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留学调查报告

留学调查报告

时间:2022-12-20 08:0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学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留学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武汉赴美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合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26-02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政府大力倡导中外教育交流,大量中国学生到世界各国留学深造。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提升和留学政策的放宽,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成倍增长,构成了国际学生中最大的学生群体,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人数连续三年居首。2011至2012学年,中国赴美留学生就达到19万人,同比增加23%。武汉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教育强省――湖北省的省会所在地,和上海、广州、沈阳等地共同成为我国留学生的主要输出城市。而在海外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离不开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intercultural adjustment)泛指对新文化环境逐渐感到贴切或相称的过程。新西兰心理学家Ward及其同事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心理适应及社会适应两类:心理适应是指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以情感反应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是指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是否能与当地人有效进行接触。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理论界现已构筑了一整套概念体系,但其理论在国情及文化大不相同的中国是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此外,国内学者在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有关武汉赴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较少。

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面向武汉前往美国留学生的调查。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手段,于2013年7月至10月通过自行设计问卷(问卷见附件),调查了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约100位留学生,其中在读本科生72名、在读研究生20名、回国者8名。发放问卷100张,回收97张,有效问卷95张,符合统计要求。还通过QQ网络聊天工具及面对面的形式,对20名武汉赴美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为了达到更直接、更清晰的访谈效果,被访者能更准确、更自如地回答问题,采用中文作为访谈语言。每人每次的访谈时间约为40分钟,并将所作笔记整理成访谈记录。

一、武汉赴美留学生的总体适应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的数据来看,对于到美国后适应的总体情况,感觉一般的占57.9%,选择“很好”的只有12.6%,而“较好”及“很差”的各为18.9%和10.5%。有33.7%的学生一个月即可基本适应当地生活,需要三个月的则占到49.4%。

Steven(男,22岁)说:感觉很不错,环境很好。我觉得因为年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较强。

Carol(女,30岁)说:刚刚去的几天可能因为新鲜觉得挺好的,后来各方面都开始出现问题,但过三四个月就好了,基本上适应并开始逐渐融入这里的生活。

从调查数据和被访者的反映来看,大多数人已基本习惯当地生活。虽然所用的时间不同,差不多在半年内能适应,总体感觉一般,真正融入其中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武汉赴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业压力。被调查者中,有63.2%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只有13.7%的学生很适应美国教师的授课方式,18.9%的较为适应,有45.3%的学生对美国教师授课的方式适应情况很差。

Lydia(女,20岁)说:之前在国内,老师会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书本内容,但这里更多的是拓展知识,我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自学书本知识和消化拓展内容,在这方面感觉有些困难。

Aaron(男,27岁)说:这边的课程考试以完成项目论文为主要形式,而且很多时候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完成时间,导师很少提醒或督促,这样的“自治”使我开始浪费了很多时间,之后又有很大的压力。

经过深入访谈结合调查数据,发现学业压力给留学生带来了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不安全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在学习上的巨大投入,使留学生没有更多时间与当地人交流沟通,对其跨文化适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性格特征。在与寄宿家庭关系方面,有16.8%的学生为很好,36.8%的学生为较好,关系一般的为38.9%;有36.8%的学生认为美国家庭更容易接受性格开朗的留学生,46.3%的学生认为外向型的留学生更受美国家庭欢迎,只有4.2%学生选择自我封闭型。

Sue(女,23岁)说:我觉得在这边还是很开心的。我有很多美国朋友,平时在周末聚会,大家一起吃吃东西、聊聊天,他们说很喜欢开朗、爱笑的我。

Steven(男,22岁)说:到美国后,住在一对年轻夫妇家里,他们很热情也很好客,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发现我很喜欢音乐,我们经常晚饭后一起看选秀节目并评论,我也越来越放松,愿意在他们面前谈自己喜欢的东西,愿意在他们面前唱歌。

性格特征是影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内因之一。问卷结果和访谈内容显示,性格活泼、外向、愿意表现自我的留学生更容易较快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而自我程度高、羞涩内向的学生会产生孤独感,在交往中比较被动。

3.出国前的准备。在出国前对美国的了解途径中,留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网络媒体和中介培训机构几乎各占到三分之一,只有9.4%的学生通过文学书籍来了解。

Will(男,23岁)说:来美国前,我以为会到都是摩天大楼、霓虹灯闪烁,最起码和武汉一样,街道、建筑都有现代气息,有繁华的商业中心。可到这里后,学校其实就是在一个镇子上,人也很少,生活节奏很慢。

Lydia(女,20岁)说:出国前考的雅思成绩还是不错的,也进行了语言培训,但这些还不足以让我上课时马上能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口语不流利又影响表达,不好意思开口。

以上内容说明,出国前的准备直接影响到跨文化适应。合理设置对留学生活的期望值,通过不同途径全方位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及文化,加强语言训练中的听说能力,对跨文化适应有积极作用。

三、适应美国社会生活需不断努力

社会文化适应是跨文化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留学生整个跨文化适应的感受。被调查者中45.3%的学生认为美国食物一般,28.4%的学生认为很差,大多数留学生不适应美国饮食;67.3%的学生很少按照美国的习惯来穿着打扮。

Jay(男,25岁)说:在美国我能自由地使用facebook、twitter这些社交软件了解全世界的潮流信息,和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交流,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喜欢什么,世界各地在发生什么事情。

Fiona(女,29岁)说:我现在还不能理解美国人在冬天下雪的时候只穿短裤在室外跑步,每天吃不同做法的土豆真的让我对土豆有了恐惧感,很想念武汉的各种小吃和美食,只能自己尝试做些适合口味的食物了。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看,虽然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开放、现代的社会观念能让留学生顺利适应美国生活;但在饮食习惯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受访者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

