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论文

地质论文

时间:2022-08-12 11:49:34

地质论文

第1篇

一、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水文地质评价对于水文地质勘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水文地质勘测工作,保障勘测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掌握水文地质评价内容,是十分必要的。1.工程勘测是每一个建筑工程施工前都必须要进行的环节,勘测人员要依据工程的实际要求、地质类型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展开勘测,从而为建筑施工提供最为科学的水文地质资料。2.进行水文地质评价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地下水对建筑物以及岩土结构的影响。工作人员会将最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预测和分析,从而做好防预与治理措施,进而降低问题出现的几率。3.以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作用为基础,从不同条件下水文地质评价的问题出发,进行全面预测,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3.1对于部分基坑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开挖的情况,就需要做富水试验与渗透试验,进而有效的评价可能会对建筑物的边坡失稳与建筑物的的土体沉降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3.2在建筑基础下部,如果有承压含水层,就需要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概率进行相应的评价与计算。3.3地下水位的变化,非常容易引发腐蚀作用以及流砂管涌现象的,针对这个问题应该首先做好预测工作,制定完善的预防处理措施,从而有效避免松散饱和的粉细砂在地基基础压缩层中出现的几率。3.4进行建筑物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岩土选择非常重要,如果选择的是膨胀土、强风化岩等,那么就需要针对地下水对岩土层的作用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二、工程地质勘测中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危害性

1.上文对水文勘测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能够更加透彻的了解到水文勘测对于岩土工程整体结构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工程地质勘测的时候,正确对待水文地质勘测,全面分析存在于水文地质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勘测,具体分析如下:1.1关于取土样做腐蚀性分析的问题在实际勘测中,一般都是取的水样,取土样做腐蚀性测试的较少,土试样的腐蚀性测试是将土试样放在纯净水中制备浸出液,对浸出液测定的结果作为土的腐蚀性。地下水的腐蚀性一般高于土的腐蚀性,因为地下水位以下的土长期浸在地下水中,显然地下水的腐蚀性高于土的腐蚀性,因此只要测定水的腐蚀性就可以了。1.2地下水的腐蚀问题地下水有很多种类型,其水位变化也非常大,同时季节不同,降水量不同,都会对地下水水位造成影响。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具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内其中的矿物成分比较多,这个时候,一旦收到污染,其矿物质成份还会继续增加,所以说在进行岩土工程勘测的时候,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严密的勘测。通过对其中矿物质成份的测量和分析,来确定其腐蚀性的高低,在地下水中的某一种化学成分含量超过一定标准时,其还会对建筑材料产生一定的腐蚀。2.岩土工程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地下水的活动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地下水位不同程度的变化,必然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这些危害,稳定岩土工程结构,全面分析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以及预防措施,下面就对一些常见危害进行分析:2.1水位上升问题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上升必然会对岩土工程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而导致其水位上升的原因有很多中,例如:总体岩性产状以及含水层结构,水文、气象以及温度等等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甚至有的时候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从而导致水位上升。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岩土机构强度以及湿度不符合施工要求,并导致其出现粉土以及管涌现象发生,这些都是由于水位上升而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2.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无论是地下水位上升,还是下降,对于岩土工程都会造成带来巨大危害,上文对地下水位上升的危害性进行了研究,下面来具体分析地下水位下降的危害,通常来讲地下水位下降的大部分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比如: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以及修改水库等等。这些行为会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塌陷以及开裂等现象。这些都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影响,并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针对地下水位的沉降现象,我国地质勘测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实际的要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膨胀性岩石发生一定程度的膨胀形变,因此,如果这种显现反复出现,必然会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更大,最终必然导致地面开裂,引发建筑物结构的破坏,这种破坏在轻型建筑结构中更加明显。另外,地下水的升降变动带,由于地下水的不断侵入,还会带走土层中的铝铁成份,土层失去胶结物,会变得松动、含水空隙变大、其承载力以及强度就会降低,从而对岩土工程基础处理带来巨大阻碍。

三、水文地质勘测的任务

在充分了解地下水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性后,强化水文勘测力度,做好钻探以及物探工作,是提供准确情况评价与判断结果的前提。1.钻探的任务钻探工作是水文地质勘测中的重要环节,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冲击凿碎岩石,工作人员会借助专业的工具和设备进行,钻探的最大优点就是适应性强,能够在多种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并能够深入到岩体内部,勘测结果精确度高。2.物探的任务电法勘测与弹性勘测是目前工程地质勘测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会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要更具岩石的电学特性为基础,分析岩石缝隙,岩石程度强弱等情况对电法勘测效果的影响,专业的技术人员适用专业的勘测仪器,对目标岩层进行物理参数的测定,从而确定地下深层的地质状况。3.野外测验在水文地质勘测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测验方式也十分常见,那就是野外测验。这种勘察方法是能够获取全方位的水文地质资料,为日后的工程设计、测评、施工提供最为科学的参数依据。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质勘测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勘测技能,将以上三种勘测方法全面掌握,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作为共组重点,积极进行创新和研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采用检测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勘测数据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地质勘测是工程施工中的必然要进行的工作,在地质勘测中水文勘测非常关键,地质结构与地下水压力以及水位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练习,因此必须要全面细致的做好地质水文勘测,才能够为岩土工程施工提供必要依据,从而提高其施工质量,保障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然而,从目前我国工程水文地质勘测的情况来看,形势并不十分乐观,一些施工单位和工作人员对于水文地质勘测的重要性了解不够透彻,从而都是勘测结果不准确,这就增加了日后岩土工程的施工隐患,为了有效改善这样的现象,从工程实际情况出发,做好野外测验以及钻探和物探工作,应该得到地质勘测者的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孟庆艳单位:山西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第2篇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危害

实践证明,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视,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在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水文地质问题往往只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人,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令勘察和设计处于难堪的境地。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2、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而地下水在岩土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且影响程度又与岩土类型有关。

结合水是地下水在粘性土中的主要赋存形式,在砂土中含量甚微。结合水尤其是弱结合水与粘性土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性质如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等归为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因其受强力束缚,活动范围极为有限,对岩土的动态水理性质影响较小。

3、全面了解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

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

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

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地理是文理相结合的课程,既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许多精彩的人文社会知识,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一是可以全面系统地从工业、农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诸方面向学生展示我国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二是可以从我国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方面揭示我国目前的真实发展状况和发展形势,不断地渗透国情教育。三是可以从我国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的成就说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优越性,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的传授,以及丰富的课外知识的补充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实际动手能力薄弱,通过地理学科中的绘图、制作简易教具、实验等,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地理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测风向、温度,野外锻炼、考察,可以培养学生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并使身体健康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中学地理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对于地理课程、地理教师重视不够,使一些地理教师形成了严重的失落心态,甚至连正常的地理教学也被其他语数外等学科抢占,更谈不上实施素质教育了。

(二)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高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死板单一

