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4 18:5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措施
1.1.1 根据《山东省综合医院评价细则》的标准要求,改进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并通过检查、督导、监督、评价等方式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特别是对服务流程中的薄弱环节重点监控,真正做到管理正规化、工作制度化,使一切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1.1.2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实行全院一盘棋,培养以“年轻护士全科化”为导向,按计划进行科室轮转。根据“患者需求”的原则,将工作时间化整为零,指导科室弹性排班,加强节假日、休息日、单岗值班期间的护理人力配备,安排好一线听班。排班做到老中青搭配,相互协作,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有序运转,在完成护理任务的前提下,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
1.1.3 鼓励护士自愿呈报护理不良事件 创造一种报告与学习的环境,公开讨论错误,分享经验。通过上报制度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警、识别,定期分析原因,交流对应措施等活动,达到减少护理缺陷的目的,使得护理风险的管理有章可循。
1.1.4 严格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为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每月从各科室抽取危重、典型、疑难病历进行评审,梳理共性、个性问题,及时反馈与整改。尤其强调要增强护理人员的“证据意识”,护理记录要符合及时、完整、客观、准确、合法的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院内统一规范,强化督导落实,使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进一步提高。
1.1.5 强化院感意识,改善医院环境,确保环境安全 对全院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加强了重点部门的督导检查,从而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可能引起患者损伤的服务设施要设立醒目标志和说明,在潮湿的地方设“小心地滑”的警示牌,在所有电器设施处设使用说明及“小心触电、烫伤”等提示。
1.1.6 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按计划对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进行“三基三严”的分层培训,以强化基础、提高技术、改善服务为目标。鼓励护士参加自学考试,选送护理骨干参加各类短期学习讲座、进修班。对于专科新业务、新技术定期进行讲课与护理查房,并定期组织理论及操作技术的考试和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1.1.7 规范护理标示 在住院流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护理标示,提示护士在进行治疗处置中注意综合分析,根据各类患者的不同病情、状况进行个体化护理。如:提示性的标示:“手腕带”、“过敏史的标示”、“预防跌倒”、“为了您的安全,请您不要自己调整滴速”等。通过护理标示的有形展示,有效地规范了护理行为,不仅没有增加护理量,而且提高了护士规范化、正规化操作水平,并注意不断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完善标示。
1.1.8 后勤支持 增强医院后勤为临床服务的意识及共同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指导思想,减少护理人员外出领物、划价计费、取药时间,确保各种后勤保障工作及时、到位,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2 重视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教育护士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条件,经常进行护理安全、卫生法规的安全教育,使护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通过对全体护理人员(含实习生、进修生、陪护)进行全程的安全教育,使广大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安全,在实施护理行为的过程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差错和纠纷。
1.3 开展“亲情护理服务”活动,提升服务质量 活动的工作重点是要求护士给予患者全方位的心身呵护与关怀,做到巡视在病房,服务到身边,主动、及时、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及病情变化,并率先履行人性化关怀服务,换位思考,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不是亲人胜亲人”,使过去僵化的护患关系转变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亲情关系。
1.4 护士礼仪、服务态度培训 在护理工作中,往往因为语言不当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因此护理部分批分次开设礼仪规范培训班,保证全员参加培训。并制定了各种岗位的规范语言,受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术前访视安全管理手术室护理护理质量
外科患者主要治疗手段就是手术治疗,许多患者因为病情对情绪造成严重影响,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加大了手术应激反应,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1];而且手术室是临床治疗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场所,有许多医疗护理人员进入,因此更需要严格的管理模式。临床护理中提高护理质量便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临床相关人员一直在找寻合适的方式进行手术室护理,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使手术环境更加安全。本文主要探讨术前访视联合安全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特从本院抽取80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的40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参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9岁~73岁,平均年龄(47.65±8.32)岁;手术类型:23例普外手术,10例妇科手术,7例骨科手术。随机抽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9岁~74岁,平均年龄(47.89±8.86)岁;手术类型:22例普外手术,11例妇科手术,7例骨科手术。2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手术方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有:环境护理、术前器械准备,护理人员在收到手术通知后应及时调整手术室温、湿度,将手术器械准备妥善。结束准备工作后将患者接入手术室,女患者手术应避开月经期。试验组采用术前访视联合安全管理,即:①术前访视:术前访视应在术前1天进行,主要执行者为巡回护士。首先应对患者健康资料进行收集,在巡回过程中为患者介绍自身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降低患者的手术应激心理,并且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术前访视时巡回护士应首先让患者认识自己,告知患者来巡视的目的,并且取得信任。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适当讲解相同病例的成功案例,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并缓解其不良情绪。为患者介绍主治医师以及麻醉师,让其对施术者有一定了解,并告知患者施术者进行过的手术成功案例,增加患者信任感。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要详细回答,消除患者顾虑,增加治疗依从性。术前告知患者要休息充足,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手术。②手术风险护理评估:临床护理中,由于护理人员经验不同,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操作技能水平不一,因此在术前经常发生注意事项交代不清等现象,甚至术前准备不够妥当,导致手术延迟;手术室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场所,每个月均会有许多护理人员进去学习,监督常常不够严格。手术量不断增加,也需要加大学习护士的巡回;护士在进行器械学习的时候,常会出现失误,造成差错;护理人员因为对器械操作不够熟练,常被利器伤,导致院内感染严重。