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02:33: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新课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没有实施新课标之前,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完全由教材决定的,教师根据教材写成教案,课上就是“教教材、走教案”。今天的课堂教学,提倡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做教村的奴隶,一步步“活化”教材,使之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如今我们意识到,教材只有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这就要每个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的教学理念,不再把教学课程只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隘的范畴来理解,而应该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学科性,更要体现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注意适时适度的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美育教育、并与艺术科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以往的“纯数学教学”。如在教学了“图形的认识”以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把学过的图形拼组成一幅图画,并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画由什么图形组成,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更让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创新”的魅力。新课标就是要这样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既让学生发挥了学习主动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数感,做到更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那么小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学数学?我认为,主要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更应该让他们“做数学”。“做数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探索,是学生理解数学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多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讲授居先,学生视听在后”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师生之间是比较稳定的“授受关系”。当然,通过“反馈”的方式,师生之间也有一些双向交流,但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讲授。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知道了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每一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找规律”时,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的规律的事物,学生们找出了课桌、讲台的位置等等,改变了过去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又有的教师在教学“用数学”时,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收集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的体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敢于提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新课标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评价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 措施 探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要将发展性、普及性以及基础性体现出来,这样能够使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小学生,进而将人人学习这一价值实现,最终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所以,需要数学教师明确,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是使小学生只记住数学结论、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理,在于提升小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抽象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等。进而从更加深入以及长远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小学生能够获得基本的数学学习技能,促进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下面,笔者就探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优化内容设计
想要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优化,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实际的情况以及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来对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现代化数学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数学教育教学的手段。我国义务教育教学阶段数学的课程设计必须要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来实施,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结合数学教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确定情感与态度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数学思考的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这四项基本的目标,这四项基本目标从本质上体现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具有的基本技能,更加要求小学生必须要在自身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收获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以及数学思想的方法,使小学生能够从本质上体会到数学学习和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灵魂,如果小学生能够在和谐以及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那么,身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十分良好的关系,这已经成为了数学课成功的关键点,如果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后下功夫,但是并没有和学生进行沟通,而且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那么,这位教师备课质量再高都仍然只教授死的知识和内容。学生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最为主体的体现,数学教师仅仅是一个主导,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明确这一点,将小学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出来,时时刻刻都将小学数学课堂里面小学生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地使教师成为学生十分喜欢的教师,只有这样,学生才喜欢听数学课。如果一位教师刚走上讲台,学生就对其十分恐惧,那么,小学生就不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数学知识上面,而是对这位老师的举动进行观察,因为学生害怕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好会挨训。由此可见,创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了上好数学课最为重要的精华。
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已经成为了数学教育教学课堂十分有效地保证,新课标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在一定情境里面开展问题解决,问题的提出以及数学知识的引入。身为数学教师都明确小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并不是很健全,学生并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抽象的事物,所以,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具体的知识,这样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将情境再现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而对小学生情感进行培养,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想要对数学教学情境实施精心的创设,就必须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环境、经验、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等等进行情景内容创设,小学数学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还要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目标进行紧密联系,将情境所具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组织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课程的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一个幼小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够紧紧依靠以及模仿,要求小学生必须要不断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以及动手实践,这已经成为学生对数学进行学习最为重要的方式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将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体验以及感受,使其能够成为数学学习真正的主人,也正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多多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想、多动、多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具体、生动的知识,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努力地进行数学学习。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优化内容设计、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组织教学活动这四个方面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措施进行了探析。
参考文献:
[1]王书松.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探微[J].学生之友.2012(04).
