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

时间:2022-08-31 04:0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急救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急救措施

第1篇

临床表现

眼部爆竹伤 轻者被炸伤眼睑皮肤和眼球表层组织,损伤部分视力,重者眼睑皮肤被烧焦,出现眼球挫伤破裂、眼内积血和异物存留,甚至因大量眼内容物脱失而失明。伤后表现多有剧痛、出血、眼中有异物;重者眼球脱出,眼内出血,视物不清或不能。

手部爆竹伤 轻伤者可有少量出血,重者可伤及肌腱、神经、肌肉、骨骼及关节,更甚者手掌、手指大部被炸掉失去原形。根据伤情可表现为皮肤红肿,开放性伤口伴活动性出血,软组织缺损,严重者可以出现肢端离断伤,如处置不及时可出现预后影响功能、伤残、甚至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

急救处理

眼部爆竹伤 根据损伤情况初步救护:首先嘱患儿要稳定情绪,即使眼部不觉疼痛,也应到医院检查。

对眼睛局部肿胀、疼痛、无皮肤开放的伤口,用冷毛巾湿敷。

眼睑有裂伤或出血时,用清洁纱布包扎。

有异物飞入眼内,切忌揉眼,要轻闭双眼或稍眨眼,让表浅的异物随泪水流出。

如有异物进入眼球深部,绝不可压迫眼球,以免眼内组织脱出,此时不要强行扒开眼睑或祛除脱出眼外的组织,应以清洁纱布或毛巾覆盖后立即送医院。

若伤者眼部伤情较重,如眼球破裂伤、眼内容物脱出等,即使是单眼受伤,也应该包扎双眼,以免健康眼球的活动带动受伤眼的转动;不要在包扎时随意滴用眼药水或止血药,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或给进一步手术修补伤口带来困难;要尽快到医院救治,在转运过程中不要颠簸,避免因震动、磨擦和挤压而加重伤口出血和眼内容物继续外溢等严重后果;不要执意保留严重受伤的一侧眼球而不予以摘除,这有可能造成继发感性眼炎,从而造成健侧眼睛也失明。

手部爆竹伤 如炸伤部位表浅,出血不多,清除浅表异物后,立即用干净纱布或毛巾予以包扎,并抬高患肢(高举过心脏)。如手部炸伤面积较大,血流不止,应迅速用手按住出血部位的上方。或用橡皮带或粗布条扎住出血部位的上方(上肢避免上臂的中部和前臂应用),以阻断血运而止血。但应注意每隔

第2篇

【关键词】 颅脑外伤;急救;护理;优质护理方案

颅脑外伤是指在外部环境暴力因素间接或者直接施加于患者头部所造成的损伤,在临床创伤性疾病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1]。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升高,该病逐渐为临床所关注。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进展较快,且多为危重,因而及时有效的医护措施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2]。基于此,本文对颅脑外伤的急救措施与优质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3.5±2.2)岁。本次入选者均排除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心肾功能不全以及严重器质性病变。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一般资料方面相近,基线均衡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具体包括降低颅内压以及营养神经;及时对颅内存在血肿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患者若存在通气障碍则行气管切开或者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在治疗期间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严密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实验组患者则接受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患者在急性期多存在组织坏死、出血以及水肿等临床病理表现,因而在此阶段,医护工作应以患者生命体征维护为中心,患者一旦出现血压低、脉搏弱等情况应积极考虑内脏损伤因素,并给予细致检查和排除;患者若意识不清或处于昏迷状态,首先应确保其呼吸道顺畅无阻,并对其脑病迹象以及瞳孔变化情况予以严密观察,若存在瞳孔散大(一侧)、对光反射消失、针尖样缩小且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应警惕其发生脑病。②在患者意识恢复期,临床护理工作应围绕患者意识的恢复来开展,患者越早恢复意识,则提示其并发症发生概率更低,预后更佳。在此期间应提供患者身体所需的肠外营养,定时为患者翻身、擦拭以及按摩等;患者若高热不退,则可用棉球蘸酒精或者红花酒对其全身擦拭;患者若恢复意识且能够自主呼吸,临床则应根据其是否存在咳嗽反射以及吞咽动作将气管插管及时拔除,避免出现感染,此外还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应注意事项;提倡患者自主进食,促进其机体功能和意识的逐步恢复。③待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且具备初步的自主活动能力时,临床护理工作应注重训练患者肢体及语言功能。一般来说,在伤后3~6个月时患者各项生理机能恢复速度最快,所以应在此期间开展针对性训练,促进其恢复自主活动意识,由家属或者护理工作人员陪同指导进行自主取放物品、行走、蹲下以及站立等简单的动作训练,并逐步过渡到执笔写字、刷牙以及用筷子吃饭等一些较为细微的动作训练。此外,还应耐心指导那些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帮助其消除恐惧、紧张以及烦躁等不良情绪。

1.3 效果评定指标 本次针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方式为自设问卷调查,共包括20个问题,答案包括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5个标准,相应分值1~5分,总分为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为满意与非常满意两项指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

3 讨 论

在神经外科各类疾病中,颅脑外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此类患者病情通常多变而复杂,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因此,临床必须把握好恰当的时机,实施快速有效的诊治和护理,才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从护理层面分析来看,优质护理服务方案与患者日常生活更为贴近,并密切关联于患者的预后及转归[3~4]。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临床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秉承了人本护理理念,以患者为工作中心,在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也使患者感受到护理工作中所传达出的关爱理念,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谐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方案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患者心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并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小华,景新华,李月琴,等.63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呼吸功能的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0-181.

