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卫生机制

卫生机制

时间:2023-01-29 09:59: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卫生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卫生机制

第1篇

关键词:补偿机制;运行成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改革对医疗卫生事业固有公益性进行了凸显,由于基层机构的定位是公益维护,因此,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其利益格局必然会出现变化,只有对补偿机制进行重新构建,才能使群众享受到廉价、安全且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也是诸多学者纷纷选择对其运行成本进行研究的目的。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价值

作为医疗卫生重要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其服务对象为城乡居民,通常需要承担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的职责,为公益卫生服务设想的实现提供保障。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始终致力于对医药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不仅医保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群众所提出需求也基本得到了满足。如何使基层机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实现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基于其运行成本,围绕补偿机制展开讨论,自然很有必要。

二、卫生机构运行成本分析——以乐清市基层医疗机构为例

(一)总成本。乐清市共有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20年末在编在岗人数1645人,编外人数290人。以2019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报数据为研究对象,2019年乐清市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支出55345.89万元,在机构总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为人员费用,占比49.46%,紧随其后的是材料和药品支出,随后依次是商品服务支出、其他支出等(见图1)(二)人均成本。从2019年度收入支出明细表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分三块,医疗费用支出、公共卫生费用支出和单位管理费用支出(见图2)。按照服务人口数量,对总运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成本进行转换,可得到人均运行、人均卫生服务、人均医疗服务成本,2019年乐清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卫生服务成本58.79元,人均医疗服务成本339.29元,人均运行成本398.09元。(三)服务成本。被用来对成本进行核算的传统方法,强调以对象分配与归集生产费用为依据,开展核算工作。该方法通常将成本分为人工、材料以及制造费用,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运行成本,间接费用需要先分配再计入运行成本。要想对总成本进行分摊,有关人员需要提前确定分摊对象、成本和系数。由成本核算法、机构功能分类可知,总运行成本往往被分为两部分,即卫生服务成本与医疗服务成本,财政部门应以会计科目为依据,对上述类别涵盖支出类别进行划分并核算,随后再对其他支出进行分摊[1]。

三、如何补偿机构运行成本

要想使补偿机制发挥出应有作用,不仅要对补偿政策加以完善,还要立足机构运行情况,在调整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补偿政策提出配套措施,通过多方联动与科学搭配的方式,为机构改革寻求最优方案。(一)调整支出结构。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角度出发,将支出结构调整要点,归纳为专项(定额)补助、分类补偿、收入自留、绩效考核,在确定投入方向、额度与项目的基础上,对财务预算及成本进行全面管理。首先,政府履行办医责任,维护基层机构公益性,按规定对建设发展所需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养和培训经费等由政府保障,另将基层人员经费(基本工资和部分五险二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补助;其次,对基层人员基本保障以外的绩效工资和福利待遇等,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偿,发挥市场活力,提高基层积极性;再次,将政府下达或委托基层承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指令性工作,通过设置定向定额资金的方式,确保顺利通过考核并完成既定指标的机构,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使考核作用得到强化及发挥;最后,增加补偿渠道,例如社会捐助、以奖代补,利用筹集资金建设偏远地区基层机构。(二)增加财政投入。成本效果分析强调,在方案成本接近或相同的前提下,最优方案是能够取得最好效果的方案;在方案效果接近或相同的前提下,最优方案是成本最低的方案。如果方案不被预算所约束,且效果由成本所确定,有关人员应优先选择低成本方案,通过追加投资或类似方式,将该方案打造成为最优方案。乐清市现有机构,通过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根据存量调整与增量引导结合的原则,第一设立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保基础保人员;第二整合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专项,设立政府当量购买服务专项资金;第三,根据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地理交通、服务规模、基础条件、综合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化情况,综合研究制定调整系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进行分项分类调节,设立困难补助调剂基金,确保机构平稳运行。(三)落实措施联动。1.数据互通互联。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便是数据呈井喷式增加,基于此,乐清市政府应协调下属职能部门,配套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信息化平台。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HIS系统等各专业平台实现数据互通互联,确保基础数据均有准确来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服务数量、质量的监督管理,并采集群众对服务满意度的评价。2.改革人事制度。对医疗卫生机构而言,服务功能下降所带来直接影响,便是服务产出减少,详细来说,就是工作负荷下降及诊疗人数减少。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该问题往往表现为医疗收入下降。此外,在人均卫生服务经费确定的环境下,一旦出现人力成本增加的情况,必然会带来工作经费减少的连锁反应,此时,如果机构想要完成既定指标,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降低服务质量并酌情减少服务数量,这并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2]。要想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改革人事制度是必然选择。一方面,各卫生院改变以往粗放式平均奖做法,采取更为精细的成本绩效核算,量化医疗和公共服务数量,既有效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又增强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实行保基本工资的“饥饿性”补助,有效树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确选人用人观,由以往盲目增人转化为根据创新发展、学科建设、提升服务来有计划地增人,建立优胜劣汰、人尽其才的竞争上岗机制。3.建立县域医共体模式。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一体化管理的方式,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轮训、轮值与轮岗环境。事实证明,这样做可加快基层人员水平及能力的提高速度,机构自然能够获得群众认可,分级诊疗难度大的问题,通常能够因此而得到解决。4.重视监督考核。首先,由地方政府对人社、财政和编办部门所颁布政策进行督查,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通过实时跟进的方式,确保问责等制度均可得到贯彻落实。其次,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将绩效考核、财务核算及药品购销等内容纳入监管范畴,这样做可为制度法治化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最后,定期公开政策信息,整理群众所提出意见或建议,用来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评价。5.打造电商平台。乐清市可以利用浙江省现有医药采购平台,对电商平台进行打造,由有关部门制定准入条件并监督交易是否公平,确保线上竞争公平。在此基础上,酌情扩大基层用药范围,确保医务人员及群众所提出用药需求均可得到充分满足。(四)重视人才培养。医疗改革促使基层机构将培训医务人员的工作提上日程,技术人员学历有所提高,即便如此,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具体表现为:其一,从机构提出需求到人员就位,通常需要经过多次考试和审批,人员不足等问题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其二,基层机构条件及待遇,普遍无法达到技术人才的心理预期,跳槽等情况时有发生;其三,由于缺少能够带动医务人员前进的技术骨干,在基层机构就职的人员,其学历和职称均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多见于乡镇卫生院。解决人才不足问题的关键,便是加大岗位培养力度,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全科医生制度提供持续推进的动力,由于医疗行业对人才要求较高,因此培养医学人才往往要花费较长时间,切记不可急于求成,导致前功尽弃。要想尽快解决人才短缺等问题,基层机构可选择对特设岗位进行设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增强自身对高校毕业生、离退休人才的吸引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看出,随着基层医改的推进,乐清市现有补偿机制,可为机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但仍存在财务管理体制与机构发展不符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支出结构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颁布与补偿制度配套的措施,在以投入换机制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真正做到立足效益观念及成本观念,对医改政策进行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婷,郭晨曦,周莲姿,等.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行情况及管理体制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187–188.

