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23:1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中,西安半坡古遗址是个典型的彩陶器遗址,出土陶器文物量之大,图案分明,令人叹为观止。彩陶的纹饰图案无不反映那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了宗教礼仪控制了人类的精神,祭祀礼仪所用之物融入了陶器。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艺术品的生产大为改观,不再是玉器和金属为主要材料,而是更多地运用了陶器来做艺术品的原材料,艺术品以及生产资料运用了陶土来制作、生产,其烧造的技术工艺也随之得到发展,因此彩陶质地坚致,“瓷”字开始进入汉字词典,这预示着比陶器更先进的技术开始载入史册。也正是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瓷商们,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来到中国,了解了中国的景德镇,认识了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也正是这一时期陶瓷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可见外来影响的端倪。此一时因陶瓷文化的影响,外来人流不断地增多,佛教文化也相继传入我国。因此出土的彩陶中,佛教的影子尤为突出,开创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先河,印证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陶瓷文化的发展有兴有衰,发展的道路一直不平稳。唐代是陶瓷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展时期,许多精细优质的“柴窑瓷”出现在这一时期,“艺术瓷”颇为观止,这时期柴窑瓷的装饰艺术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到了宋代,陶瓷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花色品种日趋丰富,欧洲及南洋诸国外商纷纷来到景德镇采购名窑瓷。景德镇也因此名声远扬,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China一词的另一个由来是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当时外国人记住“昌南(China)”的缘故是因景德镇瓷器的优质,影响地位不断提高,来到中国(China)就是来到“昌南(China)”。中国的陶瓷产业中心也至此在景德镇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一种蓝色的纹饰一直影响至今,这种单色体彩绘附在白瓷釉下有着非同一般的韵味,这种韵味延续至今还未有任何色彩超过于它,它就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青花瓷”。“青花瓷”的出现,使之形成了一种传世的手工艺文化。进入明代。因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昌盛,因而有了“瓷都”之美誉。这时期除了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领先,绘画艺术瓷也独占鳌头。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当朝皇被景德镇陶瓷技艺的拔高而被感之,明洪武二年公元1 3 6 9年在景德镇特别设定了御窑厂,专为皇家生产陶瓷。有史料记载御窑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在长达540余年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烧制了无以计数精美绝伦的瓷器。因此,御窑厂的设立,是我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客观地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推进了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进入清朝,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就连几代皇热衷于陶瓷艺术。由此推动了景德镇艺术瓷的发展。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种类。明清时期,各类艺术瓷技艺达到高峰,尤其是陶瓷绘画艺术。
陶瓷绘画艺术属精神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它与国画艺术相比较,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陶瓷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物化形态,它包含着千百年来陶瓷艺术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它是一个传承的陶瓷文化,体现着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是整个文化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性一直维系着文化的平衡。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不仅起源早,其艺术形态资源也极为丰富,充慧的艺术家把形态资源运用到陶瓷上,使之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弘扬和发展了陶瓷文化。陶瓷艺术在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独有而又清晰的脉络,姿态风貌各异。世袭制的传承方式保持了陶瓷文化的纯真性和艺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制作环境,其氛围显得安定、和谐,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因此艺术品除越来越注重情感因素外。还注重现代人对生活中物品的需求,现代都市人向往大自然,追求返璞归真。正是这种心态的呈现,以手工单件制作的陶瓷艺术作品与之俱增,其中蕴涵着艺术家们的聪慧、技艺和陶瓷材质的本来韵味,恰好是现代人最为珍惜的,它适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适应了陶瓷文化发展的趋势。
陶瓷艺术是经过人与大自然的磨合与理解之后创作出来的物品,自古以来陶瓷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先辈们使用手工一步步抠出来的,是经过它们自身感情磨练出来的,它能使欣赏者感觉到异样的温暖……。没有先辈的不懈努力,陶瓷文化就停滞不前。细分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陶瓷艺术历史留给今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作品,还有亟须传承的传统工艺文化及其精神。
传统陶瓷艺术虽历经千年的衍变,不但未在变迁中暗然失色,反而愈加具有东方民族的特色,历经时间长河的冲刷,更显现其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科技革命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中,生活的多元化、意识的宽泛化,使陶瓷艺术的传承薪火相传。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存续,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陶瓷印里有乾坤
陶质印材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印章,唐宋时期,景德镇已有瓷印的制作生产。但是由于陶瓷印有较大的局限性,瓷印很难得到发展,因此自明代文彭将灯光冻石作为篆刻材料,石材一直是篆刻材质的主流。随着近年来石材资源紧缺以及一部分篆刻家的不断探索,陶瓷这一材质渐渐重新进入篆刻界并得到广泛的关注。
所谓“陶瓷印”就是以“陶”和“瓷”为材料创作的印章。“陶瓷”一词应一分为二,即陶和瓷两大类: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为“陶”;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陶印有先烧后刻,先刻后烧两种;瓷印多为先刻后烧。先刻后烧的陶印,质地较松软,易磨损。而先刻后烧者,由于在烧制时容易收缩变形甚至爆裂,因此成功率不高。与石材相比,泥坯松软。对于写意风格的印章,可以充分自如的用刀,发挥刀法的丰富性。由于坯体的硬度低于石料,陶瓷印创作已经不是一般篆刻意义上的刀石相向。陶瓷坯体特殊的性质决定了一般篆刻刀法的不适宜性,除冲、切之外,划、拨、剔、铲、剜、削皆可任其放手驱驰。线条或光洁,或浑厚,或刚劲,或圆融,真正做到使刀如笔。但泥坯的松软特性也决定了线条难出细节,且很难达到石质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精细入微的刀痕与锋芒。比如圆朱文一类风格便很难刻制。其他精细类的风格,刻制时亦须极谨慎,一不小心便前功尽弃。当然,陶瓷印的意外崩裂效果如果能变为篆刻家探求自然剥、蚀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未尝不是一种优势。
那么,客家学研究如何才能向纵深发展呢?哪里是它的突破口呢?我认为这突破口应放在客家文化研究上。为什么?因为民系指的就是在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即文化。所以,区别民系最重要的标志是文化。作为南迁汉民族的客家民系、广州民系、潮州民系等等都是炎黄子孙,在血缘上是没有区别的,只能从语言上、风俗习惯上、认同感加上区别。因此,客家文化研究是客家学研究的中心与重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许多矛盾中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抓住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客家文化研究如果能得到深化,客家其它问题的研究也就容易带动起来。
二
客家文化内涵是什么?目前客家文化研究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我随手从几本有关论著中摘录如下:
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的美德;团结奋斗的精神。
崇文尚武的精神,乐善好施的风尚,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
开拓,崇文,爱国,刻苦务实;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尊师重教,热爱知识;勤劳实干,开拓进取;重视家庭,夫妇互助,弟兄和睦;爱国爱乡,不忘祖宗。
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
从上面摘录中可以看出,这些论著对客家文化内涵的阐述,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共性阐述多,个性阐述少。因为这些内涵是和客家文化一样以中原文化为主
体的其它南迁民系文化所共有的,是南迁汉族各民族的共性。世间万物之所以有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的个性各自不同。个性是具体的,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民系文化的个性是这个民系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研究这个民系文化的个性,不仅是把握这个民系特色的需求,而且更是发扬这个民系优秀文化的需要。不善于区别客家文化的个性,客家文化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化水平上。
三
有许多民系文化或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可供客家文化研究借鉴。
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因为巴蜀山川奇绝秀丽的环境,造就了它的独具异彩。《华阳国志·蜀志》,对蜀人特征作了精彩的概括:
一,多斑采文章;二,尚滋味;三,好辛香;四,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五,多悍勇。这就是巴蜀文化的特质,是巴蜀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最突出的个性。
至于燕赵文化,送别荆轲的一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以概括为燕赵文化的个性。“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之士那种不畏、重信义与气节的燕赵之风,乃燕赵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再说与客家比邻的潮州文化,潮人研究学者是怎样概括其内涵的呢?他们认为:潮州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文化,但又不是一般的中原文化,它是作为移民文化进入潮汕地区的。而在汉人入主之前,潮汕地区早就存在了一个百越文化。入主潮汕的汉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不能不产生一种入乡随俗的心理。百越文化由于长期处于自治与半自治的状态,有较强的“山高皇帝远”的边陲意识。这边陲意识在被汉化之后,转移到潮人身上,就成了潮州文化的一个内核,因此,赋予了潮人对正统中心保持某种较自由的心态和独立取向,即使是读书人,虽然也有凡事讲究正宗,以遵古法制为荣者,但也未成为潮人普遍心理。
客家文化研究鲜见如此鲜明的个性概括!
四
客家文化内涵的研究停留在一般化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恐怕是研究者没有从罗香林大师因历史局限而产生的对客家研究欠缺中走出来。
