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的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感

时间:2022-07-04 07:0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的幸福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的幸福感

第1篇

关键词 教师幸福感;教育质量;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37-02

1 综述

叶澜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教师生活的幸福,必然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就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2]。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3]本文所讨论的“教师幸福感”,主要是指由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它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以及情绪体验[4]。

那么有哪些因素来影响教师的幸福感呢?这主要包括教师的价值观、学校的管理方式、工作条件、工作情况、环境、收入水平、任教科目、人际关系及个人心态等。下面就大致从这几个方面来概括性地论述影响教师的幸福感提升的因素。

2 影响教师的幸福感提升的因素

2.1 教师的价值观

作为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要从教师职业的特点出发,理解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学会最大限度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要在本专业上刻苦研究教学教法,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为人生目标,不断进取。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工作质量,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充分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事业与生命的高度联系起来。

2.2 工作情况

工作顺利能够使任何人感受到幸福感,包括教师。埃及著名作家艾妮斯·曼苏尔说:“事业的成功本身,便是一种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力量。”在多数人看来,事业的成功是幸福的来源。教师职业也是如此。人们通过工作来满足自己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收入的充足与稳定是幸福感的前提。教师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央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已经有所提高,但在整个社会中来看,仍需要继续加强人们尊师重教的观点。同时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导致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影响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稳定的工资收入,使教师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感,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使教师潜心研究教育事业,提高教学水平,获得幸福感。

教师幸福感的提升与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最大热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大教师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学生、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教师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下,机械性地从事着自己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当然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改善教师的工作处境,在这时显得无比重要。

2.3 所处区域

这是指教师所处的地理位置,如城市或农村。一般来说,城市教师的幸福感指数要比农村教师的幸福感指数高。农村教育历来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是推动我国农村乃至全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问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2.4 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可见,人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是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需要。在教育行业中,自我实现就是指将自己的教学、德育和科研水平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的人生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肯定。从学生的成功和回报中,教师体验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从学生的尊重和感激中体验自己的幸福。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自我实现,体现自我价值,感受到教师职业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获得愉快的体验[5]。

2.5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和睦的家庭关系会极大地影响教师事业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学校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处理好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3 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的建议

3.1 对社会的建议

首先,要提高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对教师持有合情合理的期望。虽然媒体和网络上经常报道当前教育在发挥理想的、正面的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违背的负面影响,但是要认识到,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教师在发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应该信任学校、信任教师,更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只有在一种信任、支持的氛围中,教师与学校才会表现出信心和干劲,这样教师才会具有高度的自尊感以及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一生追求的事业,从而促进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对教师要持有合情合理的期望。在当前社会,无论是在对教师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对教师的实践管理中,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多,而思考有关社会如何关怀教师问题者少。毫无疑问,对教师提出各种要求,特别是教育学生的要求,并无不当。但是,社会、大众、家长、学生往往会对教师持有过高的期望,甚至把教师看做无所不能的“神”,对教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样会对教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热情。所以,应对教师持有合理的期望,首先要将教师看做一个普通的人,其次才是教师,要允许教师犯错误,要以一种宽大的胸怀包容和爱护他们,这样才会减小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加教师的幸福感指数。

最后,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师工资、增加教师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险投入、加快教师宿舍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缩小城乡之间教师工资差距。同时,对教师的期望应该正常化。很久以来,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外,更多地被赋予了很多神圣的职责,因此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特点。教师职业都是由平凡而真实的个人所从事的,因此呼吁社会要充分地理解和关心教师、尊重教师,不要给教师太多压力,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社会还应加大对教师进修和培训的投入,目前教师的培训主要是一些零散的培训,没有形成系统,而且内容不适用。

3.2 对教师的建议

首先,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能提高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信心,提醒自己要经常保持乐观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要明确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明确自己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应树立科研意识,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事业,刻苦钻研教学教法,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当然,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来说也至关重要。教师应拥有宽大的心胸和视野,拓展人际交流范围,首先在校内要与学生、同事、领导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其次在校外要多注意在教育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丰富自己的生活。

其次,教师应学会充实自己的生活。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充实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实自己。这里建议教师多读书,读书能够充实自己的人生,使自己能够充分地独立思考。当然,也要劳逸结合,选择适合教师身份的休闲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调整身心,丰富生活的乐趣。同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季羡林先生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有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与处理。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1):46-51.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66.

第2篇

教师是芬兰人心目中的首选职业,因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强。政府不对教师进行考评,教师没有功利思想的驱使,能真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将进修、学习当做自己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度的自治权

一位在芬兰当大学教授的中国同行对我们说:“在芬兰,同样是硕士毕业,当教师的薪酬只能算中等,但是大家愿意当教师,因为当教师‘自由’。教师的自由不是对规范与法律而言,而是体现在教师的高度自治权上,教师可以决定自己怎样去教学生。”

芬兰教师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的是指导而非批评,他们不会对学校进行排名。芬兰学校没有职称评比,没有省市级公开课选拔比赛,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也没有任何的督导和年度考核,教师被给予充分的教学自由,可以自由选择教材、制订计划。在这种宽松的评价体制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创造力和热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芬兰开始赋予学校更大的自,教师聘任、教科书审核、学校管理、预算分配等权限陆续从国家下放到地方和学校一级。在课程规划方面,国家统一的课程模式被抛弃,学校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自主制定校本课程。教师专业权力获得认可,教师能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芬兰不给学校排名次,不办重点校,不设尖子班,不把学生分成优生、差生。他们认为,教师无权挑选学生,每个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好不同类型的学生。教育局与所在地的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共同设计本地的各门课程,并在对课程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改进。每月召开校长会议或举办培训班等,不断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家长、教师、学生和部分社会成员组成,讨论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等事宜。

芬兰虽有教学大纲,但十分宽泛,教师和校长可以商量开设课程。给我们讲课的教授是一位哲学教师,他对7~9岁的孩子进行哲学教育很感兴趣,他以自己为例说明课程设置的自主性。他的妻子是一名小学教师,在一个小村庄的学校教书。为此,他们决定对村庄小学的孩子进行哲学教育。在芬兰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哲学课程,为此,他们去找校长申请开设哲学课。校长问清楚他们开设哲学课程的原因后同意了他们的申请。

强烈的责任感

芬兰有着先进的教师教育体系,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芬兰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芬兰教育的成功,更是与社会对教师的高度信任和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密不可分的。

芬兰教师都能意识到,自治权意味着有一个发展学校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自治须要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和社区更加负责。教育自治和教育道德是相互制约的,真正专业的教师都是具有很高职业道德的,对他们来说,自治就是时刻准备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