第2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制度机制研究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近年来医患关系趋于紧张。

不可否认,这种现象与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改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改革后,政府财政减少或取消了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拨款,医疗机构由原来的全额拨款变成了差额拨款。政府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完全市场竞争的手段,激发行业参与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医疗卫生行业属于公益性行业,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事业单位则是,既要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益性质,但绝不能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公益性。

作为医疗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但是当医疗机构的生存问题没有得到保障的时候,那么医疗机构管理者就不得不考虑本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了。

首先,政策就是指挥棒。

当采用经济指标来考核医疗机构的时候,机构的管理者就只能用经济的手段来刺激大夫。这样一来大夫在应诊的时候所考虑的问题不是从患者的病情出发,而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于是能用进口的就不用国产的、能用贵的就不用便宜的、保守治疗可以治愈的千方百计劝说手术、能吃药解决的偏要输液治疗等等。目前过度医疗现象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其次,“以药养医”的药品加成制度造成市面上的低价药品几乎全部消失,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根据药品加成的规定,医疗机构可以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顺加一定的比例,作为药品的销售价格。例如:假设加成率为15%,进价成本为100元,则可以顺加15元,如果进价成本为50元,则可以顺加7.5元。这样一来,医疗机构更加愿意采购贵药,因为贵药可以顺加更多的利润。

其实这种现象是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按照正常逻辑,在充分市场竞争条件下,竞争主体会想办法节约成本,降低销售价格,保持市场竞争优势。但是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供需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病人没有能力去鉴别应该用哪些药品来治疗疾病,往往是医生开什么药,就服用什么药。所以导致了老百姓感觉就医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同时医生的公信力也在逐渐降低。公信力降低导致医患矛盾紧张,当紧张到某一程度的时候,恶性事件就爆发了。

再次,“医疗、医保、医药”三角债的形成,社会总成本增加。

医疗机构想尽一切办法创收、在现行的医保报销制度下,一些不良患者想尽一切办法倒卖药品,从中谋取利益。这其中,医疗机构受益了、药商受益了、不良患者也受益了,最终导致医保基金压力逐年增大,进而放缓或推迟了对医疗机构医保资金的返还,导致医疗机构“应收医疗款”账期拉长,对医疗机构的资金周转造成了压力,而医疗机构也只能放缓或推迟与药品供货商的资金结算,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如果系统的来分析,政府财政表面上减少了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但实际上,医保基金支出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增长,而这种不合理增长的总量是远大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财政拨款减少了,但总体上看,社会总成本增加了。因此,“三医联动”式的医改势在必行。

当我们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后,已经养成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惯性思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扭转这种局面。需要有耐性、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调整。现阶段应当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一、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针对医疗机构层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医疗机构向公益性转型,同时兼顾效益与效率。

在考核医疗机构时,应尽可能的少用经济指标考核,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多使用一些带有公益性特点的考核指标。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财务报表中的“绩效考核表”完全可以用于主管部门对基层的综合考核评价。(见表1)

绩效考核表分为五大方面,二十六个指标。可以全面的反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水平。既有效率效益方面的指标,也有偿债能力、收费结构方面的指标;既能够反应内部控制情况,又能够反应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情况。覆盖全面,设置科学。下面简要介绍几个指标:

“平均每一职工门急诊诊疗人次”“平均每一职工平均住院床日”“平均每一职工平均医疗收入”这三个指标特别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进行横比。举例说明:某月A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简称A机构),职工100人,门急诊诊疗人次2000人次;B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简称B机构),职工50人,门急诊诊疗人次1500人次。如果用绝对数量进行比较,A机构2000人次要好于B机构1500人次;但是如果将职工人均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则情况就不同了。A机构200个职工服务了2000人次,人均20人次;B机构50个职工服务了1500人次,人均30人次。这样就看出来了,B机构的效率要优于A机构。

“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比例”主要反映被考核单位的财政依赖程度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力度。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横向比较,同时也适用于某个单位自身的纵向比较。包含两层含义:一、在横向比较时,占比越高说明被考核单位的效益及效率越低,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力度比较大;二、在与自身前期的纵向比较时,反应的是自身效率的变化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扶持力度的变动情况。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起能够体现公益性并兼顾效率及效益的全面绩效考核制度体系。

基层t疗卫生机构具有两大职能:一是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医疗服务可以满足患者各种疾病治疗、疗养休养、诊疗检查以及相应的药品等需求。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买单百姓受益的一项重点项目。对于政府而言,希望所投入的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希望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服务。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调动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考虑效率和效益的问题,保证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

1.人员编制情况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包括:事业编制、人事、劳务派遣三种形式。

2.人员经费投入情况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事业编人员会有少量拨款以及退休职工的全额拨款。人事和劳务派遣人员无法得到相应的人员经费补助,而单位也离不开这些人员,因此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收入以及事业编人员除拨款补助以外的工资收入都需要单位自己解决。

3.工资结构及增长情况

目前,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具体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保留津贴补贴三部分,并且还将逐年增长。

(二)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好效率效益与公益性的关系。先来分享一个牛肉面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老板开了一家拉面馆,雇佣了一个拉面师傅,开始的时候生意不错,后来却做不下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开始的时候为了调动拉面师傅的积极性,按销售量每碗面提成5毛,经过一段时间,拉面师傅发现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多,这样一来他就在每碗里放超量的牛肉来吸引回头客,一碗面才四块钱,本来就靠薄利多销,他每碗多放几片牛肉利润就全没了。于是老板就换了一种分配方式,给拉面师傅每月发固定工资,工资给高点也无所谓,这样他就不至于多加牛肉了,因为客多客少和他的收入没有直接关系。可结果是,他在每碗里都少放许多牛肉,把客人都赶走了,生意清淡了,但是拉面师傅拿的是固定工资,所以巴不得天天没客人才清闲。结果一个很好的项目因为管理不善就这样关门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如此,如果过度强调公益性而不考虑效率效益,那只能是短暂的,无法长期发展。相反,如果只追求效率效益不考虑公益性,则有悖于行业性质。必须两者兼顾,既要体现公益性同时也要兼顾效率及效益。

