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04:0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学科就像我们语文学科,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具有实用性,生活性等特点。英语不能达到有效的应用,其实用性和生活性也就体现不出来了。通过阅读的方法将学到的英语应用与实践,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当中,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一个难题。随着近些年不断深入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英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翻转课堂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翻转课堂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翻转课堂是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翻转课堂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翻转课堂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翻转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例如在上课前制作游戏环节,然后把相关的词汇通过浸入式的方法提前预习了。一系列游戏环节下,学生练习了发音,听力,词义,还在过程中获得了积分奖励。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看枯燥乏味的书本,而是在学习奥巴马演讲,宇宙大爆炸,汽车如何生产等等,既有意思又开阔视野。老师上课前一定要备课,准备充足的资料,包括所学单词的同义词,反义词,一词多意,造句也是由简单到复杂。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授课。通过举例子,将复杂的句式,不用学任何语法规则,就讲述给学生。
二、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当中的学习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在不断丰富的单词与句式的积累中有一个可以实际运用的地方,使英语成为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语言。动作思维是采用动作或行为的手段来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以外表为思维材料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社会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这三种思维方式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的融合起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兴趣的培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巨大的学习兴趣。通过具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具理解单词,并且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不知不觉的掌握了单词的用法与句型。组织一些趣味的活动在课堂上往往能收到奇效,例如在每天上课前选一名学生用英文讲一个小故事或者几句名言警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听力。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管形象的以图片,视屏,声音等方式将课本内容传送给学生。老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属于配角,学生才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当中的主角,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向老师提问,由老师总结后进行讲解,可以进一步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这就不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面积推广,而且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许多老师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能力较差,即使接受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很好的驾驭这种教学模式。而且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在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学生在家里有时候不能自主进行课前预习,需要家长进行监督。通过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对小学生进行全程的引导和监督,确保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用翻转课堂教学要适度,在课堂当中,亲身参与、合作完成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使学生拥有把英语说出来的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书面英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思维,立异能力,和灵敏的观察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英语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对英语学科的浓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的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所以教师必须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我们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章有亲切感是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从而快速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亲切感。
四、小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近几年来国家对“能用英语交流信息”的人才需求量也是逐年加大。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需要合理的利用这个手段,提高自己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使自己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高。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适应祖国当前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动心;动手;动脑;动口;动笔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我从以下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让学生“动心”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充满兴趣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程在三年级进入到学生的视野,必须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为此我尝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运用了这样一些方式导入新课。
(一)展示实物
例如《根和茎》这一课,课堂活动导人可以从“葱”和“菠菜”这两种学生常见的蔬菜进入。在实物展示中让学生观察到这两种植物的根的不同之处,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激发他们追问探究其他不同植物根的形状、作用、颜色等方面的知识。
(二)讲故事
古今中外有很多科学家的励志传奇、著名实验或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等。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搜集这些素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科学课程和课堂上来。如《我们都是科学家》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故事导入法的案例。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一是在教学设计阶段,老师提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二是在课堂初始的阶段,老师可以从一些科普读物或是其他媒体提前获取这一方面的知识,通过精彩的语言和同学们交流探讨,也可以为学生的发言作补充。
(三)实验探究
有时候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将课程中一些小实验提前到课堂的导入阶段进行,这样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曾经在《土壤的保护》这一课中运用了这种方法,感觉效果不错。我将“有无植被对于土壤的蓄水能力的影响”小实验放在导入阶段,学生了解了实验事实,对于后面的土壤保护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
在导入教学这一环节,还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一体视频、语音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有所“动心”,有效调动兴趣,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让学生“动手”
