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书法

学书法

时间:2022-04-08 22:3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书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书法

第1篇

“学书在法,其妙在人”。初学书法,从临帖入手,无疑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练字,最根本的方法是临摹,也是终身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既是初学书法的必由之路,也是书法家不断精进的手段,尤其在键盘输入成为时尚的今天,敲字代替了书写,提笔忘字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当今电脑和网络普及运用的一二十年间陷入了尴尬境地。字写得难看、难以辨认的现状,在学校及社会工作的各个层面普遍存在。 要想改变,首先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引导,无纸化办公和手写应该是并行不悖。其次,在学校强化摹写训练的作用成效比较明显。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临摹范字和字帖,只有通过临摹才能较快地掌握字形与结构特点,才能写出有书法韵味的汉字。古人云:“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难怪有人说,临摹《圣教序》得其结构,临摹《兰亭叙》得其笔法和章法,此言极是。“技进乎道”简言之:学习书法应是用笔为上,结构次之。不仅要重视字内功,更要重视字外功的提炼和素养。

书法是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书写者利用毛笔自身的弹性,书写出千变万化的线条,这是其他工具所无法比拟的。正如蔡邕所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书分“五体”,“一体”多派。其艺术标准如前人所言,一曰 :“书”的标准。“五体”字的正确书写,符合书体、结字、风格及字的规范。不要出现“硬伤”,即错字、别字、漏字等。二曰:“法”的标准。笔法、字法、墨法、章法是否合乎规范和要求,以及钤印、款识等。三曰:“艺术”的标准。“书”与“法”的标准比较客观,“艺术”的标准则相对主观。也就是书法作品是否给欣赏的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感悟。包括书写的内容,书家的人格魅力,作品风格的视觉冲击力等。四曰:“雅俗共赏”的标准。即要“阳春白雪”又不要“孤芳自赏”,既要“下里巴人”,又不要“市侩”世俗。其尺度就在于“过”与“不过”之间,应因人而宜,因时而化为宜。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王蒙先生书写的“学也无涯,乐也无涯”吧。

学书有了兴趣,这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书不应该成为一种包袱,而是接触到了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知音,这个谈话者引导我们前进,带学书者到扑朔迷离的大千世界遨游。

学习书法还要多读书,读书能自然和谐地觅到共鸣的旋律,找到开启心扉的金钥匙。林语堂在他的《人生的盛宴》一文中讲到:“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礼品,在他人吃来是素质。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读书要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为了阅读方便,我常常把书置于几案床头,虽不能像古人那样“卧读陶诗来终卷,又真微雨去锄瓜”的田园生活,却也津津乐道孤芳自赏伴灯夜读。读书伴着学书三十年,慢慢地也茅塞顿开,渐悟玄奥。

宋代词人、文学家、书法家坡集读书之三昧道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就是说读书写字要书外求书,诗外有诗。众所周知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家;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在数学微积分的遨游中写出的划时代经典著作。古代书法家欧阳洵曾也守碑三日,心摹手追,坡翁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得其大意。

学习书法讲究“书不入古不为书,入古不出枉为奴。”学习书法要从碑帖中走出来,读书亦是如此。故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全无。”只读不写如纸上谈兵,读是理论上的提高,写是实践中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方为读书上乘之法。

第2篇

关键词:书法教;笔法;研究

一、笔法

笔法就是用笔写字的方法、用笔的技巧,力求通过恰当的方法表现出理想的书法效果的方法。笔法包括了下笔、行笔和收笔,笔法要求书写者充分利用笔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功能,使运锋铺毫首尾完善,气势流畅,笔力丰盈,使笔毫在顺逆相交、疾涩相顾、轻重相间的情况下运行。笔法体现的是一种技术,一种追求精致和细腻变化的技术,但笔法又不只是一种技术。从其所使用的工具,到一整套复杂的技巧,再到其系统的理念,这些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特异技法式样。

(一)笔法的技术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书法具有极强的技术美,从执笔、行笔和落笔等不同的方面,有很多要诀,比如书写要“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即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要体现“逆入、涩行和紧收”的感觉。另外,书法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要求书写的汉字中体现出平衡、匀称、协调和错落等美的规律,引导书写者对汉字美进行不懈的追求和创造。

(二)笔法的“意”。“意在笔先”就是说在命笔落纸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活动,这时起作用的是由意而产生的气,在气的驱使下,“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也会达至“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的境界。由此可见,笔法不只是书写那么简单,还需要长期的酝酿。

二、书法教学中笔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忽视笔法教学。现在的书法教学,不管是中小学和大学,都是沿用的传统的现场观摩式教学,教师指导大家临帖,然后进行现场示范,学生进行临摹。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过去,是能够满足要求的,但现在由于课程的压缩,学生数量的增加,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已很难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手段陈旧,忽视笔法的展示。现在的书法教学手段较为陈旧,大多数还是一支笔、几张纸,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真正的互动。虽说有些学校配备了投影仪和实物展示台等手段辅助,但对于书法教学中的笔法讲解来说,还远远不够,这些手段只能大体上将书写过程展示出来,但关键的笔法要领却无法让许多学生了解到。