③安全管理措施:护士长应增加对于护理人员的考核强度,保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科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增强人员管理,人力资源缺乏的时候不可随意安排学习新护士进行巡回,宁愿增加经验丰富护士的工作量;可使用情境模拟对护理人员进行训练,加强护理人员术前访视的操作能力以及技巧,让其可以在情境模拟中懂得如何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应变能力得到提高,更具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医院还要对护理人员排班进行合理安排,舒缓其工作压力,让其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时都可以用最佳状态来面对;若在器械使用中受伤,应及时对伤口以及器械进行处理、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护士长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包括专科知识熟悉度、工作责任心、服务意识、安全护理能力以及专科技能操作能力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共10个问题,总分为10分;大于5分为合格;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也是较为特殊的医疗场所。其护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手术结果[3]。有关研究证明,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主要因为管理不当所导致,还有就是医疗技术水平[4]。在进行手术时若能为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可以有效改善手术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让其更加了解手术过程。医疗服务更加人性化,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安全护理模式主要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一种方式,让患者在管理中提高对于术前访视的操作熟悉度,患者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更高,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理安全程度更高[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均低于试验组(P0.05)。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可以使其更加了解自身疾病,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同时术前访视还可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让其享受到更加良好的术前护理干预。综上所述,手术室进行术前访视联合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可提高护理干预效果,使手术更加顺利,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凤和.术前访视联合安全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3):361-362.
[2]吴琴梅,刘振华.医护联合术前访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7,25(4):304-306.
[3]王云云.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访视对围术期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11):18-21.
[4]徐智萍,李婷君.手术室联合病房围术期护理对手术患者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程度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7):1368-1369.
一、质控原则
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护士长的二级质量监控,加强专项质控和安全管理,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二、工作目标
1、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合格分70分)≥100%
2、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合格分90分)≥95%
3、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合格率≥95%
4、优质护理质量考核合格率(合格分90分)≥95%
6、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消毒隔离合格率100%
8、健康教育覆盖率100%
9、健康教育有效率≥90%
10、医疗废物处理合格率100%
11、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一消毒执行率100%
12、注射室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合格率(合格分90分)100%
13、手卫生依从性≧90%
14、核心制度执行率100%
15、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0%
16、护理差错发生率<0。5%
17、导医导诊出勤率100%
三、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护理质量评审标准》及《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平安医院建设》等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质量标准,提高门诊服务水平。
1、加强导医导诊、分诊护士服务能力的培训,体现我院良好精神风貌。上岗着装整洁、规范,佩戴胸卡,医务人员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热情,尊重患者,体现良好医德医风。合理配置门诊大厅人员,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
2、保持环境整洁,营造温馨就诊环境。做好就诊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候诊区、诊室、卫生间等环境管理,保持安静、整洁、安全、舒适。达到公共场所无吸烟要求。
3、设置醒目标识。路标、楼层、科室、安全标识指引醒目易于辩认。
4、提供便民设施。完善自助预约、挂号、查询等服务,为患者提供饮水、应急电话、轮椅、纸、笔等便民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
5、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落实优质护理要求。门诊全覆盖:导医、分诊、注射室等部门,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根据所负责门诊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6、分诊护士做好分诊工作。执行“一室一医一患”诊查制度,在门诊诊室、治疗室、检查室设置私密性保护设施。保护患者隐私。
7、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配合医院完善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优先为老幼残孕患者提供引路导诊、维持秩序、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康复陪伴等服务。充分发挥社工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8、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规范门诊投诉管理。提供有效途径方便患者投诉。由门诊主任、护士长负责患者投诉处理和反馈,对于患者反应强烈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反馈,对于患者集中反应的问题有督促整改、持续改进。
9、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皮肤科治疗室、门诊外科检查室、门诊注射室几个重点部门院感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预防院感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10、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教常见病多发病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病和各类传染病防控知识。
1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为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加大应急处置能力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安全教育,以提高门诊病人的人身安全防范意识。告知报警及投诉电话。门诊的应急处置主要是突发火灾、地震、停水、停电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首先做好应急的培训,做到一旦发生应急事件能正确处理,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按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好全年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不断完善门诊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及各项应急预案。
