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科学教学

三年级科学教学

时间:2022-09-20 07:0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科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科学教学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2、主要材料清单: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植物油等;图片或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玻璃杯、;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磁铁”单元:各种形状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三、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第2篇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综合思考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有系统地开展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 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

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三年级的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呵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由于受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学校某些老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这更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

 

四、教学目标及措施

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学期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需要加强和培养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

在本学期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恰当运用概念图和图表来记录和表达所得到的信息。

五、主要材料清单

“植物”单元

水葫芦、金鱼藻、狗尾草、多种植物的叶、放大镜、塑料尺、蜡笔、水槽。

“动物”单元

四种小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饲养箱(或广口瓶)、饲养盒、鱼缸、金鱼藻、放大镜、泡沫塑料、盘子、玻璃杯、菜叶、青瓜、西

红柿、面包片。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

木条、金属条、塑料条尺、白纸、各种纸制品、滴管、塑料杯、筷子、毛巾、砖块、陶瓷。

“水和空气”单元

信封或者黑色塑料袋或者其他不透明的袋子、透明塑料袋、密封袋、石头、木头、树叶、醋、牛奶、塑料杯、玻璃片、蜡光纸、筷子、试管、细木条、玻璃杯、塑料瓶、水槽、食用油、洗洁精、滴管、吸管、量筒、纸带、胶水、打火机、吹泡泡器、玻璃瓶、注射器、纸巾、橡皮泥、长木条、细线、皮球、托盘天平。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1 科学课始业教学 我们看到了什么

2 校园的树木 大树和小草

3 水生植物 植物的叶

4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5 寻访小动物

6 蜗牛

7 蚯蚓 蚂蚁

8 金鱼 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9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那些材料硬

10 比较韧性 它们吸水吗

11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砖瓦和陶器、瓷器

12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13 水

14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5 谁流得更快一些 比较水的多少

16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吗

17 空气有重量吗

18 学期复习

19 学期复习

第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具:

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饮料瓶盖、泡沫块、纸条、画笔、水槽、烧杯等。

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生:捉到了。

二、引导探究

师:你们是在哪找到蚂蚁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墙角边,我是用馒头渣来引诱的。

生:草丛里,用吃饭时掉的肉沫来引诱的。

生:大路边,我是用糖块引诱的。

……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许多小蚂蚁。

2、  交流对蚂蚁的观察情况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捉蚂蚁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在课前观察蚂蚁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蚂蚁虽小,可是总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蚂蚁们来的来、去的去,好像总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蚂蚁发现大的食物搬不动时就会一群蚂蚁一起搬。

生4:蚂蚁特别喜欢吃甜的和香的东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着就带来了一大群的蚂蚁。

师:现在教师请你们用笔画一只小蚂蚁,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请画得最快的几位同学把画的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

师:这几位同学画得都很好。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画一只小蚂蚁,看看要画好一只小蚂蚁必须要画出小蚂蚁的什么?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

(教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思考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画出小蚂蚁,并让同学们再次拿起笔,把自己的小蚂蚁画得更好并小结。

师小结:

(1)、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笔将蚂蚁刷入瓶内。

(3)、用带有气孔的盖子盖好。

3、研讨观察小蚂蚁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根据我们画得小蚂蚁,同时观察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看看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学生观察小蚂蚁

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生:小蚂蚁有很多脚。

师:那么小蚂蚁到底有多少脚呢?

生:老师,数来数去也数不清。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蚂蚁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没影了。

(教师板书:太小、乱爬)

师: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一种方法就写在预备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组写得方法最多,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

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写出讨论结果。

教师小节出4种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

(2)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3)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4)用放大镜来观察。

师: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是很丰富的,不可限量的,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观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只要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请各组小组长选择领取,观看蚂蚁时教师强调:

(1)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2)注意观察方法(昆虫盒观察法)和观察顺序(从上往下观察)。

(3)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

(4)观察要求:

观察结果要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记录卡上。

师:老师把观察要求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再来说一遍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再请另一名同学说说观察要求)。

(设计意图:老师和学生反复强调观察方法和观察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4、探究出小蚂蚁的身体特点。

师:今天老师把蚂蚁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做客,请各位同学观察时不要伤害小蚂蚁!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师: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生:蚂蚁身体分三节,而且有三对足,头上还有触角。

生:是四节。

生:(多数同学)三节。

师:其他组呢?

生:老师,蚂蚁有些还有翅膀。

生:对,是这样。

生:蚂蚁的3对足长在胸部。

5、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很聪明,观察的也很仔细,蚂蚁的身体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

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有同学说部分蚂蚁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蚂蚁的身体特征呢?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却没有呢?全班注视)

生:蚂蚁老了,所以长翅膀。

生:长翅膀的蚂蚁只是蚂蚁很多种类中的一种。

……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个问题请你们回家上网查一查,再到学校交流吧!

(在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课外延伸

师: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蚂蚁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如蚂蚁怎样吃东西?蚂蚁是怎样用触角传递信息的?冬天我们看不见蚂蚁,蚂蚁去哪了等,你们想不想再继续去研究?

生:想。

师:现在发给每小组一个课外调查表,请各组课下继续观察一下,看看蚂蚁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有趣的事,下一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研究信息报告会”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得《生物的家园》吗?

生:记的。

师:那么,观察完了小蚂蚁,我们应该为小蚂蚁做些什么呢?

生:送小蚂蚁回家。

师:噢,那小蚂蚁家在哪儿?