[2]孟馥红.“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试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过去,我国小学数学主要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学规律,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现了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过去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他们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讨论一些热点话题,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2.创设问题情境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比如,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练习:情景1:小明家里有3口人,今天来了2位客人,那么,今天小明家里共有多少人?即:3+2=?情境2:张华家共养了9只鸡,吃了2只,那么,张华家里现在还有几只鸡?即:9-2=?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准确把握启发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还要准确把握教学中的启发点,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启发点的准确把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节)这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首次接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对它比较陌生,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与前面学习的“四边形”的概念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第二,把握启发点的时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困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这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启发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在“百分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这节内容中,小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如果遇到分数,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先把分数转化为小数,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于是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三、结束语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08-02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总体来说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以推动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练习设计?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分析:
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练习中亦是如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也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启发诱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练习。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常使用过度学习的理念,设计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测量或应用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相关算法、测量法、应用问题的巩固,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容易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长期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少练精练,在应用到重复练习的时候也通过创设一定的虚拟情境,赋予习题一定的童话色彩,例如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寻宝的虚拟情境,设计具有不同难度的计算练习,解开一道题就能够前进一步,解开更多的题就能够离“宝藏”更近,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为了达到目标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毅力。
二、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选择书上的习题或者自主设计练习时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的练习:
1、专项练习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或者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非常关键的问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安排专项练习,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例如在高年级的方程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握等式的含义,理解等式变换的规律,可以在等式的两边进行加、减同一个数的专项练习,让学生在内容相同而形式变化的练习中把握等式的含义,为方程部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2、验证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算法、原理进行一定的猜测或者对书上的结论进行反证,在验证性的练习中生成新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同分母加减法的知识提出大胆猜想,再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对不同猜测进行验证,找出正确的算法,避免常见的错误。
3、纠错练习
教学中,对于学生经常犯的错误或者理解的误区可以进行专门的纠错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练习方法和其中的原理。例如在分数的大小教学中,学生经常在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中认为分母大的分数大,教师可以列出数组异分母分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进行大小比较,从而掌握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具有一定趣味性
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大、时间多,为了避免练习的简单重复,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练习,采用不同的形式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赋予练习一定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表内乘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达到看到算式就能直接说出答案的效果,需要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背诵乘法口诀,一方面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会背口诀但是不会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以“7的乘法口诀”为例,可以用对口诀比赛的形式,一个同学说“三七”,另一个同学马上对出“二十一”;也可以用“找朋友”的形式,让学生将印着乘法口诀、得数的卡片进行分组;还可以列出一系列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此外,教师还要从不同角度设计练习,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后,教师设计不同角度的问题:1、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2、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长乘以高再除以2,是不是都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3、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针对不同角度设计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对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一一进行了突破。
四、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开放性,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教学应与社会、与时代相接、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习题设计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在没有整齐划一的解题思路、没有绝对答案的练习中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答一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异思维。这里所说的开放性练习是与当前教学中给出既定答案、具有确定结论的封闭性习题而言的。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练习设计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提出一定假设、猜想并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例如一年级数学“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元、角、分以及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可以突破过去练习设计中对几件东西的价格相加或者几元几角的直接换算,设计一个富有生活化且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超市购物场景,每4个学生一组共有20元的活动经费,为即将进行的郊游购置物品。学生通过商量决定购买商品的种类和数量,照顾到商品的总价和同学的喜好。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参与性特别强,纷纷出谋划策,同时在虚拟的购物活动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元、角、分”教学内容。
五、练习设计要有实践性,让学生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例如在你学习完厘米、分米、米的认识后,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在学习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确定草皮的购买数量;在学习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后,让学生统计班上同学每个月的零花钱数目和用途,学会理性消费;在学习完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让学生将摇动的椅子进行固定……这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掌握数学知识之外,学习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认识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现状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龙新.有效设计小学数学练习题[J].广西教育・A版.2013(6).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1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这么一句很朴素的话,却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对新课标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