[2] 赵明仙,高丽仙.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20-21.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02-02

骨盆是由骶骨、骼骨、耻骨、和坐骨连接而成的一个完整的闭合骨环,除了保护膀胱、直肠、血管、神经外,还是下肢支持躯干的桥梁,行走、运动的枢纽。常因强烈的外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时肌肉猛力收缩亦可发生撕脱骨折。单纯的骨盆骨折不常见,骨折常合并广泛的软组织损伤以及器官损伤,骨折断端渗血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降,引发失血性休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创伤意外和交通事故频发,致使骨盆骨折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据报道,在所有骨折中,骨盆骨折发生率约为1--3%,在因交通事故死亡人群中,骨盆骨折是第三位死因。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除了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之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合并血管、神经、尿道、膀胱、直肠和女性生殖器的损伤等。骨盆骨折的并发症常较骨折本身更为严重,如果护理不当,导致伤残率及死亡率很高。

据统计,骨盆骨折的死亡率可高达5%~20%。我院于2006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急诊骨盆骨折患者35例,临床抢救及护理得当,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般情况:本组患者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36岁。车祸伤24例,重物砸伤5例,高处坠落或跌伤6例。

1.2 合并伤情况:单纯骨盆骨折无其他脏器合并伤者10例,有合并伤者25例。其中,合并尿道损伤18例,腹盆腔脏器破裂12例,颅脑创伤6例,肾创伤5例,血气胸1例,失血性休克8例。

2急诊抢救

争取尽快完成患者的初步检查,确定患者伤情及合并症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完善各项辅助检查,检查患者气道畅通与否,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有颈、胸部损伤,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患者血容量,纠正患者休克状态,无合并伤的单纯骨盆骨折患者给予卧床休息或牵引、外固定治疗。腹腔脏器破裂出血、尿道断裂、膀胱破裂患者行剖腹探查术。骨盆骨折患者往往为复合损伤,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可能加重严重复合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更应注意,为减少搬动患者的次数,应尽量在床边完成各项相关辅助检查,如该项检查必须对患者进行搬动,应由医护人员进行陪同检查,及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生意外则立即就地抢救。为保护患者,避免加重损伤,应尽量避免徒手搬动患者,可使用担架或床单整体过床,不可随意改变患者。

3护理措施:

3.1 生命体征监测:骨盆骨折患者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出现血压下降、脉率增快应及时进行处理。完善输血前血型检查,积极准备适当、充足的血源。做好术前各项准备。迅速建立充足、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液体入路的通畅。必要时进行浅静脉切开补液或者深静脉插管补液。补充液体应遵循“晶胶体并重、先快后慢”的原则,补充患者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及时进行输血治疗。

3.2抗休克治疗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患者如有明显外出血,应立即进行压迫止血。一旦出现失血性休克征象,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患者在抗休克过程中出现皮肤回暖、意识清、血压及中心静脉压上升、心率减慢、尿量增加等临床表现则表明抗休克治疗有效,此时应注意保持液体输入的速度及液量,心、肾功能不全患者或者老年患者应避免输入液体过多。抗休克治疗措施实施后,血压不升或上升后很快又下降,说明患者有活动性出血,此时应在积极抗休克治疗基础上及时进行手术探查。

3.3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及时安置床位,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因为意外的创伤不仅使患者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更难以接受。特别是年轻患者,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沉默不语,对疾病愈后生活不能自理、担心给亲人造成麻烦或经济困难等,所以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谈心,关心患者思想情绪,采用安慰性的语言,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境中,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并要通过良好的举止行为、表情和动作语言,加深护患之间的感情,以消除其恐惧感,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4篇

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人人健康医院”

十年开栏,十年耕耘

我们愿意成为您的医学顾问,您的就医指导,值得您信赖的纸上医院。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了,终于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家人、朋友好好聚聚。不过,您还要小心这祥和的气氛被突如其来的疾病给破坏了。

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春节前后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春节期间,容易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加之情绪波动,严重休息不足,应酬多,容易引起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突然发作。

应对措施:1.高血压病人发病后,要让病人卧床休息;立刻服用降压药;如果病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有呕吐,甚至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2.心脏病病人发病时,解开颈、胸、腰部比较紧的衣服,注意保暖。并及时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急性胃肠炎:节日期间,很多家庭打牌、游玩、走亲访友成了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吃饭也变得没有规律,胃肠功能被严重削弱,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

一般来说,急性胃肠炎病人多是恶心、呕吐在先,接着出现腹泻、发热等,腹泻每日从3~5次甚至达数十次。

应对措施:一旦出现上述现象,应卧床休息,同时口服补充丢失的体液。如果呕吐持续或是腹泻严重,则需马上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进行相关的诊治。