罗香林等大师当时为了批驳对客家民系的污蔑,在正本清源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真理往往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由于过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图求证客家人是纯粹的汉民族、客家文化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这就自觉不自觉忽略客家先民在迁移过程中,观念与习惯不得不受到新环境的挑战,因而不得不有许多变通与修改。特别是客家先民在长江流域停留了几百年时间,楚文化、江淮文化不可能不影响到客家人的观念和习惯。因此,入主闽粤赣三角地区之前的客家先民已经不是中州本土的汉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先民文化也不是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由于过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图求证客家人是纯粹的汉民族,客家文化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这就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当客家先民进入闽粤赣三角地区后与早已存在于这个地区的百越文化的融合。融合后的客家人已大大不同于中原本土的汉人了,融合后的客家文化已大大不同于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
这种忽略而造成的欠缺,影响了后来许多客家学研究者,使他们在研究客家文化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搞“直接瞄准”,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直接对应,把论证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甚至于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等同起来。中原文化是南迁各民系的母体文化,中原文化的特点自然就成为各民系文化的共同属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因此,要善于从共性把握中去把握个性,也要善于从个性把握中去把握共性。
怎样把握客家文化的个性呢?我认为,一是要从源上去研究,即从作为客家文化的母体——中原文化上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那些是仍保留着中原文化基因的,哪些是这些基因的变异与发展,这些经过历史考验仍保留在客家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二是从流上去研究,即从客家迁移过程中的当地文化中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哪些是从异质文化中吸收过来的,哪些是与异质文化混合而派生的,这些吸收与混合的东西,往往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三是与兄弟民系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中容易找出不同点,这不同点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建议
1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系
1.1科技提升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源,只有发展国民文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可以有效传播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文化艺术,从整体上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电影是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一些文化内涵往往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1]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1.2文化艺术可以使科技更加人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下,科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刻。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广告的宣传更加注重广告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广告考虑更多的就是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由于文化的加入,也出现了电视和摄像机等科技产品,将文化艺术推到全新的高度,使科技更加深入人心。深圳的文博会就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好融合,更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桥头堡”。
2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限制性因素
2.1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1)技术集成能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相应作用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大,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构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并不多,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化。(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观念较为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提升。
2.2缺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有些内容能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然而,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城市层面来说,缺少构建能够扶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此外,现行政策的条块分解特点比较明显,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以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与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建议
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例,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有些许差距,文化产业行业结构、市场结构较不完善。基于此,成都积极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值得相关地区加以借鉴,已经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性基地”的光荣称号。
3.1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辅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产、学、研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掌握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配套产业体系,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大的支撑动力。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强。其次,要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2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要制定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要发挥出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且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结合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同时,要对产业转型、产品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等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3完善政策扶持,巩固文化科技创新地位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是联动的,是整体联动和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结合产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2]要对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尤其要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模式要进行适度创新与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链
(1)现阶段,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方向往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中得以体现,数字内容可以有效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如图书到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简言之,所有传统产业被附带上了一种数字化色彩,通过数字化,可以促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如利用3D技术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方面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成都市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大大提升了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了文化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技术环境。这一点上,深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拓展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知名艺术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猛发展。(2)基于文化产业语境下,要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人才智库载体,构建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为了避免黑客的攻击,要加强使用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文化产业语境下,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顺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J].群言,2017(09):34-37.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整体谋划,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繁荣乡村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艺术下乡;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大家好!
妙笔生花,见学子才情;雄辩滔滔,扬书生意气;曼舞欢歌,展青春风采。本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是以"宣传家乡好,建设好家乡"为主题的青少年争章活动。活动要求同学们发现、宣传家乡的优点,在民调工作中要热情接听和回答电话提问,做出积极、客观的评价。在全校员工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各部门、艺术组的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和大力协作,全校师生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历时一月的文化艺术节,今天就要在同学们的欢歌笑语中圆满落下帷幕。在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本届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筹办本次艺术节付出辛勤汗水的各部门、艺术组、年级、班主任和同学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文化艺术节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优秀而富有才气的同学们表达最真挚的祝愿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了同学们对家乡的了解。通过文化艺术节这个载体,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激发同学们的生活激情、学习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本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安排了以"向何芹姣同学学习"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举行了书法和绘画比赛并开展了书画作品展;进行了文艺汇演。这一系列活动无不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素质,陶冶了大家的情操,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这些都彰显着我校学生的艺术才华及表演能力。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有技能的展示,有魅力的体现,有青春的旋律,有思想的翱翔,更有诗意的飞扬??
