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03:2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操作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The nursing operation skills of nursing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 family and community, and is the key to nursing students performing the care work after graduation. The author strengthened the training of nursing operation skill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practice teaching, which had achieve better results.
关键词: 护生;护理操作技能;培养
Key words: nursing students;nursing operation skills;training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82-02
0 引言
护理操作技能是护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使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的扩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生护理操作技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也是护生毕业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如何培养护生的护理技能操作,一直是我们护理教师多年探讨的话题。笔者通过多年教学探索、研究和实践,在培养护生操作能力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护理实训基地是护生学习练习护理操作、掌握护理技术的重要场所。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1]。充足的物品可以让护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因此,我们的护理实训基地力求模拟现代化医院的布局来设置。当护生穿着护士服,戴着燕尾帽,精神饱满地走进实训室,就能看到宽敞明亮的护士站,干净整洁的病房,摆放有序的物品,就跟来到医院一样。实训课上,我们有较充足的实验用品分发给护生,让她们反复练习,如上注射课时每人发一副注射器练习药液抽吸,每人发一条止血带练习扎止血带等。充足的实验用品和较好的实训环境保证了护生护理操作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 用较美的操作技术吸引护生
护生进入护理实训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丁格尔的雕塑,南丁格尔端庄、高贵、典雅的气质令人敬仰,给人美的感受,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操作时不仅要技术娴熟,而且要做到操作美,给人美的享受。要使护生达到操作美的境界,教师的操作技能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表情、动作、姿势是护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能以规范标准、干净利索、优美大方的动作完成整个操作,能给人美的感受,自然会吸引护生,从而提高护生对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些,要求教师上课前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操作,示教时把操作美展示给护生,激发护生对操作的激情。
3 用规范的操作引导护生
实践教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教学方式,要让护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教师要以身作则,规范示教,课前加强集体备课,做到操作规范一致,评分标准一致,教学要求一致。在教学中,我们以人卫版《基础护理技术》和云南省卫生厅下发的《护理技能操作流程》为蓝本,根据规范化的原则,聘请临床护理专家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商讨,制订出护理技能训练项目和操作流程,每项操作安排一位教师进行演示,然后集体讨论、商议,统一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规范示教。护生以此为标准,规范操作训练,使教与学有机统一。
4 用严格的标准训练护生
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患者、家庭、社会的安危,护生掌握好基本功,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关键环节[2]。实践教学必须有规范的标准作指导,在教学中,为使护生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确保教学质量,在训练中,我们把制定好的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装订成册,师生人手一本,教师按标准示教,护生按标准练习、考核,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在护生训练过程中,教师在旁细心观察,耐心指导,发现有误及时给予纠正,直至训练正确为止。真人操作时,护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护士,一人扮演患者,同学相互交流、共同配合完成操作,部分护生在真人操作时会胆怯,教师要耐心说服,打消护生顾虑,鼓励护生大胆、细心地完成操作。为使护生较快地掌握护理技能操作,仅靠课堂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常常利用周末和晚自习的时间开放实验室,为护生提供练习场地,教师和实验员轮流指导,护生分组练习,熟练掌握操作后,由教师对其进行考核,考核时严格按操作标准进行打分,对不合格者指导其继续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操作,考核过关为止。
5 用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护生
为护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位护生自愿融入其中并愉快的学习,轻松地掌握操作。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法如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护生学习兴趣,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每一环节,课堂上让每一位护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展示自我,发挥潜能,提高自信心,在快乐中学习,轻松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这个群体里,每个护生都能享受公平待遇,有平等练习机会,无论是谁做得好都会得到大家的鼓励,做得不好大家都会指出来,帮助她改正,直至做好为止。
6 用隔真的实训环境规范护生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护理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护理技术操作是针对人来做的,操作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护理技术不是会做就行,必须过硬才行。因此护生必须认真对待、立足实践,严格训练。能在真人身上进行的操作,如头发护理、皮肤护理、卧床病人更换床单等,我们立求真实,让护生相互扮演患者进行练习,因为护理的是真人,就更加认真细心,也可以从真人被护理过程中细微的感情变化,看到自己技术掌握的准确熟练程度,从中找到不足,及时纠正。让护生轮流扮演患者,也可以体会到患者心理多么渴望有一位技术熟练的护士为其操作,从而提高护生对护理技术重要性的认识,苦练操作技能就有了动力。有些操作须在模型身上练习,要教育护生把假人当作真人来护理,培养护生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和作风,从而规范护生言行。
7 用护理操作技能竞赛激励护生
为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在护生临床实习前利用周末时间为其进行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训练结束后抽取二项操作进行考核,挑选出优秀的护生参加护理技能大赛,优胜者在“5.12”国际护士节等重大节日上给全校护生进行护理技能展示,充分调动护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为提高护生操作技能奠定良好基础和学习氛围。本校非常注重技能操作大赛,多次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并取得了好的成绩,受到全校师生好评。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是护士的基本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满足护理对象的需求。采取以上护理技能进行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护生操作技能,锻炼心理素质,有必要继续深化护理教学改革,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志宏.强化护理实践性教学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06.
