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

八年级语文教学

时间:2022-11-29 04:2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语文教学

第1篇

从上学期期终测试情况来看,跟其它平行班级相比较,学生的进步尚比较大。但学生仍然存在成绩悬殊的情况,优秀率不高,及格率80%多,平均分70分左右。

思想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处于朦胧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尚未形成,上课学生合作能力差,发言不够活跃。

学习心理方面,有1/4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勤奋,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能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l/3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但学习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上课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五六个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甚至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强调才勉强完成作业。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我的母亲》节选自传,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艺人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以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4.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第2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语文,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感慨良多,不知是该闭门思过还是该怪罪学生的不争气。总之,一个学期以来总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开去。现就本学期本人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教学态度自认为还是挺不错的,每篇课文不能说总是阅读上五六遍,但也能先要求自己至少读个两遍。但对于重点的课文总能多读几遍,每个问题也总能经过多方的思考以达到让学生思考并思有所获的地步。在课堂上常常是走到学生当中去,尤其是学生在讨论时总是走到学生当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在课堂朗读中要求学生读的同时,自己常常是先示范读一遍,以至于有的学生说:“老师这篇文章好像就是你写的。”我自己觉得这个学期的教学态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2、在教学中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册书单元教学的性质很强,每单元都有一个相关的主题,比如议论文单元、小说单元、说明文单元……因此在教学中就注重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并以每篇课文作为范例进行教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展开讨论,让学生有意识思考,有兴趣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每堂课都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好学生,知道学生喜欢课外的知识,于是每节课前就由我自己给学生讲一个课前小故事,让学生起来复述,并让同学讲讲故事讲了个怎样的道理或从故事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样既锻炼自己的朗读水平,也让学生从小故事当中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还可以锻炼学生听课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课文的迁移积累也是本学期很注意做的一件事,每课都会向课外或生活延伸,作业设计也注意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的设计。即专家所说的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3、作文教学也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命题灵活,形式也多样化了。比如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军训和运动会,因此本学期就有两次作文有关这方面的,因是学生亲眼所见的,写作中就多了几分真实性和真切的情感,作文水准也提高了许多。周记就让学生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做些摘抄,写一写读后感,有时还有意识将课堂延伸让学生写在周记上。还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也有所区别,因人而异,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比如周记我让作文水平中下的同学就摘抄,而中等以上的同学就要踏踏实实的写每周发生的重要的大小事,或在摘抄的基础上写出相对应的感受想。而作文也有区别,一些有能力的作文字数就要求600字以上,而一些后进生则要求450字以上则可以。一课三练一部分可以只同学做第一、二部分,一部分同学则需全部完成。

4、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由于本地区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习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5、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这学期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历时半月,虽然个中滋味无人知晓,但能积极参与这种有意义的教研活动,我还是感到很开心。同时也听了不少其他老师的课,感觉收获颇多.

6、虽然做了许多的努力,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像进步不明显。本班学生比较好动,课堂上话较多,真正听进去课的人比较少,所以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优秀率较高,但不及格率也高。这也是我教学中比较困惑的。但我也会比较积极的去面对,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以上就是我这学期的总结,是真实且发自内心的心声。我期待下期学生会有更大的进步.自己以后也会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和自己的学生。

第3篇

一、教材教学变教师只备教材为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枕木之于绵绵铁轨,基石之于巍巍高楼。没有科学、艺术、精到的设计,就不会有优化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无济于事的。在备课中,如若只备教材,就注定了语文课堂只能是一个知识点的简单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只有将学生纳入备课内容中,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才能使课堂成为思考者的领地、智慧者的天堂。 