生:在大树下。

生:在墙角边?我经常看见小蚂蚁在墙边的缝隙中爬

出。

师: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四、:板书设计:

有一对触角

蚂蚁的身体

有三对足

课后反思: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就在于内容来自于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思考,去探索。这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学习适应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41-06

引言

2011年12月24日,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会议以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为要求共评选出24个江苏省首届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江阴市实验小学选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以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成为省首届精品课题,笔者被评为精品课题主持人。

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小学教育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又是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何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一种普遍而典型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典型的分化现象?面对分化现象我们该怎么办……一连串疑问萦绕相伴,而与此相应的,却又是相关理论的贫瘠与实践的不足,以致于对分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只能浅尝即止,深入者甚少。为此,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展开了为期五年的调查与研究。2006年12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年5月课题通过了结题鉴定。

一、课题界定与价值定位

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伴随着经验的获得、行为的产生、能力的训练、潜能的激发和心理倾向的变化而发生的。学习成绩指在校学生一定阶段内,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中,学生所完成相应的学习课业的数量和质量。分化,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指原来学习成绩相对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的差异加剧,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两极分布或多极分布。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状的剖析,对比三年级与其它年级在学习成绩分化上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小学三年级的特点,运用系统论、教学论以及哲学原理,从教与学的和谐性、适配性等方面,探究影响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构建有关分化理论。根据分化理论,建构有效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不利影响,减小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把握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特征,明晰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影响作用,梳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相关因素,探究并归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根据主要成因构建并实施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策略,积累相关实践案例。在实施解决策略中,逐步形成解决分化问题的基本主张。最终,通过改造三年级教学的实践行动,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适配,缩小分化的差异,减缓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消除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二是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三是建构并实施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

三、研究过程与实践举措

(一)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1.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特点的调查研究

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重点开展了有关成绩分化的普遍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时期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三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以及三年级学习成绩各层面学生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典型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低年段的代表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部分4―6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并从分化的层次性、差异度等方面,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数据与其它年级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持续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一个班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分化的结构与变化、个体在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一些变化的跟踪调查。最后,我们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地位与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

2.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们运用教学论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系统论方法、哲学原理等科学理论,从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偶然性两个角度,调查了影响学习成绩分化的诸多因素,涉及了教育体制、教学系统、组织形式、个体差异等客观因素,还有学习个体的主观意志与努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养等主观因素。既有质量观、效益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目标定位、内容整合、学习评价等实践行为层面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基本定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

(二)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

1.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

首先,是对三年级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包括目标要求的定位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内容设置体系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综合应用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其次,是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的调查研究,包括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个性发展特点等;第三,是对三年级教学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调查研究,包括全面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衔接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最后,是对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研究。

2.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对教学刺激的预期目标进行了分析解读,并描绘出了一般教学刺激(主要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所期望的目标与结果的结构图;然后,我们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进行了案例式的剖析,并描绘出了不同类学生“学习适应力”(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技能、学习调控等)的结构图;接着,我们将两类数据及图统一后,计算出两者的比值,并将比值数据进行分类

汇总;最后,我们根据汇总的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教学刺激与“学习适应力”的适配程度,从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改造三年级的实施策略,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基础与现状:另一方面,加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学习动力、学习调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在“教”与“学”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所谓交叉型(cmssing)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原有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基础上,通过融入走班制、分组教学、学习共同体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引领走班制为基本方法,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指导思想,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和结构。使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丰富,结构组织更合理,不同组织形式互补双赢,最终实现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的适配最优化。

三年级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时,在充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心理与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建设立体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需求相适配的整合策略,实施教学内容的灵活调配机制,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相适配的整合目标。

三年级个性化本初生成的教学适配性策略,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捕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流露的、真实的、纯粹的意识、思考与行为等课堂生成的本源面貌、自然源泉。在此基础上开展本初生成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分析,一方面,要对本初生成可能达成的生成目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开展交流互通,使其价值得以体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在价值。

三年级动态化观察解析的评价适配性策略,是通过开展学习性评价,调控引领学习,提高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在动态化的过程中,捕捉课堂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成状况,深度解析课堂生成的一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评价与三年级学生发展需求相适配。

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策略,主要指通过加强原块刺激、采取干扰式训练、活用变式、匹配式剖析、知识的系统化强化训练、应试方法的指导等策略,训练学生的关注力、理解力、决策力、应试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均衡发展。

三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驱动激活策略,主要指通过预设教学的不确定性,多种模式刺激多种感官,加强价值认识提高学习的持久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等策略,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外动力的刺激,从而为学习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调控的优化调配策略,主要指通过对学生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学习,择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发展学生自我调整和控制学习的能力,形成能与三年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相适配的学习调控能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技能的专项训练策略,主要指针对三年级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组织学习技能、信息学习技能和整合学习技能为三大训练内容,保障学习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信息辨析、运用的技能,以及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技能。

三年级学生学习环境的和谐营造策略,主要指通过拓展适度的学习时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创设适宜的班级氛围、培育积极的班级气场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氛围良好、心理体验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研究的结论与成效

(一)理性认识

1.系统论: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分化问题是一个由诸因素组成的系统问题

导致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主观偶然性,涉及了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主体因素、系统内部等诸多方面因素。多样复杂的分化成因,说明了剖析、破解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远不是就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所能达成的,需要综合诸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实际是解读、审视整个三年级教育机理的一个过程。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因此,我们认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问题,实质上是三年级教学的一个系统问题。只有当三年级教学系统的诸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诸因素的效能和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不仅包括与学生认知相适配的信息刺激方式、教学组织方式、认知加工模式、目标评价管理等,还包括学生个体的感知理解、思维想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如图)。

2.关系论: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核心问题

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主要在于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由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教学系统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这是我们研究与思考的基点。因此,无论是破解i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或是寻求解决之道,三年级教与学的和谐问题、适配关系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将这一核心问题演绎成了“6L分化指数”的理论构想(如图)。