四、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笔者对被调查者及访谈者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如下特点:武汉赴美留学生的总体适应情况较好;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既有学业压力这样的外部诱因,也有性格特征和出国前准备情况的内部诱因;在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方面,留学生能很快接受开放、现代的社会观念,却在生活饮食习惯上不得不靠自身努力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在国外学习的预期效果,武汉赴美留学生出国前应在学习、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多种形式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并加强母语文化修养;熟练掌握英语,提高听力和口语的使用技能;设置合理的期望值,在互动中培养情商;在学习之余,应走出家庭,走出学校,多参与社会实践,提高适应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做好跨文化适应的相关训练,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第2篇

2012中国留学生意向调查

国内某机构在2011年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长沙、厦门、济南、青岛、大连、沈阳、重庆、西安、杭州、宁波等17座城市20521名大中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了《2012中国留学生意向调查报告》。

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留学市场的多元化趋势将继续成为主流。传统热门专业“遇冷”;文科、艺术类专业走俏;打造国际竞争力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更多的中国家庭选择让孩子更早地接受国际教育,低龄留学群体逐年递增,将加剧高中生申请的激烈程度。另外,受国际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的影响,文科、艺术类专业的选择比重在逐年加大,留学专业选择均衡化趋势凸显。同时,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国际化,学校选择不再唯排名是瞻,转向注重学校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匹配度以及个人国际竞争力的打造。

受国际范围内创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积极影响,与2010年相比,选择传统的热门商科、工科专业比例有所下降,文科、艺术类专业选择比例明显提高,选择文科、艺术类专业的人接近4成。2011年,中国创意文化产业总产值逾千亿元,首度超过房地产行业,成为新兴领域崛起的翘楚。一方面,目前国内顶级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小、普通艺术院校的教育水准参差不齐,许多艺术类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另一方面,市场高端创意艺术人才市场又存在着巨大缺口,这和国内创意艺术教育现状形成了强烈的矛盾,使得越来越多对创意艺术怀抱梦想的学生另寻他路。

调查显示,出国留学家庭中,年收入30万以下的家庭数量从2010年的58%升幅至今年的76%,增长了18%,出国留学已从贵族时代步入大众时代。在“拟申请学历”方面,研究生的申请比例较去年相比有所下降,申请大学的比例增幅至18.37%,留学低龄化已从趋势演变为大势。

在“对自己的学业有何规划”方面,超过8成的人有比较明确的学业规划,大部分人表示先在国内打好基础之后,再出国深造。而在提及“有无清晰的个人发展”时,仅有17.42%的人有很清晰的长远规划。高达37.23%的人只是做了短期的规划,但没有想太远;选择“没有规划,走一步看一步”的人则占了7.28%。

第3篇

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走出去的因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离不开国际人才的支撑,而海归人才,尤其是沿线国家的留学人员对推进“一带一路”具有天然优势。

从历史上中国移民海外的走向来看,“一带一路”正是华人走向世界的“路线图”。2000多年前,中国人从长安出发经中亚走向欧洲,走出了“陆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冲破重重巨浪“下南洋、走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留学人员是开辟新时代丝绸之路的先锋队。

海归群体迅速扩大,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经连续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仅2014年度出国留学人员就达到45.9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36.48万人。海归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一支特殊群体和社会力量。

留学人员在专业技术、创新创业、国际视野等方面,以及参与治国理政、中外交流、社团和公益社会组织中都具有独特和先进的优势,在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中坚、智囊、桥梁、助力的积极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都有留学经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8成是由中国留学人员创办和管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已逐渐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

2015年5月20日,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三类人将成为重点团结对象,其中留学人员位居首位,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重要部署,将有助于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进来,推动我国国力增强和民族复兴。

总体来讲,我认为海归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在5个方面发挥作用:

作用一: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当中资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桥梁

海归人才可以直接参与到“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当中,在组织中发挥自身国际化语言和沟通能力的优势。文化软实力构建方面,例如孔子学院的海外设立和运营,海归可以积极参与,将孔子学院办学模式更加本土化。

“一带一路”沿线中,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有自身政治社会不稳定的情况,对崛起的中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触,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沟通和交流就变得尤其重要。与当地企业合作,让投资走出国门,是目前有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模式之一。海归人才可以科学有效地利用在留学国家的人脉资源,更便利地帮助中资企业结识更多合作伙伴。

作用二:推动文化交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海归人才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具有优势。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64.3%和51.7%的海归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具有优势。分别有50.1%和48.8%的海归认为自己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优势。有38.6%的海归认为在自我推介能力上占有优势。另有15%的海归认为自己在人脉网络方面占优势。海归人才是国家“软实力”的载体,无形中传承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他们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外资进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留学人员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当地学生打成一片,吸引和带回更多的外籍优秀人才来中国留学、就业和创业。结成“一带一路”国家的“同窗友谊”。

作用三:充当“硬实力”载体,主导创新企业走出去

一部分高层次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充当国家“硬实力”的载体,积极举办投资经商、创新创业等经济活动。根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我国目前建成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305个,其中国家级46家,入园企业2.2万家,6.3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再者,中国的互联网也要走出去,海归人才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世界前10名的互联网企业中有几家都是中国企业。要抓住互联网全球化的机遇,把中国互联网企业推向国际,和世界接轨。

作用四:协助探究和预测政治风险

有长期的海外投资和生活经验的海归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文化风俗都较为了解。他们可以提供咨询、充当合作伙伴、斡旋调解矛盾等,为降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国内还缺乏具备足够资质和水平的咨询中介服务机构,这些机构走出去的进程也过慢,而国际投行的服务费用大多不菲。因此,进入咨询服务机构可以是海归发挥作用的上佳平台。根据《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海归就业的前10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大量海归人才进入中资商业银行、券商和律所等服务机构,可以帮助提升中资金融中介机构的国际化水平,跟上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海外华侨华人发起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外国了解中国企业,构建良好关系,降低政治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作用五:参与中国国际金融秩序、协商秩序的建立

第4篇

毕业范围包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医学论文、职称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工作总结等。我们的服务宗旨是: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写您所想,急您所急,以打造完美论文服务为目的,为您提供毕业一条龙服务,解决您的燃眉之急!

