赏主题旋律时根据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速度等用画旋律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带学生们在音乐聆听中大胆的将自己的音乐感受记录下来。

2.2 唱起来。在欣赏教学中有一些作品是歌曲,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边拍打边唱边转圈的去感受歌曲,将身的运动和歌唱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敏感地看到并感觉到音乐的变化,使对于歌曲更加利于理解,并在运动中体验节拍的特点。如:《编花篮》学生围成圆圈,根据歌曲不同的节拍设计不同的拍打动作,用拍手或拍肩、拍腿等。

2.3 演起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尝试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去参与体验音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如:《龟兔赛跑》,《三只小猪》等,在让学生欣赏音乐后,可以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一演音乐剧。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2.4 奏起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儿童的身体就是很好的乐器,让学生用拍手、拍腿、捻指、跺脚等进行演奏体验音乐的各种要素。把身体当做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用声势进行创作,无需高难度的音乐技巧,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自如的运用。

第2篇

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感知音乐。发挥音乐教育特殊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音乐教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德育功能 音乐审美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艺术课是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相关文件精神决定的。开展艺术教育课,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在教学上应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增进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同时让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基础性音乐知识,逐步形成受益终身的音乐欣赏能力,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交往与发展的合格人才。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在音乐欣赏课上的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公职公共音乐欣赏课。

一、发挥音乐教育特殊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注重音乐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抵制不良因素影响。

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养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靳雅佳老师的《此生必听的一堂音乐课》的视频,靳雅佳老师用优美的乐曲来演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教诲。很多学生看后很受感动,同时学唱了其中的《感恩一切》、《孝亲敬老歌》等感人的歌曲。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深刻感受音乐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教化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德育、美育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情操,帮助学生提高的审美水平和能力。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离不开审美判断。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钟爱流行歌曲的情况,选择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佳作,如:《时间都去哪了》、《父亲》、《青花瓷》、《卷珠帘》等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按照音乐审美原则帮助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出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选择更多经典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绚丽多姿,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选择更多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领学生对民歌、民族器乐等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拓展内容,同时鼓励学生们尝试学习民族乐器。最终让学生们热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

二、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音乐教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适当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今后职业生活的内容,例如教学生演唱与本专业相关或者励志向上的歌曲,如《咱们工人有力量》、《我的未来不是梦》、《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相信》等。同时鼓励学生创作,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组织校园乐队和成立音乐学习兴趣小组

通过组织管乐队和民乐队,让更多的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们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帮助,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演奏水平。通过参加音乐兴趣小组,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局限,让更多学生热爱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的音乐比赛,如合唱节、交流会等。组织校园文化节、技术节、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利用课间和校园广播时间播放音乐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优秀的正能量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这样既不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避免学生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损伤听力。

四、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感知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重要音乐体系之一,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人类的智慧,培养健全的人格。其音乐教学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以节奏为基础,集语言、动作、歌唱、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进行综合教学。教学中注重感知、参与、体检、即兴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人的集体合作精神。在音乐欣赏课程的初级阶段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全面提高音乐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3篇

反思中,我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近几年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影响较大,民族音乐未能在教材上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乡土教材更是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熏陶。”

这段话犹如一阵春风,于是我尝试着把家乡宜黄流传的艺术形式引入音乐欣赏课,使课堂变得亲切与活泼。

在宜黄县,有一些民间艺人多年来始终钟情于民间艺术,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当地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高中的孩子已经懂得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了,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宜黄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形式资料,并剔除糟粕,再条分缕析分成民歌、戏剧音乐、曲艺音乐、吹打乐四类,运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记得当我第一次让学生学唱宜黄民歌时,孩子们感觉新奇与新鲜,顿时兴味盎然。宜黄传统民歌绚丽多姿,分山歌、茶歌、船歌、灯歌、儿歌、生活音调等多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山歌有《卓望山上》《采花要采心》《十八妹子》《长工歌》《什么弯来弯上天》等,流传于城郊桥头、河东和棠阴等地。茶歌有《二月采茶》《妹妹上山采细茶》主要流行于蓝水、黄陂一带。船歌有《划船调》《渡船调》等,主要流行于城郊潭坊一带,灯歌《打龙灯》,儿歌《猫咪做饭灶上坐》,生活音调《哭嫁》等,流行于县内各地。民歌的曲调与歌词情感基本大同小异,音调则与本地的语言有关。

