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6 12:42: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放管服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理念;作用;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16
1“放、管、服”改革的理念
所谓“放、管、服”的改革就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推进和深化转变行政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行政体制改革。“放”指的是中央政府将行政权下放,对于那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授权的行政权要缩减处理,各个部门的行政权要明确,权力重复的部分要进行削减。“管”指的是政府部门要创新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有效利用现有技术促进监管体制全面创新。“服”是指优化政府行政职能对市场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意见,减少对市场主体不必要的干预,从而使市场运行所消耗的行政成本较低,使市场主体有更多的精神活力去创新发展。
2“放、管、服”改革的作用
政府“放、管、服”体制改革,就是在行政和服务过程中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推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有效决策,是增强简政放权,营造更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解决行政权力过于集中、行政审批程度过于复杂的根本方法,属于政府的自身改革,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
第一,“放”的作用既是简政放权,推进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它是“放、管、服”改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通过减少政府行政权的方法促进市场活动能力的增加,将一些不必要的证明和审批流程取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真实需求考虑周全,在全面了解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关系后再进一步完善,权力下放后要构建与运行体制相结合的法制环境。“放”的核心是对政府在权力中的角色有正确定位,是对政府、市场、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是对政府推进改革和创新能力的考验,目的在于提升市场活力和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
第二,“管”是指监管,是为了使简政放权后的市场,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市场经营活动有序开展,使社会健康发展。监管体制改革是简政放权的延续和发展,放权需要有完善的监管体制作为支撑。政府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监管范围,避免由于政府过度的干涉而抑制市场发展的情况发生;监管体制改革要根据部门的行政职能合理规划,创建相互协调机制,减少监管成本的投入,使监管过程高效完成,制定统一监管标准,避免重复执法;如果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监管过程不能及时地完成,可能导致中央与地方在处理某项事务时双缺位;监管体制改革,除了要对当前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处理,还要放眼未来,做好长远的战略部署;从行政审批开始,各个阶段要做好衔接,使监管的作用能真正发挥;恰当运用法律监督手段,与制度监管结合使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监管活动的有序进行。“管”的核心是要将政府的转型工作做好,管理制度的变革要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逐步深化新形势下的改革,主要包括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责、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建立为百姓服务的现代型政府。
第三,“服”的作用就是优化政府服务,是“放、管、服”的改革落脚点。无论是增加简政放权的力度,还是完善政府监管体制、推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政府改革是为了简化办事程度,使一些不合理的流传被废除,提高办事效率。这就需要政府创建综合型服务平台,推行“一站式”服务,削减办事环节,开通代办服务,减少办事过程中的诸多限制,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要提升服务质量,耐心讲解,详细解答,明确流程步骤和所需提供的材料,不推诿。服务型政府的创建,自然是要把服务大众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办事提供方面,建设更多的基础服务性设施,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产品。“服”是在“放”与“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淼闹卫硎侄危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方法现代化的体现;“服”即是政府改革的方法,也是改革的目标,创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府。
3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
31“四待”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主要存在“四待”问题:一是行政审批流程有待进一步突破。是否需要创建首问责任制,是否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服务理念,是否创建专门部门负责行政审批;二是监管权权责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监管职能混乱、界限划分不明确、办事过程协调困难,信息闭塞,缺乏共享平台,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大数据维护困难,市或县级综合执法机构进行了数据整合,上下左右沟通和协调起来都极为困难,是否可以对改革措施进行下一步规划;三是政府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是否在民众意愿的基础上创建统一的咨询、服务型平台,部门间沟通和合作、审核管理等相关问题也有待解决;四是有待进一步整合信息审批系统。几乎每项监管、审批和服务工作的办理都需要信息化系统辅助完成,而当前的问题是这些系统各自为政,共享性不佳,技术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即便是同一工作部门,负责不同业务的工作单元也不能信息共享。
32有关配套政策的落地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在“放、管、服”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全局,以大局发展为重,以解决问题为推进改革的初衷,整体性地向前推进以及周密的顶层设计近乎完善。但是在确定改革的具体方案、相关事项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施举措,都应该让各部门之间知晓,征求各方意见,政府部门审批不通过的改革提议往往都不能施行。即使是地方政府获得了改革试点的权力,在改革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下级部委要及时上报改革进展情况,征得上级同意,这样的流程设计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往往影响重大。通常来说,国家制定的改革方针是各部委办局提出方案的整合汇总,地方政府的改革方案是上行下效或地方政府各部门改革方案的汇总,所以,当对某一部门提出的改革方案进行落实时,其他部门通常没有制订与之配合实施的方案。即使是同一部门前后下达的改革政策彼此之间连贯性也不佳。很多政策即使计划实施也难以落实到位,或者实施过程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能否将部门之间的模块划分、权责界限打破,能否明确制定政府工作流程和创建服务平台,能否协调好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能否让政府实现高效工作,建立更加全面、整体性的政策并发挥作用,是实现“放、管、服”改革的关键。
33有“关互联网+”的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中也推进“互联网+”。然而推进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信息化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各自为政。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主动提供信息,信息数据无法共享,“互联网+改革”名不副实,改革过程难以推进。因此,政府作为改革的提倡方,一定要明确责任部门,负责“互联网+”工作的推荐,加强统筹管理,搜集各方数据,建立标准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推行申请和审批工作网上办理,简化公共服务事物办理流程,创建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格局,为全面解决“信息壁垒”问题,提供妥善的处理方法和统筹兼顾的协调制度,创建电子证件、数据交换、网上信息认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出台与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相关的管理办法以及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创建全新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交互和共享,对现有的设施和资源充分利用,对各部门原有的信息数据资源合理利用,推荐部门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各级行政部门之间做好数据对接,支持各级管理部门的政务信息能够跨层级、跨部门实现区域互联。
参考文献:
[1]刘文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思考[J].中国劳动,2016(21)
为完成作为省政府系统专项调研课题之一的“放管服”改革调研,省政府研究室会同省编办,在书面调研青岛、德州、潍坊等市的基础上,对全省“放管服”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建议。
一、山东省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特点