图中白色圆形代表“教学刺激”,黑色部分代表“学习适应力”,由于每一个体之间的参差不齐、类型迥异,同一个体的各方面也各有长短、优良不一,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适应结构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图形。“学习适应力”的不同结构面(黑色部分),与整齐划一、相对固定的“教学刺激”结构面(圆形)的比例关系也就复杂多样,它们之间的关系值,我们就称之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指数,即“6L”分化指数。当分化指数越接近“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佳,说明两者的相融程度越高;反之,当分化指数越偏离“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差,说明两者的排斥程度越高。一个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分化指数相对集中于同一数值段时,出现较大差异分化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分化指数集中于多个数值段时,就可能产生较大差异的分化。

3.改造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

根据对分化现象的主要成因与核心问题的分析,我们感到有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问题、关联问题之丰富性、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分化问题本身,就问题论问题、零散的研究已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基于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教育主张,才能深度解读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把握诸因素的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并改造三年级的教育教学,使三年级的教育教学更趋和谐,更合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

就是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改造三年级的主张是指导探究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问题的纲领主张、理论指导,从整体上对三年级教育教学的建构行动、系统调整,是一种整体改造而非局部修缮。

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的理性思考是,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的价值定位,消除或减少与三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之间不适配的矛盾反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尽可能地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以适配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学生的“学习适应力”。以适应教学的共性目标与要求,在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实践成效

1.文本汇编

编著出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主编:徐健湖)、汇编《基于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下的实践研究案例》、《学习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与思考》、《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教学设计》、《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研究成果资料》、《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专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充盈与释放中的激活――江阴市实验小学科研掠影》等。

2.实施效果

根据改造三年级的理论与指导思想,我们实施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主要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与三年级学生相适配的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了整体解读式教学研究、本真教学研究,以课堂观察与解析弥补了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索实践了三年级时期有效“学习适应力”的训练,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适应力”。

通过观察、检测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三年级学生个性差异的适配性变化,三年级学生学习反应力的变化,实验研究前后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变化等,显示出在改造三年级标准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反应力、教与学的和谐程度、适配程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相关积极因素的影响下,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缓减迹象(如图)。

(三)课题影响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鉴定专家组认为:课题选题以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这个切口人手,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立意深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阴市实验小学对小学三年级学业成绩分化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是极其认真的,是很深入的,成果是相当吸引人的。这是一项真研究,表现了江阴实小人的研究品质和研究特点。改造三年级。一个重大命题!”(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本课题的评价)

五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不仅提升了研究品质、扩大了课题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科研管理、三年级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三年级为核心与起点,构建了个性化学科课程、创造性实践课程、主题教育课程、修身养心课程等四大类校本课程;由科研积分管理制度、科研首席制、实小课题研究规范细则等形成的“一线三体系”科研管理模式……近几年,学校的无锡市、江阴市级教师专项课题立项达120余项,其中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22项。连续多年被评为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优秀组织学校。先后培养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科研先进个人、江阴市科研带头人等数十名科研型、学术型的教师,学校名特优教师人数占到了全校教师人数的40%左右。2011年本课题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12月本课题被评为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

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更加坚信: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研究,要立足于三年级整体改造之上,才能形成全面而有深度的研究。同时,我们也感到仅通过一轮课题研究,效果还不是太满意,需要在课题的后研究时代进一步验证假设、推广应用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夏正红,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秀芳,学习检测学[M],太原:新华出版社,1996.

[4]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北京:人民教育,2010(23).

[5]莫景祺,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6]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型评价”课堂评论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7]屠莉娅,以“主体间互动”为焦点的课堂观察与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7(7).

[8]卢敏玲,李树英,课堂学习研究――种优化教与学的评估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9]康廷虎,黎进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7(2).

[10]徐岩,丁朝蓬,建立学业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11]杨鸿,全,论教学知识的统整[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2]常学勤,有效教学的要义:贴近学情动态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第5篇

关键词:福建中专学生 体质健康 现状分析 福建经济学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福建经济学校2011学年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年级男生706人,女生721人,共1427人;二年级男生488人,女生743人,共1231人;三年级男生484,女生711人,共1195人。

2研究方法

指标的选取。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本研究以福建经济学校2011学年在校男、女学生身高、体重、台阶测试、肺活量、握力指数五项作为考察内容。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论文,了解国内外体质健康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其背景。数理统计法。对福建经济学校2011学年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逻辑分析法。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学的方法,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测试项目的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和等级评定:身高标准体重为25分;肺活量体重指数为25分;台阶测试25分,握力25分,满分100分,学生各个测试项目的得分之和为最后得分。86分以上为优秀,76-85分为良好,60-75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福建经济学校体质健康现状与分析

身高。身高作为身体形态特征的一项基本指标,不仅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而且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纵向身体生长发育水平。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男生身高平均值分别为170.91cm、172.05cm、173.05cm,呈上升趋势,说明了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高发育较为正常,差异不显著;女生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身高平均值分别为160.18cm、160.44cm、161.20cm,有稍微的上升趋势,从主观侧面反应其发育正常,无显著性差异。

体重。体重是人体的整体性指标,它反映了人体横向生长和人体的围、宽厚度及重量,也可以直接反映人体营养状况和肌肉的发育程度。表1结果显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男生体重平均值分别为58.43kg、58.69kg、60.27kg,呈上升趋势,但按照身高与体重的比例,说明其发育良好,无显著性差异;女生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体重平均值分别为51.59kg、50.54kg、52.27kg,差异也不是非常显著。

通过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显示,三个年级中,各年级中过轻、偏轻、标准体重、超重、肥胖所占比例显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标准体重各占26.98%、27.05%、33.56%,标准体重人数相对较少,而各年级的偏轻等级分别为53.47%、52.05%、50.04%,体重偏轻过多,偏轻体重严重超过了标准体重人数。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前提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呼出的气体量,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指标,也能够直接反映人体胸廓的发育程度,并间接反映人体的健康程度及锻炼水平。男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肺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580.92ml、3695.53ml、3656.42ml,女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肺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20.04ml、2730.34ml、2794.95ml。可以看出,学生的肺活量随着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说明了我校学生的人体胸廓发育相对完善。