地理教学内容过于依赖地理课本,学生大都从课本寻找现成答案,地理信息贫乏,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影响了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很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地理教育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影响,一些教师师生观念守旧,不愿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新形势下,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论证过程和论证结果的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辩论,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气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二)顺应教育发展形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学校及地理教师应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正确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去,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加大教学硬件投入,改善地理教学条件

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学生难以认识、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而地图、各种直观教具、电教媒体的充分利用,是直观教学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尽力加大地理教学硬件投入,努力创造条件,使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得以运用,增强地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第4篇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煤质分析;煤质检测

一、煤样的代表性问题

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煤样,是正确评价勘探区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关键。采集钻芯煤样时,煤芯采取率越高,煤样的代表性就越强,一般采取率在80%-92%以上为宜。如果采取率过低(炼焦煤的采取率低于70%,动力煤的采取率低于60%),煤样代表性就会变差,其煤质检验结果与矿井开采以后的煤层煤样的检测结果会有较大差别。例如煤的真相对密度、视相对密度对样品采取率较为敏感,当样品采取率较低时,代表性可能会很差,将会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计算其储量时产生较大偏差。另外,在钻取煤样过程中的煤层受到钻头的摩擦而发热氧化甚至发生部分燃烧时,煤样的代表性就会更差。例如,焦煤在采样过程中如发生部分燃烧氧化,检测后得出的牌号可能变为瘦煤甚至贫煤。此外,在采取钻芯煤样时混入了泥浆等杂质时,煤样灰分就会增高。反之,为了消除泥浆的影响,而把煤样用水清洗时,可能把溶于水的钾、钠等碱性矿物质冲洗掉而使煤样的灰分偏低,或把煤粉冲走而影响其它煤质指标的准确性。所以遇到此种情况时,尽量不要用水去漂洗,可用刷子轻轻地刷去煤芯表面的泥皮。如果煤芯完全破碎,可设法刮去明显的泥浆,即使如此处理,也难免会损失少量样品。混入煤芯煤样中的铁砂、钢屑等必须用强磁铁吸尽,否则,不仅会影响灰分产率,而且还会影响煤灰成分和煤灰熔融性,对动力煤的煤质及其利用评价产生很大偏差。在浅部风化带采取的煤芯煤样,检测结果只能做为确定风化带、氧化带和计算其腐植酸产率,不能作为正常煤芯煤样的计算基础。

二、煤质分析检测项目的合理选定问题

(一)预测找煤、煤田普查、矿区详查或精查阶段应测定的项目: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煤灰成分、有害元素、微量元素等。如地质报告中需要提出C级以上(A+B+C)的储量,应测定煤芯煤样的原煤真相对密度和视相对密度。对某些高灰分煤或特殊地区的煤还应测定煤中碳酸盐CO2含量。

(二)褐煤、长焰煤、弱黏煤、不黏煤、贫煤和无烟煤对非炼焦用煤,应测定的项目: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Qgr,d)、元素分析等。

(三)炼焦用煤。除测定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Qgr,d)以外,还需测定浮煤(或Ad不大于10%的原煤)的工业分析和黏结性、结焦性等项目。对于全硫含量大于1%的炼焦用煤,应适当地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原煤来检测各种硫的组成,硫分越高,检测各种硫的煤样比例也应适当增加。

(四)用于确定煤牌号。无论是无烟煤还是烟煤或褐煤(用重液分选容易“泥化”的某些特别年轻的褐煤除外),都需要检测浮煤挥发分(Vdaf)。烟煤的分选密度原则上选定在1.4g/cm3,某些高灰难选煤选后灰分仍大于10%时,分选密度则应降至1.35g/cm3,以浮煤灰分降至10%以下为准。一般以Ad在5%~10%为最好。无烟煤分选密度,应根据其纯煤的真相对密度而确定,一般在1.4~1.8g/cm3。褐煤的分选密度,原则上也按纯煤的真相对密度来确定。但需注意的是褐煤的纯煤真相对密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1~1.4g/cm3以上。在测定浮煤挥发分的同时,应检测浮煤分析水分、灰分、全硫以及根据煤种的不同而分别测定黏结指数、胶质层,透光率、最高内在水分和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对褐煤还应适当地测定腐植酸和褐煤蜡。

(五)动力煤。对动力用煤,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煤芯煤样测定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在精查阶段,检测样品比例数可适当增加,最终普查报告检测样品的比例数也不宜过少。

三、地质报告中煤质分析部分的编写问题

(一)煤质分析数据的审定。在对煤质分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过程中,首先对煤样的代表性和正确性进行审定,合理取舍,避免作出人为的不正确结论。比如发现灰分结果偏高,应首先了解是否由于混入钻探泥浆,或者是否由于钻孔的位置刚好布置在断层带或火成岩侵入严重的地段,或者是否由于钻孔处于煤层变薄或接近边缘地带,致使煤的灰分增高。在排除了以上因素之后,就可进一步质疑是否在送样、制样和检测过程把煤样搞错;再检查送样单是否有抄错样号等情况。即使煤样已选定,并进行了化学分析,检测室还需要复查该样的检测结果,以确定煤样确实具有代表性。比如,发现硫分反常,也应该从钻孔的代表性等因素考虑。再如发现挥发分和黏结指数偏低时,应考虑钻孔过程中是否有烧焦煤样,钻孔是否位于火成岩侵入严重的地带或在断层上,致使煤样挥发分降低,黏结性下降,甚至无黏结性。总之,煤样检测结果发生异常时,第一步是寻找勘探过程有无问题,然后考虑制样和检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如果确认是煤样代表性不强后,应把有异常的煤样检测结果舍去,不参加平均值的计算。如果认为检测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可能性较大,应采用复查后的正确结果进行计算。发现某煤样的某项检测结果反常时,可根据煤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关煤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进行审查。

(二)各井田(或矿)煤质变化规律。根据钻孔分布位置,将一些重要的煤质检测项目,如灰分(Ad)、硫分(St,d)、浮煤挥发分(Vdaf)、黏结指数(GR.I)、胶质层厚度(Y值)等指标,在分煤层的各钻孔旁标出,然后按走向和倾向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构造复杂的井田,如受断层和火成岩等影响而煤质变化较大时,也应该找出其影响的规律并用文字详细论述。此外,对于上、下煤层之间的煤质变化(如牌号的变化和灰分、硫分、发热量等指标的变化)也应同时进行探求其变化规律。对不同成煤时期煤层之间各指标的变化规律,也应探求并在文字上加以阐述。对硫分低、灰分高、可选性差或硫分高、灰分低,可选性稍好的煤,均应一一加以论述。对于厚煤层和薄煤层之间的煤质变化特点,也应在文字中有所叙述。另外,还应对硫分(St,d)、灰分(Ad)和挥发分(Vdaf)等指标作出等值线图,为今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风化带、氧化带煤层,作为腐植酸的矿产资源,有关煤质指标也应单独汇总计算,并与单独圈定的储量范围相一致。

