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

时间:2023-01-15 12:3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换药室;细节管理;医院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52-02

1临床资料

统计2012年――2013年换药室换药患者80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均为18-75岁,采取对上述患者伤口处置换药的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对其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所实施功效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2医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保障换药室工作的质量的前提

换药室给临床科室发送的各种医疗用品都直接用于病人治疗,无菌原则存放和派送是上策。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程序,行走路线、布局合理、区域划分等诸多内容都要符合医院管理换药室建设和管理的标准要求。换药室区域采用空气净化器净化空气,水有冷热水供应及相应的工作配套设置,定期检查机械设备的质量和保修时间,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以保障医疗护理的安全性。

3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3.1加强业务学习,重视人才培养,采取不同的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消毒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包装、检查、保存、发放的操作流程,熟悉各种器械、物品的性能功能。待灭物品的包装,保证换药室的工作质量。

3.2坚持考核制度,鼓励护理人员努力学习,掌握多元文化,并定期对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专科理论及院内感染知识进行全面考试,成绩记录在册,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全科人员业务素质、

3.3加强质量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换药室是为医院各临床科室提供护理治疗包的中心,供应物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安全,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慎独精神的培养,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无菌观念,防止交叉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工作的顺利实施。

3.4法律意识,对护理人员要加强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教育,学会自我工作防护,提出爱岗敬业,树立人文思想及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从而满足临床各科室的工作需要,做到谨慎、快捷、准确、即时,不断征求工作意见,改良工作内容。

4建全各项工作机制的规章制度

为了使管理达到标准化、责任明确,我院换药室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如换药室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监测制度,各区域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及工作程序,并按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的标准,细节管理,不断修改完善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位,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杜绝可能发生院内感染播散的现象,提高医疗安全系数。

5布局合理流程规范

换药室环境布局、流程要科学合理,严格划分污染区和洁净区,各区域要有明显的标志和界线,区域设置缓冲间,保证物流由污到洁不逆流。人员有缓冲间更衣后进入个工作间,从而使之人流、物流分开,做到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末灭菌物品和已灭菌物品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6做好细节管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从污染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洁、消毒、干燥、检查、包装、无菌物品保存、发放的一系列流程中,对各环节实行严格的程序管理。

6.1抓好清洁去污的各个环节,物品彻底清洗时合格灭菌的前提,复用器械的去污包括分类、浸泡、清洗、用自来水清洗和干燥,做到一用一清洗,一用一消毒,根据需清洗的种类和、性质、污染程度不同选择的清洗方式,如手工清洗、清洗器清洗。

6.2严格对医疗物品和器械进行高压灭菌。

6.2.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待灭菌物品的包装要严格标准规格,对包装体积过大,包装过松过紧、包装材质选料不当,有破损应及时支出并予以更换。

6.2.2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监测和维修保养,确保灭菌设备的正常运行。

6.2.3按《医院消毒技术给饭》及《医院感染管理给饭》的要求,定期对灭菌效果进行简则,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保证无菌质量。

6.2.4无菌物品的存存与发放,要保证无菌物品在存和发放过程中不再污染,灭菌处理后的物品,即从无菌柜取出的物品必须包装完整包布干燥,含水量不超过3%(手感干燥,如潮湿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化学指示剂变色均与,无菌存放间严格限制人员进出,每天对室内进行清洁处理,每天洁净室人员应进行卫生处理,应洗手、更衣、更鞋、戴口罩,各种无菌物品应注明物品、责任者、核对着日期、无菌有效期,按灭菌先后顺序防止,发放过程中严格插队制度。

7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优质服务

7.1成立工作质量监管小组,组长由护士长、各区小组长及监测人员组长专人负责终末质量监控,将质量第一的工作观念落实在实处。

7.2实施质量控制,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和监控,分析讨论质量所存在问题根源和可以杜绝的方法,实施整改。

8强化科室的沟通和细节管理

采取多方法、多渠道及时征求各临床科室对换药室工作的意见,尽量满足各科工作的需求,及时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对换药室,临床患者可能发生急性病变,护理要制定应对预案,加强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的培训,对于处理各类伤口换药处置要做到准确娴熟,避免交叉感染。礼仪教育也是工作中需要重视的极小细节,助于舒缓患者紧张情绪,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9讨论

重视我院换药室的质量管理,是杜绝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从而保证了临床医护安全,确保了为临床优质服务的实施,受到了临床各科室好评,减少医院感染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安全的系数,意义深远,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

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今日的医院已经今非昔比。但是时至今日,感染仍是医院内的严重问题[1]。医院既是各种疾病的终结地,也是各种疾病的发源地,感染失控的最大受害者是每天都在医院的医护人员,同时感染失控会危及全社会,大范围传染性疾病爆发的风险加剧[2]。为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医院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了质量管理。现对医院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2011年实施质量管理,选择2008~2014年中每年的任意3个月份消毒供应中心的器械无菌检查和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按照时间将结果分为两类,组1显示的是2008~2010年的统计结果,为质量管理之前的结果;组2则是2011~2014的统计结果,为质量管理之后的结果。质量管理前后的消毒供应中心的仪器设备和手术器械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对比意义。

1.2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在2014年1月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包括制定具体工作流程与技术要求、完善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工作人员要明确各岗位职责,严格按照清洗、包装和灭菌规范进行操作;建立质量控制专业小组;完善落实各项制度;配合设备科做好准备工作;建立安全防护制度;建立科室联系制度。

1.3 统计学方法 为保证准确度,本次实验数据均取三次基于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后的平均数值,记数数值行(x±s)表示,组间对比行?字2与t检验。结果数值以P差异判据,且以P

2结果

对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的无菌检查情况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见表1,表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后的情况(组1)明显好于质量管理前的情况(组2)。

表1显示的是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的无菌检查合格率的情况比较,可以看出,实施质量管理之后,合格率达到99.70%,较质量管理之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表2显示的是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的医院感染率的比较,质量管理之前例次感染率达到4.32%,质量管理之后降为1.05%,说明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3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室是对各种医疗器械、敷料、一次性物品等进行清洗、消毒、检查、打包、灭菌、存储、发放的部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重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无菌物品质量安全[3]。工作人员要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和职责明确,对各岗位工作范围、责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有明确认识。清洗、包装和灭菌个工作环节有完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灭菌规范,完善和执行设备操作要求,有各项工作流程的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控制专业小组,明确质量管理标准,定期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追溯及持续改进,提出整改措施,建立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制度,有分析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和效果的实践。完=善实交接班制度、有效清洗消毒质量监测制度、查对包装复核制度、灭菌过程及效果监测制度、无菌物品标识复核制度,建立质量追溯制度。配合设备科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和器械使用的管理,有停电、停水、灭菌器械故障等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防护制度;建立科室联系制度,定期到临床科室了解各科室使用无菌物品情况,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4]。