老师们、同学们,校园文化直接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多年来,我校始终把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建和谐校园作为不懈努力的目标,努力办好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心打造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希望同学们勤于学习,注重实践,自觉培养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品位,努力锻炼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希望各处室、各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重视素质教育,大力扶植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热切期望今后我们的艺术节办得更好、更有水平,更能体现出办学特色。
老师们,同学们,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即将落下帷幕,但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却永远为你们敞开。希望同学们不断努力,用文化和艺术健全人格、提升思想境界;用青春和智慧、用活力和激情,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也希望同学们能体悟学校、老师们的良苦用心,能够将从文化艺术节中激发出来的灵感与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与迎考之中,认真钻研,刻苦学习,积极上进。
同学们,我们的青春正在燃烧,艺术的园地正等待我们去收获!那就让我们保持这种氛围,用激情点亮青春,用知识开启理想之门,用才干塑造艺术人生。让我们为自己喝彩、为家乡喝彩!在民调中,人人都说家乡好,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更美好。
谢谢大家!
校园文化艺术节致辞(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老师们、同学们 :
大家上午好!
四月的校园里流淌着青春,四月的校园里放飞着梦想。在这激情洋溢、欢歌笑语的韵律中,在这豪情满怀、意气风发的日子里,我们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首先,我代表全体师生向今天莅临我校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其次我代表万安中学校委会向全体同学致以节日的问候,祝你们节日快乐,学习进步!向战斗在教学一线的 全体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祝你们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校园有了文化,底蕴才会更加深厚;校园有了艺术,精神才会更加灵动!艺术的魅力在于给人无限的神往,艺术的内涵在于不断的创新,艺术的价值在于给人无穷的力量,艺术的真谛在于永恒的追求。艺术能开发人的智力,艺术能增强人的涵养,艺术能净化人的心灵,艺术能美化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艺术能挖掘人的潜力,找到人的闪光点,它能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并促使同学们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功。
我们万安中学根据教育局提出的《管理水平提升年活动方案》和一六五的工作思路,举办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虽然只有书画展览和合唱表演,但我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为期十天的准备工作中,全体老师,不辞上课的劳累,每天下午坚持练歌,并积极的为活动的开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全体班主任,除了要组织本本班的书画展览和合唱排练外,还要参加学校教师的排练;各班同学更是争先恐后,力争上游,为本班的书画和合唱出力流汗。所有这一切,都让我非常感动,从这里我看到了我们万安中学和谐共进、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听到了万安中刚健有力、稳步前进的脚步声。所以,我要高兴的说,我校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达到了繁荣校园文化、倡导精神文明、塑造优良品格、陶冶高尚情操,积淀文化底蕴,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校是传播文明的摇篮,学校是学生成才的乐土,我们将尽可能排除一切困难,创造好的环境,让每个同学在万安中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引导同学们观察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并得到自由、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各位同学,这是一个挥洒热情、激发活力、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是一个舒展才华、比试才能、超越自我的擂台。艺术节的舞台已经搭好,艺术节的帷幕已经拉开,艺术节的序曲已经唱响,拿出你们的绝活来,到艺术节这个大舞台上来尽情演绎吧,用青春、用活力、用激情展现自己的特长,放大自己的亮点,显示自己的才艺和风范;让全校为你欢呼,为你骄傲,为你喝彩!同学们,你们是万安中学的希望,也是万安中学的骄傲。万安中学因你们而存在,有你们更精彩!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幸福校园;我们发展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学校。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会披荆斩棘,大胆探索,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实有力的步伐,为学生成才而拼,为学校发展而搏,力争使我们的万安中学一年有变化,二年有进步,三年大发展。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相聚这里,歌声与微笑同在,祝福与快乐同行。我希望全体师生,在演出过程中严守纪律,尊重他人,认真演出,认真观看,以高雅的行为举止,展示万中人高尚的人文情怀;用你们礼貌的、热烈的掌声,热情的欢呼声和洋溢着青春的歌声展示万中师生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希望大家高昂的歌喉唱响心中的宏愿,用妙手描绘出万安中学未来的美景,用青春的活力创造绚丽的生活,用横溢的才华创造我们万安中学美丽的明天!
最后,让我把深深的祝福送给大家:衷心地祝愿老师们、同学们工作顺利,学习进步!祝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身体健康,事事如意!祝我校艺术圆满成功!
