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7 14:5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环境保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规划建设 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城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很多政府的决策部门,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有些顾此失彼,只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是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建设,因此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号召下,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1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1社会生态原则。能够对规划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要素有很多,包括行政机关的要求、区域规划要求、环境保护要求等,规划要充分考虑并服从这些因素要求,从整体出发,适应这些具体要求,创造社会生态效益。
1.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
1.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
1.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
2.5综合生态原则。要突出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行动纲要。树立经营环境,经营城市,科学发展的创新理念,合理调整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2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2.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2.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2.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2.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
3 当前城市生态规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
3.1过分的追求城市化、现代化,导致旧城颠覆性的毁灭。我国从90年代以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性的破坏已是随处可见,各个政府部门急于创造政绩,不顾城市的地域特征,也不顾城市的人居环境,一味地追求建功立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拆除古迹、挖掉古树、占用耕地等。不仅毁坏了许多文物古迹,而且极富地域特征,又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已经荡然无存了。
3.2忽视生态的平衡。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带来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类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兼顾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发展、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模式应运而生。按照国际上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地面应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80 %的地具有透水功能。
3.3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在我国,许多时候的城市规划决策,往往是只有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在行政领导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
3.4部门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道路设计时只注重道路的拓宽,不考虑道路其它综合配套设施及环境设计。例如,现在城市在拓宽道路时,把原有道路旁的树木通通砍掉,拓宽后不进行重新栽种,原有的雨水排污填死等情况。遍布公路下面的管线交叉纵横,存在多头管理,各部门报规划不能协调一致,建设资金独立。常常出现修路在前,水、电、热、排污、通讯紧跟其后,分别开控路面,造成城市天天破路挖沟的尴尬局面。各种管线所用材质不环保,不经济,经常出现跑冒滴漏,不得己对道路面进行破坏。
4 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它符合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设计规范,遵守法定程序,使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规划技术性规范更加充实和严密,逐步推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
4.2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绿化用地指标,科学按排绿化建设用地布局。要强化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绿地不被侵占。在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中,既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又要处理好发展与自然的理性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在具体落实中,应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优先抓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4.3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综合规划。根据对一定规划期限内城市人口增长趋势的预测,综合考虑城乡区域内粮食、蔬菜等各类农作物的消费需求水平以及粮食自给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等因素,确定需长期严格控制和保护的城市基本农田的用地面积和范围,即基本农业生产用地。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外,围绕城区周边的林地、水域、丘陵等具自然地形、地貌特征的各类用地,控制为城市周边近郊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隔离区域,在生态较脆弱区域还可建立独立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减少和防止区域农业生态资源和景观的破坏,维系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平衡,确保城乡正常的共生关系。
6.4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制定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宏观规划控制原则。通过规划对城市整体历史格局进行保护,特别是对历史遗存最丰富、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尖锐矛盾的城市旧城区,应防止为局部商业利益驱动而进行大面积破坏的行为。对能够反映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地段等重点保护地区及其周边环境,要提出严格具体的规划保护措施。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应以继承其文明史和民俗史为目的,不仅局限于整修如故的原则,还应包含保护和恢复历史上对它进行的一切有保留价值的添加与改变;对历史街区应重点保护其空间格局,保留一定比例的老建筑,同时沿袭其外观原貌和环境设施,如街区内的小品、道路、绿化形式等。
参考文献:
[1]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建筑批判,2006,(1).
[2]陈志平.规划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03,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长期以来,我市露采矿山多数沿路、沿河、围绕城镇分布,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且留下了许多重大隐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市加大矿山的关停、并转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市遗留的废弃矿山相对较多,整个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恢复。当前,我市正在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对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意义,按照生态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切实抓好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二、明确目标和职责,加快废弃矿山治理步伐
治理废弃矿山是我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到2007年底,全市废弃并需治理的矿山治理率要达到60%以上。因此,各县(市、区)要在完成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落实年度及分阶段的治理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要按照“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治理力度。治理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工作创新,充分合理利用废弃矿地,因地制宜、因矿制宜,宜景则景、宜耕则耕、宜林则林。要以“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全面推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建立并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责任制。要把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联动、层层落实”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新机制。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对辖区内的矿山生态环境负总责,确定治理工作目标,明确治理工作职责。因公路、高速公路、铁路、航道及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需要而关停废弃的矿山,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治理;因工程建设需要而采挖、建设工程完成后停采的废弃矿山,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治理;矿地已作为建设用地的废弃矿山,由用地单位负责治理;按照政府计划关停的废弃矿山一般由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明确牵头治理单位或由乡镇政府负责治理;其它难以落实治理责任单位的废弃矿山由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落实治理主体,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做好治理工作。
三、强化管理,严格执行备用金制度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防止发生次生地质灾害。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在矿山开办时要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严把准入关;在矿山开采中要加强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要严格执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对正在生产的矿山,国土资源部门应按规定收取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并严格管理,严防挪用或违规返还。露天开采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的收取标准,以矿山开采结束时形成的最终边坡作为计算依据,按40元/平方米标准收取。本意见实施后,新办矿山应按此标准交纳治理备用金。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义务的,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及时返还治理备用金及其利息;验收不合格的,督促其及时按要求完成治理任务;对拒不交纳治理备用金的矿山,要依法严肃查处,直至关停矿山并注销采矿许可证,并依法追究矿山企业的经济责任。
四、多元投入,积极筹措矿山治理资金