酒精中毒:春节期间亲友相聚少不了推杯换盏,如果不加节制地饮酒则是引起酒精中毒的直接原因。每年春节期间,医院急诊室都会有不少人因酒精中毒来治疗。

酒精中毒的患者可表现为呕吐、话多、言语不清、动作笨拙等表现。当中毒者进入昏睡期后,出现颜面苍白、口唇微紫、皮肤湿冷、体温下降、瞳孔散大、脉搏快等。

应对措施:在亲朋好友相聚时,应相互提醒慢慢饮酒,更不要空腹饮酒。如果有人因饮酒过量出现狂躁症状,千万不能使用镇静剂,更不要用手指刺激咽部来催吐,因为这样会使腹内压增高,导致十二指肠内溶物逆流,从而引发急性胰腺炎。这时应及早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急性胰腺炎: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过分油腻的食物集中摆上了餐桌,再加上酒精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可引起胰腺水肿,从而发生急性胰腺炎。

餐后一至两小时内出现上腹或左上腹痛,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同时有发热、恶心、呕吐,并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应对措施:由于急性胰腺炎发病急,病情凶险,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所以出现上述症状后需及时到医院普通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

猫狗咬伤:现在不少家庭中喜欢养猫、狗等宠物,过年时人多,宠物易受惊吓而伤人。因此,去养有宠物的亲朋好友家做客时,可能会被猫、狗抓、咬伤。

一般而言,儿童最容易被猫狗抓、咬伤,通常被抓、咬的部位是手和脸部。

应对措施:被宠物抓、咬伤后,要立即用大量肥皂水,反复多次地冲洗伤口,尽量减少病毒的侵入。不管是被猫还是狗抓、咬伤,都一定要尽快到当地防疫部门进行狂犬疫苗注射,不能超过24小时。

医学院士之窗

张涤生 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也是我国颅面外科、淋巴医学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整复外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顾问,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毕生致力于整复外科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中国整复外科医学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打破传统的医疗观点,将“整形外科”更名为“整复外科”,从而扩大了医治范围。几十年来创下了一系列医学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项25项。1996年,张涤生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业擅长:手术美容、面部轮廓整形等。

第5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脑出血;预后

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病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动脉或小静脉破裂,造成脑内部实质性出血[1]。由于该病的突发性比较高,病情发作的症状非常严重并且死亡率也颇高。因此,科学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均经脑CT检查确诊,病变部位均选择在基地节区及脑叶,出血量在20~48 ml,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目眩、意识模糊等常见症状。其中,49例患者使用院前急救措施,将其作为治疗组,包括男29例,女20例,年龄39~78岁,平均(62.6±5.7)岁;49例由于各种原因自行送来的患者在入院前未进行急救措施,将其列为对照组,包括男30例,女19例,年龄40~79岁,平均(62.9±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的状况方面对比,排除小脑或脑干出血,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内科疾病,无显著性差异(P

1.2院前急救的方法 院方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我院派出正规培训过,有丰富经验的急救人员快速赶赴急救现场实行救治。采用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根据患者的症状快速进行常规检查及根据经验进行初判,了解患者的病史;让患者平躺,保持患者的呼吸能够畅通平顺;对患者施行面罩供氧,控制氧气的气流量保持在3~4 L/min,检测控制血压在150/190 mmHg左右,氧气浓度控制在30%~40%;检测控制血糖,对头痛、呕吐的患者给以20%甘露醇125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速尿25 mg;对舌后坠或呼吸困难者给予上口咽通气管,严重者机械通气:并做常规心电图相应的处理,争取最快时间到达医院。并积极采取其他急救措施;急救措施施行之后,尽快将患者转移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做进一步的治疗,并针对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院前急救时,按照医生的口头医嘱核对准确方可用药。在转运患者的途中,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分泌物流出和避免呕吐物回吸,注意患者的保暖,减少转运期间的颠簸,避免加重患者出血的状况。对于体温超过39°的患者用采取冰块等物理方式降温,警惕抽搐、吐血等症状出现。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换u、患者瞳孔的变化、脉搏、血压的变化,随时采取积极的相应措施[2]。

1.3诊断的结果评价 患者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属于临床上的显效。患者的日常生活还需要家属做些简单的照顾;在临床上属于有效;如患者的日常生活完全依赖家人或护理人员进行照顾,在临床上诊断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率为 88.89%,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率为77.56%,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差异明显(P

2.2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坠积性肺炎及中枢高热等并发症的例数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患者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示(P

3讨论

人们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社会生活的压力也加大了,脑出血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成逐渐增加的现象,使得脑出血疾病病发的严峻状况越发突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脑血管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抢救工作的展开赢得了更多的时机。

本研究探讨了院前的急救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实质性的影响,回顾了49例进行了院前急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为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的疗效做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89%,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56%,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81-01

职业危害指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在紧急的抢救与处置过程中,护理人员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安全,成为职业危害中的高危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也将受到更多关注。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原因

1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的危害因素

1.1 血液、体液、呕吐物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条件的限制,加之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呕吐物等,使其被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加大。

1.2 锐器刺伤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难免忙中出乱,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1〕,锐器伤不仅是皮肤粘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被锐器损伤后,由于工作环境制约和情况紧急,伤口处理不当或防护措施不利,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1.3 噪声污染

