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01:37: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下册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五年级一班现有学生x人。大部分学生拥有自我学习能力,而且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充足,具有观察、分析、自学的能力,不过探讨力还需要提升,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帮助学生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教材分析: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3、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教学目标: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6、教学措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来源:文章屋网 )
课标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类比旧知掌握新知。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要求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及其换算,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及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又学习了体积的概念以及常、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些都是学习体积单位间进率的重要基础。面积单位的换算是在学过面积单位的基础上,用摆方格或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其推导的方法与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方法相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数据,看图,利用公式推导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
结合生活经验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出洗衣机包装箱的体积
2推算出体积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进率的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讲演法
教学准备:正方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课前部分探究
提前让学生整理有关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复习了相邻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
2、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
二、探求新知
出示教材中求洗衣机包装箱的体积的例子,让学生长出里面的数学信息,由于里面的数据没有给出单位,所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得知单位是厘米,由80厘米50厘米90厘米引导学生还可以说成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出洗衣机包装箱的体积,由于是同一个箱子的体积,所以学生得出360立方分米=360000立方厘米,引导学生推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推导,加深对进率和算法的理解)
三、自主探索,验证猜想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一起观察分析,利用课前准备的正方体,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请1—2个小组
上台叙述他们的推导过程
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
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然后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中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地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地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巩固深化,归纳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64页习题,以玩游戏的形式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合理选择练习,先是让学生明白算理,之后又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进率的作用,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成功中进步。)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更加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60立方分米=36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体积单位的换算
陶
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会读写假分数。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学、交流、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
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过程,会读写假分数。
教学难点
假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清点学生人数,应到30人,实到30人。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片上的人物是谁?
生:猪八戒
师:他在做什么?
生:吃西瓜
师:猪八戒把西瓜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4份
二、德育教育
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知道把西瓜皮丢在地上,会伤害他人的
健康;西瓜皮应丢在垃圾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猪八戒吃西瓜),但有一个要求,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把藏在故事里的分数找出来。
猪八戒吃西瓜
猪八戒最喜欢吃西瓜,有一天,他在路边的瓜田里看见了又大又圆的西瓜,馋得口水直流,于是就买了一些,想带回去和师傅、师兄一起吃。猪八戒挑着西瓜走在回家路上,走着走着,他觉得渴了,就坐在路边拿出一个西瓜,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一口就吃了其中的一份,他咂了咂嘴,觉得还没有尝到味道就吞了下去,于是又一口吃了两块,吃完后,他看了看最后一块,心想,还有一块,带着也不方便,我也吃了吧。就这样,一个西瓜就被他吃完了。可是八戒很贪吃,还想吃一块,怎么办呢?
师:谁来说说故事里的分数是哪一些?
生:
,
,
过渡:同学们在故事中找出了分数,很了不起,那请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分数涂色表述出来(请学生上台展示)。
2.师带领学生说出
刚好涂满一个圆,有4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1个分数单位,表示的分数是
。
3.学生分组涂色表示
这个分数,然后上台说出自己涂色的过程。
4.师:刚才我们所涂色的都是分母是4的分数,那谁来说出一个分母是5的分数。
生:
师:请同学们把
这个分数涂色表示出来,然后上台汇报。
师:
里有2个分数单位,再加上8个分数单位,
表示的分数就是
;
小组合作:把
这个分数涂色表示出来,然后上台和大家分享他的思考过程。
师:
涂色时需要两个圆片,但这里是把一个圆片看作单位“1”。
里有10个分数单位,再加上3个分数单位,表示的分数就是
请同学们把这个分数表示出来(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然后上台汇报自己的涂色过程。
5.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刚才这些分数,想一想,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生;第一类
依据是分子比分母小
第二类:
依据分子比分母大
依据是分子和分母相等
小结: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
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作假分数。(边讲边板书,从而揭示课题)
6.概括特征
师;回顾涂色的过程,讨论和思考:真分数与1有什么关系?假分数与1有什么关系?
生: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真分数没有涂满一个圆,假分数刚好涂满一个圆或多于一个圆。
四、课堂练习
1.