12、加强各级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及急救能力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及危急重症的抢救配合能力。
13、认真落实两级质控职能职责。科室质控小组每周质量自查,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护理部每月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每次检查有记录、反馈和改进措施,并对重点问题跟踪检查,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4、严格按医疗文书书写要求,完善各种文书及表格登记。
15、加强质控人员和护士长能力培养,会应用:五常法、QCC、PDCA等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3.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3-0107-02
尿毒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也称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是指各类肾脏疾病导致肾脏功能出现渐进性减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代谢紊乱临床综合征[1]。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常用治疗方式。血液透析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患者治疗时任一环节出现安全隐患或差错均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基于上述背景,笔者所在医院对60例尿毒症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护理质量及护理效果获得显著改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下降。以下对患者的具体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采取尿常规、血常规、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肾功能检查等确诊为尿毒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机体内平衡紊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符合血液透析治疗指征患者;自愿配合此次研究过程患者。排除标准:存在其他严重肾脏疾病患者;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者;存在精神性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采取抛骰子单双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组(n=60)和安全组(n=60),传统组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2~77岁,平均(55.3±7.4)岁;病程1~8年,平均(4.3±3.1)年。安全组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3~77岁,平均(55.4±7.5)岁;病程1~8年,平均(4.4±3.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及相关常规治疗、对症治疗等。传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根据患者实施体质状况对患者进行钠盐、液体摄取限制,保证患者钠盐摄取
安全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在传统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1)加强医患沟通。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尿毒症疾病基础知识,可采取视频、图片、书籍、讲座、一对一问答等方式向患者普及尿毒症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常见并发症、治疗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正确看待尿毒症,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过程;及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积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升患者的信任;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积极疏解患者不良情绪,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表达及排解,使患者保持舒畅心情。(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科室需及时组织护理人员的配需,及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术培训及考核,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定期在科室召开护理会议,及时收集科室存在的护理问题,分析不良事件及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及时制定针对性措施并在科室内实施;规范护理人员操作,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导管的固定,并监测患者临床表现,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3)环境管理。及时为患者创设优质治疗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合适温度及湿度,并进行空气监测,尽可能减少透析室人流量,保持治疗环境安静,?榛颊呱杓痈叽怖福?及时维护病房器械等,加设安全标识。(4)药物管理。在科室中设立专人进行药品管理及器械管理,由专人对药品进行分类管理,及时向患者讲解各类药物的使用剂量、用法、常见不良反应症状等,嘱咐患者按医嘱用药,避免擅自更改剂量;组织专人学习各仪器的操作使用规范,定期检查器械状况,定期保养、消毒处理等,并在护理中严格按照规范及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2]。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状况。(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状况,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用药、饮食、生活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越高。(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后生活质量状况。采取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包括生理、躯体、社会、情感四项,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比较
安全组患者安全隐患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安全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为(96.8±2.7)分,明显高于传统组的(85.7±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5,P
2.3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后生活质量比较
安全组患者护理管理后生理、躯体、社会、情感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尿毒症患者病情严重,患者存在严重肾实质损害,且具有不可逆性,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机体内平衡紊乱,引起诸多并发症及脏器损伤,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当前肾脏疾病的临床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使得尿毒症的临床发病率也呈逐渐升高趋势。尿毒症多因急性、慢性肾病进展而来,患者表现为肾脏三大功能丧失,且常引起代谢紊乱症状、全身性中毒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3]。
方法: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换药室护理管理中开始运行安全管理,分析门诊换药室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并实施相关护理安全管理方案。