总之,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做好煤质分析检测工作,得出正确的煤质检测结果,达到最优化的应用,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极为重要。煤质检测工作直接关系到钻探工程的质量和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不仅要求煤质检测工作人员除必须对来样检测数据负责,还要帮助勘探人员分析勘探现场结果,协助解决好采样、送样和样品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参考文献:

第5篇

1地质雷达探测原理

地质雷达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地下设施、考古、地质与水文等领域的探测和评估,原理是其主机通过天线由地面发射电磁波到地下,当电磁波遇到不同电性差异的目标体或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便会发生反射与透射,反射波返回地面,又被接收天线所接收。此时雷达主机记录下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双程时间t和幅度与波形资料,通过对图像进行解释和分析,确定不同界面及深度、空洞等。

2仪器及测线布置

采用美国SIR-20型地质雷达,根据不同的检测深度要求配备270MHZ、100MHZ高频天线。针对鸡鸣驿古城内的地下通道,城墙进行探测,地下通道的检测中,测线垂直通道延伸的方向布设,城墙的检测中,测线沿城墙走向及垂直城墙走向进行探测。

3测量参数

100MHz天线:测量方式采用连续测量,时窗范围:150ns(最大探测深度可达30m),采样率:512样点/扫描,扫描率:32扫描/秒,每2m做一探测标志。270MHz天线:测量方式采用连续测量,时窗范围:100ns(最大探测深度可达5.0m),采样率:512样点/扫描,扫描率:32扫描/秒,每2m做一探测标志,每探测一条另存为一个探测文件。本次探测工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4数据处理与分析

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背景去除、滤波,设置介电常数、水平均一化等一系列处理,分析确定地下洞室的位置及深度,横坐标表示探测的水平距离,纵坐标表示距地面的深度。由于空气与土或与石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大,所以当结构中有明显的空隙或空洞时,地质雷达会有明显的强反射信号。雷达图像上可以看出两处空洞的位置、深度和大小,(a)处空洞顶距地面约1.5m,最深处距地面约4.5m,空洞高度约2m;(b)处空洞顶距地面约2.0m,最深处距地面约3.5m,空洞高度约2m。

5结论与建议

地质雷达操作简单,精度高,能对地下空洞、城墙内部的裂缝破损进行检测,工程实例表明,采用地质雷达对古建进行勘测是比较准确和可行的,探测效果较好,对古建的评估和加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地质雷达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大,探测精度降低,进一步影响到探测质量,有时会造成误判,因此建议在古建探测中,地质雷达、地震面波等多种无损检测方式并用,能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

作者:孙建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1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分析

1.1勘察要求

分析和了解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是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的前提和基础。随着高层建筑与深挖工程的的开展,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已有建筑物可能引起各种不良的后果日趋严重,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查阅该区的以往的水文地质资料,通过钻孔和测试等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查明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除满足《规范》要求外,还应包括:自然地理及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构造特征,揭露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鉴定水质与水温,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水文参数,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场地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的赋存和影响等。

1.2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而地下水在岩土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且影响程度又与岩土类型有关。

(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①结合水。a.强结合水,又称吸湿水,吸湿水被分子力吸附在岩土颗粒周围形成极薄的水膜.是紧附于颗粒表面结合最牢固的一层水,其吸附力高达IOMPa,在强压下,其密度接近普通水的两倍,具有极大粘滞性和弹性,可以抗剪切,但不受重力作用,也不能传递静水压力。b.弱结合水,又称弱薄膜水,它处于吸着水之外,厚度大于吸着水。弱结合水所受的吸附力小于强结合水,可以在颗粒水膜之间作缓慢的移动,薄膜水在外界压力下可以变形,但同样不受重力影响,且不能传递静水压力。结合水是地下水在粘性土中的主要赋存形式,在砂土中含量甚微。②毛细管水,是指由毛细管作用保持在岩土毛细管空隙中的地下水,可细分为孤立毛细管水、悬挂毛细管水、真正毛细管水。它同时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作用,当毛细管力大于重力时,毛细管水就上升,因此地下水潜水面以上的普遍形式是一个与保水带有水力联系的含水量较高的湿水层。毛细管水能传递静水压力,并能在空隙中垂直上下运动,对岩土体能起到软化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土壤的沼泽化或盐渍化增强岩土体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毛细管水在砂土和粉土中含量较高,在砂砾层含量较少,在粘土中含量很少。③重力水,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能在岩土孔隙、裂隙中自由运动的水,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狭义“地下水。它不受分子力的影响.不能抗剪切,可以传递静水压力。由于重力水在天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在岩土中的渗流活动非常活跃,对岩土的水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重力水是我们研究岩土水理性质的重点关注对象。

(2)岩土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①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即岩石在浸水饱和状态下与风干状态下极限抗压强度之比,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土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⑦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岩土的渗透性的强弱首先决定于岩土空隙的大小和连通性,其次是空隙度的多少。松散岩土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③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体的崩解特性包括崩解所需时间、崩解量、崩解方式等。岩土的崩解性与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关系极大,以本地区的残积土为例,一般崩解时间5"24h,崩解量1.7934%,以蒙脱石、水云母、高岭土为主的残积±以散开方式崩解,而以石英为主的残积土多以裂开状崩解为主。④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它不但影响基坑涌水量大小,同时也影响场地疏干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⑤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胀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岩土的胀缩性往往是产生地裂缝、基坑隆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地基变形和土坡表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标定岩土胀缩性的指标有:膨胀率、自由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岩土的水理性质尚有持水性、容水性,毛细管性、可塑性等等。

2地下水对岩±工程的影响

2.1地下水对基础的影响

(1)地下水对基础埋深的影响。选择基础埋深时应注意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动态以及地表水的情况。当有地下水存在时,基础底面应尽量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若基础底面必须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下,则应考虑排水降水措施对钢筋混凝土等的腐蚀性和可能出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对埋藏有承压含水层的地基,选择基础埋深时必须考虑承压水的作用,以免在基坑开挖时坑底土被承压水突破。地表流水是影响桥梁墩台基础埋深的因素之一,基础必须埋置在设计洪水的最大冲刷线以下一定深度,以保证稳定性。

(2)地下水对桩基工程的影响。天然地基造价低,施工简便,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应优先考虑使用。当基础沉降量过大或地基的稳定性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就必须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或改变上部结构当地基上部软土层很厚变化相对复杂时往往采用桩基础加固地基,提高承载力。为了不使桩周地层坍塌和松动,提高成桩质量,选择相应的成桩方案时必须考虑地下水的赋存运动情况。

(3)地下水对基础开挖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可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给施工带来很多困难,还可能出现基坑坍塌、滑移,在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时要评价其液化可能。土体软化后强度降低,基坑会沉降或倾斜,膨胀土的胀缩性会使基础开裂变形。

