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17:3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课教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书育人 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
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引导来实现的。因为教师的劳动方式主要是教学,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劳动特点就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生理、心理还在发育,思想不够成熟,可塑性强,善于模仿。教师可利用自己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更好地发挥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引导作用。专业课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示范作用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能潜移默化。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一、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搞好教学质量的前提
在课堂讲授中,专业课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工科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接触实践环节不多,现在教学大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动画来演示工艺的流程操作过程,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利用模具进行实物教学,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其具体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露教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可通过提问形式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出岔点进行纠错,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在课堂上单调枯燥的讲解易使学生的神经兴奋点降低,要融知识的科学性与语言的艺术性为一体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实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寻找理论知识与学生熟知的实践知识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目前最新的科技与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备好课、讲好课、提高课堂授课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欲最强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课中用生动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慧,扩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能够使学生在听课中得到收获,增添乐趣。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生动形象性等艺术要求,才能使授课语言体现出逻辑严谨、抑扬适当、幽默生动、通俗易懂的鲜明艺术特色,从而保证课堂气氛处于既严肃认真,又活泼生动的良好境界。
(1)课前反思做好充分准备
在课前的反思中,专业课教师要广泛搜集身边的教与学的资源,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来讲解,使学生知其然及其所以然,得到新的启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前的反思中,专业课教师不仅仅要考虑在教室内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还要考虑生活实践中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果。
(2)课中加强课堂教学艺术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教师使用恰当的课堂语言,鼓励学生善于深思、敢于质疑、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互动。教师语言应技术采用委婉、温和的语气,而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祈使句。并且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课中教学还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机智性,面对实际中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有些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事情随机作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
(3)课后反思完善后续教学
课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进行得失总结,总结每一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的地方,对于不足的地方,要思考怎样改进,以促进以后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师生互动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学记》中,“教学相长”原来指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施教的相互促进,亦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的不足,在“学”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教”的欠缺,二者相互促进。
后来“教学相长”被用来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亦即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又促进了教师的教。而今它还包括另外两层涵义,其一是学生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即学生也有教师不知道的知识,学生在教教师的同时,一方面教师获得了启发,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教的过程中对知识也有了顿悟;其二是学生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亦即学生通过互教互学,相互促进知识的理解。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高校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一支最广泛,最直接的力量。由于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专业课教师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活动的调节及教育手段的改进等,都体现了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专业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指导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知识的开拓、智力的发展、良好的学术品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课教师决定着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成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 考 文 献
1 迟永长. 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与方法[J].教育科学. 95.02
2 张新民,巩建中. 谈教书育人的方法与途径[J]. 煤炭高等教育. 94.01
3关太端,徐梅清,杨普江,马淑杰. 坚持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J].石油教育 95.12
关键词:职教专业课教师;三元共生;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合作
作者简介:高忠明(1965-),陕西延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肖莹(1986-),山东滨州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题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编号:GJA104011),主持人:高忠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研究”,主持人:高忠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35-03
众所周知,职教专业课教师需集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于一身[1]。如此的职业能力仅靠书斋式的大学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需依据职业教育特点及其教师成长规律,对传统的教师教育加以彻底变革,采取三元共生模式,突显职教教师的师范性与技术性,以满足职教教育发展的需要。所谓的三元,即指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包括职技高师、普通师范院校和重点工科大学附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等)、企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三方,共同作为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主体,形成了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新模式——STPDS模式。
一、 STPDS的涵义
STPDS: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Special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 hool,简称STPDS),即由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旨在建立以合作为核心,以大学为主导的虚拟机构,为职教职前教师即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带来真实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以及职业院校生动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景,在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任何阶段,均由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培养过程。
职业教育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是产生于职业劳动实践的技术人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以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为导向的[2]。作为这一目标实现者的职教专业课教师,就必须构筑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产业结合的桥梁。STPDS正是因应这一目标而创建的职教教师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三方全程参与、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相互协调、密切合作。职教教师教育机构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学科系统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学术性;企业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突显技术性;职业院校重在培养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彰显师范性;进而实现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职教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职教教师教育机构是主导,从策划与组织,到协调与评价,乃至引领与发展等方面均处于核心地位。该模式不仅对职教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有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而且能促进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引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还可满足企业对生产经营人才的需要,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变革,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真正实现三方共赢之目的。