2.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2013年12月26日国家卫计委针对医疗卫生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其中明确要求: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

于是有些t疗机构开始尝试采用诊疗人次、均次费用、出院人次、住院均次费用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人次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核定出每个大夫每月应当完成的人次数量、费用水平等,未达标者扣,达标优者奖。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卫生材料、医用耗材、办公用品以及用水用电的消耗无法量化,不能与人次和人均指标对应挂钩,造成了成本上升和浪费的情况,出现了案例中类似的现象。因此,进行成本核算是完全必要的。

(三)具体做法

我单位在总结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了一整套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并随时根据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体系。

我单位制定了成本核算及绩效评价的双重绩效考核体系,这一体系既能够考核效率效益又能够兼顾公益性质,具体包括:

1.基础部分:即成本核算,简单讲就是将科室的当月收入减去科室的当月消耗成本、人员成本后的一定比例作为绩效考核的基数。

2.绩效评价部分,设置具体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德、勤、技、能”等综合评价指标;公共卫生方面的“真实性”“及时性”等评价指标;医保医政方面的“拒付情况”“诊疗人次”“均次费用”“家床情况”“处方管理”等评价指标;财务方面的“现金收入管理”“及时交账”“准确性”“票据规范使用”等评价指标;药品管理方面的“盘盈盘亏”“效期管理”等评价指标等等。

将这些绩效考核评价指标量化成分值,采取百分制,得出被考核科室的总分值,再将基础部门求得的数值乘以分值,最终确定出当月的绩效考核结果。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B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财政支持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等方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卫生人才奇缺、年龄结构老化、医疗机构简陋、仪器设备落后等,导致大、中医院患者人满为患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饿汉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等的控制与治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救治急症病人,同时负责对下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而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向其周围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工作。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即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强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政策支持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基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同样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医疗队伍的发展;三是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农村居民的大力配合,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一个比较广的覆盖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政府投入不到位,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乡镇卫生院房屋和配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仍存在诸多问题,运转困难,主要表现为:首先设施技术水平落后,部份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压力无法引进一些新型医疗设备,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需求;其次,村卫生室业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村卫生室建设的力度,但仍存在几个村周围仅有一个卫生室的现象,同时相当一部分的村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卫生事业发展于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人才队伍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赤脚医生;二是各地卫生院校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从比例看前者居多,其主要问题表现在非科班出身,医术不精,责任心不强,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广泛的医疗需求。部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仍相对偏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另外,由于农村交通、生活条件和待遇等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性并不高,很多卫生机构出现“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局面,技术骨干呈现入少出多的情况,人才流失严重。

3.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在新医改实施后,虽然农村居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对重大疾病的应急和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薄弱,相应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体制不畅、收支不平衡以及补偿范围狭窄等问题,难以发挥医疗卫生体系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作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散程度高,卫生机构之间竞争处于无序状态,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职位缺失和错位的现象,既影响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又降低了医疗卫生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如处理医患纠纷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其他部门政策公益性不明显,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支持政策不完善等。

4.医疗服务质量低下,医疗事故频发

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医药监管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事故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医师数量缺乏医疗人员专业水平低下,部分“医生”根本就不具备开处方的资格,或是一些医生为谋取个人利益,乱开药、拿提成、吃回扣,给患者造成更大负担,甚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部分村卫生室未能配备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管,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情况,在对相关药品的抽检记录中,不合格率也相对较高,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投入上要突出重点,资金投入应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院基本建设为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询医、求医需求;二是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既投入、又考核、能激励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措施,如根据卫生机构的服务绩效,定向拨付一定的卫生费用,或是进行相关的业务经费补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功能和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改善农民就医条件;三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巩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础上,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尽早进行危旧病房的改造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将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正常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改变过去“老三样”的就医条件。

2.加强卫生人才引进,构建人才队伍长效机制

农村需要进一步严格医疗卫生人员进入标准,构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长效机制。首先,严格人才选拔机制和用人机制,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现象,通过竞争机制选拨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公开招录临床专业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尽快改变镇、村医务人员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其次,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各层次医药人员均须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试,杜绝无证上岗,在三级医疗机构中应合理配备现有的职业医师和乡村医生,尽可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便利;再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培训机制,例如政府可以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列出一块培训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助,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完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编制管理政策,鼓励医学高等院校优秀毕业到基层服务、对口支援,并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后,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果,把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乡镇、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完善对口帮扶、双向互动、定期进修制度

农村基层医院要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大中医院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农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团队引进、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加强与医学高校科研院的对接,可以通过脱产学习、进修培养和专家带教等形式对乡镇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各基层医院可以在各个领域中选不少于1名的业务骨干外派到市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等进修,逐步形成每个主要业务科室有一个带头人。

4.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内部运行机制,调整合作医疗的参与条件、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等,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并通过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来弥补新农合中资金补偿不足的缺点,以此来保障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村药品监管机制、保证政策有效性,药物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完善和强化农村药品监管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农村人口的用药安全。同时,加大宣传,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道德风险,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严格监督体系,对医院与医生的业务水平、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医德、服务质量及效率等做出评估,从而满足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医生职业化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引进新型医疗设备,提高医生的技术层次,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引进并留住优秀卫生人才,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稳定农村医疗队伍。

[参考文献]

[1]蒋玲玲,李合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发展,2012(4)

第4篇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等的控制与治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救治急症病人,同时负责对下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而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向其周围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工作。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即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强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政策支持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基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同样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医疗队伍的发展;三是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农村居民的大力配合,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一个比较广的覆盖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政府投入不到位,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乡镇卫生院房屋和配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仍存在诸多问题,运转困难,主要表现为:首先设施技术水平落后,部份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压力无法引进一些新型医疗设备,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需求;其次,村卫生室业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村卫生室建设的力度,但仍存在几个村周围仅有一个卫生室的现象,同时相当一部分的村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卫生事业发展于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人才队伍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赤脚医生;二是各地卫生院校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从比例看前者居多,其主要问题表现在非科班出身,医术不精,责任心不强,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广泛的医疗需求。部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仍相对偏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另外,由于农村交通、生活条件和待遇等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性并不高,很多卫生机构出现“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局面,技术骨干呈现入少出多的情况,人才流失严重。