对采矿权人已不复存在、无法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治理责任的废弃矿山,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多元化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机制,切实解决废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经费来源问题。其主要渠道:一是各地收取的采矿权出让金(除上缴省财政和开发成本外的一部分资金);二是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后新增土地的一部分有偿收益;三是收取的林地建设保护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涉矿收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四是各级政府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财政补助资金。此外,各地还应从实际出发,按照“谁治理、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其他的资金筹措办法。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治理,多途径多渠道解决废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资金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direct relation to the farmers' life qu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to the country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more dash forward sho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communitie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But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tection of also make us thinking, the paper analysis the reason, in order to look for the rural communitie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trategic measure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commun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 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尽管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的基础仍然相当脆弱,农村社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整体上尚未完全得到遏制。保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一、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保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是从农村社区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环境建设,实现农村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农村社区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农村社区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能够使农村社区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 同时也减轻对农村社区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
保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是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着力改变“农村是落后社区”的状况,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为此,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环境保护,使农村社区面貌有一个更大的改变,使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有一个更快的提高,使农业发展有一个更好的环境,以便于更好的统筹城乡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保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
根据农村社区的实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的必要举措。减少农业污染,整治农村社区环境,改善农村社区生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和谐社区与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三) 保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农村社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农”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难点,其集中表现就是农村社区的纠纷纷乱复杂,涉及农村社区的每个居民,直接影响其生存发展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思想恰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景规划,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要从农村社区开始,只有个体的和谐才能更好的保证整体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各个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关键保证。
二、现阶段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可喜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农村社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也要看到,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社区已构成严重威胁。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农村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恶习还在蔓延,导致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尤其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面临生活生存与生态环境双重压力。矛盾加剧导致恶性循环,愈加影响农村环境质量。
2.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破坏越来越突出
对绿色植被的摧残,是对环境最大的破坏。以森林为例,重采轻育或只采不育,致使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重,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加重,生态问题复杂化。
3.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部分种群濒临灭绝
农村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保存了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但随着人们对自然界长期掠夺和破坏,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部分珍稀动植物已经灭绝,现存的珍稀物种也受到很大威胁。
4.农村污染日益突出,对社区居民健康的危害日益明显生活垃圾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极大的威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农业资源污染是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二)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滞后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诸多原因:
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
环境保护意识是人们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反应,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农村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普遍薄弱, 过度砍伐等行为都与其环境意识淡漠有关。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是造成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2.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现阶段虽然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但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甚至牺牲生态环境导致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尽快遏制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仅对农村社区生态环境而且对全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恶性循环加剧
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社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农村社区环境产生了巨大冲击和沉重压力。随着人口、物质等高度集中,将大规模改变土地、大气、水体、资源、能源的性质和分布,不同程度地带来农村社区环境污染问题,威胁农村社区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空间,而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发展缓慢,难以跟上环境保护的需要,导致农村社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不少污染物转移至城市周边的农村,影响当地的环境。
4.产业、能源结构,生产方式不合理,预期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压力
农村社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乡镇企业的基础比较薄弱,科学技术含量偏低,自然资源利用量大、利用程度低。农村生活能源中薪柴等生物资源占较大比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土壤肥力,加剧了对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这必然要加速利用各种资源,产生新的污染,并将对农村社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新一轮的压力。
5.环境保护资金严重匮乏,环境治理任务愈加艰巨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匮乏十分突出。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没有彻底改善,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迫于生计往往急功近利,对自然资源采取粗放的、掠夺式的、不计后果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利用,无力有多余资金。加之破环多大于防预,治理程度低,治理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三、实现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措施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全,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建设和保护。为此,保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环境状况,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而不能空谈农村社区生态保护和建设。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重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社区经济、文化等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且这个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水平也大大低于城市。发展农村社区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并重,遵循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尽量减少因发展社区经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社区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制定经济决策时审慎地考虑对环境产生的后果,才可能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并重,充分体现出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生态农村社区建设
生态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突破性发展,尤其体现在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也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农业建设,要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要求,以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利用一系列的节水环保技术高效作业以及科学管理农业生产。进一步调整农业生态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控制、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合理配置农业生物,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系统的建设,形成农业环保一体化生产,建立重点区域农业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促进农村社区环境、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农村社区建设是和谐农村社区的基础性前提。做好生态村镇的示范试点工作,完善效益与环境评价。
(三)注重防治环境污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环保产业
加强农村社区的环境治理,做到预防结合。积极引导、组织企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从投资、管理、税收等方面对环保产业给予倾斜,不断给环保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加速环保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提高环保产品和环境工程质量,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改造、改进企业排污工艺流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四)坚持以民为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农村社区文明发展道路
加强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要把富民与增加农村社区居民收入与加快现代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富民为先,以民为本,切不可牺牲群众的利益来换取所谓的“政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农村社区水环境整治的力度,坚持配套建设,围绕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发挥集成优势,整体推进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的共享性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制度透析与路径选择[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8):78- 79.