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坚持将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不断提升“放”的含金量、“管”的有效性和“服”的满意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山东省在这次“放管服”改革中更加注重整体布局与推动,取消下放权限与事项的力度大、覆盖范围广,囊括了行政类和非行政类,涉及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权限,包括工商登记、职业资格、行政事业性收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等事项,从行业看则几乎涵盖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领域。同时,在改革中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联动,避免简单放权式改革,更加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和公益事业服务,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二)注重权力运行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积极构建“清单式管理”制度框架,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省市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已全部面向社会公布,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任务。相关改革措施全面体现法治理念,如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一律取消。同时,在全省逐步推开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的名称、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审批信息,大幅减少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
(三)注重审批流程再造和办事要件简化。省市县三级编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省级精简审批条件220余项、申请材料400余项,减少市县初审环节190余项。将建设项目前置审批的相关评估评审项目,在全省功能区实行区域化评估,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申请后评审为申请前服务,优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市县普遍建立政务服务大厅,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将该机构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等制度,证照办理及审批时限大大缩短。
(四)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创新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抽查情况和抽查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全面启动执法体制改革,将省级28支执法队伍整合为20支,现有执法队伍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省级不再新设执法队伍。在市县层面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莱芜市和95个县(市、区)通过“三合一”“二合一”组建了市场监管局,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市场力量和技术资源,实行统一市场监管。加强重点领域行业监管,把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国有资产、知识产权、教育卫生等领域作为监管重点,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做到无缝衔接、全面覆盖。强化基层监管工作,全省乡镇(街道)全部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单独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工作力量。促进行业自律,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C关脱钩,201家省管行业协会商会制定了自律公约,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五)注重公益事业体制机制创新和重点领域服务水平提升。在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基础上,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优化事业资源布局,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在全省423家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基础上,在省属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全面推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在高校开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全国率先推进特检机构整合改革。探索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非营利性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税收等政策上与公办事业单位平等对待,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对技术审查、评估鉴定、咨询等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编制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清单,推进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同时,围绕教育、卫生、就业、电商、农商等关系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重点领域,优化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注重营商环境改善和市场活力激发。本次的简政放权工作,从“简单的放权式”管理,到“清单式管理”的制度框架;从放宽对市场主体的审批束缚,到转为着力于事中事后监管;从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到“互联网+”在线办理与监管,工作全面深化。市场活力得到持续激发,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正逐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批权限与事项取消下放仍不彻底。有的地方和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习惯于将审批作为日常行政方式,放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存在观望等待、你放我不放、明放暗不放、先放后不放等问题。有的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采取直接保留,或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间接保留,或通过下放初审权和部分审批流程、保留终审权和发证环节等方式,继续行使实际上的审批权。有的地方取消下放事项标准、数量口径不一,搞单个大项拆成小项计为取消项或若干小项打捆成一个大项计为保留项的数字游戏。
二是审批程序和环节仍然较多,实际效能不高。有的部门服务职责不明确,审批流程不清晰,一次性告知、信息公开、限时办结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对涉及多部门办理的事项还存在互为前置、重复审批现象。有的地方“一个窗口办结”“一次取件”貌似节省企业取件频次和时间,实际前提是全部证件办齐了一次才能取走,在多个证件一起办理的情况下,必然存在取件的“短板现象”,影响企业办理其他事项。审批时间长和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一长四多”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放权”和“接棒”之间衔接不顺畅,简政放权出现“真空”地带。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性、专业性较强,基层因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硬件设施等方面影响,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承接落实能力不足,存在“接不住”或“用不好”现象。
四是监管转型滞后于审批改革,有效监管尚未破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思想,对加强监管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力量配备不足,仍习惯于应急式监管和运动式监管,缺乏现代化常态监管手段和方式,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以批代管、放管脱节问题。将资质要求等同于监管、以考试培训替代监管、把监管简单理解为取消下放事项的承接落实等误区不同程度存在,会批不会管、监管能力与硬件建设不足等问题在基层监管方面尤为突出。有的部门自由裁量权行使不规范,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现象仍较为普遍。
五是公益事业单位改革有待深化,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还不高。公益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自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也不顺畅,政府通过举办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资格,管办不分、监督缺位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既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也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六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专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无法实现横向互联互通,有关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分散的碎片化状态,给企业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三、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建议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大决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政府治理体系、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削减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关键是在提高“含金量”上下功夫,以精准放权增强群众“获得感”。要聚焦社会需求,建立群众“点菜”机制,把群众意见集中、反映强烈的事项作为减权放权的重点,大力削减企业投资、资质资格许可认定、教科文卫等领域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除障碍。深入研究按领域放权的具体举措,把该“放”的全面放开,该“简”的及时精简,该“清”的彻底清除。