第一关:挑战自我(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
“练一练”第1题。
2.第二关:对口令(师读出一个分数,你们就说出它是真分数
还是假分数)
“练一练”第2题。
3.第三关:爱心传递(爱心卡在谁的手上,谁就回答问题)
(1)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
(2)写出分子是7的所有假分数。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作真分数。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字谜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猜字谜。(学生抢答猜字谜)
木字进门
才字进门
双木为
三口为
三日为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猜字谜
同学们,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猜字谜游戏吗?下面老师再请
你们猜个字谜。(卡片出示)72小时
师提问:72小时是什么字?大家猜猜看。(指名提问)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一下子猜不出来吗?,现在老师提醒你们一下,把72小时看成是多少天?一天又等于多少小时?(指名提问)
对,一天是24小时,那么72小时就是3天。3天我们要做多
少事啊!那么请大家从小就要懂得珍惜时间。(相机渗透珍惜时间的养成教育)
3天也可以说成是3日。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猜出是那一个字
了吧!(提醒3日为晶)
卡片出示:72小时——3日——晶
请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猜字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你们看先用72小时先转化成3日,再用3日转化成为晶。这两处都用到“转化”
是啊!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转化的策略。板书课题: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二、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教学例1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105页的例题1(课件出示)的
两个图
形
,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像什么啊?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哪个的面积大一些?(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数方格比较它们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生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是啊!同学们真聪明。请你们认真观察图形的特点,想一想可以怎样转化?动手试一试。(请你们将老师发给你们的图形拿出来动手操作一下怎样转化,看哪一组转化得快。师巡视了解情况)(小组合作)
指名汇报,学生口述过程。
第一幅图中是把上面的半圆像下平移8格,正好拼成长方形;第二幅是图中的2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度,也拼成长方形。(师配以课件演示)
那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相等)(师配以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道题的解决过程,为什么我们开始有些迟疑?到后来一下子就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生:那是经过转化,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就比较容易看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所以原来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也相等。
师:想一想,在图形的转化变形过程中,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不规则图形变成了规则的长方形。可是面积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
师:同学们,正是由于我们刚才通过在平移,旋转过程中发现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指名回答)(师课件配以演示)
师:对了,我们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老师的演示过程,可以看见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来推测得出原来的这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也相等。这就是我们把一个复杂的图形转化成我们能够解决的,像长方形这样简单的图形,从而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就是同学们在刚才的讲话中讲到的两个字——转化,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转化这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指名提问)
小结:我们往往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把一些未知的问题转化成为我们已经学过的问题,把新的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这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那么,我们在以往的实际学习中,我们很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就是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的。比如有哪些?(小组在一起讨论)。
(学生充分列举,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教材图示。曾经在推导很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时用过转化策略。)如,圆的面积——把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把多边形转化成几个三角形来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等都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的)这些图形都是——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
这种转化的策略除了运用在图形转化中还可以运用在在计算方面。(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就是把小数转化成为整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就是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来进行加减的)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会把它转化成比较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同学们懂了吗?
三、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1、出示练一练(106页)
教师相机引导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中有关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注:引导学生的平移方法)
2、练习十六第1题(109页)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这里什么变了什么不能变?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出示练习十六的第3题(109页)
出示草坪面积图,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四、课件出示《曹冲称象》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曹冲称象》你们学过?哪个
同学起来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师总结出:曹操他要称大象,可是没有这么大的称,他就让大丞们来称,可是大丞们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出办法来,就在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就说出办法来了。他就把大象的体重转化成石头的体重,结果就把大象称出来了,同学们,曹冲聪明吗?他聪明在哪儿?(指名提问?)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转化这种策略在解题过程中普遍存在。古今中外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经常运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充分发展我们的智慧,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要想国家强大起来,就要靠你们在坐的这些学生来努力,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都要像曹冲这样爱思考,这样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很快的提高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复杂——简单
未知——已知
不规则——规则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苏教板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理想的地方。现在我就将我这这节课反思一下:
成功点滴
1、课前热身,我用让学生猜字谜,来引出了转化。这样激发
学生的渴求新知识的欲望。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出示例题时,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的例题图 “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我又契机让我预先发给学生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真正的感受和体验“转化”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转化”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转化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如教材上的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1题和3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最后我相机出示《曹聪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找出曹聪聪明的地方。告诉学生从小就要向曹聪一样肯动脑筋,勤思考,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4.注重总结,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一堂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总结最为重要。因此,在解决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转化策略的过程,总结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不足的地方:
1.
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有时啰嗦。
2.
教师的板书不够规范。
3.