二、 STPDS的核心理念
(一)通力合作,共同发展
基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STPDS重在规划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职教教师教育机构、职业院校、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方式、合作路径、优势互补、利益均衡、风险分摊以及合作共赢等。如基础文化课学习和专业理论学习以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为主,企业和职业院校为辅;教育教学实习以职业院校为主,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企业为辅;而职业技能训练以企业为主,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职业院校为辅;但无论哪个阶段,三方均需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以改变长期以来职教教师教育仅仅是职教教师教育机构职责的窘境。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承担生产经营方面的研究项目,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3];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不仅要适应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而且应引领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依据与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适应的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接触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方面面在校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再加上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使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职教专业课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依靠其丰厚的理论和实践积淀,逐步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能促进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变革,真正实现三方通力合作基础上的共同发展。
(二)以提升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从师素养为宗旨
表面看,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和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受益者,实质上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才是该模式的最终受益者。这是因为,要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的专门技术人才,就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并且使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这就要求职教专业课教师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要熟练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只有教师首先熟练并掌握了特定专业的操作技能,才可能指导和教会学生各项技能,正所谓“言传身教”[4]。也即俗话所说的“训人先训师”,要求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教师必须先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学生掌握了各项职业技能,不仅能促进企业生产,更能为企业的技术改进提供智力支撑。在STPDS中,职业院校的参与使准职教教师具备教育教学技能,而企业的参与使准职教教师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最终使职教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努力使学生达到毕业后的零距离就业。
三、STPDS模式运行机制构建
(一)组建由三方代表参与的学术委员会
组建由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代表参与的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议和决策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制订、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满足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与服务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需求,进而使职教师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与此同时,该委员会还可为职业院校制订或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及为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改进、员工聘用出谋划策。
(二)成立由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指导团队
职教教师教育机构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管理人员等,与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参与的指导团队——导师组,共同指导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及专业发展。创造机会让企业、职业院校相关人员经常性地深入课堂,走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之中,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职教专业课教师教育培养中。导师组的企业人员对职教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以及职业教育的指导是很具说服力的,因为他们常常能够结合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实现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真正融合。导师组的职业院校人员,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的成长经历与教学经验与体悟,以及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职教教师的亲身体验,不仅可引起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共鸣,更能让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在职的中职教师的真实生活,培养其鲜明的教师角色意识,坚定其从教信念,激发其学习动机。
(三)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STPDS模式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能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丰富而充足的实践机会,努力培养他们从事的相关职业能力。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到企业不是走马观花的进行参观,而是要他们亲临生产、管理、服务的现场,熟悉全部的生产管理流程,并亲自动手实践。企业要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制订学生在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计划,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必须为学生开设一定的专业课程,供学生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也是如此。职业院校不仅要选派出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指导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要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的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和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类课程,提供案例分析,观摩真实教学过程。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及学习状况,熟悉职业院校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过程,并承担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便获得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只有这样,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处理不同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历练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更为有意义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要与导师组成员共同分享实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实践行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如此反复,促使自己的教育专业不断发展,并且逐步走向成熟。
(四)均衡三方利益,促进合作共赢
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企业里主要需完成两项任务,即完成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切实整合,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专业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研支持,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以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真正为企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使企业愿意为自己付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也应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指导,并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提升、在职培训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支持,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帮助他们分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指导职业院校教师申报研究项目、实施课题研究,进而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这样,职教教师教育机构与企业和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其合作才能持续稳定、快捷有效,共同为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繁荣。
四、结语
STPDS是借鉴美国为普通教育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5]而提出的,这种培养职教教师的模式的运行机制还有待建立。三位一体合作的基础、职责、权利与义务还需有法律法规或制度契约做保障。这一模式不仅是职教教师教育机构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需求,而且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的一种有益探索。把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提高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顺利搭建了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二者之间互通的桥梁。它既有益于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双向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也有益于推动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思考[J].职业通讯,1999(06):8-10.
[2]张吉林.浅谈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4-5.
[3]冯建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4):125-128.