在教师自主培训提高上,芬兰确实没有任何外力,没有经济刺激,也没有所谓,完全是教师内在动力作用的结果。在芬兰,虽然也有极少数“不好”的教师不主动学习与提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自我提高。

第3篇

从幸福感的“感知”的心理机制来看,这主要体现为高中教师对幸福的预期标准与现实环境的对比状况的感受程度。这里的现实环境既包括自我身心状况,也包括外界的现实条件。而教师对幸福的预期标准,不但包括了一般人对幸福的预期标准,也包括了作为高中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幸福预期标准。在此,对幸福感的“感知”的探讨,主要是从作为高中教师这个特殊职业的幸福预期标准与现实环境的对比状况来进行的。作为高中教师,对幸福感的感知主要是从以下方面来实现的:职业的社会地位,高中生的认可度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度等三个方面。

一、从职业的社会地位看高中教师幸福感的感知

从职业的社会地位来看,高中教师幸福感的感知,是指从高中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出发,将其现实的社会评价与地位与教师自身的预期标准相对比,由高中教师自身得出的感知状态。高中教师作为教师行业中的一个重要代表,既有着其他不同类型教师行业共同的幸福预期标准,也有着自身对职业的特殊社会期望。这份特殊的社会期望值既是来自具体的个体家庭,更是来自社会和国家。从具体的个体家庭来看,绝大多数作为独生子女的高中生是每一个小家庭中核心成员,而父母对于子女的培养和付出几乎成为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主题。因此,具体的个体家庭在子女的高级中学教育阶段尤为重视。同样,社会和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相应的,对高中教师的要求也会更加随之提高。无论来自学生家庭、社会还是国家不断提高的要求,都会在无形中增加了高中教师的压力。

在我国,高中阶段不同其他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高中的最后阶段是要面临高考。众所周知,对于考大学的重要性,我国社会有着普遍的认同,而高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作为高中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影响和意义的认识更是超过从事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所以,高中教师对其职业的社会地位有着很高的预期标准,而这也是高中教师幸福感最易感知和最易消减的原因所在。毕竟高考制度之下,社会各方对于高中教师的社会地位评价主要是基于高考的分数结果。尽管这种评价方式不合理,但是部分人群仍然会选择这样的评价方式。于是,当其社会地位被给予较高评价时,高中教师的职业地位预期与社会地位现实环境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和吻合度,高中教师就很容易在心理上获得对幸福的情绪感知,进而形成属于自身的幸福感;同样,当其社会地位被给予较低评价时,高中教师的职业地位预期与社会地位现实环境出现较大的对比落差,高中教师就很容易在心理上失去原有对幸福的情绪感知,甚至形成与幸福感相反的负面情绪感知。

由此可知,高中教师的职业地位,既是高中教师幸福感能够感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同样也是高中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高中教师职业地位的忽视或错误认识,都将会为高中教师幸福感的“感知”带来种种问题,从而使得教师丧失原有的幸福感,或削弱其进一步“感知”幸福感的能力。这将会给高中教师幸福感带来较大的不利因素。

二、从高中生的认可度看高中教师幸福感的感知

高中教师其对幸福感的感知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高中生的认可度。作为高中教师这个特殊行业,特别是在班主任制度之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几乎可以比拟一般的家庭关系。因为,无论是从接触的频率还是时间长短来看,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较高的接触度。在这种近似于家庭关系的师生关系中,高中生对高中教师的认可度就成为高中教师对其自身幸福感知的重要表现。

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谨言慎行。而作为高中教师,更是要求自身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在针对学生日常的管理和交往活动中更是要倍加注意。特别是作为高中生在认识和判断能力上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在道德、人格魅力等诸多方面不断提升。当高中生对高中教师有着较高的认可度时,既能使教师基于自身的工作成效上获得较高的成就感,也能使教师在大量付出后,在师生关系上获得相应的情感回报。这些无疑都是高中教师基于高中生的认可度,获得对“幸福”感知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也揭示了为什么高中教师非常在意学生私下为自己“取外号”的问题。显然,在学生私下对老师的“外号”称谓上,体现出了高中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期望。所有这些高中生的评价,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无论是教学活动中的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幸福感的感知带来影响。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的认可度并非是一个恒定不变的认识和评价。它本身也是在随着高中生对高中教师的认识和熟悉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法身变化的。由此可知,在面对高中生的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日常交往活动中,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地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高中生的正面评价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中教师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学生的自觉、主动和真诚的认可,实现对幸福感的感知,进而获得与增强高中教师的幸福感。

三、从学生家长支持度看高中教师幸福感的感知

在探讨高中教师幸福感的感知问题时,必然要涉及到诸多方面对其的支持度问题。在众多方面的支持度上,来自学生家长的支持既是必不可少的,更是尤为重要的。高中教师教育的直接对象是高中生,然而高中教师面临的诸多压力之中,最大的压力无疑是来自于学生家长。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培养和教育子女问题上,都期望他们能“成龙”、“成凤”,而这样的期望更多是针对教师的。于是,高中教师在无形中需要面对来自于学生家长的巨大压力。当这些压力过大甚至超出高中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对幸福感的“感知”将成为一种不可能或“麻木不仁”。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否、支持度的高低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幸福感的感知。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除了部分学生家长能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教育问题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常常是持有一种非理性的态度。毕竟,在父母眼中,子女都是最优秀的。当子女在教育上出现问题,如成绩下滑,就会归咎于教师。部分学生家长的这种认识和态度,不仅不能解决子女在教育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反而会为教师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学生在教育上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并可能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临的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使得教师对幸福的感知越来越走向消解的境域。换言之,学生家长的支持,既是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助力,更是教师减少压力进而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第4篇

随着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关注和研究,大量数据统计显示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这一现象较为严重。新浪网进行的一项教师生存状况调查,在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检出率一项中,初中教师的比例最大,居于榜首,为75.60%,即在被调查的初中教师中,有75.6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①2011年,在对山东济南655名教师进行幸福感调查,在不同学段的教师幸福感比较中,发现初中教师的幸福感最低。②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主要表现:第一,初中教师工资收入低,仅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村乡镇的初中教师,他们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日常开支。第二,初中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备课、授课、批改作业、接受检查、公开课、讲课评比、家访等,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第三,初中教师在工作中还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社会信息的丰富、复杂,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学校升学率的标杆,教师之间激烈的竞争,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这些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使得初中教师身心俱疲。第四,难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认为在自己工作的学校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因此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不高。