急救护士长期工作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2〕,这些噪音主要来自救护车、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电话铃声及患者的声等。

1.4 负重抬伤

急救过程中,搬运是急救护士的一项工作,由于抬抱病人及搬运急救药箱和抢救设备常常造成脊柱负重引起损伤,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术时,因站立或蹲踞过久也时常引起腰酸背痛。

1.5 周围环境

院前急救护士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普遍存在的是户外工作时紫外线照射,在各个医院急诊室病房转运病人,有研究指出〔3〕:在医院急诊室和病房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20.4%,14.1%,这也明显增加了院前急救护士感染病源微生物的机会。

1.6 心理因素

院前急救护士在职业活动中可受到心理性危害的影响。主要由于精神压力、工作紧张、轮班、生活缺乏规律引起。 据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的占53.2%,明显高于国内平均33%〔4〕。

2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2.1 树立防护观念,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5〕,护士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和穿防护衣,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严格做好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2.2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防锐器刺伤。如果一旦发生,也不要恐慌,要立即将血液挤出,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做好伤口的保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人,必要时应用有效的药物预防〔6〕。

2.3 降低噪声,做好各种监护仪器的保养与维修,降低持续单调的声音。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使其配合抢救和护理,创造一个安静的救治环境。

2.4 目前我院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急救护士缺编导致急救护士工作强度加大,在人员安排上进行弹性排班,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在搬运病人或负重时,要掌握节力原则,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尽量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2.5 院前急救的工作性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健康的体质,所以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保健,平时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对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整,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加强营养,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透支体力。

2.6 急救护士要在不断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病人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平时要增加与各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工作之余,经常参加 一些娱乐活动,如旅游、散步、文体活动等,加强营养和锻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压力,注重自身修养的培养,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做到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以适应繁重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2] 郑丽英.急诊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安徽医药,2006,10(9):714-715.

[3] 孙爱国.三家医院室内空气质量和噪声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5):22

[4]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 〔J〕,中华护理杂志,2000,22(2):90

第7篇

【摘要】通过对我院急诊科3676趟次的院前急救的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规范行为标准;急救医务人员不是专职院前急救人员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对危重病人及风险评估不够;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未做到节省人力资源;交接、检查物品、药品有时不到位;工资待遇低队伍不稳定;医务人员人生安全的威胁;出诊欠费及无主病员的问题;医护配合不和调。提出干预措施进行探讨以便不断改进,提高中型医院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关键词】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干预措施

院前急救是一项新的学科,其工作模式及方法尚在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阶段,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它不是处理急救的全过程,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救治伤病之一的急性阶段,为患者接受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准确、合理、快捷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就我院(2007年7月-2009年7月)共接受120指派出诊3676趟次,笔者在此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1存在的问题

1.1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为准则

在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各异,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的模式,也没有完全统一的院前急救质控体系和评价标准,对院前急救质量的控制有一定的影响

1.2急诊医务人员不是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缺乏全面、系统、正规的院前急救教育和培训

1.3对危重病人的评估及风险评估做得不够好

1.4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配置未做到节省人力资源

1.5交接班时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有时不到位影响救治质量,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院前急救与院内的衔接问题特别我院为二级医院在同一专科同时两趟次出诊时需住院部医师参与时,医师及时到岗的问题存在急诊科护士多次电话催促,不能迅速出诊

1.7工资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因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流动大,培养一位成熟的急诊科护士不久又会流失,难以保证急救护理质量

1.8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威胁易受暴力威胁和病人家属辱骂,受暴力(不法之徒,醉酒,打架斗殴,精神病患者,以及流氓、地痞、犯罪分子)威胁占100%

1.9出诊欠费问题院前急救作为一种有偿的医疗服务,正常收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欠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困扰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有资料表明,欠费在院前急救中占到10%,甚至30%。许多人认为院前急救应免费,收取车费以外的费用是无道理的。还有的主要是被害者确实经济困难或被救者是受害者而无法缴费

1.10无主病人的救治困难问题也困扰了院前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以为是患者但却不是患者或不属于急救对象,大多为乞丐、盲流、缺吃少穿者,在对他们有病无病,病轻病重方面不仅仅是医疗技术问题,还可能涉及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2]

1.11医护配合在急诊急救中急诊病情变化不一致,医生口头医嘱的执行与漏记,存在的相互指责引发矛盾;医护彼此不信任,沟通不良等问题产生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急救护理质量和带来压力

2干预措施

2.1我国院前急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急救模式各异,目前我国没有统一规范行为准则,这是宏观问题,须国家尽早制订。查有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全国急救中心管理分会2003年出台有《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院前急救病历书写,院前急救管理制度》3大院前急救运作标准,需购买参照执行。

2.2院前急救队伍问题我市急救模式为指挥型,由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组成,医护人员不是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的,来自其他学科,主要精力和所学放在了院内急危重病人的临床救治上,常用急救技能掌握率、效率和质量偏低。故需人人参加专业培训。我院每年派有不同医务人员参加120举办的急救培训班,科内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已在解决培训问题。但还需继续努力。