中职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内涵
从目前学术界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概念的界定来看,尽管尚未形成一种共识,但主要是指实践理论一体化,重点培养学生从业后所需要的特殊知识和能力的教师,在能力方面特别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整合应用。
现代汉语对“补充”的基本解读是进一步充实;补足所缺之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不是通常的数量上的补充吸纳,而是为弥补中等职业学校因政策、人事制度等各种因素造成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进行的力度较大的纳新。其目的是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源,对象是“进得来”、“留得住”、“跟得上”、“选得上”的合格或者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
机制是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广义上属于制度范畴。体制和制度是机制建立的基石,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机制通常是由组织、制度和运行三部分组成。因此,一个好的机制,要有健全的组织、完备的制度和顺畅的运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等职业学校所需专业课教师应该如何补充,为何要补充,必然涉及标准、程序、要求和地方财政如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不同于规定教师入职条件的“准入制度”,而是更强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对合格甚至优秀人才的吸纳和引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主要应由培养机制、入职机制、使用机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等诸多机制构成。同时,在建立上述补充机制时必须明确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基本内涵是吸纳更多合格的甚至优秀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核心是使合格甚至优秀人才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时能够“愿意来”、“进得来”、“留得住”。
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更具特殊性,基于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还应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从源头保证高素质教师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2008年招生的基础上再扩大50万人,努力实现招生860万人的目标。要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这种发展的势头,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的制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素质结构不断优化。但从总体来看,职教教师队伍基础薄弱,保障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环节。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持续扩招,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二是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偏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问题突出;第三,管理制度不健全,职教特色不明显,相关的条件保障不足。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和中等职业学校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缓慢和滞后。同时,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录用、选拨制度及其途径和方法,远不如普通教育系统那样完整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补充出现断层。因此,尽快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是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关于建立中职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建议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怎么建,怎么办?并非一蹴而就,既涉及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现实需求等诸多教育系统内部的关系,也与整个社会环境、经费、政策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关系和内容密切相关。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来看,这些条件的具备和成熟尚需较长时间。站在现实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应该是当前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的关键。
积极推进扩大中等职业免费师范教育
从 2007年秋季起,国家开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目的是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扎根农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奠定基础。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引领作用的带动下,全国许多省份都相继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对加强和稳定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我国最早建立、最具影响力、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本校培养职教师资的优势,响应国家政策,积极为广西、海南、新疆、、浙江省温州市等培养免费师范生。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下,借助国家公共财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做法可以在更多学校实行。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完全有能力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积极实施师范生免费政策是国家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
加大专业硕士培养力度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侧重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学位,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以职业动机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岗位,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为缓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短缺和不称职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全国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大力发展工程、建筑、农业推广等领域的专业硕士。一方面,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生通过招聘录用充实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专业硕士教育,对当前在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选拔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大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原则
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应首先以身作则,还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遵循表率原则、尊重原则和欣赏原则。
1.表率原则
客体之所以愿意接受主体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客体信任主体。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要想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应该以身作则,自身的品德和学识要让学生信服。表率原则除了要求教师上好课以外,还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就是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高”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教师的学识是学生的智慧资源,要求教师能够在自身所教课程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有其他方面的知识。“身正”是指教师的人品,教师的人品是学生一生的资源,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要求教师具有正直不屈、踏实负责、勤奋好学等好的人品。
2.尊重原则
学生尊敬老师是必要的,而老师尊重学生也同样如此。当学生受到老师尊重时,他们对老师的尊敬才是发自内心的,才会听其言而遵其行。老师尊重学生,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论学生成绩优劣、家庭贫富,都要一视同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地学习、生活。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给学生同等的自我表现和发展机会,充分发挥其特长。三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及想象力。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哪怕是尖锐的批评也要听得进,并勇于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3.欣赏原则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说明了欣赏学生的必要性。欣赏学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金钥匙,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那即是他成才的方向。具体而言,教师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还要欣赏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更要欣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
大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法
沟通方法如果运用得当,能够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师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不仅自己要乐于与学生进行沟通,还要学生乐于和自己沟通;其次应该掌握沟通的技巧,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
1.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乐于沟通
(1)明确沟通的重要性。教师要了解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构建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与学生进行多沟通、勤交流。认为专业课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课后就什么都不管的想法是错误的、专业课教师在课外和课中都应该多与学生沟通。首先,专业课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课外主动到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地方与学生交谈、聊天,了解学生的生活、爱好与需求。课堂上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真实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平易近人,脸上常带三分笑,得到学生的好感,给学生更多了解教师的机会,使学生在与教师真诚交流、沟通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对教师充满尊重和信任,进而主动与教师沟通。