2 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客观因素

(1)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挫伤积极性。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具有特殊性的劳动,其劳动效果往往是滞后的、间接的、模糊的,无法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来衡量其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教师职业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收入却低于其他行业。这些表明了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整体不高的现状。据相关研究显示,初中教师与其它阶段教师相比处在了较低的位置。较低的社会地位严重挫伤了辛勤劳作的一线教师,使很多初中教师丧失了职业幸福感。

(2)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带来沉重压力。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承担着人才培养、家庭希望、学校评价、国家发展这些重大的社会责任,总是被赋予“红烛”、“春蚕”、“园丁”等甘于奉献、道德模范的职业形象。我们不断地对教师提出各种要求,却完全忽视教师本身作为一个平凡人的存在,忽视他们的生命价值和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初中教师长期压抑自我,不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几近崩溃的底线。工作的压力过大也就直接导致了初中教师心理和生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影响其对于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感受。

(3)初中教育阶段的独特性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较复杂。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初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同等工作时间内,初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初中阶段在整个基础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肩负着普及义务教育、为高中输送合格学生的重任。从学生方面讲,初中阶段是个人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 是问题行为多发、分化明显的时期。面对如此复杂的工作,需要有更高的教育技能和技巧,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自然很难以轻松、愉悦的心境去体会教育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2.2 主观因素

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也对其感知和体验职业幸福有着重要影响。首先,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凯文・赖安认为,有四种主要的态度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其中首要和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认同。③如果不是真正地热爱教育事业,仅把教师职业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职称、荣誉等,职业幸福感便无从谈起。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教师的劳动与回报不等值,加之我国教师人事制度的稳定性,造成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最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差。随着对初中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人际关系、环境适应等心理问题却日益严重。教师没有较高心理适应和调控能力,就难以在“高期望、高要求、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寻找到幸福。

3 提高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几点思考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职业认同。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各方面来提高初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职业认同是提升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人士应认可教师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保障教师应有的经济待遇,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肯定、尊重和支持,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自我实现及专业发展的机遇,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存在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真正尊重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体验到这一职业的幸福所在。

(2)赋予教师合理的角色期望,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教师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人,其次是职业人,再次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的幸福包含了一般人的幸福和作为职业工作者的幸福。”④社会在赋予教师职业荣耀和光彩,要求教师奉献、付出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教师的生活、情感需求,充分尊重和认可教师职业。我们需要以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待和认识教师这一职业,善于倾听教师的职业诉求,对教师抱有合理的角色期望,为教师的成长创建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职业带来的幸福。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幸福感;自我提升;路径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越高对于幼儿的成长、幼儿教育专业化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幼儿教育幸福感影响因素,有学者指出,“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保证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有组织管理、职业、个人、社会支持等,前三者属于幼儿教师群体内部的影响因素,可以理解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小环境,社会支持则是外部因素,直接表现为改善教师生存的大环境。因此,增进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首先需要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为幼儿教师提供有力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制度上的支持和社会的重视。”[1]可见,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指数,需要幼儿教师个人的努力和适应,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支持。

幼儿教师因受教育对象幼儿的存在而存在,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和儿童幸福感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相互感染。二者若需要达到幸福的状态,必须是两个维度的主体具有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二者在对方的角色中都具有主体性地位,教师和幼儿之间必须有同等对话的权利,具有友爱、平等、和谐的地位。

首先,对于幼儿教师个人来讲,需要做到努力提高个人专业水平、专业意识、专业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专业地位,这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必备条件和核心内容。幼儿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诚然,需要教师个人努力以外,还需要社会等提高支持等。有学者指出“有些教师由于自己在技能技巧、教学水平上存在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获得职业效能感,没有得到幼儿、同事、家长的赞同而感到沮丧,动摇了其工作的决心。那么,就需要个体的自我努力,通过寻求人际支持,从同事与同长处获得指点;通过专业的继续进修,从专业学习中汲取更多的养分;通过反复的观摩、练习、反思,在经验中获得成长。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获得人际支持和认同,继而提高职业效能感,形成对职业真正的爱和投入。还有的幼儿教师或处于职业发展的高原期,或由于年龄太大,或由于家庭压力太大,等等,降低了职业认同感,这时通过及时的自我反思,找到根源,采取有效的措施”[2]。

幼儿教师在日常对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调适出乐观向上和享受与幼儿在一起愉悦的心态,这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认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心态,平凡的工作总会有热情,对幼儿教育要热情细致,有爱心,要克服职业倦怠。还要学会享受教学,把幼儿的成长和他们的真情回报当成最大的幸福。幼儿教师还需要对自我进行反思和分析,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身的长处和注重潜力挖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我幼儿教育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幼儿教师个人修养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过程。幼儿教师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多年后,在事业有成、业务娴熟、对教师职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之后,才会达到最高境界。”[3]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仅通过教育教学使得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教师也要促进自身的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能够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带给自己的成长动力和幸福体验,其职业认同自然会提升。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包括对职业性质和价值的认识。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教师不是“保姆”,更不是“阿姨”,而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施教者,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此外,幼儿教师要将职业工作本身视为目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把职业工作看作一种生活方式,职业工作与生活不可分,是生命的重要内容。这样,职业工作才是享受,而不是枷锁或鸡肋。

参考文献:

[1]程妍涛,徐鸿著.幼儿教师专业生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

前言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愿,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观。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同样也要追求自身的价值和幸福。但是,体育教师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能真正体验到职业幸福的还为数不多,主动追求职业幸福、创造职业幸福的体育教师则更少。因此,深入分析幸福感的内涵,探究当前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对确保体育教师身心健康、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幸福概念厘定

幸福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古今中外的圣哲对它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幸福观,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幸福呢?谈及幸福总是与人的需要,欲望和快乐分不开,他们是幸福不同层次的表现。要谈幸福必须从需要谈起,英国学者E•马斯尼认为:“需要可以被抽象地界定为:在一种既定社会使人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可能多要求的那些人的必要条件的反应。”我国心理学教科书也这样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它的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综上述我们可以认为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那么欲望则是需要未满足而求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可以通过需要转化而来,欲望是有大脑的动物(尤其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对需要的意识,是意识到的需要,是需要在大脑中的反映。当一个人从需要产生欲望,由欲望产生行为目的,再到行为手段,最后产生行为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他的行为达到了目的,实现了某种欲望,满足了某种需要,进而就产生了快乐。幸福是持续的巨大的快乐。幸福和快乐的根本区别在于生存和发展的完满与否。至此,我们可以给幸福下一个定义了,“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

