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

时间:2022-08-07 10:3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未来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未来教育

第1篇

追寻自我教育的教育

语文课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迎接教育创新的新时代

小地方也要出教育家

对教育家成长规律的思考

行者无疆的国际化课程

让教育家办学的种子落地生根

营造教育家成长的教育生态

营造绿色生态呼唤教育家生根发芽

蓝色论坛让追随者成为引领者

“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家成长

传统教育向泛在教育的转变

面向未来,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

“云时代”芬兰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一场教育模式与行为的革命

青苹果中心课程群——开启梦的心窗

传媒课程群——举目梦的光亮

资源中心课程群——划动梦的飞桨

书院课程群——拥读梦的华章

科技馆课程群——梦的远航

历史、今天、未来在这里相聚

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语文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语感——语文核心素养之基

实施五化发展策施五化发展策略

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国语文三先生

统筹推进“五化”着力建设教育强市

“自在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让每一朵太阳花都在这里幸福绽放

“数据驱动”战略与基础教育转型发展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增强服务能力

践行“双立教育”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从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看教育家成长

绿色论坛如何营造教育家成长的绿色生态

坚持质量与公平并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滋兰树蕙润宜地——镇江教育家成长探幽

美国:研究表明免费午餐法案的实施卓有成效

美国:学校公众人物对反校园欺凌有积极作用

教育家成长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文言力: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

精神滋长: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味”

实施“五化”发展策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江山助,教育缘——镇江地区教育家辈出现象探因

持续推动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向着教育家目标迈进

给成长无限可能——深访史家教育集团“无边界课程”

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推进“十三五”江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镇江籍教育家人物扫描及思想管窥

第2篇

【关键词】未来教育艺术教育德育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互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02-01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大计。”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消除人为的片面而畸形的个性发展,通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多方面良好素质的新人。在这神圣事业中,艺术教育、美育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文试图以艺术教育在未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及发展趋势等作一简单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艺术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及影响

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近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培养“真人”的德育目标,同时指出:德育目标在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真的含义有两个方面:教育者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对象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更明确地提出:“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可见德育是未来教育中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艺术包括建筑、音乐、舞蹈、美术、诗歌、电影等等学科。而通过欣赏、学习这些艺术的美,再进行分门别类的艺术技能培训、练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情趣、陶冶他们道德情操、主体精神境界,进一步完善人的品德与修为。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中庸》也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德育步骤。而通过艺术教育中各门学科的教育、欣赏、学习、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从思想上认识到并传承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道德,从而鞭策、激励自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古人云:“歌以咏志”、“琴以抒怀”。相传孔子重视乐教,“弦歌之声不绝于私学”。作为儒家教育计划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不仅地位高,且范围宽广。乐不仅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而且绘画、雕镂、建筑等亦包容其中。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是最基本的修养。因此,艺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强、学科的多样丰富、喻意的深远等特点,更适合自然的发自精神内部的感染、渗透从而达到完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的目的。“人的情感是一种变化的波流”。而人与艺术美的感通共鸣为思想境界的提高、审美修养的沉淀与积累,对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升华作用。

二 艺术教育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影响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存”。生存代表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问题在未来教育中、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现行教育体制即应试教育恰恰忽视忘记了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观察、思维、实践、创造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也是被培养者的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观察能力,如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通过正确的观察得到正确的思维认识,继而进行探索性实践活动。实践、操作、参与的过程也同样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好比从各种素材、资料的收集到整理直至酝酿出一部或一幅好的作品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艺术教育过程是个问路石,引玉砖,是一种学习,学习如何开发综合能力的手段,正如乌申斯基说:“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充满思想的一种劳动。”未来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大力普及艺术教育则是保证能成功培养被教育者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开启、激发被教育者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三 艺术教育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第3篇

1 有一种爱叫放手

苹果里的星星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人迪・恩・帕金斯身上。有一天,他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兴奋地向他汇报学到的新东西。儿子郑重其事地拿来一把水果刀和一个苹果,说:“您知道苹果里面藏着什么吗?”做父亲的不以为然:“除了果核还有什么?”这时,儿子便把苹果切成两半。众所周知,通常的切法是从苹果颈部的凸处切到底部的凹处,而他的儿子却横着把苹果一分为二。他刚要批评儿子,儿子却举着切开的苹果说:“看哪,里面有颗星星。”果然,苹果的切面中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个美国人沉默了:他一生中吃过很多的苹果,然而就在举手之间却和再简单不过的发现失之交臂。

这个故事表明,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假如能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会发现更多的精彩!

人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只大手紧抓着一只试图挣脱的小手;饭桌前大人一遍又一遍拽回孩子伸向饭桌的小手;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睁着迷蒙的眼睛机械地迎合着老师,大声地喊着对或不对。这就是几乎包揽了孩子一切的教师、家长。

听了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笔者非常震惊,同时更清醒地意识到应该放手,因为教师的爱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让学生已经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我。郭思乐的生本课堂要求教师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然的本性,让他们做回自己,并且尊重、依赖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才具有着无穷的创造力!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这样一句话:当鞋合脚时,脚就会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就是说脚在忘我地工作。那么教育如果适合学生,学生就会忘记自我,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空前提高。

在生本教育实验校的课堂中,笔者发现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自己是否是被大家认可,是否会被人笑话以及教师想要什么答案,他们完全沉浸在所面对的学习之中,没有任何的牵绊,每个学生都是透明的、纯洁的。

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朵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如何生长就会美丽。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放手,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生长的乐土,让学生自然地生长,笔者相信学生也一样会成为绽放的花朵!

2 做激扬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纤夫

一顿丰美的午餐,教师在精心地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端给学生,这就是当前的教育!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水草丰美牧场的牧者。教师如何做好一个牧者?

周日一大早,女儿突然从床上坐起来,瞪大眼睛问道:为什么叫B超而不是叫A超?笔者吓了一跳,还真没有想过,于是让她自己去寻找答案。后来她真的从电脑中找到答案,发现也确实有A超、C超。

由此笔者想到:孩子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或许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面对课堂时有很多的疑问,可教师从来没有给他们说出来的机会,也许真的扼杀了许多个牛顿!

邻居家的小孩上一年级,性格内向,他的妈妈和笔者说起这样一件乐事:这个孩子最近把用完的作业本上带有“甲下”的页都撕下来保存着,而带甲(没有得过甲上)的都扔掉了。为什么?后来大家才明白:这个孩子认为甲下是两个字而甲只是一个字,老师给写两个字不比只给写一个字好吗?