[2]王芳.社区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环保社会力之构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81.
[3]况安轩.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机制初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56- 57.
[4]杨阳.农村环境问题的社区解决之道[J].理论科学,2009,(5):184.
一、考核目的
建立“五河”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奖励机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章江源头水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能力;鼓励我县饮用水源头乡镇加强水质保护工作的积极性,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二、县城饮用水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来源及适应范围
(一)资金来源:从省政府下拨给我县的“五河”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中划拨。
(二)适应范围:用于县环保局和省政府《关于设立“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府厅字号)文件中划定的河洞乡、内良乡、吉村镇、浮江乡四个乡镇解决饮用水源头的水质保护工作经费。
(三)奖励金额:经考核后,分别对县城饮用水源头保护区的河洞乡、内良乡、吉村镇、浮江乡每个乡镇按最高叁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三、“五河”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使用划拔程序
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环保、监察、财政、水利等部门成立考核领导小组,考核时段为年元月1日至年12月31日,按照设定的考核内容对县城饮用水源头保护区的河洞乡、内良乡、吉村镇、浮江乡进行年度考核,由考核领导小组于2012年1月31日前将结果上报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被考核的乡镇实施奖励。
四、考核内容及评分细则
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得分90(含)分以上的为优秀,全额拨付奖励资金,得分在80(含)-90分之间者为良,拨付80%的奖励资金,得分70(含)-80分之间的为一般,拨付60%的奖励资金,得分70分以下的为差,不予奖励。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细则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10分)。做到纳入党政议事日程,至少每月排查一次,同时有组织机构、专管人员、工作计划和总结,缺少一项扣2分。
(二)突发污染事件(事故)处置工作(20分)。积极妥善处理好辖区内突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对突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及时上报和妥善处理,如未及时上报的,经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后,每次扣5分,如未及时处理好,每次扣10分。
(三)项目(企业)建设监管工作(20分)。辖区内违法新建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企业)或新增排污口的,每次(个)扣5分;对辖区内违法建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项目未按要求及时清理取缔的,每次(个)扣10分。
(四)确保水质达标工作(20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辖区内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一般水域水质达到Ⅲ类水质以上标准,如超标每次扣5分。
[关键词]:排水 ;供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优化组合。
1、组合必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华北煤层积水盆地矿井水文地质特征显示立体注水结构,由液压连接的多层含水层组成连同各种内部或外部边界,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盆地的煤炭储量受到水的威胁。例如在凤峰,邢台,焦作,淄博,淮北,淮南煤炭,矿区预计煤炭储量受到水危害的威胁分别高达52%,71%,40%,60%,48%和90%,这很明显是因水灾害造成的矿井现象严重。(2)煤层下水爆发事故,严重影响了安全生产。一些统计数据显示那里从1927年到1985年,共有17次水爆发生超过1立方米每秒的流量。(3)盆地煤矿区供水需求越来越难满足,原因不仅是因为干旱和半干旱的天气条件,还有大量的排水煤矿深度落后和非法开采水资源。像中国西部大片地区因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荒漠化等其他很多生态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解决问题确保安全采矿,满足水资源需求,减缓步伐生态环境恶化,有必要研究排水,供水和生态环境保护[1]。
2、研究的最新状态和问题
一些家虽然对排水与供水相结合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他们的观念很简单,在研究中还有一些关于组合的理论与模式优缺点。中国的研究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矿井水。一个世纪以前,矿井开始被用作供水矿山,但当时的利用规模和效率相当有限。第二阶段是一个综合的阶段:利用矿井水来防止水灾害。
3、三位一体系统
三位一体系统结合了排水,供水和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三位一体系统的整合与协调根据组合区分。该系统的整合意味着利用矿井和水泵下的排水水到地面上作为供水不同目的而不伤害生态环境质量。煤矿不仅是排水场,而且是供水来源。
系统的协调意味着为不同的供水渠建设一些供水来源,要确保地下水补给和生态环境质量。它提前拦截向地下充水的地下水,这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地下水,达到降低目标矿井中的地下水位,也有效降低了排水和水的成本治疗,改变了传统的被动防范模式将地下水危害控制变为主动拦截。
为了三位一体系统的综合性,矿山和土地下的地表抽水井主要渗透到直接薄层岩溶含水层中采煤层,而对于系统的协调,浅层地表井主要为无渗透到非常厚的岩溶含水层。 因此,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系统涉及由不同内部边界液压连接的多层含水层。设立立体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模型是解决系统管理问题的先决条件[2]。
三位一体制度的管理不仅考虑到降低地下水的排水系统和安全操作,也注意到供水子系统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变化子系统。 它们在整个组合系统中扮演着相同重要的角色。 它控制每个含水层的地下水头,以满足某些水头的安全并保证矿井和附近的一定数量的供水地区,但不得超过地下水的最低水位,这可能导致降低生态环境质量。
4、以矿井为例研究
基于这些问题,应考虑以下约束条件:
(1)含水层中地下水压力的安全采矿约束。共有三个典型行业的煤矿,即汉王矿,燕马庄矿,九里山矿。这些矿山的采矿水平升高是不同的,因为在中国科学定为汉王矿矿开采二级,燕山庄二矿开采二级,九里山矿为第一矿区。根据采矿经验,安全采矿状态下的地下水水位压力高度被认为是大约100-130米。因此,在三个管理步骤中,地下水位下降至少在三个矿井的含水层必须相当于安全的下降值防止矿井下的地下水危害,并保证其安全运行。(2)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约束。为了防止地下水泄漏从上部多孔含水层进入底部,然后进一步向下渗透污染了薄层石灰石含水层在,地下水的位置底部多孔含水层的头部必须保持一定的高度,即地下水的下降它不允许超过最大值。(3)含水层浅层地表井的地下水头约束。浅地表井应渗透含水层,以避免地质环境危害,如岩溶崩塌和深层岩溶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在含水层中,浅层地表水井不允许超过临界值。(4)含水层地下水源的工业供水约束。行业北部计划的火电厂所需的工业用水供应根据行业系统的综合设计,设计为1.5 m3 / s。为了满足水的需求,地下水源的工业用水量每个管理时间段的含水层必须至少等于1.5 m3 / s。(5)可用于抽象的地下水资源的最大限制。为了长期维持该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平衡,避免任何因地下水头不断下降而造成有害结果。地下水的使用中不允许超过可用的地下水资源量。
这种情况不仅考虑了有效的保证优势矿井下人工浮游井和安全稳定的供水优势,也注重安全保障率低的矿山下的救援井下供水和大面积钻井。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含水层的浅层地表井不但可以按计划为火力发电厂提供供水,也可以发挥对底层含水层进行脱水的重要作用,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矿山。如果矿山下的排水系统运行正常,这种情况就可以完全提供矿井下人工浮游井的有效脱水功能,使三位一体系统正常运行。但是,如果排水系统由于意外事故必须突然停止,这种情况仍然可以充分利用陆面抽水井和浅层地表井,并提高其排水率,以弥补三位一体制供水暂时不足,造成经济损失减少[3]。
5、结论
(1)排水,供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组合研究在生态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解决供水不平衡与发展的各地供水来源和保护弱生态环境。(2)组合研究不仅涉及技术管理,也受到经济效益,社会,生态,环境质量的约束。(3)组合模式首次打破长期以来现有的封闭情况,政府部门在其下排水,供水生态环境保护从地质调查阶段到管理评估工作。经济上可以省去重复的地质调查和特别评估工作,节省了大量资金;在技术上,使用一个模型以弥补干扰并相互影响的地下水渗流场,保证计算精度高的预测、管理和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1保持水土