2体育教师幸福感的缺失

2.1体育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2]然而,体育教师微薄的薪金使他们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提升,体育教师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精神需要上,体育教师同样得不到满足,由于体育这门课不属于高考科目,与升学率无关,领导又不重视,因此,体育教师觉得他们的工作无足轻重,干好干坏一个样,他们没有了追求的激情,而把体育教师这个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把谋生作为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由此,他们在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感、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的施展、个人兴趣和意愿得到满足等因素上是缺失的。“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便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教学对他们而言意义已不大了。极度失望的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其它行业中的知识分子。一部分索性离开体育教师这个岗位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这种境况必然会导致体育教师整体敬业精神的降低,他们的敬业精神越差,越得不到学校领导与同事的尊重,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2.2体育教师缺乏教学欲望

体育教师的教学欲望,就是体育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事实上,大多数体育老师缺乏这种教学欲望。他们没有把上好体育课作为自己真正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教的都是老一套,而很少去追求教学创新,这也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在教学欲望上的缺乏,也是体育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缺乏的原因之一。

3体育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

3.1在生活中感受幸福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过程,随生活条件的变动而呈现出动态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幸福”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各人对幸福的感受各有不同。但在某种特定的生活背景下,总有某些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要素,总有某些用以判断的客观尺度。因此,对幸福的理解也才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对于体育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体育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和追求。

3.2在教育中把握幸福

人的生活的意义有一部分是通过教育来把握的,这一把握就在于教育填充人的知识和精神。教育扎根于人类的共同经验,并使它与个体的生活发生关联,使个体丰富、更新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内容和结构,并建构个体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使人从“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教育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工作,因为教育不断地将新一代带进完整的精神结构,使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之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当然,做一个幸福的体育教师,首先是让学生幸福的生活。学生幸福,做教师的才会幸福。所以,作为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应该经常这样问自己: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兴奋过度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体质不佳时,你能否给他们健康的体魄;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自信的力量;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等等,体育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去体验自己的幸福,感受教书的乐趣,享受生活的美好。

4结语

做一个幸福的体育教师,首先要具有以教育为乐的职业境界。热爱教育生活,把体育教学活动当作幸福的体验。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体质健康为幸,以传播体育文化为福。只有真正做到以自己的职业为福的体育教师, 才会不断挖掘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在魅力,不断引发教育生活的诗意。这就使得体育教师真正认识到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幸福为目的,而“能为大多数学生带来幸福的体育教师是最幸福的”。其次,做一个幸福的体育教师要具有创造的激情和能力,能够在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体育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机智和智慧的酝酿,教学理念的升华,等等,无不包含着体育教师内在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当看到一群学生在操场上活蹦乱跳的时候,体育教师是幸福的;当看到学生们熟练地掌握一门体育技巧的时候,体育教师是幸福的;当看到学生们在体育赛场上奋力拼搏的时候,体育教师是幸福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在体育教学中去寻找幸福,在生活中去把握幸福,在孩子们身上去感受幸福。

参考文献

[1]孙英.幸福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 黄正夫,吴学军.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河西学院学报,2007(3):79―82

[3]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背后―“生活方式”抑或“谋生手段”的教师职业观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7(6):46―50

第7篇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孕育着国家的希望,身系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是国家的第一生产力。从事教育这项崇高的职业,自然值得每一个教师为之自豪与骄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未曾吝惜过对为师者的赞誉。然而谁也不得不承认,如今这些耀眼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身在其中的教师们更是越来越找不到自己从教的信心与快乐。那么,教师到底是个怎样的群体?是什么将原本与“天地君亲”处于同等地位的教师推到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复杂境地,以致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工作的最大动力――职业幸福感?

一、职业压力大――经常处于忙碌又焦虑的状态

现在的教师,早已不能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地研究教学、教育学生了。他们要搞好班级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重平行班级之间的较量,要应对上级的各项检查,更要追求升学率。另外,还要处理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组织收费……诸如此类难以计数的繁杂琐碎的工作,令承重能力有限的教师经常承受着无限的挑战。教师也不过是普通的血肉之躯,压力太大了就难言幸福。

单说考试这一项,虽然很多省市名义上制定了取消各级各类学校分数排名、公布成绩等减负措施,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也已经实施了好多年,可是实际效果并不令人乐观。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仍然是以分取人,许多学校我行我素,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依旧分数至上。为了追求体制内的一些待遇,教师们不得不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拼命追逐高分。题海战术,车轮大战,“摧残”学生的同时也折磨着自己。而稍微清醒的那部分有职业良知的教师,更是在向现实无奈地妥协后,备受心灵上的煎熬,进而陷入不断的迷惘与困惑中,不知道自己所倾力付出的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所应做的。

教师的工作量之大,亦是许多只看到他们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人群所不清楚的。现在很多地方学校的师资力量与生源分配都严重失衡。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当地的教育品牌,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为孩子择重点入学,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也都纷纷择名校而栖,导致部分重点学校的班级人数达到了八十以上,而个别学校才三四十至四五十不等。可想而知,那些被盛名所累的教师们,拿着同样的工资,却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学生人数众多带来的工作难度除了要占用更多精力组织教学、更多时间批改作业之外,还要着眼于每一个孩子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其提供有效帮助和针对性的教育,保障其安全,这些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艰巨责任。另外,学校要前进,教师要成长,教师的业务学习与研究工作同样要频繁进行。一个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总是有无限可能多的事情,要他不得不终日行色匆匆,埋头苦干。有些班主任或语文教师(批作文)甚至经常把工作带回家加班干,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应有的休闲娱乐无法保障,你又怎能奢望一个身心俱疲的教师充满幸福感地去工作呢?

