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15:3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异化的本科教学评估 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 高校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评估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教学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 基于新本科教学评估的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讨 本科教学评估下的高校院系教学档案分类管理 简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四项经费” 本科教学评估视野下的高校学风建设干预机制研究 高校图书馆在本科教学评估背景下的角色转换 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效与展望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应确立的主流意识探析 本科教学评估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后续影响 高校师生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话语权缺失 浅析新时期高校档案与本科教学评估的相互作用 关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几点思考 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究 本科教学评估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浅谈本科教学评估改革 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工具研究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教学秘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上传时间不详)[2010-09-06]
[6]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EB/OL].(上传时间不详)[2010-09-08]
[7]刘献君.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7):39-40.
[8]刘道玉.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J].学习月刊,2008(6):23-24.
[9]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新制度主义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71-95.
[10]引自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社会问责视野中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有效性研究”课题组访谈资料.
[11]沈玉顺.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形式主义:现象、根源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67-68.
[12]李松.“高教评估”变异折射行政化之弊[N].中国改革报.2005-10-10(3).
[13]杨润勇.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主要问题的政策学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7/8):
100-104.
[14]董志峰.对完善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4):70-71.
郑志江老师于一九九二年七月毕业于兴仁师范学校,同年八月分配到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盘水镇江西坡小学任教,2001年8月调入盘水镇第三小学任教。任教20年来,加强业务、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大学本科在学习之中)。长期任小学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语文教研组长、总务室负责人等。
他二十余年如一日,锐意教育教学改革,以研促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他始终以德育为首,育人为天职,关心爱护学生,呕心沥血,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成绩突出,赢得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信赖和爱戴。他主持研究的教改小课题《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好行为、好习惯》和《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已于2012年9月全部结题并且获普安县教育科研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参与研究的教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已于2012年6月全部结题,课题评奖在进行之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十一五”重点课题分课题子课题体育学科课后拓展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已于2012年6月全部结题,并获全国科研教改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参与研究的中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语文有效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已经申请立项在研究中;他负责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小课题有效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子课题《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已经申请立项,在研究中。
二十年来,郑志江无论担任哪科教学,都刻苦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用亲切平等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大胆尝试现代教学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工作中,所任学科,学生成绩逐年提高。他率先尝试教学改革,推行“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指导三年级学生吴爱霞等五位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吴爱霞获一等奖,其余学生获二等奖,2005年7月他获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优秀辅导奖。2005年9月他获普安县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指导二等奖。2010年3月指导学生撰写的作文李灵芝《人生的选择》、杨瑾《艰辛的快乐》、张怡《快乐与感恩》、郑诗红《童年的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国家级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以上五篇作文被贵州民族报刊登;本人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国家级大赛中荣获国家级辅导“金”奖,并同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作文教研明星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12月指导学生郑诗撰写的作文《山上的致富经》、《国家强盛》、刘贤梅《今天的祖国》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第四届作文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二等奖,本人获优秀辅导奖。2011年12月指导学生郑凤《大自然的声音》在“艺义丰”杯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佳作奖,本人同时也在“艺义丰”杯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佳作奖。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出硕果。学高为师,要让学生掌握“一滴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的知识。任现职来,郑志江注重知识更新,认真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熟悉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爱好特长,全面发展。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2002年8月普通话经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成绩80.4分,确认为二级乙等水平。2009年12月27日参加贵州省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培训班第十一期培训,2010年8月21日参加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财经学院高校财务教研承办的全省中小学财务人员培训班,经考试成绩合格。
勤于笔耕,教改教研论文颇丰。郑志江2002年撰写的《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课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好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做法》四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华教育论坛》杂志2002年1、2期合刊上刊登;2003年撰写的《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华教育论坛》杂志2003年1、2期合刊上刊登,并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09年和2012年撰写的《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课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好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做法》四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学苑新报》报刊上刊登;2012年撰写的《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教育教学论文在《贵州民族报》报刊上刊登,并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12年撰写的《浅议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谈指导朗读课文》等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国教育科学》杂志第9期上刊登,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郑志江老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计较报酬,只要认定能做的事,就踏实地去做,并将它做好。比如学校的绿化、美化,他常常放弃休息时间、节假日到校园浇花、施肥、除草等。学校工作,哪里有困难,他就被安排到哪里去。勤奋工作、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是他的性格。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已习以为常。生病了,利用午休输液,拔掉针头后又继续工作。他2002年获普安县人民政府“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荣誉称号;2003年参加黔西南州体育科优质课竞赛,获普安县小学阶段体育科优质课一等奖;2004年9月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12月年获普安县人民政府首届“十佳青年”荣誉称号;2006年被普安县教育局评为继续教育工程“先进个人”;2007年被普安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2008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被普安县盘水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2年6月在(2010-2011年)普安县教育系统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中成绩突出,获县级“优秀工作人员”称号。2012年荣获普安县县委、普安县人民政府“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锐意教改,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是郑志江二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准则,他总是鞭策自己去做、去实践,并竭尽全力做好。