2.3对危重病人的评估及风险评估方面须加强内涵建设,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急救医学应做到预见性观察和评价。病情评估主要采用传统的三项指标评估法(血压,脉搏,呼吸)是不够的。应采用八项指标评估,除前三项外加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心电图,血糖指标的评估,以便更完整,实用。得出的诊断和急救处理更准确,更规范「3。

2.4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及职责分工上,我院运作模式为“一医一护一司二担”,二担存在人力资源偏多。分工上司机只起到驾驶,负责车况方面,在现场急救中未发挥作用。存在急救成本高,人力资源浪费。比较好的是“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模式,职责分工上,驾驶员,担架工经过培训后能够协助急救,驾驶员参与搬运。如:遇有现场CPR时,医护人员先做一个循环CPR时,他们迅速把除颤、监护仪,气管插管等急救器材到位。待CPR5个周期后,迅速角色换位,担架工做CPR,驾驶员操作呼吸球囊,医生快速除颤,插管。护士开通静脉通路,核对医嘱,抢救用药,记录。这样合理分工,相互协作。节约抢救成本「4。

2.5注意交接班制度的落实情况,特别对抢救室,救护车实行班班交接,随时检查补充抢救药品,物品齐全,及时补充氧气;监护仪等仪器的轮流充电。心电图纸,电极片,液体等有备份。真正做到“四定三无二及时一专”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

2.6院前院内衔接是一个以管理为要素为主的问题,注重相互协调,加强认识,做好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在遇到特殊抢救的超级衔接(把需刻不容缓的创伤者直接送到手术室甚至手术台)。和非常态下群体的超级衔接(严重的集体食物中毒、群伤、灾难等)时,医护,医技,科际,多科要配合协调好「5,并有规章制度。

2.7医护配合好才能保证急救医疗护理质量建立协调医护关系:相互学习,体力互补;相互补台,加强协作;互相帮助,调整心态;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护士和医生双方要充分认识对方的作用,承认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支持对方的工作。护士应尊重医生,主动协助医生,认真执行医嘱;医生要体贴护士的辛勤劳动,尊重护士,重视护士提供的患者情况,及时修改医疗方案。医护双方要积极为对方排忧解难,对于差错要善意地批评帮助,而不是互相责难,护士和医生要互相制约和监督,共同把维护患者利益、促进患者康复作为自己工作的最基本信条和原则。

2.8出诊欠费及无主病人的处理对策出诊欠费社会环境不改变欠费问题难以消除,其中原因之一有病员的认知问题,以为等同于110,119。误以为是无偿服务,我们医务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和全方位服务工作,通过感动患者及家属使之主动情愿交费,加强内部学习和交流,提高收缴能力「6,无主病员在正常对待,充分体现人情人性情况下求助于行政部门,与公安民政局或单位反映共同解决。

2.9护理队伍,待遇以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和建设是每个医院,每位医务人员的共性问题,这需要各医院根据自己情况出政策,多关心和重视急诊科。

众所周知,院前急救是院内抢救的前奏,院内抢救是院前急救的继续。院前急救要为院内抢救奠定基础,院内抢救要充分利用院前急救所创造的有利条件继往开来,尽管我们在院前急救中还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我们将在急诊急救中克服困难,不断改进,加强学习,把质量,时间,效率放在首位,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以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急救护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闫波.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链接151例研究报告[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4):370

「3孙邦旭.关于我市院前急救出诊车组人员职责分工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4):374

第8篇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急救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70例,对其实施相应的整体急救措施。结果:本组70例患者中,好转64例,占91.4%;无变化4例,占5.7%;恶化和死亡各1例,均占1.4%。结论:依据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与急救护理和组强管理相配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针对患者不同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随时调整,包括快速开放静脉通道进行血容量补充、保暖及吸氧和配合等,进行心理护理,医护密切配合,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血类意外创伤却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达不断增加,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大量失液、失轿、微循环灌注不足、有效循环不足,使组织和器官出现缺氧、缺血,导致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病理变化综合征[1]。若不及时有效抢救,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制定科学规范的急救措施是成功抢救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70例,对其实施相应的整体急救措施,获得满意效果,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0例,男45例,女25例,年龄16-72岁,平均38.9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5-130min;创伤原因:交通意外伤40例,高处坠落伤18例,机器绞伤4例,其它8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8例,颅脑损伤为主者19例,脊柱四肢损伤为主者17例,腹部损伤为主者16例。1个部位损伤者4例,多发伤者66例。对休克程度依据“估克程度分类参考标准”进行判断,其中15例为轻度休克,28例为中度休克,17例为重度休克。

1.2 方法

1.2.1 评估及判断创伤情况 患者创伤后最初60min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时间。在迅速采取措施治疗休克的同时,应尽快明确诊断病情及判断出血部位。对患者行腹穿检查有血性液体时应立即行B超检查确诊。医护人员需抓紧时间,对患者的呼吸、意识、脉搏、四肢温度、血压、四肢活动情况、伤口出血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并记录,应尽量减少搬动多发性骨折的患者,另外需依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对多脏器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