2.2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基础破坏时,波及范围内的建筑物也会受到影响。地下水位高时会对地下室、地下构筑物的防潮、防湿、防水或稳定性产生影响,会引起土壤盐渍化,对建筑物的腐蚀性增强,还可引起地基土附加沉降和变形,从而造成建筑物变形破坏。此外,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时可能会直接导致周围建筑物破坏或通过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如地裂缝的产生、地表塌陷等)使建筑物破坏。当水位频繁升降时,会引起膨胀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进而形成地裂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第7篇

1.1地层岩性

葡萄沟景区及附近区域出露的地层按时代成因可以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和全新统,其中:下更新统主要由灰色巨厚的西域砾岩层,钙质胶结,夹有细砾岩、砾状砂岩及砂质泥岩的透镜体等岩性组成,岩层厚度大于50m,下伏第三系泥岩、砂岩;全新统主要包括全新统坡积层和全新统冲积洪积层,全新统坡积层分布在防治区葡萄沟东西两侧第一斜坡带山坡上及坡脚处,岩性为坡积碎石土,厚度1.5~3.5m,该层直接覆盖在下更新统西域砾岩层之上;全新统冲积洪积层呈条带状分布于葡萄沟现代河床中,岩性为单一圆砾或卵石,局部夹有细砂透镜体。圆砾厚度在北侧Ⅲ号防治区为7.42m,在南侧Ⅴ号防治区揭露厚度6.5m。卵石层在南侧Ⅴ号防治区揭露厚度为4.8m。

1.2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吐鲁番葡萄沟风景区位于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东段的吐鲁番—哈密山前坳陷的山间构造断陷盆地—吐鲁番盆地中部,其次级构造包括火焰山逆断裂褶皱带(火焰山背斜)和火焰山山前坳陷2个单元,两者被吐鲁番大断裂所分开。新构造运动对盆地内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气候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吐鲁番盆地为地槽型封闭盆地,同时具有一些断陷盆地的特征。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上升幅度大,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间歇性,在空间上有较大的差异性,在景区区内形成构造剥蚀低山特征,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侵蚀切割剥蚀明显,形成了景区目前河谷地貌的特征。

1.3水文地质条件

地质葡萄沟景区及附近分布的地下水类型主要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2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葡萄沟河谷内及葡萄沟出山口以南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区,为单一结构孔隙潜水。含水层岩性一般为砂砾石和中粗砂,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Na型水,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0.5g/L左右;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防治区下更新统西域砾岩下伏第三系砂岩、砾岩组成的基岩区。含水层岩性为砂岩和砾岩。由于含水层富水性差,流量较小,呈片状渗出,水质一般较差。

1.4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岩土体的组成岩性、结构类型、岩石强度等,防治区内岩土体分为3个工程地质岩组:(1)层状软弱的西域砾岩岩组:主要分布于葡萄沟景区东西两侧陡崖及人工削坡处,岩性为砂砾石,呈胶结—半胶结状态,密实,具半成岩性质,为葡萄沟特殊地质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地层,统称该地层为西域砾岩。天然容重一般在2.1g/cm3。具有近水平层理,局部地段夹有细砾岩、砾状砂岩及砂质泥岩的透镜体。西域砾岩的承载力特征值达400~500kPa。(2)碎石土单层土体组:主要分布于葡萄沟景区北部葡萄沟两侧火焰山山坡上,主要岩性为坡积碎石土,地层厚度1~3m不等,结构较为松散,具顺坡向层理。下伏地层为巨厚西域砾岩,承载力特征值为200~300kPa。(3)粉土和砂砾石双层土体组:主要分布于葡萄沟河河床两侧阶地上,岩性为冲洪积粉土和砂砾石,具二元结构,表层粉土厚度薄,一般在1m左右,松散,下部砂砾石,密实。该地层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100~350kPa。

2崩塌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葡萄沟景区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可以分为崩塌危岩体和崩塌危岩带两种类型。其中,崩塌危岩带是由几个单体崩塌危岩体组成,同时单体之间尚存在规模小、仅以碎落、掉块为主的危岩体。在葡萄沟景区共发育有崩塌地质灾害点29处,其中19处为崩塌危岩体(带),为重要地质灾害点,这些地质灾害点均发生过崩塌,并在已发生的崩塌后壁陡崖上仍保留有危岩体(带),剩余10处为一般崩塌灾害点,对旅游区不会构成直接威胁。

3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3.1崩塌危岩体(带)形成机制

葡萄沟景区内危岩体的形成主要受裂隙控制。主要有2类破坏裂隙:后缘卸荷裂隙和风化裂隙,2组结构面将崖体切割成独立块体。景区陡崖面走向为北北东向,其中危岩体后缘卸荷裂隙多与陡崖总体走向平行或斜交,风化裂隙基本与陡崖面垂直或斜交。两组结构面将崖体切割成独立的块体,在重力、风化营力、冻胀、震动力等不断作用下,裂隙会不断发展而张开,当其稳定性失衡时,危岩体就会发生崩塌。加之结构面产状直立,雨水易于渗入,在雨水、气温等长期作用下,结构面越张越大,最终导致崖体崩塌。

3.2崩塌危岩体(带)影响因素

葡萄沟景区内崩塌的形成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其次是人为因素影响。影响崩塌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地震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1)地形地貌条件。陡峻斜坡地形是形成崩塌的必要条件,葡萄沟景区内边坡陡峻,由于受人工切坡和风化剥蚀,坡脚形成近于直立的陡崖,坡度大于70°,为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质环境条件。(2)地层岩性条件。地层岩性的构成是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葡萄沟景区危岩陡崖面主要由第四系西域砾岩组成,层状结构,该岩石具有抗风化能力较差和裂隙较为发育等特点。(3)地质构造条件。地质构造因素与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葡萄沟景区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幅度大,构造运动使岩体卸荷裂隙、风化裂隙发育,从而加剧了崩塌灾害的发生。(4)气象水文条件。葡萄沟景区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干旱气候,多年年平均降雨量在10~16mm之间,多集中在6~8月。降水后形成的地表水通过陡崖后缘的裂缝渗漏到陡崖裂隙内,降低了裂缝的力学性能,同时,增加了裂缝内的水压力,诱发危岩崩塌的发生。(5)地震条件。葡萄沟景区属地震多发区,地震可导致构造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应力急剧变化等,地震基本裂度位于Ⅶ度区,地震是导致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6)人类工程活动。葡萄沟景区内陡崖坡脚紧邻各类民房设施、旅游设施及引水渠道,东西两岸建设用地有限,迫使当地居民对葡萄沟东西岸山体进行开挖、削坡,扩大建设用地,从而形成高陡边坡,使边坡稳定性变差,甚至形成不稳定陡坡。经过对崩塌危岩体(带)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影响葡萄沟景区危岩体(带)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卸荷裂隙和风化裂隙,主要诱发因素为暴雨、地震和人工切坡。