    3.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在新医改实施后,虽然农村居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对重大疾病的应急和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薄弱,相应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体制不畅、收支不平衡以及补偿范围狭窄等问题,难以发挥医疗卫生体系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作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散程度高,卫生机构之间竞争处于无序状态,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职位缺失和错位的现象,既影响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又降低了医疗卫生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如处理医患纠纷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其他部门政策公益性不明显,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支持政策不完善等。

    4.医疗服务质量低下,医疗事故频发

    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医药监管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事故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医师数量缺乏医疗人员专业水平低下,部分“医生”根本就不具备开处方的资格,或是一些医生为谋取个人利益,乱开药、拿提成、吃回扣,给患者造成更大负担,甚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部分村卫生室未能配备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管,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情况,在对相关药品的抽检记录中,不合格率也相对较高,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投入上要突出重点,资金投入应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院基本建设为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询医、求医需求;二是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既投入、又考核、能激励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措施,如根据卫生机构的服务绩效,定向拨付一定的卫生费用,或是进行相关的业务经费补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功能和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改善农民就医条件;三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巩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础上,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尽早进行危旧病房的改造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将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正常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改变过去“老三样”的就医条件。

    2.加强卫生人才引进,构建人才队伍长效机制

    农村需要进一步严格医疗卫生人员进入标准,构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长效机制。首先,严格人才选拔机制和用人机制,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现象,通过竞争机制选拨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公开招录临床专业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尽快改变镇、村医务人员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其次,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各层次医药人员均须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试,杜绝无证上岗,在三级医疗机构中应合理配备现有的职业医师和乡村医生,尽可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便利;再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培训机制,例如政府可以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列出一块培训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助,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完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编制管理政策,鼓励医学高等院校优秀毕业到基层服务、对口支援,并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后,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果,把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乡镇、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完善对口帮扶、双向互动、定期进修制度

    农村基层医院要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大中医院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农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团队引进、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加强与医学高校科研院的对接,可以通过脱产学习、进修培养和专家带教等形式对乡镇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各基层医院可以在各个领域中选不少于1名的业务骨干外派到市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等进修,逐步形成每个主要业务科室有一个带头人。

第5篇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尽快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国家、省、市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稳妥推进。落实政府责任,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坚持改革方向,积极稳妥推进。

2、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药物供应采购机制和管理体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3、绩效考核,提升服务。以让人民群众受益、满意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的绩效考核制度,促进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目标任务

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在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和长效性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医务人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四)实施范围

全区由政府举办的9处乡镇(街道)卫生院、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机构职责。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1、乡镇卫生院的职责。乡镇卫生院以维护农村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区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和新农合经办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对实行一体化管理村的卫生室人员、业务、药品、房屋、设备、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提供与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执行医疗保障制度有关政策规定,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责,做好有关的政策宣传、监督及服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业务、药品、房屋、设备、财务和绩效考核等实行统一管理。

(二)合理设置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1、乡镇(街道)卫生院的设置。每个乡镇(街道)各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街道)卫生院,根据编办〔〕15号文件规定,全区共设置9所乡镇(街道)卫生院。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根据编[]15号文件批复,设置2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九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核定机构编制。按照省编委办公室、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先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县(市、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意见》,乡镇卫生院按服务人口千分之1.5的比例进行核定人员编制,其中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90%。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按照市编办、财政局、卫生局《关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核定的批复》(临编办〔〕15与)文件执行,我区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682名,其中领导职数38名。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其确定岗位数量和核拨人员经费的依据。区编制部门要加强编制管理,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

(四)设置内部岗位。区人社、卫生部门要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及《关于先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在核定的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内,科学合理设置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公共卫生等岗位为主体,优先满足全科医生、专业公共卫生和中医药岗位需要,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总岗位的90%。其中,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的90%,用于全科医生、专业公共卫生、中医药岗位分别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的20%、20%和10%,并逐步到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同时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执业医师。

(五)人员竞聘上岗。区卫生、人社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规范的竞聘程序和办法,严格组织实施。

1、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选聘。积极推行乡镇(街道)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任)聘任制和任期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或竞争上岗等方式,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可按规定程序连续聘任。逐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主任)、副院长(副主任)公开招聘制度。

2、其他人员的竞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专业类别、技术等级及数额要求,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聘期一般为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符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进入的人员,以及通过各种公开招聘方式聘用的在职人员中具有符合要求的执业(从业)资格和其他具备同设置岗位专业对应的正规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要求的,均可按照岗位任职条件和规定程序参加竞聘。同等条件下,在编正式工作人员可优先聘用。实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优先聘用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中医药等急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明确竞聘人员范围、确认竞聘资格、组织竞聘上岗、签订聘用合同的程序,抓好人员竞聘工作。通过竞聘用人改革,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建立起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六)招聘新进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出现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一律按照政策规定实行公开招聘,优先聘用定向培养的医学生、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计划

的培训学员。招聘的医疗、公共卫生人员一般应具备卫生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护理人员应具备护理专业学历和护士执业资格,其他紧缺的专业人员应具备专科以上学历。探索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项目、全科医生区乡联动试点项目,推动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加大全科医生吸引和培养力度。

(七)安置未聘人员。要按照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和以人为本、依法办事、维护稳定的原则,妥善做好未聘人员的安置工作。对在编正式工作人员中的未聘人员,采取系统内统筹调剂、实行三年待聘制、允许提前退休、鼓励自谋职业、支持继续学习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对编制和人事计划外的未聘人员,要按照上级编制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和有关未聘人员安置工作的政策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妥善处理。

(八)开展绩效考核。在区事业单位考核委员会的指导下,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工作。考核主要包括综合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满意度评价等内容。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考核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的数量和质量等,基本医疗服务具体考核工作效率、医疗质量、规范用药和医疗费用控制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标准,规范考核程序,定期组织内部绩效考核工作。区财政、人社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个人收入挂钩。

(九)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水平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并制定具体核定办法。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重不低于40%,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差距,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报区卫生、人社部门核准,并在本单位公示后实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应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应向较低等级调整岗位。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受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同意变更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为不合格的,聘用单位有权按照规定的程序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十)规范药品采购。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规范操作,高效运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要全部通过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统一采购,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政策,坚决杜绝网下采购行为。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货款结算制度,及时上缴基本药物货款,确保基本药物足额供应和及时配送。

(十一)完善补偿机制。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落实力度,建立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严格执行并将一般诊疗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收费和医保报销政策调整情况,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依据绩效考核结果落实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