各种树木的林冠都具有降水截留的作用,一般说来,降水中的20%~30%会被树冠截留,树冠的截留过程可以降低降水程度,从而降低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减缓水土流失现象,最终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
1.2涵养水源
林木的根系一般比较发达,森林的根系在土壤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涵养水源,一般森林可贮水500~2000m3/hm2。
1.3防风固沙
森林能够缓解风沙以及水土的冲蚀,从而降低风速,降低风沙地区的风沙危害,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保护,防止风沙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1.4调节气候
森林的树冠层比较密集,大面积的森林可以降低太阳能的辐射,增大空气的湿度,林外的热空气会传递到林内。夜间林冠又能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得林内的昼夜温差较小,水分小易蒸发,与此同时,森林的蒸腾作用,还可以实现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森林每天都要吸收大量的水,然后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中,水蒸气在蒸发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在密度较大的森林上空,空气一般都比较湿润,容易成云,同时致雨,增加地域性降水量。
1.5消除污染
随着近年来工业生产的力度逐渐加大,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大气污染,空气中的CO2、CO、粉尘浓度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森林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消除噪声的作用,森林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CO2、CO等物质,同时释放O2,消除空气污染。森林中很多植物以及树木都能够分泌多种杀菌素,可以杀死众多病菌,降低空气中的含菌量,起到清新空气的作用。另外,当代社会中噪声污染也是一个公害,当噪声达到80dB,会导致人的听力减弱,还会使人变得疲惫。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探讨
2.1加强国家政策的完善
国家政策的完善对于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被提到日程之上,在林业生态保护过程中要加强各种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完善,比如划分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规则,积极落实责任人制度,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自然保护区,需要加强控制进入的外来人员,防止外来人员进入森林自然保护区造成森林破坏。
2.2采取保护性措施进行森林建设和经营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在原有的生态资源基础上,按照生态平衡的原则,促进人类与林业资源和谐发展,做到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加强经营森林资源以及保护水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抚育间植。在森林再造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要积极按照自身的承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森林的后期抚育工作,在工作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封林。在一些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需要做好封林工作,尤其是在造林之后,为了给森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封林养护,在重点防护林的保护中做好地区的宣传工作,促进广大群众提高林业保护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第三,因地制宜选品种。根据土壤的条件、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林木品种,才能实现森林再造。
2.3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在森林发展过程中,建立良性循环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做好林业补偿,通过奖励落实森林保护责任的人群,以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长远角度来看,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每一个人自觉遵守的习惯,才是进行森林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为了促进森林资源的良好发展,还需要有机结合林业生态环境与水源生态环境之间的整合,创建科学合理的统一整个机制,促进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可以尽快完成。
2.4加强整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
在林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资金的整合力度,比如给林业建设部门进行必要的拨款,确保林业生态建设部门可以配备相应数量的林业建设队伍,配备更多专业的机械,解决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一)水污染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我们的饮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2005年6月份)称,我国七大水系,水质达到I~III类水体的占49.2%,IV-V类(受污染水质,不能用作饮用水源)水体的占28.5%,劣五类(已丧失直接使用功能)水体的占22.3%。湖泊水库中满足Ⅱ~Ⅲ类水质的湖库有7个,占26.9%;Ⅳ~V类水质湖库有9个,占34.6%;劣V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8.5%。
(二)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态,污染比较严重的约5%。蔬菜中农药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产品已经缺乏安全保障。由土坡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有关部门进行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江苏调查区蔬菜和稻米的铅超标率分别达到60%和46%。广州调查区的蔬菜样品中,七氯和异狄氏剂醛的检出率都在85%以上,而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竟然高达94%。一些地方的稻田土壤因渗入镉废渣而被泻染,致使稻米中的含镉量超标,无法食用。因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约125亿元。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由此带来生活垃圾量的迅猛增长,并且因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2005年《各地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显示,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51.7%。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
(一)污染型产业向农村快速转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污染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些农村,为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有些地方为了回避国家对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非法占用农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
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已达4700万吨,居世界之首,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成倍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我国湖泊与河流中的污染负荷有50%以上源于非点源污染,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约占1/3。此外,仅从占全国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专业化的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区域来看,每年因氮肥的不合理使用而损失的氮就达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的12%。大量使用化肥已经引发全方位立体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逆转,还导致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现象。