二、多积累,重运用,夯实语文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使学生正确的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语言的积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是语言的运用。只有夯实认字、组词、造句的基础。才能构建、组段连篇、成文的语文大厦。积累,首先要积累字词。就目前语文教学而言,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常见常用的字词不能掌握,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这将根本无法形成语文能力。其次,要积累诗文。“腹有诗文气自华”,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对于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将增加古诗背诵的篇数,提高古诗文默写的分值。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创新积累。“生活积累”指的是深入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察世态人情;“思想积累”指的是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习惯,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创新积累”指的是在积累过程中,善于生疑、质疑、释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对身边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思考,达到更高的层次的积累。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提高语言修养,让字词、诗文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三、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触到有声有色的图文,并且图片、视频、声音结合,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充了知识信息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交流、质疑,充分的发挥自身想象力,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慢慢激发创造力。例如,文言文《口技》一文中,用非常简单的道具,只靠一个口技者,模拟妇人哄两个啼哭的小孩吃奶声,丈夫怒斥小孩声以及千百小孩的啼哭声,千百犬吠声,这个过程一气呵成,无间断之处。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把整个故事模拟出来,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展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四、对学生心理的引领 

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都是学问研究的主体。所谓师傅领进门,学生的修行还要靠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提问,以此来引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当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课堂互动不积极是目前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一大问题。有的学生天生不善于表达,胆小不敢回答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反应力较快,主观意识差不想表达;也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怕回答不上来被同学笑话等现象,都是初中生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那么教师的有效提问就十分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的学习课本知识,养成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在现代八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的喜欢上语文学习。八年级阶段学生经过了七年级阶段的新奇,已经开始对学习有一定的厌倦,这个时候教师更加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一点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

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的不懈追求的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

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作与口语交际。

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响曲”;《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人。此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

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此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另外,“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第5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学计划 专题训练 分层训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然而,谈到作文,许多学生可谓是“谈虎色变”,作文成了令他们恐怖而头疼的事。作为语文老师,我感到很无奈,也很惶惑。作文作为一项综合的语文能力、一项技能,它本身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来达成的,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训练本身出了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查找原因,探询结果,以期在作文教学中有所突破。

在工作之余,我经常和一些同事、朋友讨论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问题,很快我便发现我们的作文训练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轻视。本来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应互为双翼,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教学,对每节作文课都缺少精心的准备,只是在课前头脑一热,临时抓一些材料、内容,便凑成了一节课。这样的作文课如何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又如何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训练呢?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一学期下来,竟没有上过一节像样的作文课。这又如何谈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呢?

其次是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性。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存在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问题。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随意性极大。每一节课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每一学期缺少系统性的训练计划,学年间作文训练的渐进的梯度更无从谈起。有时就会形成七年级训练的内容,八年级还要讲,到九年级训练的还是老一套。这样的作文训练即使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逐渐形成了构建完整作文体系的想法,并且尝试着制订出具体的措施:

一、制订完整的作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是由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作文训练仍然以记叙、描写为主,学会详略得当地记述事件,学习对人物的描写与刻画,能表达真情实感,并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初步学写简单的议论文。重视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提倡有创意的表达,从内容到形式都力图有所创新。与七年级比较,文章的立意应有深度。

九年级强化议论文的训练,能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文。面对中考,进行专题训练。文章的思想应更有深度,文章在内容、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要求更趋完善。

二、进行专题训练

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点。如在七年级可进行人物描写、想象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训练;八年级可进行话题作文的立意、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九年级可进行作文审题、组织材料等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点就是专题训练的内容。

三、分层训练

第6篇

策略。

情感教育目标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W目标之一。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要注重初中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为了引领学生应付考试,过分地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对情感教学目标轻描淡写,甚至熟视无睹。教师不重视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畸形的“三观”。“畸形”的三观会成为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情感教育

策略。

一、深挖情感素材,制定情感目标

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制定出贴切的情感教学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教学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备课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依据这些情感教育素材,结合学生的心智水平制定出贴切的、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例如,在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了这一课的情感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习蜘蛛身上体现出来的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各种相关因素制定出了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贴切的情感教育目标。深挖情感素材,制定情感目标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读文章细节,感受作者情感