工作人员要明确操作规范,提高清洗、消毒及灭菌质量。①清洗质量:?K设检查台,备照明放大镜,每天每批检查清洗质量并登记;?L每月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器械包内全部器械清洗质量并登记。②消毒质量:?K热力消毒(湿热、干热),记录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L每年应检测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M新安装或大修后的设备应检测主要性能参数。③灭菌质量:?K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监测,每次应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力和时间;化学监测,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每包),包内化学指示卡(高危险性物品),化学监测未达标者不得发放和使用;生物监测,每一次,将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放在标准生物测试包内,标准测试包应放在排气口上方,时设阳性对照,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进行生物监测,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做生物监测,灭菌失败后均应做生物监测(要求空负荷连续三次合格)。?L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待灭菌物品应放置。?M干热灭菌,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5]。

建立可追溯制度:①质量管理记录的保存时间,消毒资料至少保存半年,菌资料至少保存3年;②械包外信息卡内容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物品名称、灭菌程序号、操作员签名或代号、失效日期,使用者确认包内化学指示卡,合格后,将信息卡留存于手术护理记录卡上;③物品召回制度。物监测不合格时,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的全部灭菌物品并做好记录;书面报告护理部,院感监控科,说明召回原因,并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护理部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灭菌物品者进行追踪观察并做好记录;找生物监测不合格原因并进行改进措施,重新进行生物监测,三次合格后才能正常使用;消毒供应中心总结处理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6]。

医院要注重人员培训,开设培训课程,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培训。主要开设设备操作及维护培训、岗位规范及操作规程培训、供应室集中供应模式及相关科室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层培训,按照能力进行分层,基本专科层,具有执行、操作的能力,骨干专业层,具有改进、指导的能力,获悉专家层,具有研究、传授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开展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培训方法多样化,可以自行选择,有理论小讲课、案例讨论和操作示范,也可以参加业务学习、学术交流、外出进修和参观学习,还可以采用手术室轮转学习的方式。培训内容主要是环境流程、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服务理念。

而就本次研究中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的质量管理效果来看,无论是无菌检查合格率还是医院例数感染率均有所降低,说明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上的确有控制作用,因此可以在消毒供应中心继续实施质量管理,并且继续加以完善,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淑明,蒋慧红,姜友芬.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001):224-225.

[2]王晓春,李丽华,姚洪娟.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14):3472-3473.

[3]惠雅君,刘洪艳,韩平平.实施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 促进手术室专业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124-1125.

[4]陈义连,廖玲丽.心理契约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1):5264-5265.

第3篇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1],也是医院管理成效的关键所在。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管理上的疏漏不仅严重威胁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和预后,而且也可造成现有卫生资源的浪费[2]。所以,医院感染管理正在不断地吸收管理学上先进的思想和模式,即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3,4]的管理理念,它强调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的控制[5]。自2012年以来,我科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方法, 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常规监测、分析,发现问题的趋势,对存在问题采取积极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设有肾内科病房、血液透析室、肾内科门诊、肾内科实验室4个部门,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采样监测1次,进行细菌培养,监测项目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等,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反馈给相关部门。

1.2方法

1.2.1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注重环节质量控制

1.2.1.1完善肾内科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由科主任、护士长及两名副主任医师负责组成肾内科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形成肾内科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对各级管理组织制定职责,定期对各级管理组织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考评,通过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及时提出新的方案,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作用。

1.2.1.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CQI小组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为了提高小组的活动水平,注重培训及考核。由科主任组织,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在科室内组织每月学习1次,培训全科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医院感染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不定期对各层次医护人员进行考核。

1.2.1.3加强监测、监督及指导工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我科感染规章制度、措施、预案等。采取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由质量控制小组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追踪落实,在实践中不断探寻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责任感。

1.2.2加强日常工作的细节管理

1.2.2.1强化标准预防及严格手的清洁消毒 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在诊疗过程中要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工作服,做好职业防护,避免交叉感染。组织全员进行洗手培训,正确掌握六步洗手法。肾内科质量控制小组不定期考核各层次医护人员,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一定的惩罚。

1.2.2.2注重环节管理 改变原来重消毒轻清洁的理念,加强科室的清洁卫生工作。除了标准的感染控制措施外,要求科室每天早晚打扫卫生各1次,每周进行l次彻底打扫,病室注意通风。

1.2.3医院感染检测 采样、检验、结果判定均按照《消毒技术规范》[6]要求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011年与2012年肾内科医院感染监测结果比较见表1。

表1结果显示,2012年物体表面、空气培养、医护人员的手合格率均高于2011年(P

3 讨论

3.1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就是要前瞻性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7]。我科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和工作制度,明确职能,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科室核心竞争力。注重环节质量的管理,可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及事中管理,变总结反思为预防管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质量上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水平,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8],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9]。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减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全程质量管理使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肾内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基础,许多有关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都需要全体医务人员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地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肾内科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内容。

3.2注重环节质量,加强过程管理

医护人员的手与病人直接接触,是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经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而医护人员洗手执行率

清洁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而费用少、无化学污染的基本措施,也是医院感染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内容,彻底、持续地注意病房卫生和去除灰尘是必须的。科室环境清洁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发生、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科室内存在各种传染源和抵抗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同时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繁殖和栖息的场所,因此科室内环境清洁卫生管理是医院感染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内容。从表1可以看出,我科自2012年以来,通过医院感染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以及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我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得到落实,注重环节质量管理后,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培养合格率均提高(p

参考文献:

[1] 朱士俊.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J].中国医院,2006,10(5):1-4.

[2] 李卫光.当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3):11~12.

[3] Nardella A,Farrell M,Pechet L. Continuous improv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cost containment in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ing. Enhancement of physicians’ laboratory-ordering practices [ J]. Arch Pathol Lab Med,1994,118(10):965-968.

