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13:4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纪律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班级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幼师的经验,确定专门的课堂常规,每节课都强调,坚持半个月,就非常有很好的效果了。
以下方法:
1、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用孩子的语言跟他们真心的说话而不是命令式的,常规的建立是要循序渐进的,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自己的经验,确定专门的课堂常规,每节课都强调,坚持半个月,当你在上课时,就不用在愁如何组织了。
2、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孩子,让孩子愿意听你上课,跟你玩,讲一会就玩一会。
3、让孩子上课学会安静地听你讲话:先要用孩子喜欢的话题吸引孩子的兴趣,在活动中调动孩子的参与性。
4、让孩子喜欢你,还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不光是你本身能让幼儿安静,还要活动的内容让幼儿感兴趣。先想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做个小游戏了、唱首歌了,等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你那了,再讲课,讲一会玩会游戏再讲,他们的注意力很小,你讲重点,将10分钟左右就带领他们玩游戏吧!
5、用你的能力去征服小朋友。那你就把自已也当孩子与他们一起闹,打成一片容入其中,让他们关注你,这时你就抓住主动权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课堂纪律;原因 ;解决技巧
G622.4
小学课堂纪律管理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小学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前提、以提 高教学成效为目的,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提供能够挖掘小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小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以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一 连串行为和活动 [1]。低段小学课堂纪律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基础打的是否牢固,也关系到将来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对小学生的课堂纪律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分别从小学低段课堂中出现纪律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出现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
分析其原因,可以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师
1.教师教学方式不合理,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在小学课堂上,把手背到后面,正襟危坐,纪律不好全体受罚的现象比较常见,这是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教师对教育权威的扭曲 [2]。教师往往授课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显得无趣枯燥,于是学生们开始变得浮躁,违反课堂纪律问题的现象便慢慢出现了……
2.教师组织教学不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对课堂环境、 学习等充满热情。这样,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如果只追求那种表面的、 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么就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思考方面的懒惰 [3]。总之,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出现纪律问题也是很正常的事了[4]。
(二)学生
小学生独有的身心发展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自控,他们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尤其是低段的小学生。当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思维,,就会感觉疲劳,从而导致走神。另外,学生对外界的诱惑不能进行分辨,比如边上同学发出了一些声响,比如无意间飞来的小虫等都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听课。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
(一)教师
每堂课的开始,学生还未从课堂活动中平复下来,很难快速地进入上课状态。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先安静地站在前面,用眼神提醒孩子:该上课了!等孩子静下来了再讲课。这样看似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听课状态才能为一节课的效率做好保障。
其次,有的孩子之所以违法纪律是没事可做。作为教师,在习题设计上针对不同学生把握好“梯度、 难度、广度、深度”,为那些差异生设计点能解决的习题,这样他们有事做了,课堂纪律也会更好些。
另外,教师做到正面要求, 明确方向。老师应为每一位学生讲清楚学校课堂纪律的详细可行的要求: 它包括“不迟到、不打架、懂礼貌、不打扰他人的学习“等,要求他们做守纪的乖孩子, 教给他们自我评价的方法,而不是制定一些假大空的“纪律条列”让孩子们执行,让学生没有具体的目标去实践。
走进学生当中,和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教室后面的学生最容易出现纪律问题,很多老师通常的做法是把学生的座位调到前面,这些老师也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他们在后边和老师的空间距离大了,老师的影响力变小了。调座位是治标不治本,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融为一体[5]。
(二)学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只有七八岁 ,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他们“最初的自制力是由于成人的要求而产生的。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的训练、自觉纪律意识的培养, 应贯穿于整个小学低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自我评价, 渗透自律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人对己的自主评价,几乎完全以教师的评价为转移。所以教师应在每堂课结束时做一次总结 , 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注意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和每个学生的自觉纪律表现作出呈阶段性的范例性极强的评价,并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总结,做出自身评价,反思不足,做出评价
2.自我约束
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制定一个目标,明确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具体的管理方式要坚持“民主”,此外,还要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组的成员可以由同学自己推荐选举,做到及时反馈,善于总结[6]。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活动被看作校园生活的重要环节,课堂管理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尤为重要,课堂纪律管理更加重要,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值得关注。面对新时代小学生纪律观念的淡漠,面对课堂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违纪问题,很多学校都在着手探讨策略,可是要改善课堂纪律,将纪律性当责任感来培养,这样的发展性目标还收效甚微。这不仅不利于课堂的有效性,对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有不良影响。因此,身为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去探讨。
参考文献:
[1]浦金枝 , 付健 . 谈小学课堂管理的艺术 [J]. 课程教学研究 ( 新教师教学 ),2013(21).
[2]亟鹧 . 基础教育研究 [J].2010(2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4.
[4]. 张海峰,浅析小学课堂纪律管理,2014.5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课堂违规行为的预防
1.制定具体行为规则.在每学期开始时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解释他的基本行为准则
2.把握教学程序.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流畅性,让学生处于一个连续教学情境之中,从而减少学生的注意力偏离,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
3.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教师要顾及全班学生,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有小动作或其它纪律问题的学生无可乘之机.
4.要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例如,教师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前回答问题,他就应让其余的学生在各自的课桌上进行同样的练习.这样,多数学生就不会感到无所事事。
5.要给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未经许可就发言,离开座位,干扰同学等,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一方面让他知道表现的恰当时机,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他的被关注需要.