(2)拓宽沟通的渠道。沟通的渠道分为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沟通渠道两大类。在课堂中的沟通属于正式的沟通,应该拓宽下行和上行沟通渠道:课堂中的下行沟通渠道是指信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认真备课,准备充足的知识量,并用合适的形式表达出来,化繁为简,以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知识。上行沟通渠道是指信息从学生传递给教师,课堂提问是上行沟通的有效手段,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应该善于提问,通过各种形式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如给他们提稍微大一点的问题,让学生2~3人组成一组去做探索性研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做PPT,在课堂上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自己的联系方式,如手机号码、住宅电话号码、Email信箱、QQ号码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联系自己,并及时进行反馈。
2.掌握沟通技巧――善于沟通
(1)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在沟通的过程中,沟通主体站在客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沟通。专业课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首先,备课重点是研究学生。教师备课活动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应转变为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想知道些什么,研究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点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如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如何能让学生的眼、耳、口、手协调并动。其次,课堂教学要丰富多样,教师要从一支粉笔一张口转变为努力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多变的教学形式;教师要从一个讲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成长的合作者和朋友;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再次,教师要由老师变为朋友,与学生多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把爱的情感迁移给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沟通。
专业课教师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工作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扩招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的师资和配套教学资源普遍不足,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相对社会的岗位供给普遍偏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前形势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职责也要与时俱进,发生相应的转变与拓展。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上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传统的意义下,就业指导工作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或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其人员主要由学校和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构成,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停留在就业技巧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层面,不能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引导,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充分调动非专业人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潜力,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专业课教师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中的优势
1.专业课教师优良的社会资源
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工作,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在社会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可利用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为毕业生提供更有效的实习基地,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缩小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同学、学生、校友是大学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专业课教师从教多年,在从教的学生中有威望,与校友、同学的联系广泛。专业课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获取有关单位的用人信息,再将用人信息提供给本专业学生,同时也可以直接将毕业生的信息推荐给用人单位,签约成功率高。对于考研的同学,专业课教师因其业务钻研,学术交流等,跟各个学校的同行都有联系,学生经过老师的引荐,在复试中成功的机会就会非常高。
2.专业课教师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
实践证明,专业课教师育人具有更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98%的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专业课老师。专业课教师熟悉所教学科的专业特点,在社会中的地位、优势、长处与不足,专业的前沿知识及在实际中的使用情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和课余交流中,通过沟通和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技能特点,因材施教,很容易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单位选择施加影响。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专业课老师与企业的接触密切,从而可留心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
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时期,除了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是最多的,因此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较高。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思想与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学习以及个人发展加以积极引导,则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专业课老师不仅要传授课程的相关内容,还应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一些创新项目和竞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同时,专业课教师因参与企业的横向项目和共同合作,对专业的最新进展等了解透彻,可以将这些新的东西渗透到课堂中,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中,让学生参与完成企业的项目,通过这些努力,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不会与现实脱轨,不仅让学生对专业课有较新的认识,也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课教师有助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应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学生就业指导对象不应局限在大学四年级临近毕业阶段,而应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一年级开始,一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专业特点、所学内容、研究前沿、就业前景以及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尽早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二年级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教育,例如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的职业有IT业,统计方面的工作和继续深造等,对于不同的定向就应该指导学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努力。这时可以考虑由专业课老师根据不同的职业动向来建立导师单独指导制度,对各职业动向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三年级加强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四年级时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途径和就业咨询指导。因为专业课老师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较高,是可以全程参与这些指导的,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专业课老师对学生升学深造的援助力度
就业形势的严峻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升学深造,而升学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利用大四半年多的时间进行考研复习,若考取不成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可依靠专业课老师的力量,提高考研的成功率。升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与独自一人作出没有把握的盲目抉择比较起来,得到能为自己提供正确进路的指导教师的帮助、听取老师的正确意见,不失为一条捷径。对此,教师应全力以赴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应在学生入学后尽早告知他们对自己未来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使那些有条件和有意愿考研的学生及时确立自觉的升学意识,做到方向明确,准备充分。专业课教师要根据所报考院校的特点和要求,承担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激励理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专业课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约75%,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将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知识和技能融入专业课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专业课教师除专业能力外,需要具备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这将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背景
200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有1280万人,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39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1480万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强调“教”,即“教什么、如何教”,注重对本专业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主要从专业层面配置教学资源。然而,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参与者的学生,在专业建设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想要学什么、如何学”不重视,认识不足,其结果是教师教的内容和方式不适合学生或根本不是学生想要的。如不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利润率在整个产业利润链中处于低端,产业升级刻不容缓。然而,产业升级的根本是人才,特别是职业工程师和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改革不仅要强化实际动手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我国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树立工程师的职业信念,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