结果: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门诊换药室通过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明细高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期间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护理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门诊换药室通过护理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护理安全管理,才能有效降低换药出现各种安全事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门诊换药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94-02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通过建立护理安全管理,能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护理操作,识别风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保障护理质量。门诊换药室是对外伤创面和手术切口换药的医务科室,临床处理的切口和创面较复杂,为此在门诊换药室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率,及减少医疗投诉有重要积极意义[1]。为此本文将对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对我院门诊换药室行护理安全管理,监测换药室潜在隐患,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门诊换药室每天就诊30~50人次,患者多为本市及附近地区,门诊换药室有护士3人,学历为大专和本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累计换药15000~20000人次。
1.2方法。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换药室护理管理中开始运行安全管理,与此同时,与2010年3月~2011年2月期间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
1.3效果评价。每个月由门诊护士长进行一次质量检查,并评估潜在风险,检查项目包括:护理技术操作、药品及设备管理、服务意识、仪表着装、消毒隔离管理等。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门诊换药室通过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明细高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期间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护理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护理安全管理
3.1常见安全隐患。
3.1.1管理因素。门诊换药室管理制度较陈旧,工作流程和护理操作不规范,风险应急方案不完善,应急能力较弱,存在管理安全隐患。
3.1.2护理人员因素。门诊换药室护士较年轻,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单薄,责任心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护士上岗后易发生护理差错,需加强监督管理。
3.1.3患者因素。每日的门诊患者流动量较大,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年龄差异,加之不遵从医嘱,对疾病认识不足,伤口迁延不愈合,对康复期望值较高,若出现不良反应或未达到理想康复值,则常归咎于护理人员[2]。
3.2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3.2.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有院内护士长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科室护士长担任,细化现有门诊换药室管理制度,由门诊换药室护士长负责内部监督、检查、执行,由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抽查检查,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对潜在风险提出应急规避方案,以此预防在换药护理过程中发生护理缺陷。
3.2.2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相应换药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及相关考核内容,以此规范门诊换药室护士的操作,同时,每月月初对上个月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并制定相应处理对策,避免再次发生,再次考核时,重点考核曾经出现的安全隐患。
3.2.3制定应急预案。针对护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如患者突然休克、过敏反应等情况,制定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并定期举办演练,落实护理防护措施,确保患者换药期间的安全,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3]。
3.2.4加强安全教育。新护士上岗前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护士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使护理人员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以此保障护理安全。通过安全教育使本部门的护理人员从被动应对检查,转为自觉提高安全护理的意识,保障门诊换药室护理安全。
3.2.5提高专业素质。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外科换药技术和操作复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增加护理工作压力,也会增加换药护理风险,为此应加强换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规范技术操作,增强无菌操作观念,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
3.2.6加强预防院内感染及消毒隔离。提高门诊换药室院内感染意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消毒隔离技术、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疗器材的管理,并组织学习院内感染控制、监控制度,严把消毒灭菌关,加强预防院内感染。为预防交叉感染,应加强消毒隔离操作,如规范无菌操作,换药时区分感染换药区和清洁伤口换药区,区分污染医疗垃圾与无菌物品,定期对空气、物品消毒等,并由专人统计记录消毒隔离管理事件[4]。
综上所述,门诊换药室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护理安全管理,才能有效降低换药出现各种安全事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军,郭春兰.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在提高门诊换药室护理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8(12):113
[2]肖支珍,钱小芳,黄燕桦.儿科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120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安全管理就是保障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安全管理。心血管内科病人多为老年人,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病人自理能力差。护理人员年轻化,人员数量相对不足,针对上述诸多因素,加强了用药的安全管理,护理质量的安全管理,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方法
用药的安全管理:药物治疗是心血管内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心内科疾病的病情复杂多变、用药复杂、种类繁多,对护理人员合理用药提出更高要求。①根据病情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合理用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昼夜节律有共同特点,如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常于清晨和午间发病,应该按照疾病的高发时间、高血压的蜂值及药物的最大药效时间等科学规律,择时给药[1]。②加强患者用药的指导: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教会患者定时数脉搏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抗凝药、扩张血管药等药物的不良反应;出院后继续服用华法令的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凝血系列;对高血压病患者,嘱其不可随意增减药量,以防止血压反跳,因此护理人员应与医生一起做好指导解释工作。