[4] 邵海燕.持续质量改进在晨间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4):62-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卫医发[2000]431号.

[6] 张德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9):29-30.

[7] 赵铮民,王世英.简述医院质量管理新进展[J].中国医院,2003,7(l):29-32.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3个科室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为儿科、呼吸内科和普外科。随机选取整个流程涉及的90名护士,年龄20~35(28.31±7.38)岁。选取同期护理的9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43例男患者,47例女患者,年龄18~75(47.31±16.49)岁。这些患者在习惯上均无明显差异,配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护人员在习惯上也均无明显差异,配合管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供应室护士长定期安排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意识的培养、自身素质、护理经验的交流、仪器保养与使用、新知识接受能力训练等等,培训过程中适当讲述国内外比较典型的院内感染病例,从中吸取经验,避免类似事故发生。②张贴安全标语,如“注意器材消毒”、“请认真审核比对”、“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工作交接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等,时刻提醒护理人员遵守工作规范,避免意外发生。③所有护理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由护士长监督负责,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分工,做好器材管理、定期消毒、安全防护等工作,严禁工作人员未经允许随意流窜、交换岗位等,护士长对每日工作内容进行审核,重点检查每日消毒、灭菌记录。④定期安排考试,内容包括新消毒知识的掌握程度、简单医患关系处理、风险意识等,以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同时全面提高本科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及消毒技术知识,树立本科室全新的清洗消毒理念,提高各职员的操作水平。

1.3观察指标

比较管理前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被投诉率,比较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各科室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包括护理质量、医德医风、临床对护理评价三大块,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管理前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及被投诉率比较

管理前院内感染率及投诉率分别为27.31%、25.72%,管理后为1.2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管理前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的比较

管理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96.85±28.53)明显高于管理前护士所得分数(90.07±2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逐年攀升,不但影响治疗效果,同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内感染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医院对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供应室流程管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作为首要目的,为各科室提供医疗器械和用具,做到防止医院内感染和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率。供应室护士长亲自查房过程中,对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定期开展讲座,及时改善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提高护理质量方面有促进作用,可有效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供应室护士长开展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中,只有对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充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显示,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管理前院内感染率及投诉率分别为27.31%、25.72%,管理后为1.2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后,护士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管理前护士所得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先对护士进行安全质量护理的相关指导教育,开展健康讲座,提高护士对各种危险因素的重视,在护理过程中精心护理,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经过供应室护士长加强护理安全质量指导后,在提升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中的评估过程中,客观评定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经过针对性管理措施,及时消除了危险因素,从而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急诊科 质量管理 提高 策略

中图分类号:R 197.32;C931.2 文献标识码:A

急诊科通常是医院状况最为复杂、接诊患者最多的科室,因此其承担了更多的医疗责任和风险。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升高,医院急诊科的质量以及管理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1.医院急诊科目前管理现状

当前,医院急诊科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急诊科的拥挤问题和急诊科的污染问题。

1.1急诊科拥挤的现状

医院急诊科患者的组成大多较为复杂,这直接影响了急诊科正常的工作运行,首先,非急诊的患者在急诊科挂号就医,大大增加了急诊数量,占用了本来就有限的急诊资源,加重了拥挤的现象;其次,部分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急诊大多分流比较困难,治疗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出院;最后,有研究表明,个别特殊的患者,如醉酒、自杀以及家庭纠纷等原因造成的急诊会严重影响正常急诊程序,延长停留的时间。

除了患者组成的复杂,急诊科自身配备的不足以及配置的不合理也增加了停留时间,造成急诊科的拥挤,主要表现为:第一,住院床位紧缺(没有加床加走廊,消防、抢救的生命通道不能堵的),致使部分患者只能滞留在急诊观察室就医;第二,目前国内的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普遍存在着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动大、医护人员数量不足等情况,使得急诊患者不能得到快速及时的救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拥挤。

急诊科的拥挤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美的一项调查显示: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急诊科拥挤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患者在急诊科滞留和等待的时间过长时,其自身的隐私以及尊严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对于那些在急诊观察室就医的患者,开放的环境不仅影响其睡眠质量,也会使其缺乏安全感。此外,急诊科的拥挤会导致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的不顺畅,造成更多的医疗纠纷,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随着急诊时间的延长,急诊科能够用于周转的床位也就变少,利用率下降,而患者的治疗周期也会延长,花费也会增加,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经济负担。

1.2急诊科污染的现状

急诊科的污染问题也是其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急诊科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需要与时间赛跑,相关的医护人员往往只在意能否进行成功的抢救,反而忽视了造成急诊科污染的可能,对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1.2.1急诊科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医院为了方便急诊的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大多选择将急诊科设置在一层,导致其通风不畅,容易滋生昆虫,另外由于来往的人员较多,造成空气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增多,容易引发感染。

1.2.2 急诊科未能够及时进行消毒和检测

急诊科由于人员流动大,病情复杂,各种病原菌和病原微生物潜伏其中,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紫外线消毒,那么极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

1.2.3 急诊科医护人员自身的卫生问题

急诊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来势凶猛,医护人员为了赶时间进行抢救,往往忽视了对自身的消毒工作,使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进行传播,造成交叉感染的现象。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通过手传播的医院感染,往往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

1.2.4医疗器械的感染

医疗器械也能够作为传播媒介,尤其听诊器的听筒、血压计的袖带等,容易被忽略,特别是残留的血液以及分泌物的污染,更容易引发病原菌污染,导致急诊科的感染问题。

1.2.5 医疗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急诊科医护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不能掌握并且严格执行相关医疗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在接诊的过程中,为了贪图方便,将医疗废弃物随意处置,随便放置在生活垃圾桶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二次的感染,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2.6 相关医护人员无菌意识淡薄

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质,当医护工作者在接待患者时,比如意识障碍、情绪激动的外伤出血的患者,往往为了迅速止血而忽略了对已经污染的伤口的消毒,导致清洁不彻底;在抢救重症患者时,为了尽快进行静脉输血,没有清洁周围皮肤上的血迹就进行穿刺,也会导致急诊科的污染现象。

2.提高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意义

急诊科作为医院收治患者最集中、病情最危急的科室,其质量管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急诊科的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就间接的代表了医院综合的能力和水平。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急诊科拥挤以及污染等等问题,减少治疗过程中潜在的医患矛盾和风险,而且能够切实为急诊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和更加满意的服务,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给医院带来活力。因此,提升急诊科管理质量应当成为医院综合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