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
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2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3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用教学;贴近社会;生活实践
数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流,主要针对学生的数学启蒙、数学萌芽、数学思维的构建。小学生思维较为简单,简单的数学相对他们来说很困难,这时,我们更应让小学数学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数学萌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数学题材的设置
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在生活中取材,数学作为教学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多种生活化题目。如:
1.生活中随处可见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三角形,列举他们周围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启蒙学生的几何思维。
2.在设置应用题型的时候,更应贴近生活,如分拣苹果、计算家到学校的时间等,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设置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教学道具,以实物而不是空泛的想象教导数学。
二、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小学数学作为启蒙教育,其主要启蒙学生的数学思维,构建数学思维模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跟进教学手段
新课标背景下,教材的改编愈加贴近生活,有趣生动。然而教师辅以的教学手段却止步不前。教师应跟进更具有时代性、更有意义的教学手段,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材施教。教师自身留意生活中的点滴,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激发数学的兴趣
数学对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数学的生活化让数学变得生动形象,更易引导学生的数学兴趣。灵活地使用数学教材,把教材引入生活中去,创造有趣的数学生活情境,例如生活中的买卖问题,贴近生活的数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更易于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育方法;合作模式
在新的课标的指导下,教育模式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过去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与思不结合的局面。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寻找教学的突破口与提升效果成为众多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教育模式,在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逻辑要缜密,要具有高度思考的能力。因为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在新的课标下,要求学生与教师相辅相成,共同树立学好数学的目标,教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热爱数学的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一、合理有效的数学教育模式
1.挖掘学生的知识含量,“旧瓶装新酒”
在新的课标要求中,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与用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并从所学到的知识中理解与领悟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授课时,要用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弄清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储备量,旧与新相结合,在温故之中掌握新知。
2.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视思维逻辑能力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让学生学与思相结合,鼓励学生多思考,学会有规律、有技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时要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坐等答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索研究之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找到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轻松学习。
3.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教与学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题材、教学重点内容,结合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的范围宽广性。在教育的题材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在学习之中学会自立。教师要使教与学相结合,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反应,制订出不同的学习方法。
4.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授课之中,要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素养。数学知识的素养,不只是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知识,能够处理多少疑难问题,而是在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否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的能力处理问题,体现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因为学生的素养不同,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的解决措施。
5.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新的课标指导之下,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同学之间共同探讨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样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多与学生互动,遇到数学问题,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要引导、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发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根据教学任务,确立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学教学的宗旨
数学的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解决能力那么简单。数学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提升思维能力,提高遇到问题自主解决的技巧与能力。要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之用之,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知识内容,树立不同的目标。从实际出发,依据数学的宗旨进行有目的地教育。
2.树立好教学的目标
数学学习的目标,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努力的动力与方向。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感受和对数学教学的不同看法。学生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理解不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教学模式就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相结合的同时,又不偏离教学目标。
3.依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引导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自主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否真正学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实践过程中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操作,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学生的掌握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问题,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出发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探索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并主动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自己所探究出来的成效,树立了自信心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创新意识。学生在自身的探索之中仍然无法前进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团结起来,共同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是学生发展极为迅猛的时期。小学的数学学习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教育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学会教与学相结合,以学生为重心,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不同的数学知识素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教师与学生相互帮助,教师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提升,学生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进步,相辅相成,共同提升数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艳.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报,2009(5).
[2]白建辉.小学数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2007(7).
[3]张娜.谈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革新,2009(7).
[4]谭艳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6).
