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02:0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的教育发展到现在,仍然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尤其是高中生,由于面临高考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能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往往会在学习上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成绩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中语文老师一直是知识的灌输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为了应付高考,老师有时候不得不采用更为直接的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或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强度,以期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老师的讲课往往会显得相对枯燥,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定位恰恰相反,往往是知识的承受者,是浇灌的对象,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客体。学生的学习显得相对被动,需要老师不断去引导,一般难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创新思维不突出,学习效率不高。学生虽然在学习上刻苦用功,掌握大量的资源,却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处,学习显得空洞乏味。这种传统的定位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它与我们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不相符,教学效率也较为低下。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要能够做到另辟蹊径,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教学,让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的必要性
(1)新课标改革的需要新课标改革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许,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定位。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变化,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新的环境下,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变化,老师开始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老师开始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和学生的地位。
(2)教育人才观变革的需要现代教育对人才观有了新的定位,面对教育人才观的变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也要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不断对原有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产生冲击,试图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扼杀学生的天性。新课改主张高中语文师生地位转换的课堂教学研究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唐旭淦高中生发挥创新精神,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就离不开语文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而这些又都离不开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换。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动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有的教育方式下,教育流程往往过于简单化、格式化,老师会倾向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被动低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的途径
(1)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的转换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老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活动,如观看影片、情景设定、户外活动等,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往往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之一,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师生地位转换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而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思索,同时去发掘与课本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对预习的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相互交流,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
(3)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事情,往往会比老师演示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开动自己的思维,创造力得到提升。
4.总结
新媒体,又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媒介总称。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征和互动性,也具有大容量、数字化、超时空、超媒体、易检索、交互性强等特点。就目前来说,高中教学中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有:
(1)教学课件。
其中,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的主要形式有文档、PPT、视频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展示稳定的画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合作教学、情景教学、导入教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一个可以在网上交流的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只要注册了论坛账号,都可以在上面帖子、进行问题讨论、开展良好互动、分享学习资料。学习论坛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指利用网络而设置的课程。教师将学习要求、上课过程、习题等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借组计算机来开展在线学习、下载资料、选课、开展网络学习等。网络课程打破了课堂对语文教学的限制,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流通。
(4)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是学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一系统,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网址、课件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资源选择和下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其教学形式也更加活泼。总之,新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形式来传播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伴随着深沉的音乐,一幅画卷缓缓展开,鸿门宴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旁边是知名学者对鸿门宴的评价。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很快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教学也不再是枯燥无味。
2高中语文新媒体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教学助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技术,加快新媒体操作技能学习,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端正认识,了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视听、文字内容,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知识,将新媒体资源与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熟练、准确、快捷运用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新媒体教学虽然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新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受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能力限制,在高中新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展示,而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适应而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课件制作过程中,将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特点都考虑进去,充分考虑到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示更多的课文资料,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图画、视频、影像等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游戏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知识来源,打造教育合力