(二)搞好下放权力事项衔接落实。及时组织开展取消下放情况“回头看”,对承接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指导基层做好后续衔接工作,对“接不住”“用不好”等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建立健全“事权、人权、财权”对等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及时跟进业务培训,让基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承接好审批事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清单的执行落实,切实把监管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防止监管“缺位”和管理“真空”。全面推开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职能和机构,相对集中执法权,规范执法行为,探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解Q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减少权力寻租现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四)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加快编制公布公共服务清单,进一步明确服务流程和办理时限,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让群众办事更明白、更方便、更快捷。继续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代办服务等做法,创新实行证照联办、同城办理、“双告知”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县市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综合审批、一颗印章管到底。探索建立省级层面的政务服务中心,依托省级政务服务网上平台,推动实体大厅向网上大厅延伸,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都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提高全流程网上办理率。
(五)创新公益事业体制机制。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优化服务改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下一步,要深化公益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管办分离等重点任务,扩大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自,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教育、卫生、就业、文化、养老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切实满足广大群众的公益服务需求。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
2.五个“为”: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
3.行政职权: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依法定位到具体行政主体身上的国家行政权,是各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行政职权只能由行政主体行使,行政相对方不享有行政职权。
4.权责清单: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行使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和对应的责任。
5.负面清单:以清单方式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6.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7.营改增: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减少重复征税,有利于降低企业税负。
8.内部审批: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是仅面对其他机关或者面对行政机关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而不面对社会的行政行为,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9.多规合一: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县(市)一本规划,解决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便于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10.“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政府部门在进行市场行为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利于解决执法不公、执法扰民和随意执法等问题,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效能,激发市场活力。
11.一单两库一细则: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
12.红顶中介:是一种腐败现象,指政府官员通过形形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蚕食行政审批权红利。
13.减证便民:按照“依法依规、便民利民、公平互信、公序良俗”的原则,通过精简取消、替代、转化等方式,对实施审批、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各类证明进行清理,对确需保留的证明材料进行严格规范。
14.先照后证:先申领营业执照后再办理有关许可证,创业者只需领取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
15.多证合一:政府部门发放的多项涉企证照事项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能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最大程度便利企业市场准入。
16.一照一码: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现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17.事中事后监管: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先照后证”改革,减少前置审批事项环节,理清市场监管责任,完善协调监管机制,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18.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政务服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打破“信息孤岛”,逐步实现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预审、网上审批功能,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依据“互联网+”模式,以受审分离为标准,努力推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前台统一受理、后台综合审批、信息全流程网上传递,最终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办事”。
19.并联审批: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审批办理的事项,实行由一个中心(部门或窗口)协调、组织各责任部门同步审批办理的行政审批模式。
20.5A政务服务模式:“5A”是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代表着全体服务对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获取各项服务。
21.两集中两到位: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22.“AB”岗制度: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的工作岗位均设A、B两个岗位。A岗位人员因故离岗时,B岗人员及时顶替,确保窗口不出现缺岗问题,不影响窗口审批服务事项的办理。
23.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理有关事宜时,经办人员必须一次性告知其所要办理事项的依据、条件、时限、程序、期限、所需的全部资料以及不予办理理由。
近年来,济南市长清区积极主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精准落实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通过调整登记权限实现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等业务在全区各市场监管所内办理,进一步优化了审批流程,登记注册审批大大提速。原来企业登记注册法定期限平均办理时间为20个工作日,改革后承诺期限为5个工作日,实际办理仅需2个工作日。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调整登记管理权限,在服务深度上做“加法”。为确保登记权限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济南市长清区从整合全区市场监管资源入手,优化重点区域的监管力量配置。在全区10个街镇设立市场监督管理所的基础上,在崮云湖、平安市场监管所进行试点,委托基层市场监管所注册登记公司制企业87家,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全面推行登记权限调整积累了经验。去年下半年登记权限调整工作在全区全面铺开,以往在区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管理权限内的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注销、备案、换证等业务,均可在全区的10个市场监管所内办理,企业登记后由企业驻地市场监管所实施属地管辖。
