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诗名词

名诗名词

时间:2022-10-29 18:0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诗名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赏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83-1

一、注重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首先让学生养成课前“说”诗的习惯。古诗名句语言有节奏感,语短意长,易于记诵,有些名句还使人百读不厌。笔者就在班上开展“课前赠古诗活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介绍自己喜爱的一句或一首诗,并说明喜爱的理由。一学期下来同学们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名诗名句,且上台介绍的同学,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学习的感受,得到“说”的锻炼机会,又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体验“说”诗的乐趣。结合现代文教学,笔者把古诗词融入其中。针对初中生对直观教学形式的兴趣,喜爱参与活动的特点,把教学古诗词的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落实完成,以“趣”当头,寓教于乐。如教学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值春季,笔者让同学们围绕“春”,分别说出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诗名句。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从中借鉴古代诗人观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再次,在课后营造“说”诗的氛围。学习古诗词,还需要常记常忆,反复诵读。为此笔者利用教室的空白墙面,把古诗名句以填空题的形式抄在墙上,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课间,时常看到同学们在议论竞猜填空题的答案和古人古诗。同时还利用早读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诗词诵读,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二、注重朗读,感受文学形象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在推行朗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读诗的前提是要读懂诗歌。除了一般意义的朗读外,还包括看、想,大脑呈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使诗歌教学取得成功。

1.读准节奏和韵律。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现在大部分曲调已散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读准节奏的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略微低沉,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曹操的《观沧海》,要读出其豪迈喜悦的感情基调;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读出诗人的悲痛与伤感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步融入诗歌,为进一步欣赏打下基础。

2.读通诗意。古人云:“立象以尽意。”即通过对诗意的理解来把握诗歌的意象,而理解诗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诵读。在诵读中结合背景和注释去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如:在教学《蒹葭》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先找出全诗的意象,然后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主人公在萧瑟凄凉的秋风中执着的寻找意中人的画面,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既理解了诗意又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有了较为深切的体验。

3.读懂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基础,学生自我反复诵读是手段。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用声音来还原作者在诗作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味诗的语言、意境,在逐步加深对诗意理解的过程中,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

三、注重赏析,理解诗歌主题

1.了解背景,体会感情。《尚书》云“诗言志,歌咏言。”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借助诗这一形式来阐发心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毅然辞官,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何尝不是一种无耐的洒脱。这些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心境,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领悟作品的主旨。如杜牧的《泊秦淮》,前两句描写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后两句写现实生活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借诗进行讽刺,以透露自己深沉的忧虑。

第2篇

[关键词]效率 教学水平 轻负担 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55-02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比较繁琐与复杂的一门功课,它不像数学、英语、化学类的学科有条理逻辑性。它必须依靠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与分析进行消化和吸收并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那么既然课堂是学校的主要教学阵地,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重中之重。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所以学校必须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减轻学生超负担,提高升学率。

1 因材施教

要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效率,首先老师要做的是精确了解并掌握自己所交班级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基本状态、智力水平、心理特征等。然后对症下药,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在这一点上,老师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和琢磨,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研究自己的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学生研究透了,了解了,那么一切迎刃而解,如果研究不彻底、不明白,那么一切的准备都是白费,一切的心血更是白花。

有的老师教学只是照搬那些著名的高级教师和专家的方法,把他们的套路用在自己的学生身上,这样做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弄得更糟,适得其反。学习那些高级教师和专家的教学方法,只是学到了其表面的形式和方法,而没有学到他们的真正的教学精髓。所以老师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情况,制定有用的教学方针。看看自己的学生适合哪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并对他们有用的个性化教学方针。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体现老师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

2 课堂纪律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那么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一个学习非常好的学生放到一个无组织、无纪律并且学校对班级内纪律不管不问的学校内,那么这个学生好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必定会下降。如果把一个学习差的学生放到一个有严谨的学校纪律、良好的教学环境内,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在一段时间内必定会提升上去。这个实验说明环境能成就人类,当然也毁灭人类。

一个班级纪律的好与坏跟学校管理水平和班级的管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联,如果学校能给学生和班级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平定,团结互助的学习环境,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又能对学生经常灌输一种健康、乐观、开朗的观念,并对他们进行人格的教育、心理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和认真做人做事的教育。在班级里有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有严谨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这样对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水平就有的关键的因素。

当然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积极维护课堂纪律,做到赏罚分明并要注意与学生沟通老师在维护课堂纪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到自律自己,老师一定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对学生做一个好的表率,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自己信服,对自己尊敬。