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既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从而能实现“教”与“学”的协调。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职业生涯发展知识和技能。毕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是专业课教师的专长,对专业课教师对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的要求主要以应用为主,所以专业课教师需要掌握影响比较大、应用较广的常用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应具备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结构主要由激励理论、职业匹配理论和职业生涯决策三部分组成。
(一)激励理论
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物质层面的低层次需要和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因为现在是学生,未来是社会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首要考虑就是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获得的回报能否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职业发展中的挫折更是常见,问题的关键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遇到挫折后人的行为反应以及对待挫折的心态。因此,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能力要求合理融入激励理论,将学生的内在需要转化为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却应用很少。为了更好地将激励理论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应掌握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需要理论、期望理论、挫折理论。
需要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A. H. Maslow)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出现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五个等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进行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利需要、亲和需要。
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佛隆(Victor H.Vroom)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受到西方管理学者的极大重视。期望理论的数学表达式:激励力=效价(目标价值)×期望值(期望概率)。激励力即动机强度,是一个人愿意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效价即目标价值,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即期望概率,是个人凭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可能性的主观概率,期望概率反映个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
挫折理论挫折指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个体受挫折后的表现主要有:(1)积极心理效应,即挫折效应;(2)消极心理效应,即挫折攻击理论、挫折倒退理论;(3)妥协心理效应,即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来对待所遇到的挫折,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平静。职业生涯中的抗挫折能力非常重要,专业课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使学生能将挫折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职业匹配理论
职业匹配理论是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涉及的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师有必要掌握职业匹配理论,认识专业、职业和学生个体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意识,根据学生特质和现实就业环境,促使学生的发展与专业、职业尽量趋于一致和协调。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实施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掌握以下三种职业匹配理论。
“职业—人匹配”理论又称为“特质—因素”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提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中最为悠久的一种理论。“特质”是指通过测验所测量出的个人特性;“因素”是指产生令人满意的工作绩效所需要的特性。“特质—因素”理论的核心是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职业人格类型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1971年提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能主要地划分为某种类型,具有某种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的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根据职业性向理论, 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
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职业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从动态上讲,职业锚指的是一个人依据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的理念或价值观。施恩认为,职业锚可分为五种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后又被扩展为八种类型,即技术职能型、管理能力型、创造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
(三)职业生涯决策
决策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学生不仅在毕业时面临职业选择,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会面临种种选择需要进行合理的决策。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结合专业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渗透职业生涯决策的理念和方法,促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符合社会要求,致力于使学生所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价值体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笔者认为,作为专业课教师掌握SWOT分析法、蒂德曼职业决策阶段理论、职业决策的PIC模型三种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提出的,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即在职业生涯决策中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个人在职业决策时来自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和个人本身的优势、劣势,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评估,从而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选择适合自身的最优发展机会。其内容主要有:个人的优势、劣势,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的机会、挑战。
摘要:大专院校专业课教学,大多数情况下讲授、出卷、试卷批改均是任课教师自己进行,如果量化评价其教学质量是一个问题。通过对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连续3年多的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平均成绩和优良率的相对评分能较好地反映教学质量问题,并得出了一个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模型。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专业课
1、引言
目前常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均是由同行、领导、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作出评价,但是这种评价通常是模糊的。尤其是大专院校的专业课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讲授、实验指导、作业批改、出卷、试卷批改均是任课教师自己进行,有“自产自销”的特点。这样要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及判断较为困难,因此要将模糊性的评价信息加以解析和量化。
2、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样本是计算机网络专业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的5个学期的学生专业课成绩、以及这5个学期及13年春季学期的学生评价分数,主要涉及该专业10、11、12三个年级,学生评价教师调查采用抽样不记名调查,问卷覆盖率为每班学生的1/4到1/5,即每班每门课10-15份,问卷收回后去掉废票,即按照课程对这10-15份问卷取算术平均值汇总,为了避免考试成绩对评价的影响,学生评价调查是在期中(教学第10-12周)进行的。同行评价调查是在我校信息系开展的,全系教师对给计算机网络专业上专业课的教师按课程每门课一份问卷进行不记名同行评价,问卷收回后去掉废票,对问卷取算术平均值汇总分数。领导及教学督导员的评价因样本少、未能覆盖所有专业课教师和课程,不考虑。
3、数据分析
学生评价的总分是40分,评价结果对教师的评分在17―39.5之间,平均成绩32.51分,除了个别教师分数较低外,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认可的。教师的同行评价总分是30分,评价结果在23.19分―28.69之间,平均26.63分,评价分数总体上较为接近。
将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画在一张图上,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的趋势大体一致,将教师同行评价按±1分的差距在一阶最小二乘拟合直线上下各画一直线(图中的两条虚线),绝大部分教师分布在图的右上角,即学生和同行均对其上课质量较为认可。
学生的考核成绩是一个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考核的结果是大部分同学都不及格,其教学质量肯定不好。由于大专院校专业课存在的“自产自销”的特点,试卷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有较大幅度的调整,而且教师批改试卷对评分标准的掌握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及格率,一般总能让绝大多数同学及格,所以,学生的考核成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掌握在任课教师手里。
为了能更客观地反映考核成绩对教学质量的体现,我们综合考虑考核的平均成绩、优良率、及格率这三个指标,按照同年级所有课程综合排序,按照其排名为其评分,并根据课程的性质为每门课程在0.9―1.15之间加上不同的难度系数,具体评分方法为:每门课程具体的平均成绩、优良率、及格率这三项指标乘难度系数后派序,前20%为10分,次20%为8分,依此类推。其中最能反映教学质量的平均成绩权重最大,及格率权重最小,其比例是14:10:6,总分30分。我们将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也按照全体教师排序按照排名取分,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地比例为40:30,总分70分。采用该比例的原因在下一节说明。
将成绩总分与评价总分进行比较,如图2所示。尽管课程散布较大,但评价分数与成绩分之间仍存在一定正比关系。
4、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综合前面所述,能较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的可量化的指标有两类:1)评价评分,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2)学生成绩考核评分,含平均成绩评分、优良率评分、及格率评分。
我们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TQ定为:
5、结论
在对大专院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各方评价中,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结果一致性较好,不同的地方:学生对期末可能会“放水”的教师评分较高,同行评价中对部分老教师评价较好。而领导和教学督导人员只是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威慑作用。成绩评分中平均成绩与教学质量的关联性较大,其次是优良率,与教学质量关联最差的是及格率指标,这反映了教师在给学生最终成绩时存在人为做高及格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栾方军,黄宽,王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浅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8(2):152~154.