一、坚守对话原则———平等合作
有效互动不同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也不同于现代的学生主动式学习“,对话”是双方的交流,它是建立在平等与尊重之上的。因此,教师应当在理解对话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合作的方式来营造一种和谐的对话氛围。以苏教版必修一中的《师说》为例,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是许多学生的软肋,特别是在词义解析、句意理解方面。通过对话教学,教师可以变过去的一味讲授为现在的彼此协作。从教师的角度看,在对话中教师不仅可以发现学生智慧的亮点,从而以此为契机来打造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而且可以在学生的提问中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并对此进行强化教学,以帮助学生突破瓶颈。从学生的角度看,在对话中学生不仅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可以在对话中锻炼胆量与自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许多教师都有意识地将对话引入到课堂之中,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就在于互动性较差,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弱,无法真正发挥对话教学的作用。因此,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强调“有效互动”这一师生对话的重要原则。一方面,对话的主题内容应当是有效的,即教师应当以教材为根本来编制、拟定对话教学的过程。有效对话是践行对话教学的根本所在,特别要避免在对话中无意识地游离在教材之外。另一方面,对话的形式应当是互动的。所谓的互动应当是有问有答,问题太难或者不合适,可以更换问题或邀请其他学生来回答,但不能是教师一味地问或学生一味地答。总之,就是要在互动问答中将对话内容即刻转化为教学价值,避免流为日常的闲话家常。
二、把握对话核心———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对话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在于“问题”,这将直接决定对话的质量与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对话技巧,教师应当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话。以苏教版必修二的《我与地坛》为例,该文本既需要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但又生机盎然的美,又需要学生能够领悟作者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及其对作者本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应当根据“作者初进地坛时的精神状态作者在地坛时思考的问题地坛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这一主线来逐渐提升对话的难度与深度。唯有环环相扣的对话内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并最大程度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梳理出文本主线,并以此为参照来进行对话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以文本传递的情绪为导向来设置步步深入的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随着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来思考作答,从而有效避免问题的寡淡性,提高课堂精彩度。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一开始的情绪是萎靡不振、郁郁寡欢的,然后便开始平静淡然、理性从容地思考自身的经历并渐渐超越了个体所承受的挫折与苦难,最后是在探询工作价值、生存意义、死亡内涵中感悟到宇宙的不息与生命的永恒,表现出博大的胸襟。这是一个由悲到喜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也可以将这一情绪线索引入到问题之中并贯穿对话的整个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问题与文本的贴合度与匹配度,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提升文字的灵动性,提升文本的渲染性,提升情感的丰沛性,最终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与精彩性。对于教学而言,课堂不仅仅只是一个产生疑问、探究发现、求解未知的场所,它还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与载体。这种共同参与、即刻反应、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可以扩大彼此的眼界,在相互交融中提升思想观念的全面性与创新性。对于教师来讲,要想利用并发挥“对话”的教学价值,就应当以教材为本关注对话需要,用问题导入来创设对话条件,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来营造对话氛围,借有效互动的形式来把握对话原则,设环环相扣的问题来使用对话技巧,于总结反思中评价对话效果,从而在课堂中创造一个流动、循环的开放学习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课堂的高效性与精彩性。
作者:陆剑华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一、尊重高中生的实际阅读体验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的是主人的角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学实际状况出发,把学生摆在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从而让他们能够成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对于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就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安排及设计要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阅读目标以及阅读效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转变学生的传统阅读方式,从较高的层次对阅读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能够从“技能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不同的层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各种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只是局限在知识解读层面,对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方法、能力、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很少关注。这种传统的文本阅读习惯很容易导致原本生动丰富的文本变得枯燥和干瘪,还可能导致教师以一种线性思维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与选择。另外,任何知识的生成以及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知识的生成进行认识,才能够对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从而保证学习方式的科学性。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之上对新的因素进行运用,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这些因素逐渐成熟,取得完善和发展,保证教学工作达到新的水平。阅读教学要尽可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密切关注,并且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创造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还要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通过领悟自得、示范点拨以及师生交流等活动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各种多样丰富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和反馈,从而提升自主反思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流程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包括解析文本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定位阅读教学目标、选择阅读起点、预设阅读结果等。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选修课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的开发以及实践存在重合,只有对一些旧的教材或者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或者完善,才能够在节约开支的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明确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有效的阅读教学措施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保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侯正玉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多艰却而充满韧性,培养直面人生的勇气