护理质量管理:①静脉输注管理:严格控制静脉输注速度,既要保证药液均匀输给病人,又能按时完成静脉输注。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必须控制静脉输注速度,同时严密观察巡视病房,以防血压下降,必要时用输液泵和微量泵,既保证疗效又最大程度的减小副作用发生。②监护管理:心血管内科抢救机率高,救护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氧气、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急救车等应严格规范专人管理处于备用状态,值班人员应确定重点观察的对象,认真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变化,每小时记录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以确保护理质量。③皮肤管理:危重病人予安置有气垫床的床位,特别是心力衰竭长期半卧位骶尾部受压的病人,应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换。对静脉留置针病人,应注意正确封管,周围皮肤有红肿应予及时拔除,静脉穿刺部位应经常更换;心电监护电极粘贴部位应予经常更换等。如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注意会、骶尾部皮肤情况。④心血管内科病人跌倒的预防:护理人员应告诉患者有些药物可引起性低血压,教会患者如何避免跌倒等意外的发生,当患者自感头晕和夜间起床时应该叫人帮助,外出时要有人陪同,对于不服老又好强的患者应耐心劝导,使其自觉与护理人员合作,防止跌倒。⑤做好CCU仪器的规范管理:建立CCU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和维护制度,制订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及保养使用档案,设立专人保管,定点放置。各班护士负责仪器使用情况记录,每周专人对仪器进行常规保养并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确保护士能够正确操作抢救仪器的同时,掌握其性能、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等,保证抢救工作正常运行。抢救使用后及时清洁处理、消毒放回原处,保证临床使用安全及时[2]。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管理:①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等。护理人员的各种行为都必须在各种制度的监控之中。加强护士慎独精神的培养。明确岗位职责,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要及时上报,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3]。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护士的应急能力,只有精通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熟练抢救仪器的使用,才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根据科室疾病特点,组织业务讲课,学习护理新知识,新进展。开展护理安全查房,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剖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3]。
结果
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见表1。
表1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病人满意度[例(%)]项目调查满意实施前11098(89)实施后150148(98)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想减少护理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的认识,加强护理风险的识别,预见护理危险因素,避免护理意外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护士抗风险的技能,使护士明白应严格遵循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并加强自律,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病人的住院安全。
参考文献
1凌倩,李倩.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安全管理[J].西南医药,2010,10:56-59.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指的是通过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掌握相关规律,进行趋势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相关偏差出现的预防性控制措施[1]。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探析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前馈控制的应用及效果,以期为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月~12月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的时间段作为观察期,以我院2011年1月~12月间未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的时间段作为对照期,观察比较应用前馈控制前后观察期与对照组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手术医生满意度。
1.2方法
1.2.1观察期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 查找护理缺陷原因,总结分析应用前馈控制前发生的护理缺陷事件,经统计分析发现,护理缺陷主要为未按要求准备手术物品,手术器械的性能问题,手术器械的交接问题,手术器械的消毒效果等。护理缺陷原因主要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未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护理人力资源缺乏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手术器械管理制定,定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建立安全预警系统根据手术室护理的实际情况,对手术室的护理缺陷事件进行分级,以无护理差错及事故为0级,轻微护理差错及事故为1级,中度护理差错及事故为2级,严重护理差错及事故为3级。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如超出安全预警范围,则立即查找原因进行整改;加强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术前准备工作质量,充分准备手术物品,完善手术器械交接,严格进行手术器械消毒;加强医疗设备和重点环节管理,制定手术室医疗设备及备用的日常维修及质控制定,提高医疗设备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制定包括输血环节、危重患者监护环节、危重患者运转环节、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环节在内的重点环节管理制度,对重点护理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护理安全;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落实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优化护理人员配置,科学制定排班计划,根据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对人员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在中、晚班和节假日等护理风险事假高发时段,根据护理工作量进行弹性排班,设立急救预备班和节假日护理人员调控预备方案[2]。
1.3观察项目 观察比较应用前馈控制前后观察期与对照期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手术医生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期与对照期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手术医生满意度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在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手术医生满意度方面比较,观察期明显优于对照期,P
3讨论
手术室存在较高的客观风险因素,患者的手术安全与手术室护理质量息息相关,任何的护理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发生[3]。通过查找护理缺陷原因、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医疗设备和重点环节管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等措施,建立应用前馈控制方法,对手术室护理进行安全管理,能够使护理安全得到保障、护理质量得到提高[4,5]。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由在护理安全事件出现后处理应对转为在护理安全事件出现前预防控制,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重视护理质量,对预防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显示,应用前馈控制后的观察期在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手术医生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应用前馈控制前的对照期。提示前馈控制对减少护理缺陷事件、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巧玲,冯娟,李少萍.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6:2760-2761.