课时目标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问:目标引领
问题导学
(1) 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猜(读):联系旧知
自主尝试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就计算出6个面了呢?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三、探:合作探究
点拨辅导
1、探索正方体的表面积
(1)正方体的特征。自由回答,集体整理。
(2)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呢?(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边长)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3)小组讨论交流,寻找计算方法,汇报结果。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表面积用S表示,棱长用a表示,那么
字母表示:S=6a²
2、出示例2
自己完成,集体订正。强调“至少”的含义。
3、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就是没有哪一面?它的表面积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看图p35)
四、用:训练推进
拓展延伸
1、p35
做一做
2、用玻璃制作一个长9dm,宽5dm,高7dm的无盖长方体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3、把一个方体分成两个棱长是4cm的正方体(应该怎么分?)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叫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表面积用S表示,棱长用a表示,S=6a²。
例2
1.2×1.2×6=8.64(dm²)
或
1.2²×6=8.64(dm²)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8.64dm²的包装纸。
课堂小结
[中圈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91-01
分数是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中一个比较难的知识领域,它是从整数向有理数过渡的一个数量概念。在苏教版三年级上、下册和五年级的下册数学教材中都分别安排了“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纵向联系,弄清各个年级中“认识分数”单元教学的知识目标,抓住各个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和多样化。
一、知识层次要“清”
“认识分数”安排在不同年级的相应单元,这三个单元的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同一根链条那样,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扣的。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的知识点时要注意统盘掌握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认识分数”的内容结构,理清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和比较,构建“认识分数”的知识网络。理清“认识分数”的知识层次。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主要教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而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单元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侧重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首先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分析解读教材。如教学五年级《认识分数》时,要想一想三年级的“认识分数”,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学生已经懂了什么,然后进一步思考五年级的“分数”,学生需要认识什么?与三年级的“分数”的理解又有什么区别?只有用连续的观点去读教材,才能比较好地把握分数在各个年级的知识层次,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重点要“准”
教师在每次教学“认识分数”时,都要搞清本年级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只有把握住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途径,才能引导学生深化并掌握这部分内容。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让学生在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突破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单一的“一块”突破到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份”,使学生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五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并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只有真正找准教学重点,才能有所突破,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让学生喜欢数学。
三、教学方法要“活”
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一个分数来表示,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尤其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让学生把圆纸片当做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观地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五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首先,可通过设计“三个分一分”活动让学生产生质疑:“都是1/2,为什么对应的数却不一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学习热情后,又通过设计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主动参与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l.1.005读作( ),它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精确到百分位是( )。
2.六亿五千零七万八千写作( ),把它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
3.5千米60米=( )千米。 ( )日=36小时
9.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 )毫升=4.05立方分米。
4.4÷5=(——)=8∶( )=0.( )=( )%=( )成。
5.一节课的时间是( )分,再加上( )是l小时。
6.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 ) ( ) ( )
7.把32分解质因数是( )。
8.12和18的公约数是( );16、24和48的毅小公倍数是( )。
9.4∶5和 ∶ 可以组成比例是因为( )。
10. 的倒数是5的( )%。
11.钟表上分针转动的速度是时针的( )倍。
12.右图是由两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13.要挖一个长60米,宽40米,深3米的游泳池,共需挖出( )立方米的土,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 )。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 )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共5分)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2.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πr,其中的C和r成反比例关系。 ( )
3.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样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 )
4.植树节学校一共种了2000棵树,未成活的有4裸,成活率为96%。( )
5.右面正方形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平方厘米。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共5分)
1.①粉笔;②硬币;③水管,这些物体中,一定不是圆柱体的是( )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 )。
[① ②3倍;③ ]
3.比3小的自然数有( )个。[①3;②2;③无数]
4.①圆;②三角形;③四边形,这些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5.把10克盐溶于4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值是( )[① l∶ ;② ;③ ]
四、操作题(共10分)
l.一个运动场长为200米,宽为120米,请用 的比例尺画出它的平面图。(先分别算出运动场的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2.①量一量右面线段的长为( )。
②以这条线段的长为半径,画出一个圆来。
③算一算所画的圆的周长为( ),
面积为( )。
五、计算题(共35分)
l.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4分)
34×5= 0.37+ = 0.99÷1.l= 10.6- =
× = 0.375÷ = 40×101= 254+98=
2.解方程。 (6分)
① ② ∶ =5∶0.4 ③2.75 十 ×3=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5分)
①2.8÷ × ÷0.7 ② ×4.8÷( ÷ +0.2)
③0.4×9×25 ④ × +0.25×0.125
⑤ +5.8- +4.2 ⑥ ×[12.6-( +0.125÷12.5%)]
4.列式计算(5分)
①4.5与 的差的24%是多少?②一个数的6倍是10.2与 的和,求这个数。(列方程)
5.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5分)
六、应用题。 (共25分)
l.下面各题,只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10分)
①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做纸花,六年级做了120朵,五年级做了100朵,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做百分之几?
