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

时间:2022-08-04 00:3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项目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项目课程

第1篇

【关键词】项目课程;模式;行动化学习;技术技能

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有用的一线技术能手。目前,在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一、用与学脱节;二、学生学习兴趣提不起来;三、教育资源存在不同程度浪费;四、学生就业困难。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面对这些问题,必须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使目前国民有限的教育资源,真正发挥其效益,应用并服务于社会。项目课程教育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一次革命。

所谓项目课程模式,主要是指教育目的从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的形成出发,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分主次组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结构形式是围绕该技能形成所组成的、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实施某一项目模块,就如同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学生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围绕行动化学习项目,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规定训练项目与自选训练项目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边学习、边实践中完成对最终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理论的理解;技能所涉及的规范、要求,动态的来自工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一线岗位。这是一种有别于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基础理论、再专业理论和专业实习的老三段式、也有别于工厂等用人单位的技能短训班的实用型教学模式。

项目课程模式的目标指向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其对学员的培养模式是:懂理论、更有技术专长、与一线岗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这样的教育模式,须有一套相应的教育体系作保障。

一、课程体系围绕项目工程构建

学生一入学,主要的接触对象是机器,而不是书本;主要活动场所是现场,而不是桌椅整齐的教室;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实用的理论和技术,而不是深奥的推理和论证。项目课程应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课程体系;一切课程教学都在一个明确的目的指导下进行——熟练掌握该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内容以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学生的学习以行动为过程,以完成职业岗位化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方案、教学保障、教师队伍都围绕完成该项目课程而建设。每一项目课程建设具备完成该项目所需的一切功能。课程结构,打破原有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实习体系,围绕以完成项目工程所需为主导的:用则学,所学即所用;不用则弃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构建。项目模块,在主模块下分设基本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操作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维修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模块。课程实施,围绕教学目的提出学习任务——现场认识、感受学习对象——分解学习目标——各个击破(学、验、练结合)——综合演练——考核结束。现场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动手实作提供保障。

在项目课程的外围,附设提高学生素质所需的课程,如应用数学、写作、计算机操作技能、专业外语、体育等。这些附设课程不单独进行系统理论的学习,而是学以致用、服务于项目课程。如学习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写工作报告等,学专业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项目课程和工作对象中所涉及到的外语词汇。素质的提高是为技能服务的。

二、教材体系工程化

学生拿到手的教材不再是数、语、外、原理、基础等系统理论知识教材,而是由项目课程工程目标引导下的模块化教材。为此,教材体系应重新构建。内容多少的取舍,要以够用为度;内容的形式要立足直观,能用图片说明的,不用大段文字叙述;理论的阐述,要以能够讲清概念、阐明原理,认清技术性能、参数对使用的要求为度。理论叙述上不求全面、完整、严密和系统,只求在突出“用”字的同时保持理论的相对完整。对一些难以讲清的概念,在不影响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或使用要领的前提下,只使学生知道“是什么”,不求学生知道“为什么”。深浅、难易的把握,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必要时,对于一些初高中知识进行补充。形式上,项目课程以一两本较厚的手册式文字教材为主,辅以必要的电教教材。一本文字教材,包含围绕项目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规范、操作使用要领、维护检验方法、必要的数据资料等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技术的教科书,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必需资料。编写上,将掌握技术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穿插、分散在应用技术、技能知识之间,使其构成一个整体,自成系统。在项目课程教材外,除了必要的素质教育教材,基础理论教材如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等系统理论教材一般不再单独使用。

三、项目课程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在项目课程教育模式下,教师不再简单地划分为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作实习课教师。每一个项目课程有一个主讲老师,若干名辅导老师。主讲老师应是一师一专、一师多能。所谓一师一专,是指主讲老师是该专业领域的专家。既懂专业理论,也懂技术操作维修;既掌握当前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也关注本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发展动向。所谓一师多能,是指主讲老师既能教授与本项目课程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包括项目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如数理知识、电学知识、化学知识、力学、金属材料学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教授专业操作、维修技术等实作技能。辅导老师应该是某一分项目的行家里手。比如机加工项目下,有车、铣、刨、磨、数控等分项目辅导老师,协同主讲老师完成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理论辅导。为此,学校应该拓宽师资队伍建设的渠道,一方面要制定教师理论学习计划,通过轮番进修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让教师到工、矿、企业、部门带岗轮训。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能够源源不断地把一线的技术技能、岗位知识结构需求等信息带回到学校,为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其能力素质结构始终是一线所需要的。与此同时,一方面要把学校自己培养与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教师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可建立一支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并使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讲评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四、建立项目课程模式的保障系统

项目课程模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现场教学。为此保障现场讲课、实习、实作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和设备,是教学保障建设的重点。教学设备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项目课程模式下,学校和工厂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只有分工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技术学校就是工厂的一部分,是工厂的上层建筑,学校服务于工厂,工厂有义务为学校教学提供方便。因此,在教学保障体系建设中,应把工厂作为学校教学保障建设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规划,分项目、有选择地在工厂进行教学。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上开办的短训班、技术技能培训班相联合,利用他们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

五、项目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模式

项目课程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兴趣融于行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到感性实践,最终形成理念化的技术技能。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形象、直观、实在,不再无目的地学、和学无用的东西。形式上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区别,学生大部分时间不是抱着书本坐在教室被动听老师上课。而是以行动为主的主动自我构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现场感与实用感,使学生自愿参加到学习中来,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教师的引导、带领下,从我要做什么出发,寻求怎么做的方法;在学、验、练、用中主动寻求答案。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学习,也可以单独教练;考试不再是单一的做一套试卷,定一个成绩,而其形式可以是口试、现场实作、或现场实作与问答式相结合;结果也不再一锤定音,时间上可以放宽,一次不能通过可以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符合培训规格要求。加之课程中删去了难学无用的理论,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小,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掌握实用技术上。

项目课程模式教学的开展与实施,必将引发我国职教领域的一次深刻革命,从而改变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使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一切主要矛盾迎刃而解,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素质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实现课程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发项目化课程。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实践经验,从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两方面谈谈个人想法。

一、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原有教材的不足,制约着课改的推行。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教材由高职院校编写或是直接选用高职院校教材。中职学生相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理论还是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上,均有很大的差距。显然,高职教材不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原有教材的知识点是基于自身学科体系,以文字结论的形式呈现,单一、枯燥,不形象直观。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知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不断问世,教材上很多知识已经无法跟上当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用未来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让家长、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满意,让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因此,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想实现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任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必由之路。

其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一部分是中途进修改行的,一部分来自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年轻化,教科研能力相对较弱。1.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所开发的课程目标、任务能准确定位,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拿捏要准,重点、难点如何应对,在开发课程之前,参研教师首先要作深入的思考,这样老师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更有针对性,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很大帮助。2.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要学习当今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树立能力本位思想,打破传统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用先进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只有观念变了,行为才会变;只有行为变了,教学效果才会变。因此,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是把教师从“教书匠”向 “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最后,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满意度有效手段。过去学生学习时往往认为所学非所用,企业会认为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仅是个半成品,不能拿来就用。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更希望学生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在校期间系统完成一些典型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项目化课程采用以行动引导为特点的教学方法,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形势所趋;是教师成长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呢?