[2]马力,王晓军,柳兴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决策参考,2005,2(8):68~69.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课教师 班主任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9-0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能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外,班主任的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及指导者。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学习、行业认知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引导。可以达到即教书又育人的“双赢”效果。
1 班主任工作职责
班主任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成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化解班级学生出现的矛盾,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主抓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魄。培养遵纪守法、心理健康、讲文明、有礼貌、奋发向上的新一代大学生;二是培养学生成材。鼓励学生担任各级干部,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培养学生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全方位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
班主任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学习和就业等方面,担负着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服务的职能。同是也是联系各任课科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所以要做好班级工作,培养出具有过硬综合素质的人才,高职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
2 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复杂,学生的基础知识不一,跨度较大,可以说大多数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专业选择方面约70%的学生是听从了高中老师、亲戚、父母的意见,甚至是跟着同学随大流,8% 左右的学生是由于高考分数较低,通过专业调剂录取的,10%左右的学生提前参加了相关专业的单招考试。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岗位、学习要求、知识体系、发展趋势等都不甚了解。
而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更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实现零距离就业。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工作中应当按照职业化、技术化、专业化的特征着眼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作工作的优势
高职院校从事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接受过本专业的系统教育,具备完善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些老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有很强的课堂管理和驾驶能力。所以由专业课教师担任高职班主任更有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学生对所学生专业基本上处于“无知”状态。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新的管理模式、教学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学生感觉多出了很多的空余时间,他们觉得很空虚、无聊,玩游戏成了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有些甚至上瘾,导致学业荒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具有专业背景的班主任才能直面学生的困惑,对他们进行专业引导(专业引导学习的具体内容见表1),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的内容、就业岗位、社会需求、周边企业。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观与本专业有关的实训场地,引导学生分阶段到相关实训室学习,要求主动参加专业协会。指导学生每个阶段应该看什么书籍,关注哪些网站,应该加哪些微信公众号和QQ群号等。有效消除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解决了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表1 专业引导学习内容表
3.2 有利于因材施教
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一方面即承担本班级的专业课教学任务,能够近距离与学生接触,及时发现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奋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所在班级的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交流,有些任课教师还是一个教研室的,这样班主任可以更方便及时地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解
决问题。同时,班主任也能及时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一些建议和想法在第一时间反馈给任课教师,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实现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无缝对接。任课教师根据班主任所反馈的信息适时的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度及要求,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
3.3 有利于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专业课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专业工作, 熟悉本专业的行业环境,并与企业保持着高度密切的联系,他们非常清楚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企业需要员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因此专业班主任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专业学习中会按照行业、企业的发展形势以及人才、岗位需求去引导学生制订出初期、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设计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把专业知识和职业目标结合以来,保证培养的学生适合企业需求并实现零距离就业。
3.4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娴熟,甚至有个别老师在各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还获得荣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仰慕和认同感,也更服从于班主任的管理。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校专业实训室的管理、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新进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并主动参与各项技能比赛。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专业课程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全方位教育、管理和引导学生。同时使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相互交融,学生管理工作不再是硬邦邦的,教学过程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有利于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进教育和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刘艳.“双师型”教师担任卫生高职校班主任工作的优势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20).
[2]车业贵,陈洪,吴桂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做兼职班主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5(2).
[3]丁雷.对专业教师担任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 镇江高专学报,2015(1).
关键词 构建 专业教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66-02
农村、农民子弟、农村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投入,都不能与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招聘与培养,是困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符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模式呢?