(三)教学过程管控不严,缺乏针对笔法的教学反馈。以往的书法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课堂和课后都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教学过程比较容易掌握,但现在的书法教学却很难实现这样的交流和反馈。如今,教师很难管控到教学全过程,教师所能得到的反馈仅仅只是学生上交的作业,学生在写作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的笔法,却很难了解到,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需要我们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改进。

三、笔法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现代教学形势下,教学者需要针对笔法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调整。以往的教学由于人少,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教学展示和指导,但现在由于人数增加,所以需要使用现代技术设备。教学者针对一个班几十人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手段进行示范和讲解的时候,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单独个体的学生,而是冷冰冰的摄像机或者电脑屏幕以及班级整体,所以教师讲解的时候需要相对应地调整讲解方式和方法,让讲解更加细致;同时适时调整笔法展示的节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通过屏幕进行学习。

(二)借助摄像和投影技术,让学习者能够观察掌握笔法书写要领。利用现代的高清摄像和投影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安装不同的摄像头,分别采集书写的内容、写作的姿势、手腕的变化等笔法内容,然后在大屏幕投影上进行多角度同步播放,采用高清和高速的技术,展示出笔法的要领,同时满足大多数人对书法要领学习的需要,避免了以往因为人多很难观察教师顺畅书写示范时笔法的变化姿势。

(三)借助网络技术,将笔法要点列出来,进行随时回放复习。在书法教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扩展教学空间。老师在网上展示的不仅要有作为模板的示范字帖,还要有书写者的写作视频。根据教学者的经验,将笔法的一些要点细节重点利用视频反复展示,让学习者进行回放复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和学习者课后在网上交流沟通,随时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将笔法讲解中忽视的一些问题,利用调取视频进行反馈,让学习者做到有针对性地练习。

(四)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书写场景的营造。在书法教学中,教学者在教学中很难对书法的精髓“意”恰当地传达给学生,但若能将书写的意境恰当传达给学习者的话,学生就能有更深的领悟与体会。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写作的充满诗意的环境、音乐和背景场景,让人感受到书写时相应的意境,这样的话,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相应的心灵体验,也能慢慢走近书法的灵魂世界,对书写字的精神很有帮助。

(五)建立数据库,对多个书法家笔法的总结和归纳。利用数据库技术,将不同流派的书法家、各类比赛获奖者的书写笔法视频总结归纳,放入专门的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档案。当今时代,视频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现有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我们可以使其为书法教学服务,让书法教学从传统的种种弊端与瓶颈中走出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得到更多科学的指引,也能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

的时间断断续续,不太用功,书写水平好久也没有提高。我以为

是在家里练几本《书法练习簿》才没有什么长进,心想如果到书

法培训班参加培训就能学得好。

有一次,我跟爸爸说:“爸爸,我要到书法培训班那里学

习。我同学就是去书法培训班学习,她的字才写得很漂亮。在家

里只写几本《书法练习簿》是没有好成绩的。”爸爸听了,语重

心长地对我说:“好孩子,你必须想想,你为什么写字水平没有

长进,是因为你没有持之以恒天天练写,才使你的字写得不漂

亮。”我听了,还是不大相信,自己决定明天去请教那位参加书

法培训的同学。

那天上学,我便问那位同学:“你练书法的时间有多

长?”同学回答说:“已有好几年了。”我听后心里想:原来如

此,而我连半年的学习时间都不到,五本练习簿还写不完,难怪

我的字写不好。这时,我终于相信了爸爸的话。

回到家,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不再想去书法培训班,

因为我的同学学了很长时间,字才写得这么漂亮。就算我在外边

学,如果没有恒心,也是不能写得漂亮。我今后就在家里坚持练

习吧!”爸爸微笑地点着头,好像在说:“你懂得这道理就好

了。”

从此,我在家里用功练字的时间多了,字越写越好。我相

第4篇

今天爸爸送我去学书法,我刚进学校心里就害怕得打了抖,坐在座位上还战战兢兢的,老师

给我发了笔、墨、纸、砚,还教了我怎样写毛笔字,渐渐地我再也不害怕了。

接着我自己就开始写毛笔字了。首先,手腕放松,笔立直,手的姿势就摆好了。再写“一二三”这几个字。大约写了二十分钟,老师就让我们画画。

把红、墨水分别倒进盘子里,再用笔蘸一点墨水画 了一个萝卜,一个白菜和两个辣椒,这节美好的课就结束了。

我看到我的画,满意地笑了!