 

本团队的论文服务

服务一:本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负责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以及论文的写作,并提供不限次数的修改服务。

服务二:职称论文及研究生发表,并推荐发表。

服务三:演讲稿、宣传稿、工作总结、社会调查报告等。

服务四:提供英语论文写作和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服务。

 

本团队的论文承诺

在您接受本团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负责给您提供服务直至您满意通过为止。不泄漏您的任何信息和联系方式,论文的所有权归您!论文通过后,我们会立即删除原稿,确保您的利益。

 

本团队的论文优势

第5篇

状元中缺少顶尖人才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蔡教授说。

蔡言厚坦言,他们课题组在进行大学评价排行时发现,社会公认的杰出政治家校友榜、院士校友榜、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富豪企业家校友榜上的顶尖人才,几乎无一是当年的“高考状元”,而这些人高中时的学习成绩多在第十名左右。

“高考状元职业发展低于社会预期,这同样出乎我们课题组成员的预料。”

蔡言厚介绍,从高考状元工作的领域来看,选择在学界工作的状元最多,约占总数的两成,可以说学术研究是高考状元的职业最爱。其次选择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约有四成多的状元选择国内攻读研究生、海外留学或移居海外。

报告其他结论同样引起关注: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北大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文理科状元首选专业多集中于经济管理、信息、国际关系、法律、生命科学、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事关国计民生的传统基础专业,光顾的状元寥寥无几。

什么阻碍高考状元成才 在蔡言厚的资料夹中有一份略显泛黄的报纸。这张他搜集于1980年的报纸刊登了美国一项关于超常人创新能力的研究:1921年到1923年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名为I・M・特尔门的心理学教授选择1528名智商13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他们的成长经历进行长达50年的追踪,由于历时久远,该研究最后由他的学生完成。

结果表明,早年智力水平并不能正确反映今后的工作成就,有成就的人往往并非家长和教师认为的非常聪明的人。

除去智力因素,蔡言厚认为:“阻碍中国高考状元成才的重要障碍就是对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盲目崇拜。”很多高考状元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很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他们往往被“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天价奖学金”所吸引,忽视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更多的是随大流奔热门,很少立志长远,结果很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不仅浪费了自身的宝贵精力,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而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降低了杰出人才的产出率。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考状元青睐经济管理专业,但这个专业光学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定的实际经验。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更多引导学生去背东西,关注书本上的东西,而非鼓励创新,很少强调人际交往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职场中所必需的。”

“1999年扩招起至今,随着高考状元‘曝光过度’,种种怪现象相伴而生。”蔡言厚讲述,对考生及家长而言,争当高考状元已是普遍心态,对大学及中学而言,能否招收到或培养出高考状元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商家而言,能否有效利用高考状元,已成为提升影响力的市场营销策略,“状元经济”的催生毫不意外……

“高考状元的诞生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考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和勤奋,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水平,教学方法和考场发挥的完美结合,因此,我认为高考状元这个概念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蔡言厚强调。

不以一时成败论人生 据蔡言厚观察,许多家长试图将高考状元、神童们的成长经历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20世纪70年代末,全中国媒体都聚焦在天才少年宁铂身上,蔡言厚的一位朋友便以此为模板培养自己的儿子,一度剥夺了儿子所有的交友、玩耍时间,甚至在长达十几年里不让他看一眼电视。结果,尽管孩子学业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与人交往存在障碍。“一个孩子能否最终成才,关键看他(她)的兴趣爱好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是否有足够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兴趣、敬业、持之以恒正是该报告中提及的众多杰出人才的共同特征。

20世纪90年代,浙江杭州一名小学老师依照教学经验发现“第十名现象”。他经过10年调查,发现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这给了蔡言厚极大的理论支持。

“永远不要去争第一!”蔡言厚反复向身边的人强调,当遇到亲戚或朋友对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说教时,蔡言厚会不失时机地搬出这套理论。

第6篇

在最近一期《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新一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上年度同期12个百分点。这数字似乎是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但是名校的数据显示,就业不难,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公式:就业率=(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总人数。名校中就综合性大学而言,就业率基本达到95%以上。如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75%。理工类大学的就业率更令人惊艳,如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45%。《华东理工大学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制剂等7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27个学科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是100%。相比之下,明显疲软的是财经类大学,如中央财经大学的数据显示其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52%,上海财经大学稍胜一筹为93.68%。

高校毕业生普遍选择留在本地 一线城市是热门

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在微博、微信平台流传很久了,但是看过众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依旧是学生们的“心头好”。

在京地区高校,北京大学去年签约的本科毕业生中有71.79%的人选择留京工作,9.47%的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仅有1.26%的毕业生选择前往上海工作。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地区为北京(53.7%)、广东(9.8%)和上海(6.9%),其毕业生到东部就业的比例为83.5%。

长三角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也多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如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区在东部,占就业学生的92.63%。除上海外,就业最多地区分别为:江苏省(4.13%)、浙江省(3.39%)、广东省(3.15%)、北京市(2.77%)。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63.86%选择在浙江工作,其余地区为上海12.56%,广东6.75%,北京3.22%。

从数据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主要流向地区是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广东仍为毕业生就业热门地区。

留学比例持续走高 美、英、香港(地区)受青睐

在大学里,本科生尚未毕业就开始挑选心仪的境外大学作为毕业冲刺目标的现象很普遍。清华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其中国内升学的比例为54.4%,出国留学的比例为27.3%。北京大学去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其中有28.89%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