[5]詹茂庆.小学数学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注意练习的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
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 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 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二、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如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把数和运算符号按顺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他是这样算的:50×6-6。你还有其它算法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试试看,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此类习题让学生设计一、两种方法并不难,设计三、四种则稍有难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再设计出创新性合理方法,使中上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展示,从而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
三、注意练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
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四、注意练习的开放性
如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要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练习,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五、注意练习的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
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1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设计练习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新形式、新题型、新要求,保持练习新颖有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直观的数学练习,如:猜谜语、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小竞赛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练习,在生动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质数和合数》新课结束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准反应快。要求如下,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把学习气氛推向,让学生在愉快中巩固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练习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调动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从不同方向寻求最佳解题策略。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练习,使学生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由模仿走向创新。如:学校组织到海底世界旅游,票价是成人每人80元;学生每人50元;10人团体票350元。有51名同学都去参观,请你至少选择一种设计出购票方案。怎样买比较便宜?这样的练习,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3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效率的重要措施。教学中学生对所学内容很快理解,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在综合练习或调研时,学生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错的或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4练习设计要具有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觉得学习有用,学习兴趣就更浓。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一个农民收得8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块长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玉米。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玉米?这样的练习,来源于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体现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5练习设计要有实践性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完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后,我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参加超市购物活动,让学生经历选择物品、付钱、找钱的过程。每人发一张购物记录卡,家长监督学生完成,学生要考虑买什么,了解商品的单价,确定所买的数量,再算出要付的钱。在体验中,学生掌握了初步的购物技能,学到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本策略,基本知识在应用中得到掌握。
6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如在教学四年级《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设计了一组习题:次简便计算下列各题:15+264+25,36+25+64+25。简便计算下列各题:(92+38)+(62+8),(125+64)+(75+136)。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96+49)+151,(92+58)+(45+108),(68+76)+32+24。2+3-4+5-6+7-8+9-10+11-12+13-14+15。学生量力而行,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
7练习设计要具有探究性
探究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作业,加强作业内容的创新性。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设计作业,让学生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要求学生根据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配置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激发学生思维。
8练习设计要多样
课堂练习设计题型多样化、方式多样化,使学生主动、扎实地学习。有口算、笔算练习,选择、练习,综合练习,应用、操作练习,竞赛、游戏练习等题型,有集体练习、独立练习、小组合作练习方式。
9练习设计要具有综合性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 内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30-01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有个体差异的,它关乎一个人的感受以及感悟数学的水平。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观察想象,积累直观表象经验
观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的方法,是获得并积累直观表象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起始阶段。小学某些数学知识并不是以逻辑推理为准的,某种程度上数学知识的形成依赖于直观。因此,通过观察想象,积累丰富的直观表象经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指一指这些物体上的圆,并请学生说说还在哪里看到过圆,再让学生想一想之前认识的平面图形和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辨认常见物体上的圆,激活关于圆的已有认识,并通过想象,初步建立了圆的直观表象。
二、归纳概括,积累数学思考经验
从数学学习的过程看,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知识的应用,还是在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概括与归纳。数学思考的经验可以产生于概括归纳的思考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处处都能运用到概括与归纳,只要教师精心编排,发展数学思考经验这一教学的重要目标不难实现。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例题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计算,否则就失去了一次帮助学生自己体验概括、归纳“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的机会。在比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简化的心理需求,从而确定简化竖式的必要性。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了算法,还经历了数学思考的过程,从而积累了相关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猜想验证,积累探究发现经验
猜想是探究的开始,但猜想并不是凭空臆想,提出猜想,是需要验证的。这样的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比比皆是,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的体验,是数学知识不能涵盖的,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时,出示习题:小明6~12岁的身高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这幅统计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可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思考:1.观看统计图,回答各年龄段的身高是多少厘米;2.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如:哪两年间身高长得比较快?或比较慢?3.由此推测,小明14岁时身高可能是多少。
在这个活动中,利用已有数据进行猜想,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已有数据提出想法,而不是瞎猜,也就是说要通过验证。比如若想成为排球运动员,12岁时的身高是180厘米,就是与已有数据背离的主观想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本校1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合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综合运用,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综合与实践。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二要展开观察、想象、归纳、操作、猜想、实验等诸多活动;三要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能得到加深,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经验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
例如,教学一下《小小商店》时,进行模拟商店活动。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准备好各种玩具及学习、生活用品,再指导学生调查各类物品价格,为商品设计价格标签。布置好三个柜台:“生活用品”“学生文具”“趣味玩具”。这时提问:商店里除了商品还有什么呀?从而引出:竞聘“柜台经理”“售货员”的活动。最后让其余学生扮演“顾客”,拿着自己的学具人民币到“模拟商店”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需要运用分类以及加减法的知识,再加上在生活中学生都有过直接或间接购物的经验,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愉快地度过了这节课。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数学,丰富了学生将数学课本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经验。
综上所述,知识可以传递、技能可以传授。基本活动经验是综合性的,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都有体现,是学生个人的直接经历和感悟,是不能被传播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转变