(郑志江电话:15186525516;邮箱:)
论文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对策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会计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我国目前会计改革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及管理体制仍处于改革探索阶段。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这块已经迈开改革的脚步,财政部2010年12月31日颁布《医院会计制度》,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够重视。一般二本院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开设在三下或者四上学期。在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环境下,大多数同学忙于准备研究生、CPA、公务员等各种考试准备中。由于会计是一门实务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往往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或者有经验的优先录取,所以教育论文,即使部分不参与各种考试的同学也在课余时间忙于兼职,甚至不惜翘课在外面兼职。这些都严重分散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精力的投入。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涉及知识面较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涉及会计学、财政学以及公共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会计专业的同学一般具有较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对于财政学等相关的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加上学习投入不足,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写论文。
(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知识更新速度较快。“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词在我国目前还是理论研究领域使用较多,在实践中,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是预算会计,反映的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主要是反映和监督财政总预算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所依附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会计主体,资金流转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课程内容也必须不断加以调整、更新。
(四)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引入问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领域大多采用权责发生制。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在政府会计与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改革已趋成熟,是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比较完全、改革比较彻底的国家。其他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已在政府会计及预算领域引入权责发生制或者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目前我国只有已经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以及还是征求意见稿阶段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教育论文,而政府会计还是收付实现制。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是大趋势,所以在教学中涉及政府会计相关内容讲解比较繁琐,既要考虑现行制度的实际情况,又要兼顾改革的大趋势。
二、教学改革对策。
(一)使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异同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其本质差异。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中使用比较教学法,比如财政总预算会计部分涉及财政性存款的账户管理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以及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下的财政支付方式——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部分内容,把预算单位部分的核算加以比较。这样,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行政单位会计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以及财政应返还额度等内容就清晰明了。在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上,可以与企业会计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比较,也可以与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外政府会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在行政单位会计部分,可以比较事业单位中与财政资金流转有关的内容;而事业单位的业务收入又可以与企业会计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会计核算中微观角度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既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可以巩固以前的会计基础知识。
(二)结合最新理论动态,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指具体的事例教育论文,即来自于现实的、真实的、有环境的、有情节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即为具体事例教学,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案例为内容,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学生分析、评价案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主要反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很难有象企业会计那样成熟的案例。因此,在案例选取时可以选择紧跟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步伐,及时将最新动态反映在教学中。比如,《医院会计制度》颁布后,可以以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对比进行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查阅文献,提出本小组观点,每组安排一位同学负责演讲汇报。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教育论文,也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三)将专题讨论引入教学过程。一般本科教学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计专业的同学在高年级时大多已具备较深的会计理论基础,可以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中改革呼声较高的部分单独作为专题,提前让同学们查阅资料,用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权责发生制基础问题,可以在开课之际就作为专题布置下去,让大家有个准备的过程。单独安排一到两次讨论课怎么写论文。这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邀请实务工作者作专题讲座。会计学是一门实务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工作者。《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涉及的领域特殊,学生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流转过程非常陌生,也很抽象。加上现在都是大班教学,很难安排去政府机关进行实地考察。因此,可以邀请实务工作者就财政资金流转,国库集中收付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讲解,学生对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疑问可以现场提问。这样可以避免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也为学生今后学以致用作很好的铺垫。
(五)改变考核形式。长期以来,本科学生的教学考核基本都是最后一次考试定成绩。目前虽然已经采取平时成绩30%加期末成绩70%的形式教育论文,但是,最后的考试还是占主要部分。这不利于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考试可以最后突击复习,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可以变更考核形式。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如平时占50%,案例研究与专题讨论(或者只选其一)占10%,期末占40%。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应试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能力与态度。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姜东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的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011(11)
[2]范樟妹.比较教学法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4)
首要工作与业绩:
1、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纲要。搞好本质教育,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平常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精心预备好地舆课件,备好每一节课。课上认真组织教育,从学生的实践动身,不断改良教育办法,坚持常识联络实践,采用多种教育办法,激起学生自力考虑和创新思想,在培育学生获取常识、使用才能以及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才能上下功夫。教育手段上增强直观教育,可以纯熟的运用录像、投影、电脑等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育,加强了学生学习兴致、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课下积极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思想上耐性的教育协助他们,使学生喜好本人所教的学科,每年本人所教班级学生测验成果均处于油田范围中上等程度。本年年七年级地舆测验油田第二名,年与年我校八年级参与天津市地舆会考,地舆成果首屈一指。悉数达标,其中年八年级的学生地舆会考绩绩90%为优异与优越的最好成果,提高了我校的地舆教育程度。