关键词:钳工 技能 技巧 教学
中图分类号:TG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84-01
1 划线
划线是钳工工艺中的基础加工工序。通过划线可以确定工件的加工位置和加工余量,同时还将检查毛坯件的尺寸和形状是否符合零件的设计要求,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毛坯的不可修复缺陷,避免不必要的加工。
若想提高划线的准确性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画针锋利;(2)刻度要微调,动作要轻,力度要小;(3)高度尺零件间要保持合适的配合性质;(4)划线针头与划线平面呈45°~75°夹角;(5)想要划线准确、清晰就必须一次完成划线,为后续加工打好良好的基础。
2 锯割
锯割加工是指通过手锯这个操作介质,在工件材料上进行切断或切槽等的加工方法的总称。锯割质量直接影响锉削余量和质量,怎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锯割呢?那就必须掌握操作姿势和操作技巧。锯割姿势包括手锯的握法、站立的姿势、操作的方法和起锯的方法四方面。手锯握法采用右手握手柄、大拇指放在食指上,左手自然扶在锯弓前端,大拇指放在弓梁上的方法。站立时双腿迈开一步的距离,并且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身体与台虎钳轴线成45°夹角,身体伴随着手臂做小幅摆动。起锯方法有远起法和近起法两种,起锯时用力要小,速度要慢,将锯条依附在大拇指指甲处,防止锯条在工件的加工面上打滑,或者将已加工好的表面破坏。常常有学生很困惑的和我说:“老师,我怎么就锯的歪七扭八呢,我很努力了”。这就是锯割练习初期经常会出现的现象,只要让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根源,从现象直击本质,这些难题将迎刃而解。那么造成锯缝不直(歪七扭八)的原因又有那些呢?以下是我在钳工教学中总结的造成锯缝不直(歪七扭八)的几方面原因。
(1)锯缝划线未铅垂;(2)安装的锯条松且相对锯弓弯曲;(3)使用两齿面磨损量不同的锯条;(4)锯割用力太且不匀速,造成锯条摇摆;(5)没有扶正锯弓,锯条不是和锯缝中心平面重合而是斜靠在锯割断面的某一边上。
锯割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眼睛不能离开锯缝,手及时做出修正,以免造成不可纠正的废品。锯割将要结束时,要减小锯割的力度,以免突然断裂,左手还要扶住即将断开的工件,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伤害。
3 锉削
锉削是钳工操作技能中的重中之重,锉削同其他加工方法的切削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切削刀具的形状不同于其他加工工具,因为锉削的切削工具是由很多个细小的刀刃组成的锉刀,切削的过程是由操作者手持切削工具完成的。锉削可以使加工工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都达到很高的精度要求。甚至高到一些机床都无法比拟的程度。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认识并且接受锉削这样一个特殊的切削方式呢?正确的引导和精准的讲解及示范锉削姿势是掌握锉削技能的基础,只要让学生反复的动手练习结合使用相应的技巧就一定能把锉削水平提高到某一个高度。
在锉削姿势讲解中我主要讲解和示范了锉刀握法和锉削动作两方面。为了方便学生掌握板锉的握法要领,我编了一个口诀,“锉刀把右手掌心顶,大拇哥在上握,其他兄弟更用力;左手压住大锉刀顶,中指、无名指贡献大,食指、小指最轻松”。这个口诀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很好,更能指导学生改掉自己不好的握锉刀习惯。
在讲解锉削的站姿和动作时,我将几名学生请到讲台上,让他们同时按如下要求做动作,即学生自然站立,整个身体重心落在左脚,右膝伸直,左膝呈弯曲状态,并且随锉刀的往复运动做拉伸和弯曲。然后让学生们互相找不同,最后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锉削的步位和姿势。那么怎样才能把锉削动作讲解明白呢?这次我自己上场示范并加以口述。将身体领先锉刀并用双臂带动锉刀一起向前,当锉刀行至约锉刀的3/4行程时,身体停止向前,但是双臂继续带动锉刀向前至锉刀的根部,左腿伸直并跟随着锉削产生的反力,把身体的重心向后移,身体回到初始位置,顺势收回锉刀,当锉刀即将收回时,身体又一次先于锉刀向前运动,完成第二次锉削。周而复始一个连续的锉削动作就形成了。示范和讲解的同时作用,使本来不容易领会的锉削变得生动而简单。同时为了避免锉削力不均匀,造成斜面,锉削时右手的压力要随锉刀推进逐渐增加,而左手的压力要随锉刀推进逐渐减小。
锉削是在锯割的基础上进行的,当锯割后留下的锉削余量较大时可使用大板锉快速锉削,并同时采用交叉锉,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加工掉大部分余量。轮廓线接近划线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当加工余量还剩下10~20丝时改用中锉进行锉削,这时需要保证零件的尺寸和形位公差,这时测量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当加工余量还剩下4~5丝时采用修光锉,并使用推锉的方法,用以提高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并且保证尺寸精度,最后拿出千分尺进行测量,验收。
4 钻孔
钻孔是钳工操作中唯一用到机床进行加工的操作技能。在钻床加工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麻花钻、中心钻等在实体完成孔的加工;另一种是孔的二次加工,用于提高孔的精度。为了保证加工后孔的精度和质量,应严格按照钻孔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加工孔。
(1)划线。首先要清理工件,精准的画出孔中心位置的十字线,并打上中心样冲眼。(2)工件装夹。对于工件装夹的要求仅三个字即:快、稳、紧。(3)钻头装夹。装夹前要先清理钻头夹内的铁屑,装夹长度不得小于15 mm。(4)钻床转速。钻床转速的选择是综合钻头的允许切削速度和工件材料的硬度两方面因素来选择的。(5)起钻。起钻一般由中心钻来完成。在钻削的过程中微调虎钳的位置,确保中心钻和中心样冲眼对准。(6)进给。进给是由麻花钻来完成的,进给时,进给力不能过大,防止因麻花钻变形造成加工后的孔心线歪斜。孔要打透时,进给力必须减小,以防造成钻头折断或使工件松动等安全生产事故。(7)冷却。为了使钻头得到充分的散热冷却,钻孔时须使用切削液。
每一个加工工种都有其自身所固有的特点,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如上所述的一些技能和技巧的可用度也会因人而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才能总结出更多的实用的技能和技巧,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一、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
三、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目前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问题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操作技能的迁移被广泛应用在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负迁移是两种操作技能之间产生了消极影响。学习负迁移对职业操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中的负迁移以及如何在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中减少负迁移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负迁移;职业操作技能;技能训练
一、迁移的概述
迁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之为迁移。前面的学习对后面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称为逆向迁移。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技能的学习中,比如,学会了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驭摩托车;提高了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等。
不同学者对操作技能的迁移有着不同的解释。Bower认为动作技能的迁移是把过去的学习的某些相似动作,影响了新学习的动作,并加速其技能的形成,就这样使以前学习过的动作,迁移到新动作上了。Schmidt认为操作技能的迁移是新操作动作的获得,以及原有操作动作的丧失,新操作动作是来自于旧操作动作所获得的操作动作经验。杨锡让指出,如果研究操作技能学习的迁移,必须建立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学习者必须有过去掌握过多少个操作动作技能的学习经验,以此作为学习新操作动作的基础背景。第二,教学者必须估计到或者想到学习者以前的旧有技能对新学习的技能可能有良好的、不良的,或者毫无关系的影响。第三,教学者必须注意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因为学习者的个体学习背景不同,会影响操作技能的迁移。
职业操作技能的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操作技能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已有的操作技能在学习新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干扰和混淆。尽管负迁移在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很少出现,并且十分短暂,但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对负迁移进行研究,以便懂得如何避免这种影响,并且当它们发生的时候可以进行恰当处理。
二、负迁移发生的情形
当一个旧的刺激需要新的并且相似的反应时,就有可能会发生负迁移。这就是说在两种技能操作情景相似,但操作的特征不同的情形下,负迁移可能会发生。负迁移在两种情境下特别容易发生:技能操作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技能操作时间结构的改变。
关于空间位置改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当驾驶一辆变速挡的位置与你已经习惯的位置正好相反的汽车时,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在习惯的位置上换挡,然而这样的操作却是错误的。特别是在你没有集中注意力而去换挡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个例子说明,当我们通过学习一个具有明确空间导向的动作去完成一个目标动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定的注意力和实践来学习在新的方向或末端位置上的相似动作,因为原先的学习经验产生了负迁移作用。