二,课堂违规行为的干预
1、移走引起分心的事物.并且安静地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在下课后才能归还.教师的态度要温和但坚决,不要罗嗦.告诉学生这些东西会保管在合适的地方直到放学.
2、强化恰当行为.遵守纪律的学生得到精神或物质(如小红花)上的鼓励。
3、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学生表现出失去兴趣时可以宣布已完成了多少任务,已完成部分做得很好,并且与这部分学生讨论学习任务,这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回到学习任务上来。
4、当学生表现出失去兴趣时,教师可以问他们一个问题,让其解决一个难题或者读一段课文,以唤回他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恰当,则表明他们是专心的,应该给予强化.
关键词: 英语课堂 纪律问题 措施
一、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一些小学英语课堂上,一方面是老师在声嘶力竭地范读、带读、讲解、维持纪律,另一方面是仅有小部分学生在听讲,其他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打打闹闹,有的在看卡通画。而在一些小学英语课堂上,当老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活动时,表面上同学们都在积极参加,场面积极活跃,但实际上除了少数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认真参加活动外,不少学生却很投入做着一些与活动无关的事情。这些行为都会妨碍该学生本人的学习,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小学生生性比较好动,注意力的可持续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有位教育学家曾说:“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窗户,意识中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一旦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就很难集中在一定对象上,就可能出现这些违纪行为。其次是学生缺乏上课的热情,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这也是造成学生违纪行为,无法专心上课的原因之一。再次是教师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可能出现教学不当。例如,教师因备课不充分,在学案的执行环节上无法很好地连接,致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管理不当:教师常对个别不良行为作出过分激烈的反应,对学生滥用惩罚等。除了以上因素外,教师的威信也是十分重要的。假如一个老师丧失了威信,他将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当然他的课大家自然也就不爱听了。一位教师之所以会丧失威信与他的日常行为有关。比如课上遇到学生表现不好不加以制止和引导,一遇到问题就求助于班主任,都会导致教师的威信降低。
二、有效规范课堂纪律的措施
我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来达到有效规范课堂纪律的目的。
1.教师要树立“心中要有火力点”的意识。每一个班都有一、两个较调皮的学生,也就是这个班的火力点,找准、控制好这个火力点也就控制好了这个班,就能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规范纪律。如果教师能抓住典型,对班级里最调皮难管的学生进行重点引导,解决了难点,剩下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不难了。
2.注视法。“无声胜有声”,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教师可采用注视的方式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发挥眼神的作用,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教师在注视的时候突然停止讲课,学生也会观察到周围气氛的变化,然后会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
3.暗示法。用暗示的方式来控制纪律的方法叫暗示法。如走近学生、敲敲桌子或拍拍学生,暗示其注意;或走到正在自由说话的学生旁边,放高音量;目光移开不守纪律的学生然后说:“有几个小朋友没看老师的表情,是不是很难看呀?”
4.提问法。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精力不集中时,用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老师已准备提问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引起其注意。这可以在短时间内立刻唤起学生的注意,不用暂停课堂教学。
5.隔离法。采取隔离的方式来分散火力点从而控制纪律的方法。如两个学生打架、打闹时,可采取前后或左右分开他们的做法。如在座位排列上可以稍加调整,男女隔开或动静搭配坐。
6.无声法。在大多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老师突然表情严肃,以无声的方式,静坐1分钟,以示警告,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
7.奖励法。运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和表扬学生或表扬个别学生引起全班注意的方法。如板书上的奖励制度,奖星星、水果、头饰,等等。
8.建立监督制。特别是鼓励纪律较差的学生来担任监督者,并提醒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要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树立榜样,对于纪律差的学生可以提醒他,但不要当着其他学生的面严厉批评,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三、英语课堂纪律问题的防范
成功的英语课堂管理,关键不在于学生违纪后教师的处理,而在于教师“防患于未然”,避免违纪行为发生或重犯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制定规范。严格的课堂行为规范,先让学生明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规范要简单实用,不可太繁琐苛刻,令学生感到厌烦。
2.执行纪律要严格。老师对违纪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不可纵容。特别是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执行纪律要公正,以免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
3.备好课。有时课堂秩序不好可能是由于教师本人没有备好课引起的。这里讲的备课,指的不仅仅是备教材,还包括备学生。只有准备充分的英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因学生不满自己的教学而引起课堂骚动。
4.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英国的教育学家埃克斯利认为,呆板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尽管他拥有够糊一间房子的证书也是白搭,好教师以他的热情、活泼,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有时英语课堂纪律混乱完全是由于英语教师讲课死板、照本宣科而造成的。英语教师应尽力使英语课生动有趣,使教法多样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课堂管理。
小学英语课堂是一个既生动活泼又和谐有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的重要场所,要想真正做好小学英语课堂管理,英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维持表面上的“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及实际出发,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使纪律与自由相结合,采用多种教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在你开始上课之前,一定把教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有人在私下聊天,你不要讲课。