紧紧围绕情感目标,通过仔细研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细节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研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细节,通过仔细地研读这些语言文字细节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再以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这一课为例,文中这样写道:“在被侵略者占领时,它以极度的忍耐等了三天,又几度修补了蛛网破损的地方……当苍蝇完全空乏,蜘蛛就上前将它擒住,拉入洞中。”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下,学生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蜘蛛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仔细研读文章的细节,切实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学生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情感教育。研读文章细节,感受作者情感,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开辟了重要的途径。

三、联系生活实际,升华情感目标

立足教材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升华情感教学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升华情感教学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总结拓展阶段,依据教材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升华课堂情感教学目标。还以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这一课为例,在学生切实感受到蜘蛛那种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精神之后,教师启发道:“当你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你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分小组进行了讨论,最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了汇报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达成了共识:当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迎难而上、锲而不舍,运用自己充满智慧的头脑和毫不气馁的毅力战胜各种困难……教师引领学生立足教材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了完美的升华。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情感目标,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情感教育目标,为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奠定基础;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研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细节,感受作者至深至真的思想情感,为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开辟途径;教师要通过引领学生深入情景地联系生活实际,完美升华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为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搭建平台。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远不止这些。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让情感教育成为学生“三观”之花茁壮成长的充足养分。

第7篇

一.阅读技能培养的新思路

阅读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对文字进行辨识、对词义进行理解、对语句进行酝酿、对篇章进行分析的活动,需要运用哲学的眼光对其进行审视,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将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当做技能培养的错误认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采用新的编写方法,进行整体训练,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对阅读技能的培养体系进行构建。

首先,苏教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教材中各个单元相互连贯,处处体现出综合实践,以书写促进阅读,以阅读推动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活动,从而优化对于阅读技能的培养。

其次,苏教版教材的主体结构包括了范文、知识、辅助阅读和作业等多个系统,对相同题材的课文进行了归纳和整合,便于学生对同类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将知识系统融入课前导读和课后训练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促进其阅读技能的提升。辅助阅读系统,包括课文中的注释、评论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直接帮助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而作业系统是对于课文知识的总结,也有着阅读训练的因素,甚至明确了训练的方法和标准。

然后,苏教版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充分细致的研究,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各种矛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注重对于课文难度的把握和分配,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等,注重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一个单元的课文安排上,将需要精读、诵读和略读的文章结合起来,兼顾数量与质量,使学生可以获得显著的提高,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二.阅读技能培养的新方法

对于文章阅读而言,其文体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正确的阅读方法,需要关注文体特征的规范性,根据问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重文体阅读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写促读、读中评注的方式来实现。

首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根据年级的不同,对于单元的编排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七、八年级的单元课文以统一的主题为核心进行整合,而九年级的课文则是以阅读技法为核心,单元内对于文体的体现似乎并不十分明显。但是,从总体的教材阅读技能培养来看,在单元中对于文体意识有一定地体现,同类文体的阅读技能培养被集中放在一起,初中三年的六个学期,前三个学期侧重说明文和记叙文,后三个学期则侧重议论文,七、八年级侧重散文和诗歌,九年级则侧重小说,并增加了一定比例的戏剧。

其次,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技能培养,可以使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实现,这也是苏教版教材在单元合成中的固定部分。初中全套语文教材一共可以分为35个单元,也就是可以进行35次的诵读欣赏,可以保证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和巩固。其内容包含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多种形式,便于学生在诵读中对文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感知。同时,教材中的课文评注,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引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对于不同文体的阅读技能。

然后,可以通过以写促读等方式,增强学生在语文教材阅读中的文体意识。苏教版教材并没有单独列出相应的文体知识,而是将其融入了写作训练中。七、八年级教材主要侧重于对记叙文和说明文等文体的训练,并将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在教材中以单元系列的形式显示出来。而九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对戏剧的写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同样将需要注意的重点进行介绍。通过这样的形式,以写作的方式,对文体阅读技能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体系,保障其全面性和完整性。