在欣赏中国京剧时,我通过介绍、分析、对比、学唱等手段,把“宜黄戏”介绍给学生。

宜黄戏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宜黄戏班在明朝时就很出名,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戏班演出的,因此有“宜伶”和“宜黄子弟”之说。现今流行的宜黄戏,究其根源,可以回溯到明朝的西秦腔,西秦腔几经宜黄艺人改革,演变成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宜黄腔,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念白则采用“宜黄官话”上韵,现保留的剧目有《四国齐》《龙凤阁》《八仙飘海》等。

学生们通过对宜黄戏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宜黄戏片段的欣赏和学唱,对家乡的戏剧产生了深厚了兴趣。特别是当孩子们知道近年来许多专家对宜黄戏历史考查论证,认为京剧中“二黄”源于“宜黄腔”时,均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在欣赏中国曲艺音乐时,我结合课本中的曲艺内容,把宜黄流行的几种曲艺形式如:道情、清音、莲花落等融入教学,通过介绍、欣赏、对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宜黄本地的艺术资源。

道情,俗称话文。演唱者用手拍竹筒蒙膜的一端,有说有唱,行走于街市小巷,献艺于茶肆酒楼,其中流传于抚州地区的“打麻哇”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民间歌谣。

“打麻哇”意即“胡说”,通过违反常理的“瞎说”来逗人开怀,如:“六月当中就大打霜,白霜皑皑就结冰棱罗,六月当中水拜年,板凳爬上壁,尘灰打烂锅哟!冷水淘饭就气呵呵,呃……”

“打麻哇”虽用夸张手法来惹人发笑,但背后隐含嘲讽世间丑恶的意思,故受老百姓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模仿“打麻哇”的节奏,自编自创反映校园生活的段子在课堂展示,赢得师生们的一片喝彩。

在宜黄,有很多乡民都会演奏笛子、二胡、唢呐、锣鼓等民间乐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吹打乐和锣鼓班的用途也很多。宜黄的吹打乐曲有《到春来》《上小楼》《小开门》《花园会》《四合对》《哭皇天》《四季调》《划花拳》《十番锣鼓》等,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或为灯彩、花船活动伴奏。

第4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 问题 见解

古往今来,音律之美源远流长,“余音绕梁”“伯牙绝弦”之典故为民间世代相传。音乐教学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代教育制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高中音乐教学被赋予了延续历史传承和现代与时俱进的特殊使命。高中音乐欣赏课程为音乐教学之重要环节,通过音律教师与学生互动,美的乐曲直接作用于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针对性的音乐欣赏能让学生成为“钟子期”而为知音,然笔者在高中音乐欣赏课授课中发现较多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一些浅薄见解,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一)音乐欣赏能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

高考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喻为重于泰山不为过,高中生的学习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大家都有所了解。音乐欣赏课能有效地缓解、放松学生疲惫的身心,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实验证明,美妙的旋律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后刺激中枢神经,能让人愉悦精神,振奋情绪,使疲劳得到有效缓解。

(二)音乐欣赏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质

高中生已经接触过音律,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在形成发展阶段,音乐欣赏能力一般仍然是不足的。正确的音乐欣赏能起到陶冶情操、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为高中生欣赏美,对美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加“正能量”。

二、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存在之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教育机构对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校领导缺乏对音乐欣赏课程的认识。在大多地区的高中教学中,校方着眼于升学率,“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观念盛行,弱化了如音乐欣赏之类课程的重要性。音乐课堂被挤占,资金被挪用已为常态。学生只学习高考涉及的课程,这就使高中音乐课形同虚设,学生的音乐细胞被压抑,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2.师资力量匮乏,缺少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师。许多高中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师,音乐欣赏课程由其他音乐教师代课,更有甚者,音乐课直接由外行教师兼任,教师不懂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甚至不懂音乐,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如此“伯乐”,如何相“马”?