一、实施“导师制”,加强校本教研工作
开展“导师制”活动,聘请社会上的高级技工、能工巧匠,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学校与该师傅签订帮教协议,学校实作专业课教师跟师傅学习,或专业课教师挤时间去请教师傅,主动学习。比如汽车修理与应用的专业课教师、机电专业的电氧焊教师,每月安排1―2天或课后节假日挤出时间跟师傅学修车、学电氧焊,直到取得国家认可的相关高级技工证书。在教学中能娴熟地带学生进行实验实作,成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
二、争取各种机会,提升专业课教师素质
作为学校,要站在发展的高度,积极争取各种机会,把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让专业课教师长见识,扩视野,增信息,提升能力。还要加强与外界和企业的联系,用足用活政策,把专业人员请进来,把高级技工、能工巧匠聘进来,采用短期和长期的讲座和培训方式,既教学生,又培训专业课老师,促使专业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成长提高。在校校、校企合作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专业课老师去,既指导管理实习生,又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向师傅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弥补自身动手能力的不足。此外学校要创造机会,多开展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在比中学,在比中优,促进专业课教师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训操作的行家里手。
三、创新投入机制,培训专业课教师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应创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人员编制制度。科学核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人员编制和人员结构,人员经费总量包干,拨给学校,由学校统一使用,上级部门搞好监督。学校按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的预测,合理地选聘大学生毕业生到校任教。学校尽可能根据专业课的情况,到社会上选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作型教师及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按劳动合同法签订短期合同,按市场价格发给工资,从而确保能够选聘到优秀的高级技工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在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上,增设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转岗培训,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经费项目,专款专用。当然,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投入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防止灵活机制之下腐败现象的滋生,保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良性发展。
四、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培养专业课教师
首先,学校应明确专业课教师的目标任务,既要当好老师,管理好服务好学生,又要通过参与操作工作,学到技艺,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国家级高级技工证书。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在工作岗位这个平台上,边动手,边对照书本,理论与实作结合,认真总结反思,尽快地熟悉操作流程,成为熟练技工。其三,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活动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企业管理人员、师傅密切沟通协调,既懂得了学生,更懂得了学校大门外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的充实广博,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教学对象。其四,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肩负双重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总结反思,收集行业发展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超前谋划,及时地调整专业、合理设置专业、培养专业课教师、选聘教师提供依据。
五、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争当知识的弄潮儿,永远站在时代和知识的前沿,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人才市场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专业方向,坚持自学为主。发扬钉子精神,自加压力,挤出时间,学习新知识,争当强者。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和非专业课教师,都需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不参加者,在评优晋级中一票否决,在绩校考核中扣分。(二)10年之内,45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学习一门课程,且获得国家颁发的毕业证书或高级技工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否则,一旦专业调整,无课可教,即退出教师编制,安排其它后勤保卫等工作。(三)专业课教师必须能够从事两门专业的理论课和实作技能课的工作,既得理论,又能带实作,如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评优晋级一票否决,在绩效考核中扣除相应分数,安排课时时优先安排达规专业课教师,专业萎缩或淘汰时,退出教师岗位,转到其它非教学岗位。(四)建立专业课教师的奖罚淘汰机制,接学校需求在规定时间获得毕业证书和高级技工等级证书的,学校给予报销学费等费用,并发给一次性奖励,对在规定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毕业证和高级技工等级证的教师,视专业调整情况,退出教师岗位。(五)对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学历技能等级不达规定者,又不愿意参加函授学习和其它学习,每年都要扣除考核分,直至45岁为止。从教师岗位退下来从事非教师岗位工作,工资奖金等不能享受在岗教师待遇等等。
总之,专业课教师的培养问题是制约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我们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实际,大胆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列支,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专业课教师转型提高,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路百秀,崔锋杰等.教学做合――构建中职专业课教师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机电专业课;整合;必要性;途径
一、引言
本文对仪征技师学院(以下简称 “我院”)机电专业的数学教学调查发现,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数学在机电专I教学中的认识都比较模糊,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不能适应机电专业的发展要求,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整合的必要性
1.学生现状
进入我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部分学生在初中可能就有厌学思想,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数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人都认为来到职业院校就是学技能的,只要学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或技能就足够了,学不学数学无所谓,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非常看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课的学习。
2.教师现状
目前我院的数学老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对数学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对机电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普遍不了解机电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及内容。这就导致教师在讲授数学时只注重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公式和定理的讲解,未能将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甚至有时为了降低知识难度,对教材中的一些数学内容随意增减,一些专业课中需要用到的数学内容学生可能从未学过,给专业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整合的途径
1.根据专业课内容合理安排数学课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学生用的数学教材都是各专业通用的,着重于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因此数学老师在授课之前,需要系统地了解机电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根据机电专业课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次序及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
2.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数学课教师的交流合作
从目前我院的教师现状来看,几乎所有数学课老师对机电专业内容都不太了解,而专业课老师也不太熟悉学生数学课的学习情况,甚至有数学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互相不认识的情况,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要想将中职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较好地整合在一起,加强数学课教师和机电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由数学课、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沟通课程内容,讨论教学方法,合作备课,互相听课,通过讨论建构教学教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地结合专业课内容进行教学,而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可适当穿插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3.数学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
目前我院数学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基础知识不太了解,也不太关心学生的专业需求。因此,职业院校的数学老师要大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数学教师要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参考专业课教材备课,课题的导入及例题的选择尽量和专业课知识有关,加强数学在机电专业中的应用。
4.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学案例
为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特色,体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可尝试将数学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制订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这需要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密切合作。具体可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计划,对教材作相应的处理,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调整教学次序,删减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将专业课的知识点渗透、融入数学课教学中。