二、开发项目化课程

(一)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课程的开发者,在课程开发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这几个问题: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企业调研)?培养的学生将来会做什么(确定工作岗位)?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有计划的实现预定目标(制定教学进程表)?有了这样的思考,就可以梳理出课程开发思路,从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制定教学进程表等六个方面进行开发。也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我们开发的课程才有针对性、实用性。项目化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问题。

(二)项目化课程的含义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按照实用的思路,把一个零件的加工、一个故障的排除、一个服务的提供都理解为项目。对项目的微型化理解,使得开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可能。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而不是知识)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整个工作的课程模式,课程划分的依据是任务边界。

(三)项目化课程的特点

1.教材呈现――项目任务化

以某一具体的项目任务的完成为载体,将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学生任务实施的过程,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做中教”。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钳工实习中,项目“加工创意开瓶器”,学生从接到项目任务单开始,首先要明确做什么,即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过去要他们“知道什么”转向为“我要做什么”;其次要思考怎样做,即要完成这一任务,细化为哪些小任务,从而对整个加工的工作过程有所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工作的计划、决策能力;最后还要想我做得怎么样,要反思我的收获及存在问题,即在这一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我存在的问题在哪儿,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呈现――模块化

项目化教材所选的项目实例,源自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何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调研,由调研报告分析出就业岗位群中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特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两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教师要按工作思维,以“好学够用”为原则,通过任务描述、工作条件、员工具备的前提条件等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工作知识。如钳工实习中,项目“加工创意开瓶器”,教师通过工作思维的加工,这一项目中,知识模块包括锯削加工,锯条的选用;根据加工表面形状、质量的不同,选用锉刀的规格;内凹表面余料的去除方法;机械制图、CAD画图;物理上杠杆原理等知识。项目化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知识点的整合,以好学够用为原则,有利于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3.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项目化教材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后,学生可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学生完成这一工作任务的过程包括咨询、计划、决策、任务实施、检查评价与考核六个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反映该职业工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形式,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的意义。完成该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如在“加工创意开瓶器”项目中,工作对象包括需完成的设计图样、加工的开瓶器成品、与客户的合同、车间主任和质检员的业务沟通,满足经济性、使用性要求和高效率的生产,工作要求则包括组内成员间、各组成员间、员工与任务涉及其他部门间进行专业沟通,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的需求确定生产计划、检查等工作标准规范,自觉进行安全作业等。可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和深度融合。

4.教学方法――行动引导

项目化教材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行动来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指技能与知识,而且包括态度与情感。如以“加工创意开瓶器”为项目载体,教师在任务开始之初,将工作任务编排成“引导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制定计划,确定实施方案,通过引导一个个子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最终的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行动引导,实现学生主动观察、研究、分析、操作实践,最终完成开瓶器的轮廓设计、加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行动引导学生探究,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第3篇

中美课程教材的比照研究

学校从物理、数学、生物、化学四个学科开展中美高中课程教材的比照研究。研究内容具体为:中美化学课程设置的背景、中美教材的编排特点、各模块之间的关联与独立、教材的内容设计、选修与必修的关联、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设计、习题编制等。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理科教材编写的特点,借鉴国外教材的长处,为教材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帮助;同时把美国教材及教学内容与中国教材有效结合,将优势之处本土化,将课程内容有效整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中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目的是应试教育,某种程度导致部分教师教学追求完美,所有学生都按照最高标准要求;比较注重对知识的静态接受,即特别注重知识的简单记忆、积累和重视知识体系构建,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的教育不追求完美,甚全连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也不在意,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生成,即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培养批判和质疑精神。而国际课程本土化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把体验式教学方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补短。

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结合理、化、生科目进行体验式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后,去探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或者说出发生这种现象的条件是什么,进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以此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之能够形成在美国上大学的必要的实践能力。

中美教学手段的研究

在这个研究环节中,我校以数学学科为主要研究科目。美国的数学教学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通过使用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可视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更容易掌握数学的本质,强调学生能够使用图形计算器去探究、发现、证明、建构新知识,注重学生应用图形计算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美国的各种考试,如SAT、ACT、AP考试中都允许使用图形计算器,考察学生应用图形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教学中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想法。那么,学生只要有数学想法,再用计算器去实现,其中的繁琐运算就不是问题。因此这样的技术与中国式数学教学恰到好处地应用才能真正解放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中美课程考试内容的研究

我校在中美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考察、比较、研究中美高中国际课程模式,借鉴与吸收国际课程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方法、课程评估审核等方面做到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美国高中课程将注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和实践创新方面强化,加强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使其更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课程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同多元的高等教育对接,这些均对我校课程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发展进步大有裨益。

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比照中,我们也发现了中美高中知识大量的契合点。我们以此进行教学与考试依据的研究,补充国外教材所不具备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补充国际教材所未涉及的必要知识,利于学生科学合理分配时间,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优质发展,加强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为学生顺利申请国外名校助力。

国内课程国际化的研究

在进行国际课程本土化的研究中,我校不仅以引进的国际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拓展补充研究国内课程如何更好地与国际课程接轨。

以地理学科为例,根据中国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和必修2,参考美国主流自然地理教科书《科学探索者地理》、《AP人文地理》、托福阅读课程、《通过地理课学习思考》等教材,编写了《北京101中学高中国际班地理探究补充教材》,作为国家地理课程的拓展、延伸。

第4篇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笔者所在学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即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关注的教育模式。该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探索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课程组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研讨,明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制定课程改革建设的实施步骤,做到观念新、思路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

二、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非常重要,关系着课程后续的改革实施。定位不准确,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确定课程目标与定位:第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定位不能脱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建立在深入的产业调研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社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格的基础上。第二,由于每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不同,不能仅仅依赖专业的调研,课程本身必须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研。企业生产过程、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技术要求、生产过程管理等环节,都要深入了解和仔细分析。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课程定位。第三,课程的目标与定位不能脱离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条线上不可或缺的一个连接点。第四,通过以上的分析与理解,明确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性质与作用。例如,《平面广告设计与实务》课程之所以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核心课程,是因为它是在经过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后所进行的一门综合性实践应用性课程,并对后续的VI设计、商品包装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课程起到知识和技能的支撑作用,关系着学生实践应用性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三、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课程的整体设计,离不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要围绕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将工作过程融入学习过程,以具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作室为平台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实现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1.与企业合作,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发课程

开发项目化课程必须在企业的支持下共同开展课程调研,共同分析课程所涉及的职业领域,明确工作岗位,在其基础上梳理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另外,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召开课程分析论证会,在企业专家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选取课程内容,制定项目化的课程标准。

2.根据社会、行业的实际应用,进行课程内容的归类

《平面广告设计与实务》课程组通过行业调研分析,将广泛应用于社会、行业的平面广告进行分析、梳理,概括起来主要有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展览广告、会议广告、场地活动广告。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共性,将其整合后,明晰广告形式的类型。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的广告,主要有海报广告、邮寄广告、户外广告、宣传册四大类型。

3.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选取学习内容

选取教学内容,要在了解和熟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及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课程组经过企业实地考察与调研,确定工作的岗位主要分为广告方案策划、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同时,与企业主管和技术专家共同分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能力及素质要求,明确教学内容和要点。

4.基于工作过程程序化教学内容

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程序化的依据是企业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学习的认知规律,既要考虑企业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教学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按照企业设计项目的成品呈现课程成果。把设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归纳整合为课程教学的项目,并实施项目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5.以工作室为平台,实施项目化教学

(1)建设具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作室。课程组在学院的支持下,对平面设计工作室依据企业设计的工作流程,按“项目任务—创意设计—图文输出—后期制作”的布局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完善了工作室的企业文化氛围建设,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根据企业设计制作生产的需要,购置必需的制作设备和工具,用于项目作品制作,达到企业设计制作的基本要求,保证项目化教学的需要。