负发生迁移第二种情形是已习得的系列操作动作的时间结构改变。它有两种不同的时间结构情形。一个是节奏的模式或者说是时间相关模式,指的是一系列连续操作动作的学习。当在时间相关模式下学习一系列的有序动作时,如学习弹吉他时,我们常强调操作动作的顺序而忽视它的节奏结构,往往需要重新进行多次的尝试才能建构新的节奏结构模式。第二个时间结构模式可能与内在的、双手时间协调有关系。Lee等人(1995)的一项实验要求被试操作一个他们感到非常困难并且与他们固有的协调模式明显不同的双手协调模式,如在短时间内同时移动双臂。当第一天进行的新模式练习快要结束并获得一定的进步之后对之前的练习进行回顾,然后被试重新操作他们原来的双手协调模式。结果表明,原来固有的协调在空间对称方面对新活动模式产生了暂时性的干扰。
当需要“遗忘”之前的技能操作方式或必须学习一种新的技能操作方式时,例如,初级技工想要到高级的技工,就必须学习一种不同于初级的方式来进行技能操作。即使他们在初级对该项技能的操作时很成功,但是为了在高级的级别里取得成功,任然要学习不同的技能操作方式。在这样情形下,负迁移会经常发生。
三、负迁移发生的原因
职业操作技能发生负迁移,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学习操作技能所形成的记忆表象。在进行操作技能练习时,会将目标记忆特征和动作系统进行记忆连接。这种连接逐渐变成操作记忆表象的一部分。当在技能操作时,看到了记忆中熟悉的动作特征,动作系统便会以偏好的方式开始运作,对这些特征做出反应。虽然这种连接既快又准确,但当知觉情景不同于之前已经学会的操作技能时,就会出现问题。从一种偏好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是非常困难的,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
第二个产生负迁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认识模糊。如在汽车换挡时,如果需要司机在车的相反的位置上换挡,便会产生暂时性的困难。当在按键位置与以前不一样的键盘上打字时也会产生相似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产生困难的原因是肢体控制能力出了问题,不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以此敲击键盘,仅仅是位置不是你所熟悉的。
四、负迁移的暂时性
在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中,一般来说负迁移的作用不会一致持续于技能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是因为负迁移的作用在本质上是暂时性的,并且影响主要在学习的前期。意识到这个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操作技能学习的前期阶段所遇到的负迁移,可能会对他学习新技能响或寻找新的方式来操作已习得的技能产生影响。另外,认识到负迁移的这些影响和作用,就会获得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暗示,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五、如何减少负迁移
在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时,我们希望减少负迁移,促进正迁移。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在教授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在操作技能教学时,要注意扩大两种操作技能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学生容易区分出两种操作技能之间的差别;(二)在教新的操作技能时,教师要示范并指出新旧操作技能之间的相似与差别之处;(三)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区分新旧操作技能的相似与差别之处,并且能够描述操作动作,有意识地去抑制负迁移的干扰;(四)在技能教学时,采用跳跃式教学法,可以以减少两种操作技能之间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张忠秋.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外科护理;技能操作;教材编写
随着护理观念和模式的日益更新,专科护理新技术、新方法迅猛发展,如何加强外科护理学操作技能教学,提高护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再者,随着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广泛应用,外科护理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作为外科护理的核心内容——外科护理操作技术也日益显现出重要的价值。历年来,传统的全国中职学校护理技能大赛的内容也逐渐增加了外科护理操作的比例,所以,如何推进外科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水平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特别是针对新技术如无接触戴手套法、外科手消毒、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人工的护理,目前缺乏系统规范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根据目前揭阳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外科护理操作技能现状分析,护理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外科护理操作技术,而每个专业、班级所任教的教师和实验室指导教师的操作技能有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在平常练习和操作考试中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学校教师统一研究并制订一个规范操作的标准。而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做到实训过程与实际岗位实行无缝对接,培养实用型外科护理专业人才,是中职护理专业外科教学中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学校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护理》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实训指导也以文字叙述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操作流程的识记;实训操作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图表式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临床带教教师座谈了解,对已完成实习回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在遵循既利于教学又贴近临床需求的前提下,历时一年半,编写了适合临床及教学需要的《外科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技能操作教材并应用于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分享如下:
1确定护理专业外科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改革的要素与结构
根据现有《外科护理》教材及教学方法,对实习回校生、临床带教教师全面进行调研,对2014级实习结束回校后学生抽样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有:①你是否已到临床实习过:A.已实习B.未实习。②你认为外科护理这门功课的操作是否重要:A.是B.否。③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戴手套是用什么方法?A.开放式;B.闭合式。④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手术衣是用什么款式?A全遮盖式手术衣。B.对开式手术衣。⑤你认为外科护理中的各种引流管中哪些比较重要?(可以多选)A.脑室引流管B。胸腔引流管C.胃肠减压管D.腹腔引流管E.T型管。⑥外科护理更换引流管过程中是用几双无菌手套?A.1B.2。2014级都是12个护理班,以每班随机发放20份问卷,每级各发放240份问卷。调研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外科护理这门功课很重要,各个医院的操作方法的一些小区别,大部分医院戴手套方法是开放式的,小部分是闭全式,大部分是医院手机术室的手术衣是全遮盖式,小部分是开放手术衣,大部分医院更换引流管是只用1双手套,小部分医院用2双手套。同时,我们通过多场次与临床带救教师座淡了解到实习生普遍存在护理操作欠规范、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根据以上收集资料信息显示,有必要根据中职护理教学大纲要求,选择适应外科护士职业岗位需求,又能够体现当今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的教学内容,制订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2编写《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及评分际准》
通过收集了校领导、一线教师、临床带教教师、教研组成员等的建设性建议,编写了《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及评分际准》技能教材,共有8个初衷项目,每个项目设有实训目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在现有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其基础操作进行规范统一、量化、细化,完善教学内容,做到既利于教(有度可依)又利于学(有章可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也便于教师教学参考使用,注重护理操作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将教学与临床接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
学生从学校进入医院,面临陌生的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一时难以适应。为使学生在实习中尽快适应临床护士角色,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笔者充分利用《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和学校的“仿真电了标准化患者综合教学系统”教学设备,对2016级和2017级采用临床实习前综合护理操作训练,如外科护理学中急性腹膜炎患者的护理综合训练,笔者编写急性腹膜炎典型案例,模拟患者病情变化不同阶段,编辑入ECS模拟人的具体要求中,要求学生对不同阶段病情变化进行护理,结合《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指出存在问题,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对病情变化的应对能力。
4应用《外科护理实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取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在职女性护士100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1.01±7.64)岁。