三.结语

第8篇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识字、解词、能说、会读、会写,所以,语文教师教学一定要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批注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批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批、三环节,四批为:批字、词、句义,批思想内容,批写作特色,批情感联想。三环节为:课前预习批,课上重点批,课后补充批。

关键词:批注教学法;写作特色;基础知识

有很多中学教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字词已不是重点,只要学生课前看一下就可以了,而不进行专门的讲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运用批注教学法批字、词、句义,重点放在课前预习时。如,学八年级上册《台阶》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愧怍”上面注上音,并在旁边批注:形声字,与心中想法有关,做了亏心事心中惭愧。

课上字、词、名义批注,首先让学生听写生字新词,发现有学生写错时,引导其他学生谈谈识记的好方法,或组词法或造句

法……总之,教师要共帮助字词识记不好的学生掌握字词,并作补充批注。这种字、词、句义批注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十分

明显。

课文思想内容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课前引导和示范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分句进行批注。主要批注该段、该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与课文其他句段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上课时,教师分段或针对某一部分出示关键字词,让学生运用这些字词先进行提问,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和示范下进行批注。学生批注后期可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根据所提问题让学生展示批注成果并进行总结。

现在有许多教师,上课不注重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与讲解,认为这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其实不然,并不是学生不会对课文写作特色进行分析,而是平时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太少,如果语文教师从小学,一直能用批注法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批注和讲解,我想,我们的学生会有很强的文章分析能力。批写作特色,课前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初步的批注;课上教师运用投影片进行示范性批注,而后出示批注提示语让学生进行批注,最后交流、展示、小结。

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第三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以,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情感方面的批注。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能理解和领会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期望。

对情感的批注可以采用课前初批、课上详批的方法,但对于联想的批注则实行课上初批,课后详批方法。如,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一文时,有学生在第六段处课前初批后,课后处这样批注:“看到这一段,我不由得想起妈妈送我上中学的第一天。那天,身材瘦小的妈妈一会儿给我报名,一会儿帮我收拾被褥,一会儿又替我买洗脸盆、牙刷、牙膏、毛巾等生活用品。一会儿跑这儿,一会儿跑那儿,样子很可笑,所以,我很烦她,嫌她多事,临走时,她又婆婆妈妈地交代这,交代那,当时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大声地呛了她一句:‘你烦不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可是今天我学了《背影》,再想到那天,我很后悔,我太不应该了,我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对不起!我错了!’”

批注教学法使语文教学回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源,既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还养成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是一种较好的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9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词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教学“瓶颈”。我们如何才能很切入、到位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这一难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背诵下了即可;有的则说,文言文教学应在文意理解上下功夫;还有的语文教师说,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翻译,必须通篇翻译。对于以上观点,我不完全赞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练说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应分门别类,切入文意,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七年级上册《童趣》)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感谢)(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既要理解、积累古义,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纸条”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任用”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责任”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意思)(七年级上册《论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的意思)(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用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

5)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属于第一种)(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属于第二种)(九年级下册《公输》)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属于第三种)(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孤之又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属于第四种)(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孔子曰:“何陋之有?”(属于第五种)(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指刘禅)(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指刘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指秦王)(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为什么”的意思)(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能”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哪一个”的意思)(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的意思)(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唔之。(“喂乳”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年级下册《口技》)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离”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使……发扬光大”)(使动用法)(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状语)(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下转第368页)

(上接第285页)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少到多,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参考文献】

[1]叶青.现代视野下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发现及其改革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92-02

2014年9月10日,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在北师大考察时说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可见古代的经典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中国当代最高层的重视,毫无疑问,包括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尤其是要植入到我们祖国的花朵-----孩子们们的心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应该还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分外重视抓住每一个教学机会,让迷失在名牌、追星和攀比的学生能更多的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同时希望能以课文中的“点”带动学习传统文化的“面”。比如在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君”“家君”“尊君”时,趁机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讲讲传统园林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人物对话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语文课堂的文化环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在教学琳琅满目的古典诗词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我也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了众多对传统文化的探求,如七年级的《戏曲大舞台》、《黄河,母亲河》,八年级《古诗苑漫步》、《到民间采风去》,九年级《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