我国年均化学防治面积45亿亩次,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污染的土地超过2187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6%。过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三)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综上所述。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对企业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的不合理布局,农田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我国在起草污染防治政策、立法、标准体系时,有必要借鉴美英先进经验。第一,由于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的特点,在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时,应注意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协调,同时应对现有的这些法规中已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完善;第二。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三,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第四,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
(二)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有着举足轻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政府应采取“发展导向”模式。(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示。环境保护政策要同部门发展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合作均衡。(3)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由于市场存在失灵情况,因而通过政府来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管理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政府可通过征收“屁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
随着发展,政府应逐渐转向“秩序导向”模式。强化公共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起合理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应停产关闭。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应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能力,应关闭取缔。严格环境准入,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采矿和开展旅游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充实农村环境保护力量,保证必要的监测、执法装备、经费等工作条件。
(四)增强科技对生态环境管理的贡献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关键和适用技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和消除机理、污染土壤修复、水体自然生态修复等重要课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有效防治农村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分类指导、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建立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保护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22-01
在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下,海南州提出了“农牧稳州、工业强州、生态立州、旅游富州、科教兴州、开放活州、和谐安州”七大战略。生态立州战略的确定,为全面加强海南州环境保护工作,有效遏制全州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趋势,保障人民群众环境安全,促进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创富裕、文明、和谐新海南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海南州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多年来,海南州委、州政府积极实施“治理生态促发展”和“生态立州”的战略决策,按照治理“一湖”、“一库”、“一河”、“两滩”、“十沟”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的思路,把生态建设放到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逐步遏制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促进了生态建设。截止“十一五”末,全州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16.25万亩,天然林资源管护面积263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总规模达184.6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种草65.09万亩、封山育林119.54万亩。累计投入资金8.11亿元。“十一五”期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69万亩,防止荒漠化面积570.15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468.6万亩,湿地公园面积达到4.8万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二、海南州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沙化面积较大。土地沙化是我州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风沙的影响,许多地方人畜已失去生存条件,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水土流失较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全州水土流失面积982.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2%。三是土地沙化日趋严峻。全州土地沙漠化面积达1900.5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28.7%。四是源头来水量逐年减少,湿地不断萎缩。
水资源缺乏县乡较重。海南州虽然处于三江源的上源,但受地理、资金等因素制约,部分地区却严重缺水。尤其是受地方财力影响,水利项目前期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水利项目贮备不足,实施难度大。
城镇污水、废气等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态势,特别是五县所在地水污染、大气污染较为严重,治理难度大。除共和、贵德县建有污水处理厂外,贵南、兴海、同德县由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已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工业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一是全州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技术水平低,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不多,主要是浮选、冶炼及屠宰行业所产生的,但这些行业的尾矿、废渣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很低。二是我州矿产资源丰富,从经济效益出发,企业主宁愿开采现有的存量资源,也不愿意承担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责任。
三、加强海南州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运用宣传、科普、新闻媒体等平台,突出抓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污染减排政策法规宣传,并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乡镇、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逐步建立起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环保部门协同配合、宣传部门支持参与的环境教育机制,努力提高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整体水平。
2.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一要加强州、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能力建设。加强县级环保局机构,合理设置内部科室及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和当地人员编制的实际逐年增加人员编制。二要加强州、县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和当地人员编制的实际逐年增加人员编制,满足执法需要,并按有关规定,将州县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畴。