3.无教材,甚至无教学计划。音乐欣赏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教学工作无法得到保障,更别说音乐欣赏课程了,许多学校音乐欣赏课没有教材,甚至没有此项课程的安排。

(二)建议

1.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管理层都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不能只放眼于高考,一切只为应试保驾护航。校方应当从根本上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合理地进行教学安排。学校应加大对音乐欣赏课程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音乐欣赏环境。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放一些轻松的歌曲、钢琴曲等,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师也可以在诸如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观看音乐剧之类的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增加音乐方面的知识,开放学生视野,升华学生的思想。

2.增加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应当量力增加对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设施的投入。有些落后地区,没有能力配备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如陕北民歌、草原蒙古族天籁等,充分利用地域及民族特色,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创条件,发展音乐欣赏教学。

3.编撰教材,引进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师。校方应积极组织编纂适合本校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教材,没有能力编纂的学校可以移植兄弟学校的教材和经验,加大力度引进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师。

三、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之见解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

1.传授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欣赏音乐,懂得节拍、节奏、旋律等,具备了一定的乐理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2.传授学生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

了解所欣赏作品的背景知识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是尤为重要的。作者所在的年代,生活经历,继承和发扬了那些流派,创作灵感的来源等,学生在充分了解这些基础之上,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会更容易融入其中,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像贝多芬的《命运》,创作于1803年到1812年,这段时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期,作品将贝多芬内心尖锐的、无以调和的矛盾和多种多样的对立情绪波表达得淋漓尽致,艺术成就上达到了思想更统一、主题更集中,形式更严谨的新的高度,成为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而名垂乐史。

3.教师多给学生播放一些好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多欣赏一些好的作品无疑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时间长了就能体会节奏感、意境等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1.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再是教师主导学生

教师在教授学生音乐欣赏时要充分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协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情趣,让学生不再是感觉到学习的苦涩与艰辛,寓学于乐。

2.提问题,开放学生思维

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时去探究答案,如此可以集中精力,主动去探求思考音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安排与学生兴趣冲突解决

高中音乐欣赏课程安排得一般是一些经典作品,具有艺术性强的特点。但是社会在变革,在进步,人们对于音乐美的认识是发生过多元化趋势的,授课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所安排欣赏的一些曲目学生兴趣平平,或者干脆就不配合,这时教师应该运用技巧来诱导学生,并且也要调整自己所选的乐曲。每一种音乐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但是时代在变,每一个特定的时代都会有特定的音乐主流,作为教师更不能死死守住老的所谓国粹,认为现下流行的都是肤浅的,没有艺术可言的。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音乐。

第5篇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想象;渗透

亚里士多德说:“音乐最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在素质教育的呼声尤为响亮的今天,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是共识。在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有利于加强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高中音乐欣赏课作为艺术欣赏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高中的艺术教育是薄弱环节。因此,在这几年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因人而宜,展开教学,让音乐“动“起来

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应采取不同的教法,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应的教材,探索适应于其心理及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不仅仅是静静的欣赏。因此我借鉴音乐发达国家的一些音乐教法,把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等诸多审美因素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变“静态“为”动态“。以歌伴舞、边唱边跳、自唱自演、分组对唱等形式。从而主动去感受、去体验音乐情景。在一些表演欲望强的同学带领下,一些不自信的同学也加入其中。把课堂气氛推向。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根据作品形象进行即兴表演和即兴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我启发学生将他们感受的音乐形象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了解作品的内涵,也使学生得到了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和勇气,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有的作品旋律非常抒情优美,而有的比较忧伤,听后会让人产生不同联想。在欣赏这类作品时,我启发学生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或者以诗的形式、或者以各种短文的形式写下来,再配乐进行交流,促使学生的情感交流及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即兴写作的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一味强调的欣赏是无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更别谈对学生有更好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我精心选择材料,所选乐曲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欣赏中,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1.采用“听、唱、谈、记”的教学方法