第5篇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是瞬间表现的艺术,一件书法作品可在瞬间完成的,一招一式要表现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技术思想和意境。

书法还是不可以重复的艺术,一件作品一个样,没有绝对一模一样的作品。书法还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如果一个字甚至一个笔划写坏了,大大影响书法的质量。因此,书法的不可涂改性,决定了书法的难度。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完美的章法,以及深远的意境。这些美的组合,足以使书法爱好者痴迷,甚至以终身相许。

因此,要使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很难的——难在用笔,难在结构,难在墨法,难在章法,难在意境,难在统一。能否突破这六个难点,是写好书法的关键。

一、难在用笔

王羲之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迟急”是说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

“曲直”是说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

“藏出”是说起笔收笔的变化; “起伏”是说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

不同的行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学会了用笔就等于学会了走路,只有熟练地驾御毛笔,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二、难在结构

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这里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雷同而没有变化的字,不是书法。

那书法是什么呢?书法是艺术,在书法中处处都要表现艺术。

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内涵上讲究神采韵味。对比变化,是书法的根;神采韵味,是书法的魂。

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韵味决定神采。

学习前人范本,做到形似不难,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么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谓形神兼备也。

三、难在墨法

墨法在书法中占着重要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

素有“惜墨如金”的当代草圣林散之,用墨讲究、变化无穷。“泼墨似水”的清代神笔王铎,用墨大胆、痛快沉着,把笔墨“浓、淡、干、湿、燥”的丰富变化,演绎地淋漓尽致。这说明不同的字体对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合理用墨能使字体增彩。

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燥韵”的一切变化都要自然形成。一味增多,过激,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如用墨不可过淡,淡则灰,灰则伤神;不可过浓,浓则滞,滞则不畅;不可过干,干则枯,枯则无华;不可过湿,湿则溢,溢则无韵;不可过燥,燥则焦,焦则狼藉。

其实用墨很简单,就同吃饭一样,吃——消化——再吃——再消化,也即蘸墨——书写——再蘸墨——再书写。

四、难在章法

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映带而生,或小或大,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古人作书很讲究章法, 章法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虚实相生,神采飞扬。

章法也称“布白”,“布白”就是“布局”,把整幅作品的内容进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

五、最难在意境

意境是书家把书法的情感注入笔端,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

“意境深远”就是把书法艺术的美,展示在想象的空间里,如颜体的开阔,表现出了作者豁达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把书家的精神表现在书法艺术中,就是意境。

在意境的表达上要考虑抒感,把作者的真实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就像《祭侄稿》,颜真卿悲愤胸中出,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心情的真实流露。

六、难在统一

书法是由笔画、结构、章法、意境等元素组成的,并通过笔墨而完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

第6篇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参与书法活动的人非常广泛,凡是读书人自幼就得开始习字,由此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也是最初的审美训练),此后相伴终身,所以书法又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书法又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使其长盛不衰,后继有人,就必须培养出大批的接班人。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呢?我在这几年的小学书法教学中,感受出一些心得,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培养学生书法兴趣

低年级学生学习书法时,起初应是学执笔、运笔和简单的笔画等。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要学好这几个方面,如果机械地进行教学会导致小朋友在学习上感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开始学习执笔时,因小朋友理解力较弱,教师可以形象地讲解、分析执笔的要点:五指齐力,掌坚腕平等。执笔过程是:先用大拇指和食指对握,再用中指帮忙往里勾,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往外顶。另外,我还精心自编了有趣而琅琅上口简单实用的执笔口诀:“一二三指紧握笔,小四小五往外顶,写字毛笔要竖直”等等。

小学阶段的书法课应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提高书写技能,是一种普及性的美育教育。我主张可从三方面入手:①提倡多上书法欣赏课,丰富学生的笔墨知识和文房修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捕捉学生的艺术灵性;②不要直接取法颜、柳,提倡起步阶段临写晋楷一路的中楷作品,有利于学习上手,找到书写规律,摸到门径,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由楷书向行书过渡;③鼓励学生多进行基本功训练,重视基本点画、形态的反复锤炼,才能得心应手。适当参加一些比赛,提高学生兴趣,但不能为了各种各样的比赛而奔波,以免奖得的不少,却不能持续发展,这是很可惜的。

二、更新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大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多,粉笔示范的多,这就造成有的学生在台下心不在焉,似懂非懂,练习的时候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再者,毛笔在黑板上不能把笔画演示得那么准确、优美,笔墨的运用方面,也不能做到淋漓尽致。因此,首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排排坐的座位摆放方式,把课桌联起来,以小组为单位组合,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意的站在某一个同学旁,以交互式的方法为同学示范练习、分析,讲解笔画的技法运用,使学生清晰的看到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提按顿挫,以便熟记于心。同时,学生也能够畅所欲言,把自己想的,不懂的,告知教师,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也是由于这样的教学形式,同学之间也便于开展讨论,相互间也有比较,起到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作用。

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教多媒体已被广泛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书法也应运用,它那色彩鲜艳的动态画面,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的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也便于教师示范,提高教学效果。

三、做好示范当好榜样

首先在书写姿势(包括坐姿、执笔姿势)上教师不光要以身示范、当好榜样,还要引导、鼓励、要求学生端正书写姿势。所谓前面提到的“早进入、早落实”,就是要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应该让孩子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其次是教师的板书、批语也要让学生择善而从,因为青少年的模仿心理非常强,学生很容易把教师的板书或批语字迹当作字帖来临习。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当前的教学手段带来了革命,教师的教学器材不再是粉笔、黑板加讲台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远程电视、视频等等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在推进、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教师本身的书写技能处于滞后状态,教师偶尔的板书也会让汉字变得有些“畸形”,即使以坐姿写批语时也不再是“眼离纸面一尺远,胸离桌边一拳头,指离笔尖一寸远”,更不再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这种教师示范、影响作用的缺失也是造成青少年书写水平走低的关键因素,所以老师当好榜样至关重要。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楷模,这种示范性是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他人优良行为的重要教育方法。在板书中,若老师的字迹规范潇洒、符合法度,不仅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仰慕自己,激发他们的热情,而且能起到矫正作用,学生会以师为镜,自觉对照自己字迹的优劣。