二、信任与尊重危机――教师面临社会的质疑

2008年的中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四川大地震这一历史性事件折射出很多职业人群在灾难面前人格的高尚与灵魂的低劣。除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和可爱可敬的部队官兵们,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舍弃生命为孩子撑起“安全之伞”的教师们。可不幸的是,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范跑跑”。就在网络等媒体还在对此口诛笔伐、余怒未消之时,又出现了“杨不管”事件。一时间,教师这个群体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站到了公众的天平上,经受着一轮轮职业道德的拷问。其实,有关个别教师的负面报道之前也是屡见不鲜,为什么现在社会反响如此强烈?冰冻三尺,自然非一日之寒。部分教师的确素质低下,师德不高,教育学生简单粗暴,不讲究方法,更不会与家长及时沟通,解决问题,与之关联的人群难免会对此产生失望或对立情绪,这也需要引起其他教师的深刻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每天孜孜不倦、为学生倾心付出的教师,每天默默无闻、为教育奉献所有的教师,毕竟占了我们教育战线的大部分呀!惩恶扬善、弘扬正义永远都是天下大道,由“点”及“面”看待问题本身就有失科学,“窥一斑而见全豹”更是缺乏公正。

另外,现代社会的部分家长们其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要比部分教师丰富,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教师。这让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迷信与崇拜教师的力量,不再对教师的建议言听计从了。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严峻挑战。试想,老是处于质疑增多,信任与尊重减少的困境中,教师还有什么精神力量支撑,去履行这艰难的育人重任呢?幸福,于他们的职业而言,将遥不可及。

三、教师待遇――总是期待阳光普照的那一天

在我们中国,历朝历代的教师都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家有一斗粮,不做教书匠”恐怕真的是好多人的肺腑之言。只说历次涨工资,先是报纸造势,舆论宣传,全社会基本都知道教师要提原先工资的百分比了,教师们也是望穿秋水,可到最后都属于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地区的教师们腰包只被吹鼓了一阵,风过后依然干瘪如初。这也真是没办法,谁让教师人数比干部多,地方财政这锅粥又太少呢?有则短信是这样恶搞教师的:一位教师下夜班,路遇劫匪。教师哭诉自己职业的穷困,谁想劫匪亦泣不成声,说:“不用怕,快走吧。前面也是自己人。”

这虽是个夸张的笑话,可总透着那么一股现实的悲哀。这两年物价明显上涨,教师的工资待遇增长幅度却相对滞后,生活质量无疑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由它决定的上层建筑――工作积极性,又能高到哪里去呢?不过是教师的一己良知,一身重任,于道德力量的感召下,无奈而吃力地推动自己前行罢了。

四、行动与心态――亟待全方位调整的教师自身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真理。笔者理解,这里的“学”,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学习。一个停止学习、停止读书的教师,一个任凭教育改革如何轰轰烈烈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教师,难以想象在教学方面会有什么长进,在学生当中能树立什么令人信服的威望。已逝教育学者商友敬老先生曾说过:“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中。”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材料之外,其他的书基本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读书方能立己,方能成就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读书方能在别人的思想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可能尝试着用思想点燃智慧的课堂。也唯有如此,教师要变枯燥乏味的职业现状为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才有可能。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何去何从并无绝对,重要的是心态。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为生命奠基》一文中这样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获得更加美好生活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是的,没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现实中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最满意的是高升学率,于是我们不得不在很多功利的限制和牵引下艰难寻求那条“中庸之道”。这不是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所以,教师既不必过分自责,也不必总是怨天尤人,消极处世。

周敏老师有段话可以引起许多同行的共鸣:“在当老师的日子里,我们常常不够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它让你专注于你的兴趣或者信仰,从而可以不受羁绊地迈向坚实而开阔的生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就算不把教育看作一种信仰、一种兴趣,也不必把从事教育看作是无穷尽的失落与折磨。”是啊,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魄力和决心去告别教育,却还要不时地自我暗示对职业的倦怠来跟自己过不去,那你的职业生涯可算是苦海无边了。直接痛快的解决之道我想很难找到,惟一能做的,就是真诚皈依自己的职业,心无旁骛地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把自我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努力寻求心灵力量的支撑,然后尝试着以从容之心面对一切教育对象和现象,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教育征途上徐徐前行,发现并收藏工作中所有快乐的火花,让它累积的光明照亮我们的教育探索之路,进而点燃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幸福感 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关注这一主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就目前来看,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理性分析了不利于小学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了使小学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对策。

一、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幸福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感,是人们对个人生存状态的主观感受。从小学教师的职业方面来讲,幸福感就是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由于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符合自身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精神满足感。[1]

二、理性分析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失落的原因

1、据笔者调查,目前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都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而且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注重技能技巧,忽视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多数小学教师比较落后,不能与时俱进,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改革不适应,在园本教研路上困难重重,步履艰难,非常苦恼。[2]

2、学校领导为了尽快提升办校质量,很周密的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教研、常规等管理制度,并实行每期量化考核评价制度。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发现他们的教学工作受到越来越繁复和越来越具压迫性的控制。教师的前途取决于评审,教师的薪酬与晋升要跟教学表现挂钩,只有通过评审而被认为有良好表现的教师,才会有机会在基本的职位阶梯上跳升。

3、小学教师的待遇也是其职业幸福感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工资政策的调整,绩效工资在小学中实施的并不普遍,老师们并不安心本职工作。笔者所在小学的多数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待遇上有所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多数小学教师生活水平并不高,付出大量劳动,待遇却偏低,小学教师自会心理失衡,怎能拥有职业幸福感。[3]

三、提升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分析

1、主观方面

1.1、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健全自身的人格,就心理层面而言,个体必须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潜能、长处和优点。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缺口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期望值与成就感之间的“缺口”。缺口是指个体的期望值与成就感之间的差。期望值往往高于成就感。两者之间的差越小,个体就越幸福,产生高水平的幸福感,成就感超出期望值也产生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

1.2、锻炼正向思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

正向心理学(又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经常思考一些消极的事件或某一事件的消极面会使人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而经常思考一些积极的事件或事件的积极面就会使人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而变得更为快乐。因此根据该理论,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快乐,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花一些时间想象一些会令你快乐的事件,或者每天提醒自己要积极地看待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因此,多从积极面来看待和思考事情会渐渐地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2、客观方面

2.1、改革学校管理制度

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实行开放的民主管理。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它对教师的幸福感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强化学校的教育改革和管理改革,努力提高教师幸福感的校内保障系统。要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与更大的自由度。教师越来越多地参与学校生活的决策,教师也就拥有了更多地自。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新见解,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同时还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奖惩措施,提高教师心理满意度。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竞争精神。[4]

2.2、提高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在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性占有不可争辩的多数,女性在职场竞争中的不利处境时时存在。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全社会要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包括在职进修、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及休假晋升等,使小学教师能真正解除后顾之忧。

2.3、丰富小学教师的工作

针对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的机械和繁琐,可以通过工作丰富化使教师获得幸福感。工作丰富化应该和职务内容的扩大相区别。职务内容的扩大是企图用职务工作内容有更多变化的办法,来消除因重复操作带来的单调乏味感。它意味着职务工作范围的扩大,只是增加了一些与此类似的工作,而并没有增加责任。在工作丰富化里,则是企图在工作中建立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如在决定某些事情,如教育方法、活动时间和进度安排等方面给教师以更多的自由;为教师创设轻松和谐的微观工作环境,班级教师搭配科学合理等等。[5]

2.4、通过各种专业培训提升职业幸福感

通过一些专业培训可以帮助小学教师完善自身人格因素,掌握情绪调控的技巧。许多研究者相信,人格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幸福感的指标之一,它与人的幸福感水平有着很高的相关。幸福感的提升除了有赖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调整和适应来提升。这样,各种培训包括职业、心理、教育、美学、文化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将会给小学教师有很大的指导性,使其在职业幸福感的培育和提升上有着很好的方法,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卫慧.龙南小学――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打造温馨和谐团队[J].上海教育,2009(14).