欣赏是听觉、感知和联想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在听音乐时,往往使我们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创造性教学就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作品,从深度、广度掌握作品的实质,使学生能听、会听、创造性地听。欣赏的形式不可单一,可完整的听,也可分段欣赏。每听一次,都要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思考,并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达到教学目的。

“唱”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途径。片面靠听觉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单调,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每部作品的主题音乐唱出来。有的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背唱,培养学生独立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针对学生音乐知识掌握少,程度参差不齐,高中音乐教材程度高、知识面广、乐曲普遍较长、难度大、歌曲歌词不全,演唱形式多样这一情况,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多听、多唱、多谈感受外,还要求学生多记,口、脑、耳、手并用。相应地强调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巩固自己所学知识。

2.调动学生积极性,正确引导展开想象

学生的个性差别及欣赏能力不同,对每首曲子所选择的欣赏角度也会不同,因而欣赏的感受也不一样,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我总是用赞许的目光来鼓励他们并给以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的想象力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想象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心理活动,而创造性想象是在帮助学生思维达到一定教学目的之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入作品中。让学生自由想象,从而进行再创造的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如:选择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的作品。如:《百鸟朝凤》《天鹅》情景交融,可以采用直观想象法。欣赏有画面音乐和解说的录像作品可以采用听画结合法;音乐作品能表现色彩,使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在脑海中勾画出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画面为一体。

三、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欣赏音乐,而且由于音乐与舞蹈、戏剧、戏曲、文学、绘画、地理、历史、政治背景等都有一定地联系,从而使音乐欣赏课又成了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知识的课,当然,音乐还是主要的。

在上高中音乐欣赏课时,要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在了解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一定的写作,历史等背景资料。

四、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用具

当今的时代是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应该充分的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成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电化教学手段将逐渐被引入到音乐欣赏课课堂,尤其是录像机、影碟机及多媒体电脑的使用,将为音乐欣赏教学提供更大的教学空间。以往的音乐欣赏课,都是单一的知识灌输和赏析,但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多角度的来欣赏音乐。如“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课件的形式,让学生从文字和图片上了解所要欣赏的作品的有关知识。

第6篇

摘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欣赏音乐不是简单的感官愉悦,而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音乐欣赏教学通过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实现对音乐美的判断与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形成完美人格。本文就如何高效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强化音乐的育人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学;欣赏

【中国分类号】G623.71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一、 加强音乐欣赏方法教学,让学生感悟方法,提高欣赏水平

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不是一下子就可提高到很高程度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首先是通过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纯粹为了体会对音乐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欣赏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从音乐音响中获得一种愉悦,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这些音响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这些音响本身的愉悦感觉。单凭这种感染力就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无需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其次,学会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表达。艾伦•科普兰曾说:“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含义,而这种含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欣赏能力,可以选择一些主体单一、表达意义明确的音乐去聆听,而后再有选择性地欣赏室内乐、奏鸣曲、交响曲等。由于欣赏者的经历、文化素质、艺术品位不同,对欣赏主题音乐含义的理解和描绘,也会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感受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征。最后,达到心智交融的音乐欣赏水平,在欣赏中得到美好音乐熏陶,让音乐成为享受。音乐的旋律、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