4防治对策及建议措施

在葡萄沟景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也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已有的防治工程设施主要对葡萄沟东侧崩塌体坡脚进行了治理,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简易挡墙、引水渠道(落石沟)、生物防治(林地)和安全警示牌等四类。但是大部分挡墙防治措施的砌体形式结构简单,整体性差,部分挡墙修建过高,抗侧向推力能力降低,部分地段甚至出现了垮塌。本文在充分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民财产安全和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并根据葡萄沟景区内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范围和特征,将景区内的崩塌地质灾害分为5个分区分别进行防治设计,其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Ⅴ。根据本次地质灾害的防治思路,对葡萄沟景区内崩塌地质灾害主要采取被动防护的工程措施,除WY01危岩体采用贴坡防护,WY04和WY12包含镶补坡脚外,其余危岩体均采用在坡脚或坡底处设置SNS被动防护网和桩板式挡墙的被动防治措施。其中WY01危岩体的防治措施。

5结论及建议

第8篇

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的实际需求,遥感应急监测数据库应主要包括灾前本底数据库和孕灾背景数据库两部分。灾前遥感影像是突发性灾害应急的基础,不仅可以直观显示灾前的状况,为孕灾背景数据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而且可以为灾害救援、灾情评估提供本底资料[2]。基础地理数据可以提供灾区道路、交通设施、居民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分布状况,指导救灾工作,DEM也为灾后遥感影像数据快速处理提供了数据保障。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内在因素实际就是区域地质背景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等因素。它决定了该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灾害的规模和强度。而外在因素即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当地质环境条件具备时,灾害发生与否、何时发生便取决于其诱发因素,其主要包括自然与人为两类。自然条件主要有地震、降雨、植被变化等;人为触发因素包括爆破振动、边坡开挖、坡顶堆载、植被破坏、水库蓄水、地下水开采等[3]。研究表明,孕灾地质背景的诸多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不一,主要表现为:(1)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由于岩(土)体性质、结构、组合不同及力学强度、抗风化能力的强弱差异,决定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及其成因规律。(2)地质构造(包括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褶皱和断裂及其活动性)对地质灾害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尤其是活动性构造,由于地质体间歇性与差异性升降运动或水平挤压、扭动等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尤为明显。(3)植被是脆弱岩土体抵抗暴雨溅蚀的地表保护层,其根系具有稳固作用,其盖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度与强度。(4)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控制作用,在山丘地貌区域,地形相对陡峻,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而在平原地貌区域,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地面坡度是岩土体在外动力作用下能否保持稳定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坡度大的山坡,容易发生地质灾害。(5)人类工程活动容易使岩土体的固有受力状态失去平衡,进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6)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无论是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还是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均应作为重要的因子给予考虑。为此,完整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数据库内容应包括: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地覆被、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

2遥感应急监测数据库建设方法

2.1建设流程应急遥感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其他数据库建设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分3个阶段[6](图1)。第一阶段为建库准备: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应急调查元数据标准的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地覆被、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遥感解译、坐标转换、格式转换等处理外,还要参照已经建立的数据及元数据标准对数据进行编目和规范化处理,并通过自检、互检、专检和抽检等方式对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此阶段是数据库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元数据等的检查和入库,最终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应急监测数据库。

2.2数据采集方法

2.2.1遥感影像针对湖南省的实际情况,系统收集矿产开发遥感监测、土地年度变更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地理国情普查等项目中分辨率优于1m的影像图。考虑到存储、更新和地灾应急使用的方便,影像应以最新的村级权属界线进行分幅管理。由于数据复杂多样,需要进行筛选,原则是:①分辨率优先,同一地区尽量选择分辨率高的数据;②空间分辨率相同时,尽量选择时相新的;③同一地区如果选择了单波段的黑白影像,则再收集分辨率略逊于黑白影像的多波谱数据。

2.2.2基础地理以湖南省1∶5万DLG和DEM数据为基础。该地形图更新到2003年前后,难以反映交通、水系等地理国情要素现状,故需利用遥感影像对其进行更新。道路更新原则是:①对于宽度大于1m的道路进行补充。考虑路网连通作用,非硬化道路也应采集。②对路网改造的道路进行修编,若原路没废弃则应保留。③对于仅仅由于影像与DLG偏差造成的道路偏移则无需更新。要求解译到5级水系,实地面积大于400m2湖泊、库塘必须采集。另外,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地质灾害应急的需要,利用最新湖南省土地年度变更调查中的到村一级的权属界线图层替换原有的境界图层。在此基础上,更新已有的1∶5万DLG数据。

2.2.3地形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是重力作用下发生的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是影响它们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地貌单元的划分在遥感图像上可容易地实现,但在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评价模型中不好量化,大多评价模型以地形坡度和坡向来表征地形地貌,坡度是地形地貌的一个重要描述参数之一(坡度是重力地质灾害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坡向可以结合岩体的结构面产状来划分坡体结构。为了便于应急调查分析,选取地形坡度和坡向来代替地形地貌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子。采用与1∶5万地形图配套的,高程精度为25m的DEM数据制作坡度图。据统计结果,大型以上滑坡产生的坡度一般为15°~45°斜坡区,崩塌绝大多数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区。为此,地面坡度划分为0°~15°、15°~30°、30°~45°、45°~70°、>70°等5个级别。根据1∶5万DEM数据,对四级和五级水系进行比降分析,划分出低易发泥石流水系(比降小于50‰)、中易发泥石流水系(比降50‰~100‰)及高易发泥石流水系(比降大于100‰)。

2.2.4地层岩性湖南省已建成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可作为基础地质资料。地质灾害主要与岩石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岩土体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物质基础,其类型、性质、结构、构造及分布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软弱地层、软硬相间地层或强风化岩体组成的山地易发生斜坡变形与位移,由坚硬花岗岩、变质岩等组成的山地较不易变形。由于地质灾害主要与岩石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而1∶20万区域地质图是基于古生物时代划分的地层单元,不能满足对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预测,故需对已建立的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地层单元进行重新整理,划分岩石坚硬程度,调整岩性地层单元的属性结构,完善地层岩性数据。

2.2.5地质构造地质灾害通常是地壳内部应力聚散时影响地壳表层的反映。而地表活动性构造则是地球应力形变的形迹,是深部的、隐伏的活动构造在浅表部位的显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沿区域断裂带呈带状发育,断裂构造活动强的地段是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的区域。同时断裂带的长期活动造成的岩体破坏和复杂的构造结构面体系不仅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提供了重要的物源条件,而且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地质构造主要参考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成果,利用遥感影像进行适当的补充解译。