3.提高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的策略

3.1完善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急诊科的质量管理,大多是由科室的主任或者护士长带头,与相关的医护人员共同构成,其首要任务是制定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的综合方案,此外还需要进行的工作有建立急诊科医疗风险控制体系、检查督导急诊科人员的日常工作,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定期分析和总结急诊科质量管理的方案并进行适当的完善和微调等等。急诊科质量管理组织下面设立医疗和护理两个单独的质量管理小组,其中相关医师主持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工作,护士长主持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工作,剩余医师和护士作为组员协助完成工作,科室主任作为质量管理小组的总负责人,指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开展。

医疗和护理这两个独立的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根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实施办法及考评方法,根据急诊患者的不同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急救预案和治疗规范[2]。

3.2健全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针对急诊科的科室特点制定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和作业制度,特别是在医疗质量控制方面,包括首诊和会议的负责、三级医师的查房、危重患者抢救以及患者症状分级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完善以及调整,实现医疗风险的有效防控,提升急诊科的诊疗水平。

第二,对急诊科各项作业流程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根据急诊患者病症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规范化的操作能够有效预防误诊、错诊等医疗事故的发生,保证急诊科医疗的整体质量。

第三,健全急诊科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急诊科管理水平和医护人员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医疗和护理两个质量管理小组的督查工作,能够对急诊室各环节进行有效检查和考核,对于工作中发现的漏洞以及不足能够及时进行改进,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对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奖励,有助于医护人员相互的激励和进步。

3.3加强对急诊科的监测和评估

第一,负责急诊科质量管理的小组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医疗目标的实现状况,把握各个部分分工协作的配合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在质量管理中出现的严重以及共性问题可以通过紧急会议的形式进行共同协商,研究处理。

第二,急诊科质量管理的落实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工作,对于诊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通过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然后再对改进后的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形成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的良性循环,此外,路径管理作为保障诊疗质量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措施,能够极大提高管理效率,缓解拥挤的情况,有效降低诊疗费用,值得推广和借鉴。

第三,实际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先前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范进行实施,保证质量管理各个方面的制度都能够有效执行下去,对管理工作实行动态的监控和点评,对相关的急诊处方的撰写、病例书的撰写都应当规范化,从而提升效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便利。

第四,针对急诊科存在的污染的问题,应当特别注意急诊科消毒以及预防用药规范,不断加强对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此外,应当重视手术安全,落实术前和术后的核查制度,有效控制感染,防范安全隐患。

第五,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定期进行业务素质培训教育。急诊科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培训和再教育,这也是有效降低质量管理难度的手段之一,尤其是重视对医护人员法律及安全意识的培养,能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以及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进行再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法律和医疗意识。

4.结束语

医院急诊科特殊的诊疗环境以及拥挤、污染的诊疗现状决定了其受到的风险和冲击也最为严重。提升医院急诊科管理质量,可以从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管理制度以及落实管理内容等方面着手,能够有效控制医疗风险,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对于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PDCA 循环;口腔科器械;质量管理

口腔诊疗器械种类多,材料结构复杂,使用周转频繁,这给使用后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口腔器械更容易受到人体血液、唾液和分泌物的污染,很多致病因子特别是血液传播感染因子,都可以通过污染的口腔器械传播。因此,做好口腔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口腔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1]。如果消毒与灭菌不合格,极易造成患者之间、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为预防口腔科医院内交叉感染,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我科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管理,经过1年来的循环管理,使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口腔器械常常需要重复使用,在节约了医院开支、降低了医疗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的同时,增加了医院内交叉感染的概率[2]。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P:计划、D:执行、C:检查、A:处理)运用于口腔诊疗器械的管理,已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11月我科自行消毒口腔器械1300件,其中2013年6月~8月共650件,2013年9月~11月共650件。灭菌设备:HS66系列型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1台。

1.2方法

1.2.1分组将2013 年6月~8月的口腔器械件设为对照组,将2013 年9月~11月的器械650 件设为实验组。比较用PDCA 循环法管理口腔诊疗器械前后的器械有效的验收率、器械丢失率、器械去向明确率。

1.2.2对照组管理方法医生根据临床需要情况选择器械,用后护士接收登记,统一自行清洗、打包和灭菌后使用。

1.2.3实验组的管理方法实验组使用PDCA循环法实施管理,设定目标:根据现状调查,设定器械有效验收率>99.00%、术后器械去向明确率>99.00%、术后器械遗失率

1.3统计学方法 收集数据应用统计学分类变量资料统计推断2个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方法进行统计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6月~11月我科使用的650件器械物品中,器械有效验收率为59.90%,术后器械去向明确率为85.90%,术后器械遗失率为3.87%,见表1。

3讨论

PDCA 循环法是20 世纪50 年代初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Derming) 博士提出的质量管理循环程序,已被人们作为"管理法"的基本方法[5]。PDCA 循环法具有"大环带小环,阶梯式的上升,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的特点,反映了人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过程的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使质量持续改进。PDCA 循环管理强化了每个环节的管理,人人参与管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每个环节均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执行,消灭了管理盲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口腔疾病和口腔交叉感染日益重视,我科采用PDCA 进行器械管理及对医源性感染控制。我科自2013年6月运用PDCA 循环进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采取加强对器械准入、申请使用手续、跟踪使用及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等一系列管理措施,通过对我科口腔诊疗器械清洗质量调查,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然后制定计划及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检查后进行分析评定措施是否正确有效,是否有新问题出现,并总结好的经验,结果使口腔专用器械有效验收率、术后器械去向明确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提高; 术后器械遗失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下降并将成功的经验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定,对效果不确定的措施进行修改,将新出现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 循环,这样才能够使口腔诊疗器械清洗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经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多次对口腔诊疗器械清洗质量检查,清洗质量均符合标准以上说明PDCA 循环法在口腔器械管理实践中应用效果显著,是提高口腔器械质量合格率、提高医疗安全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运用PDCA 循环进行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和无菌观念,规范了各项诊疗操作规程,有效预防了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6]。同时,通过PDCA循环法更新了口腔科医护人员的知识层面,建立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清洗护士进行口腔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工作,规范了器械的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有效地抑制了医源性感染,对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环节,落实责任,从而有效提高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整体水平,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宏芳,李旭龙,张铮,等.宝鸡市口腔器械消毒效果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4): 463.