一位德国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之中,尽可能运用自己的感官以求得发现,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通过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作统计图表等搜集到第一手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设合乎情理、系实际的教学情境,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动起一双灵巧的小手。这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可供参考,在《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活动中,课本让学生做一只小鹦鹉,在下面别上别针,鹦鹉即可站在直尺或是其他物体上面,同学们感觉很是好玩,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别针有胶水,有的说是鹦鹉太小了,如果是其他的小动物不会站起来等等。我自然生成,让几名学生自己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但是一定要让他的尾巴有别针,这样都会站起来。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纷纷动手去做,实验结果也是一样。他们对于这种现象感到莫名其妙,都迫切想知道原因是什么……
三、让学生“动脑”
“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一切科学实验活动的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在“动手”过后,有所启发和收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喜欢动手“玩”的同学,但不善于动脑,所有精心设计的实验,对于一些学生只是看热闹,却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开展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猜想可能会得到的结果等。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完整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或事物的外显特征、变化过程等,还要分析和揭示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过后还要引导学生对于探究活动表面的、即时的、零星的印象进行分析、归纳,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例如学习《纸》这一课,我预先在讲桌上倒上一滩水,手边有几张纸(卡纸、餐巾纸、报纸、A4纸、塑料纸等),我请学生帮忙擦掉水。让他们先逐一手摸一摸讲桌上的纸张,感觉一下它们的质地再进行选择。选择后要说出选择理由和自己的想法。这样在动手与动脑的有效结合下顺利了解纸张的特性和它们的不同用处。
四、“动口”与“动笔”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动口”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在教师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另一方面是对于每个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及时进行评价与总结。这里有学生之间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肯定性激励性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成绩评价或能力比较评价。
关键词:传递;情境;寻思;示范;参与;自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28-02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教育对象的素质。现行小学使用的牛津版英语教材,内容多、要求高,课时少,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要求,积极思考并探索各种优秀教学模式的选用与最佳搭配,提高教学效率。
一、功能课
这是每一单元的第一课,以对话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句型,要求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该句型进行问答。针对这种以呈现新句型为主的新授课,我们可采用:
1.陶冶式教学模式——情境。人的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牛津版教材突出的特点就是配有大量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插图,能使学生从图中受到情境的感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点拨式教学模式——寻思。该模式以“思”为核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点拨,从而发展学生智能。功能课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的句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看插图听录音,在听以前,围绕课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在听完一至二遍录音之后可引导学生根据所听内容逐个解决问题,其中要特别重视利用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点拨调控,进行必要的重复与强调,以求完满达到点拨提高的目的。经过多次点拨后,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句型、单词等通过练习的方式提出来,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教材,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有一个独立实践的机会,真正起到强化作用。
二、结构课
结构课是每单元的第二课,重点在于新单词的教授和功能课中主要句型的操练,针对这一特点可采用:
1.接受式教学模式——传递。用于新授单词,在新授过程中,我们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新单词的含义;如5A Unit2,这课训练重点是方位介词“in、on、near、behind、under”及句型“What’s in/on/near/under/behind…?There is/are…”的熟练运用。一开课可以利用学生的文具及教室中实物复习已学介词“in,on”和句型“Where is/are…?It’s/They’re……。”随后,顺势将手中的实物摆放出一样物品“under”另一样物品的位置,并问“Where is the…?”帮助学生回答“It’s under the…”,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under”的含义。
2.模仿式教学模式——示范。教学最基本的模式之一,主要用来训练学生对主要句型的运用技能并适当迁移。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所要重点训练的句型后,可与学生进行参与性练习;当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训练的要领,能独立或小组进行练习时,就可脱离教师在场的指导,通过加大练习量,使对句型的运用技能更熟练;接着就是学习的最高阶段——迁移,即将所学的知识潜移默化,并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的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示范、点拨,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渐做到熟能生巧。
三、复习课
复习课不光是对前两课知识的总结,更是一个提高,它要求全面系统的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而且从4A起又加进了音标教学,如能选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来上,复习课肯定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1.辅导式教学模式——自学。自学能力是加速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的必要条件,这一模式主要是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教材,该模式可用于复习课中的Read and act,这一部分是带情景和复现滚动并含有本课重点句型的综合练习,学生经过初步的阅读便可熟悉大概的内容;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后如有疑问,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旨在对共同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认识并能培养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应在该基础上进行启发指导,对其中的难点、关键和不同的看法进行重点启发、解惑,引导学生自已作出结论;经过一系列的自学、诠释之后,学生们已理解了文章内容,此时,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能使所学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如仿照课文编组对话表演并开展竞赛,或做一些看图补充对话的练习,都能激发、促进、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通过对学生在自学时的个别辅导,加深对学生基础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的理解,从而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模仿式教学模式——示范和陶治式教学模式——情境。适用于Ask and answer和Talk about the pictures,这两部分主要是带替换词的句型操练,可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句型操练,之后,教师适当拓宽,创设情境并示范,分层要求,注意每位学生均要有所得,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的主动性,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学中传递、情境、寻思、示范、参与、自学等手段和方法的作用,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最优化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01-204.
[2]吴自排.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曲靖教育研究,1999,(3):33.
[3]曹志新.融情与趣于教学之中培养主动性[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1998,(3):45.