上海多所知名高校的报告显示,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三成的学生选择升学,约有1/4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深造。其中复旦大学近10年来,本科生留学比例连年提升。2013年本科生留学的比例达到29.45%,几乎与国内考研的毕业生比例持平。同济大学去年本科生留学比率为22.65%,相比前两年有明显提升。

在留学的选择中,首选美、英、香港(地区)。上海交通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在可跟踪到留学资料的1026位学生里,57.39%学生选择美国高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78人)、英国(55人)、新加坡(39人)、法国(37人)、德国(32人)等。同样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的首选地区为美国、英国和香港(地区)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数分别占到了留学总人数的49.16%、11.63%和8.75%;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留学首选目标国家为美国,占出国留学学生总人数的 71.8%,其次为英国、中国香港、德国、日本、加拿大。

十年前,很多人都认为海归良好的外语能力是一大优势,但现在外语已经不再是海归的专利。有外企的HR坦言,不少海归在面试中外语甚至不如很多本土毕业生。此外《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年收入为16.50万元;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年收入为26.71万元。以上数据说明,相关海外工作经验是增加海归回国就业年收入的砝码。由此可见,具有相关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才是职场的“香饽饽”。

毕业生单位性质分析 企业单位占比最高

众多高校报告显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已就业的本科生大多在企业工作。北京大学选择就业的本科生中有45.47%在企业单位工作,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协议的单位也同样以企业单位为主,比例达到62.7%,所有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国有企业就业比例达到43.8%,高校以及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24.5%,各级党政机关就业比例为12%。清华大学在报告中分析,从单位性质来看,工科和文科毕业生主要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比例分别为64.0%和63.7%;理科毕业生则选择在高校、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44.2%。

对比数据可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都包括党政机关,这与上海高校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地区名校毕业生选择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就业领域多集中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如复旦大学,学生就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进入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战略产业、重点央企、三级甲等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毕业生数量超过60%;去世界500强企业毕业生总数达到687人,占所有去企业就业总人数的26%,相当于每四名企业就业的复旦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专科类大学就业更集中

先看几组数据: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医药生物/医疗保健42.53%,管理咨询/教育科研14.11%,政府/非盈利机构/其他12.00%,金融/银行/保险9.89%。

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教育科研事业25.9%,金融业17.5%,IT业12.7%,能源6.8%。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现代专业服务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18.45%,金融业17.41%,IT/通讯/电子业13.78%,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团队/部队10.26%。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20.78%,制造业15.57%,金融业15.24%,信息服务业12.63%。

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金融业40.81%,会计师事务所20.20%,制造业9.08%,其他7.53%。

第7篇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2016年8月

调查地点:互联网

调查内容:关于网店小二生存状况的调查

调查方式:网络调查

日前,在调查了4万个网店客服的基础上,淘宝网了《五一网购从业者生态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以26~40岁中青年为主的网店小二中,有51.8%的人喜欢做客服;虽然时常工作超时并有可能遭遇客户辱骂,但仍有77.3%的人愿为自己开网店而坚持。

近半数人工作超12小时

早起打开电脑先回复各种咨询,接着给买家把货打单、包装,同时在线回答客户的问题,这样忙到晚上10时,等快递上门收单,包裹取走后再跟厂家确认预留的货品《报告》显示,47.9%的网店客服工作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24.9%的人在10~12小时之间,有56%的客服都经历过昼夜轮班制度。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不停敲击键盘,能再多坐一分钟就绝不去上厕所,能不喝水就不起身倒水,饿到头昏眼花才想起来午饭还没吃正是在这样不停歇的工作状态下,有7成网店客服感觉到工作严重影响了生活。

大多遭遇过买家谩骂

相比其他岗位,网店小二们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工作强度大。《报告》显示,在一些规模成熟的大网店里,每个客服要同时接待15~20个买家的在线网购咨询,一天最多要回复250个旺旺,这就需要考验客服的应对和分辨能力。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客服都曾遭遇过买家的谩骂,但近80%的客服都选择了隐忍。金牌小二小黎表示,其实做小二更要懂心理学:如果能讲买家所在地的方言,在线聊天就不说普通话;偶遇无理取闹的买家,就用推心置腹去化解。

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8060亿元,同比增长55%,由此也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增长。作为新兴的窗口服务从业者,网店小二大多数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但又把客户的满意度放在首位,同时对投诉感到恐惧。当然,他们中有51.8%的人还是喜欢做这一行的,有77.3%的人表示如此辛苦为的是以后要自己创业开网店。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2016年4月

调查地点:日照

调查内容:关于日照留守儿童的调查

调查方式:摸底造册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辖 62 个行政村, 7.1 万口人,全镇现有中学 3 所 , 小学 11 所.根据爱心联盟的初步统计,仅镇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就共有留守儿童130余名。若是1、按照全国共有留守儿童5800万的比例来计算,三庄镇有留守儿童300余名,还不包括单亲家庭和父母双双不在身边的。

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出现了数目巨大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最为突出,最急需解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最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和帮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北京两会期间,有46位农民工兄弟参加了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农民工朋友的心声和愿望。在46位参与者中,有67%的农民工兄弟两年及两年以上时间才能和孩子见一次面。他们中间85%以上都是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没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条件不允许到底指什么呢?其中选择收入低,在城市抚养孩子压力大的占到42%;选择工作时间长的占到7%,而30%的农民工兄弟选择了孩子上学有困难,18%选择了住房条件不允许,还有3%选择了其它因素。而离开孩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和教育,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分别占到28%和46%。当被问到希望孩子简单的学一些知识就外出打工还是希望他们一直上学时?参与调查的所有农民工兄弟都选择了后者。从这些调查结果都能看得出来,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对孩子的牵挂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农民工兄弟希望政府能把教育办得更好,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够成才。