1.2方法
为了提高研究对象内部的一致性,在获取研究数据前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提出的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过去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生理与情绪状态等四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专题训练[5-6]。其中,所谓成败经验是指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所谓替代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这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式。当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的成功,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景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反之,则会降低观察者能力的自我判断,并削弱其在类似活动中的努力程度。所谓语言说服,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是一个接受与加工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进行自我规劝的过程,其效能价值取决于语言说服是否切合实际。而生理与情绪状态是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包括增强身体状况、降低应激水平、减少消极情绪倾向,并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训练按“传授知识促进内化外化练习”的程序进行,平均每间隔4个月进行一个项目的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相关研究数据的采集。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验[7],获取每一训练结果样本的自我效能感受水平。该量表为单维量表,修订后的中文版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0.87,重测信度r=0.83,折半信度r=0.82。共10道题,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心理状态。按4等级记分,1分为完全不正确,2分为少部分正确,3分为大部分正确,4分为完全正确。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即为总量表分,分为低(10~20分)、中(21~30分)、高(31~40分)三个等级,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强。每一自我效能专题训练结束后,即对研究对象进行一个有关护理基础技能项目的水平考试;四个自我效能训练项目对应进行了壁式给氧、口腔护理、静脉输液和电动吸痰方面的护理操作技能考试。对于护理操作技能成绩的评定,由课题组人员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编制的《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同时对某一被试在有关技能的现场表现状态进行评分。而每个被试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确定,则来自5名主管护师以上职称评分者评分的平均值。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配对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分值
研究对象在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及生理与情绪状态四项训练结果下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与护理操作技能成绩见表1。从表中可知,在这4项训练中获得的自我效能感或护理操作技能分值,分别在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种状态表明本研究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排除了共变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为探索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的相关性提供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条件。
2.2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成绩的相关性
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成绩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见表2。此统计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这两类分值在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生理与情绪状态四项训练结果下的各组合状态下的两两相关系数分布在0.893~0.954之间;而各组合状态下的自我效能感与操作技能成绩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和P<0.001)。由此可知,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这两个变量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双方向的互相关系。
2.3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回归分析
从表3可知:①在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语言说服、生心状态四方面训练结果下的自我效能与操作技能在互为自变量、因变量下的复相关系数分布在0.892~0.949之间,表明自我效能与操作技能两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高度密切;②用来说明回归方程效果的判定系数分布在0.797~0.901之间,说明回归分析的实际效果很好;③由回归系数(绝对值分布在78.303~126.945之间)和截距(分布在0.501~1.622之间)所构成的回归方程(模型)可反映自我效能与操作技能两变量之间的变化状态。若考察用来判断回归模型的整体显著性的F值可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即回归效果是显著的;④根据t统计量的值可知:各种组合状态下的X对Y都有极其显著影响(均显示出P<0.001);⑤综合①、②、③、④可知自我效能与操作技能两变量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二者单方向的关系存在回归关系,呈现出互为因果的高度正相关。
3讨论
应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理进行带教,提高护生的操作技能
提供有助于学习的环境:①营造和谐的实习人文环境:实习生初到医院,要热情接待,安排好食宿,保证安全。带教老师与学生交朋友,生活上多关心体贴,学习上多帮助,人际交往上多指导,使学生进入医院后无恐惧和陌生感,很快融入新环境,进入新角色。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护生交流技巧: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师生感情。对学生应持友好、接纳、信任的态度。③合理运用语言技巧:临床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时,用亲切自然的语言介绍自己。鼓励学生提问,并容许学生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善于运用身体语言,如衣着整洁、操作规范、表情自然,并辅以点头、微笑或拍学生的肩等。
进行技能分析:带教老师根据我科特点,对更具不同时期入科的护生特点进行操作能力的评估。①实习初期(1~3个月):护生刚接触临床对护理操作技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各科的病种特点,还没有全面的认识,有些护理技术还只停留在简单的会做,但不规范。②实习中期(4~6个月):经过一个阶段的临床实习,护生对护理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此时则认为护理操作只是单纯的加药打针而已。对严格的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重视不够。对各项护理操作则是一知半解。此时却自以为是,凭着主观感觉去做。③实习后期(进入临床6个月后):护生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部分护生能够独立进行常用的护理操作,掌握护理操作技能,但熟练和应变程度不高。
明确操作规程:①明确操作程序:临床上操作种类繁多,学生进入临床往往感到陌生,要求实习生熟记程序后,再通过实践应用掌握。②带教前应先向护生讲明本班次的工作程序、要求。③实行一对一跟班次带教,根据不同的实习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实习早期(进入临床1~3个月):原则上老师做,学生看;实习中期(进入临床4~6个月):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基础操作,如测量生命体征、基础护理等工作;实习后期(进入临床6个月以后):老师放手不放眼,让护生独立完成护理操作,培养护生的信心和能力,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以正常速度进行示范:①将在本科室要求掌握的各种技术操作分配给不同的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和讲解。②对每一项技术操作都应耐心讲解,反复示教,并鼓励其大胆动手,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采取整体学习或分项学习的方法进行操作技能的教学:①在操作过程中先将相关的原理、适应证、护理观察等内容逐项讲解,操作完毕进行讲评,指出问题所在,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又增强操作步骤的记忆,然后再组织学生强化训练。②鼓励学生多争取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做多练;对第一次独立操作的学生,带教教师在旁指导并可于操作完毕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纠正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并结合临床讲述相关理论知识。
安排足够的练习时间: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对学生开放科室示教室,示教室内放置各项操作物品,提供给学生增加练习的机会,教师定时检查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此弥补课时少的问题,使学生达到再现操作和自然而然地控制操作的目的。