[2]叶卉.运用PDCA 循环法管理外来手术器械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0):1249-1250.

[3]赵佛容.口腔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25.

[4]欧尧.口腔科助理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1-14.

第7篇

【关键词】 口腔科; 医院感染; 护理质控

2005年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开展之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薄弱存在普遍性[1],其大量工作由护理人员执行,而消毒隔离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因而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及管理工作护理质控起着重要作用。

1 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及《河南省医院管理评价标准》为依据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口腔科门诊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认识不足,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流于形式,消毒隔离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无独立的洗消间,器械洗消流程及包装欠规范,特别是口腔专用手机数量不能满足一人一用一灭菌,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手卫生消毒重视程度不够,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同一患者复诊时复用),台帐记录不完善,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废物处理欠规范等。

2 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召开科内护理质量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2.1 充分开发决策层的作用 优化房屋布局结构,增加必备硬件设施,调整人员结构,人员外出培训,医师的配合程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均取决于院决策层的支持,因此护理部会同科主任、院感控科,抓住关键点与领导沟通,最大限度的争取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确保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继之,彻底改造口腔诊疗室、口腔科洗消间,使其区域划分、人物流向符合院感管理要求,增添超声清洗器、热水器等相应的硬件,增加手机等器械数量,配置感应水龙头、抗菌皂液、快速手消毒剂等。

2.2 规范消毒隔离工作

2.2.1 健全制度强化培训 制定《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口腔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组织人员认真学习规范及各项制度、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岗位质量标准等,拟定考核标准并落实,同时观看国内外医院感染案例所造成的危害,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增加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自觉性。

2.2.2 加强口腔科器械消毒及管理 督促协助掌握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及原则,采取参观学习外院先进经验,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制定较规范洗消流程:可复用器械使用后,用流动水彻底清洗-2%戊二醛浸泡1 h(原用2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由于其对器械腐蚀性大,易锈蚀,之后改用2%戊二醛浸泡1 h,手机除外)-多酶超声清洗-蒸馏水清洗-干燥包装-高压蒸汽灭菌-监测灭菌效果并记录等程序进行;检查器械采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不耐热器械采取2%戊二醛浸泡10 h-用前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监测、更换、记录。口腔科器械消毒灭菌基本原则: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进入口腔组织的各类器械(包括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手术刀、牙铤、填充器、洁牙器等),必须灭菌合格;凡接触患者完整黏膜可能暴露在体液或唾液中的器械(印模、口钳、吸唾管等)及可能被污染的手,必须达到消毒合格;口腔检查器械(如镊子、压舌板、口腔探针、口镜、弯盘等),采用一次性无菌口腔治疗包,有效期内使用。

2.2.3 加强工作人员预防标准措施落实,确保双向防护:治疗时操作者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飞溅时,带护目镜,一次性乳胶手套一人一用一弃,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规范。

2.2.4 环境卫生管理 落实保洁制度,物表、地面消毒液湿式清洁消毒;熟记环境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要求;无菌储藏间按Ⅱ类环境卫生标准管理,器械灭菌间、诊疗室等按Ⅲ类环境卫生标准管理,保持各室内空气质量和降低物表菌落数量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2.2.5 医疗废物管理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2.6 强化质量控制,实施院科二级质控体系,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每月接受全院质量大检查一次,院感控科每周、护士长每天检查、督导。前期,包保口腔科质控小组的成员,组织贯彻岗位质量标准,督促示范协助整改,建立较规范的工作模式;之后,采取日查、周查、随机抽查及月查等方式进行跟踪检查、评价、反馈、整改,同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的新动态新要求及时纳入工作改进之中,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3 讨论

自2005年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以来,经过多循环的整改与规范,从院领导至门诊口腔科医护人员,提高对医院感染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人力、设备得到补充,布局得到相应优化,完善了各项制度,规范了消毒隔离管理工作,增强了防护意识和自律性。护理质量控制检查确保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到位,各项监测指标均合格,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消毒供应室的背景、管理模式、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效果及集中式管理运行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简述了消毒供应室复用医疗物品集中管理的意义及进展。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 ; 复用医疗物品; 集中管理 ; 综述

医院感染事件的不断出现,引起了国内外医疗界对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医院内复用医疗物品的处理对于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被高度重视,因此,2009年卫生部下发了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卫生行业标准WS310-2009(下称新标准),并明确规定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集中由消毒供应室统一处理[1]。但在基层医院,特别在一级以下医院,大部分未做到集中管理,所以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不容忽视[2]。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重复使用医疗用物在供应室集中管理模式已逐渐被国内医院所采用,特别在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2010年4月广东省对东莞市42间医院调查结果显示,有34间实行了全部器械集中处理业务,占81%。现就消毒供应室复用医疗物品集中管理模式与进展研究试述如下。

1 消毒供应室背景

1.1 实行集中管理前 消毒供应室是介于后勤与临床之间的一个部门,作为临床科室的附属科室,没有专门管理人员及专业概念[3],其功能是消毒及灭菌物品发放,无质量标准可言,也无职能部门监督指导。

1.2 分散式管理 即可复用医疗器械使用后在科室自行清洗去污、包装后送到消毒供应室进行灭菌,无统一的标准,无监督检查,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手术器械,手术护士忙于应付日常的护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清洗处理,缺乏专业技术、专业清洗设备和条件,很难保证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4],非专业人员干专业性工作很难达到工作方法和标准的统一,难于进行工作质量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2 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模式现状