听完这件事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师的评价对一个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有时教师真的不要太吝惜和轻率,对学生一句鼓励、一个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批语,他们都可能会珍藏于心底,也许会成为开启学生心扉向善向美的一把钥匙。

大家知道现在全国闻名的洋思中学(是江苏泰兴的一所农村中学)校长叫蔡林森,他有3个孩子,二子一女,在小学读书时成绩均不理想,大儿子上一年级时还不识数,二儿子上四年级数学考68分后自己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全镇26个没有考上初中的她占了一位。一个小学教师问: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后来蔡林森把他们带到洋思中学,不定资料,也不给补课,让他们每天将内容讲一遍,书本知识日日清、周周清。后来3个孩子都考上大学,有2个还成为留美博士。这件事让笔者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无限的潜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那么作为一个牧者,教师应该怎么做?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多一分鼓励,多一分倾听,多一分关注,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等待……教师需要做的很多很多!

3 一起飞翔

生本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处处绽放着教师的智慧。生本实验校的何建芬老师的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的开头,何老师问:来到华阳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这屋里是什么空调呀?何老师回答:用你的眼睛观察!这句简单的回答笔者觉得太巧妙了,因为她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空调在哪里要自己去看,更重要的是她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要靠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

这节课结尾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为听课的教师留下些什么,先用笔画出来,再描述画的是什么,并说说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后鼓励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这时,何老师说了这样两句话:用语言表达自己,让爱你的人更爱你,让你爱的人更懂你!多么准确精美的语言,笔者一下就记住了这个老师――何建芬!

陶继新说:人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笔者觉得教师需要智慧,那么智慧如何获得?笔者认为就是不断的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就像一首歌中唱的:就让我们一路走一路唱,一起飞翔,一路朝着一样的方向!

第4篇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面向未来的教育,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要让孩子认识自我,培养孩子的三大“商素”——智商、情商和逆商。目前,中国的教育仅仅完成了智商中对考试能力的开发,甚至连学习能力的开发都谈不上。三大“商素”的开发呈现出不平衡发展态势。

什么叫情商?情商就是让别人信任你、喜欢你的能力。被人信任的前提是具有讲诚信的人品、人格,待人诚恳。同时,学会分享、互相帮衬也是情商至关重要的内容。什么叫逆商?逆商就是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时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学校和家庭应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从失败中站起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叫普利兹尼,他小时候有一次物理考试只考了8分,老师并没有嘲笑他,而是鼓励他,但普利兹尼仍有畏难情绪。于是,老师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下一次考试别的同学考60分及格,而普利兹尼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于是在那次考试中,普利兹尼考了28分,算是及格了,但依然是全班最低分,似乎没有理由得到表扬,但老师又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奖励进步最大的人。他将全班同学这次考试的分数减去上一次考试的分数,结果考28分的普利兹尼成了进步最大的人。在老师的巧妙鼓励下,普利兹尼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成为了一位物理学家。

总而言之,三大“商素”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其中智商只起到20%-30%的作用,情商和逆商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那么如何真正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商素”的培养之外,我觉得也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实行心情教育。纵观山峦叠翠,沐浴晨光雨露,欣赏漫天繁星——这就是心情教育。孩子的心情教育、家庭的心情教育、学校的心情教育,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心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的心情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中国的学校很少组织春游等活动,顾虑的是这类活动可能会发生意外,而一旦有意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将水火不容。相比较而言,国外与中国的情况明显不同。国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挑战项目,比如野外徒步20天,锻炼学生的野外基本生存能力。项目启动之前,家长需先签“生死协议书”,一旦发生意外,学校不负任何责任。这种在国内看来不可思议的项目在国外运行得非常顺利。这源于国外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配合一致。

第二,实行鼓励教育。孩子的优势并不一定会自动展现出来,很多时候需要人去努力挖掘。实际上,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是有优势的,即便是发型、笑容、服饰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方面,也同样值得表扬。可表扬的事有很多,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第三,培养孩子向往伟大、走向伟大的信念和能力。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平庸的人,日子都是琐碎的,就像水泥和沙石一样,既可以砌成伟大的建筑,也可以最终一事无成。人与人的差别也是如此,只要你有远大的目标,并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取达成目标的能力,你就会有所成就。

有一句英文是这样说的:“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希望我们的教育能点燃每一个孩子内心的火焰。

第5篇

他是一位行者,一路跋涉在追求技术理想的路上;他是一位网管,举重若轻地管理着虚拟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安全与畅通;他是一位维修工,但总是懂得更有效率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他是一位设计师,不断尝试运用新技术描绘着智慧教育教学的未来;他是一位智者,不断学习使他站在信息技术巨人的肩膀上……这就是曹书成老师在信息技术世界的多面人生!

他的名字里有个“书”,注定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而且是一定要读书成功的那一种。也不知道他究竟读了多少本书,对于新技术他总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常说,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缺少些什么,一个星期不读书就会落后,惟有多读书学习,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他读书学习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总能把书中精髓内化为自己技术实践的智慧,兼有来自书本又超越书本的能力。他每年为校长、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大学研究生等开设各种技术讲座三四十次,他那睿智、独到的见解总能让人耳目一新,他的专著和主编参编的教材已达20多部。

他是一位创新的实践者,不仅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本身,更关注并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的未来。他曾经利用寒暑假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统计学,写了十多万行的程序代码,开发了考试成绩自动分析系统,几乎所有基于图表的统计分析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个系统还能做学生学习成长分析和班级成绩推进率分析。不再以一次绝对成绩评价学生,而是发展地去评价学生学习,这在教育教学评价上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近年来,他更加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关注智慧校园建设。

他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作为江苏省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他被聘为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基础教育专家,为长三角地区组织职称评审、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质量评价、学科专题攻关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学科研讨交流、名师课堂等活动出谋划策。

心有多远,路就有多长。曹书成老师以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特有的智慧正努力创造教育的未来!

(杨 彬)

作为我国第一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我的职业生涯也伴随信息技术课程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这过程有艰辛,也有快乐;有失败,也有成功。

第一次理想的放飞

记得刚开始工作时,带学生兴趣小组开展航模活动,主要进行航空模型设计、制作、放飞和比赛,有牵引、线操纵、动力遥控等项目。这是既动手又动脑的和许多学科知识相关联的竞技活动。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场地非常简陋,在当时学校的钟楼――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也不知用了多少课外时间,我和学生一起做飞机模型。首先自行设计图纸,然后用轻木片搭起飞机的骨架,蒙上一层棉纸,再涂上涂布油,吹干定型,那可是比绣花还要精细的活;还有飞机螺旋桨的制作,动力系统发动机的调试等,又要有机械加工和动力学方面的知识。放飞训练非常消耗时间和体力,我通常都是放弃节假日休息,带学生到郊外进行实地飞行训练,每次骑三轮车驮着模型工具箱带着学生来回30多公里。虽然训练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任何报酬,但每当看到经过千辛万苦打磨出来的飞机模型飞向蓝天,我们的心也仿佛随着这些飞机模型一起在蓝天中翱翔,一切痛苦都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快乐的记忆。