1.2.2 保证呼吸道通畅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其口腔及呼吸道内异物和分泌物迅速清除,用舌钳将昏迷或喉头水肿患者发生舌后坠时夹出,必要时立即行切开或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氧浓度为40%-50%,依据患者病情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以对缺氧状态及时改善。患者在心跳呼吸骤停时,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进行处理。

1.2.3 静脉通道的的建立 为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尽快恢复,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以12号留置针有效迅速的选择颈外静脉、上肢静脉建立至少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必要时可给予深静脉导管进行放置,以保证大量输血、输液通畅和对中心静脉压进行监测[2]。

1.2.4 疼痛和出血的处理 立即在患者有明显出血时行包扎止血或压迫止血。可用血管钳对大血管断裂者进行止血,病情稳定后进行彻底清创和缝合。对四肢骨折和开放性伤口应妥善固定和包扎。患者在有活动性出血时,需结扎并包扎止血。患者为闭合性损伤时,血压在处理后出现进行性下降,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四肢冰冷等清况,应考虑活动性出血在内脏发生,若有不凝固血液经腹腔穿刺抽出即可确诊。患者疼能剧烈时可静脉或肌肉注射哌替啶50-100mg或吗啡5-10mg,但呼吸困难和严重颅脑外伤的患者禁用。

1.2.5 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监测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尿量、脉搏、呼吸、血压、中心静脉压、脉压差的变化、皮肤的湿度、温度和颜色及口唇、面颊、肢端、甲床等部位进行密切观察,注意每小时尿量及尿液的性状和颜色,对24h出入量行准确记录。观察患者有无肾功能衰竭、肺、心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当患者出现脉压差进一步缩小,血压下降时,病情可能出现恶化,需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1.2.6 术前准备 常规对患者行血、尿常规检测,为各项医疗需要提供检验指标,同时对肾功能进行监测。护理人员需配合麻醉医生行交叉配血、备皮、置尿管等术前准备,备好止血带,准备休失血性休克的常用药物,并掌握药物的用量、方法、药理性质配伍禁忌,以便有效应用。

1.2.7 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创伤突发而易产生忧郁、恐惧情绪,医护人员需沉着冷静,以娴熟的操作技术对患者进行穿刺、固定和包扎等工作,取得患者信任,并采取安慰、关心的方法使患者放松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和护理全程可积极配合。

1.3 效果评定 依据休克程度分类参考标准判断,好转为符合前一期标准者,无变化为病情基本不变者,恶化为符合后一期标准者。

2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中,好转64例,占91.4%;无变化4例,占5.7%;恶化和死亡各1例,均占1.4%。

患者在急性创伤后常引发较难控制的大出血,伤后1-2h内多出现死亡。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创伤性失血性综合征。伤后最初1h应以抢救生命为主,在进行救治的同时行及时、准确、迅速的诊断[3]。依据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与急救护理和组强管理相配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针对患者不同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随时调整,包括快速开放静脉通道进行血容量补充、保暖及吸氧和配合等,依据血压、出血量、尿量对输液量和速度进行调整。为防止颅内高压,同时应用脱水剂进行治疗,患者休克程度较重时,暂不用脱水剂,经有效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应用。用夹板对骨折患者进行固定,并有效止痛和镇痛,进行心理护理,医护密切配合,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沛,徐建鸣,高颖.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22.

[2] 余志英.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6):1498.

第9篇

【关键词】新生儿;惊厥;临床观察;急救措施

【中国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47-01

新生儿惊厥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急症,新生儿症状常不典型,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严重反复惊厥发生常导致脑细胞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留下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运动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故早期明确病因,有效控制惊厥发作,对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极重要。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莒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共收治新生儿惊厥298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急救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98例中,男176例,女122例;早产儿49例,足月儿183例,过期产53例,体重≤2 500 g 25例、≥4 000 g 11例;惊厥首发日龄≤1天120例,1~3天68例,4~7天45例,8~28天65例。

1.2 围产期因素 有异常分娩史38例,其中剖宫产30例,产钳助娩4例,臀位产2例,胎头吸引助产2例;脐带异常13例,包括脐带绕颈9例,脐带脱垂2例,脐带绕身1例,脐带短小1例;羊水胎粪污染18例,其中Ⅲ度5例,Ⅱ度13例;有窒息史38例,其中重度窒息30例,轻度窒息8例;产妇妊高征15例;产前感染2例;不洁断脐史2例。

1.3 惊厥病因 非感染性疾病262例,其中以缺氧缺血性脑病居多,感染性疾病37例。

1.4 惊厥发作类型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的新生儿惊厥分类法[1],微小发作型72例,多灶阵挛型53例,局灶阵挛型48例,肌阵挛型35例,直型17例,混合型73例。

1.5 治疗与转归 298例均予以止惊、吸氧、利尿脱水、促进脑细胞代谢及对症支持治疗,治愈295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2例,其中112例经高压氧治疗均治愈,随访无后遗症发生。

2 临床观察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与婴幼儿及儿童有所不同,症状常不典型,有时与正常活动不易区分且极易忽略,密切观察意识变化、发作类型及伴随症状对临床诊断、鉴别、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2.1 详细询问病史。 新生儿入院时必须先详细询问母亲孕期健康、用药情况、既往健康状况、妊娠分娩次数、分娩经过(包括胎位、产程、胎儿)情况,羊水量及性状,胎盘情况和脐带情况以及新生儿出生时有无窒息,经过何种抢救,Apgar评分等。