2、开展本质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全国地舆科技大赛
自己积极的组织本校的学生参与年—年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舆科地舆科技大赛,竞赛继续两个月的时间,自己认真组织,细心指导,我校师生积极参加。活动获得学校指导大力支持,在此次竞赛中我校成果优异!经由自己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国地舆科技大赛优异组织奖;全国地舆科技示范基地的称号,并授予牌匾为我校争得了声誉。自己也在全国地舆科技大赛荣获全国优异指导教员一等奖,并授予全国优异科技指导员的称号!
我校中小学生近150人报名参赛,其中15人在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舆科技大赛中取得一、二、三、等奖
3、积极参加各项教育研讨活动与竞赛。不断提高教育程度,
平常自己积极参与教育基本功与教育公开课的竞赛,积极撰写教育论文。结合地舆教材内容,常常制造地舆教育课件并运用与教室教育,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年我撰写的《浅谈初中地舆教育精神的培育》论文,取得区海滨和研讨教法教育中心年“教育创新”论文区级三等奖并取得区级效果认定奖。
1998年12月由自己设计制造的录象教材数学《圆锥曲线界说》取得市市教育局颁布的三等奖。
2000--2001年,取得校级教研公开课评选二等奖。
2005年,取得教育中心教员公开课竞赛二等奖。
2005年,我撰写的论文《在地舆教育中培育学生创新思想》取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6年,取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员基本功大赛地舆学科三等奖。
在我兼任电教员工作时期在1999年12月,我校在油田获得了《应用现代教育技能优化教室教育》先进学校的称号。
1999年和2000年延续两年,我取得了《教育处关于应用现代教育技能优化教室教育》的先进个人称号。
4、自觉完成指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电教员其间还为学校作了很多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共同学校的团队活动、学校的活动会、艺术节的文艺上演,学生会操等大型活动,自动做好播送设备的装置和录像、摄像等工作。多年来,先后为学校任务维修了各类教育、电教电路等无数设备。为学校节省了很多的教育经费。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蔡继业教授提出,要弄明白一个细胞里生物分子的工作机理,必须“看到”单个分子。因此,蔡继业教授和他的团队致力于用近场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做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上单个分子探测。并用“针尖化学”的方法测量特异性生物分子与其他分子之间的单分子作用力,了解其分布和功能。这要求有超高分辨率仪器和努力不懈的工作精神,蔡继业教授正是秉持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在激光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取得了前沿成果。
梅花香自苦寒来
蔡继业教授1944年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庙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生活相当贫困,在地处庙镇的崇西中学读书期间,每天放学回家要帮家里干活,晚上只能在黄豆大煤油灯光下学习,每年的寒暑假加上农忙假,有四个月的时间全天干农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蔡继业于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父母咬紧牙关跟周围邻居七拼八凑借了钱,他才能坐上68小时的慢车去北京。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不会说普通话,因没钱买鞋而经常打赤脚,学习上也面临着听不懂普通话、与来自全国重点中学的尖子生有相当大的差距,一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才翻过身来。
1968年,蔡继业毕业,他同届的毕业生几乎都上山下乡,他也被发配至黑龙江第四建筑公司,种过菜、烧过砖,当过混凝土工、钢筋工等。一年后,他成为了一名电焊技术员,两年后当了工长。起早贪黑的劳作并没有磨损蔡继业的科学精神,他设计制作了十吨龙门吊车,带领170多名工人,完成了在当时堪称亚洲最大的大庆化肥厂的60×120平方米落地拱钢机构工程。
1978年,当年上山下乡的人们终于归队,蔡继业也调进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开始做科研工作。1982年,他通过了竞争激烈的EPT考试,获得了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公费留学2年的机会。
经年科研结硕果
蔡继业到哥伦比亚大学后,进入哥伦比亚辐射实验室(Columbia Radiation Laboratory)做研究工作,该实验室先后出过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也是发明激光的地方。蔡继业的导师是该实验室的主任乔治・弗林(George Flynn),当时的科研任务是用二极管激光探测法研究CO2分子内振动能量转移,蔡继业与吉姆奥尼尔用快速H原子碰撞CO2分子,首次得到了三原子分子的振动、转动分辨的结果。从此,蔡继业教授开始了他从激光化学到生物纳米技术的漫漫科研路。
在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工作期间,斯坦福大学化学实验室负责人理查德・泽尔教授(Richard Zare曾任美国科学委员会主席)安排蔡继业与考斯塔斯一起做碰撞参量对化学反应影响的实验,该实验用交叉分子束加上两个激光器,来选择激发和探测不同平动速度和不同碰撞参量碰撞后,Ba和HI的态-态反应。两个激光器采用了光学-光学双共振加上选择探测激光诱导荧光的方法,才能得到碰撞参量与反应几率的关系。该实验被美国著名报纸《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称为物化领域“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实验”,每次实验都要连续工作36个小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正确的测量,这对人的神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迄今,蔡继业与同事已在国际、国内的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五项专利和一本专著(《激光与化学动力学》)。并应邀在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UWO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多所国内外大学作学术报告。在SCI上已查到他的六篇论文被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阿岗国家实验室等几十个研究单位在《Science》、《J.Chem.Phys》、《J.Phys.Chem》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引用了86次,作为激光化学前沿的重要成果或理论计算的依据被引用。
在生物纳米技术方面,蔡继业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了标记的免疫分子的结构与自组装,红细胞对抗体的识别,干细胞的定向分化,首次实现了用量子点标记的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的原位单分子探测等。近5年来,蔡继业教授在国内外刊物上90多篇,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已申报发明专利4项。蔡继业教授目前还负责国家973重大项目子课题――抗体抗原复合物的分子分布特征及功能识别基础,也主持过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些省部级以上的项目。
春雨润物细无声
目前,暨南大学为蔡继业教授配置了价值25万美元的近场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提供了300平方米的实验室,包括3名教授,4名副教授,1名在站博士后和10多名博士硕士生。他正在利用近场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先进仪器,进行单个分子的探测和单个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研究。同时,他也用他的研究成果回报学校,用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多年的科研经验,担起了培养下一代科学人才的重任。
多年来,蔡继业教授还担任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从本科到博士教学工作,曾任生科院副院长。他不仅在生物纳米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培养青年学科人才的教育工作上。他兢兢业业,进取创新,发表过多篇本科教育论文。他在论文中表明了自己对本科教育的独到见解,对教学方式也有自己的研究。
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每一位导师的心愿,让年青一代成长起来,祖国的科学发展才有希望。如今,蔡继业教授已负责培养了六十多名博士和硕士生,有多名获得中国科学院亿利达奖、大珩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和南粤优秀研究生奖。有的学生已被破格提拔为教授,有的学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做研究工作。蔡继业和他的学生的部分研究成果与同事一起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高教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关键词]本科课程管理制度改革举措
[作者简介]郭德红(1966-),男,河南洛阳人,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10年度立项项目“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06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46-0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经类大学,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国民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创新型财经人才的背景下,从优化本科课程管理机制出发来探讨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可以直接切入高等教育的核心领域,即大学课程,有助于更为直接地探讨人才培养问题。
一、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是教育管理的基本常识。优化财经类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必须从分析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来分析我国财经类大学本科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举措,使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真正发挥保障和促进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功能。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国内著名财经类大学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重新设定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虽然表述不同,但细致分析,其所包含的人才基本质素质还是有很强的共通性。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高度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能力、良好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精英人才。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文理渗透、专通结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术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人才。西南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优良的人文素质,勇于和善于在日后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开拓和创新的金融及其他财经管理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确立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培养特色。东北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高标准、国际化”为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有知识、会做人、善做事的现代人和创业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从国内六所著名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培养基础宽厚、知识结构复合、专通结合、综合素质优良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是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追求。