二是着力提升工作效率,在企业负上做“减法”。济南市长清区坚持法治思维,主动适应新常态,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坚持放管结合,通过推行登记管辖权限调整,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环节,提高效率。在业务办理方面,推行“首问首办”责任制,突出“一人办理、全程服务、一办到底”。在企业登记材料审批方面,实行“一审一核”制,提升审批效率。对于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做到“三个不过夜”(受理、审查、核准三个环节都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延时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在接待完最后一位申请者后方能下班,并尽可能减少办事人员等候时间。文昌街道办事处招商引资企业济南嘉诺光伏有限公司从网上预审到登记发照只用了1个工作日,创造了新的长清速度,得到了投资人对长清投资环境的高度赞扬。
三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在服务质量上做“乘法”。为切实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监管水平,济南市长清区按照“配足、配齐、配强”的要求,通过选调、招考等方式,选拨了市场监管干部,充实到全区基层监督管理所。通过集中培训、编发材料自学、跟班轮训等形式加强业务学习培训,完善业务指导机制。利用春训和岗位大练兵开展集中培训,轮训主要是进行一对一辅导,即每名注册局人员负责一名基础窗口人员,针对规范登记材料和操作业务系统时遇到的各类问题开展答疑解惑,确保窗口人员熟练掌握企业登记材料规范和工作流程。对一线窗口设置情况实地摸底调查,着力解决基层实务、人员配置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利用网上审批服务大厅,大力推进网上登记,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期限。严格按照国务院公布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目录,做好“先照后证”改革,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是创建新型工作模式,在审批环节上做“除法”。按照“放、管、服”总体改革思路,对登记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后,企业注册局得以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加强对各基层所登记工作的调研、督促、指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企业注册局积极探索对调整后的各市场监管所公司登记业务进行指导的新途径,加强工作协调,通过指派专人、下发登记材料等方式对各所在登记权限调整后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个例指导,既提高了窗口人员的业务技能,又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确保了“放管服”改革精准落地。
长清区的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红利立竿见影,市场活力得到激发。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去年全区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41313家,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208户,增长17.67%。其中,新增企业1397家,增长19.2%;新增个体工商户3748户,增长16.87%;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3户,增长34.04%。第一产业新增72家,增长1.3%;第二产业新增151家,增长46.6%;第三产业新增4985家,增长16.23%。
二是企业办事就近便利,审批时限明显缩短。去年授权市场监管所共办理企业设立登记1378家,变更登记1764家,有3142家企业享受到就近办照的便利。过去一些远离城区的企业办事,路途耗费时间长,特别是在登记材料不齐全的情况下需要往返补充,办成事得一天,办不成事白跑一天。以万德镇为例,去年共有123家企业就近在市场监管所办理了注册登记,按照以往每家企业到区审批服务中心办理业务往返里程约70公里来计算,共让企业少跑近万公里。只要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从提交登记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平均只需1-2个工作日,极大节省了企业成本。
三是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济南市长清区新登记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倾向注册科技推广、互联网技术服务、文化教育培训等服务类公司。截至去年12月,新登记第三产业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5.84%,企业数量增幅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增幅,第三产业企业总数占所有企业比重提高到了82.28%。其中,新登记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20家,增长2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7家,增长47.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4家,增长125.9%。
四是大众创业热潮涌现,就业形势前景乐观。随着市场主体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济南市长清区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新增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快速增长,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去年,全区新增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5128人,增长率达22.47%。济南市长清区市场监管局在山东师范大学开展 “携手民营企业进校园”“携手民企送岗位”活动,帮助辖区山东汇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活力饲料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与驻济高校、市区两级人才市场牵线搭桥,提供了100余个就业岗位。作者单位:济南市长清区编办E:FQJ
关键词:放管服 改革 精准落地
@些曾经代表着政府审批权力的公章,每一枚都曾是一道通往市场的“关卡”,在2014年的简政放权改革中,天津滨海新区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合并为“一局一章”,原有的109枚公章就此废弃。
2014年9月,在总理的见证下,它们被永久封存了起来。
同年11月,这109枚封存的公章被收藏进国家博物馆。
这109枚公章不仅是政府自我革命的生动见证,更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史的重要文物。
其实,从2013年开始,简政放权就是每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重点部署,更是写进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
因此,就有了下面这组数据:
从2013年到2017年1月,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已分9批累计取消下放618项,分3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283项,分3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323项,分3批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减少90%审批,分7批取消43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停征、减免49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已如同那109枚公章一样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
这意味着,还会有行政审批事项将被取消和下放,会有更多的公章被放进“博物馆”。
无论是否被博物馆收藏,这些废弃的公章终究会归入历史。就像安徽凤阳小岗村那些村民的“血手印”一样,人们看到它们就会想起中国曾经进行过的这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月8日,总理考察了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当地通过“放管服”改革,在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多证合一要求,整合为二十二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新登记注册企业的时间也比之前缩短了4/5。总理称赞道,创建自贸区目的是打造改革开放高地,最终要让审批程序越来越简,监管能力越来越强,服务水平越来越高。
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让人备感亲切和振奋。这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府行政领域的体现,也是对过去管理型政府的根本超越。
一、高职院校“放管服”改革的内在逻辑与推进原则
(一)改革的内在逻辑
要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我们就必须对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自主办学进行根本性变革,重构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高校政校关系、权责主体、权力边界等权力主体关系。这是高职院校“放管服”改革必须遵循的内在逻辑,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的核心在于持续优化教育服务,形成高等教育治理系统,提高教育优质服务的供给力,最终办成人民满意的优质高职教育。
(二)改革的推进原则