(2)引入企业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教学。将企业真实设计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同时,积极承接社会服务性项目,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生产性。通过项目的信息收集、分析策划、设计创意、生产制作、企业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设计项目的学习和工作中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和工作技能,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紧密对接,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协作能力、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3)项目化教学的组织实施。课程项目分为企业真实案例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项目设计的工作过程、组织模式、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的组织教学。第一,企业真实案例项目教学。将合作企业实际运行过的设计项目,收集整理输入课程教学资源库;在项目课程的教学中,挑选合适的项目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制订科学、务实的实施计划和项目任务书,将学生按4~6人分成若干个项目任务组,明确工作目标,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社会服务项目教学。从社会上承接服务项目,由学院项目部统一安排;课程组挑选优秀学生组成项目组招标,按企业项目的规范要求和学院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项目实施,重在培养学生的市场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

(4)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实施“1+1”教学。项目化教学由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指导和评价,突破了传统教学脱离企业真实工作环境、脱离企业工作过程的单枪匹马的课程教学方式。企业参与项目教学,带来了企业的市场信息、设计观念、项目管理和评价机制,给课程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气,实现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融合、学习身份与工作身份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5)企业参与课程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为了充分体现课程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市场适应性,确定了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课程成绩由专任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企业参与的集体评价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工作业绩、效果质量、工作表现给予评价,占总成绩的40%;学生按项目任务小组对课程综合项目进行互评,占总成绩的10%;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对课程综合项目共同实施集体评价,占总成绩的50%。这样,改变了以往专任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体现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性,改变了教与学的观念。

(6)开展“网络教学”,实时沟通指导。利用信息网络实时沟通,课内课外紧密联系,师生通过课程网络及时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网络教学的实施,也方便了兼职教师对项目教学的课外指导,为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指导提供了方便。另外,鼓励学生之间利用网络相互沟通、相互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课程团队的建设与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是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保证。要与企业紧密合作,稳定企业兼职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要积极创造条件和鼓励教师取得行业技术职称。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和应用技能的高素质课程团队,才能确保项目化课程教学的质量。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和教研活动、参观考察交流等方式,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实行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建立上岗培训制度,使教师熟悉教育理念和教学规范。课程组专兼教师结对,共同参与课程教学、项目指导,通过教学实践,兼职教师已完全能够胜任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并参与到课程组的社会服务和教科研项目中,提升了团队的综合实力。

第5篇

近年来,测量新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工程测量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地位非常重要,但内容庞杂,要很好地掌握该课程十分不易。因此,在测绘新仪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迅猛发展情况下,探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的。

1 工程测量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落后于生产现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选用合理的教材,根据现场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对普通测量技术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相应的应用测量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增加计算器编程、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应用、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现在大多数的工程测量教材在应用技术章节讲的过于简单,这在教学中要讲到各个方面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普通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通用,应用测量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选用,现代测量技术作为学生熟悉测绘新技术及其应用。

2 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和课间实习相结合是工程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在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引导的角度讲授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讲授中要留出适宜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手段不能一味的以板书为主,要适当的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善课堂环境;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理解是抽象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

现在测量仪器品种甚多,发展迅猛,使得现在的教学设备陈旧和老化严重,落后于生产;而且现在大多数院校的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各种品牌的测量仪器、新仪器和设备,但是现在教学又需要,在这种供需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从网上和仪器厂家收集相关的新仪器的图片和介绍,使学生对新仪器有一定的认识。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网站,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动态。

2.2 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程测量实训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能和测量作业方法的主要途径。但是现在测量实训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设计的实训项目还没有完全和工程建设相结合。

实训项目偏少,测量仪器陈旧,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运用近来;随着高职的扩招,现在的实训设备量偏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改革中,需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

3 工程测量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3.1 工程测量课堂考核的改革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往的考试多采用试卷进行,出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目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不能很好的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考试、仪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3.2 工程测量综合实践考核的改革

工程测量综合实践协同作战特点突出,这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综合实践时,更应该注重对过程的考核,综合实践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实践的每个阶段,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由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给出评价。实习结束后,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实习中,根据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仪器的熟练程度、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考核。

3.3 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项目化教学探索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特点,积极探索项目化教学改革,作如下探索性课程设计。

4.1 课程目标设计

4.1.1 能力(技能)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习,具备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能完成一个单位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定位放线、施工控制及竣工测量工作的能力,为后续的测量实训、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工作打下基础。

(2)具体能力目标。

具有距离测量及相应数据成果整理、分析能力。

具有高程测量及相应数据成果整理、分析能力。

具有角度测量及相应数据成果整理、分析能力。

4.1.2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以下知识。

(1)明确建筑施工测量的任务、要求与工作原则,掌握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

(2)掌握水准仪、钢尺、经纬仪、全站仪等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3)了解现代测量技术发展的趋势。

4.1.3 素质拓展目标

在完成项目任务活动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当前企业经营理念,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能力如下。

(1)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使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

(2)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4.2 课程内容设计(表1)

4.3 项目设计

(1)项目主题:竣工测量验收。

(2)项目选择。

项目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工楼:用于课堂师生共同完成。

项目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4#宿舍楼:作为平行训练项目用于课后学生自主完成。

项目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放线):用于随后两周的综合实训(训练与提高)。

(3)项目分析。

①项目贯穿:选择的项目中包括了: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在完成项目中各分部分项任务中能够贯穿。

②任务驱动:以每个分部分项工程为一个基本单元,每个单元中都有各项具体的任务,每次课堂和课后都需要完成相应的数据分析及成果展现,通过任务驱动,将知识点进行贯穿,所有单元的训练任务完成后,学生应会掌握对应的知识点。

③成果展示:通过两个平行项目中各单元的任务不断推进,学生反复训练,能力不断提升,所有单元的任务完成后,即一份完整的竣工测量报告及竣工图。

④实训设计:课程教学完成后随后选择的项目3进行两周的综合实训,项目3较项目1、项目2难度和复杂程度有所增加,通过综合实训,可实现学生综合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达到训练与提高的能力。

(4)完成项目要求。

①按照给定的项目施工图完成实际工程的竣工测量报告及竣工图的绘制。

②按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测量。

③质量要求:测量数据齐全且符合精度要求。

④时间要求:实际安排教学时间内完成成果。

(5)单元任务明细及进度计划(表2)。

(6)完成项目任务措施。

以目前建筑工程建设三方(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为基本管理单位,将班级分为三个部门,并选出三个部门负责人,以项目1作为教学载体,每个分部分项工程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的具体任务由三个部门分别完成,通过反复训练掌握单元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7)角色模拟及职责划分。

4.4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表3)

4.5 考核方案设计(表4、5)

第6篇

【摘要】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中,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促成课程的“积件”M装。随着多样化微型游戏项目的不断生成,课程也由“师本”转向“生本”,由“利教”转向“利学”,“课程”也就自然变形为“学程”。

【关键词】组装课程;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课程变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43-03

【作者简介】崔志钰,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海门,226100)科研处主任,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错位发展视野下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教学。