二、本科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管理强调行政职能,服务和咨询功能缺失。我国大学课程管理手段有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评估和督导等多种形式,它们都属于行政性管理手段。行政性管理手段适用于课程管理中的限制性目的,但是不能充分发挥课程管理的服务功能和咨询功能;有利于上级对下级课程的控制,却不利于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另外,课程管理在手段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课程管理的辐射范围有限。因此,探寻多元化、现代化的课程管理手段势在必行。①
2.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论证不够充分。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和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在于对培养目标和专业内涵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设置专业时,没有做整体考虑,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再加之论证不深入、不严肃、走过场,导致培养方案制订不科学、不具前瞻性。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之后,必然会大幅度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了教育质量,这些都是本科教育的大忌。
3.先导性课程开设不足。财经类大学对先导性课程的开设没有明确或强制规定,忽视了基本原理和概念框架的讲授。先导性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在这方面的缺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导致专业课程的讲授非常吃力。
4.重视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忽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中,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但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理论 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的支撑,学生只能成为一个“工匠”,而不是成为一个有综合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管理人才。
5.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一方面与课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相关;另一方面,也与财经类大学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门数有限即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有紧密关联。财经类大学由于自身学科设置限制,不能够像综合性大学那样为学生提供大量和丰富的选修课程。
三、财经类高校本科课程管理改进举措
大学课程管理机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制定和贯彻课程政策,对课程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更新过程等管理环节,进行决策、指导、服务、调控和监督的系列活动。对照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切实改进和优化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财经类人才,实现财经类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将有重要帮助。
1.以整体知识观指导本科课程规划。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不是所提供课程的简单汇总,而是对多种学习体验与学习序列选择的组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最终获得丰富而有意义的知识积累,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又完整的本科教育,从而获得学士学位。因此,在本科课程体系规划上,财经类大学应根据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指导思想,以整体知识观为指导,整体思考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克服本科课程体系的几大类学科简单的拼装和叠加,而要向课程设置整合转变,突出培养学生的批判力、思维力和判断力。在具体改革思路上,可以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知识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本科课程体系;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经类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人文和科学课程的学习并将此作为教学战略的基础;探索构建跨学科的高级探索性课程,使本科课程体系更为结构化,发挥本科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作用。
2.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设置。以本科跨学科的探索性高级课程为桥梁,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衔接。在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人才。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由于创新已经从传统的依靠单项科技突破转变为依靠跨学科融合而形成的集成创新,因此,也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在本科教育中,学生通过学习跨学科课程,可以克服专业过于狭窄的弊端,整合本科阶段的学习,积累一种整体化的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具备良好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及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全面的眼光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应对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为克服财经类大学受学科设置的限制,本身无法像综合性大学那样给学生提供多科的、宽泛的教育等不足之处,财经类大学可以通过采取与其他学校合作开设课程的办法,完善自身课程体系,弥补自身不足,为学生提供宽泛的教育。
3.严格教学要求,确保课程实施质量。我国本科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培养的缺失,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本科教学管理要求不严格有重要关系。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呈现粗线条的管理状态,即使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执行力方面常常大打折扣,影响了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严格本科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做更多课堂讲授之外的工作。在每门课开讲之初,教师要列出参考书目录,并且在每节课之前,教师还要列出这节课所需阅读的内容及课程提纲,要求学生阅读的论文或者书的章节应精确到页,并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资料全部上网或是告知学生图书馆的目录,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和其他手段阅读到所有材料。因为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给学生创造最完整的学习条件,而教师的课堂讲授,则应建立在学生已经阅读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省去大量背景知识介绍的时间,把重点放在对关键疑难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上,放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上。②这样的教学要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其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持之以恒,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而学生养成的主动学习习惯则会使其受益终生。
4.建立课程与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本科课程和教学质量,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不是理论推演的结果,而是在实践的互动中诞生的,其中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首先,成立校级课程委员会,任何本科专业及课程的开设都必须接受课程委员会的评审,并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反映。其次,考试结果每年均要聘请外校的评委来予以及时审核,审核内容不只针对考试本身,更要涉及对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审核,并反馈给所在院系。再次,建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委员会,由学生担任主任,认真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建议,并向相关院系及部门反映意见结果。最后,学校应组织经常性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征询学生方面的看法及对教学工作的评价。③
5.严格课程更新程序,建立课程淘汰机制。建立严格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机制,使学生所学知识能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在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需要建立组织体系严密的课程更新管理制度,做到大学内部涉及课程管理工作的各方责任明确,避免课程更新的随意性,使该项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制度化,以便整体推进本科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使大学本科课程的发展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同时,建立课程淘汰机制,以课程经费分配方式来控制开设课程的质量。大学应规定二级学院承担本科教学所得到的经费来自于学生的选课费,学生选修了课程并参加考试后,学生的选课费才划拨到开课学院。如果教师授课质量较差,或选课学生数少,开课学院得到学生选课的经费也应相应减少。④
[注释]
①黄连金.浅谈高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6):63.