日照爱心联盟作为民间公益力量,一直在关心着留守儿童,寻找突破口,和三庄镇学校协商沟通,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懈的努力。

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隔代培养导致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人身安全等三大问题比较突出。

早上醒来,爸爸、妈妈就不见了。

爷爷奶奶对我很好,每天都给我做饭,洗衣服,放学时去学校接我。孩子们遗憾的是,有许多心里话和爷爷奶奶说时,他们听不懂,只能等到见爸爸妈妈时再说。

虽然爷爷奶奶很疼爱孩子,但营养健康状况不佳和性格内向是留守儿童突出表现的两大问题。隔代培养,提供给孩子的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而孩子们需要的是营养丰富的饮食和父母在平时生活中的亲情关爱。

事实上,在精神层面,除性格内向外,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尤其令人担忧。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易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厌学情绪。学校的老师多这样说,学校里差生多为留守儿童,中途辍学的也以留守儿童居多。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自我约束力差的孩子很容易放弃学业,走上人生歧路。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也普遍存在。留守儿童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是其他儿童的数倍。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祖国的未来发展。

爱心联盟和三庄镇的主要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造册,基本摸清了三庄镇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校和老师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倡导关爱-----走进学生家的活动早已开展。竖旗中心小学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许多老师在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走进学生家里,进行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环境。学校的老师和许多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帮一固定关爱对子,范丰路老师代管的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张宝华,赵庆祝老师代管孔东云,校政教主任平传亮代管单亲学生孟艳红------。问题在于老师的数量远远不能和留守儿童的数量成为比例,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显然是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杯水车薪。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到了迫不及缓的程度,仅仅依靠民间公益组织和学校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必须由政府出面,统筹安排,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就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在和竖旗中心小学负责人交流中,有一个很好的建议,由社区提供场所,组织志愿者队伍,每逢周末进驻到社区,和留守儿童近距离密切接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3)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 初中(1416岁) 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 34(人) 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

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 上高校继续就读 14人

上大学4人 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 14人

已成家 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 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

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舍不得拿钱去买漂亮的文具,新款的书包。在他们当中只有2个人家中有电脑,只有5个人吃过肯德基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述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明显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市场的繁荣及加入WTO成员国的增加,使得各国都拥有了频繁的国际交流机会,在此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国际的发展大趋势。因此各国国内人才要主动调整、主动适应,从而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风潮。然而,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研究视角的不同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方法的不同,因此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一种新的现象和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第三世界高等教育仿照西方进行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国际教育课程及国际知识教育的发展

国际教育计划是一个跨国家、跨文化的教育。中国的一些重点大学,以培养具有国际知识以及国际视野和情感的全面国际化的人才为目的。但是只有了解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因此那些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院校应尽快转变教育目标,应以多元文化教育、和平教育、终身教育和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也要培养了他们的国际情绪,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

(二)有利于高校国际交流机构的建设和国际交流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国家交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对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会中的学术性更强,信息交流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的国家交流机构必须实现由以往单一行政管理的模式到管理与学术相结合的综合模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和锻炼出既拥有国际知识又拥有国际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兼学术与管理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

(三)推动了我国高校的现代化改革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多所高校送往国外访问的学者和学生数以万计,他们回到祖国,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带来了国际市场需求的相关方面的人才。他们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一批国际公认的标准评估方法和考试模式。他们中有些人成为一些大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

三、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国际化使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增加

通过在中国办学和以一些优惠的条件来吸引学生出国留学的办法,大量的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和中国教育机构竞争高等教育市场。据报道,在最近的十年中,中国就有2500万人自费出国留学,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形成了中国教育市场的主要亏损。而许多的学生学业完成后就留在了发达国家就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继发性损害,这种无形资产的损失更是很难具体估算的。

(二)国际化中的商业化思潮对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性质的巨大挑战

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5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但是大多数国外大学在中国的开办的国际学校却是为了追逐利润而成立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的免费教育的减少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运作行为,而不是这些教育机构的援经费的减少。高等教育国际化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界的优秀生源的减少及社会教育经费的流失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质的巨大挑战。

(三)国际化中存在对中国的歧视,要维护中国的教育

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精神渗透,各种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传到中国后,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教育的部分丧失和妥协。

四、结束语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要迎难而上。而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应当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更要懂得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高等教育将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何知.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商情(科学教育家),2011(04) .

[2]王云鹏,刘洋.全球视野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大学协会2003年度调查报告解读[J].文教资料, 2013(08).

[3]邓应军.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今日湖北(理论版),2012(03) .

[4]徐继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 2013,(4):12.

[5]张树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对策[J].江苏高教,2012(02) .

[6]唐景莉,刘琴.高等教育国际化:契机还是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1(2).

第9篇

七成选择回国 收入差距明显

数据: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欧美经济持续低迷,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元,67.2%起薪不足6万元。部分受访者表示,回国后找工作并不容易,想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企和科研机构的难度越来越大,自身对薪酬的要求也趋于理性。

此外,海归收入差距日益明显,决策层与普通职员的年收入差距近30万元。调查显示,大部分海归都是平均年收入为8.3万元的普通白领;少部分人平均年收入为14.6万元;少数人进入知名企业或机构担任主管、经理级别的重要职位,平均年收入可达22.3万元;能够进入决策层,成为公司CEO、合伙人、企业主,年收入高达45万元以上的人凤毛麟角。

镜头:今年初刚从美国回来的海归人士樊先生,目前在南宁市一家房地产公司任中层管理人员。说到回国,樊先生告诉记者,其实他的本意是想留在美国工作的,但是,毕业后他在美国呆了半年,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美国这几年经济不好,留学生找工作非常难”。因此,樊先生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他找了好几个工作,起薪都不高,2000元/月左右。之后进入目前所在的公司,起薪2500元,目前加至4000元。樊先生觉得比较满意,公司制度比较活,他相信经过努力,高薪离他不远。