一、自主建构课程:迈向学习自由的应然路径

(一)课程模块化促成个性化选课

随着学科综合化课程改革的试水及推进,建构以模块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成为重要的改革朝向,这种模块化课程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技能的训练或能力培养,围绕技能或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于是,课程就由相对独立的若干个模块构成,这些模块是以技术、技能为中心组织而成,其连续性、系统性、相关性并不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以苏教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课程分为六大学习领域(模块):一是“令人称奇的小机器――计算机基础知识简介”;二是“广袤无垠的e空间――Internet的利用”;三是“笔随人意的好秘书――Word文档的操作”;四是“精打细算的巧助手――Excel软件的使用”;五是“绘声绘影的魔术师――多媒体素材的加工”;六是“异彩纷呈的T型台――演示文稿的创制”。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学习。然而,这种个性化选课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模块都是课程的核心知识、技能点,容不得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可以选择,教师的教学依然难以适应这种选择。

(二)项目积件化催生自主性建构

构建项目群形态的课程,即实现课程由模块化向项目化转型是当前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实现了“作品即产品”“所学即所得”的教学效果,使“让学习看得见”变成事实,有效改变了原有的课堂生态。在现实教学中,这种“项目化”依然难以实现学生对课程的自主建构,虽然这种项目来源于企业,可能经过充分的师生协商,但由于项目资源瓶颈的存在,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跑道”,不能保证让每个学生都顺利参与到课程中,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相对“被动”的情况依然存在。实现同一知识、技能点的项目多样化是学生自主选课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同样的核心知识、技能点要有众多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系数的项目载体依附,这些项目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还意味着课堂上要有众多的项目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项目资源。教师是课程多样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这种多样化项目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从这些多样化的教学项目中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生活的“影子”。

二、自行组装课程:基于需求响应的教学探索

(一)多样化游戏积件让课程“随意拼装”

由于教师提供的游戏项目资源单一,学生被迫玩相同的游戏,难以真正做到“玩得过瘾”。因此,要不断增加微型游戏项目资源供给,推动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教学,赋予学生“有选择的玩的自由”,让学生深度“卷入”微型游戏项目课堂,切实满足每个学生的游戏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教学的基本样式。所谓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教学,就是在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在课堂中提供多个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系数的微型游戏项目(或由学生自己开发相应的微型游戏项目),实现多种微型游戏项目课堂共存,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微型游戏项目进行学习的教学样式。

例如,在教学模块“异彩纷呈的T型台――演示文稿的创制”中,针对PPT中的触发器、动画设置这一核心技能点,在与学生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我们研发出“猜猜写了什么”“城堡阻击战”“打靶”“换装游戏”“模拟火箭发射”“找不同”“人生阻击战”等多样化微型游戏项目,在这些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中,又交叉融入艺术字、放映方式的设置等关联技能点,并且包含幻灯片播放、保存、自定义图形等通用技能点,这些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积件”既有类型上的差异又有难度上的区分,可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游戏需求。在教师提供多样化微型游戏项目的基础上,教师并不限定学生的游戏项目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研发新的游戏项目。这种游戏研发必须遵循商定的游戏规则,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即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研发出包括核心知识、技能点的游戏项目,这种学生研发的游戏项目不但可供学生自由玩乐,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积累宝贵的微型游戏项目资源,学生无形中成为师本课程的重要建构者;每个学生在每个教学单元中选择不同的游戏项目,这些不同的游戏项目构成了不同的课程,学生成为自我课程的真正建构者。

(二)网格化传递路径让学习“自我定制”

当经师生广泛协商而产生的多样化微型游戏项目呈现在课堂中时,学生拥有了“随意拼装”微型游戏项目“积件”的权利,这种相对自由的课程“拼装”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课程的主人,一旦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课堂就再也无法维持先前的样态,学习的路径也不再拘泥于仅有的几条“羊肠小道”,更不用拘泥于那种单向或简单双向的意义传输,意义传递呈现出网格化形态。

这种课堂意义传递的网格化形态源自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微型游戏项目,这种由课程选择权而自然生发的学习选择权使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习内容。这种由学习选择权生发的课程实施权使课堂不再同步,学习也不再同调,课堂呈现“异样”的精彩。在这些“异样”中,“无法预约”的学习共同体自然形成,教师不再把持和主导课堂,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堂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这种学习资源不仅是多样化的微型游戏项目资源,还包括形式多样的助学资源(如各种微课视频等)、环境资源(如交流环境、互动平台等)等;教师的角色还体现为核心知识与技能的点拨者,虽然游戏项目多样,但每个游戏项目中的核心知识、技能点却相似,由于每个学生的学力不同,他们虽然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来完成学习,但教师的点拨在当下的课堂生态下依旧是助学的重要“一元”;教师更是游戏规则执行的监督者,虽然学生可以“自我定制”学习,但他们必须受到游戏规则的制约,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网格化的意义传递因“突触”的联结而伴随意义生长。如上例中,当教师呈现“猜猜写了什么”“城堡阻击战”“打靶”“换装游戏”“模M火箭发射”“找不同”“人生阻击战”等多样化微型游戏项目时,学生并未“照单全收”,有的学生选择在原有游戏资源基础上改编开发,使游戏成为“升级版”,有的学生选择自主开发。在共同体的协同努力下,创意与技术交织、思维与灵感碰撞,新的游戏不断涌现,出现了如“黄金矿工”“五子连珠”“走迷宫”等新型的微型游戏项目。

三、组织再造课程:促成自由玩乐的游戏超市

(一)从课程组装到组织再造的意义诠释

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课堂上有众多的微型游戏项目让学生自由“组装”,这是一种课程选择权、参与权、实施权的回归,从根本上矫正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固化的课程使用权偏差,改变了把学生排除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之外的不合理现象,实现了课程对于学生的意义回归。长期以来,教师把控着课程的使用权,教师虽然不具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必须按照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但具有教授课程、解释课程、处理课程的权利,正是这种教授、解释和处理促进了“师本课程”的形成。在课程面前,学生只是课程内容的接受者、课程目标的检测对象,学生与课程之间始终隔着“第三者”,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社会意志”,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增加一些“学校意志”和“教师意志”,却很难体现“学生意志”,“学本课程”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微型游戏项目多样化教学中,通过课程的“项目组装”,学生自主选择游戏项目、自主决定学习目标、自主规划学习进程,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心仪的项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学习,课堂学习过程演变为游戏“玩―拆―装―做”的过程,演变成这些心仪项目的“堆积”过程。课程就在这样的“堆积”中形成,也正是在这样的“堆积”中,每个学生都生成了个性化的“生本课程”。这种自然生成无意间实现了课程的组织再造,这种组织再造使课程突破了既有的课程形态,突破了固有的课程认知,突破了原有的课程形成方式,超出了很多人对课程的想象,实现了课程的意义生长。

(二)从游戏项目到游戏超市的神形嬗变

第7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项目课程 项目开发 课程开发

当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结构性偏差。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进一步来说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职业院校都积极地进行了课程模式改革。项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把握职业教育本质内涵、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等方面,代表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探索、研究并推广的课程模式。本文从项目课程的含义、体系结构、开发主体等三个方面,结合我市项目课程开发的实际阐述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涵。

一、项目课程的含义

项目课程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我们对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强调应用技能来获得产品。项目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对课程内容做些删减或对编排顺序做些调整,更重要的是项目课程还必须触及按照何种逻辑来设置课程的问题。

项目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通过三方面来表述。(1)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为什么。(2)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则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3)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教学顺序按照项目编排展开,只要能服务于工作任务的学习就行,不必拘泥于学科理论的顺序。

二、项目课程的体系结构

1.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

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综合论和结果论。

(1)联系论要求改变过去与任务过程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如通过电动机正反转项目的训练过程学习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力拖动、电气控制技术等知识。