2.2.6植被发育植被具有防止多种地质灾害的功效,具有对溅蚀的消减作用,林地枯枝落叶层对地表补流的分散、滞缓和过滤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具有防止河流冲淘、水库、湖泊的淤积作用等;同时植被根系的固持土体作用,有效的防止了岩土体的滑动,从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植被的遥感解译现今已比较成熟,国际上一般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反映土地覆盖植被状况。根据植被指数图像将地表水面以外的自然区植被覆盖度分为好、较好、中等、差、极差五级。绿度好对应植被盖度为>70%,较好对应植被盖度为70%~50%,中等对应植被盖度为50%~30%,差对应植被盖度为30%~10%,极差对应植被盖度为<10%。

2.2.7地质灾害在已有县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地质灾害排查,经野外查证后,修编地质灾害点分布图。地质灾害排查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在以往调查中已发现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另一类是通过遥感解译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

2.2.8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综合因素(人为因素基础上叠加自然因素)三大类。经县市灾害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湖南省人为因素及综合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比例平均达47.4%。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可以概括为公路、铁路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民用建筑和城市建设等4种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作用的负效应导致发生许多人为地质灾害。由于采矿、垦荒、滥砍滥伐、工程建筑、爆破等诱发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广泛而频繁。特别是近期,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呈高速发展趋势。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利用优于1m的遥感数据,解译工程切坡、水库库岸、露天采矿场、尾矿库、固体废物堆场等分布状况,形成人类工程活动数据。

2.3数据组织方式

2.3.1栅格数据栅格数据主要有遥感影像、DEM两类。遥感影像数据既包括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本底数据,也包括应急调查数据。这类数据作为灾害解译的重要数据源必须进行高效的管理,以便快速查询检索从而满足解译和灾前灾后对比分析要求。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量很大,为了增强数据的读取效率,采用数据库+文件(ArcSDE+Oracle+文件)的方式进行统一存储。影像数据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于Oracle中,按照数据存储环境要求,影像数据采取分级存储方式,常用数据存储于在线Oracle数据库,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为了保证数据服务的快捷有效,较早的在线影像数据将从Oracle数据库中逐步转入后台NAS存储网络,以文件的方式存储。当用户访问较早影像时,只需将这些数据上载至在线数据库。因此,要求影像数据库管理应具备较为快速的数据入库方式,保证数据的及时上传下载、响应与服务。DEM数据中除了高精度1∶5万分幅的DEM数据可以作为灾前本底外,随着灾害的发生,灾后的DEM数据也是灾害评估的重要内容,也需要更新。因此,也可以GeoDB的组织方式存入数据库中。

2.3.2矢量数据所有用于应急遥感监测的矢量数据均采用GIS中面向对象的地理模型GEODB表达,存储上采用要素集到要素类的分层组织。每个专题对应于GeoDB的一个数据集,每个数据集是指具有相同空间框架的特征类集合,每个数据集下又有不同的特征类,对应于具体的特征图层。

2.4数据入库数据入库前要检查采集数据的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和拓扑检查、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接边精度和完整性检查等;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栅格M数据、元数据等数据入库。湖南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应急监测数据库是全国易发区应急监测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据库建设是完全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的,故可以通过网络或移动存储设备将湖南省应急监测数据库库体导入易发区应急监测数据库中,实现数据交换。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重要性

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型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地质勘探行业也逐渐得到发展。水文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勘探中的关键性环节,能够通过准确把握地下水位的升降及移动变化情况,来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因此加大力度探讨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有助于促进工程总体质量和安全性的提升,从而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 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1.1 水文地质勘察内容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水文地质主要是指地下水规则或不规则运动变化,在工程项目中起着关键性地作用,并随着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勘察则是为了保证工程建筑物在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符合安全、经济和合理的标准,将基础设计和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作用及危害结合起来,强调勘察岩土的水理性质,并客观评价建筑工程施工地区水文地质问题。其中,岩土水理地质是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指的是岩土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对岩土强度的影响,岩土水理地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另外,从工程项目角度来说,水文地质勘察还强调在对地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地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做出科学合理地工程设计图。在进行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还应对建筑物的地基类型进行深入分析,按照不同工程需求,对不同地质工程可能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预防性控制。但是,在以往的地质勘探任务中,勘探人员往往忽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将其流于形式,这极易导致其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存在片面性。

1.2 影响水文地质勘察的因素

影响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因素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程勘察场地的复杂程度。通常情况下,工程勘察场地主要包括简单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复杂场地三种类型。简单场地一般地形平坦,地貌单一,岩石和土性质单一,地质情况优良,地下水不会威胁到建筑的地基基础;中等复杂场地则是指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岩石和土性质变化大,地下水埋藏浅,极易影响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复杂场地是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岩石和土性质变化大。场地内存在震动敏感地带,地下水埋藏浅,威胁到建筑地基基础,且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其次,对建筑场地地质的研究程度。工程勘察之前,对建筑场地的地质研究深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工程勘察工作量的高低,通常在对地质条件较少研究的建筑场地,基于勘察经验的缺失,往往需要增加勘察工作量。反之则少。再次,建筑物的等级程度。基于建筑基底荷载大小及地基损坏造成的危害性可将建筑等级分为三个层次:具有严重损坏后果的一级建筑物、基地荷载大破坏后果严重的二级建筑物、基地荷载不大损坏后果较轻的三级建筑物。

2 水文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

水文地质勘察在现代工程地质勘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水文地质勘察有助于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就水文地质勘察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操作过程中主要包含揭示地质构成、提供土体力学标志两大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在建筑工程基础处理方案的制定和选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与建筑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密切相关的同时,其力学指标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从而关系着建筑工程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

相关水文地质勘察人员在开展地质勘察工作时,由于地质勘察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地质结构的把握需在钻探勘察等工作的基础上而展开,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并不具备可比性。因此,为保障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实际工作质量,相关建设施工单位应当对可能阻碍建筑工程施工进展的多元因素进行全面化分析,进而选取专业技术性强、操作规范且勘察信誉度高的地质勘察单位,通过高效的水文地质勘察来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为工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水文地质勘察能够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

当前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水文地质勘察技术手段落后,水文地质勘察单位缺乏对建筑工程的认知,未能准确把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侧重点,或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过于形式化而缺乏针对性等,对水文地质勘察的实际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出现水文地质勘察结果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甚至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工程质量控制。

水文地质勘察中也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在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其理论、方法以及计算公式的应用与时展需求不相符,关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界定不清晰,严重影响了工程管理人员有关工程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更有甚者,水文地质勘测人员依据以往勘测经验先行下定结论后,方开始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规范的勘察行为对于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延误了开发时机。因此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应当强化相关勘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开展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促进工程总体施工质量的提升。

2.3 水文地质勘察保证建筑地质构成与施工相符合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规范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并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强化勘察人员对水文地质勘察重要性的认知,通过水文地质勘察来保证建筑地质构成与施工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推进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有序开展。在水文地质勘察特殊性因素的作用下,在实际勘察工作中应当委派专业的地质勘察单位来完成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并强化实际勘察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在短时间内发现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积极调整,以准确判断力学指标,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结束语