分析:造成海归收入差距显著的原因很多,包括个人背景、性别、工作性质、工作年限等等。启德教育留学专家张分析后表示,工作经验成为影响海归薪酬最主要的原因,那些在大企业身居要职、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海归,基本都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无论是工作几年后再选择海外充电,还是毕业后先在海外积累工作经验再回国就业,他们都能更顺利地进入知名企业或大机构,事业起点比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要高。

张说,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完全无经验的海归年起薪在7万元左右;有1~2年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年起薪达14.9万;拥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年起薪则达22万元,比无经验的海归高出15万元。因此,建议留学生在国外多找机会进入世界名企实习,尽量多积累海外工作经验。

就业范畴多元 发展潜力无限

数据:从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随着中国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资企业求职压力的增加,许多海归就业范畴更为多元,私企、国企、大学、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等,都可以看到海归的身影。数据显示,生命力旺盛的私企已经成为中国海归就业的最大东家,71.2%的海归目前就职于私企,就职于外企的海归仅有11.3%,8%就职于事业单位、大学和科研机构。

另外,调查显示,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海归的薪酬呈现非常大的差距:工作一年后,海归的平均年薪增加到了8.3万元;工作3年后则能拿到13万元左右的年薪;拥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后,平均年薪则达32.7万,比工作一年的海归高出24.4万。

镜头:目前在南宁一家教育机构任总监的黄小姐,5年前从英国学成回国。目前,她的月薪在两万元左右,她说现在的月薪与5年前她刚从英国回来相比,高了近10倍,而这些都是她的努力换来的。

黄小姐5年前从英国回国,拿的是教育硕士的学位。回国后,她在南宁、柳州的几家教育机构工作,积累了经验后,在目前所在的公司稳定下来,努力工作,从顾问一直做到了现在的总监位置,因为业绩出色,薪水一直在涨,目前还有不少猎头在“打她的主意”。黄小姐说,之前也想过进外企,不过南宁的外企可选性太少,觉得进私企也不错,制度灵活,不像公务员单位有那么复杂的人事关系。

分析:伴随中国海归“回流”大潮愈演愈烈,每年有大量海归选择回国就业,海归就业压力也在不断攀升。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很多海归对于企业性质和薪酬水平的要求逐年下降。

张表示,海归起薪不高是由于中国职场的就业压力造成的,更应该关注海归的发展潜力和职场前景。海归凭借良好的外语优势、国际化的视野和人脉资源、国际领先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加优秀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经历最初的职场压力和各种小风浪之后,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不容小觑。

虽然海归初期的薪酬普遍低于期望值,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实际收入和期望薪酬的差距逐渐减小,目前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归,大部分已经可以达到期望水平。可以预见,海归凭借自身良好条件和不断努力,在工作3~5年之后,职场竞争力将逐渐显现,发展速度和上升空间超过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经管专业领跑 新兴产业渐热

数据:调查显示,59%的海归在国外所学的专业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经管专业以绝对优势占据中国留学生的首选专业。另外,对海归从事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金融业仍以21%的比率高居榜首,文化艺术行业、教育行业、商业咨询业、电子信息业等,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吸引越来越多优秀海归的加入。

镜头:据广西一位留学业内人士说,广西学子出国留学选择的专业最多的是金融、会计、管理等经济类的专业,不过目前,选择读动漫、设计、环境科学、物流等专业的学子也有所增多。去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常先生告诉记者,他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目前为自家企业打理生意。他说,目前中国的经济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国内的商机多,当初选择赴美学经济,也是为了将来回国做打算,感觉学经济比较好就业。

分析:启德教育留学专家张杨表示,经济管理类专业一直是中国学生的热门首选专业,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学习,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选择相关专业入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对外资的不断开放和蓬勃发展,外资银行和合资基金公司遍地开花,国际化金融人才的明显短缺,更使得去欧美等发达国家读MBA和金融、会计等专业成为中国学子热门的选择。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一些新兴专业如创意艺术类、动漫设计类、环境类等,也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重要选择。一些交叉学科如工业设计、新能源科学、生物医药等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就业范畴广阔,受到中国留学生的青睐。

不过,热门归热门,建议学生在选择留学专业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行业发展前景等综合考量,不要扎堆选择目前所谓的热门专业,更应该关注未来5~10年内发展态势良好的“朝阳”产业。选择新兴专业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完全对口的工作,可以选择一些相关行业熟悉环境、积累经验或是选择自主创业,耐心等待时机,未来一定会有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

名校背景仍具优势 理性对待心理落差

数据:名校情结是中国留学生和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梦想。名校背景对于中国海归的职业发展来说,是否存在优势?调查显示,世界百强名校背景的海归目前平均年薪是20.9万元,当地国百强院校毕业的海归平均年薪是14.1万元,普通院校背景的则是8.3万元。世界百强名校毕业的海归比普通院校海归高出12.7万元,无论在求职、工作、职场人脉累积等方面,名校背景的确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名校背景的海归对自身定位更高,要求也更高。调查显示,世界百强名校毕业的海归对于年薪的期望值最高,达到了34.8万元,高出实际66.7%。同时,在对于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只有6.3%世界百强名校背景的受访者表示十分满意,名校背景海归的工作满意度普遍低于非名校背景的受访者。

镜头:去年毕业于世界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专业的程先生,目前在香港的一家外企工作。说起到香港工作,程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他毕业回国后,去上海找工作,多家企业看了他的简历和面试后,均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一个偶然机会,他认识了目前所在外企的中国区负责人,交谈后,该人士对他很感兴趣,邀请他到公司工作,条件比较优厚。在上海分公司待了半年后,他升迁并调到香港分公司工作。对于自己顺利的求职路,程先生表示与所读学校分不开,“招我进公司的高管就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分析:张认为,世界百强名校对学生的招生要求比较严格,其过硬的教育品质和强大师资力量能够保证毕业学生的个人素质保持较高的水准。同时,世界百强名校的名气和众多的国际校友资源,能够使海归在进入职场时优先被企业所关注和接纳,开展事业时也有更多优质的国际人脉关系。