(2)结构论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不管是机电、数控、汽修专业,还是文秘、财会、计算机等专业,都可以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过程进行。按照工作任务过程设计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

(3)综合论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字出软件,传统教学体例是:①Word的启动与退出;②汉字输入;③文件的新建和保存;④文件的复制、剪切和粘贴;⑤文字的修饰和排版;⑥页面设置;⑦文章的打印输出;⑧插入图片;⑨插入修饰文本框;⑩插入和修饰表格。而采用项目课程教学的案例则是:任务一,输入一首诗;任务二,打印通知;任务三,制作图文声并茂的唐诗;任务四,设计电子报刊;任务五,编辑论文;任务六,建立和群发成绩单。

(4)结果论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结合本校的实训,学生通过电工、电子、数控、模具制作等可以获得自己亲手加工的零件,有效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实践观把实践仅仅理解为技能的反复训练,把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

2.项目课程的体系结构

长期主导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者们常常按照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或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而不是按照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进行研究,这就导致学科的发展往往与生产、生活的发展有所脱节。项目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这里所涉及的职业不是以认识世界为职业工作目标的,而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以建设、改造世界为职业工作目标的部分职业。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实现,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工作体系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体系。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任务而存在,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项目课程的结构必然取决于工作结构。显然,项目课程的功能定位不同于学科课程,它适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项目课程模式体系结构是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

三、项目课程的开发主体

项目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人社、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支持和课程专家的指导,而直接承担开发任务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专家与教师,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只有在他们的紧密合作下,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项目课程。

首先,项目课程继承了能力本位课程重视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这一理念。项目课程开发中,项目选取要建立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作为其课程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选择也要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而对工作任务最为熟悉的人就是那些长期在对应岗位从事工作,且善于反思的企业专家。问题是企业专家该如何参与,在哪些环节他们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存在过度迷信企业专家的倾向,有些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写、项目设计等环节,均反复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结果不仅没有获得有价值的意见,反而使得自己无所适从,课程体系杂乱无章。其实,企业专家只是企业的专家,他们所熟悉的只是工作过程本身,对教育原理,尤其是项目课程开发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其实是非常陌生的。因此,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对如何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应当有客观深入的技术性分析。事实上,企业专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是两个环节,即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及教材编写工作。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阶段,企业专家的角色是提供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意见;教材编写阶段,企业专家的角色是就一些具体问题,如操作过程是否规范、所选设备和技术是否符合企业实际等提供意见。而这两个环节企业专家作用的发挥,均需要以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框架为条件。

其次,项目课程开发中应当承担,而且能够承担主要任务的还是职教教师自己。尽管企业专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们基本不可能承担课程开发中大量的非常艰辛的文本编写工作,同时也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且企业专家在项目课程开发中作用的发挥,也依赖于职教教师的主导行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文化积淀、教师的长期教学经历,使得职教教师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开发出符合职教教学实际的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意味着建立起了基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这是一种企业要求与职业院校智慧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机制,即企业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和教材编写中系统阐明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职业院校则基于这些要求以课程形式设计具体的教育过程,其中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文本的编制。教师是一个富有巨大创新潜力的群体,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创意,而项目课程开发中的项目设计是个弹性大、极富创新的环节,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项目课程开发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四、我市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课程是今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引领方向,国家规划教材和省规划教材大多以这种逻辑来开发课程。项目课程开发在我省很多地方已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我市虽然也开发了一些项目课程教材,但在专业课方面能真正拿得出手,令专家及同行刮目相看的并不多。这对专业课教师是个压力也是个动力,如何开发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有地方社会经济特色的、能服务地方企业的项目课程是专业课教师努力的方向。

1.结合实训车间的实训过程开发项目课程

目前,各职业院校均已投入了很大的资金来建设实训基地,关键问题是如何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才培养效应?实训基地不仅仅是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先进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课程体系,然后按照这一课程体系产品实施要求建设实训中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跳出学科体系,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框架开发项目课程,将会实现很好的效果。

2.利用五金资源优势开发项目课程

五金工业产值在我市所占的工业比值比例很大,全市有很多家五金企业,产品涵盖机械、装潢、工具、小家电等3000多个品种,形成了电动工具、数控加工、汽摩配、不锈钢制品、防盗门、小家电等产业,这些五金产品的加工过程将是职业院校开发项目课程的亮点,也是企业需求的项目课程。

第8篇

随着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不断走入社会,这就为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主要包含的知识基础与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相吻合。本文针对职业教育项目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能够找出一条可行的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道路。

关键词:

工作任务;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项目课程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其主要是依据工作任务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虽然在职业教育项目方面起步较晚,但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和对西方各国的借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构建专属于我国当下社会情况的教育模式,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项目课程的含义

项目课程主要可以分为5种,其分别为:主题项目、题材项目、模板项目、开放项目以及结构项目。而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应归属于结构项目这一类,其主要是在工作任务中制作标准的产品,进而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职业教育项目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这是其核心。这就需要通过上述问题对职业教育项目进行分析,首先就是项目是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愿基础上,事实上,项目课程主要是应用在工作问题解决上,同时还可以应用在具有执行意义的任务中,这就表明了项目课程一定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很好的尊重,但并不以其为基础。其次就是项目是否必须要制作完整的产品,其实,职业教育项目的开发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这就说明任何一个零件如果其具备教学价值,都能够成为职业教学项目的实践品,没有必要是完整的产品。然后就是很多人认为项目必须要是企业的真实写照,这是错误的观点,虽然按照企业项目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能够很好的将项目的实践意义发挥出来,但是一些不是企业但对学生有帮助的项目也可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1]。综上所述,巩固明确职业教育项目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将其进行有效的内容组织和编辑,然后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工作技巧的分析

因为职业教育项目通常都是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所以首要要完成的就是对工作技巧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把握工作的整体结构,详细来讲,主要从下述三个方面内进行分析。首先就对企业专家的选取方面,其一定要与毕业学生的就业区域保持一致性,同时还要对毕业学生的岗位选择、企业的规模和类型等进行有效的掌握,这样才能够保障工作分析是完整的,保证工作模块覆盖学生所有的选择。其次就是对专家的引导,在工作分析,由于企业的专家都是来自不同的企业,其企业在性质和工作内容等方面都不同,这就需要尽量对专家进行引导,让其将自身的建议和意见表达出来,这样就会使得工作的分析变得多样化,将不同的意见进行整理,就能够得到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而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做出基础[2]。最后就是工作板块的分析,在工作板块中通常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主要是指对产品的维修、设备维护、产品设计等,在工作模块中,其仅仅包含工作内容,不需要包含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知识。有效的将工作项目进行模块的划分,能够很好的对职业项目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职业能力。

(二)项目课程结构设计

首先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其结构主要是基于学科结构进行划分的。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主要就是指项目的课程结构,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进行详细的分类,而在分类过程中,要基于工作任务的种类进行区分,而不是通过知识来进行划分。其次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主要就是以前人的开发经验为基础,在项目课程的结构中,其分为很多种,例如网络式、并行式、递进式等,所以在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选取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无论选取任何结构,都要对其进行判断看起是否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最后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场所,所以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中,一定要对课堂的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对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重要程度进行分析,然后制定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课时分配。而不是像传统课堂中,以知识的难易程度来分配。这就需要对不同的岗位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还要对每一个项目结构模块的难易程度进行反复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课时分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还对其职业技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为其未来企业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撑[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了将其有效的开展能够很好的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进行的职业道路中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殷庆宝.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求知导刊,2015(24):78-78.