一、设计创新性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又是学生学的目标。这样,教师在创新性教学中制定好创新性教学目标就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要求,在备课中仔细斟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出创新性教学目标(以下简称目标),并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目标为学生学习、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切实做到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把目标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即教师为达到目标而教,学生为完成目标而学。并且,教师在完成目标中鼓励学生有效参与,积极研究,认真实践,追求成功。使目标真正起到突出学生行为主体,注重思维过程,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全面辅导。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辅导,注意调控。一般可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视其情况直接开展全班性的交流。比如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就有: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生字词的意思。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课本、黑板、多媒体进行直观性的演示。如语文课则可让学生联系文本说说自己的感悟,说说自己对生字、词的理解等;数学课则可演示一下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如在执教的《十五从军征》一课就有这样的环节:学生读文,学生评价;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有共性的问题或是自己预设的问题,让交流的学生谈体会或进行演示操作。如果遇到学生不能解决的则须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作交流。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课前教师要有充分的预设,对重点、难点问题要着重指出,以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课堂调控要收放适度,维持好教学秩序;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教师作好启发指导;交流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成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形容的是人们解决问题时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只要找准了切入点,思维方式正确,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不同的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材内容其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但毕竟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比如语文课中的小说、童话、故事,其中都有人物或人物的化身,如一个人、一只动物、一棵植物,都是角色,文章无非就是写这些角色在做什么,他们之间相互是什么关系。
如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就是说青蛙和小鸟这两个角色的关系,只要把它们的关系搞清楚了,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开始,教师就要把主要问题交给学生,而不是一点一点地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用整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当学生读第一遍课文时或听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就要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本文的主要角色是谁?它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在读课文时就要整体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读一遍解决一个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点就是搞清楚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结合自己设计的纲要信号相互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有些课文虽然没有角色,但也能找到规律。这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通用工具,学生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了。
四、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知识展开问题化,就是将知识发生过程变成问题形式,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做到:(1)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空。(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3)调控课堂,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多向多维的交往方式。(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五、总结回顾,教师布置作业
针对课堂练习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再作系统性的总结。然后,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巩固。比如最后设计了作业补充诗句:上下五千年,代代有争战。( ),( )。战鼓( ),铁马( ),战士裹尸( );寡妇( ),婴儿( ),父母痛失儿。既是对本课的总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又增强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讨论;实践;兴趣
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实施讨论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课堂,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课堂,但是,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型为主,即教师将数学知识死板地灌输给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与互动。所以,这就要求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通过采取合理措施,增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与交流能力。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中《长方体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在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研究和探讨,如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相同的棱有什么位置关系?面有什么样的特征?面的大小关系怎样?长方体相对的面有什么样的特征?等等,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之后,各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样,我通过实施讨论式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施实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对学生进行各种数学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在学生大致掌握了数学知识之后,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中《包装的学问》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大致掌握了利用表面积知识,求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策略之后,我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放学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到家附近的超市中调查一下,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节约包装纸,然后思考: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进而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这样为学生设计这一实践活动,既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实体会了包装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实施兴趣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学生,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上课时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中《摸球游戏》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组织学生玩了一个游戏,游戏方法为:在讲台上放上我提前准备好的三个小箱子,箱子里分别装有颜色不同但数量相同(5个)的乒乓球,1号箱子颜色为1白4黄,2号箱子为白色,3号箱子为黄色。然后,在班里选择三名学生,让他们到讲台上各自选定一个箱子进行摸球游戏,摸到白球数量最多的学生获胜。这样,通过引进这一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本节内容的教授做好了铺垫。
以上即为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几点看法,希望可以给广大同仁带来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自主探究;激趣;交流;点拨;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探索出了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明确目标(约3分钟)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最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探究情境中,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营造一种氛围。当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师适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约8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
习,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自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推理、猜想,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得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环节可以分两步来进行:一是自主探究,二是小组交流。
三、反馈交流,适时点拨(约12分钟)
在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反馈时教师要尽量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其目的就是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或策略)进行剖析
诠释。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约15分钟)
此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五、梳理新知,总结激励(约2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网络正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成为教师教学内容的资源库,也为课堂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分层-协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选择、主动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同时,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分层-协作"教学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教学过程的原则。这种整合是以数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三、"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分层-协作"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际运用时,可以按"激趣入分层导学协作学习解决问题互评提高"五个步骤进行。如下图所示: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激趣导入:根据学生的身心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体验情境,求知欲高涨。
2、分层导学: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和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借助帮助卡和自动教学演示片断,由低层向高层自主学习。
3、协作学习:让学生自主但成学习小组,通过聊天室进行互动学习。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水平高一级的同学帮助水平低一级的同学不断向上升级。
4、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下面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为例,来简述本模式的操作程序:
1、激趣导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两个漂亮的花园: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哪个更大?请学生猜一猜,这样让学生猜一猜,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把学生带进了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通过已学知识,例举出重叠法,数面积单位等方法,但由于现实的因素,他们感到已学方法的不便之处,从而产生质疑--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面积比较的呢?