2.1 目前,大部分消毒供应室仍以分散式管理为主,特别是基层医院、未评定等级的医院及社会医疗机构,物品器械处理令人担忧,供应室清洗、消毒设施不到位、管理滞后。姜慧[5]研究显示,我国80%-90%医院供应室对污染医疗器械处理实施分散式管理模式,即供应室单一负责临床、门急诊及专科诊疗单位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区域的质量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多年来,消毒供应室建设管理的重点是在灭菌物品的环节管理,重要针对灭菌工作,忽视了全程质量的管理及消毒物品的处理及质量管理,如呼吸管路器、雾化吸入管、呼吸管道、螺纹管等消毒物品都是由使用科室自行处理,这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一个安全隐患,任素桃[6]研究表明,在我国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居院内感染的首位,其中呼吸机管道、吸氧装置、湿化瓶等污染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消毒条件有限,易造成再次污染的单位不能自行处理复用医疗物品。曾淑蓉等[7]建议:对于不具备清洗消毒能力的小型医院,不允许自行消毒、灭菌,而应就近选择具有认证资格的三级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2.2 转变管理模式,向集中管理方向发展 《新标准》明确消毒供应室采取集中管理方式,即供应室管理模式被法律条文规定为必须从分散式、集中分散向集中管理模式过渡[8],逐步消灭临床科室自行清洗包装器械实施集体化灭菌过程[9]。集中管理模式是将医院所有需要消毒灭菌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至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由有经验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10],这样不但提高了手术器械的灭菌质量,提高了手术环境质量,更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避免手术包运输过程中被污染,利于手术器械的管理、保养[11],同时能发挥最大专业优势,又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临床科室的满意度,充分发挥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的作用[12]。

2.3 消毒供应室集中式管理效果 涂春兰等[13]进行了消毒供应社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证明消毒供应社会化确保消毒灭菌质量、降低消毒成本、满足医院对消毒灭菌物品的需求。专家通过研究报道通过对全院所有消毒灭菌器械进行集中处理,管理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14]。彭婉仪等[15]认为实施消毒灭菌器械质量效益一体化管理,消毒供应室的员工以临床科室为中心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器械周转率明显增高;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明显提高。于翠香等[16]提出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及实施效果使器械清洗、消毒及灭菌质量显著提高。

3 集中式管理运行的管理

3.1 组织管理体制的发展 《新标准》明确指出消毒供应中心应在院长或相关职能部门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1],护理部、与院感管理部门设备及后勤管理部门应对供应中心履行此职责,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员是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17],同时强调了供应室的内部、外部管理,完善科内质量管理组织及岗位职责,成立护士长——组长——组员的质量管理组织,把质量管理建立在工作岗位上,使每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对质量承担的责任,组长及时纠正工作过程出现的偏差,把质量管理贯穿在工作流程间,让人人参与质量管理。

3.2 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应用于供应室环节质量监控 《新标准》明确清洗消毒及灭菌全过程质量监控标准,改变长期以来重终末检测,轻过程质量控制的偏差[18];胡必杰[19]从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到建筑、设备、设施、人员防护、物品器械回收到灭菌、存放与发放、灭菌失败召回等都制定了医院感染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黄浩等[20]通过对消毒记录单的改进达到持续控制器械清洗质量的效果.。

3.3 建筑布局 消毒供应室工作区严格三区划分,气流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行,并设有专用的洁、污通道,强调了区域内物品洁污分明;三区之间应有实际屏障,以清洁、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有效的隔离,保障了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

3.4 制订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根据工作要求、任务及发展需要,为了使工作条理化、制度化,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细化的工作流程及操作质量标准,使消毒供应中心从工作操作常规逐步地细分走向各专科、各类器械甚至单一器械处置质量要求,做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3.5 人员培训管理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科知识讲座,传达新的知识理念,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新设备,同时要按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进行岗位培训考核,分层培训考核,实施继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专科水平。

4, 展望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尖端医疗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医疗界对医院感染控制重视情况程度日益增高,医院内重复使用医疗用物的处理对于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被高度重视,如何做好复用器械的规范管理,确保灭菌物品质量及无菌操作的安全性,供应室的集中管理尤其重要。第三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学术会议中确定了“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化管理模式是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1]。此外,创建区域性消毒供应室以满足相对偏远、分散地区医疗卫生保障当务之急。有条件的消毒供应中心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附近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供应服务以确保消毒物品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2009,

[2] 陆爱琼,宋秋兰。基层医院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J].广西医学,2003,5(5:):137-138.

[3] 宫玉玲,王华生,梁树森。中心供应室的形成及其技术进步和发展[J].医院消毒供应室消毒技术培训班.2008.12

[4] 陈颖,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合作探讨。当代医学,2009;15(31)

[5] 姜惠,消毒供应中心实施集中式管理模式[R].全国第三界医院消毒中心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07.

[6] 任素桃,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49-51.

[7] 曾淑蓉,马蓉。消毒供应室的科学化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8,9(8):66-67.

[8] 叶玉珍,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80.

[9] 吴可萍,高传红,陈树珍。整体化灭菌在复用性医疗器械处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37

[10] 王继梅,叶颂,张荣华。医院消毒中心对再生医疗器械集中处理的优势分析[J],护理学报,208,15(5):81-83

[11] 何冲梅,刘玲,吴兰兰。手术室器械集中处理方法与体会[J].护理学报,2009,16(1A):65-66.

[12] 袁小玲,吴慧垫,章霞,等。集中式管理对污染再生医疗器械规范化处理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55-57.

[13] 涂春兰,刘彬,消毒供应社会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7):80-82.

[14] 叶建新,医院消毒物品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J].广西学报,2007,10(29):10.

[15] 彭婉仪,古艳芳,杨丽。消毒灭菌器械质量效益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6,23(8):72-73.

[16] 于翠香,梁云霞,吴可萍,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及实施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6,4(7):660-661.

[17] 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9.

[18] 冯秀兰,我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建设进展[J],2010,18(8A):1-3.

[19] 胡必杰,郭艳红,高晓明,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2-57.