校园文化艺术节致辞(三)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欢聚一堂,隆重举行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对本届艺术节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在本次艺术节筹备期间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老师、全体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
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我校历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方面的人才,有着独特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资源。校园艺术节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学校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也是学校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一种最有效的展示。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既为同学们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也为我们的校园生活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营造了团结、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老师同学们,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创新进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类
由官办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艺术类讲座,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范畴。这一类文艺讲座或沙龙通常具有规模大、质量高、主流化等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上海图书馆讲座、上海博物馆讲座、(原)上海美术馆讲座等。
上海图书馆讲座
上图讲座努力为广大市民和求知者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搭建领导、专家、学者与普通大众广泛交流的平台,形成人人共享的“城市教室”和“市民课堂”,以知识增强人们的力量,以智慧展现城市的魅力。
上图讲座自1978年开办“大型宏观信息”系列讲座以来,逐步成为“学习型城市”中一道亮丽的“知识风景”。近年来,伴随着全社会“讲座热”的兴起,上图讲座更诞生了“都市文化”、“名家解读名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发展讲坛”、“世界与上海”、“信息化知识”、“知识与健康”等系列化的讲座和“法律知识”、“市民与法”、“院士讲坛”、“国际科学家讲坛”、“青年讲坛”、“学生讲坛”、“新世纪论坛”等一大批的新兴品牌讲座。
二、民营美术馆
艺术教育一直都是美术馆的重要功能之一。上海的各家民营美术馆根据自身的艺术定位和风格,以公益性沙龙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和推广,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艺术夜生活”、民生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艺术沙龙等,都因其鲜明的特点和多元化的主题而拥有一批忠实的爱好者。
上海外滩美术馆
“艺术夜生活”是上海外滩美术馆(RAM)长期开展的一个文化艺术活动的阵地,每周末提供免费的艺术沙龙或讲座。“艺术夜生活”因其活动持续性、先锋性和多元性而在同类型的文艺沙龙中更为突出。创始时间:2011年4月
三、各国领事馆文化处沙龙
上海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通融的重镇,在多样化的文化沙龙阵容中,各国驻沪领事馆的文化沙龙是特别而又活跃的一种类型。这些文化沙龙搭建了文化艺术交流的常态化平台,也为异国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深度学习的通道。
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British Council 是英国负责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组织,成立于1934年。在上海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为依托开展活动。
在艺术领域,British Council把最具创意和活力的英国艺术介绍到中国。在科技领域,则不断努力增进对英国科学创新的认知,加强中英两国年轻科学家的联系与交流,促进科学技术领域的教育与合作。在教育领域开展的项目包括推动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英校际往来、英国教育推广、英国职业和学术资格认证和英语学习等。
荷兰文化馆(世博期间园外展馆)
荷兰文化馆(DCC)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的“800秀”文化创意园内。来自荷兰的艺术家们在这里通力合作,呈现精彩纷呈的演出、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
荷兰文化馆是在荷中艺术基金会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由经验丰富的基金会负责人Martijn Sanders先生和Monique Knapen女士负责统筹协调,并由全球领先的活动管理公司Auditoire提供支持。通过与荷兰驻上海总领事馆、世博园区荷兰国家馆和上海静安区政府密切合作,荷兰文化馆成为唯一一个在世博园区以外开展项目的世博官方展馆。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多年来致力于促进中法两国艺术家和文化人之间的交流,让两国的艺术家们能够有一个沟通的平台。
西班牙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处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
文化处始终致力于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及图书馆的运用来推广西班牙语言教学及宣传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向所有公众提供馆藏,包括4500多本书籍、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教室。
文化处从属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馆和塞万提斯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创建于 1991 年,旨在推动西班牙语教学、传播西班牙及其他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推广的内容包括对西班牙或者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学家或艺术家在音乐、历史、哲学思想、科技、舞台艺术、造型艺术、电影、视觉艺术以及在西班牙语国家文化范畴中标志性元素等各个领域的展示,推广的实体工作就是倡议或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机构。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负责履行歌德学院在上海的职责,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德中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内容覆盖建筑、城市规划与建设、电影、文学、音乐、舞蹈等诸多领域。
四、民间活动主办方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的文艺沙龙之外,还有更多民间自发的文艺沙龙活动。它们之中有来自文化企业的衍生产品,也有公益性的文化艺术平台。自发性使这一类的文艺沙龙主题更为多元,形态更为多样――虽然有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是层出不穷的沙龙活动和文艺爱好者们的自主选择也最终促成了这一领域内较为良性的竞争机制。
青公馆
青公馆,“青年志”的开放办公室。最早是一个北京胡同小院,2012年在上海建立了分部。它既是一群相信工作和兴趣可以完美结合的年轻人日常办公的场所,又是一个为更多年轻人准备的公共空间。青公馆每月定期举办“黄油青年会议”,是在年轻人中具有相当号召力的文化类沙龙。
“青年志 | OPENYouthology”,由青年志”China Youthology“团队创立的非盈利平台,旨在以真实、开放和独立之态度,专注呈现和传播中国年轻人的“梦想,行动与反思”,并推动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开放青年志包括“中国青年观察”、”黄油青年会议“、”青年志基金“和”青年志学院“四个独立子项目。“黄油青年会议”(Butter Youth Conference)是青年志定期举办的年轻人分享活动,一月一期。每期邀请不同的年轻人来分享他们的故事,谈论他们的梦想、热爱、正在进行的项目、生活中的思考……旨在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发声和交流的平台,以启发和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追求梦想。
2666图书馆
2666图书馆是五个上海文艺青年合伙开办的会员制私人图书馆。五个老板有时尚杂志编辑、书评人、文化记者、影评人等。图书馆的想法缘于一个念头:家中的藏书或许一辈子也读不完,为什么不拿出来分享呢?于是大家拿出各自家中藏书,又采购了新书,加上出版社和友人的捐助,开出了这家图书馆。图书馆设有150大型投影,蓝光放映。目前藏书三千余册,以文学小说主打,约1/3为原版书。任何人都可以来馆免费阅读,外借则须办理会员卡。创始时间:2011年5月
东篱文艺沙龙
东篱文艺沙龙是由上海东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的绘画、创意DIY沙龙。主要活动内容包含文艺沙龙、亲子艺术活动、企业艺术课程三个部分。在同类文艺沙龙中具有一定知名度。
朋歌
咖啡馆文化沙龙,经常举办读书、诗歌、电影、话剧、音乐等主题的文艺沙龙。这一类型的文化沙龙在上海还有很多。创始时间:2009年
如今形形的设计展,艺术展层出不穷,且都承载着种美好的愿景,让设计改变生活,让艺术走进观众。这种竭力推广文化艺术教育的出发点是非常积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对品质生活的向往也愈加迫切。大量的艺术设计传播可以为热爱艺术的公众提供一个丰富的文化滋养的平台。不过如何让艺术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拘圄在业内人士和媒体圈内。如何更多地培养和拓展热爱文化艺术的观众,让传播的力量达到最大化?