台阶测试。台阶测试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利用台阶的固定高度和频率来完成固定的负荷,它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主要测定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男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台阶测试的平均值分别为57.04、56.32、55.41,女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台阶测试平均值分别为56.20、56.10、55.64。可以看出男女生的台阶测试都呈下降的趋势。说明其心血管系统相对较差,究其原因可能与学生没有很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同时也有可能是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项目不够全面。

本校学生所占比例较多的集中在良好和及格。其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总体优秀率分别是3.78%、4.14%、7.36%,总体成绩呈上升趋势,良好率分别为39.17%、39.48%、47.36%,总体成绩呈上升趋势,同时及格率也有所增长,说明我校学生对体育课程有了一定兴趣和爱好,明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时老师的教学指导也是相当重要的,对学生的体质有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对2011年我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在校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析看,除体重和台阶测试外,其它结果显示学校受测学生体质总体情况基本令人满意,几乎都有上升的趋势。表明当前学校体育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校外体育运动给学生们带来了良好的体质。总体看,本校在体育课教学开展方面相对较好,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了解到, 由于中专学校一般注重专业发展,一部分学生在三年级阶段在校外实习和找工作, 使这部分学生几乎完全不参加体育锻陈,使一部分学生在体育课阶段初步形成的体育锻炼习惯被改变,造成体质下降。

建议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我校学生体重偏轻人数相对较多,所以这就要求学生有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娱乐,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加强我校学生体质状况的监管机制,同时可以在学校设立一些俱乐部, 或者其体质健康与就业、毕业证书等挂钩,以增强学生体质。

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的任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巩固、扩展和弥补。

参考文献:

[1]陈海春,福建省城乡大学生身高差异的比例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6,22(1)

第6篇

摘 要 通过对太原市成成中学生体质进行分析研究,从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对不同年级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学生体质数据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旨在为中学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字 体质数据 体育教学 阳光体育

一、研究目的

成成中学为了更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测评活动中根据教育部、省、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在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2009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工作。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成成中学上报国家中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有目的、科学的锻炼能使身体素质得到合理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对中学生体质监测成绩的调查研究能够及时发现中学生身体素质发育发展的状况,掌握学生体质健康动态,以期为学校体育教学更好的开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成成中学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段划分为高中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龄段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电子期刊室以及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论文、论著、杂志、期刊,从中获取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指标测量法

使用统一配发的中学生体质监测器材,测试指标和方法严格按规定进行。测试仪器有电子身高计、电子体重计、秒表、软式排球、实心球等;测试指标分为形态、素质两大类。分别为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耐力类项目(800/1000m)、身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前抛实心球)、身体素质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排球垫球)五项指标。

3.数理统计法

数据均利用Excel2003、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部三个年级整体情况分析

1.高一、高二、高三年级身高体重测试结果比较

身高标准体重是指身高与体重两者的比例应在正常范围。它通过身高与体重一定的比例关系,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的密度。它可以间接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

图1 身高体重测试结果比较

由图1可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身体形态等级之间存在差异(p

2.高一、高二、高三年级耐力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800/1000m)

身体素质耐力类项目(800/1000m)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中生心肺耐力的水平。

图2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耐力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800/1000m)

由图2可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身体素质耐力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中年级之间存在差异(p

3.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前抛实心球)

身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前抛实心球)反映学生上肢爆发力,以及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

图3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前抛实心球)

由图3可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身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前抛实心球)中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4.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软式排球)

身体素质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排球垫球)反映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和相应项目的运动能力。

图4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软式排球)

由图4可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在身体素质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测试结果比较中年级之间存在差异(p

(二)高一年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1.高一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5 高一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5可见,高一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2.高一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6 高一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6可见,高一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三)高二年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1.高二年级耐力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7 高二年级耐力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7可见,高二年级耐力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2.高二年级速度、灵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8 高二年级速度、灵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8可见,高二年级速度、灵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显著(p

(四)高三年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1.高三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9 高三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9可见,高三年级身高体重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2.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图10 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

由图10可见,高三年级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测试结果性别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耐力类项目、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方面需要加强,学生速度、灵敏类类项目测试结果情况不错。

2.女生在柔韧、力量等级测试结果在及格这个等级和男生出现明显反差,女生的肌肉力量素质、肌肉耐力素质明显低于男生;女生在柔韧、力量等级测试结果在及格这个等级和男生出现明显反差,女生的力量素质明显低于男生;从整体情况分析男生、女生在速度、灵敏身体素质方面较好。

3.学生耐力素质总体情况较好;初中生耐力素质总体情况很好,明显高于高中生耐力素质;学生速度、灵敏类类项目、身体素质柔韧、力量类项目测试结果情况不错。

(二)建议

1.对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的营养与健康进行及时科学引导,较低体重占较高比例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相符,同时注意加强各项身体素质敏感期锻炼。

2.在教学中针对女生的现状,合理设置运动项目以期加强女生上肢、肩带、腰腹背肌力量素质薄弱环节;男生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发展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等。

3.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性别差异设置相应运动项目提高学生心肺耐力素质,同时要有意识培养女生自觉、主动、积极的锻炼意识,以期有效调动她们参与耐力素质练习。

4.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如现在开设模块教学,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科性兴趣,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实现学校健康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昌武.当前在校学生的肺活量现状与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127-129.