3.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实现这个目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应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确保实现。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合理开发各类资源。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形成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法关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企业和工艺产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重点区域、行业的重点企业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尾矿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建设节水型城镇。
5.健全完善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体系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完善分行业和分类的环境应急预案,建立企业、部门预案备案登记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建好州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环境应急决策指挥网络。逐步建立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库。强化环境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与交通、公安、安监、水利、卫生等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联动机制。
6.依法行政,强化监管
一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紧紧围绕全州“十二五”时期“两市三带四区”区域发展布局和“农牧稳州、工业强州、生态立州、旅游富州、科教兴州、开放活州、和谐安州”七大战略,按照“主动服务、提前介入、源头参与、全程监督”的要求,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州、县所有建设项目依法纳入环评管理范围,确保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执行率达100%。
7.切实加强对全州射线装置辐射安全监管,开展日常执法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射线装置辐射安全监管数据库,实行动态档案管理。加大对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和110KV及以上高压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开展伴生放射性矿污染防治环境监管工作,加强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8.完善机制,加大投入
将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州、县财政预算,并逐年按10%的比例增加,用于环保行政管理、污染减排、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加大排污费的征缴力度,依法全面、足额、按期征缴排污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州、县财政对征缴的排污费逐年纳入预算管理,用于重点、急需治理污染工程。
1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1.1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严重
水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项资源。尽管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但我国的水资源仍然呈现出极度匮乏的状态,根据统计,我国人均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季节也是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夏季为雨水多发季节,冬季则相对干燥。
1.2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不够完善。在我国目前仍持续发展工业的情况下,我国的耕地用地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紧张态势。如果这种态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恶化,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1.3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影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工业。在进行工业生产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排出一定的废气、废水等,尤其是部分工业单位为了缩减成本,没有将废水、废气加以有效处理,即直接排放,导致我国农业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在工业生产污染物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我国农业环境生态破坏。在这样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其产量和质量无法得以保障,其产品还有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此外,部分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业土地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2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2.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相关职能单位需切实做好对社会企业的规范整治工作,做好临近农业区域的社会工厂检查工作,针对污染物超标、净化方式不合理的企业,必须暂停作业,进行整改。同时,政府还需面向广大农户做好培训教育工作,帮助其合理、科学的进行生产作业,确保其在化肥、农药的使用上做到张弛有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人工原因造成的农业土地资源破坏,从而更好保护好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任何工作的有效、规范开展,都离不开其完善的体系建设,农业生产作业也不例外。所以,相关的区域政府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分析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监督体系。通过对范围内的农业区域进行划分和指导,驱动各农户以更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生产作业。同时,区域政府职能单位还需高度结合教育与农业生产,驱动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大对农业生产研究,切实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出力量。只有衔接好教育工作,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知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
2.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最为核心和基础一环。所以,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将保护耕地作为所有农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重点项目,深入分析我国的农业生产用地,明确其作用和价值,严禁社会单位将耕地用作其他用途。针对滥用我国耕地资源,非正常恰当使用农业用地的个人和单位,需要重拳出击,加以严肃惩治,才能确保我国的耕地资源切实使用在农业领域,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要求。
关键词: 绿色印刷;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也成为我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而近年来在印刷业中风起云涌的绿色印刷,很好地契合了十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
绿色印刷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推动印刷业转型升级,不但保护环境,保障员工与消费者的健康,同时也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节省费用,提升品牌形象,扩大收入。特別是出口导向型印刷企业,“绿色印刷”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水平达标,成为获得优质海外客户订单的“通行证”与“护照”。
1 绿色印刷的概念