[2] 陆莉玲.重塑教师职业幸福[J].学校管理,2009(1).

[3] 胡艳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研究――以石家庄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3).

[4] 武立荣.立阳光事业 做幸福教师――太原市迎泽区东岗小学着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J].山西教育(管理),2013(3).

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师资队伍 工作幸福感 办学质量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随着全国生源逐年减少,当前民办高校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期”,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在这一激烈竞争时期,民办高校教师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民办高校的教师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教师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关注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现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晚,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是游离于具有正式事业单位编制群体之外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应对公办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所有工作,还要应对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本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民办高等院校中的专职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来源比较多元化,大都是专兼结合,兼职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相对来说要困难一些,学生很难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导致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专职教师在工作中很难获得教师的工作成就感。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由于规模扩大,录用和聘请了一定数量应届大学毕业生,这部分青年教师既要承担较重的教学工作量,又要参与科研工作,工作压力非常大。此外,由于受到民办高校出资方经济实力的影响,民办高校专职教师待遇普遍很低,福利待遇与公办高校相差甚远,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教师对自己职业认同度不高。总之,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无论是在其劳动强度、收入水平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公办教师有着较大差距。这种现状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下降,幸福感缺失,影响了工作质量。民办高校教师是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发动机”,因此民办高等院校必须尊重、重视教师的需求,以人文关怀来促使其价值的良好实现。

二、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缺失的成因

1.薪酬福利

薪资福利水平是高校教师价值和社会地位最直接的体现。如果一个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不能与所做出的贡献相匹配,幸福就无从谈起。

民办高校自身缺乏雄厚的财力,一线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与公办院校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相比差距甚远,学校不能为民办教师按事业单位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这些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乏使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安全感。青年教师大多又面临结婚、生子、住房等需求。近几年,物价飞涨,工资的上涨幅度远远跟不上主要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生活压力太大。年纪较轻的教师普遍感觉辛苦、劳累、烦心,这极大地降低了民办高校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幸福感指数普遍反映较低。

2.管理制度

第一,民办高等院校在教职员工的薪酬方面,大多用简单的管理措施,教师的薪酬与教师平时的工作表现并无太大联系,缺乏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管理制度,这样的薪酬结构,使教师缺乏前进的动力。第二,民办高等院校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培养教职员工的归属感。第三,在当前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工作中,急功近利只把青年教师作为上课的机器,不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管理者过度强化教师的任用而轻视教师的培养,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3.工作压力

由于受到出资方资金实力的限制,民办高校办学资源比较紧张,师生比悬殊,某些学科经常缺乏专职教师,许多青年教师不得不承担自身专业之外的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为了学校的良性发展,需要青年教师在承受大量教学工作量的同时承受一定的科研工作量。民办高等院校缺乏办学经验,同时面临着投资方资金投入有限的问题,由于经费或机会原因,很多教师没有搞科研的平台,民办高等院校也缺乏科研氛围和环境,这无形中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体会不到作为教师的幸福,在这种机械的高强度的单向消耗中日益疲惫、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

4.职业前景

职业发展前景是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较好的发展前景,带给高校教师的是希望和动力,可以使其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如果没有好的发展空间,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前景,就很难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热情,更无法让他们安心从事教学工作。

民办高等院校没有职称评审资格,教师的职称评审是由教育厅评审,无论是从参与评审的数量上还是参与者的积极性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限制,而且不利于民办自身学术氛围的营造。

三、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提升的对策

1.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民办高校应该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目标,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民办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之中。只有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提高了,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增强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和归属感

工作中的成就感和归属感都会影响到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受。民办高校应设计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既可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教师的潜能,又可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校方应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从各方面为教师提供舒适的工作条件和学习环境。切实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使得教师无后顾之忧。学校管理者要正视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设法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量、科研成果考核指标,积极为教师着想,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4.提供多种平台,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学校的发展在于教师的发展,而教师的发展主要源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品质的完善。民办高校管理层应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引导教师完善自我,体现自我。第一,提供业务和科研培训,参加学术、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等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也可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积极性,激发和保持教师重新追求自我发展的热情。第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拓展交际圈,提高社会支持度,使教师能以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投身于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魏芳.教师的幸福感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J].考试周刊,2013,(6).

[2]黄丽霞.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离职影响因素研究――以培正学院为例 [D].暨南大学.2008.

[3]贾敏.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思考 [J].知识经济,2013,(5).

第10篇

【论文摘 要】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的实现,幸福感是人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在帮助教师追寻真正的人生目的、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创造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教师幸福感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道德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即恒久地实践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 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情感基础。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 

1、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育幸福是教师的执着追求,也是教师提升道德品性的动力。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前提。因为,没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只有摆脱了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2、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价值 

柏拉图认为“公正的灵魂和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好,而不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坏……要承认生活得好的人拥有安宁和幸福,而生活得坏的人恰恰相反”,他由此得出了“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的结论,由此可见,道德对人自身的幸福影响深远。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也会拥有强烈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1、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2、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 

总之,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个人应该加强作为个体道德的人格建设和提升,把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79-81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职业枯竭;主观幸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88-02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目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与教师职业幸福感相对应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在网上看过一些调查,从结果看,教师的经济待遇、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等是导致教师职业厌倦感的主要因素。但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一个人从事同一职业久了,往往会被单一重复的生活方式磨灭激情,自然会产生厌倦心理,相当于现在的一句流行话:“审美疲劳”。意思是再美的东西,每天在你身边,被你拥有,你往往也会熟视无睹,漠然以待。

一、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幸福是体现自身创造力和价值感得到实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后产生的感觉。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但其实什么是幸福,永远没有一个划一的界定,相同的生活境遇,在一个人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另一个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够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他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抗拒“审美疲劳”,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呢?