二、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欣赏者被音乐所陶醉,他企图融入音乐中去,把音乐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另一种情况是,音乐被欣赏者所把握,欣赏者企图从不同角度,对音乐做出评价。作为旁观者,应该把音乐看作一个客体,在自我和音乐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我们欣赏一部悲剧性音乐作品时,往往会被音乐所感动的并不仅仅是其中的悲剧性内容,或许更多的是其中的艺术性。音乐不仅给我们带来悲哀,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欢乐,当我们忘却自我融入音乐之中的时候,会与音乐一同悲伤,当我们作为旁观者从音乐中体味到美的时候会得到愉悦。音乐欣赏正是在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之中,将音乐的情绪与欣赏者的情绪交融在一起。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达到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平衡统一。同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欣赏者凭直觉直接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美感,无需用理性的方式对音乐音响进行分析,单凭感觉去完成对音乐的审美判断。另一种情形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利用理性的方式去把握音响结构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并由此获得美感愉悦。当然这两种情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欣赏者完整的音乐审美结构。问题是,前者多出现在非专业欣赏者的活动中,而后者则只有在经过专业训练的欣赏者群体中才可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专业的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依然不能放弃直觉感性效应。因为这种单纯的直觉能摆脱概念的约束,而把丰富多彩的幻觉带给欣赏者的心灵。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如何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让学生在听赏、表现、游戏、律动、创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与音乐释放的情感发生心灵的共振。比如说在刘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她让学生视唱不同的音乐主题来感受不同的音乐意境,在“与学生分别走男女舞步”的教学环节中让生对比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等;在严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他将学生分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视唱主旋律来表现不同的角色,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他还安排了芭蕾舞基本手位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律动的过程中感受舞剧的形体魅力。

总之,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神奇的,愉悦的感觉,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有句老话说“观千剑而后识器,闻千曲而后晓声。”多听、多感知、多探究,就一定能成为精于音乐欣赏的好听众。所以音乐教师认真上好音乐欣赏课,中学音乐欣赏课才不会形同虚设,才能使音乐学科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不断地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7篇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课程特点

音乐欣赏教学是指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音响的感受并引起感悟及联想来提高审美情趣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音乐欣赏课而言,开设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也是根据课程的特点而设定的。目前初中的音乐欣赏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观色彩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表达的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这是音乐的重要特征。它决定了音乐欣赏感受的模糊性质。因此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带有明显的主观再造的成分。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人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的感受也必定是不同的。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与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历都是不同的。同样的作品,恐怕有“一百个观众,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如果你只是欣赏音乐的美感,也许就不需要深入了解,但在欣赏音乐前了解许多必要的知识,那么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就会更深入。当然,我们强调音乐欣赏主观心理这种不共性的同时,并不排斥音乐欣赏认同心理的一面。

(二)情感效应

音乐欣赏课具有情感诱发的特点。在音乐欣赏课中,诱感效应的原因很多。例如:情感信息的认同心理,可以使听众的思想情感与音乐的表达的情感相吻合或极为接近,从而诱感效应。或者欣赏者聆听音乐时,无意中将音乐信息同某一过程联系起来,按个人愿望来解释和感受,诱感的想象。

(三)欣赏的自由性

新音乐大纲没有规定音乐欣赏的内容,所以广大音乐教师在选择的时候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广的选择余地。可是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实际上最先应该考虑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和青春期的性格特点。要将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提供给他们,选择一些更具有教育意义和更具艺术性的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音乐特点,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戏曲等等,让学生们觉得音乐是可以深入到平时的生活中去的,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音乐的世界。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通过音乐欣赏课提高初中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所有音乐老师探索的问题。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欣赏者必然要经过一个心理反应过程,由感知外部音响展开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欣赏课的课程特点,引导学生逐渐由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迈进,设计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

(一)以兴趣引导学生

“兴趣”作为一种对周围的现象或事物表现出的喜好情绪,由于它为每一个人提供内在动力,所以有利于指导人们参与各种活动。因为音乐教学充满了乐趣,所以,学生会觉得音乐课是十分有趣的。我们只需要结合音乐的这个特点,认真地设计课程,学生就能对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歌曲彝族民歌《阿西里西》之前,教师首先声情并茂地示范演唱《赶圩回来阿哩哩》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让学生猜想她们可能属于哪一个民族的民歌,并给学生一定的提示,采用排除法,排除以往所学的新疆民歌和藏族民歌后(其实也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再让学生判断。那么学生就猜想出了很多个答案,期待着老师的肯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情绪及歌曲中衬词的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回答准确,所以就会有学生之间相互竞争回答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激发出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实际上,在这个环节当中,学生就会主动地把彝族民歌的特点总结和概括出来。如果他们的回答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也会对音乐更加感兴趣。