第9篇

关键词 护士长 护理管理

护士长在科室的计划、组织与协调作用

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护士长是活动的主体,作为主体,无疑是一种主要的影响力[1]。护士长作为管理主体,面对繁杂的日常护理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做好计划、组织、协调是搞好管理的基础。①做好整体工作计划: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服务性,还有一定的随机性。②组织领导:按计划组织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组织护士进行技术操作训练,严格执行操作规程。③护士长的协调作用:护士长的协调作用体现阶在科室内部人员之间的协调,科室与医院及其他相关科室的协调。

护士长在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护理工作面对的是病人,有生命有灵魂的人,搞好护理工作,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护士的职业行为需要护士长来引导,“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南丁格尔)。在这方面护士长的言传身教作用影响着护士,护士长具备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科室护士的工作就有方向、有活力。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护士长不但有教育职能,还担当着监督检查的角色,使科室工作做到制度过硬,有章可循。

护士长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护士长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主体: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护理质量[2]。在质量管理中,护士长是临床护理和病房管理中最基层、最直接的管理者;护士长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技术以及对业务的精通。

护士长是护理质量标准的制定者:按照护理部年度质控计划及科室工作特点,制定科室各项护理质量标准。我院制定了10项科室护理质量标准:基础护理、特工级护理、护理文件书与“三基”理论及技能,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消毒隔离、护理安全、护理服务、病人满意度等。

护士长是具体工作的指挥者:在进行各项护理活动的过程中,护士长要进行具体的指导,使护士工作有目的有方向,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

护士长是护理质量控制者:按照质量标准,在护士长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考核、分析评价,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护士长是业务带头人:护理业务管理要求护士长不断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根据科室业务需要,引进新的医疗护理设备,指导护士学习掌握并应用于临床,引进先进的护理方法,带领护士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护理科研成为业务带头人。

总之,在护理质量管理中,从基础质量到环节质量再到终末质量,护士长参与其中,担当着监督、检查、指导的角色,最终达到护理质量控制。

护士长在科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科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护士长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等文件要求,从制度建设、岗位职责及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管理,以保证医疗安全。

小 结

通过抓护士长管理,使我院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由原来的78%提高到现在的94%,病人满意度由74%提高到95%。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科室护理管理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控制

通过全程、全员、全面的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各项工作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医院工作质量及效率。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考核组织

1.1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有效运转成立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副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质控办、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及医技科室负责人、临床大科主任及护士长等组成的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增补和修改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相关制度、职责规范等,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职能部门、后勤保障等工作实行全面质量控制。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不良事件、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1.2医疗质7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管理组织切实履行其相关职责,每季度召开会议,并落实会议精神。

1.3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负责对各职能部门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对本条块全院各科室工作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各项工作质量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考核。从而形成医院质控办、各职能部门、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2各职能部门督查本条块工作的落实

2.1严格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2医务科、护理部重点对关键性的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3医务科完善并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管理措施,严格实施监管并规范相关记录。

2.4医务科督查医技科室完善标本签收、查对、临床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讨论、危急值报告等制度的执行。完善影像、病理、药事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并实施。

2.5医院感染科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2.6临床药事科加强临床药事管理,强化合理用药,进一步深化开展抗菌素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药事管理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2.7科教科对人才培养、业务培训、科研教学、重点学科建设对工作的监督管理。

2.8质控办每月组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满意度调查一次,每季度召开综合科、精神科病员家属座谈会各一次。

3加强质量和安全的教育培训,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

3.1严格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按照相关规定的依法执业。

3.2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教育:凡新进人员两月内完成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经考核合格上岗,以考促训,效果明显[3]。

3.3全年举行四次全员质量管理讲座,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3.4全年举行两次全员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重点是新颁布的卫生法律法规。

3.5各职能部门每月一次组织各类医务人员进行本专业《临床诊断指南》相关技术操作规程或规范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达标。

3.6各科室每周举行五次科务活动,科务活动内容包括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质控小组活动、科务会议等,每次40-60分钟,并记录备查。

4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4.1分级管理及考核

4.1.1质控办每月一次定期和两次不定期检查考核各职能部门履职及工作实效等情况,每月组织职能部门召开一次质控工作会议,每季度组织一次多部门联合检查,对医疗、护理、医技、药事管理、病案、医院感染管理、教学科研、医德医风等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每月对各项工作质量进行汇总、分析,形成质控信息通报在医院局网公示[1]。

4.1.2职能部门分条块定期(每月两次)或不定期(每月两次)到科室进行相关工作质量检查考核,重点检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3项核心制度、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教学科研、医德医风等,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4.2健全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4.2.1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按时向信息科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质量指标报表。

4.2.2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院感科、设备科、科教科、药事管理等职能部门每月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质量考核反馈整改表,各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职能部门复查整改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定期在科主任、护士长会上通报。

4.2.3质控办将平时抽查存在的问题、满意度调查和每季度多部门联合检查考核结果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反馈并督促整改,科室质控小组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4.3全院目标管理综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由院领导、各职能部门对本年度各科室工作质量、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等进行考核、评价。

5健全和有效落实医院质量管理奖惩制度

5.1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年修订医院质量管理考核方案及工作质量考核惩扣细则,奖优罚劣。

5.2质量检查考核结果与科室、个人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劳动聘用等挂钩,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院质量单项否决。

5.3目标管理综合考核结果与年终奖挂钩。

6体会

21世纪是一个推崇服务质量的世纪[2],医院实施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改变了传统的质控理念,即所谓质控主要针对医疗质量。医院各项工作从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转变,增加了质控范围,有利于医院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医院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蹇蔚红.刘振波.医院管理杂志,2006,Oct:13(7).

第11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应用效果

血液是人类体内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很多医学技术均是针对血液进行,其中血液净化技术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存质量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血液净化技术不但相关设备庞杂,且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本身存在有较大的风险,所以质量严格控制显得特别重要,其中对于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反渗水处理系统、感染控制系统以及复用系统。本院自2010年始对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应用质量控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10年是对血液透析室应用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当前血液透析室中存在有28台血液透析仪器,血滤机有3台,有血透护士共12名,血透医生3名。对本院2010年――2012年的血液透析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更具有针对性的应用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并与2009年本院的常规的血液透析室安全性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对比。

1.2质量控制的方法

1.2.1健全相关制度本院对于血液透析室的相关安全制度以《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010年)、《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范》(2010年)为参考依据,再与本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内容主要是加强对血液透析室关于卫生的监督力度,与此同时对于专职人员的教育也需要更加重视,对其进行定时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理论知识还有操作水准,树立血液透析室的安全性意识。根据本院的相关规章制度还有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定期进行考核监督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改正。