总的来看,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成果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总体安全性,科学化合理的水文地质勘察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工程地质勘察的各项操作,并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化控制。因此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及综合技能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水文地质勘察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确保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孔祥乐.探讨当前工程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3(22).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地质勘察;影响;重要性

一、引言

在工程勘察中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地下水引起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时有发生。为此,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估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估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影响。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二、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估内容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在很多地区已发生多起因地下水造成基础下沉和建筑物开裂的质量事故,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查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性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冻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物稳定性的可能。

三、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有五种:软化性;透水性;崩解性;给水性;胀缩性。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土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土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崩解性是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的崩解性与土的颗粒成分、矿物成分、结构等关系极大,以广东地区的残积土为例,一般崩解时间5~24h,崩解量1.79~34,以蒙脱石、水云母、高岭土为主的残积土以散开方式崩解,而以石英为主的残积土多以裂开状崩解为主。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干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胀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岩土的胀缩性往往是产生地裂缝、基坑隆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地基变形和土坡表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标定岩土胀缩性的指标有:膨胀率、自由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岩土的水理性质尚有持水性,溶水性,毛细管性,可塑性等。

四、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在工程勘察中要注意调查了解地下水位条件及其升降变化。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位一般是季节性变化雨季水位水位上升旱季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的天然变化是区域性渐变的,而且变幅较小。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地下水为升降变化的幅度往往大于天然变化所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更为严重。

1.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如下影响;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1.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2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严重若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低层或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或变化幅度大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加大。

因此,在膨胀性岩土地区进行工程勘察时应特别注意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特别地下水往往升降变化中高度和变化规律这对地基基础深度的选择(宜选在第下水位以上或地下水位以下,不宜选在地下水位变动带内)有主要的参考价值。

在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位变动带和地下水位以下,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土体从上到下,有天然含水量、孔隙比由小大―小,压缩模盆、承载力由大―小―大的变化规律。这是由于地下水位以上部位,经长期淋滤作用,铁铝富集,并对土颗粒起胶结和充填作用,增大了土拉间连接力,往往形成“硬壳层”,因而含水、孔隙比小而压缩模和承载力增高而位于地下水位变动带的土层,由于地下水积极文替,土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质变松,因而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由于地下水交替缓慢,氧化、水解作用减弱,加之上扭土层的自重压力作用,土质比较密实,因而含水贫、孔隙比减小,压缩模、承载力增高。

岩土特别是各类软质岩石、风化残积土、不同成因的粘性土等,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地下水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研究岩土物理力学的变化规律时,应充分重视地下水位这一重要影响因素。

3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但是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一定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

五、结论

岩土工程问题中,地下水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准确合理地查明地下水位,不仅使资料的可靠程度更高,而且可更好地用岩土体的潜在能力。因此,为提高工程勘察质,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以消除下水对岩工程的危害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极大的推动用。

参考文献

[1]王大纯,张大权,史毅虹,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田有元,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今日科苑,2009,22.

第11篇

陆丰凹陷中生界的确定

1构造特征

地层褶皱和大角度不整合是华南大陆边缘中生界的重要构造特征,也是它们与新生界区别的首要标志。经历了燕山运动后,华南大陆边缘的中生代地层因受区域挤压而形成大量的宽缓褶皱,在部分压应力集中区还出现了逆断层[10]。在陆丰凹陷东部区域也存在地层褶皱和逆断层(图2),这些褶皱的轴线大体呈NE—SW向展布,这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NW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有关。相反,该区的新生代地层是拉张体制下的产物,广泛发育张性正断层。

2边界断裂特征

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控制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的边界断裂通常是继承性发育的(图3),并且呈近EW向展布,但是陆丰凹陷东部发育的一些控制洼陷的边界断裂在新生代之后即停止活动(图2),且断层的走向为NNE向,这与新生代区域应力场的方向不相匹配,表明不是同一期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3地震反射结构特征

潮汕坳陷是已证实的中生代残留坳陷,其中生界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平行—亚平行、连续反射,这种反射特征在相当范围内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8]。类比该区,深部地层的地震反射结构也表现为平行较连续弱反射,呈拗陷型沉积特征,且反射波组缺乏层次(图3)。同时,该区古近系主要分布在由受断层控制的次级洼陷组成的古近纪凹陷内,因此古近系的反射结构特征基本上受洼陷结构控制而呈楔形半地堑充填结构特征(图3)。

4空间分布及产状特征

研究区中生界通常下伏于新生界,但也可见到后期的新生界断陷切割中生代地层而造成新生界下嵌于中生界。此外,还可见中生代拗陷型凹陷与新生代断陷相间排列的空间分布关系(图3)。研究区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接触关系有以下2类:①中生代地层大致平行于新生代地层,即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图3);②上倾的中生界被削蚀而与上覆新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或中生界被新生代裂陷切割而与新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些地震在剖面上甚至明显可见中生代背斜因抬升削蚀而与上覆新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图2)。

5地震反射频率特征

地震反射频率较低是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中生界的显著特点,通常其地震反射主频率为20~25Hz,新近纪沉积的海相地层反射频率在40~45Hz的高频范围,古近纪陆相地层的反射频率为25~30Hz[9]。陆丰凹陷东部地区中生界地震反射主频率同区域规律相同,也处于20~25Hz之间。

陆丰凹陷中生界的分布情况

目前普遍认为东沙隆起是燕山运动的火山弧[11]。实际上,在东沙隆起新生代地层之下所钻遇的岩石均为岩浆岩和变质岩。但是,由于地震资料品质的改善,发现从已证实的潮汕坳陷的中生代地层向北延伸至东沙隆起地区,并被新生代断陷的边界断层切断。到目前为止,陆丰凹陷还没有钻井钻遇中生界,因此对陆丰凹陷是否存在中生界也一直没有定论,此外,前人也没有对该区的中生界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研究主要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入手,以地震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为手段,通过上述系统的分析得出陆丰凹陷东部为中生代残留洼陷,能够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的面积约为1000km2。这与前人对陆丰凹陷的认识明显相同,前人认为陆丰凹陷东部洼陷为古近纪残留洼陷,陆丰凹陷古近纪地层呈环带状分布,中部被一凸起分隔。本文研究认为陆丰凹陷古近系分为南、北2个洼陷带,中部被东沙隆起伸向凹陷的一个“鼻子”形凸起所分隔,整体上形成“两洼夹一凸”的构造格局(图1)。