没有经验的教师或许会认为,只要开始上课了,学生自然就会安静下来,以为学生会看到课堂已经开始,该进入学习状态了。有时这会起作用,但学生并不一定总会这么想,他们会认为你能接受他们的行为,不在意你讲课时有人说话。
聚焦这个技能意味着,你应该在开始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即只要还有人没安静下来,你就一直等下去。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是,在所有学生都完全安静下来之后,再停顿三五秒钟,然后才开始用低于平时的音调讲课。
讲课语气温和的教师,通常比嗓门大的教师课堂更加安静。学生为了听到他的声音会保持安静。
2.给学生交底
如果学生对这节课的安排心中无数,这就会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不安定感。因此,教师应该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做什么,以及每个环节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为了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的心中有一个“盼头”,告诉他们在这节课的结尾阶段他们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在向他们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后,可以说:“如果进行顺利,我可以让你们在这个小时的最后阶段跟朋友聊天,或到图书馆去,也可以赶做其他科的作业。”这样的安排也会让那些喜欢上课讲话的学生有所收敛。
如果教师知道他完成教学目标有富裕的时间,他也就更愿意在上课之初等待大家都集中注意力。学生们会很快意识到,教师等待他们的时间越长,他们在课堂结束前的自由时间就越少。
3.实时监控
实施这一条的关键是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当学生在做作业时,在教室里巡回走动,检查他们做的情况。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开始做作业两分钟后对教室进行巡视,看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开始做了,都在做该做的事情。延迟两分钟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已经做出了一两道题,或写完了几个句子,这样你就可以检查是否正确。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那些还没怎么开始做的学生会因为老师走到跟前而加快速度,而开小差的学生也会被其他同学提醒。除非教师发现了共性的问题,教师不要打断全体学生,不要集体指导。
4.以身作则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做出榜样,做到彬彬有礼、行动果断、持重而不缺乏激情,有耐心、有条理。如果教师让学生“照我说的做,不要跟我做的学”,只会让学生思想混乱,并引发不良行为。
如果你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用温和的声音说话,当你在教室四处走动,给学生提供帮助时,你也应该用温和的声音说话。
5.非语言提示
过去,教室里有一个供教师使用的标准物件,那就是讲台上的摇铃。多年来,教师在使用非语言提示方面已有了很多创新。非语言提示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手势等。在为自己选择课堂上使用的非语言提示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自己的喜好。事先要跟学生讲好,你的这些提示是什么意思,需要学生怎么做。
6.环境控制
上课的教室可以是一个温暖、快乐的地方,学生喜欢一个经常有所变化的环境。在“学习园地”中挂上有趣的图片,会激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兴趣。
学生还喜欢对教师个人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包括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些个人的物品,比如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东西,如收藏物、全家照等,它们可以成为你跟学生谈话的引子。随着教师跟学生相互了解的加深,学生的纪律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少了。
7.低调处理
很多严重的纪律问题,比如到最后把学生送进校长办公室,都是因小事引起,最后激化成了大冲突。往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本来事情并不大,但是却和学生发生了语言上的冲突,然后不断升级,不可收拾。如果教师的干预尽量低调,尽量把问题解决在悄无声息中,就会使很多冲突得以避免。
有经验的教师会特别注意那些出现了行为问题的学生,如果让他们成为教室里的注意力焦点,反而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进而得寸进尺。教师首先要密切监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回在教室走动,对问题的发生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以不太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避免其他学生受到干扰。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自己的讲课中把学生的名字带进去,被叫到名字的学生自然会得到提醒,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不会觉察出什么问题。比如,“大家把书翻到第25页,都翻到了吗,大卫?”
又如,“得比,看到黑板上的短语了吗?第一个,你会吗?我想你肯定会的。大家再仔细读一读”。
8.照章行事
这是动用教师权威的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也是高调的处理方式:教师是课堂上的老板,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这种方法需要制订明确的课堂规则,并严格执行,并伴以表扬、奖励措施。
9.传递正面信息“我希望你……”
教师在面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时候,可以向学生明确地说出他希望学生怎么做。该技巧的核心是把重点放在教师所希望的行为上,而不是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说“我希望你……”“我需要你……”或“我期望你……”。
使用这个技巧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上,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不要再……”,这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否认和对抗,学生会很快反驳说:“我什么都没有做!”或“这不是我的错……”,或“什么时候规定不可以……”,导致冲突升级。
10.使用更加温和的表达方式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需要用语言对问题行为学生进行提醒,可以考虑跟学生讲三方面的意思:
首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描述,比如,“我在讲课的时候你在讲话……”。
第二,这样的行为对教师的影响是什么,“我不得不停止讲课……”。
第三,让学生知道他的行为给教师带来的感受,“这让我感到很失望”。
比如,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受学生讲话干扰后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不知道我对你做了什么,以致我得不到你的尊重,而班里的其他同学都是尊重我的。如果我曾粗鲁地对待你,或对你不体谅,请告诉我。我感觉似乎我冒犯了你,使你现在不愿尊重我。”
11.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对于那些平时经常出纪律问题的学生,要特别留意他们表现好的时候,并及时给予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仅仅是点头、微笑或竖大拇指。
12.努力喜欢每一个学生
每个班似乎总有一两个学生跟你“不对付”,或“搞不定”,总有学生对你傲慢无礼,或爱理不理,还经常“搅局”,让你头疼不已。没关系,对这样的学生,最管用的秘诀就是喜欢他。是的,不必爱他,但确实是要真正喜欢他。当你真正在他身上发现能让你喜欢的一点,哪怕只有一点,你就把他记在心上,在合适的时候真诚地向他表示你的欣赏,你们的关系将从此不同。
13.把课上好
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一定要把课上好,把课上得吸引人。一节课尽量做到动静结合,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以讲解为主的教学应该避免:
·用词不易学生理解
【关键词】 课堂纪律 纪律模式 反思 重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26-010
一、课堂纪律的模式
课堂纪律是指课堂中使学生从事正常学习活动而限制无关活动的准则或控制力量,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的目的和结果。依据对“准则和控制力量”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的认识不同,在课堂纪律的模式上易产生一定的分歧,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纪律模式: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和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1. 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起源于弗里茨·雷德尔和威廉·瓦滕伯格的处理群体问题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首先要明确危机行为的起因,然后依据“通过影响群体行为维持纪律”的逻辑。这一模式奠定了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研究的范畴,为后人从教师角度进行研究提供了思路。在其后,一大批研究者借鉴不同的理论建构了多种模式,试图从教师视角来分析课堂纪律。如斯金纳的理想行为塑造模式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强化来转变学生的行为;雅各布·库宁的课程和课堂管理模式强调教师“通过课程管理改善课堂纪律”。
2. 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
针对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一些研究者开始从学生的角度对课堂纪律的模式进行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几个。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强调民主因素重要性的民主纪律模式;阿尔菲·科恩建议用“集体感”替代纪律的超越纪律模式。
从本质上来看,教师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认为课堂纪律是通过强迫顺从命令来监督学生的行为,是防止学生破坏学习的途径,强调权威和群体的需要,更多的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学生角度出发的纪律模式认为个人的需要比群体的需要或权威的需要更重要,更多强调从学生自身出发来看待纪律问题。
二、对中小学现行课堂纪律的反思
虽然已有上述众多的纪律模式可供教师借鉴,但是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课堂纪律管理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课堂纪律实施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研究
学生违纪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生理的、心理的各种原因。例如,寻求教师和同伴更多的关注,利用违纪行为表达不满等。一些教师疏于了解学生违纪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是整齐划一、简单粗暴地对待所有的违纪行为,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些教师缺乏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能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对违纪行为进行分析。
2. 课堂纪律忽视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是从学生的正向估价出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各种能力的发展,所确立的管理措施偏重激励,立足于激发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但是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许多教师倾向于运用“指令”来控制学生。使用“指令”虽然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忽视学生合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某些需要。
3. 课堂纪律追求奖惩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是指教师以学生是否安静或听话来衡量课堂纪律的好坏,并在此过程中采用奖励、惩罚等手段。在这种评价制度中,学生是一个丧失了话语权的局外人。运用奖惩性评价虽然使得学生暂时服从教师的指令,但对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奖惩性评价更多关注外部因素,奖励和惩罚措施不能改变行为的情绪和认知因素,滥用惩罚也不利于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中小学课堂纪律重建的策略
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套在任何情况下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课堂纪律管理策略,但是,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供教师参考和借鉴的共性策略。
1. 创建一个有利的课堂环境
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更加专注于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引导学生的行为。例如,利用学年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风格以及学习状况的不确定性来计划一个好的开始;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减少混乱发生;使用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以便于学生可以在一种舒适的、无威胁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不用害怕犯错误和受到伤害。
2. 实施发展性纪律
真正的纪律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应由规范学生行为、束缚学生成长的外在工具转变为促进学生内在发展的教育因素,实现从工具性纪律向发展性纪律的转变。这种而转变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外在向内在转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内在价值;由静止向活动转变,不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追求“良好”的纪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有权参与规则的制定,在集体感和归属感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遵守纪律。
3. 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者。教师的行为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学生行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应对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哲学观。树立纪律不是强迫和惩罚,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的信念。课堂纪律的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符合他们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 参 考 文 献 ]
[1]袁运开等著.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7.
[2][3][4]C.M.Charles[美]著.李庆等译.建立课堂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7-241.
[5][美]威廉·K·弗兰克纳著.黄伟和.包连宗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59.