其次,现代书写工具的多样化、低廉化、个性化、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受现代青少年的亲睐,这也是导致当前青少年书写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眼下,无论打开学生文化课作业本的哪一页,90%左右的笔迹都是用圆珠笔或中性笔书写的。由于圆珠笔和中性笔与钢笔在构造上的显著差异,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控制笔杆,很难把握它的灵活性、协调性、行笔路径,更不能很好地让随意乱滚的圆珠在纸面上随心所动,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笔的精确性和书写出的线条质感。因此,引导、鼓励青少年多用钢笔书写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正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书法教学能培养人的意志、耐心和决心,提高观察能力,欣赏水平。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学习,而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也正是如此。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炼,自然对所学的科目就会去专研,去探究,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就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到无聊的空间上,而是在学习中自寻其乐,并乐在其中,久而久之,成绩就明显提高了。

第7篇

【关键词】书法 审美 趣味

一、米芾书法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分割的混乱局面,进入一统天下的时代。宋朝的统治者采用“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过度的抑武虽导致宋朝的国力日趋衰弱,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宋朝国内实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重文抑武”的政策极大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使北宋王朝进入了“文风天下”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①北宋王朝的文化得到蓬勃发展,造就诸多文化巨匠,譬如“三苏”父子、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唐宋家”中的六家。

禅宗思想在北宋时期进入到了全盛时期,北宋文人参禅习佛成为当时的一种习气,苏轼、米芾等文坛巨匠纷纷投入禅宗门下。北宋文化艺术在禅宗的影响之下,一些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开始独辟蹊径寻求探索有别于唐代“尚法”书风的道路,最终经实践探索“尚意”新路。北宋四大书法家的出现,说明了北宋书法“尚意书风”的形成。北宋文化的繁荣昌盛使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犹如一支奇葩,赢得后世敬仰。

二、米芾书法美学思想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在北宋的书法发展中“尚意”成为主导潮流,在“尚意”这股书潮中,“尚趣”书风犹如一袭清泉,令人眼前一亮,让人不由得想去追求书法“趣”的意境。

(一)“趣”的审美内涵

“趣”究竟是什么呢?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视“趣”为世间最难得者,他说:“世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②宋代书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谈到“兴趣”时,也是以“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③来比喻“趣”之难得。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趣味就是“趣”。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抓住自己内心情感,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变化,线条的粗细变化表达出来,并能带给欣赏者强烈的感染力和认同感,这就是“趣”。

(二)集古出新,追求“趣”的个性创造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④言语之间无不充溢着豪迈之情。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感到米芾说讲的“集古字”,其实就是他学习书法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学书取法广泛,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以及魏晋时期的“二王”等诸家均是他学习取法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米带也学过其他众多的书家,如梁武帝、智永,唐代的唐太宗、李岂、徐浩,五代的杨凝式等诸家均有涉猎。只是他学习唐人书法后进行反思,发现唐人书法的缺陷与不足继而转学晋人“尚韵”的用笔精髓,以期望达到潇洒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米芾集众家之长,这在本质上讲是他立意创新对“趣”追求的心理表现。

(三)贬唐崇晋,源于“趣”的审美选择

米芾在《自叙帖》中对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有着详实记述:“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幸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⑤从记述中可以看出米芾初学书法是由唐入手,只不过是米芾在深入地临学唐人书法之后,对唐代的书法进行反思,发现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受楷书法度的过分约束,书法的“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出来,才开始产生批唐意识。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米芾书论《海岳名言》中对唐人书法评论中看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⑥”由此可见,米芾是在发现唐人书法过度重视法度,致使唐楷“趣味”逐渐缺失,呈现出过度的程式化和理性的弊端,这和米芾所追求的潇洒自然的“真趣”是相悖的。然而,晋朝的书法讲求的是自然率真的审美境界和米芾所追求的“真趣”审美不谋而合。

由此,我们参考米芾书论以及史书记载来推知,晋人追求书法的率真自然审美境界,与米芾所表现的追求“真趣”的审美思想极为相符。然而唐人的书法处处强调法度,因此对米芾来讲,临习唐人书法使其真性情无法淋漓痛快地表达出来,不符合他追求“趣”的思想,因此他贬唐崇晋是源于“趣”的审美选择。

三、对后世的影响

米芾作为“宋四家”中个性独特的个体,追求“尚意书风”的中坚力量,其书法的独特风貌以及追求“真趣”的书法美学思想,使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久负盛名,并获得了后人的敬仰和追随。在众多学习米芾者的补充发展之下,“趣”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充实。

历代学米芾者甚多,但是得其精髓者甚少,以至于后人感叹米书难学。历代学习米芾者甚多,然而有所成就者只有诸如南宋米友仁、吴据,元代的赵孟頫,以及明清时期的董其昌、徐渭、王铎等人。能够真正潜下心来学习米芾者,或得米之奇趣,或得其倔强之态,并在各自的领域能够有所建树,这也反映出米芾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书坛的影响。

注释:

①汪容祖.史家陈寅格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6.