②六年级有男生80人,比女生多 ,女生有多少人?
③王庄去年总产值为23.5万元,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0%,今年的产值是多少万元?
④小林的妈妈在农业银行买了6000元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年利率为2.89%,到期她可获得利息多少元?
2.学校食堂五月份烧煤9.3吨,六月份烧煤9吨,两个月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吨? (5分)
关键词:情境观察;问题驱动;规律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课改已经超过十年,我们进入了后课改时代,进入了课改的反思和新的践行时代。2011年,教育界期盼许久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颁布,在课程总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次将数学基本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明确了小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四基”。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小学阶段,作为数学思想方法呈现的主要载体――小学数学教材,它又是如何通过何种方式呈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呢?了解和掌握其呈现方式,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把握其教法:是渗透,还是揭示,或是强化?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12册教材,分析发现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总体设想:从低年级开始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某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对应、分类思想等;在中年级适当揭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符号化、模型思想等;而到了高年级则强化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比如教材中所列出的假设、转化思想等。细读全12册教材,发现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情境观察式――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单元、每课时,都会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数学知识与内容,让学生在对于情境的观察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的方式是该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之对应的情境观察是学生感知数学思想主要途径之一。
教材的编写者,站在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寻找与数学知识的切合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每单元、每课时的开头,都安排一张主题情境图,整个课时都围绕这张主题中的数学信息展开探究与学习,同时练习题、思考题也配有大量的情境图,创设出直观形象的观察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当然,上述的主题图、情境图的直观性会随着年级的上升配合着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而逐渐抽象和复杂。
小学一年级上册开篇的情境图,丰富的题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如何数不重复、不遗漏的对应思想;不论什么物体都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的符号化思想、抽象思想;在数每种物体个数时,又看到了统计思想的影子。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1、2、3……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二、问题驱动式――利用“纯粹数学习题”呈现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不论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数学知识的传递都是以问题驱动的,问题是数学知识传授、学习的内驱动力。数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教材有时就是通过呈现这些“纯粹的数学习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认知,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得到提升,而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也通过这种问题驱动逐渐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所掌握,并进行运用。
下面是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单元第67页中的习题,该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该题中,通过问题(1)的填表,让学生感受到变与不变,感受到单价不变(5元)时,长度和总价之间的数值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变化的规律,渗透了函数思想;问题(2)的描一描,学生在用数对(长度,总价)来描点时,让学生感受到数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的思想;问题(2)将描出的点,连一连,此时将连成一条射线,让学生感受到数值――点――线的变化过程,感受到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3)是正比例模型的应用,其实是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这道题,是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建立了正比例的模型,此时利用该模型,进行判定;问题(4)是根据图像进行计算,是数形结合的另一种应用,是将图形再反映成数对,即问题的答案。
此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驱动,让学生体会了多种数学思想。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使这种驱动更具有阶梯性,更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规律探究式――利用“找规律等内容”呈现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多处找规律的内容,从“例题个数、习题个数、专题单元个数、课时数”四个方面,对12册数学教材统计如下:
教材虽然只有四、五两个年级的四册教材中安排了《找规律》的专题单元,但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找规律的题目,从一年级的找规律填空、加(减)法表中的规律,到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等,随着年龄的上升,规律不仅限于数字中的规律,还有图形上的规律;规律的探究不仅是零散的,还有专题单元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物体的数量与间隔的数量之间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四年级下册安排了搭配中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周期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图形移动后覆盖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不论是单个习题的学习,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探究,其中不乏渗透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一直伴随着规律的探究。
以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