[2]张燕.浅谈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90-91.
[3] 周加玲,王志成.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 39(13):1764-1766.
1、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1)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我院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护理日常工作与基础操作流程》、《应急预案》建立三级质控网络。护理部成员每周到临床科室参加晨会交接班不定期分片巡视海月对各护理单元进行1次单项护理质量抽查海季度组织全院护士长对各护理单元进行1次全面护理质量大检查科室护士长组织每月大查海周单项抽查科室质控员每天进行1次质量检查科室每月召开1次质量控制分析会。在此基础上护理部每季度召开1次护理质控专题讨论会对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及防范措施严防护理事故的发生。
(2)强化护理安全意识重视危险信息反馈。我们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证据意识的培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规章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考试及时向全院护理人员传递有关护理差错事故的案例警示,并不断完善《护理日常工作与技能操作流程》、《工CU工作手册》、《手术室工作手册》、《手术配合常规》、《急诊室工作手册》、《供应室工作手册》、《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保证护理工作有章可循,从而确保医院护理安全。
2、马规范护理文书记录,完善护理文件资料我院建立三级护理文书质控网,即科内质控把好书写关护士长把好出科关、护理部把好终末质量关逐步形成自控、科控、院控网络:建立护士长每日审修签字制度,护士长每日必须审查前一天的护理记录发现遗漏和不规范的记录及时修改,防患于未然:对发生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提交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充分讨论不断完善流程杜绝今后类似的问题发生。
3、加强专项风险妥全管理,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1)设立专项风险妥全管理员由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专长,合理授权将科室护理的主要安全管理目标分解到具体护士油该护士负责制定该项安全管理目标的培训内容、实施专项监督及质量控制。每位护士既是某项风险点的监督者又是执行者护理人员之间相互交叉质量控制,纠正不良行为,及时规避风险,同时负责向护士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完善工作流程。护士长每月召集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活动将风险管理员提交的意见与建议提交小组讨论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及改进措施。
(2)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建立质量控制反馈信息本护士长在专项风险安全管理员的协助下很据安全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将质量控制发现的问题书写在质量控制反馈信息本上要求所有护士上班前查看质量控制反馈信息本。查看后肖事人主动说明事件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护士长对其出现的问题运用尸0CA循环的工作方法持续跟踪进行质量改进。
(3)完善并落实应急预案在医院实施护理应急预案演练能够有效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体现积极预防的护理管理原则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健全了防范护理突发事件处理制度。科护士长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将损害程度降低到最小。每季度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以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
4、完善人员管理,建立检查监督与奖惩保障机制
(1)合理配备护理资源,加强教育和培训。首先人力资源合理而充足的护理人力配备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和重要因素。我院护理部按照新的医院评审标准在重点科室如工CU、急诊科、新生儿科等进行护理人员合理配备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诚少护患纠纷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其次严格人员准入依法执业。新的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活动中都将”执业行为法制化”作为一条核心标准,并明确要求执行护理人员执业资格的准入管理,未经护士执业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为落实这一原则我院护理部做出严格规定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及注册的护士,--律不能单独值班实行已注册护士的携带制度,凡实习学生及进修护理人员不得独立从事治疗护理工作必须在年资高、有经验的护师或护士带教下进行工作做到”放手不放眼”。最后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2)建立检查监督与奖惩保障机制。成立由病房护士长、高年资护士、护理骨干组成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对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属于工作流程上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属于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问题扣除相应的质量控制分数质量控制分数与个人绩效考核直接挂钩。鼓励护士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对主动查找隐患、主动报告、及时杜绝隐患发生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奖励。根据护理部每月的安全检查结果、科室质量控制结果及专项安全管理员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年底评选护理安全管理明星,作为评聘、评优、外出学习、进修的主要依据。医院制定”招聘护士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在工资、福利待遇、晋职晋级、保险等多方面保障和提高招聘护士的利益确保聘用制护理队伍的稳定。
二、体会
1、护理妥全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对科室安全管理目标明确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面对繁杂的工作能心中有底了陀而有序针对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护士长不是一味的惩罚当事人而是召开安全质量控制小组讨论,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及预防措施,主要解决流程、机制的问题,并且持续追踪实施效果加强监督监控厦至妥善解决问题改变了过去出现问题一人承担,其他人避之不及的情况:通过设立专职风险管理员,避免了过去的护士长一手抓安全管理护理人员参与性不够的局面使护理人员建立相同的价值认同感有利于安全目标的实现。激励机制不仅注重公平公正、科学的绩效考核更加注重护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自我认同感及满足感周而使护理人员满意度提高。
2、护理妥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前提和保障患者安全是一切医疗、护理活动的基本目标。护理风险始终贯彻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即使是极为简单、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存在风险。护理人员只有在确保护理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理安全管理已经渗透到护理质量管理的每个细节当中。护士长同意控制科室的安全管理项目,专项安全管理员在护士长的授权下集中精力做好单项风险项目的临床质量控制能及时、有效地识别护理风险点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护理部的监督检查作为科室安全管理的第三方进行审核有效地落实了层级监控的原则。在科室及护理部护理综合质量检查中,由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增强应对措施得当、有效,因而使护理综合质量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方法