[2]李亚平.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及其开发[J].当代教育科学,2013(19):42-44.

第9篇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新课程课程价值的彰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初中阶段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新课程以全新的面貌突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课程形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四大学习领域,其课程价值都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对技能的综合培养。

这种课程形态为我们的“项目学习”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我们的校本“项目学习”实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于是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从传统教育强项――劳动技术教育入手,以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破口,建立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项目学习课程。即通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任务、制作一个产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学习领域整合在一起,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成长经验,发展智力,内化品质。

一个学习项目的开发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活动综合实践的过程。更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彰显的过程。

第一,“学习项目”的开发,关心、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兴趣。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亲身获得生活体验、增长社会经验,经历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是对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学习项目”的开发,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式,借助多种技能,涉及多种领域,即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提高对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产品制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习项目”的开发,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建构知识、成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体。开发一个学习项目的所有的流程,每一个环节,甚至“产品”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才得以“完成”。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看得到而又摸得着的“学习项目”之中,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某个项目的主人,某个“产品”的创造者。

第四,“学习项目”的开发,强化了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的培养。一个规范的学习“项目”的生成及完成,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材料之间的互动,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在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强化培养。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首先,校本化“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素质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一个学习项目的开发,源于现实生活,基于学生经验,融合学校教育资源,包括学科资源、教师资源、设施资源等等,还兼顾于社区资源。如,“音乐门铃制作”项目的开发,我们借助中德劳技合作教育经验资源,重视学生劳动过程的体验和技能的掌握;利用好现行教材中物理学科教材资源、艺术教材资源、劳技教材中的金工木工资源,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做懂知识;利用社区和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重视学生接触生活、认识生活的潜能培养;利用项目开发中生成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动手创造、获得成功的态度。总之,开发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提升的过程。

其次,校本化“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创设了条件。新课程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好的学习项目的开发与生成,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为先。如,小班化的课堂形式组织,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选择学习项目;再如,学校项目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动手能力选择学习工具、材料、环境;又如,一个学习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认识、知识、经验进行改进或再创造的生成新的学习项目,以充分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求。另外,一个开发的项目在具体的实践中,完全是学生个性化的做和学,个性能力的锻炼,个性技能的发挥,个性态度的融入,个性情感的体验,个性方法的体现,个性品质的内化。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校本化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创设了条件。

最后,校本化“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后续发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确保受教育者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学会创造、学会关心,获得为社会需求而学习的策略,这一切都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基础。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的深远意义也在于此。如,“节水行动”这样一个学习项目,其中既要对校内用水情况作探究性的调查,又要走出校内对家庭用水情况作调查,有时还可以对某个村落或某个街道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另外,还要在校内课上合作研究制定节水公约,然后走出学校宣传,进行社会服务实践;最后,可以动手对现有用水设施进行改进性设计学习,从而创造新型的节水用具。这个过程,学生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了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都为学生今后走出校园走上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特色学校的建设成为我们自觉的追求,并且从学校的校本实际出发把重点定位在“开发校本项目学习课程,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上。几年的实践也用事实证明,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首先,在开发校本项目学习课程过程中,营造了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①求真园的建成。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教做学合一”倡导者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坐落中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警言名语配映其中,充分呈现出学校项目学习的特色理念。②梅园的建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圣人孔子雕像巍立其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精华在于“温习、实习、实践”,我们以此来呈现“项目学习”特色的基本做法――“习”。③“项目学习”中心的成立,并树立了“项目学习中心”石碑,建造了有利于进行“项目学习”专用工作室,如:陶泥项目室,金工项目室,电工项目室,艺术项目室,项目作品收藏室等,我们追寻的项目学习有了具体实践的基地。④升旗台上“心灵手巧”的镌刻。让学生和老师每天铭记我们学校项目学习特色建设的目标,“学做合一和谐发展”的校旗的制作,使学校里时时飘扬着“项目学习”特色的主旋律。

其次,在开发校本项目学习课程过程中,生成并完善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校本教材。我们根据“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师资源,来开发校本化项目学习教材,使项目学习内容更加贴近自然,更具有人性化,更适应学生的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转化。如今,已经形成的比较完善的项目教材有《音乐门铃制作》《缝纫与刺绣》《艺术挂盘》《西瓜子钳》等。而在实施这些教材时,教材上的内容又成了一个例子而已,学生和老师在过程中随时会生成新的学习“项目”。几年的积累,学校拥有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项目十多个,完全能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选择之需。

最后,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和实施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嫁接到学科教学中去个案性地开发。

我们的愿景是这种项目学习模式渗透到学校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去,从而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与教学的个性特色。

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了强化,不仅能依据课本教,还能根据学校资源和学生实际设计成“项目”教,更能利用生成的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再利用。这样的“教”有效地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的教育思想,久而久之,坚持不懈,并且把这样的“教”嫁接并移植到自己学科教学之中,便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有几位老师已经在尝试实践中得益成长,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坚实了基础。

其次,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策略。如,小班化的授课形式与大综合的学习内容相结合策略;日常化的课时形态与系统性的学习过程相结合策略;过程化的学习评价主导与多样性的成果展示相结合策略;全员性的参与原则与校本化的学习模式相结合策略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10篇

关键词:展示设计专业;项目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展示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是基于对资讯收集、策划、传播与接受反馈的设计活动。它不仅要求展示设计作品具有功能和精神的内涵,还应具备传播与接受的双向互动性,并且符合经济活动的规律。因此,展示设计需要用策划设计、空间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设计等表现手法和方法来达到展示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科课程主要指:展示设计理论、展示设计表现技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掌握等相关的基础课程群,完成学科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技能,这时通过项目课程的方式来进行专业设计阶段和专业综合实训阶段的教学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设置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模式必须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所谓的项目,在展示设计中通常是指完成一项具体的,完整的设计、制作任务,项目课程则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也是提高实践智慧和实际设计工作能力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并不是对学科课程的绝对排斥,而是通过对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改变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扩大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其占据主体的地位,因此,要在适度减少学科课程学时,帮助学生掌握展示设计的一般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搞好项目课程的开发。

首先要精心选择项目,由于展示设计是一个多专业交叉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的项目内容多,范围广,选择项目时,必须从该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及其他工作任务等实际出发,采取从单一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方法进行。

其次,要合理设置课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展示设计专业课程模式必须符合设计项目工作过程的逻辑性,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相关性,这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

再次,要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必须与课程模式相适应。目前,展示设计专业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科课程模式相匹配的,项目课程模式进入学校,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任务就是完成传统课程体系向项目课程体系的转变,而项目本身并不是与传统职业教育课程门类一一对应的,因此从传统的课程体系转变到项目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而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转变方式,即使是同一专业也会存在多种转变方式,下面本人结合实际,谈一谈展示设计专业项目课程设置的三种方式。

1.根据项目课程中各任务的繁简程度,由简至繁的安排任务,并且明确每项任务的目的以及每项任务中应该掌握那些关键知识,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这种方式适合系统性比较强的展示设计项目课程,例如,一个商业专卖店设计的项目课程,可以根据某特定的专卖店案例把整个项目以从简到繁的顺序分解成以下几个任务:(1)专卖店的标志设计;(2)专卖店的门头设计;(3)橱窗设计;(4)店内陈列设计;(5)店内空间设计;(6)专卖店综合设计。这种方式可以把复杂的设计项目进行详细的分解,既可以把之前学习的学科课程的知识融入到实际项目中去,又可以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整个项目中每个细节的设计能力。