细细分析这一课时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规律探索过程中,将木偶娃娃和帽子逐步用图形来替换,渗透了抽象的数学思想;随着抽象的图形(图案)越来越简洁,还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用图形进行连线,每种连线对应着一种搭配方法,这又渗透了对应的思想;学生用符号代替物体,连线对应搭配方法,正好建构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模型,体会了模型思想。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规律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就是一次与数学思想方法近距离接触的过程。在这种接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内化了数学思想方法。
四、策略强化式――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苏教版教材除了重视情境图、习题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外,还在四五六年级每一册单独设立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向学生呈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集中强化了一些策略型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这种运用中,学生头脑中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以升华。
以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来分析苏教版教材是如何利用“策略强化”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使之具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能力。
转化的策略教学,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图形的变与不变,初步体会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第二层次,通过回顾小学中各个时段,各个学习领域中的转化策略,其中有数与代数领域的,有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最终总结为:当遇到一个新的、不熟悉的问题,总是转化为一个旧的、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进一步加深对于转化策略理解;第三层次,通过“试一试”、“练一练”,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转化的策略,将转化的策略内化为一种解题技能。
苏教版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专题单元内容的编排,更加凸显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灵魂地位。小学中的六大策略,都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策略在小学课外辅导中非常常见,有些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问题:比如画图的策略中的例2其实就是相遇问题;假设策略其实就是鸡兔同笼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性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博大精深。
为贯彻落实党在十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山西省孝义市和太原市小店区为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项目培训效果。为充分发挥项目优势,推动项目间联动发展,孝义市和太原市小店区举行了两场主题为“聚焦课堂教学”的中小学校长联合论坛。北师大客座教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优秀校长培训基地主任刘永胜,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志勇参加了本次论坛并作了精彩点评。山西省孝义市永安路小学是山西省孝义市崇文小学教育集团的下属校区,自2011年建校以来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关注学生主体、强调教师主导的同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理念――以生为主,育人为本。让学享受快乐,体验成功;让教传正能量,相伴幸福。在集团“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办学思路的引导下,本校区大胆尝试,聚焦师生的共同发展,期待在新的教研模式下实现教学的双向优化。
实现教教研、教学能力的提高
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络,而校园网络教研是指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能够相互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因此,结合学校实际,本校区重点建设了“永安之家”论坛、永安路小学资源库和永安路小学微信公众平台。“永安之家”论坛注册数达70人,发帖数达1883条,回帖数达6500条,资源库容量达53.9G。永安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一年来,共170条教研信息,实现了“每日加餐”由纸质下发到网络推送的提档升级。教师的学习更为方便快捷,实现了学习资源碎片化、系列化;教师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交流愈加频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氛围。
创新小课题研究方式 以前,教师的研究课题都是自选,自主研究,题目分散,力量薄弱。新学年,本校区率先开始实施教研组统一课题、独立研究的形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结题时更易撞出思维的火花。也有教研组尝试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即课题由几位教师同时进行合力完成。如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四位教师合力完成“课堂教学之有效导入研究”,从导入应达到的效果、导入应达到的要求、一般的表现方式和类型几个方面结合教学案例层层深入,获得集团领导的认可。
本学期,本校区进一步拓宽了研究渠道和思维方式,各教研组围绕学校申报的三个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有效课堂建设”“如何通过创新作业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如何通过开展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本领”,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选择性研究。学期末“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有效课堂建设”课题组成员的小课题研究报告全部入选校刊,受到集团领导的一致好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如何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教育孩子的根本点。
微课教学 以五年级3班数学为例,本学期田世强老师和学生共完成23节微课,其中学生录制12节,容量共达3.16G。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难点,田老师和郝晋同学共同完成了郝晋系列微课之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和差问题。这些微课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知识难点。郝晋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获得98的高分。微课让学习无边界,学生利用手持移动平台,通过3班微课平台,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微课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尝试。
蝴蝶计划 “蝴蝶计划”是在“创新作业布置方式,提高教育质量”课题引领下,本校区所积极尝试实施的作业布置与监督方式。过去,让孩子读课文三遍,家长签字,教师很被动,不能如实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现在,各班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家长把学生读课文的视频上传到群里,其他同学和家长可以点评,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辅导。有的孩子为了读得更好,实际不止读3回。教师的目标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晒字、晒预习、晒作业等,使教育教学工作更趋实效化、科学化。