(2)尊重学生,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高三学生已经有虚荣心和羞耻心,不能对学生进行谩骂和体罚,更不能对学生无故的实施惩罚,使学生对老师失去信心和尊敬。

(3)说道做到,在这里的说道做到不是老师对学生实施无故体罚和恶意中伤,它是说,老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好的表率答应了学生的事情要说到做到,既然承诺到就要实施到,不要让老师没有信任度。

3 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老师本身的问题,要想教好学生,那么老师本身一定要有扎实的语文文学功底,如果一个老师本身只是一个空壳只会在课堂上摆摆花架子,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教学生,这是不行的,这样的老师不仅教不好学生并且很难服众。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的文学功底,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备课,并且对所要教授的语文学科的每个部分,每个细节都要精确理解并掌握。

老师要对每一年的高考题目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与写作水平。研究高考的每一个细节,正确把握高考出题方向和角度,并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辅导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透彻,完全明白。要做到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以后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学生自己都能迎刃而解。

老师要大量的对学生阅读往年优秀的高考作文和其他优秀的文章,并抽出文章里面的经典部分进行点评和讲解,对文章里一些词语用法、语言的应用以及名词名句的应用都要详细的介绍并分析,然后出一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完成,看看学生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在哪里,了解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有扎实的文学写作功底和应变能力。能够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游刃有余,不做到忙手忙脚。

有些老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紧抓重点精髓,往往忽略了最基础的部分。他们往往对语文中的基础不够重视,不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而让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模糊甚至不牢固,以至于学生在高考中失利。所以,老师在教授语文学科的重点与精髓时,不要忽略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要让学生对每个语法,字的读音、句中的病句等等精确掌握,尤其名诗名句的默写,往往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对名诗名句都做到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旦落实到书写到卷面上的时候,就拿捏不准,想不起某个句中的个别的字怎么写或者对某个句子掌握的比较模糊,写的时候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了。这些都是不行的。老师以为这些基础知识都很简单不用教,而学生以为这些基础知识都已掌握,所以到最后都忽略了,以至于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来不该这些小方面失分的地方偏偏都失去了,这很遗憾。

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就能让学生少走很多的弯路。老师在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理学教育知识,老师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研究和制定出一个对学生有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语文知识,提高班级课堂效率。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是平等的,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在这平等的时间内学到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知识。那么老师就要研究一套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制定出学习方法的时候,要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其中,并尽快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气氛之中,提高课堂效率。

4 严于律己

要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压力和负担。不光老师有责任与义务,而且学生也有着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学校中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班级制定的班级纪律制度,遵守课堂纪律。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头肉,父母

对自己孩子的宠溺和惯养,使得孩子养成了自我、自私、自利和霸道的不好性格。所以学生对老师的忠告和劝解往往视而不见,依旧以自我为中心,坚持自己的原则,让老师也无所适从。所以老师就是有再大的本事,再好的学问,也教不出好的学生,教学质量也提升不上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多样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从另一方面影射了学生的一些隐忧,家长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了这个那个,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跟上别人的脚步,不惜花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的攀比心理,把学习精力都分散了出去,没有心思学习,使得学习成绩下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随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上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大量的游戏资源,使得学生有些无所适从进而有乐不思蜀,所以学生很容易的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上课不认真听讲,破坏课堂教学纪律,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使得课堂效率下降,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也随之下降。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除了学生在学校时老师严格要求和监督意外,家长更要做好监督工作,不要一味的宠溺娇惯,要对孩子的生活习惯严格要求。学生自己要做到严于律己,不要让自己放松学习,不要懒散随性。学生自己要对自己制定一个学习日标和学习计划,要求自己短时间内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和要求,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升学效率。

5 结语

高中语文课程非常繁重,但是学生在找到自己的一套学习套路时有变得简单容易,所以学校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友好、团结、温馨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时候,教师和家长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教好学生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监督、督促,家长要在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时间给予监督和教导,让学生时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当然,学生自己也要严于律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和老师的重担和压力,实现老师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提高学校升学率,实现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共赢。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演变历程

1.抄写传播时代抄写作为古代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始发于秦汉,秦代时已具雏形,至西汉已逐渐成为古代文学的主要传播形式。如《尚书》中的“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就可以看出当时古代文学已经开始以抄写记载为主要传播方式了。自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及汉代颁布的“废挟书令”后,古代文学通过抄写整理加以广泛传播得到了巨大发展,抄写传播的载体也经历从简牍到绢帛再到纸质的发展历程,简牍作为载体其主要普及于秦代和西汉时期,绢帛和纸质作为载体则出现在东汉年间,且前者还曾经风靡一时,后者则在一些史书的记载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后汉书》就是采用纸质进行记载的,然而这一时期抄写载体依然以绢帛为主要形式。