例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学、戏曲、表演等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我们努力指导学生在戏曲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地方剧种、著名表演大师、剧作家等。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方面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名人成才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同时,我还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观念。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甚至可以将八年级下册的《端午的鸭蛋》提前学习。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初中语文老师,我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宽传统文化的宽度,并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丰富多彩,独辟蹊径地培养了同学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情感情与审美情趣。但我深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在传统文化的美境里漫步的过程,我也深知这样的语文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因此我会像屈原所说的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持不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努力让学生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第11篇

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将被赋予新的含义,它将会变得更加平等、民主、和谐,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充满趣味、开放、交流及成长与智慧的气息,即“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主张在课堂的生态场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主要表现为主动探究知识,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能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照猫画虎、简单模仿、机械训练。因此,教师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趣味、得以充分交流、自由开放的生态课堂,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那么,作为中学语文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打造怎样的生态课堂呢?

一、为学生打造充满趣味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的艺术不仅是传播知识,还应该“激发”“调动”“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语文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电教手段播放歌曲,再现一些精彩的与课文有关的片段,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死气沉沉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情感,并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去。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沁园春·雪》这一写景名篇时,让学生借助电教媒体清晰地看到作品所描绘的茫茫雪景,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感知词中所描绘的银白世界的壮美,从而使学生体会北国的冬天并不枯槁也不凄凉,而是气势磅礴、气象雄浑、美丽动人。使学生从流动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中,体验作品所展示的奔腾壮观的美。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洋溢着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令人心气豪爽,精神振奋。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适量地插入歌曲,既能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让学生听崔京浩的歌曲《父亲》,然后又加了一段深情的述说来激发学生叙述真情: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让我们一生依靠,永生难忘。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享受爱,他的情感就是苍白的;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回报爱,他的良知就是自私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很平常,也很平淡。一个眼神,一句叮咛,一个微笑,一个苹果……请你们说出父母令你感动的点点滴滴,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都来分享你的亲情,你的幸福。同时也让我们懂得感恩亲情,珍惜亲情吧!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二、为学生打造“交流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聆听,谈不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从而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文本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对学生的发言要肯定,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要给予尊重。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背影》时,我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通过课堂交流,发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维,都有发展的潜力。因此我们要理解他们的不足,要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或朋友来聆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于展示自我,乐于展示自我。

三、为学生打造“开放的课堂”

1.创设情境,让学生展示自我

“语文教学不仅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感悟”,给学生打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我们要把课堂看做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能否给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孔乙己》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并让学生根据想象给文章加一个结尾,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结果有的小组根据原文进行续写,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利用访谈形式等等,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展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注重实践,让学生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教师就是要利用好例子——教材,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感悟语言,进行读、说、写的练习。只有实践,学生的能力才能够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应多搜集一些课外阅读资料推荐给学生去阅读。如,学习了《出师表》以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后引导学生去读《藤野先生》,并让学生写读后感进行课堂交流,组织讲故事比赛等,从而使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让其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读”和“写”把感情表达出来,使课堂在这情感的碰撞中进入。

四、为学生打造“自我感悟的课堂”

1.感悟作者的情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学完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说:“在求学的旅途上,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请把它说出来。”结果学生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叙述自己的经历及感受,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深深地把自己感动了。

2.感悟语言文字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之美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录像资料创设情境,然后再用语言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草的绿、小花的美、春风的煦暖、春雨的细密,学生们也跟着老师生动形象的描绘展开了想象,学生的眼前展示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钻研,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打造高效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帮琼,冯维.课堂生态观的研究进展[J].新课程论坛,2007(3).