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学好它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好的发展,是每个孩子的义务。新课改提出了一套新型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颠覆,在此之下,老师也要因势利导,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转变。只有教学方法转变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孩子们接受知识洗礼的真正殿堂。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若想实现这一理念,老师就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变,根据学生的需要,制订适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很多孩子的数学能力并不强,对其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样很不利于他们的发展。针对现今的教学情况,面临这样的教流,老师必须要审时度势,知道如何抉择才是最利于小学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其教学方法进行转变已成为一项必然之举。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策略
1.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学毕竟不同于语文,没有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这对于爱听故事的小学生而言,明显处于劣势。老师应该了解这种情况,化解这种不利之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不可分割,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此特点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中会学到《测量》,这在数学领域是最基本的一项。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先给大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农民伯伯要建一个果园,但是不知道该买多少树苗,因为不知道园子多大,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测量园子的边长,具体该如何测量呢?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这一内容。一开始就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一个氛围浓郁的数学课,会颇得孩子们欢心,只有他们喜欢这门课,有学习欲望,他们才会学好。
2.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
既然新课标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那么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传统的授课方式过于重视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其实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中有一课是《图形的面积》,这是几何学的起步。老师在讲课时,不能只一味地讲授,而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寻找知识。老师可以给他们图形模型,让他们借助尺子等工具,运用自己的方法测出面积,然后发现规律。孩子们自主探究得到的结论,肯定比老师讲授的更印象深刻。这种教学方法的转变将会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数学能力,让他们在数学海洋里遨游。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乃是当前教育形势下的必要之举,老师的责任就是贯彻落实新型教学理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让每个孩子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扮演着教学的主导地位,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在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之下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进行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催生了传统教学各个方面的改变,从教学观念到教育体制再到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原来相对滞后的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新的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导文件,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如果能够坚定地贯彻落实,必然能够推动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作为小学老师应当对于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大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变革。
一、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小学数学教学应当能够落实基础,大力普及,具有发展的前景
新课标中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第一次提出了三基的概念,所谓三基就是要求小学数学的基础性要好,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需要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有紧紧围绕三基的要求,才能够保证教学有良好的效果。大力普及小学数学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要保证所有的小学生都可以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数学的教育。发展的前景也是重要的要求之一,具体来说学生要能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空间,能够拥有发展的潜力。
2.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不能割裂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忽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学本身是具有价值的,所以适当的价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本身具有的生活上的意义不能够忽视,学生通过数学提供的价值可以充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数学具有应用的功能,这是数学的核心价值,在数学的教学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教师对于数学的应用功能必须有正确的考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的知识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这对于他们自身数学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老师不能够再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的评定标准一样,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要引导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变革评价的标准。这样做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有好处。
3.重视学生并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扬光大
在新课标之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说重视学生并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扬光大是新课标对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传统的小学教学当中是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虽然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说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帮助,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不仅仅是要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还要保证学生有可以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的机会,可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拥有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养成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以有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以及和同学进行合作交流的欲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化身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从传统教学当中的灌输者变为了一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探究
1.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尝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老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可以创造情境进行教学就必然能够通过直观的数学教学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学习当中得到增长,学生便可以更加主动和乐意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习惯必然能够很好地养成。甚至能够让一部分本身就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养成终身学习数学的习惯。同时在学习情境当中的学习能够发挥老师在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加强。好的情境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具体来说,老师在情境教学当中要做到如下的两个方面: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具有针对性,可以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开展。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当循序渐进的开展,一般来说直观的情境要首先开展,抽象的情境要在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后才能够进行。
2.引导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自主进行探索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整体发散性思维的提高有重要的帮助,这里就要求在教学当中老师的作用应该弱化,不能让学生有依赖老师的想法,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在讲解的过程当中重视对于每个问题的设计,在进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时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而应当有针对性,争取让学生可以在老师稍微的点拨之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答案。这有助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能够让学生在找到答案之后有很强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学习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有助于学生拥有创新性的思维。
3.重视小学数学与社会问题的联系
重视小学数学与社会问题的联系是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标中的核心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在备课的工作中找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对教学的过程中的讲解、提问等环节设计与实际生活中结合的内容,老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案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能够主动的探索与分析,将数学课堂中的知识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实现与实际生活中某些事物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