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尝试中,学校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是生命力,创新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新的空间和新的活力。教书育人工作一定要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方法科学而多样。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永安路小学)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深化“制度改革、管理方式改革、评价改革、学生团队活动改革”为突破口,以典型带动、整体推进为基本工作思路,以管理创新和评价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1、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办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2、健全三级课程体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并开足课时。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科专(兼)职教师,音体美、英语学科配专业(专任)教师,建立教师自主研修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构建各学科新授课教学模式,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各年级学生合格率达98%以上,优秀率达70%以上。
5、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推行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公示制度,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6、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小学教研会的作用,建立教研会工作制度,制定教研会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本单位的教学视导活动。
7、强化校本教研管理力度,学校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专题研讨活动,组织开展经常性地听课评课活动,在课题鉴定的基础上推广一批课题实验成果。
8、以活动为切入点,继续深化“十好”教育活动,认真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开展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按照“习惯育人、生活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0、强化“亮点”,突出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办学品牌,努力打造一批“镇名校、区名校、市名校”。
三、工作措施
1、解决好学校定位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各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以墙壁展板的形式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六个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此项内容列入2011年上半年教学视导检查内容。
2、加强课程管理,规范课程设置,健全三级课程体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开全课程;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开足课时。同时,要加强对各学科师资配备管理,配齐配足学科专(兼)职教师。英语、音体美配专任(专业)教师。
3、以省、市、区教学管理有关规定、要求为依据,各学校要对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作业设置与批改,辅导,当堂当课练习与检测,理论学习,论文撰写,教学计划,个人研修,执教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课题实验,团队活动,听课与评课,教学反思,家长会等各方面的工作制度进行重新修订与完善,使其更加符合课改理念,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各学校要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本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案,将常规检查结果列入评价方案。学校应按计划组织相关人员组成检查小组定期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跟踪管理。同时,各学校要建立常规检查结果公示制度,每月检查一次,在学校适当位置设公示栏,将每次检查结果进行公示。
4、继续深化校本教研改革,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建立听课、评课制度,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活动。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同时,按照“问题即课题”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专题研讨活动,每个学期、每个学科力争解决几个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并写出问题研究报告。对于已经立项的实验课题,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研究,积极准备课题鉴定,在课题鉴定的基础上教研室将以现场会的形式推广一批实验成果。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打造精品教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乡镇、街道教育指导中心要认真总结前段集体备课的经验,在教师自备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好集体备课与研讨活动,优化教学设计,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本学年要特别重视当课、当堂练习题与检测题的设计,并把此项作重点检查的内容之一。本学年,区教研室将推出部分学科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6、强化教学视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本学年,区教研室将继续组织上下两个学期的教学视导活动。增加视导成绩在教学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强化教学视导的指导、评价功能。同时,降低视导重心,将教学点纳入视导范围。各乡镇、街道教研会要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担负起培养骨干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责任,每学期要对本单位的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综合视导,将视导成绩纳入对学校的评价方案,并以现场会的形式进行反馈,各单位开展教学视导的情况列入区教学视导内容,年终要以总结的形式报区教研室。(1)
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7、以活动为切入点,继续深化“十好”教育活动,认真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开展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各学校不仅要制定活动方案、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评价打分表、评价结果统计。更重要的是不作表面文章,扎实、认真地开展活动。既要有班级活动,又要有校级活动。活动记录既要有文字材料,又要有照片、音像资料。照片资料要装订成册。班内及学校均要有评选结果展板,校级小明星、小标兵要佩戴标志牌或奖章。
8、按照“习惯育人、生活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各校要在“十好”教育活动、“五个一工程”、“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可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活动”、“爱心教育活动”、“激励学习教育活动”、“爱家、爱校、爱国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生活安全教育活动”、“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活动”、“个人卫生与疾病预防教育活动”等等。各学校要将“十好”教育活动、“五个一工程”、兴趣小组活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及其他团队活动按“校级”、“班级”活动统一进行规划,以墙壁展板的形式列出“校级”、“班级”活动安排一览表,直观地把活动内容展示出来。学校成立团队活动中心,有专人负责各级各类活动,做到定内容、定计划,定期开展活动。