[2]陈德琥.关于合作学习的情意功能[J].文教资料,2007(27).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本土文化 融合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界定

初中语文教学从阶段上来划分,指的是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学习教学等。而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所谓本土文化,指的是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它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在我们新塍就有桥文化、墙门文化、弄堂文化、明清老房子文化;文人文化;还有许多本土文化活动,如闹元宵、三月半行香等。如巧妙地将这些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们定会认识到:“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丰富内涵。

二、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途径

将初中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其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一是直接融合;二是间接融合。

(一)、所谓直接性融合,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凡做过语文教师的,都深感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因为如此,有的搜肠刮肚,寻思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频频翻书,查找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有的祈求网络,搜寻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但我觉得还是《诗经》说得好:“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用本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的切入点,乃是一种便易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二)、间接融合,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走访、参观、听讲座、印发地方教材等形式,使学生感悟本土文化特色,领略本土文化风味,透析本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社会、历史及其百姓生活的关系。

新塍镇桃园小学钱宝云先生经过多年的走访、拍摄,编就了《桥韵》一书,所研究的是新塍镇范围内的形形式式的桥梁。因此,当我们要教八年级第三单元时,我邀请钱老师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向学生介绍新塍镇的桥文化,以增进学生对《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提供课程资源,并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与研究是共存的,“时时留意皆学问”的道理。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我镇老宅、墙门等古老的民居文化。

三、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形式

1、图片融合。我镇历史文化积淀颇厚,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老房子、老弄堂、古墙门,颇有特色。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传达给学生,并提出如下问题:

为什么我镇老房子多建风火墙?

你知道圣堂弄的来历吗?

从墙门匾额“孝友传家”中你可以探究到这个丝绸商行的老板应该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匾额题名为“鹿洞渊源”?它与宋代大文豪朱熹有联系吗?

我想这实在是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流――“到民间采风去”的极好素材,学生采风归来,定会产生教师引而不发,学生却滔滔不绝的课堂效应。如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而写成作文,学生往往会落笔泉注。

2、语言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不应忽视语言的地方色彩。当我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时,常常会说:某某散文的语言富有地方特色,某某的小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因此,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有机的融合富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新塍方言,这哝哝的吴语一定会使你的课生色不少,情趣横生。

3、掌故融合。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掌故,而这些掌故正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这正如本镇盛同枝老先生所云:“一国家之文献、掌故,一国家之粹也;一乡之文献、掌故,一乡之粹也。粹如灵魂然,如精神血气然。”而我们新塍古镇,历史文化悠久,本土掌故犹如宝葫芦瓶里的圣水,取之不尽。

4、史实融合。新塍镇文化历史悠久,史实材料丰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有机融合,这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学生对这片故土的深厚情感。我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就融合本镇郑熙任顺义县令时的怒言:“此国家求贤之始,当凭文取士,且寒士苦况,我备尝之,夫岂可贪贿赂屈真才乎?”骨头之硬,刚正之烈,与闻一多先生宛若一人。他们所面对的事情虽不同,闻先生怒斥的是特务暗杀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郑熙怒斥的是顺义县衙内县试时富置榜首以索重礼的舞弊行为,但所伸张的都是正义。这两件事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受益匪浅,许多学生为本镇曾出过这样的县令而引以为豪。

四、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意义

1、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生于斯又长于斯的初中学生,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虽有所了解,但大都较为浅显、模糊。因而,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可能比较宽泛甚至于淡薄。如何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我想走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路子,将会比较有效。当学生得知在本镇历史上有毛太守的清廉、倪伯屏与沈廷文的好学、郑熙正义之举时,定会对他们深感钦佩而自豪,进而促进学生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2、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地方色彩

要使语文教学有特色,其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大多来自于本乡本土的,他们对当地的文化略有所知,如果我们为师的善于挖掘本土的深层文化,结合课文,施教于生,那学生们定会情趣盎然。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快意的语文教学,其效率是不言而喻的。它将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地方色彩,并能提高效率而富有特色。

3、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如我们新塍镇为了传承并发展地方文化,每年都要举行闹元宵灯会,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定会学到不少东西,而它们一旦与我们语文教学相融合,学生会感知地方传统的独特意义。并将它扎根于学生心田,那么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便有了希望。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