第7篇

关键词:汉字偏误;成因;策略

一、追本溯“源”――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成因

我们发现,三年级学生字形相近分辨不清、字音相同或相近混淆、字义相近模糊、书写多笔少画严重等汉字偏误现象特别严重。追本溯“源”,造成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排:重文轻字,识写分流

《语文报社》创始人陶本一教授在《基于语料库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报告》中指出,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组元的方式进行编写,这种编写方式很容易因重视“选文内容”而忽视“选文用字”,使得教材用字随主题而定,并非严格按“识字需要”而定。字词在教材中的出现顺序、复现安排等较少顾及。识字教育是一门科学,“识多少字”“识哪些字”“先识哪些,后识哪些”,以及“如何复现”等都应该有科学依据。目前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所考虑,但还没有一个更科学合理的“序”。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提前大量识字(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200个,其中会写1600个),“多认少写,识写分流”。“多认少写,识写分流”为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发现“多认少写,识写分流”也给学生带了诸多问题,如,三年级学生很多词会说但不会写,当他们有了表达的需要时,就很容易用同音的熟字或形近的熟字来代替。

2.学生特征:感知粗略,易受干扰

三年级学生由于知觉的精确性不够,知觉的分化水平低,造成他们在识字过程中,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往往会忽略。如,“辨别”的“辨”写成“辩”。

三年级学生,由于视、听、知觉的选择性,使得前一种学习易受后续学习的干扰或对后续学习产生干扰。如,学生已经掌握的部件或偏旁,容易受后续学习形近部件或偏旁的干扰。“弋”和“戈”“攵”和“夂”“礻”和“衤”等混用就是受干扰的结果。

除了学生自身难以抗拒的干扰,还有外部环境的干扰,诸如电脑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字牌及不规范的普通话用语,如零售店铺把“零售”写成“另售”,网吧将“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服装店将“依依不舍”写成“衣衣不舍”等,使得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错字、别字,从而形成张冠李戴的习惯。

二、对症下“药”――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应对策略

了解了三年级学生汉字偏误现象严重的成因,教师就要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消除汉字偏误现象,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1.解读教材,因文而教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认真解读教材,才能对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个深层次的了解,才能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堂教学中生字出现的形式大致有这么几种:按照课文内容顺序分散出现字词;将课文中重要的生字新词先集中出现;可以结合阅读内容分几个块面,相对集中地学习生字新词;也可以初读课文时先解决生字读音,理解课文时了解字义,然后集中记忆字形……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因文而异,灵活应用。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于生,以学定教

“让学”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也就是教师放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深入地学习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那么我们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现课堂上真正的“让学”?

改变教学方式,以学定教。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预设课堂教学;课中,适时隐身,多给学生锻炼、发现的机会。三年级学生有了一、二年级的积累,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也慢慢地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因此,对于三年级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生字词,我采用了“小老师式”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布置预习要求:联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自主把握生字字音、字形、字义的难点;课中,由学生上台讲解生字应注意的难点,同时要接受台下同学不理解地方的提问,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以“生”身份,对于一些模糊的认识进行质疑,引导讨论。

3.识记方法,灵活运用

(1)比较辨析识记法

对于教学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时,我们可以用汉字的部首和意义来区别。如,三年级下册“壁”和“璧”。“壁”与“土”有关,因为墙壁上的砖头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与“玉”有关。这种意义教学法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把字写正确的方法。再如,“须、顺”,也是学生易混的字。部件“页”表示头,左边“彡”表示人头上的胡须,把胡须理顺了就是“顺”。通过这样的比较辨析,学生既懂了义,又分辨了形,一举两得。

(2)读音类推识记法

“形旁能表义,声旁能表音。”声旁对于识记汉字、区别字形还是有很大帮助。只要细心辨认,还是可以找到语音线索的。如,“昧味妹―沫抹茉袜”,“昧(mèi)、味(wèi)、妹(mèi)是复韵母ei,所以作声旁“未”字也应是复韵母ei,而“沫(mò)抹(mǒ)茉(mò)袜(wà)”是单韵母,其声旁也是“末”字,也是单韵母。其实,像“炼练拣―冻栋”“创枪抢呛沧苍―伦沦抡轮论”等几组字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做到超前性地预测,或者出示这些字让学生从中找到读音的规律,一定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区分形近字。

(3)形象识记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有些易错的或形体相近的字可以通过编一个口诀、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在教学“投”字时,右上部分和“几”字混淆,虽经反复提醒、督促,但收效甚微。为此,我特地编了便于学生记忆的口诀:“几”上爬上楼,扔掉小钩钩。如,在教学“墓”字时,有人经常把下面的“土”写成“巾”,于是学生自编了一个字谜:太阳已经落在草丛下的泥土中了。又如,“未”与“末”混淆,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

三、重视书写,保证时间

俗话说:“字如其人。”形象地说明了写字好坏的重要性,反映了写字与文化素质的密切关系。首先,学生要写好字,就得坐得住,就要心平气和,就要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在写字过程中,学生的习惯、态度、性情、意志、观察力、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其实,写字的过程就是对字形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是熟悉和巩固、掌握字形的过程。

重视指导过程,保证书写时间。我们教师应认认真真做好生字(特别是易错生字)书写的指导工作:一看,即看结构、看位置、看运笔。二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三写,分描红、临写。四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字,指出优缺点并加以改正。其次,保证学生书写的时间,努力使学生的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力度。”

总之,种种应对策略最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学生汉字偏误的严重现象。教师只有在三年级教学中因文而教,以学定教,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重视书写和实践活动,一定能缓解 “病”情,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

[2]王尚文.说“让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7(05).

第8篇

一、问题的概述

我们认为,高校师范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当顺应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办学规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办学质量的问题。在此,我们侧重就师范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关于师范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我们拟定了如下研究问题:

1. 师范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什么样的定位?

2. 当今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怎样的?

3. 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各课程的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当今英语基础教学的要求?