关键词:培养体系;本科生;国际化教学;机械类;创新
未来的工程师应能适应日趋国际化的业务需求并能够解决全球化问题,这就需要工科学生以全球化的眼光和能力去应对[1,2]。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具备国际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化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而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多种形式的本科生国际化教育项目纷纷开展[3],诸如跨校交流联合培养本科生、国际访问小学者团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从国内兄弟院校开展国际化教学的经验来看,无不提到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影响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教材选用、授课语言和培养方案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国际化教育的发展[4-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作为“985工程”高校,我们的战略目标是要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大学。国际化教育办学模式应是多层面、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只有结合高校具体实情,寻求一条符合自己发展道路的国际化教学方式才是解决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国际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推进本科阶段工程学科国际化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因为有工作量系数的增加或其他激励措施,教师争相开设双语教学课,但往往名不符实,课件中出现几个英文单词,用中文讲解。
2.为了评职称,教师争相写双语教材,但使用的却是中文式的英语,甚至还有很多错误。
3.学生听不懂,干脆找本中文教材自学。
4.培养体系不完整,只有零星几门用英语开设的专业课,普遍没有接收留学生的能力。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化交流合作中作为媒介,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化教学应尽可能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培养听说能力及用英文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原版教材方便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完善的课程体系,原版教材中还包含大量实例数据材料,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知识原理,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国际视野并掌握分析方法[7]。
为解决以上问题,推进重庆大学本科阶段工程学科国际化教育,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实验班教学计划,并采用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创新措施
我们可以从国外直接把最先进的教学体系、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实验、考试全盘复制,再把我们的教师送出去培训,这样肯定可以快速实现国际接轨。但为什么不能直接照搬英美的本科教学呢?因为中国学生经过多年的传统应试教育,理解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都不适合英美教学模式;并且与英美国家文化上有差别,语言上也有障碍。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华人文化,制图也大都与中国一样是第一角画法(英美大都使用第三角画法),本科教育源于英国并根据华人的特点进行改良,更适合华人学生并已证明是成功的:他们用了不到50年时间就办成了国际一流大学(英国TIMES排名36)。更为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同行可以无私提供帮助(教师培养、教材等全部无私支持)。作为回报,我们可以提供优秀毕业生,教师可以在科学研究上相互合作。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实验班主要完成如下计划:
1.10%毕业生推荐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国际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50%推免重庆大学的研究生,30%推免国内其他高水平学校研究生,10%进入国际公司或高水平研究机构;
2.有条件的学生去新加坡实习;
3.改革毕业设计(采用导师制、模块化);
4.实现全员奖学金(企业提供的奖学金面向实验班全体60名学生,并实行淘汰制);
5.完成传统培养体系与国际化培养体系的融合和匹配。
三、与现有的培养方案融合及匹配
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方案必须与现有传统培养方案匹配和衔接。培养方案既满足教育部对政治理论课、文化素质选修课、军事训练课等的要求,又结合学分收费改革试点总学分不超过170及总学时不超过2100、实践性环节40学分左右(40周左右)的现状,还兼顾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课程,并参照国外著名大学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成建制、成体系引入国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实验、多媒体课件、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
因为实验班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从事研究性工作,如10%左右的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研究生,80%左右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校内外硕士研究生,其余10%左右的学生到国际公司或研究所、设计院从事研发工作,因此必须掌握扎实、深厚的机械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如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基础、机械基础及机械学科的前沿技术,并具有创新能力。与现有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数学课程,如“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方程”;加强了力学知识的学习,增加了“固体力学”、“应用力学”、“振动理论及应用”等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增加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强化了材料知识基础,如增加了“材料工程基础”和“工程材料”两门课程;扩充热力学知识,开设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引入了机械学科的前沿技术,如增加了“微系统设计与应用”。
同时,在培养计划中,有22门课程体系引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机械系的课程设置,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协商,每年派4名教师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机械系进行了相关课程进修学习。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派这些课程中的部分教师来我校讲授示范课程。作为补充,对22门之外引入的其余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并结合学校的教师出国培训计划,到欧美著名大学机械系进修培养。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将原来的“毕业设计”改为“综合论文训练”,从而注重了创新思维、研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班采用配备导师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
下图中字体为加粗斜体的课程是与现行传统培养方案相比所增加的课程。其中,26门课程引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原版教材,采用英文教学。
总之,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突出特色是:具有扎实的机械学科基础,按专业大类培养(口径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研究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实验班学生选拔
根据机械类本科生公共课、基础课的开课时间要求,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主要为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物理、英语、军事训练等。因此,实验班培养计划中第一年所修的课程与其他平行班的课程设置完全一致。
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工作将在第二学期考试结束后进行。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为主(该专业每年招生370多名),并欢迎学院其他专业(如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的同学参加。主要参考一年级所学的主要课程成绩,并加试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最后通过专家综合考评选择6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实验班(需要学校教务处给予支持和配合,因为可能涉及少部分学生转专业、学生行政班调整、组建新的实验班等问题)。
五、采用导师制,加强科研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
对60名实验班的学生,学院将派出副教授以上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甚至博士生导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学生可以进入指导教师的实验室、研究室工作,从本科阶段就感受科学研究氛围,并力所能及地参加指导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之中,从而得到锻炼。
如果该生最后能够成为推免研究生,将直接作为该指导教师的硕士研究生。这样,如果学生最终能拿到硕士学位,将会在同一个指导教师下进行6年的研究工作;如果获得博士学位,将能在大学期间从事9~10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而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并取得成绩。
该教学改革实验探索了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与国际接轨迹。引进了国外大学教学模式和课程,实现传统优势系列课程和国外高水平大学课程的融合,实现了大批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培养了能够胜任英语教学并具有国外进修经历的师资队伍,为本科教学逐步实现国际化办学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Acad emy of Engineer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 emies Press: 2004.
[2] Derek K.Baker, Ertan Agar. International Summer Engineering Program on fuel cells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36): 3712-3725.
[3] Loftus M. Cream of the Crop[J]. Prism Summer, 2007, 16(9).
[4] 郑毅,袁俊榆. 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 当代教育论坛,2010(19):87-88.
[5] 饶凌平,丁坚勇,查晓明等. 跨校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经验与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8):25-26.