伦敦的蛇形画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考方式。自2000年开始,这家著名的英国画廊每年都会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建筑师在画廊所处的海德公园内,进行场实验性的临时建筑设计。结果是,这一小小的活动成为国际建筑界每年引领期盼的年度建筑盛事――蛇形画廊夏季临时展馆,当地媒体和公众称其为夏亭。让人乐口称道的是,仅经过九个寒暑,夏亭每年吸引的参观者人数达25万人次,俨然成为伦敦每年夏季时节的地标举办文艺展览,休闲聚会的绝佳场所。
于2006年参与夏亭设计的建筑师库哈斯认为夏亭不只是建筑的创新思考更是一连串的事件与活动的集合。设计者提出的空可不仅在建筑上引发辩论,更提供人与人之间经验交流与分享的机会。的确,当时在夏亭内由他主持的24小时马拉松活动对于原本对建筑与艺术并不是很熟悉的民众,创造出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许多人原本只是在假日里到公园里走走,但在休闲的过程中也无意间参与了建筑与艺术交流的活动。这应该是让小小的蛇形画廊名声在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夏亭每年的案子都是很棒的尝试,带给公众和设计师很多异于日常空间的经验。从2000年扎哈的花瓣式建筑开始,安藤忠雄,库哈斯,伊东丰雄,奥斯卡尼迈耶、法兰克・盖里妹岛&西泽等大腕级建筑师都是这支强大建筑师行列中的一员。去年,妹岛和西泽的设计更是让夏亭与鸟巢等大型建筑一起跻身英国卫报评出的过去十年十大城市建筑。建筑波浪形的铝制结构让它宛如一缕轻烟一样于林中自由流动,没有围墙的设计更是让参观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从任何地点进入建筑参观。
7月10日,2010年度的夏亭已经向公众开放。今年担纲设计的是以大胆梦幻著称的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与去年妹岛建筑的优雅不同,努维尔创造了一座热烈奔放的红色夏亭。“当你直视夏日艳阳,然后你眨了下眼睛,世界将消融在一片红色光晕中。”建筑师感性的解释着设计的灵感来源。努维尔的夏亭不只是在建筑外墙上刷上红色,在外部的红色钢架和红色帆布篷下,是红色的橡胶地板,内部空间点缀着红色乒乓球桌、红色桌椅,红色桌棋。即使是礼堂,咖啡厅,也是红色的,就像咖啡厅里的红色冰箱一样。而且,为了防止游客找不到展馆,展馆的一侧矗立起一块高12米的红色玻璃墙,墙体像某种巨大的指示符号般从草地生长出来。被努维尔称作“太阳眼镜”的这堵红墙以一种令_人不安的倾斜角度向着夏亭主馆倾斜,仿若要威胁到夏亭的存在,为整个设计增添了戏剧性和刺激感。
夏亭的使命将于10月结束,虽然在保留时间上总让人觉得过于短暂,但逐渐累积成的传统已经深入人心,昙花虽逝而美犹驻。而且,夏亭的成功证明,纵使没有悠久的历史,只要是有富于创新的想法,一样可以在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提升民众的艺术素养上发挥积极作用。
艺术教育在当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中华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教育的背景,艺术教育更应该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艺术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艺术教育中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艺术教育;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一、艺术教育传承的重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我国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和文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文化是哲学,因为哲学是探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哲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待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怎样在当前的社会中继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怎样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教育,所以,需要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大力宣传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大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创造力。
(二)建设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党的十报告中提到需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即“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高校平台进行宣传传播,逐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材中,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融合。利用高校文化传播的平台对传统文化传承,完善高校文化教育体系,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有助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共同构建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
二、艺术教育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屹立不朽的根源,因此它也具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一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倡导的“中国梦”宣传紧紧相关联。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可以展示出中国梦的内涵,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强大的爱国责任感。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根基,通过宣传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可以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除此之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根据艺术教育独有的教育方式和特点,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规划教学内容,把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做到井然有序,突出重点,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教育课程建设上,可以对课程体系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更深的层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后能够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接班人。除此之外,在教学方式上,可以拓宽艺术教育的领域,可以结合我国多民族特色文化进行艺术教学,把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中来,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地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地方特色戏剧等等,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完善高校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质量
(一)规范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教育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领导者,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高不高,取决于教育的师资力量够不够雄厚。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来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对教师定期实施艺术教育培训,从而促进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能够有更好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来看,建立优秀的传统文化名人课,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研究者等等,邀请名人来亲自讲解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除此之外,可以在高校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邀请优秀的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进行讲授,把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相融合,对广大师生产生影响和示范带头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二)建立传统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教师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评价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监督手段,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教学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不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非常重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定期开展监督工作,对优秀讲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它能够体现出艺术创造者的思路和其想表达出的情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的展览馆,充分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让学生在参观和展览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此外,在科技不断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宣传,将传统文化通过数字网络进行传播,吸引大众目光的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融入创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的传承,我们需要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服务社会。高校需要贯彻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拓宽艺术教育的渠道,在集成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责任。
作者:刘江婷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传承的途径简析[J].四川戏剧,2016
[2]王洪斌,朱效刚.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4
[3]刘磊.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J].鸭绿江月刊,2016
[4]王希.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研究[J].音乐大观,2014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技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53 -01
紫砂是我国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太湖之滨——江苏宜兴。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人人皆知的世界制壶中心。宜兴紫砂以她古朴、内秀、五彩的颜色,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一辈一辈的优秀艺人、大师们的传奇故事,吸引了国内外人的欣赏、追捧。