高职院校“放管服”改革必须遵循三个推进原则: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厘清权力放与不放的边界。即要明确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成果处置、经费处理、选人用人等方面自主办学的权责清单,行政职能管理部门要管好自己该管能管的事,下放自己不能管管不好的事。二是坚持治理导向,立足法治建设确保改革有法可依。将改革放权的各项管理事项依托法治方式不断推进,同时制定执行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追责机制,建立起高校“放管服”现代治理体系。三是坚持服务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关系。打破高校内部管理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二级学院受制于职能部门的内部治理关系,实现管理权力主体多元化,优化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放管服”改革困境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放管服”改革的实践过程,还需进一步厘清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在理念、职能、执行及监管等方面的盲点难点,使高校实际管理运行能从行政强权的体制中解放,确保二级学院等“自治”机构能接好放下来的权力,真正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下面,文章将阐明高职教育领域行政管理存在的改革藩篱,为进一步探索与内部治理提升相适应的“放管服”转型清除路径障碍。
(一)简政放权缺乏合理的权力运作基础
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的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加快高校实现治理从行政性质向治学性质的過渡和转化。当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结构,基本上呈现纵横向分布状态:职能部门负责纵向管理,拥有行政管理主导权;二级学院负责横向管理,主要负责业务执行和落实,受制于学校职能部门。正是行政管理职能泛化,导致简政放权缺乏有效实施的治理组织基础,只有重新通过厘清权力范围,进行分类管理和量化分工,配套协调下放机制,引导学校的行政主体和治学主体合理定位,才能解决大学内部管理过度行政化的问题,形成利于简政放权的内部治理体制和机制。
(二)放管结合缺乏科学到位的管理效果
高职院校的行政系统往往存在不同组织机构交叉设置、职能相似、权责不清等问题。放管结合要推行,就必须破除传统行政管理机构造成的人员臃肿、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弊端,改变“全面管理多、分类管理少”“过程管理多、结果管理少”的行政管理模式,特别是必须克服行政管理权力运行中存在缺乏健全监管体制的情况,特别是像职代会、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主体功能虚设、职责缺位的现状还较普遍,必须通过完善监管理念和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起事前科学到位、事中依法监管、事后高效落地的高职院校行政治理体系。
(三)优化服务的管理意识和水平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理念还存在“官本位”意识,教育管理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更多时候把师生当成行政管理对象,而非管理的服务对象,这违背了优化服务的初衷,也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服务质量。这一行政管理模式下的行政人员必然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职业素养与优化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为将“放管服”改革落实到行政个体中,就必须把服务导向性的理念引入行政管理中,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提升为人服务的职业素养,规范人性化的程序流程,从而打造一个崇尚学术、服务师生、高效高质的服务型行政管理系统。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放管服”转型路径
(一)科学重置多元组织架构,设立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
“放管服”改革下的大学现代治理,其核心就是要破除唯一管理机构和单一权力中心造成的权力腐化和管理效能低下等现状,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引入合作管理概念,形成多元治理的高效组织架构。因此,从宏观治理结构调整层面,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必须立足不同部门内部的协同治理,依托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法治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党委、行政、学术委员会、职代会、教代会的多元利益综合体,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为“放管服”改革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从微观管理结构建设层面,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必须参照简政高效服务的要求重新设计,建立扁平化的内部管理结构,针对行政分工领域和发展需求,进行部门精简、职能重设和工作梳理,推动行政权力中心的分散和下移,确保行政队伍决策机制高效运行,为建立起更加畅通的多元主体中心协调沟通机制提供了组织基础。
(二)完善权力协调运作机制,提升内部治理和监督效能
要实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放管结合,就必须依据改革目标及内涵,通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形式规范行政权限的行使,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协调运作体系和监管机制。一是必须建立权力清单统一放权的标准。譬如,在经费使用、成果处置、职称评审、选人用人、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要按照国家政策原则对行政管理的人财事权制定统一明确的放权规定,要根據权力下放的管理梯度明确放权的范围,还要创设相应的回转机制和运作程序,确保放权后职能的有效承接。二是必须建立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确保职责落地。职能部门和学院之间的权责界限必须明晰,确保放下来的权力有相应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去对接、执行和监管,才能确保事前、事中、事后权力不越位,也不缺位,各项责任监管到位。
(三)深化服务导向型理念转型,变革专业服务管理职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全市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我局将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入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部署,多措并举、重点突破,全力以赴做好本部门的工程建设审批改革工作,全面提升工程建设审批服务水平,提高审批服务效能,不断开创我市“放管服”改革新局面。
一、提高认识,坚定改革决心
一要把握改革内涵。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江阴市优商便民的重要抓手,推进此项改革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二要加强学习借鉴。我局是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前沿阵地。我们要在深刻学习领悟“放管服”改革内涵,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步伐、创新改革形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住建局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项目得到强力推进。三要统一思想行动。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上来,着眼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以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改革成效的最终评判标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强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
住建局始终坚持以改革促进审批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措施推进改革目标的落实,加大“放”的力度、强化“管”的能力、提升“服”的水平。通过会议、座谈、学习等方式,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投资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极大提高了大家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召集相关部门单位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推进工作进行了座谈,将改革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单位,并征求了各部门单位的意见,制定方案措施,全力推进此项改革工作。
三、优化管理,确保落到实处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后,我局将妥善处理好审批与监管的关系,按照建设法治机关和服务型机关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措施,建立依法、有效、规范的监管工作机制,防止监管缺位和监管薄弱,努力实现从规范主体资格为主,向规范主体行为、评估活动结果为主转变,从书面审查为主向现场执法检查、跟踪调查监管相结合转变,从以被动审批准入为主的事前监管向以主动执法查处为主的全过程监管转变,采取随机抽查、“飞行检查”、专项督查、事后稽查和绩效评价等方式,提高监管水平,切实履行好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职责,努力达到行政监管法制化、信用体系监管制度化、行业自律规范化。
同志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住建局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状态、更加高效的工作水平、更加突出的工作成效,再踏新征程,再献新作为,再作新贡献。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局委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住建局一定会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工作中向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对于去年的工作,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兼综合司司长、《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陈祖新用了两个“不”字总结:走过来的路不易,取得的成绩不凡。
所谓不易,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可以说是国外挑战和国内矛盾相撞,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深层次矛盾和一系列黑天鹅事件交织。但是最后交出的成绩单是漂亮的,经济增长6.7%,稳定性在增强。