2.2 仔细观察患儿意识水平、肌张力、反射、自主功能的变化。本组资料表明围产期窒息及分娩异常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一旦了解该患儿有围产期窒息或宫内窘迫史,则应密切观察患儿意识,肌张力变化,原始反射等。

2.3 观察惊厥的发作类型。本组病例以微小发作型及混合型居多,占50%以上,因此观察病情时如果某一动作反复出现,应考虑微小发作型惊厥。

3 急救措施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充分的通气,以避免并及时纠正低氧及高碳酸血症。惊厥发作时头应侧偏、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阻塞呼吸道。

3.2 建立静脉通道,限制液量及滴速 。为达到正常体液平衡,新生儿每日液量控制在50~60 ml/kg,在24 h内平均输入,滴速为3~5滴/min,以防止及减轻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症状。

3.3 氧气吸入。对惊厥频繁发作,特别是全身性发作伴呼吸暂停或喉痉挛者,提高血氧浓度是主要急救措施之一,必要时用高压氧治疗。

3.4 止惊药物的应用(1) 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是缺氧缺血性脑病首选药,对改善新生儿神经症状和减轻神经系统后遗症有显著效果。(2) 控制惊厥。代谢紊乱所致惊厥,在应用葡萄糖及相应电解质后,短期内惊厥不能控制,可加用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钠等。

3.5 加强监护,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4 讨论

4.1 新生儿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功能失常的一种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可对不成熟的大脑造成损伤,同时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2]。

4.2 新生儿惊厥的发作类型以轻微型最多,表明轻微型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轻微型的临床表现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吸吮动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以及呼吸暂停等,这些表现易被忽略,有时难以与足月儿正常活动相区别[3],与新生儿中枢神经生理解剖特点有关。

4.3 新生儿惊厥对小儿危害极大,预防其发病是必要的。应加强围产期预防保健、产前检查,及时诊治孕母并发症,提高产科技术,掌握复苏方法,并预防患儿低血钙、低血镁、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合并症的发生。一旦发生新生儿惊厥,应积极寻找病因,给予针对性的病因治疗,同时行止痉治疗,以尽可能降低患儿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

第10篇

关键词:心内科;危重症;急救;护理

心内科疾病以循环系统病变为主,常见的疾病有心绞痛、心肌炎、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患者猝死[1]。心内科危重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且突然,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救护措施,错过治疗时机会对患者的生存治疗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心内科危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医务人员对于该疾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对我院采取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共收治心内科危重病患者4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68岁。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9例,肺源性心脏病13例,心律失常3例,冠心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休克1例。

1.2急救与护理方法 接到危重患者后,立刻通知在岗医生接诊,记录患者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间,同时按照危重病疾病抢救要求做好准备工作,进行抢救。首先选择安静的抢救环境,迅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补充循环总量,抽取血液进行生化检查,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安排心电监护以及专人监护,随时记录患者的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如发现患者猝死,立刻进行心肺脑复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紧急抢救。

2 结果

42例危重患者经过积极救护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后期转入普通病房。救护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常常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救治措施,在病情得到控制后更需要严密的护理,直至病情完全控制。本文对该类患者的救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3.1选择适宜环境,及时进行心肺脑复苏 选择相对安静的环境安置患者(单人病房或者手术室),并安排专人专护。所选急救场所内需要配备有氧气吸入设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以及指脉氧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以及吸引装置等救护设施。护理人员需要立刻备齐可能需要的各种药物以及物品。

危重患者常出现心跳骤停,而时间是心肺脑复苏成败的关键。复苏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2]。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适应症以及操作技能,以便及时有效对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

3.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给药 危重病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用药较复杂,且用量大,为保证准确用药,需要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因需要不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值,一般情况下我们多于侧上、下肢各备1个静脉留置针,抢救时输液管道连接多个三通装置,以便多渠道给药。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药过程中应牢记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按照药物的性质及患者病情调节滴速。另外,用药前要仔细核对口头医嘱,避免失误。

3.3做好监护、处理及记录工作 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尤为重要。以多参数监护仪是最常用[3],可同时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状况以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极为重要。但是,因同一临床指标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不能完全依靠仪器,要结合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如患者主诉、面色、精神状态及全身状况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该转变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控制疾病进展。连续的心电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心室颤动先兆的存在,护理人员一旦发现室颤的存在需要立刻通知医师,及时安排非同步电复律,以挽救患者生命。

脉搏氧饱和度(SpO2)是反应患者循环功能改变以及组织氧结合能力的主要指标[4],也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监护过程中,一旦发现脉搏氧饱和度下降要结合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唇色、甲床颜色以及四肢末端肤色变化进行分析。及时排除因呼吸道补偿或者仪器损坏或者氧流量控制不佳等因素的存在。排除外在因素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节氧流量,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或行气管切开术。

3.4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荣梅等人认为[5],心内科危重患者在发病时机体会动用一切力量应对疾病,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对治疗不利。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多端,要求参与救护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救治技术,能够充分掌握该组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转归情况。另外,在救护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同时医护工作者要加强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缩短救护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振娟,李玲,马国娣,等.基于Delphi法构建心内科危重症患者量化评分指标体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8):869-872.