教材中有很多直面人生超越生命的鲜活的例子。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面对着“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生苦难,史铁生曾经痛苦过、彷徨过、迷茫过,也曾长时间地纠结于死的问题。而蜂儿、蚂蚁、瓢虫等在荒芜的园子中活出的精彩,感悟了史铁生,使他意识到在客观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坦然的面对现实并不懈地努力,也可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于是,史铁生释然了,坦然地接受了“残废了双腿”的现实,“从腿开始思考人生”,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在文坛上赢得了“史一样的作品,铁一般的生命”的赞誉。还有《老王》的作者杨绛先生,面对着那个特定年代给自己带来的人生的困境,她却还是以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自称,那是怎样的一种豁达的心态啊!面对丈夫钱钟书先生被打伤腿却以“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轻轻地一笔带过,这是一种怎样的隐忍与大度啊!而作品中的“老王”,则更是在住处徒有四壁、一只眼瞎的、生活仅是“凑合”的境况下,依然珍爱生命,保持善性,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健康的生活心态!读着教材中的这些人的经历,每个读者不仅会为之感慨唏嘘,更会被这些人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坦然、坚韧的心态和品质所折服,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这些为抓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讨论、思考、领悟,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以豁达的态度去认识和面对人生中的劫难。
二、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命存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是生命创造价值的前提。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只强调创造人生价值而忽视生命存在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加之,当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业之中,根本无暇领悟生命之重、欣赏生命之美,从而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敬畏之情的缺失。他们践踏生命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句俗语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也许会让人觉得“境界很低”,但如果没有“赖活着”的生命,又如何去实现生命的理想,如何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指出,当元军“驱予并往”时,“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是“将以有为也”。因为他出使北营的目的就是要“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当他被元军俘虏后,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他完全可以“引决”来保全名节,让朝廷为自己写匾立碑,光耀后世。但他一死之后,“救国之策”如何解决?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文天祥冒着名声受侮的屈辱“隐忍以行”。正是这种对生命存在的认识,使他领悟到生命之重,并最终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同样,韩信能够忍下当年的“胯下之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保存了生命之体,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中的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该加以积极地引导,让学生对文天祥、韩信等人的理想、行为有客观而正确的认知,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人价值中生命存在的作用和意义,领悟到生命之重,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对生命会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不会轻易地践踏生命。
三、利用教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关爱自己并关爱他人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关爱自己,一是关爱他人。
(一)关爱自己。
关爱自己,也即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自我的生命意识,激发个体对自身生命的热爱、珍惜之情,使个体喷发出无穷的力量,强化自己的生命意识,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超越。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面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时,他认识到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而怎样活则是一件“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的事,能对怎样活有如此的认识,说明史铁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激发了他对生命的珍惜之情,重新树立起对人生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面对病入膏肓的琼珊时,医生对她下的结论是“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而且“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正是论及到琼珊的生命意识的觉醒问题。医生要苏艾使琼珊“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医生这样做,正是要以此来让琼珊明白生命的宝贵,进而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而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彻底唤醒了琼珊,使琼珊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应该好好地热爱它并珍惜它,这种唤醒也让她最后认识到以前的“不想活下去”的念头“是个罪恶”。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史铁生和琼珊对待生命的态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深层心理因素。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渐渐发现:正是外在美好事物激发了史铁生和琼珊对生命的热爱,意识到必须要关爱自己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超越,从而改变了对待生命的态度。事实上,我们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主人公对待生命态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强化学生关爱自己的意识。
(二)关爱他人。
关爱他人,也即敬畏、尊重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敬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5•12大地震时,国家为死难者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下半旗,鸣长笛”的国哀悼念活动。这正是共和国关注人权,尊重人的生命权力的意识的具体体现。而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可谓比比皆是。因为有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意识,老贝尔曼才会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去完成他的“杰作”,在琼珊屋子对面的墙上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来唤醒琼珊的生命意识。因为有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意识,杨绛先生会对那个给予自己帮助的老王倾尽自己的所能来帮助他,同情他,关心他,并不断地反省,最后发出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警语。因为有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意识,海伦•凯勒会在第一天要看人,要看所有的人,同时会在三天时光即将结束时给“看得见的人们一个”“忠告”,要人们“善用每一个感官”。在教学过程时,每当讲到这些关键之处,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思考贝尔曼唤醒琼珊、杨绛在最后发出警语以及海伦给人们提出忠告的的深层心理根源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慢慢意识到正是怀有对他人乃至世间一切生命体的敬畏、尊重之情,才会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作者:鞠洪刚 单位:苏州市相城区江苏省黄埭中学