正是那时的刻苦训练,培养了我严谨有序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同时,也把在大学里学习过的机械制图和空气动力学原理等发挥到了极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痛苦的磨练是通往成功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些年,我所带的学生参加江苏省航空模型竞赛,获得过中学生团体第一名,多人多次获得多个项目比赛的第一名。这是我大学毕业后到学校工作带学生活动得到的第一次成功体验。

我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学的是物理专业,教过初中物理课。后来,我也教过高一到高三物理。在我内心深处,和物理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情结,物理学教会我一个简单的道理:实践永远是我们获取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源泉。

但命运似乎让我对计算机有更多的眷顾。记得当时的校长对我说:你动手能力好,学校“带电”的都归你管!有了这份重托,我一管就是20多年,学校计算机、电教、网络管理等,一开始就我一个人,后来慢慢人多了,就有了计算机教研组,我开始担任教研组长、信息中心主任等职务。

20世纪90年代末,可以说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最快的年代。对于计算机教学,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简单模仿过程。当我们第一次打出漂亮的汉字,第一次编出精美的小报,都着实让人激动。我还记得第一次带学生计算机课外活动团队参加南京市比赛、第一次组织并带领南京市代表队参加省比赛,以及学生一次次获得省市信息应用竞赛一等奖的情景……那些年和学生一起奋斗的日子似乎还历历在目。

那段时光,是一个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要阶段。我一边学习,一边把所学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再学习再研究。有几个学生一看到我,就会问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一个问题会让我熬一个通宵。这样的教学,知识、技术是鲜活的,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也是最有效的。记得有个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知识非常着迷,动手进行各种集成电路的实验,并尝试着用单片机控制车床。在当时这方面资料非常少,最终他还是成功了,在学生时代他的成果就在计算机专业报刊上发表。

我觉得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很幸运,由于信息技术更新迭代较快,可以不断学习,永远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体验新的技术。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贤ā⑾嗷テ舴、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很难说究竟是教师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教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创造力的教师永远无法教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作为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参加教研活动。只要非常投入地参与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就一定会从中汲取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我早期的教学工作还得益于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帮助,我们一起组织并参与市区的计算机教学研究活动。那时我们几乎每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教研活动,大家也非常期待和珍惜这段协作交流的时光,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教材、教法,切磋技艺,共同进步。可以说,正是他们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人们相互交流是一种信息交换。有了现代网络技术,这种信息交换来得更加容易。于是,基于网络的教学研修应运而生。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跨时空、高效率、低成本的校内和校际间的合作,教间可以自由交流信息、探讨问题、合作课题、开展科研,在资源共享和智慧共建的同时实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说,网络为教师成长插上了一双自由翱翔的翅膀。

学会创造性地工作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要为学校其他部门和年级组做很多的“杂事”。我始终认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技术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否则,你将被埋没在具体的事务里,非常辛苦,却一无所获。

成绩统计分析很多教师都做过,信息技术教师当然要比一般教师做得好,会用电子表格把数据变成更为直观漂亮的图表。虽然有许多教师向我请教,但不久我便会发现,我的时间都不知道去哪儿了。年级组长会找到我,让我帮忙提高全年级的成绩统计质量水平;教务处也会请我统计分析全校各个年级班级的各学科所有成绩,甚至要短时间内为每位学生做一份成绩分析报表。

作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应该如此机械地完成这些任务,而需要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既然每次考试后,教师都要批改试卷,然后逐一输入学生成绩,那么能否以一种自动化方式来完成这些机械烦琐的工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调研,在当时只有少数研究机构有阅卷机的情况下,我们毅然决然地引进光电阅卷机进入学校。这在当时中小学差不多是第一家。我们与东南大学研究生合作开发“考试自动阅卷分析查询系统”。我的思路是,通过阅卷机自动识别答题卡,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判断,再通过软件系统自动分析查询输出各种统计报表。

在那段时间里,我利用几个寒暑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统计学,写了十多万行的程序代码,终于开发了考试成绩分析系统。几乎所有基于图表的统计分析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后来我们又做学生学习成长分析和班级成绩推进率分析,不再以一次绝对成绩评价学生,而是发展地去评价学生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是,在学校不仅是作为学科教师,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者。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再到智慧校园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也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把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着远比一个学科教师更大的责任!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未来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利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学校具体工作是烦琐的,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尤其是这样。因为你有点技术,所以跟技术有关的工作都和你相关。教师们的计算机出了点故障,肯定首先想到你;课件制作中遇到什么难题,肯定也是想到你。计算机网络慢了或不通就更不用说了,这可能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事情。我们需要热心为学校广大教师服务,但是因为学校人多、设备更多,硬件和软件故障的概率就大,慢慢地你会感到力不从心、穷于应付,最后身心疲惫。

同样,我也经历过这一痛苦的过程,但是我很快意识到,这是又一个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经过对工作的反思和梳理后,我发现大部分精力都在处理一些专业性不强的技术问题。很多问题一般人也能够解决,甚至像是电脑显示器插头松了,教师们也心急火燎地报修,让别人帮助解决。于是,在当时来说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形成了――我决定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多种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

我把教师们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利用学校教师业务学习时间进行集体培训讲解。由于培训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很接地气,深受教师们的欢迎。我们先后组织过计算机使用、多媒体教室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校务系统使用、微视频制作和网络教研等专题培训。我们还把相关培训资料放在校园网上,编成教育技术使用手册,方便教师们随时随地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教师们也感觉到学有所成,对于教育技术有了一份自信,还可以把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到自己学科教学之中,于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也上了一个台阶。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会有所不同,但我认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取得成功的方法是共同的,就是要有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教师同时也是学校信息化的建设者,首先在规划上需要有顶层设计,在实施细节上需要精益求精。从一些教育教学的繁杂事务工作中理出头绪,找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那么离成功就不会太远了。

如何更智慧地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实践性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本身既是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的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方法尤其重要。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这考验着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

当前的课堂教学,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的实际工作有一些是不断重复的,而且效率较低。教师备课,写教案上课,一道同样的作业题一个班要改50遍,两个班需要改100遍,教师答疑解惑,同样的问题可能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重复讲很多遍。在其他行业,机械重复性劳动早已被机器所取代。难怪有乔布斯之问:“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有人把2012年称为MOOC元年,MOOC是一种采用微视频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其实,早在2002年我就开始尝试用微视频进行教学实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考试复习辅导课教师们都上过,需要不断重复回答学生的一个又一个平时已经讲过的所谓问题。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是省级考试,对于通过率有要求,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高度关注这一信息技术考试。在临近考试的一个多月,学生中往往会有计算机操作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做个别辅导,有时一道操作题需要对不同学生一遍又一遍耐心细致地讲解。每天中午甚至课间都会有学生来问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到学生顺利通过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没有办法解决类似这种一遍又一遍不断重复的问题呢?