[论文摘要] 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探索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了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尝试的一些方法。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XXX,男,1971年9月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XXX师范大学政经系,取得本科学历。现任XXX市第一中学政治组教研组长,高二(5)班班主任。毕业后一直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工作。2000年评定为中学政治一级教师。至今任现职已满7年,根据有关规定,现申报中学高级政治教师资格。
毕业以来,我一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动力,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关心爱护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育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优点,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现将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教研工作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际。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激发、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政治演讲活动”,如“成语故事辨析”、“哲理诗赏析”、“时事评述”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任现职期间,我所任班的政治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毕业会考成绩均超过本市平均水平,大大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中2000届、2001届参加毕业会考学生的会考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也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1999-2000学年、2000-2001学年、2001-2002学年连续三年所任教班的高考政治成绩均获得学校一等奖,上自治区大专线均保持在50%-60%之间,超过了自治区平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成绩突出;2001届的刘洋和2005届的马林林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当年高考全市政治最高分。为X市一中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政治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科组、备课组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任现职7年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如何激活政治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政治学习兴趣”、“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与高三复习”;深入钻研高考,高考的研究专题有:“政治常识归类记忆法”、“哲理诗归类教学”、“主要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常识专题训练”、“生活中的哲学专题”、“如何看待评价国际关系专题”、“高考政治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点研究”、“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技巧与方法”等。通过对这些专题的探讨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6学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任教期间先后撰写了《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等论文。其中《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入选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论文集》(书号:ISBN7-80506-626-4/Z·95)一书中,并被评为优秀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一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战线》;《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一文,在03年中国教育学会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举办的思想政治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被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为2003年优秀论文二等奖;《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2005年被收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与探索》(书号:ISBN7-5041-2190-8)一书中,属国家级优秀论文。正因为勤于思考、总结,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在2006年全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学能手。
4、信息革新,多元发展。我深深懂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现代化教育要求教育手段要多元化,为此我努力学习电脑方面的有关知识,收集电脑课件素材,力求在课堂教学上有新的突破。经过努力,我在电教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2000年12月参加了X林郭勒市计算机全员培训并取得了初级资格,2006年通过了教师电脑高级考试;现在,可以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NextPage]5、扶持后辈,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重视教研组建设的问题,认真组织备课组活动,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几年来先后培养了我校李桂霞、王连蒂、白艳玲、丁旭涛等青年政治教师,为我校政治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德育教育工作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参加工作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班主任的信条。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在此期间,我几乎每晚都下班辅导,与学生谈心。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等等,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优秀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差生、扭转班级学风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1998学年我所带的高一(9)班是一个很特殊的班,这个班是我校转制后招收择校生较多的一个班,整体素质普遍较差,学风懒散、成绩偏低、纪律涣散。接到这样的班,我并没有灰心,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发掘同学的优点,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狠抓学风班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这一班学生脱胎换骨,学风有了质的改变,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市红旗团支部。尽管基础很差,但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在自治区会考中最终成为学校合格率达到100%的班集体之一,会考优秀率也超自治区平均水平。三年后,这一班的同学在2001年全国普通高考中有了很大的突破,上自治区大专以上线有22人,成为全校上线率最高的班,为学校的腾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好一名老师,仅仅靠“嘴”和“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也正是这样,我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欢乐。我还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撰写了《别忘了寂寞的一群--谈中等生的教育辅导》、《与后进生心连心》等文章,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在过去的七年,正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进取,我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1997-1998、1999-2000、2003-2004、2005-2006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以上是我任现职以来在教学、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成绩,但还存在工作不大胆,教学工作深度不够等不足的地方,那将是我今后要不断完善的方向。晋升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1、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专题的研究,在教学中进行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争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
2、努力钻研现代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学信息,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在信息化大潮中争当弄潮儿。
3、主动承担公开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提高自己。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传统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跟不上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调整植物保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呈多样化趋势[1],要求既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又具备实际技术推广和应用的能力,而我国高等教育传统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培养的人才适合教学或科研工作,而缺乏有效的推广技能,实践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传统培养模式与现代社会对农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是植保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
1.2 课程体系不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行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忽视了综合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1)课程结构偏重于理论和学术,造成理论与实际需要脱钩的现象;(2)课程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没有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点。(3)课程比例失调、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以上因素严重偏离了应用型本科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而不能适应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新需求,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1.3 实践教学疏松,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造成实践教学弱的主要原因有:(1)传统教育观念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实践教学被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2)实践教学基本条件不全,教学质量难于保证;(3)学生对专业兴趣淡,主动性和进取性差,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
1.4 学生专业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
植保工作环境苦、待遇低,许多学生不愿投身植保事业,但成绩限制又不得不报考农业院校。这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坚定、学习动力不足,加上近年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都对学生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自主择业与人才供求市场化问题、树立学农爱农思想,是农业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1]。
1.5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但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最好的老师,创新观念有无会影响一个人潜能的开发和探索的发挥;(2)缺乏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或创造的基础和核心;(3)大学生科技创新机会少,缺乏条件。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1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2+2+2”培养模式[1],将专业人才培养拓展为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3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3],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贯穿于教学各环节,造就既掌握广博的先进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实践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 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基础,强化专业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应以技术应用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着力构建“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结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教学内容以专业或技术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满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生产中正使用和近期可能推广的技术为主,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为目的,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6],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