为学生的操作提供增强性反馈:带教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动作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带教教师在学生操作完成后进行评价,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从而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促进技术迁移:操作考核后,先由护生对自己操作全过程进行评估,纠正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主考老师提出不足即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在本科室所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纠正。
效 果
【关键词】 护理;操作技能;培训;考核方案
护理操作技能作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技巧性强、难度大等特点,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理论基础,熟练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技能,这样才可以在紧急抢救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1]。目前,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和考核主要集中在训练考核、临床考核,这也是评估护理人员操作能力的常用方法[2]。本研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晋升护理师前的护理人员,给予护理部的规范、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晋升护理师前的80例护理人员,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科内培训、随机考核)和观察组(护理部培训、随机考核),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中,年龄23.0~25.0岁,其中本科13人、大专22人、中专5人;40例观察组中,年龄23.0~25.0岁,其中本科12人、大专23人、中专5人。在年龄、学历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及考核方法 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其他科室护士长组成,到各个病房逐个考核,考核人员打分的平均值为被考核人员的测试分值。培训和考试时间为半年。对照组采用科内培训,观察组采用护理部培训,最终考核是随机抽取,培训项目和考核时间预先制定,从护理准备(总分8分)、操作步骤(总分50分)、整理(总分6分)、质量(总分16分)、理论(总分20分)等方面,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每项考核成绩相加,计算平均分,得出被考核者的总成绩[3]。
1.3 观察指标及考核成绩评分标准 对两组考核成绩的优良率,以及每步测试的分值及总成绩,进行观察和比较。考核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差四个等级:①优秀:95~100分。②良好:90~94分。③中等:85~89分。④差: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考核成绩分级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测试成绩的优良率明显升高P
2.2 两组每步测试的分值及总成绩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质量、理论测试分值及总成绩均明显升高,P
3 讨论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成绩优良率明显提高,P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质量、理论测试分值及总成绩均明显升高,P
参 考 文 献
[1] 杨淑美.试论在职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最佳培训与考核的方式与方法.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27.
[2] 刘校瑾. 浅析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方案. 中国现代医生,2011,5(3):236.
[3] 徐士华.护理技能培训与考核方法的探讨. 全科护理,2011,9(9):2314.
【关键词】 在职护士;操作技能培训;模式;录像;带教老师
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专业性学科,而护理操作则贯穿于所有专业的疾病护理之中[1],护理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标准、熟练的操作技术有利于保证护理安全,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安全、舒适达到治疗效果[2]。因此,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切实提高在职护士的操作技能,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我院护理部在2007年11月—2009年12月期间,护理操作技能采用改良后的新培训模式对在职护士进行操作培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参加改良后操作培训的在职护士共计52名,均为女性。职称结构:护士22名,护师27名,主管护师3名;年龄结构:20~30岁27人,30~45岁25人;学历结构:中专29人,大专19人,本科4人。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参照《临床护理教程》[4]及《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要点》[3]的流程标准,对在职护士进行培训。原培训模式:由护理部安排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师分别承担所需操作的示教工作,在示教前发放书中制定的操作流程,示教中先分解讲述整个操作过程,然后进行规范操作示教,示教结束后护士自行训练,如遇到问题再请教护士长或示教老师。改良后新培训模式:护理部设总带教老师1名,各部门内设带教老师1名,负责在职护士的操作培训工作;由总带教老师负责细化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经护理部审核后对各部门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考核,将带教老师最规范的操作录像制成DVD拷贝到各部门;现场培训程序同原模式,护士参加培训后结合观看规范操作录像进行可视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由带教老师负责对护士进行细节方面的指导工作。
1.2.2 评价方法 (1)操作考核:回顾性对培训模式改良前后4项基本操作(静脉输液、心肺复苏、无菌技术、吸氧)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2)问卷调查:对2007年11月—2009年12月期间全程参加培训的52名护士采用自制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7个方面,每项内容以“是”或“否”来回答。共发放问卷52 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新培训模式实施前后4项常用护理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2.2 52名参加培训护士对新培训模式认知度的调查 见表2。表1 新培训模式实施前后4项常用护理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例(均分)表2 参加培训护士对此新模式认知度的调查 (n=52)
3 讨论
3.1 改良后的培训模式提高了护士操作训练的效果 通过采取改良后新的培训模式,在职护士的操作考核成绩明显提高(P
3.2 专人负责、实用培训 在院领导支持下护理部设总带教老师1名,专门负责在职护士的理论技能培训工作,各部门相应设带教老师1名,负责对部门内护士的操作训练指导工作。专人负责强化了责任心,通过总带教老师与护理部对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进行细化,护士更明确了操作的要求,由于明确并统一细化了标准,使操作有章可循,不再盲目,观看录像可视训练和带教老师的细节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护士的训练效率。调查结果显示,有92.30%的在职护士认为新的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训练效率,96.15%的护理人员认为通过操作培训规范了护士的行为。
3.3 制度明确、主动参与 护理部明确了考核制度,将护理操作纳入每月常规质控考核的内容,列入部门内的总护理质控成绩,同时作为每位个人的操作考核成绩列入护士的质控成绩档案中,与奖惩挂钩。利用每月的护士长会议对操作考核情况进行点评,表扬进步、指出需改进细节,同时不断向护士阐述进行操作训练提高护士自身技能的意义。以上措施促进了护士操作训练的主动性,调查结果显示有88.46%的护士认为新的培训模式提高了操作训练的主动性。
3.4 注重人性化服务管理、提高了护士综合能力 临床护理操作需要得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因此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解释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加强对患者的评估和病情观察能力,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我们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护理操作培训中,特别注重加强了对患者评估、病情观察、沟通交流、人文关怀方面的示范指导,并在日常护理操作中进行了强化考核,从而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调查显示:92.30%的护士认为新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判断能力,82.69%的护士认为加强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80.77%的护士认为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新的操作技能培训模式,能长久受益于医院在职护士,特别是对新进院的护士,通过观看录像,能得到统一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也可通过观看录像,可以进一步为个人的操作予以定向、模仿、整合、熟练[5]。4 结论
改良后新培训模式的应用,给护士创造了一个训练操作的平台,提高了护士的操作技能训练的效能,促进护士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振路.护理程序基础操作手册.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2.