第12篇

作者:张宇 王文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通过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我国地质工作的高水平的业务团队,能够提升整个地调局的核心能力,逐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地位,有利于吸收外部人才为我所用。业务团队具有开放性特点,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队伍规模不足的缺陷,又保持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核心能力。业务团队中的项目设计思路,核心技术和成果综合由局系统人员完成,其他一些工作可以通过外包、优选单位和外协等方式完成。业务团队通过项目联系,与地调局以外的有关单位建立长期的业务联系和合作关系,能够将业务团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有利于促进业务、人才队伍和条件建设的协调发展。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中,我们始终重视业务的发展,并围绕完成任务建章立制,组织实施,而对队伍的发展缺乏系统考虑。比如,地质调查任务都是以专项的形式开展,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并没有考虑队伍的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出版专著等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的费用是不允许列支的。提出强化团队建设的思路,就是要将项目的部署与业务团队的发展相结合,装备、基地等保障条件建设也是围绕业务团队的发展统筹考虑,这样有利于促进业务、人才队伍和条件建设的协调发展。

业务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1)按三个层次、四个要素建设业务团队以上单位在业务团队建设中的共性做法是,按照人员科研能力把团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团队带头人。一个好的带头人要求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第二个层次是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第三个层次是与团队规模相适应的一般业务人员。地科院地质所认为,引进高端人才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高端人才进入单位后,能吸引很多科研骨干,逐渐形成科研团队。地科院资源所等单位提出,业务团队是由人员、项目、经费、管理四要素有机结合的组织,即业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人员结构、稳定的业务领域和经费支持、和谐团结创新的氛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2)整合研究力量,建设业务团队地科院物化探所围绕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在对人员结构调整的同时,依据学科结构要与人员结构相一致的原则,将零散科研人员整合到各研究领域的团队中,改变了过去研究组小而散的状况。在科研团队建设中,通过项目支持和组织推进方式,对有关研究室和项目组进行了整合,并明确了研究方向,为打造业务团队和培养领军人才起到了推进作用。此外,该所依托物化探研究室、地震方法研究室等几个主要业务处室,集中科研力量,正努力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地质调查物化探研究核心科研团队。3)依托重点实验室平 台,建设高 质量 业务团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依托重点实验室相继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海洋地质研究工作,形成了专业优势,吸引了大批海洋地质专业人才,凝聚了一批具有海洋地质研究经验的优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海洋地质科研团队。4)对业务团队实行整体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地科院资源所在考核机制上,淡化个人考核,突出对团队整体考核。考核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性质考核,衡量是不是一个科研团队;二是成果考核,衡量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以及获奖的次数、级别,成果转化应用情况等;三是人才考核,衡量人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称号头衔等;四是软环境考核,衡量团队的和谐程度、团结氛围等。此 外,还 制 定 了 《优 秀 科 研 团 队 评 比 办法》,每年对科研团队进行评比和选拔,对评选出的优秀科研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调研的单位在业务团队建设中,都比较重视团队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 “真才实学”的气氛和干事业的氛围,强调 “人品好才能科研好”的理念。提倡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精神,并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业务团队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局属单位在业务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属于各单位的自发行为,业务团队建设尚未成为地调局的战略行动。1)业务团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局属单位在地质调查团队结构设置、专业定位等方面还不够科学合理,存在有的专业实力强、有的专业实力弱,团队发展不平衡现象。局属单位业务团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计划项目设置与业务团队的发展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现行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不利于业务团队建设;围绕团队建设的配套制度,如业务团队考核办法,考核程序和后续措施等,急待建立和完善。2)队伍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制约业务团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公益性调查队伍规模严重不足,尤其是缺少油气调查队伍,海洋调查队伍和境外地质调查研究队伍非常薄弱。目前,地调局直属单位承担的货币工作量占地质调查项目货币工作总量的30%左右 (含外协项目)。扣除外协费后,实际承担的货币工作量仅占总量的20%左右。地质调查业务团队是以局属队伍为核心的业务团队,因此建设难度很大,不仅要在原有队伍基础上按业务领域整合、调整优化,而且面临着新建和扩建的问题。所以,要求队伍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和业务团队建设同步进行。在新建队伍过程中,由于缺少业务积累和人才积累,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团队成员相互配合方面,将给业务团队建设增加很多困难。3)缺乏引进高端人才的特殊政策选拔、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 (团队学科带头人)是建设好地质调查业务团队的关键。须有特殊的政策,才能引进高端人才。现行事业单位,缺乏引进、留住高端人才诸如住房、收入、前沿重大项目等待遇方面的特殊政策。地调局在定位和发展趋势上是集调查、研究和服务为一身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需要积极争取和研究解决像中科院那样吸引高端人才的特殊政策。4)调动现有人员积极性面临着新挑战中共中央于2011年4月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发[2011]5号),确定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间表:2011~2015年,清理规范事业单位并完成分类;到2020年,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根据综合分析,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绝大部分局属单位需要进入公益一类。变化趋势:一是中央财政会根据正常业务需要,给予经费保障,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严重不足的现象会有所缓解。二是实行岗位管理,健全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将是实行激励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经费支出将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绩效考核将全面推行。四是对干事业、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等的追求将逐渐成为员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何在新的政策框架下,研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新课题。4业务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在综合分析与实践总结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统筹规划,大力推进业务团队建设推进业务团队建设是提高地调局核心能力的重要抓手,要从地调局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地质调查业务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加强统筹规划。具体可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一是各局属单位,根据局业务发展重点、单位自身职责定位、单位的项目基础、团队基础和业务优势等,合理规划本单位的业务团队。二是局根据各单位的业务团队建设方案,统筹考虑局的业务发展,业务团队的规模和资源的整合等因素,提出局层次的业务团队发展规划。三是局在计划项目设置和调整,编制配置、装备保障等方面,充分考虑业务团队发展的需求,加强引导,保证业务团队有稳定的业务方向和较长期的项目支持。同时,研究制定引导业务团队发展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政策等。2)按照业务领域—项目设置—团队建设协调一致的原则建设业务团队地调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的业务方向是项目设置的重要依据。应围绕这些重要领域和重点业务方向设置项目,业务团队建设的定位应当与这些重点业务方向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业务团队的持续工作,实现地调局的业务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使业务团队有长期稳定的项目和经费支持。以计划项目为依托,设置地调局层次的业务团队。将计划项目逐步优化、改造,形成地质调查主要业务团队。以工作项目为依托设置局属单位层次的业务团队。3)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和业务中心建设,为业务团队搭建平台要整合业务存在重复的科研力量,加大投入,提高综合实力,为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好基础建设,为实验室建设提供项目支持、人才引进、出国交流等政策支持,使其与业务中心建设紧密结合,促进实验室团队发展。4)研究建立业务团队激励、约束机制淡化个人考核,强化团队考核。建立业务团队考核办法,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团队建设。结合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建立完善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研究制定以职能完成为导向、兼顾队伍发展、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绩效分配指导意见。地调局在定位和发展趋势上是集调查、研究和服务为一身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要积极争取和研究解决吸引高端人才的特殊政策。5)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建立和谐的文化氛围营造学术平等、和谐宽松的团队文化;创建求实、创新、协作、奉献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贡献的团队文化理念;建立清晰的、团队成员认可的发展愿景,为成员提供均等的学习深造机会。加强优秀业务团队的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