1.从学生身上获得幸福感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学生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与学生交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那么,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方法很简单: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学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

2.从家长身上获得幸福感

教师如何从家长身上获得幸福感呢?如果家长非常信任、肯定和尊重教师,那教师肯定会觉得很幸福。

那么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肯定和尊重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家长,要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其次,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理解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真诚地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是消除家长和教师之间在思想、价值观以及双方的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建立起积极的关系。

3.从领导身上获得幸福感

领导的赏识和肯定是教师幸福感的另一个源泉。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和肯定呢?关键在于以自己实际的工作成绩赢得领导的认可。只要自己用心去做,相信就能做出一番成绩,而领导也会看见你的进步,你的成长,会赏识你、肯定你的。

4.从自身的专业成长中获得幸福感

《新纲要》理念下的教师职业应体验成长快乐,即在成长中体验幸福。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就教师个人本身而言,职业幸福感来源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的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成长,应该包括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四方面。其中专业精神是引领其他方面的。教书育人是教师专业的核心,要实现这个核心,则必须通过专业修养的修炼。在现实工作中,教师需要从“神坛”上走下来,从以教师为中心、为权威的管理文化中走出,营造一种民主的、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多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教师需要对教育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不能单一地关注孩子成绩的提高,而应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知识、技能、心理等多方面的成长。

其实,教师想真正获得幸福感,最重要的一条是自己调整好心态,经常换位思考,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待每一件事情。时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时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有其特殊的要求,职业幸福感和教师自身的荣辱观、师风师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师德高尚、热爱学生、精通业务、教学相长、坚持学习、师生和睦、敬业奉献、团结互助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作为教师,知荣辱、优师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二、学校要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岗位竞争与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职业压力也随之加重。教师,这个看似普通的职业,但是却能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实质上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职业。因为,教师今天的工作质量,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建设者的素质。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教师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就使得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教师职业的压力就更为突出。

1.教师的职业倦怠缘何产生?

――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尚不够浓。尽管每年的九月份,尊师重教的氛围比较浓重,但是往往也会出现“教师节年年有,九月来十月走”的现象。家长、孩子、社会,似乎只有到了九月初才能想起对老师的尊重,然后就逐渐淡化。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有极少数教师师德较差,责任心较差,工作能力较差,不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和社会满意。

――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还不够高。教师作为一种为国家和民族未来承载希望的阳光事业,原本应当是备受重视,经济待遇也应当处于社会中上层水平的。然而,从教师的实际收入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目前的工资水平也仅仅能够养家糊口,一旦需要买房或遇上其他的事情,就要背负沉重的债务。而且,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他们都不希望教师再去从事第二职业,包括搞有偿家教。故而,从总体水平来看,教师的经济待遇还比较低,也就决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工作的理解还不够深。由于教师被罩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环,所以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空前提高。特别是在当前独生子女已经非常普遍的时代中,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呵护,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照顾。所以,稍有不如意,家长气势汹汹到校兴师问罪,教师稍有失误,便觉得不可原谅。事实上,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者,教师的工作也会在所难免地出现一些失误,换了别人,大家都能理解,唯有在教师身上,家长感到不能接受。因此,客观地说,目前的家长对于教师在现行社会条件下的要求还是有些苛刻,这也让现在的教师越来越难当。(当然,如果教师在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真的出现问题,另当别论)。

――教师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尚不够强。面对家长期望值较高,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加剧等现实,教师的自我提高压力也空前提高。特别是在一些知名学校工作,教师自我提高的标准也相对较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很多教师因缺乏这种意识或能力,导致身心俱疲,心理上出现问题。据相关部门调查,教师群体属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调适得好,就会对职业充满激情,调适得不好,很可能就会万念俱灰。

――学校对教师价值观的引领教育力度尚不够大。有人说,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缺乏理想,甚至是谈理想的时代,这种观点当然是十分偏激的。有人认为,赚点钱就是最现实的,因为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也许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在教师的理想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面也会有些放松,或者认为即便做了,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校的放松管理,导致教师也放弃了理想,淡化了人生目标,弱化了工作激情。所以,有些人一边上班,一边挤出时间经商;有些人一边上班,一边搞第二产业,而对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不再去想。人是一种有思想的高等动物,就是这个高等,让人有了理想,有了目标,有了生存的动力。因此,任何一个时代,人都不能失去理想,丢掉目标,迷失方向。否则,还怎么能够称为人呢?

2.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的中心场,为此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那么,如何做才能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有必要首先解决,并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何而来?当然,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更体现为一种态度。就笔者观点,个人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影响,能够为教师带来幸福感:

一是学生健康成长带给教师的成就感。教师工作的最大欣慰就是学生能够不断获得进步,没有哪个教师不愿意自己学生的进步。这种进步,让教师有成就感。所以,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的素质明显提高的时候,教师能够忘掉一切的伤痛疾病,能够忘却所有的疲劳和痛苦,能够扔掉一切的烦恼和不快。(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要付出,因为没有春的播种,就不能期待秋的收获;没有付出爱心和真情,就不能指望得到爱心与真情的回报)这正是作为教师的生命价值所在。

二是个人专业成长带给教师的自豪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所做职业中的行家里手,驾轻就熟地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教师个人专业的不断成长。一旦这种成长成为现实,教师本人就会增强工作激情,增加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

三是领导同事家长认可带给教师的认同感。在单位工作能够得到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和家长认可,认可就意味着受尊重,受重视,这对每个教师来说也是一件十分快慰的事。

四是家庭和睦安康带给教师的愉悦感。每个人都会经历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情有义,有良知、有感恩之心的人,希望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和睦的家庭氛围让人尽享天伦之乐,也会激发教师工作无穷的动力。因此,家庭幸福会带来职业幸福。

3.作为学校,如何创造出能给教师带来职业幸福感的环境呢?

一是从观念上引导,让教师知道我们人生是什么?活着为什么?工作想什么?面对诱惑做什么?做到对上、对下,对老、对幼,对人、对己都能说得过去,不辜负各个方面关照自己的人。我们学校提出的“八荣八耻”,旨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规范自身言行。

二是从措施上落实,让教师体会到受关怀,受尊重。学校对青年教师结婚送花、送贺礼,对生病住院教师前往问候、送慰问金;对教师双方父母去世,送花圈、送助丧费;教师过生日时,学校送贺卡、送蛋糕;教师每天工作比较辛苦,学校每天考虑给老师加餐;教师嗓子不好时,学校就主动为他们配上话筒;女教师临产前两个月,学校就让其提前休息……所有这些,目的是让老师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学校是受尊重的,是受关怀的,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在这样的家中,还有谁不愿意努力工作,还有谁会去给她抹黑呢?