那时,恰好有一个叫“屏幕录像”的新软件出现,正好能够解决我遇到的问题。我v解计算机操作类题目就是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学生的。有了屏幕录像软件,就可以事先录下操作题的操作过程,还可以配上语音和文字提示。于是,我把高中信息技术考试相关操作类型的题进行了分类,找出其中的典型题,将其做成了讲解视频,然后到信息技术学习专题网站。

第二年考试复习时,当学生遇到操作类问题时,首先上网利用分类索引快速找到相关视频,一边看一边操作。这样,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均可以通过微视频解决了。这一年学业水平考试依然做到了100%合格。作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作为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也不用排队等着问老师问题了。

牛刀初试,上面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难题的曙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在当今信息时代,想要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环境,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还需要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当然,学校信息化也能够促进学科本身的教学环境改善,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信息化必须依靠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师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京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专门成立“曹书成工作室”,为南京教育信息化出谋划策,进行顶层设计。最近,我参与了省、市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在具体方案别强调学校教学应用和系统整合,以及区域协作发展。软件建设不同于硬件,教学软件应用的每一步需要都改变人们的工作习惯和学习方式,这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去研究和论证,探索哪些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信息技术造福更多的人,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追求。基于纸笔和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正在逐步向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学转变,网络学习空间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实名登录的空间,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并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等功能。学校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同时,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教师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家校互动等活动。

第6篇

技职教育,产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职业》:请您介绍一下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情况。

谭仰光:20世纪60年代,台湾由农业发展逐步转向工业发展,并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与轻工业以及传统制造业为主,于是积极增设高职学校,推展职业教育;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积极设置职业训练中心,推展职业培训工作。

1968年,台湾举办了第一届技能竞赛大会;1971年起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第20届);1993年在台北主办第32届世界技能大赛,台湾夺得18块金牌、10块银牌和4块铜牌。

1970年至2000年这一时段内,台湾高职学校发展迅速,高中与高职之比率转成3:7。部分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部分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经济快速衰退,引发企业界裁员潮,失业率快速攀升。高职学校逐步萎缩;高中与高职之比率再回转成7:3。职训中心逐步减缩训练班次与人数;推出各项辅导失业者再就业训练计划;大量委托大学院校推广中心、职业团体、民间专业团体、补习班等开办短期多样化的进修训练。

《职业》:台湾技职教育和职业培训有什么好的经验?面临哪些挑战?

谭仰光:1990年代起,在产业发展从技术密集型迈向研发型的过程中,部分教育界人士产生了一个观念上的错误导向――把“迈向”误认为是“取代”,一味盲目地在人才培育方面提高层次(学历的层次而非质量的层次),把很多好的高职提升为专科、把专科提升为技术学院、把技术学院提升为科技大学,并纷纷增设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结果硕士、博士一大堆,而真正有专业、懂实务的技术员及工程师却找不到。

同时因为没切实弄清楚产业分类与行职业分类的定义,搞不清楚究竟服务业(三产)需要哪些人才,以致餐饮、观光、美容科系一窝蜂开,工科却招不到人,逐渐萎缩。

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与规模逐步减缩,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偏向技职院校。

文凭主义与士大夫观念再度抬头,大专院校迅速扩增,高职学校未增反减,且实习课程缩减,学生多以升学为优先。于是一方面企业界的人力短缺,另一方面学校毕业生的学用落差和就业衔接问题严重。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和转型,导致了从工作岗位上下岗的人数增加。于是各职业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已不在高技能人才的建设,而重在如何帮助下岗的劳动者再上岗。

少子化的浪潮来袭,高等教育设施膨胀过头,使很多学校开始出现招生不足的状况。

《职业》:您认为技职教育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谭仰光:专家们呼吁厘清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产业,因为有人经常混淆了两个观念,其一,要弄清“产业”与“职业”(职能)的关系;其二,要注意“产业链”所牵连到的产业。

专长类别与产业类别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种交叉的矩阵关系。不要直接把产业别当成科别。

加强实施和推动“校企合作”,减低学用落差,加强就业衔接。

探讨推动德国模式――双轨制/二元制(Dual System)职业教育训练模式的可行性。

大学院校的适度减量或合并。

世赛成果,技职教育的最佳课标

《职业》:您认为世界技能大赛的成果如何转化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

谭仰光:有两段话可以很好地答复这个问题:一个是张立新司长的讲话,他说从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后续开展的宣传活动等方面来看,在国内营造了良好的竞赛氛围,从而推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建立起整套系统;另一个是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汤院长的讲话,她说世赛的技术规范、技术说明代表了这个项目、行业的最前沿技术,把这些转化到技职教育、职业培训的项目课程上,转化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标准,就能把世赛成果与学校教学连成一条线。

学校这次把世赛评估顾问珍妮・夏克顿女士请来,珍妮女士也讲到世赛每个项目的内涵是按照当前行业、企业的发展每两年更新一次,世界技能竞赛的技术规范代表了行业、企业最新的发展情况,这是技职教育的最佳课程标准。

工匠精神,职业人与职业精神的二重奏

《职业》:当前,“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一个话题,请问您是怎么理解“工匠精神”的呢?

谭仰光:“工匠精神”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人,二是职业精神。

首先,关于世赛金牌的问题,这次比赛回来后,大家都在热议谁拿几块金牌、谁取得了什么项目的金牌等问题。我说大家要记得一点,世界技能竞赛规定单人项目参赛选手的年龄在23岁以下,为什么要规定23岁以下呢?这项比赛40年前创办的时候,名为“国际职业训练比赛”(IVTC,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Competition),就是一个职业训练的比赛。这个比赛源起并不是比各国谁的技能最好,而是在比哪国的职业培训办得最好,摘得奖牌数量多的国家就表明此国的职业培训做得比较好。接下来,就是彼此的观摩,你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个项目做得这么好,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培训的竞赛。因此,如同西蒙・巴特利主席所讲,不要把竞赛的核心价值全部摆在比赛上,要从比赛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转化。

第7篇

一、培训概况

1、基本情况

2006年6月,我们2名主讲教师参加了河北省第二期英特尔未来教育高级研修班。带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一份沉重的责任,回到了南皮。自此拉开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帷幕。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协作上课,有问题共同协商解决,通过摸索,顺利完成了两期英特尔50名教师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使学员认识到“英特尔未来教育”对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他们在各自学校推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实施,为培训后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次培训我们采用了集中时间统一培训的形式,每期上满6天,严格要求,坚持签到签退。

2、过程情况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一是、我们英特尔培训办公室提前起草了南皮县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方案,对英特尔培训的各项细节进行了界定。在10月份临开班前,又专门召开了各乡镇业务校长会,严肃强调培训的重要意义及各乡校需要提供的各项保障。开办前的舆论造势做的比较到位,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好的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做也是有效的。原来下达的指标,结果完成几乎都不到一半,而今年由于力度比较大,基本完成了培训任务。二是、教学过程灵活创意。按着集体备课的思路,各位主讲教师倾心指导,创意设计。将精讲和过程讨论体验相结合;教师自己演示和优秀光盘学习相结合,有利地促进了参训教师的理解领悟。三是,严格管理,确保培训成效。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学员,对出勤及任务完成情况均做了严格要求。第一期培训未能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第二期开课的时候继续学习,第二期为完成作业的延期学习,整个培训过程所有学员均完成培训作业并及时结业。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而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训教师如何实施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学员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该项目培训的正常进行。因此,要求各学校严格按照项目培训标准选送学科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员,我们还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以保证所有学员都能跟上培训的进度。