一些高中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不好,比较爱玩,他们的语文基础和作文能力很差,学习其他学科也很差劲。对于他们来说,作文是困难的,因而对作文不感兴趣。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来看,尤其在高中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作文的教学。更何况有些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写作课不重要,没必要去学;也有部分高中的学生认为:“读书为了技术而学习的,不是为了学作文的。”这样的学生,作文的基础差是可想而知了。高中学生的作文情况,反映出了大多数的现象,即有的是胡编乱造,有的是虚假的故事、虚假的情感。作文教学长期这样的话,很难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的需要。一些高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写出的作文格式相同、单一;作文的内容存在空洞、乏味、泛泛、枯燥、单调等缺点。而且很多学生习惯通过摘抄“优秀的作文”来烘托自己作文段落的气氛。
二、语文写作的必要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时,我们应该把现实的生活放在其中,即把语文变得生活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下进行,通过“读、写、听、说”等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知识,陶治情操。课堂学习是教学的重心,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能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得到解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在各个方面的东西,如自然的、社会的、事实的、事件的、人物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注意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我们还可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教学所在的实质,是生活联系的核心部分。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构建教学的机和确定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所用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内容联系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得到接收、理解。总之,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
三、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的方法是通过课外阅读、课堂的教学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促进语文的学习。
1.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语文。所谓课外阅读指导,是指以学生课外自读为主,教师集中指导内辅助的。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一般归类于:统一阅读、自由阅读等两种方式。实现这种的做法是:通过激发其阅读的兴趣,给予阅读的策略,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读书的方法。
2.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措施,来提高语文效率。语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依靠教材教学,而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需要做到的是课堂的外延。其范围是:在时间上的外延,即在课前要预习;在课后要深化;而内容上的外延,即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来搜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而在空间上的外延,指的是:学生从社会、图书室、微机房所得到知识,都应用在各学科。或者在课堂教学上的外延,即通过语文观的树立,使得学生的眼界得到开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
3.实现语文生活化的策略。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手段。
4.通过激发兴趣来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实现。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5.通过加强指导来实现。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6.多向互动。在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来扩大学习的范围。我们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迁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阅读具有创新,使其能力得以培养。另外,开展活动,家长的职责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的环境。
7.心理的调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作用是为了调节学生的心境,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时间较长、困难较大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是需要付出毅力、耐心的。
一、开放性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开放性教学理念,除了可以扩大教学视野之外,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并且在新课改下也提出了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就进一步要求了语文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指明方向,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视野的发展。
二、开放性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创建开放性教学环境,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和心理的塑造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课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向社会生活不断延伸。这也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了解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以有效的手段和路径将开放性教学活动不断地拓展,并将知识深广度的延伸作为重点,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得到拓展,进而对高中语文的学习产生热爱。例如,在讲授《拿来主义》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作者鲁迅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掌握该文所要传递的思想,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孔乙己》《故乡》《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以及《祝福》等相关作品,并让学生细细品读,对作者的用词、用语风格等有一个更为透彻的了解的同时,达成该课时的教学目标。这种以课程拓展的形式来补充语文课程活动的方式也是开放性教学实施的关键,老师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并充分利用课堂,使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意识得以培养,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增强。
2.实施开放性教学评价,推进课程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课程活动体系中,教学评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关键。而教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时刻谨记以生为本,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开展实施教学评价活动,保证其具有激励性。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必须明确以下三点:一是对学生的见解予以保护和珍视,不以唯一答案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也就是充分体现言语开放性。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之后,我要学生说说自己对各个人物个性的解读,有的学生说薛宝钗宽容大度、富态丰腴;有的学生说林黛玉心智聪慧、纤弱柔美;有的学生说王熙凤八面玲珑、美艳,无论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是否一致,老师都要对其欣赏力和见解予以尊重,使学生更加大胆、积极地发表言论。二是对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予以尊重,在评价和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标准去评估,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三是结合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使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进而增强评价的开放性。