但是,名校背景优势是中国行业大环境下的普遍分析结果,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名校海归的成功,职业发展前景要综合个人素质、工作表现、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量。就长远发展而言,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非名校背景的海归同样有着无可限量的发展空间。

幸福指数不高 婚姻状况堪忧

数据:除了海归的职场现状和薪酬之外,海归的幸福感和心理状态也是关系到海归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

调查显示,47.5%的白领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只有6.6%存在明显不满意。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压力的大小,部分受访的海归表示,过大的工作压力对于工作效率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有不小的影响,而完全无压力也会使得工作的重要性过低,只有适当的压力才能激发工作热情与激情。调查中,43.4%的海归认为工作压力较大,5.5%的人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5.8%觉得压力较小,认为完全没压力的人只有2.2%。

此次调查也发现,多数海归忙于工作而忽略了个人问题,海归“剩男”“剩女”当道,婚姻状况普遍堪忧。此次受访的海归中,已经结婚并生子的海归只有12.7%,单身海归高达58%。

镜头:两年前从加拿大留学回国的南宁人士黄先生,目前在上海一家外资银行工作。说到工作压力,黄先生坦言压力大;说到工作的劳累程度,黄先生表示相当累。黄先生负责对外事务联络工作,因为时差关系,他常常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回到家,还得与国外的公司继续保持工作联系,半夜上班。他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习惯了,难得的空闲时间还睡不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下,黄先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交女友,回国两年多还是单身一人。

第10篇

eBay闹着要撤离中国和被并购的信息,揭示了这个全球电子商务老大在中国遭遇“滑铁卢”的尴尬。根据CNNIC的《2006年中国C2C网上购物调查报告》显示:淘宝网市场占有率为67.3%,eBay易趣为29.1%。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互联网界不是个例,“水土不服”的互联网巨头不止eBay,比如,雅虎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三大门户,Google只能屈居百度之后。

回顾一下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的策略,“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俱不占优,岂有不败之理?

首先,在“天时”方面,他们发力晚了。雅虎在中国发力时(虽然雅虎进入中国很早,但前期都属于试探动作),三大门户格局已定。新浪借助体育频道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等大事树立了王者地位,雅虎中国那时还举旗不定。同样,Google在全球是搜索冠军,但当2005年7月大举进入中国时,把Google模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百度已经站稳了脚跟。市场者后来者必然遭到前行者的狙击。市场时机的重要性不需赘言,跨国巨头的落后一步,为以后的艰难埋下了隐患。

第二,在“地利”方面,它们忽视了中外市场的差异。开拓中国市场之初,雅虎、eBay等只是把国外模式简单拷贝到中国,而忽视了中国市场的差异性。比如网上交易,在美国,旧货拍卖盛行,而中国人却更喜好新物品。如果说在上世纪90年初,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进程和美国还有差距的话,那么最近5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和全球是同步的。在技术没有落差的情况下,比得就是谁能发现适合当地的应用。张朝阳等可以把国外的门户模式拷贝到中国来,但真正赚钱的却是中国的特色应用――如短信和网络游戏。

第三,在“人和”方面,这些公司的沟通成本过大,中国区往往没有得到足够授权。往往,一个市场的决策,中国区的负责人得花很长的时间去层层汇报,待获得总部认可,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相反,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的领军人往往是“双面人”,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能把握最新的趋势,又熟悉本土市场,可以灵活制定和更改决策。

也许,这些互联网巨头们都应该认真地去重新审视中国市场和中国战略了,在失去“天时”之后,还是抓紧考虑如何在“地利”和“人和”上改进吧。

第11篇

【关键词】海归 学历贬值 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海外留学从精英走向大众,海外学历相对贬值

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国人半只脚跨入了相对“富裕”的门槛,即便是一些普通工薪家庭,也有可能甚至有余力来思考如何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的一个重要选择是让孩子留学。曾几何时,留学对于几乎所有的中国家庭来说都遥不可及,而猛然间时代巨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去海外接受学历教育,成为国人生活中一个充满了现实意义、家长实际上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现实关怀的重要生活问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提供了一些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孤立地看,很难看出404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到底是多是少,但历史地看,就可以确认到一个重要现象,即留学人数的突飞猛进。比如2015年留学人员达到了52.37万人,较2014年增加6.39万人,增长率13.9%。大量的留学生意味着诞生大批的海归。对家长来说,留学是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接受更好的教育,除了人格、知识等内在成长以外,促成子女进而使家庭的社会地位向上流动,可以说是一个带有明确功利性、但也非常具有中国式社会现实意义的动机目的。因此,学成回国出人头地成为了与留在海外融入他乡生根开花结果相并列的行为选择。

近几年,学成归国人数同样与日俱增。CCG 报告称,从1978年到2015年,共计221.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了回国发展。从2000年到2015年,归国人数逐年增长:2000年时只有区区9000人,2001年过万,2009年则跨过10万大槛,而2012年至2015年则是成倍翻番,2012年27.29万人,2014年_36.48万人,2015年突破40万大关。