②蒲振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2.

③朱立元.美学大辞典[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46.

④米芾.米芾集[M].黄正雨,王心裁,辑校.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3.

⑤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503.

第8篇

文人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代文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艺术观与审美取向都有着不同的追求。在书法艺术中他们以文人所特有的审美理念,张扬“以形写神”的书法意趣,折射出历史、文学、诗词的哲学精神,使书法突显了东方传统的民族气质和对艺术的审美观。本文仅就哲学对文人书法的影响,做初步的探讨。

一、哲学与文人

哲学在文人书法中是奠定其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的基石,也是影响文人对书法艺术创作观的根本因素。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完全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因此研究中国文人书法,避开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是很难阐释清楚的。就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而言,传统哲学主要是指儒、释、道三家。儒家的哲学思想是入世的,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因政治因素的作用,使之彰显,成为显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释道思想追求宇宙人生的绝对永恒的真理,对文人世界观、人生观影响更为深切,虽然处于隐学地位,却深受文人的欢迎。所以,当政治因素失效或影响较小时,释道思想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汉末之后,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的盛行,就是如此。宋代知识分子从政治需要出发,为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建立了新儒学———理学,它就不得不融入佛道思想,以使知识分子能够接受。从此,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以三家融合的既入世又出世的方式影响着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文人书法创作观。“文人书法”的出现:在官用书体占据书法主导地位的时期,一部分仕大夫文人在自由、自主书写的基础上赋情赋意,又形成了“文人书法”群体。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内容及艺术格调,扩展了书法章法、笔法、墨法的多样化,促进了书法个性化和情趣化的发展。如苏轼是位典型的文人书法家,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二、哲学在书法中的特点是修炼艺术心性

哲学不单是一些纯粹的理论,教人获得一些知识,而是要教人通过实践(即修炼、修道)养成一种人格,达到一种精神境界。换言之,“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与道同体是沟通宇宙天地的根本方法,是实现超凡入圣的根本途径,也是达成那种精神境界的唯一手段。围绕得道、悟道、与道同体,各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成就方法。因而,在路径上出现了出世与入世的区别,在成就的层次上出现了圣与贤的区别,在“道”的概念上,各家也出现了不同的表述和区别。要达到“与道同体”,就要修炼或修行,即修身养性。虽然各家的方法名目繁多,如有在凡俗生活事态上的修法,有远离人事进入深山的静修法,有气功的修法,有禅定的修法。但究其根本都是相通的,即表现在修炼心性上的一致。如佛、道两家主张出世,多用禅定的方法。论其实质,就是练心。所谓禅定,就是“静虑”、“思维修”。佛教各宗都是讲心(修炼心性)。通过修炼心性达到成佛成道的目的。象怀素晚年所书的《小草千字文》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作品,都是佛家静心修炼的结果。因此,年轻人要想在创作上形成一种不激不历的书法风格,必须有哲学与佛家的心态来修炼才能成为禅意的艺术风格。否则,没有修炼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

三、哲学对文人书法的影响

基于哲学具有修炼心性、提升人格与精神境界的特点,因而对古代文人的思想、人格、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崇尚道德人格的完善与超越尘俗的精神追求,在书法创作中注重人文精神与主体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书法自身,也被赋予修养心性、陶冶性情的助道功能。

1.注重书法家的道德人格修养是文人书法的理想境界,这是儒家思想影响文人书法主体的反映。文人书法家道德人格修养,表现在文人书法的理论中,是十分强调书法家书外的人格与道德。陈师曾在谈到文人书法之要素时,即将人品列在第一。书法中也有“字如其人”之说。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何乎?”(《孟子》)这种把文人包容在对作品的审美过程之中,把文人的道德人格作为作品的基础,也是一切文人艺术通用的审美准则。这是儒家思想对文人书法本体的影响。所谓比兴,即以物喻人,缘物寄情,借物来表达作者主体的人格与精神。在文人书法家中,他们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文人画示众,这无非是言志抒怀,把它们视作自身思想与人格的化身。因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主廉洁,梅花象征坚贞主清高,兰花恬静幽香主纯洁,竹子刚劲不屈主气节,示高傲脱俗显性格。通过人格化手法的运用,使其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远远超过了自然形象本身,蕴涵着高尚的人文精神。