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在去年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100万人。在陈祖新看来,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对稳增长、保就业是有信心的,通过调整、改革是可以实现的。
在去库存方面,陈祖新认为要遏制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房地产跟一般商品不同,属于不动产,一个地方如果电视机供不应求,r格上涨,可以从其他城市调拨一些过来,增加供给。但是房地产不行,不可能把其他城市的房子调到另一个城市,所以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有的房价上涨压力比较大,有的库存压力比较大,应该由各地政府负主体责任,采取不同的调控对策。”
在去杠杆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其实并不高,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也比较低,但是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比较高。所以,去杠杆应该把重点放在非金融企业上。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特别强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所谓‘双随机、一公开’,就是检查执法人员通过随机摇号确定,被检查的对象也是随机摇号抽取,这样既能让被监管对象始终感觉头上有一把利剑,也可以减少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这种随机性,有利于更加公平地监管。”陈祖新认为,要深化改革还应进行清单管理,政府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这实际是釜底抽薪,就是说只能做清单以内的事情,政府的职能和权力要主动释放,清单以外的企业都可以准入,这也是用制度来巩固和提升放管服改革。”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报告特别强调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在他看来,下一步要考虑把这些事业部做实,比如就考核评价、单一账目核销、绩效等进行单独评价;在准备金率方面,给予差别化的政策等。
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报告在讲到支持民间投资时主要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放管服改革,用了三个“凡”: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凡向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向民间资本开放;凡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行为,都要坚决制止。二是强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政府部门不仅要与民营企业打交道,要清正,还要亲近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三是加强产权保护,保护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创造,保护生产力。对于侵害企业和公民产权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有错必纠。“这是报告中第一次如此强调。”
在扩大消费方面,陈祖新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货当自强,要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特别是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马桶是我们自己生产的,马桶盖也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为什么不能投放在国内市场上?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具体的技术性问题,涉及知识产权或是技术专利,但也确实存在同一产品外销质量好,内销产品质量差的现象,要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范围。”
在城镇化建设上,陈祖新指出,当中很新的一条,就是加快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的发展。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的城镇化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农民工开始回乡就业创业;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很多农民在附近城市或城镇也有了房子,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是一个新的方向和课题。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un-ny”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及2021年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以来,灵武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银川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精神,在“放”字上抓突破,在“管”字上加力度,在“服”字上提效能,千方百计解痛点、疏堵点、攻难点,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作出了积极努力,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优化营商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学习宣传情况。
为深入学习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安排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和政府常务会上对《条例》《宁夏自治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银川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试行)》《银川市对标先进深化改革打造一流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进行了深入学习,并提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意见建议。各乡镇(街道办)、各部门及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条例》及相关政策文件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日常学习内容,深入学习宣传《条例》及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措施,迅速掀起了学习《条例》、宣传《条例》、贯彻《条例》的热潮。并在政府门户网站、“美丽灵武”微信公众号开设营商环境宣传专栏,及时相关政策文件及解读、惠企政策、动态信息等;制作宣传海报200份、宣传折页3000份,在各类办事大厅、服务大厅进行广泛宣传;在市级政务大厅设置营商环境(“六稳六保”)政策宣传咨询窗口,电子屏滚动播放营商环境宣传标语口号,切实营造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二)任务贯彻落实情况。
1.强化组织保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晰责任,对指挥部进行了优化调整,将9个专项行动组调整为7个;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印发《灵武市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灵党办〔2020〕59号),确定了15个方面工作、46项具体措施;举办灵武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业务培训会,印制发放400本《优化营商环境材料汇编》;市政协开展关于“提高审批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视察暨“政府开放日”活动;召开专题安排部署会议,组织相关单位顺利完成了自治区2020年宁夏营商环境模拟评价和银川市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
2.聚焦释放活力,各个领域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电子证照入库率达98%,企业设立全程电子化率达30.5%,企业开办银行代办点投入试运行,一日办结率达到95%以上,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086户,实现“一窗受理、集成审批、一日办结”,企业开办效率大幅提升。二是加速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一窗综合受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下放乡镇就近受理,工艺简单、环境影响小项目环评专家函审制,征占地面较小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实行承诺制管理;施工许可办理材料精简至8项,政府投资项目最优审批时限压缩至115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最优审批时限压缩至75个工作日;环评、水保等“多评合一”事项调整至施工许可取得前办理,水、电、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提前到开工前办理;制定《灵武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搭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灵武+园区”区域评部分评价事项已取得行业主管部门批复或已通过专家评审会,并全面推广运用评审结果。三是优化市政设施接入服务。企业用水报装由原来的6个环节压缩至3个环节,精简环节50%,申请材料由7项压缩至2项,精简材料30%以上;燃气报装实现供气企业全程代办,无外线工程企业接入时间2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压缩时限60%以上。四是不断简化财产登记流程。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窗口“一窗受理、并行服务”,新开办企业一般登记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复杂登记时限压缩至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异议登记、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实现即时办结。