2.按照项目工作流程进行项目课程的设置。规范的项目工作流程是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设计效率。按照项目工作流程进行项目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条理,有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展会摊位设计项目课程,可以根据整个项目的以下设计流程来设置课程:(1)分析客户意图,确定设计方向,制定展示设计计划书;(2)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市场调研,收集整理相关资料;(3)初步设计,根据展位的情况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和人员流线的设计;(4)用手绘的方式绘制草图;(5)精确绘图;(6)电脑辅助绘制方案图,完成方案设计。

3.把项目分解成各个不同的并列任务,根据并列任务进行课程设置。这种方式适合比较大的项目课程,事实上,由于展示设计的特殊性,很多实际展示设计项目都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的,用这种并列任务的方式来进行项目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团队中的每个学生负责完成整个项目中的一个子任务,最后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整个项目。例如在进行专题特装展位设计的项目课程的教学时,就可以把专题特装展位设计这个大项目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子任务(表1-1),每个子任务由小组中的一到

两个学生来完成,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学生做临时组长,组长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外还要负责整个设计项目的整体运作和各个任务之间的协调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设计;项目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29-04

一、课程目标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项目作为一类特殊的活动,其表现出来若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征,主要包括:明确的目标;资源成本的约束性;项目实施的一次性;项目的确定性;结果的不可逆转性;项目的整体性。即项目是为实现目标而开展的任务的集合,它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而是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强调项目的整体性,也就是强调项目的过程性和系统性。由此,项目课程目标设计其实质就可以看成是项目的目标。

一般意义上,课程目标分为行为取向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类[1]。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从项目课程的本质特点来看,项目课程目标正体现了行为取向、生成取向和表现取向,是基于行动情境和在行动情境在达成的目标,包括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升、创造精神的培育等。为此,项目课程的目标设计关注的是情境中学习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二)课程目标的定位

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其普通文化课程的定位其实均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普通文化课程要为专业课程服务,其内容选择以有用、够用、实用为准[2]。基于为专业服务的理念,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走遍南京实用英语》项目课程。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面向旅游管理一年级学生开设。基于项目课程目标的分析,对英语项目化课程目标进行设计。

能力目标:能读懂、听懂关于南京城市介绍的各种材料等;能熟练地进行自我介绍、专业介绍,并自如地回答外国友人提出的问题;能简要陈述南京的历史以及城市发展状况;能介绍南京自然景观,回答游客提出的相关问题;能介绍南京风俗文化,如特定节日的风俗习惯等;能介绍南京的美食及相关饮食文化;能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避免触犯文化禁忌;能在介绍南京的基础上介绍自己的家乡。

知识目标:了解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特定词汇,以及所需的句子结构;了解与南京历史相关的汉语、英语资料;理解并掌握南京自然景观的汉语和英文介绍;了解各种节日词汇以及南京风俗的汉语和英语资料;了解并掌握南京美食、小吃、饮食文化相关词汇;了解并掌握中、外文化的差异;掌握自己家乡的特点,以及相关中英文资料。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交流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注重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项目及工作任务设计

(一)课程项目设计原则

《走遍南京实用英语》课程项目设计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让学生不迷茫(项目具体化);二是让学生能动手(项目难度适中);三是让学生有资源可查(项目需具有相应的信息支撑);四是让学生有依靠(教师要能随时提供帮助)。在坚持“学生要做学生能做学生想做学生做出成果”的原则下,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走遍南京实用英语》课程共设计进行自我介绍并表达对南京印象、回顾南京历史、介绍南京自然景观、展示南京风俗文化、介绍南京美食、展示文化禁忌实例、展示我家乡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等7个项目。

在7个项目中,项目1在于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储备以及个人特长、了解学生对于南京的熟知情况,为分组实施项目选拔负责人,同时也为考查课程效果提供参考。项目2、3、4、5是学生在对南京进行调研和搜集资料后进行分组成果展示的平行项目。项目6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和禁忌,是学生在进行项目2~5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项目7是测试项目,重在考核学生的英语活用能力。

(三)训练项目实施设计

在《走遍南京实用英语》课程实施中,项目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对项目进行分解,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搜集、整理资料,课堂展示并回答观众提问,进行组内互评。教师进行项目布置、提供必要的帮助,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验收和点评并进行实例展示。单个项目实施过程主要为:教师对项目布置和讲解、各小组课后进行项目分解和任务分工、组员信息搜集整理、课堂展示、提问与应答、点评验收和实例展示7个环节。具体实施进程见表1。对于每个项目,都列出训练方式及步骤,以及结果展示方式。

本课程通过具体、可操作的项目训练,使学生熟悉项目的各个环节,将项目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成果展示这一环节呈现出来。课程以学生分组的项目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起辅助作用。在项目开始时,教师进行项目讲解,指出该项目注意事项,并在学生项目活动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堂展示之后,教师需做出点评,给出相关项目的实例展示,以起到示范作用,为下个项目活动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三、课程考核方法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考核应注重表现性评价,其任务设计与考核体现在每个项目中,且对于每个项目及对应的工作过程都有具体详细的考核方案和细则[3]。《走遍南京实用英语》课程中各项课程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训练项目成绩和期末测试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10%,训练项目成绩占60%,期末测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分为出勤、组内互评和教师打分三项,分别占20%、40%和40%。训练项目成绩分六个模块,项目1~6各占10%,每个项目也是由组内学生互评(30%)、游客打分(30%)和教师打分(40%)三部分组成。项目考核对应能力目标2~7。期末测试为项目7,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项目1~6中所培养的能力综合应用到其他城市,对应能力目标8。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30.

[2]徐国庆.论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14-17.

[3]朱金福.表现性评价在高职项目化课程考核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34-37.

Exploration on the Project Design of English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Practical English for Touring All Over Nanjing” of Nanjing Chemical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 Xiao-jie, LI Qing-hua

(Nanjing Chemical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48, China)

第12篇

一、评什么:基于目标的评价内容阐述

评价内容是评价活动所指向的被评价者的表现领域。从逻辑上来讲,它是整个评价活动的逻辑起点,即只有明确了要“评价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策划“如何评价”等系列活动。从要素构成来讲,它是评价体系基石——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评价什么”将类化为评价指标,并与具化性的行为表现和区分性的表现水平一起构成完整的评价标准,用来作为整个评价活动的标尺。由此可见,评价内容的确定是设计评价活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在项目课程中学生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哪些?其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下面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教育评价之父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在这一思考路径的指导下,项目课程中学生评价内容的确定应基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目标。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旨在通过“做项目”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里可以引申出确定项目课程学生评价内容的两个关键词:“做项目”和“综合职业能力”。“做项目”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项目课程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执行项目活动、形成项目成果。“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它是由多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素质结构,体现于对完整工作过程的掌握之中。仔细分析这两个概念的深刻内涵,虽不能凭此就勾勒出项目课程学生评价内容的完整要素,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学习素养以及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其中,前两者可称为评价的基本内容,后两者可称为评价的特色内容。

(一)项目课程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

知识和技能是传统课程中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知识的掌握水平和技能的熟练程度。项目课程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其评价内容不会忽略了知识和技能,但也不会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而是对其合理取舍、适当改造。

首先,理论知识是学生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并不否认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不完全排斥学科课程。任何工作过程的完成都需要应用大量理论知识,项目课程所依据的工作知识体系也有自己抽象的概念、理论和规则。就内容而言,项目课程知识与传统课程知识存在广泛的交叉点,其真正的区别在于知识的存在形式。因此,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理论知识不重要的假象,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理论知识应该出现在评价内容之列,只是需要正确处理其评价比重和评价方式等问题。