2 陈利涛,蒲小红,甘秀妮,等.影响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带教因素分析及改革效果探讨.护士进修杂志, 2007,22(4):324-326.
3 《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要点》.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2007年8月.
关键词:电子实训;快速提高;操作技能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实训操作技能。电子类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它不同于文化理论课教学,也不同于实验课教学,它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使学生快速掌握电子操作技能应采取以下方法:
1.熟悉常用仪器使用
首先了解仪器工作原理,其次掌握测量方法。例如示波器在电子实践中是常规的测试仪器,作为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单独列为两个实践课题,而且特别规定示波器的使用是“动手课题”重点之一。要求学生不但会“定性”观察波形,而且能“定量”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周期等。例如,在单管放大实践中,当输入为正弦波时,利用示波器不仅可以看到放大后的反相波形和输人信号的相位比较,而且可以通过对输人信号、负反馈信号的增大或减少,对上偏置电位器调整等多种内容来实现晶体管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放大后的正弦波形,也可以观察到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及双向失真的梯形波,甚至矩形波。从而能更深刻理解在模拟电路中,条件的变化决定着晶体管状态的变化,这样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不但把理论课难以理解的复杂思维变得生动有趣、明白易学,学生也通过对示波器的反复操作加强了应用动手的训练,对于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频率计、交流毫伏表等仪器,也在各实践教学中得到了熟练掌握和配套应用。
2.掌握电子元件基础知识
电子元件基础知识是电子产品应用的基础,而有的学生毕业时甚至还不能识别有关元件,不会进行基本的检测。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电子元件基础知识,了解电子元件的封装形式、种类、材料、标称值,尤其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测量方法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如何进行选择。使学生不但会对其外观识别,而且能熟练地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深刻掌握元件综合知识。
3.掌握识图能力
能看懂电路图是对电子技术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关键所在。面对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学生普遍感到困惑,无从下手。采取以下方法识读电路图,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1)打好基础,积累素材---循序渐进。要识读电路图,首先得要有一定基础。正好像小学生学习语文一样,得从拼音、字、词、句到文章,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同样识读电路图也是如此,得从元件的符号与代号、参数与特性学起,然后把握基本电路的特征及功能,逐步积累,打好基础。
2)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分模块。一个稍许复杂的电路图,笼统去看,看不出什么眉目。其实,一个电路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或多个基本电路组成。我们仍然可以仿照语文分段落、分章节的办法,把电路分成若干功能模块。这样分析就容易得多,然后弄清电路各模块间的联系,最后把它们组合还原成整个电路。这样,整个电路的眉目就清晰了。
3)找出核心,辐射周围---找中心。一个完整的电路图中,往往会有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关键元件,如集成块,三极管等。在分析电路工作原理时,首先要找出核心元件,诸如简单分立电路中的三极管,它是什么类型的管子,各个三极管之间的连接方式、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处于何种工作状态等,然后再分析与核心元件相连的其它附属元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等。以点带面,由此辐射开去。这样抓住主要矛盾,就不会出现本末倒置。
4)分析电路,弄清过程---验证和应用弄清电路的基本连接和作用后,就仔细来分析整个电路的工作原理。每个电路都是用来完成一定任务的,即功能。我们可以根据电路功能来验证电路,也可以反过来通过分析电路来推测其功能。分析电路的方法通常有:按信号流程分析;按方框图分析;按功能状态分析等。例如:一提起“声控开关”,马上会想到它必有声音接收转换装置,信号放大,开关控制等电路。我们也可以按信号流程分析,如按信号的输入、传输、输出过程逐步分析;也可以按方框图来分析;还可以按功能状态分析,即分析在无声时,有声时电路所处状态。这样,我们对于电路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到有板有眼,而不再是一团乱麻。
4.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的提高
电子技能训练应注重学生直观检测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而这要在训练中熟悉大量元器件,掌握插装、焊接、导线加工、元器件引脚成型等各项基本技能,看懂各类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图,掌握各类电路不同的调试方法。在对各个电路的安装、调试过程中,不仅要锻炼电子技能工艺水平,而且要对电路进行深入分析,彻底理解各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元器件参数变化或线路局部改变等方面因素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并且利用在技能训练中的机会,反复思索、调试,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被消化吸收为灵活运用的实践知识,开放思维,初步具备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
快速掌握电子技能一方面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艺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使学生受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实训训练,在实训中要锻炼动脑动手操作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实际运用能力,锻炼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高职 助产专业 产科操作 技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Enhancing Obstetrics Skills of Vocational Midwifery Profession
WANG Yanjie, WANG Mingqiong, PENG Hongying
(Qujing Medical College, Qujing, Yunnan 655000)
Abstract Midwifery profession a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of China's vocational college, it is established to train a group of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has the ability to operate with professional midwifery personnel, in teaching, we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e operational skill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how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skills of professional midwifery obstetrics oper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midwifery profession; obstetrics operation; skill improvement