三、实施步骤

全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任务于底前完成。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改革任务要求,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承担起实施主体的责任,按照制定方案、核定编制、设置岗位、竞岗聘用、绩效考核、实施绩效工资、总结验收的顺序,深入扎实地推进综合改革工作。

(一)学习培训,制定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围绕落实综合改革任务,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使广大基层卫生人员明确要求,掌握政策,增强信心,积极投身改革。要深入学习改革文件,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找准改革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确保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推进方案。

(二)核编定岗,竞聘上岗。各相关部门要在前完成设岗工作,前完成竞聘上岗工作。竞聘上岗工作结束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同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聘期等内容,确立聘用关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部门按规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和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审核认定。

(三)妥善安置,保持稳定。要根据省、市有关部门关于妥善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聘人员安置工作的政策要求,制定具体办法和工作方案,并于年月中旬前完成人员安置工作。

(四)绩效考核,兑现奖惩。区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的指导,具体考核由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区事业单位考核委员会确定考核等级的程序进行,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资金安排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对内部职工进行工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挂钩。要加大工作力度,月底前全面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并规范开展绩效考核工作,9月底前实现绩效工资制度入轨运行。

(五)考核评估,总结验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成后,区政府将组织各相关部门及时考核评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确保改革成效。

四、保障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精心安排组织,扎实有效推进。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责任制度。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区医改办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责任,卫生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的责任,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物价等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相关的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区政府对辖区内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明确一名区级领导干部包干负责,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扎实推进。

(二)加强财力保障,确保资金需求。要保障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切实做好资金调度和经费保障工作,落实财政的专项补助和收支差额兜底作用,加强资金监管,明确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挤占、截留、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6篇

财政投入超额近五成

2009~2011年,全国财政支持医改的投入,比既定的8500亿元增加了39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新增投入比既定的3318亿元增加了361亿元。这些钱主要投在:医保——三年来,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资金432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732亿元;服务体系——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41.5亿元支持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一百六十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公共卫生——中央财政共安排服务经费395亿元等。

财政用于医保和新农合扩面提标的投入最多,目前覆盖了95%以上的城乡居民,初步建立了全民医保体系。投入力度的加大使百姓看病报销的补偿比例、最高支付限额迅速升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从2008年的54%、48%均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实际最高支付限额全国平均已分别达到24万元、13万元、7.98万元。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2%下降到2010年的35.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姚岚认为,三年基层医改大部分地区落实政府投入责任,不是财政简单地包办,而是按照“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的理念,把财政补助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合理有效服务获得补偿。

基层群众受益最多

由于此次改革秉持的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理念,原本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的基层,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特别是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困境得到有效缓解。

由于三年改革主要在基层进行,基层群众受益最多。就医的可及性、可获得性、便利性大大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2009年8月,国家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遴选确定了307种基本药物。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用药习惯,又增补了部分品种,平均增加210种,价格降低30%左右;报销水平提高,几乎人人都能看得起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就连农民都能在家里见到入户随访的医生、护士,检查身体、预防疾病的理念走入农村;农民患大病也有了救助机制,儿童先心病、白血病、老年白内障等疾病有了保障,农民不再大病拖、小病扛。

数据显示,困难家庭患儿看病费用实际补偿比例从2008年的40%提高到70%~90%,近3万名患儿从中受益。2011年与2008年相比,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员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分别下降8个和23.9个百分点,困难群众看不起病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说:“基层医改受益的是社区、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民受益最多。他们看病的环境变好了,费用降低了,负担得起。因为卫生模式变化,从来没有享受过上门服务的他们也有了健康管理服务。”

基层破除以药补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契机,撬动综合改革并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破除了旧的‘以药补医’机制,这是一个系统的创新,是三年医改最大的亮点。”李玲说。

2011年底各地基本完成综合改革任务,建立起了五大运行新机制——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补偿机制。明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一家政府办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政府投入和医保支付等为主的补偿渠道初步形成。据10个省的调查数据,改革后财政和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补偿比例平均达到72%,比改革前提高了22个百分点。

收入有保障,不再靠卖药,回归本位,价值得以体现是基层医务人员的最大感受。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湘漓卫生院执业医师郭能原来是一名乡村医生,2009年12月,他来到卫生院做了一名内儿科医生,但是一直没有编制。2011年9月份,郭能通过竞争上岗入了编制,每个月工资涨了一千多元。他说:“比以前有自信了,觉得自己离梦想更近了。”郭能的梦想是“到老的时候有粉丝天天找他看病”。

世界银行专家张硕认为,基层筹资机制有了很大转变,由以药补医转向以政府筹资为主,是重大突破,同时基层转向提供连续服务的机制,上门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李玲认为,基层医改使基层干部的理念、投入机制、服务模式发生变化,三年统筹性、综合性的改革对社会领域的改革有重大启示。改革也为下一步医改探出了路子,找到了方法。

第7篇

记者:您好,隋厅长。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卫生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无疑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回顾“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改革和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能否总结一下经验?

隋厅长:的确,“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协调发展,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指标看,到2010年末,吉林省人均期望寿命从2005年的73岁提高到73.9岁,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末的8.62‰下降到6.78‰,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末的34.62/10万下降到28.5/10万,这三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值,保持了较低水平。

“十一五”期末,吉林省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526个,拥有床位115037张,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70120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9人、拥有医生2.21人、拥有护士1.62人、拥有床位4.06张。位居全国较好水平。

5年来,吉林省把卫生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建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科学规范,传染病网络直报和预警预测系统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重点疾病防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爱国卫生工作蓬勃开展;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和卫生监督网络更加完善,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持续强化;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和城市社区服务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探索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行业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职业道德与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完善了质量控制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教育、监督、惩处并重的行业纠风体系;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为主的各类人才培养项目陆续实施,医疗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可喜进展;中医药事业和食品药品监管及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此外,卫生法制建设、卫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同时,“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系统经历了汶川地震救援、玉树地震救援、黑水县援建,甲型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抗洪救灾及多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吉林省卫生系统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