紫砂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刻的起源、紫砂陶刻艺术和造型艺术是宜兴紫砂的两支主要命脉紫砂陶刻在明代万历年间日渐风行,时大彬之秀丽,沈子澈之浑朴,陈子畦之飘逸,皆负盛名。清末民国初时,刻陶就成为一种特有的职业,当时就出现了一些刻壶高手,声名响亮。上世纪30年代紫砂业掀起了紫砂与陶刻融汇一体的新。紫砂陶刻审美价值观是着随紫砂陶的制作历史一步步形成的。文人墨客参与其中,增加了紫砂的艺术性,使得陶刻作为一门深厚的学问,而清代陈曼生的横空出世成了紫砂陶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切壶、切茶、切情、切理,契合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集诗、书、画、印刻于一壶。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 紫砂陶的虚怀若谷的内涵文化,是由一批各个时代的紫砂艺人造就的。他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使之出现今天的盛世陶文化。在研究紫砂陶文化的同时,必须研究其陶上的装饰文化。紫砂陶装饰有镶金丝、银丝、泥绘、色绘、绞泥、贴花、浮雕、缕雕、陶刻等。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 ”草书五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陶刻是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有刻底和空刻两种形式。刻底是用毛笔在坯体上打好墨稿,或用蜡纸把书画稿印在坯件上,然后用刻刀依墨稿刻划,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空刻是直接用刀在坯上刻划。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先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紫砂陶刻的艺术创作需要作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艺术基础,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内容、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来综合表现作者的艺术造诣,作品论艺之法度和任何一种艺术一样以韵律为主,而非“模象体势,别形似而无精神之态”。其中包括良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和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及造型技能。从陶刻艺术的发展历史看,是由于包括陈曼生在内的许多文人雅士书画名流直接参与陶刻艺术的创作,才使陶刻艺术真正完善和成熟,形成特有的艺术体系。因此,陶刻艺术就必然深深地烙上了文人雅士的烙印。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地喧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陶刻的技艺家们在紫砂茗壶上作书绘画,蕴含古朴雅致的艺术风格。书画笔法遒劲有力,形成了集诗词书画印为一体的紫砂陶刻艺术。“壶随字贵,字依壶传”,因此在历代紫砂器中,有许多因为壶上字画流传而价格一再翻倍的紫砂工艺品。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壶,涤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参考文献:
[1]《佛山陶瓷》.2013.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原生态民族唱法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标志着全球已达成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共识。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维持文化生态的平衡如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前提和需要。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语言丰富,因而声乐种类繁多。中国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唱法上已经形成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共存的百花盛开的繁荣局面(这里的民族唱法特指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唱法)。在此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笔者就原生态、民族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发表一己之见。
一、原生态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和个性的体现,首先应当受到提倡和保护
原生态唱法是中国百姓在生活的自然空间中,以自然的发声方法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改进发展而来的。它不论在演唱的语言、内容、形式还是技巧上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它多元的音乐风格、鲜明的民族特性、个性化的演唱都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其不可替代的相对的文化价值。近年来,主流媒体上的大量展示使人们对原生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青歌赛中朝鲜族卞英花古典的演唱、蒙古族的呼麦、李氏姐弟的海菜腔、扎西拉宗的康巴弦子等众多鲜明地方色彩、浓郁民族特色的演唱,都给大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使观众认识到中国除了有以郭兰英、李谷一、阎维文、、宋祖英等为代表的民族唱法外,还有如此丰富、有个性的声乐文化。
原生态是培养艺术家的沃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声乐教育家万昌文教授也曾经说过,要唱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就需要用民间音乐的风格和唱法。民族歌唱家大都有向原生态学习的经历,如吴雁泽到鄂西向放排工学习“打啊哈哈”后,才将《清江放排》唱得更加腔正味浓。胡松华曾深入40多个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曾向彝族歌手白素珍学习过“海菜腔”,向“草原长调之王”哈扎布学习过“若古拉”,向藏族“囊达”大师扎西顿珠学习过“真园”,向“花儿歌王”朱仲禄学过“花儿”,还学过维吾尔族“木卡姆”、苗族“飞歌”等原生态音乐,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原生态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和源泉,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所在。它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也体现了中华各民族的神韵,独特的审美品质以及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彰显出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无穷的音乐智慧。
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他诸多原因,使原生态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地威胁。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和制度并加强对其实施的力度。特别要重视对原生态的搜集、整理以及对传承者、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媒体应该更积极地引导大众对原生态的关注和认识。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增加更多原生态的内容等措施来保护和提倡原生态,这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二、民族唱法作为中国民族声乐共性的体现也应受到提倡和保护
以学院派为代表的民族唱法(以下简称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民族语言基础之上的,适合民族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表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反映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这些特征上,它与原生态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它继承了传统民族唱法的精髓,主要以汉民族为审美主体。它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早在1963年,总理就曾经指示要研究出一套不同于别人,训练嗓子基本功的民族的歌唱、民族的发声方法,这就要求确立自己的民族唱法。要确立一个唱法或建立一个学派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简言之,要有共性作为评价的标准。以学院派为代表的民族唱法正是这样做的并且发展得很快,已经能够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代表走向世界,在新加坡、宋祖英在悉尼和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的独唱音乐会就是有力的证明。而且它已经被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接受和喜爱,其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系是其他原生态所无法替代的。它的共性化使其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由此可见,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如果说原生态是强调中国民族声乐的个性,那么民族唱法则是强调共性,是中国民族声乐这一问题矛盾的两个方面。樊祖荫先生也曾说过:“音乐教育的规范性与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特征有着天然的矛盾,但并不能丢弃任何一方,应学会两条腿走路。”①因此,笔者认为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应该共融互补,共同繁荣我国民族声乐,从而达到提倡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的。
至于田青先生所说“在规范化的歌声里不要说历史,常常连人性都感觉不到,感觉到的就是技术”。②这恐怕有些绝对。宋祖英在维也纳演唱的《孟姜女》,虽然外国人听不懂歌词,但观众热烈的反应说明他们听懂了音乐,听懂了艺术。况且国内更有数不胜数的民族唱法的忠实观众,他们中有几人能听出技术上的孰优孰劣?绝大多数是被歌唱家的艺术感染力所吸引,并接受和喜爱民族唱法。田青先生还说:“这个民族唱法很了不起,最适合歌颂,因为它宏大、亮、通、透、传得远,这种颂歌式的民族唱法就变成了我们唯一的民族唱法……我们的民族唱法就是‘颂’,你听几个有名的歌手唱过几首爱情歌呢?我们的民族唱法唱什么?党、祖国、母亲、父亲、战友、长江、黄河等。”③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是对民族唱法稍有些偏见。就算民族唱法只唱颂歌,颂歌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就文化层面来讲,它也是多样文化中的一种,也应该被保护和提倡,更何况它还有如《兰花花》《望月》《五哥放羊》《孟姜女》《小背篓》《辣妹子》等许多颂歌以外的内容。
声乐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声乐均为世界多元声乐文化的一元,都有其相对的文化价值。尊重不同民族声乐的差异性和平等价值,保护和提倡声乐文化多样性,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也是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注释:
①刘晓真.专家说“原生态民歌”[J].艺术评论,2004,10:34.
②③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9:20,18.
参考文献:
[1]刘晓真.专家说“原生态民歌”[J].艺术评论,2004,10.
[2]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9.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J].中国音乐,2005,4.
[4]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J].音乐研究,2004,4.
[5]王磊、赵英华.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义[J].中国音乐,2006,4.
[6]杨仲华、尤志国.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J].中国音乐,2005,1.
[7]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2.