论文摘要:搞好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充分彰显课堂教学功效,既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又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管理课堂;既能让学生上课感到轻松,又可以很好地维护教师的尊严。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在整个大学数学教学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师的授课水准、备课态度与发挥状态以及学生接受与消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数学天赋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到大学数学课堂的授课效果。毋庸置疑,课堂纪律的好坏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笔者在近几年的大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课堂纪律不太理想,诸如学生上课迟到、课堂上睡觉或窃窃私语等现象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从而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打折扣。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如果不坚持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进行互动的平台,教师更需要有力地抓住这根缰绳。鉴于此,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恰如其分的建设。一种情形,若建设得不够,课堂看似热闹,实则容易出现混乱;另一种情形,若课堂纪律建设过了头,则课堂看似平静,却很可能会导致课堂缺乏互动与灵性。但值得一提的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监控,应该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为基础,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尊严与责任心的认可,从而使学生获得自由而进行自律,其目的恰恰在于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品质并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本文写作的动机之所在,我们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强调一下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的基本功效。
其一,良好的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加强课堂纪律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起学生对教师所授课内容的关注,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为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如果前面的内容学生跟不上,很容易导致后面的内容一直听不懂。因此,大学数学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重要。其二,良好的课堂纪律建设可以行之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只有建设好课堂纪律,教师才能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其三,良好的课堂纪律建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在大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督促与暗示会使学生时刻明白自己有义务和责任自觉遵守与维护好课堂纪律。其四,良好的课堂纪律建设有利于稳定学生学习的情绪,避免学生因昕不明白而引起的紧张情绪。良好的课堂纪律会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假如老师只顾着讲授知识,而不对课堂纪律进行建设,导致班级课堂秩序一片混乱,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信心,进而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结果导致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纪律的建设。下面笔者根据在现实课堂教学中的体会并借鉴现有的文献资料,谈一下应该如何更好地建设课堂纪律的看法。
一、科学搞好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充分彰显课堂教学功效
如上所述,课堂纪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纪律建设。在课堂纪律建设这一教学环节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规则去开展大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坚信课堂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规则来引导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在新学期伊始,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列出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要一视同仁地坚持严格执行这些要求。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课堂规则的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对行为进行翻来覆去的操作,教师要持之以恒且有耐心地反复强调,相信大部分学生可以养成良好习惯。
再次,教师尽量避免使用处罚措施。时刻牢记处罚仅仅是教学环节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实施的辅手段,如果用得不好,容易起反作用。一般来讲,学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违反课堂规则,对无意违反课堂规则的学生,教师需经常对其进行提醒,使之主动改正错误,此时没必要对其采取处罚措施。对于那些有意违反课堂规则的学生,教师应当花时间和精力去找出他们有意违反课堂规则的原因之所在,这些学生自己本身可能陷入了一些生活或学习上的误区,此时,教师更不能不加区分地对他们进行处罚,要在课堂之外多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可能主动自觉地去遵守课堂规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了解详情,容易疏远师生间的感情,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相当不利。
最后,要想建设好大学数学课堂纪律,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准备教案,充分准备课堂授课内容。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讲好每节课的目的所在,尽力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且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激起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数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把握好并加以强调,引起学生有意识的关注,尽力运用直观的教学材料,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适时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不断地加以突出重点与难点,通过讲解例题等,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自觉并有效地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授课任务。
关于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笔者有若干个人观点与读者分享。
首先,教师要经常性地主动介入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绝对不能让其成为空谈。就教师本身而言,应当积极投身于课堂纪律建设,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与说服,使学生达到一种不参与支持教师所提出的课堂纪律建设就感到不好意思的理想境界。同时,教师也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醒和暗示,力争在出现问题之前,就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学生予以提示。从而很好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还要根据需要用宽容心去对待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尽量不要一直对其进行训斥,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学会采取一些柔和婉转的技巧去建设大学数学课堂纪律,这样既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很好地避免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进而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总而言之,课堂纪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思想观念,达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自信心去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逐步提高其维护课堂纪律的思想观念,使得学生自觉能动地去关注教师课堂授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有力地保证了教师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和显著。
其次,教师要学会运用沉默附加相应的肢体语言建设大学数学课堂纪律。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在谈吐中明智地运用沉默,让它发挥最大的效果,它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沉默不语这一手段,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此时教师若一直采取摔打和斥责等手段,只会起到一时的作用,时间一长,这些手段就会显得毫无作用,并且这些做法有可能会激化师生矛盾,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此时倘若教师沉默不语,并用目光扫视学生,随后将目光停留在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身上,利用舆论压力来制止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如此以来,师生情绪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且可以很好地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我们所说的在课堂上采取的这种沉默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的妥协,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不语的技巧,确实可以达到此时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也需引起要注意的是,沉默不语时间不宜过长且次数也不宜过多,沉默不语的同时还要辅之以表情和目光等肢体语言来强化所要表达的信息。教师采用严肃但亲切的目光去扫视学生,使学生知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样潜移默化地起到了建设和维护课堂纪律的作用。