50多万人跨出国门留学,40多万人学成归国,这意味着留学和海归越来越成为国人普通生活的一部分。海外留学从精英走向大众,归国就业的形势与待遇也发生了很大地改变,与留学生及其家长的预期逐渐拉开了距离。虽然许多地方仍尝试各种努力,比如通过各种人才绿卡制度、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留学生归国“大展身手”,但“物尽其用,获得一份好工作好薪水”渐渐变得带上了“童话”“传说”色彩,明显的今不如昔。CCG在2016年7月与北京某教育咨询公司联手《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比较详细地反映了海归就业现状。从相关统计可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已经见不到对海归人员的“情有独钟”。虽然外资合资民营企业尤其是海归创业的民营企业还稍微持有一丁点的倾斜想法,但事业单位几乎全部表示招聘时对海归人员没有特别的偏好。换言之,并非因为某人曾海外留学而事业单位就特别想录用之。半数左右的国营企业也表明了同样的态度。调查还表明,海归人员在“所学”与“所用”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过半数的海归人员认为其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四分之一认为“不怎么匹配”,约15%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非匹配,认为“完全不匹配”的人也占了7.4%。

在此,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海外学历相对贬值的社会现实。之所以用了“相对”一词,是想表明留学与海归并非已经完全没有了实现个人成长、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价值,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家长拼一家之积蓄争先恐后地送子女去赶留学的大潮。但是与前几年相比,其功利性的效应确实已经不再那么地突出,留学与海归也不再直接意味着社会精英、企业精英。

海外学历相对贬值是教育大众化、学历贬值大潮的一部分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 Collins)观察到,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学毕业取代了高中毕业成为受人尊敬的最低学历标准;而至60年代,研究生学历则取代本科学历成为了企望获至中产阶级地位的必要条件。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学历贬值乃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不仅在美国,还可以在世界各国得到确认。只要社会的结构是分层的,换言之,只要社会呈现为一种高低分类的不平等存在,而教育又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由受教育获得的学历又是社会流动能力的主要外化标志,人们就很难奢望学历不贬值。

其中的机制可简述如下: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构成,柯林斯称之为“身份集团”,只要社会本质上乃为一种不平等的结构,就必定意味着某些身份集团处在社会的高位,成为社会统治阶级、阶层;而另一些身份集团则被迫置身社会的低位,沦为社会底层阶层、弱势群体。而如果一个社会不是靠武力革命而主要靠教育、靠学历(以及相应而来的经济资本)来界定社会分层的高低,那么下层身份集团一定会竭尽全力让子女接受比自己更高、更好的教育来提高家庭、家族的地位以摆脱弱势处境。而由于资源有限,切分蛋糕的人总是越少越好。面对下层身份集团的跻身野心,上层身份集团不会听之任之,为了保证自己在社会差序结构中的既得利益,其主要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不断提高工作岗位对于学历的最低要求,让文凭贬值,同时竭力让自己子女去获取比别人更高的学历,以拉开文凭上的差距,显示区隔,这就是学历必定贬值的内在机制。中国并非是世外桃源,中国社会也远不是彻底平等了的理想社会,因此“身份集团”的利益争夺当然也可以是解释学历贬值,包括海归学历贬值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留学依然重要,它能够让留学生接受域外文化

上述内在机制的揭示并不意味着学历反正是要贬值的,留学与海归越来越没有意义。即便“身份集团”的利益争夺无法回避,因此学历贬值也是一种历史必然,但其意义依然存在,留学与海归的价值也依然可以得到确认。柯林斯敏锐地意识到,上层身份集团为了最大利益切分蛋糕,在有意贬值学历的同时,其实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以种种形式强化和传递本身份集团的文化,使之得以发扬光大。柯林斯指出,“学校主要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衣着方式、美的意识、价值观和风度。许多学校强调社会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并非无关紧要,而可能是学校传递身份文化的关键所在”。柯林斯讨论学历贬值、阐述“身份集团”时,头脑中想到的并非是留学与海归问题,而是一般的学校教育。但他的“身份文化”,是可以借用来思考留学、海归的意义的。

在海归大潮中,留学的学历即便不再如以前那样辉煌耀眼,所学的专业即便回国后也不再那么的紧俏,甚至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学有所用,国内土生土长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即便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工作竞争压力,但留学依然有其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让留学生接受并且内化一种特殊的身份文化,具体体现为反映留学所在国特有的历史积累、文化积累的语言风格、衣着情趣、仪式习惯、趣味教养、礼仪修养、审美感荣辱感价值观等。这一身份文化往往能够成为与经济资本同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本,它不会像学历那样容易贬值,反而是共有的人越多,越有价值。

(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构建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确定了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交叉科学为理论支持,以环境工程为实践手段的知识架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三大模块:环境问题、环境学基本原理和环境调控。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探索性和协作性学习,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教学与实习结合。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固定安排3个学时的野外考察。配合课程设置中的生态恢复内容,安排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并考察河口海岸生态环境,在现场有专业人员讲解,学生在考察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加深了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认识。

2.讲授与讨论结合。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获得知识,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我们的课堂讲授以教师提供知识要点及经典案例为主,并围绕关键问题启发学生自由讨论。在讲授“空气污染指数”概念时,我们在课堂展示上课当天的全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具有典型污染特征的城市外,还将学生的家乡以及厦门,漳州等就学城市包含在内,并根据当天的实时污染指标指导学生计算API指数。学生反应积极,主动讨论家乡的污染水平及特征污染物并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讨论过程中对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的整体情况增进了了解,也明确了我国当前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标。

3、教师组织与学生策划结合。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环境问题,安排学生做课堂专题演讲。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阅文献与资料,并形成演讲材料。汇报时,小组成员在讲台上共同完成演示、讲解并接受提问。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演讲机会。学生很欢迎这种教学模式。我们还会安排一次开放性的实践作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自行策划,并完成实践调查。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

我们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并引入Flash短片,电脑动漫,环保电影,采访录像,实物演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水污染”章节时,通过观看日本水俣病的采访短片,学生深刻体会到水体污染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坚定了保护水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决心。

四、结语

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动态与趋势,课程组还积极整合教师资源,目前已形成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均有国外留学进修经历及国内其他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从而从知识结构、学缘结构方面保障了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课题组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已形成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