“绿色”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对具有“环境友好”与“健康有益”两个核心内涵属性事物的一种形容性、描述性称谓。“绿色印刷”则是对具有上述两种属性的印刷过程与方式的称谓。在印刷方式方面,绿色印刷主要是指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污染少、节约资源能源的印刷方式;在印刷过程方面,绿色印刷则是通过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对印刷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的无害化处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从而减少对人体、环境的危害以及资源的浪费。
绿色印刷强调在顾及当代人的同时兼顾下一代人的生存发展,它要求印刷企业近期利益与国家长远利益相结合,绿色效益与经济效益相接轨,以实现绿色环保事业与市场经济的双赢为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印刷强调在印刷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宗旨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为“人”服务,重点关注民生的健康与安全。
绿色印刷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绿色”,体现了“环境友好”与“健康有益”、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型材料和工艺的印刷方式,也可理解为: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威胁人体健康,节约资源消耗的印刷方式;不仅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先进科技水平,也是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绿色印刷主要是指印刷过程中产生污染少、节约资源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印刷。通过绿色印刷的实施,可使包括材料、加工、应用和消费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状态。
一般而言,绿色印刷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⑴减量与适度——绿色印刷在满足信息识别、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条件下,应是用量最少、工艺最简化的适度印刷。⑵印刷材料对人体和生物应无毒无害——材料中不应含有有毒物质或有毒物质的含量应控制在有关标准以下。⑶在印刷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不应对环境产生污染或造成公害——即从原材料采集、材料加工、制造产品、产品使用、废弃物回收再生,直至最终处理的生命全过程均不应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公害。
3 绿色印刷的意义
2011年5月的《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印刷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别指出要引导产业绿色转型,组织好“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制定和完善绿色环保印刷标准,开展绿色环保印刷企业和印刷产品的认证,推进我国绿色环保印刷的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我国的绿色印刷体系。
为实现印刷业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11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2012年,绿色印刷显示了“质变”,国家首先从“教科书”下手,让“绿色”真正走进印刷世界。
实施绿色印刷是我国印刷业“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尚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印刷的深入开展,还有赖于全行业及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为绿色印刷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为绿色印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势必又将掀起一阵绿色印刷发展狂潮。
4 如何有效实施绿色印刷
4.1选用环保型油墨
印刷工业中油墨必不可少,且使用量很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也最为严重。首先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油墨溶剂在印刷、干燥过程中的挥发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形成光化学烟雾,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其次是油墨颜料中的钳、铬、汞等重金属元素,如果含有这些重金属的油墨用于食品包装或与人体密切接触物品的印刷,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减少油墨对环境的破坏,就要使用无污染的新型油墨。其中水性UV油墨兼有水性油墨和UV油墨的优点,具有无刺激、无污染、安全等特点标准及认证,被人们认为是污染物排放几乎为零的环保产品。
4.2使用CTP和数字打样
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通过电脑将RIP后的图文信息直接输出到印版上,去掉了作为中间环节的软片,减少了制版中软片输出、显影、定影和晒版等步骤,大大减少了含银、对苯二酚等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的废液的排放,也减少了紫外光对人体的伤害和对空气的污染,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福音。
与CTP对应的数字打样技术正在逐步淘汰制胶片晒版的传统打样工艺。数字打样与CTP技术一起宣告了数字印刷时代的来临,同时也宣告了使用多年,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胶片即将退出印刷市场。对人体和环境伤害较大的重金属和有毒显影剂也将不再使用,这一技术无疑极大的加快了印刷走向环保的步伐。
4.3使用无污染的胶片及显影液
由于目前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采用CTP和数字打样工艺,激光照排机还随处可见,含银盐胶片的使用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定影时废水里就含有银离子,因而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显影液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其中的显影剂一般是对苯二酚等对人体有害的药品,长期接触会造成毛发脱落、皮肤发红,严重的还能引起眼部疾病。
现在有—种干片成像技术,使用一种特殊的胶片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没有传统胶片的曝光和显影过程,不需要任何化学物质就可以成像,因而被称为“绿色胶片”。
4.4大力推广柔性印刷
柔性印刷在包装领域独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采用水基油墨,不含有毒有机物,正好符合现代包装印刷的绿色化发展趋势。水基油墨的最大特点是明显地减少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从而减轻了大气污染,改善了印刷车间的工作环境。由于它的环保特性,特别适用于食品、饮料、药品等物品的包装印刷。
4.5尝试无水胶印和无醇印刷
无水胶印使用斥墨的硅酮树脂涂布印版,在图文部分除去涂层就可以吸收油墨,实现图文转印,因此不需要润版液来实现水墨平衡。而润版液中含有易挥发的异丙醇等有毒有机物,长期被人体吸入,会影响肾、肺的功能,甚至还会引起皮炎或造成神经系统受损。所以,去掉润版液,使用非溶剂型油墨,可以说是无水胶印为环境保护做出的一大贡献。
除了在生产工艺中去掉润版液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它的代替品来减少IPA对工人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无醇印刷正好满足了要求。这种替代品主要来源于乙二醇和乙醚类的一种或两种化学品再加上其他的添加剂而组成,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
4.6开拓数字印刷市场
数字印刷直接从计算机到印刷品,不需要胶片和印版,省去了传统印刷的很多中间步骤,避免了有毒化学物质如显影液等的使用。数字印刷采用的是新的成像技术,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传统印刷在图文转移过程中有机溶剂的挥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4.7淘汰覆膜、上塑工艺
为了美观,现在很多印刷品都要覆膜上塑,然而这一工艺却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首先它会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塑料制品一样造成白色污染,覆在印刷品表面的薄膜和其他塑料制品一样难以降解,并且在加工中有苯介入,对人身体有害。除此之外,覆膜后的纸张还无法回收利用,浪费了资源。我国造纸的纤维素的来源是旧纸回收,经脱墨后制成纸浆,循环利用。但是覆膜的纸张却不能回收利用,相反,如果简单的进行焚烧处理,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我们应避免使用这种印后加工工艺。
4.8采用环保型上光涂料
印后上光和覆膜一样,也可以保护封面,提高印品光泽度,但是工艺比覆膜要简单,成本也低一些。过去使用的是溶剂型上光油,使用过程中会有挥发性有机物(VOCs)挥发,很不安全,对环境的破坏也很大。而新型的水性上光油和UV上光油不含溶剂,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目前已在烟标、酒标、食品包装袋等产品的包装上得到广泛应用。
4.9重视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