3、集体授课二、培训成效

我县今年共培训学科教师50人,未来教育的理念给全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崭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改变着培训教师的教学思维,一改传统教学的旧面孔,令人耳目一新。在他们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下,英特尔未来教育必将成为教师争先恐后,急于探索的教学方式。

1、通过培训,多数学员认识到培训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可操作性实践。尤其在解决问题起点,如何提出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提出时的角色转换,使教师更加明确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与分工,给出了一个实践探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通过学员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对单元问题的分工和合作,实现合作学习等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的方式解决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多数学员认为教学应用的实际意义很大,并且认为收获很多,改变了过去对多媒体课件评价时单纯考虑为了应用而应用的问题,解决了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多、实效小的问题,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难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

3、锻炼了主讲教师,增强了主讲教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方法的认识初步达到统一。

三、存在问题

1、主讲教师需进一步统一认识、掌握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方式。

2、培训中反映出学员的电脑基础程度不一,授课的时候教师不易掌握授课进度和难度。个别学员电脑基础差,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跟上进度,产生挫折感。在今后的培训前我们要进一步强调学员的电脑基础,并以此促进学员参训前的电脑基础培训。

3、培训中反映出部分学员观念转换较慢,不会按照学生的特点来提出问题,同时参训时多数学员的精力主要放在网络技术方面,忽略了对培训理念的理解和应用的实践研究。今后的培训中应当在教师的教学和案例中注意引导、示范,加强对培训理念应用的实践指导,促进学员观念转变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4、加强对学员的评价体系标准的研究,目前的评价体系操作性不强,不利于结合实际对学员们评价。希望通过研究重建对学员的评价标准体系。

5、加强对培训后应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对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跟踪调查体系和标准,保证教学效果落在实处,同时可以根据反馈对以后的培训进行必要修改。

四、学员反馈:

培训结束后我们对学员反馈表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发现,对于“未来教育”培训,大多数教师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短短几天很累,但认为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 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策略、模式等的革新。

2. 计算机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3. 学会多方位、多角度看待多媒体,体会到多媒体、网络对于教学的应用。

4. 体味并接受了这种全新的培训模式。

五、 反思总结。

第8篇

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教育不仅要关注当下,更应关注未来;不仅要关注知识,更应关注素养;不仅要关注能力,更应关注人格。这一切都期待教育要有新理念、新样态。这样,就有了未来教育,有了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一定和先进技术相依存,如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分析等。我们可以暂时不懂技术,但需要接受一种理念:技术改变教育教学。因为,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样态、提高了求知的效率、实现了个性化培养、解决了教育的公平。教育领域,比任何领域都更加欢迎移动互联时代。但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把未来学校与“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画等号,以为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学校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未来学校。在我的心目中,未来学校一定是认同并实践“育人比育才更重要、人格养成比考试提分更重要、好学比学好更重要”理念的学校。

在未来学校里,我们将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教育的开放透明,打破时空制约,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实现教育的共同分享,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学生也能得到一流教育资源的滋养;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把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教育的国际交流,不出校门,即可享受到顶尖的国际教育,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同时,技术的循环毫不停歇,甚至正在加速进行,它可能会分散教育的注意力,这正是学校使用技术时最大的风险。在教育领域谈技术,并不是简单地把教育交给未来科技,而是要在新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

因此,S着知识的积累、技术奇点的到来,学校理念、管理文化、办学特色、课程体系仍然不容小觑。因为学校将越来越难以教给未来社会需要的特定知识和技能,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如果有了凝聚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就有了特色育人的教育磁场,有了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就有了全新的师生生命状态。技术发展越快,教育的重点就越要转向课程管理、师生关系、通用技能、核心素养。

如果我们深刻理解技术,就会发现技术自身的逻辑里蕴藏着答案。阿瑟在《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一书中指出:“技术总是进行这样的循环,为解决老问题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引起老问题,老问题的解决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教育的问题才是判断新技术的标准所在。因为互联网的超链接结构是一个个性化、无边界的学习环境,搜索引擎是一个即时回答的学习环境,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社交与欣喜获取相融合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管学校让不让他们带手机、用电脑,如果课堂的步调太慢,缺少个性化、缺乏互动,跟不上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节奏,他们就不会在课堂学习上有很大投入。

可以肯定地说,教育中的新技术实施,立足于增加学习机会、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鼓励创新……而未来学校一定是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各得其美。最终目的是尊重教育规律、人的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专注服务学生;坚持教育本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气质、担当意识的未来人才。

这就是我们关注打造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目的,让我们拥抱数字时代,迎接教育新时代的来临吧!

第9篇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年轻人民教师,有机会参加了这次为期五天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我感到非常的荣幸。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英特尔?未来教育代表“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崭新的理念,给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天地!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是一种任务驱动式和合作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是用“任务”为中心来促使学习者主动的学习探究,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师范素养。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们本期全体学员对“英特尔?未来教育”基本没什么了解,以为就是一般的电脑技术方面的学习。甚至在进行了第一天的培训后都还不完全清楚我们到底要学的是什么?头脑中充满种种疑问?随着培训的层层深入,经过老师不断地讲解,我们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认识才逐渐明朗起来。“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以教法革新为特色,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充分整合、探究式学习、面向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等特点。它在通过对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获得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技能与方法。“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训教师如何实施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革新的教学观念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让我们更好的审视我们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师资培训观念和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革命”。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特色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转变。在“任务”面前,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任务。“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之间在相互交流合作之中增进了了解,相互之间学习对方的优秀思想,提升了自身素养。在合作探究式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了的新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培训还使我认识到:我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我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发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过程中不断的要求我们用教师的眼光的同时还要用“学生的眼光”,去制订、修改有关的学习资源,就是要求我们真正的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检验自己的作品,看它是否真的有用,是否符合实际教学的要求。

五天紧张而有序的培训结束了,回想这几天的培训生活,我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的理念。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对本次培训的体会:几分耕耘,换得一分收获;无所付出,哪来许多回报?