2.雕版印刷传播时代雕版印刷时代出现于隋唐时期,这主要归功于印刷术的出现,其对古代文学传播形式的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时期主要是抄写载体的改良,使得古代文学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力度更大,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更加简便快捷。在经过了漫长的纸质作为载体的传播形式后,纸质载体的生产工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生产数量及质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纸张质量的提高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其在民间的运用更为广泛,尤其是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政府大量整理古代经典文学,被通过纸质载体记录下来,有效地促进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加之民间藏书风气的盛行及书籍买卖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这些对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作品《上官昭容书楼歌》中写道“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延神记》”,可以看出当时书籍市场已经较为发达了。我国当前留存下来的经典名著,都是通过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并作为载体的形式流传下来的,雕版印刷时代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

1.语言传播一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在没有文字等传播方式之前,口语传播成为最主要也是最快捷的传播方式。人们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相互间的情感及信息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社会经验的积累,口耳相传愈发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传播途径。古代文学的创作及传播都是通过口头传播来实现的,如我国的一些神话传说等,以及一些“志怪小说”等也是通过古人的口耳相传得以流传下来,待到文字记载的形式出现后,才被文字记录下来并产生了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如《诗经》中的风雅颂等都是通过口头语言传播下来的。二是乐工说唱传播。乐工对诗词进行说唱演奏并成为风气始发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已十分兴盛,这一时期文人创作诗词等文学作品,乐工采用说唱的形式将诗词传播开来,成为当时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乐工向文人索词并赠金,不仅可以让文人获得物质上的利益,通过乐工的说唱传播,还可以将其作品广泛传播,增加知名度,两者可谓相互促进及共赢的关系,因而当时有不少文人为迎合乐工的需求,而创作一些具有很轻押韵美感及诗词。如柳永赴京时,出现“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的情况。三是唱和及说书的传播方式。古代文人名士经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我国很多名诗名词也是在文人名士聚会中现场创作的,并经过一些名流的推崇被广泛传播下来,如王勃在去豫章赴宴时,当场创作《滕王阁序》,经名流官宦推崇传播后,流传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外,在民间还有一种说书的形式对古代文学进行有效传播,如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原本并不是流传十分广泛,反而是通过民间说书人一代代、一遍遍的说评,才在民间广为流传,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三国演义》等故事至今之所以能在民间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其重要推手就是民间说书人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评说。

2.文字传播文字的出现在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上引发了巨大的变革,不仅有效弥补了口头语言传播所具有的时间及空间的局限性,还改善了口头传播容易误传及信息的不完整的缺陷。自文字传播载体的不断发展及印刷术的出现,文字传播成为古代文学传播的最重要方式。题壁传播题壁传播在古代十分流行,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更是盛行一时,当时很多文人出于各种考虑,常常将自己创作的诗词题于墙壁、树木及名胜古迹上,加之那时候的文化及交通十分发达,文人遍游大好河山的兴致十分浓厚,这也为他们将诗词题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由于题壁及石刻的形式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效地保存诗词,因而通过题壁的形式,古代文学能够很好地完整保留并传播下来。当前,我国的很多古代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摘录题壁获得的。如诗人陆游的《钗头凤》及很多无名氏的作品都是通过题壁保留和传播下来的。文本传播随着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文学书籍作品的借阅及抄写更为简便,古代部分家境贫寒的学子为了读书,经常采取借阅和抄写的方式。此外,对于部分经典名著,部分文人出于雅兴而对其进行抄写收藏,这使得古代不少文学作品能够在民间传播开来,如《文选注》等作品;同时古代部分禁书,为了防止其失传,常常采用手抄的形式将其保留下来,如《金瓶梅》等作品。通过借阅及手抄的形式,大量古代文学作品都得以保存传播下来,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完整性作出重大贡献。

三、结语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载体及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从早期的以口语为载体进行传播,到文字出现以后开始的抄写传播,再到我国印刷术发明后的雕版印刷时代。其间古代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一直是借助语言和文字这两种载体进行,而具体传播方式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丰富和多样性,如古代乐工歌姬以及说书先生的口耳传播,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到后来唐宋时期比较流行的题壁刻字的传播方式,最后古代文学最具价值含量的传播方式,即对古代著名文学作品的评注及注解,成为当时乃至现今都十分有意义的传播手段,为我国宝贵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加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从而实现文化传承,还能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作者:杨雪梅肖红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相关文章