记者:“十二五”期间既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间,也是卫生事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更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卫生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期间,面对机遇和挑战,卫生厅对于发展规划的制定原则和终级目标是什么,将如何推动吉林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隋厅长:“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政府职责,加大卫生投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重点以推动卫生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缩小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努力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未来5年,吉林省各项卫生发展指标的完成,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发展指标中,3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提高到9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全国较低水平,继续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计划免疫规划工作更加深入,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慢性病控制、重性精神疾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农村改水改厕、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卫生资源发展、卫生投入和中医药发展指标更加科学。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原则,建立健全以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各级医疗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网底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妇幼保健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组织管理、指挥决策系统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调动、科技支撑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加强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三级四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县级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区域医疗救治中心、重点专科和农村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继续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三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卫生应急等重点任务和能力建设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服务和监管,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积极探索运行机制转换。五是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提高新农合制度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5%以上,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最终实现全省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扩大大额门诊特殊病种补偿的病种范围,在全省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基础上,适当扩大病种范围,提高对重大疾病报销的保障水平;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确保省内各县(市、区)的村卫生室实行人事、业务、药械、财务等一体化管理率达80%以上。六是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全省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为基础的基本药物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七是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完善药品监管机构,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行新一轮国家药品(含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加强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执法,提高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八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卫生管理等五大领域的重点业务和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资源。九是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善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高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实施“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中医药理论、技术、产品创新和传承进步。

到2015年末,吉林省卫生资源指标、健康指标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就医条件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指标将进一步改善,预计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和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

记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改”日渐成为摆在决策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将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隋厅长:应该说吉林省卫生系统医改工作是成效显著的。在省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要求,吉林省卫生系统扎实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成效持续显现,为实现全省医改三年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2月底,全省新农合参合1302.05万人,占实际在乡农业人口的99.07%,补助标准从人均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可达到我省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全省基本药物招标和配送企业选定工作。2010年12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并根据基层需求,筹备开展基本药物品种增补遴选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工作。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展较好。2010年以来,吉林省已按计划实施了33个县级医院、97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90个村卫生室和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同时,继续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项目,2010年,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招聘、培训执业医师3300余人,轮训村级卫生人员130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2010年,吉林省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53.9万人次,13.3万农村适龄妇女接受了宫颈癌、乳腺癌检查,9.18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得到补助,8.7万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8000名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共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5.25万座,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1062万份,免费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92万人次,开展健康教育135万人次。吉林省探索建立的均等化资金监管机制先后在卫生部、财政部专题会议上向全国介绍了经验。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吉林省确定了长春、辽源、通化等3个重点联系城市和舒兰市、蛟河市、公主岭市、镇赉县、乾安县、靖宇县等6个重点联系县(市)。吉林省结合自身实际,在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和均等化服务专项资金监管机制的建立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1年是全面完成医改三年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全省医改工作将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发展新农合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突出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体系”建设4个重点。

(一)大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重点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实现全省基本药物招投标、采购、配送、结算、监管“一体化”常态运行。

一是建立省级基本药物采购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招投标、采购、配送、结算、监管五项功能,满足国家提出的“基本药物货款省级统一结算”的需求,这项工作省财政已经列支专项预算经费。二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基本药物服务机构和队伍,调整现有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职能,增加基本药物服务功能和人员编制。在全省10个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和42个县(市)建立基本药物管理办公室,确定全额事业单位性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日常使用管理、统计数据上报、回款资金审核等项工作。三是建立全省基本药物品种增补遴选机制,以需求为导向,计划增补基本药物省内执行品种240种,同步将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品种及中药饮片纳入基本药物管理。四是开展全省基本药物制度(临床使用)培训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五是试点探索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合理补偿。

(二)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核定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和全口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

一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编定员工作。我省已原则确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的1.5‰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的1.0‰核定,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目前我省确定的编制核定标准在全国属最高(其他省份均在1.0‰―1.5‰之间),此项工作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完成。二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口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我省“收支两条线”这种补偿机制确定以后,各级财政将按照科目和标准,全额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支出和业务支出,这既能够更加充分体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办”的宗旨,又能够避免过度医疗等趋利经营行为,更加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以药养医问题,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符合当前我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不断倾斜公共财政投入的核心理念。北京市、安徽省、江西省和甘肃省已在全国率先采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经过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三是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估办法。制定基层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强调根据承担和完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实行奖补,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充满活力、效果明显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杜绝全额补偿机制建立后,出现大锅饭、平均主义、养懒人等弊端现象。四是制定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乡村医生补助经费。逐步落实村卫生室所能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绩效考核,按劳取酬,不断增加村医收入,扶持村卫生室的生存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发挥村卫生室医疗预防保健网底作用。

(三)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改革经验。重点强化县医院建设,初步建立起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一体化”服务模式。

一是继续在长春、辽源、通化3个试点地区开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胆探索 “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上的综合改革,力争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经验,逐步推广。二是优先建设发展县医院。加大对县医院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提高县医院看大病的能力,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2011年底前,实现省内30万人口以上的县要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100%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起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并开展三级医院远程医疗会诊试点。三是建立省、市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各级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评审组织,深入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四是完成各级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工作。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五是出台《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启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并根据国家即将出台实施的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展试点。六是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奖补项目,鼓励各地公立医院大胆探索,总结经验,促进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六大体系" 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十二五”期间,省卫生厅将着力推进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大病救治体系、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六大体系建设将按照今年起步、明年全面实施、三年基本完成、最后一年收尾的总体安排进行,计划五年总资金305亿元。

第8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发展

一、引言

不同的工作阶段,需要对不同的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分析和了解,尽量扩大其应用范围,使其体现出核算工作的最大化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新医改形势下,为了整合卫生资源,在资金使用权审批权和会计自不变、集中核算单位法人的会计责任不变、资产自不变p债务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改革,医疗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财政投入不断加大,需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至关重要。

二、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用会计集中核算,能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各核算单位的会计收支活动和财务状况,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存在很多问题,以下将对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权责划分不清

采用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之后,基层单位很容易出现放松内部管理的情况,认为只要整理好会计凭证,按时报账即可,其他核算和管理工作由核算中心负责,此类观念对会计工作的后续应用有比较大的影响。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由政府独立设置,脱离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全依赖凭证、票据等进行核算,无法考察活动的真实性。权责明确是核算的重要保证,如果无法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必然会对后续工作产生制约性影响。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已经没有履行职责,如果出现虚假信息或者是核算漏项的话,就会导致职责不清的状况。

(二)开支标准不明确

采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需要对基层单位的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但是当前在具体管理阶段存在开支标准不明确的情况,部分单位甚至不按照标准执行,对于不合理的经费支出,会导致支付部门和基层单位出现矛盾。开支标准对集中核算工作的应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及时对开支标准进行分析,势必会增加后续管理难度。因此加强对基层卫生单位的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抑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资产管理不合理