1.2.2加大血液透析室环境质量管理力度具体操作如下:①对血液透析室的区域有合理的划分。血透室里面一般存在有清洁区、半污染区以及污染区等,在每个不同的区域里面加入显眼的文字或者图片,以方便人们的识别,防止因为人流还有物流等交叉导致患者出现医院感染;②加强消毒工作。血液透析室里面每天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工作,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后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血透室的地面如果被血液污染,使用含有0.1%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处理;③对血液透析仪器系统的维护力度需要加强。本院使用专人负责以及登记的制度,对血液透析机各项内容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对于故障还有相对应配件进行更换;④对于水处理系统质量需要加强。本院对透析用水的标准主要是以美国1981年先进医疗设备提出的内容作为标准,通过各个方面对透析水的质量有清楚深入的了解,如果透析液疑被污染的则立即应用对应措施保证透析水的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1.2.3对血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具体如下:①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对于个人的防护意识需要有所加强,进出血透室的时候要保证戴好帽子、口罩以及工作服装等,如有必要可以穿上隔离衣服;②为了避免出现院内患者交叉感染状况,所有透析器以及穿刺针等都使用一次性物品;③如果皮肤接触到患者血液或者体液等具有污染性的液体之后,使用肥皂或者清水对其进行彻底清洗,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污染性液体进入患者眼睛里面则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或者流动清水进行冲洗;如果是因为划伤或者刺伤的需要将污染血液挤出之后使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冲洗,之后再应用消毒处理,等到伤口干燥之后进行包扎。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对比实施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前后的各项环境采样细菌培养合格率,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3讨论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为关注的对象之一就是血液透析患者,此类患者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当前而言透析技术很多方面都非常复杂,操作的专业性相对较高,对血液净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其专业要求也很高。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仪器出现问题会有很严重的影响,仪器出现感染会导致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感染,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对于医院来说,如何控制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本院通过各种措施诸如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血液透析室的环境管理力度以及血源性疾病预防等,来让血液透析室的安全性得到全面保障,对患者的生命负责。血液透析本身是一个需要复杂操作的多环节过程,在进行透析的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对患者还有医护人员的安全性造成威胁,所以需要对其定期进行采样检查,排查任何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细节,找到问题的所在并对其及时纠正[2]。

从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应用了质量控制管理之后的血液净化护理质量管理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相对于应用相关质量控制措施之前,血液透析室细菌培养合格率更具有优越性,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室应用质量控制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其发生医院感染事件概率,极大程度提高血液透析室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无菌质量管理是手术室管理的生命,它是预防手术切口创面感染,保证切口愈合良好和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很多,除了空气污染,更主要是接触污染,包括手术器械、布类敷料、缝线、缝针和手术医生护士与病人皮肤接触等。这些渠道污染机会多且重,因此,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严格进行无菌质量控制,十分重要。我们针对容易发生创口感染的环节,认真做好无菌质量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确保手术质量。

1提高认识,重视手术物品的消毒及手术无菌质量的管理

从前,我们对无菌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只满足于手、皮肤、空气培养和高压灭菌的生物监测以及手术台上的无菌操作,而对其他环节重视不够。如备皮不彻底、术间高声谈话,个别医生戴帽子头发外露。通过学习,我们对手术室无菌管理有了较全面认识,其中包括病人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管理三个环节。

1.1术前

对进入术间的手术患者,巡回护士要认真检查。①查术前准备,检查备皮范围是否合格,皮肤是否清洁,皮肤有无破损等。②查病人体质,了解病人心电功能和各种化验结果。③查术间管理,要求入手术室患者换鞋、戴帽,术前要保持无影灯无灰尘。手术间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温度过高患者容易出汗,增加切口污染机会。④查手术人员,注意手和手臂清洁要彻底,浸泡消毒时间要准确,不定期进行手细菌培养监测。

1.2术中

①对所有手术用品严格灭菌,认真检查消毒指示卡的颜色及消毒日期。②注意手术切口皮肤消毒,应由手术切口皮肤中心向四周涂擦药液,注意消毒范围。③严格铺放无菌单,手术切口周围应保持4层以上并保持清洁干燥。④手术器械包不宜过早打开,要保持器械、台面干净,备用器械应用无菌单遮盖,以免灰尘直接落在器械上。⑤切除组织要按指定器皿放置。

1.3术后

①病人伤口处置:一般伤口均用75%酒精纱布遮盖一层后,再用无菌纱布遮盖,并包扎固定好。②手术间处理:如为污染手术及乙肝病人手术应严格按特殊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2制定适合综合医院手术室细菌生长规律的无菌标准

以粗略测知空气被细菌污染程度的近似值,即在100cm2面积上,5min降落的细菌数,相当于10L空气中所含的菌数。因此,以平皿底部的直径求得面积,并按平皿在空气中放置的时间算出每升空气中的菌数。此法换算复杂,且夏季与冬季的标准不同。我们通过多年的空气培养结果,分析了它与手术后感染的关系,订出了新的操作法与标准,即在消毒后的手术间内,置直径9cm平皿于中心区,暴露几分钟后,经24h37℃孵箱生长如果菌落不超过10个,且无致病菌,定为清洁手术室。如菌落在10个以上即作为污染手术室处理,必须重新清洁消毒[2]。

通过观察发现,手术间的细菌多为枯草杆菌、四联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杂菌,这些细菌对手术后感染影响不大。空气污染的程度与室温、季节、地区等因素有关。一般西北地区2~4月间有风沙,菌落稍多;而西南地区雨季湿度大、霉菌多。在使用水暖期间温度高、湿度大,加之通风机会少,亦易长霉菌。根据以上规律我们及时加强无菌管理,以降低手术后感染。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是确保术后无感染的重要环节

手术人员对手术间所有用物均需有明确的无菌概念;分清什么范围是绝对无菌,什么范围是有菌的,什么范围是有污染可能的,所谓无菌技术就是在进行手术操作时,避免细菌污染用物及手术区域的操作方法。这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最基本、最重要的操作之一,执行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危和预后,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都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措施,作好无菌技术操作。对于执行无菌技术不正确而造成的污染现象,许多作者早已有论述:“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则远远超过空气感染,在外科工作中必须随时予以重视,只要在一个工作的细节上违反了原则,就会造成感染的机会”。手术室护士的无菌技术非常重要,所有手术区的用物均需经过器械护士传递,他们有熟练的无菌技术,才不会污染手术区[3]。台下配合的护士要正确使用无菌持物钳,如钳被污染,则成为直接传播细菌的媒介。手术中对手术区皮肤要作为带菌物处理,虽经消毒,也必须严密覆盖,不使其与手术创面交通。在手术台平面20cm以内,需覆盖4~6层无菌巾,所有参加手术人员均须有正确的无菌概念,才能确保手术区无接触感染。

参考文献

[1] 于凤杰.手术室无菌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