3.引进开放性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环节,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阅读、筛选等,并从中获得启发,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对影视是情有独钟的,因此,在把握以上心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影视,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例如,在讲《祝福》一文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同名电影《祝福》,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够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小说故事和电影的异同点;二是祥林嫂的人物性格特征;三是电影的播放让你有了什么新的认知;四是课本中的祥林嫂和演员表演的人物特征是否有出入。以此来增强教学形式的生动性,使学生的探究心态和学习情趣得以激发。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该科目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老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理念具有开放性,并从教学评价、方法和环境上着手,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个性化发展,并实现新课改。
作者:赵斌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一、知识源于生活,注重平时积累
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街道旁的店铺上、电视的广告语上、各种小吃店里的醒目标语上看到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例如,学校食堂的柱子上贴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由此可见,生活是知识的来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从生活中学习,并在语文课堂中回归生活实践。正所谓“会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一个人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从其言谈举止中便可略知一二。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相比其他阶段的任务更为繁重,所以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一些陶冶情操的散文、短篇小说、微小说,甚至是一些诙谐幽默的笑话,一是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放松心情,在书中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持之以恒,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二是通过对各种文章阅读的积累,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量,心中有了大量的例子,就会便于考试中作文的素材描写。语文其实是一门主观性极强的科目,除了试卷前面的选择题以及文言文相关的题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外,后面的其他题目则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需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自我个性的发展。例如,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让同学现场对班内的一个学生进行描述,而后全班一起猜答案。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深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又能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借助这样的机会看出学生的阅读量。
二、巧用兴趣引导,创新学习方法
如果一个人的阅读量大,那么他的知识便会丰富,相对的,他的自身素质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眼界的提升。语文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汉语拼音,到能够写出整篇的文章,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多数同学都认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语文学习,自己的语文水平已经到了一个顶峰,学与不学都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只要平时多练练字,背背课文,其他的就不用多下功夫了。“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然而有的则需要改进与创新,倘若放任自由,后果不堪设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例如,在记叙文的写作课上,以凄美的故事“王昭君出塞”为例,这个故事博得了古今中外众多诗人、作家的青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想象昭君在出塞的前一晚上当时的心情怎样,借助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让学生现场描述自己心里所想的情境,然后以环境加以渲染,将昭君出塞前的各种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及时修订目标,持之以恒为之奋斗
每个人活着都是有目标的,盲目的、无所事事的人们是在混日子。这句话折射在高中生身上也不足为过。高中阶段大部分人的归宿会是进入一所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学继续深造,这是许多高中生的梦想,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就放纵自己,无所事事。教师通过上课时间的观察以及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进行谈话,便可以察觉到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个时候教师要作出正确的分析加以积极的引导,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定位,及时修正他们的目标,设立目标时遵循“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能够依据现状及时修正、近期与远期相对、长远发展与近期规划相适应”的原则,从而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并要有浓厚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要持之以恒,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除此之外,还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依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自我的目标,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接受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学习与生活中,加强自身观察能力的培养,留心身边的小事,注重素材的积累;敢于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抓住细节描写,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与人的交往中,增强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为今后人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洪琰 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1.生活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库
生活就像一本大的教科书,不仅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可见,语文作文变得生活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记录生活,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作文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用语言真实地表述出来,学生就不会在写作文时文思枯竭,想不到要写什么内容。可见,生活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生活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
生活就如同一本丰富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生活中的人,还是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对学生起到一种启迪和教育作用。并且人们从生活这本素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比其他任何教材都更具教育价值和意义,影响程度也比较大。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思想上的认识和他们真切的情感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生活的领悟能力以及总结生活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学生便拥有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对于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设置了太多的限制,比如,作文的题目、内容及结构,甚至是作文的思想等,这样就致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一些活力和灵气。高中语文老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可以对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选材范围及方向予以规定,比如谈勤奋、议环境等作文话题。至于如何进行选材和选题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表达什么样的认识和体验,文章创作整个过程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总之,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写作意愿,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最终实现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2.