4. 如何实施“实践能力培养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了考察培养方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按照一定的研究步骤,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利于师范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提出研究问题,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对目前高校师范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毕业生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文献查阅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对师范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了深入了解。就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学院为更好地培养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根据社会对师范英语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特对新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我们把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13年以前的培养目标和2014年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其目标定位有了不同的表述,2013年以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教学的教师以及其他高级英语专门人才”[5]。但从学院毕业生的去向反馈以及社会对师范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表明,其毕业生基本上是以服务中学英语教学为主,因而2014年的培养目标定位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管理专门人才及其他高级英语人才”[6]。

2. 跟踪调查

我们通过对毕业生工作的学校就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进行了跟踪调查,深入了解毕业生在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巡查学生实习的同时,对毕业学生及在岗实习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学校共计省内18所中学,其中市区中学2所、县城中学8所及乡镇中学8所。我们从教学实习及毕业后的教学反馈跟踪调查发现,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同样存在英语基本技能的问题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就英语基本技能方面存在如下问题:1)英语基本技能不能够灵活运用或不够全面;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扎实;3)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出现各种技能或知识性的错误。在教学实践技能方面有如下问题:1)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掌握不够牢固或运用不够灵活;2)对于基本环节(如:组织教学、板书分配、师生互动等)运用不够自然、合理;3)对于提问表述功能和艺术掌握不够扎实等。

3.问卷调查

我们专门对经过一定阶段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培训并经历了一个学期乡镇中学的顶岗教学实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师范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从而对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师范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1) 调查对象: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贵州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参加顶岗的学生(2010级);(2)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对自己在专业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的情况;(3) 调查手段:调查问卷;(4) 调查时间:2013年9月至12月;(5) 调查人数:72人。本调查问卷共分16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此次调查实发问卷数72份,实收问卷数70份。现将问卷调查结果陈述如下:

从问卷中的16个问题的调查情况来看,被调查学生最突出的选项体现了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从调查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们认为最具突出的方面如下:第一、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专业技能,但还需要强化教学实践能力,首先要增强专业基本技能;第二、对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有充分的认识和需求;第三、教学实践能力主要是集中在教学法的课程以及教学试讲、教学实习中获得;第四、缺乏教学科研的经历和能力培养;第五、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有较统一的认识。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按照上述调查的情况来看,要达到和适应社会对英语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师范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就此,我们总结了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中逐步实施“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主要内容

实施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师范专业学生进校的四年学习中循序渐进对他们实施全程专业技能培养和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所谓“全程覆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个学期按计划安排教育技能训练,其内容本着循序渐进和从单一到综合技能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二是在一部分专业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口语、泛读等一些综合运用技能课程以及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教学法等一些高年级课程)中进行授课计划的修订,设立一定比例(8 : 2或者7 : 3)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块,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观点的陈述和交流。为了凸显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增设与教学实践技能相关的辅助课程,比如:教师三字一画(一年级)、教学提问艺术(二年级)、语言交际中的技巧与策略(二年级)、专业实践活动设计(二年级)、课堂教学设计(三年级)、教育科学前沿专题(三年级)、教学调研报告(三年级)、教学研究方法基础(三年级)等,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课外活动,英语学习方法研究组(一年级)、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组(二年级)、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组(二年级)、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组(三年级)、教学环节研究组(三年级)、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研究组(三年级)等,从各个方面激活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出发,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所谓“全程覆盖”,就是从新生入学开始,专业课程实行课堂讲解与分组研讨结合,即实施先讲解后实践的授课模式。任课教师首先讲授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然后将班级分解为小组,专项训练、讨论和总结。每个学生一学期在专业课堂上的实践机会不少于5次。同时,利用电教设备,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程录像,随后采取回放、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了“综合英语”“口语”等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并将尝试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比如:语言学基础、英美文学等),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内容的研讨。我们在上述课程中推行这种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强化教师教育成绩过关

为实现“实践教学全程覆盖”,强化学生的教师素质提高,在四年的本科课程学习中,我们设定了英语师范专业的过关考核内容:

1)计划课程类:英语语音(一年级考核/16学时)、英语口语(二年级考核/36学时)、中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考核/36学时)、中学英语教学方法(三年级考核/36学时);

2)非计划课程类:英语试教(三年级考核)、普通话(毕业以前考核)。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考核,我们希望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有较大提高,逐步达到教师教育的培养要求。此外,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侧重教学实践能力以及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论文,鼓励学生在教学实习期间收集第一手数据进行相关英语教学的调查研究。

第9篇

关键词:三年级;语文教学;审美能力;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和人际关系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大多已跟不上时展变化,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再加上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使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那么,如何来提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呢?我认为在平时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丰富的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学习情绪,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得以发挥出潜在能力,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

1.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鉴赏教材之美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更加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人文色彩。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教材、体会教材之美,从而使学生乐意去学习语文,进而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规范与传统文化的学习精神。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翠鸟》这一课时,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认真仔细阅读全文,欣赏文章的插图,标记出自己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然后在课堂教W中和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学习、探究,充分理解文章主旨和内涵,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内涵之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学习法、实物演示法、空间遐想法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

例如:在学习《荷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通过朗读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幻想一池荷花,微风吹来,荷花随风飘荡,从而更好地引入《荷花》这一节课的学习。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育中要注意小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不仅学会发现养教材之美,还要培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从而进行美的创造。在平时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想象中体会意境之美

平时教学中老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扩展学生的思维,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在想象中体会美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语文之美,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例如:学习《珍珠泉》时老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珍珠泉的视频和图片,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珍珠泉的美,让学生感受到珍珠泉似乎就在眼前。

2.在社会中体会语文之美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总之,语文之美,美在处处,我们要在生活中体会语文之美。

三、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集思广益,进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例如,在学习《画杨桃》这一文章时,课前老师要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合理地为学生设计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文章的主题及写作背景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标记出自己有疑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互相交流,进而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年级的语文是学生语文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当中,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为了秉承我校“起跑,一路争先”学校精神,提高这批学生的语文素质,找到制约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力求 “对症下方,有效提高”,我从调查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情况入手,寻找有针对性措施办法。

一、 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调查

以本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16个班共计724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喜欢怎样上语文课?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擅长哪方面?是否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等等,再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统计。此次共发调查表724份,收回724份。调查的要点是:

1.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喜欢哪方面?