第10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09-03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提高教育水平的战略性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当前“三通两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其中“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则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本质的核心点。可以预见,未来网络学习空间能够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1]。

2 未来教育空间站的理念

空间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不同。空间是人类存在并得以活动的环境,是人的物理世界和生活世界合二为一的一种创造,它就由自然的、生活的和社会的一些元素所构成,这些元素之间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影响,甚至是异化。教育空间,就是教育所处的空间,是社会整体的系统与生活相关联的系统的一个复合体[2]。空间站原本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防的载人航天器。随着网络虚拟空间被广泛用来完成各种任务,人们逐渐借用太空空间站的涵义来表述虚拟空间的功能,于是出现了QQ空间站、图片空间站等名称,教育空间站正是在此意义上被广泛使用的[3]。

最先把空间站应用到教育中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建立起全国第一个“未来教师空间站”,它将教师教育的规范性训练与个性化体验相结合,结合并融入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未来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系统[4]。岭南师范学院未来教育空间站在借鉴华东师范大学未来教师空间站的基础上,依托各种常规和创新实验室先进的信息化硬件、软件和网络系统,可以把远程网络教学空间与现场课堂教学空间、名师讲堂空间与普通教师学习共同体空间、高校教学空间与中小学教学空间、先进发达地区教育空间与落后地区教育空间、城市教育空间与农村教育空间、教育研究空间与教育实践空间、国内教育空间与国外教育空间进行延伸与融合,成为一个一体化高效的教育教学空间[5]。

3 混合学习的概念

20世纪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但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人们发现纯粹的在线学习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问题:在线学习缺乏人性化的沟通,人际互动缺少情感、情绪交流,学习者的孤独感难以消除,难以形成归属感;在线学习的实践环节薄弱,网络仿真环境不利于技能的深层培养;学习内容难以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即时反应进行及时调整;等等。于是在对有效学习模式的探索中,混合学习逐步引起学校教育领域的关注[6]。

混合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将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相融合,以达到有效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由于在在线学习中加入了面授的环节,这使得单纯的在线学习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弥补。因此,混合学习的出现立刻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高度关注。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把混合式学习视为知识传递领域内最重要的十个趋势之一[7]。

由于混合学习能够降低成本,在学习时间、地点方面给学生更多的方便,既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又能够享用面授教学带来的好处,使在线学习和面授教学互为补充,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尝试开展混合式课程教学。在混合学习的发源地美国,高校45%的课程是通过混合学习来实施的。预计未来2~3年内,其比例可能达到55%。而美国柯蒂斯?邦克教授更是预测:2020年之前,高等教育中的大多数课程都将以混合学习或网络辅助学习形式存在。在亚洲高校,混合式学习应用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韩国国立与私立大学混合式学习的利用率已达到97%。混合式学习也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超过60%的学校已经开始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以支持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混合式教学。

4 未来教育空间站的混合学习模式

学习共同体混合学习模式 未来教育空间站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元素构成如图1所示。

学习共同体混合学习模式主要通过利用未来教育空间站信息化平台,构建多点多面的远程学习共同体,各地各校各学科的师生均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文字、多媒体音视频实时学习交流,师生间远程即时文字、声音以及图像交流,实时学习资料的集中提交与分散发放,允许学生、教师上传下载各学科相关文档、文件,以供参考。开辟各科目各专题的论坛,用于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知识研究与学术探讨,允许双方不同时参与交流。按照双方人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一对一的交流、一对多的交流和多对多的交流。能够实现学习监督功能,为每一科目都设定电子测试模块,并设定通过条件,让学生自测,系统自评,达标才让学生通过[8]。

网真课堂混合学习模式 未来教育空间站提出“网真课堂”这个概念,希望基于网真技术,可以将“传输真实课堂、再现真实课堂”的沟通体验延伸至每一个角落,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性。网真课堂将克服传统远程教育课堂平面、不真实的效果,让学习进行得更加自然,提高学习效率。网真课堂以真实的课堂为实体,采用多摄像头全景采集以及无缝拼接的专用技术,扩展视频图像广度和宽度,扩大网真教室范围,增强网真教室的现场感和立体感;创新性地引入建筑声学和多声道语音跟随的最新理念,通过专业性的建筑声学装修和高端的音频设备,可以使网真教室不仅追求近如眼前的高清晰真人大小的视频画面显示,而且在语音上追求一种犹如耳畔的极佳效果;采用融入式的网真环境设计,使网真教室的空间大小、色彩、风格、灯光照明以及桌椅的设计等,消除距离感、增加舒适感、体现亲切感,使学习者即使长时间地开展网络学习,也丝毫感觉不到疲劳;利用学习模式的情感计算,可以让学习系统具有智能化,能够替代教师对学习者进行监督[9]。

网真课堂混合学习模式通过将“课堂”这种在学校的正式学习方式,扩展到远程教学中,并且对教师、学生以及系统管理者等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将知识管理、流媒体、远程实时交互等技术融入远程教学,利用网真技术构建远程实时交互的网真课堂,使这种远程课堂最接近甚至超越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可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教室中听远程教师的授课,也可分散在家或宿舍里听课,师生双方都可通过摄像头互相看到对方的情况,让异地师生通过音、视频进行实时交互,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同置身于同一课堂之中[10]。这样也实现了一个教师可同时对分布在多个课室的多个班上课。可用多个摄像头对一个对象进行正视、左视、俯视等多个维度的同步监测,可用于某些特殊的教学场合,实现师生可对一个对象进行多个观测点多个角度的监控。学生可以将上课的视音频数据即时录制保存到系统的数据服务器,还可以随时调出以往的教学视频来温故知新。

自主空间混合学习模式 未来教育空间站建立健全的自主学习空间,拥有强大的资源库,整合文本、图像、音频等教学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具备网上备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主学习、自主训练、文章提交、网络考试、在线答疑、课程论坛、网络词典等各种服务的综合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自主学习空间主要提供异步学习加自助考评认证功能,主要面向自考或开放班学生,是集远程异步学习、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馆、学生能力自检测以及认证评价系统而成的网络远程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在指定时间段内登录,学完学习内容和学时后可自行测试,达标后可参与统一的考评认证,获取相应资格。其主要结构如图2所示。

自主空间混合学习模式主要以异步双向交流为基础,强调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它采用函授辅导、小组学习指导、电话答疑、网络语音答疑、论坛答疑、电子邮件答疑和远程视频助学多种方式进行。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在指定时间段内登录进行异步学习,学习空间及时上传相关的文字教材、教学录像、专业数字辅导材料等函授辅导材料到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下载自学。学习空间通过加强对面授辅导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为面授期间学生出勤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让学生在个别或集体答疑、专题讲座、作业及评析、实验等辅导形式中获得真切的提高。相关教师每学期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课程相关多媒体教学素材,并具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

第11篇

开始上课我感到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比较生疏,对自己的能力也有怀疑。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每个环节的设计对我来说都将是一场革命,都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洗洗礼,对我今后教学中备课环节的科学化,系统化、学生化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首先会使我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教学的换位思考,要以学生为中心,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往我总认为,老师教的就该是学生学的,老师教什么学生自然要学什么,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他认为学生不懂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就是老师所教的知识,这就是教育者长期以来跳不出的思维桎梏。未来的中国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让老师们先享受一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的真正实惠,只有教育者自己尝到了甜头,他们才会去实践,去运用,去推广,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出路。也许就是由于头脑里“学生被动”意识的影响。

这样的培训为什么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我想,主要是在这种培训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代表"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崭新的理念!