再次,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并加强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毋庸置疑,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遵守课堂规则,并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进而让学生做到自我控制。也就是说,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更多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正确认识课堂纪律,让学生从自身做起去建设课堂纪律。这就要求教师要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坚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当首先做好表率,成为遵守大学数学课堂纪律的模范,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并触动学生。同时,教师更要尊重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即把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与尊重学生人格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积极的课堂纪律建设必须要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做,特别应该重视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不能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对立,不利于大学数学课堂纪律的建设。
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和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建设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倘若学生对授课教师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其学习活动就显得枯燥乏味,这样学生就很难高效率地参与到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来,更不可能与教师进行互动。鉴于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好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富含积极向上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大量事实表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大学数学课堂纪律建设息息相关。学生如果非常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专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些都是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融洽和处理好师生关系。
关键词:班主任;纪律管理;和谐管理理论;归属需要理论;行为选择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11-01
纪律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职责,这一点毋庸置疑。基于此种情况,班主任必须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纪律管理能力。相关研究表明,班主任在具体的纪律管理过程中,必须结合多种理论进行纪律管理,提高管理实效。班主任进行课堂纪律管理,除了要运用先进、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之外,还应遵循基本的教育理论。唯有如此,方能让纪律管理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在具体班主任管理实践中,可以结合和谐管理理论、归属需要理论、行为选择理论进行班级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和谐管理理论在班主任纪律管理中的运用
和谐管理理论具有非常之强的东方韵味。相关研究表明:和谐管理所追求的主要是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儒家的“和为贵”“和则多力、和则生物”之境界。管理环境存在复杂性、矛盾性及多变性等特征,因此,有时很容易造成管理失灵,和谐管理正是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一种管理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对管理的内容尽可能进行科学、详尽的设计,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态生成,灵活调整管理策略。学生在课堂中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违纪行为,有些违纪行为的出现很可能会在教师的意料之外。面对这种意外,班主任必须采用刚柔并济的课堂纪律和谐管理手段,有效提高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实现课堂纪律的和谐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例如,班主任可以任命经常在课堂上违纪的同学为纪律委员,让其负责班级的纪律管理工作。由于身负纪律委员职责,该名同学也不好再在课堂中带头违纪。受到这名同学的影响,其他同学也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这样的管理方式,充分运用和谐管理理论,能让班级纪律管理质量很快得以提升。
二、归属需要理论在班主任纪律管理中的运用
归属需要理论由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首先提出。德雷克斯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非常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班级中的重要一员。假如班主任可以对每一名学生均予以充分尊重和重视,这样很容易帮助学生在班级当中获得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存在,也会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关系融洽、秩序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相反,假如学生的归属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那么部分学生就会选择以错误的课堂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这种错误的行为也很容易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德雷克斯认为,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必须积极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搞清楚他们真正的需要,进而有效满足学生的归属需求,防止他们在课堂中产生不当行为。对于那些业已发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必须了解产生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比如是为了报复,还是为了逃避失败;是为了寻求权力,还是为了寻求关注。了解产生不当行为的原因之后,班主任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矫正、管理,帮助学生尽快将自身的不良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
三、行为选择理论在班主任纪律管理中的运用
行为选择理论最先由格拉瑟(William Glasser)提出。格拉瑟认为,学生的行为方式是他们根据自身的意愿进行选择的最终结果。对学生的行为选择,外在环境很难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格拉瑟认为,学生的不当行为是他们所做出的坏选择,而得当的行为则是他们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因此,班主任应该帮助同学们不断做出相对正确的行为选择。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格拉瑟也给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不能采用强迫和控制的手段,而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明确良好的行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结果,不良的行为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做出好的行为选择。对于学生所做出的错误行为选择,班主任必须要做到奖惩分明,让学生明白无论自己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选择,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班主任可对违纪的同学处以罚其进行卫生值日的惩处。而对于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表现较好的同学,可以给其发放小红花,以示表扬。格拉瑟的行为选择理论,可以很好地运用于班主任课堂纪律管理当中,它是班主任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结束语
班主任的纪律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班主任的纪律管理工作中,应积极遵循行为选择理论、归属需要理论及和谐管理理论。只要将上述理论积极有效地运用于班主任纪律管理实践,纪律管理成效就定然明显提升。目前,部分班主任只是盲目进行纪律管理,对纪律管理的理论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班主任应积极学习相关理论,并将其有效运用于纪律管理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文彬,高维.我国中小学课堂纪律研究三十年[J].当代教育科学,2009(05).