三是从制度上强化,让教师获得工作动力,获得工作激情,获得发展信心,赢得发展舞台。学校建立教师进修学习制度、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优秀教师表彰制度、评优晋级等制度是引导、规范、指导教师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作,如何进一步优化工作方式,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家长认可的学校。学校成功的,教师就获得了成功;学校出名了,教师就获得了荣誉。学校给教师服务好,让大家有舞台,能展示;有动力,能前进;有能力,能成功;有成绩,受尊重。学校能够为教师做的,就是让大家安心、开心、舒心、体面,活得有尊严、有地位、有品位、有价值……

三、结语

当前大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具体表现为: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相对较多,负性情感相对较少。自测健康状况良好,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去人性化和认知枯竭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不是很严重;而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较严重。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职业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说,教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较高的道德价值观、有着良好的自我概念,在工作中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师这一职业的待遇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这些良好的个人因素和外界因素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邱秀芳.大学教师心理健康、职业枯竭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06)

[2]邱秀芳,刘兵.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影响[J].广东医学,2010(10)

[3]曹建强.酒泉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工作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 关系 措施

“教师”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由来已久,古往今来,人们无不对教师充满尊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有关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也表明,“教师”这份工作似乎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的光鲜靓丽。本文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根据相关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

1.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可以说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中小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属于成长发育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管在知识上还是在做人上都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表面上看,教师的工作很简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即仅仅局限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而实际上,教师所承担的责任还有更多,例如科学管理学生、保证学生安全、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职称晋升、教育考核等。同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2.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1]。具体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能够获得对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对实时教育政策的了解,与时俱进;三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平和稳定的心境,对学生保持始终如一的耐心。新课改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的压力,身体和心理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3.收入水平

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职称评定、教学等级、教学考核、教学时长等直接挂钩,很多原因都会造成教师间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小学教师处在教师队伍的底端,面对的中小学生大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体、智力尚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比较难管理,难免在教学考核中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中小学生还处于顽皮好动的成长阶段,需要中小学教师付出双倍的精力来照顾和管理学生,这就出现了收入与付出难成正比的现象。甚至在边远贫困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恶劣,其收入甚至都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这一付出与收入的矛盾将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家庭关系

我们有很多一心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他们放弃自己的家庭、亲人,为了培养学生成材而无暇顾及家人。然而,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矛盾,这不仅影响到教师的家庭关系,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家人心生怨言,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于教学效果不利。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就占用了照顾自己家庭的时间。所以家庭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1)内涵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满足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尤其是在重视个体价值与意见的社会,以及当物质生活与卫生水平超越基本生存条件,允许人们去追求美好生活时,人们就会对生活质量的关切甚于经济繁荣[2]。“主观幸福感”与“幸福感”的概念不尽相同,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一个幸福标准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个整体性的评估。一般来说,主观幸福感有三个主要特点:主观性。幸福感的评定完全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依赖于人自身的内定标准,主观性较强,与外界无关。整体性。主观感觉幸福与否是个人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的,而非针对某一个具体方面。稳定性。虽然个人在进行主观幸福感评定时会受到情绪、环境等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不会随着判断的变化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2)影响因素

①自身观念。自身观念指的是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职业认同感,对教师来说,自身观念就是自己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认同感。一个真正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完全可以从他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研究中体验到巨大的幸福感,可以说他们把教育事业看成是自己的工作追求和人生理想。相反,如果仅仅把教师作为一项工作,作为一项谋生的手段,抱着一种为了工作而工作的心态,这样一旦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工作与家庭出现冲突时就会对工作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从而波及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②收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而收入是保证生活的经济基础,很多研究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较高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3]。对教师来说,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面对未成年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和照顾,如果收入能与付出成正比,以此来弥补工作与家庭的矛盾,也能相应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如果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收入较低、工作与家庭矛盾突出,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③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两种。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教师工作来说,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能够使教师获得继续工作的信心和勇气,他人认同则能为教师带来尊重和优待。这样,社会认同度越高,教师的工作情绪就会高涨,为教师增加正能量,压制负能量的出现,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只有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教师对工作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提升,从而形成职业幸福感,最终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④身体健康。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任何工作都应该以身体健康为前提。就主观幸福感而言,身体健康更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因为身体是否舒服直接影响到人的主观情绪,主观情绪消极则主观幸福感下降。中小学教师担负着教育的重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中小学生,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则无法完成高强度的教学工作,身心俱疲的状态肯定会为教师带来消极情绪,从而对工作本身产生倦怠,而影响到主观幸福感的形成。

(3)意义

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衡量教师生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4]。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培养工作热情。热情和积极性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做好对自己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根本。例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班级升学率提高、年度考核成绩突出、职称评比更上一层楼等都能够影响教师的主观情绪,积极的情绪能够相应地产生主观幸福感。同样,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也能够带动教师的主观情绪,通过积极向上的情绪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培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②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强度加大,在教学、管理中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上。具体可表现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程安排、妥善处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科学地管理学生等,这些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提升,能够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生。特别是对于心智和情感尚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其按照正确的成长轨迹发展,避免走弯路、走邪路,在学生成长中遇到问题时及时纠正并予以引导,这样才能保证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间接地维护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2.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主观幸福感越低。反之,主观幸福感也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主观幸福感越高,工作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低,工作满意度越低。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措施

1.注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的收入与高中或大学教师相似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甚至远远低于普通的建筑工人。所以,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需要得到适当的提高,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更是不容忽视,这样教师的付出与得到才能成正比,付出越多收入越多,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激情和热情,当然教师收入的提高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不能过分拉大收入差距,造成收入不均。同时,除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国家和政府也可以为教师的生活需要提供便利。此外,多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如大型的教师评比活动、教师作品展览活动、教师工作相关刊物等。

2.注意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适度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应试者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总体来说,这种考试方式是科学合理的,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但即使这样,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素养,所以需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如延长教师的试用期,试用期结束后需要进行入职考试,考试通过方能成为正式人员;在入职考试中加入对应试者的性格测试和身体测试,全方位了解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二是定期组织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库,同时也需要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时刻保证教师走在时代的前沿。

3.注意对中小学教师的科学考核

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是鼓励教师努力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年度考核内容包括情况、学生成绩情况、班级升学率、学生满意度、教师职称等。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年度考核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把班级的升学率、学生的成绩排名等列为考核的重点,这样就导致教师为了考核而过分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应注意对中小学教师的科学考核,学习成绩、升学率可以是考核的内容,但不能占据主要地位,应注意对教师的全面综合考核,这样才能鼓励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总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到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所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于家于国都是举足轻重的。

参考文献

[1] 郑红渠.中学教师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11).

[2] 崔荣宝.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 谢鞅.初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