9、按照“五园”创建要求,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每个学校要在卫生、绿化、美化方面自我严格要求,做到持之以恒。“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同时,各校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多挂教师、学生的作品,每个学校都要设计墙壁、楼道文化长廊,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学生的精品佳作,展示学校活动的过程、成果。每位校长都要清楚:学校的墙壁是会说话的;从学校的墙壁上别人会知道你做了什么,知道你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成果及办学水平。创建有品味的校园环境应当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附:2011年小学主要教研工作安排
2011年小学主要教研工作安排
一月份
1、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2、第二学期单元测试题修订、编写。
3、小学部分课题实验鉴定。
4、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命制。
二月份
1、2011—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部分学科寒假教师培训会。
3、德育学科化课题实验情况调研。
三月份
1、参加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
2、全区小学各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
3、上半年小学教学视导。
四月份
1、教学视导。
2、小学美术教学观摩研讨。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
五月份
1、全区小学教学视导反馈会。
2、“快乐英语”课题实验研讨。
3、区级课题实验调度会。
4、德育课堂教学研讨会。
六月份
1、“十好”教育、兴趣小组,考查学科现场考查、测试。
2、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3、期末考试命题。
4、小学“攀登英语”课题研讨。
七月份
1、参加省、市各学科教学研讨会。
2、上半年小学教研活动总结。
八月份
1、部分学科教师培训会。
2、新教师岗前培训会。
九月份
1、全区创新课评选活动。
2、参加省、市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3、下半年教学视导。
十月份
1、教学视导。
2、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3、区级课题实验鉴定准备。
4、小学英语多媒体新授课教学研讨会。
5、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会。
十一月
1、教学视导反馈会。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3、“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研讨会。
4、全区美术教师外出写生、作品汇报展。
5、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十二月
1、部分课题实验鉴定。
2、教科研工作总结。
3、编制单元测试题。
[2]
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应用《打电话》(P132—P13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磁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做“传电游戏”。规则:由电头传电,传到电则成活,可以自由,可以给别人传电。传电中拍手歌:小伙伴,伸伸手,我们一起做朋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生活中经常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电话通知有关人员到场。例如:今年3月1日,我市翔安区内厝镇发生了一起建市以来最大的山林火灾,情况万分紧急。消防队队长要以最快速度通知7名正在休假的队员赶回灭火。应该怎么办?(揭示课题并板书:打电话——通知7名消防队员)。
“打电话”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和数学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火情紧急,需要尽快通知消防队员参加灭火。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难度较大,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好,本教学设计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合作探究 分析方案
(一)展开讨论、了解图示法
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消防队长通知完7名队员要多久呢?你认为可以怎样通知他们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打,需要7分钟。(板书:逐一通知 费时)
生:可以消防队长打给其中一个队员,这名队员再通知其他队员。
师:是的,这其实是分组的思想。即队长打给其中一名队员,让他当组长,再通知其他人。
师:我们可以用图示法来表现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探究多种方案
师:这位消防队长可以怎样打电话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然后用小圆片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完后汇报。汇报时结合老师的要求:(课件展示)
(1) 你们组有哪些方案?各种方案耗时几分钟?
(2) 第一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二分钟谁通知谁(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第三分钟呢(这时共几人知道消息)?……(在箭头上标时间)
(3) 你这种分法,打完电话共需要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学生汇报,选择图例上黑板。
(三)分析方案
各组分别汇报有哪些方案。
1、分析4分钟方案。分析典型图例它的优势在哪里呢?谁最忙?
师:请你具体说说打电话的过程,并由你们小组另7名组员配合。各组员要听清自己是在第几分钟知道的?你接到消息后做了什么?(学生具体解说方案)
师:这个方案中有没有人闲着的,请举手。(一生举手)
师:可见,这个方案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可以怎样调整方案?
2、分析3分钟方案。
师:组长没闲着,队员没闲着,消防队长也没闲着,即:人人都没闲着,这种打电话方法大家认为好吗?好在哪里?
三、发现规律
1、填表、发现规律。
师:3分钟方案是不是最短的呢?有人质疑了。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演绎一下,看是否还能调动“闲置资源” 。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用磁扣摆一摆,小组合作,填表,思考规律)
师:请小组来汇报分析,每一分钟的人数变化。
生:(边演示边说)第一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2,首发1,新接1);第二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4,首发1,新接3);第三分钟后总共有几个人知道通知?(8,首发1,新接7);
师:猜一猜第四分钟又有多少人新接到电话呢?这8人分别是谁通知的,请你在刚才画的图上补画出来。
师:同学汇报从第二行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第三行数据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这种打电话的方法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评析: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在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推理能力。】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还是用这样的办法,通知15个人最少要几分钟呢?通知16个人呢?5分钟最多能知通多少人?