[2]凌惠英.心内科危重患者褥疮的优质护理措施[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2):139-140.

[3]刘曙杰.探析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心内科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43-44.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473.5;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65―02

急诊医学是一个跨多种专业的学科,它具有紧急性、综合性、协作性。急诊科是接受急诊患者就诊及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如果护士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医务人员人身也会遇到风险。现总结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探讨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

1 急诊护理常见风险的种类

1.1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急诊护士是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一线服务者,护理人员的素质或数量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护理风险。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等都给患者带来不安全隐患。

1.2 医嘱因素所致的风险

由于急诊科抢救大都是急危重患者,医生来不及开医嘱,口头医嘱多,护士执行时,可能会因听不清而用错药。

1.3 护息关系冲突所致的风险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不够和谐,而急诊患者由于病痛折磨和家属陪护人员的心情焦虑,稍有不如意之处,就可能导致病患家属情绪失控,向医护人员发泄。

1.4 抢救仪器故障所致的风险

抢救仪器保养不妥,关键时刻不能正常使用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导致抢救失败。

1.5 抢救资料记录不清所致的风险

由于抢救的患者多,工作任务重,经常是抢救完一个患者紧接着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工作中,而医嘱又大多为口头医嘱,导致资料记录不及时、全面。

2 防范措施

2.1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急诊急救技术

要加强对急诊专科护士的专业化、规范化培训,选拔高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护士进入急诊科工作,并保证足够的护士人数。

2.2 注意核对医嘱

由于急诊抢救中大多为口头医嘱,因此,执行医嘱前护士应复述一遍,对药名相似的要多次核对,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护士应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2.3 增强护理道德观念,尊重患者

在急诊护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要讲究语言艺术,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提高护患沟通技巧,缓和护患关系,避免医患冲突发生。

2.4 加强抢救仪器的管理

要认真做好各种抢救仪器的交接与管理工作,要有专人负责,班班清点,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仪器和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5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年龄27~35岁,出血量1100~3200ml,经产妇14例,初产妇10例。研究组年龄20~33岁,出血量1025~3225ml,初产妇与经产妇各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临床表现、年龄跨度等基础性资料,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操作为:针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给予严密监护,护理人员从旁协助医生抢救,给予生物提取缩宫素、益母草注射液、卡孕栓、欣母沛、立止血等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止血治疗。研究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2.1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分析护理人员应重视监测病情,如发现存在失血性休克的问题,要及时监测血压情况,同时综合观察脉搏以及体温变化、呼吸状况以及神志状态等,密切注意生命体征情况,力求对其病情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为了增加回心血量,护理人员应提供适当协助,避免出现肝、肾等关键脏器供血不足的问题,引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休克,确保下肢抬高的角度维持在18°左右,选择枕头等将头部适当垫高,角度控制在30°左右。此外,护理人员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便随时进行输液,注意保暖。

1.2.2科学构建静脉通道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确保医生能够顺利实施各项临床抢救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少于5min。一般情况下,应选择12号针头,挑选肘正中静脉以及大隐静脉,给予科学、合理的穿刺处理[3]。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接受治疗后,按2~4l/min的速度对患者实施输氧治疗,氧气浓度控制在5%,采取科学的输氧护理,避免其出现呼吸不畅的问题。护理人员借助双腔氧管针对患者进行输氧,在预算时间内顺利构建2条静脉通道,分别用于血容量扩充以及止血处理。针对休克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如穿刺无法顺利进行,可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完成对静脉通道的有效构建。

1.2.3适当补充血容量失血性休克患者通常会出现血容量不足的问题,要及时、顺利的完成抢救,就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补充血容量。选择静脉输注平衡液以及葡萄糖,视病情需要,实施加压输入,确保静脉处于通畅状态。待患者机体血容量恢复正常之后,针对具体的补充量进行调整,以达到控制肺水肿现象及防止心衰。

1.2.4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时通常会感到十分痛苦,易滋生恐惧、烦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有技巧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排解压力,疏导心理,缓解恐惧和不安。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失血性休克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法、效果等,重点讲述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治疗及护理配合度。

1.2.5术后护理及出院注意事项手术结束后,应实时监测患者尿量变化,观察和测量一天时间内脉搏及血压状况等。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是否存在不适及痛苦反应。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形成相关并发症,有规律地协助患者翻身,正确移动休息。患者准备出院时,护理人员应介绍一些失血性休克的日常护理技巧,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掌握基本的自救措施,促使认知度得以提升。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者按时复查。

1.3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资料用SPSS19.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及对照组抢救情况比较

研究组抢救效果取得良和优的依次为5例和18例,1例为差,抢救优良率为95.8%;对照组抢救效果取得良和优的依次为12例和7例,5例为差,抢救优良率为79.2%。研究组临床抢救效果优于对照组,抢救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研究组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前的剖腹产率为63%,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后的剖腹产率为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研究组及对照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实施人性化护理之后,其总体满意度为95.8%。而对照组的总体满意度则为8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