2. 你爱上语文课吗?

3. 平时的语文家庭作业量多不多?

4. 你的爸爸妈妈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

5. 你每月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6. 你觉得影响你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7. 你希望你的语文老师怎样上语文课?

8.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哪方面有难度?

9. 你觉得读课外书有哪些益处?

10. 课外阅读时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

二、 学生语文素养情况简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少

724名学生中每月不读课外书的,三年级有10.2%,四年级有7.5%,五年级有8%,六年级有6.2%。每月只读一本课外书的,三年级有28.5%,四年级有30.6%,五年级有26.6%,六年级有28.4%。每月读2—3本课外书的,三年级优6.2%,四年级有45.4%,五年级有40.2%,六年级有44.3%。每阅读四本以上课外书的,三年级有9.4%,四年级有10%,五年级有15%,六年级有25.2%。

以上数据表明:同学们课外阅读量太少了,主要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不浓厚。

学生大多数喜欢看《查理九世》、《安徒生童话选》、《小学生作文选》等,对中国名著则读得少,在调查中问四大名著的作者,出现了一些笑话。事实说明了小学生不是不喜欢看课外书籍,而是老师和家长没有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课外读物。

(二)学生家庭文化氛围不浓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的家庭缺乏浓厚的文化气息,只限于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大多数学生是在没有几本课外书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刚入小学时身边唯一的读物是语文书,这样的孩子语文素质怎么会好?

调查还表明,724名学生中,有44.2%的父母不支持孩子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对学习不仅没有帮助,还有影响;有33.4%的父母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他们忙于农活、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只要成绩好,看不看课外书随便;22.4%的父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但不会选择,对孩子看哪方面的书从来不过问。

(三)急功近利思想作祟

教师和家长一直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为了考出好成绩,学生们整天背呀写呀算的,课外时间大部分用在数学上,因为数学在考试中容易得高分,拉的分距也较大。他们认为语文枯燥乏味,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不愿意在语文上多花功夫。急功近利的心理使许多学生直至小学毕业才觉得语文水平太差,想回头再补,已经为时已晚了。调查表明:觉得学习语文过程中阅读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占35%,四年级占26%,五年级占28.5%,六年级占33.8%;觉得习作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占62%,四年级占60%,五年级占52%,六年级占40%。学生回答“你为什么读课外书”这个问题,说是“父母或老师要求读的”,三年级学生占45%,四年级占34%,五年级占26%,六年级占24%;说是“自己喜欢的”,三年级学生占38%,四年级占44%,五年级占42%,六年级占47%。对于课外阅读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这个问题,回答“摘抄”的,三年级占66%,四年级占59%,五年级占38%,六年级占28%;回答“其他”的,三年级占18%,四年级占31%,五年级占40%,六年级占47%;回答“写读后感”的,三年级占16%,四年级占10%,五年级占22%,六年级占25%。可见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同时又不愿动笔写,因此语文素养也就很难提高了。

三、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革新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抓住课本,成天让学生捧着一本语文书,读呀、写呀、背呀,总是在字、词、句、段、篇中打圈子,跑来回。如果是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太单调乏味,学习兴趣也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树立“大语文”意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想让学生有这样宏观的意识,就要加强学生的自觉阅读习惯的培养。近年来我们教研室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唐诗宋词,名言警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多读一些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一旦养成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渐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优美。

(二)创设良好阅读条件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摇篮,学生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阅报栏等的作用,定期安排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书刊;努力有效地开展好读书节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使学生爱上阅读;学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小型竞赛,如经典诵读会、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以活动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家庭配合科学引导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城里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往往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后经常听音乐、看古典名著、背唐诗宋词,甚至背《三字经》,这足以说明城里孩子的父母对未来孩子有多么大的期望啊。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同事,他们在孩子刚刚会说话时,就在家里每一件物品上贴上了卡片,写上了名称;每天让孩子看动画片,教孩子背古诗,唱儿歌;为孩子订了《早期教育》、《幼儿画报》等刊物。现在,孩子长大了,在学校读书,他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同一般。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农村孩子的父母、家长,眼界也要放高些,不要只顾挣钱,或是整日整夜坐在麻将桌旁消闲,为了孩子,也爱上读书,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当然,我们农村有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看不懂书,甚至不想看,但家长们应认识到身教甚于言教,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带头爱上读书,多为孩子购买一些读物,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让孩子的身体精神比翼成长。

(四)从小培养良好习惯

功课要学好,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能少。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主体的学生要学会安排利用好时间。每天要按时完成课内作业,不能拖拉,不要让作业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要按规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养成每天读课外书的习惯;要自始至终,坚持不懈。这样与书中人物同欢喜,共悲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五)引导开展实践活动

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然而,作为农村中心小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课改十多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单一学科教学轻综合性学习的现象,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认为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将综合性学习落在实处。

第11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学涯职涯规划;调查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简析

在从事五年制高职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和与学生广泛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校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对未来道路没有清晰的方向,对现在学涯缺少明确具体规划,而学校对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学涯职涯规划缺少专门的指导。

二、研究目的

为了尽快解决此问题,促进学生稳步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下,我校教师心理小组于2015年5月份开始,对五年制高职三年级九个班270位学生做了学涯职涯规划情况调查,并根据统计结果,向学校提出面向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涯职涯规划指导的建议。