(二)以流行歌曲激发学生乐趣

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相比,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似乎更迷恋于流行歌曲,在他们的世界里,周杰伦、超级女声等往往占据了他们的全部生活。我们的课堂已经出现了很多好听的通俗歌曲,比如《让世界充满爱》、《走进》等,这些歌曲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传统的教学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喜爱和感兴趣的歌曲,要和他们交流和讨论,要和他们一起学唱流行歌曲。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和学生们平静地谈论流行歌曲,如通过对周杰伦的几首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判断他的优点和不足,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追星的时候能够保持理性。

(三)交流互动

我们还要在教授新课程的时候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互动,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实际上,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必须保持不断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课堂上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老师也能接收到学生在学习时的体会和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才能保持积极向上、乐观从容的心态。

三、结论

第8篇

中学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一、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

平。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3、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钛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史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第9篇

普通高中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一、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谋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 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3 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 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

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再次欣赏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四、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欣赏;创新;兴趣;想象力;多元素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23-01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也能从中学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是初中音乐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更好地上好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吸收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是我们音乐老师一直很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欣赏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去探寻的。

根据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

1.建立适合的音乐欣赏模式,使学生真正的懂得欣赏,提高审美力

纵观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无非就以下几个程序:组织教学〈导入〉――介绍作品(引入新课内容)――初步整体欣赏〈简听〉――分析结构〈以学生为主,教师补充〉――分段欣赏――进一步讲解作品内涵――深入性完整欣赏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模式,是否能让学生们真正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呢?比如,一次学生们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学生初听开头就窃窃私语了,都说太吵了,不好听。我立刻关掉音响,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由我先讲述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它独特的韵味。当我讲到唢呐运用它高超的演技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多种鸟鸣后,学生们立刻回应要好好的听完。从这首曲子,学生体会到了民族乐器――唢呐独特的魅力,也感受到乐曲表现出的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明显地显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音乐欣赏模式,使学生们真正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

2.创设情境,培养美的感受能力,灵活巧妙地用好课本教材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习音乐,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采用最佳的音响(作品内容、演唱演奏水平、音响质量)进行教学,以使学生获得音乐美感的启迪和享受。欣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发重于解说,教师要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诱导,将学生领入音乐的情境之中来感受音乐。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在《进行曲欣赏》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中国人民进行曲》作为开场白。在雄壮的进行曲中,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国庆阅兵时波澜壮阔的动人场面:蓝天下,战机呼啸而过,战士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检阅台……,同学们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音乐之中,许多同学跟着音乐的节奏划起了拍子并高声歌唱。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进行曲的节奏,介绍进行曲的基本知识。这样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根据所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欧洲风情》一课欣赏时,学生对《友谊地久天长》、《伏尔加船夫曲》较熟悉,也容易理解,但对《爱的罗曼史》的理解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中以欣赏《友谊地久天长》或《伏尔加船夫曲》为重点,《爱的罗曼史》的欣赏教学只要根据《实践与创造》第五题的要求,让学生说出演奏乐器的名称及乐曲所表现的音乐情绪即可,不必作过多的要求。

3.营造氛围,视、听并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他能使学生在"音乐心理"中去感受作品,同时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活动中,以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在"倾听"音乐后,教师再介绍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应用多媒体、图片,从视觉到听觉,让学生熟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初听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作品是什么风格、情绪如何?等等,让学生谈对作品的总体感受。通过初听,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听懂音乐,再进行后面的逐段赏析和重点聆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上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视、听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好地体现音乐作为人文科学的特征。

在欣赏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马头琴演奏方式,感受马头琴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万马奔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

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这首小提琴曲时,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在明朗热烈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山峦起伏的苗族山寨、百鸟在晨曦中婉转鸣唱;芦笙高歌、青年男女旋转于清水河畔的情景。这样,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

4.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林丽.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体会[J].成才之路;2010年11期

[2]余立峰.关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3]杨培金.让情感与音乐和谐共生[J].考试周刊;2009年05期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鉴赏能力;审美功能;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它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同时它还具有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等作用。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因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尤为重要,它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谈一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 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昕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他捷径的。