纪律是什么?它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没有好的课堂纪律,教学就难以进行。孟子也说过“不成规矩,无以方圆”。可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通过纪律管理,让学生集中注意,专心学习,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已经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达成了共识: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实,我们常常忽略的是,纪律管理实际上也是我们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通过纪律教育,我们可以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强化意志力,提高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使之成为有文化、守纪律、讲道德、有责任感的健康公民。基于这个层面的意义,我认为,把纪律管理看做一种教学手段是肤浅的,我们还得把它作为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的纪律管理就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重视这个工作。一句话,良好的纪律管理,不仅是教学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标准呢?其实,我们只要回到《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规定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良好的纪律是有标准的。现在,我就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同行商榷。
首先,良好的纪律要求“严而不死,严而有度”。
纪律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纪律的概念告诉我们,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纪律,具有强制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必须严格执行。“严师出高徒”实际上表述了三层意思: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益的保障;教师严格的要求会换来学生的成才。但是,教室毕竟不是军营,更不是监狱,学生毕竟是有思想、情感、意志的个体,不能管得过死,不必非得学生的举手投足都整齐划一,出现我在前文提到的那种“安静”的场面。同时,我觉得,严格也应该有“度”,这里的“度”,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握。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强调起码的课堂秩序的同时,不必对学生的坐姿、读书的音调、回答问题的速度、书写的快慢等等行为作出统一的要求,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灵活掌控。而学生所掌握的度至少要建立在“该与不该”的前提上,做到“不随意、不随便、不违纪”,竭力融入自觉的学习,以至学有所获。要知道,拉肚子的学生请假上厕所不是违纪,读课文的时候有学生声音太大不是装怪,坐在靠墙的学生坐姿不端不是违纪,向同学借笔的学生也不是违纪……只要把握好这个“度”,我们就会发现,违纪的学生少了,我们的课堂纪律好了,师生的关系融洽了,课也好上多了。
其次,良好的纪律应该是“活而不乱,井然有序”的。
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的交流,因此,好的课堂应该是“活”的。包含几层意思:老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知识、情感、个性等都会在课堂这个载体上流动和传播;教师的主导是活动的,他会因为知识的变化、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所以,教学活动是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体,他们的思想是流动的,思维是活跃的,对教学的反应也应该是流变的。一句话,任何一节课都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基于教学的这种性质,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活动的、活跃的,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老师应该积极地激发学生使思想、思维、行动“活”起来。不过,我所说的“活”单指为教学效益的提高而言的“活”,不是那种乱糟糟的局面。教学是要讲究秩序的,不讲秩序的活就会违背纪律的起码的规定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活跃没有为学习服务,而是自作主张地随便说话,我行我素,或者吵吵闹闹,那么,这堂课就会是一塌糊涂的。所以,老师要掌控好教学秩序,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在纪律要求上,教师不能勉强,学生也不可随意,一切都要为教和学服务。从这个层面上说,要求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讲求教学效益,真正做到教学活动的“形散神聚”。秩序井然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好的课堂纪律的整体标准。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该是和谐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收放自如。
和谐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就像我们要求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一样,老师同样也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建立和谐课堂的立足点。和谐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情感、一种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我们做教师的没有备好课(正如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一样),就去糊弄学生,那节课会一塌糊涂,这是老师的过错。就像老师可以抽烟,却不许学生抽烟一样,我们在学生的面前就会底气不足,我们就不能再强词夺理了。也许学生只是捡起掉到地上的一支笔,我们却一定要责怪他们,错在老师,而老师却要小题大做;对于少数学生的严重违纪,当老师的却充耳不闻,惹得其他学生怨声载道;老师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却不许学生理直气壮地辩解……如此等等,就是我们没有尊重学生、不能正视现实,这种老师久而久之就会被学生唾弃和厌恶,这样的老师所规定的纪律将失去任何意义。老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支持学生的情趣,理解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爱好;就是要多一些微笑、少一点抱怨,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接受、少一些排斥;就是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尊重课堂、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尊重同学、重视学习。因此,好的课堂纪律应该是和谐的、互相尊重的,老师和学生是亲密无间的。
总之,好的课堂纪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做老师的应该在这方面用心地去感悟,切实地去实践。
课堂纪律,一直是班级管理的重点,也是不少班主任感到棘手的工作。
按理说课堂纪律应该由科任教师负责,但最后还是要落到班主任头上。
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情况不同,办法各异。在这里我只讲一点针对集体的、比较通用的方法。
两周前,我从科任教师和部分学生那里陆续听到一些反映,说最近课堂纪律情况不太好。
我想提醒各位老师的是,听到这些声音时,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去班里发一通火,或者来一场说教,那都是没有效果的。首先,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行动方案。首先是做调研,查明事实。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再来行动,有时调研本身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何调研呢?
明确目的,制订计划
面对这件事情,我想通过调研,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哪些学科的课堂会经常出现纪律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2.每天什么时间段的课容易出问题?
3.哪些学生课堂纪律问题比较突出?
为此我专门制定了一个调研计划。要想让学生重视一件事,班主任自己首先就要加倍重视。
宣传造势,引起家长学生重视
我会提前向学生和家长通知,宣传、造势,提高重视程度,争取密切配合。
1.全班通报情况,明确方案。
班主任发起一项活动,一定要向学生们说清楚情况和目的,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班会课结束前,我向大家通报了情况,说最近课堂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把下一周的重点定为课堂纪律情况调研,目的是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最终要达到稳定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这是对全班同学都有利的事。接下来我向学生们说明了展开调研的方法,让大家提前有个准备。
2.告知家长,赢得支持。
放学后,我把以上要求又通过网络告知了全班家长并且进行了沟通,家长们的支持让我有了一些底气。学生们看到我如此郑重其事,重视程度自然提高了不少。
多方取证,开展立体调研
说到做到,一个星期下来,围绕课堂纪律,我做了一次立体调研,包括以下几件事:
1.下发并回收了《课堂纪律情况问卷调查表》,对问卷结果做了一些分析;
2.召开了班干部、课代表联席会议,专门了解课堂纪律情况;
3.询问了几位科任教师课堂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
4.通过每天例行谈话,向几个学生了解情况;
5.加强了巡视观察的力度,每天至少上下午各一次;
6.利用中午时间召开了一个20分钟的微班会,在全班范围内征集改善课堂纪律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接着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其实只是一直在做调研,还没有采取进一步的管理措施,但是课堂纪律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在一些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和学科上,班长和纪律委员等班干部也自觉地加强了提醒、提示。
根据情况,确定下步行动
星期五,我请班长过来谈话。我说情况调查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可以采取行动。班长说最近课堂纪律情况已经大为好转不需要过多的措施吧,如果以后有什么问题,那么以后再说。他的回答让我很满意。
我向来主张――能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更多的硬性措施,那样不仅提高了管理成本,学生也不一定接受。调研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重视程度,重新认识自己,自我改进的过程。
星期五的班会课上,我用几分钟时间,简单介绍了这个星期工作的成果,表扬了大家的进步,鼓励学生保持下去,并承诺,如果课堂纪律保持良好,将不会增加新的管理措施,而且要逐步减少原来的措施。我要求学生们始终不要忘记公德意识,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也不要做自毁形象的事。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提高了,课堂秩序自然会很好。其他的常规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前期行动已经起到作用了,就没有必要再惩戒。
关于检查
在前一期的微信中我提到的检查,也是提高班级管理质量的方法之一。有老师问我具体如何实施,怎么才能一个检查就起到作用呢,当然是不能盲目。
班主任首先要思考,出于什么需要而组织检查?