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会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会计核算中心更多的是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集中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以预算为标准将各项指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仍然分散在单位,造成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脱节,弱化了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降低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资产管理对整个控制结构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实现资产的有效管理,配备完善的医疗设备,避免出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背离的现象。

(四)监督漏洞多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要对原始数据和票据进行收集,便于日后对资料进行比对。但是在实践阶段存在监督漏洞多的情况,很少深入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检查和核算。基于监督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为了保证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需要对支付票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列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保证会计审核形式的有效性和完善性。此外部分工作人员借助自身工作的便利之处,可能存在更改会计审核形式的情况,甚至在系统监督管理的阶段,忽视了核算机制的后续应用,增加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督的整体应用难度。

三、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举措分析

针对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算形式的具体要求,在后续应用阶段,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考虑到核算机制的变化格局,建立有效的发展举措。以下将对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举措进行分析。

(一)强化内部审计

由于集中核算后单位放松内部管理、权责划分不清,要强化内部审计加以防范。在审查核算中心提供的资料基础上,注重调查、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实物清查等工作。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控制度进行测试,找出薄弱环节,及时确定审计重点。在责任界定上,由核算中心负责会计核算和资金核算,强调核算单位对财务决策和资金使用等其他问题责任机制的应用,避免出现违规的现象。

(二)统一经费支出标准

针对开支标准不明确的问题,为防止各个单位各自为政,应遵照财政部门关于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培训费、津补贴等经费开支管理办法,以节约为原则,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制定科学、统一、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出台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在事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此外为了避免出现资金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要将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尽量化解卫生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的矛盾,在节约资金投入的同时,对各项业务进行有效的审理,保证单位业务的正常运转。

(三)完善管理责任制

应当明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资金使用权审批权和会计自不变、单位法人的会计责任不变、资产自不变p债务关系不变。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应建立完善包括会计岗位责任制度、核算组织流程、单位收支流程的管理、业绩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管理责任制。单位收支平衡的管理流程和业务绩效机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必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落实系统有效的责任控制形式。针对当前具体工作阶段存在预算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及控制形式不合理的现象,只有完善现有的配备形式,才能避免出现资金随意支出的情况,进而增强约束力,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责任机制的落实起到保护的目的。

(四)做好资产管理

制定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执行的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通过科学分类、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对于闲置资产,各单位应当建立共享、共用制度,最大限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特殊物品,必须加强对其的管理,保证其质量。一方面要健全保管制度,保证库存物资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要落实清查制度,核算中心定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产管理员进行物资清查,保证账实相符,落实责任制。财政部门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五)建立预算体系

根据相关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收支应纳入预算管理,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由于预算控制需要保证收支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充分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坚持以收定支、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对各类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指导,制定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年度工作计划。核算中心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完善预算编制系统,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对核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纠正偏差,才能保证现有的系统形式符合后续预算控制结构的要求,以实现既定目标和计划。必要时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教育,让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核算系统的具体化要求,只有落实有效的评估系统和控制结构,才能及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进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结束语

当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管理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对后续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其引起重视,认识到核算改革的重要性,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对核算应用形式进行扩展,使其适应新时期发展机制的要求,不断总结和改进管理方式,使其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健,张美英.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12):206.

[2]康学忠,王志宇,李丹.浅析会计集中核算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运用[J].河南科技,2014,19(12):218-219.

第9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建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部门的职能分配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日益趋于完善与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部门是基层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基层单位救死扶伤的工作是财务管理部门不直接参与的,但其发展情况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机构的整体发展。社会大众服务的责任与义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承担的,并且基层单位的长远发展需要基层单位内部提供的不竭动力进行支持。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不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内控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是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内控制度缺失,他们甚至用单位内的管理制度将其替代,导致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依据支持自身的行为,一些会计人员做事情的标准仅仅是个人经验或者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导致管理情况的不严谨,工作很随意。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国家利用财政资金购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设备,采取集中招标采购的形式,有效的控制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的购置工作,但是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方面,内部控制措施仍然缺乏。配备的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投入使用不及时,定期财产盘点制度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建立,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责任人等情况经常出现,以上种种都是造成资产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的原因[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收入管理以及支出管理上都存在问题,如其收费时下没有医药发票的开出,入账的依据仅仅是收入日报表,因此漏洞百出。与此同时,关于各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很多单位没有详细制定的,很多支出的经费都采用实报实销的制度,即只要开销上面有单位负责人签字,那么会计人员就会对其进行报销,这样最终导致了财务监督与控制功能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2)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缺乏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财务管理条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机构中工作的财务人员的其晋升途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常情况下,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是医院的财务人员晋升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职称晋升的实现需要经过国家的统一考试,但是因为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财务工作人员大都不对职称晋升抱有希望,由于相关的要求比较严格且考题的难度比较大,很多人通常都过不了规定的标准线。但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其他的工作人员,如卫生技术人员,他们在晋升职称时,如果他们达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以参加统考(不是全国性的)获得晋升。由于此种晋升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导致长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对工作失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财务人员较差的业务素质

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由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因此其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同时新形势下推行的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特别一些乡镇卫生院里此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现阶段,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工作的财务工作人员存在较低的素质,代表了这些工作人员具有较低的财务理论水平,这些人员当中油盒大一部分并非专业的财经类专业毕业基本上都来自于单位中的非医疗人员,由于这些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在岗位上不能发挥"在其位,谋其政"的作用。由于他们对系统的专业性知识的缺乏,因此,一旦推行了新的会计制度,他们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更有甚者有些人连现代化的电脑等辅助工具都不会操作。除此之外,因为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些人没有接受正式的岗位培训,因而其不能将最好的状态发挥在工作中。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建议

(1)新型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

财务管理改革方案制定的初衷是建立相应的财务运行机制,保证此机制可以实现明确的责权界限、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管、进行适度的管放,已达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目的[2]。因此,以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为依据, 寻求突破财务管理的关键点。第一,坚持"三权"、"四责"不变的原则,将管理权限进行明确。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就是所谓的"三权",保持这三种权力的不变, 各个卫生院仍然拥有资金, 各个卫生院按规定程序审批、合理安排使用事权范围内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责任、债权债务管理责任、财务收支平衡责任、会计主体责任是所谓的"四责",保持这四种责任的不变, 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仍然是各个卫生院, 依法管理拥有的资产、债权、债务和年度收支盈余、亏损等工作。第二,严格遵守重点监管与直接支付的制度,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严格的监管。如果各卫生院的相关设施与区卫生局监管的金额起点保持一致,经过区卫生局的研究同意后,才能对其基本建设、医用设备及交通工具配置金额进行组织实施。第三,实行"票据统管制度"以保证收费行为的规范、透明。