1 助产专业现状堪忧
(1)落后的助产专业认识:由于助产专业认识匮乏,我国的医院剖宫率逐年上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有些城市流行剖腹产,剖腹产率竟然高达60%以上。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WHO规定的一个国家的剖腹产率应该低于15%的标准。这种现象表明了我国产科服务正在往“以医生为主”的方向发展,产科服务已经变成了过分重视医生服务的行业,却没有重视助产士应该具有的价值,导致我国分娩医疗化。(2)难以脱离护理,助产专业步履维艰:在中国,助产专业附属于护理专业并不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存在。我国目前针对助产专业的课程安排比较不科学,有些学校随意安排学生的课程,随意性很大,同时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够清晰,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助产护士。助产专业是区别于护理专业存在的,将二者分离,才能提高我国助产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3)助产人才缺乏: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助产士和生育妇女比为1:1000,而我国的比例为1:4000。全球缺70万助产士,我国缺乏33万4千,我国助产士与产科床位比严重不足,高达50.89%。
2 提升助产专业科操作技能的方法
2.1 仿真与适用并重加强助产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医学院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的目的在于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实训场地既要和助产专业相结合,又要尽量节省费用支出,还要美观、大方。实训基地可以按功能划分为:助产室、待产室及产房、妇科护理技术室、新生儿护理室、计划生育及母婴宣教室、母婴综合训练室。每一个实训场地的面积要达到150多平方米。
实训室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将教学内容比较相近的科目放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不同课程的时候,可以随时调换不同的设备器材,提高实践效率,实现空间和资源共用。
比如,在助产技术实训室里,可以配置9张比较简单的产床,每一张产床都应该有:污物桶、器械台、治疗车等等模型设备;也要配备孕妇检查、分娩、难产等各种情况下应该要有的医疗器械;操作台应该设计成18厘米左右的大小。
妇科护理技术实训室提供10张简易的产床,同时提供以下设备:器械台、治疗车、污物桶、妇女盆腔检查模型、产妇模型等等,操作台应该在20平方米左右。要专门提供一个操作台给老师上课用,其他的分配给学生实践操作使用。助产技术与妇科护理实训室里面的设备应该共用,按照学生上课的需要,及时地互相调用实践设备,一个班的学生可以在两个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但是,两个实训室上课的内容必须要一致。新生儿护理实训室:要提供新生儿沐浴(淋浴为主)的各种设备,新生儿护理操作台、新生儿游泳池、新生儿模型、新生儿床及床上用品、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所需医疗和其他各种必需品。学生依照实践课程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模型和器械进行实践训练。母婴综合训练室:要按照医院母婴同室的具体标准进行配置。每个实训室要拥有多媒体设备,多媒体中最好能够拥有全套操作录像和教学助学课件,便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将模拟医院助产士的工作环境与学院的教学场所二者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环境。
2.2 合理改良部分妇产科教学模型
有时候学校购买的教学模型不够科学,我们可以将一些比较简单的模型进行改良、补充、或替换。需要注意的是,要改良的部分助产实训模型关乎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是每个助产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扎实掌握的知识内容,如:(1)孕妇模型的改良:如果采购的孕妇模型,不能够很好地展开检查,导致触诊诊断效果不好,需要进行改良,使模型更加有利于学生实践。(2)新生儿脐带的改良:可以对胎儿模型和胎盘模型两个模型之间仿制一条脐带,这种新模型有利于学生训练如何展开平产接生。(3)自己制作会阴缝合模型:选用高质(下转第72页)(上接第67页)量的胶合板,配合高性能的弹力布进行选材制作,这样制作出来的模型比购买的更加实用,便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实践。(4)改良分娩模型外阴及产妇会阴模型:有利于帮助学生训练孕妇顺利生产时的仿真性操作。可以对这部分模型实施模拟化、仿真化、实用化的改良,能够解决购买的教学模型存在的诸多问题,实体的特征会更加明显。改良后的助产实训模型比较经济、实惠,同时,也比较安全、方便和耐用,避免了购买的实训模型的一些不实用、不好用、不耐用的缺陷,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2.3 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科学实施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单一能力—综合能力),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照生育的过程,依次按照孕期、分娩期、产褥期排序,先正常、后异常,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以问题的导向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运用能力,同时注重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启发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技巧。
3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产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临床种类,急诊多,夜诊多,产妇和胎儿新生儿容易出现病情,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医疗纠纷。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要不断灌输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思想,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各种突况,如何更好地和病人家属进行沟通。
很多助产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在实际操作中能力较好,说明并不是基础操作技术的不扎实,而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教学中贯穿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产妇临产时心理发生变化的情景片段:一位在医院快要分娩的年轻产妇,由于不知道如何应对,比较担心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情绪波动很大,对医生的各种准备工作不配合。我们可以让学生针对这样的场景,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引导学生应该使用何种亲切婉转的语气,对孕妇进行解释、安慰工作,稳定孕妇情绪,让她配合分娩前各种准备工作,从而起到融洽患者和医院关系的目的。这样的情景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束语