从本质上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是一种"基于任务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是用"任务"为中心来促使学习者主动的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我想,这种"基于任务的学习"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做中学"。在主体实践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凝聚、汇集知识技能等要素。解决问题之后,这个过程又以"经验包"的形式留在人的脑子里。在这个"经验包"里,至少有这样五个方面的"经验":经过使用,被验证过的"知识";经过实际应用,更加熟练掌握的"技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新的"知识""方法""技巧";伴随整个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与问题相伴的"情境"的记忆。经过这样重组的人的知识,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二,"评中学"。与传统学习不同的是,"学以致用"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学习的过程就是你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这就好比有一个"用户"站在你的面前,不断地在提醒你,只有满足他的需要,你的"产品"才会"合格"。"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过程中不断的要求你用"学生的眼光"、用"教师的眼光",或者"从教学目标出发"去制订、修改有关评价你的"产品"的"量本文来自小草表",就是要求你真正的学会从"用户"(在这里就是学生)的眼光去思考、去检验自己的"产品",看它是否真的"有用",真的"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其三,"帮中学"。能者为师、共同学习、合作学习。这更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特征。作为一个教师,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能深切体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的分量。在"任务"面前,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任务。"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第12篇

过去:课堂是“粉笔+黑板”的模式、是封闭的空间、是教师的“教”堂、是标准化的“桌餐”。

现在:课堂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域、是以生为主体的“学”堂、是个性化的自助式“套餐”。

──王世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让淄博的教育历经了数次重大转变,从最初的校校通、城域教育网到后来的数字化校园,再到现在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都做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您对“课堂”形式及内涵变迁的概括,是对教育信息化的肯定,也对未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目前的变化,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世军: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整个世界都在变:文本向数字化转变,出现了电子教室及电子阅览室;网络及通信技术无孔不入,出现了各种移动、手持设备,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信息化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及评价方式也必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仅拿教育模式来做比较,我们会发现传统教育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即教师基于黑板的传授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现代教育发展到现在是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手段(改变了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现代教育模式。未来教育将会是基于网络和数字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个性学习,将真正实现以教师教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转变,教师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开展个性化学习,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样一个未来教育,真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记得您在对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中,曾引用了Horizon年度报告中所提及的影响未来教育的关键技术,那么未来教育所培养的个体应该具有哪些能力?您对未来技术影响下的教育是如何理解的?

王世军:我认为,未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能力、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关联能力、搜寻能力、分布式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兼容和整合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及决策与创新能力。如果离开了网络、数字化学习及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毫无疑问完成上述培养目标将会困难重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懂信息技术、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办好教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曾这样描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基于网络平台与资源的链接,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据我所知,截至2011年,淄博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学校已达23所,有120多个教学班,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吗?

王世军:淄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现离不开以往的种种努力,如果简单梳理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脉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硬件的配备上,实现了从达标式配备向以应用拉动配备转变,从学校自建向区域共建共享转变,从教学端的配备向学生端的配备为主转变;第二,在应用方式上,实现了从需求拉动技术向技术拉动需求转变,从相对的信息“孤岛”向开放的云服务转变;第三,在应用内容上,实现了从普及信息技术学科向全科教学应用转变,从单纯的项目推广向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全领域转变,从学科整合辅助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从知识学习、技术应用向应用创新、创新应用转变。

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教师“教”到基于网络和数字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的节点上。比如,趣味性学习环境和工具、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差异性的学习节奏和方式、高效互动的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合力已开始显现,学生学得更有劲头了,教师教得也更有激情了。去年淄博在NOC活动中获得了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39个,取得了全国总分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可以说是“一对一”自主合作探究数字化创新与实践应用取得成效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教学管理又是如何跟进的呢?

王世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数字化教学的任务要求更加明确了:设计细化各个学科,不同知识点、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研究提供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平台、资源;研究提出学习时间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确保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自觉协同教育学生;及时组织交流学习成果;检测学习成效,诊断评价并进一步完成巩固学习目标任务。教师的职业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对课堂的设计能力、整合能力及组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管理方面,无论是资产管理、成长档案建立、图书借阅管理,还是新媒体应用,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同时也要确保提高校长的信息素养、信息化领导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善信息化设备、环境、云技术、云架构、云服务,建立信息化学校管理平台、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建立适应数字化学习、教学、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建立适应数字化学习、教学、管理需要的评价奖惩激励机制。

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改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我们教育人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所以力争前行不辍,始终行走在教育信息化最前沿。

百花齐放竞争春——见证来自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奇迹

参与嘉宾:马成立 闫涌泉 桓台世纪中学

罗维玉 周村区城北中学

刘洪斌 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

桓台世纪中学

特色: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

印象:“云”是真实的,触手可及。学习是快乐的,多姿多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先进的设备,舒适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体验,都让人对校园中的“云”有着无限的神往。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在众说纷“云”的时候,桓台世纪中学却将教育的“云”应用得有声有色。那么,学校是如何采取策略推进“云”安全落地的?

马成立:我们以构建“师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理想之地”为愿景,以“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为办学理念,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发挥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关于云计算的应用我们有系统的规划。

第一,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教育新环境。

早在2011年,我们便开始与联想集团联手,建设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实现了硬件、软件资源的优质共享,实现了千兆互联,无线全覆盖,天地人三网合一。每间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均引入云终端。虚拟终端与PC机有机融合,实现了硬件虚拟化、软件共享化,建成了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同时,我们还与多家公司合作,搭建了eClass综合校园平台、基于Web的自适应测评系统、仿真探究实验室、3D虚拟机器人实验室、遥控模拟飞行、高清网络录播系统等网络平台。创建了教师录制的学校课程资源库、远程互动、校际联合教学交流库、3TB探索节目录像、网络精品课程等数字教育资源。产学研相结合,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

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让网络行为管理更有效,我们通过限制不良信息搜索,屏蔽不良网站,引导学生只能登录教师推荐的优质资源网站,使其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权限,支持地址管理与账户管理,丰富的日志管理与流量统计保障了学校网络的绿色运行。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效降低了管理、应用、维护的难度,使学校的网络环境更安全、更文明。

第二,智能管理,探索学校发展新模式。

基于“云架构”的信息化教育新环境,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数字化平台。智能化的管理促进了学校发展模式的改变。

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实现了校内校外一体化登录,内网与外网电子邮件的统一管理。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均可登录办公平台。微讯分享、讨论区、互动会议、维基百科等工具的使用,使工作、学习成为随时随地的行为。数据的云存储为各种资源管理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学校资产管理、图书借阅等都实现了电子化。学校还为每位师生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通过智能化的评价工具,动态地呈现师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教师通过网络化学习、社会化学习,加强了与外界专家、优秀教师的交流、探讨、对话、合作,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学校构建的信息化教育新环境,为社会、家庭广泛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从而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与科学。

第三,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学习新课堂。

学校倡导教师在“云架构”教学环境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师遵循“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先学一家,融汇百家,自成一家,人人构建了符合自己个性特征、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目前,学校已呈现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146种,形成了独具我校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群。

第四,深度融合,建设“三化一体”新课程。

云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生活动深度融合,促进我校“三化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分别实现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

以学校课程生本化为例,学校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构建了7大类56个系列100多种课程。这些学校课程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变得更加丰富:建模班在计算机上进行模型搭建、效果创意;航模班进行航空模拟飞行;智能电脑机器人班进行3D虚拟机器人仿真;探究实验班利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虚拟探究与创新实验;电脑绘画班利用数码绘图板进行绘画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着学校的成长,将“云架构”引入学校,又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带来哪些影响呢?