2 学习有关音乐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

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 创设情境,引生“人情”。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Re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

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 鼓励参与,引生“动情”。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知识面比较窄。认识事务很浅显,所以联想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3 课堂延伸,引生“燃情”。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人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

第12篇

如何上好职中生的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欣赏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是学生欣赏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饶有兴趣地进行音乐欣赏。

1.在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结合点,以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的实践中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结构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觉得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时而穿插启发性提问,时而组织活泼热烈的讨论,时而组织饶有兴趣的对话,时而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范唱、范奏等,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欣赏欲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特别是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等特点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创造别样的教学情景。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可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从发源地到出海口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有动有静,加上播音员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长江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象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为长江而歌。

二、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要上好职中生的音乐欣赏课,必须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教师必须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把他们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发学生自身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励进步是尊重学生情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即使学生表现不好时,也不能有任何伤害学生自尊人格的语言与表情,应用善意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去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

2.师生合作、共同参与

音乐欣赏是通过学生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感悟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因此,对于学生正在参与的音乐活动,教师不应是裁判官、局外人、旁观者,而应把自己置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地位,把一切“教”的活动,落实在“学”的活动中,有心做学生的领路人和合作伙伴,有心做一位观众,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近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敢说、感想、敢表现,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

3.活用语言,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欣赏教学语言可有音乐语言、有声语言、无声语言,音乐语言应贯穿于整堂课,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的气氛中。教学中不能用音乐和动作进行表达时,就采用有声语言,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情”,使学生“动心”,达到欣赏的目的。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贵在音乐教师的创造性妙用,以达到欣赏教学的效果。如采用“闭目法”能消除视觉上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采用“竞赛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的高涨激烈,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课堂教学由此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教学上的艺术性

一堂欣赏课有教学难点、重点,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应精心构思、周密设计,作出详细的安排。如采用什么方法入题?设计什么细节启发?如何突出重点?怎样化解难点?音乐教师有时要像一名演员,要演得活灵活现;有时又要像一名故事员,要讲的动听感人,要讲清音乐理论知识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能否生动地讲解,并让学生动情地领会它、掌握它。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也这样诠释音乐作品,这是不对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而不要去框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将教师的偏爱强加于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外国著名音乐家的作品,绝对不能苟同于一些音乐作品的介绍文字。教师不能用行政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学生,诸如:“这是某某大师的杰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多好听呀!”等等语言威慑学生,这样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音乐不像文学,它没有具体形象的描写,大都为抽象的理念。因此,教师不能误导学生,音乐是描绘什么什么的,音乐的可感形象就欣赏者而言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情感的投入,教师丰富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趣的精神力量,如果缺乏了这一投入,即使有过硬的演唱演奏技能,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如欣赏《二泉映月》,教师如果自己心灵都没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怎能让学生感受如泣如诉、悲怆愤恨的情感?因此,教师只有以情感投入时,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提高欣赏的效率。

四、写音乐听后感,提高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

职中生正处在成熟前期,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趣味变异迅速,但又缺乏审美判断力,如不加以指导,很容易成为各种“新潮”音乐的趋奉者,糊里糊涂地成为“追星族”。在教学中,一些旋律优美、思想性强的作品,我让学生写听后感,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得到理性上的提高。例如:欣赏《黄河》时,我在介绍作品的有关背景之后,放一段万人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录像,让学生从乐曲中,深切地感受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那富有震撼力的旋律,深切的情感,号角般的歌声,一次次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临下课时,我布置了音乐听后感的作业,并强调:这节课同学们热情非常高,因为每个人都是怀着深厚的爱国之情来聆听的,也许这种感觉是伴随着音乐存在的,但是爱国主义精神是永恒的,让我们把瞬间的感受化作永远的记忆,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经过我的启发,学生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看了他们写的音乐听后感,那些发自内心的话,使我感到学生的思维已能从音乐外在的旋律美,深入到音乐的内涵中去,能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认识到真正的美,认识到艺术的价值,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写听后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驰骋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认识自己,用优美的辞藻、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