五是推进纳税服务便利化。深入拓展“非接触式”办税新模式,推行“发票免费邮寄服务”,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投入运营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着力打造“蓝精灵”纳税服务品牌,开展线上“纳税人学堂”和“税务局长走进直播间”活动;率先在全区使用微信扫码支付方式,省去纳税人携带现金、银行卡等繁琐流程;设置简事快办、繁事专办窗口,平均缩减纳税人等待时间近20%;推行“税务UKEY”,缩减开票成本;充分利用“银税互动”平台,形成“银税抬轿”的工作合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截止目前,共计减免税费2.27亿元,自助办税服务厅“非接触式”办税近8960笔,微信扫码支付近5000笔,74户(次)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纳税信用贷款4582.6万元。六是持续降低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成立灵武市中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与浙江网商银行签订普惠金融县域合作协议,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宣传月活动,简化担保流程,担保费率降低到1%以内,羊绒、养殖企业担保费由1.0%降低为0.8%,免除企业10%存单质押。1-9月,新增担保贷款余额1819笔4.7亿元,为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争取贷款1.24亿元,累计为辖区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23.9亿元。七是持续方便企业退出,依法强化合同执行。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纳入简易注销适用范围,累计办理企业简易注销501户;对3家企业进行了破产审查,推动无清偿能力但仍有营业价值的“僵尸企业”实现破产重组;截止9月底,共受理合同类案件3639件,结案3046件,结案率83.7%。八是加强就业服务与劳动力市场监察。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各项任务,印发《灵武市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具体措施》,通过科技创新后补助、融资担保及创业贷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方式,持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补助2366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742个,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654人;为企业减免各项社会保险费4263万元,受益企业680家,受益涉及人次56775人;简化创业贷款办理流程,精简手续,为申请人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79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利息28.58万元。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对31个在建项目进行专项检查,下发《劳动监察建议书》12份,办理劳动合同招收备案10388人,解除备案2395人,对19家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年审,督促企业与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印发《灵武市政府投资类新开工建设项目实施部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管理暂行办法》,共追偿农民工工资1100万元,排查政府类投资项目及国有企业欠薪案件3件,社会类投资项目欠薪案件7件,提前完成“两清零”目标。九是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公平性。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运用统一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政府采购事项线上办理,降低采购交易成本,政务采购信息全面公开。十是依法保障企业公平参与招标投标。深化招投标领域改革,全面实现电子化招投标,严格落实建筑工程领域招投标黑名单制度,公开透明开展招投标活动,公开招标率达100%。截止目前,招标投标公告238个(工程项目161个,采购项目77个),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共开标505个(工程项目303个,政府采购项目202个),开具无挂靠、无串标、无围标承诺书1437件。精简招投标行政办事环节,按照“不见面、网上办”原则,清理工程招投标备案事前事项,精简规范流程,取消招标文件事前备案、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合同备案、投标报名审核等环节,推行“文件电子化、标书在线传、保证金线上缴、开标不见面、专家在线评、交易结果网上查”的“不见面”交易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截至目前,房建、市政实行电子标“不见面”开标共8个项目,2020年7月1日起,交通工程项目全部实行电子标。十一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制定《灵武市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划转工作实施方案》,完成第二批8个部门36大项行政职权(事项)划转,“一枚印章管审批”扩大到16个部门253个事项,累计办件30337件;全市梳理规范政务服务事项1467项,统一按照国务院“四级四同”标准部署上线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宁夏政务服务网),进厅事项1195项,基本实现“应进必进”;1133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100个高频事项实现“马上办”,385项事项实现就近办,524项事项实现“即来即办”,1115项事项可不见面办理,435项事项可“掌上办”;认真开展“三减一提升”活动,完成24个部门340项事项精减,累计减少环节274个、申报材料482份、办理时限1623个工作日,清理各类无谓证明112项;推行“出生一件事”等20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一窗综合受理率提高到72.6%;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设立无人警局、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网上办理率达到91.1%;推行“好差评”二维码评价,企业群众满意度达99.5%;12345等便企热线接转受工单7247件,已办结7085件,正在办理162件,办结率97.8%。十二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制定《知识产权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2020年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实施方案》,办理商标侵权案件3起,罚没款2.53万元;截止8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54件,万人拥有量5.2件/万人。十三是建立公正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效推进网上监管体系建设,同步建立完善审管协同机制,将审批事项办理结果及时推送到监管部门,加强审批与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在餐饮、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产品质量等领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持续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公示行政许可信息7420条,行政处罚信息562条;加强重点领域企业信用监管,对3802户纳税人、12家粮食储备企业、41家环保重点企业、28家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动态管理,通过执行信息公开网失信自然人1287人次,法人139人次,限制高消费1387人次,采取司法拘留10人,联合惩戒失信企业22家,帮助18个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制定《灵武市清偿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多方举措、全力推进清偿工作。2020年我市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金额1654.65万元,清偿率为100%。十四是加快建设包容普惠创新环境。出台《灵武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修订)》《灵武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0修订)》《灵武市柔性引进科技人才实施细则(试行)》《灵武市备案科技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设立50万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家,目前已培育和引进科技服务机构17家,指导企业科学归集研发费用入库2.8亿左右,推荐申报各类科技项目90余项,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00余人;推进基层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完成1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个乡村大舞台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三馆七站”免费开放,上半年共接待群众13.2万人次,其中24小时智慧书屋流通6千余人次。推进“互联网+教育”,全市100%的班级使用触控一体机或智慧黑板,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教室70间,建成与教育厅互联互动的县区级平台,5所学校被确定为“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制定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27条措施,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强化项目落地服务,共请进来蒙牛集团、伊赛集团、正威国际集团等区外企业70批348人次,签约招商引资框架协议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36.2亿元。向300多家企业(个体工商户)兑现产业政策奖补及重点工作考核奖励资金10511.5688万元。
3.加强督查检查,提升服务满意度。