1设计方案的总体构思
空间、功能的多元复合型是城市文化中心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案中主要有四大功能分区,分别是:(1)演艺中心:含演艺中心、影剧院。(2)文化中心:含文化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3)旅游中心:含旅游接待中心、餐饮配套、旅游商店等。(4)管理办公:含文体广电局办公、电视台、综合物管。基于对泸县龙城文化中心核心内容的分级处理,我们对其进行优化配置。演艺中心空间体量巨大,专业性要求高,人流集聚性强,靠地块西南方设置。使其成为主干道城市立面的重要组成元素,设有多方位及不同标高的出入口,有利于大量观众的集散。入口前区拓展为市民广场,面向泸县旧城区与城东新区。这样,演艺中心就具有了东、西两个可视距离较大的开阔空间,为其成为地标性建筑创造了可能,同时也给东南主干道交叉口提供了城市广场。市民广场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不仅可以承担集散的功能,同时可作为室外演出场地,汇聚大量人气。再次,尤其在县级城市,局部放大的广场空间能协调文化中心这种大体量建筑与周边道路失调的比例关系,减轻大尺度建筑对人的压抑感(图2)。美术馆和文化馆活动项目多,以动态活动为主,位于南侧负一层(平街层)和一层,设有独立入口。城市开放空间与文化展示空间相互交融,提高了空间的流动性。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置在美术馆的楼上,通过竖向上功能的咬合合理组织流线。基于集约复合的原则,美术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门厅通过一个共享空间统一组织。这个共享空间是建筑中开放功nda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整个建筑具有标示性的入口空间,将建筑内部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室外延伸。图书馆设置在建筑西北侧三至四层,相对安静。辅助办公空间采用集中设置加部分功能如图书馆等辅助管理空间分散设置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地块西北侧设有地面车位及卸货通道,地下一层设车库与设备用房。各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整体,形成一个变化丰富,主题鲜明,空间有机,形象独特的立体城市聚落(图3)。在竖向设计上,利用基地原有高差,通过连接不同标高的城市开放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将市民从各个标高引入室内空间和庭院空间,增加空间的流动性。
2历史文化与风俗民情的提炼与再现
2.1建筑形态的地域性表达县级城市文化中心的建筑形态是展现其建筑属性的最直观的形式,如何从建筑形态上体现当地龙文化的特点而又避免流于标签化、符号化是本次设计的难点。在我国城市文化中心的实践中,能看到一个个新颖花哨的设计概念的提出。但是,这些城市文化中心项目中所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是在建筑形式或者总图布局上追求一个“像什么”的效果。虽然乡土概念的表达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地域性,但是面对现代化的大型公共建筑,需要在形态、功能和造价三者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建筑的语言展示其地域文化特点[2]。在本案中,建筑形态的灵感来源于雨坛彩龙(图4)。由于功能组合复杂多样,平面造型难以运用自由多变的形态。为了融合泸县悠久的龙文化背景,同时满足功能需求,设计方案采用规整的平面形制,演变出立面丰富的变化(图5)。这保证了结构的简单,实施的可行性,从而降低造价。在保证文化艺术中心整体体量完整的前提下,我们将其形体进行横向划分,采用立面高低起伏的手法模拟舞龙时龙身起伏摇摆的动态,整个建筑如巨龙一般鲜活灵动、一气呵成。
2.2形式原型的抽象和转换“原型”的概念早在中世纪早期乃至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就有提出,而后持续影响到多个学科领域[3]。在建筑学领域,原型是形式结构和心理意向的统一体,他承载了特定地域的特定群体的集体记忆,所以形式原型的出现可以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城市文化中心的设计中,通过对地区形式原型加以提取抽象,使其以建筑的语言加以表达,从而实现建筑和地域的深层锚固,并凸显地域性的特征。设计者们通过对当地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龙脑桥”进行原型提取,采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形成相互连接而又各自独立的布局方式。这是对传统“龙桥”的重现,也是在合理布置功能空间的前提下将风景从不同角度引入建筑中的策略。纵横双向形体的建构方式架构,一方面模拟了龙桥的形态,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形成诸多院落空间,从而回归了传统建筑的本体(图6)。
2.3建筑表皮的符号化提炼建筑材料与建筑形态的关系十分密切。早期的建造活动中,人们就地取材,造成世界各地的建筑从建筑形式到建构逻辑千差万别。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现代化工业材料的普及,一方面均质化了各地材料的建筑语言,另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也丰富了材料和建筑表皮表达建筑特点的可能性[4]。设计者通过现代材料的使用与当地传统文化符号的提取以突显建筑的自身个性。泸县艺术文化中心的建筑表皮使用金属压型夹心板,表面由特殊涂层处理,跟随立面的起伏变化进行连续的弯折,一气呵成。表皮的连续弯折保持了建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建筑立面使用双层Low-E玻璃幕墙作为主要围护结构,采用菱形斜交杆件支撑,同时采用特制的箭头形砌块错叠砌筑成为镂空墙体,巧妙地模拟龙身的鳞甲,将生物学的表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建筑既与历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又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建造材料,将时代感与历史性完美结合。
3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文化中心的建筑功能日趋复合化,其社会性与城市性表现日益明显。作为文化展示的载体,文化中心也有着展现地域文化、表达地域特性的内在需求[5]。在此次设计过程中,我们试图结合当地情况,透过建筑设计来表现泸县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并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能为之后的文化中心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作者:胡珑铧 单位: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齐家文化艺术早在旧石器时代,甘青宁新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在西北部甘青宁干旱绿洲地带,原始旱作农业和畜牧业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曾扮演了重要角色.面对如此令人神往的甘宁史前文化,我们探索着出土文物的瑰丽背后透露出的独特的经济学地理学背景.齐家文化因1924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时,认为它是该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就是说他认为甘肃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于齐家文化.1945年,夏鼐先生在广河阳洼湾遗址发掘了两座齐家文化墓葬,在墓葬填土中发现了仰韶文化的陶片,从田野工作中第一次判明齐家文化的相对年代要晚于仰韶文化.据更加精确的碳14测定结果,在考古学上,齐家文化代表了甘宁地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父系氏族公社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距今五千年左右,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050至1915年前后.甘肃河陇地区在远古是一片广袤沃土,孕育了马家窑、马厂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甘宁地区大量发现,典型遗址有广河县的齐家坪,永靖县的秦魏家、大河家,武威市的皇娘娘台,天祝县的海藏寺等遗存.整体看来,齐家文化既是先前仰韶彩陶文化的尾声,又是原始青铜文化的始发,同时在农业、建筑上有独特的发展.齐家文化受西北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较大,与中原的夏王朝基本处在相同的年代.其分布范围相比黄河上游其他远古文化都要广.东起泾水渭河,西到湟水流域,南抵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旗,横跨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四个省区.迄今为止,在此区域内已发现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共350多处,挖掘出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齐家文化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在经济学上,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包括了父权制确立、私有制产生、发展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武威县西北部皇娘娘台遗址的四次发掘,共发现房址6处、窖穴65个、墓葬88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铜器和卜骨等遗物.