2、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一共有几个树枝?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规律的应用呢?(生答)
师:细胞分裂、浮萍生长、传销网络,甚至“一传十、十传百”等等。
3、某传销公司规定,每个会员每周必须发展一名会员,6个星期后,他发展了其他多少名会员?若加入会员要交3000元会费,他能收取多少会费?
[通过设计基本练习、重点练习、拓展练习等几种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总结反思
(1)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师:(根据学生所答,引导学生编成儿歌)
电话问题应分组,关键要把2来数,
几 分钟 几个2,相乘得积含首数。
(2)从打电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师: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参与效率高。
(3)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学会总结,并用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方法上的辐射。点明分组、优化的思想]
板书设计:
打电话
1、逐个通知(费时)
关键词:概念教学;把握;起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91-02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几乎每一册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学习、掌握。学好数学基本概念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也可以说,它是学生学习所有数学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好,那么他们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其它内容的。因为数学所有内容的学习都必需是建立在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上而进行的。因此,搞好概念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但是在当前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总有一部分教师不是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演绎出数学概念,而是不尊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起点而直接把一些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概念,造成许多学生虽然能记住数学概念,却不会灵活应用。因为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知识起点作为铺垫,没有学习这些数学概念的知识准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与内化,必需要建立在他们原有的数学水平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自己已经拥有的认识基础之上学习新的概念才是有效的。所以,要想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把握好学生的数学知识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数学概念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知识起点,自主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如果前面的数学知识掌握不好,就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数学概念学习也不例外。如果学生对于前面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就会出现很多困难,或者不理解,或者理解不深刻,到最后只能是强记概念,在解题时再生搬硬套这些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错误的,学生学习任何新知识都必需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好比在教学解方程时,如果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等式,不知道什么叫方程,不理解一些运算定律与各种计算性质,那么他们对解方程也就会一筹莫展。不掌握运算定律,在解答3x+4x=42时,就不知道运用乘法分配率把3x+4x=42变成(3+4)×x=42。所以,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强化知识起点,在学生完全掌握知识起点的情况下自主理解数学概念。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质数与合数》时,要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必须使学生对因数概念完全理解了才能进行。如果学生对一个数有多少个因数不理解,那么要想让学生建立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之前,要先复习因数知识,让学生完全懂得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教学时我们可以出多个数字,让学生来找它们的因数。比如2、3、6、10、11、12、13、37、38、39等,先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因数,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这些数的因数个数来给它们分成两类。学生经过找因数、分类,就可以把这些数分成两类,一类是的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一类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它因数。这样,我们再引入质数与合数概念,学生就可以非常顺利地掌握这两个概念。如果我们不去复习前面的因数知识,只是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虽然学生也许能死记住这两个概念,但是由于没有在原有的知识起点上理解这两个概念,不利于学生数学智能的发展与知识的积累。
所以,在准备教学某一新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经有的概念,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概念。这样,学生才能对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才能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
二、能力起点,自主构建数学概念
“知识与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目标。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所以,在数学学习中,要强化能力起点,特别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那么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构建就会零零碎碎。如果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能力,比如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等等,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复杂的数据中构建数学概念,就可以自主去探索数学概念。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中的“圆锥体积”时,我分别给各个学习小组分发不同的圆柱与圆锥水杯,大部分学习小组是等底等高的,只有两个学习小组不是等底等高的,让学生进行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当然,大多数小组都探索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三分之一,但是另外两个小组探索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一个小组才倒两杯就倒满了,而另外一个小组却需要倒5次才倒满。当问题出来之后,我让学生观察各自的两个水杯,探讨为什么大部分小组探索的结果是一样的,而唯独这两个小组结果与别人不一样。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分析,一下子明白了必需是等底等高的时候倒三次水才能倒满,从而形成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学生没有动手操作能力,没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那么他们是不可能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而只有坐在那等教师帮他们分析、梳理。所以,能力起点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概念。
三、经验起点,自主提炼数学概念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完成“四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经验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活动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经验来解决一些实践问题。而数学概念的提炼也需要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经验基础之上,没有经验作为支撑,是提炼不出数学概念的。所以,数学概念不能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应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活动经验,让他们从感性的、直观的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比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圆、角、分与小数》,教材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引申出小数,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物品的价格。这时,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物品上有小数,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就提炼出了小数的概念。
总之,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我们要把握好学生的起点,让学生从知识、能力、经验等各方面都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概念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