2、分层导学:这是"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关键,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困难的通过电子话筒请教老师或同学。为帮助学生解决"哪个花园更大"的问题,老师让学生调出课前设计好的素材库,移动鼠标来摆一摆,调出2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选几个摆成多种多样的长方形,想一想,所拼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面积是多少?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厘米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继而在图形下做好记录。根据多次的操作,思考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协作学习:在学生分层自学的基础上,就近的每4台计算机上的学生开展小组学习。通过动手协作探究得出长方形成积计算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让每小组从素材库中调出另一组练习,先出示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再出示长为7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出示长为6厘米,宽为6厘米的正方形;根据学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口算面积的同时,让他们观察这几个图形的变化,让学生在演示中发现长方形变为正方形,从而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4、解决问题:在学生发现了面积计算的公式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应用新知识,独立或合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基本练习:本校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再从素材库中调出操场平面图,让学生算一算。
对比练习:视频播放本镇的鸟瞰:美丽的喷泉,清澈的小溪,亮丽的彩灯......让大家当回设计师,在镇中心造一个边长为80米的正方形花坛,四周围上围栏,中间铺上草坪,需要围栏多少米?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一、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 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操作程序如下:
(1)前提准备。准备的目的在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为探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铺垫。这一环节既可以在课前准备,也可以在课中进行,可以用谈话、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
(2)探究新知。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纲要性思考题,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思维的流畅性,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1)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消除师生间的无形的心灵鸿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
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1)情境创设要基于现实生活。创设情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数学素材要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由此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
(2)情境创设要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用的过程。教师要能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 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示的问题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有利于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决的。
3、适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论,也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1)评价时间要及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为了进一步指导与改进教学。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把评价经常性的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多次自我反馈的机会,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成为一种习惯。
(2)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生的视角来认识,要以学生个体纵向比较为主,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在同学之间的互评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三、对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几种关系的处理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在观察、操作、猜想、推理、讨论、自学、交流等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与理解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变化与发展,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获取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验与感悟,丰富自己的经历与经验,从而形成“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当然,我们在注重过程性目标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也不能弱化。
3、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的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展开要重视预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心理状态,要能根据学生的现实状态预设教学过程。只有充分预设,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更重视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必然,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有了高质量的预设,才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重视生成,预设才有新的活力。
网: 摘要:“减负增效”的口号已经提出将近十年,但是基层的实践效果却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不是老师不想配合,而是苦于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能取代“题海战术”。文章以小学语文为基础,讲解“30+10”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减负增效”提供一条路径,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关键字:小学语文30+10 减负增效 课堂教学
一、何为“30+10”课堂教学模式
“30+10”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原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两大块:30分钟内,教师可进行知识讲述、组织讨论、引导赏析等群体性教学活动;剩下的10分钟,老师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体教学活动,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熟悉知识,并配合一定的练习,这时老师可以进行专门辅导、提优补差、解疑答惑等工作。
其实,构建这一教学模式,旨在促使一线教师精选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为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彰显“轻负优质”的办学宗旨。
二、小学语文“30+10”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40分钟的课堂需要提前准备。有些老师说40分钟已经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还因为时间太短完不成教学任务,要是再挤压掉10分钟,教学更是不好进行,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在课前吃透课标精神并充分预设,是可以达到预想的高效的。因此不要怪时间,关键在于准备。
2.30分钟的教学需要方法得当。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下面就是30分钟的讲述应该如何安排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教学在前30分钟妙趣横生而效率高呢?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教学辅助还是以简单实用为主。以《飞夺泸定桥》为例,前30分钟的安排可以适当进行规划,我们可以先利用《飞夺泸定桥》影片片段引入课文,然后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有所理解后再进行重点段落讲述。
3.10分钟训练需要合理高效。最后的10分钟是本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务须每一次都落到实处,务须每一次都得到有效而精细的安排,方能达成预想的结果,获得意外的惊喜。就语文学科而言,可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还是很丰富多彩的。可以回顾重点,可以积极提问,可以扩展阅读,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提前控制好节奏,让学生知道这10分钟是干什么的,并熟悉每个学生的状况,积极进行一对一辅导。
三、结语
“30+10”课堂教学方法是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实验,而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需要努力学习这种方法,活学活用,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创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民族发展需要创新,国家繁荣需要创新,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所以说,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需要创新。而小学教学是学生生涯的基础,加快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它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信息技术,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现代化软件,还要教会学生去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就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加快创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计划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不断地调整信息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应该根据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
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电子板报评比活动,电子小刊物评比活动,还有让学生就自己的想象力随意发挥,搞一个小设计的作业,在上课时留有一部分时间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对某些比较好的还要适当地进行表扬,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教师讲授的知识,而且通过展示各个同学的设计作品,使学生之间还能互相学习和借鉴。
再比如,教师之间可以多加交流和借鉴各自的教学方法,根据其他教师的成功实践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计划,而且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串讲。正是由于小学生都很童真童趣,好奇心想象力都非常强,一个新教师的教授可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使他们易于接受,教师通过串讲总结各个教师的授课精华,借鉴到自己以后的授课中。