2.3 强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存在的一大通病,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不错,但动手能力差。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措施。强化实践教学的手段有:(1)加强实验室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场所;(2)合理进行实验内容整合和规划,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4)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学校应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保证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4]。
2.4 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热爱专业
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动力,不热爱专业,精力就不可能放在学习和工作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除课堂宣传外,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有成就的专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到学校讲学,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机关科研单位参观学习,请那里的专业人员介绍创业经验,使学生看到专业希望,增强对专业的热爱[1]。
2.5 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
建立科研小组,就生产问题拟定试验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通过实验操作,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此外,毕业设计应为创新型设计,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上各种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学生在创新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兴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00-103
[2]刘煜.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分析[J].高教论坛, 2009, 7:53-55
关键词: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26-02
一、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专业在经过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其结果却不容 乐观,一方面大量法律院系毕业生难以从事法律职业;另一方面,许多急需法律人才 的行业领域人才匮乏[1]。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2004年,全国173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近400所(目前为423所)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 律专业”[2]。这些院校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都按照统一的模式从事本科法学教 育,导致地方高校在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存在着误区,大多处于应试和研究型教育阶 段,处境极为尴尬:高校按素质教育来设计,社会按照职业教育来要求。因受生源质量和客 观条件的制约,地方高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不可能在综合素质方面占优势,便把考研通过率 和司法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提高学校声誉的主要途径。教学目的服务于考研和司法考试的需 要,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出现培养出的学生不会起草合同,不会办案的反 常现象”[3]。这种做法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法学毕业生素质的降低,同时 也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选修课在专业课中的比例过低,明显不当。四年中,除 了学校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以及教育 部规定的14门核心课程外,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设置得很少,其他交叉学科如法社会学 、法伦理学、法心理学等方面的选修课几乎没有,学生感兴趣的某一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五 、六门中往往也只能开以一、两门。对于适应地方建设需求的课程,大部分地方法律 院系 受师资力量的制约以及教育部法律课程设置及课时的限制,难以开出独具特色的课程,致使 学生的知识残缺不全,严重影响了实际法律业务的拓展。
3.师资力量薄弱,远不能满足需求
师资紧缺,教师担任的课程门数、所授班级和周课时较多,而任课教师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 转过来的, 法学专业知识欠缺,功底较浅。所以,为应付上课,有些老师便找几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凑在 一起讲课,对最新的法律前沿基本不了解,对整个法学体系尤其是法律的新发展不够熟悉, 即使是某些法律科班出身的老师也不注重法律知识的更新。近两年,随着研究生毕业数量的 增多,大多数法学专业的专任教师已基本达到学历要求,然而,由于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迅速适应课堂教 学的需要,疲于应付。
4.教学设施落后
一些地方高校基本缺乏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室、实习基地等基本设施。一些地方高校的计算 机机房机器陈旧,不能正常运转,图书馆的法学资料数量少、内容陈旧,几乎没有最新出版 的法律图书。大部分地方高校基本没有建立法学院系的图书资料室。
5.学生缺乏实践锻炼
在教学环节中,几乎没有法庭调解、法庭辩护等庭审实践和律师实习等课程。许多本科生在 完成四年大学学习后,没有亲自参与过一起案件的、审判等诉讼活动,毕业实习流于 形式。实习基本上是见习,学生看得多,做得少;参加的多,参与的少。
6.教学内容知识含量较少,教学手段单一
老师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籍数量非常有限,很多学生难以借到,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片面性 、单一性以及观点上对权威的盲目认同性。学生只知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而不了解立法者的 立法 意图,更不了解其中有哪些缺陷,以后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正,法律的精神如何。很多学 生只注重学习本专业的内容,视野狭窄,文化底蕴薄,对诸如法学家、法学者、法学期刊等 法学讯息十分陌生。
当前许多法学教师授课手段单一,一般采用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缺少师生间的平 等互动。即便有个别地方高校能够配备多媒体教室,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把它当作“电子黑板 ”,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7.教学评价体系落后
主要考核方式仍为闭卷考试,大多采用填空、选择、辨析、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 析等题型。这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应试教育使师生均沦为分数的奴隶,只注重传授知识和 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导致学生虽满腹 经纶,但往往却只会“纸上谈兵”。
二、对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对策性思考
1.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法官肖扬在2005年中美法学院院(校)长会议开幕式上说:“法学教育的前途,在于服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法学教育的生命,在于为法治建设提供优 质的智力支持。[2]”所以,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当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要,培养具备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运 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服务于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根据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必须充分考虑地方需求的综合效益指标,本着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率的原则进行 安排。
首先,必须强调法学专业课的设置。一方面应给予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史学应有的重视,在基础上下功夫,以“固本”为主,培养学生深厚的法学知识底蕴,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 法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应用法学课程应安排足够的学时,尤其是对与地方 经 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法,更应安排足够的学时。这样,能使学生对有关法律、法规 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以便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学基础。
其次,应该鼓励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 非讼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训、实践的内容,减少演示性和 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未来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再次,还要增开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
3.把好师资关,提高师资水平
首先,应适当增加教师数量,以一名教师担任一至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宜。新进教师时,应把好师资关:应具有研究生学历,最好从事过法律实务工作。至于师资已经基本达到要求 的学校,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可以考虑引进第一学历为法学本科的研究生。
其次,在职教师应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意识,整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素养。必要时,由学校派出到著名高校的法学院进修、访学,开 阔专业视野,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和立法趋势,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法。
再次,应提高教师的法律应用能力。相关专业的教师在合理安排教学的前提下应适当参与法 律实践,如就近参加法院相关案件的庭审活动,参与当地仲裁机构的仲裁活动,或者做兼职 律师,获得实践经验,学会与实际的各种诉讼角色打交道,关注法律实务中的新问题和法律 运用中的技术性问题,不断吸纳新的法律知识。这既可以服务于地方,又可以为自己的教学 提供素材。
4.加大教学投入,及时更新教学设施
地方高校在教学环节上应增加电子网络软、硬件设备的设置、开发和利用;为法律院系尽可 能地提供模拟审判庭、刑侦实验室、法医实验室、证据实验室等,购置相应的设备;加强法 学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侦查取证的方法与能力[4];帮助法 律院系 建立自己的图书资料室,购买法学图书;除了法学名著外,还应购买大量的较时新的法律类 专著,至少应有数万册的最近五年出版的书籍;还应有至少二三十种主要的法律类的 报刊杂志。鼓励法学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教师 知识的更新。
5.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多媒体课件不是板书的替代品。除了文字材 料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等素材,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增加授课的趣味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注重建立读书机制和制度,激励学生的读书热情,要 求学生通过读经典原著,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5]。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法学 家和教授、著名的法学期刊和杂志。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推出网上课程。教师还可通过 QQ、E-MAIL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求共同进步,从而超越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
6.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之外,教师还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庭审、法律文书竞赛、法庭辩论、 学术沙龙、疑案抗辩等实践性的活动;在校内设立义务法律救济机构,免费开展法律咨询或 法律援助,强化学生的务实能力和服务意识;毕业实习时,强调实质性的内容,要管理到位 、组织有力、信息畅通,保证在每个环节上学生都有实质性的锻炼机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 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当地一些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到学校开设讲座;随着 主要部门法的学习,适时地安排学生到基层法院观摩庭审实况;利用诊所式法律教学,让学 生以律师的身份进行真实的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诉讼、创办 法学刊物等,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应利用寒暑假,开展广泛的社 会调查。这也是许多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所忽略的问题。调查的题材可以由教师提供,如暴力 犯罪、经济犯罪、女性犯罪、青少年犯罪、犯罪等犯罪方面的题材,也可以根据学生所 处地区的优势和自身的社会关系自我设计。学生家庭住址所在地如果有监狱、看守所,也 可以到那里让学生接触各类犯人,了解犯罪动机,研究犯罪心理,找出预防对策,同时对自 身进行法制教育,这对学生今后参加法律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7.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法律院系应着力于考试改革:以考能力作为命题的指导思想,内容应重理解和运用 ,考核方法由注重期末考试到注重平时考核,由重书本到重实践,如开卷、闭卷、讨论、答 辩、写小论文、模拟法庭表演、模拟仲裁表演等。即使是闭卷考试,也不全按“标准答案 ”评分,最好只提参考答案,对答题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加分。
参考文献:
[1]于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适应21世纪的法学教学模式[R].吉林大学理 论法学研究中心,2002-11-29.