闫涌泉: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我们深知数字化校园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而是为学校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将“云架构”引入学校,带来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第一,完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早已初具规模,但随着硬件设备的增多,微机设备的老化,故障率增多,传统PC机主机的笨重,功耗大,噪音辐射问题日益严重,管理维护难度加大,费事费力。然而,“云”引入后,学校利用“云架构”建立了教学资源中心,上述烦恼都随之远去了。云架构也保证了平台的可移植性,教师即便使用PC、平板或手机等智能终端访问自己的资源,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管理。

第二,有效利用资源,促进管理方式变革。办公的智能化、存储的安全平稳、云平台的便捷操作等一系列优越性,都使得资源的存取更加便利,使用更加高效,管理更加有效。

第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云”可以轻易实现人对机的教育,弥补传统人对人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课堂在变,从使用工具、师生互动、分层学习到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在变,这种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长期发展终会产生质的飞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基于云平台的数字化校园让课程更丰富、更多元、更具选择性,为师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校园内外,我们看到的是更多阳光、自信,溢满幸福的笑脸。身为率先在基础教育试行“云”的开拓者,学校的期望是什么?

马成立:云计算正逐渐深入人心,教育云的理念得到认同已无可争议,但是教育云毕竟是新生事物,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有曲折。学校基于“云架构”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我们期待与众多的兄弟学校和单位一起携手,在这变幻多端的“云”世界中,缔造一朵引人瞩目的教育云!

周村区城北中学

特色:“自助式营养套餐”的分层教学

印象:营养套餐是自助的,众口可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农村学校特有的纯朴,并不能湮没教育人对信息化的执著探索,潜心研究。周村区城北中学,虽置身“闺中”,却已名扬四方。从200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到2011年英特尔“一对一”现场会,再到山东省敏特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应用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召开,无不彰显着学校的实力。在您看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经历了什么样的思想蜕变?

罗维玉:作为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和淄博市首批数字化校园学校,多年来我们以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人”作为育人目标,高举“数字人文”旗帜,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和文化创新、以信息技术助推教与学变革,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发展模式,不断开创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其实,在信息技术开始萌动时,当别人还在苦苦论证之时,我们已经开始创新应用了。自1998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面对不断完善的基础建设,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计算机、多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施,而是在于有效地配置、开发、管理和运用网络环境,建立一个更为开放的、高效的互动对话课堂,藉由网络科技的力量打破课堂空间、校园时空局限,进而营造一个不限于课堂、随处可发生且弹性可变的学习场域,让学生成为能更为自主、更好合作、更多探究的学习者,使学生成为主导信息社会的高素质现代化综合人才。

就像素质教育的沉沉浮浮一样,教育信息化也非荡荡坦途,所以我们一直在途中,边走边思考边革新边改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学校对于分层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那么您提出的“自助式营养套餐”又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呢?

罗维玉:“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打个比喻,做教育就像做鞋子,模式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合自己学生的脚。我们以信息化技术破解传统教育中的难题,在走出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变革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逐步探索出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信息环境下“三备多优”的集体备课模式、“一体两翼”的网络教研模式,并且我们还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编写网络教材尝试框架式教学、组建网络虚拟班级进行基于项目的学习,提炼“读、练、讲、理、测”教学五字诀。

如果把学习比作吃套餐,那么“基础餐”、“拓展餐”、“升华餐”,餐餐精致;教师就像“大厨”,每个学生都可以各取所需,“吃饱吃好”,学校在“自助式营养套餐”的理念下为学生精心打造“学习盛宴”。教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依据学生独有的特质,让他们的潜质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得因材施教具体到了每个鲜活、独立的生命个体。2008年,学校参与了中央电教馆“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测评系统创建与应用”课题实验,并在这一系统平台支持下,在国内初中学校,率先启动了基于动态学习数据的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实现了由因材施教到因人施教的转变,开启了学生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之门,使学生成为能更为自主、更好合作、更多探究的学习者,从而让“面向全体”的教育理想真正往前跨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大步。

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

特色:信息化引领教育创生

印象:教育创生,孜孜以求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资源的积累过程是漫长的,积累是创生的基础,有效的创生又可以促进积累质量的提升。在张店区湖田中心学校,信息化是如何引领教育创生的?

刘洪斌:信息化引领教育创生包含了很多方面。

第一,教师观念创生。信息化不是万能的,不能强制推进。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部分教师限于年龄、知识、技能等多种原因,积极性不高。因此,促进信息化教学观念的创生就显得越发重要。正所谓有想法才会有需求、有动力。针对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分层培训,老青结对,以赛促学等方式,从而营造了积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第二,课堂教学创生。所谓创生课堂即“创新、发展”之课堂。创生课堂源于“草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生本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相长理论以及以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为核心的信息智能理论”,是一个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品牌。我们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变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全力打造“令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创生。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教师网络研修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一个打破传统、创生整合的过程。学校将NOC活动赛项的开展模式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成立了湖田中心学校NOC网络教研团队,并出台了《湖田中心学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我们充分发挥网络和团队互助优势,创建教学反思与网络研讨相结合的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使“无形资源”和集体智慧的优势尽显,从而形成了教师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

第四,学校科研创生。仅是镇域教学专题例会就为科研创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信息技术的应用贯穿于会前、会中、会后。“小课题、大作业”则催生了教学科研的满园春色。

第五,管理创生。绿色化、精细化、人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特征。校园网站、网络研修平台、管理平台、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合理应用,使学生、教师及家长都能切身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的管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创生带来的变化是什么呢?

刘洪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教育观念的日益优化,都为信息化资源质量的提升和资源搜集手段的不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随着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课堂创生成为常态,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习资源必将成为整个信息化资源积累的源头活水。网络环境下的团队研修、科研创生、精细化管理更是优化学校信息化资源的强大动力。“微型课题群落、博客平台、头脑风暴的舞台”让智慧资源不再是一人独享而是团体共享的精神宝藏,而且让各类资源体系日益完备、科学。创生与积累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