(2)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被激发

只有将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并不断的推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才有可能实现赏罚分明,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忱充分的调动起来。然而,当相关的激励机制被建立起来并得到完善时, 必须采取措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进行加强,使其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得到提高[3]。因此,为了调动财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需要带头学习并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将自身的主观随意性减少,特别是要严格以会计法为依据,将财会人员配备齐全,同时将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依法理财,以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得到保证,同时财务监督工作也要严格实施。

(3)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要加强,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学习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问题的有效手段。首先,财务人员培训学习需要引起单位领导的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单位领导只对临床业务人员的培训学习非常重视,而忽略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所以各单位要安排相应的资金,采取措施支持、鼓励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其次,财政部门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进行督促。不管是兼职的财务人员,还是专职的财务人员,不管有没有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各单位中的所有采取人员都要参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卫生主管部门都要组织不少于一次的专门培训学习,学习的重点内容很多,以此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极其重要,由于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若想在新形势下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采取措施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意识提高,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34-35.

第10篇

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推进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第11篇

关键词:新医改;卫生经济;问题

一、新医改环境下卫生经济存在的问题

1.医院卫生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新医改环境下,我国一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医院的管理也不例外。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长期的影响和深入并不能随时撤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争睹对卫生的管理体制干预仍然较多,导致医院卫生机制缺乏经营自和医院卫生机制本身管理调控的缺失,致使医院卫生管理水平无法有更快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较为低下,对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以及可及性都有不好的影响。此外,我国大部分的医院缺乏激励机制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护人员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导致工作缺乏活力,自然也无法快速达到医院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

2.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疏于重视,在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认为财务部门负责预算,因而对于预算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与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财务管理的预算与实际的情况并不符合。例如在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要求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来编医院的财务预算,但实际情况是,这种零基预算方式所涉及到的预算管理项目较多,不同的预算项目又有着不同的预算规律和预算特点,因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仅仅采用这种单一的预算方式并不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造成了预算信息不准确的问题。卫生院的融资机制一直是内部融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投入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度和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这些投入仍然显得单薄,财政投入效率不高。之前国家对卫生院还会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但目前国家开始将补贴通过健康保险等方式更多地投入到需求方,导致卫生院管理建设资金不足。

二、新医改环境下卫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卫生经济制度的完善

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要预算的科学性和切实可行性,以统筹兼顾、收支统管、量入为出为预算的总的工作准则,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体制之中。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相应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编制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分配预算、医院的效益预算和收支预算等。财务管理机构在编制本年度的收支预算时可以参考最近几年的实际收支状况,在结合本年度医院的发展计划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之上,以本年度的药品价格变动单、医疗收费标准更动状况、市场物价浮动水准、人员编制等具体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年度预算编制,从而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每一个具体的科室要严格的按照本年度的资金预算标准来进行相应的医疗卫生器械和药品的采购,严禁私自采购超出预算标准、在实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没有太大作用的医疗卫生用品或者器械。通过严格执行预算从而建立起严谨的预算管理和执行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提高内部审计管理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审计认识。提高审计意识包括:医院内部管理层对审计工作价值取向的真正认识,内部审计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传统观念的转变,使医院管理层了解到: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并不是为了“专门找茬”,而是对医院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控制和评价,并有效地协助相关组织对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同时在提高医院价值、降低医院的运行风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应本着“积极为医院服务”的职业理念,对医院内部审计内容精心管理。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提高监管质量。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信息反馈系统,使内部控制机制更加的健全。医院应将日常的审计业务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合理的融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医院全部活动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建立数据模型。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全面的评估医院管理风险、合理有效的配置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3.实现卫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可以对监控方面提供帮助,也使得管理机制更为精细化。首先是业务运行方面的监控,通过对业务运行进行监控可以全面有效的掌握财务的运转。其次是对相关费用所进行的监控,通过这一方面的监控可以实现支出的合理科学。关于医院在这方面的相关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预警管理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它可以对形成的费用纠纷等进行自动的提醒,然后由医院进行干预。与此同时在经费软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相关的功能模块以确保收费方面的透明。建立医院卫生经济发展的评估系统,评估系统对于医院来说极为重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评估并优化该体系,可以使得医院在评估方面实现管理的精准化和精细化,从而实现由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型,同时科学的评估可以加强提高医院员工的效益意识和成本意识。

三、结束语

新医改环境下不仅要实现为医院的有效管理,同时要在医院管理下实现对患者的安全管理,保证医患的良性发展,同时完善医院的内部审计,实现医疗市场的过大,保证医院市场化的监管,同时体现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以医改为中心,努力做好巩固医改各项工作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水平,继续跟踪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运行机制问题,重点在财政投入方向,投入重点、资金监管、绩效管理、债务清理等领域和环节,不断完善保障措施。针对新体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的效率不高,积极性难以调动,没有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修补“政策漏洞”,合理调整和完善财政补偿机制、绩效工资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补偿机制,保障公立医院的平稳协调发展。

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继续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完成一体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

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控制机制。均次费用的控制是体现“民本卫生”的一大举措,将均次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平均住院日及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范围。在费用支付制度改革上发挥医保基金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在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上多下功夫。遏制二均次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二、以管理为重点,提高卫生规划财务工作实效

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从合理分配,利于调动积极性的实际出发做好预算的编制审批工作。继续加强预算的执行与分析,在单位预算执行力度、进度的落实上加强单位财务综合管理工作。对预算中的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管。

加强基本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充分做好整体规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按要求控制项目的规模和标准。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指导建设单位按建设规定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力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安全。

加强卫生统计报送工作。做好卫生统计年报、月报、医改监测季报、财务月报及季度分析等工作,及时分析汇总财务数据,为领导做好参谋。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更新完善卫生会计核算中心的软硬件,实现核算单位网上可查询的信息系统。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抓好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按要求实行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审计,单位食堂的财务审计。继续实行审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强内审能力。

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根据现状合理编制采购预算,结合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审批采购。进一步扩大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范围,重点启动骨科植入类材料、检验试剂、造影剂等集中采购。

三、以提高能力为基础,加强卫生规划财务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卫生规划财务人员培训,研究制订培训计划,强化培训效果,建设“专业型、研究型、综合型”人员队伍,努力提高我市卫生规划财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