[2]谢庆.中国法学教育应有新思路――四百二十三所法律院(系)的共同期待[N ].法制日报2005-04-14.
[3]霍宪丹.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2(7 ):11.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自1979年正式引入继续教育概念,30余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尚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从函授时代的脱产、夜大、函授形式的成人教育、80年代的自学考试到90年代末网络教育,不仅包括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也涵盖高中起点升高职(高专),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与发展壮大,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为满足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朝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方向努力。不过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模糊不清、学校特色不突出、教学方式僵化等。如何优化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方向,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实证分析
1.调研情况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开展,随机选取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就业因素、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建议等方面。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99份,其中男生58名,占总人数的29%;女生141名,占71%;生源地是上海的180名,约占90%。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调查结果总结
关于学习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目前就业单位调查中,有37.2%的同学就业于民营企业;28.6%的同学在外资企业;20.6%的同学在国有企业;8.5%的同学在事业单位;2%的同学在国家行政机关。问及工作行政的问题,30.2%的同学选择行政类;7.5%的同学选择“人事类”;4%的同学选择“咨询类”;1%的同学选择“文职类”;55%选择“其他”。
关于学习者对大学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发现:约44%的同学表示满意;5%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49%的同学表示一般;但仍有2.5%表示不满意。问及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29.1%的同学选择“缺乏与实践的联系”;13.6%的同学选择“内容太宽泛,缺乏针对性”;10.1%的同学选择“课程安排太分散,影响实习时间”;9.6%的同学选择“理论性太强”。对于“您在大学中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您现在的工作要求”的问题,52%的同学表示一般;31%的同学表示适应;3%的同学表示非常适应;6.6%的同学表示不太适应;但仍有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关于实践课程评价的调查,18%的同学选择“实践形式单一”;16.6%的同学选择“实践基地太少”;12.6%选择“实践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低”;6.5%选择“实践时间太短”。
关于学习者对教学方式灵活性及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满意度调查,按评分规则分值越高越满意,78名学生选择“3”,占39%;44名选择“4”,占22%;22名学生选择“5”,占11%。但仍有6名学生选择“1”,占3%;47名学生选择“2”,占23.6%。
在“希望老师如何改变”的问题中,部分学生表示了“希望老师能够加强实践课程”或者“增加学生主动性”、“与实际相结合”等愿望。个别同学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开拓学生眼界”等愿望。这表明老师在教授该专业课程时过多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课程。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建议采用因材施教、案例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这样可增加课堂互动性。
二、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以及与其他高校的比较,不难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与其他高校情况相同,同济大学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重专业知识掌握轻人文素养培养、重定性类课程轻定量分析类课程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体系以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公共伦理教育。而且,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政治学、管理学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经济类、统计分析类等定量化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仅限于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社会学原理与社会调查和统计等几门定量类课程。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正确有效的定量化分析,不利于继续教育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知识。
2.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方面越来越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来改进课程教学,但这些尝试仍处于探索阶段,是否真的有效提高知识掌握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在某些课程或者某门课程的某些内容教学中得以运用,整个教学体系还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来构建的,课堂讲授仍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其次,教学方式未考虑到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与本科学生相比,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简单注入式教学法已不适用于他们,亟需增加课堂参与度,进行师生互动、双向沟通。
3.教师资源有待开发
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获得学校在师资方面的支持,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教师特长不能较好发挥及资源联动机制缺乏的问题。首先,学校不能很好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来合理安排其担任的课程,这样不仅需要教师再投入大量时间准备,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资源整合不佳,与全脱产教育、MBA、MPA等项目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继续教育的发展。
4.专业特色有待突出
虽然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氛围,但是特色不鲜明、个性不够突出。课程体系单一化和趋同化,未突出本校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优势,导致行政管理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同时,当今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依然由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等作为主干学科来进行架构,未能体现出世界各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政府流程、推行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我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行政活动日益高效的趋势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三、对策及建议
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设置时间不长,但它一直以改革进取状态不断发展。作为工科背景的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如能针对社会需求,突出培养城市发展人才的优势,依托上海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同济大学城市建筑、规划的优势资源,在公共管理领域走城市管理和发展的特色道路,将能大大提升品牌影响力。结合前文分析,建议在五个方面进行调整。
1.调整培养目标,借鉴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定位,把能力培养明确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写入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之中。在修订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能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涉外单位从事现代化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培养目标也需要定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严进严出”的制度,有创造潜力的人员才允许参加继续教育,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
2.调整课程体系,推出精品课程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科目安排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以理论性、方法性、领域性为三个基本模块,突出城市管理,强调工具及应用性,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行政伦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管理案例和分析、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程,将社会调查和写作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程。同时增设了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教育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导论、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等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改变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重原理轻技能的现状,建议大量增加增加公共政策和方法类课程以及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和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打造精品课程。
3.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我系拟加强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行政管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要求更新教学方式。要积极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或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二是专题式教学法,即老师将本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突出重点,讲透内容。三是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科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我系也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中的案例教学,或是请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和积累实际的城市管理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
第一,对内做好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系里教师在城市特色系列即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城市公共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三个模块中找到各自的学术发展方向,尤其是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每位教师可以在不同模块内就城市公共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就相关城市问题研究领域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外引入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制,吸引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到同济任教、授课、培训。第三,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进修、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