通过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求知能力,而且能对信息教学进行革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
任务。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也在蓬勃发展,在城乡中小学中都已经普遍应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它具有声、图、文及活动影像的特点,核心是计算机,主要是把图像处理、语音处理、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然后再把这些模拟信号数字化,之后计算机把这些数字信号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总之,多媒体具有很强大的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多媒体课堂上,教师不能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一下各种操作的简单步骤,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即时地操作,声图文像都衔接起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精美和完善,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声图文像的有效结合,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通过标准的朗读,生动的画面,动听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让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可以把题目设计在图画中,通过看图画回答问题,也可以通过一段音乐和所讲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联系起来,通过听音乐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这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已经如影随形,和我们息息相关,教师应该把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对我们之后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参与进来,在教师制作课件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在进行文字编辑这堂课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只学会打字,而且要求学生在会简单的打字的基础上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打多少字,而且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会改变文字的大小、字体、颜色以及简单的段落编辑方法。如果觉得简单的打字枯燥,可以给文字旁加一些图片对文字阐释,这些都会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
能力。
总之,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才是教师的责任。他们年纪小,面对新事物好奇心强,接受起来也非常快,教师要注重他们的探索和求知精神,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剖析并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通过不断改变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彭翠芝.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2]黄伟.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加大了教学投入,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课堂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改革的步伐也一直没有停止,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到“减负”,再到“新课程改革”。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能力的问题上一直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下面,我就新课程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谈一点我的看法和理解。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或是“满堂练”。那么在教育改革面前,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教师,能否驾驭开放的课堂?广泛认可旧的教学模式的教师,是否认可新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隐忧。解决这种隐忧,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首先从自身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即从一个“主讲者”转变为一个“主导者”,从一个“舞台的演员”转变为“舞台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感。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在的部分孩子很自私。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是“单枪匹马”,同伴之间相互封闭,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教育改革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要进行改革。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情景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体现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课堂可以通过分组竞争的方式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模式
1.构建自主的课堂。新课程教改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老师一直讲,学生被动听”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新的课堂上,学生也可以是老师,老师的角色只是课堂的一个引导者,而不是表演者。例如我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进行小组讨论,读了本课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通过讨论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我发现在研读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本文的内容,而且还懂得了本课告诉大家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显然,教师不必多“讲”,不必过多地分析、说明。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创设互动、互学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才是新课程体系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而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有些教师课备得很好,但是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却并不好,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情感上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因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取得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如果教师平常与学生交往密切,和他们谈得来,对他们的个性特点等比较熟悉,上课时不但教态会亲切自然,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例说明要讲的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还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平时在学生中适当表现自己的能力,给学生良好的印象,学生在课堂上会更注意听课,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活动了。
二、有效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提高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呢?
第一,导入新课应遵循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创设情境法、课前社会调查法、讲述故事法等。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坚持一个“导”字,把握一个“活”字。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为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去追求知识,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生对一节课有没有兴趣,往往是从教师的第一句话、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开始的。导入新课要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只有这样,才能使导入新课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相反,如果一堂课开始就索然无味,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热情的,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更谈不上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导入新课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出发,解决好不同基础学生对不同成绩的要求。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捕捉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心理变化,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进步,树立和培养他们学好英语课的信心。
三、优化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是课堂高效的关键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组织课前活动时,笔者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开展自由谈话活动,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问候句型、自我介绍句型,以及日期、天气的正确表达方法,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TV、VCD、电脑、录音机等,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小学英语第三册Shopping这一课时,笔者就利用共享中的教学软件,将各种商品的图片展现在多媒体白板上,让学生充当购物者,运用学过的句型进行现场模拟练习,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学生则充满激情,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教学内容,并能模仿自编自演对话,取得了活学活用的效果。
四、及时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及时反思是为了更快地成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思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无动于衷,教师就要想是不是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课,所以没有反应;学生的作业本正确率不高,就要想今天的课堂效率很差,可能是句型没有讲明白,实际应用没有讲透。这些反思应是教师自发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与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符合时展的特点,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工作存在许多不足。面对新时期、新课标,教师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与研究能力,逐步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荆玉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