在绿色印刷的整个过程中,应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理念,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为人服务,重点关注公众的健康与安全。要使广大印刷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地球资源,有利于人体健康,造福子孙后代,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尽可能消除印刷中由于环保问题造成的危害,进而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4.10积极推行绿色印刷认证
在印刷行业开展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是实施绿色印刷工作的重要途径。绿色印刷认证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进行,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具备条件的印刷企业申请绿色印刷认证。国家对获得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给予项目发展资金、产业政策和管理措施等的扶持和倾斜。
自2010年印刷业正式推进实施绿色印刷以来,绿色印刷在我国成绩显著。目前,我国已有153家企业获得了绿色印刷认证,绿色印刷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基本形成,实施绿色印刷工作成效日益显著,在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惠及民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5 结束语
印刷品无处不在,印刷与人们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业都是全球经济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又是资源的利用者,理应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绿色印刷,不仅关系到印刷业自身的长远利益,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绿色印刷,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印刷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与环境和社会和谐一致,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者。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印刷业长盛不衰。
一、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执法工作
目前还是由住建局市政管理股管理。
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执法工作
目前还是由住建局市政管理股管理。
三、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执法工作
目前还是由住建局市政管理股管理。
四、城市道路扬尘污染执法工作
1、开展的工作和成效:配合县住建局市政管理股开展工作。一是随机抽查。通过道路设点检查、联合夜查等方式,对抛洒滴漏、带泥行驶、道路乱开乱挖以及擅自清运、倾倒工程渣土等行为进行排查。二是依法整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严格依法依规实施行政处罚。巡视巡查3次,通过教育手段,县城内减少了私自开挖、乱倒、随意运沙的行为,严格执行规定时间、规定路线进行运输。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近几年正在进行风貌改造,期间来运输车辆多,运输不规范,再加上没有设定专门的卡点或检查点进行运输规范检查,导致县城内经常出现扬尘污染,严重影响县城整体环境卫生。
3、工作建议:一是设置检查点。检查运输车辆是否存在超载,是否进行包装或包裹,一旦发现违规运载立即进行就地整改,才可进城。二是加大公告及警示牌的设立。要求所有运输工具,如:货车、大卡车、拖拉机等在运输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路线进城,中途不能随意停车卸货,一旦发现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五、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
1、开展的工作和成效:一是联合执法。联合市场监管局开展餐饮服务油烟排放检查,检查发现县城内80%餐饮行业油烟排放不达标,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依法依规查处不规范的油烟排放行为,要求限期整改、责令整改。二是督查成效。要求所有餐饮行业一律达到油烟排放标准,从而全面整治规范提升油烟排放作业,纠正教育5次。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意识淡薄。餐饮油烟污染检查过程中发现,县城除大一点的餐饮行业外,都没有安装抽油烟机的意识,认为抽油烟机成本高、使用率低,没必要。二是存在假行为。多多少少的餐饮店在遇到检查时使用油烟机,其他时刻用来摆设,没有真正从心底里认识油烟污染的必要性。
3、工作建议:一是加强油烟污染危害性的教育。集中开展餐饮行业油烟污染危害性的座谈会,让餐饮行业认识油烟污染的严重性。二是强制要求所有餐饮行业装置油烟机,签订责任书,谁家不按照油烟污染规定,要求市场监管局依法一律取缔营业执照,从根本上解决油烟污染问题。
六、露天烧烤污染
目前还是由住建局市政管理股管理。
七、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污染执法工作
1、开展的工作和成效: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私自焚烧检查工作的部署紧密配合。一是全面巡察。加大执法人员对城中村、居民小区、后街、垃圾桶等地方的巡查力度。二是联合教育。联合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工作,以“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宣传严禁私自焚烧垃圾、干枝、衣服等,若发现存有这种行为或是因这种行为引起重大事故的人员,发现一起制止一起,同时报告上级森林草原指挥部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截止目前暂无焚烧沥青塑料垃圾等烟尘污染执法行为。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构建 试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治机制研究 河北省资源开发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法律实施机制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研究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 堤防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美丽中国”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无水生态厕所研究与实践 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西湖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走出困境的良方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 浅析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浅论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对策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2?09?27.
⑤ 例如,自然之友等诉曲靖铬渣污染事件案中,原告在现场取证过程中,相机和录音笔遭到围抢,阻碍重重。参见:草根组织当原告 环境公益诉讼能否破局. http:///fz/201111/ t20111103_1758476.htm, 2012?09?27;2008年4月,重庆维权律师周立太在深圳分所遭黑社会围堵;2009年4月,素有“中国股市维权第一人”之称的上海维权律师严义明被不明身份者殴打。参见: 曾毅, 李华. 律师参与公益诉讼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初探. 商业时代, 2011(12): 115.
参考文献:
颜运秋. 公益诉讼理念研究[M].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英]A.J.M.米尔恩. 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 夏勇, 张志铭译.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21.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20.
吕梦宇. 公益诉讼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国家与公众合作, 追求高效公益诉讼[J]. 求实, 2006(11): 53.
黄德林, 陈宏波, 石宇. 生态公民怎样培育?[N]. 中国环境报, 2012?09?20, (2).
别涛. 环境公益诉讼[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1.
吴卫星. 印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启示[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0(5): 73?74.
罗筱琦. 诉讼保险制度再探[J]. 现代法学, 2006(4): 95?96.
谢小剑, 王志军. 限制与激励:我国民事公诉程序改革中的两个维度[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3): 51?52.
周枏. 罗马法原论(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