总体上看,常规检查的目的是维护,比如通过定时检查卫生,可以将教室环境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专项检查的目的是促进,比如通过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来提高学生对课外作业的重视程度和完成质量。所有的检查都有采集信息和调研的作用,检查本身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主要还是通过检查后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一项完整的检查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制定检查标准
2.确定检查人员
3.告知检查时间、内容和标准
4.记录检查情况
5.分析检查结果
6.对检查情况做出评价
7.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8.落实改进措施
过程听上去复杂,其实真正做起来没有那么烦琐。
常规检查形成制度,专项检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组织。一般情况下,班主任可以一到两周组织一次专项检查。
检查一般要使用表格。表格上要把检查的项目和评价标准列清楚,再附加一些说明。比如,中午的室内卫生检查,我班有这样一张表:
需要说明一点,没有问题的、经过提醒后改正的不填,特别好的可以填。因为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记录和追究,当然,问题严重的还是要记录的。
检查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都是表面的,先分析原因再做出评价,避免误解甚至伤害同学。好的情况要表扬,差的要批评。表扬可以公开,批评是否公开要班主任自己把握。多进行私下个别交流,不主张大张旗鼓地当着全班同学或家长的面批评,特别不要训斥学生。其实,一次谈心和一个具体的整改建议比简单的批评有用得多。
要正确评估检查的作用,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只依靠检查。检查只是被动地促进,要想使班级工作质量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还要靠教育学生自我进步。
要实现上述目的,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摆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遵守纪律是为了保护自由。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在拒绝和管束中建立的。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学生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所有人(包括自己)的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所以,守纪律对于每个人来说,既应是一种常识,也应是一种常态。
二、靠智慧进行课堂纪律调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发乎于学生内心坚守的课堂“规矩”是圆满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课堂纪律的管理调控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实践性智慧之一 。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更自主、更灵活,教师的权威已如多云天气中的阳光,耀眼与温和并存,炎热与温暖共生。这是变革带来的必然之一,但变革中的我们也不能失去自我。 如果课堂放得太广,而收得太散,就会导致教学低效 。教师应将课堂民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把握好度,决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课程课堂纪律的内核是什么?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约束和自我约束。真正有效的纪律是自我控制。纪律约束的理想境界,必定是形成学生内在的约束力。
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进行课堂纪律调控?笔者有以下建议。
1.第一印象,良好有度
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它将决定教师今后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板着脸孔、和颜悦色……都是“第一印象”,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呈现的第一印象,给教师一个最初的定位。笔者认为第一印象应侧重“可敬”―― 更具尊重气息与人文关怀的见面方式让学生感觉您值得敬重。我们需要的是教育与引导,而不是震慑与张狂!
2. 群体氛围,熏陶感染
这是部分教师易忽略的问题:在对学生的纪律要求上,只满足于一些基本的课堂常规,未能把纪律要求转变为学生群体的共同需求。其实,我们非常有必要组织学生群体参与制定自己的课堂规矩,把这些约束细化到一些具体的行为上,使个人行为受到群体的监督,让集体的意志真正在学生的相互要求中得到落实。这样,发挥集体智慧,彰显民主与尊重,有利于日后的课堂纪律约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对于今后的社会道德约束,也大有裨益。熏陶感染与空洞说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大相径庭。“润物细无声”,纪律约束应追求这样的境界。
3.赏罚分明,有张有弛
关键词:课堂现状;教学常规;课堂纪律
一、城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和分析
1.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
城镇小学由于自身教学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课堂多处于人多机少的状态,多个学生不得不共同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学习。再加上有些学生之前甚至连真实的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困难。
2.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过去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因此缺乏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3.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程度不高,由于信息技术课没有考试压力,长期以来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就认为信息技术就不是什么重要的学科。
4.不重视课堂教学常规,导致课堂纪律差,信息技术课堂纪律中存在着如下的现象
(1)学生玩游戏,玩QQ,聊天,却不喜欢听课;
(2)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不能一人一机;
(3)机器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
(4)没有投影设备,影响了演示效果;
(5)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的事;
(6)课堂不安静,课堂比较吵、乱……学生容易激动;
(7)学生互评自评,出现敷衍现象,比如全是一个分数,或是全是满分等。
二、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
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对于自我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学生,加强规范他们的课堂常规是非常必要的。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信息课堂纪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低年级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即使是比较成熟的高年级的小学生,虽然他们一方面会由于自我指导的加强而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但另一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教师为他们的行为提供指导,希望教师能在背后以咨询或情感支持的形式给予帮助。所以,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促成的纪律是不可缺少的。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目前,多数教师往往是提供了过多的结构创设,而缺乏足够的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信仰和如何行事,学生常常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情。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班级集体中,有时学生也会因一时的挫折而生气,但为了不损害与同学的关系,他们也还是会遵守集体促成的纪律。要尽量培养学生“我为班集体中的一分子”的思想。
3.自我促成的纪律
作为有责任心的、完全成熟的学生,不但应该遵守教师促成的纪律和集体促成的纪律,而且还应该为发展集体的行为准则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更好的集体准则。
三、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规的对策
1.转变学生观念,制定课堂纪律
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中,我都会用来上理论课,课上我会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重要性,明白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我们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不学好这门课将会被时代远远地甩在后面。然后会和学生签一份协议,着重强调学生的上机管理守则,让他们知道在机房内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2.依靠技术设置门禁门槛,创造纯净的课堂环境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不但要从道德规范入手,建立信息技术课堂常规,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而且还要注意以技术措施作保障,创造一个纯净的、健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
3.我们要奖励和惩罚结合
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行为是有传染性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对有良好课堂行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一句及时的赞美,一个满意的目光和微笑,都能使学生感到无比的喜悦,从而也带动另一部分学生逐渐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习惯。反之,对不良的课堂行为,我们也要及时制止,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运用奖励从正面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不仅仅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其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只有坚持监督、管理和督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