高职助产专业应该更加注重产科的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让产科专业的学生真正领悟到作为一个助产士应该具备的实际能力,从而提高我国助产专业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锯割 锉削 平面 垂直度 平行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79-02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中高职毕业的学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十多年前,国家就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使当时邓建军等一大批“高级蓝领”成为全国的技术模范、学习典型。随着修造船业的迅速发展,培养钳工专业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虽然目前有先进的机械化设备,但离不开手工操作),而锉削与锯割又是钳工专业中重要的操作技能,也是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而锉削与锯割又是修理钳工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而又不易掌握。怎样来缩短时间,提高练习效果,如何解决训练中的难点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呢?本人在多年的钳工实践中总结出锯割与锉削技能技巧的训练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好锯割与锉削技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 锯割姿势的训练
在进行钳工操作时,每一项操作都有其特殊目的和要求。如錾削姿势的训练,目的是掌握錾削工具的使用方法,要求是站立位置正确,錾子、手锤握法正确,锤击准确有力,难点是锤击准确有力。以锯割来说,在基础操作训练时,及时纠正操作姿势出现的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操作姿势,通常右手握住锯柄,左手压在锯弓前上部,稳稳地掌握锯弓。正确的操作姿势能使学生正确用力,降低疲劳,保证工件的加工质量。钳工刚开始可能并不是太重视,凭着一股冲劲,一口气锯下去,不一会儿就累了,锯出的锯缝歪歪斜斜,参差不齐。实际上,正确的锯割动作包括:锯条的安装、起锯的方法、锯弓的握法、站立的部位与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用力的速度与大小、眼睛的注视部位都密切有关。正确动作的掌握,可以节省很多体力,这样才能进行一连几个小时的工作。刚开始要对这些动作反复操作,逐步加强动作协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且随着大量的实践,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减少为下道锉削加工所留的余量。
如锯割后的切削余量大约达到0.2mm,这样才算打牢了锯割的技能基础。学生初次进行钳工操作时就要对其姿势作严格要求。本人在实践中总结出“分解法”,即学生初次锯割操作时,将锯割操作分解成若干步,对每步先分开练习,然后再进行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老师演示要到位,巡回指导要勤。对个别掌握差的学生要重点帮助,一旦发现动作、姿势不正确,要及时纠正,以免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对操作姿势正确的学生要进行重点表扬。对初学者来说操作姿势不正确的居多。由于学生身高不同,学生离钳台的距离究竟多远要因人而异,很难设定一个具体数字,只有当操作者握锯前,手的小手臂与大手臂成约90°时,锯条前端变色处搭在工件上,此时操作者站位最合适。
又如,操作者视线不正确、习惯用右手的,视线应从左往右看,否则姿势变形,容易产生分力,锯缝歪斜。对诸如这些不正确的操作姿势,老师要及时提示纠正。正确姿势见下图。教师从抓基本功训练入手,每天安排一小时的基本功训练时间,即每天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个单项基本操作训练,教师逐项检查,发现问题当面讲评,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转变学生对实习的态度,并明确指出,钳工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到的,而是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刻苦的学习才能掌握的,让学生建立自信心,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锯削姿势图
工件夹在左边便于操作者观察锯缝、锯断时方便接取工件,工件锯缝靠近钳口铁可减少振动。首先,要注意夹力,既不要夹得太紧,也不要夹得太松;工件既要夹牢,又要防止变形。其次,掌握起锯要点。起锯操作时要遵守起锯要点:行程短、压力小、速度慢、起锯角度正确。一般采用远起锯,这种起锯方法便于观察锯割加工线,易正确定位操作,起锯角约为15°,至少要有三个锯齿接触工件;起锯锯缝深度一般达2mm左右才转为正常锯割。最后,及时纠正锯缝偏斜。在锯割操作前,应按技术要求决定采用单线法还是双线法操作,在锯割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的眼睛要注意观察锯缝,若发现锯缝偏斜,应及时纠正。纠偏的方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左偏左摆,右偏右摆”,即当锯缝相对于加工线向工边偏斜时,锯弓稍微向右边偏斜一个较小的角度,这样就可以把偏斜纠正过来。因为锯缝是锯条锯割产生的,锯条锯割方向偏哪边,锯缝就偏向哪边。
因此,只要相应地把锯条往反方向锯割就可以纠正过来。只要锯条按单线法沿着加工线或按双线法在加工线内操作,就能确保工件的垂直度、平行度、尺寸等技术参数达到规定的要求。
二 锉削的训练
锉削是用锉刀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加工,使工件达到所要求的尺寸、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的加工方法,而平面锉削是锉削工艺最基本的组织部分。在钳工操作中,平面锉削的质量往往决定了钳工技能水准的高低,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起步阶段产生兴趣,并用最快的速度把基础训练做好,是关系到学生以后实践提高的最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站立姿势
理论教学要求:身体与钳口平行线呈45°,左脚与钳口中垂线呈30°,右脚与中垂线呈75°夹角。左右两脚之间距离为250~300mm。
实践教学技巧:学生在刚接触锉削实训的时候,站立容易出现身体角度不到位的现象,影响锉削运动的准确性以及锉削技能的提高。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可以借助教学使用的粉笔,在台钳地面上按不同的角度要求以及相对应的位置画出三条简单投影线,来固定身体和脚的位置角度。两脚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在角度选择正确后右脚跟旋转可以触及左脚后跟,即一个脚掌的距离来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学生在简单的线条提示下顺利地掌握住站立的姿势动作。
2.锉削起步
理论教学要求:锉削动作开始时,身体预先前倾10°,锉刀运行到1/3处身体前倾15°。
实践教学技巧:锉削运动对体能的要求十分严格,尤其在粗锉阶段,体力消耗最大,所以如何掌握力量的正确运用对锉削的速度、精度都十分关键。
锉削起步,尤其是粗锉阶段,刚开始时一定要用整个身体的力量来带动锉刀向前运行。粗锉起步时身体先向前运行,左腿稍微弯曲,右腿用力,身体带动手臂,手臂带动锉刀。感觉锉刀握住部位力量增加,将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到手臂上后再开始锉刀运行。这样可以在大运动量的情况下节省体力,提高整个工件的加工速度,确保在细锉和精修阶段操作者的体力及工件的精度。
3.回程动作
理论教学要求:锉刀运行到2/3处,手臂带动锉刀向前运行,身体回到起步动作,倾斜15°。
实践教学技巧:回程动作是学生在锉削训练中掌握比较困难的动作之一,操作中学生容易出现回程动作控制不到位或没有回程动作的情况。
解决方法可以在锉刀长度方向上标注出2/3处。当锉刀在工件上运行到标注位置,身体与手臂呈现反向运动,双手臂前伸将锉刀送出完成最后1/3动作,左腿由弯曲状态变为伸直,带动身体返回初始状态。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首先单项练习2/3处身体回程与锉刀送出两组动作,然后再练习两组动作的衔接,最终熟练掌握完美过渡的锉削动作。
如长方体锉削时,为了更快速、有效、准确地达到加工要求,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加工。(1)选择最大的平面作为基准面,先把该面锉平,达到平面度要求。(2)先锉大平面后锉小平面。以大面控制小面,测量准确、修整方便、误差小、余量小。(3)先锉平行面,再锉垂直面。一方面便于控制尺寸,另一方面平行度比垂直度的测量方便。
随着训练的深入,学生成功率的提高,实习兴趣的加深及技能、技巧的成熟,就解决了钳工技能训练中的难点,提高了各平面锉削的技能、技巧,在教学中从学生起步阶段就掌握好基础内容,对进一步学习锉配技术打下坚实的基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