三、研究时间

从2015年5月开始至2016年5月(整一年时间)。

四、研究对象

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全体性、同质性、科学性,参加测试的对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第一,我校2013级五年制高职三年级九个班在籍学生;第二,思想品德好,身体健康。

五、研究人员

我校教师心理小组全体成员及2013级五年制高职三年级组教师。

六、调查统计分析

从上面表格中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和确定;学生对长远目标、学习生活规划、每天的目标等,不能准确定位或虽然有但不能坚持;学生的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等不能自觉落实。学生在学习成绩与生活中遇到困惑时,能寻找改进和提升方法;能认识到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在于提升自己学习内动力;学生认为需要发展的关键能力为专注力等;学生在人生规划中最大的困难是社会多元化、选择困难。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我校2013级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需要以下升学和就业方面的指导:①对自我深入了解(兴趣、性格);②能力提升(专注力、执行力及时间管理和规划能力);③对大学各专业具体了解:哪些学校设立哪些专业,专业具体学什么?分数线是多少;④社会对哪些专业人才有需求?⑤对具体职业的了解;⑥不同职业需要对应什么样的性格、能力和专业技能;⑦各种不同职业待遇;⑧如何缓解心理压力;⑨如何坚定信念;⑩如何学好薄弱学科; 如何协调自己、家庭、教师关系; 如何提高抗干扰能力。学校在构建学涯职涯规划指导方案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七、 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1)借鉴国内外在学涯职涯规划指导方面的先进经验。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从国家、政府到学校一般都O有专门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在国内,一些老师创立的新精英网站提供了很多有益的信息。

(2)形成专家指导、家长配合、教师专业、学生投入的多维主体参与的模式。学涯职涯教育涉及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需要专家指导,也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职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应邀请家长参与,给予学生支持。

(3)建立学生学涯职涯规划的三级辅导模式。通过开设讲座―团体辅导―个案指导三级辅导模式,统一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得到针对性帮助。

(4)探讨如何以符合学生需要的形式进行学涯职涯规划指导,如通过人格测试和气质类型等测试、讲座、咨询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价值观等选择自己未来方向。还可以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了解职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5)将学涯规划和职涯规划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设定长期目标(职业)、中期目标(专业)和短期目标(学业),提升目标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6)借助相应的平台和工具对学生进行学涯职涯规划辅导。包括网络平台、阅览室、学校学涯职涯资料库、图书、报刊、杂志及计算机数据库信息、学生档案库。

参考文献:

[1]张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邓宏宝.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开发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3]王英靓.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第12篇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是否乐写。现实是,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拿到题目后,既不知道写什么,也不清楚如何写。确实,要将三年级的孩子领过作文的门槛,并非易事,一方面,教师必须千万百计引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教师还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克服畏难情绪,唯有如此,方能见效。结合近几年的起步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四度”引领,即“先说后写,降低难度”、“走进生活,厚积薄发”、“揣摩章法,把握尺度”、“虚实结合,张弛有度”,把学生领过写作的门槛。

一、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必须与学生的年龄、准备程度相匹配,且遵循由“行为把握”、“表象把握”到“符号把握”的认知规律。习作教学亦不能例外,而“由说到写”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比如,在学完三年级上册的《石榴》后,我让学生把橘子带进课堂,大家一起看、摸、闻、尝。在经历轻松愉快的体验活动之后,学生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橘子是椭圆形的,它的皮摸起来一点儿也不光滑,有许多小疙瘩。”

“虽然橘子看上去有点丑,可是剥开皮,把鼻子凑近了,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闻到淡淡的香气,好像有森林的气息。”(显然这是受电视上某品牌牛奶广告的影响——有草原的味道。)

“放一瓣橘子到嘴里,轻轻一咬,汁就流出来了,酸酸甜甜的,越吃越好吃。”

……

学生有了切身感受,又掌握了有序观察的方法,作文时自然如鱼得水。

二、走进生活,厚积薄发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可见,充实的生活是作文能力提高的前提和保障。

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习作素材,培养细腻、善感的心。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秋天一处景”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走一圈,领略秋天的美景,寻找秋天的色彩。我不时地让学生停下脚步,然后有侧重地介绍一些典型景观。有了见闻,学生自然感受很深。回到教室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校园里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景,学生写得很精彩。

“秋天到了,一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美丽的小花坛。花坛里的一串红就像一串串鞭炮挂在绿叶丛中,又像一个个樱桃缀满枝头……”

“远远望去,花坛里的花儿像一片片红云从花坛中升起……”

在安全至上的校园管理模式下,春游没了,秋游没了,孩子们生活的天地狭窄了,尽管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举家出游的家庭多了,但“家游”的氛围及收获与全班孩子的“群游”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得另辟蹊径。比如,走学科整合之路,与科学、品德、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老师牵手,在校园生活中找素材,以此弥补孩子们生活素材的匮乏。

三、揣摩章法,把握尺度

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其实是有章可循的。不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章法、技巧固然可以传授,但一定要把握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文章的好多段落都体现了“围绕中心写话”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就向学生渗透了什么叫中心句,怎样表达才叫围绕中心说话、写话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围绕“芳芳学习真刻苦”、“一到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等话题进行练笔。

能够围绕中心句清楚、完整地表达一个主题已属不易,此时,教师就不宜再提用打比方等修辞手法的要求,等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这种表达技巧之后,再逐步加大难度。

四、虚实结合,张弛有度

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姑且把写生活中的人和事称为“实”,那么,与之对应,写脑海中想的事就暂且叫做“虚”。我以为,起步作文,宜做到虚实结实,一张一弛,这样既能关注生活的真实,亦能顾及孩子的天性。

比如,指导半命题习作——《假如……》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大胆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想象作文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没有了束缚和顾虑,学生的作文常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