未实施强化安全管理前,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骨科安全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安全管理等。观察组则在常规骨科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强化安全管理。护理前,首先分析骨科不安全因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确定骨科风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管理策略。其次,成立专业化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形成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排除骨科不安全因素,纠正安全隐患,定期对骨科护理人员展开安全教育培训,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强化其预防意识。随后护理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一般资料,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与安全护理方案,并对患者家属开展强化安全教育。为患者及家属发放安全隐患相关书面资料、讲解、应急处理操作示范等,告知患者简单自救方法,同时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安全管理,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做好病区安全管理,适当增加病房患者床位的护床栏,将锐利器械、热水瓶等危险物品放置于远离患者区域,并于病区走廊、洗嗽室放置防滑护垫,保持病房内部的干净、整洁,定期通风换气。对长期卧床骨科患者,则协助其翻身,辅助家属清洗患者皮肤,降低压疮发生率。
2.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统计护理期间的投诉量,并使用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满意率。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组研究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时则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对比
护理期间,观察组跌倒1例,压疮2例,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对照组烫伤2例,自伤2例,跌倒4例,压疮5例,总发生率为28.9%。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
2.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投诉率与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1例投诉,44例满意,满意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三、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共发生60件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其中有40件为一般安全事件,有20件为中度安全事件,其中一般安全事件属于医疗差错,中度安全事件属于3级医疗事故。
1.2方法
详细调查翻阅全部安全事件发展过程以及处理记录,根据医护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和法律意识淡薄、管理制度缺位、制定执行力度较低以及医护工作人员自身责任心不是很强等来对安全管理事件实施归类统计,分类统计每一种因素所引起的安全事件等级。同时对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3,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来实施统计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阻碍因素,医护工作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与管理制度缺位为主要阻碍因素,与其他因素对比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处理对策
基于上述阻碍因素的分析,建议可采取以下处理对策:①构建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增强护理工作人员责任心,将其工资收入、个人评选、晋升机会以及奖金等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相挂钩。②制定并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当前社会形势予以修订,确保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可遵章行事,系统且全面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应包含术前确认制度、各物品器械和药品管理制度、复核管理制度、患者交接制度、手术标本安全管理制度、防感染制度等。在管理期间,因手术室随时都有可能增加各种诊疗项目,且设备仪器也在相应的改进,医护人员也在更替,对此,在实施管理时,应对有关管理制度进行及时地完善以及合理地修订,以保证手术的质量以及安全。③增强医护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内容的培训,按照岗位需求,定期将手术室护理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手术室有关设备仪器操作的训练,使其能够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④加强非医疗安全方面的管理,结合易耗品来实施分类管理,对于成本较高的这些材料,可实施班班交接,且做好详细地使用记录,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火警意识,设立手术室配送组,由该小组每天对手术室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情况实施检查,确保手术室各种物资供应及时,保证手术使用。除此之外,手术室附近环境必须要确保安静,以此提高手术成功率。
4讨论
【关键词】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
临床心脏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心脏介入,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是介入成功的关键[1]。本文为探究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运用护理安全管理后所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脏介入治疗患者8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2.1)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2.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
(1)两组均符合心脏介入治疗的标准[2];(2)征得所有患者同意。
1.3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包括手术前后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等。除上述常规护理以为,观察组运用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如以下方面。
1.3.1心导室的安全管理
心脏进行介入治疗和检查的地方为心导室,心导室与普通手术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医院领导应当根据本院心导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容主要涵盖:操作规范、管理规范、医护人员职责及相关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诸多内容。依据有关规定对所有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合理有效进行各项工作。
1.3.2成立专门的管理组
护士长应当根据科室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心导室管理组。选出年资较长的护士担任组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每个小组分工应当明确,在仪器设备管理、消毒灭菌、日常运行等方面,都要将具有工作安排到每位小组成员。护士长负责监督,并定期对管理的效果进行统一评估和检查,对于管理不当的地方护士长应当督促护士及时改正。
1.3.3加强对护士有关心脏介入治疗的操作技能培训
科室护士长应当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可选择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总培训者,针对心脏介入方面的各个操作环节进行统一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相关规范制度进行,从而提高护士护理流程的规范化。