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作文的内容和形式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好比泉源,文章好比溪水,如果泉源丰盛而不枯竭,那么溪水自然会流淌不息。”因此,高中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紧密地联系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把理性知识和感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思路。(1)实地观察式作文教学:说到莫泊桑,我们都会想到著名作品《项链》。其实,莫泊桑在写这篇文章时,曾受到他的教师的教育和指点。起初,教师让莫泊桑每天观察从门口经过的车夫。然而,莫泊桑不知道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后来,老师就告诉他:只有用一颗认真的心去观察生活,才能发现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自此,莫泊桑就听老师的话,认真地观察和研究生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大作家。高中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用心地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认真地记录下生活中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事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饲养一些小动物和花草虫鱼等,多培养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和民俗,为写作积累素材。(2)生活娱乐式作文教学:丰富多彩并且紧张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教师在教导学生写蜗牛生活素材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抓来一些蜗牛,认真观察和研究它们的生活,有的学生用菜叶去喂养蜗牛,有的同学把蜗牛放到屋外,让蜗牛感受一下阳光的味道,还有的同学拿蜗牛和同学比赛跑步。通过生活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使他们深刻地体验生活,将生活用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3)阅览模式作文教学:阅读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及丰富学生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将阅读发展成自己的第一兴趣,并且将其作为作文教师生活化的一个口号。虽然学生在写关于亲身体验的作文时,可以写出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在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文学的影响下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因此,教师在作文课上还应鼓励学生多听一听时事新闻、经常上网浏览一些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关的文章,还应该多模拟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学习写作的渠道。
3.优化作文的评分机制
一、开设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对老师的评级系统却不够完善,从而导致选修课的监督制度不严厉,使得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上去。然而,高中语文的考试中也会涉及到选修课的知识,评价系统的不完善,使得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在选修课方面的成绩难以提升。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一)正确设置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选修科目较多,教材的种类也多,与当前汉语的教学不相复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该缩短学习,减少课时。从“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一点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课程设置都应该加以重视。此外,选修课的学习不能像必修课那样全面兼顾到,要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们的喜好和擅长进行课程的设置。选修课教材只是提供一些材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相关的设置,充分利用课本材料,使学习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目的。此外,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分类目标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例如:选修1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等模块,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也包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实际上老师只看重其中的一个,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如果两个方面都要兼有,就会使得课时不够;再如:“古典文学文化”模块,可以分成《古典诗歌鉴赏》、《李白诗歌鉴赏》,一个模块怎么教,要看老师怎么的拆分,需要老师花时间去思考。
(二)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和评价形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对教学方法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内容,确定出教学重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情境。例如:在“主题辩论”“、影视欣赏”“、汇报演出”“、学生讲坛”等主题时,老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前面讲到选修课评价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师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自由灵活,可以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评价内容及形式。例如:在学习《中国小说欣赏》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设置以下的评价方案,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出一个选择:a、在学习这一节课前,请学生阅读两部相关的文章;b、选择教材中人物进行评价,可以从人物、主题、艺术方面来进行评价;c、围绕本节所讲的内容,组织一个辩论会或者演讲会。以上三种评价形式角度不一样,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三)将泛读与精读区分开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美教育的差异在于,中国是按部就班的将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样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好,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样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抑制了学生的特长发挥,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欧洲的一些国家来说,他们要求高中生读一些本国作家的名作,不会给学生太多的选择,而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他们只有一个要求:“必须完整的学习完一部文学作品,让所有的学生都要读完”。相比于这些欧洲国家,中国的高中生面临考试和高考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我国高中生阅读面狭窄,再加上课程设计的不一样,就会使得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选修课的教学,可以多一些“自选动作”,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老师在讲解选修课的时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选择性的去讲一些内容,可以读后回答一些问题或者读后对文章写一个点评以及总结。精读与泛读可以由老师来决定,老师可以根据内容适当的选择内容来进行授课。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选修课一直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但是,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使得高中选修课的教学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高中语文老师勇于探究,随着改革的深入,更需要老师们不断实践,总结出能够适应高中生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成绩提升。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究其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
摘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初中语文论文,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论文服务。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初中语文论文,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