2.崇尚精神自由与超越尘俗的境界是文人书法的内在特质,这是释道思想对文人书法本体的影响。优秀的书法作品既是书法家对自身心灵的摹写和再现,也是对现实客观世界的超越。文人书法崇尚精神自由与超越尘俗的境界正是它高超与成熟的标志。文人书法家们受释道思想的影响,多主张出世、主张归隐,崇尚淡泊、自由,在精神上超脱世俗,安于恬淡,在对“道”的体悟中获得自我解脱和心灵的安详。从哲学的角度审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颜真卿是位有名的忠臣,把他的思想归入正统儒家体系,而正是这一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书法艺术。笔者认为,颜氏的思想是佛、道并存的,按他在思想上所达到的境界更接近于道家。儒家偏于理智、执着,其思想离不开道德人伦规范,所以反映在艺术上往往注重实用和美善结合,这是导致艺术缺乏个性,不能容纳活泼的艺术主体的关键。道家在这方面就宽松得多,它虽也讲求“进乎道”,但此道具有很大的宽泛性,所以道家于艺术往往能体现一种经过训练以后的主体精神自由,表现在创作中则是主体与客体融合,艺术活动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负载主体的情感体验,变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颜氏的书法艺术精神是属于道家一路的,他那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已经明显偏离中正不倚的儒学艺术标准;他那忘情忘我的创作心态,已是地道的老庄虚静境界;他那以情感体验为原动力的创作模式,表明他对内心情感体验的尊重,已经具有几分禅者的风度。他的《祭侄文稿》中那忽粗忽细、歪歪斜斜的字体和屡屡再现的偏锋、“败笔”,特别是那些毫无顾忌的涂改,充分表现了创作主体在当时并未把既定的规轨法度放在心上,而是一往情深地将内心感受凝聚在文词里、倾注在笔墨间。真实地记录了主体的情感体验,使艺术的主体建构取得巨大成功。文人书法常常“因心造境”,刻意追求旷远绝尘的“风烟无人之境”,表达无人间烟火的萧疏脱俗之气,因而逐步确立了文人书法萧条淡泊、萧散简远的审美趣向。将文人书法推向了一个超乎像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文人书法的这一特质,在作品表现中,是舍形求意,得意忘形,追求意境;刻意表达作者的自我心性与思想情感。把书法视为寄托胸臆的手段,甚或是词翰之余的消遣。正如元四家的代表人物倪瓒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又说:“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坡更是对形似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激烈批评。主张书法创作不受形似的束缚。强调写情、写意、写心,抒发胸中逸气,是文人书法的本质特点,也是释道思想促进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焕发文人书法主体精神的反映。

3.赋予文人书法修养心性、陶冶性情的助道功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特点。中国的书法艺术讲究静心养气,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平素注意修养心性,养得气顺神和;另一个是创作之顷要注意调理内在气脉,使心无滞碍,进入最好的创作氛围。事实上,这两点都和儒家的修心养性学说有密切的关系。“养气”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提出养气的是孟子,韩愈将养气说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而理学正是继承这一脉道统的因缘将养气说作为其治心之术的。古人曾说:“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这既是文人们的哲学观,也是人生观。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说法,正是对文人这一人生哲学观的规定与写照,同时也是对艺术服务于“道”的职能做的具体规定。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书法就担当了这样的职能。六朝时期,宗炳、王微就已把书法提升到“载道”的高度。他们说:“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主体”,体现了书法与他们所追求的“道”的直接关系。在文人书法大兴后,书法不仅被看成一种艺术品类和形式,更确切地说,是被看成为文人们的生活方式。文人们兼善的琴棋书画,都是他们词翰之余修心养性、陶冶性情的助道工具,映射了他们的哲学观念与追求。

第9篇

[关键词] 笔意 意趣 意念 创意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篆、隶、楷、行、草,五体各显特色,“势、韵、法、意、态、质”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学习书法提倡从源头开始,不仅要领会古人的笔法、笔势和墨法,更要体会其笔意特点等。南朝书家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在结体、笔法、章法、神采中,强调了神采,神采即内在精神,也即笔意所体现的意态情趣等。在书法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笔意呢?

首先,要理解笔意的概念。“笔意”:即书画或诗文所表现的风格、意境。“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意境在书法具体实践中又怎么去实现呢?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笔意与笔法、笔势的关系。

笔法是执笔、运笔的方法,如提按顿挫,中锋侧锋等。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的基础上演生出来的,东汉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如自然界一样,有“形”也有“势”,“势”反映了事物形态的一种趋向,静态中蕴含动态。“永字八法”点画的名称分别为:侧、勒、弩、趯、策、掠、啄、磔,我们从每个字就看到了各种动作的态势,侧如鸟之翻然,勒则马之用缰,策乃马之用鞭,啄如鸟之啄物。横犹如千里阵云之势,点如高空坠石之感,竖如万岁枯藤等,每一点画都具意象动势,可以说笔势是结字的依据。笔意与笔势是相互依存的,笔意是建立在笔势、笔法上的个性意志表现,是由其而生的精神面貌,或称意韵、风神、气韵等。历代书家都有各自的书意风韵,《兰亭序》用笔中侧兼顾,牵丝映带,风神潇洒,自然天成。《黄州寒食诗帖》运笔稳健,气势奔放等。不同书体之间,也有笔势、笔意之别,如楷如坐,行如走,草如飞,既包含了体势的姿态,也蕴含了用笔的意趣。

二、意图或意愿。

古人说“意在笔先”,在书写开始时,要有构思或想法,要达到什么目的和要求,要追求什么等。在结构、体势上要表现书家的意图,达到其所要追求的愿望。临摹也要有意图,有预期的效果等。