其次,操作技能是学生评价中的主要内容,因为实践性、操作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学术性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高水平的操作技能也是职校学生在职场中的优势竞争力。对操作技能的评价毋庸置疑,问题在于要使这一评价内容的指向更加明确具体,也就是说,需要确定出所要评价的操作技能各方面的特征,如操作技能是否具有合理的结构,是否速度快且质量高,是否能够调节自如等。总之,项目课程学生评价的内容之中必然要有操作技能,而且是界定明确、易于评价的操作技能。

(二)项目课程学生评价的特色内容

学习素养和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很少涉及,是项目课程中学生评价的特色内容。在课程教学层面的实施中,项目课程为了保证“养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素养和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进行评价。

1.学习素养

学习素养是学生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学生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策略。首先,学生的兴趣既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指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兴趣,总之就是一种“行为愿望”。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优于传统课程的高明之处就是借由“项目”这一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高效掌握工作知识,正确认识工作世界,顺利进入工作体系。因此,使学生养成对现在学习和将来工作的兴趣和憧憬是项目课程孜孜以求的,也是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少不了的重要内容。其次,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的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这就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出挑战。实际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既是项目课程的要求,也是变化多端的复杂的工作世界的要求。因此,将学生的学习策略纳入评价内容中,能够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有利于早日养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世界的适应力。

2.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

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是学生评价中的特殊内容。如前所述,项目课程就是要通过“做项目”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项目课程的学习阶段,这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就具体体现为学生在项目中的行为能力——对项目的决策、计划、组织、实施、调整、评价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即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项目的计划与执行过程中有一种能力尤为重要——联系的能力,即联系理论与实践,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的能力。这里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内容单独列出,是因为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问题情境中,体现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之,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是项目课程学生评价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上是笔者对项目课程中学生评价内容所作的较为粗浅的阐述,其意图并不在勾勒评价内容的完整图景,只希望能够为实践中项目课程的学生评价提供可以选择的方向。

二、如何评:基于评价原则的评价方法选择

探讨完项目课程学生评价的内容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了。在实践中,如何评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何收集和分析评价信息或评价证据的问题。实际上,对评价信息的任何收集和分析活动都离不开一定原则的指导和一定方法的支撑,下面就将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评价原则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是由评价内容、评价性质等具体问题决定的,但无论如何,评价活动都有若干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对项目课程学生评价来说,至少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深刻性原则

深刻性是指在收集或分析信息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或途径,都要深入实践,充分取证,全面分析,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要害和实质。评价过程的深刻性是评价结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讲,项目课程学生评价活动的深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收集信息时,评价主体要深入了解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在评价情境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搜集证据。第二,在分析处理信息时,评价主体要在透彻理解评价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评价资料,并与学生、家长等积极沟通,及时反馈。

2.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指在保证评价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评价程序应当务实,最大限度地与现实相结合。这一原则看上去容易,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忽视,其原因是大多数人在做计划时都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来讲,项目课程学生评价活动的可行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时间资源和物质资源方面可行,即以收集和分析信息为主的评价过程不要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要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大负担。第二,在技术操作方面可行,即评价方法要操作简便、易于实施,评价程序要清晰明了、易于管理。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分为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分析评价信息的方法。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分析信息的过程常常被包括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在对评价信息进行收集的同时往往就已经完成了对评价信息的初步分析。因此,以下对项目课程中学生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评价信息的收集方法。

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不同的评价内容都有相应的信息收集方法。在收集评价信息时应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收集方法能为这一评价内容提供最好的信息呢?例如,如果要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应该进行一次纸笔测验,可能应该根据学生的作品来作出推断,也可能应该通过观察来进行度量。总之,要获得适当的评价信息,就要依据评价内容、评价目标和评价情境等具体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信息收集方法。下面我们围绕几种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来展开讨论。

1.纸笔测验法

纸笔测验是传统评价中教师最常用的评价方式。那么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是否应该沿用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呢?有观点认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旨在培养能利用工具制作实际产品、提供实际服务的人才,而不是舞文弄墨、做题答卷,因此,纸笔测验在这里的评价作用不明显,可以取消。其实不然,正如理论知识在评价内容中不可或缺一样,纸笔测验在评价方法中也该占有一席之位,因为它在评价客观性、基础性内容方面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往对纸笔测验的批评主要是源于对它的滥用、误用,以及试卷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缺失。

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纸笔测验主要用于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问答等多种题型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等。另外,纸笔测验在进行试卷编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命题要设计细目表及试卷内容架构,有规律、有系统地编制,保证质量。(2)题目类型要多样化,依据不同的测验目的选取适当的试题类型。(3)重视各题型的命题及书写规则,力求精简明确,切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等。总之,只要情境使用得当,试卷编制得法,纸笔测验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会发挥出高效的评价作用。

2.观察法

观察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在项目课程中主要是为学生的操作技能、学习素养、项目计划与执行能力等评价内容提供信息。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即通过观察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性表现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信息反馈及指导意见。实际上,这里又存在着一个争论的焦点,即在确定项目课程学生评价方法时,有学者认为,在项目课程中学生所制作的项目作品本身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所以,再进行过程中的观察和评价是多余的。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项目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做”项目产品的过程中养成能力,所以重点是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而不是过程所产生的项目产品。而且,项目作品的制作过程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对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观察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问题:(1)灵活运用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及其行为表现,为有效的学生评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2)善于运用多元化的观察工具,尽可能使观察过程科学而高效。(3)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辅以访谈来弥补观察中可能存在的模糊、不深刻之处。

3.作品收集法

作品收集是指通过收集学生的作品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考核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综合运用,考核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且考核了学生的同伴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对学生专业能力比较全面的考核。在项目课程中,按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项目产品,这就顺理成章地为作品收集法的运用提供了条件。

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作品收集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问题:(1)项目课程中的作品收集不应仅仅关注项目的最终产品,还要注意收集过程性产品,以全面展现学生的学习素养及项目计划、执行能力等。(2)教师应在项目启动之前就告知学生有关项目产品的评价标准,这样既有利于彰显评价的公开、公平性,也有利于指导学生顺利开展项目、完成作品。(3)评价者在对作品进行审核评价时,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由教师、专家或学生代表组成答辩委员会,听取学生的讲解介绍、自我评价,并进行询问和考查,然后根据评分表给学生打分。

三、评得怎样:基于评价有效性的质量控制

明确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之后,就要面临评价结果的问题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评价活动会牵涉多方面的因素,其过程的复杂性难免会影响结果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就必须监控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在项目课程学生评价中,如果想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评价主体的评价能力是保证评价质量的基础。评价主体是整个评价活动的执行者,他们的评价能力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等评价主体的评价培训,提高他们的评价技术和评价理论水平,使之在评价实践中能较好地、客观公正地记录、观察和执行评价任务。

(二)学生的积极配合是保证评价质量的关键。项目课程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顺利养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学生必须摆正对评价的正确认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入评价体系,配合评价活动的实施。只有这样,学生评价才能实现功能的最大化,才能实现优质、高效。

(三)不断反思评价体系是保证评价质量的源泉。对评价体系的不断反思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即元评价。对整个评价的反思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评价设计、评价方法、评价实施、评价结果等的反思。经常回顾和改善评价体系,有利于发现评价中的偏向与误区,便于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从而确保教师、学生等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教育收益,是提高评价有效性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坤崇.教学评估:多种评价工具的设计及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孙冬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