这里首先发现了男女合葬墓和铜器.各地的文化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相比较其他遗址而言,武威市皇娘娘台文化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尤其是皇娘娘台文化区的私有制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为明显.父系氏族公社主要成员是由同一父亲所生的几代人及其家庭,随着一夫一妻制代替对偶婚制后,形成并巩固的.人们靠血缘关系维系氏族组织,生活在以集体共有为基础的原始共产制度下.当私有制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在血缘之外可以收养其他的人员和奴隶,除了共同耕种田地,衣食储存,氏族还占有剩余产品.齐家文化便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急速发展和变化时期.锄耕农业进步发展,以轮制陶器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交换关系的扩大,成为促使父权家长制家庭不断加强和原始社会逐步趋于解体的因素.虽然部分沙漠地区和北方其他沙漠草原地区采集和狩猎仍在当时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使得游牧部落从其他生产劳动的氏族部落中分离出来.武威市皇娘娘台遗址内发现有40片左右的卜骨,材料都系牛、羊肩胛骨,羊骨为主,除此之外另有其他墓葬中发现的800多件猪骨,说明了当时发达的畜牧业和较高的饲养水平.当时农业工具的技术更新,也使原始锄耕农业成为甘宁部分地区的主要的经济部门.个别地方还发现了用鹿角制成的短柄鹤嘴锄、骨耜等工具及其使用痕迹.石斧、石刀、石镰、石锛、石铲等生产工具,在材料的选用上采用硬度较大的大理岩、凝灰岩、细砂岩、粉砂岩.除石质工具外,还有骨质生产工具.用来深耕土地的三角形石犁,大幅度加长石刀,增多穿孔的骨镰,多用管穿法钻孔,在手握式工具的基础上形成复合工具,一器多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位于永靖县莲花城西南部的大何庄遗址,其房屋和居住面遗存为研究齐家文化的农业产量提供了实物资料.从发掘材料看,当时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永靖大河庄遗址的房子、灰坑、墓葬出土的陶器中都发现有粟,而且普遍发现在遗址的深窖穴中,可见当时粮食的收获量很大可有窖藏盈余.在磨制石器技术的基础上,琢磨玉器的工艺有了突出的进步:切割、钻孔(单面钻、两面钻都有)、琢磨、抛光等技术都已经形成.齐家玉文化接受了良渚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琮、璧为主的玉文化.
出土的玉器有斧、锛、铲、凿、钺、多孔刀、镯、环、佩、璧、琮、多璜联璧等.玉材主要是甘肃本地产,有墨绿色、艾绿色、青色、豆绿色,其中以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村的三节绿玉琮和瓦珑绿玉琮为上品.原始社会后期,甘宁地区生产工具的改变,使得农业飞速发展,最终导致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使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制陶技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技艺,只为少数专业的生产者所掌握.这些富有生产经验、擅长特殊技术的陶器制造者,把原属氏族共同事业的制陶业逐渐变化成为他们个体家庭的专业,成为他们所专有的陶窑.齐家坪遗址在70年代进行过发掘,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墓中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及夹砂红褐陶.器表除素面外,主要是篮纹和绳纹.典型器形有大双耳罐、高领折肩罐、豆等.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早期的陶器是手制的,晚期则多为轮制.从发掘的遗址看,大部分分散在房前屋后,不在公共地区.按陶色分有红陶、橙黄陶和黑陶,,还有部分灰陶.按质地分主要有细泥陶和夹砂陶.主要器形有碗、豆、鬲、鼎、壶、钵、盆、瓮、瓶、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多口罐等,其中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纹饰有篮纹、绳纹、锥刺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东乡族自治县林家遗址出土了很多的用高岭土制成的、工艺水平极高的黑彩盆、钵,内外有彩,主要花纹有弧线三角纹、钩叶圆点纹、蛙纹、鸟纹、带状网格纹,圆点波浪纹等,突出反映了当时的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已刻画出整齐纤细的花纹,还出现了仿编竹镂空的技艺,显示了新的艺术创造能力.永靖大何庄出土的陶塑人头长颈怒目、形态逼真,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陶鸟头也是十分生动.为了一次烧制较多数量的陶器和烧制大型的陶器,需要扩大窑室,加强了火力,使得窑的温度可以高达1000℃左右.这种高温操作技术,为金属的冶炼打下了基础.齐家文化武威市皇娘娘台遗址中出土的红铜刀、红铜锥铜凿及铜渣,就在从陶窑的高温技术中发展来的.除此之外出土的铜凿、钻头、刀、锥、斧、环、匕以及铜镜,既有冷锻,也有单范甚至合范冶铸.成为齐家文化生产力水平发生飞跃的重要标志.齐家文化房屋建筑发展方面,现已发现房址的遗址有秦安寺咀坪、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河庄、姬家川等处.寺咀坪遗址,位于秦安县北部,白灰面房子6座,其中3座房子保存比较好.
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室内居住面和墙壁下部都铺有一层坚硬光滑的白灰面具,有一定的隔湿防潮作用.这和当地当时的地理气候是密切相关的.受史前光热水资源地域分异、暖期气温和降水不断增加引起的自然带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推移的影响,齐家文化时期前半段,气温和降水都较前有所下降,但气候仍较今温暖湿润,因此,齐家地区人类农业活动的范围维持了原来的水平并有所扩大.耤河流域河谷阶地因其独特的土壤、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成为古农业的摇篮.河谷阶地地势很高、排水良好,土质干燥、结构稳定,有利于营建居室.居住地周围的河水、沟溪宜于狩猎和捕鱼.河谷阶地处于山地和山坡林地边缘,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易于杂交,改变遗传性状,产生新的旱作物.而且地处两面临沟,便于防洪、防御进攻和自由迁移.
综上得之,齐家文化是由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发展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性的劳动在集体农业、畜牧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门类中占居了主导的地位.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男性在社会上支配权的确立,母权制慢慢地过渡到父权制.集体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渐积聚.相比之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冶铜业和先进的房屋建造技术.作为一支甘肃地区地方性文化代表,它既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生活形态上也必须适应于西北大地特殊的地理气候.与中原同期的夏王朝相比,齐家文化在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生活建筑形质上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技术规模和审美旨趣.可以说正是齐家文化所处的经济学地理学背景蕴育了其独特的玉石、青铜、彩陶和建筑艺术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