三、意趣。

”其内容包括意味、情趣等。书法是“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艺术论》),中国书法的意味就涵盖了以汉字为载体,笔墨纸砚为物质手段,线条为造型方式,以表达性情为高级目标的全部内容。书画同源,书中有画,书法是无言的诗,是无声的音乐,是美妙的舞蹈,还有说和建筑相通,在庄子哲学里,又是一种心游境界。书法的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各有情趣,张旭与怀素的草书一狂一颠,一肥一瘦,“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黄庭坚《山谷题跋》)意趣横生。从美学上说,有阳刚与阴柔的美,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大唐的壮美理想在颜之雄强、张之飞扬中得以体现,赵书是阴柔之美的典型,对元、明两代书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代是一个总结和综合的时代,阳刚与阴柔美并重,优美与壮美统一。刘熙载提倡“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颇”(《艺概·书概》)。许多书家以碑为主?,帖碑互参、博采众长融合贯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丑学把“拙、丑、怪”等审美价值引入书法,肯定了书法“大美”的本质意义,对当代书法学习与鉴赏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意兴。

在某种外界的情景下,与人的情感发生相互激发、相互交融,形成感染力的境域,就是最初理论上概述的“兴”。意境的关键是情景交融相生,“生“,就是触物生情,是情感在一定的境遇、景象中被激发、提升,并由此产生的审美动力。《兰亭序》的即兴之作使王羲之后来书写数遍也未达到其满意,因为情景发生变化了。《祭侄文稿》也是如此。

五、意念或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是无所不在的,甚至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有潜意识的影响。米芾书法追求平淡天真的艺术境界,以“无刻意做作乃佳”,呈现潜意识的、非理性创作心理特征。从米书中可以体会到米芾创作过程中激情与理智、无意识与意识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态,正是他的“颠”,使他摆脱了世俗戒律的束缚,获得了艺术与人生的高度自由,表现出鲜明个性,也正是这种复杂情绪的意念集合。难怪书法史上有张颠(张旭)狂素(怀素),杨疯子(杨凝式),扬州八怪(郑板桥等)等,其实这种创作心理在古今书家中是普遍存在的。

第二,会意或识“意”。要正确体会前人的笔意特点,先要懂识意,这样才会做到“意在笔先”。笔意是融合在笔法、笔势、墨法中的一种内在的个性表现,有时是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金文《毛公鼎》雄浑,《散氏盘》跌宕,《石鼓文》圆浑融劲;《峄山碑》圆润,汉隶可谓群星灿烂:《乙瑛碑》典雅,《曹全碑》秀逸,《张迁碑》》朴拙,《石门颂》纵肆等。东晋碑刻《爨宝子碑》方峻奇崛,《兰亭序》夺得天趣,是自然风格美的极品,毫无矫揉造作,宛若天成。唐楷法度严谨,《九成宫》跌宕险奇,《雁塔圣教序》遒逸,《颜勤礼碑》雄厚浑强,堪称宽博美的丰碑。宋“尚意”书风充满了天真,《寒食诗帖》和《蜀素帖》就极尽天真之态。元代赵孟頫等人,超唐越宋,另辟秀逸苍润书风,如《胆巴碑》等。明代帖学盛行,承袭元代书风,如张瑞图《饮中八仙歌》、黄道周《行草书卷》、王铎《拟山园帖》等。清代碑学流行,打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主流局面,出现了金农、伊秉绶、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碑学大家,其书风整体上显露阳刚之美。近代黄宾虹和潘天寿的书作都具老辣的风格,沉厚深透。我们在书法学习中要仔细体会各个时期书家的风格,才能正确认识和领悟笔意的精神内核。

第三,取“意”。在识别笔意的基础上,领略碑帖的意趣神态。如临摹时观察体会点画起笔、收笔的形的方圆、粗细、曲直,用笔的疾涩、轻重与中侧露藏锋等,体势的欹正,都是产生笔意的基本要素。每个人临摹时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初学者应最大程度把握原碑帖的风格,米芾临摹能以假当真,可以想象他对前人书法笔意的把握,在取得形似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神似。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和美学思想。因此,在书法学习中,把握笔意、做到“神采为上”,首先要把握基本形,基本形偏离了,就谈不上“神采”。这里的“基本形”,不仅仅指结体的基本特征,还包括点画本身的形状和态势以及章法之势等。

“取意”教学很重要,这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桥梁,要抓住笔势、笔法概念,由点画之意,到结体之意,再到章法之意,循序渐进,反复练习,由一笔一画之意到一家之意。书法上讲笔笔有来历就是这个道理,一笔一画都要仔细琢磨,只有这样才能深得笔意之奥妙。书法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把不同书家的某一点画或某一个字放在一起比较,一眼就可辨认出是哪一家的。在一些学生习作中,若大家一眼能看出是出自哪家的,说明这个学生有了一定的书法基本功。

第10篇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6)

[4]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1992.

[5]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三元.从模仿到创造——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语文学刊.2001(4).