1.3.4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护士长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脏介入知识方面的专业技能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罚规定,鼓励护士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及时发现每个护士在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急救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解决,从而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管理质量,促进护士护理水平的增高。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2)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对比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观察组低,(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方面两组进行比较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100%优于对照组80%,(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心脏介入治疗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心脏病治疗技术,为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护理尤为重要[3]。本文通过探究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运用护理安全管理后所取得的临床成效,临床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和操作规范方面评分分别为(94.65±3.27)分、(93.42±2.28)分,对照组分别(79.53±4.05)分、(77.36±2.85)分,对照组评分比观察组患者低;对照组满意度80%明显比观察组满意度100%低。综上所述,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运用护理安全管理后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改善护理质量的同时,使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应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戴晓鸥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
参考文献
[1]王静.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的施行意义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222-223.
关键词:安全管理;护理管理;儿科
由于儿科患者比较年幼,很难准确而又清晰地表述身体的感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进而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也是造成护患纠纷率较高的重要原因[1]。在此状况下,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84例患儿提供安全管理服务,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小儿骨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84例患儿,其中男性101例,女性83例,年龄为3个月~12岁,平均(6.25±1.29)岁。随机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92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91±1.42)岁,对照组92例,包括男性48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43±1.1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资料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做好患儿的饮食指导,为其提供基础服务,实时观察与分析患儿疾病的变化情况等。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外,然后再分析在儿科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安全管理评分以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2]。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SP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安全管理评分(94.3±3.9)分,高于对照组的(72.1±4.2)分;且实验组发生护患纠纷2例(2.2%),对照组9例(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非常满意49例,满意40例,不满意3例,对照组非常满意38例,满意43例,不满意11例;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为了更好地保护患儿的身心健康,使其更快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需要儿科的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都必须要充分重视护理安全,要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地做好安全防护工作[3]。医院不仅要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要努力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努力提升护理技巧与护理水平,进而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更好地保护患儿的人身安全;医院自身也要为患儿提供安全、良好的住院环境,做好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患儿的家属也要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使其树立较强的安全意识,及时发现护理风险,也可以掌握应对风险的措施[4]。只有从各个方面充分重视儿科护理风险,及时发现风险,并充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患儿的人身安全,进而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以促进患儿的身体更快康复[5]。我们研究发现,观察组安全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王月儿对120例患儿实施了安全管理模式,结果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96.9%,护理纠纷发生率仅3.3%,优于对照组[6]。王芳研究发现,为观察组患儿提供风险管理,其护理质量评分显著较高,患儿家长焦虑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且护理满意度达98.2%,优于常规护理组[7]。施建文也发现为患儿提供安全管理,其护理综合质量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8]。总之,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合理地运用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管理评分,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概率,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王玲玲 单位: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参考文献:
[1]陈清.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9):185-186.
[2]郭岚.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2):2055-2056.
[3]徐金霞,王雪兰,华祯.儿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7):1203-1204.
[4]徐丽文,李文华.小儿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0):4164.
[5]靳英红.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6):167-168.
[6]王月儿.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7):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