由市营商办、市委督查室和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督查组,通过电话调查、随机暗访、听取汇报等方式,对营商环境指挥部7个专项行动组、各成员单位《条例》及自治区、银川市及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公开曝光。尤其是将窗口单位、行业服务部门作为督查检点,促进规范服务、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扎实推行“好差评”制度,切实提高营商环境服务满意度。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积极做了一些工作,也付出了一些努力,但与自治区、银川市和市委、政府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要求,与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视程度不平衡,协同推进合力不够;二是简政放权力度还不大,主动服务的主动性还不强;三是“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监管、联合监管力度还不够大,新型监管方式未常态化展开,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尚未形成,执法交叉、重复检查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法治环境优化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根据州行政审批局《关于报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打造优质、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思路
(一)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审批服务新模式。一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整合政务资源,打破部门藩篱,持续推进职能部门权力运行由分立模式向相对集中模式转变,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对划转事项进行摸底调研,将市场准入、文卫教育、交通运输、民生保障等领域,16个部门的172项事项分三批划入行政审批局行使,实现行政事项高度集成、人员大幅精简、流程最大优化。截至目前,共划转148项行政许可事项,涉及13个部门。自启用“一枚印章管审批”以来,受理办件1187件,办结1185件,群众满意度100%。二是推进政务服务“只进一扇门”。持续实施“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机制,在前期已入驻的基础上,将邮政快递服务集中到大厅,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方式,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目标。目前,入驻中心部门22个,进驻政务服务事项589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251项、公共服务事项338项,事项进驻率达97.51%。三是推进“一窗受理”改革。将中心大厅合理规划为行政审批区、公共服务区、公用服务区、自助服务区、行政确认服务区5个功能区,设置37个窗口。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在行政审批区实行“无差别”一窗受理服务模式。四是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对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梳理细化“最多跑一次”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并在门户网分批、分类公布。经清理,我县共有行政权力5951项,其中:行政许可259项,行政处罚4708项,行政强制189项,行政征收24项,行政裁决7项,行政确认68项,行政给付9项,行政检查262项,行政奖励116项,其他行政权力309项。持续推进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工作。截至目前,通过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2.0版本)办理:行政许可受理462件,办结460件,承诺提速44.63%。
(二)创新服务方式,提供高效优质政务服务。一是增设“电话咨询预约”岗。方便群众利用通讯网络工具就近申报,推动实现“零跑路”。二是积极推行“网上办”。引导群众通过“政务服务网”“天府通办APP”、“掌上社保”或微信公众号“人社”、“e就业”、“人社”在线查询办事指南、办理相关业务,保证办事群众在家也能办成事。三是鼓励使用“邮递办”。对于无法网上、掌上、自助办理的事项,鼓励办事群众通过电话咨询、网上申请、线下邮递的方式邮寄资料至政务大厅或各业务单位,由工作人员审核资料办结后通过邮政快递免费送达。四是积极推进“预约办”。对确需到大厅办理的事项,应通过电话提前咨询并预约,预约成功后由大厅工作人员统筹协调,及时通知申请人在指定时间、到指定窗口办理,简化办事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大厅逗留时间。五是倡导“延时办”。对非紧急特殊情况,建议办事群众延期前往政务大厅办理。截至目前,通过提前预约办理业务15人,通过电话咨询办理业务2人,通过现场咨询办理业务2人。
二、存在问题
(一)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需深入推进。在近一年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个别事项存在审批专业性强,有的互为前置、互相牵制,需群众多头跑、来回跑、办理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长期存在。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也影响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部门信息化建设繁杂。目前大厅办事窗口审批平台有多套,省一体化政务一体化平台虽已将各类审批事项统一整合到“一张网”办理,但个别部门仍然具有专网的特殊性,系统互不兼容,导致窗口受理办件时同样的信息需要录入多次,信息不共享,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履行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和“双告知”等各项工作制度,继续加强与各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作配合,扎实抓好已划转事项的承接和办理工作,积极推进行政许可事项划转工作。
二是切实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认真坚持定期学习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狠抓行政审批业务理论学习和审批服务技能提升。充分利用营商通、天府通等互联网资源,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工作流程、压缩审批工作时间,做到便民、务实、高效、廉洁。
三是着力构建审监服务权责体系。加强行政权力动态调整工作,严格按照“放管服”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行政许可“审批、监管、执法”的权责界定,建立健全许可事项审批、监管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难点、热点问题和困难,确保审批、监管高效衔接。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市公安局驻政务大厅公安窗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审批流程,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做总结如下:
一、工作亮点与总结:
一是自2018年以来,对驻厅单位提供无违法犯罪证明、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证明查询服务。通过跨警种授权,针对交通局、民政局等部门开具背景核查介绍信时,开通了无违法犯罪证明、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证明查询服务功能,2018年度办件478件,2019年度办件6112件,本年度截至目前办理4250件,做到部门多跑动,百姓少跑动
二是近三年市公安局驻厅窗口在市政数局考评中名列前茅。
三是在通化市委市政府关于“放管服”改革的指导下,通化市交警支队、通化市税务局与人保财险通化市分公司三方开展跨单位协同、全力配合,于2018年底共同成立了“警保税联动车驾管服务站”。通过三方数据与服务的汇聚、交互与共享,国产新车投保、缴税、落牌全流程30分钟“一站式”办结,为广大山城百姓解决办事难、多跑路等实际问题,打破了传统的政企服务模式,实现了职能与优势互补。深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模式,让“放管服”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群众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
四是在省厅互联网+公安工作处召开“一门通办”工作会议后,经市局党委同意,充分考虑场地等客观原因,以“便民、利民”为中心,积极推进“一门通办”改革,实现“应进必进”在保证省厅“一门通办”必选事项9项进驻大厅基础上,通化市公安局将交警、出入境、治安的31项事项进驻大厅,其中治安支队承办的2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警种业务全部进驻大厅。
五是市公安局本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大厅占比为84.3%,“最多跑一次”占比98.4%,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缩减。
二、今后五年及2021年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全窗口人员素质,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规范管理。同时在规范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上精准发力,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努力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
1、全国有部分省市的车辆4S店是可以办理临时牌照的,这主要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车上户需求。4S店如不能办理临时牌照,可以自行去车管所办理。
2、根据交通部要求的“放管服”改革要求,部分城市交管部门会将临时号牌办理权限下放,使购买新车的市民更方便、便捷。为强化社会代办监管,4S店服务站点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和临时号牌业务时,严禁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收取代办费、服务费,机动车注册登记费用130元(汽车号牌100元/副、机动车行驶证10元/本、机动车登记证书10元/本、临时号牌两张10元)。如4S服务站点办理业务过程中,出现搭车收费、乱收费等行为,广大群众可向交警支队支队车管所反映,一经查实,一律严肃追责。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