[7]张积家.普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莫雷主编,何先友,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11篇

一、学生不能坚持学习。

二、学生不习帖,临帖不忠于原帖。

三、学习目的太过功利。笔者通过实践探索,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贵有恒,学习书法更是如此。

二、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

三、明确学习目的,避免功利与浮躁。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针对少年儿童进行的书法教育和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我通过自己在少儿书法教学中的思考、探索,以及与同行的学习、交流,发现这当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不能坚持学习。

学习书法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快乐的历程,不经历艰辛,便体会不到快乐。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这是非常可惜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2、教学管理不严,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学习无成效;

3、家长对孩子书法学习过程的不理解以及其急功近利。以上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半途而废。笔者有一学生,从汉隶《曹全碑》入手,学习书法一年,在我看来,其笔力,结构已是很不错的了,且学生悟性也好,若坚持学习下去,必能有所成绩。但由于其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进步太慢,令其终止学习。家长的不理解和急功近利,就这样将一个孩子的天赋和潜力泯灭。令人惋惜!

二、学生不习帖,临帖不忠于原帖。

现在有一些老师教授学生书法,甚至不从习帖入手。这当中不排除一些老师自己的临帖功底不深。教学时自己写一个范字,学生照着临写,而这个范字实在不知道其来路,既非“颜”也非“柳”。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对书法的理解必将产生错误的认识,发展后劲不足。没有从传统的经典碑帖中汲取营养,习书不从临帖入手,势必让学生误入歧途,写出的字俗不可耐,无甚品头,甚至败坏了习书风气,可谓误人子弟!学生在临帖时,形神忠于原帖是临帖的要求和目标。有些学生临到最后,在字的点画,结构,运笔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些积习,与原帖相差甚远,如:运笔不到位,没有轻重缓急的变化,字的重心不稳,写字涂涂填填......正所谓"积习难改",老师若没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纠正,将对其以后的学习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三、学习目的太过功利。

现在有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书法是冲着参加比赛拿奖来的,有的看着这家孩子书法作品上报了,那家孩子入展了,也让自己孩子来学,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自身潜力。这样会令老师和学生有压力。不否认比赛获奖,入展能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但将其作为书法学习的终极目标显然与我们的学习目的背道而驰。

如何应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贵有恒,学习书法更是如此。练好书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的临摹学习才能获得。而临摹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学习成绩的进步又是很慢的,不是马上就能体现的,所以,老师应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学好书法。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习作展示,讲书法家学书的故事,作品互赠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轻松愉快,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在教学之余,带学生参观当地的一些书法遗迹,书法碑廊,与学生家长经常交流其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情况,互相促进,这些都可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愉快的学书氛围.

二、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没有谁不临帖而能学好书法。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符合其心性和审美需求的法帖,这样容易入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临帖要求,应力求形神兼备,不可让学生任意为之。学生在临帖当中出现姿势,运笔,结构不正确的问题时,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习并不断进步。

第12篇

我学书法已有八个年头了,从前的景象历历在目,从第一节课练线条,到现在的正书、隶书、行书,真是弹指一挥间。书法学了带给我诸多的荣誉,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我的意志,这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啊!

清代刘熙载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的确是这样,学习书法,“气息”和 “节奏”是十分重要的。开始我接触是唐朝褚遂良的《孟法师碑》。在父亲的督促下,能基本把握字的结构,就是点画太软,显得没精打采。因为唐楷对点画和结构要求比较高,还讲究一个“韵律”。而我只注重了笔画和结构的“到位”,却忽视了节奏的快慢和气息的连贯,使得整体章法散乱,笔画软绵乏力,像是描出来的一样。这个问题让我伤透脑筋,卢国联老师多次在这方面对我进行指导,可我就是改不过来。后来他让我改写北碑《始平公》。北碑笔法斩截稳健,和唐楷相比更加丰厚俊健,锋芒毕露,刚强有力。学习北碑可以让我改掉 “软”的毛病,北碑的起笔和收笔都比较露锋,钩也显得夸张,起笔、收笔要求要写得十分方正,而钩和唐楷的钩画相比,更加强调一个“力度”。我一开始不太适应,慢慢地了解了北碑的特点和其中的奥妙后,反而觉得很有乐趣。我不再过分刻意每个笔画,而是注重结构和姿态。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的写字,而是追求节奏的快慢过程,这样写出的字就生动自然,不再是呆板得像“印刷体”了。这对我来说是多大的改变啊!记得以前每次去上课,都害怕老师批改作业,现在我把这一毛病改掉了,这是多大的飞跃啊!经过阶段的学习,我领悟到学书法不单纯是“练字”,而且锻炼了一个人的忍耐性和持久力,在学习上能起到辅助作用。一幅楷书作品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来完成,这就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否则前功尽弃。有时心情烦躁,写了一会儿,也就慢慢平静下来了,这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训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回想当初学书法时,我怎么都坐不定,现在几小时都不在话下。书法学习能够培养人的毅力,陶冶人的情操。

从开始的好奇,到时常的讨厌,再到现在的喜欢,这是多么微妙的变化啊!转眼,书法已经伴我走过了八个春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书法学习带给我太多感悟了,不管将来如何,书法是我的最好“伴侣”,我永远也不会放弃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