总之,数学课是中职学校的基本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要想数学更好地为机电专业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专业技能,一定要做好数学课与机电专业课的融通与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技能突出、素质全面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影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因职业性质和课程特点而与基础课老师存在差异,主要涉及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围绕这三方面就影响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围因素进行剖析。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中职校的专业课教师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职业教育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更需要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即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素养提高为宗旨,通过激发和培养教师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反思,使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专业素养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的价值
1.专业课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能否实现专业化,学校拥有专业化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既关系到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全面推广的关键。
2.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社会影响的需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3.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身发展、实现内在生命价值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中,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要不懈追求。
4.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促进学校发展、打造优质精品特色教育的需要。对职业学校来说,能切实有效地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自身立足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影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全社会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奖惩机制等,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订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群体因素。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工作在一定的教师群体之中。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能否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群体的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修养水平,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内部因素
1.知识因素。作为一个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养分。专业课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决定其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教师有着重大差异,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影响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知识、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2.技能因素。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其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使其受不同层次和类型技能的影响,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教师不但要知道技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传授并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技能。
3.自身发展的动机因素。动机指努力争取达到专业目标的内在驱动力。格拉特霍恩归纳了影响动机水平的若干因素,并认为动机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教师的发展。研究表明,当教师经常评价学生的学习并以积极的评价结果鼓励自己,同时行政人员也给予教师积极的反馈时,教师的动机水平会提高。总之,上述因素会影响教师的动机水平,而教师动机的强弱会作用于教师的发展。
4.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因素。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它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双向互动性。一个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教师,他会有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人格理想,并把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和学生需求等外在因素纳入自身的责任范畴并成为推动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
5.个体反思能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对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又是实现方式。教师只有实施了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将自己从感性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的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等,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9.
论文关键词:中职;文化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即教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或者说要求学生只要会做能做,其他的则不必过多考虑。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家长、学生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忽略对学生进行语文、数学等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导致文化课教师难教,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现象出现。面临尴尬,文化课教学亟待改革。因此,我们在本校师生中做了此次教育调查。
调查目的
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不但会给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带来较大影响,也会给专业课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此,很有必要对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态度、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进行了解、分析,以便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端正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包括(1)学生:高一7个班近450名学生,高二5个班近200名学生,涉及数控、机电、化工、汽车维修、财会、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2)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共35名。
调查方法主要是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统计和分析
(一)学生方面
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目的不明确调查发现,学生中有40%喜欢学专业课,却只有13%愿意学语文、数学、外语(另外47%的学生回答对所有课程都不感兴趣)。但从图1又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文化课对日后专业课学习是有用的。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化课“又爱又恨”。一方面,出于对专业技能学习的渴求,造成了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似懂非懂、隐隐约约地感觉文化课对专业课有用,但不知道真正有用在什么地方。由于文化课底子薄弱,学生对文化课学习提不起精神来,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强行“灌输”,对他们学习文化课的意愿将是“致命”打击,直至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文化课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图2可知,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困难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职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他们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职业学校学习的,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抱有“到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课普遍经历一个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甚至提起文化课就“头疼”的过程。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兴趣。在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多交流。文化课教师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专业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师方面
文化课教师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对文化课教师的调查得知,87%的教师认为所教班级的学生对专业课更感兴趣,对文化课感兴趣的学生只占11%。由于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教师教学方法欠妥等原因,文化课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学生没有应答的现象。每当这时,文化课教师会感到很无奈或尴尬,教学显得被动低效。
文化课教师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由图4、图5和图6可知,由于教材等原因,许多文化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缺乏了解,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模糊不清。所以,在教学上与专业缺乏联系。由于缺乏与专业的联系,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更显得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
调查总结
(一)学生方面
从客观方面看,中职学生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的学生自卑、偏执、不服从教育管理。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业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差。从主观方面看,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来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技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这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但也有较多的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在学校“混日子”,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方面
首先,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其次,文化课教师以会考作为教学目标。他们一是缺乏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二是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想的较多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很少思考“为什么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